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追风筝的人》知乎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2024-04-13 09: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本治愈自己的书,读完你会学会原谅自己,爱自己爱家人

身着褐色连衣服的富家子弟阿米尔和身边那个拿着风筝的圆脸哈扎克小孩只有在放风筝的那一刻是平等的。其他时间,一个是生来为奴仆的哈扎克人,一个是含着金钥匙的阿富汗人。

他们一块合作击断其他风筝,在那个重要的风筝节上夺得头魁,哈桑奔跑着为小主人去捡战利品,为了保护小主人的战利品——风筝,被恶少阿塞夫和同伙蹂躏强暴。而和他从小长到大的阿米尔少爷,吃同一母乳,一块生活、一块玩耍、一块看书的小主人,就在附近远远的看着,懦弱的不敢出头,让哈桑成为待宰的羔羊。

如果说,这个时候的阿米尔主要是因为性格懦弱,害怕受到阿塞夫的伤害而选择沉默的话,我们还可以原谅人性的懦弱。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不畏强暴,不顾一切,正直勇敢。

可是后来,阿米尔为了逃避自己良心的自责,远离哈桑,因为哈桑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他的懦弱与背叛,他用卑鄙的手段陷害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想把哈桑赶走,面对小主人,哈桑默默的低头承担这个谎言,跟着父亲离开了阿富汗,去哈扎克流浪。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阿米尔要赶走哈桑,就如书上说的

“哈桑就是这样,他真是纯洁的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哈桑,勇敢、善良、忠诚、他身上美好的品质和他得到的肯定和赞扬是身为富家子弟阿米尔所没有的,阿米尔为了得到风筝赢得父亲的爱,牺牲了哈桑。从此哈桑在他心里成了诅咒,他的一生都活在哈桑的阴影下,想着哈桑对着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富汗被俄国人侵略,阿米尔随父亲来到美国,在逃亡中,父亲给他深深的上了一课, 父亲面对醉酒的俄国军人,冒着被枪杀的危险保护同车妇女,父亲的勇敢和正直让阿米尔想到自己面对哈桑被强暴时的懦弱,自惭形秽。

“我什么也没教过你吗?”这个富甲一方,备受尊敬的阿富汗男人,对着自己懦弱的儿子大吼一声,用行动告诉了儿子什么是勇敢和正义,让观者也不尽深深震撼。美德是用来发扬和捍卫的,我们每个人所学的知识和所受的教育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仅仅是知识。

阿米尔和父亲逃亡美国后,辛苦的白手起家,在美国有了立足之地。他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和父亲朝夕相处让他越来越敬重和了解父亲身上的美德,那些和哈桑一样的美德,正直、勇敢、善良、忠诚。他也敢于在毕业后面对一贯强势的父亲,坚持自己的职业选择,在婚姻的选择上遵循自己的内心。

他的自责和内疚伴随着他,在婚姻的选择上,他也深深的接受了索拉雅(妻子)的不堪过去,因为索拉雅至少比他勇敢,秘密公开得到解决。而他自己,背叛哈桑,对哈桑说谎,把他赶出家门,还毁了爸爸和阿里(哈桑养父)四十年的情谊。

我凭什么去指责别人的过去?

在拉辛汗(父亲的老友)从故国打来电话后,阿米尔选择冒险回到那个水生火热的国家。因为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有痛苦,而阿米尔的美好品德在他小时候一味的嫉妒哈桑,被埋没了。 “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从小了解阿米尔的拉辛汗总能抓住他的内心。

阿米尔在对哈桑的愧疚上,时时不能放低身份,因为在阿富汗的环境中,他作为主人怎么做都不会错,哈桑只是个哈扎克仆人罢了。所以当阿米尔看着哈桑被强暴时,甚至觉得这是他得到父亲爱的代价,他从没有真正承认过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当知道哈桑和他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时,阿米尔表面是接受不了现实的痛苦,其实是一种释放。他敬重的父亲也会有错,他作为被承认的儿子,终于有和他父亲相似的地方,他找到了认同感,他父亲在犯错后通过做好事来救赎自己的心灵,他来到阿富汗也是同样的原因。

所以,他接受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并彻彻底底从心里承认了自己对哈桑的愧疚,他敢于在一切人面前承认索拉搏(哈桑的儿子)是他的侄儿。他和哈桑平等了,他终于可以找到自己救赎自己的方式,不是主人对仆人的,是兄弟和兄弟间的。

