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导读第二十讲丨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起菩提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 《金刚经》导读第二十讲丨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起菩提心?

《金刚经》导读第二十讲丨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起菩提心?

2024-07-14 1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是发菩提心。大乘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叫《华严经》,其中的《离世间品》有一句非常严重的话,这句话经常被引用:“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忘失菩提心”,从字面理解,是发过菩提心后来又给遗忘了、丢失了,那么“忘失菩提心”都造成后边的结果,何况也许我们根本就没发过菩提心,问题就严重了;更严重的是忘失了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注意是“善法”,用世间法的标准衡量做的都是好事,比如说放生,比如说磕大头,比如说捐款给希望小学,给穷苦的人送衣服等等,从世间观点上看都是善法,都是好事。可是《华严经》这句话说,如果忘失了菩提心而做这些好事,“是为魔业”。什么叫魔业?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表达方式。佛教所说的“魔业”就是障道,即障碍修行解脱的那种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华严经》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忘失了菩提心,虽然做了很多的好事,最终的结果反而是障道,反而是无法解脱。可想而知菩提心有多么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凡夫, 从佛陀的观点看,我们过去多生累劫轮回于生死,在这里造业——当然这个业有善业有恶业,也有不善不恶的业,佛教叫“无记”的业——我们在业力的驱使下不断轮回,感受到轮回的苦,希求解脱,要从多生累劫的生死轮回中进行一个乾坤大逆转,对治多生累劫的业。可是要知道,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力量是巨大的。从大乘佛法上讲,有什么力量能够对治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使我们从多生累劫生生死死的凡夫的生命轮回而开始走向解脱?只有菩提心!从大乘佛法的观点看,什么力量能够彻底对治我们的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从生死的轮回开始掉头走向解脱呢?只有发菩提心。这是菩提心在整个佛法修行当中的重要地位。

■ 何谓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觉的心?二时教法对菩提心有个解读,这是我们入手修行大乘佛法的一个方便。 般若经说菩提心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从般若经看,世俗谛菩提心跟胜义谛菩提心两个菩提心都生起了,就算生起菩提心了。

什么是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什么心?按照《金刚经》的话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世俗谛菩提心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的悲心使然,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进行度脱,修行的结果是增加福德,这是世俗谛菩提心。

般若经解读菩提心的第二部分是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在世俗谛菩提心的心愿的驱使下,切切实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还要生起一个心,什么心?观一切法是空: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用《金刚经》的语言表达,菩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当口, 胜义谛菩提心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丝毫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因为在菩萨心中,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事儿还是空。在空上度众生,通俗讲,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

所以释迦牟尼回答须菩提的问题的第一段,印度古德无著大师、世亲大师解读为发菩提心,这段经文的要害是发心。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要生起两个心:度一切众生的心;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的心。这两条合起来就是般若经对菩提心的解读。所以每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个读《金刚经》的人,都应该用佛陀的这段教诲来检点一下自己:真地发起菩提心了吗?真地每时每刻都把度一切众生当作唯一心愿了吗?在生活的当下,度脱众生时心是否有所住?众生要无住而度,能度的、被度的、度的过程是空,在空上度,度了还得当没度。每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都应该用《金刚经》佛陀的这段教诲,时时刻刻来观照自己,做到了没有?当然,发菩提心,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种发心。

有人说:“我发菩提心了。”“怎么发的?”“我每天早晨起来都诵一遍《劝发菩提心文》。”诵《劝发菩提心文》,每天不断用发菩提心这样一种信息来熏习自己,当然是一种办法,但是发菩提心不是嘴上念念《劝发菩提心文》而已,而是要在心灵深处植下根。

■ 四无量心

修世俗谛菩提心入手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哪四个无量的心?慈无量的心,悲无量的心,喜无量的心,舍无量的心,慈悲喜舍,就是要对众生生起无量的慈悲喜舍的心。什么是慈?就是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就是予众生以乐。什么叫悲呢?悲就是愿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拔苦脱苦叫悲。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舍是“平等”的意思,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修四无量心,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入手修法,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基础。

