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殡葬与公墓(附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海葬公墓在什么地方 旧上海殡葬与公墓(附图)

旧上海殡葬与公墓(附图)

2024-07-14 14: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昔日山东路公墓

1843年,上海开埠,从此外国人开始陆续来到上海。人既有出生,则必有离世,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随着岁月流逝,来沪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中不少人最后就在这里离别人世。对这些死者的遗体如何处理,自然会引起各方关注。死而殓之,殡而葬之,自古而然。这时候,英国驻沪领事便首倡公墓之议,得到了响应。于是,1844年,上海就出现了第一个商业性公墓,这就是由英国人在租界开办的山东路公墓。这处公墓经营到1868年时,整个墓区就被全部占满,只得对外宣布关闭。上海解放后由于城市改造和市政建设需要,墓穴迁葬,原址于1951年11月改建成山东路体育场,后改为黄浦体育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只是自山东路公墓出现之后,便不断有外国人在沪开设公墓营业。查阅档案,大致便可浏览到:

1859年,英租界工部局在浦东陆家嘴建浦东公墓,主要埋葬亡故轮船船员;

1863年起,英租界工部局置地开设八仙桥公墓;

1873年,上海日本领事馆购马车路(后改名卡德路,即今石门一路)土地一处,建日侨墓地……

为了管理这些经营性公墓和办理外侨入葬手续,还在1866年2月,公共租界工部局即在卫生处专门设立了公墓股,这也是在上海出现的第一个殡葬管理机构。后来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该机构被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接管。

为了墓地事,还曾引发震惊上海的流血事件。如1874年,法租界公董局欲夺四明公所义冢地,与民众起冲突,最后法国人向华人开枪,酿成华人死7人,伤20余人的惨案,史称“第一次四明公所事件”。无独有偶,到了1898年,法租界公董局又欲夺四明公所义冢地,被拒后再次发生流血事件。史称“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

除此之外,后来陆续又有:

1905年,建卢家湾公墓,专葬外国人,占地23亩,由法租界公董局管理:;

1907年3月13日,由一批寺院的日本人发起,设立法光株式会社,花洋银14000元购当时的宝山土地一处,设立日侨公墓和火葬地(此为今宝山殡仪馆的前身)。1913年,殡葬慈善机构普善山庄创立,从事火化露尸业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美国纽约一家瓷器棺材公司老板,派他儿子带了一位随从人员施高德到上海,租下胶州路207号一座花园洋房,开了一家大利行。后来在报上公开征名,最后命名为万国殡仪馆。这也是上海第一家殡仪馆。其规模较大,有宽敞的场地、整肃的礼堂和比较完备的殡殓设施。有技术高明的施高德专司尸体防腐之职,且备有精致的金属和木质的外国棺材,可代请牧师或神父为死者祈祷主持丧仪。万国殡仪馆初期收费较昂贵,所以这一时期的服务对象以外侨为主,兼顾少数上层华人。1934年转由施高德独资经营,因经营有方,深受社会各界注重,一些军政要人、社会名流逝世,多假“万国”殡殓。1935年中国早期著名影星阮玲玉的灵柩,即从万国殡仪馆运往安葬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租界,除中国人外,也祸及外侨,万国殡仪馆因施高德被关进集中营而落入“汪伪”手中。直至“汪伪”政权倒台,施高德才获释重返“万国”继续经营。顺带说一句,1953年它被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接收,1966年歇业,改为上海假肢厂。当然,这也是后话。

大体而言,大多数遗体最后都要进行火葬,直至进入墓地。20世纪初,上海建立了第一个中国人开办的经营性公墓——万国公墓。万国公墓由浙江上虞商人经润三于1909年在徐家汇虹桥路购地20亩首建,后因筑沪杭甬铁路被占用。1917年,经润山之妻汪国贞西移张虹路购地重建墓园,原名为薤露园万国公墓。1984年万国公墓改为宋庆龄陵园(其名人墓区与外国人墓区对外仍称万国公墓)。

自美国人在沪办起专事殡仪的万国殡仪馆之后,国人渐渐多有效仿,较有名的则有中国、中央、上海三家殡仪馆。而上海出现的第一个商业性火葬场即为静安寺公墓,同时兼火葬场。它是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896年所建。1953年公墓开始迁入大场公墓,原址改造为静安公园,火葬场则留于原地并入万国殡仪馆。1966年火葬场被拆除。这自然也是后事。

