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世人眼里的猪,也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小说吗 即便是世人眼里的猪,也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书评

即便是世人眼里的猪,也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书评

2024-07-14 17: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朋友说,她看了《黄金时代》没感觉这小说好在哪里。我告诉她这是王小波最好的一部作品,她表示很不解。她问,这部小说好在哪里,表达了什么意义了吗?我说你不觉得很有幽默感吗?她说幽默感只是一种手法,哪能说明他的内容呢。

    在大学时代,我一度迷恋王小波和王朔的小说,我看书一向是囫囵吞枣式的,求快不求甚解。我只是觉得看王小波和王朔特别酣畅淋漓,我喜欢看聪明人用聪明地方式揶揄嘲弄,我喜欢看聪明人观察到的细节,可能这就是当时我看王小波小说全部的共鸣了,我隐约感觉到它的象征,但不想知道它具体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一旦你去探求它具体的意义,就丧失了对小说价值的认可。

    这几天课上讲到了《黄金时代》,我把王小波的这本书找出来看了一下。而王小波文中也回答了很多人的疑问。

    小说的价值在哪里?小说要不要深挖它的意义?小说一定要带上教育意义、一定要高格调才是好小说吗?小说一定要长篇大部才是好小说吗?小说一定要老少咸宜才是好小说吗?

    如果说要有教育意义、要有深刻内涵,大可不必挖空心思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像埋地雷一样把预想的深刻含义一点点地埋进去,等着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最后一下子炸个醍醐灌顶。我们受教育、受培养的机会多的去了,干嘛就要把小说搞得那么面目可憎呢?

    如果说小说一定要高格调,提倡真善美,歌颂社会主义,和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我们的吃喝拉撒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但是因为格调低就不该写;精神食粮就该占据小说的大部分了嘛。那小说还是小说吗?

    如果小说一定长篇大部,宏伟巨制的才能算的上好小说的话,我觉得王小波说的很对,未必未必。再伟大的鸿篇巨制都有可删可减的废话。而充满结构美、字字珠玑、精美的小说一定不是一个长篇大部。当然有些庞大的故事必定要有一个宏大的结构来支撑。而我本身比较喜欢看中短篇的小说。我喜欢这种戛然而止,好像作者就坐在你的面前,跟你讲述了一件身边观察到的一件事,让人觉得兴趣盎然。而不是遥远的舞台上上演的一台离我很遥远的戏。

    如果小说一定要老少咸宜,那么小说不过沦落成了文字版的肥皂剧。上次看一篇文章说一些网络写手以码字来维持生活,一天可以码十万字。连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写出来的全是垃圾。但是这些小说老少咸宜,满足了少女的YY,打发了很多人路上等车坐车的无聊时光。其实,这些根本不能算作是小说,它的画面感就像是肥皂剧一样生动地在你面前。我们看的时候没有多余的想象空间更没有思考空间。

    王小波在书中说,他同意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未来的小说应该像诗歌一样,充满了韵律的美。他喜欢杜拉斯的《情人》,因为小说中充满了结构的智慧。小说不该成为一种意义的灌输,不该成为为了迎合大众而媚俗,为了装B而媚雅,为了鸿篇巨制而拼命吹无用的肥皂泡的文字垃圾。而应该是精悍的,让人觉得删了哪一个字,整个小说都将不再完整。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而不是为了老少咸宜而故意装傻充愣,套用流行语。应该是令读者看了能够有所思考的,这种思考是根据每个不同读者自己的内心而变幻万千,而不是看完突然醍醐灌顶,像是神赐了般悟出了文章的真谛。

    如果小说和诗歌都能让人对它的意义一言以蔽之,我觉得就太可悲了。

    我并不是说王小波的作品没有意义,我觉得他的作品相当有意义,他的荒诞他的幽默他的没有意义就是一种意义,是对体制的讽刺、是对乌合之众的嘲讽。但是他不会把意义强加植入在内容中,而你对他作品的感觉会随着你经历和心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观。

    之前我说我大学期间很喜欢王小波和王朔,但王小波一向是看不起王朔此般人等的。王小波骨子里是知识分子,他觉得他的黑色幽默岂是和王朔这种油腔滑调相等的。王小波甚至在此书中暗讽他要是想赚钱也会学王朔、冯小刚之流写写剧本养老婆,反正这种钱甚是好赚的。但是我并不觉得油腔滑调就是媚俗,我认为王朔的油腔滑调只是表面的媚俗只是为了不让他的作品变成充满教育意义之流的小说。在这点上和惯用黑色幽默的王小波其实是有共识的。王小波骨子里知识分子的清高,让我想起了《让子弹飞》里那句,站着,能不能赚钱?王小波是把写小说当成人生的一道理想,他不想用小说去赢得什么,只是想用小说来表明自己的特立独行,虽然这种清高的想法在我们普通眼里蠢得像一头猪也没关系。即便是常人眼里的猪,也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不是一头媚俗的猪。坚持写自己想写的小说,而不是写读者想看的小说。

    另外,此书中后半部分一些看法我也非常的认同。

    其中,王小波谈到老婆李银河的研究,讲到现在很多人做研究注重的是装模作样,看起来架子很像,但是实际上做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相信。这一种浮躁的情绪不仅是在做研究中,更渗透到中国人的每个部分。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化,我们中国的则是耻感文化。西方人心中有着上帝,觉得自己有罪,一直恪守着一定的为人准则,而我们中国人做事的准则自古以来就是看周围群体的规范和意见。这种耻感是从村落文化里发源而来的,你做的事情,你如此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大家满意,是为了让自己符合大家的规范,让自己看起来不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正是这种耻感,让我们无论是做研究亦或者做任何事情,包括我们的感情婚姻一切的一切,都深深烙印着这种耻感。为了让自己的行为不会在自己的群体中受到批判与冷眼,我们用浮躁的情绪装模作样地做着一切的事情。

    另外,此书中关于追星、关于人的尊严(人权)、关于环境等问题的看法都非常前沿,即便是时隔王小波死去十五六年的今日,依然算得上犀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