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向&关键词|翁连溪:中国古版画的演变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t股票什么情况能摘帽 新趋向&关键词|翁连溪:中国古版画的演变史

新趋向&关键词|翁连溪:中国古版画的演变史

2024-04-21 2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版画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并伴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版画的印刷方法是来源于古印度的捺印,实际上版画的发展与捺印,应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即雕版印刷与捺印是两个概念,这个一定要区分,因为在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就是捺印,而且印刷的使用的铜模子还是“套印”,并出土了当时的染料和印刷成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但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就有滚筒式的刷印方法,从而在封泥上滚出如史诗画卷般的印迹。有学者认为,如果这种滚筒算印刷术,那中国的印刷术就太晚了。

 

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印刷术发明于我国隋唐时期,有实物依据的就是唐代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这是现存最早的、有纪年的印刷品,而且版画刻得也非常精细,学术界称之为雕版印刷。这就引出了对印刷术的概念理解:雕版印刷术跟捺印是两回事,印刷一定是用反体文字跟图案制成版面,通过刷墨、覆纸,按压与擦拭纸背形成正体文字跟图案的方法,这种技术叫印刷。因此我给总结为“墨在纸下”,都可称之为印刷。而墨在纸上则是捺印、漏印、钤印等等,跟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是两回事,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区分清楚。

 

 

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

 

在唐代,即868年的《金刚经》这个作品出现以后,在同时代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雕版印刷品,其中有几件现在存世。但是到五代的时期就比较丰富了,且一直延续到宋代,这段时期版画比较繁荣,而且刻印精细,这可能是因为宋代以文治国,而且文人士大夫众多,加上造纸跟印刷运用结合的题材丰富。唐代还有一批重要的版画是关于当时民俗的,这就是唐代的铜制臂钏与《陀罗尼经咒》,有些是装葬使用的,还有那种铜制方盒,戴在胸口上的这种护身符,用来祈福辟邪,形态非常丰富。因为过去国内藏得非常少,现在我通过到各地调查馆藏,加上朋友收藏,现在发现了很多这种《陀罗尼经咒》。

 

 

后唐天成二年(927)《大随求陀罗尼经》

 

大家看可以看到,这些《经咒》上印有悉昙体等各种不同文体的梵文,因为它没有印出年款,且私人收藏,没有准确的可以考证的出土地点了,导致无法考古验证,我推算,这批《经咒》有的应该早于868年的《金刚经》。宿白先生曾经讲过关于梵文的顺序和图案之间的排列,与年代早晚的关系,这里不再赘述。五代时期在版画节点上比较重要的版画形式的作品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版画刻印非常精细,并且一个非常长的大型版画。

 

 

 

其次是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吴越國王钱弘俶刊本《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陁罗尼经》,民国时期雷峰塔倒了以后出土了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版画刻就得非常精细,而到北宋版画突然风格变化了显得很粗糙,这难道是退步了吗?我觉得这一批经卷可能不是供大家诵读用的,而是“护身符”,是装塔里用的,需要印很多,于是雕刻、印刷都比较粗糙。南宋时期的《文殊指南图赞》,这个经是在杭州刻的,有准确的纪年,有上图下文的排版形式也非常有意思,老先生讲这是最早的连环画,可见当时的版画作品非常丰富的。

 

 

南宋《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

 

总之,宋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宋代不管是雕版印刷术,还是纸张、用墨都达到了一个顶峰的时代。这一时期文体和版画作品都非常精美。到明代是中国版画的另一个高峰,这一高峰出现在明代万历时期,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言,那是光明万丈的时代,一直到崇祯时期,这个高峰就是节点了。不得不说的就是有几种重要的作品,在国际上和很多学者、专家谈论到时,他们也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如我们熟知的彩色版画《程氏墨苑》《十竹斋笺谱》等。郑振铎先生提到,彩色套印的技法是有多种的。

 

 

《程氏墨苑》

 

