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厢记》的内容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2024-07-03 0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之一,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崔莺莺形象的精准刻画和塑造。作者将笔触深入到莺莺性格的深处,深刻地剖析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追求爱情和尊崇礼教之间的冲突,使崔莺莺的形象丰富立体且深入人心。本文在了解杂剧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崔莺莺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人物美的意蕴几个方面,来探索作者对他笔下的形象的塑造,以供参考。

【关键词】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14-02

崔莺莺作为元杂剧中最为经典的角色,是作者在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所塑造的具有反封建意识、勇于追求美好爱情的典型人物形象。崔莺莺女性形象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而她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则是人性的复苏,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的期冀,因此崔莺莺这一形象,在当时社会成为人们追求完美爱情的楷模。

一、《西厢记》的创作背景

《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和《北西厢》,是王实甫在元代所创作的杂剧,具体写于元贞和大德年间(公元1295-1305年)。《西厢记》故事内容借鉴元稹的《莺莺传》,又在董解元所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之上,进行全新的内容升华。在元贞和大德年间,作者王实甫曾任陕西的监察御史,在任时因为不满意旧社会官场的黑暗,愤怒地辞去官职,并决心借自己的文笔,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社会的不满。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开始进行杂剧创作。在当时那个年代,唐代小说《莺莺传》中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广为流传,作者王實甫依据故事的主要内容,开始进行杂剧剧本的写作,经过几年的创作,流传至今的《西厢记》诞生了。全剧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书生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与相国小姐崔莺莺相识相恋,并逐步冲破重重阻挠,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西厢记》所描述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作者利用青年对爱情的渴望、情感和欲望的交织、自身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着作者渴望改变命运,获得自己理想的爱情的观念。《西厢记》全剧共5本21折,用大量的篇幅来讲述完整的爱情故事,使整体的体制更加完整和宏伟,剧目情节更加精彩和生动,不但具有一定的艺术感,还能够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带给人们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二、《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塑造解析

(一)人物性格

在故事中,崔莺莺起初受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响,个性被压抑。崔莺莺出生于封建社会的名门望族,她的父亲为当时朝廷中的丞相,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在思想和行为上都看重礼仪和规范。她的母亲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卫道士,虽然渴望自己的女儿收获幸福,但她却在行动上利用封建礼教来约束和管教女儿,希望将女儿培养成守规矩的大家闺秀。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在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在这种家族环境中成长,崔莺莺自身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欲望,早就被压抑和践踏。其次,父母的管教,阻隔她对爱情的追求。在封建社会推崇深闺不出的理念下,崔府深宅后院生活着与世隔绝的崔莺莺,她的父母从不让她踏出大门半步,她的生活也仿佛与世隔绝,避免社会的异质思想的影响,防止她出现不符合当时社会规矩的行为。这种生活方式使崔莺莺活在密不透风的空间中,逐渐磨灭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崔家为给崔莺莺灌输更多的封建礼教,专门聘请思想迂腐的老书生,担当崔莺莺的老师。这位老学究每天不厌其烦地向崔莺莺讲解人伦礼教,期望将崔莺莺打造成为尊崇封建制度的所谓大家闺秀。在父母的重重逼迫和封建礼教制度的影响下,崔莺莺美好的天性被压抑,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同时也被遏制了。最后,崔莺莺在寺庙与张生相遇,她的天性重新被唤醒。在崔莺莺与母亲来到寺庙烧香时,正好遇见上京赶考来寺庙游玩的张生,两人的不期而遇,让崔莺莺心中爱情的火焰被逐渐点燃,她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大胆地回首凝望张生,正如文中的“临去秋波那一转”一句,深刻地表现出崔莺莺内心情感的炙热,显示着崔莺莺人性的复苏。

(二)智慧与真实

1.崔莺莺的智慧。作为相国子女,崔莺莺出身显贵,诗词歌赋皆通晓,她在感情中表现出的智慧与真实,主要在《西厢记》中《赖简》和《闹简》两折中体现。《闹简》中描绘的莺莺和红娘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因为赖婚后,张生得了一场大病,莺莺听闻后派红娘去看望张生,红娘为莺莺带回张生所写的书简。但红娘把书简放到莺莺的屋中,莺莺拆开看后心中添些烦闷,皱了下眉毛又低垂了粉黛。莺莺道:“告过老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的情绪由平静变愤怒,这种变化看似符合她小姐的身份脾气,但这却是莺莺用来试探红娘的心思所演的一场戏。她说:“我几曾看惯过这东西。”红娘听后万分的害怕和委屈,说道:“小姐将我去,他着我将来。”红娘不识得信中的字,不知道张生写了些什么。听到红娘这样说后,莺莺的心安顿下来,并赶紧安慰红娘,说:“知道你的嘴巴稳,要是换了别人来,我还不知道要怎样呢。”面对这种局面,莺莺继续演戏,便出现《赖简》一折中的画面,她对红娘说要责备张生,但私下写的信简却是情诗。张生收到崔莺莺的情意表达后,如约来见莺莺,但她却对张生一顿教训,加重张生对她的相思之情。在这两折中,莺莺表现出的聪颖,进一步刻画出她在爱情面前的不安,也展示着她性格中更加真实的一面。

