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卷陕西科技年鉴.pdf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的浊化规则 2008卷陕西科技年鉴.pdf

2008卷陕西科技年鉴.pdf

2023-03-17 0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08卷陕西科技年鉴.pdf

目 录 ·1· 目 录 特 载 领导同志谈科技工作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国家主席 胡锦涛 (1) 在国家 2007 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摘要)…………………………………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6) 在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视察时的讲话…………………………………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7)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陕西省调研时强调 发挥科技优势 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8) 在庆祝杨凌示范区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国务委员 陈至立 (9)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调研……………………… (10) 在庆祝杨凌示范区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陕西省省长 袁纯清 (11)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13115”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座谈会上强调“三个加强、两个结合”……… (13) 在省委党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摘要)…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 王 侠(13) 在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陕西省副省长 朱静芝 (14) 重要科技活动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省科技厅在西安召开 2007 年度科技工作会议…………………………………… (17) 省科技厅召开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专家评审会…………………………………………………… (18) 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巡回宣讲活动首场在西安举办……………………………………………… (18) 陕西——福建科技项目推介对接会在西安举行 东西携手谋发展 互惠互利求双赢………………… (19) 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0) 结合陕西实际 推动农村科技工作模式创新——陕西省召开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20) 2007 年陕西省暨咸阳市科技活动周开幕………………………………………………………………… (21) 中印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合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2) 中欧信息通讯技术合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2) 陕西省 CDM 项目交易签约仪式暨 CDM 项目科技开发促进会在西安召开……………………………(22)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资金预算评估评审会在西安召开…………………………………(23)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介会在南京举行…………………………………………………………… (2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 10 周年庆祝大会在杨凌举行………………………………………(24) ·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陕西省委常委 常务副省长赵正永 副省长罗振江一行到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考察…………… (25) 中国(陕西)——俄罗斯科技合作会在莫斯科召开…………………………………………………… (25) 第 14 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 (26) 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在西安召开……………………………………………………… (26) 陕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论坛在深圳举行……………………………………………………………… (27) 陕西省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大会隆重召开…………………………………… (27) 陕西省全面开展 2005~2006 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工作……………………………… (28) 专 文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的决定》… (30)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2007 年工作要点………………………………………………………………… (32)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07 年科技工作要点………………………………………………………………… (34) 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06~2010~2020 年)…………………… (36) 科技资源 概述 ……………………………………………………………………………………………………… (40) 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1) 中科院在陕自然科学与开发机构 人员情况………………………………………………………… (41) 中央在陕独立自然科学与开发机构人员情况…………………………………………………………(41) 省属国有制独立自然科学与开发机构人员情况………………………………………………………(43) 市属国有制独立自然科学与开发机构人员情况………………………………………………………(46)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 省民营科技企业………………………………………………………………………………………………(50) 全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50) 省级科技经费……………………………………………………………………………………………(50) 市级科技经费……………………………………………………………………………………………(50) 县(市、区)科技经费…………………………………………………………………………………(50) 十市、107 县(市、区)财政 科技经费投入…………………………………………………………… (51) 西安市…………………………………………………………………………………………………. .(51) 宝鸡市……………………………………………………………………………………………………(51) 咸阳市……………………………………………………………………………………………………(52) 铜川市……………………………………………………………………………………………………(53) 渭南市……………………………………………………………………………………………………(53) 榆林市……………………………………………………………………………………………………(54) 延安市……………………………………………………………………………………………………(55) 汉中市……………………………………………………………………………………………………(56) 安康市……………………………………………………………………………………………………(56) 商洛市……………………………………………………………………………………………………(57) 杨凌区……………………………………………………………………………………………………(58)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 (58) 陕西省炭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8) 目 录 ·3· 陕西省电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8) 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 (59) 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 (59) 陕西省印刷包装工程重点实验室…………………………………………………………………… (59) 陕西省网络计算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59) 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59)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59) 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59) 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60) 陕西省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60) 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60) 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简介………………………………………………………………………………… (60)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简介………………………………………………………………………………… (61) 省委科技工委 省科技厅直属 直管 协管部分科研单位科技工作简述……………………………… (61) 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61)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62) 陕西省科技培训中心………………………………………………………………………………… (62)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 (63) 陕西地区图书馆协作委员会………………………………………………………………………… (64) 陕西省遥感中心……………………………………………………………………………………… (64) 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 (65)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65) 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66) 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 (66)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67) 陕西省机械研究院…………………………………………………………………………………… (67)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 (67) 陕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69) 西安微电机研究所…………………………………………………………………………………… (69) 西北化工研究院……………………………………………………………………………………… (70)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70) 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 (71) 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71)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72) 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 (72)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 (73)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73)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7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 (74)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4)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75) 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75)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75) ·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75)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7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76) 轻工业钟表研究所……………………………………………………………………………………(77) 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77)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77) 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77)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陕西省科学院科研单位简介……………………………………………………………………………(78)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78)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79)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79)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80) 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80)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81)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81)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82) 科技管理 概 述……………………………………………………………………………………………………… (83) 省级综合科技管理机构……………………………………………………………………………………(83) 省委科技工委主要职责………………………………………………………………………………(83) 省科技厅主要职责……………………………………………………………………………………(84) 2007 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领导成员…………………………………………………………… (85) 省委科技工委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 (85) 省科技厅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85)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陕西省科学院科技管理机构……………………………………………………………………………(87)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87) 陕西省科学院…………………………………………………………………………………………(87) 科研计划管理…………………………………………………………………………………………(87) 科研经费管理…………………………………………………………………………………………(88) 科研成果管理…………………………………………………………………………………………(88) 管理与服务……………………………………………………………………………………………(88) 院地合作………………………………………………………………………………………………(88) 市、县科技管理机构………………………………………………………………………………………(89) 西安市…………………………………………………………………………………………………(89) 宝鸡市…………………………………………………………………………………………………(91) 咸阳市…………………………………………………………………………………………………(95) 铜川市…………………………………………………………………………………………………(102) 渭南市…………………………………………………………………………………………………(104) 榆林市…………………………………………………………………………………………………(110) 目 录 ·5· 延安市…………………………………………………………………………………………………(112) 汉中市…………………………………………………………………………………………………(114) 安康市…………………………………………………………………………………………………(115) 商洛市…………………………………………………………………………………………………(119) 科技计划管理………………………………………………………………………………………………(123) “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计划………………………………………………………………… (123)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123) 陕西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124) 科技经费管理………………………………………………………………………………………………(124) 科技经费的监督与管理………………………………………………………………………………(124) 省应用技术与开发资金………………………………………………………………………………(125) 科技专项费……………………………………………………………………………………………(125) 科学事业费……………………………………………………………………………………………(125) 资产清查………………………………………………………………………………………………(125) 科技成果管理………………………………………………………………………………………………(125) 科技成果登记…………………………………………………………………………………………(125)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25)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28) 科技成果奖励信息化管理……………………………………………………………………………(145) 陕西 2007 年获奖科技项目特点…………………………………………………………………… (145) 科技成果推广…………………………………………………………………………………………(145) 技术市场………………………………………………………………………………………………(14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46) 国际间合作与交流……………………………………………………………………………………(146) 国际科技合作立项……………………………………………………………………………………(146) 国际科技合作研究……………………………………………………………………………………(146) 科技服务 概述…………………………………………………………………………………………………………(148)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148) 生产力促进中心………………………………………………………………………………………(148) 咨询服务………………………………………………………………………………………………(148) 科技孵化器……………………………………………………………………………………………(148) 企业诊断咨询…………………………………………………………………………………………(149) 科学仪器协作共用……………………………………………………………………………………(149) 信息网络建设…………………………………………………………………………………………(149) 陕西省科技信息门户平台和服务能力建设…………………………………………………………(149) 陕西科技信息节点建设………………………………………………………………………………(149) 陕西成果推广信息平台建设…………………………………………………………………………(149) 创新基金、项目咨询服务……………………………………………………………………………(149) “双高”认定服务……………………………………………………………………………………(149) ·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技术合同认定服务……………………………………………………………………………………(149) 科技交流合作与培训服务……………………………………………………………………………(150) 科技特派员专项业务培训……………………………………………………………………………(150) 大型活动的组织与协调………………………………………………………………………………(150) 科技信息服务………………………………………………………………………………………………(150) 科技文献资源建设……………………………………………………………………………………(150) 科技查新与咨询评估服务……………………………………………………………………………(150) 科技统计………………………………………………………………………………………………(150) 科技宣传与服务………………………………………………………………………………………(151) 决策研究与服务………………………………………………………………………………………(151) 陕西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151) 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151)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151) 软科学研究服务……………………………………………………………………………………………(152) 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152) 陕西农业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152)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关键技术选择……………………………………………………………(152) 陕西地方软科学改革创新研究………………………………………………………………………(152)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管理的实务问题研究………………………………………………………(152) 陕西省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发展战略及优先领域选择研究………………………………………(152) 陕西省软科学管理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153) 软科学服务……………………………………………………………………………………………(153) 软科学专题调研………………………………………………………………………………………(153) 软科学学术与业务交流………………………………………………………………………………(153) 科技培训服务………………………………………………………………………………………………(154) 陕西省暨西北地区星火科技远程培训工程…………………………………………………………(154) 陕西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54) 现代科学前沿技术及产业发展讲座…………………………………………………………………(154)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培训………………………………………………………………………………(154) 区域科技体系创新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培训………………………………………………………(154) 科研院所财务人员培训………………………………………………………………………………(155) 专利技术服务………………………………………………………………………………………………(155) “13115”科技创新工程服务行动………………………………………………………………… (155)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155) 专利技术推广及产业化………………………………………………………………………………(155) 知识产权保护…………………………………………………………………………………………(155) 知识产权预警及协作机制……………………………………………………………………………(155) 知识产权服务…………………………………………………………………………………………(156) 第二届“知识产权杯”大赛…………………………………………………………………………(156) 计量标准服务………………………………………………………………………………………………(156) 标准服务………………………………………………………………………………………………(156) 企业产品标准数据库…………………………………………………………………………………(156) 国家、地方标准制(修)订…………………………………………………………………………(156) 目 录 ·7· 企业标准化……………………………………………………………………………………………(157) 农业标准化……………………………………………………………………………………………(157) 获奖标准………………………………………………………………………………………………(157) 标准化科研……………………………………………………………………………………………(157) 计量认证………………………………………………………………………………………………(157) 强检计量器具普查建档………………………………………………………………………………(157) 计量科技活动…………………………………………………………………………………………(157) 计量科研和专利………………………………………………………………………………………(157) 新建计量标准…………………………………………………………………………………………(157) 科学普及与科技社团活动 概述…………………………………………………………………………………………………………(159) 科学技术协会管理机构……………………………………………………………………………………(159) 省科学技术协会管理机构……………………………………………………………………………(159) 市、县(市、区)科协组织机构……………………………………………………………………(161) 省、市学会机构………………………………………………………………………………………(161) 学术交流与论坛……………………………………………………………………………………………(167) 开展“学术金秋”活动………………………………………………………………………………(167) 组织举办“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学术沙龙”………………………………………………………(167) 组织举办“2007 食品药品安全与产业发展论坛”……………………………………………… (167) 实施“海外智力引进为国服务计划”………………………………………………………………(167) 科普宣传 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167) 开展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168) 开展“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168) 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168) 推进“一站、一栏、一员”建设……………………………………………………………………(168) 组织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高会…………………………………………………………………(168) 组织开展企业科协活动………………………………………………………………………………(169) 青少年科普活动………………………………………………………………………………………(169) 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169) 开展“大手拉小手,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169) 实施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基会第六周期(2006~2010)非正规教育项目………………………(169) 科技培训………………………………………………………………………………………………(169) 开展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169) 科技咨询活动………………………………………………………………………………………………(170) 组织经济发展重大专题活动…………………………………………………………………………(170) 开展重点建设项目咨询论证…………………………………………………………………………(170) 组织“技术创新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170) 学会建设与管理……………………………………………………………………………………………(170) 加强省级学会服务能力建设…………………………………………………………………………(170) ·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概 述……………………………………………………………………………………………………… (171) 2007 年陕西获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 计划项目资助情况……………………………………………(171)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 (172) “973”计划二级课题项目………………………………………………………………………… (172)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1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3)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3)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74)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经费超过 200 万元的单位……………………………………(174) 2007 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情况…………………………………………… (175) 陕西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立项情况………………………………………………………………(17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按学科和经费投入分布情况…………………………………(17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执行情况……………………………………………………………(176) 2007 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部分成果简介………………………………………………… (176) 数理科学……………………………………………………………………………………………………(176) 数论函数在数值计算中的应用………………………………………………………………………(176) 半定规划的算法及应用………………………………………………………………………………(177) 密码协议的设计及分析逻辑…………………………………………………………………………(177) 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其应用研究………………………………………………………………………(177) 电磁场的多尺度分析及其在目标背景电磁相互作用中的应用……………………………………(177)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分岔与混沌……………………………………………………………………(177) 凝聚态中的量子纠缠…………………………………………………………………………………(178) 命题逻辑中的近似推理理论及其应用………………………………………………………………(178) 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研究……………………………………………………………(178) 化学与化工科学……………………………………………………………………………………………(178) 纳米反应器中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178) 界面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179) 聚合物—氟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涂膜制备与性能研究………………………………………………(179) 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与复合机理研究…………………………………………………(179) 生命科学……………………………………………………………………………………………………(179) 秦巴山区食蚜蝇资源与保护利用研究………………………………………………………………(179) 小麦谷蛋白溶涨指数遗传变异规律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180) 长期不同施肥体系下土壤水力特征…………………………………………………………………(180) 落叶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标记克隆和序列分析…………………………………………………(180) 基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陕西北部蝗灾机理的研究………………………………………………(180)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环与氮肥合理施用理论和技术研究 ………………………………… (181) 中国疯草-冰川棘豆生态毒理及毒物生物降解技术研究…………………………………………(181) 当归多糖和大黄多糖的应用基础研究………………………………………………………………(181)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182) 联合应用共刺激分子抗白血病的研究………………………………………………………………(182) 目 录 ·9· 用 CD40 高表达的 CMC 模型筛选抗 As 药物马齿苋的活性成分……………………………… (182) 新型胃肠病病原—人芽囊原虫株间差异与疾病相关性研究………………………………………(183) 利用毛囊干细胞进行表皮重建及转基因的研究……………………………………………………(183) 炎症相关因子与哮喘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183) 运用抑制性消减技术克隆 HBx 反式激活 DC 基因……………………………………………… (183) 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血供变化的影像表现及分子病理学研究………………………………………(183) 地球科学……………………………………………………………………………………………………(184) 运用黄土 10Be 记录示踪全球古地磁场变化和黄土高原季风降雨变化历史…………………… (184) 热带山区冰期、间冰期不同时段林线变化高度的主控因素………………………………………(184) 公元 1627 年以来中国内蒙古地区树木年轮的降水纪录………………………………………… (184) 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184) 基于 2001 年可可西里 8.1 级地震形变场演化分析的青藏高原粘弹性动力学模型研究 …………………………………………………………………………………………………………(184)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运动的壳—幔耦合作用研究…………………………………………………(185) 海原断裂带闭锁深度反演及库仑应力积累研究……………………………………………………(185) 活动构造断裂带构造变形动态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185) 川西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场研究…………………………………………………………………(185) 时频基准实验系统……………………………………………………………………………………(185) BPL 长波授时系统现代化技术改造…………………………………………………………………(185) 低频授时扩展及产业化………………………………………………………………………………(185) 我国综合原子时建立与保持的研究…………………………………………………………………(185) 组合导航系统的 ASF 修正研究…………………………………………………………………… (186)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循环机制及可更新性研究………………………………………………………(186) 大型复杂地质条件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技术研究…………………………………………………(186)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的理论研究……………………………………………………………(186) 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86) 材料与工程科学……………………………………………………………………………………………(187) 液相法制备镁铝水滑石纳晶阻燃剂的研究…………………………………………………………(187) SmS 光学薄膜仿生沉积新技术及其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187) 等离子场中超细粉末制备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187) 水热电沉积制备 C/C 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新技术研究……………………………………………(188) 基于铁电体和铁磁体的左手复合材料研究…………………………………………………………(188) 镁合金焊丝的制备及其成形新技术…………………………………………………………………(188) 弹性体包覆刚性粒子对聚丙烯的增韧与增强研究…………………………………………………(188) 丙烯酸树脂/SiO2 纳米复合涂饰剂结构与应用性能的相关性…………………………………… (188) 高温压力管道和容器寿命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189) 沉淀合金的微观相场和实验研究……………………………………………………………………(189) 高效、低污染混合燃料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排放控制研究…………………………………………(189) 核动力系统热工水力分析模型的理论研究…………………………………………………………(189) 电机车制动系统的计算机控制………………………………………………………………………(190) 新型电流型储能原理的基础研究……………………………………………………………………(190) 并联式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匹配与控制策略研究……………………………………………………(190)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研究………………………………………………………………………(190) ·1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基于画面的印刷质量检测技术研究…………………………………………………………………(191) 混沌谐振 DC-AC 变换器理论及技术研究…………………………………………………………(191) 高频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191) 基于虚拟油泥模型的汽车外形设计新方法研究……………………………………………………(191) 随机环境激励下西部大型工程结构的辨识和诊断方法研究………………………………………(192) 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与复合机理研究…………………………………………………(192) 新型高分辨率快速成型技术研究……………………………………………………………………(192) 高层建筑在爆炸和冲击荷载下的响应………………………………………………………………(192) 信息科学……………………………………………………………………………………………………(193) 变风量(VAV)空调系统多变量解耦与优化控制的研究…………………………………………(193) 嵌入式 Internet 与信息获取精华技术研究…………………………………………………………(193) 智能交通信息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193) 保证视频通信质量的关键技术研究…………………………………………………………………(193) 半导体薄膜材料生长的光电监控关键技术研究……………………………………………………(193) 基于单电子器件细胞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应用研究…………………………………………………(193) 曲面电磁带隙理论及其在微带共形天线中应用……………………………………………………(194) 高性能并行交换结构的可扩展性分析………………………………………………………………(194) 基于视觉特性的图像半调与逆半调技术……………………………………………………………(194) 基于神经网络的战术导弹新型最优复合制导规律研究……………………………………………(194) 稳健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195) 中英文文本水印算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195) 混合噪声中信号检测与恢复技术研究………………………………………………………………(195) 计算网格信任模型与入侵检测技术研究……………………………………………………………(195) 网格计算环境中的资源发现与监控模型研究………………………………………………………(196) 空间多元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应用研究………………………………………………………………(196) 线性调频步进体制雷达的高分辨距离像合成技术研究……………………………………………(196) 无线通信系统定位技术的研究………………………………………………………………………(196) 管理科学……………………………………………………………………………………………………(197) 提高陕西省煤炭资源采出率对策研究………………………………………………………………(197) 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城市化模式及对策…………………………………………………………(197) 制造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197) 基于 GIS 渭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决策系统……………………………………………………………(197)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 ERP 实施关键成功因素研究………………………………………… (198) 陕西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198) 区域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98) 企业集团组织 发展与协调管理的理论模式和政策研究………………………………………… (198) 政府采购理论创新及其在陕西省政府采购中的应用研究…………………………………………(199) 基于网络制造联盟的客户化生产组织与管理 …………………………………………………… (199) 多样性影响组织产出的机理研究与政策分析………………………………………………………(199) 高等教育创新理论与陕西省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实证研究………………………………………(199) 绥米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方案研究………………………………………………(200) 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及规划研究………………………………………………………(200)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重大问题与关键制约因素研究……………………………………………(200) 目 录 ·11·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概述…………………………………………………………………………………………………………(201) 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简介……………………………………………………………………(201) ZCS-40-ZZ 型轴重汽车衡……………………………………………………………………………(201) 应用生物技术生产新型母乳化配方奶粉……………………………………………………………(201) 秦川牛高档牛肉系列产品……………………………………………………………………………(202) 葡萄无籽化早熟多效剂………………………………………………………………………………(202) 优质玉米“安玉系列”新品种………………………………………………………………………(202) 新型全水溶性高效钙肥………………………………………………………………………………(202) 超高压输电系统变电站用大容量新型集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203) 金属骨架泡沫橡胶复合密封板………………………………………………………………………(203) 大规格无缝钛筒复合型阴机辊………………………………………………………………………(203) 高性能摩擦焊机………………………………………………………………………………………(204) 关中灌区百万亩夏玉米“双百”示范工程…………………………………………………………(204) 脂质体技术的研发……………………………………………………………………………………(204) ±800kv 干式直流套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204) 透平压缩机组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开发………………………………………………………………(205) 智能电器的专用集成电路……………………………………………………………………………(205) 多肽药物设计与研发…………………………………………………………………………………(205) 大型旋转机械产品的远程监测与维护支持系统……………………………………………………(206) 变多级盘管振动式连续冷却结晶器…………………………………………………………………(206) 光隔离电子式电流互感器……………………………………………………………………………(206) 高纯超细硅微粉………………………………………………………………………………………(206) 新型高效节能复合水泥助磨剂………………………………………………………………………(207) 利用铅锌尾矿金属尾矿渣生产低碱优质硅酸盐水泥熟料…………………………………………(207) 6 英寸晶闸管…………………………………………………………………………………………(207) 烧结保温砌块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制及系统集成控制技术开发……………………………………(208) 72.5kV-252kV 真空断路器………………………………………………………………………… (208) 汽车状态监测传感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208) 基于总线技术的重型汽车中央控制系统……………………………………………………………(209) 大屏幕高分辨率 TFT 彩色液晶显示器驱动芯片开发…………………………………………… (209) 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化…………………………………………………………………………………(209) 全数字精密印花成套设备……………………………………………………………………………(209) 大型板坯连铸成套技术装备…………………………………………………………………………(210) 高性能 NbTi/Cu 和 Nb3Sn/Cu 超导线材……………………………………………………………(210) 彩色液晶显示材料……………………………………………………………………………………(210) 附桂骨痛颗粒…………………………………………………………………………………………(210) 脂肪乳大输液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磷脂辅料的国产化………………………………………………(211) 年产 15000 吨猕猴桃浓缩浆汁………………………………………………………………………(211) 高效能酶蛋白饲料……………………………………………………………………………………(211) ·1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魔芋标准化基地建设及系列产品……………………………………………………………………(211) 高新技术研究 概述…………………………………………………………………………………………………………(212) 先进制造与精密测控技术…………………………………………………………………………………(212) 中频异步电动机………………………………………………………………………………………(212) 永磁直流力矩电动机…………………………………………………………………………………(212) 空心杯永磁直流伺服电动机…………………………………………………………………………(212) 无接触旋变发送机……………………………………………………………………………………(213) 接触双通道旋变发送机………………………………………………………………………………(213) 5.7kW、12.5kW 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213) 企业异构数据的语义集成和可视化共享技术………………………………………………………(213) 模具企业敏捷制造过程生产控制技术研究…………………………………………………………(213) 复杂产品装配工艺快速设计支持技术研究与应用…………………………………………………(214) 自调匀整式电子喂毛斗的开发与生产………………………………………………………………(214) 介质材料介电系数宽带高(变)温测试技术与系统………………………………………………(214) 高锰钢热处理炉天然气数控改造及工艺优化………………………………………………………(214) 计算机软件技术……………………………………………………………………………………………(215) 网络行为安全监管与审计系统………………………………………………………………………(215) 基于语义记忆与自学习的图像检索模型……………………………………………………………(215) 移动协同服务支撑平台………………………………………………………………………………(215) WEB 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 (215)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216) 中国葡萄属植物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克隆的研究…………………………………………………(216) 新材料技术…………………………………………………………………………………………………(216) 钛合金塑性变形精确控制理论与技术………………………………………………………………(216) 油气田 CO2 腐蚀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216) 粉末包覆技术研究与应用……………………………………………………………………………(217) 煤化工用金属多孔材料及组件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217) 大口径高光学均匀性磁旋光玻璃研制………………………………………………………………(217) 新型胶体防灭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17) 新型特种光纤、微结构光纤材料与器件……………………………………………………………(218) 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与产业化……………………………………………………………(218) 实用铋系高温超导带材的研究开发…………………………………………………………………(218) 高性能锆合金研制……………………………………………………………………………………(218) 抗射线用超高精度钨片加工与成型技术……………………………………………………………(218) 电站用大面积钛/钢复合板………………………………………………………………………… (218) 年产 3 万吨钛材及其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219) 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219) 5 英寸超大功率整流管产业化………………………………………………………………………(219) 特高压大功率 6 英寸晶闸管产业化…………………………………………………………………(219) 目 录 ·13· 特高压超大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表面钝化技术研究………………………………………………(219) ±800kV 直流工程 5 英寸晶闸管元件及换流阀的开发研究………………………………………(220) 特高压超大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测试技术研究……………………………………………………(220) 用户终端设备研制……………………………………………………………………………………(220) 高精度时统组合研究…………………………………………………………………………………(220) 采用工业现场总线的碱回收优化控制系统…………………………………………………………(220) 油田抽油机无线数据测控系统研究…………………………………………………………………(220) KS2000 印刷图像监测系统………………………………………………………………………… (221) “数字区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221)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分岔与混沌及其控制研究……………………………………………………(221) 高精度时统组合研究…………………………………………………………………………………(221) 密码新型算法的设计安全性分析与应用……………………………………………………………(222) 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测试及应用………………………………………………………(222) 集成电路成品率估计与优化模型的研究……………………………………………………………(222) 多天线 GPS/INS 融合姿态测量系统……………………………………………………………… (222) 54cm PF 薄型彩色显像管研制及量产………………………………………………………………(223) 21 路双总线 E1 映射器………………………………………………………………………………(223) SQKJ-2 磁性锁探测技术研究……………………………………………………………………… (223) 双网数字传真机………………………………………………………………………………………(224) 航空技术……………………………………………………………………………………………………(224) 飞机电气系统设计通用工具软件……………………………………………………………………(224) 蜂窝零件真空钎焊技术研究…………………………………………………………………………(224) 大型机翼壁板气动条带式喷丸成形技术……………………………………………………………(224) 飞机制造工艺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225) 工业科学技术 概述…………………………………………………………………………………………………………(226) 矿产资源(金属 非金属)普查与勘探………………………………………………………………… (226) 陕西秦巴地区重要成矿远景区及矿产勘查部署研究………………………………………………(226) 地质勘查成果信息化建设……………………………………………………………………………(227)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227) 西安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227) 陕西喜神坝—大河坝地区矿产远景调查(5 幅)…………………………………………………(227) 陕西 1∶25 万南江市、安康市幅区调修测…………………………………………………………(227) 陕西洛南地区铜银矿评价……………………………………………………………………………(227) 陕西南郑县马元—白玉铅锌资源评价………………………………………………………………(227) 陕西旬阳-白河地区矿产远景调查…………………………………………………………………(227) 铂族元素矿石标准物质研制及元素分析方法标准研究……………………………………………(227) 冶金工业……………………………………………………………………………………………………(228) 青铜沟矿段 500m 盲竖井提升系统工程设计………………………………………………………(228) 祖师沟钒矿采矿工程…………………………………………………………………………………(228) ·1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木瓜园钒矿选冶厂……………………………………………………………………………………(228) 12500KVA 高碳铬铁…………………………………………………………………………………(228) 网带焙烧炉……………………………………………………………………………………………(228) 两段式铝合金管棒感应加热炉………………………………………………………………………(229) 16t 黄铜有心感应炉组……………………………………………………………………………… (229) 220t 电炉及辅助设备工程……………………………………………………………………………(229) 210t 双工位钢包精炼炉………………………………………………………………………………(229) 现代化连铸设备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研究…………………………………………………………(229) 汽车工业……………………………………………………………………………………………………(230)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30)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系列产品开发及专利……………………………………………………………(230) 德龙系列半挂牵引车…………………………………………………………………………………(230) 12JS 系列双中间轴全同步器变速器……………………………………………………………… (230) TL3400 系列非公路自卸车………………………………………………………………………… (231) 机械制造与装备工业………………………………………………………………………………………(231) X 射线机器视觉系统…………………………………………………………………………………(231) 晶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231) 80MN 黑色金属挤压生产线…………………………………………………………………………(231) 神木县 15 万吨/年彩涂板、28 万吨/年镀锌钢板………………………………………………… (232) 稀土制品全自动生产线………………………………………………………………………………(232) 钢基树脂碳纤维同步器锥环…………………………………………………………………………(232) ZF17-550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232) BKDFPYT-50000/500 交流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 (232) 1000kV 瓷外壳式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232) 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233) 400MW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仿真机研制及应用……………………………………………… (233) ±500kV HVDC 交直流滤波器成套装置研究………………………………………………………(233) 12kV 系列箱型固定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研制……………………………………………… (233) 800kV 设备绝缘试验技术研究………………………………………………………………………(233)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技术研究……………………………………………………………………(233) YK7236A 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 (234) SK7432×40 数控丝杠磨床………………………………………………………………………… (234) 新型厚壁钢管铣头倒棱机关键技术研究……………………………………………………………(234) 大型高精度铝及铝合金管材矫直机…………………………………………………………………(234) YK7332A 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 ……………………………………………………(235) 超低辊耗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35) 进口湿法毡生产线控制系统升级改造………………………………………………………………(235) 小口径长尺寸不锈钢内表面防渗透涂层的研究……………………………………………………(235) 三峡—上海±500kV 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235) 12kV 系列箱型固定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研制……………………………………………… (236) SXD-MAN6 L16/24 柴油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 (236) LW15-550/Q4000-63 高压六氟化硫断路器…………………………………………………………(236) 化学工业……………………………………………………………………………………………………(237) 目 录 ·15· 重晶石微粉生产及应用研究…………………………………………………………………………(237) 年产 60 万吨半焦试验……………………………………………………………………………… (237) 96 万吨捣固焦工程………………………………………………………………………………… (237) 年产 30 万吨(6×25500KVA 电炉)电石…………………………………………………………(237) 强力杀菌防腐剂………………………………………………………………………………………(237)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 SW—606…………………………………………………………………… (237) 机动车辆用橡胶材料…………………………………………………………………………………(238) 超级荧光增白剂 CBW 型号 01.01A;02.02A;03.03A………………………………………… (238) 油田酸化缓蚀剂………………………………………………………………………………………(238) SD—815 油田注水缓蚀剂……………………………………………………………………………(238) SA-20 型沥青抗剥落剂………………………………………………………………………………(238) SD—820 油田高温酸化缓蚀剂………………………………………………………………………(238) 药用级亚硒酸钠………………………………………………………………………………………(239) 无氟退铅锡液 T–3 型……………………………………………………………………………… (239) 气流床固态排渣气化技术开发研究…………………………………………………………………(239) 新型甲醇合成催化剂产业化…………………………………………………………………………(239) 多元料浆新型气化技术………………………………………………………………………………(239) 焦炉煤气制甲醇深度净化技术和催化剂……………………………………………………………(240) 特种橡胶制品专项计划生产能力建设………………………………………………………………(240) 甲醇催化氨化法生产混甲胺设计……………………………………………………………………(240) 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分离和硅产品设计技术………………………………………………………(240) 甲醇氢氯化法生产甲烷氯化物设计技术……………………………………………………………(241) 金岭 8 万吨/年甲烷氯化物工程…………………………………………………………………… (241) 新菌种研究……………………………………………………………………………………………(242) 药物新剂型制备工艺的研发…………………………………………………………………………(242) 陕北沙棘深加工技术转化……………………………………………………………………………(242) 10 万吨/年硝酸装置“四合一”机组……………………………………………………………… (242) 高性能气相氟化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242) 用可回收配体通过不对称双羟化反应合成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243) 利用炼厂副产气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石油化工产品…………………………………………(243) 荧光增白剂 CBW…………………………………………………………………………………… (243) 1.5 万吨甲醇/年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业化试验装置工程…………………………………(244) 配合物的热焓测定和计算………………………………………………………………………… (244) 纳米粒子对乳状液的稳定作用及在纳米结构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244) 炭黑燃烧室超高温生产炭黑……………………………………………………………………… (244) 节能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开发与量产………………………………………………………… (245) 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245) 碳/碳复合材料碳源化合物热解机理的理究及其材料的致密化…………………………………(245) 新型功能整理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246) 城镇(乡)建设技术…………………………………………………………………………………… (246)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管理……………………………………………………(246) 既有建筑节能的改造…………………………………………………………………………………(246) 建筑施工新技术推广应用……………………………………………………………………………(246) ·1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西部生态民居建筑理论及应用研究…………………………………………………………………(246) 关中高新带城市化发展研究…………………………………………………………………………(247) 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战略研究………………………………………………………………………(247) 克拉玛依引水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247) 凤凰丽景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247) 陕西省新农村经济适用住宅设计(关中方案一)…………………………………………………(248) 双曲线冷却塔爆破拆除技术…………………………………………………………………………(248) 隔震技术在 330kV 西北郊变电站 110kV 配电楼中的研究与应用……………………………… (248) X 型宽尾墩消能技术研究与应用……………………………………………………………………(248) 钱江四桥双层钢管砼拱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248) 汉江通航建筑物选型及平面布置研究………………………………………………………………(249) 西安国际商展中心岩土工程勘察……………………………………………………………………(249) 编播楼岩土工程勘察、桩基试验及检测……………………………………………………………(249) 西北电力设计院研究开发基地办公楼工程设计……………………………………………………(250) 陕西华茂经贸中心 B 座(御道华城)工程设计……………………………………………………(250) 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工程设计……………………………………………………………………(250) 工程可行性研究………………………………………………………………………………………(250) 新农村住宅“陕南方案 1”…………………………………………………………………………(250) 新农村住宅“陕南方案 2”…………………………………………………………………………(251) 神华集团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维修中心改扩建工程………………………………………(251) 神华集团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车库及公寓工程……………………………………………(251) 陕西省中医学校图书综合楼工程……………………………………………………………………(251) 中国人民解放军 68090 部队卫勤中心工程…………………………………………………………(251) 节能环保全自动大型喷雾干燥器的研究与开发……………………………………………………(251) 陶瓷砖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252) 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共性技术研究……………………………………………………………………(252) 环保型保温陶瓷砖……………………………………………………………………………………(252) 石膏模快速成形卫生陶瓷技术的研究开发…………………………………………………………(252) 年产 10000 吨保护渣雾干燥工程设计………………………………………………………………(252) 年产 500 万平方米高档陶瓷抛光砖生产线工程设计………………………………………………(253) 年产 2 万吨硅酸锆生产线工程设计…………………………………………………………………(253) 年产 60 万件高档节水型卫生瓷技改可行性研究报告…………………………………………… (253) 日产 2.4 万平方米陶瓷内墙砖生产线可行性研究报告……………………………………………(253) 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253) 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253) 城市污泥生产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研究……………………………………………………………(254) 铁矿尾矿再生节能保温墙体板材的研究……………………………………………………………(254) 节约生产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及其装置的研究………………………………………………………(254) 纺织 轻工 食品……………………………………………………………………………………………(254) 温湿度对棉花回潮率测定影响及新型棉花回潮率测试研究………………………………………(254) HXFA299 棉精梳机………………………………………………………………………………… (255) 毛织物生物防毡缩剂的应用研究……………………………………………………………………(255) 基于新型轴承材料的半球形动压气体轴承…………………………………………………………(255) 目 录 ·17· 同步铰链驱动装置……………………………………………………………………………………(255) 线性驱动钟表延时机构设计…………………………………………………………………………(255) ZJY01 型脉冲计数器…………………………………………………………………………………(255) 制定国家钟表行业标准………………………………………………………………………………(256) 蜂窝纸板生产线………………………………………………………………………………………(256) APMP 制浆工艺关键设备国产化……………………………………………………………………(256) 玻璃纸成型机研制和产业化…………………………………………………………………………(256) BKX25 型开箱机…………………………………………………………………………………… (256) BZX10 型装箱机………………………………………………………………………………………(256) 全自动纸箱封箱机……………………………………………………………………………………(256) 聚氨酯/PAE 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在证券纸生产中的应用………………………………………… (257) 生物型辊压法再造烟叶技术研究与应用……………………………………………………………(257) 无菌空气冲瓶装备的研究开发………………………………………………………………………(257) 醇法浓缩蛋白制取关键工艺及其应用开发…………………………………………………………(257) 超滤膜法分离精制油茶皂甙中试生产………………………………………………………………(257) 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及改性技术转化…………………………………………………………………(258)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关键装备—气流闪蒸及真空脱溶装备的开发及转化……………………(258) 调节血脂食用保健油…………………………………………………………………………………(258) 采用树脂吸附法生产大豆异黄酮……………………………………………………………………(258) 新型果酒生产工艺及葡萄酒乳酸菌多样性研究……………………………………………………(259) 鲜奶掺假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制与应用………………………………………………………………(259) 瑞拉菌素和多拉菌素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259) 苹果渣发酵生产 L-苹果酸工艺技术研究……………………………………………………………(259) 生物技术选育荞麦酿造用优质菌种研究……………………………………………………………(259) 果汁加工技术…………………………………………………………………………………………(259) 魔芋制备葡甘露聚糖工艺技术中试…………………………………………………………………(260) 农业科学技术 概述……………………………………………………………………………………………………………(261) 种植业…………………………………………………………………………………………………………(261) 超级杂交小麦选育及其产业化开发………………………………………………………………………(261) 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陕 253”的选育与推广……………………………………………………(262) 抗黄矮病小麦品种“铜麦 4 号” …………………………………………………………………………(262) 小麦新品种“陕农 28”的选育……………………………………………………………………………(262) 杂交小麦研究………………………………………………………………………………………………(262)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西农 88”综合技术推广………………………………………………………… (263) 秦农 142 小麦新品种繁育与示范………………………………………………………………………… (263) 陕南稻茬麦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263) 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263) 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推广……………………………………………………………(263) 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化研究与应用…………………………………………………………(263) ·1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玉米新品种“登海 9 号”引进与推广…………………………………………………………………… (264) 玉米根系吸水的杂种优势研究……………………………………………………………………………(264)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 Y75 及其“陕单 16”的选育…………………………………………………… (264) 榆林市沙区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264) 丰优系列优质杂交稻米新品种选育、引进及产业开发…………………………………………………(265) 南郑县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265) 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用水的生物学原理及其应用…………………………………………………… (265)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产力及水分生态过程调控…………………………………………………………(266) 主要农作物水分亏缺补偿效应及节水潜力………………………………………………………………(266) 高油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266) 杂交油菜“秦优 7 号”选育和推广………………………………………………………………………(267) 白菜型油菜杂交种“白杂 1 号”选育与研究………………………………………………………………(267) 大豆新品种 “陕豆 125”的选育与推广…………………………………………………………………(267) 女娲银峰名茶的研制与开发………………………………………………………………………………(268) 温度调控在主要球根花卉产业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268) 洋水仙繁殖与盆花生产技术研究………………………………………………………………………(268)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268) 榆林风沙滩区地膜马铃薯复种大白菜技术推广………………………………………………………(269) 陕北日光温室蔬菜嫁接技术研究与推广………………………………………………………………(269) 渭南设施蔬菜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269) 西部地区韭菜和大白菜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69) 大气氨营养对高低两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根冠特征和氮利用率的影响……………………………(269) 黄土坡面土壤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动力学模型………………………………………………………(270) 高效复合营养型叶面肥开发与应用研究(核酸叶面肥的应用研究)………………………………(270) 土壤保护网膜及肥料研究与开发—核酸叶面肥的研制………………………………………………(270) 动物蹄角制取复合氨基酸工艺研究……………………………………………………………………(270) 旱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机理与内循环特征研究………………………………………………………(270) 斑蝥素类杀虫剂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271) 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271)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272) 陕西省小麦主要病虫测报技术研究与应用……………………………………………………………(272) 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272) 陕北黄土沟壑区兔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272) 新种植结构条件下粉虱种群演替规律与生态调控技术研究…………………………………………(272) 靖边农区鼠情普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73) 关中灌区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 11 种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273) 10%农抗 120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273) 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区农牧耦合生态系统模式与技术研究…………………………………………(273) 渭北黄土旱原区生态型高效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74)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制剂研发及其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274) 果业……………………………………………………………………………………………………………(275) 西部优势农产品生产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75) 苹果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75) 目 录 ·19· 创汇型苹果 GAP-HACCP 体系研究……………………………………………………………………(275) 苹果新品种选育和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76) 苹果园介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76) 延安市苹果高效安全巧施肥技术示范推广……………………………………………………………(276) 绿色苹果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276) 优质高效苹果生产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276) 优质高效苹果园土壤培肥技术示范推广………………………………………………………………(276) 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究………………………………………………………………(277) 丘陵沟壑区红枣生态经济建设模式丰产优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77) 核桃鲜食品种选育及保鲜技术研究……………………………………………………………………(277) 长城沿线风沙区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277) 优质柿子生产技术………………………………………………………………………………………(278) 樱桃种质资源与新品种研究……………………………………………………………………………(278) 大樱桃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引进与推广…………………………………………………………………(278) 畜牧业…………………………………………………………………………………………………………(279) 优质高产奶牛快速高效繁育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79) 秦川牛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产业技术继承与产业化示范……………………………………………(279) 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279) 罗曼蛋鸡良种引进繁育与配套高效养殖新技术推广…………………………………………………(279) 瘦肉型商品猪外三元杂交组合筛选与规范化配套生产技术推广……………………………………(280) 咸阳市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生产技术推广…………………………………………………………(280) 草·羊一体化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280) 奶牛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280) 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80) 早期断奶仔猪高效培育技术研究………………………………………………………………………(281) 延安黄牛改良技术推广…………………………………………………………………………………(281) 牛肉可追溯系统网络化管理研究………………………………………………………………………(281) 奶羊肉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281) 高效绿色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82) 新型复合酶及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开发………………………………………………………(282) 4PCA 饲料添加剂生产性示范…………………………………………………………………………… (282) 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282) 林业……………………………………………………………………………………………………………(283) 优质经济林木新品种选育及快繁体系的研究…………………………………………………………(283) 黄土高原抗逆性林木良种推广…………………………………………………………………………(283) 曼地亚红豆杉引种及扦插繁育技术研究………………………………………………………………(283) 中德合作陕西西部林业发展理念与技术推广…………………………………………………………(283) 秦巴山地植被恢复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284) 沙生植物的引种示范……………………………………………………………………………………(284) 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推广……………………………………………………………………………(284) 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284) 陕西鸟类资源调查与研究………………………………………………………………………………(284) 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285) ·2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技术试验示范…………………………………………(28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秦岭山地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技术试验示 范………………………………………………………………………………………………………(285) 天然林无公害鼠害治理技术与应用……………………………………………………………………(285) 渔业……………………………………………………………………………………………………………(285) 海水养殖鱼细菌病检测、治疗和预防生物制品的研究………………………………………………(285) 陕西省水产名优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285) 水利水保………………………………………………………………………………………………………(286)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与节水潜力研究…………………………………………………………………(286)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系统创新及集成应用………………………………………………………………(286) 降水资源转化利用技术…………………………………………………………………………………(286) 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287) 雨水利用技术转化平台建设与示范……………………………………………………………………(287) 基于差分 GPS 技术的安康水电站库区测量……………………………………………………………(287)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高效植被构建配置技术……………………………………………………………(287) 黄土高原小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模型研究……………………………………………………………(288) 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在小流域尺度的水文响应研究…………………………………………………(288)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气候区典型植被适宜冠层密度与生物量研究………………………………(288) 应用稀土元素示踪技术研究坡面水蚀方式演变过程…………………………………………………(288) 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养分运移及有效性研究…………………………………………………………(289)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289)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评价…………………………………………………………………(289)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恢复模式与环境效应…………………………………………(290) 黄土高原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环境的响应与模拟……………………………………………(290) 黄土区土壤干化机理及量化指标研究…………………………………………………………………(290) 黄土性土壤低水势段水分运动与有效性研究…………………………………………………………(291) 黄土区典型植被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的动力学机制………………………………………………(291) 区域水土流失过程与趋势分析…………………………………………………………………………(291) 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区域响应…………………………………………………………(292) 水土流失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292) 不同类型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292) 坡面降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293) 植被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建设技术………………………………………………………………………(293) 水土保持耕作关键技术…………………………………………………………………………………(294) 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建设模式研究与示范……………………………………………………………(294) 高塬沟壑区农果林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与示范……………………………………………………(294) 宽谷丘陵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与示范…………………………………………………………………(295) 省内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源工程联合运用与供水网络体系研究………………………………………(295) 水利工程安全监控不确定性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295)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研究…………………………………………………………………………(295) 大管径高水头倒虹吸压力钢管制安和整体水压试验技术……………………………………………(295) 农业机械………………………………………………………………………………………………………(296) 1GXLZNB 旋耕系列穴播机……………………………………………………………………………… (296) 目 录 ·21· 挤奶机械产业化示范推广………………………………………………………………………………(296) 红枣切片加工成套设备…………………………………………………………………………………(296) CJ500 稀土自动称量充填机……………………………………………………………………………… (296) 土壤与植株养分测试仪…………………………………………………………………………………(296) 农业气象………………………………………………………………………………………………………(297) 商洛市基于 GIS 农业气候资源及专题区划研究………………………………………………………(297) 市县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监测系统研究与推广………………………………………………………(297) 陕西黄土高原干旱监测综合业务系统…………………………………………………………………(297) 陕西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297) 市县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监测系统研究与推广………………………………………………………(298) 黄土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298) 野生植物………………………………………………………………………………………………………(298) 秦岭山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298) “三农”科技…………………………………………………………………………………………………(298) 榆阳区农村科技信息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及农业新技术推广…………………………………………(298) 科技扶贫…………………………………………………………………………………………………(299) 科技下乡…………………………………………………………………………………………………(299) 新农村建设………………………………………………………………………………………………(299)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概述……………………………………………………………………………………………………………(300) 中医中药研究…………………………………………………………………………………………………(300) 金元时代(刘完素-朱震亨)学术流派传承与学术创新相关性研究……………………………………(300) 中医思维方式研究………………………………………………………………………………………(300)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后轴突生长抑制分子 NogoA 及其相关抑制信号表达的影响………(300) 三位一体综合方案改善小儿常压型脑积水精神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的临床研究…………………(300) 丁香抗菌组分的实验研究………………………………………………………………………………(300) 黄芪蛰虫口服液对慢性肝炎的实验研究………………………………………………………………(300) 急性乙肝应用免疫调节中药配伍治疗初探……………………………………………………………(301) 国家新药龙香平喘胶囊的研制开发与临床应用………………………………………………………(301) 《伤寒论》方证治法智能化研究………………………………………………………………………(301) 复方皂矾丸………………………………………………………………………………………………(301)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修饰及应用研究…………………………………………………(302) 黄姜标准综合体研究……………………………………………………………………………………(302)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302) 二类新药艽龙胶囊的研制开发…………………………………………………………………………(303) 金前感冒胶囊……………………………………………………………………………………………(303) 参龙宁心胶囊的产业化…………………………………………………………………………………(303) 陕西省优势中药材 GAP 栽培技术研究…………………………………………………………………(303) 陕西省常用道地中药材病虫害种类调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303) 陕南中草药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304) ·2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毒性中药饮片附子炮制新工艺…………………………………………………………………………(304) 白川降压胶囊……………………………………………………………………………………………(304) 黄姜素胶囊………………………………………………………………………………………………(304) 蒺藜总皂苷及其制剂泰利心胶囊………………………………………………………………………(304) 千佛参口服液……………………………………………………………………………………………(305) 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基地………………………………………………………………………………(305) 七叶鬼灯檠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及其保存规范的制定………………………………………………(305) 基础医学与实验研究…………………………………………………………………………………………(305) 机械信号传递系统在心力衰竭心肌重构和电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305) 中华民族群体基因组多态性与个体识别基础研究……………………………………………………(306) 抑癌候选基因 NDRG2 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306) Graves 甲亢发病机制及 TSH 受体相关系列研究………………………………………………………(306) alpha-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306) As2O3 联合抗坏血酸对骨髓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307) 组织器官工程研究………………………………………………………………………………………(307) 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307) 临床医学………………………………………………………………………………………………………(307) 消毒剂消毒效果检测及使用中污染情况的调查分析…………………………………………………(307)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对康复研究……………………………………………………………………(307) 多种癌基因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308) 治疗Ⅱ型糖尿病新药-那格列奈的研究(国家化学新药二类)……………………………………(308)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308)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309) 现代牙科全瓷材料、全瓷粘结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309) 颌面部撞击损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309) TIMPs 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定位表达及临床诊断治疗应用研究……………………………………(309) 炎症相关因子与哮喘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10) 交叉针固定、带血管骨移植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310) 人脑胶质瘤侵袭性及预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10) 颅脑手术的若干技术改良系列研究……………………………………………………………………(311) 胃镜下一次性单环密集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临床研究…………………………………………(311) 显微技术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11) 遗传性皮肤病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研究………………………………………………………………(312) HERG 基因突变及功能表达系列研究…………………………………………………………………(312) 下肢断层影像解剖学……………………………………………………………………………………(312) 20(R)-Rg3 抑制肺癌生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12) 陕西国家创新医药科技产业基地………………………………………………………………………(313) 卫生与预防……………………………………………………………………………………………………(313) 秦巴山区环境砷与地砷病调查及防治策略研究………………………………………………………(313) 秦巴山区弱智人综合防治研究…………………………………………………………………………(313) 秦巴山区防治弱智儿童系统干预措施及基层医疗卫生实施模式的示范研究………………………(314) 医用器械………………………………………………………………………………………………………(314) 新型医用 TAMZ 钛合金及其骨科植入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314) 目 录 ·23· 计划生育………………………………………………………………………………………………………(314) 内窥式流产吸引系统……………………………………………………………………………………(314) 陕西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314) 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315) 能源科学技术 概述……………………………………………………………………………………………………………(316) 能源资源普查与勘探…………………………………………………………………………………………(316)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麟游北部勘查区详查………………………………………………(316) 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勘探……………………………………………………(316) 煤矿建设与采煤………………………………………………………………………………………………(317) 陕西煤矿区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317) 铜川北区侏罗纪煤层瓦斯抽放和综合治理技术………………………………………………………(317) 陕北侏罗纪煤田采煤方法研究…………………………………………………………………………(317) 彬长矿区瓦斯防治技术研究……………………………………………………………………………(317) 保水采煤…………………………………………………………………………………………………(317) 韩城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开发试验…………………………………………………………………(318) 大同矿区航空摄影测量工程……………………………………………………………………………(318) 中德合作项目—中国北方煤火探测、监测新技术研究………………………………………………(318) 开滦矿区航测数字化地形图成图工程系统技术………………………………………………………(318) 龙口矿业集团煤业公司北皂矿工广及海域井下部分巷道三维数字模拟技术研究…………………(318) 基于智能移动平台的煤炭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研制……………………………………………………(318) 中国煤层气有效资源潜力及分布………………………………………………………………………(318) 煤层的吸附特征与储气机理……………………………………………………………………………(319) 煤层气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及资源贡献…………………………………………………………………(319) 多种能源矿产成矿(藏)物质聚积和分布……………………………………………………………(320) 深部岩溶水赋存运动规律………………………………………………………………………………(320) 深层煤矿床快速综合探测体系研究……………………………………………………………………(320) MK 系列钻机产业化……………………………………………………………………………………(320) 矿井超前探测仪研制及探测方法研究…………………………………………………………………(321) 800M 强力坑道钻机与大直径长钻孔瓦斯预抽放技术…………………………………………………(321) 大直径瓦斯抽放长钻孔的高强度钻杆制造技术研究…………………………………………………(322) 薄隔水层高承压水体上煤层安全开采技术研究………………………………………………………(322) 滑动构造顶板松散含水层防治水研究…………………………………………………………………(322) 煤矿生产安全专项………………………………………………………………………………………(323) 国家煤矿行业标准制定…………………………………………………………………………………(323)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羊场湾煤设计工程…………………………………………………(323) 宁夏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大滩洗煤厂技术改造工程…………………………………………………(324) 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平朔三号井工矿可行性研究报告…………………………………………………(324) 孙家岔龙华煤矿及选煤厂二期扩建(4.0Mt/a)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324)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万利矿区总体规划……………………………………………………………(324) ·2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焦作煤业集团方庄矿有限责任公司一号井升级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24) 焦作煤业集团方庄矿有限责任公司一号井升级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324) 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325) 发电与电网工程………………………………………………………………………………………………(325) 复杂供用电系统谐波理论及综合防治技术……………………………………………………………(325) 西北 750kV 和 330kV 电网结构优化研究………………………………………………………………(325) 750kV 电气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技术研究及其应用………………………………………………(325) 西北电网发电机励磁和调速系统参数测试与应用……………………………………………………(325) 西安城市电网过载自动减负荷系统应用研究…………………………………………………………(326) 330kV 输电线路防冰技术研究…………………………………………………………………………(326) 安康水电厂机组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326) 火力发电厂经济运行及在线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326) 超临界机组汽水品质有效控制技术及停炉保护技术的研究…………………………………………(326) 锅炉受热面内壁氧化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327) 富煤缺水区大容量火电机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327) 能源基地建设及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化研究………………………………………………………(327) 石油与天然气…………………………………………………………………………………………………(327) 页岩炼油厂技术改造工程………………………………………………………………………………(327) 立式混热试验炉(FLW)…………………………………………………………………………………(328) 山西蒲县煤气输配工程…………………………………………………………………………………(328) 油气水多相流在线监测与输送工艺和装备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328) 陕北斜坡东部中生界低渗超低渗油田成藏规律与大中型油田勘探方向……………………………(328) 低渗透油田老井改造增产工艺技术……………………………………………………………………(329) 低(超低)渗透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329) 长庆气田井下节流技术研究应用………………………………………………………………………(329) 安塞油田王窑特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研究………………………………………………(330) 濮卫洼陷盐岩分布规律及油气聚集关系研究…………………………………………………………(330) 气井机械封隔器连续分压技术研究……………………………………………………………………(330) 强制旋流吸收吸附气液分离器…………………………………………………………………………(331) 新型高底台升举拖撬混合式钻机………………………………………………………………………(331) 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叠前叠后联合储层含气性检测技术研究…………………………………………(331) 长庆钻井管理信息系统…………………………………………………………………………………(332) 子北油田差薄油层的认识和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332) 西安—汉中天然气管线探测……………………………………………………………………………(332) 低效油气田开发中的管柱经济可靠性优化技术研究…………………………………………………(332) 克拉 2 地面建设工程集成技术研究……………………………………………………………………(333) 西部油田套损预防技术研究……………………………………………………………………………(333) 油气田 CO2 腐蚀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333) 大型储罐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334) 复杂深井油井管安全可靠性研究………………………………………………………………………(334) 高钢级管线钢管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质量控制………………………………………………………(335) 清洁能源及其开发利用………………………………………………………………………………………(335) 55Ah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335) 目 录 ·25· 花椒籽油转化生物柴油的研究…………………………………………………………………………(335) 环境科学技术 概述……………………………………………………………………………………………………………(337) 气象与气候测报………………………………………………………………………………………………(337) 陕西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337) 电线积冰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337) 冰雹云初始回波的识别及作业技术方法研究…………………………………………………………(337) 秦岭山区高速公路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研究………………………………………………………(337) 区域大气环境及城市气象灾害业务服务………………………………………………………………(337) 渭河流域气象预警中心业务服务系统研究与开发……………………………………………………(338) WRF 实时预报系统应用与研究…………………………………………………………………………(338) 陕西省气象信息共享系统………………………………………………………………………………(338) 渭河流域气象模式与水文模式耦合及其应用…………………………………………………………(338) 省级短时邻近预报预警技术应用研究…………………………………………………………………(338) 汉江流域气象预警中心业务系统研究开发……………………………………………………………(338) 基于数值预报产品的陕西客观要素短期预报系统研究………………………………………………(338) 陕西省能源化工气象中心业务平台……………………………………………………………………(338) 陕西省气候变化的精细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研究……………………………………………(338) 省级滚动预测业务系统及国家动力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解释应用研究……………………………(338) 陕西省雷电灾害短时预报预警系统……………………………………………………………………(339) 渭河流域及黄河小北干流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339) 地震监测与防震………………………………………………………………………………………………(339) 地磁记录图数字化识别研究……………………………………………………………………………(339) 渭河断裂中段(咸阳—扶风)断裂的最新活动性研究……………………………………………………(339)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三维速度结构和强震机理研究…………………………………………………(339) 华山大型基岩崩塌对华县大震震中指示研究…………………………………………………………(339) 伴随 2002 年吉林汪清 Mw7.3 级深震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扰动机理研究…………………………(339) 长白山火山地壳形变机理研究…………………………………………………………………………(339) 昆仑断裂和海原断裂地震空区间震期变形特征的 GPS、InSAR 和地质综合研究…………………(340)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与大陆动力学………………………………………………………………(340) 三分量跨断层仪研制……………………………………………………………………………………(340) 川滇棱块构造深部应力时空演变与强震预测…………………………………………………………(340) 地震前驱波在短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340) 高精度流动压力观测仪研制……………………………………………………………………………(340) 火山变形、流体与岩浆活动关系………………………………………………………………………(340)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341) 陕北煤炭基地矿井水资源调查与利用对策……………………………………………………………(341) 砖瓦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41) 烧结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产业排污系数核算…………………………………………………………(341) 水环境污染分析预测方法研究…………………………………………………………………………(341) ·2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废纸造纸废水零排放……………………………………………………………………………………(341) 黄姜污染治理示范………………………………………………………………………………………(341) 渭河生物治理示范………………………………………………………………………………………(342) 水泥生产余热利用………………………………………………………………………………………(342) 浓缩果汁加工厂水的资源化利用研究…………………………………………………………………(342) 白石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东坝二工区堆渣坝……………………………………………………(342) 梨树沟尾矿库……………………………………………………………………………………………(342) 炼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342) 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343) 玻璃窑炉烟气脱硫、除尘、脱硝系统…………………………………………………………………(343) 陕西典型生态系统综合监测预测评估业务系统………………………………………………………(343)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评价…………………………………………………………(343) 沙地(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用…………………………………………………………………………(344)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混沌特性及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344)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研究…………………………………………………………………………(344) 陕西太白山鸟类资源多样性及保护研究………………………………………………………………(344) 青藏铁路沿线对野生动物监测…………………………………………………………………………(344) 陕西秦岭自然保护区动物标本整理和数字化表达……………………………………………………(345) 青藏铁路运营期野生动物通道监测评估………………………………………………………………(345) 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对藏羚羊等高原有蹄类动物的有效性监测研究……………………………(345) 城市供水水源扬水曝气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开发……………………………………………………(345) 科技园区循环经济试点…………………………………………………………………………………(346)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346) 黄姜加工清洁生产技术…………………………………………………………………………………(346) 缺水城市社区再生水回用示范工程……………………………………………………………………(346) 生活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应用示范………………………………………………………………(346) 黄姜全酶法皂素清洁化生产工艺………………………………………………………………………(346) 废纸造纸零排放与沼气生产利用工程…………………………………………………………………(347) 陕西省汉丹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专项技术研究与示范………………………………………(347) 西部农村中学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347)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347)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 概述……………………………………………………………………………………………………………(348) 公路……………………………………………………………………………………………………………(348) 沙漠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348) 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研究……………………………………………………………………(349) 集成化长大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研究……………………………………………………………………(349)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350) 长大公路隧道防火救灾对策研究………………………………………………………………………(350) 黄延高速公路“亚洲第一高墩”洛河特大桥施工技术…………………………………………………(350) 目 录 ·27· 沙漠高速公路边坡防护防风固沙及养护技术研究……………………………………………………(350) 基于运行速度理念的西部地区公路线形设计及安全评价技术研究…………………………………(351)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351) 山区高速公路数字化集成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351) 公路隧道健康诊断的应用技术研究……………………………………………………………………(352) 陕西省道 303 线志丹县城过境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352) 公路科技学术交流………………………………………………………………………………………(352) 交通信息化建设…………………………………………………………………………………………(353) 铁路……………………………………………………………………………………………………………(353) 时速 200 公里等级提速系统工程………………………………………………………………………(353) 永磁机构智能选相真空断路器…………………………………………………………………………(353) CTT2000H 数字调度网络上层交换平台………………………………………………………………(354) 铁路限界管理信息系统…………………………………………………………………………………(354) 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354) 铁路多种用装置…………………………………………………………………………………………(355) 铁路多种用组合机具及仪器……………………………………………………………………………(355) 铁路多种管理系统研究…………………………………………………………………………………(355) 陇海铁路既有线西安—宝鸡段 200km/h 提速改造研究………………………………………………(355)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研究………………………………………………………………………(356) 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与牵引供电模拟沙盘系统的研制………………………………………………(356) 全液压往复式机械化轨排组装生产线(设备)………………………………………………………(356) 跨区间无缝线路锁定接触焊作业车的研制……………………………………………………………(357) 1520 轨距 50kg/m 钢轨 9 号系列道岔…………………………………………………………………(357) 电气化铁路移动接触网及防护系统……………………………………………………………………(357) 提高 25Hz 相敏轨道电路分路灵敏度的研究……………………………………………………………(357) DA11 型接触网作业车……………………………………………………………………………………(358) 城市地铁………………………………………………………………………………………………………(358) 西安城墙南门、北门地铁二号线穿越区段安全评估及西安地铁二号线施工沉降与运行振动对城墙影响 研究……………………………………………………………………………………………………(358) 邮政……………………………………………………………………………………………………………(359) 邮政信息网工程建设……………………………………………………………………………………(359) 邮政信息网络结构………………………………………………………………………………………(359) 邮政信息网运行…………………………………………………………………………………………(359) 信函理信机图像预处理板开发…………………………………………………………………………(359) 速递物流智能报价系统…………………………………………………………………………………(360) 社会代办点代收话费系统………………………………………………………………………………(360) 运行维护电话报障系统…………………………………………………………………………………(360) 测绘……………………………………………………………………………………………………………(360) 现代“图经”—“图志”………… ……………………………………………………………………(360) 测绘科学数据共享………………………………………………………………………………………(361)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技术设计…………………………………………………………(361) 中尼边界第三次联合检查测绘…………………………………………………………………………(361)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1∶5 万地形数据库建库工程…………………………………………………(361) ·2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南京市首级高程测量工程………………………………………………………………………………(362) 银川市基础控制网改造与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精化…………………………………………………(362) 国家大地测量图集及电子版……………………………………………………………………………(363) 相对重力测量外业记簿软件……………………………………………………………………………(363) 基于影像的 DLG 内外业一体化更新模式研究…………………………………………………………(363) 实用化大地软件开发与集成……………………………………………………………………………(363) 基于互联网的陕西省电子地图…………………………………………………………………………(364) 基于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历史数据管理方案…………………………………………………(364)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保密敏感度及其度量指标…………………………………………………………(364) 基础测绘规划设计信息管理系统………………………………………………………………………(365) 基于地面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推广及相关研究………………………………………………………(36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心坐标转换…………………………………………………………………(366) 大地测量外业记簿软件及内业数据处理集成…………………………………………………………(366) 制图与建库数据生产与管理的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366) 矢量空间数据库共享研究………………………………………………………………………………(366) 国家地理格网编码方案研究……………………………………………………………………………(366)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的精度检测与评定方法………………………………………………………(366) 地图出版超媒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366) 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处理、质检软件研发………………………………………………………………(366) 变化检测、图像处理软件平台建设……………………………………………………………………(366) 基于网络环境的局级测绘生产管理平台建设…………………………………………………………(367) 测绘科学标准实验场建设的前期研究…………………………………………………………………(367) 三维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基于 Lidar)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367)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自动生成数字地形图技术研究…………………………………………………(367) InSAR 系统地形测绘应用示范…………………………………………………………………………(367) 广播 电视 电影………………………………………………………………………………………………(367) 九号发射台 FM106.6MHz 调频发射系统 20KW 改造…………………………………………………(367) 主控网络化改造…………………………………………………………………………………………(368) 省电台媒体资料库二期建设……………………………………………………………………………(368) 陕西卫视转星双星并发…………………………………………………………………………………(368) 农林科技卫视开播………………………………………………………………………………………(368) 九号发射台改造扩建……………………………………………………………………………………(368) 数字电视传输平台………………………………………………………………………………………(368) 便携式卫星传输系统改造………………………………………………………………………………(368) 22 频道备用发射机………………………………………………………………………………………(369) 体育……………………………………………………………………………………………………………(369) 体育科技出版物…………………………………………………………………………………………(369) 散打训练…………………………………………………………………………………………………(369) 文物与考古……………………………………………………………………………………………………(369) GIS 在秦始皇帝陵管理中的应用………………………………………………………………………(369) 唐陵石刻超声断层扫描研究……………………………………………………………………………(369)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369)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及图示规范…………………………………………………………………………(370) 目 录 ·29· 馆藏文物保护资质管理研究……………………………………………………………………………(370) 耀州窑陈炉地区窑址考古调查与研究…………………………………………………………………(370) 古瓷无损鉴定技术研究…………………………………………………………………………………(370) 乾陵地理信息系统………………………………………………………………………………………(370) 汉唐铜镜技术研究………………………………………………………………………………………(370) 古代建筑油饰彩画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371) 殿堂壁画盐害影响及脱盐方法研究……………………………………………………………………(371)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371) 陕西省陶质彩绘文物调查研究…………………………………………………………………………(372) 中国蓝和中国紫研究……………………………………………………………………………………(372) 馆藏文物登录及出入库操作登记规范…………………………………………………………………(372) 馆藏文物展览点交规范…………………………………………………………………………………(372) 可移动文物包装运输标准………………………………………………………………………………(372)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373) 陕北大理河流域考古调查………………………………………………………………………………(373) 岐山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考古………………………………………………………………………(373) 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考古………………………………………………………………………………(373) 秦公一号大墓一号陪葬坑考古…………………………………………………………………………(374) 西汉帝陵大遗址保护……………………………………………………………………………………(374) “周陵”遗址勘探………………………………………………………………………………………(374) 基于多源遥感的古墓葬遗址信息提取研究……………………………………………………………(374) 法门寺地宫出土髹漆平脱秘色瓷器保护研究…………………………………………………………(375) 石刻计算机三维彩色图象处理研究……………………………………………………………………(375) 馆藏陶制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化预研究………………………………………………………(375) 文物建筑中砖石结构维修与加固技术规范……………………………………………………………(375) 中国大遗址保护管理模式研究…………………………………………………………………………(375) 大遗址价值取向与管理体制关联性研究………………………………………………………………(375) 蒙古国博格达汗宫博物馆门前区古建维修工程………………………………………………………(375) 顺陵陵园石刻环境整治及石刻修复……………………………………………………………………(376) 乾陵西门石刻环境整治及石狮修复……………………………………………………………………(376) 桥陵北门、东门及西门石刻环境整治…………………………………………………………………(376) 中德合作水陆庵泥塑保护………………………………………………………………………………(376) 中德合作秦俑彩绘文物保护和修复……………………………………………………………………(376) 中德合作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丝织品的保护…………………………………………………………(377) 中美合作水陆庵泥塑数字化……………………………………………………………………………(377) 中意合作唐墓壁画保护修复……………………………………………………………………………(377) 秦直道遗址考古调查……………………………………………………………………………………(377) 唐陵考古调查……………………………………………………………………………………………(377)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 概 述…………………………………………………………………………………………………………(379) ·3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379) 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79) 概况………………………………………………………………………………………………………(379) 孵化器建设………………………………………………………………………………………………(380) 留学人员和院士创新创业………………………………………………………………………………(381) 知识产权工作……………………………………………………………………………………………(381) 标准化工作………………………………………………………………………………………………(382) 科技计划…………………………………………………………………………………………………(382) 名牌及驰著名商标………………………………………………………………………………………(382) 国家级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82) 概况………………………………………………………………………………………………………(382)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383) 五大优势产业……………………………………………………………………………………………(383) 技术创新工作……………………………………………………………………………………………(383) 部分科技项目简介………………………………………………………………………………………(384) 政策支持…………………………………………………………………………………………………(385) “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385) 名牌产品…………………………………………………………………………………………………(385) 国家免检产品……………………………………………………………………………………………(385) 12 项目获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资助…………………………………………………………(385) 4 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无偿资助………………………………………………………………………… (385) 25 个项目获科技创新基金资助…………………………………………………………………………(386) 获国家支持的基本建设项目……………………………………………………………………………(386) 中铁电气化集团宝鸡器材厂与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手…………………………………………………(386) 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园”………………………………………………………………………………(386) 石油机械配套工业园……………………………………………………………………………………(386) 创新平台建设……………………………………………………………………………………………(386)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386) 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88) 概况………………………………………………………………………………………………………(388) 科技资源…………………………………………………………………………………………………(388) 科技投入…………………………………………………………………………………………………(389) 科技管理…………………………………………………………………………………………………(389) 科技信息服务……………………………………………………………………………………………(390) 科技创业服务……………………………………………………………………………………………(390) 专利技术服务……………………………………………………………………………………………(391) 科技培训服务……………………………………………………………………………………………(391) 科技宣传服务……………………………………………………………………………………………(391) 科技合作与交流服务……………………………………………………………………………………(392) 科技创新…………………………………………………………………………………………………(392) 科技旅游…………………………………………………………………………………………………(393) 主导产业…………………………………………………………………………………………………(393) 名牌产品…………………………………………………………………………………………………(394) 目 录 ·31· 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98) 概况………………………………………………………………………………………………………(398) 基础设施建设……………………………………………………………………………………………(398) 招商引资…………………………………………………………………………………………………(398) 企业技改扩容……………………………………………………………………………………………(398) 管理与经济发展…………………………………………………………………………………………(398)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99) 概况………………………………………………………………………………………………………(399) 优惠政策…………………………………………………………………………………………………(399) 发展规划…………………………………………………………………………………………………(400) 产业结构…………………………………………………………………………………………………(401) 高新技术企业……………………………………………………………………………………………(402) 民营科技企业……………………………………………………………………………………………(402) 区内知名企业……………………………………………………………………………………………(402) 关中星火产业开发带…………………………………………………………………………………………(403) 概况………………………………………………………………………………………………………(403) 陕西省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403) 区 域 科 技 概述……………………………………………………………………………………………………………(404) 西安市…………………………………………………………………………………………………………(404) 概况………………………………………………………………………………………………………(404) 科技计划管理……………………………………………………………………………………………(405) 科技成果…………………………………………………………………………………………………(405) 科技信息服务……………………………………………………………………………………………(405) 科技培训服务……………………………………………………………………………………………(405) 软科学研究服务…………………………………………………………………………………………(406) 科技中介服务……………………………………………………………………………………………(406) 专利技术…………………………………………………………………………………………………(407) 知识产权宣传……………………………………………………………………………………………(407) 知识产权培训……………………………………………………………………………………………(407) 知识产权执法……………………………………………………………………………………………(407) 科技体制改革……………………………………………………………………………………………(407) 高新技术…………………………………………………………………………………………………(407) 集成电路产业……………………………………………………………………………………………(408) 软件产业…………………………………………………………………………………………………(408) 光电子产业………………………………………………………………………………………………(408) 生物医药产业……………………………………………………………………………………………(409) 新材料产业………………………………………………………………………………………………(409) 航空产业…………………………………………………………………………………………………(410) 航天产业…………………………………………………………………………………………………(411) ·3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工业技术…………………………………………………………………………………………………(411) 农业科技计划……………………………………………………………………………………………(412) 农业科技成果……………………………………………………………………………………………(412) 农村科技下乡与科技培训………………………………………………………………………………(413) 科技宣传活动……………………………………………………………………………………………(413) 科学普及活动……………………………………………………………………………………………(413) 民营科技…………………………………………………………………………………………………(414)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414) 宝鸡市…………………………………………………………………………………………………………(416) 概况………………………………………………………………………………………………………(416) 科技计划管理……………………………………………………………………………………………(416) 科技成果管理……………………………………………………………………………………………(417) 科技信息服务与数据库建设……………………………………………………………………………(417) 知识产权…………………………………………………………………………………………………(418) 农业科技“110”和“农事直通车”建设………………………………………………………………(418) 星火技术密集区 农业专家大院…………………………………………………………………………(418) 科技宣传培训……………………………………………………………………………………………(418) 工业技术…………………………………………………………………………………………………(419) 电子工业…………………………………………………………………………………………………(419) 有色金属工业……………………………………………………………………………………………(419) 食品工业…………………………………………………………………………………………………(42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20) 纺织行业…………………………………………………………………………………………………(420) 农业科技…………………………………………………………………………………………………(421) 民营科技…………………………………………………………………………………………………(421)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421)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421) 县区科技“63421”工程…………………………………………………………………………………(422) 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422) 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423) 科技扶贫及新农村建设…………………………………………………………………………………(424) 组织参加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424)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425) 咸阳市…………………………………………………………………………………………………………(427) 概况………………………………………………………………………………………………………(427) 科技计划管理……………………………………………………………………………………………(427) 科技成果与产业化………………………………………………………………………………………(427) 科技服务体系……………………………………………………………………………………………(427) 科技培训和宣传…………………………………………………………………………………………(428) 发明与专利………………………………………………………………………………………………(428)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428) 创新体系建设……………………………………………………………………………………………(428) 科技园区建设……………………………………………………………………………………………(428) 目 录 ·33· “一线两带”和“星火”科技…………………………………………………………………………(429) 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429) 良种研发…………………………………………………………………………………………………(429) 民营科技企业……………………………………………………………………………………………(429) 2007 年咸阳市科技十大新闻……………………………………………………………………………(429) 重大科技活动……………………………………………………………………………………………(432) 铜川市…………………………………………………………………………………………………………(432) 概况………………………………………………………………………………………………………(432) 科技计划管理……………………………………………………………………………………………(432) 科技经费投入……………………………………………………………………………………………(432) 科技成果转化……………………………………………………………………………………………(432) 科技信息服务……………………………………………………………………………………………(433) 专利技术服务……………………………………………………………………………………………(433) 科技宣传和培训…………………………………………………………………………………………(433) 科技合作与交流…………………………………………………………………………………………(433) 科技示范基地……………………………………………………………………………………………(433) 科技企业…………………………………………………………………………………………………(434) 科技考核…………………………………………………………………………………………………(434) 渭南市…………………………………………………………………………………………………………(434) 概况………………………………………………………………………………………………………(434) 科技计划管理……………………………………………………………………………………………(434) 科技成果…………………………………………………………………………………………………(435) 技术合同…………………………………………………………………………………………………(435) 科技信息服务……………………………………………………………………………………………(435) 科技培训…………………………………………………………………………………………………(435) 科技宣传…………………………………………………………………………………………………(435) 科技合作与交流…………………………………………………………………………………………(435) 知识产权工作……………………………………………………………………………………………(435) 工业技术…………………………………………………………………………………………………(436) 高新技术产业……………………………………………………………………………………………(436) 农业与农村科技…………………………………………………………………………………………(436) 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437) 社会发展科技……………………………………………………………………………………………(437) 民营科技…………………………………………………………………………………………………(437) 科技政策…………………………………………………………………………………………………(437)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438) 榆林市…………………………………………………………………………………………………………(438) 概况………………………………………………………………………………………………………(438) 科技计划管理……………………………………………………………………………………………(439) 科技成果与转化…………………………………………………………………………………………(439) 科技宣传与培训…………………………………………………………………………………………(439) 能源化工技术产业开发…………………………………………………………………………………(440) 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440) ·3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农业科技产业示范………………………………………………………………………………………(440) 科技扶贫…………………………………………………………………………………………………(441) 防震减灾工作……………………………………………………………………………………………(442)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442) 民营科技…………………………………………………………………………………………………(442) 组团参加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442) 科技考核工作……………………………………………………………………………………………(443) 科技科普大会……………………………………………………………………………………………(443) 机关建设…………………………………………………………………………………………………(443) 延安市…………………………………………………………………………………………………………(443) 概况………………………………………………………………………………………………………(443) 科技会议…………………………………………………………………………………………………(443) 科技计划管理……………………………………………………………………………………………(444) 科技成果管理……………………………………………………………………………………………(444) 科技培训…………………………………………………………………………………………………(444) 知识产权工作……………………………………………………………………………………………(444) 科技网站建设……………………………………………………………………………………………(445) 科技协作…………………………………………………………………………………………………(445) 防震减灾…………………………………………………………………………………………………(445) 民营科技…………………………………………………………………………………………………(445) 组团参加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445) 科技考核…………………………………………………………………………………………………(445) 办理人大建议 政协议案…………………………………………………………………………………(446) 汉中市…………………………………………………………………………………………………………(446) 概况………………………………………………………………………………………………………(446) 科技计划管理……………………………………………………………………………………………(446) 科技成果管理……………………………………………………………………………………………(447) 科技信息服务……………………………………………………………………………………………(447) 科技培训服务……………………………………………………………………………………………(447) 促进中小企业生产力发展服务…………………………………………………………………………(447) 专利技术服务……………………………………………………………………………………………(447)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448) 高新技术…………………………………………………………………………………………………(448) 工业技术…………………………………………………………………………………………………(448) 农业科技…………………………………………………………………………………………………(449) 社会发展科技……………………………………………………………………………………………(449) 科技宣传与科学普及……………………………………………………………………………………(450) 民营科技…………………………………………………………………………………………………(450)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450) 安康市…………………………………………………………………………………………………………(451) 概况………………………………………………………………………………………………………(451) 科技计划管理……………………………………………………………………………………………(451) 科技成果管理……………………………………………………………………………………………(451) 目 录 ·35· 科技信息服务……………………………………………………………………………………………(451) 科技培训服务……………………………………………………………………………………………(451) 科技宣传…………………………………………………………………………………………………(452) 知识产权工作……………………………………………………………………………………………(452) 高新技术与工业技术……………………………………………………………………………………(452) 农业科技…………………………………………………………………………………………………(452) 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科技促进行动………………………………………………………………………(452) 陕西安康月河农业科技园区……………………………………………………………………………(453) 社会发展科技……………………………………………………………………………………………(453) 防震减灾…………………………………………………………………………………………………(453) 民营科技…………………………………………………………………………………………………(453) 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454)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454) 安康学院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455) 商洛市…………………………………………………………………………………………………………(455) 概况………………………………………………………………………………………………………(455) 科技计划管理……………………………………………………………………………………………(455) 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455) 科技宣传…………………………………………………………………………………………………(456) 工业科技…………………………………………………………………………………………………(456) 农业科技…………………………………………………………………………………………………(456) 林业科技…………………………………………………………………………………………………(456) 畜牧科技…………………………………………………………………………………………………(456) 水利水保科技……………………………………………………………………………………………(457) 中药现代化………………………………………………………………………………………………(457) 气象科技…………………………………………………………………………………………………(457) 环保科技…………………………………………………………………………………………………(457) 民营科技…………………………………………………………………………………………………(457) 科技特派员制度…………………………………………………………………………………………(457)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 ……………………………………………………………………………………(458) 科技人物 概述……………………………………………………………………………………………………………(459) 科技人物传略…………………………………………………………………………………………………(454)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专家……………………………………………………………………………(459) 陕西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59) 陕西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60) 科技人物名录…………………………………………………………………………………………………(460) 享受国家津贴在陕科技人物名录………………………………………………………………………(460) ·3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大事记 政策法规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472)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474)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476)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办法.………………………………………………(478)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 ……………………………………………………(480) 特 载 ·1· 特 载 领导同志谈科技工作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主席 胡锦涛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 院,向 2005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 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 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原则和重大部署,强调本世 纪头 20 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 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推向前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要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 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 重要时期。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 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 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 21 世纪, 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 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 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 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 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 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 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 ·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 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 争中争取主动权。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 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 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 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 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 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这些科技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 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 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 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 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 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 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 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 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 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 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总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改善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科技界、 教育界、经济界、企业界 2000 多名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 发 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为了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党中 央、国务院将专门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我们必须从新世纪新阶段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落实好规划纲 要和中央决定。 二、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总体 目标是:到 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特 载 ·3·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 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 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 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 中央提出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 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 之上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 条件。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 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 际的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 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 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 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 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 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 程。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 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 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 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 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 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 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 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 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 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 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 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 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 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 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 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 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 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 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 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 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 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 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 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 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 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 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 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 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 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 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 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 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 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 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 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 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 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 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 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要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 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必须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企业。要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 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为企 业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广大企业家应该增强民族自 信,树立世界眼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特 载 ·5·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 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 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 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 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 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 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 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 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 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 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 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 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 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 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 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 民的光辉业绩。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 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 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 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 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 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 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 会实践。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 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 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鼓 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 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和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 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 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 三、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用 15 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 ·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刻的社会变革。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完成这项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 领导、狠抓落实。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 导,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的科 技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工作。各级领导干部 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要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科 技工作和科技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 条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和执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制 定、协调服务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二,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 加强对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 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 性投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 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的效益,为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提供坚实保障。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必 要的动态调整,使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坚持科技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尊重 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 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自主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 同志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几千 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优秀文化,以众多的创新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回顾 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 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在国家 2007 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 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摆在国家发展 战略的核心位置。 要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显著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多部门协作、多学科集成,共同搞好重大 特 载 ·7· 科技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建设重大工程,形成战略产品。同时,培养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 锻炼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科学技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支撑。要特别重 视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能源开发与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农业 增产、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增强科技服务人民生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切实加强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抓住世界科技前沿制高点,部署和落实一批重大基础性、公益性科 学研究项目,建设科技基础平台,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增强自主创新的 后劲。 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国外重大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提高我国科技进 步的起点,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开阔视野,学习先进,兼收并蓄,大胆吸收国际上一切优秀 科技成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引进智力和人才,为加速我国科技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科学工作者要有为追求真 理而埋头苦干、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克服心浮气躁,反对弄虚作假,树立脚踏实地、实事 求是的优良学风。领导干部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和科学家交朋友,广泛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 要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活跃学术气氛,为科技进步和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国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世界发展史证明,富于科学精神的 民族,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在全社会 形成学科学用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在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视察时的讲话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07 年 12 月 30 日) 今天,你们心里激动,其实我的心里也很激动,我主动要跟你们说几句话,我想要在新的一年到来 之际,向航空工业研制战线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慰问和感谢! 我主要想向你们说,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让中国的大飞机飞上蓝天这是国家的意志,这个国家意 志的分量我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想过,有多重?国家已经对外宣传了,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做,而且一定 要做成功,13 亿的中国人,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人说话要算数。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圆了我们多少代 人的梦想,这不仅是航空事业的需要,航空市场的需要,还是国家的需要,更是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 为大飞机上天从经济上来讲,它可以使我们 2020 年以前大概需要购买的 2000 架大飞机,全部用我们自 己制造的,我觉得这具有重要意义,但更重要的就是,它能由航空制造业带动我们一批重大的科技,比 如发动机制造、材料、电子,这就象征着中国的整个科技事业向更高领域迈上了一大步。制造大飞机, 我们取得过很多成绩,但也走过弯路,不平坦。我们现在具备这样的综合国力,但是制造大飞机而且是 具有竞争力的大飞机,光靠国家实力还不够,非常重要的是靠人,靠的是在座的每一个设计人员的智慧 和你们的创造能力。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实力是有限的,不管多大它还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是我以为一 个人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我看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今天在座的多数人是年轻人,你们思想没有包袱, 你们可以把你们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出来,但是你们要准备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要百折 不挠,学会宁可吃苦而不怕苦,一个一个去克服困难,一个一个攀登高峰。所以,大飞机制造靠国家实 ·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力,靠科技的综合能力,但归根结底靠人才、靠设计师,如果简单地说,要把国家意志变为人的意志, 变为在座各位设计师的意志,那么你们就一定要有钢铁般的意志。 我希望还能看到大飞机飞上蓝天。但是,刚刚吴光辉院长讲的一句话我很有感触:手里拿着一个, 嘴里含着一个,眼睛看着一个,心里还得想着一个。这句话就形象地表现出毫不满足的精神状态,永不 休止的奋斗精神和极大的创新意志,没有这一点我们的大飞机造不出来。我刚才在一个车间跟他们讲, 我们造的大飞机决不是一两架,对世人说中国人会造大飞机,那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造的大飞机是要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飞机。在论证时专家们都讲到三条,第一,安全,最重要的就是要取得国 际适航证,而且不是今天,十年以后的时候。第二,就是经济,也就是我们自己制造大飞机的效益和竞 争力。第三,舒适度,所谓舒适度就是要让乘客满意,他们要喜欢坐我们的飞机,既安全又舒适又经济。 这三条谈何容易,波音干了近一百年,如果说空客从戴高乐下决心,60 年代初至今也接近半个世纪了, 中国人要在 20 年内赶上他们,我们得花成倍成十倍成百倍的努力,发挥我们的优势,集中力量干大飞 机。现在我们的卫星上天了,卫星绕月了,飞船上天了,下一步航天员还要出舱,这些事中国人都能办 到。将来有一天中国的大飞机上天了,而且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的大飞机上,特别是乘客们喜欢中 国的大飞机,愿意坐中国的大飞机,那时候我们中国人又该扬眉吐气了!我看到看不到是小事,但我坚 信这一天是会到来的,这个愿望总会实现的! 在过年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这些话,衷心的希望你们勇敢把这副担子挑起来!记住,用百折不挠的钢 铁般的意志去完成和实现它!我还想补充一句,大家要发展的看问题,说我们要用 20 年造大飞机,美 国人、欧洲人不是在那里睡觉,他们每天也在研究,因此,我们要走过他上百年半个世纪的路还要跟他 赛跑,这样,我们就有了双倍的压力,明白吗?!这就需要我们的创新能力是跳跃的,必须跨过前人, 只有这样才算成功!谢谢大家!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陕西省调研时强调 发挥科技优势 加强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 年 11 月 19 日)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 2007 年 11 月 19 日至 22 日来陕西调研,省委书记赵乐际,省委副书记、省长 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王侠等陪同,先后到延安、铜川、西安三市,考察了国防科技企业和单位,电力、 电子、轻工等工业企业,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项目,延安干部学院,并走访了棚户区改造居 民家庭。 在调研过程中曾培炎副总理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发扬延安精神,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发挥好国防科技等产业优势,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曾培炎在听取了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后,对陕西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 定。他说,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大 幅增加,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曾培炎希望陕西 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扬延安精 神,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曾培炎指出,陕西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要进一步发挥军工企业和单位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特 载 ·9·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 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取得更多更大的创新成果。大飞 机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陕西有关企业和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基础能力和创 新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大飞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航空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实力。 曾培炎强调,保持陕西发展的好势头,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一是要调整 产业结构。根据农牧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林果、畜牧等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振 兴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积极发展物流、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强交通网 络建设,统筹保护和开发水利资源。二是要重视节约环保。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 强地质灾害防治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好南水北调水源地,搞好渭河等流域污染防治,不断改 善城乡环境质量。三是要继续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等薄弱环 节,加快发展扶贫、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推进采煤沉陷区 治理和棚户区改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陪同考察的领导有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吉吉,国家能源办副主任林念修等。水利部部长陈雷 出席了汇报会。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省委常委、副省长洪 峰和省人大常委会代主任崔林涛,副省长吴登昌,省政协副主席王寿森,西安市市长陈宝根等分别陪同 考察或参加汇报会。 在庆祝杨凌示范区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国务委员 陈至立 (2007 年 7 月 27 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 10 周年之际,我代表国务院向杨凌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向 示范区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建设者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杨凌示范区建设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 和崇高的敬意! 10 年前,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决定 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 年来,杨凌示范区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使命,艰苦创 业,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杨凌已经成为功能较为齐 备,设施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农科城,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卫生城市,为加快科技创新和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入了国家“211” 和“985 工程” ,学校的科研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初步形成,产生了一 批重要科技成果。三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示范区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业科技企业,以农牧 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生物制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 显。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997 年的 1396 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3820 元,年均增长 11.8%。