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心流》这本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秘密》这本书怎么样 如何看待《心流》这本书?

如何看待《心流》这本书?

2024-04-17 2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概述

这书怎么说呢,坦白说我觉得是有点过誉的,而且不知道这书是不是被哪位大咖推荐了还是怎么,网上找到很多有关这本书的讨论和书评,但这些书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小学生被集体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一样,写得极其的套路和表面化。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前面那六篇冗长的序的时候,我就应该察觉到了,整部书的拼凑感还是比较明显的。作者的很多思想也是信马由缰,在各种知识文化领域比如宗教、哲学、社会学等不停跳转。

就我自己的观感来说,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用了太多的篇幅来论证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道理,而所谓心流或者心流的状态,本质上就是指人在做某件事的时候的专注的状态,而所谓的精神熵这个概念,也仅仅是指当人无法保持专注状态时,内心所体验到的混乱和失序。

所以整部书的核心要点就在于,你只要达到了专注的状态,那么你便获得了心流,抓住了这一点,然后整部书的架构和逻辑就非常明了了。

大概的架构就是前面两章是说心流的重要性,第三第四章是阐述心理的构成以及心流在社会文化中的体现。五六七八章,则是从日常生活的中四个维度分别阐述了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应用心流。第九章和第十章相对鸡汤一些,说了一些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成长,以及探讨了一下人生的意义。

全书的精华我认为应该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五六七章过于凑数,第八章讲了一些人际交往方面事情,然后最后一章稍显空泛。

前三章

第一章:心流,快乐的源泉,第二章:控制意识和改善体验的品质,基本上都在阐释人为什么要保持专注力,以及保持专注力好处,精神失序的坏处。。

第三章心流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在说,日常要怎么做才会更容易体验的精神专注的状态。这个时候就引入了一对概念,就是享乐和乐趣。你也可以理解为这一章主要的讨论话题就是单纯的享乐和拥有兴趣爱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感到无聊的时候,通常只有两种打发无聊的方式,第一种是放纵似的消耗,也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那就各种吃喝玩乐各种嗨,找人蹦迪,去夜店买醉,甚至去跑到云南吃毒蘑菇,学澳大利亚的狗狗舔带毒的蛤蟆等等,都是以带来各种嗨的体验为目的,因为这种不需要你额外进行什么努力,更不需要你集中什么注意力,就完全大脑放松,哪怕不带脑子都行,怎么浪怎么来。

而第二种打发无聊的方式则是专注于某个兴趣爱好,比如有的人无聊了会去练书法,或者去写东西,看书等等。而当你把打发无聊的方式放在兴趣爱好上时,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极高的专注力才能够进行,而有了专注力,自然也就有了心流。

至于这两种方式的优劣,心流这部书当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时候本书就引入了第二个观点,就是单纯的享乐和放纵并不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因为他不足以提高一个人人生的复杂度和获得感。而兴趣爱好则可以,这是因为兴趣爱好本身会让一个人不断的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一个真正爱好游泳的人,从开始学习蛙泳,然后自由泳,然后仰泳蝶泳,并且每一种泳姿都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而日臻成熟,甚至还可以去参加比赛获得冠军,可以收获其他人赞叹的目光,内心也因此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充盈,因而也就能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不过这里矛盾的地方在于,兴趣爱好的定义是什么,就比如看电影,对大部分人来说,看电影明显是一种打发时间的享乐而非一种兴趣爱好。但是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则同样是享乐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明确,区分享乐和兴趣的重点并不在于你具体做的是什么,而是在于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有没有集中注意力,有没有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不断的精进自己的技能。哪怕你做的这件事是吃饭、听歌、打游戏。

第四章

作者则把心流的概念推广的社会学的层面,想从更广的社会范围内来阐释心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在这一章节中,将心流的意义与人所体会到的快乐进行了置换,其中就涉及到宗教、艺术、政治、文化、体育、并指出心流具有文化差异,不同族群和文化寻找乐子(心流)的方式不同,

并且这里提到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观点,就是一旦某个社会无意中形成了某种错误的规范(比如过去中国女性的裹脚习俗),那么这种明显错误并且会给人带来痛苦的规范也会自动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人们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女人生下来就应该要是裹小脚的,再不可能有别的选择。除非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革新。

在第四章的末尾两节,则着重阐述了人如何才能够养成一种自得其乐的性格,并始终都能够自发的产生心流,因为当一个人比较阴郁,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的时候,那么他就很难去专注于做某件事,专注力不够,则自然就很难体会到心流所带来的内心的充裕感。

