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的今天,郭沫若在闵行写下这四个字,诠释着这里的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闵行一号路 59年前的今天,郭沫若在闵行写下这四个字,诠释着这里的发展!

59年前的今天,郭沫若在闵行写下这四个字,诠释着这里的发展!

2023-05-28 0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闵行区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幅书法作品,

“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遒劲有力,

旁边一行小字“闵行区人民委员会”

落款是郭沫若。

是的,你没看错,这是

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

于1961年亲笔书写

和另一幅书法作品《沁园春 ·雪》一起

赠予了当时的闵行区人委和闵行区委。

(这里的闵行,指的是撤二建一前的闵行区)

据了解,郭沫若在闵行留下的墨宝不止于此

他为当时的区长王范书写了一首七律《三打白骨精》

并为闵行饭店经理胡铨手书一篇

还有一首他创作的诗篇《游闵行》至今保存在饭店内

作品中透露出他来过闵行不止一次

是什么吸引郭沫若来到上海西南角的黄浦江畔?

又是什么让他与闵行缘起缘深?

答案,就藏在他写的“实事求是”这四个字里

实干 兴 邦

四大金刚平地起

1961年10月30日,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

偕夫人于立群来到闵行。

夫妇俩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落成的闵行饭店观光亭

这时,郭老诗兴勃发,即兴赋诗一首:

不到闵行廿四年,重来开辟出新天。

万家庐舍联霄汉,西野工场冒远烟。

蟹饱鱼肥红米熟,日高风定白云绵。

谁能不信工程速,跃进红旗在眼前。

身旁的闵行饭店经理灵机一动,

赶快派人取来文房四宝,恳请郭老留下墨宝

于是,就有了这帧“铁划银钩”的郭沫若《游闵行》

并成了这家饭店的“镇店之宝”

郭老写诗时曾对陪同人员说,他早先到过闵行

1937年他从日本潜回上海,在闵行摆渡进入沪杭公路

而后辗转内地参加抗日战争,所以对闵行印象很深。

他说,闵行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军事要地,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这里就设立有“闵港黄浦巡司”了

但24年前,他经过这里时还是小镇,

想不到如今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而,郭老在诗的开头一句“不到闵行廿四年”

是含有深义的。

郭沫若曾两度造访闵行

前一次是因为参加抗战以闵行为入口

第二次则是被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吸引

这期间,闵行究竟发生了什么?

20世纪30年代,从黄浦江面上远眺闵行西渡口及闵行镇

闵行老街

诚如郭沫若所言,

建国之初的闵行还是市镇

50年代初工业化建设兴起

上海电机厂迁至闵行建造新厂

也确定了闵行新的城市发展方向

是以机械工业生产为主的小型城市

1958年闵行地区总体规划提到

闵行将发展成为一个以钢铁和机电工业为主的城镇

同时也是上海重要的卫星城

轰轰烈烈的工业化生产

造就了闵行的“四大金刚”

上海汽轮机厂挂牌

这里的“四大金刚”非大饼、油条、粢饭和豆浆

而是指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里,

位于闵行的四家大厂,它们分别是:

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

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

上海锅炉厂建造过程中

四大金刚承载着上海近代的工业文明

为当时上海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增添了重要的助力

事在 人 为

两个月打造全球首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

闵行卫星城的建设

重工业的发展

同样不是一蹴而就

但在当时生产力相对有限的环境下

却缔造了多个“闵行速度”