杨凌还在全 国建设示范推广基地 150 个,受益农民达 5000 多万,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超过 60 亿元。杨凌 农高会成功举办了 13 届,累计交易额达 1255 亿元。五是创造了有利于吸引人才和对外合作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杨凌引进海外人才和博士以上人才 300 多名,在职教师出国进修 200 多人。通过引进和培养, 一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的队伍正在形成。在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外贸 出口从零起步,到现在已经达到将近 1 亿美元。 ·1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经过杨凌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示范区已经在西部大地崛起,在这块古老的 土地上谱写了光辉篇章。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各共建部委大力支持的结果,是陕西 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杨凌示范区全体建设者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奋进、改革创 新、辛勤努力的结果! 同志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杨凌示范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 未有的机遇,2004 年 4 月 11 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杨凌视察时,要求杨凌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 术产业示范区,要充分发挥农科教基地的优势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作用,为推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化作出贡献。杨凌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决心把 杨凌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基地,干旱半干旱农业高新技术的重要研究开发中 心和辐射源。希望杨凌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新模式,强化农科教、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建立健 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作出新贡献。希望杨 凌紧紧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问题,以生物育种、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 术和实用技术的集成运用,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希望杨凌不断提 高管理水平,继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努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 技术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提高辐射能力。 同志们,今后几年是杨凌示范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共建部委要继续给杨凌示范区以 指导和支持,帮助示范区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示范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志们,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的 10 年,是艰苦创业的 10 年,是奋力拼搏的 10 年,是开拓创新的 10 年,实践证明,中央决定建设示范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图强,共同为 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杨凌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 在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调研 (2007 年 11 月 15 日) 11 月 15 日,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乐际在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调研时强调,要紧密联系企业实际,认 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确企业定位,完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建设创 新型陕西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创建于 1956 年的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目前已成为我国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研制的大型现代企业。 赵乐际高度评价他们在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依靠自主创新发展壮大的做法。他强调,在建设创新型陕 西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创新型人才为本,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既提倡奉献精神,又落 实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要学习和研究政策,用足和用好政策,增加职工群众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科技人员在舒心的环境中工作。 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调研时,赵乐际说,在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西北有色金 属研究院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中,要立足本院实际,提出新 的发展目标,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有更大的作为。他强调,在企业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要按照现代 企业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方式,强化内部管理,逐步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特 载 ·11· 在庆祝杨凌示范区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陕西省省长 袁纯清 (2007 年 7 月 27 日) 尊敬的陈至立国务委员,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是杨凌示范区成立十周年纪念日,我谨代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对杨凌示范区成 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庆祝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十年 来始终不渝支持杨凌示范区建设的国家有关部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杨凌示范区的广大建设者和为示范 区发展付出心血的所有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从四千年前后稷教民稼穑开始,中国农耕文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此后一直有许多见识远卓的机构和人士在这里致力于农业科研和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农业院校和 科研院所。为了更好地利用这里相对集中的农业科技优势,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广 大农村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发展,在岚清同志的亲自倡导下,1997 年国务院决定建立杨凌示范区。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杨凌的发展十分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这里检查指导工作,解决有 关问题,至立国务委员已是第六次来到杨凌。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务院成立杨凌示 范区的宗旨,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矢志科研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 的农业高新示范区的发展路子,使这一方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十年时间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比较偏远的农科乡到以农业高新区为特色的农科城的转变。城市建成区从 3.6 平方千 米扩展到 16 平方千米,城区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建成了 40 多千米的市政路网和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设 施,科教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不但彻底扭转了人才外流的局面,而且还吸引了不少人 才来这里建功立业。现在,杨凌示范区已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全国农业科技聚集度最高的地 区之一,杨凌农高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农业科技展会品牌和国内国际农业交流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二是实现了农业科研体制由条块分割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和农 业经济发展的需要,10 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 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在校学生由合并前的 1 万名增加到 3.4 万名,新增 17 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究基地,3 个国家重点学科,教学和研发能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形成了农 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推广、反馈、吸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 三是实现了由农业科教基地到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的转变。以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 生物制药为特色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涉农产业聚集度居全省前列,产业发展渐成体系。2006 年示范区 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和成立时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22.8%,工业总产值增加了 15.3 倍。建立了在政府 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建立示范推广基地上百个, 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 100 多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关系,培育、引进、推广名优动植物良种 1700 多种,推 广农业实用技术 1000 余项,培训农民 400 多万人次,示范推广农林作物近 2 亿亩(0.0667 公顷) ,每年 实现示范带动效益 60 亿元左右,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凌示范区十年创业的初步成果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回顾杨凌示范区 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集中优势力量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创新之路,依托农业高新区带动提升 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依靠科技力量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希望之路,其中有三条经验值得特别珍惜, 一是始终站在农业科研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使示范区具有强大活力。正是因为这一点,农业高新示范 区才能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得到各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得到广大农民的 热烈欢迎。这是示范区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二是省部共建体制为示范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农业高新示范区担负着许多公益性质的功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省部共建体制为杨凌 开了直通车,使示范区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这是示范区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三是体 制上的不断创新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动力。示范区成立本身就是体制上的创新,同时建立了 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之后不断深化和完善,形成了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在科 技推广、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方面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创业的活力。这是杨凌区不断发 展的重要动力。这三条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以更好地指导示范区未来的发展。 成绩属于过去。面对未来,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示范区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问题和薄弱环 节:围绕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产业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研发 手段、成果转化还需要提高和改善;支撑科教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还比较薄弱,城市功能 还需要继续完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支撑自身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较少;发展的外部环境还存在体 制不顺、合力不强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杨凌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寄托着全省的希望。加快杨凌示范区发展,是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农业持 续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陕西建 设西部强省和实现关中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陕西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杨凌的发展,7 月 25 日, 省委常委会再次专题研究了杨凌加快发展的问题,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 范区发展的决定》,我们将按照“以人为本、以农为主、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示范辐射、两化(工业 化和城市化)推动”的发展思路,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杨凌又好又快的发展,努力把杨凌建成现代农科 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牢记使命,加大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力度,为推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出贡献。杨凌 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努力在关键领域和环节产生一批领先成果,不断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要继续完善 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充分利用农高会、推广示 范基地等平台,积极扩大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覆盖面,切实发挥农业科技推广的排头兵作用,为推进农 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出应有贡献。 二是抓住机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和科技示范提供坚实支撑。杨凌示范区要紧紧 围绕示范区二次创业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不断提高杨凌的人气、商气,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着力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在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和外商投资方面实现大突破。要建设和发展一 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 示范基地和农村物流市场,通过城乡一体化的路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开拓进取,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加快杨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体 制、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新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要坚持和加强省部共建的体 制保障,积极加强与各部委的沟通联系,主动配合部委选好共建的项目和结合点。陕西省委、省政府将 在各类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向杨凌倾斜,努力帮助杨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头三年, 我们将每年安排 5000 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示范区产业快速发展。省上确定的重大涉农项目,优先 在示范区实施,推动农业资源、研发机构进一步向杨凌集中,增强集聚效应。希望国家有关部委,一如 既往地关心杨凌、支持杨凌、帮助杨凌。对于部委给杨凌安排的资金和项目,省上能配套的我们将优先 安排配套。让我们携起手来,充分发挥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共同推动杨凌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同志们,我们为杨凌示范区过去十年的发展变化而高兴,也对杨凌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坚信,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有杨凌示范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杨凌 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一定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特 载 ·13·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13115”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座谈会上强调 “三个加强、两个结合” (2007 年 9 月 18 日) 9 月 18 日上午,省政府召开“13115”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座谈会,省长袁纯清在听取工程推进情况 后强调,加强科研成果前期引导、项目评审和后期推进工作,实现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和市场机制相结 合,使科技在建设西部强省进程中发挥主导、先导和支柱作用。 省委、省政府提出“13115”科技创新工程以来,项目组织工作进展情况良好,2007 年重大科技专 项、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产业园区项目评审论证工作已经结束,项目计划草案已 编制完成,按程序审定后即可下达实施。 会上,省科技厅汇报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推进情况,与会人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工程推进 各项措施、充分采取市场化手段、吸引更多资金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袁纯清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其中科技强是重 要内涵。陕西的重要优势在科技,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也在科技。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根本 的出发点是利用这一载体,充分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资源与产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对 陕西发展的主导、先导和支柱作用。提出“13115”科技创新工程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相关部门积 极行动,省科技厅在项目申报、评审和确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了一些新的办法,目前工程进展 顺利,发展前景广阔,省政府对此给予充分肯定。项目评审基本结束后,要尽快确定扶持项目,加快推 进实施。 袁纯清指出,完善“13115”科技创新工程,必须做到“三个加强、两个结合” 。一是加强科研成 果的前期引导。要对全省范围内的科技产业化课题进行调查摸底和精心筛选,选择出好的项目给予重点 支持,搞好项目前期培植工作。二是加强项目的评审工作。突出先进、实用的要求,按照公正、科学的 原则,严格评审程序,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专家库,真正把那些代表科技发展前沿、与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好项目选出来。三是加强后期推进工作。创新方法,加强后期跟踪、督导和相关服务 工作,重点是做好产业化项目的转化工作。同时,要努力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突出重点,有所取舍,紧 紧围绕全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组织重大专项,促进成果转化。要努力与市场结合,发 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把重点放在寻求市场支持上,综合采取银行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捆绑推 进,促进市场与项目有机对接。 省政府秘书长秦正主持会议,省发改委、教育厅、国防科工委、财政厅、金融办、知识产权局、省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在省委党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摘要)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 王侠 (2007 年 12 月 10 日) 12 月 10 日上午,省级各部门和各市主要负责同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第二期专题研讨班在省委党 校开班。省委副书记王侠出席并作辅导报告。她强调,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科技教育工 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科教强”的要求,切实 ·1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把科技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为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奠定坚实基础。 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王侠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例证,深刻剖析了发展科技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作用,客观分析了陕西省科教优势与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谈到科技工作时,王侠指出,十七大报告关于科技工作的论述,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把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重心,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 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陕西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要发挥全 省科教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抓紧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 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体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大力整合科技资源,以项目为牵引,引导 和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科技 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必须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的现实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 工作重点,抓住薄弱环节,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特别是要在提升主导产业技术 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力、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 步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在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陕西省副省长 朱静芝 (2007 年 01 月 24 日) 今天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排和部署《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纲要》 (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贯彻实施工作。刚才,我们听取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 2006 年工 作计划情况的汇报,审议了《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06—2010 年) 》 《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 2007 年工作计划。同时,领导小组部分成员还就《实 施方案》 《工作规则》和 2007 年工作计划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讲得很好,我都同意。下面, 我就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公民素质建设,先后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3—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去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 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这是国务院制定的第一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实施《科学素质 纲要》 ,是国务院在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式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普 法》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以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提高认识,增强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好《科 学素质纲要》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首先,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更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 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的缺乏,导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 在,生产生活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学 素质纲要》的颁布实施,旨在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把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科学素质内 容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在内容上的重点,体现了《科学素质纲要》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要从落实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特 载 ·15· 其次,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民科学素质这个根基打得越是扎实,越是能够产生伟大的创新 成果。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如水,创新如船,水涨才能船高。我省已经确立建设创新型陕西的奋斗目标, 但影响创新型陕西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平衡。2005 年全省首届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省 18~69 岁年龄段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2.52%。这一比例与东 部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美国、日本、欧盟国家等建立在高水平全民科学素质基础上的科技 强国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不断提高 公民科学素质,不断缩短与东部乃至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建设创新型陕西,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 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第三,实施《科学素质纲要》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是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素质决定收益,有了知识就能让土生 金。当前,影响我省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掌握的技术、技能和信息较 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扎扎实实地实施《科学素 质纲要》 ,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民崇尚科学, 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实现。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 全省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结合自 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一)实施四大重点人群突破战略,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从 2005 年全省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我省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之间差 异很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城市人口科学素养相对较高,农村相对较低;男性相对较 高,女性相对较低;中青年相对较高、老年人口相对较低。因此,在实施全省《科学素质纲要》的过程 中,要明确重点,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个 重点人群,特别是要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农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突破战略, 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是组织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此项工作由省教育厅、团省委牵头,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 增强中小学生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理念。而是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此项工作由省农 业厅、省科协牵头,重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组织实施城镇劳动 人口科学素质行动,此项工作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牵头,以培养城镇劳动人口职业技能和 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再就业人员的科学素质。四是组织实 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此项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牵头,围绕建设学习型机关,增 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二)抓好基础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科普资源是做好科技教育、传播、普及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必须加强科普资 源的建设与共享,努力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一是认真抓好科学教育与培训工程建设。此项工作由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牵头,重点是加强科学教 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学教育师资力量,抓好科学素质教材与培训资料的编写。 二是认真抓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建设。此项工作由省科技厅、省科协牵头,主要任务是引导、 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逐步建立面向贫困地区的公益性科普产品配送 共享制度。 三是认真抓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此项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牵头,重点是加强全省的 科普场馆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并建成陕西科技馆的二期工程,有条件的市(区)、县(市、 ·1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区)力争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并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 公共投入,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措施。 四是抓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为科技传播重要载体的作用。此项 工作由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牵头,主要目的是建立与公众需求相适应的大众科技传媒管理体制与运行 机制。大众传媒作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方式,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 2005 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等传媒。 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电视台科技类节目占全年播出时间的 20%,日本占 15%。我国中央电视台也专门开 辟了科教频道(十频道) ,其开办的“探索发现” “科技博览” “百家讲坛”等栏目以其科学性、知识性、 趣味性和高品位,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即便如此,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科技类节目占全年播出 时间目前仍不到 10%,部分地方电视台科技类频道(栏目)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希望有关部门按照《科 学素质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电台、电视台要增加科技 教育频道、栏目的播出时间,丰富节目内容,增强科普类节目的趣味性、知识性,扩大覆盖面,力争办 成精品,形成品牌。要着力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 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特别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极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移 动通讯等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提高全体公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主体意识,引导和激励全民参与《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 公民既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受益主体,也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主体。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只能 通过公民自身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全省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高度关注普通公众的科学需 求,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组织开展各种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为公民参与科学素质建 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广泛动员公民主动参与各种教育、培训和群众 性的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志愿活动,让公民在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同时,积极 为提高他人的科学素质贡献力量,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 全民参与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进行系统设计,针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共性问题,每年确定一 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工作,多种方式动员全民参加。 三、加强领导,密切合作,切实把《科学素质纲要》落到实处 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协作,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做实、做好。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实施好《科学素质纲要》 ,需要各部门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省级各部门、 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自觉把《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与本部门已有的科普宣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其纳入工作规划和计划之中,确保已有的工作渠道不被削弱,已有的工作机制不会放松。根据《科学 素质纲要》的要求,9 个方面任务牵头部门要会同责任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进行任务分解 并实施,逐步建立起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综合集成的工作机制。各责任单位要负责制定本系统的实施 方案,统一动员部署,积极完成任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参与 实施工作。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 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把《科学素质纲要》的落实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尚未建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西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和 94 个县(市、区)要在今年上半年 建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保障 省级各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统筹落实所 需经费。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要按照《科普法》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当地的财 特 载 ·17· 力状况和工作需要,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全省各级财政 要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创新机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 资金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鼓励企事业单位根 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 (三)加强督促检查和监测评估,建立动态协调机制 根据本次会议通过的工作规则,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各部门和市、县(市、区)政府实施 《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检查。领导小组要定期对《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 估,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市(区) ,县(市、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并建立动态协调机制,适时协调 处理《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刚刚下发了《关于开展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希 望各成员单位充分利用这一科普工作平台,结合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突出重点、贴近实际、注重实 效地开展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力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加富有时代气息,适合群众的需求,在全省 范围内掀起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全省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协作,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事业的发展,努力 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陕西、创新型陕西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要科技活动 省委科技工委 省科技厅在西安召开 2007 年度科技工作会议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于 2007 年 2 月 27 日在西安召开 2007 年度科技工作会议。省委常委 郭永平、副省长朱静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郭永平在会上作了讲话。他强调,全省科技系统一定要 认清当前科技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为建设西 部经济强省和创新型陕西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郭永平在讲话中对全省科技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指出,当前全省 科技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特别是科技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 高度,深刻认识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 新,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郭永平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省科技系统要突出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要倾注全力认真组织 实施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尽快形成全省 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二是集中力量,加强自主创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带 动产业的跨越发展;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 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条件保证;四是加强市县科技工作,切实把加强 科技工作作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五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造 就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特别是要加快培养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陕西奠定坚实的人才 基础。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刘国泰同志为会议作了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2006 年陕西科技工作 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2007 年陕西科技工作基本思路。他要求,陕西科技系统要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省委十届九 次全会精神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科技工作全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 ·1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建设;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 快科技事业发展,努力形成建设创新型陕西的强大合力。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为会议作了总结,他要求 2007 年陕西科技工作要以重大项目、服务平台、 科技园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坚持创新,.全面实施“13115”科技创新 工程。 大会表彰奖励了陕西省 2006 年度市、县(区)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了工 委、厅直管科研院所、直属事业单位的优秀领导干部。 省科技厅召开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专家评审会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专家评审会于 2007 年 3 月 13 日至 14 日在西安召开。省科技厅厅长唐俊 昌,省财政厅副厅长韩中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积耀、许春霞,总工程师安西印,副巡视员方贤友、张 正平,省财政厅调研员毕训玲以及省科技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和各方面的评审专家出席了 3 月 13 日上 午的大会。 大会由张积耀副厅长主持,唐俊昌厅长首先讲话。他一是希望专家们真正能把好项目评出来。选好 项目、选准项目是在我们面前的非常重点的事情。近年来省财政加大了对科技的支持力度,用好这些资 金的关键在于把项目选好选准。要把既有科技创新亮点,又能够确实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项目选出来。 其次,唐厅长希望与会的专家对科技计划体制和项目管理办法多提意见和建议。科技投入越大,科技厅 的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就需要加大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改革力度,希望专家们会上会下多提宝贵意见, 以利于我们的改革。包括专家评审工作也需要改革,同时在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上也要改革,要进一步 加强监管的力度。省财政厅韩中林副厅长在讲话中介绍了陕西的财政收支情况,并说,财政部门的主要 责任是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专家评审制 度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透明、公正。希望进一步改进项目管理工作,使专 家评审工作经常化,建立起好的有效的项目库,使资金有效地用在好项目上。最后,省科技厅科技办副 主任史高领、李相维分别作了 2006 年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评审工作的说明和宣布了专家名单和分 组安排。 这次参评项目共 128 项,其中:电子信息 29 项,光机电 25 项,新材料 20 项,粮食丰产及高效畜 牧业 14 项,绿色果品与食品安全 5 项,星火富民 6 项,生物技术与医药 17 项,能源化工与环保 7 项, 创新及创业平台建设 5 项。在为时两天的评审会上,专家们对所评项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充分发表意 见,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评项目逐一打分。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专家评审会已于 3 月 15 日圆满结束。 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巡回宣讲活动首场在西安举办 由陕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工委,陕西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组织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 宣讲报告团,从 4 月 2 日至 20 日,到全省 10 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开展了巡回宣讲报告。宣讲团由省 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同志带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等同志组成。各地区的领导干部、科技 管理工作者、科技人员、企业家等 7000 多人听取了宣讲。大家普遍反映,这次宣讲报告活动组织及时, 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效果良好。 一是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同志主讲了省委、省政府《关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等 5 个文件的核心内容。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陈平社同 特 载 ·19· 志宣讲了做好人才工作,为建设创新型陕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方面的内容。省财政厅政策法规处 处长张建申同志宣讲了公共财政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同志宣讲了发 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方面的内容。这些寓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报告,深深地 打动了听众的心扉。4 月 12 日,商洛市委把宣讲报告会作为市委中心学习组学习会,市级几大班子在家 领导与干部群众一道听取了报告。华阴、未央、柞水等市县区纷纷要求宣讲团到当地宣讲报告。 二是有利于科技创新合力的形成。一位听取报告的干部说:这次省上五部门策划组织的巡回宣讲报 告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技创新,不是科技部门的独家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我们要 通力合作,尽快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 三是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为了贯彻落实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不少设区市和市县区已经 召开或即将召开当地的科学技术大会,制定出台创新型设区市和市县区发展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这次 巡回宣讲报告活动的开展,使大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政策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了当地科技 创新工作的开展。 总结这次活动,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 首先是部门配合。从活动的策划到文件签发,省委组织部等五部门一路绿灯,并克服工作任务繁重、 人员少等困难,抽调厅级、处级干部参加宣讲。其次是准备充分。每位宣讲人精心准备了讲稿,并制作 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再次是良好的敬业精神。宣讲团的活动基本是上午宣讲,下午赶路,一次遇交通 堵塞,到达住地已是深夜 11 时多。在整个宣讲活动中大家精力充沛,团结协作,气氛热烈友好。四是 新闻媒体进行了及时的宣传报道。陕西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市级新闻媒对这次宣讲 活动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宣传。 4 月 2 日,.由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工委,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组织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 神宣讲首场报告会在西安创业广场举办。报告会由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主持。 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陈平社、省财政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张建申、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普特,分别作了题为《加强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做好 人才工作,为建设创新型陕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 新,为实现建设创新型陕西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发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的报告。他们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切身的实践,生动地阐述了建设创新型陕西的内涵,解读了省委、省 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 5 个文件的核心内容,探讨了做好人才工作、公共财政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与自主创新重要 关系、作用等内容,进一步为建设创新型陕西营造了良好氛围。报告会融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深受 与会代表的欢迎。 西安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市级有关单位及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参加了报告 会。 陕西——福建科技项目推介对接会在西安举行 东西携手谋发展 互惠互利求双赢 陕西——福建科技项目推介对接会 4 月 5 日在西安时代大酒店举行。对接会由省科技厅、泉州市总 商会和陕西省福建商会共同主办。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叶继革出席并致辞。陕西省 科技厅副厅长邱义路主持会议。 会上,朱静芝副省长介绍了陕西省情,科技优势, “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情况。对陕西省福建 商会推动陕闽两省合作,为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她指出,陕西在高新技术、装 ·2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备制造业、能源化工领域有较强的研发优势,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技术保障、建设环境和市场前景。 福建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本运作模式,加强东西部科技、经贸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有 利于实现共赢。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叶继革在致词中指出,陕西与福建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前景。通过政府与 商会搭建平台,实现科技项目与资本的对接,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他希望,陕西、福建能建 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地经贸、科技发展。 据了解,福建在陕西经商人士逾 10 万人。陕西省福建商会与陕西省科技厅合作,和陕西 22 所高校、 10 多家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开发,累计投资逾 300 亿元,陕西的科技成果在这些企业中得到了 较好的转化。陕西省福建商会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外省区市驻陕机构先进单位”称号。 对接会上,福建省 40 余家企业与陕西省 26 家科研院所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对接,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20 多个,陕西科技大学与福建匹克集团、西北工业大学与泉州德源集团轴承有限公司等还分别签订了合 作意向书。 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财政部、科技部主办,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科技厅共同承办的全国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理 论与实践研讨会 4 月 23 日在西安召开。国家科学技术部条财司副司长苟灵、国家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巡 视员居昊就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及预算评估工作的总体思路作了介绍、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孙科介绍了陕 西省科技事业发展情况,陕西省财政厅副厅长上官吉庆致欢迎词。近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部门领 导、研究机构 150 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国家科学技术部条财司副司长苟灵在讲话中指出,2006 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改进和 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 ,就全面构建科技经费管理新体系,实施财政科技项目绩效管理 进行了探索,并加大了对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今后科技部开展财政科技支出绩效 评价体系,将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科技管理为出发点,以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有利于创造良好 的科研环境、有利于科技经费支出的规范性、经济性和有效性为宗旨,建立“权责明晰、分类导向、客 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切实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和科技管理决策 的水平。他强调,今后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上要树立绩效的理念,围绕项目确定的目标开展工作。在考核 指标设计上,要考虑科技项目的特殊性,统筹业务技术指标和财务管理指标。在实施步骤上,要先从项 目经费绩效评价着手,逐步取得经验后,再探索对科技计划和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机制,逐步提 升绩效评价层次,提高科技经费管理水平。 会上,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交流了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对 如何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了研讨。 结合陕西实际..推动农村科技工作模式创新 ——陕西省召开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 陕西省科技厅、人事厅于 2007 年 5 月 11 日在安康市联合召开全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总结 交流陕西省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在全省范围推广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省政府副秘 书长李明远、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科技部农村科技中心副主任陈良玉、省人事厅副巡视员马逢春到会 特 载 ·21· 并讲话。安康市委书记黄玮、市长刘建民.、副市长巨拴科出席会议。刘建民市长代表安康市委、市政府 致辞。 2003 年,陕西省响应科技部号召,开始在秦巴山区试点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结合陕南实际,不 断推动农村科技工作模式创新。到去年底,全省试点县(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员 1500 余人,培训农民 40 余万人,引进新品种 982 个,推广新技术 360 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 276 项,安置劳动就业人员 12 万 余人;调动吸引社会各方投资 6.2 亿元,实现利润 1.6 亿元。科技特派员派驻村、镇的农民人均收入增 幅超过 12.63%,最高达 30%。 如何更好地在全省推广科技特派员这一农村科技工作创新模式,会议提出:首先要把科技特派员试点工 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其次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从今年起, 要在陕南各县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在陕北、关中地区各市(区)可以重点选择 1 至 2 个县(区) 进行试点。第三,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2005 年,科技厅拿出 40 万元经费设立了科技特派员 专项,去年增加到 100 万元,重点支持了商洛、安康和汉中 3 市 20 多个县(区)组织开展的试点工作。 2007 年经费增加到 150 万元,重点支持各试点市(县)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活动。同时,科技厅的农业 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转化资金等也要向科技特派员负责的项目倾斜。第四,进一步完善科 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政策。重点抓好省人事厅、科技厅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的若干优 惠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要抓好科技特派员在派出工作期间享受的“三保留,两优先”待遇的落实(即保 留工资福利、岗位和编制;对工作踏实、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的科技特派员,在晋升职称和选拔任用干 部时优先考虑)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全省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成功做法, 宣传试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大力弘扬新时期科技人员为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与奉献精神,努力 营造全社会重视与支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舆论氛围。 会议表彰了商南县等 4 个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先进单位,黄开宏等 14 名优秀科技特派员, 并开展了经验交流。各设区市科技局、人事局负责同志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安康、商洛、汉中地区各县 (区)人民政府负责人,以及受表彰的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 160 多人参加了会议。 2007 年陕西省暨咸阳市科技活动周开幕 由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科协和咸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携手建设创新型 国家”为主题的 2007 年陕西省暨咸阳市科技活动周 5 月 19 日在咸阳市中心广场开幕。省委宣传部副部 长杨尚勤、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省科协副主席王前进、咸阳市人大副主任何建民、咸阳市副市长车建 营、咸阳市政协副主席蔡建民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省科技厅总工程师安西印主持。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咸阳市副市长车建营分别发表了讲话,出席会议的领导为“百名诊断专 家义务服务百家中小企业活动” “省市医疗卫生专家义诊活动” “服务‘三农’科技专家小分队”授旗, 为科普图书室授牌并赠书。 本届科技活动周期间,全省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安全健康等热点问题,结合公众生 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围绕提升省内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 力,组织开展了“百名诊断专家义务服务百家中小企业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围绕提高未成年 人科学素养,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科技知识传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创建中小学科普图书室等科普活动; 围绕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全省各地有关科普科技教育基地及大学科研单位的重点实验室在 科技活动周期间向青少年免费开放,使广大青少年通过参观科研过程、参与科研实践和探讨科技问题等 活动,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充分反映了公众生产生活的实 ·2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际需求,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中印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合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与印度国家科技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陕西省软科学研 究所承办的“中印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合作研讨会”于 2007 年 5 月 23 日在西安召开。陕西省软科学研 究所与印度国家科技发展研究所在会上签署了包括互派访问学者和参与对方科技计划、科技合作等内容 的谅解备忘录。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邱义路、印度国家科技发展研究所代理所长班纳吉先生一行及陕西 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代表和部分企业家出席了研讨会。 邱义路副厅长介绍了陕西省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环保、新 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开发优势及陕西省政府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做法。班纳吉所长就印度在软件 产业的创新发展方面的经验,在教育培训、基础研究、农业科技、生物和传统医药的科技水平与研发工 作的独到做法作了介绍。.双方专家围绕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特别是成长型、发展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 动力来源、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问题、合作机制及企业科技成果转 化途径。 中欧信息通讯技术合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由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奥地利欧洲技术管理集团主办的中欧信息通讯技术合作研讨会于 2007 年 5 月 29 日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陕西参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加强陕欧信息通讯技术合作,促进陕西通 讯技术水平提高进行了交流。 欧盟科技框架计划 1984 年起开始实施,已经完成了六个框架计划。该计划以研究国际科技前沿主 体和预竞争性科技领域为重点,投资力度大、参与国家多,竞争性强。中国科学家 1998 年开始参与该 项计划。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涵盖合作、探索、人员、能力四个项目,作为合作项目的重点领域的信息通 讯技术项目,预计投资 90.50 亿欧元,包括了信息主流技术、技术集成、应用研究、未来新兴技术等方 面内容。陕西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有着较强的科研实力,拥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陕西省科技 厅副厅长邱义路希望,在陕信息通讯技术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积极参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促进陕西 信息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 研讨会上,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奥地利欧洲技术管理集团专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参与欧盟框架计划 的程序、方法,部分研究机构交流了历年来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研究的经验。 陕西省 CDM 项目交易签约仪式 暨 CDM 项目科技开发促进会在西安召开 陕西省 CDM 项目交易签约仪式暨 CDM 项目科技开发促进会于 6 月 24 日在西安召开。国际碳买家 新加坡东升清洁发展机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朝声先生与陕西省两家 CDM 项目企业签署了购买协议,收 购安康城市垃圾再生回收工程、黄姜污水处理工程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主 持了签约仪式。 特 载 ·23· 据了解,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很高,平均达每吨碳当量几十到上百美元,而发展中国家 的减排成本在每吨几美元到十几美元,.如果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体的项目以 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大量降低减排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这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DM) 。.清洁发展机制潜在项目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领域,尤其是在新能源和可再 生能源开发利用、发电、节能、有机废弃物处理、化工、造林等领域。为促进陕西省 CDM 项目的实施, 省科技厅成立了陕西省 CDM 项目开发领导小组,通过对清洁机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引进了 CDM 项目中介机构,筛选出了一批可签约项目,扶持了省内项目单位。 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CDM 执行理事会(EB)委员、国家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 吕学都向与会代表介绍了 CDM 的体制框架、 规则及 EB 最新工作动态, 清华大学刘德顺教授介绍了 CDM 项目选择方法学。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资金预算评估评审会在西安召开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评审会 2007 年 7 月 10 日在西安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 清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为切实做好“13115”科技创新工程的项目评审工作,省科技厅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已经确定的管 理办法要求,初步审查后确定了 245 个项目,包括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和科技产业园区四个类别。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从国家“863” 专家库中聘请了 40 位评审专家,从省内聘请了 10 位专家,共 50 人,分 10 个专业小组,对项目进行严 格评审。 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申茂向巡视员对陕西省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就如何 搞好项目评审,如何加快推进“13115”科技创新工程,发挥科技对陕西经济社会的推动、带动作用等 方面讲了很好的意见。 省政府秘书长秦正出席会议,省委科技工委书记刘国泰主持会议。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介绍了评审 会的准备工作和评审要求,省发改委主任李晓东、省财政厅副厅长苏新泉分别就如何做好评审工作和发 挥好财政资金效益提出了要求。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介会在南京举行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介会”2007 年 7 月 20 日在古都南京举行。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邱义路,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奇等出席会议,唐俊昌、 李奇分别致辞。.... 唐俊昌在致辞中代表陕西省科技厅向出席推介会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热忱关注和大力支 持陕西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他说,陕西是一个内陆省份,有着文 化、区位、资源等优势。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二是区位优势独特,三是自然资源富集,四是科教实力较 强。今年 5 月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的奋 斗目标,科教强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加速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陕西 省启动实施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即:在全省有学科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能源 化工、新材料等 10 个重点领域,组织精密数控机床、提高石油和煤炭采收率、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等 30 个重大科技专项;在重点行业和企业支持建设 100 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扶持 100 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建好 50 个科技产业园区。到“十一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 ·2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值达到 3000 亿元。通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和西部强省。美丽的江苏滨 江临海,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科技教育等各项社 会事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和今 后的进一步合作,更好地搭建起陕、苏两省科技合作的桥梁,将陕西在市场、资源、科研等方面的优势, 和江苏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在诸多领域和更高层次实现优势互补,达到互惠 双赢。 李奇在致辞中表示,江苏历来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与中 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立了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与科技部建立了部省工作会 商制度,与国防科工委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构建了江苏省与“两院两校两部委”的科技合作机制,吸 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来江苏进行产业化。今年 11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在南京主办“中 国、江苏首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集中发布全省各地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竭诚欢迎各位 领导、各位专家届时参加这一展示洽谈会,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这次推介会,陕西省精选了 100 个技术含量高、普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持有单位实力雄厚、 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到会推介。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礼泉县化工有限实业公 司、陕西升基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亚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华迅微电子有限公司、西安交大、四 医大、陕西今日公司负责人和科技人员到会作了交流发言。陕西、江苏参会企业开展了对接洽谈。 省级有关部门、部分设区市、企业、高校的负责同志,江苏省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负 责同志 150 多人参加了会议。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 10 周年庆祝大会在杨凌举行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 10 周年庆祝大会 2007 年 7 月 27 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馆 隆重举行。 会议由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赵正永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国务委员陈至 立,教育部部长周济,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人事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国家环保总局副 局长吴晓青,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全国政协常委程安东,科技部 原部长徐冠华,国家农综办原常务主任王征,商务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中国证监会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也出席了庆祝大会。 部分国家级高新区负责人应邀参加了本次庆祝大会。 出席庆祝大会的陕西省领导有: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中共陕西省委副书 记王侠,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魏民洲,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 任崔林涛,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保庆,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杨永茂,陕西省人大常 委会原副主任范肖梅,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校长孙武学,在杨凌的全国人大代表、劳模代表也出席了今天的庆祝大会。 陕西省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杨凌示范区全体工作人员、高校师生代表、入区企业代表以及新闻界的 朋友共 4300 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庆祝大会在高奏国歌声中开幕。首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 介绍示范区十年建设发展情况,大会还宣读了《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关于授予康振 生等 18 名同志示范区“开拓者”荣誉称号的决定》 ,并颁发了“开拓者奖”证书。会上,国务委员陈至 立、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特 载 ·25· 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赵正永在主持会议结束时讲: 同志们,今天的庆祝大会对杨凌示范区来说,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特别是陈至立国 务委员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对示范区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也为杨凌示范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 对杨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陈至立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艰苦创业,推进示范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杨凌示范区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 副省长罗振江 一行到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考察 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副省长罗振江一行于 2007 年 8 月 6 日到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 中心考察调研防震减灾工作。 调研组一行在参观了地震仪器检定室,听取了二测中心近年来工作、为陕西防震减灾服务情况以 及十一五期间中心发展与主要任务的汇报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指出,目前防震减灾事业为 政府与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第二监测中心为陕西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服务,特别是在防震减灾方面作了 大量的工作,为陕西省的安全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表示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工作力 度,支持和帮助二测中心在防震减灾事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参加调研。 中国(陕西)——俄罗斯科技合作会在莫斯科召开 “中国(陕西)——俄罗斯科技合作会”于 2007 年 10 月 23 日在莫斯科召开。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 技署代署长、中国驻俄罗斯科技参赞,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总裁、俄罗斯有关大专院校、企业公司、 科研机构近 100 人参加会议。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静芝致辞,并介绍了陕西经济、科技发展现状。 省科技厅唐俊昌厅长介绍了陕西科技综合实力和中俄合作项目的主要特点。 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技署代署长古普里黑先生,中国驻俄罗斯科技参赞虞民铎先生分别介绍了中俄 科技活动情况。认为举办中国(陕西)——俄罗斯科技合作,搭建了两国科技、企业之间合作的平台, 丰富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陕西科技代表团由全省 17 家企业 35 人组成,精心筛选了 51 个高新技术合作项目。参会各单位准 备了展板、印制了中俄文项目册、制作了中俄文陕西科技宣传片。俄罗斯方面对陕西省科技合作表现出 了极大的热情。 这是陕西省首次组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合作活动,旨在推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走 出去”战略,拓宽陕西科技、经济发展空间。活动期间,有 6 个高新技术企业推介了项目,5 个高新技 术项目与俄罗斯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西安海天天线公司,杨凌岱鹰生物医药集团公司、西北有色金属 院、西安三茗科技公司、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单位与俄罗斯有关单位,又达 成了新的合作意向。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认为,陕西这次科技合作准备充分,项目针对性强,实实在在进行科技合作, 取得了很好的实绩,这种务实合作效果非常好。 ·2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第 14 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 第 14 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于 2007 年 11 月 5 日上午在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示范区开幕。本届展会预定展位超过 1000 个,为历届之最。 本届展会由科技部、商务部等 17 个国家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是“科技推动现代 化” 。随着农高会影响力的扩大,招展数量创下新高。本届展览包括 3 个展览场馆和 4 个示范推广展区, 总面积超过 20 万平方米。其中,A、B 馆和 C 区展览面积 6 万平方米,设 1000 个室内展位和 4 万平方 米室外展场,举办种植业、农资、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及加工、果疏机械、农业机械装备等专业 展,分区举办区域农业创新展、 “兴农先锋”事迹展、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就展、新农村建设展、 “一 村一品”产品推广展、妇女手工艺品展、农业科技图书展、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农业技术与产品等专题展。 展示领域包括种植、畜牧养殖、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林业园艺、农用生产资料、设施农业和包装 设备、中药材、农业生物技术、农村新能源、节水灌溉、循环农业、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等。 4 个示范推广展区包括设施农业、农作物新品种、移动森林和节水灌溉示范展区,总面积超过 14 万平方 米。 论坛研讨包括举办中澳农业合作周高层论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论坛、中外农民创业论坛等活动, 着力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自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与 13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 多家企业参展,其中组团参展达 41 个,确 定室内展位 1000 余个,室外展区也被全部预定。展会还将举办中澳、中加合作展,美国、日本、德国、 泰国、荷兰等 16 个国家和地区都派出代表参展。 杨凌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 13 届,与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齐名,成为中国四大科 技展会之一。据主办方不完全统计,13 届农高会累计接待参观、学习、洽谈的客商和群众达到 1082 万 人次,参展项目 41768 项,促成项目洽谈技术成果及产品交易总额达 1255.86 亿元。 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在西安召开 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于 2007 年 11 月 6 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为大会发来贺信,科技 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宣布大会开幕,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 报社社长张景安,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长韩德乾,原国家科委专职委员、中国民营 科技促进会顾问陈祖涛,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及西安市委、市政府有关领 导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展会以“科技创新、投资桥梁”为主题,会期三天。旨在通过国内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展示和 国外投资机构的项目对接,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项目转化、资金需求和产品海外市场拓展提供广阔的 商机。大会共设国际标准展位 800 个,展出面积近 2 万平方米。展会布局分为特装形象、科技奥运互动 特装、科技部火炬计划孵化器成就等 7 个展区。参展范围包括电子信息、IT、制造业、现代农业、生物 医药器械等。 内地 20 个省市政府组团参展,香港及台湾部分企业也将与会展示自己的科技成果和最新科技产品。 展会同期还举办了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年会、2007 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峰会、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 特 载 ·27· 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论坛等活动,国外投资机构、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家等到会进行演讲、报告。 陕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论坛在深圳举行 陕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论坛于 2007 年 11 月 15 日在深圳举行。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出席。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秦正、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分别致辞。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副总裁初维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 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深圳中兴通讯总经理魏兴民、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宝 鸡市市长助理、宝鸡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琳先后作了《中介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投 资西安,成就未来》等主题演讲。 演讲中,大家围绕陕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归纳起来:一是陕西关中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带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连续 多年保持了 20%以上的增长速度,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大型科技型企业集团。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二是陕粤港三方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陕西是科教、资源、文化旅游大省, 人力物力资源丰富。香港是国际性金融、物流、信息和旅游中心,聚集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广 东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良好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交通系统。陕粤港已有多方面 的合作交流,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通过陕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论坛,为三方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寻求好 的路径,力求在项目合作、人才交流、信息共享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十分有利于三方优势互补,共同发 展。三是陕西是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10 万人,两院院士 46 人,各类科 研院所 1061 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近百个,工程研究中心 17 个。已成为国家航天、航空、兵器、 机械、电子、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科研和生产基地。加之具有山水美、地缘优、交通方便、科教强、文化 厚重、产业基础好、市场容量大等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陕西已成为既能投资兴业、 创造成功的地方,又是一个能品味生活、享受人生的地方。四是采取得力措施,加快陕粤港三方在资本、 技术、人才方面的合作。把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与粤港地区的合作不断推向深入,要加大重点领域的高新 技术项目合作力度;探索建立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区之间的长期交流合作机制; 加强在资本要素市场的合作;探索建立陕粤港地区高新技术领域的政府信息沟通机制。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主持了论坛活动。西安市市长陈宝根,陕西、广东两省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同志、深圳市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陕粤港澳企业、高新区、投资中介、商协会负责人等 200 多人参 加了论坛活动。 陕西省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大会隆重召开 陕西省科技厅联合省电信有限公司于 2007 年 12 月 19 日在西安隆重召开了陕西省农业科技 “965110”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大会。25 个县(区)率先示范,计划到 2010 年该服务体系覆盖全省农业县(区) 。 省人大副主任高宜新、省政协副主席刘石民及科技部农村司、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办公厅、省科技厅、 省电信有限公司、省农发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等有关厅局领导出席大会,观看了农业科技“965110” 信息服务动漫片,并向 25 个示范县(区)授了牌,向受聘的 400 多位农业科技专家颁发了聘书。大会 由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主持。 陕西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是省科技厅与省电信有限公司为促进科技服务“三农” ,加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同搭建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在国家科技部的统一部署下,陕西省从去年 ·2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3 月份正式筹划开展农业科技“965110”服务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借鉴了海南、北京两地农业科技“110” 先进经验,立足省情和优势,建成了成本低廉、广度覆盖、反应快捷、适用实效的农业科技“965110” 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以科技服务农民为宗旨,以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服务热线为纽带,以数据网络 为基础,以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为支撑,致力于推动科技信息在广大农村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 实现农民拿起电话就能找到专家,科技在农民致富中的快速反应和零距离服务功能。 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高宜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农业科技“965110”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希 望各级地方政府和科技部门加大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通过加强农村科 技服务体系管理,促进基层服务体建设;各地农技“965110”要认真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要不断总结、 推广新经验、新做法,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尝试扩大农技“965110”服务范围,做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等要求。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石民希望科技人员能结合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关注三农问题,加强农业科技 “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地做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庄永杰代表朱静芝副省长讲话,他说:农业科技“965110”是推动农村信 息化,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陕 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省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965110”的经费投入,市县各级政 府也要加大对农业科技“965110”的经费投入。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多形式争取社会资金投 入。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大力推广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为陕西农 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科技部农村司曹一化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陕西省结合实际开展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 体系建设,集合专家智慧服务三农,思路清、目标明、方法有效、形式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和推广价值。他希望,通过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能培养一批乡土科技人才,更好地 为三农服务。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介绍了陕西省农业科技“965110”工作实施情况,就进一步推动农村科技 信息化建设,他强调:要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建立激励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创新服务运行模式,建 立市场化的长效运行机制,共同努力推进农业科技“965110”服务,增强农村科技服务活力。 省电信有限公司殷一平总经理表示:电信部门要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与 省科技厅共同做好陕西农业科技“965110”工作,推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965110”示范县乾县科技局的代表介绍了经验。农业科技专家的服务经验、农户代表受 益情况汇报等博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全省十市一区科技局、电信有限公司负责同志、试点县政府 主管领导以及各县、市(区)科技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农业科技专家、农村代表 200 多人参加了大会。 陕西省全面开展 2005~2006 年度 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工作 根据科技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和要求,2007 年陕西省对所属县(市、区)组织开展了“2005—2006 年度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主要对县区科技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科技发展 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核,共拟定 34 个考核指标,其中量化指标 24 个。依据拟定的指标和要求,通 过各县(市、区)全面自查总结,经设区市的推荐报送省科技厅初评和国家复审。全省 52 个县(市、 区)通过了 2005—2006 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附一),20 个县区荣获“2005—2006 年度全国科技进 步考核先进县区” (附二) ,县(市、区)的主要领导、分管科技的领导和科技局长共 60 位荣获“2005 —2006 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 (附三)。 特 载 ·29· 附一: 2005—2006 年度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县(市、区)名单 延安市子长县、西安市户县、宝鸡市眉县、渭南市韩城市、延安市吴起县、宝鸡市岐山县、榆林 市靖边县、咸阳市礼泉县、延安市安塞县、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宜君县、安康市石泉县、汉中市宁强 县、咸阳市三原县、宝鸡市扶风县、延安市志丹县、汉中市勉县、咸阳市乾县、西安市蓝田县、安康市 平利县、宝鸡市太白县、汉中市城固县、宝鸡市凤翔县、延安市宜川县、宝鸡市凤县、咸阳市永寿县、 安康市镇坪县、商洛市洛南县、安康市汉阴县、安康市白河县、安康市紫阳县、汉中市略阳县、咸阳市 泾阳县、汉中市西乡县 西安市碑林区、西安市雁塔区、西安市新城区、西安市阎良区、宝鸡市金台区、延安市宝塔区、西 安市灞桥区、西安市长安区、汉中市汉台区、西安市莲湖区、咸阳市秦都区、西安市未央区、西安市临 潼区、咸阳市渭城区、宝鸡市陈仓区、铜川市王益区、铜川市耀州区、铜川市印台区 附二: 2005—2006 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名单 延安市子长县、西安市户县、宝鸡市眉县、渭南市韩城市、延安市吴起县、宝鸡市岐山县、榆林市 靖边县、咸阳市礼泉县、延安市安塞县、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宜君县 西安市碑林区、西安市雁塔区、西安市新城区、西安市阎良区、宝鸡市金台区、延安市宝塔区、西 安市灞桥区、西安市长安区、汉中市汉台区 附三: 2005—2006 年度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名单 延安市子长县 兰孟偃 马晓峰 强世杰 西安市户 县 夏俊山 任稳安 王玉婷 宝鸡市眉 县 王春社 张淑英 张文建 渭南市韩城市 刘新兴 姚双年 薛定国 延安市吴起县 冯振东 王彦龙 杨生有 宝鸡市岐山县 白升安 胡占淮 王小芸 榆林市靖边县 李作厚 王德虎 李 丹 咸阳市礼泉县 孙矿玲 王强民 董凤莉 延安市安塞县 雷鸣雄 程引弟 武 军 渭南市富平县 贺 韧 郑成瑞 支进善 铜川市宜君县 熊 晖 张印全 陈金海 西安市碑林区 史晓红 董劲威 张立华 西安市雁塔区 姜长智 崔琇军 荣小虎 西安市新城区 张 雷 卢 凯 高修彦 西安市阎良区 陆治原 苗宝明 郭 俊 宝鸡市金台区 武 军 李兴安 景建军 延安市宝塔区 张兴虎 董国政 王延安 西安市灞桥区 何 元 聂仲秋 王百前 西安市长安区 吕 健 汪文展 王 平 汉中市汉台区 张建平 马世生 吴永德 ·3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专 文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的决定》 (2007 年 7 月 25 日) 1997 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 年来,示范区围绕我国干旱半干旱农业 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研究、创新、转化和示范推广能力,有效地带 动了全省以及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共取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 120 多项,其中 14 项获国家级奖励, 科技成果转化率由 32%提高到 47%;在全国 16 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150 个,共引进、推 广国内外良种 1700 多种,培训农民 400 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1000 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 2 亿亩,受益农民 5000 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超过 60 亿元。一年一度的中国杨凌农业高 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农高会) ,成为科技示范辐射的重要载体和国内外知名农业科技会展品牌。探索建 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取得积极进展。 示范区自身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农科城建设初具雏形,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为稳定和 吸引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以农牧良 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为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10 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 增长 23.5%,技工贸收入年均增长 5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36.4%。科教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科教实力 进一步增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入国家“985 工程”和“211 工程”建设行列,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进 入首批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行列。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精简高效的行政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示范区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围绕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科技创 新体系和科技产业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手段、成果转化需要提高和改善;二是 支撑科教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比较薄弱,城市功能需要继续完善;三是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支撑自身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较少;四是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的体制不顺、合力不强等问题,需要高 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完成好党中央、国 务院交给陕西建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推动示范区 加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深化对加快杨凌示范区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 加快示范区发展,是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农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我国国土面 积的 56%,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发展干旱半干旱农业,解决制约发展的干旱缺水、土地沙 化、生态保护等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示范区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发挥在干旱半干旱农业发 展方面具有的鲜明特色和优势,为解决制约旱区农业发展关键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加快示范区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及传播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要内容。加快示范区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示范区农业科技攻关创新、技术集成、引进消化再创 特 载 ·31· 新能力,有效地提高科技推广、传播和辐射示范、教育培训能力,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 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加快示范区发展,是实现关中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杨凌是陕西省关中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加 快示范区建设,对于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加强城市间分工合作,促进产业优化布局,提高要素集聚水平 和发展质量,实现关中城市群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好杨凌示范区,是党和国家交给陕西的重要任务,也是陕西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从推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把陕西省建设成为西部强省的高度,深刻认 识加快示范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示范区发展的方向和模式,齐 心协力地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努力建设干旱半干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成果领先”,是示范区加快发 展的首要任务。紧密围绕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制约环节,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 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建设一批基础性、支撑性研究和试验平台。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在节水农 业工程与技术、生态修复、生物育种、干细胞研究、植物源农药研制等优势领域实现突破,取得一批在 国内外领先的重大成果。在全省建立不同耕地类型区、不同种植模式的节水农业示范区,研究探索农田 节水技术参数和模型,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全省节水农业快速发展。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省财政、发展改革和科技、农业、林业、水利、商务等部门要紧紧围绕发 展现代农业需要,紧密结合陕西省和西部农业生产实际,加大对示范区自主创新和生产急需科技成果的 扶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转化能力,努力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进一步增强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示范区积极探索“政 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 500 万 元专项资金,建立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推广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示范区加强省内区域性合作,加强与省、 市、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作,特别是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在全省建立多个具有区域优势 和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支持办好陕西农业科技卫视频道,将示范区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 村综合改革的示范试验区。 进一步办好“农高会” 。认真总结“农高会”13 年办会办展经验,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办 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将“农高会”打造成为特色突出、实效显著、国内外知名的国际农业会展品牌。 省级有关部门要把支持办好“农高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大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 要对“农高会”场馆建设、改善办会条件和提高接待能力等给予大力支持。 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坚持省部共建,认真落实共建协议,支持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985 工程”和“211 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国家示 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支持两所学校的人才引进、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 业技术学院要进一步调整充实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学科和专业。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陕西省农林科 学院”职能,并尽快开始实质性运作。推动全省农业研发机构进一步向示范区集中,增强集聚效应,提 高优化配置水平。 三、切实把产业做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切实把产业做强。示范区要把做强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瓶 颈制约,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扶持现有企业。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尽可能地引导和推动涉农产业向示 范区集中。按照“以农为主,多元发展”要求,在重点促进食品加工、生物技术(制药)等产业集群发 展的同时,发展能迅速形成经济实力和培养财源税源的其他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十一五”前三年, 省财政每年安排 5000 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示范区产业发展。属于政府实施的重大农业产业项目,要 ·3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优先在示范区实施。 切实加强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示范区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措施,在吸引大企业、大项目 和外资投资方面实现较大突破。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支持示范区加强科技企业孵化、产业配套、融资 担保、风险创业投资等支撑服务平台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科城。继续加大多渠道投入。省上基本建设专项资金每年适当安排 项目,支持示范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路网、供排水、供电、 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强化规划和管理,继续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二次创业” ,把示范区建成生态优美、科教发达、产业聚集、社会和谐的现代农科城。 适当调整区划,逐步扩大规模。按照逐步扩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在对示范区现有区划 进行适当扩展的基础上,完善示范区城市发展规划,科学安排城市布局,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城市 功能体系,提高工业和人口集聚程度,有计划地加快设市进程。省民政、建设等有关部门要抓紧协调落 实。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区域交通中心。按照把示范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规划和建设好 周边交通网络。尽快完成示范区南北大通道建设,加快西宝中线武功—杨凌—绛帐段改造和杨凌至扶风 公路建设,支持示范区城乡公路交通的升级改造,努力形成以示范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公路路网格局。 争取铁路部门支持,完善示范区铁路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铁路货运站。 五、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保持体制机制优势。坚持目前示范区形成的队伍精干、管理高效的体制机制优 势,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农 村综合配套改革方面的探索和示范。省内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各类试点、示范,优先在示范区实施。 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通过调查研究,逐步解决目前示范区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为示范区持续快速 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精干高效、有利于事业发展和结构优 化原则,根据需要合理配置领导职数、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示范区干部与省级机关和各市干部交 流,适当安排省级部门干部到示范区挂职锻炼,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六、进一步加强领导,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强省内共建。切实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将示范区建设作为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加强 省内共建,在全省形成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合力。示范区陕西建设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解决示范区发展中 的重大问题。各共建厅局要从政策、项目、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深化省部共建。各共建厅局要积极为国家部委在示范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良好服务,争取国 家各有关部委对示范区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示范区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共建部委的联 系,与各共建厅局共同努力争取更多的支持。 奋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地支持示范区 建设。示范区要进一步动员全区各方面力量,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和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2007 年工作要点 2007 年科技工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 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 特 载 ·33· 工作全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 科技事业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 一、全面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深入学习和宣传全省科技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经济竞争力的决定》 《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的若干政策规定》 等 5 个文件规定,加快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与省委组织部联合,继续做好市县党政领导科技 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加强市县科技能力建设。召开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 2007 年工作会议, 安排部署全年科技工作。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陕西省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推进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鼓励有条件的转制科研院所组 建科技型产业集团;实行分类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制,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根据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积极推进科研院所的调整、联合、合并和重组,重点做好西安电 炉研究所的改制协调工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化。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方法,促进院所科研开 发和产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科研院所与市、县建立更加广泛、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模式。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创科技系统党建工作新局面 继续加强党章教育,进一步增强科技系统全体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章意识。以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共产党人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 省委关于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 全和完善党的组织机构,结合各单位实际,及时做好党委换届和调整补充工作。重视做好在科研生产一 线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对党务干部的业务培训,组织举办科研院所党组织负责人 党务管理研讨班,成立科技工委党建研究会。加强对工会和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争取成立科技工会。认 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加强统战机制和队伍建设。 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 以开展“让干部职工满意、让党组织放心”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能 力、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部分单位领导班子的调整补充和 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院所领导班子建设。按照中央、省上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科 技系统干部培训计划,区分层次、岗位,采取不同形式,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管领导管理办法》 ,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按照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够担当重任的要求,建立健全科技工委后备干部队伍,并加大 培养管理力度。做好老干部工作,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认真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 贴人员、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各类人才的选拔推荐、表彰奖励和服务保障工作,促进科技系统人才资源的 整体开发和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召开陕西科技系统宣传信息工作会议,进一步提高宣传工作的引导水平。采取中心学习组学习、举 办读书班、报告会、专题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及时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省委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 “13115”科技创新工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开展宣传报道和信息交流。建立新闻 发言人制度,开展科技新闻发布工作。开展陕西科技系统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探索深化精神文明 ·3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建设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做好陕西科技系统第三届文明单位申报验收工作。按照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的安 排,做好评选推荐陕西省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工作。以理顺分配关系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待岗 分流人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问题。做好第四届“交友帮扶”助学成才资助工作。认真解决干部职工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科技系统和谐稳定。弘扬科技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继续做好 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和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推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遵守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教育,开展 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重点加强对选拔任用干部、资 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督,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制 度,召开陕西科技系统科研院所民主管理、院所务公开经验交流会议。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把解决损害干部职工利益 的突出问题作为党风政风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腐化堕落等问题的查处力度。 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干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开展的能力。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07 年科技工作要点 2007 年全省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全省科技 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部署,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组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加速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 转变,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 一、深入贯彻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形成全社会推动自主创新的热潮 认真组织学习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 《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 5 个文件规定。通过组织大会精神宣讲团、学习班、培训 班,印发《全省科技大会资料汇编》 ,协调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组织专访、 专栏、专版,广泛宣传全省科技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抓好落实,形成全社会推进创新型陕西建设的强 大合力。 二、集中力量,重点组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 提请省政府出台“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 法》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和《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办法》 。 以解决制约陕西省当前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为目标,实施精密数控机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煤油 气转化及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集成电路、通信设备、主要农 作物新品种选育、优果工程、特色生物资源开发、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及中药新药研发、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 15~20 个重大科技专项。 启动 20~30 家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工作,力争有 10 余家挂牌运行。对现有省级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全面评估,择优给予支持。鼓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申报国家和省上的各类科技 计划。 做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对重点领域的科技项目和成果进行调研分类,组织项目 遴选,严格准入条件,选择已经成熟的项目,分期分批实施。 在拥有军工优势的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区,建好一批军转民产业园区;在拥有资源优势的榆林、 延安、铜川等地区建好一批以资源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园区;围绕大型骨干企业龙头产品,建好一批重型 特 载 ·35· 汽车、新材料等专业园区。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新建一批农业科技 产业园区和星火技术密集区,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经验。 三、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工作整体发展 以推进高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现有的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航空、航天科技 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推进西安高新区、杨凌示范区股权转让试点。 继续实施“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专项”和“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点支持陕西工业技术 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项目。继续抓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组织推荐省内的 企业、院所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 以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为重点,组织实施粮食作物丰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贮运技术、 旱作农业与农田节水技术、流域治理与农林生态安全技术、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化、陕南生物资源开发利 用技术 6 项农业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重点培育 20 个农业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成果转化及 产业化。支持小麦品种 979 和秦阳、粉红女士、蜜脆三个苹果品种成为更新换代主推品种。 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组织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对循环经济制约问题的技术研究。继续加 强对渭滨和华阴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推动环保科技进步。 继续组织陕西省生物技术行动计划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专项,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产品的开 发和产业化。启动食品安全重大专项“苹果及其果汁安全生产的综合示范”研究,制定生产、检测标准。 突出抓好“陕南突破发展专项” ,重点支持机电、矿冶、绿色产业及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 为陕南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点。实施市县科技能力建设、富民强县、科技特派员等科技计划,不断增强市 县科技创新能力。继续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展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 加强以应用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性创新研究。加强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软科学研究,重点支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陕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 设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研究方向。加强对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领导,牵头办好“科技活动周”,积 极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科技宣传月”等科普活动。 四、以深化两项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科技体制创新 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请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陕 西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 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转制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型产业集团;以分类 改革为重点,稳步推进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科研院所制度。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反应快捷,强化监督,注重实效”的原则, 适时调整科技计划结构,注重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加强过程管理,逐步开展和完善绩效考评。提高 引进省外专家参加重大项目评审和科技奖励评审工作的比例,增加重大科技项目的财务和预算评审内 容,完成科技项目信息库建设,逐步开展网上申报、网上初评及实施过程管理。进一步缩短项目申报审 批周期,快速响应,滚动下达。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政策,提请省政府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五、加快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交流与合作 重点建好 10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支持在陕企业和高校院所申请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 实验室。积极推动和完善以大学为主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 110、星火学校和远程培训等多 元化发展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大型精密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 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 4 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 4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的公共 服务平台建设,推进 6 个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52 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组织全省的企业和高校院所赴俄罗斯 ·3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和招商引资活动。配合科技部共建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继续做好西洽会、杨凌 农高会、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等科技展团的组展工作。 六、进一步转变和改进机关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努力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机关。加强领 导干部作风和政风建设,注重调查研究,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能,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创新 能力。加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积极推进政务公开,逐步向社会公开行政的实施依 据、公开形式、范围和时限。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积 极开展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06—2010—2020 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的通知》 (国发[2006] 7 号)和《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 (全科组办发[2006]3 号),结合我省实际, 现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主导、全民 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重点 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积极推进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为促进人 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陕西”“和谐陕西”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主要目标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确定的目标,全国“到 2010 年, 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 代末的水平” ; “到 2020 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 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21 世纪初的水平” 。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要达到全国的目标,并力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组织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 年宫等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教育体系。认真做好 “为未成年人办 10 件实事”工作。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倡导科学上网、远离网络游戏”“崇 尚文明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预防艾滋病”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好“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 “科 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 ” “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促进科学家与未成年人交 流,激发中小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理念,增强实践能力。重视家庭和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 教育中的作用。 省教育厅、团省委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劳动保障厅、省信息产业厅、 特 载 ·37· 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妇联、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二)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科学生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组织好“科技致富工程”“星火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 等项目的实施。切实抓好“阳光工程” “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 知识培训以及妇女“双学双比”等科技培训项目。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科技之春” “科技 周” “科普日”等活动,重点宣传农业科技、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知识和 观念。开展科技进步示范、科普示范县(市、区)和乡(镇)的建设。切实抓好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与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科技传播与服务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扶持 100 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做好农民专 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作用,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科技人员 为“三农”服务的长效机制。 省农业厅、省科协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 事厅、省劳动保障厅、省信息产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总工会、团 省委、省妇联为责任单位。 (三)组织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以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搞好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培训。对进城 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能力的培训。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 变化能力的培训。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课程, 并作为培训、考核和鉴定内容。积极发挥科技社团在各类执业资格认证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科 协、职工技协、技术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鼓励开展“青工技能大赛” “质量管理小组创建” “讲 创新、比贡献” “金桥工程” “厂会协作”等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进一步开展好“科教进社区” 活动,通过开辟社区科普活动室、建立科普画廊、创办科普学校、举办市民科普论坛等形式,建设学习 型社区。 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事厅、 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团省委、省妇联、 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四)组织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以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科学行政能力为重点,搞好领导干部和公务 员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全省各级党校、行政院校要将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 公务员录用考试要将科学素质列入测试内容。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知识考试、考核机制。全省各 级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管部门及科技社团,要定期举办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的讲座、报告 会、知识竞赛等科普活动。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编辑出版科普读物,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 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新闻出版 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五)抓好科学教育与培训工作 加强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 设,同时要组织动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的专家学者参加到科学教育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学 校教育在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中小学校、高等院校、行政院校、职业学校、函授学校、 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机构开展科 学教育与培训。按照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做好全省学生科学素质教材编写工作。 省教育厅、省人事厅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省劳动保障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农业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 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六)认真抓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作用,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的开发。针对公众生产生活 ·3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科普产品,创作编写一批高质量的通俗科普 读物。集成省内外科普挂图、展教品、科普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等各类科普资源,建立全省性数字化科普 信息共享交流平台。逐步建立面向贫困地区的公益性科普产品配送共享制度。 省科技厅、省科协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省委宣传部、省信息产业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 卫生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为责任单位。 (七)抓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加大公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增加电台、电视台科技教育栏目、频道的播出时间,丰富节目内 容,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增强科普类节目的趣味性、知识性,不断满足公众需求。逐步增加综合性报刊 科技专栏、各类科技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建设科普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研究开发网络 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指 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农业厅、 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新闻出版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八)认真抓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省上和西安市统筹考虑规划建设陕西新科技场馆。有条件的设区市要力争建成有地方特色的科技 馆,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力争建成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活动中心。在城市中心人流密集区域规划建设 较高水平的科普画廊,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设科 普画廊、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网络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终端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内科技活 动场所。不断拓展和完善现有科普基础设施的教育功能,鼓励、支持各类专业科技场馆和企业、高等院 校、科研院所的科普资源定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 年科普教育基地。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 人的优惠措施。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 劳动保障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科学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 为责任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由省政府相关副 秘书长和省科协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 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协。 领导小组负责对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进行指导;研究制订实施工作的意见、措施、办 法;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对各市、县、区政府、各部门的实施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表 彰奖励,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 各市、县、区政府要建立健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组织机构,并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 项重要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要统筹《科学素质纲要》 在本地区的实施工作,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表彰奖励。 (二)完善政策法规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科学素质纲要》 ,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 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研究制订鼓励科普产品创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研究提出鼓励支持广播、电视科普宣传的政策措施;制 订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赞助科普活动,开发兴办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事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加 强城镇社区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科普工作力度的相关政策措施。 特 载 ·39· 省科技厅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为责任单位。 (三)加大经费投入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全省各级政府要依法 加强科普工作,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逐年增加。对于国家部委经费资 助的大型科普项目,省级财政按照相关要求予以配套。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科 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倡导捐资赞助,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 省财政厅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为责任单位。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师范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科学教育教师;积 极培育发展科普产品创作队伍,发现培养创作人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动员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 开展科普产品创作活动;支持科技社团的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 伍,调动科技人员、大学生、传媒工作者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并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其专业水准。 省人事厅、省科协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为责任单位。 (五)做好监测评估 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全省公众科学素质 状况调查,做好实施工作的监测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省科协、省科技厅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为责任单位。 四、工作要求及进度 (一)工作要求 《科学素质纲要》的年度实施工作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共性问题, 确定工作切入点,组织开展主题科普活动,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公民科学素质的逐步提 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联络员制度、情况通 报制度等工作制度。各市、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实施工作,要与全国和全省 保持一致,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通过广泛宣传和社会动员,充分调动全省人民参与《科 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 创新的良好风尚。 (二)工作进度 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大体上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启动实施阶段(2007 年) 。建立领导机构及工作制度;开展广泛宣传和社会动员;明确职责,落 实任务,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主题,系统设计全民参与的科普活动并组织实施;推动和指导各 成员单位、各设区市政府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订政策、投入、队伍等相关保障措施。 2.全面推进阶段(2008—2009 年) 。推进主要行动和基础工程具体实施,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并组织落实;落实政策、投入、队伍建设等相关保障措施;研究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积极推进实施工作。 3.评估总结阶段(2010 年) 。继续推进实施工作;对“十一五”期间实施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表 彰;研究制订“十二五”实施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4.继续推进阶段(2011—2020 年) 。继续推进“十二五” “十三五”期间的实施工作;对“十二五” 期间实施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表彰;研究制订“十三五”实施工作的阶段目标、任务和措施;对 2020 年以前的实施工作进行总结,研究提出 2020 年后继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4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资源 概 述 科技资源是指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和从事科技研 发活动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宝贵财富和基础保 障。据《陕西省科技统计年鉴(2008) 》统计显示,截止到 2007 年底,全省共有包括中央在陕、省、市和 县级以上各类民口自然科学科研与开发机构 502 个。其中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187 个 (含转制型机构 38 个) ;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144 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 249 个单位中,有科技机构的单位 171 个。全省从事自然科学科技活动的人员 84405 人。其中:县级以上 政府部门属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 4103 人;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 16346 人;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 63956 人。 2007 年,全省、市、县三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共 132972 万元,与上年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2007 年, 陕西省新批准建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5 个。 科技资源·41· 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中科院在陕自然科学与开发机构人员情况】 序 机构 号 代码 1 4916101 2 4916103 3 4916152 单位详细名称 通讯地址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书 心 院东路 3 号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新 密机械研究所 型工业园信息大道 17 号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 西安市西高新沣惠南路 究所 10 号 邮政 编码 电话 机构 服务国民经济 负责人 行业 710600 029-83890326 郭 际 710119 029-88887717 赵 卫 710075 029-88324766 周卫健 自然科学研究 与试验发展 工程和技术研 究与试验发展 自然科学研究 与试验发展 从业 高级 中级 课题 科技 学科领域 人员 职称 职称 活动 管理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其他 人员数 天文学 418 57 90 69 56 138 物理学 678 135 206 296 60 145 地球科学 61 26 20 39 12 0 从业 高级 中级 课题 科技 学科领域 人员 职称 职称 活动 管理 【中央在陕独立自然科学与开发机构人员情况】 序 机构 号 代码 1 2 3 单位详细名称 3346101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3396101 3396102 电信科学技术 第四研究 所 通讯地址 西安市友谊东路 438 号 西安市翠华路 275 号 3476101 5 4166101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6 4426108 究所 号 33 号 西安市北关正街 36 号 中华全国供销 合作总社 西安市长安南路天坛路 1 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 机构 服务国民经济 负责人 行业 710054 029-87821909 李 向 矿产地质勘查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地球科学 其他 人员数 296 100 64 186 42 36 710061 85752083 郑晓明 通信设备制造 信与自动 242 25 5 8 17 59 48 134 221 39 137 145 30 40 76 23 12 地球科学 9 4 4 7 1 1 材料科学 36 12 17 16 8 0 控制技术 西安铁路局科 学技术研 陕 西 省 西 安 市 友 谊 东 路 4 编码 电话 电子、通 电信科学技术 第十研究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 6 所 邮政 号 电子、通 710061 029-85326328 才洪恩 通信设备制造 信与自动 492 控制技术 710054 029-82323673 周 钢 铁路旅客运输 710014 029-86252984 余 兴 气象服务 710061 029-85392039 王汝轲 涂料、油墨、颜料 及类似产品制造 交通运输 工程 ·4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序 机构 号 代码 7 4496109 8 4666101 9 5156107 10 5246101 单位详细名称 国家粮食储备 局西安油 陕西省西安市劳动路 118 脂科学研究设计院 国家测绘局测 绘标准化 研究所 司管材研究所 西安市友谊东路 334 号 32 号 西安热工研究 院有限公 陕西省西安市兴庆路 136 司 号 西安市和平路东十一道 巷6号 煤炭科学研究 总院西安 陕 西 省 西 安 市 雁 塔 北 路 分院 13 6046103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 14 6066101 西北化工研究院 15 6066102 号 中国石油天然 气集团公 陕 西 省 西 安 市 电 子 二 路 11 6036119 陕西省煤炭科学研究所 12 6036608 通讯地址 52 号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辛 家庙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火 车站街 1 号 西北橡胶塑料 研究设计 陕 西 省 咸 阳 市 十 二 号 信 院 16 6076101 轻工业钟表研究所 箱 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 60 号 邮政 编码 电话 究所 西安墙体材料 研究设计 18 6096108 院 19 6096109 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 房四路 6 号 35 号 负责人 行业 辉 植物油加工 从业 高级 中级 课题 科技 学科领域 人员 职称 职称 活动 管理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食品科学 其他 人员数 98 28 24 72 8 0 30 9 9 12 8 4 248 55 41 139 21 60 1242 291 226 735 144 247 39 13 2 19 6 3 地球科学 784 166 163 455 48 75 机械工程 742 215 130 409 73 49 化学工程 1151 58 68 115 8 134 化学工程 804 45 40 70 15 49 机械工程 156 25 8 25 17 9 机械工程 138 11 25 50 11 11 材料科学 140 40 8 42 5 17 712000 029-33576180 闫开放 他 建 筑 材 料 制 材料科学 231 64 45 90 26 23 710054 029-87604229 肖学年 测绘服务 710065 029-88726126 杨 龙 与石油和天然 气开采有关的 服务活动 710032 029-82102159 蒋敏华 电力生产 710001 029-87671761 张少春 710032 86322803 谢东钢 710600 029-83870118 刘国平 的开采洗选 矿山、冶金、建 筑专用设备制 专用化学产品 造 制造 712023 029-33623260 乐贵强 橡胶零件制造 710061 029-85222475 张 放 钟表与计时仪 器制造 张国安 风机、衡器、包 710086 029-84369723 85222816 装设备等通用 肖 慧 技术 测绘科学 技术 材料科学 动力与电 气工程 烟 煤 和 无 烟 煤 能源科学 710054 029-87862130 董书宁 矿产地质勘查 西安市南郊长安南路 6 号 710061 陕西省咸阳市渭阳西路 服务国民经济 710082 029-88653202 方 轻工业西安机 械设计研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阿 17 6076102 机构 设备制造 砖瓦、石材及其 他建筑材料制造 技术 砖瓦、石材及其 造 科技资源·43· 续表 20 6096110 咸阳非金属矿 研究设计 院 160 18 15 24 14 22 315 68 82 13 32 32 从业 高级 中级 课题 科技 学科领域 人员 职称 职称 活动 管理 制造 机械工业勘察 设计研究 21 石墨及其他非 陕西省咸阳市滨河路 5 号 712021 0910-3335675 尹小冬 金 属 矿 物 制 品 材料科学 院 西安市咸宁中路 51 号 710043 83281271 张 炜 勘察设计 岩土工程 【省属国有制独立自然科学与开发机构人员情况】 序 机构 号 代码 单位详细名称 1 6106111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2 9610002 通讯地址 西安市 51 号信箱 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 陕 西 省 西 安 市朱 雀 大 街 所 94 号 陕 西 省 西 安 市莲 湖 区 桃 邮政 编码 电话 机构 负责人 710016 029-86266577 奚正平 85271729 9610004 5 9610005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西安市兴庆路 85 号 710032 029-83217271 吴晓民 6 9610006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西安市西影路 8 号 710043 029-82357089 党 7 9610007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 西安市翠华南路 17 号 710061 8 9610008 9 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 西 安 市 临 潼 区人 民 东 路 究所 9610009 陕西省机械研究院 16 号 陕 西 省 咸 阳 市文 汇 西 路 13 号 制造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材料科学 1887 其他 人员数 65 92 223 9 73 42 26 118 41 62 432 57 51 117 43 52 化学工程 319 55 109 188 48 21 生物学 92 15 17 62 9 15 生物学 94 18 20 36 7 29 生物学 112 15 34 42 4 8 生物学 46 7 29 22 2 8 153 18 46 38 43 18 信 与 自 动 398 控制技术 4 计院 有色金属合金 陆剑秋 电子器件制造 9610003 西安微电机研究所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 西安市西延路 61 号 行业 电子、通 710061 3 园西路 2 号 服务国民经济 710077 84276733 莫会成 电机制造 710054 85542604 张向东 85251750 永 基础化学原料 制造 自然科学研究 与试验发展 自然科学研究 与试验发展 李思锋 自然保护 710600 029-83825687 马 齐 天然原油和天 然气开采 动力与电 气工程 泵、阀门、压缩 712000 029-38123663 杜芳平 机 及 类 似 机 械 机械工程 制造 ·4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序 机构 号 代码 单位详细名称 10 9610010 陕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11 9610012 西安电炉研究所 12 9610013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 13 9610014 14 9611002 15 9611101 通讯地址 陕 西 省 咸 阳 市毕 原 西 路 九号 西安市朱雀大街 222 号 陕 西 省 西 安 市雁 塔 路 南 段 99 号 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 西 安 市 友 谊 东路 刘 家 庄 院 陕西省水土保持勘测规 划研究所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 心 16 9611402 陕西省林业机械研究所 17 9611403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 北口金水路 6 号 邮政 编码 电话 机构 负责人 712000 029-33248703 贺功民 710061 85271350 59 18 131 管理学 18 6 4 12 4 2 化学工程 108 31 9 40 11 44 水利工程 52 8 16 24 10 14 农学 80 13 28 47 8 10 林学 39 5 7 14 12 5 斌 林业服务业 林学 127 23 27 54 6 0 薇 内陆渔业 水产学 110 15 20 47 15 20 199 18 22 10 32 7 108 7 9 16 6 24 135 20 35 53 12 8 247 65 70 192 27 8 94 19 7 0 8 27 710054 029-82318356 李青海 专用机械制造 烘炉、熔炉及电 炉制造 自然科学研究 与试验发展 其他农副食品 加工 刘铁辉 水资源管理 710082 029-88652495 程建中 712000 029-33579959 孙常芳 谷物及其他作 物的种植 农、林、牧、渔 专用机械制造 棉、化纤纺织及 纺 织 科 学 印染精加工 造 技术 其 他 电 子 设 备 电子、通 西安市西五路 42 号 710004 029-87278578 杨永辉 22 9612701 西安公路研究所 西安市文艺南路 39 号 710054 029-87827288 范建华 土木工程建筑 710032 029-82501345 曹永晓 技术 纺 织 制 成 品 制 纺织科学 21 9612602 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彩大厦二十五层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其他 人员数 25 37# 计研究院 管理 49 西安市纺织城西街 138 号 710038 029-83553521 傅恩福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 西安市金花北路 169 号天 活动 286 19 9612101 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23 9613101 职称 机械工程 西安市三桥南沣惠路 2 号 710086 029-84521179 管 陕 西 省 咸 阳 市渭 阳 西 路 职称 5 18 9611601 陕西省水产研究所 20 9612102 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 学科领域 人员 8 余维江 719000 0912-3882480 封 科技 60 715105 0913-3641033 穆建新 37 号 课题 26 陕西省大荔县许庄 陕 西 省 榆 林 市人 民 西 路 中级 9 710004 甲字一号 农、林、牧、渔 高级 111 西安市西一路 73 号 西 安 市 西 关 正街 兴 学 巷 行业 从业 农学 710054 029-85531292 余小方 87438154 服务国民经济 制造 信与自动 交 通运输 控制技术 工程 工 程 技 术 与 规 土木建筑 划管理 工程 科技资源·45· 续表 序 机构 号 代码 单位详细名称 24 9613201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25 9613402 通讯地址 陕 西 省 西 安 市莲 湖 区 环 城西路 272 号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 陕 西 省 西 安 市长 安 北 路 计院 49 号 邮政 编码 710082 电话 88644595 机构 服务国民经济 负责人 行业 高宗祺 房屋工程建筑 710061 029-85263092 熊良虎 环境治理 从业 高级 中级 课题 科技 学科领域 人员 职称 职称 活动 管理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土木建筑 工程 环境科学 技术 其他 人员数 220 57 63 160 22 14 42 7 16 5 15 8 204 42 36 0 38 29 19 2 9 10 3 2 493 130 160 317 96 48 402 43 90 138 65 31 65 6 20 0 15 19 57 10 18 7 6 7 174 14 17 32 15 28 91 7 3 9 3 27 357 74 79 23 38 22 27 18 5 19 6 0 工程与技 26 9613501 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27 9613901 陕西省广播电视研究所 28 9614201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9 9614202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30 9614203 31 9614501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 所 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设 计院 32 9614601 陕西中药研究所 33 9614701 34 35 9614908 西安市咸宁西路 30 号 710048 029-82214556 秦 陕 西 省 西 安 市碑 林 区 建 础学科 广 播 电 视 传 输 电子、通 710054 029-87857414 李仕强 信与自动 服务 西街 10 号 陕西省西安市西华门 2 号 710003 029-87251692 胡 陕 西 省 西 安 市雁 塔 西 路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 察研究院 医院 专科疾病防治 85276040 王安平 西安市兴庆南路 121 号 710048 82231955 郭刘家 西安市劳动路 138 号 710082 029-88618384 程小山 植物油加工 咸阳市毕塬西路 16 号 712000 029-33255336 同卓斌 中药饮片加工 309 号 62 号 活动 术科学基 控制技术 中医学与 中药学 临床医学 专 科 疾 病 防 治 预防医学 活动 与卫生学 食品科学 技术 中医学与 中药学 涂料、油墨、颜 710077 84289833 王晓奇 710054 87893532 范福会 710054 87864243 查业 李昌宁 土木工程建筑 料及类似产品 化学工程 制造 科 学 研 究 技 术 土木工程、 西安市友谊东路 218 号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 1 科学技术研究所 燕 710061 陕西省印刷科学技术研 陕 西 省 西 安 市汉 城 南 路 究所 宇 技术检测 号 服 务 和 地 质 勘 地质工程、 岩土工程 交通运输 工程 ·4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市属国有制独立自然科学与开发机构人员情况】 序 机构 号 代码 单位详细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 编码 电话 机构 服务国民经济 负责人 行业 1 9615001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汉中市西环南路 1 号 723000 0916-2214173 葛红心 农业服务业 2 9615006 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 716000 0911-8209100 李 军 3 9615010 汉中市植物研究所 723000 0916-2513631 高 文 4 9615013 北京大学安康药物研究院 安康市兴安东路 2 号 5 9616101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 9616102 7 9616104 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8 9616105 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9 9616106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从业 高级 中级 课题 科技 学科领域 人员 职称 职称 活动 管理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其他 人员数 农学 92 16 26 47 8 12 生物学 23 2 4 5 1 12 生物学 24 1 7 5 3 6 725000 0915-3211157 徐世明 中药饮片加工 药学 124 6 46 64 16 3 719000 0912-3352382 高贵生 农业服务业 农学 108 17 27 55 16 24 农学 37 5 15 10 19 5 农学 106 6 31 48 17 23 农学 79 12 24 56 6 4 农学 100 10 25 38 24 18 722400 0917-8226161 康银林 农业服务业 农学 121 19 26 55 14 12 延安市宝塔区北关街 716000 0911-2139763 程进宝 农业服务业 农学 22 1 4 5 9 8 12 9616301 榆林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0912-3883963 张安国 畜牧服务业 44 5 6 9 4 9 13 9616401 宝鸡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宝鸡市中山东路 7 号 721001 0917-3513591 杨恩让 林业服务业 林学 16 2 4 8 2 2 林学 38 2 8 0 4 6 延安市宝塔区西沟 汉 中 市 将坛 西 路市 科 技 局院内 榆林市上郡路 197 号 延安市洛川农业科学研 延 安 洛 川县 凤 镇西 井 村 究所 10 9616107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延安市农业机械化研究 11 9616201 所 14 9616402 咸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口 延 安 市 宝塔 区 马家 湾 杜 甫川居委 1 号 陕 西 省 商洛 市 商州 区 大 赵峪付家坡 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 陕西省岐山县朝阳路 56 号 咸阳市中华路 4 号 727400 0911-3639589 张延生 自然科学研究 与试验发展 蔬菜、园艺作物 的种植 谷物及其他作 物的种植 716000 0911-8233101 张忠义 农业服务业 726000 0914-2313830 霍国琴 725021 0915-3616584 胡纪念 712000 029-33336138 袁海荣 谷物及其他作 物的种植 谷物及其他作 物的种植 林木的培育和 种植 畜牧、兽 医科学 科技资源·47· 15 9616405 安康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16 9616406 安康市蚕桑研究所 17 9616407 汉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18 9616408 渭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19 9616410 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20 9616503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1 9616504 铜川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22 9616505 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3 9616507 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4 9616509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5 9616510 渭南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26 9616601 安康市文昌路 陕 西 省 安康 市 大同 镇 王 家台村蚕研所 陕 西 省 汉中 市 林业 科 学 研究所 陕 西 省 渭南 市 东风 街 中 段 65 号 榆林市上郡北路 123 号 铜 川 市 新区 咸 丰路 农 科 中心 铜 川 市 新区 咸 丰路 市 农 科中心 陕 西 省 咸阳 市 渭城 区 周 陵镇 汉 中 市 汉台 区 北郊 宗 营 镇汉中市农科所 陕西省蒲城县孙镇 陕 西 省 渭南 市 华山 大 街 53 号 榆林市水土保持科学研 榆 林 市 西沙 柳 营西 路 兴 究所 和巷 25 排 1 号 725000 0915-3212377 陈 刚 林木的培育和 林学 7 1 2 5 0 0 农学 36 4 14 24 4 0 林学 45 2 10 19 3 4 林学 17 0 4 3 2 9 719000 0912-3383356 张树根 林业服务业 林学 82 3 18 12 12 4 727031 0919-3189685 王 友 农业服务业 农学 16 4 8 13 2 0 727031 0919-3181766 侯忠锋 农业服务业 农学 8 3 2 3 2 2 农学 94 12 21 25 6 24 723002 0916-2264443 冯志峰 农业服务业 农学 127 14 20 20 15 40 715501 0913-7888039 郝平琦 农业服务业 农学 74 11 29 39 7 5 714000 0913-2183298 王中有 农业服务业 农学 37 2 5 6 7 0 719000 0912-3860794 武文章 水资源管理 水利工程 36 4 6 13 7 9 水利工程 12 1 6 3 2 2 机械工程 27 0 9 12 2 7 农学 21 1 6 7 3 7 725019 0915-3615147 张京国 种植 谷物及其他作 物的种植 723000 0916-2212058 文双全 林业服务业 714000 0913-2066358 王向前 712034 33118242 杨金荣 林木的培育和 种植 谷物及其他作 物的种植 27 9616603 延安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延安市洛川县槐柏乡 727403 0911-3911112 冯元生 其他科技服务 28 9617001 榆林市机械工业研究所 榆林市机械工业研究所 719000 0912-3883202 杨玉明 29 9617003 汉中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南大街文庙巷 17 号 723000 0916-2522419 李义根 农业服务业 农、林、牧、渔 专用机械制造 ·4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序 机构 号 代码 单位详细名称 30 9617201 宝鸡市电子技术研究所 通讯地址 邮政 编码 电话 机构 服务国民经济 负责人 行业 宝鸡市宝福路 49#副 1 号 721001 0917-3650296 赵军周 35 9618401 渭南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36 9619201 咸阳市地方病防治研究 所 37 9619204 渭南市医药科学研究所 陕 西 省 渭南 市 朝阳 路 西 段 咸阳市滨河西路 1 号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其他 人员数 电子、通 信与自动 0 机械工程 20 0 7 7 9 4 琛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化学工程 17 4 5 5 3 3 社会学 15 1 3 7 1 2 林学 44 4 12 0 0 0 9 1 3 4 1 4 45 3 5 17 3 15 10 1 2 0 0 0 721001 0917-3577924 高 712000 029-33574558 吕俊民 723000 0916-2523633 张 管理 1 宝平路 14 号 陕西省汉中市南环西路 科技 活动 2 32 9617701 宝鸡市化工研究所 34 9618302 汉中市计量测试研究所 课题 职称 2 721000 0917-2882370 刘建利 59 号 中级 职称 0 宝鸡市新建路东段十号 咸 阳 市 秦都 区 渭阳 西 路 高级 6 31 9617601 宝鸡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3 9618001 咸阳市城市科学研究所 电子计算机制 从业 学科领域 人员 造 农、林、牧、渔 专用机械制造 工程技术与规 划管理 鸣 技术检测 714000 0913-2158373 王银花 环境治理 712000 029-38135686 杨公华 控制技术 环境科学 技术 专 科 疾 病 防 治 预防医学 活动 与卫生学 陕 西 省 渭南 市 胜利 大 街 医学研究与试 药学 714000 0913-2073753 李冬春 西段 验发展 38 9666101 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西 安 市 雁塔 区 长安 南 路 710061 (中心) 140 号 85221178 陈崇军 农业服务业 农学 143 30 43 58 28 29 39 9666702 西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 西安市南二环西段 154 号 710075 究所 88233647 刘振国 环境治理 环境科学 技术 41 1 15 18 4 17 40 9666801 西安市奶业科学研究所 西安市高新区高新路 25 710075 号希格玛大夏 2404 室 88210406 王库良 畜牧服务业 畜牧、兽 医科学 16 4 1 0 12 0 41 9667101 西安市纺织科学研究所 西 安 市 碑林 区 金花 南 路 710048 13 号 82310885 牛向阳 棉、化纤纺织及 纺 织 科 学 印染精加工 技术 31 1 9 7 4 10 22 3 8 2 4 0 42 9667301 西安市轻工业研究所 西安市端履门 46 号云龙 710001 大厦 2 号楼 8 层 029-82484353 陈 荣 其他食品制造 食品科学 技术 科技资源·49· 续表 序 机构 号 代码 43 9667601 单位详细名称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 限责任公司 44 9667602 西安电瓷研究所 45 9667606 46 9668101 究所 陕西省西安市大庆路 642 号 号 西安市建筑材料科学研 陕 西 省 西安 市 莲湖 区 大 究所 西安市住宅建筑设计研 究院 49 9668701 西安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邮政 编码 西安市西二环北段 18 号 710077 西安市电子技术应用研 陕西省西安市丰庆路 101 47 9668401 西安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48 9668502 通讯地址 兴路 55 号 西 安 市 碑林 区 友谊 东 路 260 号 西安市下马陵 4 号 西安市朱雀大街中段 50 号 电话 84225614 机构 服务国民经济 负责人 行业 苟锐锋 710077 029-84225016 孙西昌 710082 84268259 张广州 87884887 设备制造 710068 88405798 林 高中骏 中级 课题 科技 职称 职称 活动 管理 总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人员数 气工程 输 配 电 及 控 制 动力与电 设备制造 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 王宝珍 环境治理 710001 029-87513421 卜 高级 输 配 电 及 控 制 动力与电 710016 86262577-804 李军利 建筑装饰业 710054 从业 学科领域 人员 气工程 信与自动 394 55 100 159 56 46 307 19 18 46 7 30 37 6 12 15 3 2 18 0 4 5 2 5 32 3 13 18 2 5 29 1 12 7 3 3 137 0 0 0 0 12 71 6 17 0 22 0 14 1 6 7 1 2 22 0 0 0 0 21 控制技术 土木建筑 工程 环境科学 技术 工程 工 程 技 术 与 规 土木建筑 划管理 人员数 电子、通 工 程 技 术 与 规 土木建筑 划管理 其他 工程 工程与技 50 9668801 西安市计量测试研究所 西安市劳动南路 12 号 710068 029-88483811 郭 建 技术检测 术科学基 础学科 51 9669201 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52 9669501 陕西省西安市东大街 183 号 710001 西安市粮油质量检验中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路 251 心 号 710003 87433059 田惠民 医院 87345423 张海玲 谷物磨制 基础医学 食品科学 技术 (陈红亚) ·5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07 年陕西省共有 125 家企业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 15 家中心被认定为“13115”科技创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庆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西安电力机械制 造公司技术中心、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利君制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技术中心等 11 家企 业被科技部等 5 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通过建立创新平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 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省民营科技企业 2007 年,陕西省新增民营科技企业 842 家,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 12883 家。