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崩了一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站崩了 正文 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崩了一个

正文 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崩了一个

#正文 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崩了一个|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正文 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崩了一个

作者:迷糊又无奈字数:更新时间:

    当着贾府一众人的面,冯一博不好将根由说透。kuxingyy.com     而且,这事儿也急不得。     尤其是,这次的祸根不在宝玉。     而是源于景顺帝对贾政的不满。     若是真当众说了,不仅贾家不会记他的好。     搞不好贾母和荣府二房还会记恨他。     何况提前说了,也会增加贾政的心理负担。     面对忠顺亲王的时候,难免露怯。     既然打都打完了,不如让他们先紧着带宝玉去道歉。     等到尘埃落定之后,冯一博再将此事私下告知。     到那时,就算贾政一时接受不了。     也不会再有什么影响了。     所以等贾家人道歉回来,一切安顿之后。     隔天,荣府就摆酒宴请冯一博。     想要感谢一下他援手之情。     冯一博特地早来就一会儿,找机会先和贾政到书房一叙。     等他将事情说了,贾政顿时满脸的不可置信,急道:     “一博!老夫自问一心为国!并无私心啊!”     他自认秉持忠心,才会为国家保举人才。     而且今日的起因也是宝玉逗引一个戏子。     怎么就变成因他而起了呢?     可冯一博说是景顺帝在敲打他,忠顺亲王才会出手针对荣府。     贾政又不得不信。     之前自己将一切怪在宝玉的头上,还把他打个半死。     甚至差点真想勒死他!     想到这些,贾政顿时绷不住了。     好在,冯一博早有预料。     眼下也只有二人,不虞有人听到。     一见贾政神色,他就忙安抚道:     “叔父稍安,此事已经过去了,只要以后别在上本胡乱保奏,荣府的富贵再延续几代都不是问题。”     不论景顺帝以后还有没有其他子嗣,元春的儿子至少也是个亲王。     若是能登临大位,荣府的富贵就更不是问题了。     可惜,贾政此时如何听得进去?     他绷不住的不是富贵,而是自己的用心。     听冯一博一说,他一脸恳切的又解释道:     “不是啊!一博,我真的没有私心,我上本保奏那些,都是知根知底的贤德之人啊!”     他自问,保奏的的人都是接触过的。     无论是才学还是人品,都是上上之选。     而且保举之后也都得到了重用。     所以他怎么也理解不了,为何景顺帝会因此对他心生不满呢?     冯一博一听,只能出言点出一些,道:     “我亦知叔父清正,但您确实保的都是老亲。”     忠顺亲王提到的几家。     甄家,王子腾,缮国公等人。     都是贾府的老亲。     可贾政一听这话,顿时更着急了,连道:     “一博,我那只是举贤不避亲啊!我都是为了大魏,为了圣上啊!”     说到这,他还不服道:     “何况我不仅上本保奏老亲,还保过不少稳重老臣,如那雨村,还有梅翰林、杨侍郎,李员外……”     好家伙!     不说这些还好,一说这些冯一博才想起来。     不仅仅一众老亲,贾政还联合王子腾,保举过一众旧党。     这其中,贾雨村和贾家连了宗,梅翰林和薛家二房有亲。     也就是说,除了杨侍郎和李员外郎。     都是贾府的亲戚!     “叔父!”     冯一博有些无语,叹道:     “那些都是党争失利的旧党,你保举他们,不是和圣上,还有内阁诸公作对吗?”     他希望贾政不要再多事了,免得连累宫里的元春。     可贾政竟然还有些书生意气……     不对,应该是陈腐酸儒之气。     自以为一腔衷心,做的却都是湖涂事。     冯一博也是没预料到,他竟无知到这个地步。     “我……”     贾政被说的愣了一下,随后却还嘴硬道:     “可他们都是学问精深之人,只因站错了队,就要排除异己,此非君子所为啊!”     见他依旧固执己见,还内涵景顺帝和内阁不是君子!     冯一博不由叹了气。     看来也只能从根源入手,也就是要扭转他的思想了。     想到这,他耐心道:     “我知道叔父一心为国,但并非学问精深,又或道德之人就对国家有利。”     这话一出,贾政就不同意了,皱眉道:     “不任人唯贤,难道要任人唯亲不成?”     