解放初接管宁波港的回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不安全港口成立的条件 解放初接管宁波港的回忆

解放初接管宁波港的回忆

2024-04-14 06: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宁波市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同志,约我写一篇解放初期宁波港情况的资料。我作为接管宁波港的一员,是义不容辞的,便欣然接受了。回忆解放初期接管宁波港时,由于蒋机滥施轰炸,港口满目疮痍,一时被迫停航。当时,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广大海员和装卸搬运工人,在反轰炸、反封锁,克服困难和准备复航中,献计献策,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对广大海员职工和装卸搬运工人的这种可贵精神,一直怀着崇敬的感情。

接管宁波港

华东野战军第22军,于1949年5月24日晚进占宁被,25日宁波全城解放。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成立,我被任命为军管会财经部交通处处长。当天,财经部领导命交通处接管港口、搬运、邮政、交通和城市公用事业。由我和李传孝、谷秀峰、邓实甫、邓金声五人,组成接管领导小组。我任组长。负责接管上海招商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李传孝接管上海航政局宁波办事处(是年12月李另有任用,由孙雪桥接任);邓金声带领张涛和马秀清接管中国邮政局宁波支局;邓实甫和孟昭明、宋福田等接管整顿码头装卸搬运组织;谷秀峰等接管交通公用事业部门;另派刘勇三接管浙海关。从此,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由洋人管理中国港口海关的历史。海关接管后,曾更名为“上海海关宁波分关”。由于解放初期无外轮进出宁波港,于1951年12月奉命裁撤。

各军代表于5月30日进点后,一面调查研究,宣传政策,稳定留职人员情绪,对财产设备、文件档案进行清点登记入册,妥善保管;一面学习港口业务知识,了解航务运输、航政管理、装卸搬运等海港口岸的情况,并着手接收港口航务的管理机构及人员。

当时管理宁波港口的行政机关是“上海航政局宁波办事处”。自创建到宁波解放时的17年中,先后由周鉴殿、毛绍遂,李永庆、马子良、李锐和许祖衡担任主任。宁波解放时,航政办事处共有员工11人。主任许祖衡,技术员陈惠良、屠宁声,科员朱锦瑞,会计金南浩。在接管时,他们遵守人民解放军进城布告的精神,保持工作秩序,各按职守,静侯接管。接管以后,于是年7月28日,上海航政局宁波办事处改称为“宁波军管会财经部交通处航政办事处”,许祖衡等全体员工都被留用,继续供职。12月24日政企合一,浙江省航务管理局成立,宁波航政处划归浙江省航务管理局领导,更名为“浙江省航务管理局宁波办事处”,孙雪桥任主任。至1953年,浙江省航务管理局宁波办事处和私营轮船公司(行)与华东海运管理局宁波海运管理分公司合并,统一经营海运业务,更名为“上海港务局宁波港务管理分局”。其时,航政管理工作归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港务监督。李芝和孙雪桥任港务局长,李芝兼任港监长。

当时宁波的主要航运机构是“上海招商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和所辖镇海办事处,它是一个官僚资本企业。宁波解放时,招商局宁波分公司经理周厚斋(受殷)弃职去台湾,职员夏功勋、俞序均,李固生等18人被蒋军劫去定海,是年6月相继偷渡回甬。在接管时,副经理张贯时、业务股长郑锷、栈务股长杨钧、总务股长樊玉珊、会计股长姚杏生,报务主任应书星和员工共86人,与往常一样,上班供职。同年6月10日,接管上海招商局的工作队派颜思、梁雯和冯超三人来甬帮助工作。不久,颜思和梁雯调回上海转派广州。7月,副经理张贯时奉命调沪后,我们报请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任命郑锷为副经理。在我领导下,由郑锷和冯超两同志负责招商局宁波分公司的全部工作。次年12月,上海招商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更名为“上海人民轮船公司宁波分公司”,仍由郑锷和冯超负责。1951午8月,又改称为“华东海运管理局宁波海运管理分局”。接着,华东海运管理局派何光逐,刘亮、于善奎、刘凤岐、徐练卿等五同志,来宁波海运管理局帮助工作。由何、刘、于三人组成领导小组,何为组长,统管全局,郑锷负责业务工作。1952年4月,李芝任宁波海运管理局局长,隶属华东海运管理局。到1953年1月,与浙江航运管理局宁波办事处合并,改称“上海港务管理局宁波港务管理分局’,沿袭至今。