其中,国有企业 323 家, 集体企业 2225 家,股份合作企业 2150 家,有限责任公司 3076 家,股份有限公司 2813 家,私营企业和个 体企业 2220 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6 家。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 45.54 万人,专职从业人员 37.22 万人,从业科技人员 7.25 万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 15%;2007 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 工贸总收入 1477.84 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 188.54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559.76 亿元,全年净利润 59.76 亿元,上缴税费总额 49.44 亿元,创汇总额 7.79 亿元。2007 年,陕西省年技工贸总收入达 100 万元以上 的民营科技企业有 2923 家,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有 718 家,5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有 179 家,1 亿元以上 的企业共 70 家。 全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 陕西 2007 年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由省本级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和 10 个设区市、1 个示范区(杨凌农 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财政经费投入与 107 个县(市、区)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三部分组成,三级财政共 投入科技经费 132972 万元,同上年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省级科技经费】 2007 年省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65427 万元,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学事业费 和重大科技专项费用。其中安排给省科技厅系统科技经费是 43793.5 万元。省级其他部门的科技经费为 21633.5 万元。同上年度比有大幅增长。 【市级科技经费】 陕西省 10 个设区市和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财政对科技经费共安排 35435 万元,同上年 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科学大会精神的硕果。 【县(市、区)科技经费】 全省 107 个县(市、区)财政为 2007 年各县(市、区)安排的科技经费总计 为 35154.7 万元,都比上年度有一定的增长,但各县(市、区)增长幅度差异较大,甚或有的县是才开始 安排少量科技经费,亦是重视科技工作的实质性表示。 科技资源·51· 十市、107 县(市、区)财政科技经费投入 【西安市】 西安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18168 17371000 0.105 西安市辖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县(市、区)名称 县(市、区)级财政 科技拨款 县(市、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长安区 717 1129200 0.06 雁塔区 610 3067800 0. 02 新城区 592 1622400 0.04 莲湖区 483 2034300 0.02 灞桥区 450 683800 0.07 未央区 431 1655700 0.03 碑林区 430 1662000 0.03 高陵县 423 611300 0.07 阎良区 392 605900 0.06 户 县 326 689400 0.05 临潼区 154 834200 0.02 蓝田县 147 377900 0.04 周至县 44 304700 0.01 (尚新玲等) 【宝鸡市】 宝鸡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政科技拨款占财 GDP 额度(%) 3555 5801600 0.06 ·5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宝鸡市辖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县、区)名称 市(县、区)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县、区)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宝鸡市 3555 5801600 0.06 金台区 331 1107200 0.03 渭滨区 407 1576000 0.03 陈仓区 485 731300 0.07 凤翔县 96 61810 0.16 岐山县 279 587700 0.05 扶风县 110 348000 0.03 眉 县 298 334625 0.09 麟游县 103 69054 0.15 千阳县 137 85500 0.16 陇 县 124 170300 0.07 太白县 232 47676 0.49 凤 县 149 24900 0.60 (吕义锋) 【咸阳市】 咸阳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3710 58778 0.063 咸阳市辖县市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县(市、区)级财政科 技拨款 县(市、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县 318 424354 0.08 淳化县 236 153674 0.15 旬 邑 258 1885.3 0.136 泾阳县 417.5 512000 0.0815 彬 319 2448 0.16 县(市、区)名称 乾 县 科技资源·53· 续表 县(市、区)名称 县(市、区)级财政科 技拨款 县(市、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长武县 11 101350 0.01085 三原县 100 51000 0.0196 渭城区 376.703 1106200 0.0341 兴平市 15 6020 0.0025 秦都区 231 12031 0.019 永寿县 250 1026 0.244 礼泉县 501 364900 0.14 武功县 360 3224 0.1 (李晓红) 【铜川市】 铜川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铜川市 122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1022700 0.012 铜川市辖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县(区) 名称 县(区)级财政 科技拨款 县(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耀州区 251 300000 0.084 印台区 168 83930 0.2 王益区 100 93777 0.107 宜县君 316 60127 0.53 (张闯) 【渭南市】 渭南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643 4009200 0.016 ·5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渭南市辖县市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县(市、区)名称 县(市、区)级财政科技拨款 县(市、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临渭区 160 702800 0.0228 华 县 123 428200 0.0287 华阴市 192 232600 0.0825 韩城市 598 751800 0.0795 潼关县 75 88200 0.0850 大荔县 126 352800 0.0357 蒲城县 80 490500 0.0163 澄城县 250 245100 0.102 合阳县 228 202300 0.1127 白水县 111 186300 0.0596 富平县 360 333800 0.1078 高新区 222500 (党春丽等) 【榆林市】 榆林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3200 6723100 0.048 榆林市辖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财政科技拨款 占 GDP 额度(%) 县(区)名称 县(区)级 财政科技拨款 县(区)GDP 总值 榆阳区 605 823700 0.073 神木县 1820 1973200 0.092 府谷县 466 467200 0.1 定边县 547 658500 0.08 靖边县 1369 2037600 0.07 横山县 449 282100 0.16 科技资源·55· 续表 县(区)名称 县(区)级 财政科技拨款 县(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 占 GDP 额度(%) 绥德县 545 130700 0.42 米脂县 360 119500 0.30 佳县 220 73200 0.30 清涧县 381 73200 0.52 吴堡县 255 42000 0.61 子洲县 292 85800 0.34 (米小军等) 【延安市】 延安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 2387 6108000 0.0391 延安市辖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县(区)级财政科技 拨款 县(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宝塔区 1054 1173370 0.0898 吴起县 1410 654652 0.215 志丹县 1477 1262593 0.117 安塞县 876 643080 0.136 子长县 669 339482 0.197 延川县 469 443095 0.106 延长县 567.8 189021 0.300 甘泉县 260 145573 0.179 宜川县 348.9 49630 0.703 富 县 239 86598 0.276 洛川县 403 835396 0.048 黄陵县 360 276538 0.130 黄龙县 191.8 31020 0.618 县(区)名称 (马润波) ·5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汉中市】 汉中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500 2912200 0.0172 汉中市辖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县(区)名称 县区)级 财政科技拨款 县(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 占 GDP 额度(%) 汉台区 158 638380 0.025 南郑县 530 416530 0.127 城固县 534 426320 0.125 洋 县 162 275500 0.059 西乡县 160 196640 0.081 勉 县 236 372600 0.063 宁强县 426 182720 0.233 略阳县 236 222830 0.106 镇巴县 279 130820 0.213 留坝县 39 32350 0.121 佛坪县 65 16210 0.401 (党明廷) 【安康市】 安康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290.35 189.85 亿 0.015 科技资源·57· 安康市辖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县(区)名称 县(区)级财政科技拨款 县(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 汉滨区 71 714360 0.01 汉阴县 239 156130 0.15 石泉县 163 130440 0.12 紫阳县 43 159720 0.03 岚皋县 56 86310 0.06 平利县 258 125970 0.20 镇坪县 53 37510 0.14 旬阳县 319 329670 0.10 白河县 138 113810 0.12 宁陕县 106 61220 0.17 (刘安琴) 【商洛市】 商洛市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市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1265 1358000 0.0932 商洛市辖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县(区)名称 县(区)级财政科技拨款 县(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商州区 75 249600 0.03 洛南县 318 236400 0.1345 山阳县 67 187100 0.0358 ·5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县(区)名称 县(区)级财政科技拨款 县(区)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占 GDP 额度(%) 丹凤县 63 160900 0.0392 商南县 63 129500 0.0486 镇安县 54 217900 0.0248 柞水县 128 137500 0.0931 (李红斌) 【杨凌区】 杨凌示范区科技经费投入表 单位(万元) 财政科技拨款 GDP 总值 财政科技拨款 占 GDP 额度(%) 1595 258100 0.62 (刘惠娥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 截止到 2007 年底,国家和陕西省共同投资,在陕西省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个,省级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 59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69 个。其中,2007 年批准建立的省级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5 个。 【陕西省炭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立于 2007 年,依托单位:韩城黑猫炭黑有限公司。中心主任(学术 委员会主任):李胜田。主要研究方向:生产工艺、设备、排出物回收技术的研发,实现清洁生产;烟气 湿法脱硫技术研发;炭黑表面改性技术研发;制取特种炭黑;炭黑在橡胶中分散性研究和炭黑与橡胶性能 相关性研究;纳米结构炭黑研发;高温等离子工艺的研发。主要研究成果:①炭黑生产燃料油、气置换技 术,此项研发成果解决了黑猫焦化厂煤气外排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每年为 公司节约 4000 万元。②炭黑生产原料油配制技术,此项目技术对产品合格率提高约 5%,每条线一年可增 利润 20 万元。③炭黑燃烧室超高温生产炭黑技术。该项目成果与原炭黑生产工艺相比,在相同投入量的 条件下,单条生产线油耗从 1.95 吨油/吨炭黑下降到 1.81 吨油/吨炭黑,收率从 51.3%提高 55.3%,单条生 产线年产量从 2 万吨提高到 2.33 万吨。 【陕西省电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立于 2007 年,依托单位:西安电炉研究所。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 主任):兀汉孝。主要研究方向:电弧炉及炉外精炼设备领域、感应熔化及加热领域、间接电阻炉领域。 主要研究成果:设计开发新产品 1600 余项,获国家、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91 项,在大型电弧炉的开 发、大型炉外精炼设备的集成、大功率感应炉的开发、大型电阻炉的开发和集成等高水平产品上均占国内 领先地位。 科技资源·59· 【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 成立于 2007 年,依托单位:陕西中医学院。实验室主任(学 术委员会主任):周永学。主要研究方向: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中药药效学、毒理学作用 机理研究、中药新药与新剂型的开发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开展了陕西省道地中药材炮制工艺、贮藏技术 与质量标准的研究、新固肠止泻片产品开发研究、蒙药炮制规范化和质量标准化研究、一粒新胶囊开发研 究等协作科技攻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础项目 1 项、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 2 项,省局级科研课题 56 项。 【陕西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 成立于 2007 年,依托单位:陕西省眼科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 主任):朱丽萍。主要研究方向:眼病的诊断方法学研究、眼病的研究与治疗、眼用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视功能保护和视光学、眼科相关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成果:目前在研项目有国家科技部、省级、市级共十 余项,其涉及基因重组、基因杂交、眼表角膜干细胞库的建立及研究、眼用药物的开发研制等多个领域。 多年来,在国家级著名眼科专家朱秀萍主任医师的领导下,研究所已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 20 余项, 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杂志刊物发表 90 余篇,SCI 收录 2 篇,核心期刊 60 篇,专合著 6 本,开展新业、 新技术 20 余项。研制的单疱病毒单克隆抗体诊断盒填补了国内空白,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结膜炎的病毒 新滴眼液已申报国家级新药, “HSK 导向药物的研究”课题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具有世界 先进水平国内尚属空白的基因重组人 PEDF 蛋白的研制已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陕西省重点攻关课 题。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长效控释系统的研制开发已获得陕西省“13115”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资助。 【陕西省印刷包装工程重点实验室】 成立于 2007 年,依托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 会主任):周世生。主要研究方向: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 研究成果:承担和完成了 50 多项国家和地方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6 项,获得奖 励和鉴定科研成果 19 项,出版专著 46 部,发表科研论文 500 余篇。 【陕西省网络计算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成立于 2007 年,依托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实验室主任(学 术委员会主任) :王映辉。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计算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网络计算中安全关键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承担和完成了 69 项国家和地方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 150 多篇,被三大检 索系统检索的论文 60 多篇,出版教材、专著 20 余部。 【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成立于 2007 年,依托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实验室主任(学术 委员会主任):范晓东。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高分子标准物质制备与计量标准化、高性能树脂基体与复合 材料、透波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分子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先 后承担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国防“973”项目、国防“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国 防军工计量重点项目、武器装备创新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航天科技创新基金等多项重 要国防科研任务,多种研究成果和材料体系已应用型号工程;曾获得国家发明奖 1 项、国防科学技术奖和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励 13 项。 “十五”期间,共发表科研论文 400 多篇,其中 SCI、EI 收录 180 多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5 项。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陕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条件平台”)建设从 1998 年开始,2005 年这项工作全面启动。 条件平台主要由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自然科技资源和 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组成,条件平台成立以来,主动为大专院校、企业开展服务,产生了良好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2007 年核心网拥有仪器单位 48 家的 84 台(套),仪器设备价值 ·6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1.6 亿元(其中大学 33 台,中科院系统 5 台,中央研究院所 22 台,地方科研院所 10 台,企业 11 台,其 他 3 台) ;信息网有 390 余家单位的 4260 多台(套)仪器设备,价值 26 亿元。据统计,协作网累计支持 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4800 多项,省级科研项目 730 多项;对外测试样品数为 15.5 万个,服务高新技术企 业、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 360 多家。 【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截止到 2007 年底,登录该文献共享平台的访问人数超过 42 万人 次,文献检索量近 252 万余次,注册用户累计 3000 余个;交费用户累计 700 余个。仅 2007 年提供的外文 原文 21.83 万页,原文提供量在全国 15 个 NSTL 镜像站城市中位居第一,并获得了全国唯一的“NSTL 文 献服务最佳单位”称号。 【陕西省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2007 年, “陕西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完成了全省 14 家单位 实验动物设施的检测任务,为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的发放提供了依据;并成功地举办了陕西省第一 届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为本省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 年全 年受理了 10 个单位实验动物许可证的申请,经检测和现场验收,其中 7 家已取得许可证;为陕西博森生 物制药股份集团有限公司等 6 家单位的实验动物设施建设或改建前进行了技术论证和咨询。全年已向全省 科研院所、制药企业提供 3 万余只的大、小鼠、兔、犬等标准化实验动物。 【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目前,由《陕西省科技指标数据库》 《陕西省科技机构数据库》 《陕西省科技 项目数据库》 《陕西省获奖项目数据库》 《陕西省登记成果数据库》 《陕西省专家数据库》 《陕西省科技企业 数据库》 《科技法规数据库》8 大数据库组成的“陕西省科技管理数据中心”已初步建成,面向社会开放。 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简介 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陕西工研院)于 005 年 12 月由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倡导,是由西安交通 大学、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及西安、咸阳、宝鸡、延安、榆林五个市政府和西电集团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等五个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研究开发机构。 该院是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集成有效资源,面向陕西区域经济, 从事产业技术开发和转移。是实行事业法人管理、企业化运作的非营利、开放型、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 的研究开发机构(NPO)。该院根据陕西省工业经济发展需求,整合在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 的技术资源,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特别是 在原创基础上,开展具有陕西地区优势的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为加快陕西省 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更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 可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从而加快推进陕西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陕西工研院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陕西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提升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关键性、创新性以及前瞻性技术的开发与 推广,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培养、输送人才。协调、组织对企业发展中重大项目的科研攻关,促进产品 更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成为能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和基地。陕西工研院以技术 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培训;企业孵化等方式开展业务。.陕西工研院的组建借鉴了日本、韩国、新 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对某项应用技术的具体研究,而是更多侧重于对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把握、对工业技术前沿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对现有各类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 集诸家之长组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坚克难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 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并以其专业、务实、高效率的团队,从人才培训、技术开发引进 到产业联盟为陕西省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007 年,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原则,围绕推动陕西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等支 柱产业发展,针对重点大型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筛选了 20 多项具有重 科技资源·61· 大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通过整合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和省内相关龙头企业的技 术力量进行集成攻关,现已启动了“±800kV 干式直流套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等重大攻关项目。 上述项目完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 15 亿元,利税 1 亿元,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西北工研院)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广场,2005 年 12 月由 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国防科工委、西北工业大学、各军工集团公司,以及在陕的军工企事 业单位发起成立,是陕西省政府支持成立的两个工业技术研究院之一。 西北工研院按照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的模式,实行事业法人管理、市场化运作, 以“小核心,大协作;小资本,大运作”的运作管理思想,致力于整合和发挥陕西军工及科教优势,开展 工业生产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原创基础上开展具有陕西地区优势的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 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从而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和产品更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陕西省传统产业升级和科技体制创新,实现区域经济可 持续快速发展。西北工研院将建成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转化中心、企业技术研发服务中心、科技信息 的集散中心、政府决策的咨询中心、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载体,服务于各类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为区 域经济建设提供智力、科技、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 2007 年,该院为了加快军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 业等领域,先后对 100 多个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项目调研,从中筛选了 48 个军工民用技术成果和项目进行 了重点论证。截至目前,已经启动实施项目 15 项,总投入 6.4 亿元,其中该院投入 3085 万元,带动军工 企业及其他渠道投资 6.1 亿元。 省委科技工委 省科技厅直属 直管 协管部分科研单位 科技工作简述 【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2007 年,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 展观,努力构建和谐中心,重点业务取得显著进展,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与建设不断完善, 一批品牌业务已具雏形,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任务。 2007 年,由陕西省负责的含西北五省区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门户网站正 式开通,11 月 20 日该网站与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成功实现了对接,使陕西省上网的仪器设备资 源和全国其他地区仪器设备资源实现共享。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该中心申报的“全国科技信息服务 网陕西节点建设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在国家立项。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陕西省科 技信息门户平台与服务能力建设” ;陕西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陕西省成果推广公用服务平台”;陕西省科 技计划专项“陕西省科技信息系统维护、数据库调整”三个项目在省上立项。2007 年,该中心率先在全 国提出并组建了“新材料”等专业化分析测试服务中心和专业化分析测试人员培训基地,该项工作得到了 科技部高度评价。该中心申报的“陕西省专业化分析测试平台建设项目”,获得了 2007 年度科技部中小企 业服务机构补助资金立项。 2007 年 5 月,该中心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于科技活动周期间举行了“百名企业诊断咨询专家 义务服务百家中小企业”的活动。通过“双百”活动这一平台,多名专家与相关企业建立了义务咨询服务 ·6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关系。“双百”活动的创新推出,对推广企业诊断咨询理念、规范全省诊断咨询市场、培养企业管理和诊 断咨询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该中心建立的陕西省地方创新基金评审专 家库,拥有专家 651 人,为企业提供“双高”认定服务。按照科技部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和省科技厅的 要求,该中心着手使用新系统,进行了 2007 年度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统计录入工作,开展了全省 20 个企业的汇总分析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的电子政务工作,该中心成立“陕西省 科技信息网络中心” ,依托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工作,2007 年,中心对陕西科技信息网进行了成功的全 面改版,并建设了标准新机房,增强了网络安全系数,确保了电子政务及各项业务的良好开展。该中心始 终坚持机制与管理创新,保障和推动业务发展。完成了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年度审核工作。制定出台了 《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管理制度草案》与《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部门管理制度草案》。 (曹馨升)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业务开展情况。2007 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科技信 息所)加大了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利用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为助推器,开发整合陕西省科技期刊 资源,成功开发了“开放阅览(OA)期刊网站” ;率先在国内开发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国 防科技行业数据库系统” ;全年完成查新项目 1300 余个,接受企业委托的咨询项目 50 余项,为陕西省科 技厅提供新产品项目评估 40 余项,科技代译 2 万多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科技文献宣传、培训 22 次,涉 及 47 家中央驻陕、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编写完成了《陕西省 2006 年度星火计划执行报告》 ;协助省科 技厅完成 2007 年度国家级星火计划陕西省重点项目的组织、审核、论证评审和上报工作;完成“一线两 带”2007 年第八次市长联席会议《关中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本着服务于三农的宗旨,完成了中国 星火计划网陕西站的数据更新;对外开放试运行了科技管理数据中心第一批基础数据;撰写、编制出版了 《陕西省科技发展报告》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 (2006 第一、二期) 《陕西省科技统计年鉴》 《陕 西省科技统计报告》 《陕西省科技期刊研究报告》;完成了 2006 年陕西省科普统计工作并形成报告上报科 技部;在铜川建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铜川服务站;完成了“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专 业评审一等奖拟奖项目” “荞麦面”等多部科教专题片的拍摄工作;出版发行了《情报杂志》12 期正刊和 2 期增刊。开展了“陕西科技志续编工作” 。2007 年 2 月 9 日陕西省科技厅印发了“关于成立《陕西省科 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和“关于成立《陕西省科技年鉴》编辑委员会的通知” ,分别于 3 月 6 日 和 3 月 15 日召开了两个编委会的成立大会,组成由厅长任编委会主任,副厅长、副巡视员等任编委会副 主任,各相关单位、部门领导任编委会委员的组织机构。组建了省科技志编辑室和陕西科技年鉴编辑部, 开展了科技志和科技年鉴的协调联系、组稿编纂(编辑)等工作,全年组织对各相关单位、部门的撰稿人 进行了四次业务培训。2007 年,编辑部重点承担《陕西科技年鉴》 (2007 创始卷)的组稿和编辑工作,12 月, 《陕西科技年鉴》正式出版发行。 《陕西科技年鉴》(2007 创始卷)是客观记述 2006 年度全省科学技 术发展变化及重大科技活动与事项的一本科技综合性的资料工具书和史料文献,全书共设 19 个类目,下 设 97 个栏目和 932 个条目,共 90 万字。 科研项目情况。2007 年,省信息所加大了对项目的申报、立项、组织实施的规范管理。该所共承担 “陕西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 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等 3 个在研项目。这些项目正在按计划、按进度进行: “陕西省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对陕西省 2001—2006 年度及陕西省大型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对评价体系 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其可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进一步运用 SWOT 方法对陕西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优 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李瑜) 【陕西省科技培训中心】 2007 年,陕西省科技培训中心(陕西省计算中心)实有在编人员 30 人。其中 专业技术人员 16 人(高级职称 2 人,中级职称 7 人,初级职称 7 人),管理人员 6 人,技术工人 8 人。2007 年,陕西省科技培训中心承担了全省科技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全省农村星火科技先进 实用技术培训、面向社会开展的科普教育和高新技术培训、全省计算机软件资格和水平考试的组织实施及 科技资源·63· 计算机中高级人才培训等工作,并开展面向社会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工作。面向全省各市县科技管理干 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有关企业科技领导干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员等,举办了“现代科学前沿技 术及产业发展讲座”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培训班”“科技系统财务人员外出考察培训班”“区域新体系建设 和县域经济发展培训班”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培训班 4 期,培训人数 300 多人次。开展“法律考试考前辅 导班”“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培训班”“老年大学电脑基础培训班”“新疆富士通企业技术培训”等职业培训 4 种,培训人数 500 多人次。继续开展以农业生产者、农民工、乡镇企业人员、农村经纪人、基层管理干 部为培训对象,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优质畜牧业生产技术、 农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相关政策、法规、生产标准等为培训内容的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传 播了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培训农民 35 万人次。开展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的实施 与推广工作,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做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通过开展多种 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了科技管理干部和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同时,2007 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 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工作在考试规模、质量、水平、效益等均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报名人数 达 8890 人,比去年增长了 6%,进入陕西省各类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的前四位,并居全国软考规模排名第七 位,得到了省人事厅和省科技厅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为国家和全省 IT 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 有力的人才支撑。 2007 年.陕西省科技培训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 2 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陕西省暨西北地区 星火科技远程培训工程”继续完善与更新了陕西省农村星火科技远程教育网,开展了农村科技远程培训; “陕西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已开通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热线号码——965110, 2007 年该项目进入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杜学军)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 2007 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强省”战略 目标的重要一年。省软科学研究所按照全省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年度工作重点,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 实际、实效、实用为原则,紧密围绕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科技管理制度 建设与创新,围绕软科学学科建设及服务当中的重要课题进行积极探索,在软科学研究、软科学服务和软 科学学术与业务交流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创新成果,部分创新研究成果已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具体管理与决 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题研究方面。2007 年,省软科学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科技部和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 7 项, 其中“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陕西农业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项目 2007 年已完 成验收鉴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关键技术选择”“陕西地方软科学改革创新研究”“地方财政科技 投入绩效管理的实务问题研究” “陕西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发展战略及优先领域选择研究” “陕西省软科学 管理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5 项正在研究当中。 《陕西省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课题,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建立了针对不同类别项目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已 由陕西省财政厅正式下发执行,对于构建省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调整投入结构和改进投入方式起到了重要 作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关键技术选择》研究项目,对全省重点煤炭、石油化工等重大领域的技 术进行跟踪,提出初步备选的技术清单,并进行筛选和数据分析,形成正式报告提供政府职能部门立项决 策的参考。 管理与决策服务方面。2007 年软科学服务结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的科技管理工作重点,围绕科技 管理制度建设和提升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目标,编制了《陕西省科技项目资金预算评估评审手册》,并在 “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产业化项目评审管理过程中得到应用。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引导基金设 立方案》和参与省长专题调研课题“科技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已提交省政府办公厅。完成了省财政厅 委托的“财政支持科技强省建设”和“中省财政支持陕西科技产事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全年共协助完 成制定管理制度和各类专题调研报告 20 余份,为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6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软科学学术与业务交流方面。2007 年,省软科学研究所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和提升研究水平,采取走 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开展业务与学术交流活动。4 月份,协助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全国 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5 月份协助由省科技厅、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和印度 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了“中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合作研讨会”;完成了“全国地方软科学研究机构合作与 发展联谊会”的发起与组建工作,使软科学研究机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得到了组织保证。 (赵致远) 【陕西地区图书馆协作委员会】 陕西地区图书馆协作委员会成立于 1958 年,原名西安中心图书馆委员 会,1978 年经省革委会批准恢复(见陕革办发[1978]8 号文),更为现名,1986 年经陕西省编委核定机构 编制(见陕编发[1986]174 号文) ,2004 年陕编委重新核定机构编制。该委员会是省科技厅直属的县团级全 额拨款事业单位,下设行政管理科、业务科两个职能部门。具有社会类图书馆协作组、普通高校协作组、 科研部门图书协作组、军事院校图书馆协作组、图书出版流通协作组等五个系统的协作协调中心,涉及单 位 328 个。据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等国家机关联合成立的“部际图书 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发[(87)国情字 0832 号]纪要及[国况协字(89)001 号]文,明确该委员会主要业 务是研究图书文献事业发展趋势,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省内图书文献事业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的建议,调 查省内文献资源的现状,协调全省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利用;调研国内外图书文献资料信息系统规 划与建设,协调全省图书文献资料信息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的建设及其网络化应用,着重解决网络环境下图 书馆间的协作协调的模式与应采取的措施;协调全省图书文献资源采购计划,组织“资源共享”联合服务, 办理《馆际互借证》;组织文献工作管理及技术研究的业务交流;组织编制文献、图书、信息资料中外文 目录;培训在职专业干部。近年来省图协主要致力于:①建立全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参考咨询馆员制度, 设立网上参考咨询员岗位,积极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和各项网上信息服务。②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开展 免费服务机制。③拟建立“陕西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软件平台。④拟建立全省现代化的文献资源保障 体系。⑤建立科研申报、立项、管理和评奖等制度。⑥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联合参考咨询等业务的培 训。⑦拟筹、创建“陕西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由省科技厅统一预算拨款,并设立陕西省文献资源共建 共享专项资金,以保障协作网的正常运作。⑧加强陕西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以及文献远程传递服务 的宣传力度。⑨拟将陕西省文献资源协作网共建共享工作与文献远程传递服务工作列入全省各级各类图书 馆和科技情报机构评估体系,以解决“源头、瓶颈”问题,同时作为评估、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陕西 地区图书馆协作委员会将进一步强化协调职能,使之成为行业内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 (喻建华) 【陕西省遥感中心】 陕西省遥感中心 1988 年 10 月经陕西省计委、省科委批准,由陕西地区 26 个遥感单 位联合成立“陕西省遥感中心” 。1993 年省编办批准“陕西省遥感中心”为省级事业单位,隶属于陕西省 科技厅直属机构。并在陕西省工商管理局注册,经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批准为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截至 2007 年底,该中心有职工 12 人,其中从事遥感的专家教授 1 人,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3 人,博士 3 人、 硕士 2 人。装备有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中空网站。主要从事空间信息应用研究、系统开发、资源环境遥感, 地质遥感调查、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防灾、减灾灾害遥感调查、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监测等、荒漠化 遥感监测与评价承担遥感工程及空间信息服务等,负责陕西地区遥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广应用等。该中 心设有办公室、财务室、总工程师办公室、专家办公室、项目技术办公室、综合办公室兼国际合作办。陕 西省遥感中心还与中科院遥感所、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联合科研攻关,联建了项目研发基地。 2007 年,该中心主要完成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项目“西部开发重点区域遥感综合调查与监测报告”、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02B 星基于高分辨率国产遥感数据的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遥感动态监测 方法研究”和“毛乌素沙地治理遥感动态监测与预警研究”项目,均已通过验收。 科技资源·65· 陕西省遥感中心积极致力于国产资源环境、遥感卫星的应用和推广工作,紧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和发展要求,快速将空间信息技术与地方经济紧密相结合,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决策和导向,现正在开展“基 于 3S 技术的陕西省宁强县强震次生灾害监测研究” 。 (王怀生) 【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 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前身是陕西省中华猕猴桃科技开发公司,于 1983 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成立,隶属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主要任务是开展猕猴桃产业化研究与开发。 为适应创新型陕西建设和农业及农村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2007 年 1 月经陕西省编办批准更名为“陕西 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主管。中心内设综合办公室、科研开发部、项目服务部和周 至猕猴桃试验站,主要职责是: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及转化推广工作;围绕农业 产业核心技术进行组装、集成与示范,形成配套技术标准与规范;面向基层农业科技单位和农业科技企业 开展农村科技项目的咨询、调研、评估等工作;承担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村科技实验基地建设的事务性、 技术性工作;承担星火科技服务的事务性、技术性工作;组织专家培训农村科技人员。 2007 年,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承担并实施了以下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及开发项目:①继续实施陕 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猕猴桃优良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标准示范”[(项目编号:2005ZKC(二) 06-01) (2006~2008 年)]。选育出高产优质中熟猕猴桃新品种华优,于 2007 年 1 月通过陕西品种审定委 员会审定(审定号:021—M05—2006) 。②2007 年起,开始承担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华优猕 猴桃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中试与示范” (项目编号:2007GB2G00310) 。③2007 年起,承担国家星火计 划“新农村绿色社区设计及建造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项目编号:2007EA850009),初步完成了适合陕北、 关中、陕南地域特点的民居设计蓝本,并逐步开始实施。④2007 年起承担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项目“陕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了网站建设的初步设计工作。⑤参加了中国农科 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课题,完成了陕西的调研任务 和评价体系应用。 (雷玉山)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根据省编办《关于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整建制划 转问题的通知》 (陕编办发[2007]169 号) ,2007 年从省农业厅整建制划转省科技厅管理,县级规格、财政 全额拨款,129 人。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地处大荔县,是省人民政府 1997 年 12 月在原省农垦科教中心基础上成立的 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是全国唯一的油菜育种专业研究所。主要承担全省及国家杂交油菜科技攻关任 务,开展以油菜为主,兼小麦、豆类、蔬菜育种及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是国家油 料作物改良中心陕西油菜分中心,也是陕西优质油菜原种繁育基地,被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认定为杂交油菜 科技示范园。该中心科研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发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已培育出油菜、小麦 和豆类新品种 21 个,推广面积 2.5 亿多亩,创社会经济效益 120 多亿元,获科研成果奖 40 项、国家发明 专利 4 项、植物新品种权 1 项,同时,建立起了配套先进的科研设施和杂交油菜繁育、加代、化验、储藏 四个系统。固定资产原值 2700 多万元。科研综合实力较强。育成的品种主要有: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 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 2 号;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黄杂 1 号、黄杂 2 号;冬春播两用型优 质油菜杂交种杂油 59;国内目前适应区域最广、推广面积最大的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秦优 7 号;陕 西省十五期间十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秦杂油1号。还有硬粒小麦新品种 CD4286、 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荔垦 2 号、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荔丰 3 号、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陕垦 81;优质高产 大豆新品种秦豆 5 号、秦豆 8 号和秦豆 10 号;早熟高产绿豆品种秦豆 4 号、秦豆 6 号;扁豆新品种秦豆 9 号。蔬菜新品种:苔杂 1 号、青杂 1 号、2 号和 3 号。同时还开发生产出绿色保健营养食品“荣康牌” 螺旋藻和天然香料“绿天牌”香紫苏系列产品。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全国率先推行科研生产联合,实行 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杂交油菜种子产业化开发,走出了一条加速育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树立了典范。该中心在职职工 79 人,其中科技人员 46 人,有高级职称 13 人、中级 ·6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职称 24 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2 人,省“三五人才”1 人。已形成以著名油菜专家、陕西省 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首位获得者李殿荣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农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技术 复合型人才梯队。 近年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杂交油菜遗传育种应用研究和应 用基础研究,以及生物技术等科研工作。在油菜优质、高含油量、高产、抗病杂交育种、化学杀雄育种、 三隐性核不育育种、无花瓣育种和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具有丰厚的成 果贮备,油菜育种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或先进水平。同时,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高研发创新实力, 先后与加拿大、法国、波兰、比利时、以色列等国建立了业务联系;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中国科学院植 物所、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省科技厅组干处) 【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2007 年,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共承担科研项目 7 项。其中,西安市重 大产业化项目“5 英寸超大功率整流管产业化”、国家发改委重大科技专项“特高压大功率 6 英寸晶闸管 产业化”项目和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项目“特高压超大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表面钝化技术研究” 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特高压大功率 6 英寸晶闸管产业化”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产品是目 前世界上直径(6 英寸)最大、电压(8000V)电流(4000A)等级最高的电力电子器件,不仅为该所未来 几十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导致了一次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的革命,对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 了推动作用。 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项目“特高压超大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测试技术研究”、科技部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电力电子关键器件及重大装备研制”项目子课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电力电子集 成技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项目子课 题“±800kV 直流工程 5 英寸晶闸管元件及换流阀的开发研究”和“±800kV 直流工程 6 英寸晶闸管元件 及换流阀的开发研究”项目,2007 年获得批准立项并开始实施。 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方面,该所“5 英寸超大功率电控和光控晶闸管”为贵广Ⅱ回直流输电工程和华 北-东北电力系统的高岭“背靠背”直流联网工程提供 3000 余只超大功率晶闸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 (耿涛) 【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 2007 年 3 月,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与陕西省科 技厅在西安奥罗国际大酒店举行“关于西安电炉研究所改制与重组事宜的合作合同”签字仪式,将原西安 电炉研究所(简称西炉所)改制与重组,由中冶集团绝对控股,与陕西省科技厅共同设立的西安电炉研究 所有限公司(简称西安电炉公司) ,注册资本人民币 6718 万元,承接了原西炉所全部资质和业务。西安电 炉公司是工业加热设备、工业燃烧设备和炉外精炼设备研发、专业技术设计制造和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制 造综合类公司。 2007 年,西安电炉公司专门设立了科技质量安全部,负责公司的科研管理工作,该公司现设有总经 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监察审计部、党群工作部、工程管理部、技术支持部、科技质量安全部、 第一研究部、第二研究部、第三研究部、制造部、行业管理部共十三个部门。主要经营业务为工业加热设 备、工业燃烧设备和炉外精炼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和工程咨询。 2007 年,西安电炉公司通过了 ISO9000 质量体系的认证;组建了“陕西省电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加强和改造了国家电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增了一些国际一流的检测设备;进行了企业精细化管理、业 务技能、劳动合同法等多项培训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冶集团和陕西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广大员工共同 努力遏止了企业经营的下滑状态,合同额创历史最好业绩。2007 年西安电炉公司主要在研项目共 17 项, 已完成 10 项,其中“井式淬火电阻炉”和“网带焙烧炉”已顺利通过验收,其余 8 项待验收。在研项目 中“铝合金真空钎焊炉”和“70t 中频无心感应炉”是上年接转的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220t 交流电弧炉、LF-220t 钢包精炼炉”和“210t 双工位钢包精炼炉”是该公司 2007 年自主研发的新产品; “220t 科技资源·67· 交流电弧炉、LF-220t 钢包精炼炉”和“两段式铝合金管棒感应加热炉”属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分别出口 土耳其(上海五冶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总承包)和巴基斯坦(洛阳中色科技有限公司总承包);其他项目是 科技成果推广和已形成产业化项目。这些项目的完成为该公司的科技进步和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吴海萍)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2007 年,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简称电勘院)秉承自主 创新、科技创新精神,继续健全完善院、基层两级生产科研运行机制,深化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该院本着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充实、发展、延伸理论的原则,建立以院、基层两级相结合的生产科研 运行机制,以院一级作为新技术研发的主体,以基层作为实践应用的主体,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组织技术攻 关小组,并与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组成产学研项目小组,有机的将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明确了 科研方向和社会需求,较好地解决了科研转化生产力的问题。 拓展专业新领域,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该院针对陕西省宝鸡、延安等地区地质灾害重点区域,承担 了靖边西蓝 50×104Nm3/d LNG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石鼓山片区伴山蓝湾住宅区建设场地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石鼓山片区开发建设西府老街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陕西省麟游县垃圾处理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宝鸡市陈仓区千渭星城小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宝鸡市医疗废弃物处置 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扶风县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鑫旺现代城建设工 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扶风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凤县三台山金矿区矿山地质环 境治理施工;陕西省宝鸡自强中专学校学生公寓楼边坡治理施工;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滑波群治理勘察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其中,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滑波群治理勘察工程,查清了滑波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 实际情况提出的采用少量短桩工程、重力档墙工程、边坡削坡工程、坡面植被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得到延 安市发改委的肯定,并在施工图设计中得以实施。在滑坡治理上,采用了瞬态面波测试新技术,使寻找 岩土界面分化层厚度及滑动面更加精准;在滑坡稳定性计算上编制了应用软件。 在地基基础施工方面,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静压管桩技术,用空心管桩替代实心桩,节约 投资约 1/3。 (贾亥) 【陕西省机械研究院】 2007 年,陕西省机械研究院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级重点项目、该院科技创新优秀 成果“同步器锥环”的增产扩能和棉花检测仪器升级换代为重点任务开展工作。 “同步器锥环”2006 年通 过省上验收进入批量生产后,针对市场需求,2007 年,该院和华夏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在该公司新建第 二条粘接生产线和烧结车间,购进了一台大型连续烧结炉,提高了产品生产能力。该院承担的陕西省重大 科技创新项目“棉包回潮率在线测定装置” ,2006 年底通过陕西省科技厅和中国纤维检验局的鉴定验收, 2007 年实现成果转化并投放市场。同年 9 月,由中国纤维检验局主持在该院召开了中纤局重点项目“温 湿度对棉花回潮率测定的影响实验研究方案专家论证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为全国棉花水分检验技术 提供了新的标准。该院已建成《步进式宽幅调温湿度实验室》,为该项目研究提供了条件。在该项目的带 动下,适应新标准的国内新一代电测器在该院华斯特公司正在研制,即将完成样机的试制。 2007 年,陕西省机械研究院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经协商,该院与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达成“遵循 市场规律,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全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共识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联合组建《陕 西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8 年将正式运营。 (杜有亮)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 2007 年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在研项目共 7 项,其中, “高性能耐 R134a 制冷剂橡胶材料” “新型高效消毒剂邻苯二甲醛的研制”为省级科技攻关项目, “炼油污水处理及回 用技术研究”为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DMDMH 防腐剂” “500t/a 荧光増白剂 CBW 产业化研究” “NCB 中性固体漂白剂中试(2000t/a) ” “华科 88、98 氯化工艺中试研究”为该院院级重点项目。省级重大科技 ·6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攻关项目“炼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是以陕北油田炼油废水为回用对象,对污染状况作出评价,对 水体主要的污染因子——石油、高盐分、高硫化物、腐蚀性,进行循环冷却水补充回用方法的处理效果比 较研究。主要技术关键是将高硬、高含 CI-、SO42-的炼油污水回用与循环冷却水系统,开发适合炼油污水 回用的化学软化剂和高效絮凝剂,使炼油污水回用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炼油污水回用率达到 70%以 上,每年节约水资源 4.6×106m3,节约循环冷却水新鲜补水 50%~80%。 在创新能力方面。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挖掘老产品、开发新产品中 做了大量工作。纵观省石化院 2007 年度科研开发工作,可归纳六个特点:一是科研投入大幅度增长,达 到 460.83 万元,创历史新高,保证了科研项目顺利展开;二是坚持“突出重点,强化监督,注重实效” 的原则,精心组织、及时督促、重点扶持、确保了成熟项目的验收和成果鉴定;三是立项起点高,参研人 员素质好,参加项目的科技骨干平均年龄三十多岁,所承担的多为内省科技攻关项目,新型高效消毒剂、 新型多功能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项目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是研究及合成工艺水平显著增强,研究成果 填补了国内空白,高性能耐 R134a 制冷剂橡胶材料,解决了加工工艺缺陷,提高了耐油、耐低温以及高温 压变性能。新型紫外线吸收剂-1789 所采用的微波催化合成工艺技术属国内外首创,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并已获得专利技术;五是适时开展了 2000 吨/年中性固体漂白剂和 100 吨/年多功能杀生剂 SW-909 的中试研究,为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基础;六是科研开发和市场应用推广同步进行,在扩大应用试 验的基础上达到批量供货,2007 年仅科研项目创收就达 178.5 万元。由于重视科研工作,带动了产业化稳 步发展,2007 年全院经营创收达 7262.2 万元,利税 512.3 万元。 在《应用化工》编辑方面。 《应用化工》由陕西省科技厅主管,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陕西省 化工学会主办,坚持为全国化工行业经济建设服务是该刊的办刊宗旨。《应用化工》旨在传递和交流化工 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适用技术,及时报道国内外化工科技动态和市场信息,为科技生产、成果转 让、产品销售服务。该刊设有“专论与综述” “科研与开发” “分析测试” “应用技术”等栏目。 《应用化工》 严格围绕办刊宗旨,秉承“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办刊原则,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认真执行国家 有关出版法规,使刊物质量稳步提高。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评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 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 年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 年为美国《化学文摘》 (CA)千刊表收录期 刊;2007 年进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7 年进入俄罗斯《文摘杂志》 (AJ)数据库。根据中国学术期刊 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6)2005 年《应用化工》计量指标统计表总被引频次 321;影响因子 0.447;5 年 影响因子 0.434;即年指标 0.044;他引总引比 0.92;被引期刊数 170;被引半衰期 3.7;2005 年载文量 271; 基金论文比 0.37;Web 即年下载率 18.5。2007 年刊登国家、省部级基金论文 147 篇。 《应用化工》主要指 标数,在总体上和同行业中的排序均靠前,《应用化工》作为一种应用性学术刊物,已具有较高的办刊质 量、相当的学术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重点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方面。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 2007 年重点安排 6 个技术领域重大科学 研究计划,综合节水:重点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技术, 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提高水能源的综合利用率;高分子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空调系统胶管、防抱死系统胶管、发动机油封及各类密封圈等需要的特种橡胶材料,橡胶新剂型,开发新 型助剂,提高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应用范围;农用化学品:重点研 究新型农药助剂,高效、低毒农药新剂型,开发农药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绿色化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的 品种为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专用复(混)型缓释、 控释肥料技术;油田化学品:重点研究新型油田专用化学品,包括:油田酸化高温缓蚀剂、杀菌剂、破乳 剂、阻垢剂等;轻化助剂:重点研究新型日用助剂和纺织助剂,包括新型杀菌剂、防霉剂、紫外线吸收剂、 增白剂等;食品添加剂和重要中间体的合成:重点研究专用微量元素添加剂、功能添加剂及重要中间体的 绿色合成及新品种。 (胡广新) 科技资源·69· 【陕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2007 年,是该所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十一五” 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该所坚定不移 地实施“科技立所、人才兴所、创新强所、产业富所”发展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省政 府提出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的规划要求,整合科技资源和产品研发能力,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 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该所坚持“市场有需求、技术有支撑、生产有效益”的立项原则,2007 年度共申报省科技项目三项, 其中, “CJ 500 稀土自动称量充填机”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新产品计划; “红枣切片加工成套设备的研究”被 列为陕西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 “挤奶机械产业化示范推广”被列为陕西省农业推广计划,项目进展顺利。 成功申报了陕西省科研院所科学事业费专项资金《钕铁硼体(制品)自动生产线》项目和陕西省重大科技 创新专项《稀有金属粉末精确计量成型组合装备》项目。 申报 2008 年农业工业科技攻关项目“高效节能单级高扬程潜水泵” “奶牛养殖小区粪便处理技术研究 及示范推广” “钼(钨)粉腹管自动计量均匀充填机” “奶山羊挤奶机使用技术培训”等四项。 所内下达的“CJ2000 自动称量装袋机” “奶山羊挤奶机” “GCD250 灌装机”和“配料控制器”四个计 划项目,顺利通过了项目验收。 2007 年度,该所在高精度自动称量装袋机、挤奶机两大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上,依托 现有产品的技术储备,应对市场需求,调整发展思路,加大创新和产品销售力度,研制开发的“CJ1000 自动称量装袋机”和“CJ2000 自动称量充填机”,作为国内钕铁硼行业急需的新型装备,已得到了行业的 认可,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达 70%以上。自行研制的“奶山羊挤奶机”和“GCD250 灌装机”两个产品,四 种机型已通过专家评审推荐,列入了农业部《国家农机产品补贴推广目录》 。 (马新利) 【西安微电机研究所】 2007 年,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 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全省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自主创新、科技攻关、成 果转化、科研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科技攻关和科研工作方面。2007 年,该所承担科研项目 94 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34 项,陕西省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2 项,投入资金 809 万元。年度内完成科研成果鉴定 21 项,中试生产 6800 台套。年度内还申请专利 6 项,其中“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永磁转子结构”“无刷直流电动机定子结构” “表面粘接磁钢永磁转子” “一种磁阻式多极旋转变压器”正式获得授权专利。该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80% 为军工配套,项目的技术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其中两种型号的无接触旋转变压器和新型空心杯转子永磁 直流伺服电动机等 6 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科研项目中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为自主创新成果, 如为“神舟”载人飞船研制的两种高速内冷无刷直流电动机均为自主创新产品。同时,2007 年该所还修 订了《电子调速微型异步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电工术语〈控制电机〉》 《控制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电子 类家用电器用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4 项国家标准。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07 年,该所在自主研发并完成中试生产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联营的模式 实现了新型工业缝纫机电控系统、 纺织机械用 70ZW—C01 无刷直流电动机等 6 项科技成果的规模化生产。 在科研管理水平方面。2007 年,该所全面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不断巩固和完善质保体系和军 用电子元器件生产线建设,军民质保体系和军标生产线通过了赛宝认证中心的复审;项目管理制度和项目 管理档案及成果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科研成本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投资加大,新添置高精 尖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 34 台(套)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新的微特电机应用领域,为科技成果“军转 民”和产业化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贮备。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07 年,该所加强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 29 次专业技术和 岗位技能培训;局部调整了工程技术人员职务系列,按照科技人员的水平、能力和业绩选聘上岗,促进了 专业带头人的成长;激励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了优秀科技 ·7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成果和优秀科技工作评奖。 (薛永康) 【西北化工研究院】 2007 年,西北化工研究院继续围绕已经确定的三大科研领域,集中科技资源开展科 研和产业化工作,同时也着力培育新兴的科研领域。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突 出成绩。 科研工作方面。2007 年,该院共安排科研项目 19 项,其中各级政府纵向科研项目 7 项,院内自立科 研项目 12 项。专业领域分布为:煤气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推广项目 4 项,C1 化学重大工艺技术 2 项,合 成和工艺过程催化剂 4 项,净化技术 3 项,精细化工技术 3 项,环境保护技术 1 项,农用化学品技术 1 项, 软课题研究 1 项。包括科学技术部院所技术开发专项“煤液化残渣制合成气(氢气)技术开发研究” 、陕 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单喷嘴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陕西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耐硫变 换催化剂研究” 。与此同时,继续积极申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科技开发资金支持,申报科研项目 14 类 21 项,获得批准科研项目 9 项。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07 年,该院完成科研项目鉴定 1 项,项目验收 4 项,项目总结 3 项。申请专 利 2 项。获得发明专利 2 项,即“一种干粉固体燃料气化方法”(ZL200510096192.1)和“脱除垃圾焚烧 炉排放废气中二恶英的催化剂” (ZL200310118979.4)。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在多元料浆气化技术、焦炉煤气 深度净化技术和耐硫变换催化剂三个方面。多元料浆气化技术继续保持强劲的推广势头,开发了适应不同 单炉气化能力要求的工艺设计包(PDP) ,推广业绩达到 18 家,成为世界上同类气化技术中推广业绩最多 的技术之一。焦炉煤气深度净化制甲醇技术实现大规模工业推广,为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改善环境提供了技 术支撑。耐硫变换催化剂继续在工业装置的试用,积累工业应用业绩,并为第二代催化剂的开发提供借鉴。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2007 年,该院重新修订了科研管理办法,加强了对科研过程的控制, 并将知识产权、技术推广、科技宣传等纳入科研管理的范畴,进一步理顺了科研管理体制。在科技机制上, 进一步强化了对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鉴定、科研成果转化、专利申报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并兼顾了对其在 科研过程中所付出劳动的激励。加强了与企业、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改变了以往主要靠 自己的力量把一个项目从头干到尾的科研方式,集中各方面资源,发挥各自所长,加速科研开发进程和科 技成果转化。 (房根祥)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成立于 1980 年,隶属于省科技 厅。该院是建材行业在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科研设计型企业。主要从事水泥工业设计、民用建筑设计、科研 开发、水泥产品和装饰装修材料质检、工程监理、工程咨询及商贸等业务。现有在册职工 195 人,各类专 业技术人员 126 人。其中,正高职 1 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51 人,大学以上学历 78 人,占职工总数 的 40%;获得各类执业资质人员 12 人,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素质高、综合性强的专业设计和科研 队伍。该院管理部门有综合办、财务审计部;经营部门有设计分院、陕西省装饰装修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 陕西省水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科研开发中心、建筑材料检测中心、技工贸服务部;院控股公司有陕西 恒泰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崛建物业管理公司。该院拥有设计科研检测监理体系:院属设计分院拥有(包 括建筑工程和建材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证书及(包括建材行业、环境工程)工程咨询乙级证书;院属的科 研开发中心,重点从事新材料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研究及其他科技产品的研究,拥有现代化科研生产基地 和技工贸服务部;该院装饰装修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和陕西省水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是陕西省质量技术 监督局授权的法定质检机构,配备有红外、原子吸收、放射性、全自动水泥压力试验检验等先进的仪器设 备;该院控股的陕西恒泰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省唯一的水泥工程监理公司,具有乙级冶炼工程建 设监理、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和丙级市政公用工程建设监理企业资质证书。先后参与了 9 项 2500t/d 以 上的水泥工程和约 21 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工程的监理。 该院先后完成 30 多项科研课题和 300 余项设计任务。20 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其中获 得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二、三等奖各 1 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省 科技资源·71· 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新型 ARD 系列融雪除冰产品机场跑道融雪除冰剂、道 路融雪除冰剂获得国际资质认证。 2007 年,设计工作完成了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 万吨/年、山西五色石有限责任公 司 50 万吨/年、河南栾川县圣瑞水泥有限公司 100 万吨/年、彬县天柱水泥粉磨有限责任公司 60 万吨/年等 水泥粉磨站项目以及西安市长乐坡村城中村改造工程等较大项目的设计工作。并完成了榆林市瀛建环保建 材有限公司利用热电厂的粉煤灰生产水泥、西乡鹿龄建材有限公司 2500t/d 熟料水泥生产线、陕西省实丰 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4500t/d 熟料水泥生产线工程等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院设计的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 200 万吨/年水泥粉磨站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双闭路带辊压机联合粉磨工艺和机械、电气、 自动化设备配置,实行 DCS 计算机集中控制。该系统在磨机前增加了辊压机,使进入球磨机的中间产品 比面积达到了 1700cm2/g 以上,磨机台时产量得到提高。建成的两台(直径)φ3.8m×13m 水泥磨,单机 年产量 100 万吨,是西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粉磨项目;质检工作上,2007 年 6 月该院装饰装修材料质 量监督检验站通过了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实验室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工作,获得“双认 证”继续授权,11 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了新的计量认证证书和授权资质证书。该院水泥产品质量监督 检验站和省质检所整合工作正在进行;监理工作上,该院控股的陕西恒泰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在完成股 份制改造的基础上,拓宽市场领域,已由过去单一领域深入到多个领域,全方位地开展监理工作。已完成 10 多个项目的监理,正在完成的项目 9 个。主要涉及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建筑、道路、园林、体育、汽 车 4S 店、天然气管道安装等多个领域;科技研发上,2007 年,该院“砌筑水泥”和“水泥熟料煅烧用脱 硫节煤增效添加剂的应用与研究”环保节能项目,已立项且资金到位。“陕西省胶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正在积极筹备中。 (冯方等) 【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 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始建于 1965 年,原属纺织工业部,后为省属,是一个业务 面向全国纺织器材行业的综合研究所。2001 年 10 月底转为科技型企业。该所除研发新型纺织器材产品外, 同时承担着全国纺织器材科技信息中心、陕西纺织器材标准化归口单位和陕西纺织器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站等行业服务工作。全所从业人员 122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56 人。主要生产设备有塑料、化工、机械 加工设备,其中包括挤出机、注射机、车床,主要用于科研试验和生产。主要产品有建筑用下水管材、管 件、涂料、筘胶、吸棉管等。同时对外加工维修机电、化工、塑料产品。2007 年全年总收入 884 万元, 实现利润 66.1 万元。编辑出版的《纺织器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量保持了高 增长率。该所并为全国纺织科技信息中心配置了电脑等硬件设施,组建了中国纺织器材信息网及数据库, 为提供行业间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全年按计划完成 2 项国标报批稿,1 项行标报批稿,3 项行标送审稿, 1 项行标征求意见稿,受到全国纺机标准委员会的表扬。 .(卢建平) 【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始建于 1954 年,后由原中国纺织工业部出 资建立陕西省纺织工业设计院,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专业设计院。1994 年更名为陕西省纺织 建筑设计研究院,2002 年正式更名为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该院现已发展为拥有国家建筑工程设 计、纺织印染、工程技术咨询、工程总承包甲级资质、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乙级资质的综合性设计研 究院。2006 年通过 ISO9001-2000 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7 年底划归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技厅。 该院核心业务为各类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咨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总 承包,为业主提供全程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自成立以来,完成的工程项目遍及亚非五个国家,国内十余省 市,工程项目数千项。完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等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数百项。目前在办公、文化 教育、宾馆、商业、医疗、建筑、体育等公共建筑设计、民用住宅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该院拥有以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设备工程师、注 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和各专业高级工程师为骨干的专业技术队伍, ·7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专业配套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设计经验丰富。自 2000 年以来,先后有 30 余项建筑工程设计、建筑规划 设计荣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 2007 年该院通过 IS9000 质量管理认证年度审核,质量管理改进,设计质量提高,通过了国家建设部、 省市组织的抗震设防、节能减排等专项检查。同时,该院还加大了技术人才资金投入,强化人员培训。在 陕西省优秀勘察设计项目评选中,该院完成的“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图书馆”和“宝鸡文理学院东校区 图书馆教学楼”项目荣获优秀设计三等奖。 “圣合家园规划”项目荣获了 2007 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 计方案竞赛规划金奖。该院参加并完成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污 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纺织:化学纤维制造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子课题)课题工作。还 参加了中国纺织行业新规范审查工作及榆林建委组织的对施工图审查单位的检查工作。 (齐建文)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国内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稀有 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北质量监督检验中 心等的依托单位。截止到 2007 年底,该院拥有资产总值近 21.7 亿元,仪器设备 3000 多台套,在职职工 1887 人。 2007 年,该院综合收入达 18.6 亿元,较 2006 年提高 36%。出口创汇 4622 万美元,上缴税收 4227.22 万元。获得“高新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两项全国最高荣誉,向 “嫦娥一号”工程提供 7 种关键材料,被省政府确定为近 5 年内重点培养的 28 家百亿企业之一。全院共 获成果奖励 18 项,其中“超细纤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授权专利 16 件,鉴定成果 16 项, 发表科技论文 281 篇,其中 SCI 收录 98 篇。共申报项目 158 项,已获立项 30 项,立项经费首次超过亿元。 先后获批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973”项目“钛合金材料制备及加工的基础研究” 、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项目“年产 30000 吨钛材及其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以及 3 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 工程项目。完成国家标准 10 项,起草的国家标准《烧结金属过滤元件》荣获全国有色金属标委会技术标 准三等奖,钛及钛合金棒材产品荣获有色金属产品实物质量认定金杯奖。2007 年该院控股的西部材料公 司上市,上市定投的稀有金属板带材项目快速实施,进展顺利。通过实施与洛南县政府合作的钼资源深加 工项目推动科技与资源结合,西北有色院技术、市场优势与矿产资源优势的结合,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 钼深加工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钼深加工产品生产基地。 (庞晋豫) 【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2007 年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承担省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1 项,陕西省 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1 项,共承担各类技术咨询服务项目 48 项。 “浓缩果汁加工厂水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课 题立足降低“三高” ,从果汁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着手,研究果汁加工厂清洁生产与排放、水的资源化利用,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清洁生产体系,做到降低果汁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该项目已经完成准备验收。“重 金石微粉生产及应用研究”课题,该院首先采用干法冲击式超细粉碎工艺和先进的干法冲击超细微粉工艺 技术生产重金石微粉,对重晶石微粉进行改性处理,属于非金属矿产加工中关键技术研究,是新材料工程 中高新技术之一。其改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属国内先进。该项目已进入初始研究和建设阶段。 在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方面,2007 年,该院先后承担了大中型酒厂、食品饮料厂、制浆造纸厂、陶 瓷厂、高岭土加工厂等可行性报告编制、技术改造、建厂设计、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等 48 个项目, 完成室内工程质检 245 多项,环境质检 198 项,酒类、化妆品质检 567 批次,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科技 服务收入 357.3 万元,上缴税金 30 万元。突出在生物技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镁橄榄石综合利用、功 能保健食品等项目领域方面与有关企业合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该年度在轻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获得 陕西省财政经费 40 万元,用于产品研发和实验室建设,这是自该院 2000 年以来首次获得政府科技创新平 台建设资金支持。另外,该院还完善和补充了院内相关管理制度,对需要新建立的各种制度和办法,根据 不同情况,做出了相应的完善计划。随后,修订了《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内部管理制度汇编》,在科 科技资源·73· 学管理,创建和谐的研究院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郑健钧)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 2007 年签订合同总额 21.39 亿元,是年度指标 10.52 亿元的 203.29%,是 2006 年 13.52 亿元的 158.25%。主营业务收入 13.51 亿元,比计划指标 9.01 亿元增长了 49.93%。利润总额 1.08 亿元,比计划指标 7843 万元增长了 37.22%。净资产收益率 17.72%,比计划指标 13%增加 4.72%。成本费 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92.01%,与计划指标大体持平。技术投入率 10%,与计划指标持平。 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冶金所中标承钢 2 台 4 机 4 流板坯连铸机,东方特钢不锈钢板坯连铸机中标标 志着该院为国内首家向特钢板坯市场迈进的企业。精整所签订的柳钢拉矫重卷机组、鞍钢 4 号冷轧包装机 组等项目,使一季度合同额超亿元。锻压所承揽的石油钢管热处理生产线、20MN 快锻机组项目,是近几 年开发的新项目。管棒所钢管铣头倒棱机和高速冷轧管机进入国际市场,并中标了 120MN 张力矫直机。 环保所推广转炉煤气干法回收系统、玻璃窑炉除尘脱硫系统,巩固扩大转炉煤气湿式电除尘器优势,提高 了技术含量、增加了利润。精炼所承揽的攀钢 3 号 RH 真空精炼装置总包合同、本钢 4 号 RH 机械设备总 包合同,均为国内自主设计成套。轧制所签订的泰钢 1750mm 冷轧机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内机电 液成套的最大的单机架可逆冷轧机组。 (宋晔)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7 年,该院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的科研项目有 6 个,项目来源于西安市地 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分别是“西安城墙南门、 北门地铁二号线穿越区段安全评估及西安地铁二号线施工沉降与运行振动对城墙影响研究”“西安地铁二 号线盾构施工沉降与运行振动对钟楼影响安全评估研究” “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桥梁桩基试验研究” “郑西客运专线地基及基础工程沉降观测预测技术研究” “古文物勘察手段研究” “波阻板的隔振优化及工 程应用研究” ,上述项目均在研(接转) 。全年在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 8 篇。主编的《工程地质手册》第四 版已出版发行,参加编写的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和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已通过建设部组织的评审,即将颁布实施。主编完成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格式规 定》。组织完成了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工程勘察质量现状调研》课题的立项及前期调 研准备工作。 该院重视技术研发工作。2007 年,以三位“国家勘察大师”为依托,成立了“大师工作室暨技术开 发中心”,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技术培训工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多种方式,开展职工全员 继续教育工作。开设“机勘专家讲坛” ,邀请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来院授课,提升了员工知识层次。 2007 年度,该院共荣获 8 项省部级以上大奖,其中“西安国际商展中心岩土工程勘察” “陕西省广播 电视中心编播楼工程勘察和桩基试验及检测”等 2 项工程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铜质奖”; “郑州国际会展 中心岩土工程勘察”“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项目勘察”和“西港国际大厦岩土工程勘察及桩基试 验与检测”等 3 项工程获“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 。完成的“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项目” 和“中国民航西北管理局综合业务楼试验检测”两个项目荣获西安市优秀工程勘察奖。 (张洁)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2007 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通过了《航测遥感局“十一五” 科技规划》,确定了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研究方向,成立科技创新中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首批 研发基金投入 400 万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国家“3S”产业化基地项目入驻西安航天科技产业 园区,标志着国家西部 3S 基地项目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2007 年共完成各类航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等方面科技项目 300 余项,其中申请到国家“863”项目“InSAR 系统地形测绘应用示范”,国土资源部“矿 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监测”和“中国煤炭资源数据库”项目,中标的重大市场项目是新疆“克拉玛依引 水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 ,重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重庆市都市圈管理信息系统” “西安—汉中天然气管 ·7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线探测”等。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6 件,“野外设备巡回检查系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航测遥感局发挥完整的 3S 技术产业链优势和印刷服务优势,将航测、遥感、地 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及成果推广使用,广泛应用于数字奥运、数字城市、数字水利、数字煤炭、数字 石油。 (毛耀保)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 2007 年,该院共申报项目 106 项,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 90 余项,其 中,承担国家“973”项目“中国煤层气有效资源潜力及分布”“煤层的吸附特征与储气机理”“煤层气形 成的动力学过程及资源贡献”和“多种能源矿产成矿(藏)物质聚积和分布”4 项,拥有两名科技部“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基金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煤科总院等批准 立项的项目 28 项,国拨科研资金到款 2300 多万元。获准立项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与 重点项目的课题与专题是“煤矿水害防治关键技术标准研制”“老矿区深部煤炭资源井下综合勘探技术及 装备研究” “新疆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技术与应用研究”等十余项。国家项目和总院项目计划完成率 98%, 院自筹资金项目计划完成率 97%。该院自筹经费连续多年保持 20%以上的增幅。2007 年共批准自筹资金 研发项目 25 项,资金 700 余万元。2007 年新签合同 5.01 亿元,同比增长 34%,实现总收入 4.43 亿元, 同比增长 35.9%,执行合同总额 6.21 亿元,同比增长 37%,实现利润 9156 万元,同比增长 58%。科技创 新工作方面。该院面向国家对深部煤炭资源的迫切需要和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围绕产业建设,增加科技投 入,加大研发工作的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成效:①顶板水采 空区水涌水量计算和防治规划设计已在大同、皖北开始实际应用。②“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龙口矿钠 氯离子监测预警系统将安装试验,老空区地球物理探测正在实施。③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田开发利用 规划编制项目经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通过了评审,有望开辟该院煤层气专业在开发利用规划编制方面的新 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该院组建了钻探机具研发中心,制定了该院科技成果奖励等办法,对科技创 新成绩突出的成果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申报受理和授权的专利发明人予以奖励,对发表一定级别的论著、 论文的作者予以奖励。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研制的 15000Nm 大型钻机试验台通过了陕西省地质学 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自筹资金 300 万元建设“千米钻机虚拟样机技术与数字化设计平台” 和“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基础平台”两个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 (夏宇靖)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 年,共完成重大科研创新成果 30 余项,已正式通过鉴 定验收的科研成果 8 项,其中“膨胀土地区公路构造物地基与基础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与“四车道特大 断面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山区高速公路数字化集成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 “草原地区一级公路升级改造适用标准及关键技术研究”等 6 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获各类奖励 36 项, 其中,科技进步奖 15 项,分别是“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 “山区高速公路数字化集成设计 系统研究与开发”和“集成化长大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研究”等。获得优秀咨询、调研成果奖 4 项,优秀质 量管理奖 2 项。获得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奖 15 项,其中“京福国道主干线徐州绕城公路东段”项目获得优 秀勘察奖。 “丹东至拉萨国道主干线青海马场垣至西宁高速公路” “邳州京杭运河大桥”等获得优秀工程设 计奖。按级别划分:国家级奖励 7 项,省部级(含全国行业协会)奖励 29 项。 引进消化吸收推广项目方面。①该院承接的国外公路规划、勘察、设计、咨询项目应用在中小跨径桥 梁标准化参数化设计系列成果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设计质量,提高了合同履约率和市场竞争力,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②该院承接的国外公路规划、勘察、设计、咨询项目应用在道路三维可视化集成 CAD 系统上,实现了勘察设计内、外业工作集成和多专业设计集成,实现了资源共享、协同化设计,设计与成 果可进行可视化、动态的分析评价(如基于运行速度的安全评价、实景仿真等)。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加 大科技投入,2007 年购置专有科研设备投入约 400 多万元,科技园区土地购置与规划报建投入约 4000 万 科技资源·75· 元,科技研发总投入约 1248 万元。 (罗满良)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2007 年,该院申报的 13 个项目全部获陕西省第十四次优秀工程设计奖, 其中“大唐芙蓉园·紫云楼” “黄帝陵祭祀大院(殿)工程”等 5 项获一等奖;“长征左邻右舍”“经发国 际大厦”等 5 项获二等奖、 “豪盛时代” “嵩山少林景区入口服务用房”等 3 项获三等奖。2 个申报项目获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优秀结构设计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该院建筑节能设计工程通过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 建筑节能图纸审查,通过了建设部的节能专项检查,并且设立了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完成了由该院主编的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 的标准复审工作。参与《空调系统热回收装置选用与安装》《交通建 筑电气设计规范》等 10 项国家、地方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编写、审查工作。完成《高烈度区钢管柱外伸式 水平加强环、钢管混凝土柱—RC 环梁及其外包式柱脚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项目两个阶段的试验确数值 模拟分析和试验报告,正在整理最终成果报告。修订并实施“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三年)规划”。加大 购置软件资金投入,解决了软件正版化问题。 (赵越) 【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2007 年公司正式运行的项目有 60 多个,共完成试车投产项目 22 项,同 比上升 47%;详细设计 13 项,同比下降 50%;初步设计和基础设计 12 项,同比下降 8%;前期设计 22 项,同比下降 49%。从服务形式来讲,传统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服务项目平稳增长,在全年的收入中, 设计收入占全年的 14.9%;技术咨询收入占全年的 3.6%;国外收入占全年的 0.9%;总承包收入全年营业 额的 80.6%。总承包项目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全年交付和即将交付的总承包工程有八项,公司 2007 年相继签订了万华二期、贵州金赤、云维甲胺/DMF 等总承包项目。2007 年度获奖项目如下:“烟台万华 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16 万吨/年 MDI 工程”获 2007 年度第三届工程项目管理奖金奖; “陕西延长石油(集 团)炼化公司榆林炼油厂年产 20 万吨醋酸及其配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 2007 年度化工行业优秀工程 咨询成果二等奖;“上海焦化有限公司醋酸配套一氧化碳联产甲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云南云维股 份有限公司 20 万吨/年醋酸乙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分别获陕西省 2007 年度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 三等奖; “年产 20 万吨大规模 MDI 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 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烟台 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16 万吨/年 MDI 工程”和“金岭 8 万吨/年甲烷氯化物工程”项目分别获 2007 年 度化工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二等奖。 (徐兰生)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2007 年,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简称西安地调中心)共承担各类项 目 59 项。项目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央勘查基金项目、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全国危机矿山项 目、地方财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支撑攻关项目和其他类合作 项目。西安地调中心承担完成了 7 个矿产计划项目和 44 个工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和设计的编制、初审和 上报,并全部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相关部门组织的评审答辩。项目中,有 14 个获优秀,30 个为良好。 完成了 4 个项目成果报告的审查,全部为优秀级。 2007 年 5 项增量项目立项论证并获通过,项目总经费额度为 1400 万元。其中基础地质项目 2 项,能 源地质项目 2 项,水文地质项目 1 项。2007 年该中心进行结构调整成立了能源地质处。形成了覆盖基础 地质、矿产地质、能源地质、水工环地质、工程技术勘查及环境影响评价六大业务领域。2007 年,西安 地调中心新接收硕士、博士 5 人,新调入技术骨干 7 人。 (郝晓红)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2007 年,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组织本年度及“十一五”科研项目的申 报工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基金项目、地震行 业专项、中国地震局三结合课题以及其他科研项目等,其中有 9 个科研项目获准本年度资助,3 个项目在 研(接转) ,3 个项目已经结题,分别是“长白山火山地壳形变机理研究” “昆仑断裂和海原断裂地震空区 ·7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间震期变形特征的 GPS、InSAR 和地质综合研究”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全年 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 18 篇。 由该中心研制的《数字水准仪和光学水准仪室内检定装置》2006 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且 2007 年又荣获中国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装置已经中标,并签订了合同。完成了《国家水准仪、水准标 尺计量检定规程》编写、修订工作。该中心重视科技交流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合作项目。该中 心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到系统内外的研究活动中,促进了人才的成长。2007 年派出 6 人出国考察学习,使 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国外地震科技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动态。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学会团体的学术交流 活动,提交了多篇科技交流论文。2007 年该中心荣获中国地震学会“优秀学会”奖励。 (凌晔)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 2007 年该院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认证,获得 了在世界范围内对管理体系达标的应允,取得了市场竞争的准入证,为拓展设计咨询、项目管理、工程总 承包业务提供了体系保障。成立了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其各专业技术委员会,印发 实施了《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考核办法》《科研、业务建设及技术储备项目管理办法》和《工程项目创优 管理办法》,树立专业权威搭建科研平台,为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了建设部 和省市组织的抗震设防、违规设计、图审项目、节能减排等专项抽查。参加陕西省城乡规划建设博览会, 省长袁纯清亲临该院展区参观,充分肯定该院的规划设计成就。 2007 年,该院有 10 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西北电力设计院研究开发基地办公楼”获省部级优 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陕西华茂经贸中心 B 座(御道华城)”和“动力管道手册(参编)”获二等奖; “新农 村住宅‘陕南方案 1’和‘陕南方案 2’ ”获三等奖。“西安西电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超高压(特高压)敞开 式开关及配套设备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部级优秀工程咨询二等奖、“西安西电电力整流器有限 责任公司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 电抗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三等奖。 (吴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 2007 年,该所全年新立纵向科研项目 12 项,包括“油气管道 完整性评估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 “在役老管线焊接缺陷检测分析和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高含 CO2 高冲 刷气田集输系统腐蚀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中曲率弯曲井段套管柱设计和气体钻井钻具失效分析”等。 其中新立集团公司技术开发项目 3 项;重点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2 项;承担西气东输二线科技重大专 项 1 项;重大现场项目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 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专项 1 项;参与国家 “863”项目 4 项。 2007 年,该所在研项目 20 项,各项目在研究周期内都按照合同要求完成了规定的内容。共结题验收 项目 6 项,包括“复杂工矿下钻柱安全性关键因素研究” “管道失效评估中的几个关键应用基础问题研究” “西部深井及滩海大位移井套管柱设计及管材选用技术研究”“重点深探井管柱优化设计及管材适应性研 究” “连续管制造及检测评估技术研究” “龙岗地区安全快速钻井现场试验”。其中应用基础项目 4 项,国 际合作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结题验收的项目中有 3 项取得了重大突破。 “低效油气田 开发中的管柱经济可靠性优化技术研究” “克拉 2 地面建设工程集成技术研究”2 项科技成果获得集团公 司技术创新二等奖; “西部油田套损预防技术” “油气田 CO2 腐蚀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陕西省科学 技术二等奖; “复杂深井油井管安全可靠性研究” “大型储罐安全评价方法、软件及应用研究”获中国石油 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专利 22 项,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120%。 2007 年,该所加强了与塔里木油田的合作,科研成果继续为苏里格气田、罗家寨、普光气田等重点 油气田开发提供技术服务。该所举办了高压输气管道断裂控制国际研讨会,奠定了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断裂 控制方案和钢管韧性指标的基础。该所共接待技术交流的国外团组 23 批次 100 余人,派出参加国际会议、 出国考察、境外培训、境外项目研究等 17 批次 41 人。 (谢文江) 科技资源·77· 【轻工业钟表研究所】 2007 年该所主要分析了军品配套产品订货量下降这个现实情况,主要是该所配套 产品相对单一,应用面比较集中,多年来新产品开发不足,对于当前军品市场的需求未能全面掌握。该所 提出了科技工作的发展举措,明确了专业优势及发展方向,即在保证传统的配套产品外,与承担国家型号 工程的大型研究院所合作,寻求合作配套项目,承担与自身专业优势相符的研发任务。依托该所在精密机 电研发领域的优势与有关院所合作,为其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配套,研发时间控制机构,取得了意向合同 额近五十万元,解决了合作方的某些技术难题,提升了该所技术研发水平,扩大了业务范围。2007 年将 检测业务范围进行了扩充,对行业原使用的标准全面整理,制订了“汽车用石英钟” “指针式石英钟” “计 时仪器的辐射发光规定”等 11 项国家钟表行业标准。 (李东文) 【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 2007 年,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 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科技工作与改 革创新。9 月,研究所更换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并从原中轻机造纸机械有限公司分立。分立后,研究所制 定了一批新的规章制度,制定了研究所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模式。通过调研市场和行业的发展,确定了走产 学研相结合科研发展道路,以包装、灌装机械为主,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农副产品和造纸机械产品,不断 扩大研究所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科研成果的技术含量,发挥该所在行业中的影响力的发展目标。2007 年, 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实际到位科技项目经费总额 93 万元。2007 年在研的项目共有七项,其中三项 为上年接转项目。 (王瑾)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 2007 年,该院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共有 7 项,其中国家“十 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2 项, “863”计划 1 项,国家基金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1 项,标准研究 2 项。“十 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和“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的研 究开发”目前已开展研究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申请专利 10 余项,发表论文 18 篇以上,已培养博士硕士 研究生 14 余人。 “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课题在新疆城建集团实施的年产 3 亿块烧结保 温砌块示范线已进入建设阶段,计划明年中期建成投产,并且烧结保温砌块在新疆地区应用的相关规程制 定也已开展工作。 “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课题 2007 年度主要进行的是基础研究,示范 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在规划筹建中。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铁矿尾矿再生节 能保温墙体板材的研究”项目,已研制出原课题提出的新型板材,并进入产品的性能检测阶段。承担的省 部级课题“城市污泥生产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研究”已完成实验室试制,开发出了小型污泥砖试样,已取 得国家发明专利 1 项,正在进行产业化研究和示范,准备项目的结题验收。 《烧结保温空心砌块》标准已 完成征求意见稿,正在进行评价方法与体系行业标准初稿。《烧结砖瓦工厂节能设计规范》国家标准报 批稿和《砌墙砖抗压强度试验净浆材料》行业标准送审稿也已分别完成。 (权宗刚) 【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 2007 年,共组织申报国家、行业、地方科技计划 12 项。全年共获得行业、 地方科技进步奖 3 项。 “调节血脂食用保健油”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大豆异黄酮高效提取 技术”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油脂》杂志获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在研课题共 计 19 项;工程咨询项目 8 项;工程设计项目 12 项;科技验收项目 3 项,分别是国家粮食局油脂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2007 年 11 月通过国家粮食局验收、 “醇法浓缩蛋白制取关键工艺及其应用开发”和“油脂加工 危害食用安全因素监控及对策研究” 。完成 6 项国家标准制修订: 《大豆异黄酮》国家标准制定; 《亚麻籽 油》国家标准制定; 《粮食包装、储运、标志》国家标准制定; 《植物油脂检验油脂定性试验》国家标准制 定; 《大豆粕》国家标准制修订; 《食用花生饼粕》国家标准制修订。 (王泽昕) ·7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陕西省科学院科研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于 1962 年 3 月 27 日建所, 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原子能所、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应用光学所、机械所和自动化所部分人员组成,命名为 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分所,1965 年 12 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机械研究所。1968 年 1 月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研究院,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503 研究所,1970 年 6 月划归中国科 学院,由地方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79 年 2 月又划归 中国科学院领导,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该所主要以高速摄影为主要专业建所并享 誉国内外,经过四十多年发展,专业领域不断扩展,现主要从事瞬态光学与光子学、光电子学、信息光子 学、空间光学、光谱成像、光电工程、水下光学、纤维与集成光学、特种光学材料、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和 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著名科学家龚祖同、侯洵、薛鸣球、牛憨笨等院士均出自该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是国内首批有 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现有物理学(光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光学等 3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 6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形成了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六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该所内设有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快光电子技术 863 重点实验室,超快诊断技术院 国防重点实验室,全光通信与高速光子网络(中意)联合实验室,空间光学研究室、光谱成像技术实验室、 光电测控技术研究部,先进光电与信息材料研发中心(与西安高新区联建)、塑料光纤系统应用工程中心 (与企业联建)等研究单元和完善、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通过国家 GJB9001 认证,取得保密资 格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书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核。 建所 40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为中国“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高 速摄影、现代光学、光电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2001 年,该所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知 识创新工程体系,在促进国家创新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更高层次地满足国家重大任务的需求,先后承担了 中国“载人航天任务” “绕月探测任务” “神光装置”等重大工程项目及国家攀登计划、 “863”计划、 “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任务,成为航天有效载荷及特种光电测量与控制设备的主要研发基地 之一。先后取得科技成果 400 余项,获国家及中科院省部级科技奖 240 余项,其中获国家特等奖 3 项、国 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中科院一等奖 28 项。近十年来,申报专利 300 余项,授权 200 余项;完成 了近 30 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是中国光学学会所属高速摄影光子学专业委员会、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专业委 员会、陕西省光学学会的挂靠单位。该所还编辑出版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光子学报》 。 2007 年,该所制定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管理制度,完成了国家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全年承担的在研省 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133 项,其中:国家“973”项目 1 项,国家“863”项目 35 项,高技 术产业化项目 1 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点)项目 6 项、面上项目 13 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1 项、重要方向项目 6 项,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 2 项,国际合作项目 1 项,院地合作项目 3 项,省基金 项目 2 项。在基础研究、工程研究、空间光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7 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该所在探月任务中承担研制的 CCD 立体相机成功地获取了中国首幅月面图 像,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 院等五部委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2007 年,该所发表论文 276 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25 项,其中发明专利 14 项,实用新型 11 项。获 科技奖 3 项,其中陕西省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 项, “梯度折射率光 学材料及微透镜系列”项目获 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资源·79· 该所非常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007 年两名研究员获政府特殊津贴。2007 年西安光机所接待来 访外宾 22 批 87 人次,邀请外籍学者来所作学术报告 11 次。出访 11 批 15 人次。联合举办 2 个国际会议。 (刘鹏)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于 1999 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升格而成。该所的前身为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连续四次 被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评为“优秀实验室”,是国内地学领域 2 个享此殊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2004 年,被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称号;2005 年,免于评估但仍视为优秀。 该所的科学目标是从国家和社会紧迫需求中凝练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中国大陆环境变化的历史、 规律和趋势,环境变化的过程和机理,地球环境科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环境科学知识 需求服务。努力实现学科方向的三个重要转变:实现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到“过去与现代相结合的全 球变化研究”的转变;实现“从季风环境到季风-干旱环境”乃至“区域与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的转变; 实现“从自然过程到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的转变,争取建设成为国际高水平的大陆环境科学研究基 地。 该所现有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点,第四纪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硕士点及第四纪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 在读研究生 86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38 人、硕士研究生 48 人。 该所现有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的加速器质谱中心(由科学院,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投资)、古环 境研究室、 现代环境研究室和粉尘与环境研究室等 4 个研究单元及 1 个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 年,共承担省、部级项目 41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科技部支撑项目 1 项、“西 部之光”人才计划项目 7 项; “973”项目 2 项、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 2 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 项、 重大项目 1 项、重点项目 3 项、群体 1 项、面上项目 17 项。其中“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晚新生代青海湖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及其对全球变化的意义”顺利通过中期评议,综合评议为优秀。 2007 年共发表论文 133 篇,其中 SCI 收录 80 篇,出版专著 1 部。美国 Science Watch 杂志 2007 年第 四期对 1996—2007 年地球科学对被引用论文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排名,其中该所安芷生院士以 1210 次引用(69 篇论文)位居作者排名第 16 位,在国内地球科学领域位于第一(引自《中国基础科学》 2007) 。 (汶玲娟)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始建于 1966 年。原名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 2001 年 3 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为现名。隶属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该中心具有天体测量与天 体力学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学位培养点,目 前在读的博士生有 25 人,硕士研究生有 58 人。2006 年进入创新三期以来,该中心根据国家和中科院相 关文件精神及中心创新三期的战略需求,组织制定了《国家授时中心岗位设置方案》《国家授时中心专业 技术岗位首次分级聘用实施办法》 。引进了量子频标及脉冲星研究项目的海外及国内专家 2 名。 该中心主要开展时间频率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时间频率高技术研究。承担国家标准时间标 准频率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其授时系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技术工程和社会公益设施,并被列 为由国家财政部专项运行维护费支持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之一。中心的短波授时台(BPM) ,每天 24 小时连 续以 4 个频率交替发播标准时频信号,覆盖半径 3000km,授时精度毫秒量级;长波授时系统(BPL) ,每 天发播高精度长波时频信号,作用距离覆盖中国陆地和近海,定时精度为微秒量级。 中心主要的研究单元有:量子频标研究室、守时理论与方法研究室、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 究室、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研究室、授时方法与技术研究室、时间用户系统研究室、导航与通信研究室及 时间频率基准实验室和授时部。同时该中心还设有期刊编辑部,负责定期编辑出版《时间频率学报》 《时 ·8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间频率公报》 。 2007 年该中心在完成正常授时发播任务外,重点保证执行包括嫦娥绕月工程在内的国家重大试验任 务共 14 次。2007 年该中心争取和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共 43 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国 家 863 项目 2 项;国家 973 子课题 2 项;西部之光 3 项;大科学工程维修改造 1 项;百人计划 1 项;院国 防创新项目 1 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子课题 1 项;另有横向课题 29 项。获得专利 15 项;申请专利 15 项, 其中发明专利 2 项;获软件著作权 22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84 篇,其中:SCI 收录 2 篇,EI 收录 5 篇; 一级期刊发表 14 篇;CSCD 期刊发表 39 篇。 (郭咏琴)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 1956 年 2 月,其前身 是“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 ,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1958 年经国务 院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 ,1964 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 究所” ,1979 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1988 年更名为“中国 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领导。1995 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 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8 年被中国科学院列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1999 年根 据国务院文件参与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且经国务院批准,对外仍使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 持研究所”名称。2001 年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知识创新 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序列。 该所设有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 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林草生态研究 室等 6 个研究单元,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有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 固原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等野外站,形成“4 室 2 中心,4 个野外基地”研究机构格局。 建有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人工干旱环境气候室等重要科研实验设施。形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试验与示范、 决策服务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研体系,为中国的水土保持,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重建 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7 年,共提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等项目建议书 6 份。向国家以及陕西省政府提交退 耕还林还草工程评估建议、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等咨询报告 3 份。制订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 , 被水利部采纳。该所与地方合作,先后开展了以粮食安全生产、以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及地方农业生产 与环境改善为内容的多项技术研究。2007 年,在研项目 103 项,其中新争取各类科研项目 67 项,合同经 费 5349 万元,争取科研任务经费占全所经费的 50%以上。从创新经费中列支 150 万元重点支持野外站的 能力建设,强化黄土高原区域网络定位监测与研究功能。 2007 年,程积民研究员主持的“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区农牧耦合生态系统模式与技术研究”获陕西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兴昌研究员主持的“旱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机理与内循环特征研究”获陕西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由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论著, 系统总结了 50 年来黄土高原研究与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为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共举办“土壤—植物系统中物质迁移”“中美土壤侵蚀前沿领域高级研究会”及“中日合作项目中国内陆 干旱地区沙化防治与开发学术研究会”等国际学术研究会 3 次,参加人员达 280 余人。 (梁峻等) 【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 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于 2002 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 陕西省科学院,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酶学、酶工程技术研究和中试技术产品开发的公益性科研机构。1971 年底,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和临潼食品公司共同成立糖化组,开展中曲发酵饲料研 究。1973 年 7 月,开展“纤维素酶菌剂中间试验” 。1975 年更名为临潼食品公司纤维素酶研究基地。1984 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纤维素酶研究基地与食品公司分家,更名为陕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纤 维素酶研究基地。1993 年陕西省科学院批准纤维素酶研究基地正式与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分离,成立“陕 科技资源·81· 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 。 该所主要以酶学、酶工程技术研究和中试产品的研发为基础,提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冻干技术 中试平台,进行生物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和产业开发。主要从事酶制剂在饲料、石油、食品、化工、环保 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酶分子修饰技术、酶的化学合成 以及酶的人工合成等方面的探讨;酶在纺织品服用性能改善、增强美观等方面的应用基础性研究;酶制剂 及相关产品的市场监督、产品检验服务及相关质量认可方面的工作。该所内设特种酶、发酵工程、分子生 物学应用、工程技术信息四大研究室。 该所附设有陕西省酶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酿造发 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2007 年,该所“毛织物生物防毡缩剂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石榴果 酒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石榴皮单宁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鹿茸真空低温冷冻干燥中间试验工艺技 术研究”4 个项目通过陕西省科学院验收。 《含有苹果醋的保健饮料的制备方法》 《羊毛防毡缩的整理方法》等 5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完成“石 榴果酒” “石榴原汁”等 5 个企业标准的撰写,通过省技术监督局的评审,取得了备案号。 2007 年,陕西省酿造发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在产品检测服务中,出具有效检测报告 48 份。截止到 2007 年底,该站已具备 6 大类 36 种产品的检测能力。 (李本光)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于 1979 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 微生物研究室,是西北地区唯一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科研机构,主管部门是陕西省科学院。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和利用、发酵技术研究及微生物生化药物等研究开 发,涉及范围主要有:淀粉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微生物菌种筛选、选育、代谢产物研究,微生 物农药、肥料、饲料的研制等方面。研究所下设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及利用中心、发酵技术研究中心、微 生物及生化制药研究中心、食用药用菌技术推广中心、博奥制药有限公司(参股)及陕西省淀粉转化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技术研究中心) 。所内建有 10 万级生测室、理化分析实验室、微生物菌种资源库、陕 西省科学院发酵技术中试车间等技术平台。 多年来该所共取得科技成果 50 余项,获得国家、省、市成果奖 30 余项。2007 年,在研项目 37 项, 其中新增项目 14 项、自助预研和储备等项目 6 项。全年通过省、市、院验收项目共 12 项,结题 1 项。获 发明专利授权 1 项,申请专利 4 项。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7 篇, 参与编著出版的专著有: 《陕西屋梁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2007 年,该所设立的科研基金继续用来支持科研自主创新项目,分别支持了 3 项预研、2 项储备和 1 个自选项目。与企业签订联合开发、技术服务、委托研究和科技合作协议书共 7 份,取得横向合作开发、 技术服务项目 4 项。承接大专院校及企业的微生物检测项目多项。参加了“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 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中国食用菌产学研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学 术年会” 。 (江莹)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是在原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院、陕西 秦岭生物与农业资源考察队的基础上,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于 1978 年正式成立,1983 年经中华人民共 和国林业部批准挂牌成立的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为国内(西北、东北、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之一,隶 属陕西省科学院。该所是西北地区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综合性专业研究所。以秦岭山脉和青藏高原为 主要科学研究平台,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质保存、可持续利用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昆虫多样性研 究,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研究,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所设有 西部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技术研究中心、昆虫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实验中心、野生 动物标本馆、综合办公室和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并先后建立了渭南高效生态农业研究示范基地、户县动物 驯化繁育研究基地、凤县林麝科学研究养殖示范基地。 建所以来,该所共承担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100 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成果 ·8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奖 74 项。发表学术论文 600 余篇,出版专著 30 余部,获发明专利 5 项。 2007 年,该所制定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管理制度。共承担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46 项。 吴晓民研究员主持的“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对藏羚羊等高原有蹄类动物的有效性监测研究”,陈志杰研 究员主持的“关中灌区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 11 种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分别荣获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张红星副研究员主持的“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荣获陕西省 科学技术三等奖。陈志杰研究员主持的“渭南设施蔬菜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获陕西省农业技 术成果二等奖。“青藏铁路通道对藏羚羊等有蹄类动物的有效性监测”等 3 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级鉴定,2 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科学院验收,4 项科研成果获得市、院、厅级奖项。 2007 年,为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应邀对日本酷农园大学、台湾中山大学进行学术交 流活动。 (王艳)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成立于 1959 年,隶属陕西省科学院。1958 年,中国科学院西 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力发展全国植物园网点的批示经报请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及陕西省、 西安市政府同意,于 1958 年 9 月开始筹建西安植物园,1959 年 4 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 研究所西安植物园”,隶属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西 安植物园” ,隶属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1961 年西安植物园进行了第一次建园规划, 1965 年引种植物达 到 1700 余种。1970 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安植物园”,隶属陕西省科技局(省科委);1979 年,更名 为“陕西省西安植物园” ,隶属陕西省科学院。2006 年陕编办批准西安植物园加挂“陕西省植物研究所” , 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是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利用以及科普教育的社 会公益型科研单位。该园以应用基础研究、植物引种驯化、种质保存和科技知识的普及为主要任务。西安 植物园占地面积 20 公顷,收集保存植物 3400 余种(含品种)是西北地区收集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 该园设有生物多样性研究室、资源与观赏植物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室、园林研究室四个研究室:设 有药用植物、水生植物、花卉、油料植物、芳香植物、植物分类、园林植物、木兰园八个展览区;展览温 室两座,面积 2200 多平方米,收集展示热带、亚热带植物及多肉多浆植物 600 余种。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科研工作逐步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园林花卉植物研究开发、药用植物 研究三个重点方向发展。植物迁地保护以分布于秦巴山区、黄土高原的植物为主,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 濒危植物、陕西特有植物以及具有重要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资源为重点。2007 年,该园共承担国 家、省、院科研项目 42 项。通过陕西省科学院和西安市科技局验收项目 9 项。 “温度调控在主要球根花卉 产业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获陕西省科技三等奖; “陕西中药材 GAP 基地建设及其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获“十五”期间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优秀项目。开展园地技术合作研究项目 7 项。发表学术论文 32 篇, 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9 次。 (高书宝) 科技管理 ·83· 科技管理 概 述 科技管理包括省级综合科技管理机构及市县科技管理机构,科技发展计划管理、科技经费管理、科技 成果管理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共陕西省委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合署办公归口负 责全省科技管理工作。市、县(市、区)科技管理机构归口负责本地区科技管理工作。陕西省科技计划管 理,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年度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专项计划的编制、下达、组织实施与鉴定验收。2007 年 度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有: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社会发展等攻 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重点新产品计 划、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示范工程科技专项、科技富民强项专项行动计划、区域科技综合能力建设专 项计划等项计划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两大专项计 划。2007 年度科技经费管理按照财政分级筹集、分级管理的原则,省本级财政按年度预算筹集省级科技经 费,省属各市、县(市、区) 、省级各部门和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都分别筹集一定数额的科技经费,用于 支持本地区、部门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省本级科技经费由省财政统一纳入年度预算。省属市、县 (市、区)财政科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省本级财政 2007 年科技经费共安排预算 资金 43793.5 万元(不包括省科学院与省级有关部门的科技经费) 。2007 年度科技成果管理全省共登记科 技成果 598 项,全省有 33 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全省 231 个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 36 项,二等奖 89 项,三等奖 106 项。2007 年全省有 35 个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纳入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007 年全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共组织出国考察学习、科技交流团组 34 个。纳入国家和陕西的国际科技合作 计划项目 23 项,其中,列入国家级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4 项,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19 项。 省级综合科技管理机构 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机关行政编制 90 名。其中:省委科技工委书记 1 名,专职副书记 1 名;省 科技厅厅长 1 名,副厅长 4 名,总工程师 1 名(副厅级) ;纪工委书记 1 名(副厅级) ;副巡视员 3 名。处 级领导职数 34 名(含省科技厅监察室主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团工委书记各 1 名) 。 【省委科技工委主要职责】 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研究科技工作改 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拟定全省科技系统(含民营科技企业)党的建设规划和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 ②负责科技系统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指导科技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③负责省属科研单位领导班子 的组织和思想作风建设;协助中央部委管理驻陕科研单位(不含国防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负责省 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和厅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④负责科技系统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制定加强和改进科技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规划,负责做 ·8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好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员发展工作。⑤负责科技系统纪检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⑥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和 科技类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⑦负责 科技系统的统战工作,发挥科技系统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科技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⑧负责科技系统 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检查工作;指导科技系统老干部工作。⑨领导科技系统工会、共青团和妇女工 作,支持群团组织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⑩完成省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省科技厅主要职责】 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全 省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研究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拟定全省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 优先发展领域;研究拟定地方性科学技术管理的法规、行政规章。②组织编制、实施全省民用科学技术发 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西部大开发陕西科技行动规划和计划。③研究提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政策、 措施并组织实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指导全省 科技体制改革工作。④研究提出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编制归口管理的科技事 业费、科技三项费、科技外事经费等有关费用的预算方案;负责全省科技条件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和协调 全省大型仪器设备共同网的建设和管理。⑤研究制定加强全省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科技 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措施;负责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社会发展、科技合作、成果推广、 重大科技产业化和软科学等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⑥研究拟定全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规划;负责高 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工作;归口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带、大学科技园的规划 和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科研单位与科技 型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初审和申报工作;负责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的认定。⑦协调管理在陕国家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的建设;编制和实施我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 的建设计划。⑧研究拟定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相关政策;负责科技新星的 选拔培养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优秀中青年专家选拔、科技副县(市)长选派工作;负责全省民营科技 企业和厅属、归口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科技培训工作。⑨负责管理全省科技外事和 政府双边、多边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审核与协调重要民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负责全 省科技考察、国际学术会议、科技展览、科技合作与交流、出国团组及外国人来陕科技访问的审批。⑩归 口管理全省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成果、科学成果、科学技术奖励、科技保 密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推动科普工作发展;促进科技咨询、招 标、评估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根据《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的规定,负 责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审批和发展的管理工作;负责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管理和登记审查工作。加 强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促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和农村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组织 和实施农村科技产业、星火技术密集区、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工 作,推动农村与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织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科技工作。指导地市科技管理和全省科研机构的业务工 作;协同有关部门审核独立科研机构和省级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负责科技宣传、科技信息、科技统 计和科技期刊管理工作。承办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科技管理 ·85· 【2007 年省委科技工委 省科技厅领导成员】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民 族 党 派 学 历 职 务 任职时间 刘国泰 男 1948.10 汉 中共党员 大学 工委书记 2003.3 唐俊昌 男 1957.5 汉 中共党员 博士 厅长 工委副书记 2003.2 2003.2 张书玲 男 1957.5 汉 中共党员 博士 工委副书记 (正厅级) 2007.1 邱义路 男 1951.11 汉 中共党员 硕士 副厅长 工委委员 2000.7 2000.7 张积耀 男 1953.11 汉 中共党员 大学 副厅长 工委委员 2000.7 2000.7 许春霞 女 1961.3 汉 九三学社社员 中共党员 博士 副厅长 2004.6 孙 科 男 1965.2 汉 中共党员 博士 副厅长 工委委员 2007.2 2007.1 张志军 男 1950.6 汉 中共党员 大学 巡视员 工委巡视员 2007.8 2007.8 安西印 男 1955.8 汉 中共党员 硕士 总工程师 2005.8 方贤友 男 1953.3 汉 中共党员 大学 厅副巡视员 工委副巡视员 2002.3 2002.4 穆宪龙 男 1952.11 汉 中共党员 大学 厅副巡视员 工委副巡视员 2004.9 2004.9 张正平 男 1956.6 汉 中共党员 大学 厅副巡视员 工委副巡视员 2006.6 2006.5 【省委科技工委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 组织干部处(省科技厅人事处) 承办省属科研单位领导班子的 建、省委科技工委和省科学技术厅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厅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的具体工 作;拟定科技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规划,负责科技系统基层组织建设和统战工作。负责机关 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劳资、社会养老保险,组织实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工作;负责全省 民营科技企业和厅属、归口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管理工作;负责科技新星选拔,协助有关部门选派和 管理科技副县(市、区)长;负责科技系统科技人员出国出境的审查;指导科技系统老干部工作;负责科 技系统知识分子工作,草拟科技人才开发的相关政策,组织全省科技人员培训。 宣传教育与群团处 拟定全省科技宣传教育规划与计划,协调和组织实施宣传活动;负责机关、直属 和归口管理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全省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和支持群团组织独立行使职责。 纪工委(与省科技厅监察室合署办公) 监督检查科技系统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维 护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负责系统党风、党纪、廉政教育和纪检、监察干部的培训;检查和处理党组织、 党员违反《党章》和党内法规的重要案件;负责指导直属单位的行政监察工作;受理党员和监督对象的控 告、申诉及群众举报工作。 【省科技厅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 办公室(省委科技工委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制定机关工作制 度,负责重要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负责文秘与公文管理、 办公自动化、重要文件的起草、新闻发布和政务信息、机要、保密、档案、信访、保卫和接待工作;负责 ·8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机关财务报账和资产管理等行政事务工作。 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内设非常设机构科研院所改革办公室) 研究科技发展战略,提出地方性科 技法规、规章草案和科技工作与经济结合的方针政策;组织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指 导省直部门和市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工作;负责在陕“两院”院士的联络工作,承办“两院”院士的遴选、 推荐工作;围绕厅中心工作,开展软科学研究;拟定科普工作规划,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发展计划处(内设非常设机构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办公室) 研究拟定全省科技发展的布局和优先发展 领域;负责组织编制全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全省西部大开发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年度科技研 究发展计划;承办全省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新产品计划的项目申报和管理;提出科技计划的 协调、综合平衡和经费配置的建议;编制并实施全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协调在陕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的建议;组织实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的有关工作; 协同有关部门审核市属以上独立科研机构的组建和调整;负责科技统计工作;承办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 科技产品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申报管理;组织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验收。 