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原创】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旅游发展实现双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坊七巷商业业态是什么 【路开原创】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旅游发展实现双赢

【路开原创】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旅游发展实现双赢

2024-02-26 1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陆川

国庆节期间,我重踏38年前战斗生活的老部队驻地福建闽江口,与战友聚会。战友聚会之余,顺便来到福州古城的核心地段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看到三坊七巷古街区车水马龙,古街区内热闹非凡,参观人员川流不息、车水马龙,城市旅游与经济效益骄人,真正做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赢。

所见所闻,心中感慨颇多,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及当事人,查阅相关资料,联想到当前赣州古城历史文化古街古巷古镇开发在即,觉得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开发保护的思路、模式、理念比较成功,也许能够给赣州古城的古街古巷古镇开发带来一些启示,特统筹整理出本篇文字,以作交流。

一、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福州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城中轴线以西,是福州古城历史之源、文化之根的古建筑群,拥有38公顷面积的保护范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自晋、唐代开始,福州三坊七巷就是福州古城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到民国时期达到辉煌的顶点,区域内目前还有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冰心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以及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文物保护建筑。

福州自汉始,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现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主要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宫巷、塔巷、吉庇巷七巷以及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是出将入相之所在,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二、福州三坊七巷改造路径

由于历史遥远、岁月悠久,建筑物缺乏维护等原因,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一度出现街区人口膨胀、建筑物年久失修、建筑材料因为临水地区湿气重、腐蚀严重、人居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配套、居民生活不方便、安全隐患大一系列旧城改造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比较严重地威胁着福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2006年开始,福州市人民政府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指导思路,进行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至2013年结束。一共用了七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了三坊七巷文化街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貌的保护、利用及修复工作,成为了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列,实现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彻底改变老城区与现代生活不和谐旧面貌、城市经济与旅游发展同步“三赢”。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修缮工程》被评为“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等美称。

(一) 政府主导,高位推进,建立高水平的协调机制

2005年,福州市政府根据统筹推进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工作需要,设立政府为主导的组织管理机构、发布政策意见,协调市场开发,为保护修复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三坊七巷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和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后调整为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加挂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牌子,聘请包含罗哲文教授在内的8位国内一流文物保护专家担任顾问,及时出台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有效地组织管理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与开发工作,同时统筹协调福州市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保护与开发。

为推动项目具体实施运营,市政府批复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作为出资人,注册5000万元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现为由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该企业通过向世行贷款46亿元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约3亿元,有效地解决了全国各地旧城改造中面临资金不足的共性问题,为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开发筹措了相对充裕的改造资金。

(二) 挖掘街区文化底蕴,全面地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福州市在保护规划编制前期,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对街区开展了较为细致的现状调查,搜集整理了有关传统建筑建设年代及由来、住户和祖上状况、产权人、居住过名人信息资料,并引入现代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普查和记录街区点状传统建筑遗存的空间属性和风貌特征,全面摸底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制《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比较符合福州市地域特色的《福州市三坊七巷街区保护与改造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一条街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复导则》等,将各类遗产及其周边环境串点成面,针对街区文化遗产要素较为丰富的现状特征,借鉴世界遗产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区划方法,运用整合保护的工作思路,最终确定的历史街区保护区划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点状遗产要素及其历史环境。

核心区外围还保有一定级别的建设缓冲区,在高度、体量、色彩等形式,以及功能、空间结构上,形成从历史街区到普通城市建成区之间的空间过渡。通过对历史街区中的各类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现状和管理利用情况进行的评估,分别制定差异化的保护措施。比如规划中提出,利用水榭戏台形成闽剧、评话等传统曲艺文化的重要展示、教育空间;结合重要的节庆活动,在南后街维系灯市、排塔等活动空间。

(三) 规划接地气,避免规划同质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福州市出台的《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及《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项目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等规范文件中,十分注重物质环境整治与文化活力的协同提升,保护街区风貌、提升环境品质。

修缮修复项目由比较接地气的福州市规划设计院古建所进行设计,本土施工队伍实施,主要运用闽北传统建筑材料、工艺和手法,注重对灰塑、糯米墙等传统工艺、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确保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福州本地传统建筑文化符号语言。

为原真性再现传统建筑风貌,福州市还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修复工程的类型、方法和遵循原则,对工程勘察、木结构保护工程、瓦作、石作、油漆彩画保护、木结构防护工程和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施工工法等细节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十分强调对传统施工工艺和传统材料的运用,有效地避免了规划的高大上假象,实现了规划的地域特色。

(四)摈弃大拆大建,保留一定比例原住民,留住城市乡愁

针对街区原住民,一方面让居住条件良好、愿意留下的居民留下;另一方面异地安置居住条件较差的居民,调整街区的人口结构,延续居民传统生活,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针对驻地企业,将街区内的工厂和部分事业单位迁出,增加文创产业布局,引进大型的文创企业,吸引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寿山石刻、油纸伞、裱褙、糖画、书坊、微雕等民间手工艺入驻,推动“米家船”和“青莲阁”裱褙店、“聚成堂”书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老字号回归,以此复原和丰富传统产业业态。

