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写作教程》新版是哪一年出版的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05-23 10: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和教学实践历时12年,是教育部国家精品课配套教材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教材。作者对中国新闻教育进行了开拓性改革, 倡导“动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结构系统严谨,内容新颖生动,方法易懂易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新闻采访写作教材及教学指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 本出版物中所用名称及其材料的编制方式并不意味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或其政府的法律地位,或对其边界或界线的划分表示任何意见。本书内容的选择、表述和发表的意见均由本书作者负责,不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关。

more >

一、 采访写作课的教学理念 自1999年创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以来,本教材主要作者李希光教授在清华大学讲“新闻采访写作”课已经连续12年。李希光教授对上好这门课的认识是,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科,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 什么是学术?古希腊哲学家说,学术是实践的智慧。新闻学的学术与实践的结合点在哪里?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点在哪里?课堂上的学术探讨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不是对立的。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实证的、系统的、客观的、可测量的、可积累的、可预测的(根据现实可以预测未来)。实践教学中的学术元素是什么?新闻报道与科学研究一样,都需要探索和发现事实。 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学生跟老师学习的是一门手艺,那是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生产新闻产品的车间。师傅给徒弟带来写作的欲望、灵感和自由的空间。师傅通过带徒弟到新闻现场或模拟情景教学中,从而把课堂变成新闻编辑部。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编辑的角色,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做各种练习,动手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的原理、方法和技能。 新闻界的元老们常批评,今天大学里传授的新闻传播理论教条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失去了作为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好奇心。新闻学院系学生在毕业那天却再也提不出“故事在哪里?”或“新闻在哪里?”这样貌似简单的问题了。 1. “故事在哪里?”这是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的记者,几千年一直在问的核心问题。人类虽然经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经过了口头传播、甲骨文、铭文、帛书、竹简、纸张、刻板印刷、活字印刷时代,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进入了媒体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故事在哪里?”这个古老的问题还将永远地问下去。 这个听似极其简单的问题,却是“新闻采访写作”课上不断要从新的视角去解决的老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情?谁对这件事负责?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是什么促使他做这件事?记者的提问是否被自己的偏见所引导?记者最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在新闻媒体产业剧烈变革的网络时代,重新提出“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对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是有帮助的。无论在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时代,这都应该是新闻传播学植入学生大脑的基本问题,是用于指导和建构新闻作品、拍摄新闻照片和制作电视片最贴近人本性的深层问题。 无论新闻事件大或是小、沉重或是轻松,记者通过回答“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的调查思考和采访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高超的智力活动。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章,而不是第一稿。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回答好“故事在哪里?”应是精确真实地记录历史的过程。回答好这个问题,不能仅依靠编辑部里的老总和资深记者们开一场“头脑风暴”会; 也不能依靠象牙塔里的学究们生搬硬套传播学理论的条条框框。回答和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新闻采访写作”这门课的扎实教学,培养下一代记者对社会发展的敏锐观察力,能够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不停地探寻、思考、纠正、组织。通过这门课,确保记者们能够在十分紧张的截稿时间内,完成一项深度的报道任务——判断真正的故事(新闻)在哪里,并通过精确鲜活的文字、画面和声音讲述出来。 2. 学生是采访写作课的中心。长期以来,中国新闻院系的学生反映,“新闻采访写作”课堂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教条式的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记,灌输式教学; 很少布置作业,即使布置,老师按照传统的新闻宣传模式“斧正”或“枪毙”学生的稿件,把新闻写作变成了单调、压抑、缺乏乐趣的模式。 