阿米尔乔装进入阿富汗,一路目睹侵略者对家园的破坏,原来那些给他美好生活的地方都变成了废墟,阿富汗人民在打着和平名义镇压侵略者的新政府塔利班的高压统治下过的苟延残喘,奄奄一息。而索拉博,哈桑的儿子,竟遭受了和哈桑一样的遭遇,被阿塞夫当成玩物被性侵。阿米尔勇敢的进入虎口营救,被阿塞夫打的体无完肤,索拉博拿着弹弓对准阿塞夫,就像当年哈桑拿着弹弓对准阿塞夫一样,完成他父亲的语言,“我要叫你独眼龙阿塞夫。”然后他们两个踉踉跄跄的逃离了阿富汗回到了美国。

电影中,对这一情节描写的不是太详细,小说中用大量字幅来描写阿米尔寻找的过程,实际上寻找索拉博的过程,也是阿米尔寻找自己的过程,他渐渐的寻找到自己身上的勇敢、正直、善良、忠诚,他也找到了对父亲的理解,对母亲的了解,对兄弟哈桑的愧疚和承诺,对祖国阿富汗的热爱和忠诚,一路走来,他也渐渐成为了“追风筝的人“,而风筝代表的就是一切美好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电影结尾,阿米尔和索拉博一块放风筝,索拉博慢慢的拿起风筝线听着阿米尔诉说着父亲的往事,阿米尔去为索拉博捡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终于还回了哈桑对他的一切。

电影中,注重的是友情,所以哈桑和阿米尔互相搭肩,手拿风筝的照片成为剧照。我们会跟着影片去看两个小男孩的友情,看到哈桑身上高贵的品质,看到阿米尔通篇对哈桑说的:“哈桑,对不起”,还有阿米尔的自我救赎。

小说中,涵盖的信息就多了,风筝代表的不仅仅是友情,还有亲情、爱情和一切高贵的品质,哈桑是最早的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最后也成为追风筝的人,每一个追求美好事物的人都可以成为追风筝的人。

还有一点最最重要的,作者写这部小说,是为他的祖国阿富汗而写,是一部以两个小孩友情为主线的描写战争的小说,他没有正面写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他大幅描写了他美好的童年,他和哈桑在故乡度过的美好的日子。他逃离阿富汗就像他赶走哈桑一样,他无力面对战争对祖国的摧残,他也无力面对对哈桑的背叛,在美国生活的日子里,他和父亲都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受着各式各样自认为的心灵屈辱,他们只和阿富汗人打交道,保留着固执和种族的尊严。

再次回国去,他目睹了自己满目疮痍的祖国,他才发现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通过对儿童的描写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不仅是外在更是心灵深处的。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体恤院孤儿们,盯着食物的法里德的侄儿们,在体育场兜售色情刊物的小男孩,最主要的是索拉博,空洞无望黯淡的眼神,在阿塞夫的抚摸下瑟瑟发抖,在清真寺的哭泣,每天一小时的洗浴,在得知要送回体恤院的自杀。

"阿富汗只有儿童,没有童年“

我在读这本书期间,在同事的书桌上,在朋友的书架上,在阅览室的借阅单上,在读书俱乐部里都见到了这本橘黄色的书,我惊叹这本书的魔力,怀着疑问的心态读完这本书,从刚开始看两个小孩闹别扭到最后揪心、难过、寻找、释然,最后看到作者和阿富汗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全盘接受命运对他们的一切,却依然保持着高贵的品质。

当读完这本小说,我明白了这本书畅销的原因,就像作者说的,“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作者还以自己的名字创立基金会,为阿富汗的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救援。

我想,作者再见到其他人问他“你写阿富汗吗?”,他不会再为自己写言情小说而难为情,而会坚定的说:“我已将塔利班在我们国家的所做所为告诉了世界其他角落的人。”

一部小说重要的不仅是故事,更包含它的精神,它的意义。

追风筝的人,它用两个小男孩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展示了人类所拥有的高贵品质,它让读者了解了阿富汗人民的遭遇。每个人都能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那个点,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宥、和赎罪,这也许就是他畅销的原因。

最后,祝我们每个人的风筝都越飞越高,成为追风筝的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