港口停航  满目疮痍

蒋军退逃舟山后,时常派飞机对宁波扫射轰炸。市民白天扶老携幼奔赴郊外躲避,天黑后回城。有的市民弃家闭户,逃往乡下投亲避难。汽车白天不能驶,工厂停工,商店歇业。刚刚复生的市场又萧条混乱起来。

宁波港原来基础并不好,加之蒋军逃离宁波前的大肄破坏,21公里长的江面上片板不存。全市7家轮船公司没有一艘能行驶外海的船舶。当时实力最强的招商局宁波分公司拥有的江隆、江和、江静、江太等8艘3000吨级客货轮,悉被蒋军劫去舟山群岛。其他,原航行浙东沿海各岛港埠的永敏,江利、聚安、华昌,宁镇、隆安,新梅浦、新中和、利宝和马达艇、登陆艇等11艘小型客货轮又自沉于江底。在中国航运历史上曾一时称雄的太古、怡和两家外轮公司,也只剩下一座破烂不堪的码头和几间漏雨的仓库而已。宁波招商局在接管时的全部财产,只有简陋不堪的1座趸船和3座浮桥,5幢面积共1900平方米的仓库及2幢办公用房。全港原有11座码头,除江天,宁绍、宁兴、太古4座较大码头作简单修理尚可使用外,其他小码头都沉斜坡滩。至于平安、岱山、甬利、同益等私营轮船行,因资金缺乏,船舶年久失修,更无象样的港埠设施。

另一方面,依靠码头生活的装卸搬运工人,为数甚众。由于解放前夕百业凋敝,通货恶性膨胀,宁波附近象山、天台、温岭等各县农村的破产农民,大批流入本市脚夫行业。虽然宁波港当时的月吞吐量仅4000余吨,但靠码头求生的工人竟多达5千之众,他们日夜蹲守各个码头、道头、埠头和车站,为抢夺生意而经常发生争吵殴斗,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反轰炸反封锁  开展生产自救

由于盘踞舟山群岛的国民党飞机对市区进行轮番轰炸,使刚接管过来的宁波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数千名码头工人生活无着,招商局、政处等单位的职工工薪无法按时发放,私营轮船公司(行)因不能按时发放工薪而劳资纠纷时有发生,个别资本家变卖财产,企图解散职工关闭企业。为此,中共宁波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反轰炸,反封锁,面向农村,生产自救”的工作方针。  

交通处接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决定:

(一)成立”反轰炸保护财产”领导小组。对所属单位的财产设备、办公用具、文件档案等都进行登记入册,然后转移到安全地点,能搬得动的设备,一律疏散保存。各单位还分别成立了救护小组,白天离开轰炸目标,到郊外避空袭,晚上回城办公、开会、学习。

(二)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积极开拓生产自救门路。要求私营与合资的轮船公司(行)不得变卖财产设备和关闭业务,妥善安排海员职工生活。同时对分散在全市各个码头、道头、埠头和车站的无组织的装卸搬运工人,着手进行整顿,分江北、江东、城区、水上四个“反轰炸生产自救小组”,组织垦荒队和筹办兰江剧院,发动群众投资入股成立“供销合作社”,并动员部分工人回乡生产。通过以上措施,使千余名码头工人生计有了保障。此外组织另散的装卸工人,到各个道头、埠头和车站为过往客商装卸搬运行李物品,从而扭转了搬运工人中争地盘、抢生意的混乱局面。通过这些工作,还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工人积极分子,为今后整顿、编组奠定了基础。

在反轰炸生产自救中,我们还做了种种努力。如招商局的“反轰炸生产自救领导小组”的同志,研究采用汽油发动机装入木船,驾舟到江河捕捞,由于条件限制,经多次努力没有成功。后来,由周鸿堂与市郊庙跟陈阿狗商定,由陈出轧米设备,招商局出人力和库房,组成“合作生产米厂”。这个米厂自1949年8月到1950年5月,为粮食部门加工大米90多万斤,除支付职工的工资外,获利润4000余元。

