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青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哈姆雷特》人物关系图 孤独的青春

孤独的青春

2024-07-11 06: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睿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100107)

孤独的青春——《哈姆雷特》和《海鸥》之比较分析

高睿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100107)

从人物设置、人物心理、主题思想、表现方式等不同侧面,比较《哈姆莱特》和《海鸥》两个剧本。这两部作品,塑造了两个在新旧势力的夹缝中不断抗争、孤独品尝痛苦的年轻人,表达了两位作者对新思想、新一代的期待和惋惜的双重态度。

比较分析;新旧势力;主题思想;人物心理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契诃夫的《海鸥》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出的戏剧作品。然而,这两部都同样创作于社会重大转型期的作品,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两个剧本发生的事件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思想也不相同,但是主人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待行动的态度却有几分值得比较的地方。

同样是青年人,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和出身在演员家庭的特里波列夫,在新的思想和旧的制度面前,在爱情、亲情面前,他们对未来和人生的态度有着各自独到的地方,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忧郁和死亡,他们至死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一、戏剧行动的孤独本质

两个剧本集中表达的是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矛盾。两位主人公都在通向最终理想的道路上一个人战斗着、犹豫着、痛苦着。他们奉行自己的理想,渴望去变革、去拯救整个社会和人类。但是,他们越是向前进,就有更大的阻力挡住他们的去路。

保守的丹麦和保守的索林庄园都是一派死气沉沉的样子。腐朽的作风、陈旧的话题,让这两个先进的青年渐渐感到痛苦。哈姆雷特是一个带着人文主义的思考回到丹麦的,他心里的人文主义情怀,让他眼中的世界时和谐的、富丽的。在他的心中,父亲是一个真正的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君王,甚至可以看成是理想人的化身。然而,当他回到丹麦,看到父亲去世、母亲迅速嫁给叔叔。他心中的理想父亲死去了,理想母亲也彻底颠覆了,他的精神支柱一瞬间彻底的坍塌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破灭了。这时候,他从宫廷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国家、社会,甚至是人生和生死。“理想的幻灭,造成了忧郁,哈姆雷特开始怀疑到人,怀疑到女人,怀疑到社会,怀疑到人生……正当他在忧郁之中,由小到大,由个人到社会,寻思问题,无以自解。在人生观、世界观上开始发生危机的时候,他的心灵进一步受到了一个几乎是摧残性的打击。”①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5页。于是他才高呼:“整个时代脱节了!”这是哈姆雷特内心的呐喊,是对整个丹麦、整个人的悲叹。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扭转乾坤的责任,他已经从一个为父报仇的王子,成为了一个众醉独醒的先觉者,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特里波列夫在庄园中看到的是沉浸在旧的舞台演出中的母亲,是已经被腐臭掩埋的舅舅,这和他创新的戏剧形式和渴望变革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他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但得到的结局是一片的嘲笑和讽刺。他创造艺术新纪元的梦想,同改变现实生活的腐朽不堪相排斥,但是他连独立的经济实力和生活能力都没有,他只能试着自杀,却没有成功。他能做的,只能是独自等待,独自煎熬,独自和这个可怕的现实环境默默对抗。但是,当他突然发现,自己就要被这个环境所吞噬,自己实现梦想的方式,竟然要委身于那一片泥潭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无路可走。

哈姆雷特和特里波列夫生活的时代和阶层虽然迥然不同,但是两人都在承受着生活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哈姆雷特的身边到处是心怀叵测的敌人,特里波列夫的身边到处是叹气和嘲讽。虽然在特里波列夫身边的人们似乎没有直接针对他的反动作,但是大家无心的动作和语言都对他造成了反动作的效果和作用。而在丹麦宫廷中,却有一个与哈姆雷特直接对应的对手——克劳狄斯,两人在报仇和王位争夺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敌对的势不两立的状态。可以说,哈姆雷特的生存环境更加危险,而特里波列夫的处境却在尴尬和痛苦上略胜一筹。

在这两个年轻人身边,“母亲”这一形象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刺激两个人的都是母亲的行为。不管是母亲的改嫁还是母亲的嘲讽,都是和儿子内心的渴望和思考对立的。是敌人,又是母亲,这两对母子关系是非常怪异的。他们首先都被最亲爱的母亲抛弃。他们要和母亲斗争,却在内心爱着自己的母亲,离不开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形象并不是可恶的,她们有着女性的魅力和对儿子的爱,她们无意间和儿子对立,却不理解儿子的行为。当哈姆雷特把一切的真相告诉了母亲,当特里波列夫的自杀触动了母爱,这两场戏是真挚而感人的。但是之后,迫于对权力的压力,迫于对生活的追求,两位母亲终究没有能够保护自己的孩子,终究让两个孩子成为彻底孤独的思想者。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小福丁布拉斯都是身负为父报仇重任的人物;在《海鸥》中,特里波列夫、妮娜、特里果林同样是三个在艺术道路上渴望不断前进的人。

