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的做题技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下定义的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的做题技巧

言语理解的做题技巧

2024-07-13 08: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花生十三公考行测

资料分析的做题技巧之前已经跟大家分享过很多了,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言语理解的做题技巧,都是我自己在大量做题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方法,相信同学们掌握之后,既能提高做题速度,也能保证正确率。

文章目录如下:

1.言语理解题的做题原则

2.主旨意图题的三种分析方法

3.选词填空题的特殊技巧

4.特殊题型说明

一、言语理解题的做题原则

总的来说,我认为言语理解的主旨意图题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同学们接触的大部分方法都是以分析关键字、关键词为主,这种分析字、词、句的方法,在题目简单的时候,的确比较好用,但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这种方法往往就失灵了。 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只关注细节,那我们头脑中就没有整体概念,做题也会很容易掉坑。

二、主旨意图题的三种分析方法

对于言语主旨意图题,我主要总结出了3种分析方法,分别是结构分析、选项分析、关键信息分析。这3种方法基本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除了有歧义的题目。

(一)结构分析法——常见的行文结构与重点

其实片段阅读很多题目都是有套路的,文段基本上就是那几种结构。根据多年的做题经验,我总结出了片段阅读常见的5种结构:

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是最常见的2种结构,我在这里也会重点展开来说。

1. 第一种结构:引出话题(有时会省略)→ 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评价/对策 →加以解释说明或论证 → 结尾重复观点或对策

首先引出文段谈论的话题,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对策,然后解释说明或加以论证,最后结尾往往会重申观点,与前文呼应。在这种结构中,观点和对策部分是最重要的,后面的论证过程不是重要内容。

2. 第二种结构: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给出作者观点/态度/评价/对策

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中间是一个论证的过程,最后给出作者的观点或对策。在这种结构中,最后的观点和对策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在文段结尾找到观点句或对策句,然后看首句的主语,如果选项观点、对策和主语都与题干一致,即为正确选项。

片段阅读题表达观点或对策,基本上就是这两种结构。多数题目我们可以快速套入这2种常见结构,然后秒选对策或观点句,同时需要注意主语是否正确。

补充知识点:

引出问题的常见方式一般如下:

(1)一是开门见山(最为常见)(2)二是对比引出问题(古今对比、他人和自己对比、他国和我国对比)(3)三是转折引出问题,一般标志性的词语为“但是”,(4)四是背景(背景常识引出话题)(5)五是用问题引出话题,先设问,然后再回答

文末给出观点:常用“因此”、“客观的说”、“我认为”、“事实上”等句式

文末给出对策:可秒选对策,对策有祈使句(需要、应该、必须等);禁止型对策(不能)、必要条件、“如果不...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等常见提法。

3.例题分析

(1)例题1:

“相对于政府公关,民间外交更具有柔性”,首句通过对比引出话题;“当前,......更容易影响舆论”是在分析问题,“因此”后面是对策。属于第二种结构,引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在这种结构中,如果选项有对策,那么正确答案一定选择对策。A、B选项都不是在谈对策;D选项主语错误,文段的主语是“民间外交”,而不是“媒体,”;C选项是对策,与“因此”后面的对策一致,且主语正确,因此选C。

(2)例题2: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首句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开门见山引出话题:科技体制改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需要”一词表明对策。“换句话说”后面为论证,论证为什么需要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

文段属于“引出问题-----直接表明观点或对策----解释说明或论证”这一结构,重点在对策上,因此正确选项应该为对策。

A选项正好对应文段中提出的对策,且主语正确。

B选项没有体现对策,并且“迫在眉睫”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原文当中没有的成语不能乱用,尤其是程度较重的词语或成语;

C选项没有体现对策,且C选项属于下定义,而下定义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概率非常低。因为文段中是包含作者的看法和观点的,但是下定义的句子无法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对策。

D选项无中生有,排除。

(3)例题3:

“中国正掀起3D打印投资热”,首句引出话题,文段主题为“3D打印投资热”。“面对...在初级阶段”是在分析问题,最后一句“如果企业和资本大量涌入,短时间内不能产生效益”提出对策,属于禁止型的对策。

属于“引出话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文段中对策属于重点,正确选项应为对策。

A、B选项不属于对策,且没有体现“投资”这一主题词,C选项没有体现投资,且对策与题干意思相反,正确选项为D。

(4)例题4:

文章开头“需要我们密切关注”,“需要”一词,表示对策;然后再分析论证,为什么需要密切关注;最后文段末尾重新强调对策。

属于“引出话题(省略)→ 直接提出对策 →加以解释说明或论证 → 结尾重复对策”的结构,对策为重点内容,应选对策型选项。

A、B、C都不是对策,而是在分析问题,D选项 为对策,且和首句的对策一致,因此,选择D选项。

上面是主旨意图题最常见的两种结构,其他的3种结构出现频率不高,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于文字形式讲解题目的表达效果有限,这里我也放了相关的视频讲解课程,同学们也可以观看。