俯瞰闵行卫星城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在闵行建设

我国的第一个发电设备工业制造基地及机电工业区

于是,市区的一些工厂纷纷迁址闵行

数十万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集结闵行

闵行卫星城在很短的时期内

就成为一个动力工业区

在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刻苦钻研和奋力攻关下

仅仅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制造出来了

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这在当时是新中国工业的一个大事件、大喜讯

当时举国欢庆,群情激奋

而矗立在四大金刚之一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万吨水压机

就如另一个证明,彰显出中国人的精神和志气

建造万吨水压机,是一个中国梦

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的情况下

工人和技术人员努力制造出了一万二千吨水压机

这历史性成就标志着上海重型机器制造工业的高水平

更为中国工业扬眉吐气了一把

精 益求精

香樟一条街曾让市中心都羡慕

卫星城的建设,主体还是人

有了工厂,还要为这里的工人和家属

创造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

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1959年,闵行一号路街坊规划沙盘模型

闵行一号路及其周边配套

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横空出世

并成为闵行卫星城乃至新中国的骄傲

20世纪60年代上海出产的笔记本里

有上海十大著名景观的插页

有外滩、南京路、国际饭店……

其中一页就是当时刚刚建成的闵行一条街

许多家住市区的上海人

就是通过这本笔记本

和当时铺天盖地的新闻知道闵行“一号路”的

在众多建设者夜以继日的合力建设下

闵行一条街建成了

作为上海为国庆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大礼

一期工程一号路

沪闵路至十二号路(后改名兰坪路)段建设

仅用了78天时间

1959年9月28日

市政府在刚落成的闵行饭店举行

外国驻沪领事和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

当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张苏平宣布

“闵行卫星城一期工程仅用78天时间建成”时

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惊叹声

有位外国记者提问:“工程质量有保证吗?”

张苏平回答说:“我们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进行高速建设的,就拿闵行饭店来说,

虽然工期只有78天,但由于上海第五建筑公司

采用先进的沉箱法打基础和框架结构的施工方法

及夜以继日的施工,

所以又好又快,整幢大楼稳如泰山!”

这条街创下了许多个“第一”

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城市建设速度为当时世界最快

是新中国首个“街中有坊,坊中有街”的卫星城

有当时最舒适漂亮的上海工人住宅新村

室内厨卫俱全,还有瓷质浴缸

居民区周围设有百货、食品、服装等20余种行业

此外,“一号路”是上海那时最宽阔平坦的林荫大道

拥有通向市区的第一条6车道以上的高等级公路

成为当时上海绿化率最高的地区

有一条中国唯一的以行道香樟树命名的

“中华香樟街”

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座花园饭店

闵行饭店成为了一号路的标志

先后接待了各国驻上海领事馆人员及家属

他们参观了这条长街,来到工人新村体验居民生活

之后无不竖起大拇指

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

也都曾下榻光临过闵行饭店

饭店的七楼是放眼闵行卫星城的最好瞭望台。

当年,郭沫若就是站在这里俯瞰整个闵行卫星城

诗兴大发、挥毫泼墨

时 变是守

两次转型全新出发

可以说,郭老是闵行转型的见证者。

他第一次来的时候,闵行还是申江门户、水陆要津

第二次来时,已从市镇变成了一座崭新的工业卫星城

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场转型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重心的转移、

撤二建一后闵行其他地区在轨交带动下的爆发式增长

这片曾经的热土慢慢变得冷清寂寥

1986年一号路百货商店即景(江东摄)

如今的上海不再是单一强调重工业的城市

一直是上海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老闵行

在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新时期

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昔日的老闵行、如今的新江川

已启动整体转型更新,重塑地区中心

原本老旧的商业与低效的厂房将整体更新

建成新的综合商务区同时,还“江”于民、优化产业

也在逐步打造一座“滨江梦创小城”

实现“一号路”历史价值的复兴

和“老闵行”的涅槃重生

邻里中心建成

老旧小区改造

滨江步道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一直以来都是

闵行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中

寻找新的城市定位

摸索新的发展模式

新江川也在求新求变中

不断突破自我,重塑辉煌

郭沫若的诗中曾提到

“蟹饱鱼肥红米熟”

彼时的浦江还有蟹饱鱼肥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郭沫若诗中所写将再次成为现实

届时,一座诗意、宜居、美好的

城市会在浦江畔这片热土上

脱胎换骨、全新出发

郭老若是能看到这幅画卷

又会书写出怎样的新诗篇呢

部分图文来源:上海市档案馆、闵行区档案局(馆)、方志上海、闵行报等

记者:姚炯

编辑:姚炯

栏目统筹:姚炯

喜欢就点“赞”和“在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