1924年,沪东公所寄柩所建立。5月,广东人林镒泉购地241亩,建立联义山庄,葬者以广东人为多。

1926年,又有公共租界工部局购地120亩,建立虹桥公墓,葬者不分国籍,均可申请。后虹桥公墓划出一部分,专葬犹太人,另起名称为番禺公墓。

1928年,宁波人董杏主创立永安公墓,葬者以宁波人为多。

1930年,法租界公董局置地8亩余,建徐家汇公墓,是为外国人专用公墓。广肇公所购地580亩,建立广肇山庄,葬者多为广州、肇州两府属县人。

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有原木材商人穆季湘与谢宝华等人合资在武定路496号开设了一家安乐殡仪馆。据《上海大观》记载,这是中国人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殡仪馆。安乐殡仪馆将旧平房改建成拥有廊庑厅殿、雕梁画栋的宫廷式楼房,大门为朱红圆柱彩绘门楼,颇为古朴准壮观。馆内仿佛大、中、小礼厅约有20间左右,陈设都是中国传统格局。收费也分高、中、低各档,以适应各种不同经济层次的人士需要。同时还代办一应执事,如司帐、司仪、司乐、司茶,代办斋饭,代办墓地等,类似今天的一条龙服务。“安乐”后来又购置空地一处,盖起一幢三层楼房,辟为寄柩楼,兼做寄柩业务。“安乐”业务做得好,除了管理者善于经营外,据说也和它名字起得好有关系,有祝告死者“安登极乐”之意。其实这和它所处地段适中,交通方便也有关系。20世纪60年代,“安乐”改建成残疾人福利工厂。

到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已经拥有了34家殡仪馆、100多家公墓、67家寄柩所和丙舍,殡葬业出现空前的繁荣。

随着近代公墓不断出现,沪上出现了数家犹太公墓,这些公墓由于迁葬、改建,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从这些留存的墓碑上仍可依稀追寻那段逝去的历史。

1936年,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在江湾征地120亩,建立上海市立第一公墓(江湾公墓)。

抗战爆发,上海遭遇八一三之劫,战火弥漫,大量难民为避战火,蜂拥进入租界,造成非正常市区人口激增,致使生活必需口匮乏,环境恶劣,疾病流行,导致死亡人口大量增加。于是,殡葬场馆大量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一三期间,静安开设的大众殡仪馆。创办人原为虹口兴隆饭店大班张海澜。他在战乱中逃往租界,为另谋出路而想到创办殡仪馆。他先是租下昌平路990号原瞿家祠堂11亩闲置地,建成三进房屋。其一进为正门及办公楼;二进正中为3间宫殿式大礼堂及边厅多间;三进底层为西式礼堂,楼上是供丧家办斋饭的大饭厅。最后一排为寄柩房,可容棺柩3000余具。其场地之大,寄柩之多为全市殡仪馆之最。为应付当时社会恶势力,张海澜特地聘请英国侨民孟莱挂名经理,并向香港政府注册,以求庇护。

在大众殡仪馆开业的同时,沪西及南市地区也相继出现多家“经济型”殡仪馆。

如陆佑申在沪西闹市地段的康定路1250号开了一家世界殡仪馆,规模不大,只有10多间中小礼厅,后来效法安乐殡仪馆扩建了一幢寄柩楼。那里人口稠密,丧事也多,遂成世界殡仪馆业务繁忙之地。

1944年在延平路、康家桥181号开设的上天殡仪馆,其前身是钱宝范经营的一家沪西著名的赌窟。在抗战胜利在望之际,钱宝范为寻退路,商请大众殡仪馆的张海澜帮他筹划转业。张海澜本是这家赌窟的常客,他慨然相助钱宝范,促成后者告别了赌场生涯,当上了殡仪馆的老板。当时有人曾这样说他:“昔日将人推向地狱,今天把鬼送上天堂。”

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有公墓、殡仪馆、寄柩所等大小殡葬机构200多家。与此相配套的寿器、寿衣等附属行业也兴旺起来。殡葬业进入了畸形繁荣的时期。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上海解放以后,提倡移风易俗,诸如海葬、树葬等新的殡葬观念也为人们乐意接受,风尚焕然一新。

(陆其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