有同学可能会问,有没有这么多时间去分析结构,答案是:有时间。结构分析并不是说需要把每道题的结构都分析得非常透彻,而是看文段能否套进常见结构。对于简单题,我们可以直接套常见结构,快速做完,从而为难题留下更多的时间。

总的来说,对于主旨意图题而言,绝大多数的题结构都比较清晰,大部分题可以套入常用的两种结构,正确选项通常为观点或对策。然后对于结构复杂的题目,我们可以通过选项分析和关键信息分析的方法来解答,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将的2种方法。

(二)选项分析——错误选项的特征(两出处四有误)

选项分析法,即分析错误选项的特征,通过排除错误选项,从而锁定正确选项。

那么,错误选项都有哪些特征呢?我将错误选项的特征概括为“两出处四有误”。“两出处”指的是选项的出处有问题;“四有误”是指选项本身存在问题。

1.两出处:

(1)背景、原因、例子、分析问题中提炼的选项不能选(2)“但是”“因此”之前,“不是......而是”的“不是”部分提炼的选项不能选

2.四有误:

(1)绝对化的(包括最高级和必要性)、有比较的选项一定要有原文支持,否则不能选(2)无中生有(尤其是一些程度较重的词语或成语)的选项不能选(3)并列关系中片面的选项不能选(4)下定义(....是...)的选项是正确选项的概率极小

(三)关键信息分析——验证正误(三符合)

关键信息分析是指,正确选项中的关键信息需要符合原文中的重要内容。

三符合包括:首句、主语、高频词

1.除背景引入外,首句都非常重要,应圈出主语和主题词

2.全文多次提及的高频词也应在选项有所体现

3.选项中的主语大概率与语段中的一致,不要轻易变换

不包含关键词、高频词、主语不对的选项是正确选项的概率极低。

三、选词填空题的特殊技巧(一)逻辑关系:递进、并列、转折

1.递进

(1)常见表递进的词语:甚至;更;不但......而且;除了......还

(2)例题

题干中“甚至”一词表递进。

首先分析第二空选项词语的含义:

寅吃卯粮:在寅年吃了卯年的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挪用了以后的收入。

涸泽而渔:排干了塘里的水来捕鱼。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杀鸡取卵:比喻只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饥不择食:饿极了的时候,就不挑拣食物了。比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选择。

饮鸩止渴:鸩:毒药。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不顾眼前)

“饥不择食”指的是没时间选择,与题意不符,排除D;

“杀鸡取卵”、“涸泽而渔”都是强调只顾眼前,不考虑将来,与“寅吃卯粮”意思相近,不构成递进;排除B、D;

“饮鸩止渴”的意思是连眼前都不顾了,与“寅吃卯粮”一词构成递进。

再看第一空,“尴尬”一词,不仅可以指窘境,还可以形容处境困难,符合语义。因此选A。

2.并列

(1)常见表并列的词:和、与;此外;另外;同时;以及;“、”往往表并列。

(2)例题:

第一空后面的“、”表并列,说明填入词语的词义应该与“强行落地”相近。

牵强附会: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曲意逢迎: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的意思。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分析选项词语的含义,只有“牵强附会”与“强行落地”一词的意思相近,符合题意。

再看第二空,将“劳民伤财”带入第二空,与“未必能够发展起来”相对应,符合题意。因此选A。

3.转折

(1)常见表转折的词:但是;可是;然而;却;尽管......但是;虽然......但是

(2)例题:

题干中“然而”“却”表转折,说明后文与前文是转折关系。分析选项中成语的含义:

各执己见:意思是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强调坚持。

褒贬不一:不能确定是否为褒义或贬义。

总说纷纭:意思是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强调“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

只有D项“莫衷一是”(强调“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与前文的“公认”(大家一致的认为)形成转折关系。而其他选项与前文都不构成转折关系。因此选D。

(二)固定用法、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正确

1.固定用法

例题

“奉为圭臬”为固定搭配,再将“支撑”带入第一空验证,符合语义,所以选D。

2.程度轻重

例题

“水火不容”一词程度较重,第二空选项中“抵触”“分歧”“争议”程度都较轻,只有“分裂”一词程度较重,符合语义。再将“横行”一词带入第一空验证,符合语义,所以选B。

3.感情色彩

例题:

题干中,“真假难辨”一词表明作者对美食宣传的态度是不认同的。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强调很多人到某一个地方。不符合题意。