根据陕编办 2007 年发 220 号文件《关于省科技厅设立基础研究处的批复》,设立基础研究处。基础研 究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全省基础研究发展政策措施;负责省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的管理;组织推 荐和管理国家资助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规划并指导省级重点基础研究基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队伍建设; 承办与基础研究有关的其他工作。基础研究处设立后,发展计划处不再承担基础研究职能。 国际合作处 承办全省科技外事工作;负责全省与国际间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科技 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负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审核与协调重要民间科 技合作交流项目;办理全省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出入国(境)的审批事项,审核省与国(境)外科技合 作协议。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火炬计划办公室) 研究拟定推动全省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关政策 和发展计划;负责提出并组织实施工业科技攻关计划;负责编制实施火炬计划;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监管;负责实施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 发带和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并指导实施;负责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认定和年度审核工作;负责出资入股高 新技术成果的认定工作;承办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审批工作;负责国家级火炬计划、“863”计划、“军 转民”计划项目的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管理范围内统计和汇总上报工作。 社会发展处(内设非常设机构中医药现代化办公室) 研究制定科技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 策;负责全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审定、上报和管理工作;提出并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 负责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医药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科技工作;组织国家级社会发展领域重 大攻关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指导减灾防灾等社会发展与第三产业的科技开发工作。 农业与农村科技处(星火计划办公室、科技扶贫办公室) 研究提出全省农村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和 规划、计划,指导科技兴农工作;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编制和指导实施星火计划、科技扶 贫计划;组织农业新技术项目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论证与开发;组织农村重大科技产业示范和现代化 综合科学实验工程;组织科技下乡,建立和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 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负责全省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和保密工作,认定和管理全省社会鉴定机构、 科技成果查新机构;编制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技术市场发展规划;申报组织国家科技成果计划项目; 组织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奖励工作;承办国家各类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工作;负责全省社会力量设立科学 技术奖的审批和管理工作;审核技术贸易许可证,承办技术合同认定与管理、技术出口项目的技术审查与 保密审查工作;组织协调科技兴贸、重大科技推广活动和重大技术交易活动;承办科技成果异议处理。 科技管理 ·87· 条件保障处 负责全省科技条件保障工作,研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筹措科技资金;承 办协调财政、金融、税收等部门支持科技发展的有关工作;编制省级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等科技经费 的预算,并进行监督和检查;指导厅直属单位和归口管理单位的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负责编制 全省科研条件发展规划,组织和协调陕西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建设和管理;负责全省实验动物管理 工作及生产和使用许可证认定发放;协调全省科技文献信息共用网和化学试剂的配送工作;负责科技期刊 申报、审核管理工作;负责科研仪器设备进口和减免税的申报审核工作。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陕西省科学院科技管理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于 1978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受中国科学院和陕 西省政府双重领导,以中科院领导为主。主要职能和任务是:指导和帮助中科院驻陕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 国家和中科院的方针政策,对其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服务。组织协调各单位的协作和与外部的横向联合。 加强与地方联系与合作,积极协调院属单位采取各种方式开展院地合作,在中科院与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 联系方面发挥纽带、桥梁作用。代表中科院进行所在地区院属单位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工作关系, 做好属地化管理的行政事务与工作协调。承担公共园区的规划和管理协调工作,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协助中科院管理院属驻陕机构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 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研究中心。截止到 2007 年底,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系统在岗职工 1387 人,其中两院院士 4 人,科技人员 748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 288 人;国家级 突出贡献专家 4 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 14 人, “三五人才”第一层次 3 人,第二层次 8 人,博士后流动 站 3 个,博士点 7 个,在站博士后 24 人,在学研究生 662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348 人。 【陕西省科学院】 陕西省科学院成立于 1978 年 4 月,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陕西省科学院是陕西 省人民政府领导的从事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合署办公,“一 套机构,两块牌子” 。陕西省科学院的主要职能和任务是:依据国家和陕西省发展科学事业的方针政策以 及有关法令、法规,管理所属各科学研究机构,面向陕西省的经济建设,组织、协调院内外科技力量,以 治理黄土高原,开发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和发展大农业为重点,承担重大综合性课题;为陕西省领导机关宏 观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科技协作,开拓技术市场,积极促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陕西省科学院现所属的单位有: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微生物研 究所、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陕西省科学院生态创新工程中心和陕西软件创新工程中心。陕西省科 学院主要学科领域有: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研究与应用、农业科学、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动、植物生态习性研究及引种驯化,纤维素酶的研 究及其利用。截止到 2007 年底,陕西省科学院系统现有职工 638 人,其中科技人员 244 人,科技人员中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63 人,中级职称 96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2 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6 人, “三五人才”第二层次 5 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管理机构内设综合办公室、组织人 事处、科技合作处、财务资产处 4 个处室。 【科研计划管理】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所属在陕各科研所的中长期科研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申报、审定 由中国科学院直接组织审批,西安分院只是协助。 陕西省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的科技计划依据《陕西省科 学院科技计划管理办法》 (修订) ,规范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对科研计划的申报、执行情况以及成果验收进 行全方位的监控,科研项目实施合同制管理。项目申报采取由各所集中计划项目后,报陕西省科学院科技 处进行初审,再由同行专家评审、论证和打分后,经院长办公会议审批,择优支持。2007 年,共评出 32 项 科研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所对项目实施全程管理,院科技处进行不定期抽查、年终 检查。项目验收为院科技合作处会同院财务资产处同时邀请外部同行专家组成项目验收小组进行会议验 收。 ·8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研经费管理】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院科研经费年度预算共计 600 万元,其中 300 万元用于常规科技 计划项目安排,主要是产业化项目专项、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项、青年人才专项、基础科研平台建设专项。 另外 300 万元用于对重点项目的支持。重点项目主要是围绕省科学院优势学科,跨学科联合、多专业集成, 瞄准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现实需求的项目。 【科研成果管理】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所属各科研所的科技成果管理按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由西安分院初审,向中国科学院推荐评审。陕西省科学院所属各科研所的科技成果管理按陕西省科学院成 果管理办法,由各科研所向省科学院申报评审,再按陕西省科技成果管理办法规定,向省科技成果管理办 公室申报评审。2007 年,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共组织推荐申报省部级 科技奖 9 项,获奖 7 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3 项。其中:推荐中科院 所属研究所申报省部级科技奖 7 项,获奖 5 项;陕西省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推荐申报省部级科技奖 2 项,获 奖 2 项。 【管理与服务】 2007 年,陕西省科学院组织指导院属研究所申请部级科研项目 23 个,共获科研经费 289.3 万元。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受陕西省“西部之光”协调小组的委托,组织 2007 年“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 划申报工作。经过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各单位及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初审,对筛选出的 21 项“西部之光” 计划项目,进行了评审。这次参加评审的项目有联合学者项目 4 项,重点与一般项目 8 项,地方项目 9 项; 会议对 2 项 2005 年联合学者项目进行了阶段性检查,对 2 项 2003 年项目进行了终期评估。 2007 年 7 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推进实施 ARP 系统标准版部署工作,为保障所级系统稳定运行, 进一步推进系统应用,该院召开实施 ARP 系统标准版部署工作动员大会,西安地区系统各单位有关领导 和应用实施人员 50 余人参加了启动会和培训。 【院地合作】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各研 究所的作用,组织与地方开展合作项目的同时,积极调动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各个研究所 的科技力量,发挥“两院”合一的优势,使院地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院在科技成果洽谈及参展、执行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的跟踪任务和地方政府合作等方面积极参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07 年 11 月由中国科学院主办,西安分院承办,组织参加第十四届杨凌 农高会。此次参展以依靠生物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共组织中国科学院 156 项创新成果项目,主要 以促进科研院所农业新成果转化,推进农科教结合,向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动植 物新品种,提供自主创新、农户适用、易学和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农业高新技术为主。该院被大会授予优 秀组织奖、优秀展示奖。 为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的科技成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西安分院组织所属研究单位,先后 积极参加与地方政府组织的新疆、合肥、沈阳等地各类洽谈会,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搭建了联系的桥梁。 积极建立与地方政府长期合作的联系。2007 年 4 月 21 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宁夏科技厅在银川 举行院地合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与宁夏科技厅及有关方面进行沟通交流,为促进中国科学院与宁夏回族 自治区达成科技全面合作,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007 年 6 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相里斌院长与延安市吴起县王彦龙县长在延安圆方集 团公司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陕西省科学院与吴起县共建“院地合作科研示范基地” “吴起绿色、有机 食品示范基地”举行了揭牌,标志中国科学院与红色吴起县的科技合作双方将以科研示范基地为科研中试 和成果转化平台,以“沙棘深加工技术转化”和“荞麦为主的农产品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体系”合作项目 为突破口,加大落实科技合作协议的力度,使基地起到示范和辐射的带动作用。 (齐凡) 科技管理 ·89· 市、县科技管理机构 【西安市】 2007 年西安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 名 称 人 数 设 机 构 主 要 职 能 负责局机关政务事务的综合协调工作;制定局机关工作制度,负责局机关会 办公室 (含局领导、机关党 委专职副书记、监察 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人大提案和政协议案的督办;负责文秘与 19 室主任) 公文管理、信访、保卫、接待和计划生育工作;负责局系统机构编制、干部人事、 劳动工资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奖惩工作;负 责局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负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指导精神 文明建设。 研究拟定全市科技发展布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 计划以及年度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安排全市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的申报工作;提出科技计划的协调、综合平衡和经费配置建议;负责科技统计工 作;组织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研究拟定全市科研条件发展规 计划财务处 8 划;负责全市科技条件保障工作;承办协调财政、金融、税收等部门支持科技发 展的有关工作;编制市级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等科技经费的预算,并进行监 督和检查;负责局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和科技事业基本建设管理;指导归口管理的 科研机构和局直属单位的财务工作;负责编制并协调落实科技贷款计划;负责局 机关财务报账工作。 研究拟定科技促进全市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 54 社会发展与政策 法规处 组织开展软科学研究;组织实施社会发展领域相关科技计划,指导涉及人口、资 4 源、环境、医药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相关科技工作;负责拟定全市科技法规、 规章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 体规划和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市属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工作。 组织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和重点产 业发展联席会议,确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协调和部署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 重大问题;负责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发展规划,负责全市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产业处 (西安市高新技术产 3 业推进办公室) 年度工作计划的制订和督办;协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产业重大公共技 术和服务平台建设;协调市级有关部门支持各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 术产业项目的发展;面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西安市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专项计划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编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 成果推广工程计划,负责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审查与申报工作。 负责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与产品的认定和年度审核工作;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 高新技术处 (西安市火炬计划办 公室) 归口管理工作;负责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863”计划、火炬计划、 4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指导促进大学科技园、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面向科技型中 小企业,组织实施相关科技计划;组织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业计划。 ·9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 名 称 设 机 构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负责全市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和保密工作;负责科技成果奖的评审、奖励 科技成果处 (西安市技术市场管 理办公室) 工作;负责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申报工作;负责产学研结合及成果转化工作;面 4 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织实施相关工业科技攻关计划;负责协调“西安应用 材料创新基金”项目实施;研究拟定技术市场发展规划,负责审批技术贸易资格、 指导技术合同认定、负责技术出口项目的技术审查与保密审查;管理全市技术市 场,组织协调重大科技推广活动和重大技术交易活动。 组织实施对外科技合作计划;负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审核科 科技交流处 3 技合作交流项目;办理全市对国(境)外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会议、出国科技展 览与交流的出入国(境)审批事项;负责科技宣传、科技招商、科技兴贸、科普 和科技会展工作;负责在西安“两院”院士的联络工作。 研究提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地方性 法规、行政规章的措施,经批准后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与专利相关的科 技、经济、贸易政策,制定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与政策;负责协调全市知识产权 西安市知识产权局 4 工作;统筹协调全市涉外知识产权事宜;负责有关专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依法调处专利纠纷,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负责管理和规范专利技术交易, 管理专利许可合同的认定登记工作;指导本市专利代理、评估和信息服务等专利 中介服务机构。 2007 年西安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徐可为 男 党组书记、局长 逯雁春 女 党组成员、副局长 问向荣 男 党组成员、副局长 武海潮 男 党组成员、西安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张建功 男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张丙周 男 副巡视员 科技管理 ·91· 2007 年西安市科技局所辖县(区)科技机构内部机构设置表 名 称 单位在编人员数 内 设 机 构 未央区科技局 9 办公室、计划科、综合科 新城区科技局 8 办公室、地震科普科 雁塔区科技局 7 办公室、综合科、学会部、生产力中心 碑林区科技局 10 办公室、科普科、科技管理科 莲湖区科技局 7 办公室、业务科 灞桥区科技局 6 综合科、地震办 长安区科技局 13 办公室、科技科、综合科 临潼区科技局 8 办公室、计划科、管理科 阎良区科技局 6 办公室、工业科技岗、农业科技岗、地震事业岗 蓝田县科技局 9 办公室、项目计划科、 综合管理科、 高陵县科技局 9 周至县科技局 9 办公室、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民营科技管理科 户县科技局 10 办公室、科技管理科 办公室、科技计划管理科、科学技术 普及科 【宝鸡市】 2007 年宝鸡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总 内 数(人) 名 称 部 机 构 设 置 人数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4 主要承担文书、工资人事、财务报账、信访接待等工作。 社会发展计划科 4 科技成果市场科 2 科技产业科 3 农业科技科 3 主要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县区科技工业园建设、 市级三项费管理等工作。 23 主要承担科技成果的鉴定、科学技术的评审等工作。 主要承担民营科技企业的审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火炬计划 的制定与实施和制造业信息化等工作。 主要承担星火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科技培训和科普等工作。 ·9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宝鸡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务 备 注 和惠敏 女 1962 局 长 2007 年 10 月—12 月 毛曼利 女 1955.8 书 记 2007 年 1 月—12 月 杨瑞霞 女 1952.8.12 局 长 2007 年 1 月—9 月 李献卿 男 1966.2 副局长 2007 年 1 月—9 月 徐林科 男 1957.10 副局长 2007 年 1 月—12 月 洪 瑛 女 1954.5 副调研员 2007 年 1 月—12 月 张丁武 男 1963.4 副调研员 2007 年 1 月—12 月 2007 年宝鸡市金台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3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计划股 2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民企、地震办 1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生产力促进中心 1 负责科技中介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工作 10 2007 年宝鸡市渭滨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1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综合计划股 3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地震办 2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科 4 负责科普宣传和培训等工作 11(科协 4) 协 科技管理 ·93· 2007 年宝鸡市陈仓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编制 17 (含离岗 2)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政秘股 3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科管股 3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科协股 2 负责科普宣传和培训等工作 地震办 2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科技咨询中心 3 负责科技中介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以及科技咨询工作 2007 年宝鸡市风翔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7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政秘股 2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科技股 3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生产力促进中心 1 负责科技中介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工作 2007 年宝鸡市岐山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2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产业股 2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6 2007 年宝鸡市眉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政秘股 3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综合股 1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地震办 1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生产力促进中心 1 负责科技中介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工作 9 ·9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宝鸡市扶风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8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1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业务股 4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科协股 1 负责科普宣传和培训等工作 2007 年宝鸡市千阳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3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科技股 1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科普股 1 负责科普宣传和培训等工作 9 地震办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2007 年宝鸡市陇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政秘股 2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科技股 2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科协股 2 负责科普宣传和培训等工作 地震办 2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12(3 个二线) 2007 年宝鸡市麟游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1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业务股 2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4 科技管理 ·95· 2007 年宝鸡市凤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2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业务股 3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科协股 3 负责科普宣传和培训等工作 中药办 2 负责中草药栽培技术管理及其成果产业化等工作 生产力促进中心 3 负责科技中介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工作 15 2007 年宝鸡市太白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置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1 负责公文处理,印章、财务管理及接待等工作 项目办 1 负责科技项目计划的编制与管理等工作 中药办 1 负责中草药栽培技术管理及其成果产业化等工作 地震办 1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8 【咸阳市】 2007 年咸阳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情况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拟定市科技局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教育规划;负责 局干部队伍建设、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和统战工作;拟定全市 科技宣传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全市科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负责机关政务 工作;制定机关工作制度,负责局内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行 17 秘书科 2 政执法工作;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负责文秘与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重 要文件的起草、新闻发布和政务信息、机要、保密、档案、信访保卫、车辆管理 和后勤服务工作;负责科技人员出国、出境审查工作;负责局系统干部、人事、 劳动工资、考核、奖惩、职工教育、计划生育、职称评定等工作;负责机关财务、 车辆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局属单位联系协调工作。 ·9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研究拟定全市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优先发展领域;负责组织编制中长期 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联系和指导科研院所和 科研机构改革工作;研究实施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研究拟 定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相关政策;负责科技新星 的选拔培养,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研究提出全市西部大开发科技发 综合计划科 4 展规划、科技兴咸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编制年度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含星火及科技兴咸计划) ;承办国家、省级重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兴贸 计划、新产品计划的项目申报和管理;提出科技计划的协调、综合平衡和经费配 置的建议、负责科技统计工作;组织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监督、检查和验收; 提出并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负责社会发展领域和软科学攻关项目的申报 与实施。 研究拟定推动全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有关政策和发展计划;负责提出并 组织实施工业科技发展计划;负责自然科学、火炬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 新基金的申报和监管;负责科技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各类科 工业科技科 4 技园区、科技企业(项目)孵化器的规划并指导实施;负责高新技术企业、产品 认定的推荐初审和年度审核工作;负责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的认定工作;协调 在咸阳市的国家、省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负责相关工业科技的统 计和汇总上报工作。 研究提出全市农村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计划,指导科技兴农工作; 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发展计划(含星火和科技兴咸计划);组织农业新技术项 目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论证与开发;组织农村重大科技产业示范和现代化综 农业科技科 3 合科学示范基地(点)建设;制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开展科普、科技扶贫 工作;组织科技下乡,建立和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组织星火及农业技术培训 工作;负责中、省农业转化资金项目,星火计划、科普计划等的申报工作,推进 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负责相关农业科技的统计和汇总上报工作。 2007 年咸阳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务 沈毛平 男 1955.1.9 局长 高义辉 男 1955.1.1 副局长 张璞波 男 1963.5.19 副局长 林胜利 男 1970.10.4 副局长 王文生 男 1968.7.8 纪检组长 陈通信 男 1957.9.16 助理调研员 科技管理 ·97· 2007 年咸阳市渭城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名 总数(人) 称 人数 主 要 职 能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全区科 技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研究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拟定全区科技发展 的重大布局,优先发展领域;研究拟定地方性科学技术管理的行政规章。 办公室 编制、实施全区民用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西部大开发渭城科 5 技行动规划和计划。研究提出全区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推动建立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指导全区科技体制改革 工作。 研究提出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归口管理科技事业费、 科技三项费和各项科技专项费用;组织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服务工作;负责全区。 科技局 6 人 制定加强全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措施; 科技股 6 负责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社会发展、科技合作、成果推广、重大科 技产业化和软科学等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防震办 12 人 归口管理全区技术市场、专利、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成果、科 学技术奖励、科技保密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 推动科普工作发展;促进科技咨询、招标、评估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推动科技服务 体系建设。 负责全区科技宣传、科技信息、科技统计和工作。 防震办 4 研究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指导涉 及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科技工作。 指导全区科研机构的业务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审核独立科研机构。 承办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2007 年咸阳市秦都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数 主 要 职 能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科技兴区”战略、星火计划 和科技攻关计划,并组织实施。 研究拟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归口管理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和各项 科技专项费用;组织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全区高新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的相关政策措施;负责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社会发展、科技合作、成果推广、科技产 业化和软科学等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研究拟定全区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规划;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工作;负责 18 科技股 5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 归口管理全区技术市场、专利、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成果、科学技术奖励、科技 保密及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全区科普活动的组织工作;指导科技咨询、招标、评估等社 会中介组织的工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协调指导全区民营科技企业;负责全区科技考察、科技展览、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 指导农村科技产业、星火技术密集区、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科技示范与推广,组织科技扶贫、科技 下乡工作,推动农村科技进步。 负责全区的防震减灾工作。 完成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9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数 主 要 职 能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地震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负责编制全区防震减灾规划和 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监督、检查全区的防震减灾工作。负责全区震情跟踪以及群众性地震 地 震 办 观测信息的收集上报。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震灾预防体系,负责全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 13 的审核工作。负责制定落实全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全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工作;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工作规划。完成领导 交办的其他工作。 2007 年咸阳市兴平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主 要 职 能 数 秘书股 2 公文处理、人事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及其他日常工作。 综合计划股 1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综合技术推广等 民营科技管理股 1 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地震办日常事务管理 防震减灾股 4 负责全市防震减灾工作 10 发展和传播先进生产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培训和转让 生产力促进中心 服务等,为中小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整体素质,同 2 时,服务三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本地支柱产业发展。 2007 年咸阳市武功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负责文件收发、工资、统计等日常工作;承担省市县科技计划制定及 政秘综合股 1 实施工作;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负责民营企业管理、成果、专利等 工作。 5 宣传推广股 生产力促进中心 1 负责“科技之春”宣传及成果推广。 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中介服务,围绕“三农”提供科技服务支撑,促 进县域经济发展。 科技管理 ·99· 2007 年咸阳市礼泉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宣传有关科技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根据全县实际,提出贯彻 综合计划股 意见;参与科技计划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提出初步意见;局内综合 2 性文件的草拟、讨论、审核工作,供领导决策;参与民营科研机构的审批、 研究工作,协调局内各职务业务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有关事宜。 认真调查分析,提出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初步意见,供领导决 成果管理股 策;广泛征集筛选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经审批后,确定申报 2 并会同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对发明和专利及时办理申请手续;承办科技统 计和科技开发等工作。 8 对提出申请的民营科研机构进行调查分析,审查其资格条件,提出初步 民营企业股 意见,报送领导审核;负责科技型企业定点的初步意见,协助验收、评审; 2 开展科技知识宣传与咨询,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并积极开展培训等工作。 负责文件的草拟、讨论和审核工作;负责文件的收发、登记、打印、验 秘书股 印、保管、传阅和立卷、归档工作;负责机关考勤、考核等项工作;联系 2 地震中心监测站工作;承办局内财务工作等。 2007 年咸阳市长武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 局机关 究制定中长期及年度发展规划,具体抓好科技宣传、科技推广、科研项目 8 及成果应用等工作。 12 地震办 做好地震预测、宣传等工作,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及防震减灾规划并组 2 织实施。 建立和发展技术信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拟定研究科技人才 科技开发中心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相关工作。负责民营科技企业 2 技术职称评定及培训工作。 2007 年咸阳市乾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14 名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科技交流服务中心 4 负责全县科技对外交流、合作、合同、技术服务等 生产力促进中心 3 负责科技信息服务、培训、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 地震办公室 3 负责全县防震减灾工作 ·10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咸阳市彬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组织会议、督办会议决定事项;负责公文管理和文件起草;办理人大 政秘综合股 2 议案和政协提案;负责机关安全和后勤服务;办理机关人事、劳资、考核、 奖惩业务;负责机关财务管理、计划生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负责机关党务 工作;负责机关信息化管理工作。 编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科技项目的征集、考察、论 证、申报;组织对科技项目的评估、监督、检查和验收;负责县级年度科技 综合计划股 2 计划项目的征集审查、计划编制和组织实施;负责年度科技研究计划的汇总 和发布工作;负责全县科技日报成果的登记、鉴定、申报、奖励和发明与专 19 利申报工作;拟定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负责科技综合统计工作。 负责科技实业管理工作;负责科技型企业的认定,审批管理民营科技 企业;负责技术市场、技术信息管理和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开发、 科技实业股 3 研制、创新工作;负责各类科技推广示范园点的审定和建设;负责科技培 训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编制全县防震减灾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破坏性 地震应急预案;负责地震监测、震情汇总、上报;负责抗震设防标准和监 督检查,开展地震法规宣传、教育、培训。 2007 年咸阳市淳化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办公室、地震办 公室、计划组、科技 19 开发中心 11 主 要 职 能 科技宣传、技术培训、科技攻关、示范推广、星火计划项目管理和落实; 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防震减灾等项工作。 2007 年咸阳市永寿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 员总数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名 称 人 数 (人) 10 机关 10 主 要 职 能 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市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拟定全县科技发展战略及有关 政策;负责组织软科学研究,改革和完善科技体制,拟定全县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优先发展领域;拟定 全县地方性科学技术管理的法规、行政规章。 编制、实施全县民用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西部大开发永寿科技行动规划和计划。 拟定和发布科学技术、星火计划、科技扶贫、中间试验、成果推广、新产品试制、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 研究及社会发展计划。 制定并组织实施“科技兴永”工程计划,督促检查各乡镇、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关科技指标的完成情 况,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归口管理科技事业费、 “科技三项费”和各类科技投入专项费用, 组织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服务工作。 归口管理全县科技成果工作,做好重要科技成果的登记、鉴定、申报、奖励、推广和科技成果发布工 作;负责科技成果产权界定、无形资产评估和科技保密工作。 协调管理全县技术信息市场,逐步开展技术成果转让拍卖、技术招商、招标工作;负责办理技术合同 的认定、登记和仲裁服务工作。 归口审批管理全县民营科技机构,负责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认证工作。 归口管理全县专利工作。 科技管理 ·101· 2007 年咸阳市泾阳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7 公文处理、人事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及其他日常工作 综合计划股 3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综合技术推广等 民营企业管理股 3 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地震办日常事务管理 13 2007 年咸阳市旬邑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科技报编辑室 行政股 地震办 中药办 人 数 2 负责《旬邑科技报》的采编工作;负责全县科技宣传、科技信息、科技统计和科技期刊 管理工作。 3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制定机关工作制度,负责局内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 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负责文秘与公文管理、重要文件的起草、机要、保密、档案和后 勤服务工作;负责局内干部、职工的劳动工资、考核、奖惩、计划生育、职称评定等工作; 负责机关财务、车辆和资产管理等工作。 1 拟定本县防震减灾规划、政策规章,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组织编制本县防震减灾工作 年度计划、综合防御措施并组织实施;负责管理本县的地方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地震监测预 报、震情灾情速报工作;负责组织本县的震害预测工作,负责本县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 全性评价工作的行政执法。 1 负责编制全县中药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年度发展计划;指导、检查、督促全县中药 材的面积落实、技术措施落实和技术、药市信息服务等工作;协调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农户 开展订单种植,组织龙头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 GAP 科研认证工作;负责相关中药材生产的 统计和汇总上报工作。 1 负责组织编制全县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年度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实施全县农业、 工业、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研究科技资源配制和科技人才资源等相关政策;承办全县重大科 技攻关项目和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的申报,组织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监管、检查和验收 工作;负责全县科技成果的推荐、申报、评审工作;负责新技术项目引进、开发及示范推广 工作,指导、实施各类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科技入户、 科普计划等工作。 10 科技股 主 要 职 能 建设旬邑县科技信息咨询网络和全县科技信息数据库、科技人才数据库、科技成果项目 数据库,为社会提供科技、经济、人才、政策、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民营企业、科研 院所、科技示范园(场)、示范户和群众提供咨询、诊断、技术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 生产力促进 中心 2 开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对策研究,向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组织和协调与旬邑县建立 友好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医药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中介和 各种急需人才服务;承担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及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 等技术培训任务的实施工作,开展管理科学化的培训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有利于中小企业特 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及全县中药材基地建设的人才培训服务。 ·10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咸阳市三原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能 负责机关政务、事务协调联络工作;负责机关综合性、行政性文件 办公室 草拟复核及文书处理工作;负责目标责任制的管理考核工作;负责机关 2 劳资、财产、档案管理、行政复议、安全保卫、计划生育、来信来访工 作;协助局长安排全局工作,做好工作要点和工作小结。 负责制定全县科技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负责国家、省、市科技计 10 计划管理股 划项目的申报、立项、组织实施;做好科技计划的年报、统计、总结;负责 2 全县科技成果的申报、示范与推广;负责全县科技市场和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负责全县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审批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县科技培训、 综合业务管理 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和科技扶贫工作;负责乡村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1 股 负责相关的工业科技、农业科技的统计和汇总上报工作;负责农村新技术、 新产品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核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推荐、初审、上报。 【铜川市】 2007 年铜川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设 主 置 要 职 能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制定机关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负责重要会议组 办公室 4 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秘和公文管理;负责人事、保密、档案、 信访和接待工作,负责全市科普工作的规划和检查落实工作。 负责全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年度各类计划的编制工作;负责对全市 综合计划科 2 科学技术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的调研工作;负责各类计划项目的编制申报 工作;指导市属科研单位的改革工作;负责市级民营科技机构的管理工作; 负责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的创建工作;负责全市的科技统计工作。 负责全市各类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的检查、指导、落实、鉴定、验 收工作;负责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进度的跟踪管理工作;负责科技三项费 成果产业科 2 13 用拨付、管理工作;负责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计划的编制、申报工作; 负责全市科技成果的初审登记、鉴定、奖励、申报等工作;组织农村科技 产业示范工作;负责科教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联系 21 世纪议程试点工作。 负责全市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负责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负责全 合作交流科 1 市高新技术计划项目的初审工作;负责全市科技外事工作;负责全市高新 技术企业与产品的初审、呈报工作;负责对国外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收集、 筛选、整理、贮存和科技信息发布工作。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专利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定专利发展规划,研究 知识产权科 1 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战略和有关知识产权方面重大问题;负责专利工作的对外联络、 合作和交流活动;负责全市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依法处理专利纠纷和侵权案件, 查处冒充专利行为,贯彻落实专利优惠政策和措施;参与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 科技管理 ·103· 2007 年铜川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务 任国栋 男 1954.9 局长 赵秋月 女 1957.3 副局长 张寿仲 男 1947.10 助理调研员 2007 年铜川市耀州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9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办公室 2 科技计划管理组 2 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组 2 科技成果产业组 2 合作交流和知识产权组 1 置 主 要 职 能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研究拟定全区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 题。拟定全区技术发展的布局、优化发展的领域;研究拟定科学技术管理 办法。 组织编制、实施全区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自然 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星火和火炬计划、社会发展、科技合作、成果推广、 重大科技产业化等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研究拟定全区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策划、协调用高新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007 年铜川市印台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内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办公室 1 计划股 1 成果产业与 合作交流部 1 置 主 要 职 能 贯彻党和国家科技工作方针、政策,拟定发展本区科学技术的具体 政策,向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报告和建议。 组织编制全区科技发展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包括重 点科技攻关、新产品试制、星火计划) ,并组织实施。 归口管理科技成果,负责全区科技成果、新产品登记、鉴定、评审、 奖励和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审查和申报专利技术。负责《专利法》的 执行,管理科技保密和科技档案。 3 2007 年铜川市王益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内 名 称 人 部 数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1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 规;研究拟定全区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问题,拟定全区科技发展布局,优先发展的领域;研究拟定科学技术 计划股 1 管理办法。 组织编制、实施全区民用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 3 责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星火和火炬计划、社会发展、科技合作、 成果产业与 合作交流股 1 成果推广、重大科技产业化等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 研究拟定全区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策划、协调、组织用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10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铜川市宜君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置 主 要 职 能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 办公室 规;研究拟定全县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3 的问题。拟定全县技术发展的布局、优化发展的领域;研究拟定科学技 术管理办法。 6 计划股 组织编制、实施全县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自 2 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星火和火炬计划、社会发展、科技合作、成果 推广、重大科技产业化等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成果产业与 研究拟定全县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策划、协调用高新技术改 1 合作交流股 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渭南市】 2007 年渭南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 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数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市科技局机关党务、政务、文秘、档案、保密、保卫、财产、 财务、后勤、计生、信访、公务员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负责局系统 办公室 3 人事、劳动、工资、福利、考核、奖惩、职工教育培训、职称管理、精 神文明建设等;负责人大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受托管 理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科技事业基本建设。 拟定全市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科技计划,编制年度科技研究 发展计划;协调实施全市承担的中、省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中间试验和 新产品试制认定和管理;负责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负责全市科 15 综合计划科 2 技体制改革有关具体工作;拟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归口管理 高新区业务、入区企业的审批和项目备案;编制全市新兴产业工程规划、 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全市的“科技新星”“火炬”“科 普” “安居工程”计划;负责科技统计工作。 拟定全市农村科技发展计划和农业新科技攻关计划,指导科技兴农 工作;组织和指导实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计划;组织农业新技术项目 农村科技管理科 2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论证与开发;组织科技下乡,建立和发展农村 科技服务体系;负责办理渭南市秦川牛产业发展科技区管理委员会办公 室的日常工作。 制定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规划;归口管理全市民营科技机构;发 科技实业成果 管理科 布科技项目指南;负责全市科技成果的登记、鉴定、奖励工作,申报国 2 家、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负责编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 推广计划;负责市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组织调研活动,指导涉及 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科技工作。 科技管理 ·105· 2007 年渭南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务 秦 渝 男 1952.07 局 王振杰 男 1955.03 副局长 陈有贵 男 1956.07 副局长 吕秀存 女 1966.12 纪检组长 马文侠 女 1947.07 调研员 黄香米 女 1954.05 副调研员 长 2007 年渭南市临渭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 数(人) 名 13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办公室 4 综合计划股 2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局政务、人事管理,组织召集各种会议,负责局机关各项规章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负责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民营科技企业组织 管理工作,制定科技工作计划、科技统计工作。 负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科技培训、科技宣传,抓好星火密集区、 农村科技 2 管理股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负责科技特派员组织管理、科技下乡和科 技扶贫工作。 2007 年渭南市华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办公室 人 数 7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全县科技发展 战略、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研究制定加强全县科技创新、科技 成果转化的相关办法措施。负责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社会发展、科技合作、成 27 综合股 5 农进办 15 果推广、重大科技产业化和软科学等计划的申报、制定与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工作。 ·10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渭南市华阴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局机关党务、政务、印鉴、文秘、档案、保密、安全、财务、后勤、学 办公室 习和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局机关人事、劳动、工资和局机关福利工作;贯彻国家、 3 省有关科技工作方针、政策,起草有关配套政策,组织协调科技法律、法规的贯 彻执行等。 11 编制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申报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负责 业务综合股 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工作;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工作;专利管理工作和技术信息市 3 场管理;科技培训工作;华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 2007 年渭南市潼关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数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拟定全县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科技计划,编制年度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办公室 2 负责县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负责县科技体制改革有关具体工作;负责人大 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负责局机关党务、政务、文秘、档案、保密、保卫、财 产、后勤、计生、信访、公务员考核奖惩、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拟定全县农村科技发展计划和农业新科技攻关计划,指导科技兴农工作;组 织和指导实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计划;组织农业新技术项目引进、新技术、新 农村科技股 3 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组织科技下乡,建立和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监督指 导全县技术市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负责科技宣传、科 12 技培训、科技信息工作。 制定全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规划;归口管理全县民营科技机构,发布科技项 目指南;负责中间试验和新产品试制认定和管理;负责全县科技成果的登记、鉴 定、奖励工作,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负责编制 成果管理股 3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协调实施本县承担的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负 责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负责相关知识产权工作;拟定和组织实施“科技新星”、 “火炬”、 “科普”计划;负责科技统计工作;组织调研活动,指导涉及有关方面 的科技工作。 科技管理 ·107· 2007 年渭南市韩城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机关党务和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会议的组织 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负责文秘与公文管理、 办公室 办公自动化、信息、机要、保密、档案、印鉴、信访等工作;负责机关及下属事 8 业单位人事、财务、劳资、计生、国有资产管理、目标责任制考评、综合协调等 工作;负责干部教育培训、纪律监察、精神文明工作及离退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组织开展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政治理论学习工作;负责全系统的统计工作等。 研究提出全市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重 点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活动;负责全市高新技术成果、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试 科普股 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抓好局属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点)建设工作;负责各级 5 各类学会、协会审查、登记管理工作,指导其按章开展活动;负责农村科技进步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负责全市农科教统筹工作;负责各类科技信息的收集、 整理、归类、储存、交流工作;承办市科技进步领导小组的有关工作等。 组织编制科技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实施重点科技产业化项 20 目;负责科技进步成果的评比、鉴定、奖励、申报工作,推荐省、市级科技成果 科管股 奖励项目,负责全市科技进步奖励项目;负责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负责 4 科技人才的选拔、推荐工作;负责筛选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并组织监督实施; 承办市科技进步领导小组的有关工作等。 宣传贯彻国家、省、市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法律、方针、政策,研究 拟定全市相关的知识产权规章和政策措施,组织拟定专利工作发展规划和专利信 息网络;组织研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战略和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重大问题,协调 知产股 指导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体系的建立;负责全市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依法处理 3 专利纠纷和侵权案件,查处侵占专利行为;落实专利优惠政策和措施,筹集、管 理、监督专利发展资金,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市专利技术许可和重大专利技术推 广实施,负责专利市场的规范管理,参与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承担知识产权业 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承办市科技进步领导小组的有关工作。 2007 年渭南市白水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12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综合办公室 2 负责本局的党务、政务、财务、公务员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性事务。 科技办公室 3 负责本局的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科技项目管理、科技统计等工作。 2 负责本局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各级科学技术奖的征集申报和评审工作。 2 负责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 知识产权 办公室 地震办公室 ·10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渭南市合阳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综合办公室 5 综合计划股 7 业务股 4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机关党务、政务、文秘、档案、财务、公务员管理、工资、福利、考核、 奖惩、职工教育培训等工作。 拟定全县科技发展战略,制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协调实施本县承担的省、 市重大科技项目;负责全县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等。 16 拟定全县农村科技发展计划,指导科技兴农工作;组织农业新技术项目引进, 新技术、新品种的论证与开发,建立和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民营科技机 构等,掌握全县科技进步状况。 2007 年渭南市澄城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10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办公室 2 业务股 2 地震办 2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日常事务工作,综合材料起草,人事劳资工资,党务、政务、档案、财 务、宣传工作,组织各项活动等。 综合计划管理(星火、科研攻关等)项目申报,科技示范点建设,成果管理, 专利申报,科技培训,科技调研等工作。 地震检测预报、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地震安全评价等工作。 2007 年渭南市大荔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县科技局机关党务、政务、文秘、档案、保密、保卫、财产、财务、后 勤、计生、信访、公务员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负责局机关人事、劳动、工资、 办公室 4 福利、考核、奖惩、职工教育培训、精神文明建设等;负责拟定全县科技发展规 划和制定中长期科技计划;负责人大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的办理;管理 科技三项费用和受托管理有关科研经费。 编制申报全县年度科技发展计划;协调实施本县承担的国家、省重大科技项 13 目;负责中间试验和新产品试制认定和管理;组织和指导实施各类科技计划;组 织实施科技进步、科技培训和科技宣传工作;负责科技成果的登记、鉴定、奖励 科技管理股 4 工作,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组织调研活动,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医药、 卫生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负责科技人才的选拔推荐;负责全县的科技统计;负责 县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办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秦川牛产业开发 科技园大荔核心区管委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科技管理 ·109· 续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数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制定全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规划;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归口管理全县 民营科技机构;负责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审定和业务管理;负责县内、 科技开发股 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协调技术贸易活动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统计工作及 3 全县相关的知识产权;负责科普计划项目的实施,组织科技下乡,建立和发展科 技服务体系;组织新技术项目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实验、示范和技术开发工 作。 负责专利法和专利优惠政策以及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贯 知识产权股 彻、实施;负责专利申请服务和统计;负责专利技术许可和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 2 的申报和实施;负责专利工作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协助省、市对专利纠纷及专利 违法行为的处理;组织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 2007 年渭南市蒲城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局机关党务、政务、文秘、财产、财务、后勤、公务员管理、精神文明 办公室 4 建设等工作;负责机关人事、劳动、工资、福利、考核、奖惩、职工教育培训等 工作;负责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职称管理工作;负责内外联系,上下沟通,督办工 作等。 拟定全县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编制年度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和新产业工程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实施全县承担的中、省、市重大科技 项目;负责中间试验和新产品试制认定和管理;负责县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 综合计划股 2 工作; 负责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计划 的推荐申报工作;管理县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工作;负责县科技产业 计划工作;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全县“科技新星”“火炬”“科普”“安居工作” 计划;负责科技统计、科技信息工作;负责协助做好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专家选 16 拔工作;负责全县科技体制改革有关具体工作。 拟定全县农村科技发展计划和农业新科技攻关计划,指导科技兴农工作;组 织和指导实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计划,抓好星火技术密集区工作;组织农业新 技术项目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论证和开发;围绕“两高一优”农业组织科技 下乡,建立和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制定全县民营科 科技业务股 3 技企业发展计划,归口管理全县民营科技企业,做好审批认定工作;负责全县科 技成果的登记、鉴定、奖励工作,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 发明奖;负责编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发布科技项目指南;负责县内外 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负责全县相关知识产权工作;组织调研活动,指导涉及人 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科技工作。 ·11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渭南市富平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科技局机关党务、政务、文秘、档案、保密、保卫、财产、后勤、报账、 办公室 4人 计生、信访、精神文明建设、劳动、工资、福利、考核、奖惩、职工教育培训等, 受托管理有关科研经费;负责科技统计、成果申报及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服务等 工作。 拟定全县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科技计划,编制年度科技发展计划;协 调实施全县承担的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中间试验和新产品试制认定 工业股 1人 的申报和管理;负责县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负责县科技体制改革有关具体 工作;编制全县新兴产业工程规范、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全县的科技 攻关、星火、火炬等计划;归口管理全县民营科技机构。 11 拟定全县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科技计划,编制年度科技发展计划, 指导科技兴农工作;组织农业新技术项目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论证与开发; 农业股 2人 组织科技下乡,建立和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组织调研活动,负责组织实施农 业科技攻关、火炬、扶贫等计划,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 等科技工作,承办县农村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成果专利股 1人 民营科技企业审批管理;科技成果鉴定、推广;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 科技进步奖申报。 【榆林市】 2007 年榆林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17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数 职 能 政秘科 8 负责局机关政务工作。 计划科 2 负责组织全市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组织实施。 产业科 2 负责全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和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扶贫管理。 成果专利科 2 负责全市科技成果的评议验收、登记、申报、奖励及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 政策法规科 3 负责研究草拟地方性科技管理的规章和科技宣传。 2007 年榆林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务 长 韩宇平 男 1955.4 局 景明旭 男 1951.5 副局长 杨春生 男 1954.6 副局长 梁文忠 男 1962.7 纪检组长 郝康林 女 1962.8 总工程师 慕 男 1958.1 副调研员 锋 科技管理 ·111· 2007 年榆林市科技局所辖县区科技机构内部机构设置表 县区 榆阳区 府谷县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横山县 定边县 米脂县 吴堡县 构 主 设 要 置 职 能 局机关 5 负责全区科技管理 UNDP 办 3 负责组织实施 UNDP 项目及管理 局机关 8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生产力促进中心 11 备 注 8 19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科技培训、项 目包装 10 34 下属事业单位 下属事业单位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10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科技培训、项 生产力促进中心 靖边县 机 数 局机关 神木县 部 目包装 局机关 8 生产力促进中心 1 下属事业单位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科技培训、项 目包装 下属事业单位 科技中心 25 科技信息咨询 局机关 11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科技情报所 5 科技信息咨询 局机关 8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生产力促进中心 12 16 31 下属事业单位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科技培训、项 目包装 下属事业单位 科技信息研究所 11 科技信息咨询 局机关 9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科技情报所 12 科技信息咨询 局机关 6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科技情报所 2 科技信息咨询 局机关 8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科技经济信息所 9 科技培训及科技信息咨询 21 下属事业单位 8 下属事业单位 17 绥德县 名 佳 县 31 称 人 数 主 要 职 局机关 8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科技培训中心 10 科技培训 科技开发中心 13 科技信息咨询 局机关 8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生产力促进中心 1 局机关 5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科技情报所 3 科技培训及科技信息咨询 下属事业单位 能 备 注 下属事业单位 清涧县 子洲县 9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科技培训、项 目包装 下属事业单位 8 下属事业单位 ·11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延安市】 2007 年延安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 员总数 内部机构设置 备注 (人) 名称 人数 政秘科 4 规划科 2 科技成果 与市场科 2 社会发展 科 1 机关后勤 服务所 4 防震减灾 (人) 办公室 6 知识产权 管理公室 6 主要职能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制定机关工作制度,负责重要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 督办;负责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督办;负责文秘与公文管理、机要、保 密、档案、信访、计划生育;重要文件的起草;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卫和 接待工作;负责机关财务报帐、劳资、统计和资产管理等行政工作。 研究拟订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负责全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负 责科技企业认定评审过程中的初审和日常工作,对科技型企业进行年度复核,推 荐申报省级科技型企业工作;管理和审批民营科技机构;负责全市高新技术发展 及产业化和民营科技企业;负责研究草拟地方性科技管理的规章 负责全市科技成果的登记、鉴定工作,组织国家、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 发明奖的申报和年度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奖励工作;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组织协调全市技术交易活动,规划建立技术市场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和中介服 务队伍,监督指导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指 导技术合同仲裁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合同有关部门管理全市科技保安和科 技档案登记工作;负责管理全市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 研究拟定科技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负责全市科技扶贫计划、科学 技术普及计划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审定、上报和 管理;负责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科技工 作和第三产业的科技开发工作。 服务范围主要是打字印刷、车辆、门卫、机关食堂、职工生活服务、机关离退人 员服务;经费及房屋、水电、锅炉的管理维修等方面;面向社会、对内外两个方 面的服务。 组织实施中、省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建 立地震监测预报体系;负责对建设工程和村镇建筑物抗震设防方案的审批管理工 作,承担抗震鉴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草拟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报市政府批准 后组织实施;引进、推广应用地震救助技术的科技成果;承担防震减灾的宣传教 育和地震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研究拟订我市相关的知识产权规章和政策措施,并负责组织实施;组织拟订专利 工作发展规划和专利信息网络规划;组织研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战略和有关知识 产权方面的重大问题;协调指导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体系的建立;负责专利工作 的对外联络、合作、涉外侵权案件处理以及交流活动;负责全市知识产权的保护 工作;依法处理专利纠纷和侵权案件,查处冒充专利行为;落实专利优惠政策和 措施。 科室 科室 科室 科室 下属 事业 单位 下属 事业 单位 下属 事业 单位 科技星火 5 负责全市星火计划、技术人员、基地负责人的培训;承担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实 用技术和职业培训;负责维护延安科技网络;负责全市科技宣传工作;承担全市 科技统计工作任务;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科技培训、项目包装。 下属 事业 单位 24 负责微生物发酵和食用.药用真菌培养研究,食品,调味品试制以及先进技术引进推 广工作。 下属 事业 单位 10 服务的项目有阅览、外借、咨询、定题服务、编辑、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网 络信息服务、技术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科技信息咨询、查新 7 负责全市科研单位科技器材的配备、使用情况的调查。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 推广。承担科研仪器的维修与保养。 培训中心 (生产力 促进中心) 微生物研 究所 科技情报 所 器材站 下属 事业 单位 下属 事业 单位 科技管理 ·113· 2007 年延安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务 备 注 张 宇 朱 勇 男 男 1962.3.18 1956.11 局长 副局长 正处级 张 礼 男 1950.7.20 副局长 正处级 赵东江 男 1948.11.1 调研员 李君生 男 1948.12.3 调研员 郝慧琴 女 1958.2.11 副调研员 2007 年延安市科技局所辖县区科技机构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 内部机构设置 县区 员总数 名称 人数 主要职能 宝塔区 (人) 15 办公室 3 负责区科技局机关政务工作 社会发展股 3 负责全区科技计划项目工作 科普股 3 负责全区科技培训、宣传工作 生产办促进中心 3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科技培 下属事业单位 防震减灾办 3 训、项目包装 负责全区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 建立地 下属事业单位 局机关 10 震监测预报体系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防震减灾办 5 负责全县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地 办公室 7 震监测预报体系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防震减灾办 4 负责全县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地 下属事业单位 科技开发中心(红杏 9 震监测预报体系 负责科技网络及科技培训工作 下属事业单位 公司) 局机关 9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防震减灾办 2 负责全县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地 局机关 5 震监测预报体系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生产办促进中心 4 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诊断、科技培 下属事业单位 防震减灾办 3 训、项目包装 负责全县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 建立地 下属事业单位 吴起县 志丹县 安塞县 子长县 15 10 11 12 延川县 10 局机关 10 震监测预报体系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甘泉县 12 局机关 9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宜川县 8 局机关 6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防震减灾办 2 负责全县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地 富县 9 局机关 9 震监测预报体系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洛川县 10 局机关 8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黄陵县 9 局机关 7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防震减灾办 2 负责全县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地 局机关 6 震监测预报体系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防震减灾办 1 负责全县地震和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地 局机关 5 震监测预报体系 负责全县科技管理 黄龙县 延长县 7 5 备注 下属事业单位 下属事业单位 下属事业单位 下属事业单位 下属事业单位 ·11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汉中市】 2007 年汉中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 数(人) 21 名 称 部 机 构 人数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办公室 5 负责局机关政务工作、财务、文书、文档、后勤接待工作。 计划产业科 3 负责全市科技计划、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监督检查、验收。 成果管理科 2 民营科技机构及高新企业审查,有关开发项目管理等。 负责全市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奖励,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科技宣传、交 中药办工室 2 流,科技合同认定,科普等工作。 负责市内中药产业化项目的筛选、审报,组织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制定中药 监察室 1 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规划。 协助局纪检组长开展纪检工作。 负责贯彻实施专利法,宣传专利知识,扶持发展专利事业,处理专利侵权、纠纷 知识产权局 3 事务等。 2007 年汉中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性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务 长 备 注 李向东 男 1956 年 局 兼党组书记 许 民 男 1961 年 副局长 党组成员 余新生 男 1959 年 副局长 党组成员 向云翔 男 1956 年 纪检组长 党组成员 王念东 男 1946 年 调研员 党组成员 王利君 女 1957 年 副调研员 2007 年汉中市科技局所辖县(区)科技机构内部设置表 名 称 单位人员总数 内 设 机 构 汉台区 10 办公室、计划科、管理科 南郑县 9 办公室、综合计划科、成果科 城固县 9 综合科、业务科 勉 县 7 科技产业科、科技管理科 洋 县 8 办公室、综合计划科 西乡县 8 办公室、计划科 宁强县 6 办公室、计划科、中药办公室 略阳县 8 综合办公室、计划科 镇巴县 9 科技项目管理科、办公室 留坝县 5 综合办公室 佛坪县 3 科技综合办公室 主 要 职 能 负责全县(区)科技综合职能管理并 开展科技信息、科技培训、科技宣传、科 普等服务。 科技管理 ·115· 【安康市】 2007 年安康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内 名称 政办科 计划 成果科 人 数 农业社会 发展科 专利知识 产权管理 办公室 机 构 主 设 要 置 职 能 5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制定机关工作制度,负责重要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 办;负责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督办;负责文秘与公文管理、机要、保密、档案、 信访、计划生育;重要文件的起草;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卫和接待工作;负责机 关财务报账、劳资、统计和资产管理;老干部管理、服务等行政事务工作。 2 负责科技兴安的有关工作;组织编制年度科技事业和项目发展计划,编制重大科技 攻关和重点实验项目的计划及相关经费安排,会同金融部门筹措科技贷款,协助组织回 收有偿使用经费;负责组织重大课题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招标工作,负责本市承担的国家 和省安排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向国家和科技部门申请立项的科技计划的组 织编制工作;组织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验收,负责新产品试制的认定和管 理工作,指导全市各类科技机构建设,管理全市科技统计工作;负责全市科技成果的登 记、鉴定工作,组织国家、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的申报和年度科学 技术进步奖的评审奖励工作,负责科技成果的异议处理及纠纷裁决;推动重大科技成果 的推广转化,培育、发展和管理技术信息市场,组织协调全市技术交易活动,规范建立 技术市场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和中介服务队伍,监督指导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指导技术合同仲裁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会同有关 部门管理全市科技保安和科技档案登记工作;负责管理全市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编报 并组织实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内外先进技术引进计划,商签并执行地方政府间科 技合作协议,负责承办引进外资和管理技术出口的有关工作。 2 研究拟定全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划,负责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以及出资入股 高新技术成果的认定工作;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工作、科研单位和科技型 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初审和申报;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工作,指导火炬计划和全市重 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有关科技贷款项目的落实工作;参与组织重大基本建 设项目和技术引进项目的论证、消化吸收和创新,参与组织企业技术改革、重大技术项 目引进工作;负责科技企业认定评审过程中的初审工作,并进行年度复核,推荐申报省 级科技型企业工作;管理和审批民营科技机构;负责全局的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实施管理 工作。 1 负责组建农业重点基地,组织协调重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基地建设和农副产 品深加工的科研工作;负责有关农业社会发展科技贷款项目的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 健全农村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参与组织农业技术项目论证;组织协调涉及人 口控制、文化教育、医药卫生、体育、文物保护、减灾、防灾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等社会发展方面的科技工作,协调全市第三产业的科技发展和农业科学研究 单位的业务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负责科普计划的制定、检查以 及科普法规政策的宣传、调研和落实。 3 组织编制拟定工作计划、报告;组织编制专利事业规划及实施;调解处理与专利有 关的纠纷和侵权案件;管理专利技术市场和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的宏观管理与协调; 负责专利及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指导、协助发明人和设计人做好专利产权工作;制定 专利产业化实施方案,组织专利项目申报国家和省级专利奖工作。 18 高新技术 与工业发 展科 部 ·11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安康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务 备注 薛居俊 男 1952.8 局长 党组书记 高 平 男 1955.4 副局长 党组成员 孙伟庆 男 1962.12 副局长 党组成员 王根寿 男 1961.5 地震办主任 党组成员 李典森 男 1948.8 调研员 杨国仓 男 1950.5 副调研员 2007 年安康市汉滨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 内 总数(人) 名 16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置 主 要 职 能 政办股 4 负责文件起草、公务接待、上传下达、考勤考核,负责财务管理。 计划成果股 2 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管理。 农业社会发展股 2 农业科技、科技培训、科技宣传。 2 工业科技、中药材产业发展以及民营企业发展。 工业发展与民营企 业股 2007 年安康市汉阴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 内 总数(人) 名 12 事业单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置 主 要 职 能 行政股 2 行政事务 业务股 3 科技计划、成果、科技统计等 地震中心测报站 3 防震减灾 中药办公室 1 协助麦迪森板蓝根 GAP 认证 生产力促进中心 5 科技服务 2007 年安康市石泉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 内 总数(人) 名 15 称 人 部 机 数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政办股 3 办公室日常工作 综合计划股 3 科技计划、成果管理及科技项目申报 生产力促进中心 4 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工作 地震办公室 2 地震监测 科技管理 ·117· 2007 年安康市紫阳县科技局机构设置表 单位人员 内 总数(人) 名 13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置 数 主 要 职 能 局机关 9 主管全县科技工作。 富硒食品开发办公 3 全县富硒资源的研究和富硒食品的开发工作。 室(局属事业机构) 防震减灾办公室(局 1 全县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 属事业机构) 2007 年安康市平利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综合办公室 部 机 数 3 构 主 设 要 置 职 能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 负责组织科技兴县的有关工作;负责承担的省、市安排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 施;负责向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申请立项的科技计划的组织编制工作;组织对重点 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验收;负责全县科技成果的登记、鉴定、申请、奖励工作;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奖励工作和申报年度国家、 业务股 3 省、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 研究拟定全县产业科技规划;负责实施国家、省、市下达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管理工作;负责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与扩散, 11 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负责科技型企业进行年度复核;管理和审批民营科技机 构;负责县级部门、乡镇科技工作计划安排和年度工作考核。 知识产权办公 2 室 组织开展全县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和知识产权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为全县申报专利的个人和单位提供服务。 负责全县综合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地震监测和观测资料的上报工作;负 地震办公室 3 责全县断裂带变化的考察工作,提出震情趋势意见;组织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及防震减灾知 识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2007 年安康市镇坪县科技局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7 名 称 局机关 设 机 人 数 4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主管全县科技工作。 推动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与规划服务;为企业提供产业政策、科技 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 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服务,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发展;为招 商引资和创业创新服务。 7 生产力促进 中心 3 为企业导入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展专利项目推广,知识产权认定申报等服务; 协助企业建立技术依托,为科技成果转让提供交易平台。 研究中小企业发展态势,向政府提出决策建议,承担政府委托的专项事务等。 为企业提供代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服务工作。 协调和指导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工作。 承办市、县科技局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11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安康市岚皋县科技局机构内部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6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置 主 科管股 2 负责科技管理。 科普股 2 负责市场信息、科普等工作。 办公室 2 负责日常事务等工作。 要 职 能 要 职 能 2007 年宁陕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置 主 负责局机关政务、事务、财务工作,组织起草机关工作计划、 办公室 总结、会议纪要。负责后勤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的制度建设和局领导 2 交办的其他工作。 负责对口联系上报业务部门的各项业务工作;负责科技政策及 法规的宣传贯彻,组织科技兴县有关工作;制定科技年度、中长期 业务股 发展规划和科技项目的筛选、立项、申报以及资金的争取工作;负 1 责技术创新,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抓点示范、科普宣传、收集 科技信息、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 8 地震办公室 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规知识,加强对抗震设防措施的监管,负 1 责制定防震预案和业务工作。 负责药材、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实施工作。具体工作职能是:负责 药菌办 (挂靠单位) 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抓点示范;实行跟踪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各 4 种实际问题;抓好产品质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名牌,走规模 化、效益型之路,把中药材和菌业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007 年安康市旬阳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15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行政股 4 业务股 2 开发中心 3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文件起草,收费和管理,负责公务接待、上传下达、考 勤考核,负责财务管理。 编制实施科技计划,负责专利、成果申报、发展民营科技企 业,负责科普宣传。 组织科研攻关,开展科技推广。 科技管理 ·119· 2007 年安康市白河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称 人 部 结 构 数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行政股 2 负责文件起草,收费和管理,负责公务接待、上传下达、考勤考核,负责财务管理。 业务股 2 编制实施科技计划,负责专利、成果申报、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负责科普宣传。 地震办公室 1 负责震情通报和地震知识宣传,搞好规划和方案。 生产力促进中心 2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人才服务,搞好咨询诊断和培训。 黄姜研究所 2 负责绿色产业技术培训、试验和推广。 10 【商洛市】 2007 年商洛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部 机 构 设 置 单位人员总数(人) 名 称 人 数 办公室 6 计划科 2 主 要 职 能 负责科技局政务工作、公文管理、机要、保密、文档、劳资、 保卫、信访接待等工作,制定机关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负责编制全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年度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和 项目申报、管理、监督检查及科技统计工作。 负责全市科技成果的登记、鉴定、申报、评估和保密工作;承 19 (含领导干部) 成果科 2 办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奖励工作;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科技成果 推广计划;组织申报中、省科技成果计划。 政策法规与体制 改革科 负责中、省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宣传工作;归口管理 2 和审批民营科技企业和民办非盈利性科研机构;负责科技先导型企 业和“三高”拳头产品的认定及管理工作。 负责全市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编制和组织 中药现代化 办公室 1 实施商洛地道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指导 GAP 科研工程中心 和秦巴良种繁育开发中心的科研工作;负责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工 作;指导全市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 负责全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具 科技特派员管理 办公室 1 体提出年度全市选派工作方案和市直属部门选派工作方案;指导全 市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工作;探索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新型科 技服务机制与办法。 注:编制数为 22 人。 2007 年度商洛市科技局领导成员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务 长 刘毅生 男 1954.1 局 闫青海 男 1964.4 副局长 胡仁强 男 1963.12 副局长 倪义斌 男 1955.12 总工程师 王太生 男 1953.12 副调研员 ·12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商洛市商州区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设 数 置 主 要 职 能 11 办公室 3 各类公文起草印发;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宣传贯彻;地震监测。 (含领导干部) 业务股 5 科技计划、成果和专利、民营科技管理等。 2007 年商洛市商南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 总数(人) 名 10 办公室 称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人 数 业务股 地震办公 室 领导 能 2 负责行政事务,拟定局内的规章制度并督促贯彻执行;负责局内会议组织、文件印发、 文档、信访、财务、资产管理、安全保卫、保密、劳资、机构编制、车辆、计划生育及后 勤保障等。 3 草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发展计划和全县“星火”计划、科技培训。 民营科技企业的申报和管理。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 负责全县工业、能源、交通、通讯、卫生、教育等科研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 全县科技成果的登记、鉴定、申报、奖励工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提高社会 贡献率。 代理全县专利工作。 指导科技示范区的管理、技术引进、技术推广工作。 1 负责贯彻中央、省、市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制定县内防震减灾规划、应急预案, 并具体实施。 管理全县地震测报网点工作。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参与地震震后评估和重点计划工作。 地震监测台附近的工程审批。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 4 局长 1 名,负责局全盘工作,分管局财务工作,联乡包村扶贫工作;支部书记兼副局 长 1 名,负责局党务工作,分管局办公室,负责纪检、工会、信访、安全、计划生育工作; 副局长 1 名,分管局业务股,负责中药材基地建设、科技特派员管理、科技项目申报、科 技成果的征集评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技术市场管理等工作;地震办副主任 1 名,负责 地震工作,配合中心工作,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 2007 年商洛市山阳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8 (含领导干部) 名 称 人 数 部 机 构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综合办公室 2 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和上传下达工作。 中药办公室 3 负责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的建设实施工作。 地震办公室 1 负责地震监测预防和依法实施抗震设防工作。 科技管理 ·121· 2007 年商洛市镇安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设 主 置 要 职 能 负责局机关政务文件及各类综合性文件和文字材料的草拟、文件收发、 上传下达、机关文档管理等。 负责局机关行政会议的组织、筹备和干部职工培训、考核、考评、信 办公室 息收集与管理及机关财产登记、财务报账等综合治理工作。 3 负责局机关党建《目标责任书》的执行,精神文明建设与干部职工的 政治理论学习。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负责科技实验、试点、示范、推广等管理工作。 11 业务股 负责科技计划项目征集、申报及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 2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 负责地震监测台站附近的建设工程审批。 地震办公室 做好地震灾害预防日常管理。 2 做好有关地震知识宣传。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注:科技局共 11 人,其中领导 4 人(局长 1 名,副局长 2 名,书记 1 名) 2007 年商洛市镇安县科技局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负责编制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指标。 负责市、县有关中药材产业发展数据统计、上报,参与政府对乡镇中 3 中药材产业 发展办公室 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评估。 负责有关中药材产业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3 负责有关中药材产业的项目征集、审核与上报。 协助承建企业抓好中药材 GAP 基地建设。 做好有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其他协作事宜。 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为科技局管理的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 2007 年商洛市丹凤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11 名 称 人 部 数 机 构 设 主 要 置 职 能 办公室 6 负责机关政务、文秘、财务、后勤及日常事务管理。 业务股 3 科技法规宣传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评定管理、奖励、推广。 地震办公室 2 地震法规宣传、地震预测、监测、防震减灾、地震灾情监测上报网络、 抗震设防审核。 ·12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商洛市柞水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承办项目申报、组织实施;民营科技企 综合办公室 业和科研机构管理、统计、新技术推广等;办公室事务承办及管理;办 1 理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下派与管理。 6 (含领导干部) 地震办公室 1 中药办公室 1 负责地震工作及单位财会工作。 中医药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组织工作;中、省有关项目的申 报和组织实施工作;指导中医药企业的药源基地建设。 2007 年商洛市洛南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名 称 人 机 构 数 设 主 置 要 职 能 行政办公室 4 负责党务、政务、干部职工政治思想、科技宣传、计划生育等工作。 计划股 4 贯彻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科技工作计划、规划,承办项目申报、 组织实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及科技特派员下派与管理等工作。 综合股 3 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办理专利申请及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等。 地震办公室 4 15 宣传地震法规、地震预测监测、防震减灾、宏观及微观地震监测数据上 报,培训地震联络员,抗震设防审核工作。 2007 年商洛市柞水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6(含领导干部) 部 名 称 人 部 机 构 数 综合办公室 1 地震办公室 1 中药办公室 1 设 置 主 要 职 能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承办项目申报、组织实施;民营科技企 业和科研机构管理、统计、新技术推广等;办公室事务承办及管理;办 理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科技特派员下派与管理。 负责地震工作及单位财会工作。 中医药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组织工作;中、省有关项目的申 报和组织实施工作;指导中医药企业的药源基地建设。 2007 年商洛市洛南县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表 内 单位人员总数 (人) 名 称 人 数 部 机 构 设 主 置 要 职 能 行政办公室 4 负责党务、政务、干部职工政治思想、科技宣传、计划生育等工作。 计划股 4 贯彻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科技工作计划、规划,承办项目申报、 组织实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及科技特派员下派与管理等工作。 综合股 3 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办理专利申请及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等。 地震办公室 4 宣传地震法规、地震预测监测、防震减灾、宏观及微观地震监测数据上 报,培训地震联络员,抗震设防审核工作。 科技管理 ·123· 科技计划管理 陕西省 2007 年各级科技计划工作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 2006 年省委、省政府 制定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决定》 《陕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观纲要》和《陕 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和总体部署,按照《决定》和《规划》的目标任务,集中力 量、集成资源、统一规划、分年度组织实施。省级 2007 年度计划由《“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计划》 《陕 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和《陕西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组成。 【 “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计划】 “13115”科技创新工程是全省科技界的一项战略工程,省政府决定 从 2006 年起“十一五”期间每年预算安排 1.5 亿元资金支持这一工程的实施。2007 年全面启动“13115” 科技创新工程,整体启动资金达 34135 万元(包括 2006 年预算安排的 15000 万元,2007 年预算 15000 万元和从 2007 年正常的《陕西省科学研究 与技术开发计划》资金中划分出的 4135 万元围绕“13115”科技创新工程培育一批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 依据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 《陕西省“13115” 科技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办法》 ,聘请省内外专家 50 名(科技部支持推荐 聘请相关专业外省专家 40 名,省内聘请相关专家 10 名)。组成有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的几个组, 对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申报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计划的项目,进行现场考察、会议质疑答辩、专 家论证、经费预算评估、评审,并对项目综合打分,择优进入预选项目,预选项目确定后即在陕西科技信 息网上公告、公示收集异议并处理,经省科技厅办公会议综合审议后,报经省政府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定。 会议决定 2007 年度“13115”科技创新工程共 启动项目 167 项,政府资助经费 34135 万元。其中,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79 项,支持经费 5105 万元;重大 科技产业化项目 31 项,支持经费 10080 万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36 项,支持经费 14750 万元;科技 产业园区项目 21 项,支持经费 4200 万元。 《陕西省 2007 年“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各类计划已于 当年 9 月底正式下达,并积极组织实施中。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2007 年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依 据项目申报指南和确定的重点支持的要求,经专家评审,本年度分两批纳入计划共 148 项,专项资金 10475 万元。其中第一批安排 65 项,专项资金 3160 万元;第二批 83 项,专项资金 7315 万元。这些项目总投资 为 322683 万元,其中企业自筹 190673 万元,银行贷款 121535 万元;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 入 140 亿元,年利税 20 亿元。2007 年度共安排陕南突破发展科技创新支撑项目 41 项,安排专项补助资金 2270 万元。创新计划分领域或专项安排情况是:第一批:电子信息 15 项 750 万元;装备制造 11 项 530 万 元;新材料 9 项 430 万元;粮食丰产与高小畜牧业 9 项 390 万元;星火富民 3 项 120 万元;生物技术与医 药 10 项 510 万元;能源化工与环保 3 项 160 万元;创新及创业平台建设 4 项 170 万元。 第二批:陕西工业研究院 4 项 500 万元;西北工研院 2 项 300 万元;装备制造 6 项 960 万元;电子信 息 5 项 240 万元;新材料 3 项 950 万元;能源化工 3 项 140 万元;生物医药 5 项 830 万元;现代农业 14 项 1115 万元;陕南突破发展汉中市 16 项 800 万元;陕南突破发展安康市 15 项 710 万元;陕南突破发展 商洛市 9 项 560 万元。 除上述项目及经费安排外,分两批安排管理经费共计 310 万元。 2007 年项目中,共安排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与环保、现代农业等 方面的重大项目共计 15 项,安排专项资金近 3800 万元(超过 100 万元的项目) 。 ·12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实施进展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774479 万元,净利 润 111103 万元;出口额 6877 万美元;实缴税金 50221 万元。项目申请专利 252 项,其中发明专利 165 项; 获得专利授权 53 项,其中发明专利 42 项。 截至 2007 年,已经结题的项目有 25 项,其中 2004 年立项的项目 15 项,2005 年立项的项目 8 项, 2006 年立项的项目 2 项,全部达到预期指标(其中 1 项超过预期指标) ,达标率为 100%。2007 年,已结 题的 25 个项目共实现销售收入 113283 万元;净利润 12351 万元;上缴税金 11310 万元;共申请专利 11 项,其中发明专利 10 项;授权专利 7 项,全部为发明专利。25 个项目平均实现销售收入 4531 万元,净利 润 494 万元,上缴税金 452 万元。 2006、2007 年,陕西省重点开展了“陕南突破专项支撑计划”82 项,安排专项补助资金 4210 万元, 其中汉中市 35 项,安排资金 1560 万元;安康市 28 项,安排资金 1400 万元;商洛市 19 项,安排资金 1250 万元。陕南突破创新发展专项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统计,82 项创新项目 2007 年共实现销售收入 309245 万元,出口创汇 3510 万美元,净利润 26570 万元,实缴税金 19492 万元,增加 就业人员 9525 人。2006、2007 两年,共申请专利 21 项,其中发明专利 18 项;获得专利授权数 8 项,其 中发明专利 5 项。 【陕西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部 署,围绕建设创新型陕西的目标,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陕西省科技大会精神,遵循“突出重点、加强 集成、反应快捷、强化监督、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陕西科技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 全省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问题,组织实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 产业化,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行业和区域科技进步;为陕西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西部强 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2007 年陕西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共安排各类项目 816 项,资助资金 4522 万元,其中:自然科学基础研究 287 项,政府资助经费 661 万元;农业、工业、社会 发展等科技攻关 187 项,资助经费 2297 万元;软科学研究 119 项,政府资助经费 228 万元;星火科技计 划 19 项,政府资助经费 200 万元;火炬科技计划 45 项,政府资助经费 200 万元;科技扶贫 8 项,政府资 助经费 100 万元;国际科技合作 19 项,政府资助经费 109 万元;重点新产品试制 28 项,政府资助经费 100 万元;科技成果推广 36 项,政府资助经费 100 万元;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示范工程 26 项,政府资助 经费 150 万元;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 10 项,政府资助经费 150 万元;区域 科技综合能力建设专项 32 项,政府资助经费 227 万元。年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的各类项目的申报, 都是以计划申报指南或重点支持学科领域等通知要求征集。每年对申报的各类科技项目,组织同行专家进 行论证评审,择优资助纳入年度 计划。计划已经下达,省科技厅各业务处室与项目承担单位主管上级监督实施。各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年终 都必须向计划下达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和项目执行情况。计划项目终结后,要报送项目鉴定书或项目验 收报告等材料。 科技经费管理 【科技经费的监督与管理】 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是管好、用好科技经费,强化科技经费监督与管理的 基础。2007 年省科技厅首先从加强科技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入手,对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实行预算评估评审, 建立科技经费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依据 2007 年 3 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13115”科技 创新工程重大专项管理办法》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重点 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办法》4 个办法的基础上,省科技厅在借鉴兄弟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结合陕西的实 际,拟订并出台了《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 和专项经费预算评估评审暂行办法》 《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和专项经费预算评估评审实施细则》和 评估评审手册,资金预算申报书、专家评价报告等配套材料之相关内容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财务、纪监 科技管理 ·125· 部门的相应职责,规范了运作程序。 【省应用技术与开发资金】 陕西省 2007 年省应用技术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项经费) 、省财政预算安排 为 5523 万元,与上年持平,它主要用于全省自然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软科学研究、科 技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科技扶贫和县(区)科技计划的政府引导资金。省应用技术与开发资金的使 用与管理统一纳入 2007 年新制订的《办法》 《实施细则》计划申报、专家评议和项目预算评估评审等程序 进行,实行规范管理。 【科技专项费】 2007 年度陕西省财政给省本级科技专项费预算共安排 25322.50 万元,同比增长 4.11%, 除科技兴陕专项经费(694 万元) 、科技奖励经费(350 万元)、科学普及费(37.5 万元)和“13115”专项 经费(15000 万元)同上年持平外;重大创新专项经费由 2006 年的 8241 万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9241 万 元,增幅较大,主要用于重大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业项目培育和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科技创 新条件平台建设。省级科技专项经费由省科技厅依据《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 法》 、 《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和专项经费预算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管理办法,各科技 专项计划年度计划申报项目指南,对申报的计划项目,由省科技厅、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确定纳入 年度科技计划的项目和资助经费,并正式下达项目计划,由省财政将经费直接拨付项目承担单位。7 月, 省科技厅率先开展了“13115”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资金预算评估评审工作。 根据科技项目管理及“13115”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省内、外各类专家对筛选出的与我省 经济发展密切、带动作用强的“大型板坯连铸造成套技术装备产业化”、 “陕西省晶体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等 71 个“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预算进行了系统、科 学、严密的评估评审,确定了财政资金支持额度,明确了每一笔资金的投向和用途,保障了科技项目资金 预算评估评审的严谨规范,为下一步开展科技经费动态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学事业费】 2007 年陕西省科学事业费(含科研院所离退休经费)总预算安排为 12948 万元,其中: 科研院所事业费(含重大专题项目费)为 7363 万元,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经费为 5585 万元,同比增长 4.69% 和 33.74%,绝对数的增长部分全部用于国家政策性增加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待遇。2007 年省属转制院 所科学事业费专项项目,支持“棉包回潮率在线测定装置”等 5 个项目,支持经费 400 万元。 【资产清查】 2007 年 6 月省科技厅全面完成了厅机关及其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对厅直属单位和实行 经费管理的 40 个单位的资产进行了详细的清查,清查结果:厅机关总资产额帐面数的 1587.326 万元;清 查数 1587.326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 1328.5149 万元,事业单位总资产额帐面 183696.3343 万元,清查数 184315.6539 万元。 科技成果管理 【科技成果登记】 2007 年全省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 598 项,其中:农、林、牧、渔业 85 项,采矿业 25 项,制造业 104 项,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5 项,建筑业 28 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业 17 项,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39 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 56 项,卫生、体 育和社会福利业 58 项,教育 3 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2 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 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0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 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共有来自全国的 获奖代表和首都科技界 3000 多人参加了大会。2007 年度全国共有 352 个项目(人、单位)获得国家科学 技术奖励。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人,国家自然科学奖 39 项(一等奖空缺,二等奖 39 项),国家 ·12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技术发明奖 5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0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55 项(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9 项, 二等奖 235 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5 人(单位) 。 陕西省 2007 年度在国家科技奖励中硕果累累,共有 33 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显示了陕西省 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 由在陕的多家单位参与完成的某专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教授 等人完成的“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郭烈锦教授等人完成的“复杂约束条件 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等 2 个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共有 4 个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 奖二等奖。2 项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一是由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等人完成的“数字视频时-空自适应 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是由西安石油大学乔学光教授等人完成的“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还有一项为参与完成。另一项主持完成项目在专用项目评审中荣获二等奖;有 27 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奖。在通用项目评审中,在陕单位主持完成的有 7 个项目获奖。其中:西北电网有限公司主持完成 的“750kV 交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一等奖。6 个项目荣获二等奖,分 别是:长安大学主持完成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陕西朱鹮保 护观察站主持完成的“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高性能真空开关铜铬触头材料 设计、关键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电子元器件绝缘粉末包封理论、关键技术及 系列产品开发” ;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及微透镜系列”;西北 有色金属研究院主持完成的“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与产业化” 。参与完成的通用项目中有 3 个荣 获一等奖,7 个荣获二等奖;在专用项目的评审中,由在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主持完成的项目有 一项荣获一等奖,4 项荣获二等奖。参与完成的有一项特等奖、4 项二等奖。 (附陕西省获得 2007 年度国 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通用项目)一览表) 陕西省获得 200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通用项目)一览表 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 目 名 称 主 要 完 成 人 奖等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徐宗本,梁怡,张讲社,彭济根,马江洪 二等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 郭烈锦,陈学俊,赵亮,郝小红,何银年 二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项 目 名 称 主 要 完 成 人 奖等 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乔学光,贾振安,傅海威,王宏亮,赵大壮,刘颖刚 二等 数字视频时-空自适应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郑南宁,葛晨阳,孙宏滨,薛建儒,赵季中,王东 二等 基于行波原理的电力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参与) 二等 科技管理 ·127·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主持完成项目 项 目 名 称 主 要 完 成 人 主 要 完 成 单 位 奖等 750kV 交流输变电关键技 刘本粹,张雅林,印永华,禹云长,裴 西北电网有限公司,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特变 一等 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 振江,于海年,丁永福,梁旭明,郭爱 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西安高 应用 华,李勇伟,宓传龙,李正,种衍民,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万启发,孙永恒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顾问集 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 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 路宝忠,丁长青,于晓平,王万云,刘 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陕 二等 冬平,卢西荣,翟天庆,席咏梅,张跃 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 明,丁海华 理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 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及 李育林,霍军民,姚胜利,高凤,陆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微透镜系列 王丽莉,胡宝文,阎国安,焦国华,李 二等 白涛 高性能真空开关铜铬触 丁秉钧,杨志懋,王亚平,宋晓平,徐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斯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等 头材料设计、关键制造技 晖,孙占波,张晖,张程煜,王文斌, 术及其应用 李刚 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制 奚正平,杨延安,张健,周颖刚,李建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菲尔特金属过滤材料有 二等 备技术与产业化 平,李亚录,汤慧萍,左彩霞,杨照玲,限公司 白文峰 电子元器件绝缘粉末包 陈景亮,姚学玲,刘东社,李盛涛,邢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专用设备研 二等 封理论、关键技术及系列 菊仙,李建英,高乃奎,赵志强,赵铁 究所,西安市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产品开发 军,彭宗仁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 马建,赵祥模,王学志,杨立本,安毅 长安大学,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成 二等 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 生,高建国,马强骏,刘均,樊海玮,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雷实业有限公司, 及其产业化 刘鹏 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完成项目 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 贾承造,赵文智,王玉华,邹才能,吴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 一等 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河勇,杨文静,付锁堂,张以明,袁选 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 勘探技术及重大发现 俊,谢继容,赵占银,吕焕通,金成志,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 李明,杨智光 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 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 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 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 年产 20 万吨大规模 MDI 丁建生,廖增太,杨万宏,华卫琦,马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万华聚氨酯有限 一等 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德强,侯刚,杨光军,陈毅峰,徐宝学,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于天勇,孙敦孝,杜严俊,张戈,孙少 文,曹庆俊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 张晓鲁,金浪川,杨仲明,王为民,董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哈尔滨 一等 的研发和应用 建勋,刘国跃,李光华,苗迺金,王建 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 录,朱宝田,陈仁杰,纪世东,陈力华,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 黄瓯,于遂影 公司,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热工研 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 院 ·12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5 珠穆朗玛峰高程测 张燕平,岳建利,郭春喜,陈俊勇,张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测绘局 量 二等 江齐,陈永军,张鹏,程传录,高国平, 孙占义 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 陈毓川,王登红,朱裕生,徐志刚,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 二等 矿评价 世称,翟裕生,汤中立,裴荣富,沈保 京),安徽省地质调查院,长安大学,天津地质矿产 丰,肖克炎 研究所,吉林大学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 李金宝,唐人成,俞建勇,徐新荣,王 苏州大学,东华大学,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二等 染整关键技术研究及产 华杰,方雪娟,程隆棣,姚世忠,邢建 上海市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西安工程大学,上 品开发 伟,赵建平 海圣瑞斯针织有限公司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 吴建平,李星,张凌,汪为农,龚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二等 工程 CNGI 示范网络核 马严,李芝棠,张蓓,汪文勇,李卫 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 心网 CNGI-CERNET2/6IX 特大跨径桥梁钢塔和深 武焕陵,崔冰,刘晓东,林鸣,戴永宁,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建设指挥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 二等 水基础设计施工创新技 陈明宪,孟凡超,李毅,殷扬,彭更生 院,湖南省路桥建设集团公司,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 术研究 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 有限公司,铁道科学研究院 沙漠地区公路建设成套 陈晓光,罗俊宝,张生辉,刘涛,王亚 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 二等 技术研究 军,王登科,金昌宁,崔琳,陈忠明,任公司,西安公路研究所,长安大学,陕西省公路局, 陈发明 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公 路勘测设计院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建模 钟登华,宋胜武,黄河,李明超,张宗 天津大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与分析关键技术及工程 亮,张社荣,徐建强,刘东海,段文泉,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电顾 应用 洪坤 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 程局,云南保山苏帕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水电 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依据《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实施了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评审工作,全省科学技术奖由科技成果申报推荐(由设区市、省级部门、专家 等单位和个人推荐) ,经形式审查、专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陕西省 2007 年度共有 231 项科技成果获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 36 项,二等奖 89 项,三等奖 106 项。 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和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奖,未推荐奖项。 科技成果推荐 全省共受理 56 个单位和专家推荐参与本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的科技成果,经形式审查 通过的共计 446 项。其中,10 个设区市推荐 102 项,占总推荐项目总数的 22.9%;34 个省级部门(含省级 集团专列)推荐 254 项,占推荐项目总数的 57%;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推荐 25 项,占推荐 项目总数的 5.6%;9 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推荐 59 项,占推荐项目总数的 13.2%;两院院士联名推荐 6 项, 占推荐项目总数的 1.3%。2007 年度未推荐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和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奖。 专业组评审 依据 2007 年度受理推荐的科技成果专业分布,分设了电子信息一组、电子信息二组、机 械组、材料组、动力与电气组、化学化工组、国土资源组、工程建设一组、工程建设二组、农业一组、农 业二组、医疗卫生一组、医疗卫生二组、医疗卫生三组、软科学组共 15 个专业评审组。各专业组对专业 所属推荐的参评科技项目逐项评审。专业组在评审时,认真贯彻了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 型陕西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 针。突出五优先:即对“就地转化、落地生根”,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创造出重大经济和 科技管理 ·129· 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优先奖励;对在完成陕西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中取得的科技 成果优先奖励;对能推动产业升级、带动企业发展的创新产品型科技成果优先奖励;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创新性科技成果优先奖励;对长期坚持在基层、艰苦地区和工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所取得的科技成 果优先奖励的原则,各专业组分项逐一评审,提出评定建议。 综合评审与批准 专业组评审的基础上,召开陕西省科学技术评审委员会综合联评审定年度科技成果 奖励等级与奖项,并由省评审委员会将评审结果在媒体上公告,征求异议,接受社会监督。省奖励办公室 负责处理提出的异议经评审委员会提出年度拟将人选、项目及奖励等级的决议,由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报 经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准。决定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共 231 项,其中一等奖 36 项,二等奖 89 项,三等奖 106 项。 (附 2007 年度获奖表) 附件: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名单 (共计 231 项) 一等奖 (36 项) 序号 1 2 3 4 5 项目 项目名称 编号 07-1-1 07-1-2 07-1-3 07-1-4 07-1-5 主要完成单位 YK7236A数控蜗杆砂轮 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 磨齿机 公司 ZF17-550气体绝缘金属 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 封闭开关设备 公司 利用炼厂副产气开发高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 附加值石油化工产品 责任公司 10万吨/年硝酸装置“四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 合一”机组 司 大型机翼壁板气动条带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 式喷丸成形技术 责任公司、西北工业大学 陇海铁路既有线西安-宝 6 主要完成人 郭宝安、杨娟宁、谢 推荐单位 瑛、何关虎、 郭宗礼、张吉利、王俊岭、郝来成、 颉新虎、赵 玮、李武斌 张雅林、申豫章、张 魏 凯、杨 猛、孟 晨、 雯、王亚平、程 立、 殷晶辉、王淑平、李振军 陕西省机械行 业管理办公室 陕西省机械行 业管理办公室 袁定雄、冯和平、冯锁贵、屈百经、 陕西延长石 罗万明、郭志勇、许缄涛、逯云峰、 油(集团)有 张林平、李 军、田金光 限责任公司 马德洁、郑秀萍、王小玲、周聪勇、 翟武艺、王仪田、彭洪斌、蔺满相、 刘亚芹、蒋 劳、李宝厚 陕西省机械行 业管理办公室 许春林、乔明杰、王俊彪、高国强、 陕西省国防科 张贤杰、郑 涛、朱 强、韩强儒、 学技术工业委 郑爱丽、李小书、孟昭和 员会 杨绍清、李桂明、汪亚平、刘生荣、 07-1-6 鸡 段 200km/h 提 速 改 造 西安铁路局 研究 昝月稳、姬 昕、徐建根、董天增、 西安铁路局 王耀杰、李宗智、李全东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宝山 7 07-1-7 现代化连铸设备核心技 术攻关及应用研究 钢铁股份公司、唐山钢铁股 杨拉道、关 杰、徐学华、郭星良、 份公司、舞阳钢铁有限责任 雷 华、张继强、王永洪、刘增儒、 公司、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 曾 晶、周亚君、陈坚兴 陕西省机械行 业管理办公室 限公司 8 9 07-1-8 07-1-9 高性能气相氟化催化剂 的开发及应用 实用铋系高温超导带材 的研究开发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吕 剑、张 伟、寇联岗、石 磊、 陕西省国防科 王 博、厐国川、马元莹、何 飞、 学技术工业委 李惠黎 员会 张平祥、李成山、卢亚锋、冯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纪 勇、 平、郑会玲、郝清斌、于泽铭、 陕西省科技厅 熊晓梅、许晓燕、梁 明 ·13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黄河机 10 07-1-10 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 的设计、测试及应用 电有限公司、西安森宝电气 王建华、宋政湘、赵季中、张国钢、 工程有限公司、西安交大思 耿英三、张爱民、冯 涛、张桂青、 源智能电器有限公司、南京 姚建军、王宣东、胡晓菁 陕西省信息产 业厅 因泰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用TFT彩色液晶显 11 07-1-11 示驱动控制电路芯片— 西北工业大学 龙腾T1 12 07-1-12 杂交油菜秦 优7 号选育 和推广 用可回收配体通过不对 13 07-1-13 称双羟化反应合成紫杉 醇和多烯紫杉醇 魏廷存、高德远、张盛兵、高 武、 丁行波、李 萌、 吴 博、樊晓桠、张 伟、王党辉、黄小平 陕西省信息产 业厅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李殿荣、田建华、任军荣、李冬肖、 陕西省秦丰杂交油菜种子有 陈文杰、张 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学 王 新、李永红、张文学、 陕西省农业厅 灏、张耀文、王周礼 张生勇、孙晓莉、赵 刘 鹏、金 燕、何 瑛、景临林、姜 炜、 茹、 陕西省卫生厅 程司堃、王巧峰、南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银 14 07-1-14 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昝林森、田西华、李青旺、呼天明、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现代农 陈 合、董文宾、吕嘉枥、姚军虎、 业综合开发总公司、宝鸡得 李长安、王晶钰、来航线 杨凌农业高新 技术示范区 力康乳业有限公司 15 07-1-15 沙漠高速公路修筑养护 综合技术研究 陕西省公路局、榆靖高速公 南浩林、折学森、王新民、徐增友、 路建设管理处、长安大学、 朱绪飞、周志军、景宏伟、彭 西安公路研究所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 16 07-1-16 循环与氮肥合理施用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8 07-1-17 07-1-18 学西京医院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 学唐都医院 中华民族群体基因组多 19 07-1-19 态性与个体识别基础研 西安交通大学 究 现代牙科全瓷材料、全 20 07-1-20 瓷粘结技术及其临床应 用的研究 21 22 07-1-21 07-1-22 复杂供用电系统谐波理 论及综合防治技术 窦科峰、赵青川、宋振顺、岳树强、 陶开山、王德盛、何 管文贤、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学口腔医学院 学 西安交通大学 勇、安家泽、 陕西省卫生厅 禾、曹大勇 姚元庆、王晓红、罗亚宁、杨艳红、 李艳红、杨 瑛、闫凯麟、尹国武、 陕西省卫生厅 赵宏喜、黄剑磊、李 丽 李生斌、赖江华、陈 腾、郑海波、 张洪波、余 高 当归多糖和大黄多糖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应用基础研究 田霄鸿、周建斌、曹翠玲、翟丙年、 陕西省农业厅 李文祥、梁东丽、王林权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峻 李生秀、王朝辉、高亚军、李世清、 论和技术研究 17 顾仲飞、魏俊奇、米 帝、 陕西省交通厅 兵、刘明俊、韩 陈吉华、施长溪、王 何 卫、 专家推荐 雅、朱波峰、刘新社 辉、沈丽娟、 帅、于淑湘、张少锋、裴延平、 陕西省卫生厅 周国锋、曲晓莉、赵桂文 梅其炳、刘 商 莉、周四元、杨铁虹、 澎、王志鹏、曹 蔚、张 蓉、 陕西省卫生厅 刘琳娜、刘新友、杨兴斌 王兆安、夏道止、刘进军、王 跃、 卓 君、 陕西省教育厅 放、肖国春、李建华、杨 裴云庆、杨 旭、雷万钧 科技管理 ·131· 续表 高效、低污染混合燃料 23 黄佐华、王锡斌、苗海燕、蒋德明、 07-1-23 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排放 西安交通大学 控制研究 07-1-24 与输送工艺和装备的关 西安交通大学 键技术及其应用 25 07-1-25 钛合金塑性变形精确控 制理论与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 26 27 07-1-26 界面特性与复合机理研 西北工业大学 29 30 07-1-29 07-1-30 剑、陕西省教育厅 郭烈锦、白博峰、张少军、王 鑫、 张西民、顾汉洋 林 海、刘雪梅、陈胜晖、薛善坤 张秋禹、张和鹏、张军平、谢 钢、 雯、专家推荐 鑫、罗正平、赵 肖 旻、袁定重 中国葡萄属植物野生种 王跃进、王西平、张朝红、张军科、 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 理论与实践 炜 文、 门玉明、周立新、席先武、王勇智、 李寻昌、郝建斌、姚瑞卿 学 西北750kV和330kV电网 西北电网有限公司、西安交通 结构优化研究 炎、张今今、张宗勤、文颖强、 彭建兵、马润勇、毛彦龙、范 抑癌候选基因NDRG2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发现及其功能研究 徐 军、吴 张剑侠、徐伟荣、郝 长安大学 大学 专家推荐 李淼泉、李晓丽、熊爱明、黄维超、 陕西省教育厅 胡小玲、阎 07-1-27 抗白粉病基因克隆的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7-1-28 科、高 究 究 28 毅、曾 廖世勇、马志豪、张俊强 油气水多相流在线监测 24 周龙保、任 药立波、邓艳春、张 刘新平、张 杨凌农业高新 技术示范区 陕西省国土资 源厅 健、李福洋、 璟、王立峰、刘 娜、陕西省卫生厅 胡晓兰 王锡凡、别朝红、弋长青、王秀丽、 尚 勇、石文辉、张汝桢、李 甘、 段少英 西北电网有限 公司 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区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 程积民、阎占卿、万惠娥、黄占斌、 31 07-1-31 农牧耦合生态系统模式 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 王彦辉、高军霞、雍绍萍、胡相明、 陕西省科学院 与技术研究 32 07-1-32 33 07-1-33 34 07-1-34 35 07-1-35 土保持研究所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分 西北工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 徐 岔与混沌及其控制研究 学院 钱江四桥双层钢管砼拱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 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 腐阻垢技术 X型宽尾墩消能技术研 究与应用 司 西安石油大学 同、许 院 勇、 孙中奎、雷佑铭、谢文贤 陕西省教育厅 揣国新、欧阳效勇、都昌林、闫友联、 路桥集团第二 李 松、陈阶亮、施津安、李西峰、 公路工程局 郝胜利 张宁生、吴新民、王新强、屈撑囤、 杨志刚、刘晓娟、宋绍富、张喜凤 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 卢 07-1-36 协调管理的理论、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 和政策研究 伟、戎海武、方 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电 梁宗祥、尹进步、刘韩生、郑 企业集团组织、发展与 36 张晓伟、张万忠、张 治、 红、龙起煌、纪志强、南晓红、 聂源宏、龚红林、马振海 席酉民、梁 磊、姚小涛、葛 赵增耀、仲伟周、韩 段兴民、韩 平、张 巍、王洪涛 陕西省环保局 杨凌农业高新 技术示范区 京、 禾、陕西省教育厅 ·13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二等奖 (89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1 07-2-1 2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种陕253的选育与推广 高 翔、王 怡、董 剑、裴阿卫、 穆向阳、庞红喜、杜联盟、李硕碧、 宁 锟 杨凌农业 高新技术 示范区 07-2-2 德龙系列半挂牵引车 王小峰、李天周、杨志刚、马天骄、 陕西省机械行 武小卫、马继周、窦鑫鹏、李 焕、 业管理 张文博 办公室 3 07-2-3 宓传龙、汪德华、陈 BKDFPYT-50000/500 交 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 邓 颖、张长栓、巨 流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 秦建明 4 07-2-4 玻璃窑炉烟气脱硫、除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 尘、脱硝系统 李彦涛、叶天鸿、艾 华、张 娟、 陕西省机械行 薛 海、刘铁成、王光武、李德志、 业管理 黎七中 办公室 5 07-2-5 新型厚壁钢管铣头倒棱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 机关键技术研究 解吉辉、王世明、赵永平、樊 薛占军、武树展、孙丽丽、李 于爱民 6 07-2-6 LW15-550/Q4000-63高压 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 施 曼、李心一、杨 六氟化硫断路器 司 张培义、陈 立 7 07-2-7 张西元、朱 1000kV瓷外壳式无间隙 西安西电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 韩锦辉、陈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司、西安电瓷研究所 李 刚 8 07-2-8 模具企业敏捷制造过程 西安理工大学 生产控制技术研究 李淑娟、李 言、刘 永、肖继明、 郑建明、袁启龙、曾志斌 陕西省机械行 业管理 办公室 9 07-2-9 粉末包覆技术研究与应 西安理工大学 用 赵 陕西省机械行 业管理办公室 10 07-2-10 12JS 系 列 双 中 间 轴 全 同 杨 林、孙智金、段丽丽、王 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步器变速器 殷崇一 11 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 07-2-11 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 西安电瓷研究所 器 12 07-2-12 邓五有、王必强、李步让、李 俊、 中铁二十局集 全液压往复式机械化轨 中铁第二十工程局工程机械厂 翟超杰、左转玲、张 涛、贺显林、 团有限 排组装生产线 雷仕才 公司 13 07-2-13 长安大学、镇江华晨华通路面机 冯忠绪、赵利军、王卫中、姚运仕、 节约生产混凝土的关键 械有限公司、西安筑路机械有限 赵 悟、董 武、张晓波、肖翀宇、 陕西省交通厅 技术及其装置的研究 公司 杨宝林 14 渭河流域及黄河小北干 杜继稳、李社宏、王旭仙、孙一民、 07-2-14 流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 陕西省气象台、渭南市气象局 武麦凤、李 明、胡淑兰、吕俊杰、 陕西省气象局 统 方建刚 15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干旱 罗 慧、胡彦华、李良序、万迪昉、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省 07-2-15 混沌特性及其水资源可 仲伟周、赵海峰、丁东华、贺 皓、 陕西省气象局 防雷中心 持续利用研究 刘 璐 16 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防 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 07-2-16 护技术研究 长安大学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荣、李银行、 陕西省机械行 玲、郝宁娟、 业管理 办公室 萍、 陕西省机械行 丽、 业管理 办公室 雯、屈天玉、 斌、吕 伟、林 树、赵树平、蒋 陕西省机械行 业管理 办公室 震、 陕西省机械行 琳、 业管理 办公室 康、李树栋、方吉祥、谷臣清 魏、 陕西省机械行 业管理 办公室 贾东旭、吕怀发、王玉平、张一鸣、 陕西省机械行 张宏涛、李 凡、张益民、马 勍、 业管理 祝嘉喜 办公室 赵之胜、谢永利、倪万魁、孔金玲、 陕西省交通厅 史志军、张 亮、张公恩、杨晓华、 刘海松 科技管理 ·133· 续表 序号 项目 编号 17 07-2-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咸阳市永寿 刘广全、孙升辉、王鸿喆、王进鑫、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高效 县林业局、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 赵鹏祥、常庆瑞、薛泉宏、李文华、 植被构建配置技术 中心 马松涛 陕西省 林业厅 18 07-2-18 王万云、冯 宁、徐振武、张志忠、 陕西省鸟类资源调查与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 周灵国、卢西荣、雷颖虎、袁 伟、 研究 管理站、国家濒管办西安办事处 高学斌 陕西省 林业厅 19 中国石油天然 吴革生、冉新权、徐永高、张书平、 长庆气田井下节流技术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气股份有限公 07-2-19 王效明、程小莉、于志刚、王宪文、 研究应用 长庆油田分公司 司长庆油田分 肖述琴 公司 20 21 22 23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与 吕永宏、肖代宁、杜银龙、王德旭、 中铁一局 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 07-2-20 牵引供电模拟沙盘系统 刘月峰、李国宁、王思明、刘 健、 集团有限 司 的研制 张陕峰 公司 400MW 燃气蒸汽联合循 朱鸿昌、陈文炎、徐 越、陈乔生、 陕西省电力总 07-2-21 环机组仿真机研制及应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成贤、陆志清、王剑钊、姚国鹏、 公司 用 任 鑫 煤化工用金属多孔材料 奚正平、汤慧萍、吴引江、董领峰、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宝德 陕西省 07-2-22 及元件的设计与制备技 段庆文、张 清、葛 渊、王建永、 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 科技厅 术研究 闫安军 新型医用TAMZ钛合金及 周 廉、王立新、李佐臣、于振涛、 陕西省 07-2-23 其骨科植入用医疗器械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袁思波、牛金龙、罗丽娟、朱梅生、 科技厅 产品的开发 皇甫强 24 07-2-24 25 07-2-25 26 07-2-26 27 07-2-27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 卞祖经、刘 辉、孟存喜、李华良、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 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铁 铁道部第一勘 罗发水、朱泳标、何振宁、詹振炎、 能化研究 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铁道第二勘 察设计院 易思蓉 察设计院 林 凯、杨 龙、王建军、尹成先、 陕西省石化行 西部油田套损预防技术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 韩新利、史交齐、白登相、杜 钢、 业管理 研究 研究所 李 宁 办公室 白真权、林冠发、尹成先、严密林、 陕西省石化行 油气田CO2腐蚀控制技术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 魏 斌、赵新伟、田 伟、苗 健、 业管理 研究与应用 研究所 赵雪会 办公室 陕西延长石油 陕北斜坡东部中生界低 郭德运、赵靖舟、孟祥振、武富礼、 (集团)有限 渗超低渗油田成藏规律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魏延平、杨县超、闫继富、肖铁全、 责任 与大中型油田勘探方向 景延宏 公司 28 07-2-28 55Ah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咸阳威力克能源有限公司 杨煊坤、鲁 剑、宋时来、李 琪、 李革伟、张顺兴、刘军奇、董宝锋、 周松江 29 聚氨酯/PAE复合体的制 07-2-29 备及其在证券纸生产中 陕西科技大学 的应用 沈一丁、李刚辉、费贵强、李小瑞、 王海花 30 07-2-30 谢远明学术思想及临证 陕西省中医医院 经验研究 咸阳市 科技局 咸阳市 科技局 曹利平、谢远明、苗文红、王向阳、 陕西省中医管 魏亚东 理局 ·13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序号 项目 编号 31 1.5万吨甲醇/年制取低碳 刘中民、袁知中、刘 昱、吕志辉、陕西省发展与 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 07-2-31 烯烃(DMTO)工业化试 闵小建、马行美、张军民、邢纪周、 改革 责任公司 验装置工程 徐 斌 委员会 32 宋振云、吴增智、李志航、王小文、 低渗透油田老井改造增 长庆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 长庆油田 07-2-32 王 玲、李养池、苗晋伟、任雁鹏、 产工艺技术 院 勘探局 王兴建 33 07-2-33 高精度时统组合研究 34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国家环保总 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 吴晓民、姬明周、沈均梁、李涤非、 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铁道第一 07-2-34 对藏羚羊等高原有蹄类 付 鹏、孙士云、石刚强、田 丰、 勘察设计院、青藏铁路建设总指 动物的有效性监测研究 张洪峰 挥部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主要完成人 胡永辉、翟惠生、武福平、李 张志武、刘维利 推荐单位 滚、 陕西省 科学院 陕西省 科学院 关中灌区主要粮食及经 陈志杰、张 兴、张淑莲、冯俊涛、 济作物11种灾害性病虫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 陕西省 雷 虹、陈安良、张 锋、杨兆森、 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 技大学 科学院 安英鸽 技术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安康市林业技术 李向民、陈 刚、张忠民、李春喜、 安康市 黄姜标准综合体研究 推广中心、旬阳县黄姜研究所、张学荣、虎世民、南怀炼、都大俊、 科技局 白河县盾叶薯蓣研究所 金 晓 KS2000印刷图像监测系 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 杨仓顺、于海成、陈鸿飞、周小超、 渭南市 统 司 王淑媛 科技局 750kV 电 气 设 备 交 接 和 朱 跃、王莉英、陈楚羽、霍大渭、 西北电网有限公司、陕西电力科 西北电网 预防性试验技术研究及 黄国强、刘孝为、郭 薇、王 森、 学研究院 有限公司 其应用 高宏伟 35 07-2-35 36 07-2-36 37 07-2-37 38 07-2-38 39 西北电网发电机励磁和 房 西北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 07-2-39 调速系统参数测试与应 晁 学研究院、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 用 锁 40 政府采购理论创新及其 07-2-40 在陕西省政府采购中的 西安交通大学 应用研究 41 07-2-41 42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 07-2-4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体系的建立 43 中国疯草---冰川棘豆生 王建华、李勤凡、谭远友、史志诚、 杨凌农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畜牧 07-2-43 态毒理及毒物生物降解 高巨星、张志恒、洪子鹂、郭庆宏、 高新技术 兽医总站 技术研究 张 强 示范区 44 西部地区韭菜和大白菜 07-2-44 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究与示范 核动力系统热工水力分 西安交通大学 析模型的理论研究 喜、丁永福、朱教新、冯玉昌、 西北电网 晖、史可琴、范 越、濮 钧、 有限公司 军 刘人境、樊 耘、万迪昉、马海刚、 贺柯柯、张宏涛、马 亮 陕西省 审计厅 秋穗正、苏光辉、田文喜、肖泽军、 专家推荐 黄彦平、樊 普、贾斗南、张大林 梁宗锁、孙 群、张跃进、董娟娥、 杨凌农业 王渭玲、李修练、王俊儒、李 慧、 高新技术 魏永胜 示范区 程智慧、冯武焕、张恩让、张鲁刚、 杨凌农业 陈永顺、张文学、杜慧芳、孟焕文、 高新技术 周新民 示范区 科技管理 ·135· 续表 序号 项目 编号 45 樱桃种质资源与新品种 07-2-4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 蔡宇良、韩明玉、田玉命、王安柱、 杨凌农业 阮晓风、张满让、符轩畅、邓果成、 高新技术 郭缠俊 示范区 46 07-2-46 白菜型油菜杂交种白杂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号选育与研究 董振生、景军胜、刘创社、董军刚、 杨凌农业 刘绚霞、李红兵、高晓岚、解芳宁、 高新技术 严自斌 示范区 47 07-2-47 蔡皖东、李 网络行为安全监管与审 西北工业大学、电信科学技术第 何得勇、张 计系统 十研究所 熊明辉 48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 张尊听、刘谦光、杨伯伦、贺 云、 07-2-48 取分离结构修饰及应用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王秋亚、王小兵、薛 东、郭亚宁、 研究 史 娟 49 07-2-49 命题逻辑中的近似推理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学院 王国俊、王 理论及其应用 50 07-2-50 基于语义记忆与自学习的 西北工业大学 图像检索模型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阳、徐 赟、赵 推荐单位 苏、王 玥、 陕西省信息产 煜、刘海宝、 业厅 伟、李璧镜、宋庆燕 陕西省 教育厅 陕西省 教育厅 郭 雷、鲍永生、韩军伟、任建峰、 胡新韬 陕西省 教育厅 51 配合物的热焓测定和计 07-2-51 西北大学 算 高胜利、陈三平、杨旭武、魏 青、 谢 钢、任宜霞、焦宝娟、帅 琪、 范学忠 陕西省 教育厅 52 高等教育创新理论与陕 07-2-52 西省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 的实证研究 张 炜、张金锁、张玉岩、刘延松、 冯套柱、肖宏伟 陕西省 教育厅 53 07-2-53 基于网络制造联盟的客 西安交通大学 户化生产组织与管理 孙林岩、王 瑛、陈 宏、徐 渝、 李晓明、赵小惠、王端民、孙新宇、 李 刚 陕西省 教育厅 54 07-2-54 20(R)-Rg3抑制肺癌生长 西安交通大学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陈明伟、杨 岚、卫小红、石志红、 尚 东、陈小燕、孙忠民 陕西省 教育厅 55 交叉针固定、带血管骨移 植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 07-2-55 西安交通大学 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 床应用 王坤正、党晓谦、王春生、刘安庆、 张银光、柏传毅、时志斌 陕西省 教育厅 56 城市供水水源扬水曝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省万家 黄廷林、丛海兵、何文杰、王晓昌、 07-2-56 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开 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天津市自来 朱春耀、解 岳、卢金锁、李文芳、 发 水集团有限公司 韩宏大 陕西省 教育厅 57 07-2-57 密码新型算法的设计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全性分析与应用 58 07-2-58 汉江通航建筑物选型及 西安理工大学 平面布置研究 59 07-2-59 党兴华、吴艳霞、熊国强、陈爱娟、 关中高新带城市化发展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城市战略研 赵 璟、景 哲、杨 屹、陆 宁、 研究 究所 杨敏利 胡予濮、马建峰、李 晖、高军涛、 董丽华、王保仓、权益宁、陈 杰、 沈玉龙 黄 强、苗隆德、叶 林、李守义、 邵争胜、任宏安、刘招、朱张华、范 承存 陕西省 教育厅 陕西省 教育厅 陕西省 教育厅 ·13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序号 60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07-2-60 HXFA299棉精梳机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赫 义、马 陕西恒鑫精密纺织机械有限 邢巨强、张 公司 杨永波 岩、蒲建华、杨 明、 陕西电子 鹏、王运广、张元朝、 信息集团 公司 61 alpha-晶状体蛋白分子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严 宏、惠延年、李明勇、孙 07-2-61 侣功能在白内障发病中 学唐都医院 王为农、俞 兰 的作用 62 07-2-62 63 07-2-64 65 07-2-65 67 和基础研究 学口腔医院 薄 张 07-2-66 炎症相关因子与哮喘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遗传性皮肤病基因突变 及临床意义研究 学西京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 熠、 王立军 彬、 吴昌归、史皆然、宋立强、遆新宇、 刘阿茹、宋颖芳、邓火金、谢 樊卫文 华、 肖生祥、冯义国、刘 艳、李建国、 李晓莉、刘 安、任小蓉、雷小兵、 彭振辉 Graves 甲 亢 发 病 机 制 及 西安交通大学 TSH受体相关系列研究 施秉银、雒文田、张进安、吴晓燕、 徐 利、高 慧、朱本章、何 岚、 崔 机械信号传递系统在心 07-2-67 力衰竭心肌重构和电重 西安交通大学 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巍 马爱群、白 玲、席雨涛、吴格如、 白晓君、刘华胜、黄 欣、杜 媛、 王亭忠 人脑胶质瘤侵袭性及预 西安交通大学 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王茂德、王 拓、陈 伟、李 陕西省 卫生厅 斌、周树夏、何黎升、刘彦普、 明、刘桂才、田 磊、李戍军、 TIMPs 在 肝 纤 维 化 过 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聂青和、周永兴、谢玉梅、邵 07-2-63 中的定位表达及临床诊 学唐都医院 罗新栋、张亚飞、罗 红 断治疗应用研究 64 66 颌面部撞击损伤的临床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推荐单位 奇、 王 伟、杨小力、宋锦宁、谢昌厚、 郭世文 陕西省 卫生厅 陕西省 卫生厅 陕西省 卫生厅 陕西省 卫生厅 陕西省 卫生厅 陕西省 卫生厅 陕西省 卫生厅 68 07-2-68 69 大管径高水头倒虹吸压 张胜利、李建成、梁耀武、巩桂梅、中国水电建设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十五 07-2-69 力钢管制安和整体水压 赵鸿安、张天军、郭 平、鲍 乐、集团十五工程 工程局有限公司 试验技术 马国萍 局有限公司 70 SK7432x40 数 控 丝 杠 磨 07-2-70 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 床 71 王 力 吴升华、冯志峰、洪安喜、李建国、 优质杂交稻米新品种选 陕西省水稻研究所、安康市 07-2-71 王欣荣、王保军、李伯智、王俊义、 育引进推广 农业科学研究所 李仲贤 72 07-2-72 73 07-2-73 74 赵仲琪、邓顺贤、张雪让、张汉华、 田广利、王海明、余建旬、贺文辉、 汉中市 科技局 汉中市 科技局 安康市 科技局 54cm PF薄型彩色显像管 彩虹集团公司 研制及量产 徐莉华、赵秀秀、俞 敏、赵 军、 陕西省信息产 李 淼、蒋君相、梁红艳、杨建忠、 业厅 管春华 集成电路成品率估计与 郝 优化模型的研究 07-2-74 21路双总线E1映射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邮电学院 跃、王俊平、马佩军、赵天绪、陕西省信息产 荆明娥 业厅 徐东明、张 斌、康俊民、韩燕茹、 西安市 闫 军、陈 科技局 峰、李 蓉 科技管理 ·137· 续表 序号 项目 编号 75 07-2-75 76 07-2-76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新型胶体防灭火技术的 西安科技大学、西安森兰科 研究与应用 贸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 邓 推荐单位 军、张辛亥、马 砺、陈晓坤、 翟小伟、程小军、文 郑学召 虎、金永飞、 ±500kV HVDC交、直流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 张万荣、苟锐锋、任军辉、周晓琴 滤波器成套装置研究 任公司 靖边农区鼠情普查及综 张志清、曹 陕西省靖边县植保植检站 静、巩玉峰、李 云 雷、高明清、康 陈建忠 莉、 静、冯学斌、 07-2-77 78 沙漠高速公路边坡防护、陕西省治沙研究所、陕西省 党 兵、薛生高、徐增友、符亚儒、 07-2-78 防风固沙及养护技术研 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榆靖分公 朱绪飞、施智宝、封 斌、牛 龙、 究 司 赵晓彬 张明海、李新春、雷祥前、霍永智、 早期断奶仔猪高效培育 榆林市畜牧兽医中心站、榆 陈树录、白芳华、米耀云、韩 斌、 技术研究 林学院 齐宗国 79 07-2-79 80 07-2-80 81 长城沿线风沙区葡萄优 张建军、杜青云、郝志芳、高海燕、 榆林市园林果树科技开发中 07-2-81 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 乔利平、史晓华、杨建国、梁福娥、 心、榆林市蚕桑工作站 推广 胡仲林 82 07-2-82 荧光增白剂CBW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 07-2-83 复方皂矾丸 陕西郝其军制药股份有限公 郝其军、朱婉莉 司 83 1GXLZNB旋耕系列穴播 机 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 李生财、黄飞鹏、牛连启、李彦荣、 限责任公司、榆林市华能科 李冬梅、刘 技培训服务中心 梁旺成 肖、贺建斌、王进喜、 07-2-84 机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 电力设计院、西安建筑科技 赵春莲、李红星、朱丽华、冉 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大学 赵更岐 颢、 85 07-2-85 86 07-2-86 87 88 89 查柏林 邱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 07-2-87 设计支持技术研究与应 李 任公司、西北工业大学 用 刘 07-2-88 07-2-89 西部生态民居建筑理论 及应用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榆林市 科技局 榆林市 科技局 榆林市 科技局 陕西省 建设厅 汪刘应、王汉功、华绍春、曹小平、省国防科学技 苏勋家、刘 顾、杨晓林、朱 露、 术工业 委员会 多 天 线 GPS/INS 融 合 姿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奥通数 韩崇昭、韩 磊、韩德强、付 林、 态测量系统 码科技有限公司 杨 博、昝 鑫、王永昌、林 岩 复杂产品装配工艺快速 榆林市 科技局 高新技术 示范区 84 程学院 科技局 杨凌农业 军、 技术研究 榆林市 陕西省石化行 张存社、刘诚信、王思晨、南 蓉、 业管理 南娟敏、沈寒晰、郑阿龙、刘顺平 办公室 富煤缺水区大容量火电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 白国良、陈祖茂、李晓文、朱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 科技局 西安市 科技局 77 合治理技术研究 西安市 晞、张开富、杨尤昌、晋 省国防科学技 术工业 委员会 炜、省国防科学技 原、王泽玉、余剑峰、陈兴虎、 平 术工业 委员会 刘加平、杨 柳、闫增峰、尚建丽、 胡冗冗、赵西平、谭良斌、何 泉、 专家推荐 王 怡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 余金龙、严伏朝、邓贤艺、巨安祥、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 究院、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 翟大明、张双艳、梁新顺、谭万荣、 划研究 挥部办公室 季万才 陕西省 水利厅 ·13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三等奖 (106 项) 序 项目 号 编号 1 07-3-1 延安黄牛改良技术推广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延安市畜牧兽医中心站、宝塔 王京荣、王刚正、乔 区畜牧站、延长县畜牧局 推荐单位 琳、薛东科、 延安市 刘世贵、谭志向、吴占强 科技局 周志武、衣志刚、白茫茫、王小龙、 延安市 杨小岗、周 科技局 显微技术在大型听神经 2 07-3-2 3 07-3-3 瘤术中应用的基础与临 床研究 优质高效苹果园土壤培 肥技术示范推广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延安市农业监测站、洛川县农 业技术推广中心、富县农业技 术推广中心 消毒剂消毒效果检测及 4 07-3-4 使用中污染情况的调查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分析 As2O3联合抗坏血酸对 5 07-3-5 骨髓瘤细胞凋亡作用的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 6 07-3-6 7 07-3-7 8 9 10 11 12 07-3-8 07-3-9 07-3-10 07-3-11 07-3-12 15 07-3-15 科技局 郑雪莲、李芳芹、李惠敏、王菊霞、 延安市 梁彩艺、曲延苓、杨仕能 科技局 葛繁梅、白庆咸、刘延香、刘宇宏、 延安市 邢延芳、高雪梅、苏保雄 科技局 延安市 科技局 曼地亚红豆杉引种及扦 插繁育技术研究 采油一厂 西安闻天生态农业科技产业 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天行健生 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陈 石 刘志明、候玉朝、张宗勤、王喆之、 王正秋、王 伟 龙香平喘胶囊的研制开 陕西星华制药有限公司、西安 李淑盈、宋延平、景 发与临床应用 治疗Ⅱ型糖尿病新药- 那格列奈的研究 TL3400 系 列 非 公 路 自 卸车 大型高精度铝及铝合金 管材矫直机 星华药物研究所 西安新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陕西同力重工有限公司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兰州铝 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铝加工 分公司 王晓燕、梁 吴建中、肖 鹏、李 玺、 晓、冯昕晖 引、闫 丁美海、郝永科、惠 玲、刘华为、 涛 磨齿机 WEB 技术应用研究与 开发 公司 任公司 西安理工大学 铁、 超、薛红卫、阙仕明 任公司 陕西省机械 行业管理 陕西省机械 行业管理 陕西省机械 行业管理 陕西省机械 行业管理 办公室 璟、李军怀、张志强、张 翔、 锋 三峡-上海±500kV直流 西安西电电力电容器有限责 周登洪、张欣维、刘水平、房金兰、 输电工程用电容器 技术产业 办公室 平、寇政理、殷晓刚、周小中、 罗作民、谢天保、王 西安高新 办公室 赵力楠、付鲁军 张 技术产业 办公室 刘锦辉、郝来成、段小刚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 王 西安高新 开发区 帆、周万智 汪恩辉、王殿楹、黄维勇、李 张 技术产业 开发区 牟均发、许亚楠、王维澈、薛晓强、 范翠玲、张 西安高新 开发区 YK7332A数控成形砂轮 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 樊利军、李武斌、杨奇俊、朱宏明、 07-3-13 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07-3-14 延安市 冯改珍、高文斌、张年荣 控系统研究 研制 14 杨永春、张连杰、苏延亮、赵繁斌、 油田抽油机无线数据测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 齐小琦、李文明、袁晓贤、孙少波 、 12 kV系列箱型固定式 13 静 严怀贵、蔺跃宏、张淑宁 陕西省机械 行业管理 办公室 陕西省机械 行业管理 办公室 科技管理 ·139· 续表 序 项目 号 编号 项目名称 黄延高速公路“亚洲第 16 07-3-16 一高墩”洛河特大桥施 工技术 集成化长大公路隧道监 17 07-3-17 控系统研究 长大公路隧道防火救灾 18 07-3-18 19 07-3-19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 20 07-3-20 对策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二工程有 陈选生、高贵德、刘建军、孙伟良、 限公司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 院、西安金路交通工程科技发 展有限责任公司 长安大学 刘宏选、刘广庆、王国成 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叠前 21 07-3-21 叠后联合储层含气性检 测技术研究 中铁二十局 集团有限 公司 张进县、杨晓东、何 伟、黄长久、 陕西省 唐治金、李得俊、雷 晟 交通厅 夏永旭、王永东、邓念兵、赵峰、胡 陕西省 庆安 交通厅 西安公路研究所、陕西省高速 范建华、马 良、伍石生、梁武星、 陕西省 公路建设集团公司 娟、王小雄 交通厅 森、米 陕西省 王印龙、谢 超重交通对府店公路影 府店一级公路建设管理处、长 高 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推荐单位 安大学 军、韩 杜桂军、彭 峻、胡大琳、 波、呼延利 交通厅 中国石油天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史松群、王道富、杨 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杜玉斌、于 华、王大兴、 然气股份有 波、程思检 限公司长庆 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 气井机械封隔器连续分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付钢旦、周宗强、赵振峰、徐永高、 然气股份有 22 07-3-22 压技术研究 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慕立俊、马 旭、桂 捷 限公司长庆 油田分公司 安塞油田王窑特低渗油 23 07-3-23 藏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 潜研究 跨区间无缝线路锁定接 24 07-3-24 25 07-3-25 触焊作业车的研制 中国石油天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靳文奇、李忠兴、苏志峰、唐 司长庆油田分公司 王亚平、陈 雷、毕义君 华、 然气股份有 限公司长庆 油田分公司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欧阳泉、范恒秀、李永鹏、王新年、 中铁一局集 郝洪波、孙柏辉、李永才 团有限公司 双曲线冷却塔爆破拆除 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刘孟龙、郑炳旭、冯佳昱、邢光武、 陕西省电力 技术 广东宏大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张海涛、傅建秋、黄宁强 330kV输电线路防冰技 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宝鸡供 解秀余、钟筱军、王援军、云 26 07-3-26 27 07-3-27 28 07-3-28 郊变电站110kV配电楼 术研究 电局 薛 军、蒲 路、吴忠礼 总公司 涛、 陕西省电力 总公司 安康水电厂机组状态监 安康水力发电厂、北京奥技异 周廷虎、雷禄山、李幼木、马林阳、 陕西省电力 测与诊断系统 隔震技术在330kV西北 中的研究与应用 火力发电厂经济运行及 29 07-3-29 在线生产管理系统研究 与应用 电子研究所 成 安、崔 陕西省电力设计院、西安理工 张小民、文 大学、陕西省电力公司 悦、康振国 总公司 波、韩永兴、张俊发、 陕西省电力 张英健、杨大渭 总公司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 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莱 胡洪华、黄廷辉、刘振宇、吴智群、 陕西省电力 城发电厂、青岛华迪信息工程 孔凡义、何 有限公司 新、李 林 总公司 ·14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序 项目 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超临界机组汽水品质有 30 07-3-30 效控制技术及停炉保护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的研究 锅炉受热面内壁氧化问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31 07-3-31 32 07-3-32 DA11型接触网作业车 中铁宝工有限责任公司 33 07-3-33 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颅脑手术的若干技术改 良系列研究 新型高底台升举拖撬混 34 07-3-34 35 07-3-35 36 07-3-36 合式钻机 1520 轨 距50kg/m 钢 轨 9 号系列道岔 高锰钢热处理炉天然气 数控改造及工艺优化 电气化铁路移动接触网 37 07-3-37 及防护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汪德良、柯于进、曹杰玉、齐宝同、陕西省电力 宋敬霞、龙国军、孙本达 总公司 贾建民、李志刚、吴生来、陈吉刚、陕西省电力 曹杰玉、马剑民、蔡 赵 晖 总公司 力、惠莉花、孙志强、张 斌、 宝鸡市 杨长安 科技局 杨术真、李丽娜、杨喜民、李迎国、 宝鸡市 王晓峰、郑永军、毛小林 科技局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马广蛇、李 峰、杨元东、李治平、 宝鸡市 大庆石油管理局钻探集团钻 邵崇权、李厚岭、杨海学 科技局 井二公司 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 限公司、铁道部经规院、铁道 部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 杨 西、刘 强、董彦录、车 伟、 宝鸡市 侯小康、冯 毅、唐志坚 郭云奇、李 毅、胡小斌、张洲旭、 宝鸡市 王友生、安 强、同亚勇 汪吉健、隋延民、陈 李 科技局 科技局 志、田志军、铁道部第一 晋、宫衍圣、寇宗乾 勘察设计院 基于差分GPS技术的安 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康水 徐建光、李长和、瞿富强、李幼木、陕西省电力 38 07-3-38 39 07-3-39 康水电站库区测量 西安城市电网过载自动 减负荷系统应用研究 力发电厂 西安供电局 07-3-40 识和压裂改造工艺技术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及应用 SQKJ-2 磁 性 锁 探 测 技 玥、张振业 总公司 赵 晨、穆国强、钱 翊、钟筱军、陕西省电力 崔 琪、王国江 总公司 曹金舟、黄平良、姜 星、罗然昊、油(集团)有 张建国、于建青、董小军 限责任 公司 陕西省公安厅行动技术总队、 邹光荣、李鹏辉、魏李群、赵国强、 陕西省 西北工业大学稀土永磁研究 田小东、杨黎辉、闫文杰 公安厅 所 41 07-3-41 42 07-3-42 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 43 07-3-43 双网数字传真机 44 07-3-44 参龙宁心胶囊的产业化 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 术研究 钊、涂 陕西延长石 子北油田差薄油层的认 40 王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 万余庆、谭克龙、周日平、孙顺新、 陕西省 局 阎永忠、谢志清、张凤丽 西安邮电学院、西安亚森通信 蒋 股份有限公司 煤炭局 林、董志举、李 哲、吕建东、陕西省通信 杨可强、李 刚、王亚刚 管理局 郭俊京、乔东虎、张召侠、王 建、 咸阳市 赵小莹 科技局 科技管理 ·141· 续表 序 项目 号 编号 45 07-3-45 46 07-3-46 47 07-3-47 项目名称 采用工业现场总线的碱 回收优化控制系统 鲜奶掺假快速检测试剂 盒研制与应用 抗黄矮病小麦品种铜麦 主要完成单位 陕西西微测控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科技大学 铜川市印台区小麦育种中心 4号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王孟效、李明辉、李英春、王其林、 咸阳市 麻 杰、张 东、苏丽娜 科技局 董文宾、张建华、于 琴、代春吉、 咸阳市 赵旭博、郑 桥 丹、曾 科技局 冯艳莉、姚撑民、王长春、张焕萍、 铜川市 王可田、张焕玲、尚康定 科技局 大樱桃早果丰产栽培技 铜川市园艺工作站、陕西省果 杨宝生、韦红霞、白海霞、和青山、 铜川市 48 07-3-48 49 07-3-49 50 07-3-50 51 07-3-51 长庆钻井管理信息系统 52 07-3-52 术引进与推广 《伤寒论》方证治法智 能化研究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辛智科、赵朝群、焦振廉、程小红 科技局 陕西省中医 管理局 袆、张箭啸、张庆芳、张凤喜、 长庆油田 分离器 武、徐 保持的研究 旱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 07-3-53 杨亚丽、袁锋印、张英侠 强制旋流吸收吸附气液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 刘 我国综合原子时建立与 53 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 机理与内循环特征研究 公司 刘 公司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 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 土保持研究所 袁 铭、王建胜、詹 55 07-3-55 56 07-3-56 57 07-3-57 58 07-3-58 优质柿子生产技术 59 07-3-59 60 07-3-60 61 07-3-61 移动协同服务支撑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 械研究所 屈俐俐、袁海波、李 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 推广 安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党廷辉、郑纪勇、樊 公司 陕西省富平县科技开发中心 变 科学院 军 科学院 敏、赵 卫、瞿佑山、 陕西省 李玮楠、刘明钢、杨炳云 科学院 涛、洪善存、 安康市 杨国安 科技局 曹席轶、曹仲根、马昭晖、邓琳玲、 安康市 马文毅、李明辉、吕东鸿 10% 农 抗 120 可 湿 性 粉 陕西绿盾生物制品有限责任 杨宏勃、李蒲民、岳 剂的研制 勘探局 张兴昌、李世清、邵明安、李凤民、 陕西省 女娲银峰名茶的研制与 平利县良种茶叶研究所、平利 李华海、纪昌中、刘 县茶业管理局、安康学院 胜 王正明、高玉平、董绍武、漆 溢、 陕西省 大口径高光学均匀性磁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 邹快盛、陆 07-3-54 开发 勘探局 长庆石油勘探局钻井工程总 杨再生、沈双平、刘胜娃、苏兴华、 长庆油田 54 旋光玻璃研制 东、张丽娟 科技局 凡、唐保民、 渭南市 薛万丽、赵玉玲 科技局 王高民、支进善、党耀善、惠兴民、 渭南市 田 同 科技局 动物蹄角制取复合氨基 陕西省大荔硕丰农化开发有限公司、何文义、赵晓进、贺学信、李卫兴、 渭南市 酸工艺研究 炭黑燃烧室超高温生产 炭黑 陕西大荔县技术开发中心 韩城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 冯 琛、李开仓、刘雪芳 科技局 王健武、吕冬青、李胜田、梁智彪、 渭南市 李核疆、吕立新、吴永生 覃 征、王卫红、常朝稳、李士宁、 刘 波、刘超飞、王 猛 科技局 专家推荐 ·14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序 项目 号 编号 项目名称 小麦新品种陕农28的选 62 07-3-62 育 大豆新品种陕豆125的 63 07-3-63 选育与推广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 64 07-3-64 主要完成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Y75及其陕单16的选育 飞机制造工艺信息系统 65 07-3-65 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 西北工业大学 用 介质材料介电系数宽带 66 07-3-66 高(变)温测试技术与 西北工业大学 系统 制造企业设备全生命周 67 07-3-67 68 07-3-68 期管理系统 西北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 王成社、李璟琦、杨进荣、刘 俊、 邹淑芳、黄晓纲、庞红喜 刘萌娟、李鸣雷、薛 雁、郗恩虎、 石引刚、史红英、曹卫东 杨引福、谢恩魁、蔺崇明、兰小红、 岳瑞谦、单明珠、师公贤 推荐单位 杨凌农业 高新技术 示范区 杨凌农业 高新技术 示范区 杨凌农业 高新技术 示范区 贾晓亮、田锡天、黄利江、耿俊浩、陕西省信息 张振明、许建新、边月明 产业厅 许家栋、韦 高、吴昌英、李建周、陕西省信息 李 磊、彭 洁、张 何卫平、张 吉 胜 产业厅 维、和延立、杨振辉、陕西省信息 锋、秦忠宝、雷 蕾 产业厅 进口湿法毡生产线控制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华特玻璃 关立行、叶罕才、冯建修、王广艳、 陕西省 系统升级改造 纤维有限公司 杨 乐、贾永强、王思源 纳米粒子对乳状液的稳 69 07-3-69 定作用及在纳米结构合 西安科技大学、西北大学 贺拥军、余向阳、李天良 成中的应用研究 新型功能整理剂的合成 70 07-3-70 71 07-3-71 72 07-3-72 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73 07-3-73 74 07-3-74 75 07-3-75 76 07-3-76 及应用研究 自调匀整式电子喂毛斗 的开发与生产 水环境污染分析、预测 方法研究 沉淀合金的微观相场和 实验研究 企业异构数据的语义集 成和可视化共享技术 濮卫洼陷盐岩分布规律 及油气聚集关系研究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 碳 /碳 复 合材 料碳 源 化 77 07-3-77 合物热解机理的理论研 西北大学 究及其材料的致密化 教育厅 陕西省 教育厅 杨定国、习智华、张一心、谭艳君、 陕西省 樊增禄、张 瑾、郁翠华 教育厅 张得昆、臧衍乐、张 星、纪合聚、 陕西省 雷 伟 杰、朱 骥、赵 教育厅 吕九如、杜建修、李银环、刘文侠、 陕西省 刘晓宇、李建军 教育厅 史忠科、陈建忠、闫欣荣、胡文海、 陕西省 刘 毓 王永欣、陈 教育厅 铮、卢艳丽、李晓玲、 陕西省 赵宇宏、李永胜、禇 忠 教育厅 张树生、王明微、周竞涛、杨百龙、 陕西省 赵 寒、孙宏伟、李 鹏 教育厅 苗建宇、李文厚、屈红军、邢德敬、 陕西省 计曙东、陈定柱、许宏伟 王 教育厅 惠、翟高红、王小芳、杨海峰、 陕西省 王育彬、崔彦斌、石 婷 教育厅 科技管理 ·143· 续表 序 项目 号 编号 78 07-3-78 79 07-3-79 80 07-3-80 下肢断层影像解剖学 81 07-3-81 项目名称 多样性影响组织产出的 机理研究与政策分析 主要完成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 西安交通大学、咸阳师范学 面相互作用研究 黄芪蛰虫口服液对慢性 肝炎的实验研究 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多种癌基因在上皮性卵 82 07-3-82 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 西安交通大学 应用 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 83 07-3-83 84 07-3-84 85 07-3-85 86 07-3-86 87 07-3-87 88 07-3-88 89 07-3-89 90 07-3-90 91 07-3-91 92 07-3-92 城市化模式及对策 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战 略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 梁巧转、赵文红、周 推荐单位 密、孙福滨、 陕西省 杨喜明、徐细雄 教育厅 张小安、李福利、肖国青 、赵永涛 陕西省 教育厅 马兆龙、王唯析、杨广夫、姚德茂、 陕西省 刘国强、段保国、张峰昌 教育厅 党双锁、程延安、席枝侠、贾晓黎、 陕西省 侯春兰、王美纳、张欣 邢兰瑛、郭 高 教育厅 颖、康安静、薛 翔、 陕西省 庆、彭慧霞、蔡东阁 教育厅 侯远志、曾孝威、金丽国、张 沛、 陕西省 宋 琪、赵智龙、李娟娟 教育厅 李随成、林 筠、蒲国利、甘 凯、 陕西省 杨 锦 屹、李 教育厅 飞机电气系统设计通用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飞机工业 张晓斌、高朝晖、魏秦华、张 戬、陕西省信息 工具软件 高度近视眼严重并发症 的预防及治疗策略 丁香抗菌组分的实验研 (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市中心医院 陕西省人民医院 究 秦巴山区环境砷与地砷 病调查及防治策略研究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结 对康复研究 HERG基因突变及功能 表达系列研究 生物型辊压法再造烟叶 技术研究与应用 急性乙肝应用免疫调节 中药配伍治疗初探 海兆成、雷 涛、郑先成 石一宁、李妮娜、刘耀梅、郑 红、 陕西省 陈建华、苏 婷、何 婷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卷烟总厂汉中分厂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 卫生厅 李巧如、任健康、赵院利、廉江平、 陕西省 蒋宏伟 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产业厅 白广禄、李 卫生厅 跃、郑来义、朱参胜、 陕西省 刘晓莉、白爱梅 卫生厅 戴尊孝、郭芝芳、师建国、吴 斌、 陕西省 张 俊、李金惠、颜美霞 卫生厅 薛小临、王东琦、李 宇、舒 娟、 陕西省 马 辰 奕、廉姜芳、黄 卫生厅 雷东锋、李小龙、任玉江、张世宏、 汉中市 朱 勇、李翠英、胡玉珍 科技局 陈志强、张三定、刘玉明、陈 峥、 汉中市 薛富川、张 庆、刘 杰 科技局 ·14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序 项目 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胃镜下一次性单环密集 93 07-3-93 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 张临床研究 94 推荐单位 唐玉虎、石瑞春、姜方东、靳伟民、 汉中市 张三定、王 敏、姚春蓉 科技局 陕西省冶金 超低辊耗综合技术的开 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 许宏安、奚建军、王锋明、孙亚杰、 07-3-94 行业管理 发与应用 公司 李 康 办公室 95 07-3-95 艽龙胶囊的研制开发 96 07-3-96 97 07-3-97 98 07-3-98 节能灯用稀土三基色荧 光粉开发与量产 “数字区域”关键技术研 究及示范工程建设 术研究 07-3-99 贫服务体系建设及农业 新技术推广 提高25Hz相敏轨道电路 100 07-3-100 陕西省医药 莉、汤辅豪、佟畹兰、 控股集团 卫筱榆、车鸿钧、刘 军 公司 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西北大 孙文基、何 学 彩虹集团公司 西北大学 李 蓬、高 原、黄益鸣、蔡步军、陕西省信息 安书明、王伍宝、李永强 分路灵敏度的研究 公司 产业厅 耿国华、王旭红、屈更生、张莉玲、 西安市 朱晓冬、王夏黎、张德同 800kV设备绝缘试验技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 王建生、冯建强、李 榆阳区农村科技信息扶 99 主要完成人 周敏刚、张 科技局 岩、贾 涛、 西安市 艳、陆建挺 科技局 榆阳区UNDP信息扶贫项目办公 胡奎生、贺锦园、李福祥、程秀峰、 榆林市 室 西安铁路局西安电务器材厂 纪 彬、胡 杨、任宏峰 科技局 王耀杰、覃 陈 燕、仇宇杰、胡永生、 西安铁路局 谊、曹富梅、沈培生 杨凌农业 101 07-3-101 金前感冒胶囊 杨凌东科麦迪森制药有限公司 赵东科 高新技术 示范区 陕西省国防 敏、钱虎虓、石 军、 科学技术 王琼波、呼新岗、李立武 工业委员会 蜂窝零件真空钎焊技术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 梁养民、张 102 07-3-102 103 07-3-103 研究 SXD-MAN6 L16/24 柴 油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 司 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 陕西省国防 军、郭怀兴、 科学技术 吴亚绒、袁凯东、马海印 工业委员会 刘文彬、赵建平、雷 商洛市基于GIS农业气 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商 朱 104 07-3-104 候资源及专题区划研究 洛市气象局 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 105 07-3-105 育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渔业 管理局、陕西湑水生物开发有限 公司 水利工程安全监控不确 106 07-3-106 定性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西安理工大学 研究 琳、陈明彬、郭兆夏、朱延年、 商洛市 刘敏锋、殷志有、年启华 科技局 张红星、王开锋、刘兴连、方树淼、 陕西省 戴铭恒、杨文杰、范维端 杨 水利厅 杰、胡德秀、叶 林、刘云贺、 陕西省 苗隆德、陈尧隆、李守义 水利厅 科技管理 ·145· 【科技成果奖励信息化管理】 省科技成果奖励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几年努力,2007 年已开发完成 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对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由科技成果准受奖项目的推荐、形式审查、媒体公示、专业评 审、奖励项目综合评审确定、报送省政府审批、奖励证书制作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部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管 理从而大大提高了科技奖励工作效率,保证了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陕西 2007 年获奖科技项目特点】 陕西省 2007 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的 231 个科技成果项目之突出特点 是: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创造重大经济效益的创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成为获奖项目的主体;奖励 项目中,创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就有 181 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 78.02%。据统计这些获奖项目, 三年来为单位直接新增产值 156 亿元,新增利润 30 亿,新增税收 21 亿元,节约资金 28 亿元,创汇收入 12 亿美元,产生的间接利税和带动农民增收 108 亿。 2007 年获奖科技成果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包括产学研)完成的项目占年度奖励总项目总数近一半之多。 其中,由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就有 97 项,占年度总奖励项目的 33.20%,企业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 27 项,占年度总奖励项目的 11.63%。两项合计为 104 项,占年度总奖励项目的 44.83%。 2007 年度获奖项目的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 基础研究有 51 项获奖,占奖励总数 21.98%,获奖项目共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276 项,比上年度提高 14.6% 连续四年保持快速增长,包括发明专利 155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9 项,新产品、新药一个等。 中青年科技人员位居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的主要力量。2007 年度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中, 45 岁以下占 69.3%,成为科技工作一线的创新人才,是全省科学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2007 年度全省奖励的 231 项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员共 2124 人,其年龄分布为:45 岁以下的 1472 人, 占 69.3%, 46~60 岁的 563 人,占 26.51%,60 岁以上的 89 人,占 4.19%。性别分布为:男性占 78%,女性占 22%。 基层推荐和获奖励的科技项目,对推进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十个设区市, 2007 年度共推荐 102 个科技项目参与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其中有 43 个科技项目获 2007 年度省级科学技 术奖励,占奖励总数的 18.5%,且有 14 个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这些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科技进 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技成果推广】 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每年都专门组织科 技成果展览会、推介会,制订年度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陕西省二〇〇七年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管理严格 执行《陕西省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实行专项管理,分级负责。2007 年度共安排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资 金 100 万元。有 35 个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纳入计划,其中为 19 个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 2007 年还专 门组织举办科技成果展览、科技成果推介交易等形式有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 【技术市场】 为了规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加强技术市场管理,保障国家和陕西省政府有关促进科 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陕西省、市、县(市、区)各级科学技术(厅、局)都设立了技术市场 办或技术合同登记认定机构,加强对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并进行相关的技 术市场统计和分析工作。2007 年陕西技术合同成交 4941 项,成交总金额 31.1859 亿元,比上年增长 42.55%, 各项指标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技术开发合同 2801 项,成交金额为 22.9337 亿元;技术 转让合同 236 项,成交金额 2.6088 亿元;技术咨询合同 338 项,成交金额 0.8536 亿元;技术服务合同 1566 项,成交金额 4.7898 亿元。2007 年技术交易与上年比显现的主要特点:一是技术在陕西境内就地转化合 同数量及成交金额同本省上年相对数比有明显提高,但就地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仅 8.6579 亿元,绝对数 只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 27.76%,72%以上的技术流向境外,“墙内花开墙外香”的局面尚未根本 扭转;二是技术交易发展很不平衡,全省技术交易活动大都集中在西安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 ·14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其他市、县(市、区)技术交易很少,有的几乎没有;三是成交项目的技术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技术项目交易量大,占全省技术交易总量的 89.31%。其中,技术秘密 3675 项,成交金额 22.21 亿元,计 算机软件及动植物新品种等 620 项,交易额达 2.6896 亿元。专利技术 64 项,成交额 2.6476 亿元;四是,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技术交易双向主体地位日益实现。2007 年全省企业输出技术 2262 项,技术 合同交易额达 21.38 亿元,占到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的 68%以上,较去年有显著提升。同时,从技术买方 数据看,陕西企业是技术的最大买方,共买进技术 2205 项,成交金额 22.57 亿元,占总成交金额的 72% 以上,充分显示企业逐步成为创新决策、创新投入,获取创新收益和承担创新风险的主体;五是,高校、 科研院所在全省事业法人单位技术输出主体地位实现,成为陕西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2007 年全省事业法 人技术输出成交的技术合同 2657 项,占总成交项目数 53.77%,成交金额 9.7776 亿元,占总成交金额的 31.35%,这一成就主要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但从成交项目与金额在占总成交项目与金额中所占比 例数的反差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法人单位应大力强化技术开发与服务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成交项 目的成交金额大幅度增长;六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剂领域的技术成交居全省前三位。 电子技术领域居第一位,成交额 6.52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 20.88%。新材料及应用技术交易额排名第二位, 成交金额 4.81 亿元,占总成交额 15.40%。排名第三的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成交金额 4.34 亿元,占成 交金额的 13.93%。其次是航空航天技术和清洁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位,形成了新的 “三长两短” ,这就要求科技资助重点要“扬长补短” ;七是,技术出口有了一定的突破,实现大幅增长, 2007 年签订技术出口合同 31 项,成交额达 1.4538 亿元;八是,流向陕西境外的技术项目增长幅度大。全 省共输出境外项目 2188 项,合同成交金额达 22.53 亿元,显示在本省境内转化与流向外省、市技术成果呈 “三七”开的格局;九是,农业技术交易额仅 181 万元,占总成交额的 0.13%,排名最后,充分说明全省 农业与农村技术市场交易极不活跃,应大力加强培育和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国际间合作与交流】 2007 年为促进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展开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不断推 动国际间科技合作与交流,经科技厅审批出访和邀请的团组共 34 个。以上出国和邀请涉及 25 个国家,主 要目的是洽谈科技合作项目,参加学术会议,科技展览,科技考察。组织科技团体到国外开展科技合作活 动、寻求合作项目。围绕陕西省科技厅工作任务,还专门组织了以省、厅领导带队的 7 个农业、能源、电 子信息科技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寻求合作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立项】 2007 年根据陕西省科技发展的需要,组织了 30 个项目单位,向科技部申报了一批 国际合作项目。分批前往科技部合作司汇报项目情况。经科技部审查批准,14 项进入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备 选库,4 项列入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为陕西争取资金 420 万元。同时还向科技部申报了 10 项政 府间合作项目,通过双边、多边合作会议谈判、协商,与 6 个国家建立了立项合作关系。 【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2007 年国际间合作在研的 3 个项目进展顺利,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激光薄膜检测及制备技术”研究薄膜抗激光损伤阈值测试原理,在激光薄膜、等离子体制备技术、 离子源技术等方面,白俄罗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西安工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力信息与无线电电 子大学合作研究,有助于解决全国高损伤阈值光学薄膜制备问题,经过对光学薄膜的材料优化、膜系设计 和镀制工艺等因素的研究,在分析薄膜激光损伤机理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制备抗强激光损伤薄膜的最佳工艺 条件,研究高损伤阈值的新型光学薄膜,其激光损伤阈值达到 20J/cm2 以上。 “ITER 用 NbTi/Cu 超导线材的研究”法国 Alstom 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低温超导线材生产厂家,长期 科技管理 ·147· 致力于低温超导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在线检测设备,由西部超导材料科 技有限公司与其合作不但加快了 ITER 项目用高性能 NbTi/Cu 超导线材的研制进度,还有利于提升我国低 温超导线材的产业化水平。 “肉羊冷冻胚胎及性控技术的应用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南非埃勃里欧普拉斯胚胎移植中心开展的 合作研究,为陕西建立肉羊良种资源基因库,加快提纯复壮,迅速扩大优良种羊比例,满足杂交改良种质 资源的需求,迅速改变目前我国山羊生长缓慢,个体产肉率低的现状,实现了基因资源的长期有效保存, 丰富了国内种质资源,以技术创新促进畜牧现代化发展。 ·14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服务 概 述 2007 年,全省不断完善和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各类综合性服务机构、专业(行业)性服务 机构和科技平台服务机构,发挥自身科技服务的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面向科研、生产、农村、科技 管理等部门,主要开展了科技项目查新与咨询评估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诊断服务;为科研、教 学和企业的研发开展科学仪器资源协作共享服务;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 科学决策需要开展软科学研究,提供决策依据服务;为星火计划实施和农业科技开展远程培训服务、农业 科技“110”信息服务;为提高科技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开展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培训服务;为“13115”科 技创新工程开展专利技术服务;为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和计量认证开展制(修)定标准、标准查找和测量 管理体系认证服务;为配合全省大型科技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生产力促进中心】 截至 2007 年底,陕西省现有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 58 家,拥有国家级示范中心 11 家,国家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 1 家,分别分布在市、高新区、大学、研究院所等。15 家中心通过质量 管理体系认证。58 个生产力促进中心中,企业法人 12 家,事业法人 34 家,其他类型 12 家。2007 全省各级政府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入总额达 1900 万元,政府投资额占中心资产总额的 10%。其中省级 政府投入 172 万元,地市级政府投入 710 万元,县级及以下政府投入 30 万元。 【咨询服务】 2007 年,58 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咨询服务 6237 次,协助企业申报项目 684 项,提供信 息服务 85082 条,技术服务 1169 项,培训人员 116367 人次,服务企业 7531 家,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 22 亿,增加利税 7.39 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 73269 人,中心实现收入 0.83 亿元;2007 年,陕西省 8 家生产 力促进中心获得科技部和国家其他部委支持,资金总额 870 万元。承担省级科技项目 12 项,获得资金支 持 155 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各中心的服务水平及能力;2007 年 3 月 28 日,联合国工业 发展组织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SPX)西安生产力促进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全国获准建立的第四家 SPX 中心;2007 年 10 月组织全省的示范中心参加全国生产力中心十五周年座谈会,并完成《陕西省生产力促 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情况调查报告》 ;2007 年 11 月财政部、科技部组成调研小组对全国 3 个服务体系建设 成绩突出的地区之一——陕西省重点调研。科技部、财政部在陕西的调研及现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陕西 服务机构发展的方向及对发展科技服务机构支持的重点。 【科技孵化器】 2007 年,共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场地 82.4 万 m2,在孵企业 1043 家。孵化器累计 毕业企业 524 家,累计协助转化科技成果 1800 项,开发新产品 2100 个。 (省科技厅高新处) 科技服务 ·149· 【企业诊断咨询】 2007 年 5 月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配合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 2007 年科技活动周 活动,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举办了“百名企业诊断咨询专家义务服务百家中小企业”的活动。该项 活动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切入点,全面导入企业诊断理念,搭建了诊断咨询专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间 的桥梁,建立起专家服务企业的有效模式,为全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善管理水平、提高创 新能力、完善资金筹措体系等方面提供了专业化的智力支持。通过“双百”活动这项平台,已有多名专家 与相关企业建立了义务咨询服务关系。全年共举办企业诊断师培训班 3 期,培训人员 60 人,其中该中心 有 6 人取得了职业资格。 【科学仪器协作共用】 2007 年陕西省负责的(含西北五省区) “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门户网站正式开通,11 月该网与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成功实现了对接,使陕西省上网的仪器设备 资源和全国其他地区仪器设备资源实现共享。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率先在全国提出并组建了“新材料”等 4 个专业化分析测试服务中心和 2 个专业化分析测试人员培训基地。 【信息网络建设】 为适应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机关业务发展和全省科技资源共享的需求,本着 打造一个提供互动式信息服务的科技门户网站的目标,2007 年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对陕西科技信息网进行了 全面改版,推进了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的电子政务工作,推动了机关信息化建设。 【陕西省科技信息门户平台和服务能力建设】 该项目主要是构建陕西科技信息网络体系架构、建立柔性 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用户管理服务平台和具有可扩充功能的陕西科技信息门户网站,探索陕西科技信息门 户服务模式,从而建成以陕西科技信息网为基础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社会企业提供网站建立、网上协同 办公,科技专业信息检索查询、数据综合分析等多种服务,形成科技信息门户服务体系。同时,为广大用 户提供具有权威性的科技类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做好信息服务。 【陕西科技信息节点建设】 该项目将建设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统一要求的实用技术、科技动态、专家人 才、科技成果、技术市场、法律法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业等八类共性科技信息栏目;还将建设陕南药材 种植与开发、陕北能源化工、西北大型仪器共享、高新技术企业与产品等 3~4 个具有陕西本地特色的科 技信息栏目。为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数据资源中心提供基础数据资源。 【陕西成果推广信息平台建设】 该项目将建立和形成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服务信 息和国家与地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信息资源建设的服务性平台。建设以陕西科技信息网为基 础,以“成果推广信息平台”为中心,以西安、渭南、宝鸡、咸阳、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延安、榆 林十地市信息服务推广站为分中心的信息采集与服务推广网络体系,成为辐射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权威性 的技术服务与推广信息网,逐步将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资源纳入“成果推广信息平台”,实现成果信息共 享。 【创新基金、项目咨询服务】 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了西安智谷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创新 基金申报工作,并与西安基石管理咨询公司签订了创新基金服务合作协议,为 2008 年创新基金工作的全 面开展打下了基础。继续完善维护陕西省地方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库,建立起七大领域 651 人的专家库。全 年共为 30 多个项目申报单位提供了项目申报服务。 【 “双高”认定服务】 2007 年,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受理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225 家、高新技术产品 认定 19 家,通过认定的企业 158 家、产品 15 家,完成年度审核 300 多家,换证企业 31 家,取得了历年 来最高的认定数量,此项工作得到了省科技厅及广大科技企业的高度评价。 【技术合同认定服务】 按照科技部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和省科技厅的要求,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了 2007 年度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统计录入工作,开展了全省技术市场二十个地市及行业的汇总分析工 作。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完成合同认定 256 份,合同登记金额约 2 亿元。完成《陕西省技术贸易许可证》年 检 120 多家。 ·15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交流合作与培训服务】 2007 年,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30 多期,培训人员 3600 多人次,提高了该中心培训业务的质量和层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方面,以组织团组出访为重点,带 动项目与资金的引进,年度共组织科技交流团组 6 个,交流人员 60 余人。 【科技特派员专项业务培训】 2007 年,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向省科技厅申报科技特派员培训项目并获 批准。该中心先后到汉中、商洛两市开展了科技特派员的调研,在全省开展了提高科技特派员业务技能及 自身素质的培训工作,圆满完成了陕西省科技特派员《国家级星火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申报项目》的 评审工作。 【大型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2007 年 4 月,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了由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办公 室主办的“‘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陕西省‘两甩’示范企业实施方案研讨会暨西部第一期 人才培训会” ,组织完成科技部牵头的“2007 年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统计调查”工作,完成制造业信息化企 业调查、服务环境调查、技术环境调查三种类型调查;组织了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司长吴学睇出席的“科 研机构经费管理改革座谈会”和科技部“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与完善”项目组来 陕调研工作;8 月,在宁夏召开了“西北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工作会议”,按照全国大型仪器资源整合项目 组的要求通报了在 8 月 20 日之前西北大仪网与全国大型仪器网的数据交汇情况,部署下一步西北大仪网 的主要工作;11 月,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的支持下,承担了“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年会暨自主创新与民 营科技企业发展论坛”的会务组织工作;承担了科技部召开的“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网络视频 会议陕西分会场的组织工作。 (曹馨升) 科技信息服务 【科技文献资源建设】 2007 年,省科技信息所与维普公司签订了数据库对外开放合同,利用科技文献资 源共享平台为助推器,开发整合陕西省科技期刊资源,成功开发了“开放阅览(OA)期刊网站”;率先在 国内开发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国防科技行业数据库系统” ;对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西安镜像站、清华同方数据、维普数据、万方数据等科技文献镜像系统进行数据更新与维护;对中国星火 计划网陕西站进行了数据更新,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了陕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共 享系统(SNSTL) 、陕西省科学数据门户网站、陕西省科技统计网站等数个政府网站的建设、管理与维护, 并对网络硬件进行了扩充,增加了 1.5T 存储容量。同时,该所还在铜川建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铜川服务站。 【科技查新与咨询评估服务】 2007 年,陕西省科技信息所全年共完成查新项目 1300 余个,接受企业委托 的咨询项目 50 余项,为省科技厅提供新产品项目评估 40 余项,科技代译 2 万多字,在全省 47 家研究院 所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 22 次,受众人数 1500 余人。截至 2007 年底,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访 人数累计 42 万人次,2007 年比 2006 年新增 1.6 万人次;注册用户累计已近 42 万余人次,2007 年比 2006 年新增 1000 余个;全文检索累计 25 万页,2007 年比 2006 年新增 7 万页;文献检索 146 万余次。 【科技统计】 2007 年陕西省科技信息所完成全省科技机构年报、科技计划项目调查和财政科技拨款的统 计调查工作,并通过科技部验收,上报省统计局;完成科技管理数据中心第一批基础数据采集,并对外开 放试运行;积极开展科技统计咨询服务,为社会和政府提供数据咨询、补充、核实;完成登记陕西科技成 果 466 项;撰写、编制出版了《陕西省科技发展报告》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 (2006 第一、二期) 《陕西省科技统计年鉴》 《陕西省科技统计报告》 《陕西省科技期刊研究报告》 ;完成了 2006 年陕西省科普 统计工作并形成报告上报科技部。 科技服务 ·151· 【科技宣传与服务】 2007 年陕西省科技信息所充分利用声像资源优势,面向全社会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全年完成“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专业评审一等奖拟奖项目”“荞麦面”“黑山羊”等各类专题片 7 部, 科技企业宣传片 1 部,采集“文献资源与数据库培训”等影视素材 300 分钟。该所主办的《情报杂志》以 严谨的办刊态度,紧跟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的理念,继续加强稿件的质量管理,坚决杜绝人情稿,紧跟学科 领域研究热点、难点问题,使《情报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完成出版正刊 12 期, 增刊 2 期,处理各类稿件 1 万余篇,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决策研究与服务】 陕西省科技信息所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为政府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与精确的决策 依据。通过对全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的统计与调查和对 2004—2006 年立项的 180 项专项进行 了统计调查,摸清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了解专项执行效果,发现存在问题,为政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 参考;编写完成了《陕西省 2006 年度星火计划执行报告》;协助省科技厅完成 2007 年度国家级星火计划 陕西省重点项目的组织、审核、论证评审和上报工作;完成“一线两带”2007 年第八次市长联席会议《关 中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材料;参与了“陕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志》续 编工作;编制出版了《陕西科技年鉴》 (2007 创始卷);编译了“中俄科技合作项目”宣传册及项目介绍 PPT;编制完成了《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2006 年度报告》等大量工作。 【陕西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该项目为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07KR12) 。项目拟将系统理论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有机结合,建立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 以陕西省 2001—2006 年度及陕西省大型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对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其可操作性和 科学合理性,运用 SWOT 方法对陕西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该项目立项后,2007 年 9 月召开了项目协调会,明确研究人员的分工和各方之间的衔接合作事宜。2007 年 9 月至 11 月,开展了资料调研和实际调研。2007 年 12 月,对调研材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提出了 研究提纲。 【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 重点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以中国星火计划网陕西站为中心, 以陕西农业信息专家大院为依托,以星火技术密集区内优势产业专家大院信息点为辅,进行农业科技信息 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形成上下通达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新优品种、新技术推广;帮助 指导各有关市县星火技术密集区内优势星火专家大院,进行技术示范,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并向周 边地区辐射、推广;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在果业、畜牧业、高效设施农业 等产业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和辐射密集区内及周边农民增收。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 CDM,是《京都议定书》 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它允许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联合开展二氧化碳 等温室气体的减排项目。省科技信息所作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推荐的三个应标单位之一,向中国 21 世纪 议程管理中心“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项目管理办公室投标。2007 年 4 月 9 日项目管理办公室在网上对 12 个省份的中标单位进行公示。同年 6 月 6 日,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 正式与省科技信息所签订了《陕西 CDM 项目分包合同》。省科技厅成立了以厅长任项目组长的陕西省清洁 发展机制(CDM)项目科技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省科技信息所内下设陕西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 目科技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从政策方面指导和推进全省 CDM 项目的开发工作。自项目开展以来,办公 室面向全省征集 67 个 CDM 项目,对其中 12 个项目进行调研和考察,最终与 10 个项目企业业主达成共识, 签订《CDM 项目授权委托书》 。办公室现已编写完成 10 个 PIN 文件,2 个 PDD 文件。 (李瑜) ·15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软科学研究服务 【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该项目是由省软科学研究所郭鹏、邓国华等人承担完成 的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03KR29),项目已于 2007 年 10 月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验 收鉴定。项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实用、实效和可操作性,已建立和完善了“陕西省财政 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2006 年 12 月至 2007 年 3 月,省软科学研究所利用建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 系对 2003—2005 年度省级 30 万元以上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了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及 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于构建省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新机制,调整投入结构,改进投入方式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已由陕西省财政厅陕财办教[2006]113 号文件《陕西省省级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下发执行。 【陕西农业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 该项目是由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余小方、曹慧玲等人承担完成的省 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03K03-G10)。项目针对陕西农业对外贸易现状及中国加入 WTO 后国际市 场对农副产品的质量要求,从研究主要进口国实施的农业贸易技术壁垒的特点、种类入手,结合陕西省主 要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实际,提出了建立陕西农业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的相关建议。2007 年,项目主要完 善了预警系统的内容,提出了加强应对领导与协调工作,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认证体系, 完善合格评定程序和加快预警信息网络建设等具体意见,并对陕西农产品出口企业如何规避防范意识,冲 破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竞争,树立清洁生产观,建立清洁生产机制,积极执行绿色 管理,实行绿色营销策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等提出建议,对指导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工 作具有现实意义,项目已通过省级验收。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关键技术选择】 该项目为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 划项目(项目编号 2005KR04) 。项目结合陕西的实际情况,明确把能源化工主导产业作为切入重点进行研 究。2007 年完成了该产业技术清单征集、专家遴选、问卷设计发放工作,对煤炭开采、煤化工、防灾减灾、 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电力等六大领域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了跟踪、整理和筛选,提出了备选 技术清单,初步选定重大技术预见项目 79 个,为政府部门提供立项参考。 【陕西地方软科学改革创新研究】 该项目为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 目编号 2005KR42) 。2007 年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陕西省软科学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完成了项目技术 报告的编写,2007 年 9 月提交省科技厅进行审定。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管理的实务问题研究】 该项目是由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部项目 (项目编号 2006GXS2D095)。项目主要通过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作用及其目标定位、地方财政科技投 入及管理体制现状研究,完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过程控制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制度保障建 设,提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管理的新思路、新机制。2007 年,项目在陕西省原有工作基础上,重点利 用全省建立的财政科技投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有关技术参数,对全省三类重大科技投入项目进行绩效评 价,取得了实际应用效果。项目完成专题研究论文 2 篇,并在国家级管理类核心期刊发表。 【陕西省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发展战略及优先领域选择研究】 该项目为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省科 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06KR70) 。项目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对陕西宏观管理与政策研 究的课题、发表的软科学管理与政策研究方面的论文及全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立项等三方面的文献资料,分 析陕西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重点,取得的成果及应用状况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科发展的趋势 科技服务 ·153· 与阶段,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研究提出了软科学优先选择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内容和备 选项目清单,为政府部门制定行业发展政策和计划编制提供依据。2007 年完成了项目问卷调查工作,提出 初步的重点研究领域备选项目清单和技术总结报告。 【陕西省软科学管理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该项目为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厅软科学研 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06KR09) 。2007 年,该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设计、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等工作。 在软科学管理方面,通过对管理现状的分析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软科学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进一步 提出了“陕西省软科学计划管理办法”修改意见,已申报审定。在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方面,对 现有省软科学网站功能设计、栏目类型以及运转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初步提出了平台建设总体 方案和功能设计的修正运行方案。 【软科学服务】 2007 年软科学服务紧密结合省科技厅的工作要点,重点围绕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和提升财 政支出绩效管理目标,配合有关职能处室起草“关于加强和完善财政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报告”,撰写“陕 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和专项经费预算评估评 审暂行办法”等,汇集形成《陕西省科技项目资金预算评估评审手册》 ,并在“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 产业化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立项评审过程得到应用。编制《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引导基金设立方案》, 提交省政府审定。协助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开展了 2006 年度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考评工作。按照《陕 西省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考评试行办法》中的绩效评价指标及工作程序要求,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了综 合考评,形成《2006 年陕西省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考评报告》 。组织全省 2005—2006 年度软科学统计调 查,完成全省 78 家软科学机构的数据采集与初步分析工作。参与省科技厅组织的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建 设初步方案设计及文件起草工作。承担《陕西软科学研究 2008》编辑工作,完成论文的征集与编辑工作, 已报省科技厅审定。2007 年编辑《陕西决策咨询》共 8 期,对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重点和热点问 题进行探讨,为政府职能部门建言献策,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软科学专题调研】 受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委托,完成“财政支持科技强省建设”和“中省财政支持陕西 科技事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参与“财政支持教育强省建设”“促进陕西省文化旅游强势发展”和“陕 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组建方案”调研报告与设计方案的撰写工作。受省科技厅的委托,参与省长专题调 研课题“科技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通过数据采集、专家咨询、系统分析,设计出适合进行国内对此 的科技强省二级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已提交省政府。参与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科技组“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 世界一流园区的调研报告”的撰写,该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批转有关职能部门, 落实具体实施措施。 【软科学学术与业务交流】 2007 年 4 月,协助省财政厅、科技厅举办全国“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管理 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国家财政部教科文司、科技部条财司及国内 20 多个省、 (市、区)财政、科技部门 及软科学研究机构的 100 多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省软科学研究所提交的《陕西省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 效考评实践》受到关注和好评,会后编辑出版了《财政科技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 。 2007 年 5 月,组织召开了由省科技厅,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和印度科技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了“中印中 小企业创新与发展合作研讨会” 。会上中印 10 余位专家进行了专题学术交流,省软科学研究所与印度科技 发展研究所还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会后出版了中英两种文字的《中印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合作研讨会论文 集》 。由省软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完成“全国地方软科学研究机构合作与发展联谊会”启动的有关工 作,省软科学研究所被推选为全国联谊会首届秘书长单位。2007 年省软科学研究所先后派研究人员去北京、 天津、浙江、辽宁、吉林、云南、贵州、新疆等地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国内先进 经验,对推进陕西省软科学项目管理,提升软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致远) ·15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培训服务 【陕西省暨西北地区星火科技远程培训工程】 该项目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05EA850001), 经费 60 万元。2007 年该项目继续完善与更新陕西省农村星火科技远程教育网,开展农村科技远程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利用已建成的陕西省农业科技远程教育网站,依托全省 16258 个中小学远程教育站 点和全省 107 个县(区)科技培训机构,认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 专家授课,已制作远程教育课件 70 余种 180 课时,点击率达到 13099 人次。该课件免费,可供远程站点、 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朋友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培训,也可将课件下载后刻成光盘进行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中 心技术人员还可利用课件对站点工作人员、科技局的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其利用网站收看科技培 训课件、查询和反馈科技培训信息。项目的开展使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在家门口就能 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管理知识、农业实用科技知识。据全省十市一区统计,2007 年利用农村远 程教育网培训农民人数达 35 万人次。 【陕西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2007 年该项目进入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全省已 开通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热线号码——965110,农民拨打此号码可直接转至本地专家或农业科技服 务人员的手机,由专家来解答问题。为加强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工作,2007 年成立 了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和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中 心;并针对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省科技培训中心协助领导小组制定了《陕西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 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陕西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专家管理办法》。各市和示范县(区)也成立了 当地的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中心。在十市一区 的 25 个示范县(区)建立了由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共 392 人组成的农业科技“110”专家服 务团。 【现代科学前沿技术及产业发展讲座】 为规范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使星火科技管理干部 了解、掌握国内相关重点研究领域现代科技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增强全省科技产业创新能力,2007 年 4 月,省科技培训中心举办了“现代科学前沿技术及产业发展”讲座。省科技厅领导及相关处室出席开班仪 式并作讲话,来自全省各市科技局星火办、部分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相关星火科技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 50 多人参加了讲座。通过举办讲座,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与理论水平。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培训】 2007 年 11 月陕西省科技培训中心举办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培训班,来自 省内各市、县(区)科技局星火办、大专院校科技处、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的相关科技管理干部、专业技 术人员 180 多人参加了培训。省科技厅有关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分别就星火计 划项目的申报程序、申报技巧,以及申报项目所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专题讲授。培训人员掌握了“13115” 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方法,提高了业务素质。 【区域科技体系创新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培训】 为使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加强西部地区科技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加快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步伐,2007 年 11 月 由国家科技部政体司组织,省科技厅主办,省科技培训中心承办的“区域科技体系创新建设和县域经济发 展培训班”在西安举办。全省各市、县(区)科技局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人员 110 多人参加了培训。科技部 政体司领导、省科技厅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讲话。培训班上,省科技厅、中央党校、 西安交通大学等领导、专家分别就“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县市科技创新管理” “西部区域经济与陕西 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题目作了报告。参会人员围绕该报告就“如何推进本地区自主创新 科技服务 ·155· 与科技进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如何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科研院所财务人员培训】 2007 年 10 月陕西省科技培训中心举办了“科研院所财务人员培训” 。该培训 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关规定及《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全省会 计人员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举办的。来自科技系统科研院所的 100 多名财务人员参加了培训,省科 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及省财政厅有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了开班仪式并作了讲课。科技系统科研院所 100 多名 财务人员通过学习与考察,更新了理论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加强了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杜学军等) 专利技术服务 【 “13115”科技创新工程服务行动】 围绕“13115”科技创新工程开展服务行动,制定了《 “13115”科技 创新工程知识产权服务行动实施方案》 ,重点建设了“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制定了《知识产权优势企 业培育工作实施办法》 ,确定了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15 家企业作为首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 通过努力,15 家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专利申请比上年同期增长 96.5%,达到 334 件,其中陕 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年专利申请量已达 68 件,与上年同比增长近 10 倍。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定领导小组起草了《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 2020) 》 ,12 月 18 日朱静芝副省长主持召开的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并原则 通过了《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陕西省知识产权专项战略》,确定了 14 个知识产权战略专项,由 14 个相关厅局承担课题研究,全年有 8 个战略专项已经完成。围绕陕西省优势产业,与有关专家学者先后完 成了《榆林能源化工专利战略研究》 《陕西省电子行业 IP 战略研究》 《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等行 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为陕西省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在对国内外众多的装备制造业专 利申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分析论证,形成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及对 策研究》调研报告,上报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并得到了好评。 【专利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全省共资助专利项目 4331 件,其中 PCT 专利 11 件,国内发明 1163 件,实用 新型和外观设计 3157 件,发放专项资金 195 万元。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30 个重点项目进行专利技术转化孵化。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专利技术产业化园区。围绕全省支柱产 业,确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专利孵化项目 30 项,其中重点项目 10 项,一般项目 20 项。 通过项目实施,共吸引社会投资资金 8.40 亿元,预期实现工业总产值 38.99 亿元,工业增加值 19.55 亿元, 利税 13.07 亿元,创汇 5997 万美元。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上成功举办全国涉农专利技术推介会, 推介项目 20 项,签约 5600 多万元。11 月 16~20 日在西安举办了首届中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周,来自全 国 200 多项专利参与了项目展示和交易推介活动。 【知识产权保护】 全省共受理专利纠纷 11 件,其中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纠纷 4 件,结案 2 件。对 西安市老百姓大药房、怡康大药房、民生、开元商场等流通领域进行了专利行政执法检查,对东西部贸易 洽谈会、杨凌农高会等大型会展进行知识产权专项检查。知识产权服务直通车定期组织省知识产权工作协 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直通车服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 权直通车工作,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全年直通车共接待各类法律咨询近 100 件。 【知识产权预警及协作机制】 制定了《陕西省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方案》 ,建立了预警体系、确定了预警内 容,完成了西安电力电子行业、煤化工行业的专利预警分析报告,并向相关行业发出预警。建立了省市间 ·15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联合执法协作制度和“陕西十一市(区)知识产权协作机制” ,制定了《陕西省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办法》 。 省市间执法协作机制的建立,对推动全省城市间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国率先 建立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仲裁合作会商机制”。陕西省知识产权局与西安仲裁委员会合作成立了陕西 省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仲裁协调领导小组,编印了《会商机制工作指南》,更好地发挥了知识产权行政保 护和仲裁的作用,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科学化、法律化,为当事人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保护和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 成立了 15 支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通过宣传、咨询、代理、维权等方式,开展各种专 项服务,为企业提供了较好的知识产权的“一站式”服务。2007 年小分队深入企业 222 家,组织各类培训 500 余次,培训人员 16000 余人,发放《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手册》 《专利全球通——PCT 小常识》《国内外 失效专利精选》等宣传资料 9000 余件,提供业务咨询服务 3000 多人次。知识产权特派员多次到西安高新 区、宝鸡高新区、杨凌示范区等市区,开展宣传培训、解疑答惑,帮助企业建章立制、进行专利检索、代 理等服务,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邀请国家局有关专家到陕西彩虹集团、富士达公司、 西安电力机械有限公司、陕西长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专门的对接服务,深受企业的欢迎。邀请 PCT 国家巡回研讨组成员深入西电捷通企业进行调研,面对面解决企业申请 PCT 专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届“知识产权杯”大赛】 举办了第二届“知识产权杯”陕西省大学生工业品设计大赛。在全省高 校中开展了大学生工业品设计大赛,共有 15 所高校的 500 余名学生参加了比赛,参赛作品质量比较高, 申请专利 400 余项。 (李扩拉) 计量标准服务 【标准服务】 2007 年 4 月,中国标准馆陕西分馆成立,利用国家标准馆资源,陕西省内企业可通过远程 网络及时查找所需的各类标准。2007 年 3 月,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采用国际标 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的通知》文件,制定了《陕西省采标产品目录》 ,全省各级标准化工作者努力工作, 到年底,全省共办理采标证书 190 项。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标准服务全年接待 8000 多人次,提供标准文 本 36000 余件。 【企业产品标准数据库】 2007 年陕西省省级受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 600 个,复审标准 100 余项,并建成 企业产品标准数据库,已录入 2100 余条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信息。 【国家、地方标准制(修)订】 2007 年在陕的 13 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上报国家标准制(修) 订项目 300 余个,其中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科技人员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10 项。2007 年 3 月, 该局召开了 2007 年度陕西省地方标准立项协调会, 《饲料中苏丹红的测定高效液相法》等 78 项地方标准 制(修)订项目,被正式列入 2007 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2007 年全省共制定、发布了《洁净型城 市用煤标准》 《苹果粕饲料》等一批急需规范的地方标准 46 项,其中农业地方标准 31 项。 【企业标准化】 2007 年 4 月,陕西省下发了《陕西省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工作细则》,并组织两次大 规模的集中培训,100 多人次的专家现场指导和初审,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陕西陕富面业有限公司、陕西老牛面粉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鼓风机 (集团)有限公司、西北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公司、西安西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八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 行为确认,另 52 家试点单位稳步推进工作。 科技服务 ·157· 【农业标准化】 2007 年,陕西省向国家申报了 48 个第六批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将安康市岚皋魔 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定为首批 GAP 认证试点。 【获奖标准】 在国家标准委组织的 2007 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活动中,西安电炉研究所《电 渣重溶炉》 、咸阳陶瓷研究所《卫生陶瓷》 、大唐电信电视/传真等 10 项标准、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工业 检测型红外热象仪》荣获二等奖,陕西华达科技公司《TMA 系列射频连接器》获三等奖。 【标准化科研】 2007 年,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完成代码数据质量统计分析系统、血液及血液制品编码标 识应用研究、 《牛肉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实用方案》饲养过程应用试点研究、陕西省重要领域技术标准战 略研究、陕西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 5 项科研课题,在研 5 项,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承担国家“863” 计划项目《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设计与运行规范研究及技术实现》、国家科技部项目《消费品安全影 响因子研究及标准研究》正式启动。 【计量认证】 2007 年,陕西省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举办培训班,36 人获国家测量管理体系评审 员,全省 56 家大中型企业申请了认证,西安东风仪表厂、宝鸡卷烟厂、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 公司、陕西老牛面粉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西安核仪器厂、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榆林炼油厂、陕西陕富面业有限公司、陕西榆林天然气有限公司 13 家企 业取得了中启计量认证中心颁发的认证证书。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与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水利厅联 合开展了全省公路在用汽车衡、公路测速仪、明渠灌溉用水计量的检定工作。 【强检计量器具普查建档】 2007 年西安市开展了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普查建档工作,完成了贸易结算和 医疗卫生用强检计量器具普查建档工作,共普查建档贸易结算用计量器具 388327 台(件)。 【计量科技活动】 2007 年 3 月,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宣贯国家强制性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 备和管理通则》 ,全省 300 多家耗能企业的 500 多位负责能源计量工作的人员参加宣贯学习。在“5·20 世 界计量日”期间,西安市对社会开放计量检测实验室,市民参观了解了出租车计价器、电能表、血压计等 检测过程及相关知识。西安市在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期间,开展了以“健康计量进校园”为 主题的眼镜验配科普知识宣传服务活动,西安市计量所及 5 家眼镜验配企业的 30 多人现场咨询服务。5 月, 亚太地区计量规划委员会(APMP)主席杰希博士率 25 人访华团来陕西考察访问,在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 院进行了学术交流。 【计量科研和专利】 2007 年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国家科研项目 2 项。 《垂直轴微力矩标定装置》2007 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新建计量标准】 2007 年陕西省建立省级计量标准项目 19 项,如下表。 ·15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序号 计量标准名称 1 混凝土回弹仪标准装置 2 车轮动平衡机标准装置 3 检定经纬仪水准仪检定 装置标准器组标准装置 不确定度或准确度 测量范围 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U=0.23d k=2 (20~55)d 质量:(0.1~200)g 质量:U=1.4g k=2 相位:(0~360)° 相位:U=0.7°k=2 360°;2m~∞ 1″; 3 2″ U=1% k=2 4 PVTt 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 (0~30)m /h 5 明渠流量测量检定装置 (0.1×10 ~1300)m /s -3 3 U=0.5% k=2 电流: (0~20)mA 6 流量积算仪标准装置 电压: (0~5)V 频率: (0~100)kHz U = 2.8×10-4 k=2 电阻: (0~10)kΩ 7 接地导通电阻测试仪检定装置 8 耐压试验仪检定装置 9 交直流钳形电流表检定装置 10 测色色差计检定装置 11 光泽度标准装置 0~520mΩ 0~30A 电压:0.5~10kV 电流:0.5~200mA 电流:200mA~1000A 电压:0~750V DC:0.05 级; AC:0.1 级 电压:1%;电流:1% 电压:1%;电流:1% U(Y)= 1.6 k=2 全色域 (0 ~ 120) U = 1.0 k=2 光泽单位 0.0<D≤2.0: 12 漫透射视觉密度标准装置 U=0.015 k = 2 ; 0~ 4.0 2.0<D≤4.0: U=0.02 k = 2 13 14 非色散原子荧光光度计检定装置 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探测器检定装 置 (0~100)ng/ml (40~500)×10 -6 U = 1.0% k=2 U=3% k=2 15 煤中硫标准物质检定装置 0.21%~4.11% U=0.12% k=2 16 酶标分析仪检定装置 0.5A~1.5A U=0.005A k=2 17 水中油份浓度分析仪检定装置 (0~1000)ng/ml U=3% k=2 18 光透沉降粒度测定仪检定装置 0.5μm~150μm 2.1% 19 直流电动势工作基准装置 1.0186000V~ 1.0186700V U=0.7μV k=3 (徐有斌) 科学普及与科技社团活动 ·159· 科学普及与科技社团活动 概 述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是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领导下的人民团 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2007 年全省各级科协及其所属的学会(协会、研究会)、 科技馆、农函大、科普活动中心、乡镇科普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社团和社会组织,切实履行党 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职责,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加强学会建设,深入开展学术 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与自主创新,促进民间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的实施,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开展学术交流、咨询 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2007 年,省科协和省人事厅联合组织了两年一 届的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评出一等奖 23 篇、二等奖 65 篇、三等奖 141 篇。开展国家科技 奖励项目推荐工作,向中国科协推荐了 5 个项目,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荐的“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 原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中铁一局推荐的“青藏铁路铺架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推荐的 “40MN 双动铜挤压机成套设备”3 个项目已由中国科协上报国家科技工作奖励办公室。组织开展第四届 “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评审推荐工作,陶文铨院士等 5 人获奖并受到表彰。承办“中国科协七 大代表西北地区座谈会”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座谈会”。开展“第三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奖 的评审工作” ,获得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调研报告组织奖。编印《陕西科技人物》。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机构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机构】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省科协)第六次全省代表大会于 2002 年 10 月召开。大会选举省政协原副主席梁琦为名誉主席,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为省科协 主席,副主席 20 人,常委 41 人。2007 年省科协机关专职领导是: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牟怀岐,党组成 员、副主席刘亚光、王前进,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任建斌,副巡视员党广录。 名 誉 主 席:梁 琦 主 席:郑南宁 常务副主席: 牟怀岐 副主席: (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王前进(专职) 史 斌 白志礼 刘亚光(专职) 安芷生 闫宏涛 张 炜 张锦秋 李 跃 杨海成 苏 博 周 廉 周为民 侯 洵 胡仕银 唐俊昌 黄 强 葛 雄 雷凡培 常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王 锋 王前进 王济良 史 斌 白志礼 任建斌 刘亚光 安芷生 牟怀岐 闫宏涛 何发理 张 炜 张 涛 张立同 张贵田 张智善 ·16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张锦秋 李 跃 李鸿光 杨海成 苏 博 陈锦屏 周 廉 周为民 庞巨丰 郑南宁 侯 洵 胡长芳 胡仕银 郝 跃 唐俊昌 姬乃荣 徐德龙 崔志明 盛英海 黄 强 舒 良 舒德干 葛 雄 雷凡培 樊代明 省科协组织机构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 ┃ 全省委员会 ┃ 常务委员会 学 术 交 流 工 作 委 员 会 科学 技术 普及 工作 委员 会 组 织 与 宣 传 工 作 委 员 会 科学 决策 与技 术咨 询工 作委 员会 青 少 年 科 技 教 育 工 作 指 导 委 员 会 机关部门 办公 室 ︵ 计划 财 务 部︶ 学 会 学 术 部 科 学 技 术 普 及 部 青 少 年 工 作 部 宣 传 调 研 部 直属单位 国 际 合 作 与 联 络 部 机 关 党 委 · 工 会 组 织 人 事 部 纪 检 组 离 退 休 人 员 服 务 管 理 处 陕 西 科 学 技 术 馆 陕 西 科 技 报 社 陕 西 省 科 技 咨 询 服 务 中 心 陕 西 省 国 际 科 技 交 流 中 心 陕 西 继 续 教 育 大 学 陕 西 省 青 少 年 科 技 中 心 陕 西 省 科 普 宣 传 教 育 中 心 陕 西 省 反 邪 教 协 会 陕 西 科 技 教 育 培 训 中 心 陕 西 省 科 技 产 业 开 发 中 心 科学普及与科技社团活动 ·161· 省科协组织系统 省科协 省级学会 市级科协 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科协 分科学会 (专业委员会) 市级学会 县(市、区)科协 乡镇科协 街道科协 企业科协 企业科协 【市、县(市、区)科协组织机构】 全省有 10 个省辖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和杨凌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学技术协会,107 个县(市、区)科协。其中:83 个县(市、区)科协独立设 置。 【省、市学会机构】 全省现有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144 个(附下表),2007 年新成立了陕西省 地震学会、陕西省生命科学会、陕西省循环经济研究会 3 个学会;高校科协 5 个,研究院、所科协 3 个, 企业科协 112 个(其中民营企业科协 7 个) ,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共 385 个。 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名录 名 称 地 址 电话 邮编 秘书长 82660967 710049 张文鹏 710069 白晋涛 88493386 710072 郑锡涛 陕西省数学会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咸宁路 28 号) 陕西省物理学会 西安市太白北路 229 号西北大学物理系 陕西省力学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 118 信箱 陕西省光学学会 西安市新区新型工业园惧大道 17 号 16 信箱 88887550 710119 周仁魁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数学学科 82663938 710049 赫孝良 陕西省化学会 西安市太白路 229 号西北大学化学系 88302217 710069 杨秉勤 陕西省天文学会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书院东路 3 号 83890423 710600 郭庆生 陕西省气象学会 西安市北关正街 36 号陕西省气象局 86255958 710014 何学勇 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 学会 郑锡涛 88302260 88302954 ·16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名 称 地 址 电话 邮编 秘书长 张振文 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 西安市小东门外五道什字南街 32 85227105 710048 陕西省地质学会 西安市雁塔路北段 100 号省国土资源利用研究中心 87851698 710054 陕西省地理学会 西安市太白路 229 号西北大学城资系 88303575 710069 张阳生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西安市雁塔南路 126 号长安大学雁塔校区 85585122 710054 李 82339065 710054 李荣西 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西安雁塔南路 126 号长安大学雁塔校区资源学院办公 室 貅 陕西省古生物学会 西北大学地质系 88303114 710069 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82312780 710048 袁继国 陕西省遗传学会 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87013935 712100 王鹏科 陕西省运筹学学会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内 82665052 710049 徐青川 陕西省动物学会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85310286 710062 张菊祥 陕西省植物学会 西安市太白路 229 号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88303572 710069 魏朔南 陕西省昆虫学会 陕西省杨凌区西农路 22 号 87092263 712100 仵均祥 陕西省微生物学会 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 13891936129 710032 黎志东 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西安市西关正街 233 号 88652413 710082 王万云 陕西省心理学会 西安市陕西师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 85307661 710062 王有智 陕西省生态学会 雁塔路 126 号长安大学本部东院环工院 402 82339315 710054 刘秀花 陕西省声学会 西安市友谊西路 127 号航海学院 88078895 88492599 710072 李钢虎 陕西省毒理学会 西安市太白路 229 号西北大学生科院 83 号信箱 88303663 710069 王亚洲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 128 号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 82248950 408 82216437 710054 任国梁 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 西安市幸福北路 39 号 83388574 710043 刘大鹏 陕西省农业机械学会 西安市含光路北段 175 号 62822209 710068 宋长河 陕西省人工智能学会 西安市咸宁西路 28 号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832663000 710049 陕西省电机工程学会 西安市柿圆路 218 号 转 8006 81002465 710048 张平康 陕西省电工技术学会 西安市大庆路 642 号西安电瓷研究所内 84225081 710077 孙西昌 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丈八东路 18 号西北水电大厦 1701、1702 室 88290169 710065 马 陕西省水利学会 西安市尚德路 150 号陕西省水利厅学会办 87463223 710004 肖宏武 陕西省内燃机学会 西安市咸宁西路 28 号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汽车系 710049 武得钰 陕西省工程热物理学会 西安友谊西路 127 号西北工业大学 7 系 710072 楚武利 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 82668726 转 810 88492449 伟 科学普及与科技社团活动 ·163· 续表 名 称 地 址 电话 邮编 秘书长 陕西省电源学会 西安市科技路 37 号海星城市广场 B 座 2403 室 88319080 710075 卫军水 陕西省制冷学会 西安市太乙路 169 号 81980750 710054 孙兆英 陕西省真空学会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咸宁西路 28 号 82663836 710049 吴怀权 陕西省自动化学会 西安交通大学自控系 82664437 , 710049 曹建福 陕西省仪器仪表学会 陕西省西安市劳动路西仪集团 82664629 88646000 710082 李 陕西省计量测试学会 西安市咸宁西路 30 号 87292250 710048 薛海珊 陕西省标准化协会 西安市雁塔路南段 15 号 85529580 710054 陈士哲 陕西省工程图学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 174 信箱 88493629 710072 曲仕茹 陕西省电子学会 西安市西五路 62 号 5 楼 513 87415264 710004 邢相禄 陕西省计算机学会 西安市雁塔路南段 99 号 85522163 710054 陈 锐 陕西省通信学会 西安市西高新区科技四路 195 号 88333373 710075 宁 涛 陕西省特种设备协会 陕西省政府大楼 8-021 室 87290792 710006 王俊民 陕西省测绘学会 陕西省测绘局学会办 87604044 710054 李朋德 西安造船工程学会 西安市第 76 号信箱 88327203 710075 李 陕西省工业设计协会 西安市和平门外雁塔路 13 号西建大艺术学院大楼一 88553813 710054 樊超然 陕西省铁道学会 楼 西安市友谊东路 33 号 82323841 710054 向修文 陕西省公路学会 西安文艺南路 39 号陕西省公路研究所学会办 87887598 710054 路克孝 陕西省航空学会 西安友谊西路 127 号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航空学会 88460529 710072 向 陕西省宇航学会 西安市翠华路 9 号 13809153518 710061 张峻城 陕西省兵工学会 西安市雁塔路中段 2 号省兵工局 87671134 710054 李新民 陕西省金属学会 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 6118 室 87293086 710006 陈文耀 陕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西安市高新路 51 号陕西省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88336943 710075 崔恩静 陕西省复合材料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 202 信箱 88474137 710072 王汝敏 陕西省腐蚀与防护学会 西安工业学院 69 号信箱 83208038 , 710032 董晟全 陕西省化工学会 西安市雁塔路中段 118 号省化工学会 83208080 87801741 710054 张永声 陕西省核学会 西安市小寨东路 108 号西安核仪器厂 85266178 710061 梁 陕西省石油学会 西安市红专南路 8 号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 86583048 710061 仵金仓 龙 伟 河 平 ·16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名 称 地 址 电话 邮编 秘书长 陕西省煤炭学会 西安市东十一道巷 6 号省煤炭局 87671812 710001 曹济中 陕西省煤转化研究会 西安市雁塔路中段 58 号 85587371 710054 王晓刚 陕西省信号处理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 756 信箱 88494073 88495454 710072 张艳宁 陕西省硅酸盐学会 陕西省建材工业总公司 87294944 710003 朱建辉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西安市北大街 199 号陕西省建筑总公司内 87284808 710003 李秉义 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 264 号信箱 88492895 710072 任建亭 陕西省轻工协会 西安市友谊东路刘家庄北口轻工业研究设计院 82220085 710054 王传孝 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 西安市西八路 29 号院 418 室 87435891 710004 高泉兴 陕西省造纸学会 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轻化工系 712081 张安龙 陕西省烟草学会 西安市尚德路 151 号陕西省烟草公司 710004 李 陕西省印刷技术协会 西安市北大街 147 号陕西省印刷技术协会 87216700 710003 杨晓建 陕西省消防协会 西安市凤城二路 15 号消防协会 86167617 710016 鱼安琪 陕西省图象图形学学会 西安市友谊西路 127 号西北工业大学 22 号信箱 88495899 , 88492545 710072 高 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 西安未央路 96 号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技处 86266577 710016 奚正平 陕西省照明学会 西安市电子城电子三路西段 9 号 88288297 710065 吴宝宁 陕西省颗粒学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工程研究所 82202022 710055 朱建辉 陕西省系统仿真学会 西安市电子一路 92 号 88398605 710065 王 陕西省农学会 西安市习武园 27 号省农业厅院内 87321417 710003 李水利 陕西省林学会 西安市西关正街 233 号陕西省林业厅 88652025 710082 郝怀晓 陕西省土壤学会 陕西省杨凌西农路 26 号 87012884 712100 黄明斌 陕西省水产学会 西安沣惠路 2 号西安三桥南陕西省水产研究所 84521179 710086 管 陕西省园艺学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87088401 转 3229 712100 赵尊练 陕西省畜牧兽医学会 西安市草滩路 30 号省畜牧兽医总站 86254582 710016 高巨星 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87092401 712100 孙广宇 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6 号楼 403 室 87080156 712100 杨家荣 陕西省作物学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院校区粮作所 87082982 712100 姚伯岐 陕西省农业工程学会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师大内) 85310517 710062 张有林 (0910) 3579712 87445566 转 8717 斌 颖 永 薇 科学普及与科技社团活动 名 称 地 址 ·165· 电话 邮编 秘书长 陕西省蚕学会 西安市习武园 27 号陕西省农业厅园艺蚕桑站 87341193 710003 巨海林 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 西安市西一路 73 号省水保局 87448092 710004 杨西民 陕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土肥所 87088120 712100 杨学云 陕西省农村能源协会 西安市习武 27 号 87335733 710003 徐长林 陕西省医学会 西安市莲湖路 112 号 87349973 710003 赵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 西安市西华门 2 号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710003 张德兴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西安市西华门 2 号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710003 张德兴 陕西省药学会 西安市翠华路什字省食药监大楼 308 室 62288168 710061 丰 雷 陕西省护理学会 西安莲湖路 112 号 87000901 710003 赵 岚 陕西省生理科学会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 84774571 710032 王四旺 陕西省解剖学会 西安交大医学院解剖教胚系 13109578132 710061 钱亦华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陕西省卫生厅科教处 87325268 710003 夏 陕西省免疫学会 第四军医大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83374550 710032 董邦权 陕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西安长乐西路 17 号第四军医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84774775 710032 张英起 学会 陕西省药理学会 西安市雁塔西路 76 号 82655188 710061 赵正航 陕西省针灸学会 西安市西华门 2 号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710003 张德兴 陕西省防痨协会 西安市兴庆南路 121 号 82231955 710048 王 芳 陕西省法医学会 西安雁塔西路 76 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学院 82655114 710061 陈 腾 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85324081 710061 高成阁 陕西省抗癌协会 西安市雁塔西路 309 号 710061 李树业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 西安市丈八东路省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省体科所 88587216 710065 司玉灿 陕西省康复医学会 西安市含光路北段 83 号 83720002 710068 郭志英 陕西省麻风防治协会 西安市莲湖路 371 号 88122783 710003 王耀斐 陕西省预防医学会 西安市建东街 3 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院内) 82235975 710054 裴少军 陕西省营养学会 西安市雁塔西路 76 号 82655470 710061 张瑞娟 82655078 710061 王明旭 陕西省性学会 西安市雁塔西路 76 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90 号 信箱 87250672 87251837 87251837 87250672 87250672 87251837 85276012 85276011 岚 洋 ·16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续表 名 称 地 址 电话 87255755 邮编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西安市东木头市 113 号 薛 荣 陕西省细胞生物学会 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中心内 84773243 710032 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西安市友谊东路金水路 6 号 321 室 82318310 710054 樊 宁 陕西省生命科学会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13325389662 710032 刘宏颀 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13891990565 710055 邓 波 陕西省城市科学研究会 陕西省建设厅规划处 87293469 710004 吴 耀 陕西省土地学会 西安市雁塔路北 100 号办公楼 612 室 87851044 710054 赵德寿 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学会 西安市兴善寺东街 12 号省文物保护中心 710061 秦建明 陕西省科技史学会 西安市电子二路 18 号 13072922241 710065 阎 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西安市雁塔路南段 99 号 85522160 710054 马永顺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会 西安市雁塔路 99 号 85521265 710054 杨玉瓒 陕西省减灾协会 西安市水文巷省地震局办公室 88465435 710068 黄长林 陕西省质量管理协会 新城大院省政府大楼省经贸委技装处转质协 87273933 710006 崔跃民 陕西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 西安市雁塔路南段 99 号 85520144 710054 安西印 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 西安市友谊东路 154 号 87881614 710054 祝彦卿 陕西省珠算心算协会 西安市冰窖巷 13 号省财政厅 87611776 710002 刘承炎 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 省政府院内省科协转省科普作协 87611754 87294012 710006 杜存武 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 西安市友谊西路 127 号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710072 吉国明 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 西安新城省政府大院省科协青少部 87293997 710006 宋茂山 西安市新科路 1 号新城科技产业园新园产业大厦 6 楼 82248501 710043 刘万兴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西安市电子二路 18 号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社 88382386 710065 权艳梅 陕西省自然科学学会研究会 陕西省科协学会部 87291741 710006 张忠智 陕西省反邪教协会 西安陕西科技馆 87420701 710004 步喜峰 陕西省项目管理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8493964 710072 欧立雄 陕西省警察防卫技术研究会 西安市友谊西路 46 号(秋月宾馆院内西二楼 201) 710068 刘长庆 陕西省地震学会 陕西省西安市边家村水文巷 4 号 88465489 710068 王思虎 陕西省循环经济研究会 西安市东关南街 140 号 85552091 710043 孙宁生 陕西省老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 协会 87251489 85248839 转 8038 88491609 转 803 87800982 13389256722 710003 秘书长 平 科学普及与科技社团活动 ·167· 学术交流与论坛 【开展“学术金秋”活动】 “学术金秋”活动已成为陕西省学术交流领域的一项品牌活动。2007 年“学 术金秋”共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78 项,其中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学术活动 12 项。省科协加强对重点活 动的指导和协调,由省计算机学会、颗粒学会、电子学会、物理学会、植物病理学会、土建学会、抗癌协 会、石油学会、机械工程学会、公路学会、医学会、测绘学会等省级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世界泛逻辑大会” “第二届国际代数学与组合数学家大会” “2007 中国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 “2007 年全国第九届电波传播 学会年会”等学术活动,推动了全省科技工作者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全省的学术繁荣、学 科进步与人才成长。 【组织举办“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学术沙龙” 】 2007 年 11 月 20 日,省科协和省气象局组织省气象学会、 减灾协会、水利学会、农学会、林学会、环境科学会、生态学会、地质学会等 8 个省级学会,在陕西科技 馆举办了“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学术沙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和有关行业的专家学者 40 多人参加了 沙龙。专家们就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及对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 讨,并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监测、预测、预警和科研工作;②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③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④积极开发风能和太阳能;⑤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 治理工作;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发展高效农业;⑦加强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工作。 【组织举办“2007 食品药品安全与产业发展论坛” 】 2007 年 11 月,省科协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 省药学会、食品学会、药理学会、营养学会、毒理学会等 5 个省级学会,举办了“2007 食品药品安全与产 业发展论坛” 。来自全省各地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近 300 人参加了论坛。论坛邀请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 常务副会长于明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小松分别作了题为《形势、政策与医改动向》《国内外食品安全 发展态势》的主题报告。省内 9 位专家学者分别从行业监管、技术支撑、产业发展三个方面,作了大会交 流。 【实施“海外智力引进为国服务计划” 】 2007 年省科协邀请日本苹果专家,在礼泉县、扶风县、洛川县、 黄陵县等 4 个县,开展日本苹果栽培技术的培训,2000 多果农参加培训。2007 年省科协作为“海外智力 为国服务计划”先进单位受到了中国科协表彰。继续开展选拔赴日进修生工作,选拔人员 8 人赴日进修; 派遣计算机软件工作人员赴日工作;派遣短期出访人员近 50 人。 科普宣传 【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 2007 年 1 月 24 日,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 第一次会议,陕西省副省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朱静芝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原则通过了 《陕西省贯彻实施方案(2006—2010—2020 年)》 (简称《实施方案》 ),审议 通过了《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2007 年贯彻实施 工作计划》 。3 月 19 日,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主持召开省政府第 4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实施方案》 。4 月 26 日,省政府向各市(区) 、省级各部门下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 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06—2010—2020 年) 》的通知(陕政发〔2007〕12 号),全面启动了《全民 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全省的实施工作。 ·16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印发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 《2007 年工作计划》 等文件,编印 9 期《工作简报》 ,制定了 9 项工作方案。截至 2007 年底,全省 11 个市(区)、95 个县(市、 区)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与省广电局、陕西电视台共同举办了“陕西省首届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 组队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 获团体三等奖。举办了“陕西省 2007 年度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培训班”,并组织开展入户调查工作。 【开展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 2007 年 3 月 25 日至 4 月 15 日,全省第十五届“科技之春” 宣传月活动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创新型陕西建设”为主题。先后在西安举办了“陕西省第十五 届‘科技之春’宣传月领导干部科技报告会” ,邀请 200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遗传学家、中 科院院士李振声作了题为《“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的新论据》的报告,省委副书记杨永茂主持报告会并讲 话;在宝鸡市举办了“陕西省暨宝鸡市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城市科普示范活动”,省委常委、宣 传部长马中平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在商洛市举办了“陕西省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农村科普示范 活动” ,副省长朱静芝及有关厅局领导参加了活动;在铜川市举办了“陕西省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 月青少年科普示范活动——青年专家进校园”活动,省政协原副主席、省科协名誉主席梁琦出席了启动仪 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为铜川一中 1000 多名师生作了题为《寄语青少年——争做科技创新生力军》 的科普报告。全省 105 个单位的 8 万多名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参与了活动。宣传月期间,省、市、县(区) 共开展重点活动 2144 项,开放实验室、标本馆、展览馆等科普教育基地 25 个,组织科普大集 1458 场次, 组织科技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座谈会 656 场次,放映科教电影、科普录像 4885 场次,展出科普展板 2 万多块。 【开展“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 2007 年 9 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 的主题,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先后举办了“陕西省暨西安市 2007 年全国科普日‘节能、环保、 安全、健康’科普示范活动”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再生出席了启动仪式;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陕 西省节能减排科普展览” ,展出宣传展板 210 块和部分实物;组织省生态学会、省环境学会等 11 个省级学 会编辑制作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专题展览;组织陕西科技馆等单位的 6 辆 科普大篷车,在西安、榆林、汉中等 7 个市开展科普巡展活动。活动期间,全省共举办各类重点科普活动 118 项,科普报告会 21 场次,科普展览 268 场。 【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 2007 年陕西省科协制定下发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申报推荐通知》 和《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办法》 。在省、市(区)认真推荐评审的基础上,全省有 13 个农 技协、11 个科普示范基地、10 名个人和 1 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 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争取专项奖补资金 580 万元,获奖数量及奖补资金数额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省科协从科普专项经费中列支 150 万元,实施了“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共评比表彰 9 个农 村专业技术协会、8 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8 个农村科普培训基地和 8 名农村科普致富带头人。 【推进“一站、一栏、一员”建设】 省科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工 作的通知》 ,选择长安区、眉县、秦都区、王益区、澄城县、榆阳区、延长县、镇巴县、平利县、丹凤县 10 个县(区)作为试点单位,争取建设项目经费 12 万元和西部科普工程项目经费 15 万元,建成“一站、 一栏、一员”示范点 1000 多个。投入、争取经费 97 万元,为全省 20 个县(区)科协改善了科普基础设 施,为宝鸡市配备了科普大篷车。 【组织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为进一步推动农技协工作,2007 年省科协与中国农技协合作,共 同组织了“中国农技协展团”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全国有 15 个省、市、自治区的 59 个基层农 技协组团参展,取得了良好效果。陕西省科协获得优秀组织奖。 科学普及与科技社团活动 ·169· 【组织开展企业科协活动】 陕西省科协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科技竞赛活动,印发《贯彻〈中国科协 关于加强企业科协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意见》 ,组织动员全省企业完成“讲、比”活动项目 658 项,其中 节能降耗、减排增效项目 178 项;采用合理化建议 1000 多项。同时,省科协还组织开展“厂会协作”活 动,2007 年 5 月,中国科协对近年来各省有关学会、各地科协及所属学会开展的“千厂千会协作行动”优 秀项目成果、先进组织单位和先进学会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其中陕西省农学会、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 计算机学会、延安市畜牧兽医学会、商洛市林学会、西安市人民防空学会等学会组织开展的 7 个项目获中 国科协“厂会协作”优秀项目成果奖,省工业交通办公室、省科协学会部、延安市科协等 3 个单位获先进 组织单位奖,省科协等单位的 2 名工作人员获先进工作者奖。10 月,省科协召开了“厂会协作”座谈会, 交流工作经验。 青少年科普活动 【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开展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五学科联赛陕 西赛区竞赛活动,参赛中学生 7.1 万人,有 4729 人分获全国学科竞赛陕西赛区一、二、三等奖,其中 143 名陕西赛区一等奖获得者取得高等院校保送资格。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国中学生五学科总决赛,获得金牌 4 枚,银牌 7 枚,铜牌 7 枚。组织全省 11 个市(区) 、100 余个县(区)近 55 万名学生参加“陕西省第 22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评出一等奖 40 项、二等奖 74 项、三等奖 114 项。组织参加“全国第 22 届青少 年科技创新大赛” ,获一、二、三等奖各 3 项,十佳科技教师 1 名,优秀科技活动方案 1 项,省科协青少 部被评为省级优秀组织奖。组队参加“第六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 ,获 4 金、4 银、7 铜。 【开展“大手拉小手,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 2007 年,陕西省科协在“全国科普日”和“全省第二届 中小学生科技节”期间,组织开展科技专家和青少年“大手拉小手——专家进校园”科普报告会,共举办 报告会 11 场,邀请中科院院士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和中国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王渝生等 8 位 院士、专家,为中学生传授科普知识。 【实施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基会第六周期(2006—2010)非正规教育项目】 2007 年,陕西省科协举办相 关培训班 8 期,特色体育运动会和生活能力拓展营 3 次,并在北京、西安及永寿和丹凤 2 个项目县分别举 办“童梦圆”奥运夏令营 4 次,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予项目县价值近 30 万元人民币物资援助和 20.6 万元人民币经费支持。省青少年科技中心被中国科协青少中心授予“优秀项目管理单位”。 科技培训 【开展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 为促进科技人员知识更新,2007 年共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 36 期,培训 学员 4499 人次。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全省农函大共招收学员 5000 人。安康市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基 层开展蚕桑科技培训、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示范、魔芋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7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咨询活动 【组织经济发展重大专题活动】 针对陕北地区能源化工基地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陕西省科协邀 请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正厅级巡视员牟广丰到榆林市作《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专场报告,市属各部门 领导及环保局的全体人员共 500 多人听取报告。咸阳市科协邀请加拿大专家来咸阳举办“城市生活质量与 环境”培训,咸阳市有关部门干部 400 多人参加。榆林市科协积极参与“中国 2007 陕北红枣科技论坛”。 【开展重点建设项目咨询论证】 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做好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 询的综合管理服务工作。陕西省科技咨询中心全年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 85 项,总合同额 287 万元,其 中技术转让合同 7 项,技术咨询合同 29 项,技术服务合同 18 项,技术开发合同 31 项。综合管理“四技” 服务合同额近 800 万元,为企业科技进步提供服务。 【组织“技术创新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 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2007 年,陕西省科协邀请中科 院院士侯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鹤林和省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孙海鹰等专家,先后与中铁宝桥股份公司等 31 家企业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就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讨。推荐了其中 7 家企业参与中国科协组 织的“技术创新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邀请西安交大教授在宝鸡等地举办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 发展趋势》报告会。 学会建设与管理 【加强省级学会服务能力建设】 认真贯彻全国学会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会改革,加强学会工作。2007 年 4 月全国学会工作会议后,陕西省科协转发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 ,从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切实肩负起新时期学会工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学术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智力优势,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协 作用,为学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对加强新时期学会工作,进一步增强学会为建设西部强省服 务的能力,提出了意见。指导省物理学会、化学会、自动化学会等 20 个学会完成了换届,成立了省生命 科学会和省地震学会。加强对学会的监督管理,对 2006 年所属 140 个学会进行年检,年检合格率达 92%。 起草了《陕西省科协省级学会组织通则(征求意见稿)》。开展星级先进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评选工作。 评选 2006 年度四星级先进学会 27 个、三星级先进学会 29 个、二星级先进学会 28 个,优秀学会工作者 169 名。编辑出版了 2006 年度《学会年鉴》 。推进学会专家人才库建设,组织学会专家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评 选、科技服务,建立了陕西省科协专家人才库(学会)管理系统,截至 2007 年底,人才库已收录近 2000 名专家资料。 (逯敏飞)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71·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概 述 2007,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按照“推动原始创新,培养自主知识产权,既出高水平成果, 又出优秀人才,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陕西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结合国家和陕西 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以项目为依托,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加强青年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为全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知识基础。2007 年全省各类基础研究计划项 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354 项,其中省基础研究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 14 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56 项,其中省基础研究项目 8 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依据《陕西省 2007 年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优 先资助领域指南》,按照“尊重科学、发扬民主、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资助、激励创新”的原则, 在 936 个申请项目中评审选出 287 个项目纳入计划,共资助科研经费 1308 万元,其中政府资助 661 万元, 项目承担单位配套资金资助 647 万元。 2007 年陕西获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情况 2007 年,在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单位共承担国家各类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587 项,获得国家拨款资助 25887.42 万元(见表 1) 。其中获得“97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 2 项,资助经 费 6000 万元; “973”计划二级课题 10 项,资助经费 1831 万元;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1 项,资助经 费 84.57 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74 项,资助经费 17971.85 万元,比上年增长 19.6%,全国排名第 7 位。 其中,重点项目 10 项,杰出青年项目 8 项,12 个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经费超过 200 万元。 表 1 获国家各类基础研究项目资助情况 项目类别 项目数(项) 资助经费(万元)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 2 6000.00 “973”计划二级课题 10 1831.00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1 84.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74 17971.85 587 25887.42 合 计 ·17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 表 2 获“97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 序 号 项目编号 1 2007CB311000 2 2007CB613800 项目名称 基于视觉认知的非结构化信息处 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钛合金材料制备加工的基础研究 承担人 承担单位 徐宗本 西安交通大学 赵永庆 资助经费 (万元) 3200.00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 2800.00 院 注:不含国防科工委“973”计划项目 【“973”计划二 级课题项目 】 表3 序 获“973”计划二级课题项目 资助经费(万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人 1 61373020101 XX 用锆合金关键技术基础研究 李中奎 2 2007CB512106 心脏保护的神经和体液机制 高 峰 第四军医大学 150.00 3 2007CB210107 燃气轮机热端部件冷却机理研究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 144.00 4 2007CB210006 黄佐华 西安交通大学 108.00 5 2007CB613804 肖 林 西安交通大学 68.00 6 2007CB714106 李占斌 西安理工大学 45.00 7 2007YA040001 李金山 西北工业大学 480.00 8 2007YA040004 曾卫东 西北工业大学 46.00 9 2007YA070001 朱惠人 西北工业大学 460.00 10 2003CB214607 谭成仟 西安石油大学 50.00 号 天然气发动机低温燃烧与污染物 控制的基础研究 钛合金变形损伤特性及其多重约 束耦合响应 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机理和适应性 评价 强氧化环境下材料的磨损机制 钛合金制备加工与组织性能的相 关相及其全流程调控 超限高温服役环境调控机理与双 工质冷却新原理 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分布规律 及其主控因素综合研究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表4 承担单位 元)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 院 280.00 获“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项目名称 承担人 承担单位 资助经费(万元) 人类认知能力与认知障碍相关基 因的搜寻与筛选 张富昌 西北大学 84.57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表5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 项目类别 项目数(项) 资助经费(万元) 面上项目 504 13056.00 重点项目 10 1870.00 杰出青年项目 8 1600.00 其他项目 52 1445.85 合 574 17971.85 计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表6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承担单位 项目名称 负责人 资助经费(万元) 网络化水资源与水火电系统的 动态优化调度 管晓宏 西安交通大学 200.00 太阳能的分频利用和热发电中 的热物理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何雅玲 西安交通大学 190.00 用于地层岩性油气藏地震信号 特征识别的相空间理论与方法 高静怀 西安交通大学 170.00 高表达 TKR 细胞膜色谱模型的 建立与应用基础研究 贺浪冲 西安交通大学 150.00 高速平台动目标检测方法 廖桂生 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 200.00 GaN 宽 禁 带 微 电 子 材 料 和 器 件 重大基础问题研究 郝 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 190.00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扩散与华山 松大小蠹行为选择及种群密度 调控机制的研究 陈 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170.00 高可靠构件化嵌入式软件涉及 与验证技术及其支撑环境研究 周兴社 西北工业大学 200.00 多视角大视角高光谱探测与成 像研究 何明一 西北工业大学 200.00 高阶声场传感器及其阵列的稳 健性理论与技术研究 马远良 西北工业大学 200.00 ·173· ·17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 表7 所在单位 杰出青年 金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 资助经费 (万元) 研究方向 岩 第四军医大学 口腔医学 200.00 熊立泽 第四军医大学 麻醉学 200.00 席 光 西安交通大学 流体机械 200.00 李长久 西安交通大学 金属材料表面的材料科学问题 200.00 郑鹏生 西安交通大学 妇科学 200.00 杨银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集成电路设计 200.00 李建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网 200.00 牛荻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重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抗震性 能评价研究 200.00 【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经费超过 200 万元的单位】 表8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经费超过 200 万元的单位 单位名称 项目数(项) 资助经费(万元) 西安交通大学 167 4977.2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119 3248.00 西北工业大学 68 2552.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1 1695.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6 1081.00 西北大学 28 834.70 陕西师范大学 19 709.0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7 682.00 西安理工大学 14 382.00 长安大学 11 319.00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7 243.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7 221.00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75· 2007 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情况 2007 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高新技术产业 的优先发展领域及重点发展方向为主体目标,依据《陕西省 2007 年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优先资助领域 指南》 ,按照“尊重科学、发扬民主、自由申请、专家评审、择优资助、激励创新”的原则,注重支持具 有原始性创新研究和学科、学术思想交叉融合的优势项目,注重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对重点 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扶持,在 936 个申请项目中,经过专家认真评审,评选出 287 项列入了计划, 共资助经费 1308 万元,其中政府资助 661 万元,项目承担单位配套资金 647 万元。这些项目中,应用基 础研究项目占 81%,主要是围绕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材料、能源、农业、医药、信息等重点领域的 研究;青年项目占 26%;40 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和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分别占 55%和 56%。 【陕西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立项情况】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申请 936 项 立项 287 项 应用基础研究 230 项 基础研究 57 项 一般项目 212 项 青年项目 75 项 图 1 2007 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立项情况示意图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按学科和经费投入分布情况】 信息科学54项 信息科学54项 19% 19% 数理科学23项 数理科学23项 8% 8% 工程科学42项 15% 化学科学24项 化学科学24项 8% 8% 生物与农业科学28项 生物与农业科学28项 10% 10% 材料科学18项 材料科学18项 6% 6% 地球科学24项 地球科学24项 8%8% 医学科学74项 医学科学74项 26% 26% 图 2 2007 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按学科分布比例示意图 ·17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信息科学253万元 19% 数理科学104万元 8% 化学科学116万元 9% 工程科学 200万元 15% 生物与农业科学 134万元 10% 材料科学88万元 7% 图3 地球科学116万元 9% 医学科学297万元 23% 2007 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按经费分布比例示意图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2007 年度全省各项目承担单位共报送 239 份陕西省自然科学 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经审查,按计划完成了科研任务,结题材料符合要求,同意结题的项目 234 项,占报 送结题项目总数的 97.9%。通过结题的项目中,审查结果为“优”的项目 125 项;审查结果为“良”的项 目 65 项;审查结果为“中”的项目 44 项。分别占报送结题项目的 52.3%、27.2%和 18.4%。结题项目按计 划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投入人员 1220 人 出版学术专著 75 部 发表研究论文 1166 篇 其中:国外发表论文 165 篇 授权发明专利 14 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8 项 培养人才 503 人 其中:博士 99 人 硕士 404 人 另外,还有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73” “863”等计划的进一步资助;部分应用基 础研究成果已达到应用开发阶段,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国家和省部有关科技计划的支持。 2007 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部分成果简介 省科技厅组织相关学科专家按照基础研究结题项目评价指标,对当年的结题项目进行了审查和评价。 为了展示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加强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我们选出了部分优秀成果,按 学科分类简介如后。 数 理 科 学 【数论函数在数值计算中的应用】 该项目 2006 年由西北大学刘华宁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主要研究 解析数论中一些经典数论函数的均值估计,和一些数论函数在短区间中的均值分布,以及关于广义 Dedekind 和、Hardy 和、Cochrane 和 Kloosterman 和等相关和式的高次均值与混合均值,研究整数列的分 布与 D.H.Lehmer 问题的一些推广,以及伪随机二进制数列。①通过研究整数逆、二次剩余逆,以及 r 次剩 余逆的分布,给出了一系列的混合均值公式;解决并推广了关于 Euler 数的一个猜想;给出了 D.H.Lehmer 问题的一些推广,得到了几个较强的混合均值公式;讨论了一个包含 Smarandache 函数的方程的解数问题; ②研究了 Dedekind 和、Hardy 和、Cochrane 和及相关和式在短区间中的均值分布,给出了一些较好的渐近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77· 公式;得到了多维 Cochrane 和的上界估计;给出了关于广义 Cochrane 和与 Dedekind 和的一些恒等式;③ 研究了广义 Bernoulli 数、Kloosterman 和与 Gauss 和的混合均值,给出了一些渐近公式;研究了混合指数 和、完全三角和的高次均值,得到了一些有趣的恒等式;此外还给出了关于 Dirichlet L-函数的一些等式。 最后,利用乘法逆、二次剩余与 D.H.Lehmer 数构造了几类伪随机二进制数列,并证明其具有较强的伪随 机性;讨论了一类多项式随机数生成器的局部随机性,改进了已有的结果;此外还研究了一些伪随机数列 的偏差。发表论文 21 篇,其中 SCI 收录 17 篇。 【半定规划的算法及应用】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新辉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半定规划是 线性规划的推广,是在满足约束“对称矩阵的仿射组合半正定”的条件下使线性函数极大(极小)化的问 题,而且约束是非线性、非光滑、凸的,因而半定规划是一个非光滑凸优化问题。半定规划在工程中的广 泛应用和内点算法在半定规划中的成功推广,使其成为数学规划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该项目 主要研究了组合优化中一些问题与半定规划相关算法。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算法,给出了半定规 划的可行方向算法,这种算法每一步搜索采取固定的步长,简化了搜索,同时也给出了收敛性证明和复杂 度分析。在数值试验中,证明了本算法所得到的结果要比投影梯度算法好得多;采取了不同的低秩技巧, 得到了进一步的结果;最后得到了一种新的算法,并给出了全局收敛性证明。进而把给出的算法进一步推 广,得到了两种可行方向算法。发表论文 10 篇,其中 SCI 收录 2 篇,EI 收录 3 篇。 【密码协议的设计及分析逻辑】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邮电学院谢淑翠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研究密 码协议的设计与分析逻辑,主要对密码协议设计关键技术、分析方法、安全性证明、信息认证机制进行研 究。内容包括:①设计安全的密码协议;②完善认证协议安全性证明的 BAN 逻辑;③设计安全高效的数 字签名算法;④研究确保电子票据真实性的认证系统。设计的几种数字签名方案,为确保电子票据真实性 提供技术,并可用于多种场合,发表论文 53 篇。 【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其应用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强稳朝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 研究内容包括:求得了库仑场中 Klein-Gordon 和 Dirac 粒子动量与坐标的不确定关系;将中国学者马仲齐 提出的精确的量子化规则推广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用此规则求得了一批 Schrodinger 方程,Klein-Gordon 和 Dirac 方程对一些势场的解析解;求得了一些势场的角量子数 l≠0 的准解析解;改进了国外学者提出的渐 近迭代法(AIM)对 Dirac 方程的应用。发表论文 SCI 收录 9 篇。 【电磁场的多尺度分析及其在目标背景电磁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该项目 2005 年由咸阳师范学院李应乐等 科技人员共同承担。电磁理论的多尺度分析是将三维空间进行不同的伸缩,从而将椭体类目标变成球体或 圆柱体,近而利用 Mie 理论等现有文献得到这些散射体的解析解。该项目在保证麦克斯韦方程形式不变的 前提下,系统的研究电磁场等以及它们所对应的边界条件等的尺度伸缩关系。利用所得到的这些尺度伸缩 关系得到椭体类目标以及它们的涂层体的散射场的解析解;研究离散随机介质如降雨等的等效介电参数与 气象因素、频率的关系,可将复杂的离散随机介质电波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确定的连续介质电波问题; 研究这些散射体与随机介质背景的相互电磁作用以及这种电磁相互作用对雷达目标散射特性、相关的电子 系统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为提高雷达目标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隐身与反隐身等提供参考数据,而且 在生物电磁效应、医学微波成像以及大气遥感、电磁兼容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发表论文 10 篇, 其中 SCI、EI 各收录 3 篇;出版专著 1 部。以该项目为基础,2007 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磁复 合散射的三维尺度法研究与理论建模》获得资助。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分岔与混沌】 该项目 2003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徐伟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在非 线性科学领域开拓出随机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路,提出的随机分岔新定义为随机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打下基 础;建立的正交多项式逼近法在理论上解决了随机参数结构系统的响应和分岔问题,也解决了工程振动领 域中复杂随机结构系统的动力学分析问题;随机复动力学系统或随机时滞系统代表了流体与实际工程中的 很多数学模型。项目提出了理论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分岔与混沌的一系列成果。该成果 在大型机械系统、经济模型等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发表论文 18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30 ·17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篇,EI 收录 120 篇。 【凝聚态中的量子纠缠】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邮电学院田东平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通过对含杂质 Heisenberg XXX 链中对纠缠和两体纠缠特性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掺杂手段在本来并不纠缠的量子位之间产 生纠缠和通过调节杂质参数控制量子位间纠缠度大小的方法; 通过对考虑次近邻相互作用时 Heisenberg XX 链纠缠特性的研究,发现次近邻相互作用的存在能极大的影响格点间纠缠度的大小;同时通过纠缠的时间 演化,制得了三量子位和四量子位纠缠 W 态;通过对多量子位 Heisenberg 模型中初始单粒子态(one-particle state)纠缠的时间演化特性,给出了平均纠缠度和多粒子纠缠度 Q 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对匀强和非匀 强磁场中 Heisenberg 自旋链近邻和次近邻纠缠特性以及纠缠与自旋压缩特性的研究,发现了格点耦合常数、 磁场大小和方向、各向异性参数等与纠缠度大小的关系;通过对 V-型三能级原子与双模腔场共振相互作用 的研究,提出了光场驱动下的多原子以及多腔场纠缠 W 态制备的新方案,并用 Concurrence 的概念研究了 该方案中纠缠的时间演化和热纠缠特性。该研究成果对实现固态量子自旋体系中格点间纠缠大小的精确控 制和对基于固态结构的量子逻辑门(quantum logic gate)、量子开关(quantum switch)的构造以及自旋链 上量子态的传输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在实验上实现自旋格点、多原子以及多腔场纠缠 W 态的制备 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发表论文 5 篇。 【命题逻辑中的近似推理理论及其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王国俊、王伟等科技人 员共同完成。该研究成果基于均匀概率测度空间的无穷乘积给出了逻辑命题的内蕴式的真实程度的描述, 从结构上将二值逻辑进行了严格的程度化。取得以下创新:①首次在命题逻辑中提出了命题的真度理论、 命题之间的相似度理论、逻辑理论的发散度指标,提出了三种近似推理模式,在经典命题逻辑学中建立了 系统、完整的近似推理理论;②建立了逻辑度量空间理论,证明了各基本逻辑联结词作为映射的连续性, 在全体逻辑公式之间集中建立起了和谐的收敛理论;③提出了积分语义学理论,将经典逻辑学中的成果以 及多种多值逻辑中的成果成功地推广到了无穷的连续值逻辑之中;④为模糊推理建立了逻辑基础。通过引 入根的理论从语构上加固了模糊推理的更为严格的逻辑基础,解决了模糊系统理论研究者们所质疑的模糊 推理的理论基础问题。项目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咸阳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 理所张小安、李福利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研究发现用高电荷态 40Ar10+金属 Al 和半导体材料 P 型硅表 面,形成的 Ar 的原子谱线强度比 Al 表面的大。发现用高电荷态离子 129Xe30+轰击 Ni 表面,在弱束流强 度(nA 量级) ,便可有效地激发 Ni 原子和离子的复杂组态间跃迁,形成可见光波段的特征谱线和偶极禁 戒的电四极跃迁 E2 和磁偶极跃迁 M1 的特征光谱线。发现合适的弹靶组合可使靶原子受激辐射的特征光 谱的强度显着增强,而靶原子受激辐射的强度与入射离子的动能没有强的关联。发现当离子的电荷态增加 到某一临界值时,光谱线的强度突然显着增强。发现 Ar 的 Kα-X 射线是离子在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过程 中在固体表面之下形成的空心原子发射的。该项目发表论文 19 篇,其中 SCI、EI 收录 14 篇。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化学与化工科学 【纳米反应器中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 该项目 2004 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刘昭铁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 围绕超临界体系中纳米微粒的可控制备,探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超临界氟代烃中纳米颗粒制备过程中的 有关技术和工程科学问题。 合成了 6 个不同碳链的类似 AOT 的碳氢表面活性剂和 4 个不同碳链的类似 AOT 的含氟表面活性剂;获得了 10 个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超临界氟代烃中的溶解相图;考察了水 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表面活性剂类型、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影响因素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超临界氟代烃 中形成微乳液性能的影响;设计制造了可用于高温高压条件的可视微型超临界反应器;获得了微乳液结构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79· 和尺度与最终控制纳米微粒的形貌、大小和性能的相关联的规律;制备了 2-10nm 的 Ag、Au 和 CuS 纳米 颗粒。用该新工艺合成含氟高分子,可降低单体的损失、环境的污染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分布,提高单体转 化率、聚合物的产率和过程的可控性。为高温高压条件下可控高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应用基础。 发表论文 10 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 【界面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颜红侠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 目利用传统的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大分子偶联剂 SCA-3,并利用介电测试仪研究了大分子 SCA-3 和纳米 SiO2/CE 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从分子结构上进行了分析,为选择适合于 一定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偶联剂和合成新型的功能偶联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利用 Fowkes-Good 几何方 程和 Young-Dupre 方程计算了玻璃纤维的表面自由能及其与氰酸酯树脂之间的黏附力,并将所计算的数据 与 E-玻璃纤维/CE 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和界面结合强度进行对比分析,为研究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所合成的大分子偶联剂 SCA-3 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分子量分布窄、可溶于丙酮等特点,为工 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该偶联剂可满足电子工业领域集成线路板或压电材料的制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表学术论文 8 篇,其中国外期刊 4 篇。 【聚合物—氟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涂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陕西科技大学张光华等科技人员 共同承担。项目在以纸张、织物纤维为基质的表面上进行了水溶性聚合物—有机氟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成膜 的物化基础、膜性能的初步研究;模拟了纤维基质表面含氟表面活性剂组装膜的形貌、精细结构及微观力 学性能。利用铜乙二胺溶液、N-甲基吗啉溶解棉纤维、木浆纤维制成纤维素稀溶液,使其在单晶硅刚性基 质表面形成单分子层后,再利用充分稀释的阳离子聚合物溶液,涂布制得阳离子聚合物单分子膜,并采用 自组装成膜技术制得氟表面活性剂组装膜。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SEM、AFM 等仪器对含氟自组装膜 的有序结构、成键排列方式、二维形貌等性能进行观察和测定,提出了有机氟表面活性剂与水溶性聚合物 在纤维表面结构与效能间的关系及规律,得出了具有一定意义的结论。发表学术论文 4 篇。 【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与复合机理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张秋禹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该项目取得了四个方面成果:①高分子/液晶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与复合方法研究。研究了多种高分子/热 致液晶复合体系中微纤的形成规律及原位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机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增容 剂,发现 A-X-A 型反应性低聚体等增容剂具有优异的增容效果;②微纳米级高分子/无机物复合粒子的形 成机理研究。研究了无皂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和控制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制备复合微球的过程原理,揭示 了无机粒子与有机物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对复合效果的影响规律。创立了一种控制乳液聚合制备复合微粒 的新方法;③自组装方法制备复合粒子的过程原理与控制技术研究。采用自组装和化学镀等技术制备复合 微粒材料,揭示了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处理效果对自组装的影响,阐明了层层自组装制备复合微粒的影响因 素和机理,实现了可控制的制备不同尺寸复合粒子;④高填充量复合功能涂层的界面效应及性能研究。利 用模板技术制备纳米孔化的功能无机微粒,并用新颖结构分散剂对无机颗粒的表面进行修饰处理,通过比 表面积效应和微粒表面改性强化,改善功能性无机填料和树脂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提高填充量。该项目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58 篇,申请发明专利 2 项。该理论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生 命 科 学 【秦巴山区食蚜蝇资源与保护利用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陕西理工学院霍科科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 目主要是调查研究秦巴山区食蚜蝇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区系组成特点;美蓝蚜蝇属(Melangyna)、松村 蚜蝇(Mastumyia)和毛食蚜蝇属(Dasysyrphus)等系统学研究;秦岭太白山北坡、紫柏山、汉中天台山 等环境的食蚜蝇种类及区系分析;汉中农田常见食蚜蝇科昆虫的种类及生物学习性及其在当地农田生态系 ·18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统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汉中农田长尾管蚜蝇的个体变异研究。通过对秦巴山区食蚜蝇科昆虫的研究,基本 查清了秦巴山区食蚜蝇科昆虫的种及其区系组成特点,对农田等生境中食蚜蝇种类和生物学习性的研究, 为进一步利用食蚜蝇进行生物防治及有害食蚜蝇的控制提供依据,新种的发现对于了解秦岭作为动物地理 分界线和物种在秦岭山区的进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表论文 14 篇,其中核心期刊 11 篇;已发表食蚜 蝇科昆虫 1 新属,12 新种,1 中国新记录属,6 中国新记录种。 【小麦谷蛋白溶涨指数遗传变异规律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新中等 科技人员共同承担。谷蛋白溶涨指数(SIG)是微量小麦粉在 SDS—乳酸溶液中溶涨、离心后的面粉重量 与小麦粉重量的比值,是国外新开发的小麦品质测定方法,被作为面条小麦品质快速检测的方法。也是小 麦品质检测及面制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项目采用陕西、河南的 46 个小麦品种,研究了全麦粉、面 粉、单籽粒对 SIG 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各自的测定方法体系,并将其改进应用于谷朊粉品质快速检测; 研究了温度、试剂浓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合中国小麦谷蛋白品质快速测定的条件;研究了 SIG 与小麦 蛋白质品质指标、面团流变学特性、中国传统蒸煮类面制食品感官及加工品质的关系,建立了中国小麦样 品 SIG 测定的标准体系;研究了 SIG 遗传变异规律,并应用于小麦品种早代材料筛选。发表论文 11 篇, 其中 SCI 收录 2 篇;获授权专利 1 项;出版专著 1 部;在相关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1 篇。 【长期不同施肥体系下土壤水力特征】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树兰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不同施肥管理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与试验气候、土壤、肥料种类以及使用时间有关。为探究其内在关系, 该项目通过对长期施用化肥或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土壤持水特性、土壤导水性质以及土壤的孔隙度 变化和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水力特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影响,即土壤水力特征的季节性变化的研究证明: ①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比不施肥提高了低吸力段的土壤持水能力,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化肥有提 高土壤持水能力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②在 0~5cm 和 10~15cm 土层不同处理的饱和导水率没有显著 性差异,而且除不施肥处理的表层 0~5cm 土层外,在 2004 年夏玉米季节饱和导水率在时间上变异也不显 著;③长期施用化肥或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在 0~5cm 土层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 然而在 10~15cm 土层处理间非饱和导水率没有差异;④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合较不施肥增加 0~10cm 土 层的重量含水量,在 10~20cm 土层不同处理间土壤含水量表现不一致;⑤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使用显 著降低土壤容重,长期施用化肥情况下土壤容重与不施肥处理相似。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使用显著增加 土壤总孔隙度,长期施用化肥情况下土壤容重与不施肥处理相似。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 1 篇,研究成果已 用于指导杨凌区农田的水肥管理,目前正在向整个关中平原推广。 【落叶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标记克隆和序列分析】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余仲东等科技人 员共同承担。项目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创制了落叶松—杨栅锈菌 DNA 的微量快速提取方法“二球法” 。 用 Garden 等设计的 ITS 引物, 成功地从感病青杨中特意性的检测到松杨栅锈菌的 ITS-rDNA 区段。 经过 ITS 序列系统学分析表明:该菌 ITS 区段高度保守,全长 581bp。采用 ISSR 和 RAPD 技术,结合统计学原理, 分析了该菌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并克隆了主要小种、遗传型的 DNA-RAPD 片段,提出了该菌在国 内存在西部、北方两大地理菌群的观点,分析比较了高山森林菌群和平原菌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差异,指 出了该菌基因流动在种群变异中的作用。经过 Blasten 和 Swiss-port 比对分析,小种特异性片段与马铃薯晚 疫病菌无毒基因高度同源,可能为蛋白酶基因中的一种。提出了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分化,系统研究 和比较了该菌 ITS-rDNA 和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状况,为该菌流行动态分析、种群变异、致病性演化提供了 理论依据, 也为研究国内菌系与国外菌系遗传差异提供了基础。 提出的 ITS 区段 PCR 扩增技术和小种 SCAR 标记,对青杨锈病的检疫和流行监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序列的结构功能分析,初步揭示了该菌无毒基 因可能的功能基础,为进一步诠释该菌与寄主互作的机理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前提。发表论文 13 篇。 【基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陕西北部蝗灾机理的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由延安大学廉振民等科技人员共同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81· 承担。项目通过陕西北部洛河流域蝗虫群落的排序及环境因素主要成分分析,探明了影响蝗虫发生的主要 因素为气温﹑降水和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同时应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了陕西北部 蝗灾的形成﹑发生规律及影响其发生的客观环境因素的研究,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马氏距离对渭洛 河北部地区东亚飞蝗危害区生境进行建模,在宏观上、大范围的地理区域内对蝗虫灾害的发生进行预测, 依据多因素综合分析将蝗虫生境类型大体分为五类,并指出特殊的地理环境是蝗灾发生的主因,陕西北部 黄河沿岸地区具有蝗灾发生的最佳生境,韩城、合阳的黄河沿岸是蝗灾发生的高危区,延长、延川、宜川 东部黄河沿岸地区属于潜发区。该成果已被吴起县政府用于国际泥沙培训项目(吴起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研 究)中,并成功地应用于北部沙芥害虫小菜蛾的种群动态预测。发表论文 10 篇,其中 SCI 收录 1 篇。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环与氮肥合理施用理论和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生秀等科 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 1964 年立项,历时 43 年。