这样的二极管思维,冯一博都被气笑了。     “圣人治国,要考虑很多,不能单纯的说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说到此,他微信顿了顿,正色道:     “甚至是亲是贤都不重要!”     贾政被圣人之言熏陶一辈子,哪里听得了这样的话?     “啊?”     他先惊讶的出声,又质疑道:     “既不任人唯亲,也不任人唯贤,那如何任人?”     当然是先找听话的了!     再亲再贤,不听话的有什么用?     冯一博这么想,却还是没好意思直说,只道:     “唯志同而道合者,方可同舟共济。”     顿了顿,又怕自己太委婉,贾政听不懂,于是还补充道:     “如今天下承平日久,贪弊丛生,所以想要有些作为,就需要众多和圣上一条心的臣子才行!”     贾政听了,依旧不认同,摇头道:     “一博,这我就要说你的不是了!”     说着,还拿出长辈训示的模样,抿嘴道:     “你年纪还轻,岂能如此想圣上和满朝诸公?再说,臣子不是都要忠于圣上吗?”     我和你说现实,你跟我谈理想?     冯一博第一次理解,什么叫鸡同鸭讲。     “岂不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乎?”     一着急,冯一博连之乎者也都出来了,还道:     “既然叔父说臣子要忠于圣上,那圣上弃之不用的人,叔父又为何要保?”     说到此处,他一字一句的道:     “叔父如此,岂非不忠?”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     可贾政并没当回事,还摇头道:     “保举贤明就是忠君之道。”     冯一博立刻抓住他话中的漏洞,笑问道:     “按照叔父所言,谄媚君上就是佞臣,那满朝文武都不听圣上的才对?”     这是用他二极管的思维反向提问。     “这……我自然不是这个意思。”     贾政闻言,顿时有些傻眼。     不过他想了想,就摇头晃脑的道: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左。”     这话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写。     冯一博身为探花,自然通晓。     可惜屈子虽忠,却也免不了被人排挤流放的命运。     “叔父说的没错,‘择子莫若父,择臣莫若君’,所以求忠求贤都是为君之道。”     他故意在“为君之道”四个字上,加了重音强调,又道:     “而为臣之道则是做好自己的本份,让圣上看到你的贤德,以期圣上择你。”     说到这里,他才转入正题,道:     “而不是干涉圣上用人。”     贾政闻言,还挣扎道:     “举荐贤明,不就是让圣上知我德行?”     他觉得自己举荐了贤德之人,就是他的贤德。“所以,他们也是老臣,若是贤明,圣上为何不用他们?”     冯一博闻言,也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说到此处,还似笑非笑的看着贾政,又问道:     “是圣上看不出他们贤吗?”     贾政其实在听了此事后,就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     只是囿于心中根深蒂固的认知,才撑到现在。     他一直嘴硬,并非不知有错。     只是不想否定这么多年自己的坚持。     可两人你来我往,绕来绕去。     贾政也已经到了极限。     尤其最后这句诛心之言,对他的杀伤力太强。     确实!     贤德与否,不是他说了算。     而且皇帝觉得你贤德,你才贤德。     自己自作聪明,还以为是忠君爱国。     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保举之人都是皇帝厌弃不用的。     若是平时,他可能还要和冯一博再论八百个回合。     可想到景顺帝都派人敲打了,贾政终于再无心思争辩。     整个人一时都有些颓然,瞬间好像又老了十岁。     冯一博一看他这个状态,就知道……     贾政的心态也崩了。     这样的酸腐之人被皇帝敲打,很难再维持信念。     不过也好,这下自己也能放下心了。     至少他不会再胡乱保奏。     也免得将来牵连元春不说,还可能卷进新贵旧勋之争。     这边留下贾政独自冷静,冯一博就奔着前院去了。     贾珍、贾琏、贾蓉等几个贾族小辈,早就在此等候。     见他来了,忙又让人去喊贾赦。     贾琏吩咐完,还疑惑道:     “二老爷怎么没一起过来?”     冯一博一到荣府,他们就得了信儿。     只是听闻他先去见了贾政,就在这边侯着。     现在却是冯一博自己过来,贾族众人自然都有些疑惑。     