舟山解放前,沿海岛屿解放军所需物资全部依赖宁波港口转运。当时,人民解放军两艘“中字”3000吨级的登陆艇4次从外省运粮来甬。为了支前,我们夜间突击,拂晓分散,先后组织民船百余只,及时安全地把2万余吨军粮转运到沿海前线。此时,中国粮油公司宁波公司租用2000吨级的外轮运货来甬,都在旧招商局江天码头卸船转运,有了这些大宗装卸任务,不但使招商局航政办事处职工有了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部分装卸搬运工人的生活费用,对安定职工思想情绪,克服暂时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1949年8月后,我解放军先后解放大榭、梅山、金塘等诸岛。10月3日高炮13团又进驻宁波。蒋机空袭由此缓和,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为适应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物资需求和土特产急需外运的要求,我们遵照市政府的指示,以军管会交通处的名义,向上海招商局提出沪甬线试航的建议,被上海招商局采纳,并租来“扬州”和“通州”两艘千吨级私营货轮,不定期地往返于沪甬两地。当时洋面上很不安全,时有蒋军小舰艇在五山岛等洋面上抢掠过往货船,为航行安全起见,我们采用熄灯夜航,并配备武装护航等措施。1950年初,当“扬州”号由甬驶沪途中,被蒋军舰艇发现跟踪射击,船长背部负伤,在解放军护航部队的火力保护下,忍痛沉着掌舵,开足马力,终于突围脱险。“扬州”和“通州”两轮的临时通航,对扩大沪甬两地物资交流,活跃宁波市场,促进宁波工农业生产,粉碎敌人的封锁,起了一定的作用。

整顿装卸队伍  成立搬运公司

解放前夕的搬运工人,多数都是因生活所迫流入城市的贫苦农民,在“反轰炸,生产自救”的号召和动员下。有1000多人已经动员回乡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到1950年8月,宁波市搬运公司筹备时,前往登记注册时还有2500余人。当时沪甬航线运输虽逐步恢复,但吞吐量增长缓慢,到1951年初,月吞吐量也只有5万多吨。装卸搬运劳力过剩。为精简搬运工人,于同年9月成立了以阎康候、朱之光、刘德琨、刘德甫、杨仲起5人组成的“精简委员会”,由时亨起为办公室主任。郑承沃、邓实甫、盂昭明分别负责江北、江东和城区的精简工作。此次动员回乡安家生产的搬运工人,共计1200余人,都发给他们安家费和回乡生产证书。尚有1000余人留作固定工人,经过这次精简,基本上做到工作量与劳动力相适应。

1950年8月15日,由市总工会,建设局和公安局派人联合召开了码头、道头、埠头、车站装卸搬运工人代表会议,组成 “宁波市搬运公司筹备委员会”。195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颁布了《搬运公司组织纲要》,宁波搬运公司正式成立,邓实甫任经理,同时成立了宁波搬运工会,由孟昭明任工会主席,周嘉定为副主席。

宁波市搬运公司开始隶属于宁波市建设局,后属交管局。成立时,地点在外马路同兴巷,后迁到外马路56号。全公司有干部职工1292人。其中,国家干部30人,以工代干90人,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有1172入。公司所辖30个办事处和5个搬运大队:江北办事处及第一大队地点在桃渡路,担负江北地区的装卸搬运任务;江东办事处及第二大队在木行路,承担江东地区的装卸搬运;城区办事处及第三大队驻战船街,承担城区的装卸搬运;第四、第五大队均在外马路,分别承担全市民船和帆船的装卸任务,受公司业务股和装卸作业区所在办事处的双重领导。从此,码头装卸工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

搬运公司成立初期,为集体所有制(1956年改为地方国营),搬运工具除工人们自备杠捧、扁担、钩子、绳子外,其他一无所有。运输使用的几辆榻车和近百辆手拉车及十多艘木驳船,都是按日计费租用的。1951年提出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代替笨重的体力劳动。经过两年的努力,到1953年底,公司增添了汽车3辆,三轮卡车15辆,黄鱼车250辆,手拉车450辆。这些设备的增添,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公司成立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按吨位、距离,制订了统一的装卸搬运收费标准,称为“力资标准”。工人劳动计酬办法是,按体力劳动强度、工龄和工作熟练程度,经自报民主评定,定为五个工资等级,以装卸搬运大队为核算单位,在总收入中提取15%,用于管理费和福利费,85%为工人的工资。随着形势的发展,1953年对装卸搬运收费标准做了修订,并对工人的劳动报酬,进行了改革,实行按五级计件定额和超额奖励的工资制度。