而如果一个人想要养成这种自得其乐的性格,除了一部分天性之外,更多的是要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主要就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一个孩子自小成长于一个无序的家庭环境,父母难以给孩子一种充足的安全感和秩序感,那么大部分孩子的心理能量都将会浪费在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上面,他就会始终处在在不断的感受到父母的威胁的同时还要努力保持自我的独立的拉扯中。

而如果社会也难以提供可以让人有效保持心流的外部环境,那么克服这种不利的社会因素而达到心流的状态也同样是困难重重,比如当自由的土著居民被迫去殖民者的农场工作时,旧的熟悉的文化环境被完全打破,得不到任何因为专注于做某件事而获得的快乐,生活也将因此变得痛苦而失去意义。

并且这里同样也引入了一对概念,社会病理中的失范和疏离。

所谓失范就是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民众不知道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从而导致生命失去重心和意义,而疏离则是,社会体质强迫民众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或事情,导致个体无法把自己的精神能量用在自己真正喜欢的目标上,个人所具有的创造力也就被白白浪费了。

对比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很多很有才气和才华的人被社会强制安排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无疑会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病理中,失范对应的人因为无所事事而感到焦虑,疏离则会因为人们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感到极度的疲惫和厌倦,对应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其实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第五六七八章

到了五六七八这四章中,第五章感官之类主要是探讨人应该不断的去发掘人在感官上所具有的极限,因为人的身体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能量,比如任何一个身体健全的人,都可以单纯的通过进行某项运动而不断地去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一个肥宅如果下定决心去健身减肥,他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训练他就完全能够从爬一层楼就喘的上气不接下气而变得可以跑完马拉松全程。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也足以用钢琴熟练地弹奏一首曲子。

所以除了外部的社会文化所赋予人的这些地位阶级的社会价值属性之外,人本身也具有与生俱来的属于一个人的本身的价值。

所以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好像活着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不妨求诸于自身,因为改善生活品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用自己的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身体,一旦你开始专注于自己的身体,那么自然也就能够体验到心流所带来的快乐了,这也是那些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总能够在比赛最关键的时刻,进入到绝对专注而完全忘我的状态中。

而除了像跑步等这些基本的运动外,性、瑜伽、音乐、美食等等,都可以通过不断的进阶和挑战而达到充实自我的目的。

在通过调动自己的身体而达到心流的状态之后,人同样也可以通过从大脑所获取的思想与知识、日常的工作、人际之间的交往这些,体会到心流的存在,如德谟克利特所说,当你发现了一个真理,就等于你拥有了一个帝国,以及冰岛拥有全世界人口比例最高的诗人,而这些都源自于单纯追求知识和思考本身所带给人的满足和愉悦感。

除了知识和思想本身会使人感受到心流,一个人的记忆也同样重要,童年时期的记忆,将会对未来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别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分析基本上就是帮助来访者重新整理他们混乱的童年记忆。

此外这部书最经常反复提及的还有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金钱权力这些并不能够带给人真正的幸福感,只要经常可以感受到心流,体会到专注于某件事时候的快乐,深处困境依然可以自得其乐,第二个观点则是与工作相比,处于闲暇之中更不容易获得心流体验,即便大多数人喜欢休假远多于工作。而对于那些想要度过一种更有意义人生的人来说,如何能够利用闲暇的时光增加自己生命的复杂度,然后去提升自己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其人生也将因此变得更加有意义。

在这之后便是关于如何从人际交往中体验到心流,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交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人如何面对独处,或者说如何处理自己与自己之间关系的问题,第三个则是如何应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具体的爱情、友情、亲情。

如书中所说,生活的品质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工作的体验,另一个便是与他人的关系。

因为每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总是会很容易就感到孤独、沮丧并且变得无所事事,这主要是因为维持人内在的心灵秩序十分困难,必须要有外在的目标、刺激、反馈才能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不然思维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之中。并且这也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在很多文化中,都把流放和驱逐当做是很严重的惩罚,长期被群体忽视的人最大的挑战便是会越来越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甚至在拉丁文中,死亡的本义便是离开群体,英文中的idiot也是指独处的人。所以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人天生就是合群的。

但另一方面来说,人最大的快乐由他人引起,人最大的痛苦同样也由他人引起,正所谓他人即地狱,而且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太过于依赖他人的感情和认同,以至于会完全活成别人想要我们活成的样子。如果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无法具有独处的能力,那么其成年后就很难具有承担重要任务的品质和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能在独处的时候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心理能量,并将这些能量灌注于学习或者工作或者其他某件对自己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那么他就会不可避免的希望求助于外在的那些可以带给自己简单快乐的方式或手段来消解掉这些无处释放的躁动,而这个时候,酒精,尼古丁或者其他可以带来纯粹快感的东西都可以起到麻痹自己心灵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的目的。

