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六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演义不同版本有何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六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六九)

2024-06-06 20: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国演义》与《水浒》的比较

      一、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

       1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

       2 、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英雄传奇则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

      3 、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二、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

     (一)《三国演义》 以文运事: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 陈叙百年,概括万事” (明 · 高儒《百川书志》);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 章学诚《丙辰札记》 )“七实三虚”的说法尽管不完全准确,但也道出了《三国》是成功的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1、正史无,纯属虚构,如“桃园结义”、“舌战群儒”、“诸葛祭风”、“卧龙吊孝”、“蒋干中计”等;

       2、正史略,小说夸张渲染,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街亭之战”等;

       3、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刘备事)、“温酒斩华雄”(本孙坚事)等。

      (二)《水浒传》因文生事:

       所谓“ 因文生事 ”,就是说,《水浒》中那些有声有色的“事”(故事情节)是因“文”(艺术创作的需要)而“生”(艺术虚构)出来的,是作者顺着“笔性”(循着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削高补低”(选择、整理、加工、虚构)而创作出来的。

      比较《三国》与《水浒》,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三国》因为过分倚傍史实,“以文运事”,终究限制了作者更多的艺术创造;而《水浒》虽袭用了一点点历史的来头,却循着“因文生事”,把小说虚构艺术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从特征类型化到个性典型化

      (一)《三国演义》特征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一:单一性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二:稳定性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三:和谐性

         《三国》塑造特征类型化人物的手法:

      1 、出场定型; 2 、反复渲染; 3 、多用传奇故事; 4 、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 二)《水浒》个性化、典型化的人物塑造:

       关于《水浒》个性化、典型化人物的塑造,金圣叹早有定论: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四、辫式结构和链式结构

        1、《三国演义》的辫式结构 :

       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犹如三股头发梳理成的一条辫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在一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来结构全书。从开头的“合久必分”到最后的“分久必合”,这是“经”;之中又以三方斗争为纬,经纬交织。

       三条线索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魏、蜀两方中,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则以“隆中决策”为关键。 “ 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 ,“隆中决策”就是全书的主脑。

       2、《水浒传》的链式结构:

       前七十回以人物为单位,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各个好汉故事连接在一个链条上,环环相扣。

      一般是每三、四回写一个人物,将其上梁山的事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人物,而上一个或上一组人物则退居其次;以聚义梁山为目标,百川归海,将一个个好汉故事串连起来。七十一回以后的结构,以事件为单位,以时间为顺序,将故事贯串始终。

前半部犹长江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后半部则如长江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链式结构的艺术效果:

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是“环”,众好汉聚义梁山的线索是“链”,这种链式结构,便于集中笔墨,酣畅淋漓的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好汉,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五、粗线条的勾勒与精致的细节描写

       《三国》写人写事,多粗线条的勾勒,很少精致的细节描写。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

       《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与《三国》中的帝王将相一样,都有一种“超人”气息,作者在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的“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刚打虎”等等,都带有传奇色彩。但与此同时,作者又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让他们在李小二、牛二、武大郎、潘金莲、郓哥、王婆、阎婆惜等市井细民中周旋,在用浓笔重彩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故事上精雕细刻,逼近生活,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在细节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如写林冲。

      六、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书面语言与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

        《三国》的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嘉靖本蒋大器序)。读《三国》,一般的读者都感到语言典雅而不生涩,通俗而不鄙陋。而《水浒》却用的是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