2.莺莺的真实。莺莺从小成长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家庭中,她的爱情观较为单纯,在莺莺和张生初次相见时,她没有顾及封建礼教的约束,而是与张生四目相对,并在别人告诫她回避时,竟然还大胆地一瞥,为两个人的感情留下深入发展的空间。在莺莺和张生二人交往私会后,被张家夫人发现而逼迫张生放弃爱情而进京赶考时,她虽然听从母亲的安排,但内心还是希望与张生有着纯洁的爱情。在她送张生进京时,虽然老夫人说道:“驳落了,修来见我。”但她却对张生说,希望张生早些回来,得官不得官都不重要。并暗暗责备张夫人,说他棒打鸳鸯。由此可见,崔莺莺追求的感情不是荣华富贵,她只希望能够与张生长相厮守,对于张夫人的行为,她更是无法理解,她认为只有纯洁的感情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础。这种纯真善良的爱情观,以及莺莺对待爱情的真挚感,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也使得崔莺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美学意蕴

1.外形的意境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一直深入人心,直到今天,崔莺莺依旧是美的代表和象征。在剧中崔莺莺的美人形象,不仅仅局限在相貌上,更因为在她完美的轮廓下,有种指引人们审美转换的能力。剧中以“佳人”描绘莺莺,又利用传统美貌的描写,增加对其美的衬托,正如《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實质上并没有告诉读者美人具体的相貌,但是却为读者营造美的意境,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意相之美,为莺莺的人物形象增添许多光彩,也带给读者更多的自主品味空间。

2.欲拒还迎的含蓄美。在外形上有着美感的莺莺,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后,更是在人们的心中激起更多的期待。作者利用曲笔描写的手法,描绘出莺莺形象和性格上的含蓄美。在剧中莺莺面对张生时,行为举止端庄大方得体,可见她是常在闺中的守规矩的女子,文中又利用“双脸俏红”描写她见到陌生男子的表现,虽然害羞但内心却悄悄悸动,以含蓄的表达来体现出她内敛知礼的一面。在《闹简》中,莺莺看到张生的信件后,内心喜出望外,但十分害羞和紧张,因为红娘在她身旁,她怕红娘口风不稳,向张夫人透露此事,于是在红娘面前表现得非常不安和惶恐。这种含蓄之美与我国传统审美习惯相暗合,更是当时封建社会中作为大家闺秀的莺莺形象的真实写照,利用含蓄手法来描绘剧中主人公的形象,能与剧本的整体基调更加吻合,同时带给人们美好的体验,为莺莺的形象增添光彩。

3.朦胧的诗情美。中国属于诗情大国,从古代发展至现代,诗都被我国视为主流文化和正统文化,是值得被赞扬、弘扬、推广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广泛流传,更是使诗成为中国最值得传承的重要历史文化。纵观我国古代时期的先秦时代,诗的发展已从“赋诗言志”发展为“诗缘情”,到后来的唐代诗歌黄金时代,诗歌艺术更是到达顶峰,成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宋元明清,也有诸多宋词、元曲、小说散文等诗集的广泛发展,无一不涉及诗歌,可清楚地看出诗已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摆脱不了的文化情结,无论是在中国现代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发展缓慢的乡村小舍,都能看到诗歌的身影,都是我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体现。也正因如此,才充分体现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深深“诗化”情节,是任何艺术文化都无法替代的东西。而《西厢记》的作者在塑造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时,便是借助了朦胧的诗情美来表达崔莺莺自身所具备的诗情画意,以及对张生热烈不可遏抑的恋情,尤其是在描绘崔莺莺被张生遗弃后的心理动态时,更是利用了《明月三五夜》这首诗来表达她受伤的内心。比如“不为旁人羞不泣,为郎憔悴却羞郎”这首诗句,真是让观看者深深体会到崔莺莺无奈的悲啼以及她向命运低头,不得不服从命运、无意抗争的脆弱,让人心生怜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西厢记》中刻画的崔莺莺形象,不但具有发现爱情的胆识,还有抓住机会冲破阻拦的勇敢,最终赢得二人美满幸福的生活。在追求美好爱情的过程中,崔莺莺的形象深入人心,她不但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是有智慧和勇气的聪明人,她的形象在当时封建社会中代表着敢于与生活作斗争的一类人,她的经历带给人们生活的勇气,成为新女性形象的代表。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当时社会背景下思想解放的风潮相呼应,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杂剧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想.论京剧张(君秋)派《西厢记》崔莺莺的声腔艺术与实践[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樊怡君.《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侠义形象分析——以张生与红娘为例[J].传媒论坛,2019,2(17):157-158.

[3]袁芳,吕世生.中国传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他者”解读——以《赵氏孤儿》与《西厢记》中的女性角色为例[J].文学与文化,2019,(02):119-125.

[4]刘叶枝.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研究——以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为例[J].客家文博,2017,(03):11-19.

[5]方冠男.富贵的弱者,有限的反抗——《西厢记》中的女性图景及其社会想象[J].上海艺术评论,2016,(05):99-102.

作者简介:

李艳,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幼儿文学、幼儿教师口语。

猜你喜欢 崔莺莺西厢记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8期)2022-07-24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青年文学家(2022年15期)2022-07-06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北京广播电视报(2020年9期)2020-03-11“红娘”称呼的由来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8期)2019-12-18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环球人物(2018年4期)2018-03-10不同的身份,相似的结局:崔莺莺与李亚仙形象分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10期)2017-02-10《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戏剧之家(2016年8期)2016-05-23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读写算·高年级(2015年4期)2015-07-25

今古文创2021年2期

今古文创的其它文章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五号屠场》《傲慢与偏见》中合作原则违反现象探析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与主题揭示探究一声长叹的真实现实《伪币制造者》及作品中天使与恶魔形象分析从三种意象分析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人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