项目主要内容是: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通过大量、长期 的田间、盆栽、模拟试验和深入、系统的测定工作,查明黄土高原土壤固定铵、微生物氮、有机氮、无机 氮四个氮库的氮素循环,确定土壤供氮能力,通过调控土壤氮素循环过程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包括土壤铵 态氮矿物固定、固定铵的生物有效性;微生物氮特征、数量与生物有效性;土壤有机氮矿化特性;土壤氨 挥发,硝态氮残留、淋溶、反硝化过程;土壤供氮能力评价与指标确定,旱地不同高效栽培模式的氮素管 理等;研究旱地作物氮素营养特性,从作物内源因子确定提高氮素利用的途径,奠定提高氮肥效果的生理 学基础。包括:作物生长后期的氮素挥发损失、作物硝铵态氮吸收利用规律、旱地作物氮素抗旱营养生理、 作物碳氮代谢、氮素对豆科作物固氮活性影响、氮素的生理效应等;确定影响氮肥效果的外源因子,限制 旱地农业生产的水分因子,确定水分对氮素、氮素对水分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确定发挥两者协同互促作 用的条件,水分胁迫的影响及补偿效应等;建立旱地高效施用氮肥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从农业措施角度提 高氮肥利用率,包括营养元素配合,根据土壤剖面累积的硝态氮确定土壤现实供氮指标,根据土壤氮素矿 化势、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确定作物生长期间可提供的可矿氮数量;科学施肥方法、氮肥在作物生长期中 的合理分配等。该项目在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环和施肥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进一步 完善和发展了旱地农业施肥技术。在进行研究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研究成果达到国 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中国疯草—冰川棘豆生态毒理及毒物生物降解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畜牧兽 医总站王建华、李勤凡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针对西藏阿里地区大批放牧牛羊中毒死亡的严重情况, 开展毒草生态调查与毒理学研究工作。发现了导致其死亡的原因为一种新的有毒植物,鉴定为冰川棘豆, 对其进行了生态特性、主要有毒成分的分离鉴定、动物毒性和毒素降解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 的成果:①经对冰川棘豆化学成分预试和毒性部位筛选试验,提取分离出主要有毒成分为 2,2,6,6-四 甲基-4-哌啶酮和苦马豆素。②研究了冰川棘豆对小鼠、家兔、山羊等动物的毒性作用及临床特征。其草粉 能引起试验动物神经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组织细胞普遍严重的空泡变性,为阐明该毒草中毒的机理与防制奠 定了基础。③建立了微生物降解 TMPD 和 SW 的有效方法。通过毒草生长区土壤分析,分离筛选出 12 株 能降解 TMPD 的菌株,其中 4 株降解率较高,分别达到 82.54%、71.24%、68.20%和 66.69%;3 株是 G -杆菌,1 株为 G+球菌。且 1 株能降解 SW,降解率为 14.2%。④用 GC-MS 法对 4 株降解率较高细菌的 培养液提取物进行分析,共检测出 8 种酯类化合物,证明是毒素的降解成分,为冰川棘豆毒物生物降解提 供了依据。项目水平国际领先。 【当归多糖和大黄多糖的应用基础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梅其炳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采用 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与药剂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中药多糖研究的技术平台;分离纯化出 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片段的当归和大黄多糖,确证了 3 个当归多糖组分的一级结构;发现当归多糖片断 APS-3aII 和 APS-3aIII 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硫酸化当归多糖对小鼠白血病逆转录病毒 L6565 具有较强 的抑制作用;发现当归多糖和大黄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组分密切相关,分子量 5.1~39 kDa 的当归多糖组 ·18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分子量 30~100kDa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分子量 300~500kDa 则具有结肠靶向递药特 性;发现大黄多糖的抗损伤和结肠炎治疗作用,筛选出最佳效应组分片段;提出多糖“组分-效应关系”新 观点,为天然多糖的研究提供了思路。阐明了当归多糖和大黄多糖的免疫调理作用及其机制,当归多糖增 强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部分地通过 TLR4 起作用;而大黄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则主要通过巨噬细 胞甘露糖受体发挥 Th1/Th2 细胞的极化调节效应;果胶的抗肿瘤作用与半乳糖凝集素有关;上述多糖作用 分子靶点的发现,为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以多糖为载体,设计合成出当归多糖-地塞 米松结肠靶向前体药及果胶-5-氟尿嘧啶结肠癌双靶向前体药;证明当归多糖和果胶均具有良好的结肠递药 特性;其中当归多糖-地塞米松结肠靶向前体药获中国发明专利,得到国家“863”项目的支持,进行临床 前研究;研究已发表论文 60 余篇,SCI 收录 9 篇。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该项目 2002 年由第四军医大学窦科峰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器官移植是 21 世纪“医学之巅” ,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医疗水平。该单位于 1993 年开展了肝移植基础和 临床研究,在器官切取、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诊疗规范。现已 完成肝移植 135 例,手术成功率 100%。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别达 88%、78%、69%,居全国领先地 位。活体肝移植已存活 10 年,肝胰肾联合移植存活超过 850 天,活体辅助性原位肝移植存活 7 年。在肝 移植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防治的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 乙肝和肝癌移植术后复发的研究,RNA 编辑酶 ADAR1 在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 发现辅酶 I 可以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善宁明显提高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存活 率。胆道并发症研究发现,肝内胆道铸型是以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为支架,充填大量的胆汁结晶成分,内 部夹杂有新生血管。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改进了供肝游离、灌注和切取的方法,肝脏植入时改良了血 管吻合方法,提高了金黄地鼠到 SD 大鼠肝移植的成活率。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利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 植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诱导小鼠皮肤移植的免疫耐受。研究发现 T 细胞疫苗接种能显著延长异 品系大鼠肝移植的存活期,有显著的抗排斥反应作用;RNA 编辑酶 ADAR1 在排斥反应过程中对淋巴细胞 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半乳糖基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基因转导作用;胆道并发症发病机理和防 治,发现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并夹杂有大量的胆红素结晶。发表论文 95 篇,其 中 SCI 收录 10 篇。 【联合应用共刺激分子抗白血病的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交通大学何爱丽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 目采用 L1210 白血病细胞株,对小鼠进行免疫重建并接种瘤苗,以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裸鼠,观察其抗 白血病作用,包括抗瘤免疫反应及免疫治疗和保护作用,探索一种最有效的提高肿瘤免疫原性,逆转宿主 免疫功能低下的共刺激方法,从而激发高效、持久的抗白血病免疫反应,为治疗人类白血病提供一种安全、 高效、简便、经济的方法。实验选用 L1210 白血病细胞株,以射线照射-淋巴细胞回输的方式对小鼠进行 免疫重建,在免疫重建的过程中接种瘤苗,试验组小鼠虽全部成瘤,但外周血的 IF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小鼠成瘤晚,肿瘤生长速度及瘤块大小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小鼠全部存活,生存期明显延长,局部病 理可见瘤细胞大片坏死及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获得了理想的预期效果。发表论文 3 篇。 【用 CD40 高表达的 CMC 模型筛选抗 As 药物马齿苋的活性成分】 该项目 2005 年由西安交通大学林蓉等 科技人员共同承担。内皮细胞功能不全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保护血管内皮或调节内皮 细胞功能,寻求新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药物,研究其相互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治疗高血压等 血管性疾病的一个新的途径与手段。该研究①以非诺贝特为阳性对照,用 CD40 高表达内皮细胞 CMC 模 型筛选,确定马齿苋能特异性竞争 CD40-CD40L 作用的活性部位;②由于马齿苋用 CD40 细胞膜筛选后, 药理活性不是很明显,反而发现丹参中的两个成分丹参酮ⅡA 和原儿茶醛活性高,进而对此进一步作了体 内和体外的相关的研究;③对丹参酮ⅡA 进行初步体内体外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 具有抗动 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发表论文 4 篇。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83· 【新型胃肠病病原—人芽囊原虫株间差异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西安交通大学乔继英等科 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组自 1992 年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后,从临 床腹泻患者着手,通过 B.h 病原和临床的对照资料,进一步用临床资料说明 B.h 的致病作用及和胃肠道疾 病的关系。通过 RFLP 及 RAPD 方法证明人芽囊原虫株间是否存在致病株与非致病株,研究株间差异与疾 病的相关性。研究内容包括:①通过临床观察、分析由 B.h 引起的腹泻病人和带虫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②临床资料研究及人芽囊原虫的虫株筛选,人芽囊原虫株分离、培养及无菌化;③RAPD 诊断性 PCR 确 定临床上存在 B.h 致病株与非致病株。发表论文 6 篇,SCI 收录 1 篇。 【利用毛囊干细胞进行表皮重建及转基因的研究】 该项目 2002 年由西安交通大学王万卷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该项目从①通过分子标志物(K19)定位毛囊干细胞;②分离培养毛囊干细胞并研究体外分化情况; ③利用毛囊膨突处细胞建立皮肤组织模型;④观察组织模型细胞、组织形态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①毛囊干细胞主要定位于毛囊外根鞘;②生长期毛发中,K19 阳性细胞主要位于毛囊外根鞘膨突处和下总 毛球部;退行期和静止期毛发中 K19 阳性细胞则沿毛囊外根鞘处连续分布,并在新的生长周期开始再次分 开为两处,因此毛囊干细胞在毛囊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③体外采用真皮类似物立体培养外根鞘细胞,获 得具有多层表皮结构的皮肤类似物,说明毛囊干细胞具有向表皮分化能力,可能是创伤时表皮增生的重要 细胞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毛囊干细胞主要定位于毛囊外根鞘,并随毛囊周期性生长有所迁移,体外具有形 成表皮结构的能力,利用毛囊干细胞建立皮肤组织培养模型,为皮肤组织工程与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发 表论文 5 篇。 【炎症相关因子与哮喘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该项目 2002 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吴昌归等科技人员共同承 担。该项目先后探讨了 4 种细胞、12 种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在哮喘发病中的地位,评价了多种体液中炎症 标志物的检测在哮喘诊断、病情程度和疗效判断中的临床价值,观察了 4 类药物对哮喘的防治效果。为“气 道慢性炎症学说”的确立,为阐明哮喘的气道炎症机制,以及制订通过干预炎症过程防治哮喘的方案提供 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成果在国内 17 家医疗单位推广表明,与炎症相关临床指标的确定,使哮喘病情 的动态观察更为准确,治疗方案的调整有据可依。发表论文 56 篇,国内外学术交流 10 篇。 【运用抑制性消减技术克隆 HBx 反式激活 DC 基因】 该项目 2003 年由西安交通大学杨倩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项目主要构建乙型肝炎病毒全 X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细菌中表达和纯化,为进一步研究全 X 蛋 白的结构和功能及制备相应抗体奠定基础,同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前-X 基因在乙型肝炎患者及相关性原发 性肝癌患者的流行病学分布, 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前-X 基因的功能提供方向。利用分子克隆技术, 构建 HBV-X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 PET 原核表达系统对全-X 蛋白进行了表达,在合适的温度和 IPTG 诱导下,提 取细菌蛋白进行电泳,对研究全 X 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采用蛋白酶 K、酚-氯 仿-异戊醇法提取患者血清中的 HBV DNA,采用 PCR 方法,分析其基因型,并扩增前-X 片断,进行基因 测序,了解前-X 基因的表达情况,继而进行统计学分析,为前-X 基因的研究提供方向。研究表明前-X 基 因的编码在 HCC 患者中具有普遍性。提示在 HCC 患者体内,可能还存在着被忽视的全 X 蛋白即前-X-X 蛋白。 而全 X 蛋白其结构又具有较多的 S, 可能与细胞内信号传导有关,因而全 X 蛋白可能除了具备 HBxAg 的功能外,还有其他未知的功能存在,它与 HCC 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也许比 HBxAg 更为紧密,对其功 能及具体机制的研究仍需深入。发表论文 3 篇。 【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血供变化的影像表现及分子病理学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王莉 娜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从病理学及影像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肝硬化癌变过程中的结节性病变的血供 变化,揭示肝癌发生过程中血供变化的规律,达到根据免疫组织方法和影像学方法鉴别良恶性结节的目的, 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简便、经济的诊断方法,为小肝癌的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性治疗奠定了基础,对 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 CD31、CD34 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反 ·18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映肝窦毛细血管化,通过对血管动脉成分周细胞标志物 a-SMA 染色阳性的非成对动脉进行计数来反映肝 癌发生过程中血管生成,进一步分析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血管生成与 VEGF 表达水平的关系以及 VEGF 的表 达水平与肝窦毛细血管化程度的关系。根据螺旋 CT 双期扫描血供分型特征,对 VEGF 的表达水平与小肝 癌血供分型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了 VEGF 在小肝癌组织由门静脉血供向肝动脉血供的转化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发表论文 5 篇。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地 球 科 学 【运用黄土 10Be 记录示踪全球古地磁场变化和黄土高原季风降雨变化历史】 该项目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 究所周卫健等科技人员承担。根据黄土 10Be 浓度和磁化率曲线的高度相似性,提出将黄土 10Be 记录的地 磁场信号从古气候和地磁场混合信号中分离出来的思想和三种数理方法,解决了黄土中 10Be 示踪古地磁 场的难题。并以现代降雨 10Be 与 7Be 的比例关系为根据尝试进行了最近 8 万年黄土高原古季风降水历史, 由于 Be 同位素与降水关系相对比较明确,物理过程简单,从而为降水重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 结合与典型气候曲线的良好对比首次提出了相当于氧同位素阶段 3 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强信号主要受热带 南北半球显著的太阳辐射梯度的有力驱动的机制。 【热带山区冰期、间冰期不同时段林线变化高度的主控因素】 该项目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吴海斌等 科技人员承担。重建热带山区林线海拔高度变化的降温幅度是古气候研究领域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该研究通过植被生理生态过程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冰期、间冰期不同时段,陆地生态系统不同类型变 化的主控因素是不同的,并非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在间冰期时段,林线海拔高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温度, 这一结果与现有的实测资料相一致;而在冰期时段,林线海拔高度的变化主要控制于降水,其次是大气 CO2 浓度和温度的变化。研究并证明了末次盛冰期热带高海拔区降温与低海拔海洋生物指标重建的温度变 化基本一致,进而修正了以往对热带高海拔地区降温幅度过大的认识。 【公元 1627 年以来中国内蒙古地区树木年轮的降水纪录】 该项目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禹等科技人 员承担。通过研究中国北方东北西南向 4 个研究点的树木年轮资料以及气候资料,重建了 1627 年以来春 天到初夏的降雨量变化。发现在 10 年滑动平均后,4 条树轮重建降水曲线几乎同步变化,在整个环境敏感 带上,降水状况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是近 400 年来中国北方最严重的大面积 干旱时段,相反,20 世纪 90 年代则是最湿润的时段,同时还发现北半球温度与中国环境敏感带降水的变 化在趋势上总体是一致的。即:北半球温度高,则中国北方环境敏感带降水多,反之亦然。这一研究结果 表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增温对中国北方降水量的增加有正面影响,有可能在全球温度持续升高的今后, 中国北方环境敏感带降水将持续增多。该研究结果为了解中国北方的干旱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汶玲娟) 【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完成的中国地震 局地震联合基金省部级项目,项目经费 6 万元。主要内容是:建立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重力场变化动态基 准,整体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动态变化,增强观测资料的丰富程度;考虑块体划分下的双三次样条 函数模拟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探索新的分析方法。结合地形变、地质、地球物理成果, 研究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规律,地面重力变化与地壳运动及构造活动的关系、强震孕育发展与局部 重力场动态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该项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震预测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基于 2001 年可可西里 8.1 级地震形变场演化分析的青藏高原粘弹性动力学模型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国 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地质研究所共同承担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经费 13 万元。主要内容 是:通过昆仑山 8.1 级地震断裂带 GPS 台阵和青藏公路 GPS 剖面震后数期复测,获取昆仑山 8.1 级地震震 后形变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粘弹性位错模型反演,研究揭示昆仑山断裂带的地壳—上地幔流变结构,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85· 为青藏高原大陆变形动力学研究提供依据。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运动的壳—幔耦合作用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的国家自 然基金项目,项目经费 38 万元。主要内容是:综合利用 GPS 加密观测获得的区域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 料、地震波反演获得的上地幔各向异性 SKS 快波方向资料,并借助先进的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数值技术,研 究揭示上地幔塑性流变对青藏块体东北部区域地壳运动变形,尤其是大范围顺时针涡流式旋转运动的耦合 作用机理,研究揭示岩石圈性质横向不均匀性对区域地壳变形,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中部北东向变形模 式转换带的重要影响,为青藏高原动力变形机理深入研究做出贡献。 【海原断裂带闭锁深度反演及库仑应力积累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的中国地震 局地震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经费 7 万元。主要内容是:①综合利用 GPS、水准观测资料,反演确定海原断 裂带震间闭锁深度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并将其与小震震源深度分布、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进行对比,揭示断 层闭锁深度所反映的介质力学性质,揭示脆韧转换带在强震孕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②根据历史地震、古 地震等资料,利用 Smith 等(2003 年)的三维弹性半空间形变分析模型,定量计算区域地块活动作用下, 海原断裂带上的现今震间库仑应力积累状态,为断裂带强震危险地点判定提供重要依据。 【活动构造断裂带构造变形动态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项目 经费 30 万元。主要内容是:研究华北、川滇、青藏块体东北缘重点地区长、中时间尺度地壳垂直运动动 态变化特征,断层形变时空动态特征,提取强震中短期异常判据;区域水准、GPS 与断层形变资料综合研 究主要断裂带断层活动分段差异及其地震危险性。 【川西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场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的中国地震局项目,项目 经费 28 万元。主要内容是:利用川滇西部地区 30 多年水准复测资料,研究揭示区域现今垂直地壳运动速 度场特征,研究揭示区域三维地壳运动与下地壳运动的耦合关系。 (凌晔) 【时频基准实验系统】 该实验室具有国际水平的精密时间测量比对系统、国际间时间卫星比对系统,用 于保持中国时间标准的铯原子钟组在国际原子时计算中继续取得较大权重;系统所保持的中国协调世界时 UTC(NTSC)与国际协调世界时 UTC 的偏差控制在 30ns 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PL 长波授时系统现代化技术改造】 2006 年 11 月完成了投资近 6000 万元的工程实施方案设计。2007 年根据方案进行系统改造的调研及工程实施,目前机房建设和发射机研制基本完成,已进入收尾工程和出 所测试验收阶段。 【低频授时扩展及产业化】 中科院支持的重要方向性研究项目中期评估通过,主要研究内容已基本完成, 进入资料分析总结阶段;工程建设在企业资金支持下,投资 2000 万元的低频时码连续发播台已在河南商 丘市境内建成,并于 2007 年 12 月通过工程验收,成为国家授时体系的重要扩展和补充,计时领域新技术 升级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我国综合原子时建立与保持的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王正明等科技人员承担完成。项目 的研究内容包括:①研制 GPS 时间传递接收机,为建立 JATC 系统所需的远程时间传递技术打下基础;② 产生及保持 JATC 所需的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③守时系统的全自动化监控方法及软件研究开发,以保障 时间基准系统的可靠性和高精度;④自行研制与 GPS 共视时间比对接收机相配套的部分设备,用以进一步 提高远程时间比对精度。该项研究建立了以中科院院内单位为主的国内综合原子时系统(JATC),提出并 研究了利用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原子钟产生/维持国内标准时间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中国标准时间的稳定度 和准确度,实现了|UTC-UTC(JATC)|·18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时和校频的功能。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 GPS 双频接收机、与 GPS 接收机配套的天线恒温系 统、天线的抗多路径干扰环和与实验室内部比对系统相配套的分频钟,提高了中国时间、频率测量、控制 及应用水平。该成果 2007 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现已投入使用。 【组合导航系统的 ASF 修正研究】 国家授时中心陈洪卿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PS 技术检验测量 大地电导率” (49974018)和“组合导航系统的 ASF 修正研究” (60374068)项目支持下,利用现代时间测 量技术、卫星 PNT 技术和计算机 GIS 技术,研究国内地表大地电导率、大气折射率的地理时空分布及其 对罗兰 C 地波 ASF 的影响,给出 ASF 修正方法、软件和数据库,可提高卫星(北斗)/罗兰 C(长河)组 合定位导航授时(PNT)精度和性能。研究成果有“中国大地电导率电子地图的研制” “北斗长河组合导航 伪时差测量与 ASF 修正” “GPS 检验测量 ASF 修正” “长波定时 ASF 修正的 GIS 软件” “ASF Correction within an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 of Loran-C/RDSS” (美国“ION NTM 2007 文集“)等论文 16 篇、硕士学位 论文 4 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 1 项;研究成果在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有助于国内电波环境信息建模 建库。 (郭咏琴)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循环机制及可更新性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长安大学马致远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项目以关中盆地热储流体为例,将环境同位素技术应用于地球内部流体的起源及其热储环境,通过对盆地 沉积建造中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的演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地压热储流体基本特征的环境同位素证据,探索 理论先进、技术可行的地压热储流体研究方法,为可持续开发盆地型热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对 于揭示中国西部盆地型地热储流体循环机制及其可更新条件,丰富热储流体成因类型的认识,提高地热资 源的监管水平,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关中地热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发表论文 7 篇,其中 ISTP 收录 1 篇, EI 收录 2 篇。 【大型复杂地质条件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西安科技大学王生全等科技人员共 同承担。项目以采面大量的瓦斯涌出量观测数据,分析了 2 号与 3 号煤层分别先行开采时,采面的瓦斯涌 出量构成特点;系统提出了分析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地质量化指标,提出了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 联分析进行煤层瓦斯含量主控因素分析的方法,采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未知区域 3 号煤层瓦斯含 量进行了预测;以历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资料为依据,将自记忆原理引入灰色 GM(1,1)模型,建立了 色自记忆模型,开展了对矿井未来几年瓦斯涌出量的预测工作;通过分析并总结 BP 神经网络的算法缺陷, 提出了一种同时优化网络权值和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搜索速度与预测精度的 BP 遗传算法,并将其应用于 炮采放顶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预测中;以计算机 VB 语言为手段,开发集成了数据输入、查询、分析及 制图为一体的瓦斯含量与涌出量预测工具软件。研究提出的系统瓦斯预测方法对韩城矿区下峪口煤矿的瓦 斯治理、抽放及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将有重要参考价值,已被韩城矿务局采用。发表论文 5 篇。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的理论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长安大学韩玲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多源遥 感信息数据融合作为一种遥感信息综合处理与分析的技术,由于各种遥感装置获得的同一地区的多光谱、 多分辨率、多时相的遥感资料越来越多,为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但单一的数据 在几何、光谱、时间、空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导致其应用的有限性。该项目在全面分析 和总结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影像和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为数据 源,引出了多源遥感信息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分析和总结了多源遥感信息数据融合的层次、模型、结构 和技术的特点;应用融合影像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了融合影像质量评价体系,对几组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 感影像进行融合试验分析,为选择遥感信息融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能将各种数据的优势结合起 来,使融合的影像清晰度、信息量、空间分辨率得到改变。发表论文 6 篇。 【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该项目由长安大学彭建兵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以在黄河上 游可建大型水电工程的峡谷河段修建高坝工程为主要研究基地,并以陕西省一些重大工程为实验基地,围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87· 绕重大工程区域稳定性评价研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历时 13 年研究,取得了:①将大陆动力学理论 和现代力学原理应用于区域稳定工程地质中,构建了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②提出 了 3.6Ma 以来青藏高原周缘地质灾害复发的 9 个幕次的新论点;③发现并厘定了黄河黑山峡地区逆冲推覆 构造格局和区域非稳定动力学模式;④发现大柳树坝址存在严重的工程错断隐患,定量地确定了大柳树坝 址区 F201 断层错动时坝址枢纽段次级断层的牵动位错量;⑤发现了大柳树坝址岩体松动的五种模式及岩 体大范围松动的地震动力学机理;⑥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松动岩体群洞洞室围岩失稳效应研究,为该工程洞 室的合理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参数等创新性成果。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区域稳定性关键技术难题, 提出了区域稳定动力学的新理论,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运用这些理论还解决了陕西省黑河水库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长庆油田长输管线工程、郑西铁路专线工程等重大工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产 生经济效益 2 亿多元。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材料与工程科学 【液相法制备镁铝水滑石纳晶阻燃剂的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庆利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项目主要研究液相法制备镁铝水滑石纳米晶体阻燃剂。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镁铝水滑石纳米晶 体。通过在制备过程中添加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研究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对镁铝水滑石纳米晶体的 制备的影响规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表面的微观形貌,用 X-射线衍射(XRD)分析的方法,对其相组成进行分析;使用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测试 所得样品热分析性能;采用插层复合技术制备聚合物基镁铝水滑石纳米晶体复合材料,研究聚合物与镁铝 水滑石纳米晶体的相互作用机理,精细结构的表征,结构和物性之间的关系。使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 针状和片状的镁铝水滑石纳米晶体阻燃剂;通过溶液插层法制备得了丙烯酸甲酯(MA)/镁铝水滑石纳米 插层复合材料。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了镁铝水滑石纳米晶体阻燃剂的热分解机理。该项目制备了纳米级的、 结晶形态分别为针状、片状的镁铝水滑石纳米晶体阻燃剂,并在常压下、采用超声化学法制备得到了丙烯 酸甲酯/镁铝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同时研究了其相关机理以及计算机建模优化。为镁铝水滑石纳米晶体阻 燃剂及其阻燃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发表论文 14 篇,其中 SCI 收录 9 篇,EI 收 录 3 篇。 【SmS 光学薄膜仿生沉积新技术及其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该项目 2005 年由陕西科技大学曹丽云等科 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采用仿生法制备了 SmS 光学薄膜,通过基板改性和修饰等柔性化学方法在不同的工 艺条件下获得了不同结构(半导体相 SmS 和金属相 SmS)的光学薄膜;采用 AFM、TEM、SEM 和薄膜 XRD 分析等手段,对 SmS 光学薄膜的晶相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出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薄膜 晶胞参数、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取向特征等的影响规律,同时系统测定了薄膜的特征吸收光谱、反射光 谱等与其全息记录有关的光学特性,对 SmS 光学薄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大量的实验数 据建立了工艺和薄膜光学性能的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利用该专家系统可以预测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 薄膜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实施有助于降低薄膜的制备成本,为将来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用此方法可制备出 40~80nm 厚单一晶相且表面比较平整的 SmS 薄膜,薄膜具有(331)方向的取向性。 紫外光谱测试表明所制备的 SmS 薄膜具有 290~300nm 的紫外吸收特性,薄膜的禁带宽度约为 3.6eV。发 表学术论文 6 篇,其中 SCI 收录 3 篇,EI 收录 6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3 项。 【等离子场中超细粉末制备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西安理工大学冯拉俊等科技人员共 同承担。项目研究了热喷涂法制备掺杂纳米 TiO2 的机理和工艺;研究了热喷涂法制备非晶涂层的机理和 工艺;研究了制备纳米材料的表面态。通过对等离子喷涂设备改造,使等离子设备具有喷涂液体和丝材的 功能,用钛酸丁酯和硝酸铁盐进行了掺杂纳米 TiO2 合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液料等离子喷涂法制备的 Fe3+掺杂 TiO2 纳米粉末中,随着 Fe3+掺杂含量的增大,Ti-O 红外吸收峰明显地窄化。研究成果使等离子 ·18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喷涂设备具有化学合成功能,制备出能带较宽的纳米 TiO2,可以使纳米 TiO2 对可见光吸收效率提高 20%, 对废水治理提供了价廉高效的处理试剂,对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光电转换材料,为非晶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 种新的方法。发表学术论文 3 篇,授权专利 1 项。 【水热电沉积制备 C/C 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新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陕西科技大学黄剑锋等科技人 员共同承担。项目采用水热电沉积新技术制备抗氧化涂层,主要研究内涂层的优化和外涂层的水热电沉积 新技术。在优化内涂层研究方面,进一步研究了包埋法制备 SiC 内涂层的工艺及规律。进一步提高了内涂 层的结合力和抗氧化性能。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最佳粉料配比条件下涂层的渗硅机理。研究上述工艺 研究得到的最佳配比在不同的温度下对 C/C 基体的渗硅量和时间的关系,测量渗硅动力学曲线,在此基础 上建立渗硅动力学机理模型。在外涂层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了外涂层的制备工艺以及涂层的沉积机理。研 究了各种工艺条件(如水热温度、水热压力、溶液配比、溶液 pH 值、电流密度、电流压力和沉积时间等) 对水热电沉积方法制备硅酸钇外涂层的结构、性能和结合力的影响规律,得出了最佳的外涂层制备方法和 工艺条件。研究了致密和结合良好的外涂层沉积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及机理,建立了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 学沉积机理模型。同时通过对比研究,研究水热状态和没有施加水热条件所制备涂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了在此新工艺中水热的作用机理。对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和高温静态、动态抗氧化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 搞清了复合涂层的高温静态和动态抗氧化机理及其失效机理。通过系列研究,获得包埋法制备 SiC 内涂层 粉料的最佳配比和该配方的渗硅机理。发展并提出一种制备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新方法——水热电 沉积法,同时得出该方法制备硅酸钇外涂层的最佳工艺和相应的沉积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制备的涂层在 静态和冲刷条件下的抗氧化性能达到 80 小时。发表学术论文 6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 项。 【基于铁电体和铁磁体的左手复合材料研究】该项目 2005 年由空军工程大学屈绍波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项目基于提出的全新物理机制,制备出了左手材料,并研究了电磁波在其中的传输特性,丰富了左手材料 的制备技术,探索了研究和制备左手材料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体系,不仅为左手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控 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促进左手材料在通讯、微波器件及军事领域的应用。基于制 备的左手材料,进行了左手材料阵列天线、左手材料天线罩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应用成果,并在此基础上 成功申报了军口“863”的相关课题。 【镁合金焊丝的制备及其成形新技术】 该项目 2003 年由西安理工大学张忠明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 研究:①专用镁合金焊丝挤压成型设备;②掌握用热挤压法和热型连铸法批量制备镁合金焊丝的关键工艺 参数;③试制出不同成分的镁合金焊丝,并考查镁合金焊丝的成型性和表面防护方法;④分析焊丝的组织、 力学性能,进行焊丝的焊接工艺评定试验及焊接接头性能测试。该研究成果为镁合金制件的焊接和焊补提 供镁合金焊丝。开发的镁合金焊丝主要用以满足汽车工业的需要,也可扩展到摩托车、家用电器等相关产 品的生产方面。发表学术论文 4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3 项。 【弹性体包覆刚性粒子对聚丙烯的增韧与增强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张广成等科技人员共 同承担。项目围绕聚丙烯高性能化增韧改性展开研究。进行无机刚性粒子表面偶联处理和柔性界面层设计。 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柔性界面层设计能够在碳酸钙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连接树脂基体和无机刚性粒子的 界面相。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柔性界面层的设计促进了聚丙烯三元复合体系中弹性体包覆无机刚性粒子“核 壳”结构的出现。结合力学性能发现,相比于具有弹性体和无机刚性粒子的独立相结构的三元复合体系力 学性能,包覆结构的存在有效地改善了聚丙烯的韧性,并具有该结构的三元复合体系的强度保持在较好的 水平。结合空洞化理论,具有“核壳”结构体系拉伸以及断裂表面出现了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项目对于 聚丙烯通用塑料高性能化以及低成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改性 聚丙烯生产中得到应用。发表论文 4 篇,其中 EI 收录 1 篇。 【丙烯酸树脂/SiO2 纳米复合涂饰剂结构与应用性能的相关性】 该项目 2004 年由陕西科技大学马建中等 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提出了将纳米 SiO2 以纳米级分散的形式引入皮革涂饰剂的制备中,纳米粒子作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89· 为交联点,在革表面形成纳米复合物膜,并在革内与皮纤维间形成稳定的皮胶原、乙烯基聚合物和纳米粒 子复合物互穿网络结构;纳米 SiO2 粒子以非晶态形式均匀地分散在纳米复合涂饰剂中,有效地抑制了传 统丙烯酸树脂“热粘冷脆”和不耐溶剂的缺点,显著提高了成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卫生性能。如采用酸催 化法制备纳米 SiO2 用于制备纳米复合涂饰剂,与丙烯酸树脂相比,物理机械性能提高 48.66%,耐水率提 高 60.49%,耐溶剂性提高 60.56%;用于皮革涂饰后,成革的透气性提高 15.4%,透水汽性提高 11.5%。 采用碱催化法制备纳米 SiO2 用于制备纳米复合涂饰剂,与丙烯酸树脂相比,抗水性提高 55.94%,耐溶剂 性提高 55.41%;用于皮革涂饰后,成革的透水汽性提高 9.15%,透气性提高 353%,抗水性提高 14.02%, 涂层黏着牢度提高 10.35%。研究成果与新型乳液聚合技术相结合,提出“聚合物基/纳米二氧化硅杂化涂 饰材料的结构及与皮胶原的作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20674047)。获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 1 项。发表学术论文 18 篇,其中 SCI、EI 收录 3 篇,出版专著 1 部。 【高温压力管道和容器寿命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工业大学要玉宏等科技人员 共同承担。项目分析了微试样尺寸和试验加载速率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的加载速率;测定了 国产 P91 钢、进口 P91 钢以及高强度铝合金的微型杯突力学性能和常规的力学性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定量 关系;采用微型杯突试验法评价了电站用 T91 钢的老化行为。项目通过对一种新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微型杯突试验法进行基础性研究,找出该方法与传统试验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利用该试验方法的取 样和无损的综合优势,发展一种针对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下的运行设备的在线无损检测和寿命评估新技 术。 【沉淀合金的微观相场和实验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王永欣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开展了沉 淀合金的微观相场和实验研究,推导了微观弹性函数与微观形式的 Ginzburg-Landau 方程、Onsager 扩散公 式耦合的倒易空间中动力学方程,开发出了含共格畸变能的三元合金微观相场方法,专用性特点优于商业 软件 Material Studio、Guass 等。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规律和机制:形核机制与失稳分解机制之间存在混合 机制过渡区。随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增大,有序相界厚度增大,临界形核功减小,非化学计量相存在时间缩 短。DO22 与 L12 结构之间转变时,Ni 原子面不改变,β-格点上 V、Al、Cr 等原子之间逐步取代。两相 失稳线交点处无突变,在一个区域连续过渡。含畸变能合金粗化由颗粒尺寸大小和位向共同决定,沉淀相 形貌由随机分布逐渐转化为沿弹性软方向规则分布,两相粗化动力学标度行为一致。项目发表论文 60 余 篇,其中 SCI 收录 35 篇,EI 收录 39 篇。 【高效、低污染混合燃料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排放控制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黄佐华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项目针对高效、低污染混合燃料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排放控制系统。研究了柴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 料、汽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料、柴油/醇混合燃料、汽油/醇混合燃料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规律;建立了发 动机燃烧、排放参数与混合燃料氧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燃烧特征参数与含氧燃料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 了柴油/甲烷(丙烷)混合燃料的喷雾特性和发动机燃烧排放规律,阐明了汽油/醇混合燃料喷雾特性,建 立了汽油醇混合燃料喷雾模型,发展了混合燃料喷雾距离的预测关系式。阐明了二甲醚发动机的燃烧与排 放规律,发现二甲醚发动机无碳烟排放的内在原因。阐明了汽油机燃用汽油/醇混合燃料在不同掺醇比例下 的燃烧规律和排放特性,获得了汽油醇混合燃料燃烧基础数据,建立了燃烧速率预测的通用关系式。基于 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和发动机研究,阐明了混合燃料发动机燃烧规律,搞清了混合燃料对燃烧的促进机理和 抑制污染物生成量的机理,为高效、低污染发动机燃料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研究对降 低国内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和手段,对新型发动机的开发和清洁能源利用有重要的工程 应用价值。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 76 篇,SCI 收录 22 篇,EI 收录 52 篇。 【核动力系统热工水力分析模型的理论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秋穗正等科技人员针对商用核电厂 动力堆、低温供热堆、高温气冷堆、高通量工程实验堆、中国先进研究堆、船用一体化核动力反应堆等系 统的热工水力特性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合理、先进、完善的核动力系统热工水力模型, ·19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包括稳态、瞬态工况下反应堆堆芯冷却剂热工水力模型;棒状、板状和套管式燃料组件的瞬态导热模型; 堆芯中子动力学与热工水力耦合模型;涵盖单相水、过冷沸腾、饱和沸腾、干涸后弥散流及过热蒸汽区的 冷却剂流动和换热模型;适用于低、中、高压及超临界下的冷却剂和核材料物性模型;套管式直流蒸汽发 生器固定边界和可移动边界动态计算模型;主泵四象限类比曲线和相似定律模型;三区非平衡态稳压器控 制模型;刚性微分方程组数值求解方法等,这些模型大都是国内首次建立。基于这些模型,项目开发了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动力热工水力和安全分析程序,包括 MISARS,MITARS,TRAIP,MISAP,TSACC 等,通过具体的算例和局部实验对程序进行了校核与验证,证明了开发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该项目相 关研究成果已被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采用。发表论文 46 篇,其中 SCI 收录 3 篇,EI 收录 28 篇。理论水平国际先进。 【电机车制动系统的计算机控制】 该项目 2002 年由西安科技大学程安宁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防滑器是 矿山运输电机车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主要研究智能型防滑器,根据速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经 控制单元的分析和判断,通过排风阀控制电机车制动缸的实时压力。通过研究建立了防滑器模糊神经网络 控制模型;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控制软件;编制了模拟防滑器智能控制工作过程的演示程序;根据防滑器 工作原理,搭建了气压防滑制动电器实验台。该成果确定了制动过程中蠕滑区和滑动区的特性,建立了最 大减速度数学模型;选用滑移率、加减速度和减速度微分(冲动)为防滑器的控制判据;根据高木-关野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编制了防滑器控制模型训练软件;编制了防滑器智能控制过程演示程序及防滑制动电 器实验台模拟电路。发表论文 5 篇,出版专著 1 部。 【新型电流型储能原理的基础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白丽娜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 目主要进行电流储能原理的基础研究。研究方法:为把晶体器件从微电的频率控制器件转换成强电的功率 器件,一方面要把激励与能量的输入部分与能量的保存部分分离。这可以把晶体做在一个晶体片上具有两 对电极,一对在能量的输入电路中,另一对则在能量的保持电路中。在保持电路中始终保证对电流源的短 路要求,而能量的输出电路可以与能量的输入电路公用。另外,晶体的等效电路并不仅仅是一个大电感, 它还和两个电容分别有串、并联的关系。这里,对于把晶体作为储能器件的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与等效电 路中大电感串联的量值较小的电容。所以在结构上使其等效于一个大电感也是重点研究的内容。项目组已 与相关企业合作,解决了使电容的值增大的方法。项目已经实现了原理上的探讨和证明。实验显示依靠晶 体器件的特别大的电感和极大的 Q 值能满足电流进行储能。发表论文 4 篇,其中国外学术期刊 2 篇。 【并联式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匹配与控制策略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由西安理工大学崔亚辉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项目针对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单元),从并联式混合动力(PHEV)驱动系统的类型综合及其 参数模型的建立;PHEV 驱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其动态性能研究;PHEV 驱动系统的能量耦合理论及负 载均衡装置的研究;PHEV 驱动系统的控制系统模型与控制策略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该 类驱动系统的基础分析与设计理论,建立系统新的数学模型及动态性能分析方法,给出设计准则和最优控 制策略,以期形成完善而系统的混合动力驱动理论新体系。发表论文 7 篇。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慧民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在非荷载应力作用下的抗裂钢筋设计、施工技术及施工措施、施工管理方法等进行了全 面的系统控制研究。包括:大体积混凝土在非荷载应力作用下抗裂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布置方法和配筋原 则的研究;大体积混凝土在非荷载应力作用下的“抗一放”结合模型及试验研究;大体积混凝土底部约束 应力的解除措施、内部温度及应力计算等的研究;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外加剂、集料织构的粒径等对 其应力和应变的影响研究;大体积混凝土中冷却水管的降温效果分析和冷却水管的管径、长度、水流速、 水流量、水温、间距等的设计研究;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管理过程中,链杆式均衡管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91· 各因素的重要性评估方法、防止热量倒灌的具体措施等的研究。研究成果可提高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抗裂 能力,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成本,对该行业经济发展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均有一 定的实际价值。发表论文 10 篇。 【基于画面的印刷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理工大学刘昕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完 成了彩色印刷图像检测系统创造仿真的设计理论,建立与该理论相应的以高精度为特点的数学模型;把数 字图像处理的方法与印刷原理相结合应用于画面质量检测的新领域中,对传统印刷质量检测方法进行变 革。新的理论和模型主要解决印刷过程中颜色测量仪器不同物理量的转换不再依赖于经验数据和大量的实 验,从而为图像设备的仿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数学模型。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多家单位(西安印钞厂、 陕西中财印务有限公司、陕西沪港印务有限公司、上海印钞厂、中山中荣包装印刷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 企业集团等)应用,效果理想。发表论文 6 篇,其中 4 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 篇获陕西省政府优秀论文三 等奖;出版专著 1 部。 【混沌谐振 DC-AC 变换器理论及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由长安大学贺昱曜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 目主要研究混沌谐振 DC-AC 功率变换器拓扑结构形式及工作机理,理论分析方法;混沌谐振直流环节实 现方法与控制算法,以实现直流环节谐振频率灵活可变及为逆变桥提供零电压开关条件,使得逆变桥功率 管开关时刻可灵活选择;逆变桥控制策略与调制算法,以实现逆变器输出灵活变频和高质量的逆变波形输 出;混沌的同步及控制,混沌软开关变换器稳定性分析等。项目提出了直流环节混沌谐振和逆变桥混沌调 制(两处混沌)的混沌逆变器结构;提出了混沌 DC-AC 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实现方法;将蔡氏混沌电路 联合入脉宽调制,提出混沌载频调制方案(CCFMS);采用分段线性化方法对变换器建模,导出差分方程、 闭环差分方程和开关条件方程。项目研究对于创立新型功率变换器,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展功率电子学 的新理论、新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发表论文 12 篇,EI 收录 8 篇。 【高频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理工大学孙向东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以三相异 步电动机为研究对象,从节能降耗、提高工艺水平等角度出发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桥移相控 制的新型软开关三相逆变电路拓扑。主要完成:①搭建了新型软开关三相逆变器的硬件电路及编制了基于 DSP TMS320F2407A 的控制软件;②详细分析了全桥移相控制电路和交交变频电路的工作原理,为保证交 交变频电路双向开关实现软开关特性,采用脉冲密度调制方式,使其在零电压时进行开关切换,从而提出 了一种实现简单而整体优化的 VVVF 控制策略;③针对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进行了深入分析,实现了移相 控制电路和交交变频电路的协调控制,使整个电路软开关程度最大,使输出电压谐波达到最小;④讨论了 移相全桥输出电流与逆变器输出电流关系,从而实现了移相全桥开关频率 fs 、交交变频电路等效载波频 率 fe 及输出频率 fo 之间的最佳配合关系;⑤实现了能量回馈时,保证软开关条件的控制策略。发表论 文 3 篇,其中 EI 收录 1 篇。 【基于虚拟油泥模型的汽车外形设计新方法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侯增选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项目主要研究基于压缩体素模型构建虚拟油泥模型;根据传统汽车油泥建模过程的特点,设计虚拟 油泥造型工具:虚拟刮刀、刮片、模板等;研究虚拟油泥造型方法;利用 Marching-Cubes 方法生成虚拟油 泥模型的表面三角网格并进行图形显示;对虚拟油泥模型进行计算机辅助形状分析,保证建模质量。在深 入研究虚拟油泥造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压缩体素模型的虚拟油泥模型建模方法,采用 X、Y、Z 三个方向的 Dexel 模型表示虚拟油泥模型,压缩了存贮空间,简化了布尔运算;将特征技术成功地应用到 虚拟油泥造型工具设计过程,开发了造型工具编辑器;提出了虚拟油泥造型工具空间扫描体构造方法;提 出了一种虚拟油泥模型表面模型优化提取方法,生成了三角网格模型,提高了虚拟油泥模型显示速度和显 示质量;采用高光线法进行虚拟油泥模型表面形状分析及评价,保证了产品虚拟油泥模型的外形质量;根 据虚拟油泥模型特点,引入多 CPU 并行处理技术,提高了运行速度,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在此基础上, ·19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已成功开发出虚拟油泥模型数据库和虚拟油泥造型原型系统,该系统在新车型的研发过程中得到了使用。 项目成功地开发出原型系统《虚拟油泥造型系统》,虚拟油泥造型技术的应用将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 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发表论文 19 篇,其中 3 篇被 EI 收录,3 篇被 ISTP 收录;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11 项;在此项目的基 础上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国家 863 基金 1 项。 【随机环境激励下西部大型工程结构的辨识和诊断方法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邵忍平等科 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研究了工程结构在环境随机激励下,结构模态参数的变化机理及可辨识性,并将子 空间迭代法引入模态辨识领域,提高了模态监测的精度和速度。同时将 HOC 分析法引入工程系统的故障 诊断之中,建立一种用于随机复杂环境下复杂工程系统的故障诊断新方法,解决随机环境下系统的多故障 识别问题以及因系统非线性耦合调制而难以分离出故障特征的难题,提高识别和诊断精度,从而提出一种 基于 HOC 的诊断新理论及方法,实现对工程结构系统的在线监控。采用多变量统计监测方法与 HOC 诊断 新理论及方法结合起来,评估了结构的健康状况,提取结构局部损伤特征,建立了结构损伤检测的诊断系 统——虚拟仪器系统,实时监控工程结构系统的工作状态。发表论文 9 篇。 【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与复合机理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张秋禹等科技人员共 同承担。项目针对新型微观复合材料的界面问题及用传统复合方法无法有效制备这些新材料的现状,揭示 了原位复合材料微纤的形成规律,合成了结构新颖的增容剂,建立了原位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新方法并阐 明了其理论机制;创立了微纳米级高分子/无机物复合粒子的复合新方法,阐明了无皂乳液、细乳液和控制 乳液等方法制备复合微球的原理,提出了原位修饰无机粒子的新途径;建立了微球表面离子化方法,揭示 了自组装方式制备复合粒子的过程原理;发现了纳米孔化和表面修饰对提高无机粒子与树脂间界面结合力 的作用规律;研制出多种结构新颖的微球材料和高固含量梯度功能材料,已在细胞分离、磁共振检测、三 基色发光等方面获得应用,FZGT 系列已在型号上定型使用。发表论文 66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 项。 【新型高分辨率快速成型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西安工程大学胥光申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以 高分辨率动态视图发生器设计与性能研究;精密树脂涂层技术研究;光固化成型机理研究及制作参数优化 研究为重点,通过研究:①在对活塞式树脂涂层系统进行涂层性能研究时发现,树脂的涂层厚度随着制件 的高度增加而变厚,揭示了该现象发生的机理;②为提高快速成型工艺的制作精度,提出了利用 Taguchi 方法对影响扫描平面内成型精度的主要因子进行了优化的方法;③对高分辨率快速成型系统的升降工作台 运动精度进行了测试研究。项目为开发新型低成本高分辨率快速成型技术提供了基础。发表论文 6 篇,其 中 SCI 收录 2 篇,EI 收录 4 篇,ISTP 收录 1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 项。在该项目研究的基础上, “面向 微小结构制作的快速成型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高层建筑在爆炸和冲击荷载下的响应】 该项目 2005 年由长安大学赵均海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针 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和结构在爆炸和冲击荷载下的受力特点,基于混凝土、黏土砖、砂浆的动态试验结果分 别建立了动态本构关系,对砖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方板和圆板、钢筋混凝土防爆墙、钢筋混凝土柱、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爆炸和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考虑了应变率效应、混凝土强度的 围压效应、压缩损伤和拉伸损伤。制作了 40 组黏土砖试件、11 组砂浆试件,进行了应变率 2.0×10-5-200s-1 范围内的单轴抗压性能试验,获得了极限抗压强度和极限断裂应变等试验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考 虑应变率和损伤的动态本构关系,应用塑性动力学的理论和统一强度理论及对应的流动法则进行了理论分 析,得出了各构件和结构在爆炸和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塑性极限荷载。运用有限元软件 LS-DYNA 对以上各 构件和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得出了不受损害的安全折合距离。研究成果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和 结构的理论研究、抗爆设计和规范修订可提供参考。发表论文 11 篇。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93· 信 息 科 学 【变风量(VAV)空调系统多变量解耦与优化控制的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庆昌等 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应用智能解耦理论(主要是模糊与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变风量(VAV)中央空 调解耦控制所需的多变量系统模型;将智能控制技术融入解耦控制中,应用了基于神经网络α阶逆系统的 解耦控制和线性神经元网络补偿控制策略;研究以 VAV 系统节能降耗为目标的优化控制的底层设备单元 控制算法和系统整体优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可用于 VAV 中央空调自控系统的新产品研制及开发, 用于以节能为优化目标的系统集成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发表论文 13 篇,EI 收录 3 篇,ISTP 收录 2 篇。 【嵌入式 Internet 与信息获取精华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财经学院王浩鸣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项目通过建立个性化的检索系统模型,深入研究了页面价值算法,并将该算法在 WT10g 的数据测试集上 进行了实际测试,得到检索效果。项目提出了基于本地数据库与 Internet 的混合检索系统模型;提出了基 于用户兴趣与访问历史的个性化信息构建方法;提出了基于内容与链接的页面价值快速算法;提出了基于 内容与链接的页面价值完全算法。提出的页面价值算法可被用于中小型的检索系统或带有某些专业领域知 识的检索系统中。SCI 收录论文 2 篇。 【智能交通信息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徐展琦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项目在研究现有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智能交通信息网的数据传输需求,提出了一种 基于主动式交通信息采集和发布,交通控制和诱导相结合的分级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研究了现有的蚁群算 法和遗传算法的求解过程和存在缺陷,在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预测的滚动优化算法—动态窗口蚁群算法的 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和交通相位表示方法,并提出增强的动态窗口蚁群算法(EDW-ACO) ;定义了采 集数据的类型和精度、数据传输的帧格式和数据的处理流程,通过将 Socket 通信和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相结合,模拟实现了车辆信息在汽车和信息采集装备之间的相互传输,实现了车辆数据的存 储、查询和删除;增加了汽车防抱死 ABS 控制系统产品原型的研制,设计了一种汽车 ABS 控制系统产品 原型的硬件和软件,并在“奥拓”车上实装,进行了初步实验,验证了其 ABS 的初步功能。项目对于进 一步深入研究与规划、设计国内的智能交通信息网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发表论文 3 篇。 【保证视频通信质量的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宋彬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 目主要研究保证视频通信质量的关键技术,并基于新的视频编码标准 H.264 实现算法验证的演示程序。在 H.264 标准 VCL(视频编码层) ,研究提高视频编码效率和降低运算复杂度的实现技术,满足高质量视频 信号在网络上实时传输的要求;根据 H.264 标准 VCL 和 NAL(网络适配层)算法特点,提出多种有效的 视频抗误码方法,在分组丢失环境下保证恢复图像的主/客观质量;结合 IP 网络和 H.264 标准 NAL 层算法 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多媒体实时传输协议;实现了保证视频通信质量的算法演示程序。该研究为视频信 号在实际 IP 网络上传输提供了保障和验证模型。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内民用视频通信产品中,如华为 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信得捷等企业的视讯产品。发表论文 6 篇。 【半导体薄膜材料生长的光电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过润秋等科技人员 共同承担。项目研究了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的半导体薄膜材料生长过程中薄膜生长速率 与薄膜应力的光学测量与圆片质量控制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分析了在激光垂直入射条件下薄膜光学特性与 薄膜生长率、薄膜应力、AlxGa1-xN 材料薄膜化学组分、生长温度等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协同仿真 薄膜生长过程,验证上述理论的正确性。项目已开发了 MOCVD 系统,解决了 MOCVD 薄膜生长过程参 数光学监测方法,使设备生长控制方式改善,从而能制造高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在理论和实际两方 面取得明显成果。发表论文 6 篇,其中 SCI 和 EI 收录 3 篇。 【基于单电子器件细胞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空军工程大学蔡理等科技人员共同 ·19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承担。项目研究了基于单电子纳器件(QCA 和 SETMOS)的混沌电路和细胞神经网络电路的设计、仿真 及应用方面;研究了 QCNN 混沌系统的追踪控制问题,并基于 QCNN 超混沌系统的自同步提出了相应的 保密通信系统,同时研究了在信道存在噪声情况下的保密通信性能;研究了由三个 QCA 耦合而成的 QCNN 的平衡点、分叉和混沌行为;以 QCA 为神经元,以 QCA 的极化率和量子相位为状态变量,分别提出了二 维和三维的 QCNN 结构,且可实现各种图像处理功能;针对 QCNN 中三种类型细胞(拐角细胞、边缘细 胞和中心细胞)可能出现的非理想因素;细胞排列位置偏差和细胞丢失,对 QCNN 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发表论文 26 篇,其中 SCI 收录 1 篇,IEEE 国际会议论文 7 篇。 【曲面电磁带隙理论及其在微带共形天线中应用】 该项目 2005 年由空军工程大学曹祥玉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EBG 结构的已有研究基本上都基于平面结构,该项目则主要集中于研究曲面上 EBG 结构的特性和 应用。研究了曲面 EBG 结构带隙特性及其形成的物理机理,应用曲面 EBG 等效媒质模型,分析曲面 EBG 结构参数与其带隙深度和宽度的关系,提出适用于曲面共形微带天线阵的 EBG 结构设计方法;提出了 EBG 结构紧凑小型化的实现方法;研究了曲面结构参数、涂覆媒质特性、阵列单元对共形微带天线性能的影响, 优化设计参数,实现了高性能 EBG 曲面共形微带天线的设计;研究了 EBG 曲面共形微带天线高效数值算 法,提出了将指数差分应用到柱坐标吸收边界的 ETD-QPML 方案。发表论文 11 篇。 【高性能并行交换结构的可扩展性分析】 该项目 2005 年由空军工程大学董雨果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 目提出并分析了可扩展并行交换结构的稳定性定义,建立了交换流量的约束条件不等式及推导可扩展性的 方程式;根据调度算法的约束条件,提出在各个输入输出端口执行的分布式调度算法簇,对该类调度算法 进行稳定性分析、理论证明和仿真实验;提出新的缓存架构和调度算法,应用该技术的可扩展并行交换结 构能够支持包保序,同时具备与输出排队结构相似的吞吐率和时延性能;研究并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淡薄组 播区分排队机制,利用带缓存交叉开关节点缓存的分布特性,基于联合输入交叉节点排队交换结构,提出 一种高效的单播组播区分排队机制以及组播扩展的最大急迫度优先调度算法;设计了一种交换容量为 1.28T 的并行交换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 T 级并行交换结构的实现方 案,对方案的时延、拥塞性能、可扩展性及冗余性进行了分析。项目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对 PS 结 构进行建模分析和提出相关新技术,试图为其设计和实现建立可靠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从而使 PS 结构的 设计和实现由当前的“半经验半理论”状态转变到“基本理论指导”的阶段。发表论文 5 篇。 【基于视觉特性的图像半调与逆半调技术】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孔月萍等科技人员共同承 担。图像半调、逆半调是计算机输入/输出的重要支撑技术,属图像处理研究领域的一个边缘分支。现有图 像半调、逆半调方案,多数算法都没有建立和应用人眼视觉模型,所得结果图像不符合人眼视觉的观察习 惯。但在图像压缩及其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发现即使在算法中引入很简单的人眼视觉系统 (Human Visual System,HVS)模型,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该项目考虑研究 HVS 特征,建立 HVS 计算模型,来模拟人眼图像的方式,设计具有视觉特性的图像半调、逆半调算法,减少半调处理引入 的人工纹理,提高逆半调处理的质量。主要研究:①具备实用性、高质量、高效率的图像半调、逆半调算 法,为设计“图像半调、逆半调”软件建立理论模型。②在图像半调、逆半调算法设计中,注意结合人眼 的视觉特性,力争在矢量随机场、小波理论等应用方面有所创新。③设计实现具有多种半调、逆半调功能 的图像处理仿真软件,为纸质地图、图片数字化等应用需求提供技术支持,为进一步开发产业化“图像半 调、逆半调”应用软件奠定实践基础。发表论文 6 篇,其中 EI 收录 4 篇,ISTP 收录 1 篇。 【基于神经网络的战术导弹新型最优复合制导规律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空军工程大学雷虎民等科技人 员共同承担。单一的导弹制导体制无法满足防空导弹射程远、命中精度高的要求。采用复合制导体制是中 远程战术导弹的发展趋势。该项目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战术导弹新型最优复合制导规律及工程实现方 法。主要研究:①垂直平面中基于神经网络的复合制导规律研究;②六自由度系统中基于神经网络的新型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95· 复合制导规律研究;③计算仿真软件的设计研究。研究成果为神经网络应用于复合制导提出了一种新的方 法,通过对神经网络进一步的优化,可以获得更优的制导规律。发表论文 14 篇,出版专著 1 部。 【稳健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 该项目 2002 年由西安邮电学院卢光跃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主要针 对 CDMA 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较系统地对多用户检测算法进行研究。①动态信道下的线性 多用户检测算法。采用更新算法实现矩阵求逆运算,使得算法的乘法次数由 O(K4) 降为 O(K2) (K 为 系统中总的用户数目) ;同时也研究 Cholesky 分解算法的实时更新,结果表明,当功率较强的用户接入或 离开系统时,更新算法的计算量明显小于常规算法。这些结果使得常规的检测算法更为实用。②基于子空 间分解的检测算法及其泛散度。提出泛散度的概念,表明子空间类算法与传统算法的近似程度与信号长度 有关,特别与在线用户的功率分布有关,适当的功率控制可以改善子空间类算法的性能,这一结论对采用 子空间类算法具有指导意义。③提出结合交替分离和交替投影的信号分离和估计(ASAP)算法。在 CDMA 系统中采用多天线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容量及性能。针对用户信号的特点,研究交替分离算法和交替投影 算法,提出收敛速度快的 ASAP 算法,并对算法的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结合多用户的信号特 点,该算法能够容易地拓展到 CDMA 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同时,提出用户波达方向估计的算法,从而 为 CDMA 中采用智能天线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以 CDMA 为主要接入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系统中,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前景。发表论文 6 篇。 【中英文文本水印算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科技大学张敏瑞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该项目主要研究中英文文本水印算法,在对某些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多种新的空域和变换域文 本水印算法。①提出了两种变换域文本图像水印新算法:基于神经网络后处理方法的文本图像水印算法, 基于 DCT-DWT 方法的文本图像水印算法。②提出了一种基于字移、行移编码的稳健性水印算法。③提出 了两种基于新造的文本水印算法:第一种算法当文档的关键内容被篡改后,能够通过嵌入在文档中的新造 字发生的变化,发现文档被篡改。此算法对于内容篡改较为敏感,同时能够抵抗一般的格式攻击。第二种 方法当文档被添加、替换、删除后,新造字仍能够存在。算法具有很好的稳健性。能够抵抗格式和内容的 双重攻击。④研究 Microsoft Word 格式,应用 OLE 自动化技术,提出了两种应用于 Word 文档的水印算法: 基于字符颜色和基于字符宽度的 Word 文本水印算法。⑤研究文本图像空域算法,提出了两种易碎的空域 文本图像水印算法:第一种算法可应用于各类二值图像。当文档发生略微的篡改后,能够准确识别出篡改 位置。第二种算法不可见性更好,更适合对内容的保护。当文本内容发生变化后,可对对篡改内容进行精 确定位。对 Word 文档的各种属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种在不了解 Word 文档程序内幕情况下巧妙嵌入水 印的方法。发表论文 11 篇。其中 EI 和 ISTP 收录 2 篇。 【混合噪声中信号检测与恢复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樊养余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 目提出了一种精确检测未知弱复合周期信号频率的实用方法,解决了未知弱复合周期信号的频率成分检测 难题。解决了零均值独立复杂噪声背景下二维谐波的三次非线性耦合问题。研究了弱信号通过随机共振器 所产生的奇倍频现象,将其中波峰处频率作参考频率,由混沌检测子的频率选择性,滤除其中的虚假频率; 通过改变原始信号中噪声的统计特性,定义特殊四阶时间平均矩谱,解决了零均值独立复杂噪声背景下的 谐波三次非线性耦合问题;对包含混合噪声的谐波信号平方,将乘性噪声转化为加性噪声,利用所得信噪 比变化规律,实现噪声和信号的分离;将秘密序列映射为混沌周期轨道序列,将轨道所对应的系统参数经 另一非线性系统演化得重建周期轨道的密钥,采取混沌轨迹逆映射恢复秘密序列。发表论文 10 篇,SCI 收录 1 篇,EI 收录 7 篇。 【计算网格信任模型与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由西安理工大学王晓峰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网格安全是计算网格实施和运行的关键问题。项目综合应用多种先进的密码理论和网络安全技术,建立了 计算网格环境下的身份信任模型和行为信任模型,把信任的概念建立在网格节点的身份信任和行为信任、 ·19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计算能力、单元服务开销、工作成功率、入侵检测和入侵抵抗能力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 造了网格环境下实体信任度计算算法,实现了定量计算用户与资源之间的信任度,并对网格资源节点的信 任度进行综合评估,为网格节点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机制。研究了计算网格环境下的 安全身份认证解决方案,允许用户、用户计算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使用的资源来验证彼此的身份,以及用于 这些认证方案的新的数字签名技术:指定验证者签名、限制验证者签名、代理签名、多重签名、内容摘录 签名、基于身份的环签名等。研究了计算网格信任计算问题。研究了计算网格环境下用于保证单点登录安 全和解决效率问题的安全委托技术。研究了网格安全入侵检测技术。 【网格计算环境中的资源发现与监控模型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空军工程大学夏靖波等科技人员共同承 担。项目在研究 Globus 及 GSI(Grid Security Infrastructure)的基础上,提出了网格资源发现和监控模型, 给出总体框架和各个模块的系统结构及安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合区域的网格计算原型系统;该 系统既可以作为独立的网格基础服务,又可以方便的集成到不同的网格计算环境中。项目从①网格计算基 本理论与技术;②网格计算开发环境与工具、网格应用系统开发技术;③网格计算中基于 Mobile Agent 技 术的分布式计算方法;④基于 LDAP 目录服务的网格资源信息存储与访问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 成果对于区域或行业性计算网格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发表论文 11 篇。 【空间多元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 2005 年由空军工程大学张建业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 提出基于飞行数据处理的“空间多元时间序列分析”新概念。通过研究空间建模过程中的平面时序数据使 用方式,解决多元时序数据的信息融合问题,探索在(时间-时间-数据)三维空间中对多元、双时序数据 的建模方法,为开展装备状态预测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基于斜率表示的时间序列相似性距离度量新方 法地面实测数据成像算法、高维数据的快速聚类方法、飞行数据的混沌特性分析和基于 AR 和 WLS-SVM 的建模方法。研究成果解决了在飞机状态监控、故障诊断、性能预测领域引入空间多元时间序列分析新方 法时存在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发表论文 3 篇。 【线性调频步进体制雷达的高分辨距离像合成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空军工程大学张群等科技人员 共同承担。项目研究线性调频步进体制雷达的高分辨距离像合成技术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 线性调频步进信号的地杂波对消处理技术;结合线性调频步进信号的距离像拼接技术实现了地面实测数据 成像;结合提出的地杂波对消处理技术,利用线性调频步进信号实现了地面运动目标的三维成像;利用 Hough 变换实现了微多普勒信息的提取;实现了具有大旋翼一类部件的雷达目标成像。研究成果为国内现 有线性调频信号体制窄带雷达的技术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其实现高分辨及成像功能,同时对于实现超 高分辨性能的雷达体制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发表论文 8 篇,其中 SCI 收录 1 篇,EI 收录 3 篇,ISTP 收录 1 篇。 【无线通信系统定位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邮电学院毛永毅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对 TDOA 定位算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平面以及空间定位的 TDOA 定位算法的模糊和无解区域进行了仿真 和分析,提出了去除模糊和无解定位点的方法。对移动通信无线电波传播特征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解和 认识。在对基本定位算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 TDOA 定位算法,基于 RBF 神经网络 的 AOA 定位算法, 基于 RBF 神经网络的 TDOA/AOA 定位算法以及基于 RBF 神经网络的 TOA/AOA 定 位算法等算法,上述算法是先利用神经网络对 NLOS 误差进行校正,然后利用相应的定位算法进行定位, 基于神经网络无线定位算法在各种环境下都具有一定精度,而且比较稳定的定位算法,其定位性能均优于 未经神经网络校正 NLOS 误差的定位算法。同时提出了基于 BP 神经网络无线定位算法,它融合了移动基 站提供的 AOA,TOA 和 TDOA 测量值来实现移动台的定位,利用神经网络较快的学习特性和逼近任非线 性映射的能力,使其适用于复杂的多径环境。基于 BP 网络的蜂窝无线定位算法消除了定位模糊和基站非 理想分布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在复杂的多径环境下能够有效地提高定位精度。仿真结果表明以上各种算法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97· 在不同信道环境和不同小区半径下,均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定位性能优于单独使用 TDOA 算法 和 AOA 算法。项目采用神经网络进行 NLOS 误差的校正,且不需信道统计模型,适用性广泛,定位精度 高。研究成果有效地解决了多径效应和 NLOS 对定位精度影响问题,为研制具有高精度的无线定位系统提 供理论应用依据,并为高质量位置信息服务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发表论文 7 篇。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管 理 科 学 【提高陕西省煤炭资源采出率对策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煤炭地质测量技术中心承担。项目从 2007 年 8 月开始至 2009 年 6 月完成,经费来源于陕西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陕西省是煤炭生产大省,但煤炭资源 总体回采率低。由于各个矿区煤层赋存条件不同,应用的采煤方法、开采装备等差异很大,影响采出率的 因素也不同。2007 年省煤炭地质测量技术中心对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煤矿等 4 处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 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测量,初步了解了全省煤炭企业的煤炭资源回收率现状。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分类归纳 不同采煤方法与采出率的相关性,研究需要解决无煤柱开采、特厚煤层放顶煤的充分弱化、薄煤层机械化 开采和三下一上(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和承压水体上)采煤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 途径,形成规范性的对策指导意见,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省煤炭资源回采率总体水平。 (益勤俭) 【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城市化模式及对策】 该项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侯远志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项目主要内容:西部地区城市化具有特殊性,研究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特殊性必须把握历史与现状的轴线, 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市化的比较中探寻其特殊性;西部地区城市化 “缺少聚集经济和制度创新” ,在 西部大开发中要高度重视聚集经济效应,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聚集经济,推动西部城市化进程。西部大开发 必须将要素投入与制度投入有机结合,才能汇合成持久的区域发展动力;提出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动力机制,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政策提供了思维方式或行为途径,为城市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提出了当前西部地区城市化中的对策和建议。 【制造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何卫平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针对 制造企业设备采购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基于 J2EE 架构,采用 JSP 开发了从设备的采购计划、招投标、选 型、签约、维护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实现设备从采购计划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基于组件技 术,采用 J2EE 架构和 JSP 实现了基于 WEB 的设备管理系统。鉴于 Java 良好的跨平台性以及出色的网络 计算性能,基于 J2EE 规范,系统通过简单易用的 JSP 完成服务器端程序的编写,通过 JavaBeans 实现与数 据库的连接,通过灵活多变的 JavaScript 实现数据约束,通过 CSS (Cascading Style Sheet,级联式样式表) 实现页面的客户化定制。系统基于制造资源集成平台实现与其他应用系统(CAPP、MES)的集成。系统 和外部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是通过平台的 XML 转换器间接实现,资源集成平台通过 XML 转换器将外 部应用系统的数据转换为平台的数据格式,然后再导入资源平台,各应用系统都以平台为中间载体进行信 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该管理系统缩短设备的采购周期 30%,降低设备管理和采购成本 20%,提高设备资源 利用率 25%。 【基于 GIS 渭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决策系统】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程永清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项目以大量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水环境信息 管理系统,并结合日趋成熟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一个基于 GIS 渭河水污染控 制决策系统。该系统可方便用户图形化浏览、查询、操作和分析各类水环境相关信息,并为环境管理者和 决策部门提供简单明了的可视化动态信息系统。研究以 GIS 和数据库为基础,面向渭河环境管理与决策开 发了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以流域水环境系统为核心,将流域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与环境信息 (属性数据)结合起来,连接水环境模型,进行流域污染源信息、环境质量信息和水文信息的数据存储、 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污染模拟预测,环境规划等辅助管理和决策工作,为 ·19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加强水环境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 ERP 实施关键成功因素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工业大学赛云秀等科技人 员共同承担。项目利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和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实施属于 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了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 ERP 实施四阶段模型;建立了基于关 键成功因素的 ERP 实施过程模型,在分析了 ERP 实施四阶段模型的计划、实施、稳定和提高等不同阶段 的实施特征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关键成功因素的 ERP 实施过程模型;结合 ERP 实施过程充斥着种种风险 的现状,引入了风险管理机制,在 ERP 实施的整个生命周期,结合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关键成功因素法, 提出了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 ERP 实施关键成功因素模型,该模型得到了西安市部分中小企业的实证检验, 企业的利润有所提高,为企业界的 ERP 实施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案。发表论文 8 篇,其中 ISTP 收录 2 篇;出版专著 2 部。 【陕西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工业大学张明亲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项目在相关理论研究和调查军工企业特性的基础上,从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基础、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和核心 竞争力的价值实现三个维度建立了核心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初步找出了陕西军工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培育陕西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及措施。该研究①从市场特 性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阐述了市场特性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②基于系统和谐理论的思 想,提出企业知识状态、资源、外部环境、组织结构及战略五个因素只有在动态和谐后才能形成系统的整 合力,从而源发出企业的竞争优势;③针对军工企业普遍具有科技领先的优势,提出运营知识资本,提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设想。知识资本的科学运营在于对军工企业科技人才的科学评价;④基于核心竞争力的 支撑基础(内部资源基础层面) 、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业务与技术层面)和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实现(市场 与盈利层面)三个维度建立了核心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为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提供了 分析思路。发表论文 4 篇。 【区域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该项目 2004 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燕妮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对资本 结构理论研究、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及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实证研究进行综述,进而指出现有资本 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存在的不足;从整体上分析国内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股 权结构特殊和债券融资比例较低三大突出问题,从东西部说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区域差 异;采用先因子分析后回归分析的两步模型对陕西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资本 结构影响因素的角度,将陕西省上市公司与全国和江苏省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考虑行 业特征、地域特征、公司特征、发展阶段等因素对陕西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进行动态效应研究, 结果显示,资本结构与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呈正相关,而与总资产增长率呈负相关;构建区域 资本结构的优化模型并提出陕西省上市公司应该从几个方面来优化现有的资本结构。项目对于资本结构的 理论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内企业业绩的改善都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企业集团组织 发展与协调管理的理论 模式和政策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项目从发展和完善企业集团管理的角度出发,从①企业集团的形成,演变,发展及管理控制模式 的比较研究;② 企业集团的治理模式与治理结构研究;③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研究;④企业集 团竞争力及其综合评估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⑤跨国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研究;⑥知识经济下的企业集团 研究;⑦企业集团人力资本管理;⑧企业集团案例等方面,对企业集团的组织、发展与协调管理进行全面 的探索,提出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企业重组以及发展企业集团的具体模式和对策建议, 对企业集团组织发展一般机理和管理模式的新认识,构建了基于企业集团治理和管理相整合的目标模式, 从产权制度和集团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的相互制衡出发,构建了企业集团完整的内、外部运行框架; 提出了从改善企业集团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模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根据企业集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99· 团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形成动态和谐的组织管理新范式;将企业集团的业绩综合评估与竞争力研究密切 结合,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评估方法;结合不同地区、行业的实际开展实证与案例研究,为规范的理 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检验;同时,在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深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组织和管理行为分析的新概念、新理论。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企业破产、兼并、 合并与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产业调整和发展的组织方式提供了对策建议和可用于具体操作的程 序和方法。并为国内产业调整及发展方式提供借鉴。 【政府采购理论创新及其在陕西省政府采购中的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刘人境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项目以西安市政府采购为研究背景,针对国内政府采购试行期间所反映出政府采购的监管、效益 评价、采购风险和信息化程度很低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创新及应用研究。针对政府采购的监管, 建立了监督博弈模型、监管层次模型,提出监督模式和监管的有效性条件,设计了西安市采购监督机制和 监督对策。针对政府采购的效益,构建政府采购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算式,定量科学全面反映出 政府采购的综合效益。针对政府采购的风险,构造了政府采购风险研究的理论框架,制定风险识别的步骤 和方法,建立了政府采购风险结构体系。建立风险衡量矩阵,定量分析风险及其权重,采取相应对策规避 或降低风险,提出电子采购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针对政府采购信息化,在国内首先建立西安市政府采购 管理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政府采购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该成果已被西安市、渭南市、宝鸡市及其所 辖的县区采购处等单位广泛采用,实现三个市级采购中心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适合陕西省政府采购的 制度。研究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 19 篇,其中 EI 收录 2 篇,ISTP 收录 5 篇。 【基于网络制造联盟的客户化生产组织与管理】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孙林岩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 目在随机排队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布朗网络分析(BNA)算法,扩展了随机排队网络理论在制 造业中的应用。从组织、管理和运作层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①在网络制造联盟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建 立了网络化制造组织的组建及运行管理模式。②在网络制造联盟的管理层,设计了网络资源遴选和配置的 优化模型和方法。③在网络制造联盟的操作层(制造单元层) ,提出了网络制造中的生产调度与控制策略。 ④在网络制造联盟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客户化生产的实证研究。项目在理论上有重要创新,在促进网络制 造联盟管理理论与应用指导方面均取得了成效,出版国际上第一部有关网络排队理论的专著,发表论文 64 篇,其中 SCI 收录 8 篇,ISPT 收录 23 篇。研究水平国际先进。项目研究成果在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 限公司、陕西航空工业局下属企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西飞国际机加总厂、西安印钞厂等大中型制造企业 得到推广。累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1065 万元。 【多样性影响组织产出的机理研究与政策分析】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梁巧转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 研究针对组织中成员个体属性的分布特征及差异化程度,结合国内企业发展的现状,从同级、上下级和交 叉级别等不同的角度,重点探讨在表层的和深层次的多样性同时作用的条件下,不同的多样性维度与组织 产出的关系和路径选择,揭示了多样性影响组织产出的机理。研究针对国内管理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很 少考虑多样性影响组织产出的问题,在理论上,从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了多样性影响组织 产出的影响机理,从同级、上下级和交叉级别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影响机理的普适性,并且指出了该影响机 理中存在的调节效应。在实践中,理论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解决了多样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具体内容:①提出了多样性影响组织产出的概念框架。②从交叉级别角度研究了上下级多样性对下级产出 的影响。③提出了激励机制设计以及管理效率提升的新思路。④认为多样化的员工构成需要多样化的管理 方式。⑤从多样化角度提出了管理者和劳动力等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建议、分析了(女性)企业家成 长机制以及组织成员构成多样性的管理学意义。项目发表论文 50 余篇。成果已在鲁能集团、西安蓝溪集 团等七家企业得到实际应用。 【高等教育创新理论与陕西省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实证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张炜、 ·20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张金锁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以高等教育创新为主线,研究:①高等教育创新理论。从高等教育创新 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提出集成创新范式。研究了创新主体的概念、内涵和构成,构建了创新主体激励机 制。研究了高教创新动力机制的概念和特点,构建了创新动力机制的综合评价模型。②高校科技创新专题 研究。通过中美高校科技创新的比较研究,提出四点结论和三项建议。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对经济建设的测 度与分析,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③陕西省高教体制创新的实证研究。通过规模预测研究、战略转 型研究,得出大众化阶段陕西高教规模优势缩小,科研实力和研究生教育保持较大优势的结论,提出“建 设陕西高教强省”的建议。项目截至目前共发表论文 19 篇,其中 CSSCI 来源期刊 11 篇。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绥米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方案研究】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 目,由陕西省榆林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承担。项目将以绥米盐化工基地为载体,根据当地特点,编制科技 支持绥米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提高政府科学决策与管理能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与集成应用,突出发展模式和机制创新。该规划将作为绥米盐化工基地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其产业发 展方向,产业布局和规划范围、目标、实施方案等,引导投资导向,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效益最大化, 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及规划研究】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由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等单位承担。项目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根据陕西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 及其特点,分析评价陕西省内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针对各区域重点发展领域,剖析关键因素及 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建立模型模拟不同政策、技术、文化水平等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 现有条件,综合发展变化趋势,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编制地方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制定地方 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重大问题与关键制约因素研究】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 项目,由西北大学等单位承担。项目将通过分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关键制约因素,给 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政策性建议,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项目研究中,生态环境建设部分将 为解决制约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综合整治方案;水资源综合利用部分 将为解决区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提供新的理念、新的解决方案及政策建议。 (省科技厅社发处)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201·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概 述 2007 年,集中围绕省“3115”科技创新工程,全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计划。一是围绕陕西省 “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认真做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组织、培育、推荐和衔接、配套、支持等项工 作;二是重点围绕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重点和目标,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和特色产业;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抓好陕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重大 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与实施;围绕加快陕南突破发展,继续实施陕南突破发展专项,重点支持机 电、矿冶、中药、绿色产业及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为陕南突破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重点 支持一批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产业化环境和支撑服务平台。下面对 2007 年资助的 148 个项目中的 38 个重点项目作以简介。 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简介 【ZCS-40-ZZ 型轴重汽车衡】 该项目由宝鸡四维衡器有限公司承担。是应用该本公司专利技术研发的高 精度、动静两用智能化公路运输车辆载重超限检测装置。采用组合长秤体称重技术、超高速 A/D 数据采集、 动态数据处理技术和光电车型识别技术,对载重车辆的车型和载荷分布进行准确检测,准确度高、称重速 度快,静态称量符合国家(Ⅲ)级秤要求,动态称量精度比其他同类产品提高近一个数量级,可达 0.1%F.S, 经实验检测,过衡车速达 20km/h 时仍然能准确称量。具有总重称量、单轴称量、轴组称量的功能,并能 自动计算出超限重量,完全满足公路管理部门对行驶车辆的超限检测要求。其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填补了 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主要技术指标:秤体规格:3×18m,3.4×21m;准确度:静态: (III),动态:0.1%~ 0.5%F.S;量程:整车:150t,轴重:40t;车速:3~20km;功能:满足公路管理部门超限检测要求及计重 收费系统联网。主要开发内容:①组合式长秤体检测台(18~21m) ,采样周期长,是短秤体的 20 倍。② 高速 A/D 数据采集通道(10 万次/秒) ,数据采集速率高,数据量大,处理准确度高。动态检测精度可达 0.1%~0.5%,国内同类产品一般为 3%~10%。③光电技术识别车型轮轴,准确率高,误判率·20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营养成分和母乳接近,成为国内最优秀婴幼儿的理想奶粉。该项目从 2004 年起实施,2006 年底基本完成, 建成了一条年产 3000 吨的母乳化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研制的三种新型母乳化婴幼儿专用配方奶粉, 经宝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各项指标完全达到了 GB10765-1997、GB10766-1997、GB10767-1997 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部分指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2007 年实现销售收入 16500.58 万元,上 缴税金 48300.23 万元,利润 1200.30 万元。 【秦川牛高档牛肉系列产品】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以秦川牛为重点研究对象,围绕秦川牛 高档牛肉生产、加工及质量检测跟踪进行技术创新,研制出了秦川牛标准综合体及智能化专家系统;完善 和创建了秦川牛胴体评定、分割规范;建立了秦川牛优质高效的饲养管理和肥育技术;形成了陕西省秦川 牛产业化生产基地,屠宰加工生产链,区域性活牛及牛肉销售网络;通过规范化的饲养管理及改进的肉品 加工工艺,实现肉牛生产的高档化,使其增值;利用 EAN/UCC 系统条码符号对牛肉进行标识,结合数据 库与网络技术,有效实现跟踪与追溯,全方位地创建秦川牛高档牛肉生产、加工及质量监测跟踪技术体系。 主要技术指标:肉牛育肥速度≥1.0kg/d;肉牛出栏率≥35%;肉牛屠宰率:60%~65%;肉牛净肉率:51%~ 55%;优质切块率≥40%。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能力时,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 5500 万元,利润总额 265.2 万 元,税费总额 417.7 万元,税后利润 177.5 万元。 【葡萄无籽化早熟多效剂】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承担。主要针对巨峰等有籽葡萄易落花落果,坐果率差、 产量低,大小粒现象严重,成熟在中期、籽多且果肉松软,不耐贮运,经济效益差等诸多缺点进行研究。 经过连续 12 年不同地域的田间试验研究,经历了多种气候条件的考验,使葡萄无籽化早熟多效剂配方不 断趋于完善。葡萄无籽化早熟多效剂广谱高效,可使巨峰、红富士、京亚、藤稔、里扎马特、紫金香、87-1、 红罗纱、早红提等多种有籽葡萄在生长期内无籽化率≥95%,有效坐果≥92%,穗大而紧凑,果粒大而均 匀,成熟期提前约 30 天。成熟果的糖度和硬度提高,耐储运性能增强,食用甘甜爽口,风味独特。无籽 化葡萄还可以用刀切片,切面光滑,果肉细腻。该产品广谱高效,配伍性强而合理,一剂多效,生产工艺 简便可靠,生产技术完善,无大的能源消耗,原料丰富易得,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三废,不污染环 境,为环保型产品,投产后将推动国内葡萄产业的经济发展。该项研究成果正在全国范围内筛选接产单位、 试验示范基地,以便尽快产业化。 【优质玉米“安玉系列”新品种】 该项目由镇坪县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品种利用杂交优势的原理, 从坪县当地农家品种资源选育出“65” 、 “471”、 “6-11”、 “7697”等优良玉米自交系。这种自交系能使所配 组合品质良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性。培育的“安玉系列”新品种种子质量达到国颁二级以上标准。 经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 “安玉系列”玉米蛋白质、脂肪、赖氨酸、淀粉平均含量分别达到 11.59%、 5.08%、0.49%、72.49%。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栽培技术方面,一是对杂交制种技 术的创新。制种改 3∶1 或 4∶1 行比为种植父本采粉区,从而达到提高制种产量的目的。根据制种生产实 践, “安玉系列”在山区制种平均亩产比生产单交种增产 2.7 倍。二是对大田技术的创新。提早了播期;实 行规格间套;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技术;实行配方施肥,确保了大田玉米高产稳产。项目建 立亲本繁殖基地 200 亩,杂交制种基地 1 万亩,年推广面积达 200 万亩。大田亩产 500 千克以上,实现种 子销售收入 2000 万元,缴税 76.92 万元,净利润 1076.48 万元,每年为秦巴山区农民带来纯收益 13750 万 元。该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了镇坪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中高海拔秦巴山区的粮食安全,加快了农业产业 化建设和种子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 【新型全水溶性高效钙肥】 该项目由宝鸡美林化工有限公司承担。项目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九五”重 点课题“植物硫钙和镁的营养机理与应用的研究”技术成果,研制成功具有矫正农作物缺钙性生理病害功 能的无公害肥料产品。该产品采用经过筛选的硝基钙作主原料,添加经过转型的生长促进剂和展延剂生产,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203· 用同位素 45Ca 标记,确定喷施钙肥的最佳时期和部位。在生产工艺上把硝基钙转化成 10 水硝酸铵钙,再 加入转型的促进剂和延展剂制成全水溶性高效钙肥;探明了产品在不同作物上应分别采用的施用时期和方 法。产品含钙量高,全部水溶,粘着性强,植物吸收利用率高。主要用于矫正果树、蔬菜因缺钙引起的生 理病害, 提高果、蔬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产品主要性能指标:产品以 CaO 计算水溶性钙含量,液态肥≥11.8%, 固态肥≥26%,100%水溶。果实和叶片对钙的吸收利用率分别达到 10.8%~17.2%和 7.7%~19.1%。已取 得国家农肥登记证。 【超高压输电系统变电站用大容量新型集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 该项目由合阳电力电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承担。产品主要用于 220kV、500kV、750kV 中心变电站,可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线损,稳定电压。该产 品是国内目前电压等级最高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思路,用低电压等级的电容器 制造高电压等级的电容器,实现高等级电压的补偿。关键技术在于“化整为零”技术保证工作的电容器绝 缘不会因过分电场畸变而引发致命的电腐蚀。产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具有防爆炸、 防起火、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维护简便、介损小、低温性能好等特点,可降低变电站的综合造价。已 建成一条年产 400 万 kVA 超高压输电系统变电站用大容量新型集合式高电压并联电容器生产线。项目产品 在技术上执行 JB7112-2000《集合式高电压并联电容器》部颁标准,GB3983-1989《高电压并联电容器》国 家标准,企业 JD66-02 技术条件和 DL/T628-1997《集合式并联电容器订货技术条件》。该产品属承担公司 自行研究开发,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属国内首创,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主要技 术指标:额定电容:7.3ΜF,相数:单相,海拔高度:不大于 1000m,安装形式:外壳直接接地,额定电 压:66/3kV,额定容量:3334kV·A,内放电器件:放电电阻,温度类别:-40/A2004~2006。截止 2007 年底,该项目实现销售收入 23018 万元,出口创汇 50 万美元,净利润 2122 万元,上缴税金 1381 万元。 【金属骨架泡沫橡胶复合密封板】 该项目由咸阳海龙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承担。项目通过泡沫橡胶配 方的合理设计、工艺创新,解决了橡胶发泡与钢板粘合、硫化一次成型及成品的冲切防变形工艺等关键技 术,将金属钢板和发泡橡胶通过特殊的工艺复合在一起,实现产品结构独特设计的功能,达到可靠和高效 的密封效果。已获得国家专利(02262258.6)和 2004 年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该产品耐油、抗老化、耐热、 高强度、密封性能好,特别是抗挤出性能优良,成品率达到了 90%以上,产品经国家橡胶密封制品质量监 督检验中心检测,所有检测项目符合技术要求。主要经济指标:可压缩性≥50%;恢复性≥70%;压缩永 久变形≤80%(100℃70h 压缩 50%) ;应力松弛系数≥0.3;耐 3#标准油(100℃70h) ;氮气密封泄漏率≤ 0.002(气压 0.4MPa24h) 。主要用于汽车、摩托车、空气压缩机、飞机、工业缝纫机、工程机械等领域的 静密封。截至 2006 年项目完成时,实现工业增加值 960 万元,累计销售收入 2400 万元,累计净利润 341.6 万元,累计纳税总额达 363.3 万元。 【大规格无缝钛筒复合型阴极辊】 该项目由宝鸡中色特种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大规格无缝钛筒复合 型阴极辊,是生产电解铜箔的关键设备,主要由辊筒、导电板、堵板及主轴构成。该设备采用温度补偿修 正系数法计算载流量,满足了阴极辊大电流传导均匀分布而温升少的要求;采用耐蚀性优异的工业纯钛代 替不锈钢辊体,采用铸锭—锻造开坯—环轧—温旋压—机械加工的主导工艺,实现了大规格、组织均匀无 缝钛筒体的生产;阴极辊轴采用钢—铜复合体结构,轴与辊筒采用独特的爆炸铜—钢复合板多层辐轮式结 构连接,钛无缝辊筒与铜—钢复合筒、钢筒均采用过盈热装方式结合,界面采用镀银过渡层,保证了筒体 表面电流分布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产品生产过程应用系统化控制,达到各项技术指标。通过在线测量验证, 产品长期工作电流为 30kA,比原来规定 25kA 增加了 5kA;电解液浸入深度为 960mm,比原来规定 760mm 增加了 200mm;辊面电流密度达到 0.8A/cm2,比原来规定的 0.45A/cm2 提高了 0.35A/cm2;辊体表面温升 控制在 6℃以内,比原来规定的控制在 8℃以内低了 2℃。用其生产铜箔总电流大、辊面电流分布均匀,铜 箔均镀能力强,生产效率高,设备耐腐蚀、寿命长。生产的铜箔幅面宽、厚度均匀、成品率高、质量好, ·20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达到国际 IEC 标准。其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主要技术指标:钛单层、钛-钢、钛钢-铜三种无缝结构;直径:φ2020mm;宽度:1400mm;工作电流:最大 28kA(钛-钢-铜可达 50kA) ; 辊面电流密度:45A/cm2,电流分布均匀;辊体表面温升:≤8℃;生产铜箔规格:35μm、18μm、12μ m 及以下。项目产品用于生产印制电路板用铜箔,项目技术还可用于开发航天、航空、核电工业用大直径 无缝稀有金属管材、火箭喷管、发动机壳体及航空母舰用管材等产品。 【高性能摩擦焊机】 该项目由汉中市湘江激光照排有限公司承担。摩擦焊接是利用焊件接触端面相对运 动中相互摩擦所产生的热,使端面达到塑性状态,然后迅速顶锻,完成焊接的一种压焊方法。摩擦焊接接 头是被焊金属在熔点以下形成的固态焊接头。可进行同种、异种材料的焊接,也可进行传统方法无法完成 的焊接。该项目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在主轴系统方面,完成了较大功率焊机的开发,解决了部分难焊 接材料的焊接问题;在加压系统方面,采用液压加压,压力、流量调整简便,调节范围宽;在控制系统方 面,采用计算机监视、PLC 控制的闭环控制系统。摩擦焊接过程不加填充金属,不需焊剂,也不用保护气 体,全部焊接过程只需几秒钟。摩擦焊机主要用于大多数同种、异种金属接头的焊接,因此其适用范围很 广,可用于军工、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制造、刀具、电工、石油机械、煤炭机械、水暖零部件及其 他通用机械零件的生产,尤其是对焊接接头的强度、外观及生产效率要求较高的行业。主要技术指标:主 轴转速:5000 转/分,顶锻力 125 吨。 【关中灌区百万亩夏玉米“双百”示范工程】 陕西省农技中心针对玉米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关中四市 组织实施了“关中灌区百万亩夏玉米‘双百’示范工程”,项目采用“行政推动、企业参与、项目扶持、 农技唱戏”的运行模式,通过研发集成适合关中特点的夏玉米增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引进推广优质 高产新品种,开展产前、产中全程技术服务,把最先进的适用栽培技术、最优的品种,以最快最直接的方 式送到千家万户农民手中。2007 年,各项目实施单位选用“郑单 958”、 “浚单 20” “蠡玉 13”等一批优质 高产玉米新品种,积极推广“一早、两最、三肥、四水、密植、无公害”等关键技术,构建核心示范体系, 建设高产示范田,超额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指标。2007 年项目实施 170.7 万亩,超计划任务 70.7 万亩,建 立核心示范田 17.4 万亩。项目田平均亩产 560.5 千克,平均较当年对照(指项目区内未应用该项技术的夏 玉米田)亩增产 131 千克,增产率为 24.4%。项目总增产玉米 17001.2 万千克,增值 17001.2 万元,扣除新 增成本,新增纯收入 14108.1 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快速 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脂质体技术的研发】 该项目是利用西安力邦制药公司的开放式科研新机制,在已获得国际上最先进的 脂质体技术、完整的脂质体药物生产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2 个 药物新制剂:注射用长循环脂质体阿霉素(抗肿瘤药物)和注射用脂质体两性霉素 B(抗真菌药物)新制 剂。2006 年公司已经在子公司力邦宝鸡公司内建成了用于脂质体膜材的磷脂辅料生产基地,用于磷脂辅料 的提纯和生产。2006 年公司在建成的脂质体中心实验室中分别对注射用两性霉素 B、脂质体阿霉素进行工 艺优化和临床前研究工作,整理相关试验数据,并根据国家 SFDA 的新药申报要求编写新药申报资料,目 前脂质体阿霉素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脂质体两性霉素 B 的新药申请已经得到受理。项目执行标准:用 前配制成盐酸阿霉素脂质体注射液,包封率不得少于 95%。pH 值应为 7.0~8.0。粒子平均值应为 100~ 180nm。注射用脂质体两性霉素 B 采用 HSPC、DSPG 和胆固醇作为材料,其毒性为传统制剂的 1/10。 【±800kV 干式直流套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该项目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产品主要用 于超/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中的大型电力设备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以及换流站阀门。项目利用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套管优化设计平台,完成了高压套管的电气性能、理化性能、力学性能研发基地建 设,以及试验套管研制的基本条件建设,进行超高压、特高压直流干式套管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该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205· 项目比较分析了环氧树脂浸渍干式直流套管的材料、结构、性能,评价了直流干式套管的可靠性;制定± 800kV 环氧树脂浸渍干式套管的研制方案; 建立和完善了超/特高压直流套管的仿真计算平台和研发基地; 对交流场、直流场、暂态场、电-热耦合场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对套管材料的介电性能、固化性能、粘 接性、相容性、浸渍性和电、热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套管芯子卷制设备、真空压力浸渍设备的性 能参数;完成了±200kV、±400kV 环氧树脂浸渍干式套管的内、外绝缘结构优化设计,套管尾部均压屏 蔽、油隙分隔、成型件配置优化;分析并优选±800kV 及中间试品套管的原材料;改进并完善了卷制工艺、 张力控制、真空浸渍、模具设计,以及制造工艺和技术;自主开发 4 套设备;试制 2 根±200kV 试验套管。 主要技术指标:直流额定电压:±800kV;直流最高电压:±816kV;雷电冲击电压:2100kV(peak);操 作冲击:1425kV(peak) ;工频耐受:970kV(r.m.s.) ;介质损耗因数(tanδ)<0.005;局部放电量≤10pC。 【透平压缩机组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开发】 该项目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主要内容是研究透平压缩 机组设计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满足不同介质和不同场合应用的工艺流程需要。 建立一个完善的基本级设计平台,得到完善的基本级系列;开发出一套透平压缩机组振动与转子动力学分 析软件;建立一套特殊介质透平压缩机组闭式试验台;提出阻尼叶片的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获得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变转速汽轮机叶片型线谱;开发出一套透平压缩机组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设计软件;完成 一套透平压缩机组的设计。目前已完成各子项目的理论分析报告和详细设计方案,建立各试验台位;完成 闭式试验台的安装调试;完成各子课题的软件开发、测试及目标产品的设计,开始试验模型加工及相关试 验;开发设计目标机组部件,并完成主要部件设计性能的试验分析,对理论计算和设计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进行分析。该项目提高基本级性能指标效率 3%~5%,开发的驱动透平的内效率在 86%以上,均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 【智能电器的专用集成电路】 该项目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项目是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并应用于各种低压电器产品中,主要采用专用集成电路实现交流接触器的智能控 制,以延长电器寿命、降低能耗、降低噪声、节约材料,并在整个电器领域进行推广。主要技术指标:有 功节能 3 级,无功节能 1 级;电磁兼容 3 级;噪声·20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发现并优化先导化合物,使其尽早进入临床前研究,减少传统的新药研究的盲目性,缩短新药研制的时间; 构建同时合成 1000 条多肽的技术工艺,能快速纯化出高纯度、高活性的多肽,其成本是国际市场的 1/5; 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提高多肽药物的靶向性研究的命中率,在设计合成的待选多肽中,最为合适治疗的多肽, 将被蛋白芯片标记、解读。该项目的实施将依据不同的靶向性目标,在已有技术成果上,完善专用多肽药 物筛选芯片,提高多肽药物的筛选和验证效率。每年设计 20 个靶向性治疗多肽序列;预选 50 个靶向治疗 多肽片段;多肽纯度>95%。 【大型旋转机械产品的远程监测与维护支持系统】 该项目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主要研究 DSP 实 时监测技术、综合信息分析技术、监控信息融合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远程服务技术等,以大型旋转机械生产 企业为主导,通过为其旋转机械产品配套在线监测单元和构建网络化生产企业维护支持中心,实现该企业 产品的远程全方位监测和维护支持,完善系列化的大型旋转机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控制链,形成 其产品监测、维护、支持的新模式。该项目已完成基于 DSP 技术的 VXI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和内置代码, 基于 VXI 总线的监测单元和基于 CPCI 总线的监测单元的研发;设计开发了符合 MIMOSA 规范的机械设 备信息数据库,开发了基于 LabVIEW 的远程设备监测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进行了特色诊断方法的研究; 构建了虚拟诊断中心网站,开发了基于 Web 的分析诊断工具集和专家会诊环境,开发了虚拟诊断中心管理 工具。主要技术指标:CPCI 采集监测单元基于 CPCI 规范的 DSP 采集监测模块:8 通道并行采集,16 位, 最高采样频率 100Kb/s;监测诊断专业平台以 LabView 为基础;机械信息数据库遵循 CRIS 数据库规范来 设计。 【变多级盘管振动式连续冷却结晶器】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连续式振动冷却结晶器是应 用在粮食深加工等生物化工行业的一种新型大型连续结晶系统。该项目以实现 110m3 结晶器批量生产,并 在此基础上,开发 178m3 结晶器,实现新型结晶器的系列化、产业化开发为研发目标。该项目产品主要性 能指标:结晶收率η:55%(纯葡萄糖值 Dx=93%) ;结晶机冷却能力:≥2.27m2/m3;振动搅拌线速度: 1.5~2.0m/min。目前,该项目 10000m2 厂房主体建设正在施工,生产设备选型、厂房建设和辅助设施、生 产设备购进、安装、调试等正在按计划进行;已建成 110m3、178m3 结晶器生产线。达到批量生产 110m3、 178m3 结晶器的能力。完成了 178m3 结晶器由直管绕成的多层多边形冷却单元的设计研发,完成 178m3 结晶器设计图纸及产品工艺实施方案,并具备小试条件。该项目产品的研制成功及市场推广应用,可提升 国内发酵行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能耗,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化可 持续发展。2007 年,该项目实现产值 13000 万元,净利润 860 万元,上缴税收 924 万元。 【光隔离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项目产品属新一代智能型自励源、光 隔离、全数字式电流互感器,是输电线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设备。其作用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将输电线 路上的大电流数值降到可以用仪表直接测量的标准数值,以便于用仪表直接计量,同时,还为各种继电保 护、故障录波、电网质量检测等电力二次系统采集信息。该项目产品在高压部分采用新型低功率传感器作 为一次电流传感元件,将电流信息经过处理并转换成光信号后,经光纤传到低压部分,再经后续处理形成 二次输出的模似或数字信号。项目的关键技术创新点集中体现在:自励源供能,解决了小电流激发及大电 流过压冲击及相关的动热稳定问题;新型低功率传感器,综合准确级可达 0.01 级;低功耗高速采样,该项 目样机采样速率达到 500 点/周,即 25000 点/秒(2004 年) ;无缝量程切换测量系统及数据处理归一化,简 化了 ECT 体积结构,增强了可靠性。产品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额定一次电压:60~110kV;额定一次 电流:500~2000A;额定扩大一次电流系数:1.2;测量输出准确级:0.2(电流)/0.1(电压) ;保护输 出准确级:5P。 【高纯超细硅微粉】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项目以高纯超细硅微粉的研磨和提纯技术探索, 进而摸索出规模化超细粉体的制备原理和工艺规律。项目利用湿法研磨技术大批量生产出粒径可达微米级 且粒度分布均匀的准球形硅微粉,突破了湿法研磨硬度不能大于莫氏硬度“六级”的行业定式,研磨的细 度和纯度国内领先。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石英砂(包括熔融型)超细研磨,粒度达到 2μm。提纯设备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207· 已经设计制造完成,提纯试验正在进行中,目前纯度可达到 99.9%,已经具备生产高档塑封料填料的条件。 项目完成时,项目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达到: 《电子及电器工业用硅微粉》质量技术标准;美国 IOTA 标准; 粒度:6250~12500 目,纯度:99.998%~99.9998%。质量标准达到:实施单位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 ISO9001-2000;项目产品执行的质量标准 SJ10675-1995《电子及电器工业用硅微粉》。该项目的实施,使 陕西省汉中、商南等地的石英矿藏附加值得以提升,使石英石的价值由不到 1000 元/吨提升到 1 万~2 万 元/吨;同时还可通过带动地方矿产资源开发和矿石初加工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山区脱贫治富;可以替代 部分进口高纯超细硅微粉,节省外汇,出口创汇。 【新型高效节能复合水泥助磨剂】 该项目由陕西勉县温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项目利用该公司自主 研发的复合水泥助磨剂发明专利(200510043026.5)技术生产助磨剂。在水泥生产中掺入适量该助磨剂, 可综合利用冶金渣、炉渣、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绿色水泥,水泥混合材掺用工业废渣可达水泥量 的 50%以上;该项目产品能迅速诱导和激发工业废渣潜在活性,增进水泥强度快速发育,提高强度 10~ 15MPa,还可改善水泥熟料及废渣的矿相结构,增进易磨性、提高水泥磨机台时产量 25%~50%。该产品 既有助磨性能,又有早强激发功能,而且能广泛适用于水泥粉磨工业外加剂。该项目建设 10 万吨/年生产 能力的“西城”牌新型高效节能复合水泥助磨剂生产线。2007 年底建成年产 5 万吨/年生产能力的生产线 一条。该项目推广应用可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近千万吨,节约水泥熟料约 200 万吨,节约电力约 1000 万 kWh,减少耗用标煤约 25 万吨,可减少 CO2、NXO 温室气体排放约 220 万吨。实现综合回收冶金渣、炉 渣、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绿色水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主要技术指标:复合水泥助磨剂 系列产品应符合 JC/T667《水泥粉磨用工业外加剂》建材行业标准;P·C 系列水泥产品应符合 GB12958 —1999 国标规定的有关要求;通用水泥应符合 GB175—1999 国标规定的有关要求。 【利用铅锌尾矿金属尾矿渣生产低碱优质硅酸盐水泥熟料】 该项目由陕西秀山水泥有限公司承担。项目 针对贫乏的黏土资源和混合材资源严重制约该公司达产提效的状况,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合作开展研 发。主要是利用铅锌尾矿渣、金属矿代替(或部分代替)黏土,通过烘干和严格的工艺配比,配制成生料 在回转窑内煅烧为高强度水泥熟料,将尾矿及其废渣作为复合硅酸盐水泥生产的新型混合材料,掺入水泥 生产中的可行性试验及建设一条尾矿烘干、粉磨系统,同时对原有生产工艺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该公司 生产的水泥,经陕西省水泥质量监督检验站现场抽样检验,品质优良,生产的硅酸盐水泥熟料 28 天抗压 强度平均达到 62.6MPa,碱含量降低到 0.6%以下,符合 GB175-1999 的各项指标要求。废物利用过程中未 造成二次污染,经陕西省放射检测中心检测,利用矿渣生产水泥没有任何放射性,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 素限量规定和环保要求, 废气中硫化物及氮氧化物浓度大幅降低,标准煤耗由原来吨熟料 143kg 降为 135kg, 年排放氮氧化物由原来的 462.5T 降为 400.8t。同时,单位产品电耗下降 0.5 度,而生产能力由过去每天 1200 吨提高到 1500 吨。2007 年,共生产水泥 62 万吨,完成销售收入 15897 万元,实现利润 2808.2 万元,上 缴各种税金 2180.7 万元。 【6 英寸晶闸管】 该项目由西安电力电子研究所承担。6 英寸晶闸管产品是±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换流阀的核心器件,芯片直径 6 英寸,通态平均电流 4000A,阻断电压 8000V。该项目采用计算机辅助设 计、仿真技术,模拟工艺试验方法;高均匀性、重复性扩散掺杂工艺;少子寿命二维分布调控技术;高可 靠特高压结终端制造工艺;全压接低阻电极、大面积欧姆接触技术;6 英寸特高压直流输电用晶闸管制造、 测试及试验技术进行 6 英寸高电压晶闸管元件的开发研究;6 英寸 4000A 晶闸管综合设计研究;6 英寸高 压晶闸管工艺流程和相关规范的研究;6 英寸晶闸管的配套件及原材料的开发研制;6 英寸晶闸管试验设 备和出厂测试设备研制;高压大电流器件用特殊测试技术及试验方法研究。目前,项目已完成元件的优化 设计、工艺流程、条件及参数、工艺设备、操作规程等规范定型、组织、设计、试验;对开发的主要原材 料和配套件(硅单晶片、金属化陶瓷管壳、镀金属钼圆片)进行了定型认证;完善了常规出厂测试设备、 ·20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测试技术及测试方法;特高压 6 英寸晶闸管专用测试设备、型式试验和设备可靠性试验设备,大部分已经 完成,并利用已改善的试验条件对研制出的样品进行严格的型式试验和可靠性试验。 由该特大功率晶闸管组成的±800kV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单条线路输送容量可达 640 万 kW,能大大节 约输电通道走廊土地使用和建设资金;同时可解决短路电流超标的难题,使国内电网的联网方式、联网规 模、输送能力,满足和达到大电源集中开发实现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的要求;针对国内西水、北煤资源丰富, 东部负荷比重大的基本特征,大幅度提高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规模,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烧结保温砌块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制及系统集成控制技术开发】 该项目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承 担。主要内容包括大型真空挤出机系列产品开发;挤出成型机理研究及动态模拟系统开发;细碎对辊机关 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砌码运设备制造及控制系统开发;生产线集成控制系统开发;挤出成型试验室建 设及物料物化性能试验研究。项目以现代流变学理论和实验方法建立挤出流变体力学模型及挤出过程动态 模拟系统,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为三维机械设计软件提供产品设计数据和设备的运行提供优化参数; 以挤出成型机理研究及动态模拟技术设计试制保温砌块挤出机;采用多点定时检测系统,开发 0.8mm 对 辊间隙精度保证技术和辊圈修复技术,试制大型对辊机;开发烧结砌块码运机器人及控制系统,设计制造 不同的夹持器,建立产品码垛三维模型和码垛程序;开发年产 1.2 亿块(折标砖)烧结保温砌块生产线集 成控制系统,对砖瓦生产过程实现 SPC 和生产计划辅助调度功能。 截至 2007 年 12 月完成了各子项目的市场调研及分析报告,确定了开展项目研究的技术方案和概要设 计,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论证。为保证产品的质量,项目承担单位与德国埃森砖瓦研究所及各设备厂商进 行了充分沟通,结合该承担单位在装备制造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保证了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 技术指标:年产 1.2 亿块标砖/年生产线,减速器系列产品的最大功率达 700kW,传动效率 96%~98%。 【72.5~252kV 真空断路器】 该项目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发 126kV 单断口真空 断路器,包括真空灭弧室、操动机构及真空断路器整机。项目采用高电压真空绝缘技术、大电流开断技术、 操动机构技术、温升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26kV 单断口高压真空断路器,使国 内在高压真空开关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现已完成 126kV 真空断路器整机的设计工作,以及与整 机相关的零部件加工和部分分装。将进行整机的装配调试,进行充分的研究性试验。达到通过型式试验的 目的。126kV 高电压真空断路器技术指标:额定电压 126kV,额定频率 50Hz,额定电流 2500A,额定短路 开断电流 40kA,工频耐受电压 230kV(1 分钟) ,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550kV 峰值,机械寿命 3000 次; 达到国家标准及国家行业许可证。高电压等级真空开关的研究与开发,为减少 SF6 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起 到有效的作用,使中国在国际“排放权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 【汽车状态监测传感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项目基于 MEMS 技术,针对汽车状态实时监测的需要,进行车辆轮胎压力监测用压力、温度、加速度集成传感器及其应用 系统(TPMS)的研究与开发;并建立车载传感器从微加工到封装测试安装的实施标准。项目现已完成了 汽车状态监测的 TPMS 传感器的初步功能、性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改进相关制造工艺、芯片封装、产 品封装、探测端安装、中控端安装方案,确定生产地、采购、调试、修理、制作等相关的生产、封装、测 试设备。完成了先期传感器的理论设计和改进设计,进行了多次实验生产,并进行改进后的试生产样件。 进行外围系统探测端和中控端的软、硬件设计,构建产品的功能性、可靠性、寿命及性能测试平台。主要 技术指标: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 TPMS(工作温度:-40~85℃,压力量程:0~1.4MPa,精度:优于 1% FS,加速度:0~10g,非线性度:5%FS,温度:-40~120℃,非线性度:1%FS,工作电压:5V,功耗< 20mW,抗过载:2000g) 、车载倾角传感器、车载碰撞加速度传感器、车辆系统的压力、液位传感器以及 各种车载传感器的封装、防护、接口技术指标符合行业和特种领域技术要求。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209· 【基于总线技术的重型汽车中央控制系统】 该项目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项目主要针对陕汽重型 汽车需要开发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汽车中央控制系统的动力总线和车身干总线基于 CAN 总线技 术、符合 SAE J1939 协议,采用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控制方式,通过总线方式综合管理整车的电子设 备。项目包括整车电器诊断检测系统研发、车身控制总线协议制定、重型汽车电子控制平台,其中重型汽 车电子控制平台包括组合仪表、车身中央控制器、通用控制模块。通用控制模块预留低速的 LIN 总线接口, 以便兼容市场上成熟的汽车电子部件,降低系统制造成本,提高可靠性。该中央控制系统产品主要是为陕 汽重卡配套,以替换国外同类产品,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提升国家重型汽车总线控制技术。目前,项目 已完成了前期调研工作、方案设计工作以及功能验证版的研制工作,搭建了基于总线技术的重型汽车中央 控制系统验证版的模拟测试系统。完成的样机部件包括组合仪表、车身中央控制器、通用控制模块、车窗 控制器、诊断系统的适配器。主要技术指标:控制器符合 ISO16750 FVAZCZB,控制器应带 K 线接口,接 口符合 ISO 9141 标准,总线产品防护等级遵循 GB/T4942.2,通用控制模块防护等级为 IP67。 【大屏幕高分辨率 TFT 彩色液晶显示器驱动芯片开发】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项目采用 0.35 微米 CMOS 工艺制造中高档 TFT-LCD 彩屏手机用高性能液晶显示器驱动控制电路芯片,可供 1.8 英寸~ 2.2 英寸 TFT-LCD 彩屏手机使用,同时也可应用于 PDA、MP3、MP4、数码相机等由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电 子仪器的显示设备中。该项目芯片的批量生产上市,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行业的绝对垄断,使国内在高性能 平板显示驱动芯片等核心器件方面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化,对陕西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形成起促进 作用,进一步提升陕西在国内集成电路(IC)产业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及竞争优势。该项目 2007 年 12 月底 完成了芯片的工程化工作,其中包括芯片的研发和设计及流片工作,并完成电亮芯片模组。项目已与深圳 华立、TCL,桑飞,比亚迪等多家公司签订了 3500 万元的采购合同,其中 1200 万元的 T1 系列芯片已经 交付用户;T2 系列已经进行了客户测试和试用。项目已取得省环保局的环评批复,并在省发改委进行项目 备案。主要技术指标:480 路输出,单片最大可驱动 160 个像素 8 位像素数据处理,256 级颜色灰度,图 像输出动态范围:13.6V(VDD2=14V)采用点反转、行反转、列反转驱动技术,预留 18 个γ-校正电源输 入端。RSDS 接口以减小 EMI 和功耗,系统时钟频率:85MHz 以上。芯片面积预估:40mm2,256 路输出, 单片最大可驱动 256 行。最大系统时钟频率:200kHz。达产后可填补国内此领域的空白。 【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化】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承担。采用陶瓷、金属封装技术和工艺,围绕建 立、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中高等级电路的封装、集成电路产业化测试为主要内容。拟建设年封装高等级电 路 50 万只,集成电路产业化测试 30 亿只的生产能力。通过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化为契机,构建陕西特色集 成电路产业链,将覆盖航空、航天、航海、军用、工业、商业等高端、精密领域,对于陕西区域经济发展、 航天产业建设、军事国防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竞争优势等都将产生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项目已完成高 等级电路封装及筛选生产扩能,高等级电路达到国家标准及军用标准的要求。截至 2007 年 12 月完成投资 2500 万元,已达到年生产封装高可靠性电路 1500 万只能力,年测试电路 1.8 亿只。年产值 2500 万元人民 币。设计生产能力达到年封装高等级电路 5000 万只、测试能力 50 亿只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封装产品键 合强度满足 MIL-STD-883 方法 2011A 试验标准;封盖前各个工序按 MIL-STD-883 方法 2010A 试验标准检 验筛选;芯片粘接强度大于等于 5 倍 MIL-STD-883 的要求;低残余气体率:符合 MIL-STD-883D 方法 5011 要求;高输入阻抗线性电路和 MOS 数字电路封装采用真空设备过程处理,使敏感电参数大大提高;电路 老化后 RGA 分析满足 MIL-STD-883D 方法 5011 和 1018 的要求;封装气密性达到 100%,符合 GJB548A-96 和 MIL-STD-883 方法 1014A 的要求,氦质谱检漏率小于 5×10-3Pa.cm3/S,多余颗粒物(PIND)符合 GJB548A-96 和 MIL-STD-883 方法 2020 的要求;电路水汽含量满足 GJB548A-96 和 MIL-STD-883 方法 1018 的小于 5000ppm 的要求。 【全数字精密印花成套设备】 该项目由西安德高印染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承担。项目产品为全数字精密 ·21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平网印花机和圆网印花机,用于纺织品印花,是在传统印花机基础上用现代控制技术和高效印染工艺技术 装备的全数字化精密印花机,是集计算机伺服控制技术、光电测控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通 讯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机械计算机柔性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该设备解 决了印花机制造工艺的“印花精度控制、印花着色均匀性、印花品种适应性”等三个技术难题。目前,该 项目已完成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工艺攻关,完成了 7 条生产线的建设,累计试销整机 19 台套。该项目的实 施可改变国内高档印花生产线依赖进口的局面,取代进口,节约外汇,推动国内纺织印染行业的快速发展 和产业升级;可增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集成创新能力,提高全省装备制造水平和竞争能力。主要技术指 标:印花精度:±0.1mm;印花速度:90m/min;最大印花宽度:3200cm。 【大型板坯连铸成套技术装备】 该项目由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承担。主要技术开发 8 个方面、20 项关键 技术、80 多个技术创新点,包括:连续弯矫辊系列的自动设计;板坯连铸二冷水动态控制模型和应用;新 型结晶器;结晶器振动系统;扇形段系统;薄引锭头联接结构开发;刮刀式去毛刺机研制;常规板坯连铸 机成套设备设计标准;大型板坯连铸新技术集成产业化生产;软件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目前,该项目已完 成原锻压实验室副跨拆除及场地平整,完成φ600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和φ200 混凝土树根装。截至 2007 年 底,4000m2 试验装配厂房完成主体建设;车间内 3 台行车(1 台 20t、1 台 5t)安装完毕,实验平台正在 建设。项目完成时,年生产能力达到生产大型宽厚板成套连铸技术装备 6 套。项目产品主要性能指标:适 应铸坯断面: (50~320)mm×(150~3300)mm;适应连铸机机型:直弧型、全弧型、立弯型;基本圆 弧半径 R=5000~15000mm;最大铸轧量:50mm;最大动态轻压下量:1.5mm/m;振幅:0~±6mm;频 率:最大 400cpm;非正弦波形偏斜率范围:0~46%。 【高性能 NbTi/Cu 和 Nb3Sn/Cu 超导线材】 该项目由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开发超导线材工程 化测试技术,建立超导线材工程化测试平台。目前,完成了 ITER 用 NbTi/Cu、Nb3Sn/Cu 超导线材和工程 化技术开发工作,建成了一条年产 NbTi/Cu 线材 300 吨、Nb3Sn/Cu 线材 100 吨的实用超导线材生产线, 建立了基本完善的超导线材工程化测试平台。该项目总投资 1.5 亿元人民币,先期投入 4000 万元用于 4000m2 生产厂房及辅助设施建设,后期投入 1.1 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发高性能满足 ITER、MRI 和其他工程 项目要求的 NbTi/Cu、Nb3Sn/Cu 超导线材和工程化技术,建成一条年产 NbTi/Cu 线材 300 吨和 Nb3Sn/Cu 线材 100 吨的超导线材生产线。该项目的建设,对促进陕西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及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国 内能源、医疗、生物、电力、交通等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加速国内国防军工的现代化 建设,填补国内空白,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彩色液晶显示材料】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在从事液晶材料研发的基础,成功实现了 TN 和 STN 液晶材 料的产业化。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彩色液晶显示材料的小试研制工作,研制开发出 200 余种单体液晶化合物, 所形成的混合液晶材料具有宽温度区间、低黏度,特别在低温性能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2005 年 7 月通过 国防科工委组织的技术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多项独创性成果和专有技术。为尽快实 现技术成果转化,于 2006 年开展了彩色液晶显示材料工程化研究工作。力争通过工程化研究,解决彩色 液晶材料批量生产工艺技术难题,打破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实现彩色液晶材料的国产化。该项目执行期 内完成了配制彩色液晶配方必须的 24 种关键液晶单体的工程化研究工作,解决了工艺放大、质量控制、 纯化等技术难题,制订液晶材料的中试工艺技术文件,建立一套完善的彩色液晶材料原材料采购、生产、 纯化等方面的质量控制体系,为彩色液晶材料的产业化提供了设计依据。该项目于 2007 年底转入产业化 阶段,并获得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继续支持。该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彩色 液晶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桂骨痛颗粒】 该项目由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承担。清大茎锥牌附桂骨痛颗粒是中药国家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211· 级新药,2006 年 11 月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评选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治疗颈椎 病、关节炎和骨质增生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产品为纯中药制剂,对颈椎病、关节炎 和骨质增生疾病的治疗具有标本兼治功效,治愈率为 90%,总有效率为 95%,临床疗效显著。项目的成功 实施,填补了目前国内在该领域有确切疗效治疗药物的空白。同时,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的出口创汇,为国 内中药产品现代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项目带动陕西南部、甘肃、四川、安徽、宁夏等省农民中药材种植, 年可消化中药材近 2 亿元,帮助 4000 户农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脂肪乳大输液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磷脂辅料的国产化】 该项目由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承担。项目主要 内容为软袋/玻瓶装脂肪乳注射液生产基地的建立以及用在脂肪乳中的乳化剂——精制注射级磷脂辅料的 国产化,其中磷脂辅料的国产化子项目曾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资助,软袋脂肪乳注射液以及磷脂辅 料的国产化均为填补国内空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临床营 养学日益受到重视,脂肪乳注射液作为一个疗效优异的肠外营养制剂,临床应用量逐年递增,为了更好地 满足市场需求,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在宝鸡建设目前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条软袋乳剂大输液生产线用于生 产脂肪乳注射液,同时利用公司自有技术在宝鸡建成注射级磷脂辅料生产线以替代目前国外进口品,从脂 肪乳产品源头降低生产成本。该项目利用自主专利技术实现国产高纯磷脂辅料零的突破,解决了乳剂国产 化的瓶颈;非 PVC 软袋线用于代血浆微乳、地塞米松脂肪乳、各种肠外营养脂肪乳等系列高附加值乳剂 的生产,增加了国产高端载药乳剂类临床用药的品种,推动了大输液产业结构升级。基地建成后年生产能 力为 500 万袋/瓶乳剂大输液,经济效益良好。 【年产 15000 吨猕猴桃浓缩浆汁】 该项目由西安天人现代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承担。项目应用该公司自主 开发的技术,采用全新的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浓缩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解决猕猴桃浓 缩浆汁生产关键技术,出汁率达 70%以上,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秦岭北麓的猕 猴桃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 【高效能酶蛋白饲料】 该项目由陕西汉宝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担。项目针对国内养殖业及饲料 行业的现状,应用自主研发的高效能酶蛋白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目前生产及应用技术已经通过陕 西省科技成果鉴定。项目以大量的农副产品及其他行业加工副产品为原料,通过固液结合发酵技术生产富 含多种维生素及有益酶类,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平衡的高效、安全、优质的功能性蛋白源饲料添加剂, 可大量替代进口鱼粉及其他的蛋白原料。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企业在原产 2 万吨酶蛋白的基础 上,投资 8000 万元兴建全新生产线 1 条,年产高效能酶蛋白 10 万吨。项目实施后可带动种植业及养殖业, 促进农民增收,为国家节约外汇,对农业加工副产品的利用可有效节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排污、治污投 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产品的使用还可减少养 殖过程抗生素用量,推动养殖业向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设备到位,在 1~ 2 个月内即可进入试运行阶段。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粗蛋白质>50%、 а-淀粉酶活力>100g 可溶性淀粉/ (g· h) 、 糖化酶活力>300mg 葡萄糖/(g·h) 、酸性蛋白酶活力>100μg 酪蛋白/(g·h) 、菌体蛋白增加量>2%,酵 母菌数量>15 万个/g、乳酸>0.3g/kg。 【魔芋标准化基地建设及系列产品】 该项目由陕西安康秦东魔芋食品有限公司承担。项目利用陕南独特 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进行魔芋系列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建立 1.5 万亩标准化魔芋基地, 《魔芋栽培技术 规程》通过认定。该项目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达到魔芋标准化基地建设陕西省地方标准 DB61/T-382-2006; 魔芋葡甘聚糖采用三元溶解沉降分离,低温研磨,微波干燥等技术,葡甘聚糖纯度达 95%以上,黏度达(4 号转子,12r/min,30℃)45000MPa·s;魔芋系列健康食品完成制定企业标准、生产技术参数、生产线设 备一套。生产能力达到年产 1000 吨魔芋葡甘聚糖和年产 6000 吨魔芋系列健康食品。 (高云) ·21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高新技术研究 概 述 2007 年高新技术研究在先进制造与精密测控技术研究方面,中频异步电动机,永磁直流电动机、直流 伺服电动机、无接触旋变发送机产品分别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异构 数据的语义集成和可视化共享技术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集成与共享解决方案,成果在省制造业信 息化工程中得到应用,成果为网络化设计与制造、协同产品开发、并行工程等先进制造模式和系统的实施 提供了信息集成和共享的关键技术。敏捷制造过程生产控制技术研究、复杂产品装配工艺快速设计支持技 术研究成果在有关企业应用。 计算机软件技术研究方面,网络行为安全监管与审计系统研究形成的产品获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 证中的认证,在 50 多个单位的内部网中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规模。移动协同服务支撑平台研究获软件 著作权 3 项,在多家单位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的中国葡萄属植物野 生种抗白粉病基因克隆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超导带材、钛合金、金属纤维、高性能锆合 金、抗射线用超高精度钨片加工与成型技术、新型胶体防灭火材料、微结构光纤材料取得了显著成效。 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方面,5 英寸超大功率整流管、特高压大功率 6 英寸晶闸管产业化、特高压超大 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等技术研究有很大进展。航空技术研究中的大型机翼壁板气动条带式喷丸成形技术研 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先进制造与精密测控技术 【中频异步电动机】 该项目由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王桂秀完成,项目来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项目实 施时间为 2002 年 5 月至 2003 年 9 月,2007 年 1 月通过了陕西省国防科工委鉴定验收。该项目主要通过优 化设计,实现了高效率、高转速等要求,满足了配套需求,产品技术指标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永磁直流力矩电动机】 该项目由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米永存完成,项目来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项 目实施时间为 2004 年 1 月至 2005 年 3 月,2007 年 1 月通过了陕西省国防科工委鉴定验收。该产品采用多 极多槽和刷架与弹簧组件整体注塑结构形式,并对极数槽数匹配进行了优化设计,在限定体积及重量条件 下,在大转矩输出、降低转矩波动及静摩擦转矩等关键技术方面有较大突破,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空心杯永磁直流伺服电动机】 该项目由西安微电机研究所张侠完成,项目来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项目实施时间为 2004 年 10 月至 2005 年 3 月,2007 年 1 月由陕西省国防科工委鉴定验收。该产品采用空 心杯电枢结构型式,以提高快速响应性。转子杯采用整体灌封工艺,有效保证了机械结构强度和绝缘介电 强度的要求。该产品满足了国家重点型号的配套要求,具有灵敏度高、运行平稳、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产品综合技术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 【无接触旋变发送机】 该项目由西安微电机研究所沈桂霞完成。该产品是一种角度位置传感器元件,它 通过定、转子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将转子转角变换为电压信号输出,以实现角度位移的检测。在设计中 通过采用优化的电磁设计方案、特殊的抗形变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解决了环变与旋变阻抗匹配,大斜槽 角铁心及薄壁窄环加工等技术难点。该产品具有工作温度范围宽、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等特点,其技 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 高新技术研究 ·213· 【无接触双通道旋变发送机】 该项目由西安微电机研究所樊君莉完成。该产品根据旋转变压器的基本理 论,通过一对极旋转变压器和多对极旋转变压器及环形变压器组合为一体,实现无刷化,以提高电机可靠 性及寿命。该产品具有精度高、可靠性高、寿命长等特点,现已成功配套应用于国内多项高新工程中,满 足了系统的使用要求。 【5.7kW、12.5kW 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 该项目由西安微电机研究所李晓锦、蒋正华完成。项目实施时 间为 2005 年 3 月至 2006 年 6 月,2007 年 4 月通过了由军用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组织的设计定型。 该产品基于正弦波驱动永磁交流伺服电动机基本原理,开展了优化的电磁及结构设计。定子采用分数槽绕 组,转子采用隐极内嵌永磁体结构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高功率密度电磁设计及在严劣环境条件下的高可靠 性等技术难点。该产品在用户系统中使用情况良好,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张侠) 【企业异构数据的语义集成和可视化共享技术】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张树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 目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生成的各类数据(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语法异构、模式异构、 语义异构等问题,开展了面向自动化的语义发现和建模、面向可视化的产品信息共享集成的理论、算法和 实现技术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集成与共享解决方案。提出一种支持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双向集成 的企业异构数据源语义集成方法,深入研究了保留语义约束的关系模式到 XML Schema 模式转化、基于 XML Schema 的半结构化数据的双向管理机制、基于神经网络与高维稀疏聚类的语义发现、基于知识模型 的共享语义模型构建和映像等技术,在数据集成的同时完成语义建模,实现以语义模型为协调中心的数据 共享;这种具有逐渐精化和可扩展特性的企业异构数据语义集成技术,可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各类信息资源 的整合、重用以及有效支持企业各级协同和决策等方面的战略需要。提出产品信息可视化集成化共享技术, 以 Web 产品三维模型为载体,研究面向产品多功能视图信息集成共享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基于语义模型的 企业异构数据可视化检索与导航、基于三维可视化产品结构树的产品共享信息集成发布、用户共享信息的 个性化定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 Web 的异地异构环境下产品信息的可视化、集成化共享。基于该成果 研制的原型系统已在多家航空主机厂所和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项目成果为网络化设 计与制造、协同产品开发、并行工程等先进制造模式和系统的实施提供了信息集成和共享的关键技术,对 国内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项目共发表论文 47 篇,其中被 SCI 收录 4 篇, EI 收录 19 篇,ISTP 收录 7 篇,获国家软件著作权 3 项。 【模具企业敏捷制造过程生产控制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理工大学李淑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 结合敏捷制造的理念和 BPR 思想提出了订单型模具企业敏捷制造的业务流程,建立了敏捷制造的工作模 式;在对各功能模具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 Mediator 的模具敏捷制造控制系统的实现结构,并采 用协调与控制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策略,对敏捷制造控制系统中 Mediator 和 Agent 的层次、类型、功能及表 达方式进行了研究;针对敏捷制造过程中多任务的动态分配问题,提出基于 Agent 的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将 Mediator 技术和合同网方法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任务的优化排序和招投标过程评价;针对大量任务招 投标中的任务优化排序及评价的难题,提出一种带交货期约束的任务分配和资源选择的分支定界求解方 法,完成了相应算法设计;针对敏捷制造过程中对加工时间快速确定的要求,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加工时 间快速确定方法,通过 GA 对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参数进行优化,快速而准确地获得加工时间;建立了模具 企业敏捷制造过程多资源约束车间的生产调度模型,讨论了备选工艺对调度结果的影响规律,设计了具有 备选工艺能力的启发式优化调度算法;结合遗传算法和启发式算法的特点,提出一种混合自适应遗传调度 优化方法。根据蚂蚁的生活习性,将多资源车间的生产调度问题与蚂蚁觅食过程对应起来,完成了基于蚁 ·21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群算法的多资源作业车间优化调度方法。该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16 篇。其中 SCI 收录 1 篇, EI 收录 9 篇,ISTP 收录 5 篇,出版著作 1 部。研究成果已经在陕西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和宁波市鄞州集士 港旺宏塑胶模具厂得到验证。 【复杂产品装配工艺快速设计支持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 北工业大学邱晞、张开富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以飞豹飞机机翼为应用对象,开展先进制造技术领 域的数字化装配工艺快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企业长期存在的装配工艺设计效率低、协调质量差、 制造风险大、技术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项目研究了面向复杂产品的装配工艺快速设计技术,采用数字化 手段,以产品—过程—资源模型核心为基础,利用基于知识的装配方案规划与仿真技术实现了产品设计和 工艺规划中装配意图的有效传递和装配信息的共享与集成,保证了复杂产品设计的可装配性、装配工艺合 理性,实现了复杂产品装配工艺的快速设计。开发了装配工艺快速设计系统,实现基于三维模型的 E-BOM 的自动获取、基于知识/实例的工艺组件划分、面向设计和几何协调的可装配性分析、面向装配工序/工步 的装配工艺性分析、集成工装、工具等的装配过程仿真、基于图论的装配容差分析等,全面支持飞机部件 装配工艺设计过程,实现了基于三维模型和工艺自动分析的飞机装配工艺快速设计。该成果开发的装配工 艺快速设计系统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该成果已成功用于 ART21 飞机,国家某两个重点型号飞 机的部件装配工艺设计。 【自调匀整式电子喂毛斗的开发与生产】 该项目由西安工程大学张得昆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研 制的自调匀整式喂毛斗,采用动态电子称重技术,喂毛斜帘单独电机驱动,智能无级变频调速,毛斗开合 及挡毛板气动控制,系统自动监测喂毛斜帘的带毛负荷、喂毛周期,并能依据设定的喂入量、喂毛斜帘负 荷、喂毛周期长短智能调节喂毛曲线。系统可采用智能喂毛曲线,也可采用人工曲线控制喂毛。采用秤杆 刀口称重机构时秤杆上安装阻尼机构,可有效降低秤杆摆动对称重系统的影响,提高称重精度。该系统还 提供了自调匀整式喂入功能、自动了批功能和意外喂入不足情况下的补充喂毛功能。该喂毛斗喂入精度高, 喂毛不匀率低,喂毛过程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方便。该项目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市日神实业有限公司,山东菏泽双河羊绒纺织有限公司、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得到推广 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介质材料介电系数宽带高(变)温测试技术与系统】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许家栋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项目建立了一套航空机载(以及地面)雷达天线罩介质材料电参数高(变)温测量系统,该系统涉及 到微波技术、测量技术、微波介质参数测试、自动控制等领域。测量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开式腔测量系 统、圆柱腔测量系统、波导测量系统。低耗介质材料的高温(1000℃以上)与变温介电参数测量采用开式 腔;低耗介质材料的介电参数测量采用圆柱过模腔。以上两套子系统可实现低耗介质材料介电参数的宽频 带高精度测量;波导测量系统可用于中低耗介质材料介电参数的扫频高温与变温测量。整套系统采用矢量 网络分析仪作为主要采样设备,用一套软件控制,系统测量自动化程度高,测量频带宽,并可兼容目前多 种主要矢网。该系统使用方便,测量精度较高,具有较大的工程实用价值。该设备除可用于天线罩研制外 还可用于高温低耗天线罩材料研制,为天线罩材料研制提供可靠的测试手段,提高材料的研制效率。设备 可在各飞机、弹箭及相关材料研制生产部门推广应用,为国防型号工程及高速飞行器天线罩与相关高温天 线罩材料的研制提供可靠及高效的测试手段。 【高锰钢热处理炉天然气数控改造及工艺优化】 该项目由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郭云奇等科技人员共同 完成。项目利用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对高锰钢车间热处理炉窑进行天然气燃烧方式改造。 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措施,实现高锰钢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管理。针对高锰钢高热处理炉重油加热、 手工操作、热处理工艺时间长、温控精度低的难题,对热处理炉进行改造,改造后高锰钢热处理炉采用计 算机控制的天然气加热,实现了计算机集散控制。天然气加热彻底解决环境污染和劳动卫生问题。操作彻 高新技术研究 ·215· 底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热处理质量控制完全有保障。热处理周期由 20 小时缩短为 13 小时。节能效果明显, 节约能源 48%以上,节约能源费用 67%以上。热处理炉温控精度高,热处理精度达到±10℃。 计算机软件技术 【网络行为安全监管与审计系统】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电信科学技术第十研究所蔡皖东、李阳等科 技人员共同完成。系统采用网络行为监管机制对内部网中各种受控主机的用户操作行为进行监管,对任何 违规行为进行实时阻断和报警,将可能造成信息泄密的安全事件扼杀在萌芽中,通过报警信息和日志记录 来追查违规者的企图和责任,保证了内部网信息安全。该系统采用集中式控制、分布式监管系统结构,由 监管控制台对内部网中的所有受控主机进行安全监管,统一设置和分发每个受控主机的安全策略。监控代 理安装并驻留每个受控主机上,按照特定的安全策略对用户行为进行安全监控。具有自主创新性、先进性 和实用性等特点。整个系统在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集成性以及可管理性等方面具有技术优 势。该系统形成的产品已获得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等多家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并已在 50 多 个单位的内部网中推广应用,产值达 1517 万元,形成了产业化规模。 【基于语义记忆与自学习的图像检索模型】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郭雷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从传 统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出发,对基于底层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的检索技术以及引入相关反馈的 检索系统进行分析。相关反馈在图像检索系统中引入了在线的短期学习机制,通过用户反馈的信息调整检 索策略,在线优化检索结果,缓解了“语义鸿沟”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语义记忆和自学习的图像 检索模型,在在线短期学习的基础上,引入了记忆学习机制。记忆学习机制将不同用户的反馈信息记忆下 来,通过系统中构建的语义网络与学习算法,学习基于语义的相似性规律。长期学习依靠短期学习的积累, 短期学习又能得到长期学习的指导,使两者有机结合。该项目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刊物发表论文 20 多篇, 其中 SCI 收录 3 篇,EI 收录 14 篇,同时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3 项。 【移动协同服务支撑平台】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覃征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对移动计算环境下的 协同原理、协同机制、协同算法等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移动计算终端资源受限、不可靠连接、频繁断接等 与协同需求的前端计算、稳定连接、频繁通信等的矛盾进行了探讨。提出移动协同计算的基本思想与架构, 构建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平台系统—移动协同服务支撑平台。主要研究内容:①运用移动本 体建立移动协同知识框架并现构建其可视化辅助设计平台;②设计实现了基于非线性群决策多模型模糊控 制算法的计算迁移策略;③构造了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协同标绘模型。④对异构网络环境 TCP/IP 协议 进行了优化。给出了基于 TCP 拥塞控制机制的 TCP/IP 协议优化算法。⑤提出并实现一种移动安全加密卡 加密机制。该项研究获软件著作权 3 项,发表科技论文 30 多篇,SCI 收录 18 篇,EI 收录 7 篇,出版著作 近 10 部。该成果已被应用于解放军 61320 部队、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数源自动化系统 有限、公司西安飞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取得新增产值 4007 万元、节支额 297 万元的经济效益,项目 达国际同类先进水平。 【WEB 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 该项目由西安理工大学张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研究提出了基于 Web Services 的应用集成中间件体系结构、Web Services 应用集成服务引擎体系结构、以 VPN 技术为基础的虚 拟企业信息系统结构、一种灵活可靠的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的框架结构、面向制造型企业,基于 Agent 的 电子商务系统模型、基于 XML 以及基于存储过程的分页显示算法、一种异构数据源集成与访问模型。解 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企业安全体系结构与实现;基于 XML/Web Services 的异构数据交换与集成; 海量数据分页显示;基于 Web Services 的应用集成服务中间件以及数据服务中间件实现;Web 服务安全认 ·21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证;基于角色的网站访问控制等。开发实现了面向应用集成的中间件软件系统——Web Services 应用集成 服务引擎;基于 WEB 的企业报表信息系统、基于因特网的产品防伪系统、基于因特网的网上采购系统, 网上销售系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网站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基于 WEB 与 PDF 的项目管理系统。 项目成果发表论文 27 篇,其中 EI 收录 17 篇,登记软件 1 项。该项成果已在陕西柴油机重工公司、西安 航空发动机公司、宝鸡石油钢管公司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中国葡萄属植物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克隆的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跃进等科技人员共同 完成。项目采用 mRNA 差异显示技术结合 cDNA 末端快速扩增技术、cDNA 文库构建及测序分析等进行了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 cDNA 克隆、原核表达分析及转基因研究。该项目成果首次采用 mRNA 差异显示技术和定量-简并 PCR 获得高抗葡萄白粉病的华东葡萄白河-35-1 抗白粉病基因 cDNA 片段 27 个; 首次克隆了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芪合成酶基因 6 个、乙二醛氧化酶基因 1 个、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基因 1 个、醛脱氢酶基因 3 个、病程相关蛋白基因 1 个、几丁质酶基因 2 个等共 14 个;对抗白粉病相关 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研究,分离纯化了表达蛋白,制备了多克隆抗体。构建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表达载体, 通过对无核白、底来特和爱莫无核叶片,以及爱莫无核胚珠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和胚状体以农杆菌介导的 葡萄遗传转化的影响因子的探讨,获得转基因葡萄 56 株;构建了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基因 cDNA 文库,该 cDNA 文库的滴度(pfu/ml)为:1.96×106pfu/ml,获得抗白粉病基因相关 ESTs 序列 145 个,获 得抗白粉病相关基因 cDNA 全长 17 个;获得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候选基因 DNA 片段 47 个;公开发表 研究论文 10 篇,其中 SCI 收录 4 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申请专利 1 项。 新材料技术 【钛合金塑性变形精确控制理论与技术】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李淼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研 究了微观组织参数、塑性变形行为模型与本构方程、耦合数值模拟和变形条件优化等。项目从钛合金微观 组织参数的测量与分析出发,建立了微观组织演变的跨尺度模型;基于塑性变形的物理—力学机制,结合 神经网络和内变量理论,建立了耦合宏观塑性变形-微观晶粒-纳观位错三尺度的塑性变形本构方程;结合 钛合金锻造工艺学和跨尺度耦合数值模拟,阐明了微观组织演变和宏观形状尺寸形成的规律,优化了塑性 变形过程和参数,实现了微观组织性能与宏观形状尺寸的一体化精确控制。形成的钛合金塑性变形理论具 有独创性;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成果指导企业生产了 11 个品种 17900 件钛合金精确锻造 叶片,材料利用率提高了 1 倍以上,增产节支 7215 万元。项目发表论文 46 篇,其中 SCI 收录 21 篇,EI 收录 27 篇。项目申请发明专利 2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油气田 CO2 腐蚀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白真权等科技人 员共同完成。通过研究,搞清了长庆、塔里木、中原等多个油田油套管发生 CO2 腐蚀的环境以及腐蚀状况, 确定了 CO2 腐蚀的规律和机理以及 CO2 腐蚀产物膜的形成、破坏规律,建立了 CO2 腐蚀产物成膜理论及 CO2 腐蚀速率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进行的预测和油田实际良好吻合。研究了 H2S 和 CO2 共存时油套管 的腐蚀行为和规律。将高温高压模拟设备和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技术相结合,对 N80、P110 和 13Cr 钢等 常用油套管钢在模拟腐蚀环境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长期的实时监测,弄清了材料在井下不同环境、不同时 间的腐蚀过程,填补了国内在高温高压电化学研究领域的空白。①首次将低 Cr 钢的概念引入抗 CO2 腐蚀 的材料系列。研究了 13Cr 钢在 CO2 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提出了 13Cr 的适用环境;②研究开发出 TG200、 高新技术研究 ·217· TG201 型抗 CO2 腐蚀缓蚀剂专利产品,将硫醇基硫代磷酸酯引入抗 CO2/H2S 腐蚀的缓蚀剂体系;③开发 的非对称性 NYS-9 碱性缓蚀阻垢剂已经在陇东油田批量推广使用,降低了油套管的腐蚀速率和井筒结垢现 象;④采用远程无线监测技术,对油套管的 CO2 腐蚀问题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及时掌握腐蚀动态,为油气 田 CO2 腐蚀控制提供了防腐决策依据。