但本质上这是一种退化的反应,这并不能使个人的人生得到提升,因为人生的成长和价值就是从混乱的内心中创造出一种更高的秩序形式,而人所面临的任何一次新的挑战都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我们技能的机会。

并且由于人的身体素质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就更需要我们把精力从对外部世界无限索取快感转移到对内心世界秩序的维护上,而这种转变和习惯越早养成越好,须知人的最重要的价值来自于创造本身所获得的自我操控感,而非消耗所带来的无限纵欲。

这个时候,一个人能否保持专注,并进入心流的状态中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旦而已不受外在的条件限制而随时进入的心流当中,就等于是拥有了一把改变人生命运的钥匙。

当一个人学会了运用心流而面对孤独时,在接下来的婚姻和家庭亲子关系中同样可以得到应用,就婚姻来说,首先婚姻本身便是妥协的开始,建立婚姻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双方都要调整各自的目标,并且一旦日常的家庭生活无法被转化成愉悦的心流活动,那么婚姻的厌倦和挫折感就将无孔不入。

教育子女同样也是如此,青少年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他们急于想要获得成人社会的认可,一方面又确实没什么事情可以做,这时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就会刻意的做很多离经叛道的事情,比如男生打架斗殴,女生则选择未婚先孕。

因此这个时候良好的家庭关系便可以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家庭能够给青春期的孩子足够的接纳感、控制感以及自信心,那么其青春期的压力就会缓和很多,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无条件的接纳尤其重要,因为这可以使其养成精神上的安全感,成年后也将更容易养成自得其乐的性格,更容易体会到心流活动。

对于朋友关系,相较于家庭关系,朋友之间会更加关注彼此的观点和嗜好,并相互肯定对方的价值,这种互动足够让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无法占据人的心理,但相较于相互吹捧的狐朋狗友,只为享乐的酒肉朋友,更好的朋友应当是有助于双方实现各自的目标,并同时获得生命复杂度的提高。

这一章的末节最后落在了如何改变自身上面,一个人若是想要改变自身,最主要的就是改变内在心理无所事事的无需状态,并转变成具有专注力的心流状态中,而要想要变得专注,这时就需要你先要确立一个具有挑战性但同时又能够最终达成的目标,并在之后集中力量,获得即时反馈,并不断提升任务的的难度来持续的提高自己应对更大难题的能力。并且不应总想着去改变世界,那些连自己都无法控制却企图改变他人的人,往往会把世界变得更糟。

第九、十章

心流的最后两章算是整部书里最偏鸡汤的两章了,不过倒也不是全无是处,其中提到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一个人从无助的状态转变为具有心流能能够加以控制,其具体步骤包括

第一步,不自觉的自我肯定,也就是对自己进行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暗示。第二步则是将注意力由关注自身转向关注外部世界,因为开放的态度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客观,更能够注意到变通的可能性,有时候人之所以会感到精神出现无序的状态恰恰是因为把注意力过度的集中在自身,如果这时把注意力转移至外部,那么因压力造成的对心理层面的破坏就会减轻很多。而当一个人精神失序时,应对的办法一个是解决导致自己产生混乱的问题,第二个是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就必须要找到变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以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是将注意力转移至外部,对外部环境保持开放。

至于最后一章的主题内容,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概括了,就是人生所有的意义在于将应对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战都转变成一股小的心流,然后不断的聚集,慢慢的整合为一个统领人一生的主心流,并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达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

此外在这一章里还引入了一段索罗金的关于文化三阶段的认知模型,索罗金认为文明具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或阶段为知觉阶段,该阶段最典型的表现是以享乐和功利主义为主题,这种文明类型下,每个人都是实用和现实主义者,而对理想化的价值信念嗤之以鼻。第二种类型则是观念阶段或者叫信仰阶段,鄙视物质主义,重视信仰观念,主张禁欲,一个人是否拥有财富是否具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澄澈与坚定。第三种类型则是理想阶段,即重视物质也重视文明的一种文化类型。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人生计划的划分,所谓真人生计划是指一个人从自己内心的信念出发所制定的满足自己感觉和信念的计划,而伪人生计划则是指一个人并不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只是被外部的要求和力量驱动而不得不去做的一些人生的计划,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发现性人生主题和接受性人生主题。

在书的最末尾,作者升华了一下主题,认为人类未来一代的任务便是要开发心灵,并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前提下多去和别人产生联系,并且人应该认识到人类所存在的局限,并努力与自然合而为一。

完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