1955年4月,根据中央交通部“关于港区作业由港务局经营并固定港湾装卸工人队伍”的指示,搬运公司将港区的作业和450名装卸工人划归港务局。同年10月,由于装卸搬运业务愈加繁忙,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搬运公司撤销了按行政区所设置的办事处和装卸搬运大队的建制,改为五个装卸搬运站,分设于后塘街、外马路、和义路、灵桥路和方井街。不久,宁波市搬运公司改为“宁波市汽车运输公司”。

宁波港的修复通航

解放初,宁波成为我人民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的后方基地。部队的武器装备和生活品的补给,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及土特产外运的物资交流等,都期待着宁波港的迅速恢复。因此,修复通航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修复航标、码头

1950年5月开始,宁波航政办事处对宁波港内外的王家洋、王家桥、李家庵等处的灯标、导标逐个进行检查修理,并对宁波至镇海口的主航道进行了全线检查,为打捞沉船、清理航道障碍提供了线索,做好了准备。1950午下半年,军管会交通处督导全港11座码头分别修复,逐步启用。

(二)打捞沉船

宁波港曾有两次重大沉船事件。一次在1940年国民党为阻挡日军进攻而沉船21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客货轮4艘。第二次在宁波解放前后,被蒋机炸沉和凿沉在宁波港及其附近水域的船舶,计11艘。这两次沉船对宁波港航道起了很大破坏作用。交通处于1950年10月派刘兴荣等前往镇海组织打捞沉船工作队。首批打捞出水的有“宁镇”,“新宁余”等4艘小型客轮,于1951年1月先恢复了浙江沿海的定海、沈家门、岱山和余姚内江航道,使轮船安然畅通。到1953年底,宁波至镇海口水域中的沉船已全部打捞出水,清除了主航道的障碍物,为3000吨级的客货轮复航创造了条件。

(三)浅滩拖轮

我军解放舟山时,得知被蒋军劫去的招商局3000吨级的“江安”轮,搁浅于沈家门港外,于是,我们就派冯超等同志前去,通过定海县政府发动民工百余人参加义务劳动,挖深了滩涂,趋涨潮由“兴安”轮拖出浅滩,回甬检修后转沪行驶于长江线。

(四)通航线开

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宁波港的海空封锁缓解,沿海航线逐渐得到恢复。招商局的电台也同外界恢复正常联络,即于6月将没收的国民党60吨级的盐务缉私船“浙磋轮”改名为“益众轮”,行驶于宁波—舟山—六横—大嵩航线,护送军粮。同时被蒋军劫去定海的“小岱山”轮也返回宁波港投入这条航线,参加军粮和民运物资的运输。是年7月,“新宁余”轮修复,复航于宁波—定海—沈家门航线。

同年7月,招商局轮船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代理经营了一艘载重为170吨级的私营货船“福安”轮,始航沪甬线。接着该公司又代理经营了“天福”公司的一艘“联汉”轮,加入沪甬航线。后由中国人民轮船公司宁波分公司的“通州”轮取代。9月。浙江省航运公司宁波分公司筹备处成立,以载重85吨的货船“浙航”轮为拖轮,和9条木质机驳船组成运输船队,往返于沪甬航线,经营货运。当时,大陈岛附近一些小岛仍有蒋军盘踞,该公司曾用3艘木质机驳船组成临时船队,每艘船配备一个武装班,由倪一鲁带队,航行福建,运去工业品,捎回木材等急需物资。这在当时宁波航运史上是一个“奇迹”。

大陈岛解放并肃清了一些小岛的残敌后,经宁波市政府批准,并征得上海招商局总局的同意,于1951年3月正式恢复沪甬客运航线。首航是“民主三号”客轮,今往明返,隔日—班。后“民主四号”客轮也加入沪甬航线。从此,两轮对开,正式复航。  

随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港口逐步获得复兴和繁荣,港口吞吐量日益增长,港口的管理工作向着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在写上述回忆中,郑锷、冯超、应书星,周鸿堂、罗步申、朱锦瑞、朱秉昌、吴名颐等同志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特此致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且时隔多年,难免错误,尚请有关同志指正。

 

作者:杨仲起,山东莱芜市人。南下后受命接管宁波港务局,后组建宁波自来水公司,任党委书记,直至离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