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强调到某一个地方的人很多。与题干想要传达的意思不符。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强调缺乏主张。不符合语义。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强调很多人盲目追逐同一个不好的事物,具有贬义色彩;且“趋之若鹜”一词,比较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网红食品”的盲目追捧。符和语义,因此选D。

4.语法正确

鞭辟入里:形容说明问题透彻,切中要害。

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真知灼见: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

不刊之论:刊:削除,修改。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远见卓识”,“远见”,指的是对未来的看法,而题干是指对历史的看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A项“各执己见”和C项“各执一端”都强调坚持自己的看法,而“见仁见智”强调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将A项“各执己见”和C项“各执一端”带入第二空,存在缺乏主语的语法错误。因此选D。

(三)实用技巧:比喻一致与政治觉悟

1.比喻一致

选项中能与“长河”相对应的,只有“乘风破浪”和“扬帆起航”,排除A项“披荆斩棘”和D项“勇往直前”;另外,与题干前文中“勇于开拓”、“勇于前进”相对应,“乘风破浪”更为合适;

再看第二空,“深谷”与前面的“高峰”相对应,而“门槛”一词,与“高峰”不太匹配。因此选B项。

2.政治觉悟

案例:

前车之鉴:吸取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老调重弹:比喻把说过多次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也比喻把搁置很久的技艺重新做起来。

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

以身试法:亲身去做触犯法令的事。指明知故犯。

“老调重弹”强调的意思与题意不符,排除B选项;

从比喻一致的角度来看,“重蹈覆辙”与前面的“前车之鉴”相呼应;

另外,从政治觉悟来看,题干主语为职能部门,用“明知故犯”、“以身试法”来形容职能部门不太合适。

再将“尊重”带入第二空验证,与前文的“重结果,轻程序”对应,符合语义,选C项。

四、特殊题型方法说明

(一)语句排序类题目

如果说做了这么多套题依旧都不擅长,建议排序排到后面去做,别让它浪费太多的时间。

主要看句首和尾句,观察是否有转折、指代等等,从这儿入手。记住一句话“首句下定义、尾句总结”。

要么,就看整体结构,它是不是符合我们说的那种引入话题,可以转成引入话题,然后分析,最后给出对策;或者引入话题之后,直接给观点、对策,下文再分析论证。

也就是说抓整体,或者抓细节,擅长的话你就做,不擅长就扔到后面去。

(二)下文推断类题目+语句填入类题目

下文推断和与语句填入,往往看那句话附近的句子,看周围的句子,看逻辑是否正确,指代是否正确,然后看结构是否完整。

如果是难题,你一个能感觉到应该看不明白,这段话到底想说什么呀?这时候,记得看首句,难题要关注首句,首句会给提示。

(三)标题拟定类题目

标题拟定类就是主旨的一个变形,标题里面要包含关键词、主语也得正确,然后要体现作者的观点或者对策,然后标题要有可读性、趣味性。相对来说,它可以那个选项可以跟文段稍微有点差别。

为什么?

因为为了增长可读性,可以有点差别,你就不能那么严格地去要求它,但是它最起码得把作者的观点表达出来。

(四)细节判断类题目

如果两个选项都有点问题,看看哪个是更致命的,有的选项有点小瑕疵可以包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看对不对啊?

如果两个选项都有问题,一个选项根据常识判断好像是对的,另外一个选项根本无从知晓,根本不知道是对错了,犯的问题更致命更严重,那就选它。

最后,在这里也想解答一下同学们在学习言语过程中的一些疑惑。

有些同学会说,学了言语的做题技巧后,正确率反倒不如没学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很多同学将做题技巧和理解能力割裂开了,认为只要掌握了技巧,就不用理解文段,就可以通过抓住一些关键词进行秒杀,而这样却往往很容易出错。对于简单题或典型题,抓关键词可能比较适用,但遇到文段结构不清晰、难以理解,或者选项出现干扰,仅仅通过抓关键词,那大概率就会选错。

究其原因,还是理解能力没有提升,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含义。正是这样,我才特别强调整体性的思维。

言语理解的本质是理解,我前面提到的结构分析、选项分析、关键信息分析,这些做题技巧和方法,本质上也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掌握技巧和方法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而不是为了省略理解这一步骤。

其实,不仅仅是言语模块需要理解能力,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申论等都需要理解能力,可以说理解能力贯彻了整个公务员的考试。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理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以后考上了公务员,不管是分析政策文件,还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都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

所以我也希望同学们不要试图通过一些简单技巧就能提升成绩,而是应该借助一些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一旦理解能力提升,成绩自然也会给我们正向的反馈。

如果大家觉得有帮助,可以点赞收藏,祝同学们早日上岸!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