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演义不同的版本对比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

《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

2024-06-17 16: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知网  喜欢 0

阅读量:

349

作者:

汪世蓉

展开

摘要:

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学应当先行;典籍文学作品是基石,其翻译质量是关键。目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其英译研究成果远远不及《红楼梦》等其他文学典籍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对其展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英译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由美国汉学家罗慕士(Moss Roberts)于上世纪90年代翻译的《三国演义》英译本"Three Kingdoms"和英国汉学家邓罗(C.H. Brewitt Taylor)在上世纪20年代翻译的另一英译本"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作为研究对象,从描述翻译学等理论视角出发,对《三国演义》中负载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社会功能的军事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等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文章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些文化因素的操作和处理方式,观察了文化信息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是否有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现象出现,统计归纳了两个译本所选择的文化翻译原则、策略和效果,分析了影响其不同选择的理由和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翻译设想和建议,建立了相关翻译模式,以期从翻译层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找到有效适宜的方式和途径。 本研究是一项以文本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翻译个案批评研究。广义的文化研究只能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翻译学的持续发展还是应主要依赖其本体研究,也就是内在性研究。本研究立足于对翻译文本细节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在观察对比分析翻译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和归纳更有效、适宜的翻译操作方法,在当前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风潮中回归到了翻译本体研究。 另外,本研究是一项狭义的描述性文化翻译研究。笔者基于描述翻译学的相关理论,把研究对象和重心放在了我国文学典籍中的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即狭义的文化研究视角上,希望能从具体细微处为文化传播的宏观目标贡献力量。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首先建立《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符号的分类体系,并确立研究重点;然后基于描述翻译学理论,建构客观、开放、多元的翻译批评体系,对《三国演义》中典型文化专有项英译进行批评研究;最后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旨在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同类型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模式。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罗慕士的文化翻译模式为"全景再现式"。由于罗译本中"异化"倾向的策略占了压倒性的多数,罗慕士的文化翻译原则可归纳为"力求文化传真,谨慎结合文化适应"。也就是说,罗慕士希望全景式地、无一遗漏地、深刻彻底地解释、再现和传递《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内容,他甚至不惜冒着"由于源语文化'侵入'译语文化"所给译语读者带来的"不适应"的风险,而执意要让译语读者"以中国人的方式理解中国文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邓罗的文化翻译模式,我们称为"点滴渗透式"。他的文化翻译原则是"追求文化传真,灵活结合文化适应"。邓罗在讲述精彩纷呈的三国故事的同时,希望再现和传递小说中体现的"显著的东方特色",但是对于其中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内容,他考虑得更多的是"适应和迎合"译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和程度,用更简洁、直白的译文让译文读者能够流畅阅读。虽然邓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相对罗译本更加灵活和多元,但他的策略选择总体仍是倾向于"异化"风格。 《三国演义》的两个全英译本体现了不同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华文化的不同解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然而,我们通过对两个英译本文化信息翻译的个案研究发现,两个译本的文化翻译质量都较高,但却不完美,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有很多失落、变形、增添或扩展的情况存在,这势必会给译文读者带来误解和疑惑,不能原生态地再现和传播中华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旨在"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全景再现"式文化翻译模式,并对文化翻译原则、译者的文化身份、文化态度和文化能力、文化翻译的起始规范、预备规范等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不同类型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操作规范进行了具体描述;同时,本文对本研究对翻译教学、译者培训的启示也进行了详细阐述。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目标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和论文框架等。第二章,多元、动态的翻译批评模式构建。主要介绍本翻译批评的主体、客体和参照系;并对描述翻译学视阈下《三国演义》两全英译本进行总体宏观比较;对本文翻译批评模式的可行性进行论述。第三章,《三国演义》军事文化的英译研究。主要具体研究三国时期的军事科技、英雄人物手持的刀、剑、戟等冷兵器、以及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法谋略在三国故事里的具体应用等信息的英译情况;具体分析两个全英译本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理由和对文化传播的效果。第四章,《三国演义》民俗文化的英译研究。主要包括汉英服饰、饮酒、嫁娶、丧葬等民俗文化的对比分析;两译本中具体实例的"语言、文化、语用"三维转换方式的解析;两译者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理由和效果评析。第五章,《三国演义》成语的英译研究。主要内容为汉英成语对比分析;对描写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的成语在两译本中具体的"三维"转换方式的实例解析;两译者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理由和效果评析。第六章,结语。主要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价值,对《三国演义》两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模式、翻译原则和翻译效果进行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对不同类型文化专有项英译标准、原则、策略等提出建议,建立文化翻译范式;并探讨本研究对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的启示;以及本研究的不足和对后续研究的设想。

展开

关键词:

描述翻译学;文化专有项;翻译批评;文化翻译;翻译模式;异化

DOI:

CNKI:CDMD:1.1013.210697

被引量:

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