■ 以舍而始

从表达上,排列顺序是慈、悲、喜、舍;但是修四无量心首先应该修舍,就是修平等的心, 因为只有把平等的心修好了,慈悲喜这些无量的心,才能够施与一切众生而无有分别。所以首先要修舍,要修平等。

在平等当中要抓住一个要害。我们凡夫心中最不能平等对待的是什么?就是 怨与亲的平等。什么叫怨亲不能平等?怨就是怨恨的人,伤害过你的人,打击过你的人,在心中对他充满了怨恨的人;另一方是亲人,关心你、爱护你、疼爱你的人。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最不能做到的平等,就是对怨与亲这两类人能平等对待,所以修舍修平等,就抓住这个要害去修。

■ 释迦牟尼讲经

怎么修舍?要做这样的观想:在自己面前,左边跟右边,站着两队人,左边是亲人,父母、兄弟、姐妹、儿女、老公、妻子、情人——就是心中最疼爱的人,也是最关心自己的人;右边是这一生最讨厌的人,伤害、迫害、欺骗、打击过自己,不要说见到,想到他们心里都冒火,让自己心中充满嗔恨的人,站在右边。左边是亲人,右边是自己怨恨的人,把这两排人观想成就,然后进一步观想:这一生一世,有这么多疼爱、关心自己的人,还有这些怨亲债主,他们打击、迫害自己——一定要从三世因果、多生累劫、生生世世去观想: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的业力所感。

这些疼爱过自己的人,往昔自己也疼爱过,而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其实是还债,自己往昔一定是伤害过人家。所以这些爱和恨自己的人,其实都是自己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过程中的业报而已,而且是无常的,它会变。今天是情人,明天可能变成最讨厌的人;今天是自己忌恨的人,也许明天一个什么因缘,又对自己做出重大付出,成为了恩人,这都是有可能的。今生是亲人,来生也许是敌人;今生是所恨的人,也许来生就是疼爱的人。所以把时间尺度拉长,从多生累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生世世的,相似相续的过程来看待这件事情,其实怨亲是平等的,所以要把这两队人观平等。不能过度地对亲人具有更多的贪爱,不能对怨恨的人施以嗔恨,要把这两队人观成平等的。 这就是修四无量心的舍无量心,修平等。

■ 慈无量心

慈就是施与众生以快乐,慈无量心的修法是,要观想一位在这一生一世中对自己施与了最大慈爱的人。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可以观想自己母亲,观想这一生一世给自己带来最大慈爱的人,要观想她对自己种种的爱,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快乐,内心生起知恩、念恩、报恩之心,这是第一。观想成就后,把它扩大,其实想一想,我的母亲对我有着巨大的慈爱,那天下的母亲不都是对自己的儿女有着巨大的慈爱吗?即便在我们人类看起来很恐怖的老虎,老虎妈妈对老虎的儿女也是充满着慈爱。要把这慈爱的心扩大,这是第二。第三,在转而观想自己,其实生生世世,众生都是互为父母,天下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自己也做过天下众生的父母,这种慈爱的心,要遍及一切众生,要把母亲对自己的慈爱的心,遍及为自己对一切众生的慈爱的心。这就是修慈无量心。

■ 悲无量心

慈无量心修好了,修悲无量心。悲是脱苦,怎么观修?观修我们世间一个极其苦难的众生,比如说观修乞丐,甚至观修屠宰场里即将被屠杀的那些众生,他们的痛苦,生起对他们的无限悲心;我的一切修行,当下的一切努力,我的功德,都要施与这些众生,令这些众生离开这些苦难的状态,这就是修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慈悲无量心修成就了,修喜无量心,喜就是令众生欢喜。修慈无量心时,把快乐施与众生,众生很欢喜;修悲无量心时,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把修行功德施与众生,让众生脱离苦难,而脱离苦难的众生,生起了欢喜。我们要把修行慈无量心、悲无量心而给众生带来的欢喜,给持续下去。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时每刻的发心都是慈无量心,都是悲无量心,而且都是喜无量心,也就是令众生得快乐,令众生脱苦难。把这个喜无量心持续下去,保持住。