在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课堂上,给初学新闻采访写作的人上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写作应是生命中无价的技能,也是生存的需要和竞争的需要。首先要告诉学生,记者是干什么的。记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者和学者。记者需要时刻观察、记录细节和声色。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故事; 走出教室,到处都是新闻,都有故事。新闻写作,课堂无限。学生走出教室,可以把课堂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寝室、食堂、图书馆,他们沉浸在寻找新闻和故事的乐趣中,甚至呼吸和做梦都是新闻写作的内容。在“新闻采访写作”的课堂上,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学习的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不能使用华而不实的辞藻。 “新闻采访写作”课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开放的态度,时刻准备被改变; 有学习的欲望并投入; 学习目标清晰; 对新事物、新思想充满了疑问、好奇; 具备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发言的能力; 学以致用,勇于实践,不怕犯错误,不怕同学笑话。在课堂上,学生要乐于引起老师的注意,总是期待老师能讨论他的选题、指导他的作品,就算得到更多的批评。 3. 采访写作课对教员的要求。课堂上有无数种学习方法,老师与学生应共同探讨问题,老师不断地启发学生提问,对问题的回答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答案。老师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肯定学生和欣赏学生的目的。大学课堂培育的是一种质疑、开放的学习精神,培育的是一种智慧、一种聪明劲儿。在新闻学课堂上老师可以被质疑和挑战。例如,在讲解“新闻学要素”时,要求学生给“新闻”下定义。教师对这道题的唯一要求: 不能引用老师和教科书上的定义,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给新闻下定义。之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给新闻的定义,当堂编写一条新闻。从这条新闻的效果,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新闻价值判断和写作规律。 老师应该具有勇于教学改革的热情,具有诚实、坚强、可以信赖的人格; 在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心; 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 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新闻采访写作”课对老师的要求包括: 能向学生提出好问题,激发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老师是在提问、倾听、交谈中向学生传达新闻写作原理、新闻价值判断的。在听取学生采访和写作汇报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像挤牛奶那样,不停地向学生提问,寻找有力的用词、挤出好细节、发掘好引语,加以鼓励。让学生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中,明白什么是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和写作关键。这样,老师的问题、点评、价值观就会在学生采写下一篇报道时,变成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头脑里回响。 总之,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老师培育的是一种独立精神,而非依赖,是一种在采访和写作上的自信,同时对老师的信任。 4. 采访写作课堂的建设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使他们成为新闻写作的高手; 同时把课堂变成新闻教育改革和新闻改革的实验室。这门课结束后,学生可以自信地回答下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我怎样才能提高新闻采访写作水平?我怎样才能在报道中保持公正、平衡?我怎样寻找和确定新闻选题? 学生们能否学好这门“手艺”?学生们能否上好这门课?教师在开课之初就应建立学生的自信: 如果你学不好,谁能学好?如果你在这个课堂上学不好,何处能学好?如果你现在学不好,何时能学好?教师应该像传教士那样,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狂热地投入到采访写作中。 二、 采访写作课的六种实战教学法 “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战场既在课堂上,也在课堂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教室外,每时每刻都应在实践教学中练习。新闻的实践教学和练习模式有: 对话式练习、作坊式教学、大篷车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练习、新闻现场教学。 1. 对话式练习。为什么要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把在采访中所见所闻的最动人的场面和对话挤出来,而这样的一些内容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往往会忽略。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写故事,是写人的故事。不断去寻找新闻中人的声音和画面,即使是艰难抽象的科学研究,也要设法找到人性的角度(如生动的引语、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趣闻逸事)加以报道。 2. 作坊式教学。在灌输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内容是指令性的,师生好像是对立的,最终目标是老师考学生,一切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但是,在新闻学课堂上,师生应共同完成一篇作品,这个课堂好像一个制作新闻精品的工作室或作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是一种快速、清晰、有力的写作能力,学生跟老师学习的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把课堂变成新闻作品的生产车间。 