最后,这两组人物中,都有一个人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特里波列夫、特里果林和妮娜之中,妮娜这个让特里波列夫爱得不可自拔的女孩,自强不息地实现了自己成为演员的愿望,最终站在了聚光灯下,用全部的热爱完成着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但是,妮娜实际上并没有打破一种旧的东西,相反的,她是去投身了一种被腐蚀的生活,虽然她的精神是伟大的,但是她选择的道路却并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在哈姆雷特、小福丁布拉斯和雷欧提斯之中,雷欧提斯这个被哈姆雷特赞叹为才德优异、禀赋高超的贵族青年,毫不犹豫的完成了为父报仇的心愿。却最后难逃一死,受到了命运的惩罚。雷欧提斯和妮娜虽然实现了愿望,却让自己深陷腐朽和守旧之中。不管是为父报仇的封建思想,还是陈旧死板的舞台演出,这些都不是哈姆雷特和特里波列夫想要的东西。他们虽然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满足,但他们的心是痛苦的,他们的灵魂,早已在路上被旧的东西吞噬。雷欧提斯到死的时候才明白,真正的凶手是克劳狄斯。妮娜拖着残破的身躯回到她的湖边,却发现自己早就被人遗忘,她身心俱疲,但是她却不能拯救自己了。

相比之下,哈姆雷特和特里波列夫的斗争是光明的、有意义的。不管是哈姆雷特的拖延、思索,还是特里波列夫的两次自杀,都充分反应出一种无路可走的境地。“自杀,就是认可,就是承认被生活超越或者是承认人们并不理解生活……是承认生活并不‘值得’”。①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页。他们的犹豫和自杀表明了他们不愿投降,不愿陷入陈规旧套,不愿回到曾经以青春的激情斥责过的那些陈旧的行为上去。然而,他们虽然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新的气息和活力,但是他们不是人文主义的战士,也不是新派的领袖。哈姆雷特是在“思想领域内建起一个让‘愿望’自由驰骋的小天地”,理想不是“变革现实的蓝图”,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苦闷的发泄、一种逃避现实而又建筑于现实之中的避难所。”②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四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42页。特里波列夫也不是一上场就大肆宣扬自己的主义,而是被迫开战,这样说来,他排戏本身作为一种对抗,实际上是不自觉的,这就和哈姆雷特装疯和拍戏是异曲同工的。

二、作品主题与戏剧观表达

纵观两部作品可以发现,主角似乎都不能承担作家所要表达的意义,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主题,作者便塑造了一些可以去表达自己意义的人物。《海鸥》中多尔恩医生便是这样的角色。多尔恩是《海鸥》中唯一一个生活过的人物。他离生活最近,最能够体验生活本身的意义,于是,作者让他成为唯一一个真正理解特里波列夫的作品的人。

“《哈姆雷特》不是只给1600年的英国照镜子,而是真正体现了莎氏通过主人公说的:戏剧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和简史’的高度要求。”①孙家琇:《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走出从对现实的反映,走向对人性和人类的思考。最后的大结局,便是作者用心所在。在这个生生死死的场面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也没有谁获得了莎士比亚更多的同情。死去的人,每个人都有不能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命运的公正在于,沾上了血的双手,必须得到某种惩罚。于是,杀死了波洛涅斯的哈姆雷特、杀死哈姆雷特的雷欧提斯、杀死和背叛先王的国王和王后,都成了命运的牺牲品。而唯一活着继承一切的,是小福丁布拉斯,但是他却并不是胜利者。在莎士比亚看来,报仇的轮回是需要有一个了结的,只有从内心中战胜自己报仇的念头,才能活下去,这实际上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情怀。

在这两部作品中,都设置了“戏中戏”它们不再是一个陈旧的情节,而是刻画人物、推动人物行动、反映当时社会、以及宣传作者艺术观的一个舞台。《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是王子为了试验国王的反应而出的计策。《海鸥》中的“戏中戏”,是为了宣扬作者的新主张而上演的。从行动上来分析,“戏中戏”虽然是他们的一步棋,但却都是没有冲击力的,和强烈有效的行动性的。哈姆雷特只是借口确认国王的反应而拖延时间,而特里波列夫的戏根本没有进入观众的心中,甚至母亲还开玩笑地说要去睡觉。但是,从排戏到戏演出之后的舌战和独白,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是包含着作者的创作观,包含着主人公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的。哈姆雷特在和伶人的接触中,渐渐明白了:“哪怕担当一个微不足道的任务,把全身心都放进去,也就显出了生命的力量、人性的光辉。”②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30页。可以说,作者们都不惜大量的笔墨去表现戏中戏,里面对于创作的态度是非常直接而中肯的,不需要用抽象思维整合推理,这些创作观就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而通过这些语言、评价,我们是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这才是戏中戏的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海鸥”和“鬼魂”

两部作品中的两个极具象征性的人和物,分别是海鸥和鬼魂。海鸥不仅贯穿《海鸥》剧本的四幕,在每一幕中都起到了一定的象征性,而且契诃夫最后还直接用这一意象作为剧本的题目。而鬼魂在《哈姆雷特》中的出现,更是对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一步步推动哈姆雷特的行动。作为色彩鲜明的意象出现的“海鸥”和“鬼魂”,在两部戏中的作用和效果是值得关注的。

