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中,为什么贪吃也犯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七宗罪的懒惰原名叫什么 “七宗罪”中,为什么贪吃也犯罪?

“七宗罪”中,为什么贪吃也犯罪?

2024-05-21 0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国文化里,对“暴食”的道德劝诫是放在“节俭”的大观念里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和“重俭抑奢”是传统中国经济生活的三大信条。

早在先秦时期,晏子就提出了:“食,饱;饮:足以通气合好;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的思想。到了西汉,大才子贾谊对“奢俭”下了一个定义:“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费弗过适谓之节,反节为靡。”意思是“奢俭”是和大多数人比较的结果。如果和大多数人比起来消费的多,就是奢侈,反之则是节俭。

而孔子是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阐述饮食“奢俭”的意义。“奢俭”的标准是“礼”,符合等级的标准就是好的,如果高于等级的标准,就是“奢”,低于等级的标准则是“俭”,(“奢则不逊,俭则固”)都是不可取的。

【在孔子心中,颜回一直是值得推崇的道德楷模,虽然他最后穷死了……囧】

这个思想也被植入后来的皇权统治中去,在饮食方面,从食器的质地、造型、使用,到宴会的规格、时间、地点,食品种类、席间音乐等,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超过了这个标准,轻则受罚,重则丢命,是很严重的。

历史充满了吊诡。无论欧洲也好,中国也好,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大吃大喝”这个罪其实和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关系,反倒是特权阶级的专属。

中国统治者的情况,读者们非常了解,在此就不赘述。而在欧洲,正如《权力的餐桌》、《查理曼大帝的桌布》等一系列反映中世纪饮食文化的历史著作中指出的那样,满桌的珍馐美味配上暴饮暴食的达官贵人,是见怪不怪的现象。而原本应该遵守禁食规矩的“四旬节”也被饕客们赚了空子。四旬节期间不能吃肉,可是没说不能吃鱼啊。鲱鱼是下等人的常菜,上等人吃的是北欧的鳕鱼、鲟鱼、新鲜的贝类和海龟肉(绿肥肉)。这些都所资不菲,而且蛋白质含量一点也不输给肉类。加上,基督教并不禁葡萄酒。于是满脑肥肠、醉醺醺的国王、骑士和教士们就屡见不鲜了。有时这种混乱的场面竟然发生在教堂里。1389年5月,法王查理六世在圣德尼教堂里举办宴会,一连四天的吃喝舞蹈。新婚的国王王后和宾客们暴饮暴食,甚至不惜呕吐酒菜以便继续吃喝,“像酒神般在坟墓边狂欢”。

【关于罗马教宗里奥十世淫荡教廷生活的讽刺漫画】

对于上层统治者“说一套做一套”的假模假式,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讽刺作品。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但丁的《神曲》。在《炼狱》的第二章,但丁安排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暴食者 “罚以禁食”,以洗涤他们吃下的“泊尔塞纳湖鳗鱼和维尔纳希酒”。

那么,明知吃喝不可禁止,为何还要将它作为一种道德戒律呢?这首先是由于生产力水平造成的。基督教从犹太人中的中下层人中发展出来,对社会有种朴素的节俭观。在基督教形成教会组织以后,由于“活动资金”有限,也要求信徒们遵循一种集体平均主义生活方式。到了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原本繁荣的经济已经被破坏殆尽、奢侈的生活难以为继,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更是时代的呼声。中国也是这样的情况。每到皇朝的初期,统治者大体上都讲求节俭。其实根本原因也是因为经过战乱的破坏,国家底子薄,必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另一方面,崇尚节俭是总结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比如西周的时候,统治者就提出“殷鉴在前”,认为追求奢侈无度的生活,是殷灭亡的原因。所以很多文献中都提到了“无逸”、“知稼穑之艰难”。汉初的贾谊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的时候也说:“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等等。欧洲也是一样,基督教称罗马帝国为“巴比伦”,对当时帝国中的道德败坏、骄奢淫逸批判有加。

然而,在冷静的历史学者眼里,并不会这么看待一个王朝的兴旺更替。制度性缺失、经济结构崩溃、甚至环境气候变化都比道德因素来的重要。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节俭有时比奢侈伤害更大。《管子》就认为:“富者靡之, 贫者为之”。增加消费是为了刺激生产。放在当下也是如此,没有内需,经济怎么拉动得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欧洲还是中国,都经历了一个饮食文化从“压抑”到“解放”的过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作——《巨人传》讲的就是胡吃海喝的故事。差不多同一时期,中国也涌现出一批诸如《金瓶梅》那样反映市井精致生活的作品。既然“食色性也”,人性的解放也当然要从吃喝开始。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吃喝本没有罪,没东西该多忧伤啊。

本文作者赵老实来自今日头条签约原创号“你真的知道吗”

关于时拾史事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时拾史事读者群号30428330,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你还可以通过新浪微博、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zaker、flipboard多种形式搜索订阅时拾史事。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敬请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