该项目通过持续在长庆、中原、塔里木等油田应用,为油田带来直 接经济效益 21180 万元,节约成本 32850 万元。 【粉末包覆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理工大学赵康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主要研究微米级 Ni 粉和微米级 Cu 粉表面包覆 Ag,用于高温氧化性气氛下烧结用的内电极材料;TiH2 颗粒表面包覆 Al2O3 用于泡沫铝制备中的发泡剂。主要研究内容:①高温抗氧化电极材料的技术要求与解决方法:采用 Ag 包 覆 Ni 或 Ag 包覆 Cu 粉末,制成电极浆料用来印制电极,该电极可在较高温度下实现陶瓷组件烧结,降低 了组件的生产成本;②泡沫铝用发泡剂的改进。采用 Al2O3 包覆的 TiH2 颗粒,可延缓 TiH2 开始释氢的时 间,这种推迟效应能够对泡沫铝制备中的发泡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对泡沫铝孔隙的均匀性起到促进作用。 该成果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 项。发表论文 8 篇,其中 SCI 收录 3 篇,EI 收录 3 篇。 【煤化工用金属多孔材料及组件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宝德粉末 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奚正平、汤慧萍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成果涵盖了金属多孔材料及组件的孔隙性能设 计、规格尺寸设计、成型模具设计;成型方法和成型工艺研究、烧结及热处理工艺研究、组件加工与焊接 技术研究等;多孔材料及组件力学性能考核、工况模拟实验等内容,首次采用粉末冶金技术解决了超大、 超长、异形金属多孔材料的整体成型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强度与孔隙性能,解决了烧结变形、大口径多孔 锥体与致密材料的焊接等工艺技术难题,建立了 10 项材料及产品的技术规范及质量评价方法。该项目近 年来实现直接和间接利润 1044 万元;其中 2006 年产值为 2800 万元,利润 389 万元。该项目产品获授权 专利 1 项,整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大口径高光学均匀性磁旋光玻璃研制】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邹快盛等科技人 员共同完成。项目取得以下重大突破:①完善和稳定了磁旋光玻璃的配方,采用硼铝硅酸盐系统掺杂高含 量的顺磁稀土离子 Tb3+,通过 Tb2O3、B2O3、SiO2、Al2O3 的适当配比,解决了高稀土含量情况下玻璃 易于析晶的问题,获得了高费尔德(Verdet)常数玻璃配方;②通过高温二次熔炼、合理优化升温程序和 搅拌工艺,解决了磁旋光玻璃的气泡和铂金颗粒等杂质问题;③通过铂金坩埚和叶浆的合理配套设计以及 玻璃均化工艺的制定,解决了磁旋光玻璃的条纹和均匀性问题;④降低了玻璃材料的吸收系数;⑤通过合 理的精密退火工艺,解决了玻璃材料的应力双折射问题。 【新型胶体防灭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科技大学、西安森兰科贸有限责任公司邓军、张辛 亥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研究的新型系列胶体材料及相应的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胶体材料降温、 阻化和堵漏的良好灭火性能,克服了原有胶体材料用量大、成本高的缺点,使胶体防灭火技术既能够进行 大面积煤层防火,又适于突发性煤层火灾的快速灭火,还能够处理 A 类建筑火灾。①研究出以黄土、砂土、 细河砂、粉煤灰或岩粉等为主要原料的系列复合胶体材料和新型悬浮剂,解决了黄土、砂土、细河砂、粉 煤灰或岩粉等的高浓水浆液远距离输送的沉淀、堵管等问题;研究的胶凝剂解决了浆液的胶凝问题。复合 胶体材料的成本从传统凝胶的约 100 元/m3 下降到约 5 元/m3,添加剂的用量从约 10%下降到约 0.05%。 ②研发的以黄土、砂土、细河砂、粉煤灰或岩粉等为主要原料进行灌浆、注胶的系列多功能灌浆注胶防灭 火系统,解决了大流量浆液和胶体材料的自动配比、输送和注胶问题。③研究的系列新型高分子胶体灭火 剂与水按(1∶100)~(1∶200)的比例混合即可生成具有耐高温性、对固体的粘附性和趋于向高温区渗 ·21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流等良好灭火性能的胶体,使用方便、快捷。用于扑灭 A 类建筑火灾的高分子胶体,管道输送阻力较小, 喷射距离比水还远,提高了灭火的效率和安全性。④针对突发性煤层火灾快速注高分子胶体灭火的要求, 研制出轻便、稳定耐用、自动配比、操作简单的注胶灭火设备。⑤研制出建筑火灾高分子胶体远距离喷射 快速灭火机具。该成果推广应用于国内 15 个主要产煤省的上百家煤矿企业,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新型胶体材料和设备已出口俄罗斯,并即将输出到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和南田煤矿,中德国际合 作项目“中国北方煤田火灾治理”也选用该技术作为煤田火灾治理的首选技术。 【新型特种光纤、微结构光纤材料与器件】 该项目属 2007 年“863”计划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 精密机械研究所王丽莉等科技人员承担。该项目在于开发以微结构聚合物光纤为基材的传像光纤及光纤 束,并用于制造具有诊断和治疗功能的一次性内窥镜(胃镜、肛肠镜、子宫内窥镜、耳鼻喉镜等)、新型 光纤光学生物传感器、光纤光学环境监测仪、光纤光学生物芯片等器件。研究内容为设计并研制一种具有 阵列微孔结构的传像聚合物光纤。这种光纤的相干成像可以通过空气孔包围的聚合物芯作为像素(几米到 几十米) ,也可以通过空气孔阵列(小孔成像原理)本身作为像素传导图像(1~2 米短距离) 。完善传像光 纤设计、摸索此类微结构聚合物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预制棒拉丝工艺以及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研制 基于传像聚合物光纤的光子学器件——光纤束:内窥镜专用光纤或光纤束,制造一种柔软的一次性内窥镜 原型器件。 (刘鹏) 【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与产业化】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承担完成。参与项目研发的科 研人员 14 人(其中教授 5 人、工程师 7 人、助工 2 人),项目先后投入研发经费上亿元。该项目通过对金 属纤维及纤维毡的规模生产技术、超细金属纤维的制备技术、高过滤精度金属纤维毡的制备技术、柔性纤 维毡的制备技术、复网毡的制备技术等的研究和规模化试验,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金属纤维及制品科研、生 产和检测基地,其项目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200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用铋系高温超导带材的研究开发】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承担完成。该项目围绕高均匀前驱 粉体制备技术、多芯 Bi 系带材轧制和热处理技术、带材绝缘技术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中试,成功研制 出 Bi 系高温超导带材。项目包括了铋系带材的材料基础和工艺基础研究并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Bi 系带材规模化制备技术。采用双相粉法制备前驱粉,解决了大批量制备前驱粉体和铋系带材的关键技术。 在 2223 带材制备的关键技术,如粉体均匀性、粉体相控制技术、长带加工和热处理技术、带材的机械性 能评介和检测技术、长带的热电绝缘技术、带材的交流损耗机理和检测技术、提高带材的磁通钉扎力技术 等方面都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为保证线材生产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针对生产的各环节和重要工艺参数 建立了严密的监控体系,制定了带材批量化生产的工艺标准。所制备的百米量级带材的载流性能、机械性 能、磁通钉扎能力和交流损耗特性的综合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 已被列为西安市首批 863 成果转化项目,已向国内外应用单位批量提供了 20 多千米的高性能带材。2007 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高性能锆合金研制】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承担完成。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 8 人(其中教授 2 人、高工 3 人、工程师 3 人) ,项目经费投入 790 万元。项目研制出了一种可用于核电和核动力堆的合金 材料,建立了合金工业规模铸锭均匀化熔炼技术及管、棒、板材加工技术。研制的合金性能达到了国外新 一代锆合金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2007 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抗射线用超高精度钨片加工与成型技术】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承担完成。参与研制的科研人 员 12 人(其中教授 3 人、高工 5 人、工程师 4 人),项目经费投入近千万元。该项目采用优质钨钼板坯制 备技术、板材加工及轧制润滑技术、校平热处理技术和钨片零件精加工四大创新技术,成功制备了高纯度 高新技术研究 ·219· 钨板(片) ,已实现批量产生。2007 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电站用大面积钛/钢复合板】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承担完成。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 12 人(其中 教授 3 人、高工 5 人、工程师 4 人) ,项目经费投入近千万元。该项目从钛板成分控制开始,采用叠轧技 术、爆炸复合技术、结合冷整形和外观质量控制技术,建立了整套大面积钛/钢复合板制备工艺。研制的电 站用大面积钛/钢复合板已实现产业化,其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2007 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 科学技术一等奖。 【年产 3 万吨钛材及其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奚正平、巨建辉、高文 柱、杨建朝、李明强、吴引江、杨智等人负责承担。项目实施时间为 2007 年 8 月~2010 年 12 月,项目总 投资 2 亿元,其中:企业自筹 1.5 亿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资金 0.3609 亿元,地方政府资助 0.1 亿元。 该项目通过研究开发高性能钛合金,满足航空航天动力系统及大飞机机体结构的需求;研究开发大规格钛 板、钛钢复合板及管材先进制备技术,满足能源化工行业对大型钛设备的需求;研究开发大型钛锻件制备 技术,满足航空航天对大型钛合金结构件的需求;研究开发优质钛粉及高性能钛粉末冶金零件制备技术, 满足航空航天对高性能钛合金零部件的需求;研究钛合金制品应用性能,以提高其应用的可靠性,扩大钛 合金的应用领域。 (柏文超) 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 【5 英寸超大功率整流管产业化】 该项目是由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王正鸣等人承担的西安市重大产业 化项目。项目实施期限为 2006—2008 年,经费为 600 万元。项目主要针对该所已研制成功的 5 英寸超大 功率整流管,进行参数优化,提高产品成品率,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能力。该项目利用先进的高电压大电流 电力半导体器件基础工艺条件,研究极限提高阻断电压、通态电流和降低通态压降的最佳折中设计方案与 总体工艺流程;研究特殊的表面造型、腐蚀、保护材料及表面保护批量生产工艺;研究与表面结构相兼容 的欧姆接触技术;提高产品成品率,进行产业化生产的试验研究。产品技术指标:反向峰值电压 8500V, 通态平均电流 6000A,反向峰值电流 120mA,正向峰值电压·22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800kV 直流工程 5 英寸晶闸管元件及换流阀的开发研究】 该项目是由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王正 鸣等人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项目子 课题。项目实施时间为 2007—2009 年,经费为 2900 万元。该所主要负责±800kV 直流工程 5 英寸晶闸管 元件的研制,项目以“云南—广东”±800kV 直流输电工程为依托,对大功率 LTT 的设计与工艺实施优化, 采用专有的寿命分布控制技术提高掺杂分布及少子寿命分布的均匀性,改良特殊高压低温焊工艺与材料结 构降低欧姆接触电阻与热阻,协调恢复电荷与正向压降,使 5 英寸 7500V LTT 通流能力达 3125A,满足± 800kV/3125A 换流阀的应用要求。 【特高压超大功率电力半导体器件测试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由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白杰等人承担的 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项目。项目研究内容为电控晶闸管电流上升率(di/dt)测试台及配套压力测 试夹具;光控晶闸管关断时间(tq)测试台及配套压力测试夹具;光控晶闸管静态参数综合测试台。 (耿涛) 【用户终端设备研制】 该中心承担了各种系统时间同步方案设计和技术研发工作,为国家相关重大研究 项目和工程研制了重要的时统设备,在定位设备、信号发生器、长短波接收机、精密天文钟、长波接收机 技术改造等均取得成果。同时还参与了中电集团 GPS 时间同步规范和 GPS 同步检测规范的编制。 【高精度时统组合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胡永辉等科技人员承担完成。研究主要是基于高 精度的时间和频率在通信、电力、交通、高速数字网同步等技术领域,特别是国防建设和空间技术领域的 应用,高精度时统组合研究,提出了利用卫星共视法实现高精度时间比对与传递、利用卫星授时信号实时 控制与校准原子频标和实时钟差改正的方法,研制了高精度组合时统,解决了时统设备的高精度同步与比 对,实现了高精度频率标准的计量与校准;实现高精度时间统一系统的工程化。填补了纳秒级时统设备的 空白。该成果 2007 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现已成功的应用于多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项目中。 (郭咏琴) 【采用工业现场总线的碱回收优化控制系统】 该项目由陕西西微测控工程有限公司王孟效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①利用西门子 PROFIBUS 现场总线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制浆黑液碱回收三个工段 组成一个网络,加强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②在现场总线的平台上,对碱回收控制系统的优化。对蒸发 工段浓黑液出效浓度开发了“软测量技术”和进效蒸汽量实施串级控制策略;对燃烧工段入炉黑液量、送 风量、引风量采用“步进式搜索自寻优控制原理”进行优化控制;采用“专家系统”对碱回收炉生产实施 安全连锁保护;对苛化工段消化反应的石灰量的加入采用最优控制策略。采用该技术后,可使碱回收生产 长期处于高效、低耗、安全的良性运行状态。项目在宁夏美利纸业、西安奥辉纸业、西安临潼汉兴纸业及 蔡伦纸业等国内多家纸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该项目水平国内领先。 【油田抽油机无线数据测控系统研究】 该项目由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一厂齐小琦等科技人员 共同完成。项目是一套用于采集油田油井生产流程上的数据,通过多种信道将数据上传至局域网,并进行 处理及控制的综合系统。每个现场(油井)配置 1 台数据采集从机(RTU)和若干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在 相应的工艺流程和设备上,数据采集从机通过标准和特殊的数字和模拟接口,采集各类传感器输出的数据, 通过机内多个 CPU 处理后,送至无线(超短波、GPRS、CDMA1X)或有线(485 总线)通信模块,通信 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中心控制室的数据采集主机,数据采集主机与数据服务器连接,将数据处理后存入数据 库,数据查询采用浏览器方式,采用 JAVA 等手段和方法,允许上千人访问。其特点是:能采集油田各种 传感器的数据;能全面覆盖油田的地域;全面考虑油田恶劣、复杂的环境;全面支持网络;与其他组态及 通用软件有接口。主要应用于油田的生产监控,同时适用于水利、电力、环保等领域。截至 2006 年共在 515 口油井上安装了该控制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高新技术研究 ·221· 【KS2000 印刷图像监测系统】 该项目由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杨仓顺等科技人员研究跟踪印刷 机自动套色及其配套产品工作,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经验储备积累。该项目产品广泛采用当前计算机、 通信、电子、光学等领域里的最新技术,参照国外现有同类先进产品的技术指标和国内印刷机械参数要求 设计。用高清晰度摄像头检测高速运动的图像(视频信号),然后通过视频转换技术再将其转换为数字信 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显示于显示器上。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可进行局部放大或缩小,以便分析图像 印刷质量。每次抓取高速运动图像的准确位置,是通过用安装在印刷机主轴上的脉冲编码器或固定在主轴 齿轮处的接近开关计数的办法来实现,保证了印刷机不同印刷速度下图像位置的准确性。整个系统由机柜、 工业 PC 机、高品质彩色显示器、高分辨率摄像探头及其巡视行走机构、高性能视频压缩卡、同步传感器 和操作键盘组成。该项目由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自行开发、研制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 【 “数字区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耿国华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研究集 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一体。①理论方面,研究 GIS 和 WebGIS 技术、组件技术、三维模型显示、空间 拓扑分析、时空分析及时空动力学模型、关系数据模型的时空扩展及时空数据库技术等“数字区域”的关 键技术;通过“数字西安”模型的研究,给出了“数字区域”的具有时态特征的 WebGIS 体系结构模型, 提出了“数字西安”系统首期应用方案。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空间拓扑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模型扩展的、 具有时态特性的空间数据库模型。②实践方面,建设了数字校区、交通设施 GIS 两个示范工程:以西北大 学校区为样本,建成西北大学后勤基础设施动态管理系统。建成“交通设施 GIS”示范工程,实现交通信 息的综合显示、最短路径分析,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交通诱导的辅助决策。发表相关论文 40 多篇,专著 1 部。 【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分岔与混沌及其控制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徐伟、戎 海武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研究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分岔与混沌以及控制。发展了随机动力学特别 是随机分岔的全局分析工具——广义胞映射方法;研究了随机共振的机理以及非线性波动方程的问题;研 究了窄带随机激励下的非线性随机动力系统的响应、稳定性和分岔,提出了有效的理论方法与数值方法; 提出了研究含有界随机参数系统的多项式逼近方法,解决了随机结构动力学的响应、分岔和混沌等研究课 题;提出了随机复动力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一类典型的随机复动力学系统的响应和混沌及混沌控制的研 究结果,给出了随机复动力学系统研究的方法;针对随机时滞系统在实际中的广泛存在性,研究了随机时 滞系统的混沌控制和时滞项对系统动力学行为演变的影响;提出了随机动力学系统混沌控制与混沌同步的 新方法;探讨了 FPK 方程的数值解方法,改进了路径积分方法。项目发表论文 121 篇,其中被 SCI 收录 79 篇,EI 收录 82 篇,ISTP 收录 6 篇。 【高精度时统组合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胡永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通过接收北 斗及其 GNSS(GPS、GLONASS)导航定位信号,实现各组合单站精确时间测量,各组合之间通过共视比 对和移相控制实现相对同步。设备定时通过 Modem 和无线通信网自动传输观测数据,内部软件自动完成 共视比对计算,频率校准和移相电路完成对本地钟的校准,实现各台站设备之间的相对同步。时统主要由 频标模块、频标接口模块、10MHz 区分放大模块、2 分频模块、5MHz 选频放大模块、107(可变)分频钟 模块、移相模块、1PPS 信号区分放大模块、北京时间分频模块、PC104 单板计算机、JNS100GG 定时接收 机、显示器、BD 定时接收机、1PPS 同步控制器、V11(RS422)标准接口等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的工作 状态在前面板均有指示灯显示,进行故障报警;测站坐标信息、移相数据、主站、副站设置、UTC/BJT 切 换等功能都在前面板可以进行手动设置,界面友好,操作便捷。该项目自 1998—2007 年为多家部门及电 网系统改进研制高精度时统组合设备共计 22 套,经应用证明,该组合定时精度高,设备性能稳定,技术 先进,可维修性强,应用市场广泛。 ·22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密码新型算法的设计安全性分析与应用】 项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胡予濮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 主要研究新型密码算法和密码协议的设计、安全性分析与应用。设计了一类新型流密码生成器——广义自 缩序列生成器,具有结构简单、伪随机性质优良等特点。设计了一个概率背包公钥密码算法。该算法的主 要创新点是“概率背包”,打破了多年来背包公钥密码“不安全”的传统结论,在安全性的前提下保持了 背包公钥密码的简洁快速。密码学一般理论研究:对国际分组密码标准 AES 构造了一种新型的密码分析方 法;对一类密码函数——弹性函数,给出了一般性结论和一般性构造方法。密码算法的应用研究。安全协 议的研究,包括扩展了安全协议形式化设计方法 CK 和 BCP 模型,提出了新的无线 IP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对 802.11i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利用形式化模型对 WAPI 进行了安全分析和改进,给出 802.11i 和 WAPI 兼 容方案。该项目申请专利多项,其中授权 1 项。该项研究所发表论文被 SCI 收录 23 篇。 【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测试及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西安 森宝电气工程有限公司、西安交大思源智能电器有限公司、南京因泰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王建华、宋政湘 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针对专用集成电路技术难度高、投入大、国外技术封锁等困难,进行了十余年 的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专用集成电路的可重构硬件设计平台,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器专用 集成电路及相应的测试设备,开发了系列化智能电器产品与军工产品,主要内容如下:①提出并创建了基 于专用集成电路的智能电器功能与结构模型,发明了基于专用集成电路的可重构硬件设计平台,解决了智 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成本高、实现困难的难题。②利用该平台,通过构造专用集成电路的混合并行结 构,确定内部的总线标准及划分各 IP 功能模块,设计并研制了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解决了处理速度、 系统复杂度和可靠性之间的矛盾。③提出针对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的测试向量自动生成理论和智能诊断 理论,解决了测试速度与故障覆盖率之间的矛盾;研究了数字动态 I/O 技术、反驱动理论与技术及软件可 靠性技术,设计开发了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故障诊断测试系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系列 智能电器产品,并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解决了电器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 文 34 篇,申请发明专利 4 项,授权 2 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1 项。项目水平国际先进。 【集成电路成品率估计与优化模型的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 创立了集成电路制造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揭示了集成电路制造稳定性和效益最优化之间的规律。主要内容 和特点如下:①构架了集成电路制造动力学理论和方法。②提出了精确表征真实缺陷引起故障概率的局部 等效圆形缺陷理论和基于 dmax 和 dmax/dmin 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开发出对缺陷轮廓方向尺寸估计的分段 线性插差值模型。首次提出考虑缺陷影响的电迁徙模型并推广到具有代表性的平行布线单元的电迁徙模 型,得到互连线因电迁徒失效的概率分布及因电迁徙失效的平均失效时间随缺陷密度的变化规律。③定义 缺陷团与缺陷团之间的相关系数,提出缺陷空间分布新模型,得到利用 Markov 链提高多兆位存储器芯片 的成品率容错技术,提出在芯片面积增量一定条件下使成品率改善最大的最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 了该优化模型。开发 Monte Carlo 功能成品率仿真系统,首次提出基于故障敏感度的版图分块优选方法。 ④提出参数成品率中心值设计和容差分配的 fA 最优化方法、基于均匀设计抽样的参数成品率估计方法和 一种新型的效益优化模型。在均匀试验设计基础上给出基于均匀试验设计的电路响应表面模型,同时得到 了该模型在 VLSI 集成电路参数成品率中的优化方法。⑤提出真实缺陷的矩形模型和矩形缺陷的成品率估 计新模型,首次提出基于数学形态学理论的关键面积计算方法和真实缺陷的矩形模型为真实缺陷的最小外 接矩形。揭示出矩形缺陷的成品率估计新模型。该成果出版专着 1 部,发表学术论文 67 篇,其中 SCI 收 录 7 篇,EI 收录 60 篇,打破了国外对集成电路制成品率提高技术的垄断。 【多天线 GPS/INS 融合姿态测量系统】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奥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韩崇昭、韩 磊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系统采用了具有独创性的 GPS 载波相位姿态解算模型和快速选择计算方法,利 用卫星 GPS 的载波信息,获得了迄今为止利用 C/A 码解算位置的最好精度(1.1m CEP);采用双(多)天 高新技术研究 ·223· 线 GPS 对载体的全姿态进行解算,攻克了整周模糊度快速解算、周跳检测及修复等技术难点,得到很高的 姿态解算精度(4m 基线测姿精度 0.05 度) ;把双(多)天线 GPS 的输出与 MEMS 工艺的捷联惯导(INS) 的输出进行融合处理,采用全姿态融合解算技术,不仅继续保持很高的测姿精度,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 性能。系统从原理上突破了欧美 COCOM 对 GPS 的使用的限制,可在速度大于 515m/s、高度大于 18000m 环境中使用 GPS,扩展了 GPS 的使用范围;该系统的设计考虑了可扩展性,可以兼容中国参与的欧盟伽 利略系统及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使之成为兼容多系统、相互补充、相互备份的全天候高可靠性姿态 测量系统。该系统可应用于航天、航空、航海、车辆、通信、兵器等系统的姿态测量,该技术成果已经获 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54cm PF 薄型彩色显像管研制及量产】 该项目由彩虹集团公司徐莉华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产品设计阶 段解决了整管结构设计、平板荫罩孔形、成型荫罩曲面等,开发了薄型管曝光台及曝光系统,解决了 AK 材荫罩热拱、白场亮度及亮度比等薄型管设计难点、设计薄型管电子枪结构,解决了由于偏转角度增加和 电子束漂移距离的缩短造成角部聚焦性能劣化、莫尔干涉、BKGD 等关键问题,产品性能完全符合设计指 标要求。为实现批量生产,先后完成部分部件到模具生产的转化并进行量产裕度改善,开发了全线量产工 艺、自行研制工装夹具及荫罩成型模具,成功地解决了白场不匀、YAM 调整中的着屏、失真、会聚、制 管精度、电子枪截止电压及截止电压比等量产问题。产品技术性能、基本特点:①外观轻薄化。②优化型 屏锥,既提高整管性能又降低成本。③平板荫罩为 AK 材变节距结构,充分保证全屏面分辨率。④精密一 字型一体化四电位高聚焦(EA)电子枪,充分保证聚焦性能。⑤上下无忱形校正电路,偏转灵敏度高,节 省能源。有 Xv 平衡线圈,调整方便。⑥热拱性能、莫尔效应、荧光面白场亮度比等设计指标与国外同类 产品相当。目前已完成转批量生产并批量生产 27 万余只 54cm 纯平薄型彩管,整管性能符合技术规格书要 求。该产品先后给四川长虹和康佳等多家电视机厂多批次批量试用。项目水平国际先进。 【21 路双总线 E1 映射器】 该项目由西安邮电学院徐东明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研究开发 可作为分插复用器,终端复用器的芯片。它可以应用于 SDH 单向环路及双向环路,同时实现多达 21 个速 率为 2.048Mbit/s 的 E1 支路信号映射进入两个方向 STM-1/VC4 总线的任意 TU 位置及从两个方向的 STM-1/VC-4 中的任意 TU 位置分插出 21 个 E1 信号。2.048Mbit/s 的 E1 信号可以是 HDB3 或 NRZ 两种码 型的输入输出,片内完成时钟提取,HDB3 编解码、E1 数字解同步器时钟恢复。该芯片提供各种性能计数 器,告警检测,还提供外加错误及告警的功能,E1 信号的设备环回及线路环回,片内伪随机码序列产生和 检测功能。该芯片的特点:①提供再定时功能;②提供可计算出误码率的片内伪随机码序列发生器和伪随 机码序列检测器等要求。21 路双总线 E1 映射器研制成功后,西安邮电学院电路与系统设计研究所委托西 安深亚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推广、销售。2005 年 5 月至今,西安深亚电子有限公司的 21 路双总线 E1 映射器 销售额达到 500 万元,创税 109 万元。 【SQKJ-2 磁性锁探测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公安厅行动技术总队、西北工业大学稀土永磁研究所邹 光荣、李鹏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SQKJ-2 磁性锁探测仪按 IEC 标准设计,将微小的磁信号 H、B 参数 通过磁电转换传感器(在探头中)转变为电信号,采用高精度电子积分器、高精度、低漂移放大电路将这 个电信号放大,比例变换后由 A/D 转换为数字信号,用数字形式显示出磁场强度值。由于手持测磁探头位 置的变动,对应的磁场值也随之变化,数字跳动,很难准确读数。为了便于读取每个磁极的磁场值,专门 设计了一个最大磁场保持电路,只要操作人员手持测磁探头在每一个磁极上稍作转动、调准,数字表上就 可以将最大磁场记录下来,保持不变,直到重新复位为止。测得磁场大小和方向后,根据真假磁体的特性 差别,区分出真假磁体(为便于对比,将真磁体设置在显示大于 100 字,干扰磁体设置在显示小于 100 字), 在钥匙胚对应位置放入同极性的磁体,就可得到所需结果。用探头测量磁场极性时,当探头 N 面迎向被测 ·22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磁场的 N 极时,表头无“+” “-”符号显示,被测面为 N 极。当探头 N 面迎向被测磁场的 S 极时,表头显 示“-”号,极性为 S 极。公安部已将该器材列装,该器材现已被云南、广东、宁夏等公安、安全单位购置 20 余套。 【双网数字传真机】 该项目由西安邮电学院、西安亚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蒋林、董志举等科技人员在国 内率先开展了针对 IP 传真数据进行非实时传送的标准制订工作,开发出了国内领先、与国际上因特网传真 产品同步的双网数字传真机产品。项目主要内容:①提出了中国通信行业标准《IP 传真数据非实时传送技 术要求》 ,该标准与 ITU-T T.37 协议兼容,填补了国内 IP 传真协议的空白。②在深入理解因特网传真和电 话网传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各种因特网传真和电话网传真实现方案,提出并实现了技术先进、 经济可行、能为广大用户和设备供应商所接受的双网数字传真机方案。③完成了 iFax-858+型双网数字传 真机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研制了 iFax-600 型双网数字传真机,基于双 CPU 提出了创新性的硬件结构, 移植了嵌入式 uCLinux 操作系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④授权三星公 司使用该成果开发 SCX-4720FN 型数字传真机,协助完成联调和测试工作,已批量投放市场。项目申请的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数字传真机”已经获得授权。项目水平国际先进。 航空技术 【飞机电气系统设计通用工具软件】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张晓斌、 高朝晖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软件将 GJB860 和 GJB2634 的要求精炼成数个实用模块,并转化为用户熟 悉的软件界面,既满足了国军标的要求,又方便了使用,同时也避免多次输入数据的不一致性,提高了分 析计算的准确性;软件首次以汇流条为链接,建立了适合任意机型分析计算的飞机电气系统计算机模型, 通用性、实用性强,可以方便地推广到其他飞机电气系统的设计;软件成功地建立了各种数据库之间的协 调机制,保证了电气连接与电气部件参数的一致性要求,实现了多个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和自动选择;软件 有效地利用可视化开发工具实现面向对象的分析计算体系,实现了多种形式的输出结果,可以满足用户的 不同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幅度缩短了设计周期。软件已成功用于陕飞公司三种不同型号飞机、中航 一飞院 X 型飞机和西飞公司 X 型飞机的电气系统设计。结束了国内飞机主机厂所电气负载及电源容量分 析和电网计算手工进行的历史,填补了国内对飞机电源容量和电网进行自动化分析计算的空白。 【蜂窝零件真空钎焊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梁养民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该成果针对蜂窝钎焊技术,研制了用于粘带钎料装配的钎料挤压机,采用双脉冲储能焊定位的方法,进行 焊前装配,然后在真空钎焊炉内升温,进行蜂窝真空钎焊的工艺方法。提出橡胶软电极作为上电极和弧形 下电极加铜丝网进行装配定位,采用视频检测方法对蜂窝钎焊质量进行检验,掌握了蜂窝结构装配钎焊及 检测的技术关键。提出了航空发动机蜂窝类零件使用粘带钎料装配、焊接及检验的新方法,具有实施便捷、 质量稳定等优点。与其他蜂窝焊接方法相比,尤其是在焊接多层蜂窝时,一次钎焊合格率大大提高。消除 了蜂窝定位焊时的压痕和烧伤缺陷,避免了钎焊时产生的钎料堆积过高产生的堵孔缺陷。该成果已应用于 美国 GE 公司 CFM56 发动机“高压涡轮内部导向前支撑”的生产中,该技术已应用于太行发动机蜂窝封 严环 4 层及 5 层蜂窝结构件的焊接。其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大型机翼壁板气动条带式喷丸成形技术】 该项目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工业大 学许春林、乔明杰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以 ARJ21 飞机研制为契机,将条带喷丸成形技术和大型气 动式数控喷丸成形机床结合起来,在国内首次对大型复杂机翼壁板提出“整体分条,单条分区”的条带喷 高新技术研究 ·225· 丸成形技术,系统进行了气动条带式喷丸成形技术的研究,具有“弯、折、扭”外形特征、尺寸大、结构 复杂的超临界机翼壁板的喷丸成形技术关键,主要研究包括:采用正交试验法系统掌握机床特性;通过设 计不同材料的单组件,进行了喷丸弯曲成形和延展成形试验;大型超临界机翼壁板 3D 数模优化展开和喷 丸成形路径规划技术研究;以 ARJ21 飞机上翼面壁板为对象,对条带喷丸成形技术进行了系统应用;首次 在国内进行了大型壁板喷丸成形在线原位测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 ARJ21 飞机下翼面壁板为对象,全面 研究了预应力条带喷丸成形技术。该项目已申报 6 项国家技术专利,打破了国际上少数公司对此技术的垄 断地位,不但保证了我国现代先进民用支线客机的顺利研制和批量生产,而且为国家正在论证中的大飞机 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在某些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飞机制造工艺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贾晓亮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该项目针对国内外 CAPP 技术难以全面满足飞机制造企业对工艺设计与管理需求的现状,以国家飞机制造 企业对 CAPP 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具有航空飞机制造企业工艺设计与管理特色可重构的飞机制造工 艺信息系统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飞机制造工艺信息系统平台技术、以架次和制造 BOM 为核心的工艺数据 管理技术、信息模型驱动图文一体的 AO/FO 工艺设计技术、基于统一数据模型和 AO 工艺条码的总装现 场集成技术、面向飞机制造行业的应用技术体系和标准等。项目所开发的系统已在 7 家飞机主机制造企 业实现工程化推广应用,覆盖了 20 余项军民机和转包产品,安装软件 2000 节点,使企业工艺设计与管理 技术从手工、CAPP 局部应用上升到工艺设计与管理一体化集成应用的新台阶,提高了飞机制造企业工艺 设计与管理的效率 40%~50%,有效缩短了工艺技术准备周期,对保障军民机的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为 企业带来近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国内飞机制造信息化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影响的工程软件之一。 项目成果不仅可应用于航空飞机制造企业,对于其他复杂产品制造企业,通过面向行业的应用开发,可在 航天、船舶、汽车、通用机械等行业推广应用。 ·22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工业科学技术 概 述 工业科技包括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普查与勘探、冶金、汽车、机械制造与装备、化工、城镇(乡) 建设、轻纺食品科技等。2007 年,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科技坚持勘查与研究结合,从找矿角度对地层、构造、 岩体等提出了新的地质认识,发现了大量的找矿线索和矿化点(带),对继续开展地质勘查和找矿提供了 重要依据。铂族元素矿石标准物质研制及元素分析方法标准研究,完善了贵金属铂族元素矿石标准物质体 系及分析方法,为国家此项标准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填补了铂族元素矿石标准物质的国内空白;冶金工 业科技完成了青铜沟矿段 500m 盲竖井提升系统工程设计,解决了该矿段深部矿体的开采问题。完成了木 瓜园钒矿选冶厂工艺流程设计。研制的网带焙烧炉通过验收。两段式铝合金棒感应加热炉国内领先,替代 进口。16t 黄铜有心感应炉组,填补国内空白,已进入试生产运行。研制的现代化连铸设备技术装备水平 达到国际先进;汽车工业科技自主创新研究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的检测系列 产品完善了国家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机械制造与装备工业科技研发的黑色金属挤压生产线赶上世 界先进水平。数控丝杆磨、倒棱机、矫直机等有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超高压交直流输配电网工程装 备及电力开关设备、电抗器、避雷器、滤波器等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化工科技研制的强力杀菌防腐剂被 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研发的超级荧光增白剂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研发的油田缓蚀剂得到广泛应用, 研发的焦炉煤气制甲醇净化技术和催化剂在国内十多家焦炉煤气制甲醇企业得到应用;城镇(乡)建设技 术以建筑节能为重点,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 84 项,新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平均在 50% 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 10 个百分点。全省创建科技示范工程 35 项,推动了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组 合式塔基基础技术在西安市的推广每年节省建筑混凝土 10 万吨。配合新农村建设设计的经济适用住宅方 案获省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用陶瓷砖、环保型保温陶瓷砖、墙体材料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及生产线建设得 到应用。在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方面,编制的吊顶构造图集、防水构造图集、空心板隔墙构造图集等发布实 施;轻纺食品工业科技研发的棉花回潮率测试仪器为国家棉花水分检测技术提供了新标准。研发的脉冲计 数器被成功应用于国产某型号直升机。研发的蜂窝纸板生产线进入调试,制浆工艺设备国产化完成了关键 设备试制,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玻璃纸成型机产业化设备达到国内自动化程度较高水平。醇法浓缩蛋白 制取关键工艺及应用开发研究、生产及改性技术转化研究、关键装备研发及转化技术研究形成了具有国内 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技术、装备。 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普查与勘探 【陕西秦巴地区重要成矿远景区及矿产勘查部署研究】 省地矿局课题组通过对秦巴地区 1/20 万化探、1/50 万重磁资料的科学处理,选择 Cu、Pb、Zn、Au、Sb、Hg、Mo 等 7 个主攻矿种,圈定了地球化学块体, 并对其进行了分级及评序,建立了已知成矿带(矿田、矿床)地球化学块体模式;通过自然重砂矿物空间 分布特征研究,圈定重砂矿物异常区 12 处。研究成果从找矿角度对秦巴地区大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 划分;重新研究了主要含矿地层的形成条件;划分了小秦岭、北秦岭、南秦岭、勉县—略阳、宁强—镇巴、 紫阳—岚皋等 6 个成矿区带。 【地质勘查成果信息化建设】该项目主要任务是利用已出版的 l∶5 万地质图资料, 完成 31 个标准图幅 1∶ 5 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元数据库建设工作。陕西省地矿局课题组已开展了甘溪等 15 幅 1/5 万区域地 工业科学技术 ·227· 质图空间数据库(陕西库)的建设工作,主要完成属性编码、地质图地理版、地质版的矢量化和元数据库 的建设工作,同时完成了宝鸡市幅 1∶25 万地质图的换库及图层数据整理工作。使地质成果保存、管理、 查阅、展示等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 该项目主要是研究制订区域重力调查野外工作细则和修订物化探 工程测量规范。项目设计书于 2007 年 7 月通过了地调局组织的评审,省地矿局课题组正在进行《区域重 力调查野外工作细则》和《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编制。 【西安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该项目主要任务是在西安近区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研究,陕西省 地矿局课题组 2007 年主要在西安、咸阳、渭南和杨凌四区开展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课题组 在进行岩、土、水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基础上,结合以往已有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初步完成了浅、深层样 54 项元素地球化学图的编制,数据库建设工作正在进行。初步研究认为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地质地球化学环 境质量总体良好,发现多处较大面积的优势地质地球化学资源地,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重大生态环境问 题的地区。 【陕西喜神坝—大河坝地区矿产远景调查(5 幅) 】 陕西省地矿局课题组主要在南郑、西乡等县开展了矿 产远景调查,完成矿产检查(重点检查)5~7 处,槽探 5000m3。发现了与金异常有关的断层破碎带、石 英脉、花岗闪长岩体、花岗斑岩等。全区圈定化探综合异常 99 个,磁异常(带)35 个,对各个异常进行 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找矿远景地段。 【陕西 1∶25 万南江市、安康市幅区调修测】 省地矿局课题组以陕西汉中、安康市,四川南江市和重庆 城口县为工作主体,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内陆内叠覆造山构造特点,对地层、构造单元进行了 动态划分,划分出 14 个成矿区带,完成 1∶25 万地质填图 6300km2,取得了一批高质量年龄数据,对五 里坝蚀变玄武岩、牛上隆起内部蚀变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坪河霓霞岩通过新的年龄数据提出了新的地质时 代归属和地质认识。 【陕西洛南地区铜银矿评价】 省地矿局课题组在陕西商州、丹凤、蓝田、华县、华阴、潼关等地开展了 勘探工作,完成 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400km2;1∶1 万地质测绘 10km2,槽探 3000m3,钻探 1000m;发 现 14 条含矿构造蚀变带。在施工的 3 个钻孔中,在不同深度钻遇多条长石石英脉,均具辉钼矿、黄铁矿 化,目估钼品位为 0.03%~0.50%。 【陕西南郑县马元—白玉铅锌矿资源评价】 省地矿局课题组在南郑县完成 1:1 万地质测绘 10km2,槽探 5000m3,钻探 2500m。基本查明矿化角砾岩展布方向和分布范围,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已完成的钻孔 见铅锌矿化,矿化层较为稳定。 【陕西旬阳-白河地区矿产远景调查】 省地矿局课题组在旬阳县、白河县完成 1:5 万矿产地质填图 602km2,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602km2,1∶5 万地面高精度磁测 602km2,槽探 9500m3。初步建立了区 内地层、构造填图单元,新发现厚度 1~2 米,长度 200 米的重晶石矿体,新发现厚约 20 余米的磁铁矿带。 圈定出磁异常 19 处,大致可分为北部低缓磁场区和南部高磁场区。南部高磁场区磁异常与旬阳张河磁铁 矿、桂花磁铁矿矿化相吻合。 【铂族元素矿石标准物质研制及元素分析方法标准研究】 该项目主要研制四个铂族矿石标准物质及铜镍 含铂(族)矿床中铂族矿石标准物质及铂族元素定值,最终完成五个不同含量铜镍铂族矿矿石中铂、钯、 钌、锇、铑、铱和铜、镍八个元素的标准值的定值;制定三种铂、钯元素矿石分析方法标准并进行精密度 ·22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实验。陕西省地矿局课题组采取国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地质构造类型、不同成因、不同矿物组份的铜镍含铂 (族)金属硫化物矿床矿石,研究了矿石的矿物组成及铂元素赋存状态。重点研究了铜镍矿床中铂族矿石 标准物质及铂族元素铂(Pt)、钯(Pd)、钌(Ru)、铑(Rh)、锇(Os)、铱(Ir)和镍(Ni)、铜(Cu)8 个元素定值,研究并制定了五个铂、钯矿石化学标准分析方法。经三年的稳定性跟踪分析检验,不同年份 间平均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007 年 09 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2007]标准物质证字第 0892 号批准,该五个铜镍含铂(族)矿石标准物质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董天印) 冶金工业 【青铜沟矿段 500m 盲竖井提升系统工程设计】 省冶金设计研究院于 2007 年 2 月完成了陕西汞锑科技有 限公司旬阳分公司青铜沟矿段 750-300m 盲竖井提升系统工程设计项目。该项目工程是青铜沟汞锑矿青铜 沟矿段深部矿体开拓主体工程,设计采用的是混合式盲竖井,盲竖井总深 510m,落地式多绳摩擦提升机, 最大提升高度 480m。该项目工程解决了青铜沟汞锑矿青铜沟矿段深部矿体的开采问题,采用的混合式盲 竖井为一井多用,可减少建设投资,总深 510m 的盲竖井是全省非煤矿山最深的盲竖井,为全省非煤矿山 深部矿体开采开创了先例。 【祖师沟钒矿采矿工程】 该项工程设计由省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丹凤县豪盛矿业有限公司祖师沟 钒矿采矿工程项目为开采石煤钒矿的项目,该项目的设计从总体上对公司所属矿区进行了分析研究,把祖 师沟矿区作为一个矿田进行开采,矿田内分 K1 和 K2 两个独立的采矿井田,采用平硐—溜矿井开拓,两 个采矿井田主平硐同设在祖师沟内 815m 水平,出矿点较集中,矿石可集中运输和管理,减少了一套地面 储矿设施和 K2 采矿井田的地面爬山运输公路,使矿体得到有效开采和工程投资最小化。 【木瓜园钒矿选冶厂】 该工程设计由省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因石煤钒矿石中的钒赋存形态不一, 从矿石中提取五氧化二钒,取决于不同的选冶方法,且工艺流程复杂。矿石中的钒以三价形态存在时,其 既不溶于酸和碱,也不溶于水。要从该矿石中提取五氧化二钒,必须首先将其焙烧,把三价钒变为四价钒 后,才能用酸浸方式进行提取,陕西白河华地矿业有限公司木瓜园钒矿就属这种性质。木瓜园钒矿选冶厂, 其工艺流程是:原矿破碎→加入石灰磨矿→成球焙烧→湿式磨矿→酸浸→净化→离子交换→解吸→沉钒→ 煅烧→产品压细包装。该工艺流程长而复杂,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形成生产后年处理原矿 72000t,原矿品 位为 0.87%时可得到 98%的五氧化二钒 300t。 【12500kV·A 高碳铬铁】 该项目是由省冶金设计研究院完成的甘肃省亚泰利冶炼有限公司的项目,年产 2.42 万吨高碳铬铁。该项目以铬矿石、硅石、焦炭(半焦)为主要原料进行产品生产。项目充分利用了当 地充足电力和硅石、半焦等原料的资源优势;冶炼炉采用矮烟罩半封闭固定式炉型,冷却方式为风冷;电 极的夹紧放松及提升、下降均采用液压传动;烟气净化采用布袋除尘净化工艺,处理烟气量 9500m3/h,过 滤面积 9298m2,过滤效率 99%。电炉烟气温度在 300~600℃之间,为了减少布袋的损坏,在电炉和除尘 器之间设有空冷器,冷却面积 300m2,使烟气温度降到 200℃。废气经过治理后含尘浓度小于 100mg/m3, 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曹惠民) 【网带焙烧炉】 该项目是 2007 年 5 月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与台州欧信环保净化器有限公司签署的制 造一台套网带焙烧炉的合同,项目经费 27 万元。该炉炉长 15.5 米,控温区段 6 区,对炉温均匀性要求较 高,各控温段需程序升温,分段可调;网带运行平稳,速度可调。经安装调试,于 2007 年 9 月通过验收。 工业科学技术 ·229· 【两段式铝合金管棒感应加热炉】 该项目是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受洛阳中色科技有限公司委托设计 制造的金属加热设备,是铝合金挤压出高品质型材的必需设备,出口巴基斯坦。国内感应加热炉结构基本 为单线圈供电或三段线圈三角形接法供电的形式,大型棒料的温度梯度和芯表温差不能得到控制,限制了 产品的品质。该设备是国内第一台两段式感应加热炉,属替代进口产品,达到国外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研 制水平,国内领先。采用的关键技术是感应加热炉两段式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设计及制造工艺,铝合金管 棒料的温度梯度自动控制方法,编程控制实现全程自动送料及加热温度控制。设备已完成设计制造、现场 安装和冷调,前端挤压机调试完成后即可进行热调和试生产。该项目的完成为生产高品质的铝合金型材创 造了条件,并为提高其他金属型材加工品质进行了探索。 【16t 黄铜有心感应炉组】 该项目是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中铝大冶铜板带有限公司研制的黄铜熔化 设备,项目经费 245 万元。炉组分为熔化炉和保温炉 2 台炉体,其中熔化炉为工频有心感应炉,保温炉为 变频有心感应炉。变频有心感应炉配套了国内第一台十二脉波 50Hz 变频电源,可以线性调节感应体功率。 十二脉波 50Hz 变频电源成功稳定运行,增加了有心感应炉的供电方式,和传统的工频方式比,造价低, 可以线性调节感应体功率,易于实现控制自动化。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缩小了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为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发挥变频电源的优点,专门设计了一套电气控制系统,全面提高了设备的技术 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自动监视生产过程电炉的运行情况,实时显示各种运行参数,并 可通过二、三级网络系统传输生产计划和生产报表等。现设备已调试完成,正进行试生产,待厂方验收。 【220t 电炉及辅助设备工程】 该工程是 2007 年 4 月中冶集团海外工程有限公司承揽的土耳其 ICDSA 公 司的全权委托西安电炉公司进行设计、制造的项目,项目经费 3083.7 万元。整个工程项目包括:废钢跨设 备(废钢加料收集装置 2 套,废钢料篮运输车 4 套,废钢石灰加料系统 1 套) 、炼钢跨设备(220t 电弧炉 1 套,220tLF 精炼炉 1 套) 、炼钢跨辅助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项目基本设计由 CONCAST 提供,详细设计 及设备制造由西安电炉公司完成。该项目中 220t 电弧炉、废钢预热系统、废钢加料收集装置属世界上为数 不多的大型设备,220t 电弧炉为国内生产制造的最大吨位的电弧炉,废钢预热系统为炼钢废气利用的节能 设备。整个项目设计、制造要求较高,主要外配套件及一些特殊材料均为进口或合资品牌产品,且具有 CE 认证。整套设备设计制造工程周期 14 个月。截至 2007 年底已完成详细设计,正在进行设备的生产制 造。2008 年 5 月全套设备将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210t 双工位钢包精炼炉】 该项目是 2007 年 9 月西安电炉公司中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 2007 年国家三大 钢铁工程之一——新余钢铁公司三期技改工程的一套关键设备,项目经费 813.6 万元。该设备用于将转炉 钢水进行精炼,平均处理钢水量每炉 210 吨,最大处理量每炉 250 吨。它具有电弧加热、钢水保温升温、 纯净钢水的功能。通过电极自动调节器及氩气搅拌,合金加料系统加入合金等操作可以调整钢水成分和均 匀钢水温度,同时对钢水进行脱氧、脱硫和去除夹杂物。精炼炉在冶炼工艺过程中还可以起到转炉和连铸 生产的协调作用,以保证多包连浇和连铸坯的质量。该精炼炉是采用电极旋转式双工位(双钢包车)轮流 加热方式对钢水进行二次冶炼。这种新型结构型式具有冶炼处理时间短、节奏快的特点。现国内自主研发 且已投产的电极旋转式精炼炉的最大钢水处理能力仅有 120 吨,上海宝钢进口的电极旋转式精炼炉的最大 钢水处理能力是 150 吨。该套设备投产后,将冶炼能力提高 100 吨。该精炼炉的关键设备选用了进口元器 件,变压器调压开关选用 ABB 产品;液压泵、比例阀选用力士乐公司产品;变频器、PLC 等选用西门子 产品。现整个设备正处于全面制造阶段,将于 2008 年国庆节前正式投产。 (吴海萍) 【现代化连铸设备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宝山钢铁股份公司、唐山 钢铁股份公司、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杨拉道、关杰、徐学华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连续弯矫辊列的自动设计、板坯连铸二冷水动态控制模型和应用、新型结晶器、 ·23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结晶器振动系统、扇形段系统、薄引锭头联接结构开发、刮刀式去毛刺机研制、常规板坯连铸机成套设备 设计标准。该项目主要应用于新建及更新改造的板、方坯连铸机,有的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连续铸钢设 备,替代进口。设备适应铸坯断面(板、方坯等): (50~320)mm×(150~3300)mm;适应连铸机机型: 直弧形、全弧形、立弯型;基本圆弧半径:R=5000~15000mm;最大铸轧量:50mm;最大动态轻压下量: 1.5mm/m;振幅:0~±6mm;频率:最大 400cpm;非正弦波形偏斜率范围:0~46%。项目抓住国内连铸 技术发展瓶颈,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20 项关键技术及集成创新点所构成的现代化 的连续铸钢整体技术装备,标志着中国连铸技术装备已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汽车工业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旨在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行业共性难题。 通过 16 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针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关键共性技术问 题,在汽车综合性能分布式网络自动测控技术,检测节拍与多工位无序检测控制技术,检测信号的获取、 处理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检测模拟试验台架关键技术,发动机综合性能检测技术,汽车动力性与 工况法排放检测技术及检测结果分析、评价与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实现了对汽车的安全 性、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发动机技术状况及尾气排放等综合性能的单项和联网自动测试,形成了我 国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完整的技术体系,对我国汽车检测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 用,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系列产品开发及专利】 依托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开发了 25 种 142 个型号的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系列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其中 12 种产品获国家、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或被列入国家火 炬计划。主持和参加编写了 12 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检测标准,完善了国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标准体系。 项目成果获国家专利 40 项。其中,发明专利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28 项,外观专利 10 项。获得国家软件 著作权 16 项。 (李晓明) 【德龙系列半挂牵引车】 该项目由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小峰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德龙重型系 列半挂牵引车,结合斯太尔原有技术搭建起了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重型汽车技术平台。该产品是充分综合 各种商用车总成的技术优点而开发设计的一款新型商用汽车(产品型号: SX4254NS294 牵引车, SX4184JM351 系列牵引车) 。该系列车型在保持原有车型的优点的基础上,舒适性、安全性、稳定性、操 纵性及承载能力等方面高于目前重型商用汽车。该系列车型采用 MAN F2000 型驾驶室,7.5 吨级 MAN 前 轴,德龙专用发动机,改进加强型斯太尔驱动桥,新型法士特九档变速箱等,将目前国内重型商用车优秀 总成实现了最佳匹配,成为商用车用户争相追逐的精品车型。该产品涵盖了 4×2、6×4、8×4 等各种驱 动形式,具有输出扭矩大、爬坡能力强、稳定性好、操纵灵活、转向轻便等特点,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 水平。 【12JS 系列双中间轴全同步器变速器】 该项目由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杨林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该产品为一种全新结构的 12 档变速器,由一个 6 档主变速器和一个 2 档副变速器组成。主、副均采用双 中间轴结构,继承了原双中间轴的全部优点,①改善了齿轮的啮合状态,降低了噪音,提高了承载能力。 ②缩小了零件的外形尺寸,减轻了重量。③简化了二轴结构,取消了滚针轴承,减小了故障源。该产品与 市场上同类 12 档变速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装配、维修,零件的通用性 好;②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整车布置;③换档轻便自如,操作简便,减轻了司机的劳动强度。该产品已 被国内 8 家汽车厂家选用,并出口东欧、北欧。 工业科学技术 ·231· 【TL3400 系列非公路自卸车】 该项目由陕西同力重工有限公司牟均发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TL3400 系 列非公路自卸车是针对于各种土石方工程、露天矿山的岩石、土方剥离与矿石运输而设计、研发的一种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的非公路用重型自卸车。设计运用 CAD/CAE/CAPP 技术,对设计模型进行三维 仿真运动学分析、受力分析、工艺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TL3400 系列非公路用车由底盘和工作装置两 部分组成。底盘主要解决车辆通过能力、承载能力和低速驱动能力,配套件采用国内市场使用量大且成熟 的各种重型汽车总成和工程机械总成,并根据非公路自卸车的功能和布置的需要进行设计,工作装置依据 使用工况的不同主要设计了采用多级举升油缸前置和中置两种举升型式,货箱设计了矿用斗、颗粒物、土 石方等型式种类。可完成露天开采矿区排废、矿石、水利电力工地及类似地区的土石方等散装货物的短途 转场运输。行驶路面为工程便道。该产品属超廓型非公路运输车辆。适用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但对于-25℃ 以下高寒地区需要增加其他的辅助寒区适应性装置。为国内基础建设的土方运输和各种露天矿剥岩、矿石 运输提供了经济、高效、低耗的运输设备。填补了国内该项产品的空白。 机械制造与装备工业 【X 射线机器视觉系统】 该项目属 2007 年西安市高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由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所、西安中科麦特电子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吕建成等科技人员承担。X 射线机器视觉系统主要用于电子设备 生产、封装中对焊点进行检测,检查器件下部所发生的桥接现象,对检测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早 发现故障。 【晶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 该项目属 2007 年该所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由飞秒光电科技(西安)有限 公司贺正权等科技人员承担完成。基于砷化镓晶体光谱吸收特性而成功研制的晶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 器,利用砷化镓晶片吸收光谱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实现温度的实时测量。测量精度高(·23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神木县 15 万吨/年彩涂板、28 万吨/年镀锌钢板】 该项目由省冶金设计研究院完成。项目总规模为镀锌 板 28 万吨/年,彩涂板 15 万吨/年。项目采用国内先进工艺技术,镀锌板采用镀铝锌即 Galvalume 产品。 该产品是建筑业涂镀层产品的发展趋势,是国内大型建筑如北京奥运场馆指定使用产品。其主要工艺是采 用冷轧板经过脱脂清洗、氢氮保护退火、镀锌(或镀铝锌硅) 、拉矫平整等,彩涂板生产线采用双烘双涂、 间接加热等先进生产工艺,项目设备全部由国内生产。该项目可充分利用陕北廉价的半焦煤气,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项目实施后,将在镀锌板、彩涂板材的品种上填补陕西省冶金工业的空白,国内 市场潜力较大。 (曹惠民) 【稀土制品全自动生产线】 该项目由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承担的上年度接转的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现已 完成项目前期方案调研、论证以及称量机构、供送机构的设计。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在密封充氮气的环境 中完成钕铁硼粉末的自动称量、进模、填充、压制、充磁、退磁、出模、脱模等过程与压机的自动化连接。 (马新利) 【钢基树脂碳纤维同步器锥环】 该项目是由陕西省机械研究院承担的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项目编号 2005zkc(二)03~02) ,2007 年 4 月通过了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组验收。该项目的主要性能 指标:金相组织:珠光体 P 含量 60%~70%,渗碳体 FC 不存在网状形态;主要性能:拉伸强度 367.6MPa, 延伸率 1.69%, 冲击值 8.45/㎡, 硬度 HRB77.4,密度 6.73g/㎜ 3,摩擦材料黏结后剪切强度 80℃时为 38.6MPa, 摩擦系数:0.24(干) ,0.21(湿) ;耐热性:平均工作温度 180℃,瞬间工作温度 250℃时不脱落,完全达 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通过了相关质量认证。该项目在粉末冶金基体、树脂与碳纤维高温高压固化等核 心技术上有重大创新。该产品 2006 年通过中试试验完成产值 870 万元,利税 260 万元,2007 年完成产值 1250 万元,利税 360 万元,已进入工业化生产。 (杜有亮) 【ZF17-550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张雅林、申豫章、张猛等根据 三峡工程对 550 千伏 GIS 的需要,吸收转让技术,结合西开的具体情况研制成功国产化的 550 千伏 GIS: ZF17-550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它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 避雷器、母线等变电所中除了变压器以外所有的一次设备置于具有卓越的绝缘和灭弧性能的六氟化硫气体 中,具有体积小、占地面积少、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运行安全可靠、配置灵活、维护简单、检修周期长等 特点。产品的研制使该公司具有了独立设计、制造新型 550 千伏 GIS 的能力,使国内高压电器制造业跃上 一个新台阶,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设备在三峡左岸、三峡右岸、水布垭工程、石棉工程、茂县工程等 工程中应用。 【BKDFPYT-50000/500 交流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 该项目是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宓传龙、汪德 华、陈荣等设计的有级调节并联电抗器,可以根据线路负载的变化自动实现 25%、50%、75%、100%的 容量变化,合理补偿电网充电容量,调节系统无功功率和抑制工频过电压及潜供电流。设备采用晶闸管控 制,具有容量调节方便,响应快,无谐波产生,噪音、振动和损耗指标低等优点。2006 年 10 月,国内首 套交流有级可控单相并联电抗器在山西忻州开关站运行,开创了世界上首条 500 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直 接采用交流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的先河,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交流可控并联电抗器。该产 品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交流可控电抗器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全国百万伏特高压电网采用国产化交流可控电 抗器奠定了基础。 【1000kV 瓷外壳式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西安西电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电瓷研究所张西元、 朱斌、吕伟等根据国家特高压电网建设的需要,对大尺寸高性能氧化锌电阻片的制造技术、大直径瓷套的 生产技术、产品电位分布的计算与测量技术、结构、均压屏蔽罩和电气性能的优化设计、高海拔地区避雷 工业科学技术 ·233· 器污秽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研制了 1000 千伏瓷外壳式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可用于 1000 千伏特高压 交流系统的建设。 【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西安电瓷研究所贾东旭、吕怀发、王玉平等针对避 雷器在直流场下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成套避雷器的结构设计,瓷外套以及复合外套避雷器的结构、污秽、 压力释放、机械性能研究,避雷器的电流分布、能量应力、电位分布试验、计算及优化,避雷器装配工艺 及试验技术规范,电阻片配方与工艺的优化,利用国内技术独立自主研制开发了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成 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通过项目攻关,积累了直流避雷器的设计、制造、试验及运行经验,实现了 超高压直流工程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国产化。项目研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在国内多条直流输电工程 中得到应用。 【400MW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仿真机研制及应用】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朱鸿昌、陈文炎、徐越 等根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特点,选取美国 GE 公司生产的 109FA 级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为仿真对象, 建立实时仿真装置的总体设计和基本框架;规划各子系统的仿真范围和仿真精度;建立系统正常运行工况、 异常和故障运行工况以及机组启停运行全过程的实时仿真模型;采用美国 GSE 公司先进的运行平台 SimExec4.0 和模型开发工具 G-Suite 对机组实现了全范围、高逼真度的仿真,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 人员培训和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500kV HVDC 交、直流滤波器成套装置研究】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张万荣、苟锐锋、 任军辉、周晓琴以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为依托,对工程的交、直流滤波器成套设计进行研究。通过研 究,掌握了国外公司(ABB)进行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交、直流滤波器成套设计的技术,并在三峡—上海± 500kV 直流输电工程滤波器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12kV 系列箱型固定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研制】 12kV 系列箱型固定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是西 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王平、寇政理、殷晓刚等研制的系列化户内或户外 50 赫兹三相交流高压 配电设备。该系列化开关柜以低压力 SF6.气体作为绝缘介质和灭弧介质将高压带电元件及其连接导体密封 在箱形不锈钢壳体内,采用多个回路共箱及固体界面绝缘技术,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负荷开关应 用金属去离子栅灭弧原理,结构紧凑、操作功小、机构简单。利用负荷开关+限流熔断器组合电器控制、 开合、隔离变压器及其配送回路,可快速有效地在 10 毫秒内切除变压器内部故障,从而有效保护变压器 安全。对断路器柜方案则配用真空断路器作主开关,使得设备电寿命长,性能可靠,免维护。配合模块化 设计以及母线插接技术,扩展性强。户外方案采用了户外壳体+户内环网柜的设计,体积小、通风性能好、 环境适应能力强。配合模块化设计及母线插接技术,各柜型配置灵活、方便。样机制造首次在国内采用了 激光切割、激光焊接、同步抽真空、氦检漏等世界先进制造技术。 【800kV 设备绝缘试验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王建生、冯建强、李岩等 完成,主要通过对棒—板、棒—棒长间隙的绝缘特性研究,提供绝缘的基本安全距离,并对建立绝缘试验 环境的空间要求提供试验值。通过绝缘子的不同高度及安装形式的试验,改造和购置设备建立 800kV 试 验的试验回路。对 800kV 等级的部分产品进行试验,并完成了 GW□-800/J400-50 双柱垂直开断式户外交 流高压隔离开关样机的型式试验。 (何晓英等)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汪刘应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以 等离子喷涂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等为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等离子喷 涂电源和喷枪设计为研究核心,以减小电源体积和重量,改进电源控制模式,提高电源输出功率因数、喷 枪加热效率和喷涂粒子速度等为技术突破口,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计算、模拟仿真与实验研究,设 ·23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计研制出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系统。该系统不仅成功解决传统等离子喷涂系统体大笨重,喷枪阴极使用 寿命短、阳极喷嘴易发生粘结等多项技术难题,而且实现了集等离子喷涂、等离子表面淬火、氩弧焊接等 多种功能于一体,以及低功率条件下等离子射流的超音速和枪内中心轴向送粉,提高了喷涂能源利用率、 喷涂粒子速度和涂层质量,拓展了等离子加工技术的应用领域。 【YK7236A 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 该项目由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何关虎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YK7236A 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是一种高效、精密齿轮磨削机床。机床采用连续展成磨削原理,集多 轴精密同步传动数控技术、精密齿轮传动技术、高效精密磨削技术、连续位移磨削技术、数控齿向修形技 术、砂轮自动修整技术、基于局部共轭理论的齿轮修形技术、高刚性和高灵敏度的机床结构设计和制造技 术、精密传动链动态测量技术、适应于机床加工和操作的软件开发等一系列技术为一体。特别是数控系统 的集成优化、智能 CAM 控制软件的开发、声发射技术、自动余量分配技术、齿轮传动链误差补偿技术、 电液比例阀位置伺服控制技术在蜗杆砂轮磨齿机的应用属国内外首创,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 先水平。该磨齿机最大工件外径:φ360mm;工件齿数:12—260;工件模数:1—6mm;最大齿宽(直齿 轮) :190mm;工件螺旋角:±45°;工作精度:4 级 GB/T10095-2001。该成果打破了国外机床制造巨头 对中国的技术垄断和价工等行业提供了必需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支撑。该产品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法 士特齿轮有限公司、大连创新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等应用,累计生产和销售 了 150 多台,实现销售收入近 3 亿元。 【SK7432×40 数控丝杠磨床】 该项目由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赵仲琪等科技人员自主开发的新产品。 SK7432×40 数控丝杠磨床采用的关键技术:①工作台采用滚动导轨,运动平稳精确、轻便灵活;②主要 轴系采用进口高精度轴承,回转精度高;③砂轮轴转速可实现砂轮恒线速控制;④全闭环控制;⑤配置数 控砂轮修整器;⑥机床可实现精确的电子挂轮功能、电子对线功能、螺距补偿功能,并可实现砂轮架自动 进给,修整器自动进给、自动修整、修整量自动补偿等功能。磨床最大安装直径:320mm;最大顶尖距: 4200mm;中心高:180mm;可磨直径:20~250mm;可磨螺纹最大长度:3900mm;可磨螺纹最大导程: 300mm;可磨螺纹最大螺旋升角:±25;可磨螺纹头数:1~99(任意);工作台回程速度:3000mm/min; 砂轮架进退速度:1000mm/min;头架主轴速度:0.5~60r/min;砂轮线速度(交流变频):MAX.35m/s; 磨床工作精度:磨削滚珠丝杠可达 P2 级(GB/T17587.3-1998);磨削梯形丝杠可达 6 级(JB2886-92) 。 【新型厚壁钢管铣头倒棱机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解吉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新型厚壁钢管铣头倒棱机关键技术研究包含 4 大核心技术问题:①解决钢管壁厚不均的切削技术问题;② 解决 D/T≤10 以下时提高设备的刚性和稳定性技术问题;③优化切削工艺参数,提高刀具寿命;④提高生 产节奏,提高机组自动化、减少生产辅助时间等。采用了 11 项关键技术:①确定新的倒棱机设备结构和 工艺;②进刀系统采用液压伺服系统;③切削工艺参数的确定和优化;④采用预紧力系统;⑤采用新型夹 紧机构;⑥采用浮动刀具机构;⑦步进机构采用液压比例变速系统;⑧钢管升降机械自锁机构;⑨二次管 端定位系统;⑩网络控制系统; (11)完善的检测系统和监控系统。获 3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①新型浮 动机构;②新型钢管夹紧装置;③新型机械锁紧液压缸。该设备是国内第一套自行设计开发的新型厚壁钢 管铣头倒棱机,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钢管铣头倒棱机设备已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该设备已在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投入使用。 【大型高精度铝及铝合金管材矫直机】 该项目由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铝加 工分公司汪恩辉、王殿楹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大型高精度铝及铝合金管材矫直机主要用于铝和铝合金管 材的高精度、大规格矫直精整。矫直机采用了多斜辊、多矫直环节以及对置与交错辊列不等辊距布置方案 等先进技术,配合计算机和电气、液压控制技术,实现了大规格、高强度、中薄壁铝及铝合金管材的高精 度矫直。机组采用斜辊喂料机喂料,不仅方便将待矫管材喂入主机,而且具有预矫作用。矫直机的主传动 工业科学技术 ·235· 采用两台交流变频电机,电机由电气系统控制其无级调速和同步。矫直辊的压下调节采用电动压下,转角 调节采用电动丝杠调节、液压锁紧。压下和转角位置采用光电编码器检测,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调节。 所有孔型参数、设备运行参数等都在计算机上设定、修改和存储。前后辅助设备的动作采用液压驱动。机 组所有动作都采用了电动或液压驱动。针对铝及铝合金材料的特殊性,整个矫直过程中对矫直辊辊面和被 矫管面进行循环喷油润滑,不仅起到减小摩擦阻力的作用,同时清除铝屑,保证了矫直后管材的表面质量。 辅助设备都设置软材料保护,避免矫直过程中划伤管面。矫直后,铝及铝合金管材的产品直线度为 0.3mm/m,这一精度指标,达到目前圆材矫直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 【YK7332A 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 该项目由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樊利军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YK7332A 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是一种精密、高效齿轮磨削机床。机床利用数控修整成形的砂轮进行 各种渐开线齿轮的磨削。机床集成成形砂轮截形计算技术、成形砂轮数控修整技术、适应高效高精度高刚 性成形磨齿机床结构设计为一体,自主开发了成形砂轮计算软件和成形磨削专家系统。该磨齿机最大工件 外径:φ20-320mm;工件齿数:不限;工件模数(max) :10mm;最大齿宽(直齿轮) :600mm;工件螺 旋角:±45°;工作精度:4 级(CGB/T10095.1-2001),实现了替代进口,为国内航天航空、汽车、军工、 矿山、机床、传动机械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支撑,使机床研制技术达到国际先 进,国内领先。该磨齿机累计生产销售 40 多台,在青州天时齿轮有限公司、哈飞集团机电产品制造公司 等厂家推广应用,实现销售收入近 1 亿元。 【超低辊耗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宏安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该项目开展了轧钢生产中轧辊消耗的分析研究,针对轧辊材质、轧辊冷却技术、轧辊加工的工艺 参数设计、轧辊加工、使用等因素对轧辊消耗和轧钢生产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总结出了降低 轧辊消耗的主要方法和原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进冷却技术应用的设计方案;通过与轧辊供 货厂家合作和生产实践试验,寻找出适合于该公司棒材生产线粗、中、精轧机组合理的轧辊材质及结构; 给出了优化孔型设计、优化铣槽参数、优化轧辊配用、优化孔型配置的思路;制定了《轧槽过钢量规定》 和《轧辊检验技术要求》的管理规定。棒材生产线轧辊辊耗由 1999 年的 1.5kg/t 降低到了目前的 0.35kg/t。 该成果辊耗指标达到国际同类生产线的领先水平。 【进口湿法毡生产线控制系统升级改造】 该项目由西安工业大学、陕西华特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关立行、 叶罕才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①进口湿法毡生产线卷绕控制系统硬、软件升级 (PLC S5 升级为 S7 系统) 。升级方案及软、硬件设计优化合理、性价比高。国内尚无在湿法毡生产线卷 绕控制系统升级的先例。 ②使用 PROFIBUS-DP 现场总线完成 PLC S7 与 Lenze 9326 变频器和 HMIOP170B 间的通信和控制。这项技术属于目前工控领域的热点技术。国内尚无在湿法毡生产线卷绕控制系统实现之 先例。③合理使用 Lenze 9326 变频器功能模块,实现了变张力转矩控制模式。生产实践表明,这种变频器 的变张力转矩控制模式适合于湿法毡卷绕控制系统,各种毡产品都能卷紧、卷齐,提高了生产率,达到了 用户的满意。该项目在上述三个方面属于国内首创,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经升级后的进口湿法毡生产线 卷绕控制系统,保持了国际先进水平和行业领先地位。卷绕控制系统在成功升级后解决了原进口湿法毡卷 绕控制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提高了各种毡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获得了 150 万元/年的经济效益。 【小口径长尺寸不锈钢内表面防渗透涂层的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承担完成。参与研制的 科研人员 9 人(其中教授 2 人、高工 4 人、工程师 3 人),项目经费投入 165 万元。该项目攻克了长 1500mm 不锈钢与纯铝的爆炸复合、复合轧制、复合管热处理、细长管内表面的微弧氧化等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装设 备等难题。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2007 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柏文超) 【三峡—上海±500kV 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 该项目由西安西电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周登洪等科 ·23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技人员共同完成。产品经串、并联后用于额定电压为±500kV 直流输电的交流电力系统中,用来提高电网 功率因数,改善电力系统电压质量,提高电能利用水平,吸收系统谐波的功能。产品主要由器身、不锈钢 外壳组成,箱壳上有出线套管。内部组件卧放,极板一端凸出,另一端折边。内有放电电阻,电容器从电 源断开后,可使电容器上的剩余电压在 5min 内自 un 降至 50V 及以下。内部装设内熔丝,元件在电压 0.9 UN 和 2.2 UN 范围内击穿,熔丝能将损坏的元件隔离开来,从而使其余元件正常运行。产品额定电压(kV) 6.25,额定容量(kV·A)533,具有容量大、体积小、局部放电性能好、介质损耗低、爬电距离大、绝缘 水平高等特点。 【12kV 系列箱型固定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研制】 该项目由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王平等 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产品是系列化户内或户外 50Hz 三相交流高压配电设备,主要用于 12kV 的二 次配电系统,对线路进行控制、分段、重构、保护。特别适用于城市住宅小区、生产与供电、大型公共建 筑、开闭所、工商业区、农村乡镇等供电负荷大、密度高的地区。使用安全、不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安装 方便、占地面积少、可实现免维护、可靠性和利用率高、适用范围广。该系列化开关柜以低压力 SF 气体 作为绝缘介质和灭弧介质将高压带电组件及其连接导体密封在箱形不锈钢壳体内,采用多个回路共箱及固 体界面绝缘技术,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负荷开关应用金属去离子栅灭弧原理,结构紧凑、操作功 小、机构简单。利用负荷开关+限流熔断器组合电器控制、开合、隔离变压器及其配送回路,可快速有效 地在 10ms 内切除变压器内部故障,从而有效保护变压器安全。对断路器柜方案配用真空断路器作主开关, 使设备电寿命长,性能可靠,免维护。配合模块化设计以及母线插接技术,扩展性强。户外方案采用了户 外壳体+户内环网柜的设计,体积小、通风性能好、环境适应能力强。配合模块化设计及母线插接技术, 各柜型配置灵活、方便。样机制造首次在国内采用了激光切割、激光焊接、同步抽真空、氦检漏等世界先 进制造技术。 【SXD-MAN6 L16/24 柴油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 该项目由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刘文彬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该项目通过引进德国 MAN 公司 MAN L16/24 柴油发电机组的生产许可证合同,开展了该型机组 的国产化研制,先后完成了图纸中国化设计、机组成套设计、有关重要部件的加工研制、装配试验等工作。 克服了铸造机身石墨Ⅴ+Ⅵ≥90%的球化孕育控制技术,机身、缸盖复杂腔体铸造及台阶复合深孔枪钻技 术,缸套衍磨,凸轮型面深层感应淬火等技术难点,在装配和调整中,完成了喷油定时整体式调整,λ控 制器调试安装、增压器匹配、增压器喷射系统调整等。2005 年 11 月,首套 SXD-MAN6L 16/24 机组在工 厂进行了各项测试,柴油机运行平稳,国产化零部件性能可靠,各项性能参数稳定,并通过德国劳氏船级 社(GL) 、MAN 公司、船厂和船东的认可。该机组在工厂进行了型式认可试验,获得了中国船级社(CCS) 颁布的机组型式认可。该机组的模块化结构、前端箱及无管化设计、火焰环积碳清理、低排放技术、增压 器喷射补气及λ控制器、单路两级循环水系统等设计理念代表了当今柴油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向。国产化 研制成功后,生产的 21 台套已交付用户。 【LW15-550/Q4000-63 高压六氟化硫断路器】 该项目由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施曼等科技人员 共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每台产品由三个单极组成,每极由两个灭弧室、合闸电阻(用户不要时可不带) 、 并联电容器、支柱和机构部分等组成。灭弧室采用压气式灭弧原理,所配机构为 CQ7 气动弹簧机构。该 产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产品开断性能好,额定短路开断电流达到 63kA,能成 功开断如失步故障、异相接地故障和近区故障等非正常故障。运行噪音小,产品分、合闸噪音满足 DL/T593 要求,符合环保要求。结构简单,尺寸紧凑。检修方便、安全可靠。该产品额定电压 550kV,额定电流 4000A,额定短路开断电流 63kA,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63kA(3s)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160kA,额定工频耐 受电压(1min)断口 680+318,对地 740kV,额定操作冲击耐受电压断口 1175+450kV,对地 1175kV,额 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断口 1675+450kV,对地 1675kV。该产品已在华中、华北等电网投入运行,运行状态 良好,填补了国内空白。 工业科学技术 ·237· 化学工业 【重晶石微粉生产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是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省科技厅项目。重晶石在塑料、橡 胶、油漆、造纸、涂料、石油、陶瓷等工业生产中作为填料被广泛应用。在化工生产中合成钡化物时,作 化工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的粗加工技术正在被淘汰,超细微粉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改变使用 性能具有特殊的作用。该项目采用干法冲击式超细粉碎工艺,在重晶石加工行业为首次使用,采用先进的 干法冲击超细微粉工艺技术生产重晶石微粉,可生产粒度为 1250 目、2500 目的超细微粉,产量大,生产 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对重晶石微粉进行改性处理,属于非金属矿产加工中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领域,是新材料工程的高新技术,其改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属国内先进。该项目经费 99 万元,已 进入初始研究和建设阶段。 (郑健钧) 【年产 60 万吨半焦试验】 该项目是陕西省冶金设计研究院为陕西神木华盛机制兰炭厂设计完成的项目。 项目采用 SH2007-10 型直立炭化炉 6 座,连体布置,集中上料和煤气净化。单座炉年产半焦 10 万吨,总 规模为 60 万吨,该炉是在总结国内直立炉生产操作经验基础上最新开发设计的直立炭化炉。该炉型高效 内燃、低温干馏,规模和煤气净化设施的集中使半焦、焦油和煤气质量有所保障;单座产能 10 万吨/年, 属国内单座生产能力最大炉型,规模效益明显;采用密闭上煤、水封出焦,环保效果好;采用多项密封隔 热保温措施,保证炉体严密性,可防止高温烟气外逸,提高炭化炉热工效率、改善操作环境;煤气净化采 用电捕焦油器及横管初冷器,既高效节能,又利于环保;罗茨风机布置在单层厂房内可节省投资且操作安 全。该项目的实施使陕北地区煤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到新的水平。 【96 万吨捣固焦工程】该项目是由省冶金设计研究院张忠民负责承担的内蒙古乌海佳鑫钢铁公司的工程。 项目采用国内成熟、可靠的原料煤先配后粉、捣固炼焦、横管初冷、电捕焦油、双塔脱硫、喷淋式饱和器 硫铵、洗苯脱苯等工艺,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运行可靠、劳动强度低等特 点。 【年产 30 万吨(6×25500kV·A 电炉)电石】 该项目是由陕西省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的三门峡亿远投资 公司的项目。根据电石法 PVC 生产状况,为符合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的大型化、高 起点要求,采用了节能环保先进的密闭大型电石炉工艺装备,使炉气得到综合利用;采用高效余热回收、 DCS 自动控制,降低能耗,降低成本,节省烘干焦炭用煤,回收的一氧化碳(CO)气体加压后送往附近 用户作燃料使用;项目自动化水平较高,可达到高效、节能、稳定生产、优化控制等目的,使电石生产达 到新水平。 (曹惠民) 【强力杀菌防腐剂】 系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该项目是由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科技成果推 广计划项目。该院研制的工业杀菌防腐剂项目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属高效、广谱性杀 菌杀微生物剂,是陕西省科技厅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0 年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并建 成 20t/Y 规模的中试装置,经多次扩建由 300t/Y 至 500t/Y,年销售收入 1500 多万元/年,利税 700 多万元 /年,现已形成 3 大系列 6 种不同规格型号产品。该产品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工、涂料、医药、造纸、清洗 剂、油田、工业循环水处理、文物保护等多种行业领域。国内已有 1000 多个单位使用,行销 29 个省、市 (区) ,在大中城市建有 100 多个销售网点。该项目 1990 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年获中石化 行业协会三等奖、陕西省优秀新产品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胡广新) ·23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 SW-606】 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该项目是由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的国家级重 点推广项目,针对西北地区“高硬度、高碱度、高 Cl-及 SO42-和高含盐量”水质作为工业循环冷却水在 高浓缩倍数下运行,易产生严重的结垢和腐蚀现象而研制的。该项目 1992 年立项研究,产品性能经静态 阻垢和动态模拟综合评价试验,年极限污垢热阻值<0.24×10-4 ㎡·h·℃/kJ,其阻垢性能评价级别为很 好;对碳钢的腐蚀速度<0.56mm/a。1995 年通过陕西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1996 年通过陕西省经贸委 组织的新产品投产鉴定。经中试,建 500t/Y 产业化装置。该产品可在高浓缩倍数(从 2.0 提高到 5.0 下) 运行,可节水 40%左右,减少排污量 70%左右,使换热设备的换热面干净,无污垢附着和结垢,提高了传 热效率,减小了设备腐蚀和腐蚀穿孔,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保证工厂长周期、高效率生产,并可节水节 能、减小排污、保护环境。使用 100tSW-606 可节支 4603.57 万元。年均销售收入 800 多万元,利税 200 多万元,节水 15000 万元。 【机动车辆用橡胶材料】 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该项目是由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的科技成 果推广计划项目。该产品属先进设备,成型、加工技术及高性能新材料,着重选择了八类(丁腈、乙丙、 氯黄化、聚丙稀酸酯、氟、聚氨酯橡胶、丁基、氯丁)橡胶材料。该项目广泛采用包括纳米材料在内的新 型功能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手段获得了综合性能优异的橡胶材料及制品。首次使该材料在国家系列化填补 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8 年立项,2001 年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并建成 30t/Y 的中试装置,现生产能力 500t/Y,年销售收入 800 多万元,利税 300 多万元。产品适用于汽车、拖拉机、 铁路机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用高活性橡胶材料。该项目 2004 年获陕西省石化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 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超级荧光增白剂 CBW 型号 01.01A,02.02A,03.03A】 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该项目是由省石油化工研 究设计院承担完成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项目针对国内 20 世纪 90 年代初急需高性能增白剂而立项研 究的。其主要活性物与汽巴嘉基公司天来宝 CSW-X 相同。1996 年通过陕西省科委和经贸委组织的技术鉴 定和新产品鉴定。2000 年在省石化院生产基地建成 300t/Y 生产装置,现扩大至 500t/Y,相继开发出粉状、 浆状、液体三大类六个系列的产品。浆状和液体剂型是该院独创的商品化形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获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陕西省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种洗涤剂、 纺织、造纸、涂料、合成树脂和合成纤维中,有很好的增白增艳效果,并可用于织物柔顺剂及后处理剂, 市场需求量 3000~10000 吨。年销售收入 1300 多万元,利税 300 多万元。使洗衣粉生产成本下降 8~10 元/t,并提高产品档次,是高产出、高回报的精细化工产品。该项目分别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 奖和陕西省石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油田酸化缓蚀剂】 该项目是由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该产品是配 合油田油气井酸化,防止金属管道腐蚀而研制的一种新型油田酸化缓蚀剂。其腐蚀速率很小、高效、无污 染。适用于盐酸酸化、土酸酸化及氟硼酸酸化,是一种广谱性油气井酸化缓蚀剂。 【SD—815 油田注水缓蚀剂】 该项目是由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该 产品以有机含氮类杂环化物为主剂,与助溶剂、渗透剂、表面活性剂等物质复配而成的高效油田注水缓蚀 剂。产品的使用不受水硬度大小的影响,对含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等腐蚀性气体较高的油田 污水极为有效,也用于酸洗除垢,防腐效果极佳。其与杀菌剂、防垢剂等水处理剂产品的配伍性好;在水 中易分散,且无毒、无味、色度低,具有较高的缓蚀效率。 【SA-20 型沥青抗剥落剂】 该项目是由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 是根据全国公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出现的疑难问题而研制的公路添加剂。该产品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是以 高技术含量的杂环类化合物为主成分的高效沥青添加剂。能明显改善沥青与酸、中性石料的粘附性,提高 路面的抗水剥离能力,减少路面车辙、裂缝、松散等病害,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可使沥青混合集料的粘附 等级达到 4~5 级,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可达 90%以上,沥青残留针入度比提高 10 个百分点以上。有效降低 工业科学技术 ·239· 沥青的老化速度,具有用量小,性价比高的特点。 【SD-820 油田高温酸化缓蚀剂】 该项目是由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 目。该产品是配合高温油田油气井酸化,防止金属管道腐蚀而研制的一种新型油田酸化缓蚀剂。具有耐高 温、腐蚀速率小、无污染等特点。广泛适用于盐酸酸化、土酸酸化及氟硼酸酸化。 【药用级亚硒酸钠】 该项目是由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该产品为非 无菌化学原料药,在硒食盐加工中作为微量元素硒的补充剂,用于防治地方病——大骨节病、克山病。1990 年列为陕西省科委科研攻关项目,1990 年 12 月通过省科委组织的卫生厅等四厅局技术鉴定。1992 年获陕 西省石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 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十多年来,陕、甘、川等省地病区的大骨节 病、克山病发病率稳定下降,近千万人受益。对综合防治该地方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无氟退铅锡液 T–3 型】 该项目是由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新型无 氟退铅锡液 T-3 型是由蚀刻液、催化剂、铜缓蚀剂、光亮剂、稳定剂等组份反应复配而成的新产品。产品 性能稳定,使用周期平稳,安全可靠,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与国内外产品相比较,退铅锡时间相当,无烂孔 时间长于意大利阿尔发产品和国内 D-1 型产品,对铜线路及孔的缓蚀效果优于国内外产品,综合技术性能 指标国内领先。该产品可取代老产品,代替进口产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2004 年 10 月已通过省 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胡广新) 【气流床固态排渣气化技术开发研究】 该项目是由西北化工研究院承担的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 科技专项,投资 1100 万元。项目针对全国及陕西省的煤炭资源结构、煤化工发展现状以及高灰分、高灰 熔点煤种的气化需求,在西北化工研究院三十多年湿法进料(多元料浆)和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的研究开 发、工程化实施和工业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气流床固态排渣气化技术的开发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高灰熔点煤种的固态排渣特性及相关技术、固态排渣工艺过程、关键设备、工程放大技术研究、示范装置 设计、调试及优化运行,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成套专利技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实现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该项目研究将拓宽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原料煤种适用范围,解决全国大 部分煤化工企业缺少合适原料煤种的难题,并使以往难以化工利用的高灰分、高灰熔点煤种得到合理的资 源最大化利用,促进煤化工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完成后,实现年直接技术转让收入 3000 万元, 利润 2500 万元。 【新型甲醇合成催化剂产业化】 该项目是由西北化工研究院承担的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投资 1867 万元。该项目利用西北化工研究院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建设 1000t/a 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装置,在 生产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同时,还可生产铜基低温变换催化剂、乙炔加氢催化剂、辛烯醛加氢制辛醇催化剂 和脱砷剂等。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新型甲醇合成催化剂工业生产技术研究、1000t/a 甲醇合成催化剂装置的 建设、试运行和投产、新型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工业推广应用。最终达到所生产的新型甲醇合成催化剂还原 易于控制,活性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强,制备工艺先进,样品重复性好,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完成后,年销售收入 2000 万~3000 万元,利润 500~800 万元。 【多元料浆新型气化技术】 该项目是西北化工研究院承担的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项目和中 国石化总公司项目。项目采用先进的气流床气化概念,通过原料混配、工艺、设备和整套系统的创新,开 发成功大型成套先进煤气化技术。该技术以煤、石油焦、石油沥青等含碳物质和油(原油、重油、渣油等) 、 水等经优化混配形成多元料浆;料浆在加压气化炉中通过喷嘴的瞬间混合雾化作用分散成含碳固体颗粒, 与氧发生部分氧化反应,生成以 CO 和 H2 为有效组分的粗合成气;粗合成气经过洗涤等净化过程后,用 于合成氨、合成甲醇、制氢、合成油品、联合循环发电(IGCC)等洁净煤利用过程。截至 2007 年底,该 ·24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技术已获得 8 项中国专利,推广应用到国内二十多套工业生产装置,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和合成油品。 【焦炉煤气制甲醇深度净化技术和催化剂】 该项目是西北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工艺技术和产品,通过先进 合理的工艺配置和高性能催化剂,深度脱除焦炉煤气中以硫为代表的多种有害杂质,实现炼焦工业副产气 ——焦炉煤气的化工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该技术和产品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用于由焦 炉煤气生产甲醇。主要技术要点包括:①焦炉煤气深度净化工艺。针对不同来源和杂质含量的焦炉煤气“量 体裁衣”,选用与之相适应的净化工艺,对工艺中涉及的加氢转化催化剂、粗吸收剂和精吸收剂(通称固 体吸收剂)及其反应器、使用条件等进行优化配置,并与上游的湿法净化工艺进行优化衔接。②加氢转化 催化剂和吸收剂。在催化剂制备技术上,引入新的抑制甲烷化副反应的组分,以遏制床层温升。通过对载 体进行改性和对活性组分进行合理调配,提高催化剂的转化效率。粗吸收剂和精吸收剂采用成熟的制备技 术,吸收容量高,净化度达到大规模化工合成的要求。截至 2007 年底,该项目技术已成功应用到国内十 多家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 (房根祥等) 【特种橡胶制品专项计划生产能力建设】 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特种橡胶制品专项计划生产能力建 设”项目是 2005 年 8 月国防科工委根据国际形势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解决为高新工程配套特种橡胶 制品生产和性能检测中矛盾突出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提高特种橡胶制品的产品质量与批生产能力。该项目 建设内容是新增设备仪器 74 台(套) ,其中生产设备 51 台(套) ,检测仪器 23 台(套) ,改造不适应批生 产要求工艺格局厂房面积 4681 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2292 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 1834 万元,单位自筹 458 万元。该项目建设周期 18 个月,于 2007 年 10 月完成。先进的生产设备、检测 仪器的配备,使高新工程配套特种橡胶制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合格率显著提高,完 全达到建设纲领目标要求,形成了年产特种橡胶密封件 180 万件,大型密封件 700 件,特大规格密封件 300 件,橡胶薄膜与精密橡胶制品 12000 件,特种橡胶型材及挤出制品 12000 米的生产能力,满足了高新 工程对特种橡胶制品批生产能力的配套需求。该项目于 2007 年 12 月 21 日通过了国防科工委(国家级) 组织的项目验收。 (朱林) 【甲醇催化氨化法生产混甲胺设计】 该项目由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完成。项目主要技术要点: ①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能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对设备材料要求不高,工艺条件易于满足,根据市场 需求可灵活调节三种甲胺的产品比例;②反应简单,副产物少;③合成系统配料采用连续流程,自动化程 度高,减轻劳动强度;④合成系统采用高效换热器,让原料与反应产物进行充分热交换,既降低了加热蒸 汽消耗,又减少了冷却水消耗;⑤合成反应器采用带中心管换热形式,降低了反应器内部的径向温差,使 反应温和地进行,延长了催化剂使用寿命;⑥分离精馏系统采用四塔连续流程,同时生产三种甲胺产品; ⑦从合成一直到三塔均采用直接靠压差进料方式,中间不需要输送泵,简化了流程配置,节省了投资;⑧ 从配料、合成一直到精馏分离全部采用单系列生产线,实际生产能力达到年产混甲胺 3 万吨。产品纯度高 且原材料消耗低。 【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分离和硅产品设计技术】 该项目由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完成。 甲基单 体合成工艺流程特点:①采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工艺路线,即以硅粉及氯甲烷为原料,铜粉为催化剂, 在 270~290℃及 0.3MPa(G)条件下,于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气固相反应生成甲基氯硅烷混合物。氯 甲烷的单程转化率为 28%~30%,反应物中二甲基二氯硅烷的选择性为 78%~82%。②用电子自动称量 仪进行连续称重,并采用分批连续加料方式(加料速度可控制)将硅粉加入流化床反应器。③系统中设计 了能力相匹配的烘粉炉,可使未干燥的硅粉于此进行流态化气流干燥,达到反应要求。④借助导热油移出 反应热,以保证流化床内反应温度均匀,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⑤经一级旋风分离器捕集的细粉直接回床, 工业科学技术 ·241· 二级旋风分离器捕集的废触体根据具体情况回床,以便进一步提高硅的利用率。⑥移出的合成反应热或首 先用于流程中的高温用户,其余由废热锅炉副产蒸汽;或全部副产蒸汽,充分地回收利用能量。⑦高压氯 甲烷闪蒸放出冷量、循环氯甲烷冷凝放出热量,构成了巧妙的经济合理的热泵节能流程。⑧反应系统每周 期开车时的升温,均以导热油作为加热介质,采用电加热或其他加热方式进行。⑨经两级旋风分离器后, 合成气中残存的硅、铜细粉,再用湿法除尘方式彻底除去。⑩在蒸发器中的浆液通过闪蒸及冷凝,使排出 系统的浆液中的高沸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 (11)放空尾气分别经水冷、-15℃盐水冷凝、再经-35℃氟 利昂直接蒸发冷凝,最大程度地回收氯甲烷、减少环境污染。(12)为了保障易燃易爆物料氯甲烷、导热 油及甲基氯硅烷混合物的安全存放,其贮槽均设置氮气保护,使之维持一定的压力并避免接触空气,确保 安全生产。 甲基单体分离工艺流程特点:①经多次计算机流程模拟及系统优化设计确定各单体的合理切分顺序, 采用先脱高、后脱低的多塔连续的分离工艺,分别获得多种高纯度的甲基氯硅烷精单体产品;②该流程能 耗低,各种精单体的纯度高,二甲基二氯硅烷的纯度高达 99.97%;③流程中专门设置一台高沸物塔,以 提高二甲单体的收率;④由甲基氯硅烷单体的物性所决定,装置运行中必须绝对隔绝空气,各贮槽均设置 了氮气与放空尾气的压力分程调节,使贮槽压力控制在一定值,利于装置稳定运行,并防止大气进入单体 贮槽;⑤所有的放空不凝气均经尾气冷凝器排至尾气洗涤系统,经洗涤后达标排放;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低压降的板型,高效率、低压降的金属丝网波纹填料,以尽量降低塔高,并获得高分离度;⑦所有输送物 料的泵均采用无泄漏泵。 【甲醇氢氯化法生产甲烷氯化物设计技术】 该项目是由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甲醇氢氯 化及一氯甲烷热氯化工艺,为国内第一套全部采用自己开发、以甲醇为原料的大型甲烷氯化物工业化生产 技术。该项目主要技术特点:1.氢氯化工艺。甲醇氢氯化采用气固催化工艺、单台列管等温反应器及国产 催化剂,导热油移热,通过原料配比控制副反应二甲醚生成量,反应器的设计和制造由国内完成。具有如 下特点:①气固催化反应器,处理能力大,操作简单。采用反应模型及模拟计算软件,反应器自主设计。 反应器结构考虑反应温度轴向径分布梯度,温度分布均匀,材质采用复合耐蚀金属堆焊工艺,有效地控制 了化学腐蚀。②采用高效催化剂,甲醇转化率高,选择性好。控制过量氯化氢与原料甲醇的配比,使副反 应二甲醚的生成量最低。③采用导热油循环移热系统,保证反应温度的平稳,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2. 激冷工艺。采用激冷工艺对高温反应混合气进行冷却,同时吸收未反应的氯化氢气体,生产 21%的盐酸, 无废酸液体生成。含水氯化氢系统采用钢衬四氟、石墨设备,解决了高温氯化氢的腐蚀问题,改变了使用 搪玻璃设备易破碎及装置开工率低的问题。3.单塔硫酸干燥工艺。一氯甲烷干燥采用单台硫酸干燥塔代替 常规的三塔干燥塔,简化流程,节省投资。4.甲醇回收工艺。采用甲醇汽提和循环蒸发工艺,回收甲醇, 降低原料消耗。5.高温热氯化工艺。采用一氯甲烷高温气相热氯化工艺生产二氯甲烷、氯仿及四氯化碳, 操作简单,产品比例可调整,四氯化碳联产量最低。反应器和激冷塔等关键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全部国内完 成。6.三级冷凝器工艺分离氯化氢。采用三级换热冷凝系统,分离出符合氢氯化反应纯度要求的氯化氢气 体,同时向反应系统再循环,以维持反应温度。与常规的塔器分离系统相比,降低能耗,简化流程。7.精 馏及共沸工艺。采用先精馏后碱洗、共沸干燥的工艺流程顺序,使产品比例调整由弹性较大的精馏塔来实 现,产品的纯度由单组份的共沸干燥系统实现,保证了产品的高纯度,可替代进口产品,符合行业要求。 采用先进的 ASPEN 流程模拟和换热器 HTRI 计算软件,优化设计,合理经济。8.尾气回收及再生工艺。 采用再生干燥及尾气冷凝工艺回收有机物,废液和尾气达标排放,降低原料消耗。 【金岭 8 万吨/年甲烷氯化物工程】 该项目由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完成。该项目是国内首套规 模在 8 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甲醇法甲烷氯化物生产装置,该装置经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不断创新,技术 起点高,填补了国内甲醇法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大型经济规模甲烷氯化物装置的空白。装置采用该公司自行 开发、以甲醇为原料的甲醇氢氯化及一氯甲烷热氯化工艺的甲烷氯化物工业化生产技术,该技术 2005 年 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甲烷氯化物工业生产技术是以甲醇为原料,采用甲醇氢氯化 ·24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和一氯甲烷热氯化两步反应组合形式生产甲烷氯化物,包括甲醇氢氯化生产一氯甲烷、一氯甲烷热氯化生 产甲烷氯化物混合物、产品精制、再生及尾气冷凝回收系统、液氯汽化、氯化氢及氯气尾气吸收处理等工 艺单元。该工业技术具有原料易得、原材料消耗低、产品纯度高、三废排放少、装置安全性高、操作简单、 四氯化碳联产量低等特点。该装置是位于山东金岭集团化工园区内的新建装置,占地 800 亩。工程按照一 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2004 年 4 月完成方案设计,2005 年 1 月完成详细设计。一期 4 万吨/年甲 烷氯化物工艺装置及配套的公用工程及和辅助生产设施,于 2004 年 8 月开工建设,2005 年 6 月装置投产, 一次开车成功。2005 年 12 月,二期工艺装置投产,达到设计总能力。2006 年 8 月通过装置性能考核,各 项生产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考核指标,证明该项目工业化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及可靠性。该项目获 2007 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徐兰生) 【新菌种研究】 该项目由省微生物研究所党永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研究完成,已通过省科技厅验收。项 目主要对黑曲霉菌株所产生的耐酸性α-淀粉酶的酶学性质、发酵条件及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系统深入研 究,并对该蛋白酶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进行该类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为进一步对 菌种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创造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真菌耐酸性α-淀粉酶最适 pH 值为 4.0,最适反应温 度为 70℃,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热稳定性,能够满足药品生产、酿造及食品加工等行业对淀粉前处理技 术的要求。其平均发酵产酶量为 1500U/ml,粗酶得率为 8g/L 以上。 【药物新剂型制备工艺的研发】 该项目由省微生物研究所张晓琦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研究完成,已通过 省科技厅验收。项目通过大通量菌种筛选,获得了一株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高产菌株;完成了α-葡萄 糖苷酶抑制剂高产菌株试验室摇瓶发酵工艺条件及培养基组成的研究,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完成了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及对发酵液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吸附解吸条件研究,确定了提取工艺条件,提 取收率≥75%。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了 20L 全自动发酵罐发酵模拟放大试验。项目的研究为开发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江莹) 【陕北沙棘深加工技术转化】 该项目由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参与研究。项目主要是将超临界 CO2 萃 取技术用于提取陕北沙棘籽油和精制沙棘黄酮,建设沙棘籽油提取和沙棘黄酮精制生产线;建立产品质量 监控体系。开展沙棘荞麦醋专用发酵菌株的筛选、提纯、复壮工作,并将其应用于企业改造和新建的年产 沙棘荞麦醋万吨生产线;确定工艺路线,提供基础数据,建立产品质量监控体系,配合企业完成在生产线 上的试验。 (李本光) 【10 万吨/年硝酸装置“四合一”机组】 该项目由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马德洁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该机组主要由轴流压缩机、NOx 压缩机、尾气透平膨胀机和汽轮机组成,是硝酸生产中的核心设备。 该设备的主要动力消耗完全实现系统自给,是一种典型的能量自给自足型机组。项目通过研究各单机与工 艺系统的关系,将工艺系统与各单机的最佳特性结合,开发了用于硝酸装置轴流与离心压缩机性能匹配优 化设计软件;研究系统管网阻力对各单机及机组性能和硝酸工艺系统的影响,开发了尾气透平膨胀机静叶 可调装置,并采用轴流压缩机与尾气透平膨胀机静叶可调相结合的手段,保证工艺装置具有良好的操作范 围;研究 NOx 压缩机中铵盐的在线清洗技术,消除了铵盐结晶;对机组轴系进行动力学特性建模分析, 进行了临界转速、不平衡响应、转子瞬态响应等计算。该项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国产化机组,充分 融合了轴流和离心压缩机以及透平膨胀机的各自特点,系统优化,性能优良,整个机组的配置达到国际同 类技术的先进水平,结束了国内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现已设计生产 18 台套同类机组,应用于硝酸生产 和煤气综合循环发电等工业装置,为用户节省一次性投资 3000 万元,回收的能量每年可节约 1720 万元。 降低了因引进硝酸机组而产生的巨额成本,促进了硝酸工业与风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高性能气相氟化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吕剑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 工业科学技术 ·243· 目采用独创的“氟化-沉淀”一步法合成工艺路线,合成出四系列六类型适用于不同氟氯交换反应的氟化 催化剂。与一般的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可直接制得含氟量大于 70%的氟化催化剂,工艺简单、易于控制、 催化剂活性再现性好。并对氟化催化剂的活化、再生过程进行了研究,使氟化催化剂满足了工业化应用的 需要。项目进行了气相催化氟化合成 HFC-134a、HFC-125、HFC-32、HFC-143a、HFC-1243 等 ODS 替代 品工艺技术的研究,解决了 HF 与有机反应物的混合均匀问题、副产物有效抑制及分离,产品的纯化分离 问题、有机物气化等工程技术难题,形成了成套 HFCs 合成工艺技术。开发的系列高性能氟化催化剂已列 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开发的系列 HFCs 合成工艺技术已推广应用于 8 家大型氟化工企 业,带动 HFCs 应用产业——家电、汽车、电子等产业向环保方向发展。该项目形成了 15 项发明专利和 10 多项专有技术,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用可回收配体通过不对称双羟化反应合成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张生勇等科技 人员共同完成。该研究创立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不对称催化技术合成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新方 法,合成路线短,成本低廉,具有很强的技术竞争力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①首次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 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手性配体,从中筛选出两种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配体,与高聚物支载的 TentaGel-OsO4 构成了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催化剂。将其用于肉桂酸酯的不对称双羟化反应(AD),得到 手性邻二醇,光学产率大于 99%ee,化学产率超过 94%,催化剂重复使用 10 次,回收率大于 93%,显着 地降低了合成成本。同时,解决了毒性的 OsO4 流失问题。②从原料开始经 AD、环化、开环等反应, “一 锅法”方便地合成了 C13 侧链,总产率 76%。实现了批量生产,产品已供应给有关企业。③C13 侧链与 双保护的巴卡亭反应,再经解保护和纯化,可分别得到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总产率 64%。④建立了用 毛细管电泳法(CE)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监控合成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反应进程及测定产品纯度 的新方法,优化了生产工艺,保证了产品质量。项目共发表论文 44 篇,其中 26 篇被 SCI 收录,7 篇被 EI 收录。项目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利用炼厂副产气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石油化工产品】 该项目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袁定雄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延安炼油厂为合理利用炼厂副产液化气资源,开发高附加值石油化工新产 品,解决装置试车及生产的技术难题,先后建成投产了 10 万吨/年聚丙烯装置、6 万吨/年 MTBE 装置, 填补了陕西省内无聚丙烯产品和 MTBE 产品的空白。炼厂副产液化气的精制、分离:液化气脱硫化氢选 用 MDEA 复配型溶剂,采用胺法脱硫工艺脱除液态烃中的硫化氢。液化气脱硫醇采用予碱洗加抽提氧化 脱硫醇的典型工艺;气体分馏装置采用四塔分离流程。脱丙烷塔、脱乙烷塔、脱戊烷塔选用导向浮阀塔板, 丙烯塔选用 ADV 高效浮阀塔板;气体分馏装置丙烯塔采用开式热泵流程。利用炼厂副产液化气中丙烯开 发聚丙烯产品:采用中国石化第二代液相双环管聚丙烯成套技术和国产催化剂,通过应用双环管结构的聚 合反应器连续聚合生产均聚物,能耗物耗低,产品适用领域广;利用炼厂副产液化气中异丁烯开发 MTBE 产品:采用混相反应-催化蒸馏合成 MTBE 组合工艺,混相反应床在反应器内使部分物料气化吸收反应热, 达到控制反应温度的目的。其工艺流程简单,设备少,能耗低,异丁烯转化率达 90%以上。催化蒸馏工 艺使反应和分离在同一个塔内操作,既节约能源,又可达到异丁烯的高转化率。该厂聚丙烯产品为聚丙烯 加工产品—无纺布、BOPP 薄膜提供了原料基础。MTBE 产品为企业增产高辛烷值汽油,提高出厂汽油质 量提供了保证。自 2005 年 5 月先后投产至 2007 年 3 月底项目累计新增利税 105386.861 万元,实现利润 69055.801 万元。 【荧光增白剂 CBW】 该项目由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张存社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 色的荧光染料。项目开发出合理的工艺技术,研制成功荧光增白剂 CBW。1998 年建成 100 吨/年中试生产 装置,生产工艺稳定,产品质量好、性能优异。后又根据用户的要求,相继开发出粉状、浆状、液体三个 系列六个品种的产品,浆状和液体剂型是该院独创的独特商品化形态,无粉态污染、更环保。荧光增白剂 CBW,2000 年被科技部等六部委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从 2004 ·24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年起经过产业化研究,形成 500t/a 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解决了合成工艺中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生产 过程稳定、安全、简便。2007 年通过验收,产品质量、工艺合成技术、剂型的开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超级增白剂 CBW 产品的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同类进口增 白剂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项目水平属国内领先。 【1.5 万吨/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工业化试验装置工程】 该项目由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 责任公司刘中民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以该公司为技术创新主体,利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 所自主创新中试技术成果和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雄厚的工程技术开发的设计实力,三方合作共同开发 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项目,2004 年 8 月在陕西正式启动,经三方共同努力,试验装置 于 2005 年 12 月在陕西华县建成,并于 2006 年 2 月 20 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在煤或天然气合成甲醇、甲 醇制低碳烯烃、低碳烯烃精制分离的整条生产链中,由甲醇生产低碳烯烃的 DMTO 工艺是全过程的关键。 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万吨级 DMTO 工业化试验装置,已经对 DMTO 工艺技术的选择、 关键设备的设计、重要设备造型和催化剂工业化应用性能等问题进行工程验证与考核,为百万吨级的 DMTO 大型工业装置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设计数据和工程经验。该装置的建设和成功运行,对国内 DMTO 的工业化应用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2006 年 9 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省发改委主持召开了该项目验收 会,进行了验收。 【配合物的热焓测定和计算】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高胜利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研究了对上百种 新型自制未见文献报道的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功能配合物(食品添加剂、半导体原材料、含能材料等)的 热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测定,包括它们在水中的熔解焓、稀释焓、结晶焓、液相生成反应焓变和恒容燃烧 能等,并计算了标准燃烧焓、标准生成焓、固相生成反应焓变以及液相生成反应的热动力学常数和动力学 常数。项目组与“绵阳中物热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对国内唯一一家量热计“RD496-Ⅱ微量热计” 的生产转型,在仪器标定、功能鉴定,特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和使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使其公司生产的 “RD496-Ⅲ微量热计”投产,增大销售。设计建立了国内首创“精密转动弹热量计”,解决了关键的自动 脱离式点火断电电路,丰富和完善了转动弹量热技术及其理论基础,设计出对不同物质测定时的初态弹液, 完成了终态产物的分析技术,使仪器精度达 4.18×10-4。进行了多项量热理论模型、程序设计的研究,扩 大了热量计的实际应用范围。项目发表研究论文 114 篇,被 EI 收录 36 篇,被 SCI 收录 67 篇。项目水平 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纳米粒子对乳状液的稳定作用及在纳米结构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贺 拥军、余向阳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研究主要以氧化物、硫化物、含氧酸盐、聚合物纳米粒子等典型纳 米粒子为乳化剂,制备纳米粒子稳定乳液;在纳米粒子稳定乳液中进行化学反应合成纳米结构;并对纳米 结构进行性能评价。在研究中着重探讨纳米粒子的界面行为特征和对乳液稳定作用的机制、纳米粒子稳定 乳液中化学反应的特殊规律,以及影响所合成的纳米结构的组成、结构、形貌和性能的控制因素。该研究 的科学价值在于对纳米粒子对乳状液的稳定作用以及纳米粒子稳定乳液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丰富 了乳液分散体系的内容,为乳液分散体系的理论和应用创新增加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对纳米粒子稳定乳液 中化学反应的特殊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对纳米粒子界面效应的认识,对于纳米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具 有重要借鉴价值;提出“纳米粒子稳定乳液法”合成纳米结构的新方法;基于纳米粒子稳定乳液进行化学 反应,为纳米粒子的修饰、复合和功能化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该研究发表的论文被 SCI 收录 12 篇,EI 收录 9 篇。 【炭黑燃烧室超高温生产炭黑】 该项目由韩城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王健武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 目是炭黑生产油炉法的以乙烯焦油作燃料,将炭黑原料油以雾化状态喷入燃烧室高温裂解,经急冷成炭黑 烟气后收集炭黑的炭黑生产技术。炭黑燃烧室是炭黑生产的核心装置,其长时间安全耐高温程度决定着炭 黑产品的质量和收率。炭黑长时间安全耐高温程度,涉及耐火材料和炉型的研制,入炉富氧技术在炭黑生 产中的利用等。目前国内炭黑燃烧室装置长时间耐高温程度为 1900℃,国外大型炭黑公司一般保持在 工业科学技术 ·245· 1927℃,只有美国卡博特公司燃烧室保持在 2000℃,它的产品为世界一流。根据炭黑生成理论和炭黑的 质量、收率与炭黑燃烧室、空气预热器温度的关系理论为依据,经过研究、试验、修正、优化,成功地把 现有生产线工艺燃烧室温度由 1927℃提高到 2037℃,同时对炭黑过程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原料烃 质量、风油(或气)比、流速、停留时间、急冷位置)进行调整、优化了控制参数。应用该技术生产的产 品(N234)经国家炭黑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检测,达到 GB3778-2003 标准,符合美国 ASTM D1765 标准。 与原炭黑生产工艺相比,在相同投入量的条件下,质量提高、收率提高、尾气排放量下降,环保质量和企 业效益提高。用该项技术生产的轮胎可以降低汽车的油耗,减少公害;可直接用于同类型的湿法炭黑生产 线,节约成本数亿元以上,炭黑品质提高每吨升值 200~300 元,可增加净效益数亿元,两项合计可达近 10 亿元。 【节能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开发与量产】 该项目由彩虹集团公司李蓬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节能灯用 稀土三基色荧光粉产品为固体发光材料,主要应用于光学照明领域。该体系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属于光致 发光材料,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由红、绿、蓝三种荧光粉组成,红粉为铕激发,绿粉为铽激发,蓝粉为 铕锰激发,是目前最重要的稀土发光材料之一。 【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吕九如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①发现了后 化学发光现象,定义了后化学发光和后化学发光反应。研究了第二主族元素 Mg2+,Ca2+, Sr2+和 Ba2+ 和有机物异烟肼等在高锰酸钾-鲁米诺体系和高锰酸钾-荧光素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行为,建立这些物质的 后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②将控制阴极电位电解技术引入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实 现了钼、钒等的在线电化学还原与化学发光分析的结合,改善了测定钼、钒化学发光方法的选择性。③选 择亚铁氰化钾作为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的背景抑制剂,建立了以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 为基础的多种物质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并系统地研究了亚铁氰化钾抑制背景的反应机理。所建方法具有 背景小,精密度好,检出限低的显着优点。④发现了多种非金属离子、药物及环境污染物对鲁米诺-过氧 化氢体系的增敏作用,建立了测定这些物质灵敏、简单的流动注射发光分析新方法。拓宽了鲁米诺化学发 光体系的分析应用范围。⑤利用高锰酸钾体系,建立了阿莫西林和酚磺乙胺灵敏的化学发光分析法。后化 学发光现象的发现与后化学发光反应概念的提出不仅扩大了化学发光法分析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化学发光 反应的理论,深化了人们对化学发光现象本质的认识。构建了一个新研究领域——后化学发光分析。该研 究成果在化学发光分析理论及其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的成果,处于国际首创/领先水平。项目共 发表 16 篇研究论文,有 14 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外 SCI 源刊上,2 篇研究论文发表《分析化学》 (SCI-E) 上,16 篇研究论文全部被 SCI 收录。 【碳/碳复合材料碳源化合物热解机理的理论研究及其材料的致密化】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王惠等科技人员 共同完成。项目研究内容:①针对环己烷等碳源化合物的热解特点,经过理论化学计算程序和模型的设计 以及相关热、动力学参数的模拟计算,找到了多种适合碳源化合物热裂解成碳机理研究的计算程序、方法 和模型。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经过 3 种方法 2 种基组对 3 种不同碳源进行了计算研究;探索出用键能、 键焓和前线轨道能级差等热力学参数判断碳前驱体热反应性的有效方法,解决了因理论的局限性而无法对 均裂反应路径至沉积碳的反应通道进行有效选择的难题。②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碳源化合物环己烷从初始 裂解到沉积碳的热解机理,并提出了最佳反应路径、反应温度、速率、压力等工艺影响参数。环己烷的理 论计算结果:热解温度 650℃左右、热缩聚温度 780℃左右、碳化温度 900℃左右。③通过实验证实了理 论计算的正确性,并获得了实验热解温度 680℃左右、热缩聚温度 810℃左右和碳化温度 930℃左右等参 数。该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其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使得碳/碳复合材料致密化工艺的实验成本降 低。④在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液相沉积法碳/碳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制备了密度为 1.70g/cm3 的碳/碳复 合材料。其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抗拉强度 132MPa;抗拉弹性模量 44GPa;抗拉断裂应变 0.31%,达到了该 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该项目以致密化工艺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将理论计算化学与材料制备工艺相结合, ·24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并实现了该工艺。其理论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该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40 篇,其中 SCI 收录 20 篇、 EI 收录 5 篇、SCI-E 收录 5 篇。 【新型功能整理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工程大学杨定国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研究是 在分析不同纤维特性和对功能整理要求以及功能整理的基本原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自行设计和研制了适 用纺织品加工的新型功能整理剂合成多元醇中间体(YE、YS) ;采用自行研制的中间体合成新型功能整理 剂(PYX-1、PYX-2) ;探讨分析了整理剂的应用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以及整理剂与应用性能的构效关系。 该项目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①通过自行设计和研制了适用纺织品加工的新型功能整理剂合成多元醇 中间体(YE、YS);②采用自行研制的中间体合成新型功能整理剂(PYX-1、PYX-2);③探讨分析了整 理剂的应用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以及整理剂与应用性能的构效关系。合成中间体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① 名称:YE;羟值 51.95;官能团数:3;酸值:0.2;水分(%) :0.06;外观:淡黄色;水溶性:溶于水; pH 值:5~5.5。②名称:YS;羟值:57.15;官能团数:3;酸值:0.2;水分(%) :0.04;外观:无色; 水溶性:溶于水;pH 值:5~5.5。 (注:羟值、酸值单位是 mgKOH/g,pH 值为 1%溶液)新型功能整理 剂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①名称:PYX-1;外观形态:淡黄色液体;离子性:阴离子;含固量: (18±2)%; pH 值(1%溶液) :5~6.5;稳定性:1 年(常温) ;溶解性:溶于水。②名称:PYX-2;外观形态:淡黄色 液体;离子性:阴离子;含固量: (18±2)%;pH 值(1%溶液):5~6.5;稳定性:1 年(常温) ;溶解性: 溶于水。研制的新型功能整理剂填补了国内纺织品功能整理采用反应性、水溶性聚氨酯树脂的空白,达国 际先进水平。 城镇(乡)建设技术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管理】 按照建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国家机关 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建科[2007]245 号) ,制定下发了《陕西省国家机关 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监管体系工作方案》 《陕西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公示办法》 。 8 月 20 日~9 月 30 日,对西安、宝鸡、榆林、延安、汉中五城市的 21 个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 行了能耗调查。建设厅会同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教育厅选择 20 个省级机关办公建筑和 5 所高校建筑 为能效公示对象,对其进行了能源审计。完成了 10 栋政府办公建筑和 10 栋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进 行了能耗公示。西安市作为国家建筑节能示范城市,建立了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对政府办公建筑 和大型公共建筑开展了能耗普查。 【既有建筑节能的改造】 鉴于 2007 年是实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第一年,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省 建设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 《通知》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基本原则、 改造对象、改造主体、改造内容及改造要求等事宜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以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对改造任务进 行分解和落实,确保了全年改造任务的完成。 【建筑施工新技术推广应用】 全省共创建省科技示范工程 35 项。2007 年 8 月,延安市体育场工程已通 过建设部国家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验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疗楼、西安都市之门工程、法门寺 合十舍利塔等 8 项工程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在西安市建筑施工中大力 推广使用桅杆式机械设备组合式塔基基础技术和在建筑领域推广十项新技术,其中组合式塔基基础技术推 广后每年全市可节省建筑混凝土 10 万吨以上,节省投资 2000 万~3000 万元以上。通过开展创建示范工 程,有效推动了全省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韩继程) 【西部生态民居建筑理论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 工业科学技术 ·247· 以构建具有地域特征的新型绿色乡村生态民居建筑模式为目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①传统生态民居生 态建筑经验的定量化研究;②传统民居建筑空间解析研究;③乡村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研究;④ 传统民居构造和室内热湿物理过程研究;⑤传统民居构造和材料的力学与抗震性能研究;⑥新型生态民居 建筑方案的设计创作研究;⑦新型生态民居建筑的示范工程与推广应用;⑧新型生态民居建筑示范工程的 科学评价研究。该项目以提高西部乡村地区贫困人群的居住环境质量为己任,以研发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成本低廉、地域民族特色鲜明的新型民居建筑模式为目标,以绿色建筑理论为基础,优化采用方案 创作、主观反应调查、公众参与式设计与方案评价、新技术综合应用试验、物理环境现场测试、数值模拟、 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等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环境科学以及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从继承和发扬传统地 域建筑文化,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出发,构建有地域特 征的新型绿色乡村民居建筑。项目水平国际领先。该成果已在云南、宁夏、陕西陕北推广应用。 【关中高新带城市化发展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城市战略研究所党兴华、吴艳霞等科技人 员共同完成。项目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发展理论和统计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研究方法, 在对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城市群发展现状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城市群发展现状从规 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及评价;对关中城市群的发展环境和内外部环境分 析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发展关中城市群应采取的空间 布局及产业布局;总结典型发达国家城市群发展的过程和经验,提出了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城市化发展模 式;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关中城市群动力机制重塑的方向;从经济—地理—制度三 维角度设计出促进关中高新带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应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群发展 的过程和经验,提出了发展的产业政策。该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战略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理工大学李随成、林筠等科技人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完 成。该项目对阎良航空工业城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动态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对中国航 空工业发展及战略需求的分析,以及对目前已形成的阎良飞机产业格局的分析,论证了阎良航空工业城建 设发展的必要性。总结了国外著名航空工业城发展的过程与经验,比较了不同发展模式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提出了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的模式、战略思路与目标、战略重点与措施。依据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和 多角度的综合分析,针对阎良的实际,确定了促进航空工业城发展的动力因素,构建了分析其发展动力的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分类计量统计模型,确定了促进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的积极因素、一般因素和障碍因 素。多角度分析了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动力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动力因素子方程及发展系统方程对动力 因素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依据国外航空工业城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和产业集聚发展的理论, 提出了阎良航空工业城以航空产业集群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构建了专业化城市发 展动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对阎良航空工业城进行了动力因素评价, 分析了各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从政策支持、产业带动、科技辐射、环境建设、制度创新、市场引导等方 面提出了阎良航空工业城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该项目出版著作 1 部。项目水平国内领先。 【克拉玛依引水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 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承担的新疆克拉玛依市 的项目。项目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管理为基础,以水量调度的业务流程为主线,生态环境保 护为目的,通过数学模型、科学计算、虚拟仿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航空摄影测量、自动控制和全球 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构建克拉玛依水量调度应用系统,建设引水工程水量调度业务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项目经费 3000 万元,2007 年完成设计。 (毛耀保) 【凤凰丽景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该项目由省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该小区位于庆阳市长庆路和凤 凰路的交汇处,占地 75 亩。该地块交通方便,环境良好,在用地范围内有六处原有住宅楼需要保留,按 ·24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照控规条件,建设用地呈不规则形,用地条件比较复杂。整个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沿街设有二层商铺。 小区内公共设施齐全,使用方便。住宅户型分为三室两厅两卫、三室两厅一卫、两室两厅一卫,以中小户 型为主。力求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呈现人性化,均为明厅、明卧、明厨、明卫。该项目现正在施工, 设计方案获得了规划、建设部门的认可和好评,并成为庆阳市老城区住宅建设的示范工程。 【陕西省新农村经济适用住宅设计(关中方案一) 】 该项目是省冶金设计研究院孙学红、吴谨婵等人参加 省建设厅组织的省新农村住宅设计竞赛项目。该设计空间环境模拟关中地区的五口之家,考虑乡村长期规 划及传统街道尺度,参照传统四合院组合的特点,重塑传统街区的空间环境,增加邻里交往和居住者的归 属感。单体设计充分考虑到关中地区的建筑环境,以符合关中风情、新颖适用、节约用地、经济美观为原 则,汲取了传统四合院的院落特点,建筑造型具有关中民居风情。功能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新的突破, 如自然空调系统、自然通风系统及太阳能、沼气等先进新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基地面积控制在 200 平方米 左右(即传统的 0.3 亩桩基地) 。2007 年,该方案(关中方案一)在陕西省建设厅组织的陕西省新农村住 宅设计参赛的 200 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设计,获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曹惠民) 【双曲线冷却塔爆破拆除技术】 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刘孟龙等和广东宏大爆破工程有限公司针对 略阳发电厂双曲线冷却塔爆破拆除作业面小,拆除难度大的问题,拟定了略阳发电厂 3000 平方米自然冷 却塔爆破方案。方案借鉴简体构筑物爆破设计模式,采用较大的炸高,以获得较大的触地冲能,使薄壁塔 筒触地充分解体,减少二次解体工作量。并根据爆体周围环境、塔体结构,采用“预开定向窗,预处理部 分塔壁板块、预留部分塔体支撑爆破板块的定向倒塌”爆破方案,爆破网路连接采用先进的“非电毫秒导 爆管复式网路” 。2005 年 11 月成功实施冷却塔爆破拆除,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举世瞩目的“西北第一爆” 。 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隔震技术在 330kV 西北郊变电站 110kV 配电楼中的研究与应用】 2005 年省电力设计院、西安理工大学 张小民、文波等在国内首次将柔性隔震技术应用于变电工程,通过软件对三维空间模型和平面层模型进行 分析、计算,在西安 330kV 西北郊变电站配电楼的基础顶面设置隔震橡胶支座,将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 隔离。同时改进现有型号隔震支座参数,在不增加工程投资的基础上,可大幅度降低地震经济损失。项目 首次将隔震技术用于变电站建筑物,在国内同类工程中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 术奖三等奖。 (何晓英等) 【X 型宽尾墩消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 院梁宗祥、尹进步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X 型宽尾墩是继承传统宽尾墩优点、克服其缺点后,在宽尾墩底 部开口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宽尾墩。这种新型宽尾墩小流量泄洪时,水流不受宽尾墩影响,全部沿台阶坝面 下泄。大流量泄洪时,一部分水流沿坝面下泄,充分发挥台阶坝面的消能作用,一部分以宽尾墩收缩射流 形式下泄,充分发挥宽尾墩消能作用,下开口过流对上部宽尾墩射流有一个上托作用,可有效减小消力池 底板所承受的冲击压强。X 型宽尾墩优点:①底部下开口过流所形成的水垫层,使消力池底板冲击压强减 小约 30%;②利用台阶小流量泄洪,既不冲砸坝面,又充分利用了台阶面小流量高消能率的特点;③与台 阶坝面、消力池联合使用,不同泄量的总消能率得到普遍提高;④在尾水深度许可条件下,可取消下游坝 脚与消力池连接反弧。X 型宽尾墩与 RCC 筑坝技术匹配,为台阶坝面在高水头大单宽泄洪工程上的安全 应用创造了条件,节约工程量,缩短施工工期。X 型宽尾墩已经在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乌江索风营 水电站得到成功应用,正在设计施工的思林水电站、沙沱水电站、鲁地拉水电站、马马崖水电站均已采用 X 型宽尾墩。 工业科学技术 ·249· 【钱江四桥双层钢管砼拱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揣国新等科技人 员共同完成。杭州市钱塘江四桥为多跨双层组合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190 米跨为下承式和中承式系杆组 合桁架式钢管混凝土拱桥,85 米跨为下承式和上承式系杆组合钢管混凝土拱桥。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①多跨双层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端横梁及拱脚的施工工艺、缆索吊系统设计与安装工艺、钢拱肋主拱的安 装施工工艺、系梁高空悬吊法施工工艺、管压砼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成套施工技术;②多跨双层系杆拱桥的 施工控制;③拱梁组合体系的加载及体系转换。该桥结构新颖,受力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属 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在双层钢管拱桥上部结构施工领域的空白。 【汉江通航建筑物选型及平面布置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理工大学黄强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在系统 研究了汉江航运发展规划、设计、运行资料,分析了汉江通航现状和设计规划中的一些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对汉江梯级通航建筑物的选型及平面布置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以下研究:①在分析汉江航运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汉江地理区位优势和腹地的经济发展指标,研究了西康铁路煤炭分流可能形成的近远期水运分流量, 预测了近期和远期各个枢纽的水运过坝量,比较和选择了各枢纽合理的通航规模,探讨了增大过坝运量的 可能性以及方法。②通过建立安康水库洪水优化调度模型和安康、蜀河水库联合洪水调度模拟模型,计算 并提出了蜀河水电站枢纽泄水建筑物泄流参数优化结果。③提出了汉江七个梯级水电站通航建筑的总体布 置,重点研究了蜀河水电站枢纽通航设施的结构型式和基于常规泄流参数和优化参数后的两个平面布置方 案。④通过物理模型制安并进行试验论证,探讨蜀河水电站枢纽发电、泄洪、施工对航运的影响,深入研 究了蜀河水电站枢纽中通航建筑物引航道、口门区通航的水流条件等问题;提出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 理的通航方案。 【西安国际商展中心岩土工程勘察】 该项目由由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西安国际商展中心 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内,属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该建筑由办公楼、 住宅楼及裙楼三部分组成,办公楼地上 38 层,地下 2 层,高度 140m,筒中筒结构,桩筏基础;住宅楼地 上 30 层,地下 2 层,高度 98m,框剪结构,桩筏基础;裙楼地上 3 层,地下 2 层,框架结构,桩筏基础。 该建筑安全等级为一级,复合体型复杂,对差异沉降要求敏感。该项目通过对场地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 调查研究,对直接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区域地质构造、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进行了论述,对场地稳定性作 出了评价,为建筑物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资料和建议;对场地地下水的特征、潜水位变化规律、年度地下 水位的升降进行观测,并对基坑内的降水深度、降深范围、降水设计参数、降水漏斗影响半径和降水对周 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证,为降水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基坑开挖和支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 方案;在地基基础方案选取时,针对三个独立的建筑物的不同特性,办公楼及住宅楼部分否认了天然地基 方案,根据上部荷重及地基土情况,对桩基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选择摩擦性状的大直径混凝土钻孔灌 注桩方案,按照土性指标、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结合该院在西安黄土地区桩基静载试验 的经验,提供了各层地基土的极限侧阻力和端阻力标准值,估算出不同桩径和不同桩长的钻孔灌注桩的单 桩极限承载力,绘制并拟合出了单桩极限承载力与桩径、桩长的线性关系图和表达公式,供设计选用;对 桩端面土层承载力进行了验算。在桩基沉降的预估计算方面,对不同桩长的两栋楼的中心点和角点均给予 估算和评价。对于基底压力要求较小的裙楼,且基础埋深大,认为其为全补偿基础,但存在一定的再压缩 沉降量,在控制好主楼与裙楼的差异沉降的前提下,天然地基和桩基方案均是可行的。对施工和使用中应 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供了相应设计参数和建议;在桩基试验和检测的过程中,验证了各种参 数建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节省了开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荣获 2007 年度国家第十届优秀工 程勘察铜奖。 【编播楼岩土工程勘察、桩基试验及检测】 该项目由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省广播电视中 心拟建的编播楼建筑占地平面为 46.70m×40.20m,地上 25 层,地下 2 层,建筑总高度 99m,框架剪力墙 结构,桩筏基础,基础埋深 10.0m,筏基底面压力设计值 580kPa,设计要求φ800mm 灌注桩单桩极限承 ·25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载力达到 8100~8200kN。拟建编播楼高度大,基础埋深大,对单桩承载力要求高,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拟建编播楼属于对已有建筑物有较大影响的建筑物,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拟建编播楼距广电中心主楼仅 3m。广电中心主楼,地上 18 层,地下 2 层,天 然地基,基础埋深 10m。该工程于 2002 年 2 月对 3 根试桩进行了单桩抗压静载试验,试桩桩长 40m,桩 径 800mm,试桩检测结果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 9825kN,设计单位根据试桩结果,对工程桩桩长做 了调整,减短了 3m;随后对工程桩(桩长 37m,桩径 800mm)进行了动力检测,检测结果为:单桩竖向 极限承载力为 8450kN, 满足设计要求, 节约了投资。 以上数据与该报告书估算结果(桩长 40m,桩径 800mm,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 8460kN)比较接近,表明该报告书提供的桩基参数是准确可靠的。该工程自基础 施工起,对编播楼及广电中心主楼进行了系统的沉降观测工作,截至 2003 年 8 月 18 日(22 层),编播楼 累计沉降量为 5.1~11.3mm,沉降量和整体倾斜均很小,满足建筑物变形要求,这说明桩基性能良好,广 电中心主楼的沉降和差异沉降很小,没有受到编播楼建设的影响。该项目荣获 2007 年度国家第十届优秀 工程勘察铜奖。 (张洁) 【西北电力设计院研究开发基地办公楼工程设计】 该项目由中联西北工程设计院倪欣、侯钢、宋宝君、 梁润超等人完成。总建筑面积 3.5 万平方米,应用建筑设计语言,注重建筑细部设计,精心推敲建筑梁、 板、柱、窗等建筑构件的比例尺度,合理应用建筑构件,丰富建筑造型,从而形成简洁而富有变化、完整 统一的现代化建筑形象。该项目获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陕西华茂经贸中心 B 座(御道华城)工程设计】 该项目由中联西北工程设计院张彦斌、白焕琴、姜继 方、谢长贵等人完成。总建筑面积 4.4 万平方米,总高度 99.3 米。立面端庄大气,基础采用预制静压桩, 充分利用了场地土的分布特征,使成本控制最优;建筑物外墙及屋面采用挤塑板保温,内装饰用环保节能 型建材,空调采用水气螺杆机组、铝合金散热器、分户计量、自动控制、无级调节;在供电、照明、供水、 供热等方面都作了节能创新设计。该项目获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工程设计】 该项目由中联西北工程设计院梁晓光等人完成。总建筑面积 2.7 万 平方米,高度 70 米,立面简洁明快、新颖大方,主体玻璃幕外墙采用 low-e 节能玻璃,并与干挂石材相 结合,使建筑整体风格统一,富有时代气息。科研部分主要有医药研究实验楼,内有陕西省首个按国家 GLP 标准设计的万级洁净实验室,及满足 GMP 要求的十万级液体制剂及三十万级固体制剂洁净区。该项 目获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工程可行性研究】 2007 年,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了西安西电高压开关有限公司的“超高 压(特高压)敞开式开关及配套设备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机械工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承担完成了西安西电电力整流器有限责任公司的“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获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承担完成了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的“电抗器生产线技术改 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 【新农村住宅“陕南方案 1” 】 该项目由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杨华等科技人员承担完成。该方案设计 中充分考虑陕南地处陕西秦岭巴山地区,多山地丘陵,河网密布,气候温润,降水丰沛,城镇大多沿江河 分布延伸的特点和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对生活载体的居 住空间模式,也有了新的需求。在设计上尽量创造方便利于交流的场所,在单体住户内,通过适应自然地 形的错层设计来布置不同的空间,使餐厅、卧室、客厅和庭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私密性 与公共性都有充分的保障;根据村子的地形、地貌可选择单独建造,也可灵活组合成联排,方便相互之间 交往;在层数上进行不同的设置,既满足了不同的需求,也丰富了整体的立面;户型尽量采用小面积,排 列紧凑,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利用地形坡度的高差设置错层,利用每户的位置特点,在满足 个性化空间的同时,提高联排住宅的居住环境质量。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省新农村住宅优秀设计” 工业科学技术 ·251· 及省级优秀设计三等奖。 【新农村住宅“陕南方案 2” 】 该项目由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张蕊等科技人员承担完成。该方案充分 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立面设计上从实际出发,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力求经济、适用、简洁, 突出乡野生活气息,尊重历史文脉。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喷涂白色墙面,形成质朴和谐的颜色搭配。 该方案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注重了功能混合和庭院设计,把居住与附属用房、脏院与净院恰当分割, 改善了居住环境。结合陕南水资源丰富、自来水入户等实际,将卫生间放入室内,改为冲式马桶,将猪圈、 鸡舍等放入后院,并在其下设沼气池,畜禽养殖的发展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脏、乱、差”问 题得以解决。供热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节约了资源。该项目获“陕西省新农村住宅优秀设计”及省级优 秀设计三等奖。 (吴疆) 【神华集团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维修中心改扩建工程】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承担完成。项目充分利用维修中心既有的场地,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装备了大型起重设备,满足了维修 超大型引进设备的需要。增加了对维修设备部件的清洗、喷砂除锈和喷漆处理的功能。设计方案先进,设 备选型合理,减少了各既有维修车间改造的费用,对维修车间功能进行全面调整,将原按维修工艺流程划 分的车间改为按维修对象划分,或按引进设备厂家划分,使维修中心功能更加齐全。该项目获 2007 年度 煤炭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神华集团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车库及公寓工程】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完成。项目屋面保温材料采用挤塑聚苯板,具有压缩强度高、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及水汽滲透率小等优 点。外墙采用 300mm 厚加气混凝土砌块,节约资源且节能、质轻。直径 22mm 以上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 头,作业效率高,不受电力与气候影响,接头质量高,品质稳定。采用节能型单框双玻塑钢门窗,节能保 温。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陕西省中医学校图书综合楼工程】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完成。项目在总体设 计上,充分利用极其有限的用地,将建筑物尽量集中布置,力求为校园创造出更多的外部空间环境。总体 布置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各种人流、物流、车流,各部分分设不同的出入口,既为一个相 融整体又相互独立,使得人流导向明确且交通便捷。除了满足复杂的功能要求外,其建筑造型在统一中求 变化,追求建筑的整体美感,体现学校建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特性,成为校园内标志性的建筑物。采用 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达到先进合理、注意环境保护,对影响环境的污水、废弃物、噪声等进行有 效的处理。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卫勤中心工程】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完成。该工程场 地为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采用灰土夯扩桩和 CFG 桩,消除湿陷性,提高承载力,较钢筋混凝土灌 注桩节约 30%以上的资金,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该工程计算在满足位移的条件下对部分连梁进行铰接处理, 在大震时连梁对剪力墙仍能起一定的约束作用,连梁在大震破坏后,对剪力墙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下结构 内力分析,既安全又经济。地下一层设计时采用自然通风及采光,以达到节约能源及防排烟的目的。运用 智能化系统进行设计,采用了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有线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等系统。屋面 保温材料采用挤塑泡沫保温板,具有压缩强度高、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及水汽渗透率小等优点。直径 22mm 以上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作业效率高,不受电力与气候影响,接头质量高,品质稳定。门窗均 采用节能型塑钢门窗,玻璃幕墙中玻璃采用镀膜玻璃,节能保温。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 设计三等奖。 (霍德忠) 【节能环保全自动大型喷雾干燥器的研究与开发】 该项目是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科技部 2005 年 科技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经费 90 万元。主要研究内容:大型泥浆柱塞泥浆泵的研究与设计;泥 ·252·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浆性能和分风器的研究;大型干燥器的研究与设计;喷嘴结构的研究;新式旋风除尘器及湿法除尘器的研 究与设计。项目已完成研究和设计工作,进入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阶段。2007 年 5 月落实签订样机示范 线合同,9 月样机制作安装。截至 11 月,两个喷塔主体已完成,一个热风炉壳体已制作好,另一个正在制 作。 【陶瓷砖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该项目是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科技部 2006 年国家科技支撑 项目。项目经费 578 万元。通过对坯釉料配方体系、坯体增强增韧、成形、干燥施釉及烧成等技术的研究, 开发出湿法生产薄型陶瓷砖成套技术与装备,建立质量标准。研究内容:①组织专家论证建筑卫生陶瓷生 产企业调研方案和“企业数据调研表”;②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数据的采集(包括信函、会议、现场调研和 检测)和汇总并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③起草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形状 调研报告;④对建筑材料绿色制造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意见建议;⑤《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 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2007 年度该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①完成了实验室坯体配方及增强 增韧研究工作,取得了实验室研究参数。为进一步扩大试验提供了基础配方和工艺参数。②基本完成了扩 大试验线的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扩大试验提供必要的条件,也为整套装备的研究开发所必需的工艺参数的 取得,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示范线的完成打下了基础。③用干法工艺建成年产 100 万平方米的薄形砖生产 线,为该课题下一步研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共性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科技部 2006 年国家科技支撑 项目。项目经费 18 万元。目前正在按计划进行中,总体进展良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①于 11 月组织了 专家论证会,对建筑卫生陶瓷企业调研方案进行材料论证修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生 产状况评价调研表” ,包括“卫生陶瓷生产状况评价调研表”及“建筑瓷砖生产状况评价调研表”两部分; ②通过函调、会议、现场调研及检测等方式开始采集拟定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环境负荷及其他相关基础数 据;③《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的制定已提前完成,并提交了报批稿及编制说明 等相关文件。 【环保型保温陶瓷砖】 该项目是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科技部 2006 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经 费 120 万元。主要研究内容:保温陶瓷砖的配方、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的研究;成形,切割、搬运,码坯 设备的选型及集成运行技术的研究;保温陶瓷砖保温、抗冻、耐腐蚀等性能的研究;保温陶瓷砖的结构造 型的研究;表面装饰及施工技术的研究。根据子课题的研究目标,结合对国外同类产品的分析比较,对国 内的主要陶瓷产区或生产基地的陶土原料从陶瓷工艺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如低质陶土的工艺性 能、存储量及分布状况,矿渣及无机工业废弃物的成瓷性能等;有针对性地对合作企业的陶瓷原料进行研 究,为下一步的工业化生产做准备。制定了保温陶瓷砖行业标准,已完成送审稿的编制,计划年底召开标 准审议会。生产示范线的筹建经过洽谈目前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有:福建华泰、福建协盛、宜兴太阳岛等。 其中已与福建华泰签订了合作协议,基建工作已经开始。 【石膏模快速成形卫生陶瓷技术的研究开发】 该项目是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科技部 2007 年科技 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经费 108 万元。主要研究内容:⑴适合石膏模具快速成形的泥浆制备方法、 泥浆性能、泥浆的颗粒组成的研究。⑵快速浇注成形用模具制作方法的研究,排水通道的形成机理研究; 排水通道形成方法的研究;排水通道的布置方法、位置、模具的厚度,石膏质量对模具性能、寿命影响的 研究。⑶成型时模具负压的大小、施压时间、控制方法、脱模后模具脱水方法、压力大小、控制方法等研 究。⑷模具综合干燥技术的研究。热风布置方式、位置、风力及温度大小、控制方法等研究。 【年产 10000 吨保护渣雾干燥工程设计】 该项目是由山东济钢冶金辅料有限公司投资,咸阳陶瓷研究设 计院负责设计、提供设备及安装、调试。该项目 2004 年立项,2005 年 6 月完成设计,2006 年初投产。各 工业科学技术 ·253· 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干燥后粉料含水率设计值·254·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研究阶段,尚未进入应用阶段。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在规划筹建中;本课题在 2007 年度发表论文 7 篇,正在申请专利 4 项。 【城市污泥生产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项目经费 40 万 元。主要研究内容:①污泥原料的处理,包括干燥、脱水、杀菌、除臭及消除有害成分;②城市污泥制砖 技术可将污泥中有机物,在高温焙烧阶段完全氧化,使有毒重金属形成稳定无害氧化物熔融固定在砖体内, 防止环境生物中毒和结构破坏;③城市污泥制砖技术采用干污泥与页岩粉混合制坯,经干燥后直接烧结制 砖,可大量消化利用污泥,提高砖的孔隙率,改善砖体热工性能,符合墙体材料生产要求;④利用污泥资 源具有热值高和质地较轻的特点,经特殊处理,与黏土均匀混合,在普通砖窑中烧制高抗压强度的轻质节 能砖。 【铁矿尾矿再生节能保温墙体板材的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项目经费 10 万 元。主要研究内容:①原料的组成尤其是尾矿砂中特定成分对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组分选别 和二次浮选、漂洗技术、剔除尾矿中的硫、氯等有害成分,从而获得符合高保温墙体板材的原料。②研究 产品的配方技术和原料标准化配套工艺技术,确保配料组成的稳定性和配方的准确性。③保温隔热墙体板 材烧结发泡、强度形成的机理研究。④保温隔热墙体板材烧成工艺制度研究。⑤保温墙体板材材料结构、 产品性能的试验研究。⑥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深入分析生产工艺可能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带来的影响。 (权宗刚) 【节约生产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及其装置的研究】 该项目由长安大学、镇江华晨华通路面机械有限公司、 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冯忠绪、赵利军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在混凝土搅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提 高混凝土质量,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为目标,主要完成了①节约生产混凝土的关键技术。研究了搅拌过程 的优化理论和优化技术,低效区的形成和消除机理,二次搅拌工艺对混凝土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理,确定 了不同搅拌装置参数和工艺参数的合理取值与相互匹配。②现有搅拌设备的改进。将形成的节约生产混凝 土搅拌装置参数优化、双卧轴振动搅拌、双排搅拌叶片结构和单速二次搅拌等关键技术,应用到现有搅拌 设备中,以提高混凝土生产的综合指标。项目的应用提高搅拌设备工作效率 30%以上,可节约电量约 0.7 亿千瓦小时;当配合比不变时,混凝土强度平均提高 10%以上,当混凝土强度不变时,节约水泥 5%以上, 此项可节约水泥价值人民币约 106 亿元/年;搅拌设备工作噪声降低;衬板使用寿命增加。搅拌质量和搅 拌效率及其综合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搅拌装置参数优化研究成果已在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 实施。双排叶片搅拌(水泥混凝土)与双卧轴振动搅拌成果在镇江华晨华通路面机械有限公司实施。双排 叶片搅拌(沥青混凝土)研究成果在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实施。二次搅拌工艺研究成果在山东方圆集团 有限公司实施,变速二次搅拌工艺提高混凝土强度 4.5%,单速二次搅拌工艺能提高 1.0%,生产率提高 20%。双排叶片搅拌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天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搅拌设备中。 纺织 轻工 食品 【温湿度对棉花回潮率测定影响及新型棉花回潮率测试研究】 该项目是省机械研究院承担的中国纤维检 验局下达的重点研究项目。该项目关系到棉花的贸易、储备、加工和纺织使用,减少全国棉花对外贸易的 损失。2007 年该项目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该项目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采集必不可少的关键条件“步进式 宽幅调温湿度实验室”在陕西省机械研究院华斯特有限责任公司建成,该实验室将建立棉纤维在温度-30~ +50℃、湿度 15%~95%环境条件下的导电性能和棉花回潮率关系的数学模型,并据此研制新型的棉花回 工业科学技术 ·255· 潮率测试仪器。同年 9 月,中国纤维检验局在该公司召开“温湿度对棉花回潮率测定影响”项目实验研究 方案专家论证会。“步进式宽幅调温湿度实验室”属国内首创,能模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可满 足项目试验需要,该项目研制成功后,将是对棉花水分检验技术的一次革命,并为国家棉花水分检测技术 提供新的标准。 (杜有亮) 【HXFA299 棉精梳机】 该项目由陕西恒鑫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赫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HXFA299 型棉精梳机是在对未来棉纺行业发展方向探索基础上的产物。它承接了 XFA289 型棉精梳机大量优点,克 服了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做了改进,通过对加工成的棉卷进行梳理,排除一定长度的短纤维、棉结、杂质 及纤维疵点,提高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提高棉条条干 CV 值质量,使 HXFA299 型棉精梳机有着高速度、高产量、高质量的优越特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纺机市场。 【毛织物生物防毡缩剂的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承担完成。2007 年该项目通过省科技 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该项研究开发的蛋白酶制剂,在羊毛织物的防毡缩处理上,既可降低羊毛纤维的 损失,又可防止羊毛毡缩,达到机可洗。与目前碱性蛋白酶与化学前处理剂的结果相比,织物手感柔软舒 适,光泽好,提高了尺寸的稳定性,减小环境污染。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李本光) 【基于新型轴承材料的半球形动压气体轴承】 该项目是由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承担的国防科工委的国家级 研究项目(编号:JPPT-115-2-741) 。主要研究内容是:半球形零件尺寸、形位和表面粗糙度三位一体的超 高精度加工和计算技术;半球形零件少、无缺陷 TiN 厚膜的制备技术;轴承组套的性能测试技术;9Cr18Mo 材料气体动压轴承的尺寸稳定性和耐湿热的环境特征性研究。2007 年已完成半球形零件尺寸、形位和表 面粗糙度三位一体的超高精度加工和计算技术;半球形零件少、无缺陷 TiN 厚膜的制备技术。 【同步铰链驱动装置】 该项目是由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承担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特定空间环境条 件下,发条材料的力学稳定性研究和试验;机械延时机构的设计;实现铰链同步运动,提供大力矩传动。 项目经费 16 万元。2007 年已向用户交付合同规定的样机。 【线性驱动钟表延时机构设计】 该项目是由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承担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机械延时 机构的设计;特定加速度门限值的设计计算;新型机械锁定机构的研制,要求具有无阻力损失,锁定可靠, 解锁方便等特点。项目经费 9 万元。2007 年已在试制生产。 【ZJY01 型脉冲计数器】 该项目由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承担完成的。该装备是在新型军用直升机上的一个 配套产品,用于记录直升机某装置的实际动作次数。该产品属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主要研制内容:1.将 输入脉冲信号转化为可控制的交流磁场,驱动继电器装置以推动机械轮系转动,实现计数功能;2.通过计 算机对棘轮和棘爪进行辅助、优化设计,达到布局合理、进位准确的目的,增强自锁功能,使计数轮按要 求转动;3.电磁继电器参考已成功应用于“返回式航天器用时间控制器”上的产品进行设计,保证其可靠 运行;4.为了保证产品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的监控,自行研制了“标准脉冲信号发生器”及“标准数显脉冲 计数器”。产品的主要创新点:该产品主要结构由电气和机械部分组成,其中机械部分的棘轮、棘爪部件 用于控制轮系的单方向转动。棘轮传统的齿形一般为对称三角齿,这种齿形的棘轮在剧烈振动情况下容易 失去自锁功能,从而使传动轮系出现反转,影响计数的准确性、可靠性。在产品设计中,将棘轮由传统的 对称三角齿形改为不对称结构,使棘轮自锁功能提高,提高抗振性能,使传动更加平稳,可靠性更高。本 产品经过高、低温、温度冲击、湿热、霉菌、盐雾、加速度、振动、冲击等程序进行了检验,均达到了技 术要求。2006 年 5 月,经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试飞站装机考核通过。产品应用推广情况:该产 品已成功应用到国产某型号直升机,产品结构可靠,除了满足军用需求外,亦可用于工业、民用相关设备 上。该项目 2007 年获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256·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制定国家钟表行业标准】 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是国家唯一的钟表专业研究机构。2007 年度主持或参与制 定了汽车用石英钟,标准代号 GB/T 17929-2007;指针式石英钟,标准代号 GB/T 6046-2007;计时仪器的 辐射发光规定,标准代号 QB 1988-2007;机械摆钟,标准代号 QB/T 1536-2007;钟表、防磁手表,标准 代号 QB/T 1899-2007;钟表用铅黄铜板和带,标准代号 QB/T 1911-2007;表用镍锌白铜棒,标准代号 QB/T 2022-2007; 金属表带, 标准代号 QB/T 2047-2007; 表用 Y100Pb 易切削高碳钢棒,标准代号 QB/T 2272-2007; 钟用发条,标准代号 QB/T 2310-2007;计时仪器、辐射发光涂层检验条件,标准代号 QB/T 2899-2007 11 项国家钟表行业标准,并分别于 2008 年内实施。 (李东文) 【蜂窝纸板生产线】 该项目由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承担完成。蜂窝纸板是一种绿色新型包装材料, 它质轻、强度大、刚度高、具有缓冲隔振、保温隔热和隔音的优异性能,易于经过特殊处理而能够阻燃、 防潮、防水、防霉,且成本低、价格廉,原料为可回收再生的箱板纸(黄板纸),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 “三废”。该项目是应用现代仿生学原理,采用纸为基本材料,在立柱蜂窝状网芯两面敷上面纸而制成的 一种绿色环保型纸板,广泛应用于包装运输业和建筑业,是“以纸代木”的首选材料。项目经费 70 万元。 2007 年已进行工程设计及主关键设备的加工调试。 【APMP 制浆工艺关键设备国产化】 该项目由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承担完成。其主要研究开发 APMP 制浆工艺和挤压疏解机、高浓盘磨机、高效脱水机三种主关键设备,使 APMP 制浆实现全部国产化。 使其不仅能适应于木质材料,且还能适应多种非木质原料,解决了国内制浆原料缺乏的问题。APMP 制浆 工艺是将传统化学制浆和机械制浆合二为一,用浸泡挤压加工替代了传统的药煮,制浆漂白合二为一,降 低水耗物耗,制浆得率提高了 40%。该项目解决了传统工艺耗水量大、能耗大、污染严重、废水难治理的 四大弊病。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可替代进口,节约大量外汇。项目经费 40 万元。2007 年完成了实验 室的非木质 APMP 工艺试验和三台主要关键设备试制工作,并通过试验完成系列产品主要关键设备的设 计,工艺参数、技术参数的调整等工作。 【玻璃纸成型机研制和产业化】 该项目是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在玻璃纸机上首次采用变频传动、 PLC 控制(人机界面)等最先进的传动自动化控制,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和机械部件研究设计,以达到车 速最高,最终实现产业化。该项目研制的 2400mm 玻璃纸成型机是国内车速最高(120m/min)纸幅最宽 (2400mm) ,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项目经费 53 万元。2007 年已完成了研究设计工作及专用设备、配 套设备生产加工任务。 【BKX25 型开箱机】 该项目是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自行研制开发的包装设备,用于自动装箱机装 箱前端的开箱封底。该项目技术要点:模切后并经过钉合的纸箱,立式放在纸箱输送架上,在 PLC 的控 制下,自动送纸箱,在吸箱机构作用下,打开纸箱并预成型,进入成型工位;在推箱机构作用下,经过底 部成型机构,由纸箱输送装置把纸箱送入封底工位,经过封胶装置实现底部封胶,并自动送出,完成整个 全自动开箱过程。主要用于啤酒、白酒、日化等生产线的配套设备,以完成生产线的最后工序。项目经费 5 万元。2007 年已完成了图纸设计工作。 【BZX10 型装箱机】 该项目是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在吸纳了同类产品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作了进 一步的改进与提高。其自动化程度较高,其中主要控制元器件均采用进口的 PLC、变频器、伺服电机、人 机界面为 8.4 寸 65K 真彩色;主要气动元件采用 SMC 产品,光电检测元件采用德国 p+f 产品;其设计紧 凑,结构合理,性能稳定,质量可靠,性价比高。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减少人手与包装 物接触,降低交叉污染。