套印的技术应该有五种,有单版,多版之分。传统木刻彩色印本古籍按照印刷版数和版次,主要分为五种:一、单版多色一次刷印;二、单版多色多次刷印;三、多版多色多次套印;四、饾版多色逐次套印 ;五、拱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发明。我们讲的现在的套版印刷,是一种颜色一块雕版。日本现在还是延续这种古老的雕版印刷方法,不管这一个画面上有6种、7种还是8种颜色,每种颜色不管多少,都要同样刻一块主版这么大的版子,依次套印;墨线是主版,剩下的都是副版,一色雕一块版子,日本现在的套印版画还是用如此的,而我们又有改进了,随着时代的技术,还有人的思想变化,这种套印又费木材,后来就改成饾版,一个画面上有不同的色彩,不管多少,创作者都刻一块小版子,就跟饾饤一样的。印刷的时候用纸找版,每一色搁一块小版,现在大家也知道把饾版固定,老师傅凭借触摸的感觉,就知道套印对齐的距离。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拱花,套版拱花印刷也是非常优美的,是立体的,而且能摸出它的触摸感,因它是拱出来的,连套印带拱花搭配,非常精美,这些也是中国发明的。明代天启六年出现了《萝轩变古笺谱》是最早的笺谱。在崇祯年间,晚几年《十竹斋笺谱》也出现了,这两个现在存在有争议,有的说一个早一个晚,在我看来差不多是同时期的,因为《十竹斋笺谱》最早有个名人的序,那个序是天启八年写的,所以不会太晚。再重要的一个就是《十竹斋书画谱》,是最高超的中国达到顶峰的木版水印作品。

 

《十竹斋书画谱》

 

还有一个笺谱是《殷氏笺谱》,这件文物不在国内收藏而在日本,这也是一个明代的套印。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天启到崇祯年间诞生了三个精美笺谱,这在中国版画史上非常重要的大事,印刷技术与纸、墨的应用,都达到了顶峰。我们现在可能版画印刷都是用机器印刷,机器印刷要出现它的层次可能要一次一次地叠压叠印,古代也有这种方法,是彩色印刷的平涂,还有一种晕染,还有一种掸色(音),用不同的方法达到所想要的一种意境。好比一个树叶就平涂绿色,刷完就是绿色。如果要想这个树叶有阴阳向背的感觉就要在这个绿色的叶子上拿毛笔沾一点水给它淡一下,这样一来印刷工匠必须得有画家跟书画家的修养,根据自己对书画的感觉来达到印刷效果。这些美好的作品陈设在那儿,你自己去观赏,但技术不管现代版画还是做传统版画的这种技巧,这种理念一定要先学会了用什么工具,用的什么纸张,什么墨,各种技法到了顶峰以后,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你的理解再创造、再发展、再传承,那个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再有一点,我认为现在大家用的写印材料也非常重要,大家可能对这个不太重视。现在的写印材料不管从国外进口还是国内产的,著名版画家的作品现在可能在有的图书馆藏着,特别著名的版画家,他们用现代的纸张,现代的墨,但是这些现在有的地方都出现霉斑和酸化了,能一百年,二百年都到不了它就要修复,这样一来就会失去它原有绘画的风格。所以说对于写印材料,大家一定要特别关注。大家也知道过去的“纸寿千年”,古代对写印材料非常重视,纸做出来的作品唐代的作品到现在有,用的墨在宋代有明确的记载,印刷用檀香龙脑水研墨,然后做成版画、形成作品,这都有明确记载的。当时古人对写印材料这么重视,而且作品能保留到现在,我们现在的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是不是还需放入恒湿恒温的环境、能保存到多少年尚未可知。大家可能很少注意到,一般市面上见到的像《十竹斋》《芥子园》这类名刻作品都是翻刻本、后印本,看完以后或许你觉得古代的版画就这样?实际上如果你要看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传》三集的初印本作品,大家都知道郑振铎是收藏版画著名人物的,他买了一辈子版画,购入了多部《芥子园》,大多都是翻刻本,三集初印本非常少,故宫也不存,国家图书馆有一部,在辽宁省博物馆有一部,这个作品通过宣纸上色,木版水印、套印晕染,并印刷者和雕刻者的结合产生的那种作品魅力,大家可想而知,绘画都难以达到。国外的机器印刷跟现代版画的印刷出来的那种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有非常多的复制版画,但是大家看看这种复制版画,如果大家有初印本,你要拿到一到两个在一块对,每一张都不一样,因为他在上色时的手法,与印刷时按压拂拭纸背的手劲,到哪压得狠,哪压得松,加上对原作的理解,永远都不一样。就如现代我们这种作品,同一幅雕版,高档的作品要印500份,那时印制版画的人叫学徒,他的徒弟按照工价印刷多少,用普通纸普通墨就完成任务,只能叫普通的印刷品;如果他要做自留的,送给朋友的,特别将做得特别精细,他就选好纸好墨,一丝不苟都,且由大师亲自刷印,这样产生的那种效果就是完美的艺术,非常了不得的作品。到明代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利玛窦,利玛窦到中国来以后带来了很多外国的铜版版画作品书籍,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人看到外国还能刻这么精细的版画,这对中国传统版画是一种冲击,到那个时候有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吸收了那种西方透视方法,产生了好多优秀的作品。如《程氏墨苑》书后使用木刻雕版复刻了西方的铜版画。咱们也有铜版画产生,在康熙52年的时候,咱们中国的第一幅铜版画在宫廷诞生了,就是著名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也是传教士带领中国的学徒,在清宫用自己造的机器,用自己产生的腐蚀液做出来的,那个作品是开创中国先河的铜版画,对后期的版画变化非常重要。在雍正元年马国贤回国的时候,他把这批作品带回去很多,他给英国的国王,法国的绅士送了很多,对欧洲的艺术影响也非常大。中国的园林建筑那个时候起就在欧洲受到追捧,而且他们用这种形式仿建了很多中国式风景园林建筑。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对中国后期的宫廷版画影响最久,宫廷版画也称为殿版画,是集当时社会上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参与制作的版画。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像刊刻《耕织图》的朱圭、梅玉凤等,由著名的画家参与,雕刻家指导印刷,这对民间版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明末清初时,宫廷铜版画的影响,中西文化的交融,加之苏州地区人文画的兴盛,对当地年画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批东西在中国印刷史上是独具一帜,但是大家研究得非常少,也就最近10年多研究的比较多一点,我们称其为姑苏版画,姑苏版画就是康熙、嘉庆左右这一段,后来也叫“桃花坞”,也有叫桃花坞年画的。这些作品非常珍贵,而且大家见得非常少。20年前中国只有一张,在辽宁省博物馆叫《西洋剧场图》,加上大家没有看到过实物,与国外又不交流,所以就没法研究。现在姑苏版画有回流的趋势,也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作品、文章。姑苏版画是当时对一般中国老百姓,还有对文人可能也是非常贵的一种产品,如同外销瓷一样,基本上都是销往日本、欧洲。欧洲当作壁纸用,或镶嵌在墙上,现在很多城堡里还都保存着,我去过几次,非常精美,也让人非常震惊,反而国内没有,所以那是一个无法想象的辉煌的时期。