冯一博笑了笑,随口遮掩道:     “我见叔父身子有些不爽利,想是打了宝玉自己也不好过,估计整夜都没合眼,刚在书房聊着就眯着了,我就先过来了。”     贾琏闻言就想起身,冯一博忙又道:     “咱们喝咱们的!让叔父休整一下,还是别打搅他了。”     众人一听是这么个道理,就没再派人去催。     不久,贾赦过来也问了一句。     冯一博依旧遮掩过去。     随后,贾赦就宣布酒宴开始。     几人边喝边聊,倒也自得。     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起了俸禄的事。     “你看看这个,你说怪不怪?”     原来是贾蓉去领清明恩赏,正好贾琏也一起把荣府的禄米领了。     可一去才发现,这次和往常不一样。     冯一博疑惑的看着贾琏拿出的东西,问道:     “这是什么?”     见他面露迟疑,一旁贾蓉笑道:     “这是户部新发的汇票。”     来了!     冯一博心中一动。     风暴酝酿了这么久,终于要来了吗?     “这次和之前不同,恩赏不在礼部关领,也不是在光禄寺库上支取。”     这时贾琏见他果然没见过,也跟着解释起来,还道:     “而是和禄米一起,都由户部折现,以这种新票的形式发放。”     冯一博仔细打量这张汇票,发现和原来的汇票有了很大不同!     原来的汇票,采用铅山费氏特制的纸张制作。     还采用特殊工艺印制。     若是有人想要彷制,一眼就能看出不同。     而新发的汇票,虽然也是户部出品。     但从纸张到制作工艺,都和原本的汇票有了很大区别。     一看就知道,肯定不是原来的配方!     贾蓉见他很有兴趣,还故意抱怨道:     “不论是恩赏,还是禄米,这次都被折成了汇票,让自己拿钱过去凑整才能支取,真是麻烦的紧。”     好家伙!     冯一博被朝廷的操作搞的一愣一愣的。     领工资还要自己先填钱凑整?     “不过这次也只有咱们老勋才有这样的待遇,我看新贵还是发的米布银两,套车拉着,比我们还麻烦些。”     看着贾蓉的表情,冯一博有些无语。     搞了半天不是抱怨,而是炫耀?     可初代勋贵不变,依旧领取禄米。     袭爵的勋贵,则开始领取汇票。     也就是说,只有开国一脉才能领到新发的汇票。     贾蓉这带着几分自豪的话,却让冯一博有些悚然。     联想到之前夏秉忠所言,景顺帝显然早就有意对汇票做些动作。     难道就是想以此收割开国勋贵?     那这比抄家可方便多了!     可若真是如此,那能想到这样金融手段的赵舜君,显然不傻。     但要说有多高明,却又谈不上。     虽然汇票大多掌握在权贵手中,看似对百姓的影响不大。     可因此引起的金融动荡,又有几个人能幸免?     勋贵的损失,最终是不是还要落到百姓的头上。     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因此造成朝廷的信任危机。     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这时贾赦见众人聊得起劲,也插言道:     “我听说,以后满朝文武的俸禄,都要折算发放,只是先从咱们这些老勋开始罢了。”     听到这话,冯一博又有些迷惑了。     难道是自己想多了?     不是收割勋贵,只是单纯的增发?     可很快,冯一博又想起前世的大明宝钞。     一时又有些迟疑起来。     好像大明滥发宝钞,也没影响到统治的根基?     这么说,景顺帝和赵舜君是考虑过后果的吗?     这时,冯一博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道:     “那之前的汇票呢?”     为了防范大魏滥发,他已经将汇票全都出手。     这时听到关于新汇票的消息,自然要关心一下。     众人闻言,都有些不明所以。     贾珍更是有些疑惑的看着他,皱眉道:     “之前的汇票还是一样啊!”     这时贾琏想到什么,面露恍然道:     “哦,对了,这次新发的不叫汇票,叫……”     对于这些,贾家并没过于关注。     只是当做一件新鲜事,一听一过罢了。     现在贾琏一说,竟一时叫不上名来。     好在贾蓉记性倒好些,替他道:     “叫钞票。”     贾琏这才缓了口气,连连点头道:     “对对付!钞票!”     还真是大魏版的宝钞?     冯一博心中一叹。     汇票诞生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方的大宗生意。     这个“汇”就是取的南北交汇之意。     如今朝廷新发的汇票,被定名为钞票。     显然要当货币使了。     只是用的这个“钞”字,由少、金二字组成。     不得不说,很有玄妙在其中啊!

点此章节报错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