在作坊里,师生的关系是编辑与记者、师傅与徒弟。这是医学院解剖室里的师生关系、车间里的工作关系、编辑部里的合作关系。作坊里的课业是这样完成的: 学生跟老师一起分析、解剖作品、作业。一条一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分成十几段讨论,解剖它的报道框架、角度、语境。还可以通过下面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价值、新闻框架、新闻视角等基本原理: 把《红楼梦》的故事改写成某晚报的当日新闻,不超过300字; 把《人民日报》几千字的长篇报道、领导讲话、会议新闻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等等。 3. 大篷车课堂。这是一种真实情景的体验。如果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对知识记得很熟,但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则是一种无效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的课堂是无限的。我所提出“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即“大篷车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接触真实的人物、采访真实的故事、学习真实的本领。行走在路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采访,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观察、提问、思考。一天的采访结束后,学生要向老师汇报新闻选题、报道思路、精彩引语,共同讨论。 4.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是指一个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旦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例如,针对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性原理,老师选择“伊拉克战争”为锚,分析中外媒体的报道。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新闻采访写作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原理。正如孔子所言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初学新闻采访写作的兴趣,师生共同就自己的童年相互采访、写作、点评。 5. 情景模拟练习。情景模拟训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采访实战的经验。通常采用的情景教学方式有: 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片段模拟、疑难问题模拟、突发事件模拟等各类采访与被采访角色的模拟。具体做法可以分别由教师模拟、学生模拟、师生共同模拟。 6. 新闻现场教学。在真实的新闻现场上课,比任何模拟课堂更有效。教师可安排学生参加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企业的新闻发布会。 总之,在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中,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不是老师问自己“我今天要做什么?”而是问: “我的学生今天该做什么?”通过作坊式教学、大篷车课堂等,建立一种学生敢于与老师交谈的氛围。在蒙古包里、藏式木屋里、楼兰帐篷里、胡同茶馆里,墙上挂着蒙古刀、马鞭、老枪、鹿角,师生在草原、雪山、沙漠合影。这样的经历将给予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大学培养的是一代社会精英,他们是战略家,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他们能够鼓舞他人,带给人们明天的希望,而不是昨天的问题。他们能够在混乱、矛盾、不确定中,做出突破性、创新性的、有远见的行动。在温暖的“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同学们团结协作,在相互欣赏和鼓励中充分地沟通,学习之后他们更加的阳光和自信。 三、 本教材的使用方法 1. 教材的结构 本教材共32讲,可概括地分为5个单元: 单元章/讲 第1单元新闻的基础知识 教学建议: 1~2讲为重点内容,第3讲可作为课外自学。 1. 什么是新闻2. 新闻价值3. 你准备好当记者了吗? 续表 单元章/讲 第2单元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 从新闻报道整体结构过渡到导语、引语等细节,再以语言为线索,逐步从微观到宏观。 教学建议: 此单元为本教材的重点单元。 4. 新闻写作基本要领5. 新闻稿件的结构 6. 新闻的导语7. 直接引语8. 新闻的语言 9. 新闻视觉化与描写10. 新闻故事化的技巧11. 让你的报道流畅起来 第3单元新闻的挖掘与采访 12讲为新闻挖掘与观察; 13~16讲为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17~18讲为文献研究。 教学建议: 此单元为本教材的重点单元。 12. 新闻敏感与新闻点13. 信源与采访 14. 采访方法与技巧15. 记者的提问与倾听 16. 采访的类型17. 文献研究18. 数字的运用 第4单元行业报道 教学建议: 此单元中各讲基本按照人物、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科学等排序。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或选择。 19. 人物报道20. 会议报道21. 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 22. 人权与战争报道23. 财经新闻报道24. 法制与犯罪报道 25. 社会新闻报道26. 科学新闻报道27. 健康与医学报道 28. 灾难新闻报道29. 调查性报道 第5单元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与技能拓展 教学建议: 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或选择。 30. 专栏与评论写作31. 网络与社交媒体报道 32. 新闻职业道德与伦理 2. 