这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法。传承里讲,四无量心的修法,是修世俗谛菩提心入手的基础法。四无量心修成就了,就要把它进而观想成世俗谛菩提心。作为大乘佛法修行者,我们在做什么呢?其实就在做一件事:度一切众生走向究竟的解脱。施与众生快乐,令众生脱种种苦难,让众生有种种欢喜,那施与众生究竟的快乐,令众生脱离究竟的痛苦,给众生以究竟的欢乐,是什么?就是涅槃。 所以修好四无量心,进而就能够修世俗谛菩提心。

■ 五蕴

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同时,还要修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要观世间万法是空,比如,佛教对世间的万法、万事万物,有一个分类方式,把世间一切事物分成五类,即“五蕴”。“蕴”是“聚合”的意思,就是缘生聚合的我们世间万事万物的五种状态,起名叫色、受、想、行、识。

为首的色蕴跟结尾的识蕴是两个极端。色蕴是纯粹的物质的存在形态,比如说山河大地、桌椅板凳、日月星辰,比如说我们人的有形肉体,就是我们生命的色的状态,色是纯物质的存在形态。另一个极端是识,是纯精神的存在形态;我们是众生,不是桌子,因为我们有识,有能动的精神状态,识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其他东西的精神状态。中间的受、想、行,是内在的纯粹的识跟外在的纯粹的色相互作用的时候产生的三种状态。偏于色的受,这种状态偏于客观、偏于物质,而偏于识的行,偏于主观,偏于心识。

通俗地讲,比如说桌子上放着一杯热水,你过去就端起来,首先就有一个感受,一下子就把手烫了,有一个被水烫的感觉,这是受。什么是想呢?有了这个受之后,马上会产生一个分别:谁放在桌上这么一杯热水?也不告诉我是杯热水,我过来一端,你看把我手烫了——这是想。行,是在想基础之上的一个更严重的分别,就会想了:这人太讨厌了,我一定得把他查出来——产生了严重的分别。受、想、行,这是通俗的解释。

■ 胜义谛菩提心:观五蕴皆空

佛教把我们凡夫世间的万事万物归为这五大类。讲到这儿,所讲的“空”是“性空”,即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空”是没有,什么没有?凡夫境界上一切存在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性空”。怎样修胜义谛菩提心?要坐下来认真观想:色、受、想、行、识五蕴背后,有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比如说我们总认为,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肉体可以变,思想可以变,背后总有一个没变的“我”吧?要观想:“我”有吗?外在的物的世界,有什么能常一不变地独立存在吗?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有吗?在受、想、行这些精神活动背后,有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呢?要观,要找,找到最后会发现:真的没有。世间万事万物,色、受、想、行、识,背后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它们不过是种种的缘生事物,是种种缘的临时聚合,所以佛教才称之为“五蕴”。 修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观五蕴是空。今天讨论的层次上,“空”是“性空”,世间万法,五蕴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把它观成就,就是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法。

(未完待续)

本文由净名精舍

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

《金刚经》导读”第24、25讲整理

上海玉佛禅寺开启2020年读经活动,日日精进。寺院微信平台每周二、周四推出《金刚经》讲义,持续更新!信众在家诵持《金刚经》,每天一部。有的信众日常较忙碌,或已有安排其他经文诵读,也可每周一部。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走在

通往解脱成佛的路上

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

坚持不懈!

上海玉佛禅寺发起

专为发心诵持《金刚经》的同修

建立了打卡群

鼓励大家日日精进

善始善终坚持聆听

佛陀的谆谆教诲

修一切善法

共证如来

来源 | 净名精舍

编辑 | 静秋

摄影 | 儒文、晓峰

责编 | 明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