同时,更新及构建文化展示集群,突出城市社区博物馆、城市名人故居、三坊七巷美术馆、福州漆艺博物馆、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等各类展馆,综合展示街区地域文化特色,有效地保留了福州城市地域传统工艺文化特色、地域建筑文化特色、闽北语言文化特色、福州居民生活习俗特色等,多方位、多层面展示三坊七巷的传统文化特色和福州历史底蕴,成为老百姓真正找得着的乡愁之所。

三、几点启示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速度正在毫不留情地萧杀着城市传统历史文化,一些老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地消失,成为了人们无法寻找的“乡愁”。学习与借鉴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工作经验,可以大大地减少我们工作中的弯路,提高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保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比较好地延续城市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特色,大大延伸历史文化街区内涵。

启示之一:旧城改造不宜过分商业化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保护工作最成功之处,就是福州政府转变观念,不搞过度的商业化,真正把握住了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度”,善于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算账,政府投入了一定比例的改造资金,注重城市旅游的长远效益,城市改造的环境效益,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效果,实现了三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在这方面,既有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保护工作的成功案列,也有一些古城古镇改造的失败案例。譬如也有开始也是比较出名的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风景优美,但是后来由于改造中过度商业化,导致古镇“讨人嫌”而就变味了,商业化严重导致古镇失去了原来的水乡古韵味,一些古建筑大拆大建,古镇也就慢慢变得旅游客人人烟稀少,而一些商家看到没有人流量也就纷纷撤出,成为了一座没人愿意去的“空镇”。为啥如今这些昔日香饽饽的古镇会被不少游客列入黑名单,这跟过度商业开发有着很大关系。

启示之二:规划导向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

一味追求高大上,容易导致古城古镇千篇一律。古城古镇的魅力,在于地域文化特色,如果是千城一面、千镇一个模型,那就一定会令游客大失所望。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保护工作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地发掘了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特色景观。现在一些地方的规划,编制过于高大上,名义上与国际一流规划水平接轨,实际上似曾相识,似乎这种规划什么的,不仅东京、南京,北京、西京都可以用,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感觉上像遇到了假古镇,不管哪座古城古镇,都长得差不多,毫无特色可言。

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似曾相识的老街,走进这些老街古巷,都是千篇一律的石板路,地标性牌坊,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烤鱿鱼、烤面筋、奶茶以及散落着仿古客栈和酒吧。这些东西在电商发达、物流无处不到的时代,人们啥鲜儿尝不到,要到它本乡去吃?如此千篇一律的老街,所以令人厌烦致极。因此有专家说,当前中国的古城古镇改造中,在商业利益的驱使和文化审美的缺失下,都有被打磨成同一个模板的趋势。

启示之三:实际运营切忌文化“空心化”

文化“空心化”,便会成为变味的古城古镇。从词语解释上看,古城古镇一般指有着千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其本身都是各具特色,也拥有非常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可是,一些古城古镇改造中往往都会摒弃自己应有的特色,成为像一道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产品。文化“空心化”’是中国古城古镇千城一面的最大成因。

专家说,古城古镇文化“空心化”的最大特征,一是造假模式,二是过度商业化,三是餐饮一条街。一些古城古镇改造之后全是仿古道路、仿古建筑,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平时几乎看不到人影,店员都无所事事地闲坐或者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打牌,但是到了晚上和周末,古镇又是另一番景象,人来人往,全是来此吃饭娱乐的,这些仿古餐饮一条街,不仅仅大大地降低了古城古镇的历史文化品位,而且也彻底改变了古城古镇的形象。

这些假的古镇一方面令人气愤,另一方面令人感到痛惜。尤其是一些见利忘妄的旅游房地产商更是顺势推波助澜,导致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商铺林立、无特色旅游商品泛滥,使得古镇的原有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古朴风格不复存在,而变成了一个商业综合体。

古城镇中富有特色的民俗传统、民俗活动,要么被肤浅地包装加以推广,要么随着古镇的商业化而消逝湮没。原真性缺失导致古城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开始被同化,失去了竞争力。一些古镇开发商人更是打造文化旅游的旗帜,偏离历史文化的本质,停留在文化的表层现象,最终造成千城一面,造成最大的遗憾。

陆川 ,江西赣州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爱好城市历史文化。多年来,笔耕不辍,喜欢沉醉在文学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快乐里。先后出版发行《生命的礼花》、《生命的守望》、《赣州七里镇历史与文化》、《讲解员教程》、《城市的春天》等专著。

本公众号文章皆为原创作品,

如需采用,请联系13870789598

微信号:路开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