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综合新闻 经管学院马骥教授率队助力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禁四推工作情况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综合新闻 经管学院马骥教授率队助力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综合新闻 经管学院马骥教授率队助力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3-09-04 11: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守住守好洱海”的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7月5日至8月13日,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马骥教授带队赴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开展了为期40天的驻村研究工作。期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教授等来自全国16所高校的科研团队展开合作,就洱海流域农业绿色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等进行实地调研、专题座谈和专项研究,为助力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团队成员驻村合影

团队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蔡辛娟、石信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张弛、温成韬、周紫宇,工商管理硕士生(MBA)王顺伟,以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马壮七位同学组成,并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后李亚娟辅助马骥教授协调和指导具体的驻村调研工作。

自7月5日进入古生村后,团队便立即开启了“农经小院”的各项工作。40天的实践科研活动是一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刻感受洱海流域跨越式发展之行,也是深深感受“三农”科学家团队探索洱海流域绿色发展科学精神之旅,更是一次创新农经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并为洱海流域贡献中国农业大学农经力量的重要探索。

感召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见证洱海“三农”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2年气候峰会上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以苍山、洱海为生态基底形成的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也是云贵高原区域仅次于滇池的第二大湖泊。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殷切叮嘱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随后在古生村与乡亲们在院子里拉起家常时,他说:“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他叮嘱大家:“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充分肯定洱海保护治理成效,作出“希望你们守住守好洱海”的重要指示。

大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古生村实践站

驻扎古生村以来,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感受着古生村以及洱海流域周边的生态变化,见证着洱海“三农”发展的新变化、新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洱海”和“守住守好洱海”的殷殷嘱咐,时时激发着团队驻村研究的热情。

“十三五”期间,大理白族自治州全力实施洱海保护治理的“六大工程”、“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以超常举措推进了流域截污治污、环湖生态搬迁、环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流域“三禁四推”等工作,促使洱海流域总体水质由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之后,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如何探索“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洱海方案,如何践行“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理念,是摆在洱海流域综合转型阶段的重要命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教授领衔下,2022年7月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的科研团队近300位师生驻扎于古生村,采用“多学科交叉、多单位协同、多主体参与”的模式进行洱海流域农业绿色高值化发展集中攻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时代的“洱海战役”。

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研讨会后合影

在这场“战役”中,团队时时刻刻感受到了各个科研团队工作中折射出来的科研精神,例如面源污染治理小组的师生们无论刮风下雨,总是按时监测流域水质变化;再如生物地膜组无论天气如何,总是及时进行水稻生长监测。每个专题小院的师生们几乎少有在凌晨12点前休息的,他们或伏案工作,或热烈讨论,团队成员们在科学家精神感召下努力寻求“三农”发展方略的新动力。

感召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见证洱海流域“三农”发展的新画卷,感受科学精神,鞭策自我,因而,对于农经团队来说,洱海驻村工作,不仅是科研的“战场”,更是一门最好且最接地气的“思政课堂”。

厚植情怀:探索农经学科驻村实践育人新模式

“驻村古生村,是同学们最好的‘练兵场’”。

7月5日晚到达古生村进驻“农经小院”后的第一次团队工作安排会上,马骥教授提出 “动起来、干起来、炼起来与强起来”的团队工作期许,希望同学们珍惜驻村机会,在长达40天的集体工作与团队协作中,紧密围绕研究任务主线,积极展开农经学生知识、素养和能力的集中训练,并和大家一起设计制定了“微课堂”计划,即按照学生驻村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动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以强化同学们的农经理论知识、提升农经素养和提高农经研究综合能力。

微课堂提升团队素养与能力

在知识方面,马骥教授在驻村期间经常鼓励大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应该形成观察农经现象的习惯,即要“迈开腿、睁大眼、竖起耳、动起脑”,提高在现实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注重对现象背后的农经理论解释。驻村期间,团队坚持每日就驻村“三农”观察中的现象进行农经理论阐释与讨论,从而在多次的训练下,真正培养发现农经问题的意识和提高分析农经问题的水平。

在素养方面,团队在驻村期间共组织微课堂12次,主动邀请相关专家、同学以及行业专家,为同学们讲解红色传承、统筹规划、团队合作、交流技巧、时间管理、压力释放、情绪控制、摄影艺术、视频制作以及白族文化等内容,积极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素养。