教材的特点 记者从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包括:  新闻与新闻采访写作理论知识: 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价值、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等;  观察能力: 发现、挖掘新闻的能力;  思辨能力: 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 学习能力: 从他人和自己的写作、报道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实际操作、执行能力: 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  道德觉悟: 面对职业道德困惑时做出选择的能力。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执行能力和道德觉悟也许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显然,一本教材想要帮助学生掌握以上所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不可能的。但在教材撰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案例、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并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 总的来说,在撰写教材过程中,我们尽可能突出以下特点: (1) 循序渐进地组织知识结构。 (2) 使用大量真实案例、模拟情景,为学生课上、课下提供各种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并增强练习的可操作性。 (3) 增加一些传统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如统计知识、逻辑思考等。 (4) 安排足够的阅读量。 (5) 新闻的写作和采访练习贯穿始终。 (6) 对道德伦理的探讨贯穿始终。 (7) 鼓励“集体学习”的方式,即与他人互动学习、思考和实践。这主要体现在设计的练习中。一种练习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安排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下与学习伙伴互扮老师和学生。另一种练习是小组练习,既有课堂练习,也有课外练习,练习题的难度通常也更高一些。集体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进步。 同时,我们还尽可能保持:  正文中知识部分与案例的平衡;  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 新案例与老案例的平衡;  国内案例与国外案例的平衡;  个人练习与集体练习的平衡。 3. 每章的结构 本教材每一讲遵循固定的结构模式。除正文外,其他的板块包括: 要点提示: 每一讲的开头有一个简单的要点提示目录,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整讲的结构。要点提示只显示该讲的二级标题。 学习目标: 此部分提炼了这一讲的重点内容。 重要知识点: 此部分梳理本讲中出现的新名词。正文中有相应的内容,边框再次解释这些新名词的含义。 课前热身: 课前热身是对本讲内容的展望,包括2~3个思考题、讨论题或练习题。这一部分的用意是让学生在正式进入正文内容之前,先对该讲的要点进行独立思考或练习,而不是填鸭式地接受书本中的知识。进行课前热身后再学习正文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该讲的知识点。即使在练习后,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也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它体现了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一些课前热身练习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由于篇幅限制,该讲无法涉及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前热身中的习题作为课堂讨论或课外作业。 本讲小结: 这一部分概况总结整讲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在阅读后进行回顾。 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 本教材前5讲的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分为四部分: (1)课堂讨论与练习; (2)鉴赏练习; (3)写作练习; (4)课外作业。自第6讲开始,这一部分简化为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先让学生大致熟悉练习的思路,而随着内容的深入,大量习题综合了鉴赏、采访、调研、写作等多方面技能。本教材中的练习题没有标准答案,绝大部分习题都是开放式练习,旨在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 我们鼓励任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讨论和练习。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这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也希望任课教师结合时事,设计适合教学计划的新练习。 课外阅读: 这一部分收纳了与该讲相关的文章,可作为扩充读物或深入学习的资料。课外阅读包括了新闻业务文章、记者手记、新闻报道和少量理论文章。 4. 教学安排(给教师的建议) 教材为两学期教学设计,但也可以压缩为一学期内容。 如果用于两学期教学,任课教师可以: (1) 把第1~16讲作为第一学期内容,第17~32讲作为第二学期内容,或者 (2) 把第1~3单元(1~18讲)作为第一学期内容; 第4~5单元(19~32讲)作为第二学期内容。由于第一学期包含18讲,而第二学期包含14讲,我们建议任课教师在第二学期中安排更多的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如果用于第一学期教学,我们建议: 课讲 第1课 新闻基础知识1~3讲,其中第3讲可作为课外阅读 第2课 新闻写作基础1——写作基础4~5讲 第3课 新闻写作基础2——新闻导语6讲 第4课 新闻写作基础3——直接引语7讲 第5课 新闻写作基础4——新闻的语言8讲 第6课 新闻写作基础5——讲故事9~11讲 第7课 新闻挖掘与采访1 12~13、16讲 第8课 新闻挖掘与采访214讲 第9课 新闻挖掘与采访315讲 第10课 文献研究17~18讲 第10课后,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从19~32讲中选取合适章节或内容安排课程,或设计专门的练习课。