 

姑苏版《秋冬美境》

 

欧洲版画在1750年以前做的精细的铜版雕版,大多无法完成印刷,因为1750年以前他们用的是直纹纸。国内是用非常细腻的竹帘抄纸,而他们是用铁条编的,抄完了以后非常粗糙,所以印精细版画的时候印不了,这么粗的纸纤维,这么粗的连纹,粗细不均怎么印?印不了,所以他要用我们的纸张。实际上我们后来化验过,就是咱们的雁皮纸,一种非常薄的纸。他在印刷精细的铜版画之前,先给咱们的雁皮纸覆盖铜版画上面,抹上一层液体,再给他们的纸搁在上面重压,产生了一个比较精细的版画。原来大家不怎么注意,明末清初的时候他们就用这种方法,用中国的纸,但误传是日本的纸,实际上是咱们中国的雁皮纸,这就是中西结合,互相交流的一种产物。而且现在发现好多早期的铜版画,尤其是1750年时候的铜版画,要是咱们的版画纸它是揭不开的,这个受潮以后,它这张纸就掀起来了,而且他印的时候还要突起的地方,两层纸印到外头去,就不准确,有这种情况。就是说写印材料也非常重要。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做现代版画,还有现代的科技、观念、传媒、印痕、屏幕、传播,但是我觉得要做到更为杰出的作品出现,首先在工艺技巧上不要输于古人,在古人传承的基础上,工具可以改造,但技法、印法、理念一定要传承下来。其次,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后,咱们再厚积薄发,再创造。最后加上咱们的学识和现在科技的发展,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喜欢学习有关版画方面的内容,因为这跟印刷有直接的关系,还有写印材料、装潢,最后才能对书画、版画的进行全面的品鉴。所以说不管是再高的创意,从绘、刻、印,最后到它的传播,这需要有一个整体链,对整体的把握。我认为现在的中国版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都在佩服我们中国的木版水印版画,像陈琦老师的带领下的团队在做的艺术创作,我觉得非常好,我也希望能更多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翁连溪

Weng Lianxi

 

翁连溪,1957年出生,籍贯北京。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供职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研究领域为古籍版本、版画的鉴定,清代内府书籍的鉴赏、古代雕版与印刷技法的研究、古籍善本的整理与利用等。

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刊物志发表《清代内府铜版画刊刻述略》《乾隆版满文大藏经刊刻述略》《满文大藏经中的插图版画》等30余篇论文。出版论著《清代宫廷版画》《清代内府刻书图录》《清代内府刻书档案史料汇编》《清代内府刻书研究》等;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善本特藏编—内府雕版》《中国佛教版画全集》《中国道教版画全集》《欧洲藏冯氏中国古版画丛刊》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