在能力方面,团队成员们在40天的调研和专题研究中,培养了主动学习知识和GET新能力的意识,提升了桌面研究、问卷调研、数据统计、报告撰写和汇报等能力,逐步积累了经验。特别是在驻村工作中,同学们积极强化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经过40多天的训练,多数同学已经从最初和农户、企业等交谈时所具有的“社恐”逐步变为“社牛”。

40天的驻村生活,同学们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均得到锻炼与加强,为期40多天坚持每日更新的“苍洱足迹”微信公众号正是最好的写照,其中穿插的工作概况、小院生活、Mini专题、微课堂等,都是团队成员成长经历的见证。

古生有约,农经相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经团队在古生村度过了酸甜苦辣的暑期调研生活,也极大程度地厚植了“三农”情怀和强化了知农爱农与“解民生之多艰”的责任与担当。

理实并重:积极为洱海流域绿色发展贡献中国农大的农经力量

根据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纲要规划的研究任务安排,农经团队承担了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绿色高值发展总体思路、马铃薯产业融合升级、洱海流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三项研究任务,并就洱海流域农田有机无机废弃物再加工利用体系构建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团队进行研究方案讨论

在驻扎古生村的40天里,农经团队成员秉承“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遵循“理实并重”的院训,积极投身到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农村产业融合升级的实地调查和系统研究中。

团队进行农户、商户及农牧业龙头企业调研

驻村以来,团队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共开展了与大理州和大理市、洱源县的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政府部门的专题座谈会5次,调研了云南农垦集团、云南欧亚乳业、云南顺丰洱海环保、云南国巨绿色食品、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大理花之隐等洱海流域内外的34个农牧业龙头企业,与21个洱海特色农产品商户和近40位游客进行了深度交流,与102个农户就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

与其他团队交流与讨论

在驻村研究中,团队各位珍惜此次“多学科交叉,多单位协作,多主体参与”的研究机会,积极与驻村其他相关学科团队进行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绿色种植体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和古生村乡村振兴等学术交流19次,并通过线上会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专家开展线上交流5次。

在结合桌面研究、实地调研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农经团队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研究任务,并形成了《洱海流域绿色高值发展:潜力测算、主导产业选择评估与实施思路》、《洱海流域马铃薯产业融合升级路径与政策支撑研究》、《洱海流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和《洱海流域农田有机无机废弃物回收加工再利用体系研究》4篇综合性研究报告,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张福锁院士、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及相关单位进行了汇报交流。

马骥教授系统汇报团队驻村研究进展及成果以及与顺丰环保公司探讨构建洱海流域农田有机无机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体系思路

农经团队驻村40天来的研究工作,得到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和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纲要)项目组的高度肯定,团队撰写的相关发展政策建议,被认为“为探索洱海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国农业大学农经的力量!”

锐意进取:在关心关注指导中持续前行

在驻村期间,团队的生活和工作得到了学院领导、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专家团队和各驻村科技小院的关心和指导,这让农经团队成员得以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地完成了40天的驻村研究工作。

张福锁院士等老师看望团队成员

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和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荣风教授多次前来“农经小院”,关心问候农经团队的工作生活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高旺盛教授对团队承担的战略性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赵正雄教授为团队在洱海流域的各项座谈和调研进行了积极协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学军教授、申建波教授、赵桂慎教授、李春俭教授、朱齐超副教授、丛汶峰副教授、侯勇副教授,植物保护学院李建强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小松教授、梁建芬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郭沛教授以及马燕、方芳和孟婷老师,四川省农业农业科学院吕世华研究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樊明寿教授、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鸭桥教授和李皎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多次前来“农经小院”看望同学,并就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交流和指导。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给予了农经团队大力支持。学院党委书记尹金辉、院长司伟教授、副院长李军教授以及党委副书记朱葛军、学生工作科章雅璇等,对团队成员的生活、疫情防控和科研等工作进行了指导。

8月12日,副院长李军教授代表学院领导,专门听取了农经团队的工作进展和同学们的驻村成长感悟汇报,对团队成员们的驻村工作表示肯定与赞扬,并对团队的工作在成果产出、育人实践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总结要求。

经管学院副院长李军听取团队工作汇报并指导工作

驻村工作的40天中,各位领导、老师、同仁、朋友对农经团队的关心关怀,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斗志,也让团队成员对“农经小院”、古生村和洱海流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虽然现阶段的洱海驻村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农经小院”的使命尚未完成,接下来,团队将持续关注洱海流域“三农”发展并进行跟踪研究,继续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经济管理学院 马骥教授团队

供图:经济管理学院 马骥教授团队

编辑:孟祥慈

责编:李杨

分享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