重点推荐19、20、31、32讲。 5. 学习方法(给学生的建议)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实践课,学习成果最终由撰写或制作新闻作品的水平决定。这就要求学生: 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不断”的含义是要保持开放的头脑,不被已有的知识或观点束缚思维。 本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  尝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方法、技巧。  每一种方法或技巧都有各自适用的时间、地点或情景。使用后请总结经验。特别是采访中,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时也能有效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中还有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问自己:  报道的优点是什么,或报道的不足是什么?为什么?  报道中运用了什么技巧?这些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怎样用在自己的报道中?  是否有什么问题是自己需要在新闻报道中避免的? 教材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评估新闻事件。练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问自己:  新闻事件的基本事实是什么?时间、地点、涉及人物、发生了什么、发生过程?  新闻事件的背景是什么?相关性有多大?  对于新闻事件的解释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解释?是否有足够的事实支持这种解释?是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学会容纳不同的解释)  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第2讲)是什么?不同记者的报道分别突出了什么新闻价值?你认为记者是否抓住了新闻价值?你认为记者抓住的新闻价值是否有意义?为什么?  尝试根据新闻事件的各种事实写自己的新闻报道。 其他的学习方法包括:  每天选一篇高质量的经典新闻或专栏作品认真研读;  既能静下来读书写作,也能走出去采访和实践,从现在就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记者;  在媒体界为自己找学习和效仿的新闻师傅,勇敢地把自己的作业投给他,请他帮助修改和发表;  永远在身边携带一个采访笔记本,记录有价值的直接引语、细节、场景、人物和新闻线索。 四、 致谢与声明 这本书是李希光教授主持并主讲的国家精品课教材。迄今,李希光教授在清华大学主讲了12年“新闻采访写作”课,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教案、课件、笔记、新闻作品、学生作业、录像、录音。本书在设计写作框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长期以来还得到李希光教授的同事、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司久岳教授和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珮教授的无私帮助。他们一直在他们的课堂上运用本教材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孙静惟研究员,协助李希光教授主讲或辅讲这门课近10年。在这10年的教学研讨与实践中,她为本教材的写作提出了极为宝贵的建议,并为本书的修改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王晶研究员在李希光教授数以几百万的文字和近百小时的影视资料中,花费长达一年时间,整理并编写了本书的初稿。王晶在本教材的编写中,还就书中涉及的很多话题,做了独立的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新闻采访写作”课在清华大学得以顺利开课十多年,与长期负责安排这门课教学工作的李小萍老师、刘华老师密不可分。在过去12年的清华“新闻采访写作”课上,李希光教授每年都聘用他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协助他批改作业。这里本书作者要感谢清华“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所有助教,他们是: 周庆安、刘鉴强、包丽敏、陈虹、肖欣欣、田发伟、周敏、张璟、郭晓科、杜涛、陆娅楠、寇佳婵、班卓、苏婧、凌云、相德宝、肖黎黎、周桓宇、魏超、顾小琛、李雪、周燕、田嘉……本书在最后编辑过程中,离不开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办公室的同事的全力帮助,他们是: 关威、卢青天、彭璐…… 本书最后得以出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支持密不可分。他们一直以来通过与我们合作召开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鼓励我们完成本书的写作与出版。 长期以来,作者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马庆洲博士和纪海虹编辑的大力催促下,才得以完成本教材的写作。 本教材引用了很多实际新闻报道案例,均来自于出版物或互联网。我们衷心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本教材作者尽可能找到原始来源,并确保引用准确。绝大部分国外新闻报道案例由本书作者或作者的助教翻译,引用中没有注明翻译者; 少数引自国内出版物,根据出版社或出版商提供的信息标注引用信息。如果您认为引用标注有误,或引用内容有误,欢迎来信指出:  具体的引用错误;  您使用的引用源;  相关的副本、电子资料、网络链接等(以供核实)。 本教材中使用的所有新闻报道案例、新闻事件案例和模拟案例均以教学为唯一目的,不针对任何个人或组织。练习题中的模拟案例均使用假名,请不要对号入座。 我们热忱地欢迎教师、学生或读者来信,指出教材有待改进的地方,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方式: 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邮编: 100084。

more > 课件下载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版权图片链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