对于《海鸥》中“海鸥”意象的解释是丰富多彩的。“在剧中,海鸥象征着被不假思索地杀害又被无情地忘却的生灵。这是一种广义的象征。它不是指某几个人的命运,而是指剧中展示的全部生活。”③陈世雄:《现代欧美戏剧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371页。在我们说到海鸥的时候,还有一个意象是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湖”,因为每一只海鸥,永远都是向往一片幽静湖水的。特里波列夫和妮娜生活在迷人的湖畔,后来两人渐渐接触到了现实的人事,发现一切都比青年时代的梦幻中所设想的要艰难得多。于是,两人像两只找不到湖水的海鸥,在生活的艰辛道路上艰难的飞行,追寻着他们的理想,寻找着他们的湖水。同样的,在特里果林对妮娜的热烈而又很快就消失的感情冲动中,也与海鸥有着某种相似的东西——试图伸展它那沉重的、被生活截断了的双翅。

在第一幕被特里波列夫射中的海鸥象征着特里波列夫的命运和特里波列夫的爱情。现实的无情、社会的顽固腐朽,让他终究没能找到自己的湖,于是离开了湖水的海鸥,只有走向死亡。而相反的,那个把自己比喻成海鸥的妮娜,确实有一抹很绚烂的色彩,而在第四幕,“湖里整个起了大浪头。”这就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也要翻起巨浪,“两只海鸥消失于一个阴雨之夜”。于是,已经被世俗所认可的特里波列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象征——像他自己射死海鸥一样,他用同一双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妮娜要继续飞翔,但是她只是不断地飞翔,却永远丢失了自己的湖水。

《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在第一幕就已经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宗教力量,同样使得哈姆雷特背负上了更重的责任。他的要求——报仇,也是把哈姆雷特推向命运的悬崖的重重一掌。如果说这时候的鬼魂还只是一种真实存在的,那么在哈姆雷特和母亲的那场戏中,鬼魂已经成为哈姆雷特内心的意象,除了他没人能看见,鬼魂的作用也直接对应哈姆雷特,他的指责、他的提醒,都让这个年轻人内心的矛盾加深,让哈姆雷特一步步走得更加步履沉重。

“海鸥”和“鬼魂”两个意象一个侧重于剧本的象征色彩,一个侧重于对于气氛的渲染。两者都在情节的推动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剧本增添了一道奇幻和怪异的色彩。

在《哈姆雷特》和《海鸥》中,还有一些表现手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两部作品对于悲喜剧因素的运用。两位伟大的剧作家都在沉重的主题下,展示了一幕幕充满戏谑或者讽刺性的戏剧场面。不管是哈姆雷特讽刺波洛涅斯和吉尔登斯吞,还是对沙姆拉耶夫和波洛涅斯的人物设定,包括哈姆雷特和掘墓者的对话,以及《海鸥》中人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透出的喜剧色彩。喜剧因素在两位剧作家的笔下产生了非常奇妙的效果,为剧本的整体结构和主题的表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管剧中的人物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选择了怎样的道路、收获了怎样的结局,有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作者的态度和认识往往对主人公的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关系。每一部作品都是剧组家戏剧观的具体体现。《哈姆雷特》和《海鸥》的相似和不同,正是处在不同国家和时代转型期的莎士比亚和契诃夫对于人生和戏剧的思考。犹豫和惶恐,激情和梦想,思索和回归,以及永恒不变的爱……这些相似的主题,都是具有永恒性和反思性的,是莎士比亚和契诃夫对于戏剧和生活的最本质的理解和感触。

Lonely youth

GAO Rui

Hamletby Shakespeare andSeagullby Chekhov are two different plays written in different countries,year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However,the plays both written in transitional periods have a lot in common.This paper compares Hamlet and Seagull in such aspects as character setting,character mentality,theme,and expression skill.All works reflect their authors'attitude and feeling for humanity,the two plays are no exceptions.Shakespeare and Chekhov both created two young men respectively in their plays struggling in the crevice between old and new authoritative forces,suffering agony alone,and expressed their pain and confu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old and new concepts;theme;character mentality

I073

A

1009-9530(2015)01-0097-04

2014-08-01

高睿(1989-),女,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妮娜特里哈姆雷特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12期)2021-02-12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12期)2021-02-12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英语文摘(2020年1期)2020-08-13完美的挣钱计划作文小学高年级(2020年5期)2020-06-03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托尼·特里韦索诺的梦想疯狂英语·新悦读(2019年12期)2020-01-06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1期)2018-08-16“红”到没朋友的特里红领巾·成长(2016年7期)2016-05-14淘气鬼妮娜小朋友·聪明学堂(2015年7期)2015-11-30对自我的超越:影片《黑天鹅》解读戏剧之家(2012年7期)2012-08-15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试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完善与贫富差距的缩小从应试教育到课程改革:教育现象学观照安徽乡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枞阳县与颖上县的村落调查为基础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的战略思路与对策宋代妇女的财产处分权能与买卖契约效力论律师年检制度之完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