解决了产品多样化包装的后续装箱困难的问题。项目经费 15 万元。2007 年已完 成了图纸设计工作。 【全自动纸箱封箱机】 该项目是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自行研制开发的包装设备,用于自动装箱机 装箱后的自动封箱。该封箱机是自动装箱生产线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对装好箱的产品,进行自 工业科学技术 ·257· 动封箱,完成产品包装的最后一道工序。主要用于啤酒、白酒、日化等生产线的配套设备,完成生产线的 最后封箱工序。项目经费 5 万元。2007 年完成了图纸设计工作。 (王瑾) 【聚氨酯/PAE 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在证券纸生产中的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科技大学沈一丁等科技人员共同 完成。项目制备出聚氨酯/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复合体证券纸增湿强剂,取代了目前证券纸厂采 用的有大量游离甲醛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增湿强剂。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是一种水溶性阳离子 型热固性树脂,在造纸业广泛用作无甲醛增湿强剂和抗水剂,具有自留着性强、使用范围宽、损纸回收容 易等优点;但其增湿强性能远不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且在提高纸页干强度方面作用不明显。为了取代证 券纸中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该项目对 PAE 的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PAE 化学改性主要 包括水性环氧改性和互穿网络型改性;物理改性主要是各种聚氨酯与 PAE 的共混改性,聚氨酯的种类主 要包括封闭型聚氨酯、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含氟聚氨酯及聚氨酯/烷基烯酮二聚体复合乳液四类。研究了 各类改性产品及改性组分对证券纸多项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配方及工艺,实现了证券纸无甲醛化的目 标。产品从开始应用至今,已增收节支总额高达 3300 万。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造纸行业、尤其是证券纸 的无甲醛化开创了新的方法,使证券纸的多项物化指标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 发的部分产品能够广泛应用于普通纸张,丰富了功能性造纸化学品的种类。该产品应用效果优于国内外同 类产品,在普通纸张及其他特种纸中也可应用。目前已经在西安邦希化工有限公司、成都印钞公司应用。 【生物型辊压法再造烟叶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卷烟总厂汉中分厂雷东锋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该项目对传统辊压法再造烟叶抗张强度低、耐加工性差、耐水性低等质量缺陷与感官评吸质量难以同时提 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原料配方进行了科学优化,开发了新型生物胶体溶液,应用了新型富含氨基 酸、纤维素、壳聚糖的生物材料,设计了天然梅拉德反应体系,对 CMC 进行了热溶解,创新了新型辊压 法再造烟叶特色工艺,研究出了一种生物型辊压法再造烟叶。该再造烟叶耐水性可达 5min46s,抗张强度 4.02N/mm2,填充值 3.8cm3/g,可补充 96 种烟草致香成分,感官评吸质量得分高于同等原料配方再造烟 叶 2.42 分,添加到三类卷烟中可使卷烟感官质量提高 1.94 分。采用该技术利用三类以上卷烟回收原料制 成再造烟叶,感官质量提升幅度更大,可应用于二类以上卷烟产品。该技术对缓解国内低档烟叶原料压力, 提高卷烟利润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无菌空气冲瓶装备的研究开发】 该项目由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所承担完成。其研究主要是利用无 菌空气替代无菌水,对要进入灌装设备的 PET 瓶进行喷冲杀菌,使瓶子洁净、无菌,达到灌装要求。项 目经费 6 万元。2007 年完成了图纸设计,包括总图、部件图、零件图、电气控制图、专用件图及三表, 做好标准件、元器件的选型工作。 【醇法浓缩蛋白制取关键工艺及其应用开发】 该项目是由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承担的国家科技部科 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完成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连续化提取工艺技术以及关键设备的研 究;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气流干燥工艺及设备的开发和研究,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超声波、微波改性工艺技术 和关键设备的开发和研究。在该院渭南中试基地建设了 5t/d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连续提取、脱溶及 1t/d 醇法 大豆浓缩蛋白改性生产乳制品专用大豆浓缩蛋白粉的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制订了《饲料级大豆浓 缩蛋白》和《乳制品专用大豆浓缩蛋白》2 项企业标准,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4 篇。该项目的完 成形成了具有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功能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技术、装备,改变了国内 功能性浓缩蛋白关键生产技术和装备依靠国外的现状。 【超滤膜法分离精制油茶皂甙中试生产】 该项目是由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科技部农业科技成 果转化项目。项目主要核心技术“超滤膜法分离精制油茶皂甙”属国家重大应用前景项目,技术成果为国 际国内首创,通过项目的实施将超滤膜分离高新技术应用于 5t/d 超滤膜法提取精制茶皂甙中试生产,实现 试验茶皂甙产品含量达 80%以上的目标,为工业化生产提出成熟可靠的技术路线及技术参数。促进了国 ·258·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内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油茶籽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形成油茶资源保护及开发的良性循环。该项目 2006 年底立项,计划投资额为 204 万元。经过 2 年的实施,共投入资金 154.95 万元,建成了 5t/d 超滤膜法提 取精制茶皂甙生产试验线 1 条,建立产品企业标准 1 项,茶皂甙纯度达 80.3%,茶皂甙提取率达到 74.9%, 茶皂甙产品已经在国内的农药、洗涤剂行业进行重点销售,实现销售收入 474.8 万元,净利润 77.85 万元, 缴税金额 38.3 万元。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成果展优秀参展项目奖”。 【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及改性技术转化】 该项目是由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项目。该项目 2006 年底立项,计划投资额为 300 万元。企业自筹 230 万元,申请国家资金支持 70 万 元。该项目在《醇法浓缩蛋白制取关键工艺及其应用开发》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对醇法功能性大豆浓缩蛋 白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和关键设备进行研究和改进,为规模化生产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项目完成 时预计每年可生产 1320 吨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实现产品收入 1056 万元,年利润 82.11 万元。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取关键装备——气流闪蒸及真空脱溶装备的开发及转化】 该项目是由西安油脂科 学研究设计院承担的 2007 年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计划投资 252 万元,其中,国拨专项资 金 50 万元,自筹资金 202 万元。项目主要研究对影响国内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关键 技术装备——气流闪蒸及真空脱溶装备进行开发及转化,实现国内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规模化生产关键装备 的突破。项目完成后将形成配套 10t/d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线的气流闪蒸及真空脱溶装备设计和加工能 力;实现气流闪蒸系统压力与压力调节阀门连锁自控,保证系统压力平衡,增加系统的安全性;系统高压 风机采用后向叶轮,减少风机负荷;机械密封采用 M180K 碳环密封装置,降低系统泄漏性;气流闪蒸脱 溶系统卸料阀门采用双气动蝶阀连锁控制,开启时间 0~10min 通过自控装置连锁设定,保证系统物料运 行通畅,避免堵料;真空脱溶干燥机采用耙式搅拌装置,实现物料均匀脱溶干燥;电机采用无极变频调速, 实现干燥时间 0~20min 可控。系统溶耗(酒精)≤40kg/t 产品,湿粕通过闪蒸和真空脱溶系统后达到残 溶(酒精)≤0.05%的目标。 【调节血脂食用保健油】 该项目是由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项目应用国际国内油脂营养与 健康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中国国民的营养状况,经过对大宗单一食用油脂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 初步确定了血脂状况与油脂种类及含量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研制调节血脂保健油。按照国家卫生部或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保健食品申报及审批程序,该类保健油获得了多个保健食品的批号。该技术将 普通食用油赋予了调节血脂的保健功能,特别是在不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情况下,较方便地使人群健康得 到改善。该技术生产的保健油脂成本低,可以代替单一品种的大宗油脂长期食用,使国内油脂向多品种化 发展,使得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该项目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采用树脂吸附法生产大豆异黄酮】 该项目由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承担。该工艺以脱脂大豆粕、大 豆胚芽、醇法浓缩蛋白的浸提液为原料,实现多种原料的生产。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树脂吸附法的生产线 生产大豆异黄酮,降低了溶耗、能耗和水耗,节省了投资。该项目发明及创新点:①浸提工段采用了动态 浸提与外循环相结合的提取工艺,浸提设备进行改进后缩短了浸提时间,浸提效率从 90%提高到 92%; ②浓缩工段对溶剂回收设备改进后即降低了溶剂消耗,从原来设计的 200kg/t 料降至 110kg/t 料,同时解决 了物料易起泡,溶剂不易回收的问题;③精制工段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精制工艺,提高了产品纯度,用 同一套设备使产品纯度在 20%~90%范围内可调,不必增加新的设备投资。该工艺经过改进的生产线提高 了异黄酮得率,从 50%~55%提高到 75%以上。降低了成本,从 700~800 元/千克产品降低到 500~600 元/千克产品(40%含量) 。通过在工程设计上的创新和改进,该条生产线技术水平在国内居行业领先,接 近国际水平。在生产线的设计上,也考虑了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大豆皂甙及低聚糖,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打下基础。如果原料采用大豆低温粕,还可同时生产大豆浓缩蛋白,这将极大地提高大豆的利用率。 (王泽昕) 工业科学技术 ·259· 【新型果酒生产工艺及葡萄酒乳酸菌多样性研究】 该项目由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王丽娥等科技人员 通过新型石榴果酒生产工艺及葡萄酒乳酸菌多样性的研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榴果 酒、石榴籽油和石榴醋生产工艺技术。确定了石榴果酒发酵温度、发酵程度的工艺控制参数;开展了石榴 果酒澄清工艺的研究;石榴榨汁残渣中石榴籽油分离工艺的研究;石榴榨汁残渣酿造石榴醋发酵工艺研究。 建成示范性中试生产线,申报两项发明技术专利。 (李本光) 【鲜奶掺假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制与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科技大学董文宾等科技人员共同研究解决鲜奶中 搀入铵盐、甲醛、亚硝酸盐、重铬酸盐、食盐、硼酸及其盐、淀粉、锌盐、铝盐、可溶性钡盐、芒硝、石 灰水、尿素、豆浆(豆饼水)、硫化物、明胶、敌敌畏、敌百虫等十几种常见的对人体具有显着危害作用 或者对消费者有明显欺骗行为的成分快速检测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灵敏快速特效显色反应体系的 筛选;②最佳显色条件的确定;③检测下限的确定;④显色体系稳定性的研究;⑤商品速测试剂盒的初步 设计与研制(包括包装组材的选择、型式设计和组合装配)。通过近三年的试验研究,已经完成了鲜奶搀 假试剂盒的研制工作,确定了铵盐、甲醛、亚硝酸盐等十八种搀假物的快速检测体系,在反应条件优化试 验基础上建立了检测操作规程,各种检验方法均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稳定性、方便、价廉、便于 现场检测、易于推广普及等优点,特别是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试验研究工作,建立了鲜奶中搀入铵盐、甲 醛、石灰水、硫化物、农药等几种物质的快速检测新体系,并已获得两项发明专利权。该研究成果已在西 安银桥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伊利乳业集团所属的西安泰普克饮品有限公司、伊利沈阳分公司、伊利赤 峰分公司等 25 个生产厂家推广应用。 【瑞拉菌素和多拉菌素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德荣教授主持的国家 863 课题“瑞拉菌素和多拉菌素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2007AA021503),该项目利用现代基因工程 技术将细菌血红蛋白 VHB 基因转入瑞拉菌素产生菌菌株中,获得重组放线菌菌株,以提高瑞拉菌素产生 率,降低工业发酵中的耗氧和能源损耗,降低制药成本;优化工业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指标,为发酵 工艺设备改良提供基础数据,进一步完善瑞拉菌素工业发酵的生产标准体系,以利用瑞拉菌素制药的产业 化生产和应用推广。2007 年构建瑞拉菌素和多拉菌素表达载体,获得高产工程菌株;完成淫羊藿素类化 合物的全合成技术开发;阐明已克隆和测序的恶锉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结构和功能。 (省科技厅农业处) 【苹果渣发酵生产 L-苹果酸工艺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微生物研究所孙悦迎等科技人员通过对以苹果渣 为原料发酵生产的 L-苹果酸的优良菌种进行稳定性试验,保证 L-苹果酸产品的基本转化率;对发酵工艺 进行各种条件的研究分析,建立一个稳定、完整的 L-苹果酸和微晶纤维素产品的发酵工艺和提取工艺;总 结出一套有效控制 L-苹果酸和副产品微晶纤维素产量的技术参数,使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目前进行了菌种 稳定性试验和发酵产品测试;完成了发酵工艺稳定条件试验和提取工艺稳定条件试验。 【生物技术选育荞麦酿造用优质菌种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李利军等科技人员针对现有生 产菌对荞麦酶活力不高、影响风味、出品率低、成本高、不利于进一步开发生产荞麦酒、酱、酱油等产品 的问题,应用生物技术对筛选出的出发菌进行改造,目前已筛选出荞麦淀粉酶、蛋白酶活性较高的菌株。 运用筛选的菌种在实验室进行小试发酵,确定了发酵技术参数。现正在进行生产性中试。 (江莹) 【果汁加工技术】 陕西师范大学仇农学主持的省科技计划项目——《果汁蔬菜汁加工技术与方法研究》 《果汁分离用不锈钢微滤膜制备研究》和《苹果产品加工工艺及产产业化技术研究》三项课题,均取得了 重要的研究进展和科技成果。其中“苹果汁生产过程中臭氧及金属膜去除耐热菌技术研究”成果,2007 年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成果利用臭氧及金属膜技术去除苹果汁加工中的耐热菌,臭氧处理 ·260· 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可使苹果表面耐热菌存活率下降 99.1%,金属膜过滤能完全去除苹果浓缩汁中的耐热菌,且感官指标、卫 生指标符合要求,理化指标有所提高。该成果已在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恒兴果汁饮料有 限公司及咸阳富安果汁有限公司应用。2004—2006 年,累计新增产值 3.21 亿元、新增利税 6320 万元、节 支 3267 万元、增收节支总额 9587 万元、新增出口创汇 3700 万美元,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魔芋制备葡甘露聚糖工艺技术中试】 由陕西安康秦东魔芋食品有限公司承担。2007 年 1 月,该项目完 成了设备安装调试并进入中试放大试验阶段,工艺生产流程和技术参数稳定。经检测,葡甘露聚糖黏度达 到 45000(4#转子 12r/min.30℃.MPa·s) ,含量达到(以干基计)96%,二氧化硫含量降到 0.2g/kg,水分 ≤9%,产品质量达到预期标准。该项目采用三元溶解沉降分离,低温研磨,微波干燥等技术措施,其综 合技术水平为国内首创,生产制备魔芋葡甘露聚糖纯度达 98%。目前已生产葡甘聚糖 80 吨,实现销售收 入 480 多万元,利润 144 万元。项目的实施加快了陕南魔芋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种植地区农民增收,同 时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增加了坡地的植被面积,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省科技厅农业处) 农业科学技术·261· 农业科学技术 概 述 2007 年,陕西省农业科技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农产品基地建设 为目标,增强农业科技攻关力度,突出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科 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在种植业、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水保和农业机械等方面,围绕小 麦、玉米、油菜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苹果深加工、奶牛、肉牛良种选育及产 业化、优质经济林木新品种选育及快繁体系、省内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节水农业、系列穴播机 等进行研究开发,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果,推进了全省农业科技全面进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采用国内最新合成的杀雄剂 SQ-1 选育的西杂系列杂交小麦,已成为国内外的特 色品牌;选育的陕单 8806 玉米新品种,高产、抗病特点突出;选育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和 9 个双低优质 杂交油菜新组合,育成了含油量高的双低超高油新品系和超高油低硫高芥新品系。生物农药,应用细胞学、 细胞化学与分子细胞学等方法,在小麦赤霉病菌浸染途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 国际领先水平。果业以“苹果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形成了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建 立了陕西苹果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模式。畜牧业以“秦川牛新品种选育”研究,采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 用胚胎工程技术,开展了秦川牛肉牛新品系的良种快速扩繁,培育出净肉率达 50%以上的秦川牛新品系。 “优质高产奶牛快速高效繁育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研究,以快速高效繁育优质性控母犊牛为核心,应 用低剂量人工授精、性控胚胎的生产以及移植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优质高产奶牛快速高效繁育配套技术体 系。林业科技工作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平原绿化等重点工程为 中心,推动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水利水保科技工作围绕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 题,重点开展了“省内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源工程联合运用与供水网体系研究”“水利工程安全监测不确定 性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等项目研究,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行业水平。节水农业运用现代生物 技术等高新技术构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与节水潜力研究” “现代节水农业 技术系统创新及集成应用”等研究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农业机械研发的旋耕系 列穴播机,实现了一机多能。研发的新型挤奶机系列产品,实现了鲜奶的机械化采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完成了“新型渠道接缝材料 PTN 中试转化”等 6 个 2004 年年度转化资金项目验收。向科技部上报了“新 型全水溶性钙肥防治苹果生理病害的中试与转化”等 9 个 2004—2005 年度项目验收材料和监理材料。对 30 项申报 2007 年度转化资金项目经在陕国家转化资金评委初评,向科技部推荐项目 16 项, “华优猕猴桃 新品种及配套技术中试与示范项目”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制剂中试与生产示范”等 11 项经科技部 批准立项,获资金支持 640 万元。 种 植 业 【超级杂交小麦选育及其产业化开发】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改生主持,属于陕西省“13115” 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主要是采用杀雄剂技术,选育高产优质多抗超级杂交小麦新品种。其产 量可达到 650~750kg/亩,品质符合国颁中到强筋标准。选育出的西杂系列杂交小麦已在国内外成为特色 品牌,制种技术成熟、配套,现场验收产量亩均可收获杂交种 364.35kg,与父本产量相加,制种等同普通 生产大田。 项目所用杀雄剂 SQ-1 为国内最新合成, 在适宜喷施剂量和时期, 诱导雄性不育率为 95%~100%, ·26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现已成为选育杂交小麦的最得力技术支撑,2007 年该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陕 253”的选育与推广】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翔等科技人员共同 完成。 “陕 253”主要特点是优质强筋、丰产、早熟、抗病、落黄好。2001 年 8 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 审定委员会审定。陕 253 属半冬性,耐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叶绿而上挺,株型紧凑,株高 80 厘米左右,穗中大、长方型、穗多、早熟、成熟黄亮。白粒角质,籽粒饱满度好,千粒重 40~42 克。经 谷物品质检测分析,该品种蛋白质含量 14.12%~14.8%,湿面筋 28.4%~28.8%,沉淀值 37.2~42.0ml, 吸水率 58.94%~59.62%,面团形成时间 6.0~12.5 分钟,稳定时间 19.0~19.2 分钟,弱化度 32~40BU, 评价值 66~82。所测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指标。经条锈病接种鉴定,对条中 29 号、杂 46Ⅲ、水源 11-13 免疫,对条中 30、31 号有中慢抗性;中抗雪霉根腐性叶枯病,中感白粉、赤霉病,但田间综合耐病性好。 大面积亩产 400~450 千克,小区试验亩产达 511.6 千克。2002 年经陕西省科技厅、农业厅组织鉴定 3.2 亩 实际平均亩产 507.6 千克。适宜关中灌区及黄淮麦区南部中上等地力地区大面积种植。2000—2006 年度, 在陕西关中的凤翔、岐山、扶风、杨凌、武功、兴平、长安、蒲城、华阴、周至等 10 余个区县及河南省 驻马店市建立“陕 253”良繁示范基地 10 个,通过在陕西关中地区建立示范田、丰产方加快“陕 253”的 推广并辐射到江苏连云港、河南、山西等省种植。截至 2006 年 “陕 253”在陕西关中灌区累计推广面积 535 万亩,生产优质专用小麦 201374 万千克,新增经济效益 24164.8 万元。 【抗黄矮病小麦品种“铜麦 4 号” 】 该项目由铜川市印台区小麦育种中心冯艳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项目以选育旱地抗病小麦品种为育种目标,采用京农 79-13 做母本,84(4)118 做父本,通过品种间有性 杂交,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 2002 年 4 月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该品种具有 抗寒、抗旱、抗病,丰产性好,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在 3 年 22 点次省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平均增 产 6.1%,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06 千克,比对照增产 7.5%。1999 年严重干旱,黄矮病流行,在省区域试验 13 个参试品种中,该品种产量居第一位。经鉴定,该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 18.61%,超过了国颁优质强筋 小麦 14%的标准,湿面筋含量 41.6%,干面筋含量 14.3%,是制作高蛋白方便面和面条的理想品种。经过 三年推广, “铜麦 4 号”已在省内部分旱地推广种植 187.6 万亩,累计增产小麦 3352 万千克,新增产值 5642.8 万元,增加纯收入 4916.52 万元。 【小麦新品种“陕农 28”的选育】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成社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陕农 28” 是以花药培养为核心技术选育的小麦新品种。1992 年配制组合,以花培后代 89A20-4 为母本,陕优 225 为父本杂交创造变异,先后取 F3 代优系花药培养稳定变异,育成出圃,参加省级试验,于 2001 年通过省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偏春性,株高 82 厘米,属中穗大群体类型,茎秆粗硬,根系发达, 穗层整齐,千粒重 40 克左右,中熟,成熟黄亮;关中中肥点区域试验,21 个点次平均亩产 407.5 千克, 比对照增产 6.95%。生产试验,6 点次平均亩产 456.9 千克,比对照增产 6.6%;蛋白质含量(干基)14.22%, 湿面筋含量 29.8%,属中筋粉,白度好,适口性强,适宜制作蒸煮食品;经抗病性接种鉴定,该品种免疫 条 30、条 32、水源 11-3 等条锈病,高抗条 31,中抗条 29,田间鉴定高抗条锈病,对赤霉病和白粉病表现 中慢抗性;适宜于中肥灌区、旱肥地及同类麦区种植。 “陕农 28”经过在适宜区域分点分片建立示范基地,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三年累计推广面积 312 万亩,增产小麦 6158 万千克,增值 9238.32 万元以上,陕西 宝鸡、咸阳、西安、汉中南郑,山西永济、安徽箫县等地均有种植。 【杂交小麦研究】 新选育出的高产、优质、高抗杂交小麦新组合 XZ5-1、XZ5-3 已在陕西省高肥组区试, 超高产潜力的西杂七号 2007 年已进入国家预试;2006—2007 年度全国夏季收获制种面积达 5300 余亩,其 中陕西省制种面积达 2600 余亩,使杂交小麦制种已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西杂五号在完成陕西省和国家 黄淮区试的基础上,2006—2007 年分别进入河北、湖北和山东等省的区、预试验,并被示范推广种植到黄 农业科学技术·263· 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河南、河北和湖北等省。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已完全进入大面积生产示范和推 广网络,在全国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与陕西省中、西、东部大面积推开,其中西杂一号连续三年(2005- 2007)在农户大田,栽培完全等同农民大田,实割实收产量最高均达到了 650kg/亩以上。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西农 88”综合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种子管理站、渭南市 种子公司、西安市种子管理站、咸阳市种子管理站王明岐、刘新江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1996—2004 年,实施规模 3192 万亩。该项目在关中灌区推广了“西农 88”小麦良种及综合配套技术;长期坚持提纯 复壮,不断提高“西农 88”种质特性。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秦农 142 小麦新品种繁育与示范】 由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该项目已建立育种者种子田 20 亩, 原原种繁殖田 60 亩,原种繁殖田 210 亩,项目已在黄淮麦区建立示范点 30 多个,示范面积 2.55 万亩,辐 射推广 35 万亩,增产 875 万千克,增产率 5%以上。组织生产原、良种 225 万千克,实现销售收入 406 万 元,获净利润 81 万元,社会经济效益达 1800 万元。在示范中表明,该品种技术成熟度高,技术水平达国 内先进水平,在黄淮麦区具有一定的领先性,2007 年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主推品种之一。 (省科技厅农业处) 【陕南稻茬麦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省农技推广总站、汉中市农技中心、安康市农技站王荣成、 王宏锦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3—2006 年,实施规模 63.74 万亩。该项目以稻茬麦油免耕技术为核心, 集成推广了开沟除湿、化学除草、适时播种、稻草覆盖等技术;改播栽前除草为播栽前除草与播栽后除草 相结合,改条播、人工点播小麦为田面撒播和机械点播,形成了陕南稻茬麦油免耕栽培技术规范。该项目 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主持。2007 年项目组和甘肃 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陕单 8806 品种,与咸阳、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采用组装 集成技术,在三原、兴平、杨凌、澄城和榆阳等地建立了 10 个 100 亩以上,3 个 1000 亩高产优质示范样 板,平均亩产 650 千克以上,最高单产达到 997.1 千克。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特点突出,受到了农民 的广泛欢迎。2007 年推广面积达到了 90 万亩,亩增产 40 千克,陕单 8806 连续三年列入陕西省夏玉米区 重点推广品种。选育的玉米自交系 L102 和陕单 8806、陕单 8813 和陕单 21 号等玉米品种 2007 年获得国家 植物品种权保护 4 个;玉米自交系 Y75 及陕单 16 号选育,2007 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陕甜 3412、 延单 2000、汉玉 5 号于 2007 年通过陕西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推广】 该项目由省农技推广总站、西安市农技推广中心、宝鸡 市农技推广中心、咸阳市农技推广中心、渭南市农技推广中心任富平、杨晓军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5 —2006 年,实施规模 242 万亩。主要在关中灌区推广了郑单 958、浚单 20、蠡玉 13 等高产多抗广适玉米 新品种,推进了该区域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配套推广硬茬免耕播种、合理密植、高效施肥、适时灌溉和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形成了关中灌区夏玉米高效集成技术体系;探索和实践了“行政推动、项目带 动、企业参与、技术集成、农技实施”的推广新模式。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 果奖一等奖。 【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化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省种子管理站、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 检验测试中心(西安) 、陕西省农作物种子检验站张民权、余有海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1998—2006 年, 实施规模 1326 万亩。该项目集成应用了玉米种子纯度盐溶蛋白电泳鉴定技术、玉米种子田间检验技术、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玉米种子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提高了玉米种子纯度检验的时效性和 ·26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准确性,为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子 “先检后收、先检后调、先检后销”奠定了基础。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玉米新品种“登海 9 号”引进与推广】 该项目由榆林市种子管理站、榆阳区农技推广中心、靖边县种 子管理站罗志勇、张志珍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1—2006 年,实施规模 193 万亩。该项目开展引鉴 试验和播期、密度、施肥的试验研究,总结形成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推广。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张虹) 【玉米根系吸水的杂种优势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张岁岐等科技人员承担研究。 项目通过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利用长武 134,陕 253 和小偃 6 号 3 个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品种的研 究发现: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各品种的根系水力导度 Lpr 与木质部中央大导管直径均降低,而根系直径, 皮层厚度则增加。不同品种的反应不同,两种水分条件下(正常和干旱),总体上抗旱性越强的冬小麦品 种根系 Lpr 越低、木质部中央导管直径越小、根系直径与皮层厚度则越大;冬小麦根系 Lpr 与木质部中央 大导管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根系直径及皮层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为提高冬小麦品种 水分利用效率与抗旱性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以玉米杂交种代户单 4 号及其亲本天四和 478 为材料,就正常供水和 PEG-6000 模拟-0.2MPa 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单根吸水能力及渗透吸水过程中水和溶质相互作用基因型差 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常供水还是水分胁迫处理,3 个玉米品种在静水压驱动下的单根水力导度(包 括径向导度和轴向导度)以及在渗透压驱动下的单根水力导度大小均为 F1 代户单 4 号>母本天四>父本 803, 而水分胁迫普遍降低了单根水流导度;溶质 NaCl 存在条件下,根的透过系数大小为 F1 代>母本>父本,而 反射系数则呈相反趋势,水分胁迫并未显著降低根的透过系数,但显著提高了其反射系数。玉米杂交种较 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其较高的单根吸水能力有关。 (梁峻等)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 Y75 及其“陕单 16”的选育】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引福等科技人员共同 完成。 “陕单 16”是用自选系 Y75 为母本,K12 为父本杂交育成。2002—2004 年先后经陕西、河南、内蒙 古三省(区)审定和认定推广。2004 年 9 月获国家发明专利。 “陕单 16”在华北春玉米区表现抗病、丰产、 优质,且子粒成熟、茎叶青绿,具有粮、草兼用性能。“陕单 16”主要特点:①成熟适中,抗病性好。生 育期春播 115~117 天,较丹玉 13 早熟 3~5 天,夏播 103~105 天。抗病性好,抗茎腐、穗粒腐、小斑、 丝黑穗、黑粉病。抗倒伏、耐旱、耐瘠薄。成熟及茎叶持绿期长,宜粮饲兼用或带棒青贮。喜水肥,不宜 密植,稀播时果穗粗壮,亩产潜力达 700 千克,茎叶产草量达 4000 千克。②品质优良。子粒含粗蛋白 11.61%, 粗脂肪 4.76%,赖氨酸 0.42%,粗淀粉 67.84%。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均优于对照“丹玉 13”。营养品质 达优质蛋白玉米标准。③稀植大穗,春播类型、株型紧凑。株高 250~280 厘米,穗位高 95~100 厘米, 柱形穗,穗长 20~23 厘米,穗粗 5.2 厘米,穗行数 18~20,行粒数 40 左右,千粒重 280~310 克,出籽 率 87%,黄色中间偏硬粒型,苞叶紧厚。④丰产性好。陕西省区试 3 年 17 点次平均亩产 543.8 千克,比对 照“丹玉 13”平均增产 3.1%,生产试验 3 点次平均亩产 717.2 千克,比对照“丹玉 13”平均增产 43.3%, 位居第一。 “陕单 16”近年来在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吉林、安徽、四川、江苏等省(区)多点试验 示范,比“掖单 13”等 5 个品种增产 10%以上,位居参试品种前列。2002—2006 年,“陕单 16”在陕西、 河南、内蒙累计推广 270 万亩,在北方春播区,华北夏播区正在扩大种植。 【榆林市沙区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榆阳区农技推广中心、横山县农技推广中心、榆林 市农业工作站叶庆忠、雷锦银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0—2005 年,实施规模 56 万亩。该项目在榆阳、 农业科学技术·265· 横山沙区稻田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试验集成良种、早插稀植、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综 合配套技术,形成了技术规程;改常规小苗卷秧密植为旱育壮秧中苗铲秧稀植,亩基本苗由 33 万降至 6 万~10 万;改长期大水串、漫灌为干湿交替、只灌不排的节水灌溉。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 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丰优系列优质杂交稻米新品种选育、引进及产业开发】 该项目选育、引进了三个丰优系列优质杂交籼 稻新品种。选育出陕西省第一个优质杂交香稻新品种丰优 28,引进了优质高产兼备型的杂交稻新品种丰优 香占、丰优 128,均于 2004 年 4 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实现了陕南优质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在国内首 先提出并采用了“复合推广”模式进行优质稻的推广工作,三个新品种 2004—2006 年在汉中、安康市累 计推广 9 万公顷,已替代优质低产型的常规稻品种,实现了陕南优质稻品种的第二次更新换代;提出了配 套优质栽培和高产制种技术。在国内首先提出了籼型优质杂交稻的最佳抽穗期及其内涵理念和配套栽培技 术和以“粤丰 A”为母本每公顷生产杂交稻种子 3 吨的高产制种技术,并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围绕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为粮食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企业合作建立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依托品种 和技术,协助企业创优质米名牌产品 16 个,扶持 6 个企业成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了汉 中市优质稻米产业化进程,俏销四川等南方稻米市场,已成为成都市场上仅次于“泰国香米”的名牌大米; 丰优系列优质杂交稻米良种推广及产业开发后,农户增加收入 1.3130 亿元,企业新增收益 0.7888 亿元, 合计新增 2.1018 亿元。项目共发表论文 5 篇。项目水平和应用效果国内先进。 【南郑县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南郑县农技推广中心、汉中市农技推广中心张久成、 林其文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2—2005 年,实施规模 206 万亩。该项目引进示范了绿色农产品生产 的新技术,将有机肥、微生物菌肥、腐植酸肥、生物农药等应用于生产中,组装形成了适应该地的水稻、 油菜、玉米、马铃薯、蔬菜、茶叶等绿色生产技术规范。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 成果奖二等奖。 (张虹) 【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用水的生物学原理及其应用】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邓西平等科 技人员以转基因红薯和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干旱胁迫与旱后复水的渗透模拟验和盆栽以下 三个相互独立的实验证明,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升高,能够提高清除超 氧阴离子的毒害的能力,增强植物的干旱适应性;而在旱后复水条件下,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 的升高,则能够继续提高清除过氧化氢毒害的能力,使干旱对膜系统的伤害得到快速修复。SOD 和 APX 的协同作用增加了 PSII 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将更多的光能用于推动光合电子传递,提高了光合电子 传递能力,从而对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明显的补偿效应,光合速率显著提高。 在源库关系对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方面,通过以下两个实验证明,小麦灌浆期干湿交替的变水环境下 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或补偿效应,有利于促进同化物向自立的运输和产量的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 高。 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研究了小麦进化中养分效率的差异及水肥条件对小麦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 随小麦的进化,N、P 和 K 养分吸收量和吸收效率显著增加,但是籽粒养分含量却减少。水分胁迫和低肥 处理减少小麦籽粒养分含量、 (整株)养分吸收量和吸收效率。随小麦的进化,生物量养分利用效率和产 量养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 以不同品种玉米和苜蓿为材料,通过盆栽和水培干旱模拟实验证明,玉米整株根系水力学导度与其表 型抗旱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分亏缺条件下细胞到细胞水分传输途径对根系吸水的贡献增加,而且这种 增加受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来调节;而在苜蓿方面,水分亏缺通过抑制根系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活性 而使得紫花苜蓿根系水力学导度(Lprs)受到显著影响。 ·26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通过盆栽和小区试验,研究了灌水时期对番茄和线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及番茄和线辣椒不同生育 阶段适宜的土壤水分下限值,阐明了番茄和线辣椒经受干旱胁迫后复水对作物生理生态以及最终产量的影 响,提出了滴灌条件下番茄低定额灌溉的主要技术参数。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产力及水分生态过程调控】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刘文兆等科技 人员开展研究。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就旱地施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做了分析,试验年份冬 小麦的耗水深度受播种前雨季入渗深度的影响在 200cm 左右。单施磷肥对播种期土壤有效贮水量没有显著 影响,而施氮无论是单施还是与磷肥和钾肥配施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贮水量,在施磷 90kg/hm2 的条件 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效贮水量显著降低的同时当季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也降低了,而施氮 90kg/hm2 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有效贮水量降低,而当季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仍然呈增加趋势。 与对照相比,氮磷配施及氮磷钾配施均提高了土壤有效底墒的利用率、收获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对由大田试验进行的不同施肥条件对冬小麦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分析表明:不同的肥料配施对冬小麦的干 物质积累、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顺序基本一致,即高氮高磷>高氮低磷>低氮低磷>低氮高磷。但 方差分析表明,这种氮磷配施方案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氮肥,磷肥的作用次之,且二者没有产生明显的交互 作用。 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中,轮作与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水分演变,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氮变 化的重要因素。与对照(连作或者不施肥处理)相比,轮作与施肥条件下地上部生物量提高 1~2 倍,土 壤有机碳含量提高 13%~71%。在冬小麦长期连作的种植系统中,雨季后高产处理(NP、NPM)土壤水分 储量呈现降低趋势,深层(200~300cm)土壤水分出现亏缺。致使因施肥而残留土壤的硝态氮在剖面深层 得到逐年的积累。作物地上部生物量与耗水量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土壤蓄存的碳与累计输入土壤的有 机碳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轮作与施肥是黄土旱塬区土壤生产力提高、土壤深层水分亏缺、土壤有机 碳氮和土壤 NO3-N 累积的驱动力。管理措施是改变农田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土类的径流量、产沙量不同,径流量以杨凌塿土为最大,延安黄绵土次之,神木绵沙土最小;产 沙量以神木绵沙土为最大,延安黄绵土次之,杨凌塿土最小。径流量、产沙量均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逐渐 减少。产沙量随秸秆高度增加而减少,10cm 是控制土壤侵蚀的临界值。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土壤有机 质含量增加幅度均在 10%以上,浅松增加量最大为 29.6%,次之是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有效氮 的增加幅度在 29.5%~142.7%之间,全氮的增加幅度在 11.6%~36.1%之间,均以旋耕处理增加最多。土壤 速效磷含量变化显著,以免耕处理增幅最大。 【主要农作物水分亏缺补偿效应及节水潜力】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张岁岐等科技人员 承担。项目通过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利用 6 个不同染色体倍性的小麦进化材料(二倍体小麦:野生一粒, 栽培一粒;四倍体小麦:野生二粒,栽培二粒;六倍体小麦:普通小麦,小偃六号),设置了时间(拔节 期、开花期)和胁迫强度(正常供水,75%~80%饱和持水量,干旱,45%~50%饱和持水量)共 5 种变水 处理,主要就不同时期干旱和复水条件下,不同倍性小麦光合作用的变化和产量补偿效应进行了研究。在 室内水培条件下,以玉米杂交种户单四号及其亲本天四和 478 为材料,利用压力探针技术,就正常供水和 PEG-6000 模拟 (-0.2MPa)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玉米单根吸水能力的基因型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抗旱性不同 的三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长武 134,小偃 6 号和陕 253),就正常供水和 PEG-6000 模拟(-0.5MPa)水分胁迫 条件下,其根系水力导度的差异及其与根系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玉米杂交种户单四号及其亲本 天四和 478 为材料,在水保所大型活动防雨棚内控制条件下,就不同玉米品种对不同时期灌水的生理生态 反应及根系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 (梁峻等) 【高油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 该项目由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咸阳市农科 农业科学技术·267· 所联合组成的省油菜育种协作攻关组实施,著名油菜育种专家李殿荣任组长。2007 年,双低优质油菜品种 秦研 211,通过国家长江下游区品种审定,秋播进入国家长江中游区区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秦杂油 3 号, 2007 年 3 月通过新疆伊犁州品种审定,同年在甘肃优质春油菜区参加区试平均亩产 260.2 千克,较对照增 产 28.69%,最高亩产达 329.7 千克。双低优质油菜品种秦优 11 号,2007 年度在国家长江下游区试中居第 一位;选育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新组合 9 个,分别参加了国家和省级油菜区试,这些新组合是:7633、2006、 2006-6、507、578、601、2061、3378、B351 等,其中,新组合的含油量最高达 52%以上;育成了一批含 油量达 55%以上的优异种质材料,其中包括育成含油量达 56%以上的双低超高油新品系 2 份,58%以上的 超高油低硫高芥新品系 5 份;发表学报级相关论文 16 篇。 【杂交油菜“秦优 7 号”选育和推广】 该项目由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秦丰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李殿 荣、田建华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通过优质加杂优的技术路线,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 聚合优质、高产、抗逆等性状的基因,选育适宜黄淮、长江流域的优质油菜杂交种。①历时 15 年,选育 出优良种质双低油菜雄性不育系陕 3A 和保持系陕 3B 及其恢复系 K407,用 CMS 陕 3A×K407 育成高油 分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杂交种“秦优 7 号” ,其芥酸含量 0.35%,硫苷含量 22.56~29.59μmol/g(饼),含油 量 43%左右,一般亩产 200kg,高产田可达 300kg 以上,品质优,含油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丰产稳 产性好,已通过了陕西、贵州、新疆等省区和全国(黄淮区、长江中、下游区)品种审(认)定,并获准在 四川省推广。②研制和推广了“秦优 7 号”配套丰产栽培技术,探索出了规避制种风险的有效途径。通过 栽培调控和采用自主发明的化杀技术,解决了不育系初花期出现的微粉问题,保障了杂交种子的纯度;应 用酯酶同工酶生化技术,RAPD、SSR 分子标记技术,实现了亲本及杂交种纯度的快速检测,为油菜生产 用种提供了质量保障。③建立了“北育南用、北制南用”的优质杂交油菜育繁技术体系,实行“育繁推一 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杂交油菜种子产业化运作机制,加速了育种和推广的步伐,成果高效转化,杂交 油菜繁育技术和推广应用居国际领先水平。使陕西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杂交油菜繁育基地,常年生产销售的 优质油菜杂交种占全国的 25%~30%。 “秦优 7 号”是继“秦油 2 号”之后,在优质油菜育种上的又一重 大突破,其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居国内领先水平。是全国适应区域最广、年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油菜 杂交种,也是国家黄淮区和长江下游区油菜区试的对照品种。截至 2006 年,累计在黄淮和长江流域推广 3052.6 万亩,新增经济效益 25.17 亿元。 【白菜型油菜杂交种“白杂 1 号”选育与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董振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1985 年在关中白菜型油菜自交系 S1815 中发现 2 株半不育株,其中 1 个大株,1 个小株,大株长势强,小 株长势较弱,农艺性状与自交系无明显差异。选择大株套袋自交,人工剥蕾授粉,得到自交种子。当年秋 季播种,次年花期调查,共 49 株,其中可育株 8 株,半不育株 21 株,不育株 20 株。用可育株与不育株 成对保持 3 株。次年花期调查,所保持的为全不育。连续用可育株与不育株保持 5 个世代,1991 年育成白 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58A 及保持系 58B。经大田观察及镜检结果,58A 不育系的不育率为 100%, 不育度 98%以上,综合性状优良,抗寒、耐旱。经测交筛选,育成恢复系 143C。143C 恢复率 100%,恢 复度 98%以上,综合性状优良,抗寒、耐旱。用 58A 与 143C 杂交选育成白菜型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白 杂 1 号” ,2003 通过陕西省审定,它是国内唯一通过省级审定并大面积推广的白菜型杂交油菜新品种。 “白 杂 1 号”具有高产、抗寒、耐旱、耐病毒病等特点,试验和示范增产显著。 “白杂 1 号”适宜在陕西省延 安以南的渭北塬区,海拔 1000~1300m 以上的高寒地区及同类生态区种植。一般亩产 100kg 以上,高产田 可达 180kg,含油量 42.4%。 “白杂 1 号”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 82.95 万亩,增产油菜籽 2116.90 万 kg, 经济效益 4667.40 万元。 【大豆新品种“陕豆 125”的选育与推广】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萌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陕 豆 125”是采用 S0-3-4 作母本,日 9-11 作父本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在亲本组配时根据育 ·26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种目标要求采用性状互补的优良亲本配置组合。母本 S0-3-4 是一个白花,棕色茸毛,披针形叶的早熟品种, 生育期 90 天,适应性、抗病性好。父本日 9-11 是从日本的一个大豆品种在当地种植后分化出一系列品系, 其突出特点是有限结荚习性,生长繁茂,分枝多,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单株产量高。 “陕 豆 125”品种于 1988 年开始杂交,先后经稳定、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00 年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该 品种夏播生育期为 90~100 天,直立型,有限结荚习性,株型紧凑,株高 60~70 厘米,主茎 11~12 节, 有效分枝 4~5 个,单株结荚 55~60 荚,成株呈纺锤形。白花,圆形叶,灰色茸毛,籽粒为黄色近圆形, 有光泽,脐色淡褐,荚色褐黑,不裂荚,百粒重 22~24 克。经品质分析“陕豆 125”籽粒粗蛋白含量 43.95%, 粗脂肪 20.55%,品质优,商品性好。经田间抗病性鉴定, “陕豆 125”高抗大豆灰斑病、病毒病。肥力田 块亩产 200 千克,最高亩产可达 250 千克以上。适宜在陕西省关中、商洛、延安地区及同类生态区推广种 植。 【女娲银峰名茶的研制与开发】 该项目由平利县良种茶叶研究所、平利县茶业管理局、安康学院李华海、 纪昌中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从女娲银峰名茶的生态环境、原料栽培、茶叶采摘、机械化加工和市场 营销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与开发,内容涉及茶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原料生产规定了基地生 态条件、基地选择,基地规划,茶园开垦与种植,茶园管理,投产茶园在施肥和防虫上实行有机化先进技 术操作。原料加工采取机械化生产,研究出女娲银峰名茶杀青、A 处理、做形和烘干主要工序的技术要点。 产品销售方面,研究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跟踪销售办法,对女娲银峰的产地环境、卫生指标、生化指标、 检验方法和规则、产品商标、包装与贮运都研究出量化指标,成为全省第一个有机茶地方标准。该项目的 研发,探索出“开发一只名茶,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成功之路。2003 年获得全国茶叶评比“中 茶杯”一等奖,促进了平利茶叶的快速发展,到 2006 年底,茶园面积达到 10.6 万亩,年产茶 1460 吨,茶 叶总产值达到 1.26 亿元,比项目实施前的 2000 年分别增长 3.5 倍、5.3 倍和 8.2 倍。截至 2006 年底,累计 产生经济效益 11379.1 万元。项目水平国内先进。 【温度调控在主要球根花卉产业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植物园庞长民等科技人员研究完 成。项目主要研究了郁金香、风信子周年生产技术和花毛茛春节促成技术。郁金香延后栽培技术的研究采 用箱栽和温度调控技术控制花期到 5 月 1 日,建立了郁金香延迟栽培的技术体系,使花期延后到 6 月以后; 选择郁金香、风信子低温期短的品种,采用地膜加小棚覆盖等技术措施,使郁金香、风信子花期从 12 月 提前到 10 月,解决了郁金香、风信子 10 月促成栽培的系列技术;在郁金香水培技术研究中,采用添加 2000ppm 的硝酸钙、每天循环营养液、加大昼夜温差等技术,解决了郁金香无土栽培的关键技术;延后和 促成技术的研究建立了郁金香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了郁金香周年供应和工厂化生产;花毛茛促成栽培技 术研究,采用蛭石包埋、冷库 9℃催芽,解决了花毛茛春节促成栽培中的关键技术。 【洋水仙繁殖与盆花生产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植物园杨玉秀等科技人员承担。在种球繁育方面,通 过化学处理和人工处理相结合,提高其繁殖系数和增加种球生长量,为市场提供盆栽和园林绿化的优良洋 水仙种球。在盆花生产方面,主要采用调节温度,打破休眠,促其提前开花,延长货架期。技术指标:自 繁种球无病毒,开花率达 90%以上。 (高书宝)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 该项目由西安市农技推广中心、长安区园艺站、灞桥区蔬菜 技术推广站、未央区蔬菜技术推广站、阎良区农技推广站冯武焕、王探应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3 —2007 年,实施规模 48 万亩。该项成果掌握了韭菜迟眼蕈蚊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建立了韭 菜迟眼蕈蚊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研制出大白菜和黄瓜专用种衣剂;制定了西安地区无公害韭菜、大白菜、 番茄、黄瓜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农业科学技术·269· (张虹) 【榆林风沙滩区地膜马铃薯复种大白菜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靖边县农技推广站、定边县农技推广站、横 山县农技推广站、榆林市土肥站吴清亮、刘志德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3—2005 年,实施规模 12 万 亩。该项目在榆林风沙滩区示范推广地膜马铃薯复种大白菜技术,使复种指数提高到 178%;试验集成了 良种、栽培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形成了技术规范;粮经复种亩纯收入达 1500 元,较传统种植提高 2.6 倍。 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陕北日光温室蔬菜嫁接技术研究与推广】 该项目由延安市农科所、榆林市园艺站杜文才、白登峰等人 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1993—2006 年,实施规模 38 万亩。该技术改进了传统的砧木与接穗的播期;加大切 口深度,增加愈合截面积;改进了嫁接后的湿度、温度与光照管理办法;创新了利用侧枝嫁接的新方法和 辣椒嫁接方法。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渭南设施蔬菜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 该项目由省动物所、渭南市植保植检站陈志杰、张淑 莲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2—2005 年,实施规模 85 万亩。该项目系统研究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效 应和主要蔬菜作物需肥和病虫发生规律;明确了温室蔬菜主要品种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对水分的敏感性变化 规律;组装集成了渭南设施栽培黄瓜、番茄等 7 种蔬菜无公害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将旱作农业中的隔沟交 替灌溉技术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提出了主要设施蔬菜的量化施肥方案和灌水指标;研究了太阳能消毒 防病技术,规范了日光温室病虫生态调控技术;引进推广了防虫网阻隔防虫技术。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张虹) 【西部地区韭菜和大白菜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程智慧等科技人 员共同完成。项目针对韭菜和大白菜病虫害防治和肥料使用的不规范等,导致产品公害问题突出,研究关 键技术,集成技术体系并示范。项目在西安地区建立两种蔬菜无公害生产示范区 1.2 万亩,基地 5.0 万亩。 针对农药污染问题,结合蔬菜按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等级分级,将各种病虫害防治措施按其对蔬菜产 品安全性的影响,相应分为 3 类并设置为 3 道防线,提出了三道防线与三级产品生产理念,并建立了技术 体系;针对威胁韭菜迟眼蕈蚊及其不规范防治问题,查明其年发生规律和生活史,研究预测预报关键技术, 筛选无公害新农药,建立了对应三级蔬菜产品生产的防治指标;针对大白菜出苗期病害和种子发芽及幼苗 生长特点,研制出无公害大白菜专用种衣剂,解决了保苗和壮苗问题;建立简易太阳能消毒和无公害化学 消毒技术,解决了土传病虫害问题;通过种植试验、抗性鉴定等,引进筛选新品种,研究了春大白菜播种 期、苗龄、覆盖栽培方式,夏大白菜与玉米套作合理群体结构,韭菜垄栽等关键栽培技术;分析了韭菜、 大白菜等菜田 2 米深土层氮素的垂直分布和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与变化趋势,以及蔬菜产品硝酸盐 污染情况,建立了韭菜和大白菜合理施肥参数,集成了控制蔬菜和菜田氮污染的措施。明确了大白菜不同 品种采后叶球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筛选出耐藏品种和“5℃+常湿+保鲜膜”保鲜韭菜 7 天的技术。 累计示范 48.4 万亩,生产无公害韭菜 36 万吨、大白菜 82.7 万吨,使生产中化学品投入量降低 30%~38%, 保证了产品和菜田生态安全,经济效益 27135.33 万元。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市场销售体 系,实现了生产分类与市场分类的统一。 【大气氨营养对高低两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根冠特征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 持研究所李世清等科技人员承担。项目以 2 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实验(水培)和田 间微区实验,研究了大气 NH3 营养变化对 2 种作物库源关系、根系分泌物、作物对 NH3 和 CO2 同化固定、 叶肉组织中 NH4+和 H+浓度等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大气 NH3 营养和介质氮素供应状况对 2 种玉米基因型 ·27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生长及氮效率影响的交互作用。通过 15N 示踪(15N 标记作物冠层氮素)和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确证了降 雨能否淋洗夏玉米冠层氮素,初步研究了冠层氮素淋洗量;鉴定淋洗氮素形态、强度及其容量;研究不同 降雨时段、雨强和不同生育期夏玉米冠层氮素淋洗规律。通过输入长武当地 2007 年的气象数据以及玉米 各生育期日期以及土壤数据,利用 Hybrid-Maize 模型对长武玉米生物量和产量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值进 行了比较。 【黄土坡面土壤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动力学模型】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王全九等科技 人员承担。主要进行了确定土壤水分和溶质迁移参数方法研究,初步建立了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进行了大 量实验分析;进行了田间土壤水分与养分高效利用实验研究,分析了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与养分利用效率; 研究了坡地养分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盐分变化特 征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梁峻等) 【高效复合营养型叶面肥开发与应用研究(核酸叶面肥的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省微生物研究所慕娟等 科技人员通过对核酸叶面肥成分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中包括核苷酸、嘧啶、嘌呤和核酸小分子及氨基酸等 营养成分;进行蔬菜和水果实验室的植物生理试验和大田试验,对产品配方进行筛选和进一步完善;将核 酸叶面肥应用于小麦、蔬菜和水果等作物进行应用研究,取得相关的数据和条件,为产品定型提供依据;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叶面肥产品质量要求确定产品标准的各项理化指标,为产品化做好技术准备。 【土壤保护网膜及肥料研究与开发——核酸叶面肥的研制】 该项目由省微生物研究所慕娟等科技人员共 同承担研究完成,已通过省科技厅验收。项目是以酵母核糖核酸为原料,采用麦芽根为酶原进行酶促水解 反应,使核酸水解为以核苷为代表的核酸小分子,最终制备成核酸叶面肥;该研究从核苷、糖、蛋白质、 矿物元素、酸碱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确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指标。技术指标为:核糖核酸的水解产 率为 50%以上,产品核苷含量 40%,蛋白质含量 8%~13%,还原糖含量 7%~10%,总糖含量 19%~23%, 酸碱度 pH 为 5.5~6.5,水分≤10%,腺苷、鸟苷、尿苷、胞苷相对比率为 28.47%、31.50%、33.84%和 3.64%。 该项目通过从“天然、高效、新型”农业肥料着手,研究出一套叶面肥的生产、施肥和生理代谢的新途径。 (江莹) 【动物蹄角制取复合氨基酸工艺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大荔硕丰农化开发有限公司、大荔县技术开发中 心何文义、赵晓进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动物蹄角作为最纯净的角蛋白,是生产氨基酸的优质原料。项目 经过试验研究,掌握了采用酸水解适宜的料酸比、温度和时间,成功地解决了动物蹄角难以分解利用和酸 水解过程中的碳化损失问题,特别是研究水解转化时加自制有机助解剂,提高了氨基酸含量。据检验,其 常规水解液(不经浓缩)17 种氨基酸总量稳定达到 250~270g/L,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国内氨基 酸叶面肥的达标、优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农业部和省、市有关部门对该技术工艺高度重视,并推荐采 用动物蹄角生产的复合氨基酸配制叶面肥和生产氨基酸有机复合肥。现已生产复合氨基酸 4804 吨,供渭 南、西安、杨凌及山西、河北、山东、黑龙江、福建等 12 个厂家配制叶面肥或生产氨基酸有机复合肥。 生产的氨基酸叶面肥,连续三年被省质检部门评为质量合格产品,广销全国 20 多个省、市及泰国、越南 等国家。 【旱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机理与内循环特征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张兴昌、李世清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研究以旱地氮素循环特征与径流损失机 理为研究中心,通过大量室内外试验,揭示了旱地土壤氮素循环特征与径流损失机理。项目主要内容:① 系统研究了降雨、坡度、植被、耕作、轮作、施肥及土壤等因素对氮素流失的影响,揭示了土壤氮素流失 农业科学技术·271· 的途径、泥沙养分富集机理,阐明了流域不同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氮素流失关系。研究发现有机质和全氮在 泥沙中的富集现象主要由侵蚀泥沙·27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霉病的综合防治及抗病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小麦赤霉病菌侵染途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 病机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组以国内小麦生产的重大病害小麦赤霉病为主攻对象,采用细胞学、 细胞化学与分子细胞学等方法,围绕其发生与防治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经过长达 10 年的不懈 努力,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揭示了小麦赤霉病菌在小麦穗部的初侵染位点、侵染方式和扩展途径, 较完整地提出了赤霉病菌在小麦穗部的侵染及扩展模式。二是揭示了赤霉病菌对小麦穗部侵染初期病菌产 毒的起始时间;确定了毒素在寄主组织中的分布及细胞内的结合位点;明确了寄主的病变与病菌扩展和毒 素分布的时空关系,阐明了赤霉菌毒素在致病中的作用。三是发现赤霉病菌在侵染和扩展过程中分泌产生 了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等细胞壁降解酶类及其对寄主细胞壁的降解作用。四是发现了抗病小麦品 种被病菌侵染后可迅速通过乳突、胞壁沉积物的形成,细胞壁的修饰及水解酶类的增长等形态结构和生化 协同防卫反应抵御病菌在体内扩展。五是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发现新型杀菌剂戊唑醇和羟菌唑对小麦赤霉 病有显著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优于多菌灵,并揭示了杀菌作用的细胞学机理,为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 了理论依据。课题组出版教材、著作 4 部,发表学术论文 46 篇,SCI 收录 17 篇。 (省科技厅农业处)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该项目由安康市植保植检站、安康学院、汉滨区农技中心、旬 阳县农技中心、汉阴县农技中心崔鸣、赵中华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1—2006 年,实施规模 380 万 亩。该技术在压缩安康市小麦条锈病常发、重发区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推广适宜高产耐病品种,实行小麦、 油菜插花种植的系列农业措施控制和预防小麦条锈病,探索适合陕南山区的化学防治技术和大田防治最佳 时期和防治次数,形成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 果奖一等奖。 【陕西省小麦主要病虫测报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省植保站、宝鸡市植保植检站、咸阳市植物检疫 站、西安市植保植检站、渭南市植保植检站刘延虹、谢飞舟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4—2006 年,实 施规模 4083 万亩。该项目设立了系统监测点,建立了病虫监测资料数据库;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陕西关 中西部可以安全越冬,在陕西局部地区可以越夏;掌握了白粉病的流行规律,制定了白粉病的防治指标; 制定了陕西省小麦黄矮病、地下害虫的测报调查规范。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 果奖二等奖。 (张虹) 【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陈志杰等科技人员通过对 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本底调查及电镜观察,采用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测定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 陕西省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种类鉴定及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环境效应与蔬菜根结线虫及根腐病发生的关 系、根结线虫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筛选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的有效药剂及安全性评价、蔬菜根结线虫的安 全、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根结线虫的种类及优势种发生规律。发现土壤中 放线菌数量与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率先提出垄沟式太阳能消毒技术,明确了田间应用 技术参数。集成了陕西省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 蔬菜根结线虫病的流行。 【陕北黄土沟壑区兔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王开锋等科技人员通过对野兔 的危害种类、程度、危害症状及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和四季动态 消长,开展兔害的防治试验,取得了野兔种群生态学和兔害防治的阶段成果,并建成了一个无兔害示范区。 【新种植结构条件下粉虱种群演替规律与生态调控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张淑莲等科技人 农业科学技术·273· 员,通过从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开展设施栽培作物及大田农作物粉虱种类与危害性、越冬场所与 棚室内外不同寄主作物转移规律、粉虱的发生扩散机理与寄主适合性、种群生态调控的技术与措施等创新 研究。阐明粉虱爆发成灾原因,提出在新的种植结构条件下大面积控制粉虱的有效防治关键技术,组装集 成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 (王艳) 【靖边农区鼠情普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靖边县植保植检站张志清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 目是一个以生物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公益性为主的研究项目。在全县 23 个乡镇开展鼠情普查,普查到 啮齿目 4 科 12 种和兔形目 2 科 2 种共计 2 目 6 科 14 个鼠种,制作害鼠标本 46 组;对 8 个主要鼠种进行 了害鼠的发生和危害规律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其发生规律和危害状况;应用了生物防治为主的鼠害综合治 理技术研究,把生物、物理、农业和化学治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农区灭鼠综合治理技术;总结 制定出“靖边农区鼠情普查及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示范推广鼠害综合治理技术面积达 212.5 万亩,农区害 鼠治理防治率达 82%,密度控制在 2.1%,危害损失率降低至 3.5%。新增总产值 1458.54 万元,新增纯收 益 683.25 万元。 【关中灌区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 11 种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 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志杰、张兴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以陕西省科学院渭南科技示范基地、西 农大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分别为野外研究示范及新农药创制研究开发平台,以关中灌区特定的生态系 统为研究单元,系统研究了关中灌区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 11 种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发现辣椒类菌原体 新病害,澄清了辣椒小叶病误认为是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历史;明确了陕西玉米病毒病毒原种类为玉米 花叶病毒、玉米粗缩病毒、大麦黄矮病毒;明确了叶螨、麦蚜、棉蚜、蟋蟀、辣椒疫病等病虫发生的新特 点;系统进行了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等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为抗性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麦椒间 套、适期偏晚定植防治辣椒小叶病及调整播期、增加播量、改变田间生态环境、恶化传毒昆虫栖息场所等 玉米病毒病生态防治措施;首次提出棉花内吸药剂滴心、低浓度高液量及玉米根部施药防治叶螨、蚜虫新 技术;研制开发出 5%抗蚜威溶液、30%西安菊酯、29%油酸烟碱。氯氰乳油、0.5%楝素杀虫乳油和 30% 甲久乳油等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项目成立技术推广协作网,总推广面积达千余万亩。2004—2006 年先后 在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累计推广 657.556 万亩,经济效益 26302.3848 万元,纯技术效 益 7890.7154 万元,示范区内技术入户率达 90%以上。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 【10%农抗 120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该项目由陕西绿盾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杨宏勃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农抗 120 产品是很好的生物农药品种,但是长期以来,该产品只有一个单一的水剂产品,固有的缺点 给产品推广带来困难。10%农抗 120 可湿性粉剂是吸水链霉菌北京变种经过深层液体发酵,浓缩,然后加 入经过筛选的载体、湿润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喷雾干燥,制成的原粉(药),再加入适当的分散剂,经过可湿 性粉剂制剂加工工艺制成。生产中主要使用玉米、黄豆等农产品和天然矿物原料,不使用石油化工原料, 无有害废气、废水排放,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环保型生物杀菌剂农药。克服了该产品原有的缺点,有利于产 品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借鉴了喷雾干燥原粉(药)干燥方法,提高了干燥效率,节约了成本,且能满足工 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第一次得到含量大于 13%的农抗 120 高效价原粉,为农抗 120 加工其他制剂提供了 可能。自 2002 年以来,该产品在山东、山西、河南、甘肃、陕西等优质苹果产区的推广面积超过 1460 万 亩,销售额超过 4800 万,防病效果与进口农药相当,但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 【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区农牧耦合生态系统模式与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程积民、阎占卿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研究针对黄土高原西北部农牧 业生产滞后等问题,重点研究农牧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促进区域农牧耦合生态系统模式的建设。主要研究 ·27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内容:①农牧产业结构调整与农牧耦合生态系统安全运营模式。以县为单元采用中尺度放大模式,提出全 面调整单一农业种植结构理论与实践的新方法、新途径,实施农林草畜安全配置与运营。建立以县级为单 元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以乡级为单元的特色产业开发试验示范样板;以村级为单元的“设施型、庭院型、 立体高效型农牧示范基地及稳产高产饲草料基地。②庭园经济型果—菜—畜集约化发展与安全生产模式。 突出区域特色,强化优质商品型林果业高效规模化发展。在远山进行植被自然修复和人工植被建造的基础 上,建立以村级为单元的高效舍饲养殖温棚 500 栋,完成重点小流域治理 3 条,总面积 4000km2,建立庭 园经济林果基地——早酥梨 600km2,红梅杏 1500km2。挂果前,果、菜立体套种亩收入 1000~1600 元, 使果—菜—畜模式收入占户均总收入的 35%~52%。③半干旱区草地植被自然修复机理与适度开发技术模 式。侧重植被土壤水分循环与调控机理研究,首次划分了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土壤水分生态阈值指标,确立 了天然植被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植被以“先草后灌、先封后建”的稀梳配置模式,在适度“封禁→改良 →管理→利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封禁+集流+覆盖+套种”的灌草恢复调控技术,率先在黄土高原建立 了中尺度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和灌木林基地,取得了创新性研究进展。④农牧交错区草地牧业与农副牧业 结合的生态绿色养殖技术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舍饲养殖中存在的牛羊疾病多、肉质差和出栏 率低等问题;突出了区域草畜特色,提出一村一品的草地牧业与农副牧业相结合的集约化半舍饲养殖技术 体系。该项目出版专著 3 部,发表论文 108 篇,其中 SCI 收录 8 篇。研究成果获经济效益 5.00 亿元。项目 整体水平国际先进。 【渭北黄土旱原区生态型高效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延安主持的农业结构调 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①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根据渭北黄土旱原 区干旱的生产条件,研究集成该区域生产优质无公害苹果的配套技术,包括雨养果园合理的栽植密度与树 形改造技术; “果园行间生草+树盘覆盖”技术;“控氮、增磷、补钾、喷钙、喷果树全价营养素”施肥技 术和穴贮肥水技术;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果实商品性增强技术等。这些措施可以大幅度提 高旱原苹果的质量和生产效益。②利用苹果废枝条生产优质香菇技术集成与示范,根据渭北旱原气候特点 和丰富的苹果修剪废枝条,研究集成生产优质香菇(花菇)节水、省地的旱区春栽香菇技术体系,包括采 用适合渭北旱原香菇生产的品种和专用营养素、中袋套膜袋封口与室外塑棚养菌越夏、不脱袋小棚层架出 菇、冬季火道增温等技术,为大量苹果废枝条高效利用和培植后续产业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③利用香菇 废渣快速堆腐优质有机肥技术集成与示范,根据渭北旱原苹果产区土壤有机质匮乏及有机肥短缺的突出特 点,研究利用生产香菇后的废渣作为苹果生产所需优质有机肥的快速堆腐还田技术体系,包括快速堆腐所 需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最佳堆腐的营养与环境条件的优选与工程措施,堆腐物与氮磷钾肥料最佳配比及其 生态和经济效益,构建以苹果产业为主、香菇产业为辅的可持续的生态型高效农业模式,加快渭北旱原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继续对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利用苹果废枝条生 产优质香菇技术、利用香菇栽培废基料堆腐优质有机肥等技术进行研究、筛选、组装集成和优化;重点开 展了渭北富士苹果平衡施肥及物化技术、反季节袋料香菇栽培品种的筛选和栽培模式的研究;在合阳县甘 井镇建立苹果中心示范园 50 亩,香菇中心示范棚 10 座共 5 万袋;在合阳县甘井镇、白水县西固镇举办技 术培训和现场会 10 余次,共推广苹果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 5 万余亩,袋料香菇 400 万袋。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制剂研发及其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 咸阳德丰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新 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制剂研发及其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该制剂在技术上采 用重结晶萃取工艺,可将原产品噻苯隆的纯度由原来的 88%提高到 99.5%以上,减少了杂质,提高了产品 的活性。所研制的 0.1%噻苯隆液剂工艺合理,易于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效果显 著,具有创新性。采用该技术生产的 0.1%噻苯隆液剂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葡萄、苹果、梨、桃、杏、枣、 猕猴桃、樱桃等果树;西葫芦、黄瓜、甜瓜、西瓜、南瓜、辣椒、豇豆等蔬菜;棉花、油菜、花生、马铃 薯、玉米、小麦等作物上应用,具有增加产量、提高果品外观品质,增强作物抗病及抗逆能力等作用。新 农业科学技术·275· 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制剂研发及其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对农业生产增效显著。总体技术居国内研究与应 用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省科技厅农业处) 果 业 【西部优势农产品生产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组 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有关专家 20 余人编写项目申报书,按照科技部的要求,由长安大学 李佩成院士为组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沈绪榜院士为副组长的 14 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圆满完成 项目论证任务。随后又对项目中 6 个课题进行论证。 该项目主要分析西部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精准管理需求,研究以苹果、猕猴桃、甜瓜、番茄、丹参为 代表的西部优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及精准的量化管理指标;基于低成本易推广原则,针对西部生 态环境特点,研究多样性环境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通过传感器节点适应性研究,设计西部田间信息的低 成本的采集传输系统;针对西部设施农业环境,设计西北型温室群无线测控系统,实现温室群的高效、实 时、统一的精准管理;针对优质果业和中草药精准管理,设计远程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建立西部地区精 准管理数据规范;选择示范基地,集成研究与开发成果,对设施蔬菜、优质果业、中草药生产进行精准管 理集成与示范。 【苹果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该项目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主持的陕西省重大科技创 新专项项目。项目对提出的肥水调控、病虫综合管理、改形修剪及果实套袋四项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与相关配套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形成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建立陕西苹果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模式,经过 试验示范以及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科技+公司+协会+果农”的产业化科技开发运作模式。经过实施, 已建立试验示范核心区 1500 亩,重点开展了以精准化施肥和二元覆盖为主要土壤管理技术、以间伐为核 心的改形修剪技术和以早期落叶病、腐烂病防治为重点的绿色苹果生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中心示范 区 15000 亩,对“十五”期间取得的无公害、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进行示范,对年度开展研究的早期落叶病 和腐烂病防治技术进行生产性示范,大力推广自主研发的果树专用诱虫带。2007 年建立示范基地 20 万亩, 其中:完成树形改造 15 万亩(包括间伐 2 万亩)、优化品种 2 万亩、果园种草 3 万亩、果实套袋 6 亿只、精 量化施肥 14 万亩;配套应用摘叶转果、辅反光膜等面积达 3.5 万亩,推广果树专用诱虫带 500 万只。2007 年,项目区果农实现总收入 5.8 亿元,纯收入 4.2 亿元;项目合作企业出口苹果 2 万吨,创汇 1000 万美元。 【创汇型苹果 GAP-HACCP 体系研究】 2007 年 12 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鑫主持完成的 农业部“948”项目专题“创汇型苹果 GAP-HACCP(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生产)体系研究”进行了 成果鉴定:该项目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资料翔实可靠,在果品生产与加工的管理理念、标准体 系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有明显创新,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组在引进、消化 GAP、HACCP 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思想,结合我国果品生 产实际,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苹果产业的 GAP-HACCP 体系,构建了国内较完整的苹果标准化框架,并进行 了初步实践;在 GAP-HACCP 体系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探索了与 GAP-HACCP 体系相配套的操作模式和果 农主动应用标准管理果园的机制与途径,为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探索出新路;按苹果出口创汇的要求,在 果园和出口、加工企业推广应用 GAP-HACCP 体系,帮助果园和企业进行出口注册与资格认证,建立果品 溯源制度,推动了陕西苹果产业升级,加快了与国际果品市场的接轨,对确保果品质量安全,提高陕西苹 果声誉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创汇型苹果 GAP-HACCP 体系的研究应用,为推行农业标准化管 理提供了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7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苹果新品种选育和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引进优质、晚熟、红色种质资源杂交后 代,进行观察、评价,培育优质、晚熟、红色苹果新品种,优化和完善苹果杂交优系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苹果高效育种体系。开展旱地果园肥水高效利用与时量调控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关键技术、苹果再植障 碍克服技术、渭北苹果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等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制定渭北绿色食品苹果生 产的相关技术标准、指南、规程(规范) 。建立渭北苹果综合开发的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2007 年 建成苹果杂交育种种圃 22 亩,复选出杂种后代优系 9 个,育成了有潜力的苹果早熟优系 12-8-1 和中熟优 系 11-7-38,初步建立了高效育种体系的理论框架。建立 500 亩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区和 2 万亩苹果绿色果品 综合生产示范基地。技术培训 1200 场次,受训果农和技术干部 15000 多人次。 (省科技厅农业处) 【苹果园介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该项目由省植保总站、乾县农业科技中心樊民 周、吴金亮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3—2006 年,实施规模 41 万亩。项目对苹果园的 3 种介壳虫的发 生规律、危害特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筛选出十多种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制定出苹果园介壳 虫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并实验推广在苹果采摘后的介壳虫防治技术。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 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 【延安市苹果高效安全巧施肥技术示范推广】 该项目由延安市农业监测站、洛川县农技中心土肥站、富 县农技中心土肥站、宜川县农技中心土肥站、黄陵县农技站杨永春、张连杰、张永贵、薛旺盛、苏延亮等 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3—2005 年,实施规模 125.9 万亩。该项目以果园生草培肥与测土配方施肥两大 技术为核心,将果园生草肥田、沼渣沼液利用、林区沃土覆盖、测土施肥、叶面喷肥、微灌补肥等多项土 肥技术配套示范推广,形成了苹果高效安全施肥技术体系;采用“站企结合”研制开发、推广配方 BB 肥 和以羊粪为原料的精制有机肥。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绿色苹果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咸阳市园艺站、淳化县园艺工作站、旬邑县园艺站、彬 县园艺工作站、长武县果技站查养良、贾育恒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4—2006 年,实施规模 69 万亩。 该项技术按照《陕西省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范》,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技术, 配套推广果实套袋及精细管理花果等技术,建设“五配套”生态示范果园。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 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优质高效苹果生产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 该项目由渭南市果业管理局、渭南市园艺蚕桑工作站、渭南 市果业协会、渭南市果蔬质量监测站、白水县园艺站王鹰林、刘永奇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2—2005 年,实施规模 103.5 万亩。该项目示范推广了苹果园间伐、提干、疏枝、落头、枝组培养、拉枝、巧施肥、 病虫综合防治、花果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在苹果整型动态管理、合理留枝和拉枝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和 创新,达到了提质增效,并与果园种草、果实套袋等配套技术组装集成,形成了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 系。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张虹) 【优质高效苹果园土壤培肥技术示范推广】 该项目由延安市农业监测站、洛川县农技推广中心、富县农 技推广中心杨永春、张连杰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①推广有机培肥技术,改善果园土壤生 态环境。果园种草培肥 13.8 万亩,其中白三叶 12.6 万亩。沼液沼渣利用 22 万亩,林区沃土覆盖示范 703.1 亩,研制生产精制有机肥施用面积 48.7 万亩。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节果树营养。采集测定 21 个 乡(镇) 、189 个村、1506 个果园的 3689 个土样、18645 个样次,推广 156 万亩,推广穴施肥水 16.4 万亩、 农业科学技术·277· 微灌施肥 32.6 万亩、配方 BB 肥 39.2 万亩、叶面喷肥 109 万亩。③制定完善《延安优质高效果园土壤肥力 指标》 《果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采土与测土配肥技术规范》 《幼龄苹果树施肥参考指标》 《延安不同土壤 肥力生产百千克果品所需养分参考指标》 五个技术规范。项目实施三年推广面积 125.9 万亩,共增收 46413.13 万元,新增纯收益 39391.28 万元,农民得益率 282%,肥料利用率提高 5~8 个百分点,达到节本增效目 的。 【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主持的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 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2007 年开展了①优质抗病葡萄品种选 育。初步选育出了 8802、8803、8804、8805 等一批优质抗病新品系或单株,进行了抗病性、产量等鉴定 等工作。新品系果实含糖量 18%~22%、含酸量 0.5%~1.1%,亩产 800~1000kg,对霜霉病、白粉病的 抗性比目前的主栽品种提高 50%~80%,是酿造优质干红葡萄酒或优质桃红葡萄酒的理想原料。②葡萄酒 酵母菌研究。开展了所收集酵母菌的生物多样性和分类鉴定研究,将分离自新疆地区的部分野生葡萄酒酵 母菌(试验菌株 416 株) ,区分为 7 个属 9 个种。对分离自甘肃产区的 334 株菌株进行鉴定,反映出丰富 的酵母菌物种多样性和区域差别;对不同地区的酿酒酵母菌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分离自宁 夏、甘肃葡萄酒产区的酿酒酵母的酿酒适应性、酿酒特性进行了初步筛选。该研究将酵母菌经典分类方法 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资源的系统鉴定,揭示它们的生物多样性、分类地位及系统发育关系,探 索在葡萄酒的不同酿造阶段,酵母菌的群体生态组成和变化特征,以及对葡萄酒风味特征的影响,为葡萄 酒风味多样性的维持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③葡萄酒乳酸菌研究。分离获得 10 株菌株,通过酿酒特性及 对抗性的研究,筛选获得 4 株 O.oeni 优良菌株。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陕西省葡萄酒乳酸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生 态、地理的相关性。并对苹果酸-乳酸发酵的代谢、作用、发酵条件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由于新品种优质抗病,可减少农药使用量,对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新品种、新型 酿酒酵母及乳酸菌的推广使用,将进一步提升陕西省葡萄酒的整体质量和葡萄酒国际国内竞争力,减少葡 萄酒商业酵母和乳酸剂的进口量,节约外汇。 (省科技厅农业处) 【丘陵沟壑区红枣生态经济建设模式丰产优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陈志杰等科 技人员采用区域调查、大田定点定位观察方法,通过新技术引进,并结合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等生态调 控技术,对陕北不同红枣品种适应性,红枣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陕北红枣裂果、烂果原因分析及调控技 术进行研究。评价不同红枣品种的适应性,确定陕北红枣的骨干品种,总结出红枣主要病虫害的生态调控 技术,并与引进的新技术和传统有效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形成陕北红枣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 800 亩红 枣丰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区。 (王艳) 【核桃鲜食品种选育及保鲜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植物园高书宝等科技人员承担。主要是按鲜食果品 要求,选育适合鲜果食用标准的核桃新品种。先从符合鲜食果品要求的核桃优树中初选出6~8个试验用 材料优树,再按鲜食果品指标(果形、种仁色泽、取仁难易程度、营养成分、口感)复选出2~3个候选 品种优树,进行无性系繁育及优良性状稳定性测试,并进行抗性及贮藏技术研究。最终决选出 1~2 个鲜 食核桃新品及最佳授粉树。确定核桃鲜果最佳采摘期,并形成一套核桃鲜果保鲜技术。建立核桃鲜食良种 采穗圃及示范推广基地一处。 (高书宝) 【长城沿线风沙区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该项目由榆林市园林果树科技开发中心、榆林市 蚕桑工作站张建军、杜青云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利用长城沿线风沙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光 ·27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照条件好,土壤的通透性好等优势,克服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保温性差,气温低,易起风沙等不利 因素,解决葡萄冻害严重,生长结实不良,产量低、效益差等突出问题。对葡萄出土前后灌水与埋土厚度 对延迟萌芽的影响试验、葡萄结果母枝粗度与新梢孕穗率的关系试验、葡萄新品种引进对比试验、沙土地 的理化性质对鲜食葡萄根系分布的影响试验研究、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等主要内容进行试验研 究,通过改棚架稀植为单臂篱架密植;改多级扇形整形为以株代蔓龙干整形;改土坑栽为深沟抗寒栽;改 露地眼苗栽植为地膜覆盖壮苗栽培;改盲目贪果为合理留果限产栽培,并推行品种栽培区域化。采用极短 梢修剪、挖沙换土、葡萄适时采收、病虫防治、配方施肥等技术,实现风沙区葡萄早产、丰产、优质、高 效栽培。通过试验研究,引进葡萄品种,总结出风沙区葡萄速生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和系列化配套 生产技术规程,有效地遏制沙漠化,改善了沙地生态环境,实现了沙漠化治理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十年累 计建成鲜食葡萄基地 17.75 万亩,实现亩新增产值 2404.8 元,累计新增产值 13.4 亿元。该技术填补了国内 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优质柿子生产技术】 该项目由富平县科技开发中心王高民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围绕优质柿子质 量标准和生产要求,建立陕西富平柿子安全生产全程技术体系。即“优质柿子产品生产技术”,明确优质 柿子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和技术标准。按照生态农业及柿子树生物学特性的技术要求,以减少化学农药化 肥、减少环境污染为主要目标,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提出优质柿子生产的关键技术,总结出一 整套优质柿子规范化生产技术,并从 10 多个不同柿子品种中筛选出“富柿 1 号”富平优良品种。柿树及 果形特性和建园标准:①树势生长健壮。枝条稀疏,干皮灰黑色,裂纹粗。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尖,色绿 有光泽,无病虫危害。柿子鲜果为圆锥形,果面橙红,皮细,不易剥离,果粉多;果肉橙黄色,质密,纤 维少,汁甜,汁液多,无核或少核,品质上等。②柿子建园苗木标准:选用柿苗生长健壮,牙饱满,根系 完整,须根多,断根少,无病虫,苗高 1.5 米以上,苗直径粗 1 厘米以上的 1 级苗木。③栽植密度标准: 以当树冠稳定后相邻的枝条互相不接触,全树通风透光良好为标准,山坡地株行距 2.5 米×4 米、平原地 3 米×4 米为适宜,并实行合理间作。④肥、水管理标准:以有机肥秋施为主,每株 30 千克。化肥以补充为 原则,氮磷钾比例按 1∶0.5∶1 追施。一般年份,开花期、坐果期、柿果膨大期、冬季各灌一次。⑤柿树 的整形修剪标准:采用低秆矮冠单层一心型整形修剪,单株树高 2.5~3 米,冠径 2.5 米,主枝达 12 个, 侧枝 60 个,基部三大主枝角度为 75 度,上部大型结果枝组和辅养枝角度以 80 度为宜。5000 亩“优质柿 子生产技术”推广后,每年亩收鲜柿果 5000 斤,可获纯利 2000 万元。该项目的推广加快了陕西省特别是 渭北地区柿子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樱桃种质资源与新品种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蔡宇良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自从 1995 年 开展樱桃砧木及品种选育工作以来,项目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①选育出 4 个优质、耐贮运、抗病性强的 早、中、晚熟大樱桃新品种“马哈利 CDR-1”“秦樱 1 号”“短枝形艳阳”和“吉墨斯” ,通过了省林木品 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可用于解决樱桃树根癌病严重的问题,并填补了国内晚熟大樱桃品种缺乏的空白。 ②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提出了快速、准确检测大樱桃品种的方法,解决了樱桃生产中出现的“同名异物” 和 “同物异名”问题。③利用 PCR-RFLP 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樱桃亲缘地理学研究,首次探明了国内李 属、樱亚属植物的起源地,探明了其进化路线。④利用 RAPD 标记技术对云、贵、川、陕分布的野生中国 樱桃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野生中国樱桃居群间的基因流 Nm=0.6958,居群间基 因交流较低。⑤引进樱桃品种资源 69 个,首次探明了李属、樱亚属植物种间和种内亲缘关系。项目已在 西安、汉中、安康、铜川等地示范推广樱桃新品种 4.67 万亩,不同樱桃品种盛果期亩产量 1000~1500 千 克,累计经济效益 1.49 亿元。新技术辐射面积 5 万余亩。 【大樱桃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引进与推广】 该项目由铜川市园艺工作站、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杨宝生、 韦红霞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成功引进了优良品种 10 个,建立了 514 亩示范园,7 亩试验园,3035 农业科学技术·279· 亩推广园,截至 2007 年春,栽植面积达 15000 余亩,居渭北地区之首;在示范园中,苗木栽植前用 k84 浸根 2 小时,矮化砧露出地面 10~15 厘米,生长季节拉枝开角、多次摘心,喷生长调节剂,达到了“一 年栽植,二年长树,三年挂果,四年丰产”的效果;在试验园施行了带木质芽接法高接换头,成活率 90% 以上,解决了嫁接成活率低、接口易流胶、树势变弱的问题;在渭北首次运用组培法引进并扩繁“吉塞拉 5 号”砧 3 万株,繁育乌克兰系列为主的优良品种 3 万株,抗根癌,早果性好,适应性强,砧木组培繁育 l~2 代扩繁系数为 5.3,3~6 代 8.8,创造了果树类组培继代较高的扩繁系数;总结了成套的渭北大樱桃早 果丰产栽培技术,制定出了适于渭北栽培的技术规范。该技术 2001 年开始在铜川市新区 3000 余亩樱桃园 应用,2005 年以后在铜川市的耀州、王益、印台、宜君均有较大规模的发展,现已发展到 15000 多亩,其 中 3000 亩已进入盛果期,2000 亩初果期,并辐射三原、淳化、富平等地。 畜 牧 业 【优质高产奶牛快速高效繁育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主持,该项目以快速 高效繁育优质性控母犊牛为核心,以 X、Y 精子的分离、高效保存、分离精液的低剂量人工授精、性控胚 胎的生产以及移植等关键技术的熟化集成为目标,通过产业化示范,形成优质高产奶牛快速高效繁育配套 技术体系。2007 年该项目完善性控冻精生产技术、性控胚胎体外生产技术、性控胚胎移植技术等关键技术, 优化了 X、Y 精子分离技术,流式细胞仪分离奶牛 X、Y 精子的分离速度达 6000 个/秒,每支细管的有效 精子数达 220 万个,生产成本控制在 38 元/支,犊母牛性别控制准确率达 95.7%,显著地提高了精子的分 离效果。筛选出合适的稀释液配方,提高了精子解冻后的活力,精子冷冻—解冻后活率平均达到了 0.52。 在项目区内已经生产并推广性控细管冻精 2 万支,生产性控胚胎 2000 枚,移植胚胎 300 例,带动项目区 群众养牛 2200 头。 【秦川牛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产业技术继承与产业化示范】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主持。 2007 年,课题组在继续开展良种登记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适于秦川肉牛早期选种的可靠遗传标记的筛选 以及与生长、肉质等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的挖掘工作,并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开展了秦川肉牛新品系的 良种快速扩繁;开展了秦川肉牛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方案的优化,以及秦川牛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与产 业化示范工作。筛查出了 6 个与秦川牛生长、肉质等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建立了适于秦川肉牛早期 辅助选种的遗传标记技术体系;完善了秦川牛 MOET 繁育体系,使秦川牛育种核心群达到了 352 头,育种 群规模达到了 1500 头以上,母牛年均配种受胎率达到 90%左右,繁殖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 2%,育种进 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8%;建立了秦川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社会经济效益达到 3500 万元以上。 【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主持的肉牛课题组,采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长期 坚持系统的秦川牛纯种选育提高,以秦川牛为母本,引进国外肉牛良种作父本,建立了秦川肉牛良种繁育 技术体系,应用 AI、MOET 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进行秦川牛的杂交改良,筛选出 4 个杂交组合,其屠宰率 和净肉率最高可分别达 64.54%和 53.27%,比秦川牛分别提高了 19.28%和 17.5%;在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 应用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新技术,培育出一个秦川肉牛新品系,体高、体长、胸围等体尺指标均有较大幅 度提高,且生长速度快、肉用性能突出,日增重达到 0.8~1.0kg,屠宰率达到了 60%以上,净肉率达到 50% 以上。从而奠定和巩固了秦川牛在我国肉牛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省科技厅农业处) 【罗曼蛋鸡良种引进繁育与配套高效养殖新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罗曼实业有限 责任公司高陵祖代鸡场高玉鹏、李志高等人完成。项目期限 2004—2006 年,实施规模 2305 万只。该项目 ·28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引进罗曼褐壳祖代蛋鸡 5253 只;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陕西饲养地条件下罗曼蛋鸡规范化饲养管理技术规 程;总结推广了 500 日龄蛋鸡疫病预防技术规范。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一等奖。 【瘦肉型商品猪外三元杂交组合筛选与规范化配套生产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汉中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 心张晓春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1—2005 年,实施规模 259 万头。该项目建立健全了外三元杂交瘦 肉型猪繁育体系;编写、制定、实施了外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一系列技术规程;编制了二元杂交母猪繁 殖技术规范。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咸阳市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生产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咸阳市畜牧兽医站、兴平市畜牧兽医站、渭城 区畜牧兽医站、武功县畜牧兽医站、秦都区畜牧兽医站王忠群、张元元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4—2005 年,实施规模 153 万头。该项目在关中黑猪养殖集中区推广“杜长关” “杜约关”的配套杂交技术,其他 地方推广杜洛克、约克、长白直接配套杂交技术,建立了“三群一网”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完善配种站 点 258 个,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草·羊一体化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 该项目由神木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上海农昊生物技术研究所、 榆阳区良种服务推广站、靖边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吴起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陈生会、白从义等人承担完成。 项目期限 2002—2005 年,实施规模 393 万头。通过对 52 个优质牧草、饲料玉米新品种的引种比较试验, 筛选推广了 7 种适合当地种植的牧草、饲用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地膜种草技术;引进陶赛特、萨福克肉 羊良种与当地蒙古羊、陕北细毛羊及寒土杂种羊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确定了“陶寒细”“萨寒蒙”三元 杂交组合。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奶牛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县畜牧局、泾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曹斌云、袁中慧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1—2006 年。项目集成推广“1 会 2 检 3 定 4 要 5 统一”的管 理模式和 9 个 1 的奶牛信息化管理方法;总结推广了“1 洗 2 擦 3 按 4 弃 5 浴 6 查”的规范化挤奶程序。 在泾阳 4 个乡镇建立了 32 个奶牛专业村,38 个养殖小区,存栏奶牛 3.8 万头,平均单产 7100 千克。该项 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张虹) 【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 公司、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总公司、宝鸡得力康乳业有限公司昝林森、田西华等科技人 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科技内容:①建立了奶牛良种快速繁育技术体系。良种奶牛冻精解冻平均活率达到 0.50 以上, 同期发情率达到 88%以上, 供体牛每次头均获可用胚胎 6 枚以上, 鲜胚移植成功率达到了 57.6%, 冻胚移植成功率达到了 47.4%,LAMP 法胚胎性别鉴定准确率达到 100%。②建立了奶牛标准化生产规范 及重大疫病防治及预警技术体系。机械化挤奶普及率达 82.3%,奶牛良种率达 61.2%,乳脂率达 3.6%, 乳蛋白率达 3.2%,成年母牛平均单产增加 16.6%,奶料比由 1.50∶1 增至 1.85∶1,饲料报酬提高 23.3%。 乳房炎发病率由 18%下降到 8%以下,不孕症治愈率达 94%~98%,消化道疾病有效率达 96%。③建立了 奶牛优质精、粗饲料生产加工及新产品研发技术体系。建设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 6.97 万公顷,秸秆饲料 化利用率由 35%提高到 58%以上,果渣的饲料转化利用率由 20%提高到 45%以上。④建立了鲜奶质量监 测及新型乳品研发技术体系。在 3min 内迅速测定奶样中非脂固形物(6.0%~12.0%±0.1%)、脂肪(0.5%~ 9.0%±0.1%)、蛋白质(2.0%~5.3%±0.2%)三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奶样的密度(1.0260~1.0330± 0.0005g/ml)和搀水率(0~60.0%±0.5%) 。该项目经陕西关中地区进行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创造性 地解决了全省奶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项目以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为轴线,指 农业科学技术·281· 导了区域性产业化示范企业 30 个,建立了 53 个奶牛养殖小区。项目区奶牛总存栏数达 9.3 万头,其中核 心群成母牛平均单产 6603.7kg,比课题实施前增加了 17.4%。组建了高产奶牛核心群,5531 头平均单产达 8572kg。辐射带动区成年母牛单产水平提高了 20.1%。累计新增产值 13.66 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 4.50 亿 元。 【早期断奶仔猪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榆林市畜牧兽医中心站、榆林学院张明海、李新春等科技 人员共同完成。项目通过改变饲养管理技术来提高仔猪摄入的营养水平,进而实现减轻“早期断奶综合征” 的目的。主要进行了“仔猪强制补饲试验” “强制补饲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的试验” “添加 有机酸制剂试验” “添加微生态制剂试验” “补铁试验”等试验研究,在国内外养猪生产领域,首次形成“仔 猪强制补饲”技术,即在 8~21 日龄,对哺乳仔猪人工强制填喂仔猪“开口料”,并以此为核心,结合良 好的饲养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集成“早期断奶仔猪高效培育(综合)技术”。该技术理论先进,操 作简单易行,利于大面积推广。研究结果表明,强制补饲试验,二元杂交种猪 28 日龄断奶前食入饲料量 高,仔猪断奶后外表活泼、光亮、增重快。仅强制补饲一项技术实施,每头仔猪在 35 天左右售出时可比 不进行强制补饲的对照组增加纯收入 17.07 元。从 2003—2006 年,推广应用地点遍及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中 心的陕西、内蒙两省(区)7 县(旗、区),应用该项技术累计培育仔猪 221.96 万头,直接经济效益 1.06 亿元。 【延安黄牛改良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延安市畜牧兽医中心站、宝塔区畜牧站、延长县畜牧局王京荣、王 刚正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引进优良的肉牛品种,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配种技术改良当地黄牛, 迅速提高黄牛产肉性能,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建立黄牛改良人工授精点,将冷冻精液运送到输精点,及时 为黄牛配种,使优秀种公牛种源不受地域限制,扩大了配种范围,增加配种能力,减少疾病传播,提高母 畜繁殖力。该项目共涉及八县区,30 个乡镇,100 个配种站(点),1500 多个村庄、冷配点覆盖 10.5 万多 头黄牛,冷配覆盖率达 36%以上。引进秦川牛、皮埃蒙特良种牛 242 头,覆盖 1936 多个村庄,配种覆盖 率达 48.2%以上,总改良覆盖率达 84.2%。据统计,延安全市存栏牛 28 万头,其中黄牛 278590 头,奶牛 1322 头,皮埃蒙特牛 88 头,黄牛中适繁母牛 9.8 万头,纯种秦川牛 5 万头,占存栏的 17.9%;秦黄杂交 牛 52710 头,占存栏的 18.8%;利木赞、红安格斯、西门达尔杂交牛 56327 头,占存栏的 20.12%;土种 黄牛 11.9 万头,占存栏的 42.5%。 【牛肉可追溯系统网络化管理研究】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主持的肉牛课题组,在认真总结牛肉生 产加工全过程质量追踪体系(单机版)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网络化牛肉可追溯系统的研发工作,课题组 科技人员通过引入“RFID+条码”技术,力求对肉牛及其生产的牛肉进行标识,全面跟踪牛肉生产加工全 过程。为此,科技人员系统采用 JSP 设计面向对象的动态网页,采用 MySQL 设计数据库,运用 B/S(浏 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设计开发了网络版牛肉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并将该管理系统加载在互联网上, 使牛肉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了区域性网络化管理,不仅大大提高了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而 且识别的准确率也明显增强,溯源时间已由 48h 缩至 30min 以内。 【奶羊肉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罗军主持,属于陕西省 “13115” 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主要研究①奶山羊和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组根据奶山羊生产的现状, 在西农萨能羊原种场及三个分场建成育种核心群,在富平县奶山羊养殖小区积极推广相关技术,初步建立 了以种羊集中饲养、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培训养殖大户为主要特征的良种繁育体系,实现了选种选育工作的 有效对接。肉羊生产方面采用切合肉羊生产实际的综合措施,初步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以铜川市耀州区 金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中心,建设肉羊生产小区,开展经济杂交,扶持大型肉羊养殖户,提高规模经济 效益。另外,在靖边县建成肉羊人工授精站(点)27 处,培训熟练配种员 35 人。保证了肉羊杂交生产的 顺利进行。②奶山羊和肉羊养殖技术推广与示范。在奶山羊分场项目区内,根据群众养羊的实际,创新性 ·28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地实施 “农民养羊喝奶健康计划”推广项目,在凤翔县范家寨中学附近张家沟村选择 26 家农户,无偿提 供当年羔羊一只,第二年产羔后归还母羔一只,再提供给其他有意养殖奶山羊的农户,增加养殖户数量、 扩大试点范围,项目进展情况顺利。 【高效绿色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姚军虎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期限 2007—2010 年。该项目主要进行了家禽外源酶制剂作用机理及使用技术研究:以含蛋白酶、淀粉酶、纤维 酶等的复合酶制剂作为消化酶,以植酸酶、木聚糖酶等为非消化酶,从养分代谢、生产性能、消化道形态 及酶活、肠道微生物、血液生化指标、基因表达等角度系统研究酶制剂的作用机理,为高效绿色饲料添加 剂与饲料配方的设计与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家禽微量元素代谢规律及补充量研究:以肉仔鸡和蛋鸡为试验 动物,连续进行了 5 次结合西北饲料实际的饲养和代谢试验,测定鸡蛋胆固醇及血浆 E2、AKP、GH、T3、 T4 和 Ins 等生化指标,为确定家禽饲粮微量元素适宜补充量提供参考;牛羊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与高效利 用技术:围绕本课题组建立的 CHO 平衡指数体系(CBI,peNDF/RDS 或 peNDF-RDS) ,开展牛羊 CHO 代 谢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为维护反刍动物瘤胃健康、提高养分利用率、改善产奶性能奠定基础。 (省科技厅农业处) 【新型复合酶及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开发】 该项目由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马齐等科技人员,经 过开发研究建立年产 500 吨 4PCA 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线;建立产业化生产的技术评价体系和产品 保障体系;并获取企业生产许可证和开展产品应用推广。 【4PCA 饲料添加剂生产性示范】 该项目由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马齐等科技人员承担。项目主要是建立 年产 50 吨 4PCA 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中试生产线。对所中试产品中的功能性组分酶制剂、有益菌进行中 试生产技术的优化研究;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产业化生产的技术评价体系和产品保障体系;申报陕西省农 业地方标准。中试产品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和企业标准,达到小试产品质量水平。多菌种混合发酵技术 的工艺放大。 (李本光) 【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增岐承担,对陕西省各个地区猪病的 流行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针对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 2 型)及易于与此类疾病发生继发和混合感染的多种疫病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血清学为基础的流行病学 调查;病原的分离鉴定;PCR 及 RT-PCT 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基因工程表达的融合蛋白为基 础的间接 ELISA 诊断方法的研究;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以 及研制主要针对猪圆环病毒、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链球菌病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多联灭活疫苗与多价高免 血清等。项目对陕西省渭南、西安、咸阳等地区的大、中型养猪场和养猪专业村、专业户的发病情况进行 了调查研究,共采集病料、血清等样品 31453 份,分离鉴定与检测到 15 种病原,如 PCV2、PRRSV、HCV、 PRV、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猪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蛔虫、绦虫等。对于目前陕西省猪病的流行状况与规律有了宏观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针对目前 主要猪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案,在全省推广应用 200 多万头猪,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使全省该 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由原来的 60%和 80%降低到 10%和 5%左右,为陕西省养猪业挽回经济损失 4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 3000 元。 (省科技厅农业处) 林 业 农业科学技术·283· 【优质经济林木新品种选育及快繁体系的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赵忠主持,采用 SSR、 RAPD、AFLP 等分子标记技术,把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分类、筛选、鉴定种质,建立核心种 质资源库;利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选育优质、高产、高抗、商品价值高的 新品种;建立优质经济林木快繁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2007 年,收集核桃、板栗、仁用杏、花椒 种质 123 份,建立种质圃 230 亩。选出优树 46 株。初选出优良或特异种质 23 个;对搜集到的仁用杏抗寒 资源“山甜 1 号、2 号、3 号”母树的花期物候、结果习性、果实生长发育规律、抗寒性进行测定、研究, 掌握生长发育规律,确定了其抗寒的机理;进行花椒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初步探索出了花椒组培繁育的适 宜培养基配方及嫁接繁育技术;采用液体培养法,对板栗共生真菌子实体进行了分离培养和纯化,初步筛 选出了板栗的适宜菌根菌,建立板栗菌根接种试验林和丰产优质抗逆良种选育试验林各 1.0hm2。进行板栗 施肥试验,初选出了 N、P、K 的科学配方。 (省科技厅农业处) 【黄土高原抗逆性林木良种推广】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宋西德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1— 2007 年,实施规模 30 万亩。该项目研究提出了侧柏容器苗反季节设施培育技术;引进俄罗斯沙棘阿尔泰 新闻、向阳等多个新品种,丰富了黄土高原沙棘种质资源;成功获得柴松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完善了叉 子圆柏扦插育苗、造林技术以及混交林营建技术。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二等奖。 (张虹) 【曼地亚红豆杉引种及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闻天生态农业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天 行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刘志明、候玉朝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开展了曼地亚红豆杉的引种、驯化、 扦插繁育及种植技术研究。利用植物扦插繁育手段并结合现代育种技术,在引进的原种母本植株上进行采 穗,再经过生物技术及高科技手段处理后,扦插于温室或大田苗床上,通过系统专业的管护,促使其快速 生根、生长,并在 2 年内一次性成苗,达到出圃造林的目的。实现了曼地亚红豆杉由海拔 1800 米到海拔 460 米的生长环境的转变和适应。开发出专用的保活剂和生根剂,使成活率达到 95.7%;开发出繁育专用 的促根调控液(TXJ-F01) 、电场处理技术及 6 种基质土配方(专利技术/TXJ-J01-06)等核心技术。使用该 技术培育的种苗,生根期比同类技术提前 5~20 天,成活率高于同类技术 20~25 个百分点,温室一年半 生苗木比同类技术的同龄苗木高出 15 厘米,大田 2 年生苗木比同类技术高出 11 厘米。使用该技术引种、 繁育的曼地亚红豆杉保持了母本优良的生物学性状,在陕南、关中地区生长正常,开花结实状况良好,紫 杉醇含量高并且稳定,完全达到紫杉醇规模化提取的要求。使用该技术已繁育了曼地亚红豆杉 202 余万株, 种植面积 2000 余亩,建立繁育基地 200 亩,居全国曼地亚红豆杉市场占有量之首。陕西关中、陕南等地 区推广种植了 120 万株,苗木适应性强,长势良好,实现红豆杉种苗收益 600 余万元。引种及扦插繁育方 面研究水平国际先进,种苗鉴别技术属于国内首创,填补了行业空白,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中德合作陕西西部林业发展理念与技术推广】 该项目首次将国内外先进的林业项目管理理念与国内实 际相结合,在项目中首次采用了值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 10 点新理念;项目实施中,组装了 17 项造林先 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建立了生态林业建设技术体系,制定了 17 项技术实施细则;控制了水土流失, 恢复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树立了群众积极参与的典范,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林业独特的作用;引入国际 上先进的参与式培训理念和方法,建立了完善的项目培训体系。项目的成功实施,使陕西省的造林水平和 参与国际林业合作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成为中外林业合作项目的典范。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 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 (谢斌) ·28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秦巴山地植被恢复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 该项目由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山阳县林业局、商洛市 林业技术推广站、安康市林业中心、汉中市林业中心晏正明、高俊宏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3—2005 年,实施规模 215 万亩。该项目开展了地膜覆盖造林试验并在全省推广;采用微爆整地技术解决了透气性 差、易板结的山地土质问题;推广富丽禾有机肥料,改良土壤。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 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张虹) 【沙生植物的引种示范】 该项目是西安植物园李思锋等科技人员以保护沙地生态系统为目的,在广泛深 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引种试验研究,选出 1~2 个抗性强、适应性广、防风固沙效果明显的沙生植物优 良品种,并开展示范研究,为优良沙生植物品种的推广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技术 水平。 (高书宝) 【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安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曹席轶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 在引用原有地膜覆盖、保水剂应用、ABT 生根粉使用、主要集水型节水措施等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的基础上, 根据安康市造林地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局部地段岩石裸露的复杂情况,又融进了容器苗造林、爆破造 林、蓄坑栽植、抢墒栽植、摘叶栽植等技术,系统集成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 作性、适用性的特点。通过中间试验与科学总结相结合、引进应用和集成创新相结合、技术培训和科技宣 传相结合、抓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市公益林建设、部分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林果产业建 设中大面积推广,显着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自 2001 年以来,全市共修建水窖 2170 余口,使用地膜 4011 万张,保水剂 2.3 万千克,生根粉 32600 克,推广 23.8 万亩,其中容器苗造林 7.2 万亩。使用该技术后, 提高造林成活率 25%以上。经济效益共计达到 1232.84 万元。 【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 该研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项目,已获 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 1985 年以来,联合攻关小组采用最新科技手段如无线电遥测、环志标识、GIS 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朱鹮 生态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遗传学、保护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显示,野生 朱鹮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栖息地明显扩大;人工饲养繁殖获得巨大成功,易地保护初见成效,在陕西洋 县建立了稳定繁育的朱鹮人工种群,已繁育出子五代朱鹮个体,并在北京动物园、陕西周至楼观台和日本 佐渡建立了 3 个稳定的朱鹮人工种群,摸索积累出一整套成熟的人工饲养、繁殖和自然繁育技术。挽救、 保存并发展了世界上唯一的朱鹮野生种群。截至 1997 年底,朱鹮种群数量已由 1981 年的 7 只发展到 1000 余只。该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66 篇,专著 3 部,并探索出极危物种小种群拯救技术。研究成果先 后在“99”汉中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和第二十三届国际鸟类学大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为世界濒 危物种的保护与拯救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陕西鸟类资源调查与研究】 该项目通过 2002—2006 年的全省范围调查,确定全省鸟类 465 种,分别 隶属于 18 目 68 种,比 2001 年公布的陕西省鸟类 380 种增加了 85 种,其中发现的陕西鸟类新纪录 37 种, 如:白鹈鹕、紫背苇鳩、水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凤头鹰等。调查成果以采用文字、照片、原色图 和分布图的方式,编写出具有鸟类志、鸟类图鉴、鸟类图册特点的《陕西鸟类》,信息量大且具有较强的 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该项成果获 2007 年陕西省林业厅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谢斌) 【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省渔业管理局等单位完成。项目针 农业科学技术·285· 对陕西省大鲵繁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资源濒危的现状,系统研究了秦岭山区大鲵繁殖的生态因子及生物 学习性,创建了亲鲵生态培育池工艺,提出了亲鲵的营养供给、人工孵化和疾病防治等大鲵繁育关键技术; 创立了大鲵原生态简易繁苗新方法;并在大鲵亲体培育模式、紫外线消毒技术、繁殖行为等方面形成突破; 测定分析了大鲵肌肉氨基酸和尾脂的营养成分,为大鲵的科学养殖提供了依据。该成果获 2007 年度陕西 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 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郝晓静) 【秦岭山地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技术试验示范】 该项目由西安植物园李思锋等科技人员承 担。通过对秦岭冷杉及独蒜兰的野生种群调查,以清查其在秦岭山地的种群数量;进行生境调查,搞清其 群落结构及其生境状况;研究并分析濒危的关键因子,提出解濒对策;开展保护技术研究,研究总结保护 的方法和技术,并在佛坪或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栖息地管理技术示范。 (高书宝)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秦岭山地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技术试验示 范】 该项目为林业科技支撑计划“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子专题计划。由省动物研究所 吴晓民等科技人员,通过选择陕西秦岭山地的珍稀濒危动物——秦岭大熊猫、川金丝猴和林麝进行野外种 群和生境调查,分析其濒危原因,提出保护的方法和技术措施。选择汉中市佛坪县和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进行栖息地管理技术示范,并在凤县进行林麝养殖试验示范。 (王艳) 【天然林无公害鼠害治理技术与应用】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学军等人承担完成。项目期限 2001 —2005 年,实施规模 32 万亩。该项目系统研究了害鼠经济允许损失率和经济阈值,并以林木被害率和鼠 口密度为指标,确定林区经济林木鼠害程度划分标准,探索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推广模式。该项目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张虹) 渔 业 【海水养殖鱼细菌病检测、治疗和预防生物制品的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承担完成。项目成果: 鱼病多联免疫检测药盒、鱼病多联单克隆抗体治疗制剂、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三种鱼用生物制品, 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中,鱼病多联免疫检测药盒和鱼病多联单克隆抗体治疗制剂已经完成实验室和田 间试验。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已经获得一类兽用新药证书。上述三种生物制品在全国海水养殖业推 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获 2007 年度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陕西省水产名优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 该项目由省水产研究所、西安市水产工作站、汉中市水产工作 站、渭南市水产建设管理处、宝鸡市水产工作站张建军、管薇、卢玲、李科社、李引娣等人承担完成。项 目经过 3 年的试验,推广面积达 27990 亩,养殖成活率 93.8%,推广面积、成活率分别占计划指标的 120.5% 和 104.2%。亩均效益 2465.2 元。该项目利用口服疫苗防治虹鳟、金鳟等冷水性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技 术,打破传统的浸泡、注射防疫技术;开发适合陕西地域和生态特点的淡化新技术;乌鳢、加州鲈鱼苗的 开口饲料采用网捕、冰冻轮虫、枝角类新技术,保证了水质安全。该成果的综合养殖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 水平,该成果获 2006—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郝晓静) ·28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水利水保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与节水潜力研究】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普特主持的 863 课题“农业水资源供需 平衡与节水潜力研究”2006 年立项,该课题以解决国内未来农业用水安全与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为目标,开 展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与节水潜力研究,建立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科学 共享,并选择合适方法和指标体系来准确预测未来农业用水发展趋势及农业用水节水潜力状况,为国内近 中期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信息与数据支撑。 截至目前,节水农业技术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西北干旱地区,采用现有资料收 集汇总、分析以及典型案例参与式调查方法,完成了新疆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涵盖的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农业用水、水文气象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资料收集工作,构建了基于 Microsoft SQL Server 的节 水农业基础数据库,并完成了约 30 万个数据资料的入库工作以及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加工与规范化处理。 在华北地区,收集、整理并分析了华北地区农业用水基础数据资料(水文气象、水资源、灌溉试验及作物 种植结构)25 万多个,绘制了华北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空间分布图件,初步构建了基于 WEBGIS 的华北 地区节水农业基础数据查询系统框架。 在北方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方面,以收集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数据为基础,分析比较各 种模式优化算法的特点,初步筛选了适合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及其程序实现语言。对不同 区域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趋势预测与分析、不同区域农业用水节水潜力评价,以及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 战略(目标、方向、重点领域)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分工,初步完成了各个研究内容的相应查新和文献 综述报告,制定了研究计划及工作大纲。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系统创新及集成应用】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汪有科主持的国家 863 课题“现代节水 农业技术系统创新及集成应用” ,该项目以充分提高作物用水效率,尽量减少水资源无效消耗,实现区域 农业高效用水为理念,以生物节水技术为基础,以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结合国内水资源短 缺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基础资源分散的现状以及技术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运用现代生物 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先进方法与手段构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 2007 年围绕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技术难点,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实验室和试 验台站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取长补短,完善平台建设思路,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奠定基础。经过 多次专家论证,确定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与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生物 节水技术、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新产品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智能控制精量灌溉技术、现代节水农业 数据平台 5 个子平台和 1 个现代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基地的实施方案;同时,明确了各子平台建设 的必要性、功能与结构、特色及平台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了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和可支撑的 主要研究内容;完成了室内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方案、性能指标的筛选方案、大型关键仪器设备的招标 与采购计划,室外实验场(站)的整体布局与规划、设计图纸、施工工艺流程与建设计划等。最终完成了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总体设计和分步实施方案。 【降水资源转化利用技术】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冯浩主持的国家 863 课题“降水资源转化利用技术”2006 年立项,该课题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降水资源转化利用效率为目标,重点开展了农田降水转化过程 模型与土壤扩蓄潜力、农田降水-土壤水高效转化技术、土壤水库扩蓄增容制剂、农田土壤水-作物水高 效转化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本年度完成了农田降水-土壤水-作物水转化过程模型基本框架的初步设 计,进行了非均质土壤结构优化剖面的设计和构建,开展了农田蜂窝状入渗孔(层)成形技术和农艺技术 研究,完成安全可降解保水型土壤结构改良剂高分子聚合、接枝主体材料筛选研究,研制并实验成功土壤 农业科学技术·287· 扩蓄增容剂配方 10 个,开展了成膜反光抗旱剂、植物生态节水调节剂润禾宝(RAD)新产品专利的申请、 毒理学试验以及不同浓度成膜反光抗旱剂和植物生态节水调节剂润禾宝(RAD)新产品效果研究等工作。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初步建立了 220 亩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省科技厅农业处) 【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 该项目由长安大学承担,2007 年启动实施。项目以泾惠渠灌区为基地,开展了 “灌区节水潜力研究”工作,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通过对灌区现状的调查与勘察、研究与评价,完成了 “泾河水文资料整理和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灌区水安全状 况评价与分析” “三原弓王村野外抽水试验”“灌区土壤初步调查与分析”和 “地下水水质演化研究”等 子课题,为项目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雨水利用技术转化平台建设与示范】 该项目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项目经过研究和推广, 已建成雨水利用技术转化平台面积 100 亩,技术成果实体示范样板 40 个,示范雨水利用综合技术 10000 亩。项目通过技术展示、培训和网站宣传,加速雨水利用先进技术转化,为半干旱地区集雨节灌和旱作节 水农业提供配套成熟技术。项目提出的新型橡塑水窖、高效廉价集流材料,雨水就地集蓄工程技术、集雨 提水补灌技术操作规程为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项目完成了合同下达的全部任务并 已通过科技部的验收。 (郝晓静) 【基于差分 GPS 技术的安康水电站库区测量】 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康水电厂的徐建光、李长和等为 掌握安康水电站的库容淤积情况,提高水电站的防汛和经济运行水平,完成了安康水电站库区测量项目。 项目沿河道两岸建立了库区 D 级 GPS 控制网,将差分 GPS 和数字超声波测深仪结合起来,对安康水电站 的库区淤积和水下地形进行了实时动态测量,并通过导航软件将平面数据和水深数据匹配起来,建立分步 骤处理模型进行数据处理,提出一种河道型水库库容计算结果的精度评定方法,计算出安康水电站在不同 水位下各水域的库容、淤积量、水面面积,绘制横断面图、纵断面图及地形图。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 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何晓英等)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高效植被构建配置技术】 该项目是国家林业局下达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子课题,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咸阳市永寿县林业局、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刘广全、孙升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该项目主要研究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景观格局配置及优化技术、流域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恢复及结构优化 技术及低效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更新改造与可持续经营技术。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 (草)工程建设重点区开展 了植被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时空分配规律、黄土高原主要营林树种抗旱机理、 不同植被林地土壤水分变化与土壤侵蚀规律、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退耕还林(草)土壤养分 动态与效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及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微生物、退耕还林(草)区昆虫区系、低效水土保 持林改造技术与模式等研究。在永寿县马莲滩建立了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 819.55km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 96.7%以上,水土流失量减少量达 7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达 80.0%以上。项目通过 5 年的联合科技 攻关,提炼了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高效植被构建配置技术为中心的小流域植被构建景观规划技术、水土保 持林优化配置和调控技术、仿拟自然植被恢复重建技术 3 项新技术;在植被构建土壤水分效应、水分利用 效率和微生物效应 3 个方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在咸阳、延安等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推广 400 多万亩。出版《黄土高原植被构建效应》专著 1 部,发表论文 29 篇。 【黄土高原小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模型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郑粉莉等科技人员 承担。主要开展:①小流域水蚀过程定量研究:包括小流域水蚀特征与因子分析;不同侵蚀方式发生的动 ·28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力临界;片蚀、细沟、浅沟、切沟侵蚀过程定量化和侵蚀试验观测数据库建立。②小流域径流泥沙汇集与 输移过程研究:包括坡面水沙汇集与传递过程研究和坡沟系统水沙汇集与传递关系分析。③基于 GIS 的小 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模型:包括小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数学模型;计算机模型研发;模型验证与完善。构 建了土壤侵蚀观测数据库;建立了包括野外动态监测、高精度 GPS 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和几何摄影测量相 结合的沟蚀过程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定量研究了小流域水蚀过程,尤其是浅沟侵蚀和发育活跃期切沟侵 蚀过程、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发生演变过程,揭示了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与动力学机理,分析了 小流域径流泥沙汇集与输移过程,建立了可预报次降雨过程侵蚀方式空间分布及径流和侵蚀时空变化的小 流域分布式侵蚀预报模型。项目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有:首次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侵蚀形态演变 过程研究并获得成功,揭示了小流域浅沟侵蚀过程及其侵蚀产沙贡献,首次再现了片蚀—细沟侵蚀—切沟 侵蚀形态演变过程的阶段特征,定量分析了侵蚀方式演变不同阶段的侵蚀产沙贡献,阐明了坡沟系统侵蚀 产沙过程与动力机制,建立了在 GIS 支持下可预报次降雨过程侵蚀方式空间分布及径流和侵蚀量时空变化 的小流域侵蚀预报模型。 【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在小流域尺度的水文响应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徐学选等 科技人员承担。项目主要对流域不同下垫面侵蚀强度与流域侵蚀泥沙来源作了系统分析。黄土丘陵区植被 恢复后,应将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放在道路防蚀的观点。在流域初步治理的 2000 年,流域侵蚀泥沙主要来 自农坡地。而退耕还林与道路建设的实践后,2005 年道路侵蚀产沙则上升主导地位。假设不考虑道路侵蚀 情况下,退耕还林草实践则使得非利用地和陡坡草灌用地成为泥沙主要来源地。 对农林草地降雨入渗、产流、累积径流研究取得初步结果。雨强为 2.36~2.44mm/min 降雨条件下,农 林草地的入渗率、径流强度和累计径流量的过程线。与林地小区相比,农地初始产流时间显著缩短,由林 地的 4.13min 缩短至 1.48min,且林地小区径流强度保持比较低的水平,增加趋势也相当平缓,在产流的大 多数时间稳定在 1.4L/min 左右,草灌小区稍高之,农地小区径流强度最大,递增趋势明显。林地、草灌、 农地 3 种地类的平均产流强度值比为 1.11∶2.70∶7.2,农地平均产流强度是林地的 6.48 倍。3 种地类累计 径流量之比为 1∶2.34∶4.61,农地径流量是林地的 4.61 倍,说明林地、草灌地对径流的阻延作用明显。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气候区典型植被适宜冠层密度与生物量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 研究所黄明斌等科技人员承担。主要研究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不同阶段植物系数的变化与适应性。利用长期 定位试验资料,计算了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不同阶段群落的植物系数,比较了草本群落(白羊草)、灌木群 落(狼牙刺和沙棘) 、早期森林群落(山杨)和顶级群落(辽东栎)的生育期实际蒸散量及土壤平均含水 量,分析土壤水分变化对不同群落植物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群 落实际蒸散量主要受降水控制,群落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是:山杨>白羊草> 狼牙刺>辽东栎>沙棘,前两者明显大于后三者(P<0.05);植物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草本群落大于乔木 群落,而顶级森林群落植物系数大于早期森林群落;土壤水分对植物根系吸水的限制作用是先增大后减小, 总体趋势是:狼牙刺>白羊草>沙棘>山杨>辽东栎,灌草群落明显大于两乔木群落(P<0.05)。因此, 进行植被建设不但要考虑植物系数还要考虑土壤水分对不同植物的有效性。 【应用稀土元素示踪技术研究坡面水蚀方式演变过程】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刘普灵等 科技人员承担。主要针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通过沿坡面分段,并于每段沿剖面垂直分层布设不同稀 土元素,采用人工模拟以及天然降雨和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定量研究黄土坡面侵蚀方式的动态演变过程、细 沟的发生发育过程以及坡面侵蚀量空间分布和相关水力学参数的关系;研究不同侵蚀方式演变过程的动力 学机制,深刻了解坡面侵蚀发生的机理,为建立黄土高原坡面土壤侵蚀物理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黄土 高原坡面土壤侵蚀发生发育的特点,提出并建立了沿土壤坡面分段与分层标记相结合布设多种 REE 的方 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 REE 示踪技术与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相结合定量研究 农业科学技术·289· 坡面不同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具有较高的精度,试验误差可以控制在 10%范围内。该方法的建立为定量研究 坡面侵蚀提供了新思路和解决途径,拓宽了土壤侵蚀实验研究领域。该项目还对不同雨强次降雨条件下坡 面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异;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不同侵蚀方式的演变过程;连续降雨条件下坡面不同侵蚀方式 的演变过程;黄土坡面径流与产沙对地面覆被条件的响应;不同降雨条件黄土区主要地类坡面水沙动态过 程开展了研究。 (梁峻等) 【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养分运移及有效性研究】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邵明安等科技人 员承担。在黄土高原地区,小粒径碎石(2~10mm)对土石介质的导水性质的影响因碎石类型的不同有较 大的差异:中等风化程度的块状变质岩碎屑和河滩石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有增加的作用,而风化程度很高的 沉积岩碎屑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有减小的作用。任何吸力下,含碎石的土壤的水分含量低于不含碎石的土壤; 通常风化程度大的碎石构成的土石介质的水分含量稍小于细土的,较小风化程度的碎石构成的土石介质的 水分含量明显低于细土的。滞留含水量随碎石含量增加而减少,并在碎石含量为 25%、35%出现波动;对 于风化程度小的碎石,粒径大的碎石组成的土石介质的滞留含水量有小于粒径小的碎石的趋势;风化程度 高的沉积岩碎屑则相反。表征进气吸力大小的水分特征曲线参数 1/α有随石含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黄土 高原区土石介质的水分渗透曲线符合 Kostiakov 公式,水分湿润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 Philip 垂直入渗 方程的形式描述。在稳定持续供水条件下,原状土柱非反应性离子穿透曲线用两区模型描述比平衡的 CDE 方程效果好。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 究所赵允格等科技人员承担。项目主要就生物结皮对坡面水分、养分迁移的影响、生物结皮对高等植物种 子萌发及幼苗存活的影响,高等植物对生物结皮及分布的影响和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抗冲性等几方面展 开研究工作,取得以下几方面主要进展:①生物结皮的发育程度重要的表征指标,黄土丘陵区的藓结皮的 生物量可以利用苔藓植物株数与生物量之间的统计回归关系式估测。②生物结皮总体上仍对土壤蒸发有一 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同等条件下生物结皮的存在使得更多的土壤水分在第一阶段蒸发,即生物结皮不利 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的储存和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储水量。⑶就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入渗 的影响无论是地表还是地上生物结皮,保留生物结皮处理的入渗能力均小于无结皮处理和去除生物结皮处 理;对地表生物结皮,生物结皮的入渗能力小于物理结皮,而对地上生物结皮,生物结皮的入渗能力大于 物理结皮;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之间,地表生物结皮的入渗能力远大于地上生物结皮。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评价】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田均良等科技人员承 担。①项目对黄土坡面径流与产沙对地面覆被条件的响应开展研究。观测结果表明:林草覆被坡面的泥沙 流失量和径流量最少,刈割林草地的次之,裸地坡面的产沙量及径流量最大,表明了林草植被具有显著减 沙效益和减流作用。根据不同覆被条件径流小区的径流系数,裸地的径流系数显著地高于林、灌及草地, 显示出了林和灌木丛明显的强化降雨入渗和拦蓄径流的能力。②对燕沟流域降雨因素与综合治理减沙效益 估算。通过时间与空间结合的方法,利用相邻未治理流域汛期降雨输沙通量观测资料,采用相似降雨对比 法进行对比分析,求算了降雨因素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减沙效益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造成近年来 实测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两大因素中,降雨变化影响减沙约占 30%,综合治理作用约占 70%。③草地开垦对 土壤有机碳及其构成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 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④黄土坡面不同覆盖条件土壤有机碳迁移研究。结果表明,在次降雨条件下,裸 地坡面土壤有机碳流失最严重,刈割草地和砍伐灌木地的流失量次之,刺槐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流失 量很少。通过对坡面裸地、刈割草地及砍伐灌木地4次土壤有机碳流失量与降雨量分析,表明,这些地表 条件的坡面土壤有机碳流失量与降雨呈指数关系,有机面碳的流失随降雨量的增加呈现指数增加趋势。⑥ ·29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流域土壤有机碳输移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年度第 1 场降雨下,输移泥沙中有机碳的含量高于其后降雨条 件下输移泥沙中的含量,以后各场降雨下输移泥沙中有机碳含量接近。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恢复模式与环境效应】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邵 明安等科技人员承担。项目研究了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不同阶段植物系数的变化与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 演替阶段,群落实际蒸散量主要受降水控制,群落间差异不显著(P>0.05) ;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是:山 杨>白羊草>狼牙刺>辽东栎>沙棘,前两者明显大于后三者(P<0.05);植物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草本 群落大于乔木群落,而顶级森林群落植物系数大于早期森林群落;土壤水分对植物根系吸水的限制作用是 先增大后减小,总体趋势是:狼牙刺>白羊草>沙棘>山杨>辽东栎,灌草群落明显大于两乔木群落(P <0.05) 。因此,进行植被建设不但要考虑植物系数还要考虑土壤水分对不同植物的有效性。 对黄土坡面土壤物质分布进行了研究。黄土坡面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均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降低,其中 以有机碳和全氮降低最多,而硝、铵态氮和全磷降低较少;坡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出较大的 变异性,土壤铵态氮和全磷的变异较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农业科学技术·291· 水分动态的模拟,分析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干化程度、气候干旱和植被耗水对土壤干化的贡献率以及 土壤干化的水文生态效应。建立黄土区干层量化指标体系:在研究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干化程度、土 壤水分消耗规律基础上,结合生物量、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选择出适合于黄土区的干层量化指 标体系。 【黄土性土壤低水势段水分运动与有效性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明斌等科 技人员承担。项目提出一个改进的坡面径流预报模型。考虑最大 30 分钟降雨强度对坡面降水产流的影响, 提出了改进的 SCS-CN 径流预报模型。 利用韭园沟和裴家峁沟的 189 场降雨径流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 再利用羊道沟流域 114 场降水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标定和验证的结果均证明改进后的模型比标准 SCS-CN 方法有更高的预报精度,模型模拟效率由 0.354 提高到 0.742。 【黄土区典型植被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的动力学机制】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樊军等 科技人员承担。项目主要完成野外土柱和渗漏池的设计、修建和苜蓿的种植,并进行生长季节的观测。同 时结合研究区植被情况对研究对象紫花苜蓿在天然条件下的耗水规律进行了观测研究。进行紫花苜蓿根系 吸水实验,通过 30 个土柱实验通过定期拆卸土柱分层获取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情况。通过第一个生 长季节苜蓿根系已经下扎到 1.7m 深度,平均每天下扎 1.03cm,根系生长迅速。迅速生长的根系可以导致 土壤深层的迅速干化,但是干化过程和机理仍然不明确。 进行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呼吸研究。结果表明:5 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 均呈现单峰型曲线,与气温的变化性相一致,其 7、8 月份土壤呼吸作用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农地呼吸 作用季节变异系数最大,CV 达到 80.4%,柠条地最小,CV 为 59.3%;生长季节土壤 CO2 气体释放速率顺 序为:沙柳地·29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演替特点;在小流域尺度上研究了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植物、土壤、土地利用格局对生源要素循 环的影响;明确了地下过程对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分析并模拟了不同植 被条件下的水分循环过程;初步阐述了提高农牧复合系统水分、养分利用效率和系统生产力的途径。①初 级生产力形成的生理生态学过程。系统研究了针茅、冷蒿、冰草、阿尔泰狗娃花等优势植物的资源分配、 C、N 含量等,分析了包括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光合碳固定过程、资源分配和草地植物的计量化学特征等; 通过对半干旱区典型草原退化天然草地定位监测,明确了退化天然草地恢复与演替过程,阐明了各个过程 的演替特点;揭示了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排序演替规律及演替速度和演替的趋同、趋异性。②土壤—植被 系统中 C、N、P、S 的时空动态、传输运移及其控制。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水蚀风蚀 交错带小流域土壤矿质氮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及其空间变异性,分析了黄土沟壑区地形条件对生源要素分布 的影响,探讨了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土壤养分与地上生物量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③根系—根际微生 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组分的数量动态及其功能速率。通过研究土壤呼吸、微生物呼吸等地下生态 学过程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地下过程对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对增温和增加降雨的响应;用原位培 养法研究了典型草原、柳木灌丛和人工杨树林三种植物群落下非生长及土壤氮素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 ④植物、土壤及土地利用格局等对 C、N、P、S 元素循环的综合影响。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各个 生态学过程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响应、异质性施肥对撂荒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影响、牧草生长与环境 因子的关系以及封育年限与优势种植物的生态空间响应,分析了植物、土壤、土地利用格局对生源要素循 环的影响。⑤生态系统土壤—植被—大气界面过程水分传输及模拟。研究了草地土壤入渗过程,分析了黄 土高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地和农牧交错带封育草地水分循环过程,并模拟了水蚀风蚀交错带坡地土壤—植 被—大气系统中的水循环,围绕 SVAT 水分传输系统,研究了不同抗旱性玉米水分传输效率及其抗空穴化 能力与抗旱性的关系。 【水土流失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刘国彬等科技人员 承担。项目揭示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对次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养分流失及其影响因素、土壤侵 蚀对坡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侵蚀对黑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水土流失影响下黑土容重和含水量变化进 行研究。进行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研究。对流域不同下垫面侵蚀强度与流域侵蚀泥沙来 源作了系统分析;农林草地降雨入渗、产流、累积径流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开展流域降雨水沙过程及分布 式模型研究黄土坡面径流与产沙对地面覆被条件的响应: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设置裸地、灌木丛、草 地、刈割草地、刈割灌丛和林地 6 种不同地表覆被条件的径流小区,监测自然降雨下,不同覆被坡面的径 流与产沙量,研究坡面覆被条件对径流与产沙的影响,从而揭示坡面不同覆被的减沙与保水作用和能力差 异性。开展了不同降雨条件黄土区主要地类坡面水沙动态过程研究: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 次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区主要地类坡面水沙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降雨因素与产流产沙过程的关系, 探讨了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机理。开展了土壤侵蚀过程中营养物质迁移和水土流失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指标 体系与模型研究。 【不同类型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郑粉莉等科技人员承担。项 目开展坡面水沙二相流侵蚀过程的理论分析与推导研究,进行降雨雨滴群体运动过程物理描述;坡面土壤 分散(能力)过程物理描述。开展黄土、红壤和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的对比研究,通过室内模拟降 雨试验,对比分析相同降雨和下垫面条件下黄土、红壤、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的差异性。开展坡面 侵蚀形态模拟试验研究,建立了模拟沟蚀发育演变过程的大型坡面土槽中,进行了模拟降雨试验 17 次, 模拟了沟蚀发育过程,并用高精度 GPS(Trimble-5700)三维激光扫描仪(Leica)和测针板动态监测沟蚀 发育过程。 沟蚀发育过程:利用高精度 GPS(Trimble-5700)进行雨季前、雨季和雨季后浅沟和切沟侵蚀发育过 程的动态监测,坡面土壤侵蚀对植被恢复过程的效应:①通过对生态修复过程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观测, 农业科学技术·293· 分析土壤侵蚀过程中的生物作用。②通过进行人工模拟试验,分析低覆盖(<30%)、中覆盖(30%~50%) 和高覆盖(≥50%)条件下草被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红壤区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研究:①坡度对红壤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通过模拟降雨试验, 分析在降雨强度为 50mm/h 条件下不同坡度对红壤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②土壤团聚性质及相关土壤 属性分析:分析了土样的矿物、理化性质、腐殖质及有机—矿物复合体、土壤团聚性和砾石含量等基本性 质。并用湿筛法和 LB 法对分析了第四纪红黏土团聚性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机制进行了区分。对团聚 体破碎产生的泥沙颗粒特性进行了分析。 【坡面降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高建恩等科技人员承担。 项目对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侵蚀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以水力学、侵蚀力学、泥沙运动力学、水土保持学等 为理论基础,以坡地已有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成果为支撑,采用室内外径流小区模拟与原型试验观测的研究 方法,通过数学和实体物理模拟研究技术开发,开发能反映坡面与沟道径流泥沙相互作用的数学或物理模 型,探索坡面降雨、径流、泥沙对沟道侵蚀的影响;采用物理或数学模拟方法,进行坡面降雨径流调控工 程结构优化,确定设计技术指标,给出主要调控工程的结构形式及其施工技术规程;进行新材料开发与应 用工艺改进。在坡地增渗材料方面研究取得突破,申报分别能利用城乡生活炉渣固体废弃物及黄土高原分 布广泛的油菜渣为主要原料的增渗材料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进行新型调控设施结构形式及工艺改进。重点 对土壤固化剂的配方、干硬性土壤固化土集流面的施工工艺、固化土修建水窖的可能性及施工工艺以及各 种工艺的性能价格比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杨凌节水博览园内修建了道路集流面、固化土水窖、水泥砂浆 水窖、橡塑水窖,对土壤固化剂修建集流面和水窖的不同施工工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进行新型径流调控 设施设计软件开发。利用有限元法的 Ansys 软件,对常用水窖结构建立了计算模型,并对圆形和城门洞型 水窖进行结构计算,初步得到应力云图。利用 Ansys 的 APDL 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部分空间结构计 算模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考察,提出了拟开发水窖新材料。 【植被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建设技术】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刘国彬等科技人员通过对纸 坊沟、县南沟和燕沟流域不同时期植被图现地勾绘、数字化处理,分析构成流域景观的主要群落可持续发 展潜力进行研究,解决不同治理时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景观斑块合理分布的标准以及小流域格局优化目 标。 提出了小流域景观斑块分类新的分类体系和景观格局优化的途径。通过对不同治理阶段小流域纸坊沟 (30 年) 、县南沟(5 年) 、燕沟(10 年)三个小流域景观现状分析,将流域景观分为:生态防护型(林地、 草地) ,经济生产型(农田、果园、经济林木),生活服务型(道路、村落、河流、水库)三大类,植被恢 复、景观格局优化、生态系统安全重点是生态防护型景观斑块面积比例和合理的分布格局;提出了合理利 用水分资源,培育林草植被的具体对策。 通过对干旱地区造林树种选择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林草配置模式。提出了适宜不同生境的人工林草 种类培植模式。通过造林后苗木成活与致死机理研究,发现造林苗木幼根和根毛损失,造成根系的吸水能 力显著降低;多风干燥的春季,茎秆含水量下降,脱落酸(ABA)成倍地增加,赤霉素(GA)含量下降, 自然萌动时间推后,晚春高温导致幼苗的失水。在未来造林中,应尽量保护根系,适当使用保水材料是提 高造林保存率的关键。 初步确立了退化人工植被改造途径与相关技术。根据植被地带性原理确定人工植被类型;选择地带性 植被优势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模拟天然植被结构实行乔灌草混交;在退化人工植被改造时,应尽量选择 2~3 种以上能天然更新的树、草种。初步阐明了退耕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入渗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 【水土保持耕作关键技术】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上官周平等科技人员承担。进行了水 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研究。调查了黄河流域典型地区的保护性耕作进展及其环境影响状况;初步完成了部 ·29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耕作数据库;完成了对国内外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与研究方面的进展研究,总结了目前 国内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需要加强的研究内容;分析了水土保持耕作对旱地玉米休闲田土壤水分状况影响; 通过 DESSAT 模型,模拟了黄河流域山东和河南两地小麦和玉米水土保持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作物生长 过程和产量的影响;水土保持耕作分区初步研究。 进行了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配套机具研发。小型深松机研发;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研制;2BF-10 型免 耕分层施肥播种机的改进完善;施肥技术研究。为了减少肥料的挥发损失,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肥要 求,提高肥料利用效率,2007 年本研究专题对施肥技术展开了技术攻关,主要从分层施肥技术和穴播穴施 肥技术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提高机具仿形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新型生物化学材料研发 与应用。作物残茬覆盖试验对土壤风蚀防治效应的研究;作物残茬覆盖试验对土壤水蚀防治效应的研究。 开展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环境效应评价。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坡面水蚀过程的影响;保护性耕作的土壤 肥力效应研究;免耕覆盖的生态经济适宜性研究。 【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建设模式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梁银丽等科技人员 对丘陵沟壑区经济林水土保持功能与土地配置格局进行研究与示范。开展果园水土流失动态与水土保持功 能研究,苹果树冠对自然降雨截流监测,防雹网对果园生态环境的影响,遮阳网对果园土壤温度、水分的 影响,通过监测果园土壤养分,确立水肥耦合不同肥料的合理施用量。对丘陵沟壑区设施农业可持续生产 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示范。进行了不同灌溉方式对蔬菜不同生长时期叶片扩展速率,植株生长的影响的田 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黄瓜土壤温度、产量、品质变化的影响,为提出设施蔬菜节水、 防病灌溉关键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丘陵沟壑区农果经济模式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布设 了梯田地膜红薯水肥耦合试验研究;测定了川台地和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主要经济作物的光合特性; 定点监测了不同土地类型的果园、农作物土壤水分;进行苤蓝有限补灌试验和地膜红薯水肥耦合试验;布 设了梯田主要作物有限水分补充灌溉试验;调查集成川台地、坝地和梯田主要经济作物高效种植模式。对 丘陵沟壑区区域水资源评价及复合经济模式多水源优化配置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展区域水资源量、水资 源情势评价和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对水资源应用现状、水资源配置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剖析, 建立优化配置模型。 【高塬沟壑区农果林多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刘文兆等科 技人员对道路侵蚀与重力侵蚀的调查、测定与分析。主要调查了王东沟流域各个沟坡道路中沟蚀发生的情 况,并布设了不同坡度的裸露径流小区;对长武王东沟及其周边流域的重力侵蚀如泻溜、崩塌发生的重点 地段,研究其分布特征,发生部位。 进行人工林自然化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在长武县红星林场及王东沟流域,落实调查样地 34 块(含 草地、农地等对照地块),包括塬面、坡面以及不同年龄、不同坡向、不同密度、不同整地强度、不同管 护措施(封禁)等方面的人工林;在王东沟流域建立试验示范林 60 余亩。已完成野外调查测定,土壤样 品已开始室内分析。进行苹果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项目所在地区进行考察,开展老果园养 分水分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分析,开展了旱作节水相关技术的试验和推广,选定了 200 亩示范园区域和实施 节水技术、新品种引进果园落实工作。进行作物水肥效应试验运行及关系分析。总结 2005—2006 年冬小 麦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水分、产量和植物生理测定结果,测定了 0~100cm 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部分样品 的全氮含量,对采集的植物样品进行了处理,待测氮磷养分等指标;2006—2007 年继续进行了冬小麦土壤 水分动态、作物耗水和光合生理指标等的测定。 砚瓦川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选定西峰区肖金镇老山村袁家庄村民小组的白羊山作为集水种草 试验点,选定了 8 个试验草种,其中 7 个禾本科牧草,1 个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有牧场草、披碱草、老 芒麦、早熟禾(优美) 、高羊茅(红象) 、紫羊茅(传奇)、黑麦草(球道) ,豆科牧草有三叶草(杂三叶) 。 2 测试了 8 种试验草种的纯度、净度、发芽率、千粒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集水种草试验每种处理 0.1hm , 农业科学技术·295· 试验示范总面积 0.8hm2,通过对水平阶带状人工草地不同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对比试验,探索黄土高塬沟 壑区坡面天然草地带状改良的有关技术参数,为大面积坡面天然草地改良提供技术依据。 【宽谷丘陵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与示范】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马永清等科技人员通过 揭示生态恢复条件下流域降雨径流的空间分异特征,提出水保型雨水集流工程布局、降雨汇集与径流高效 开发利用技术方案,并进行示范推广。围绕降雨径流空间分异特征、流域水保型雨水集流工程布局、降雨 汇集与径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三个方面展开:生态恢复条件下流域降雨径流空间分异特征,主要从降水量、 不同地貌单元的产流量、集水量、用水量等方面进行研究;流域水保型雨水集流工程布局与汇集,通过集 流单元的划分,对梁峁高地、坡面田园、道路、村庄院落、沟道等进行全方位的雨水集流工程布局与汇集, 改变和优化水资源利用格局;径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主要从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制度、节水工程的 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上黄示范区降雨资源在各种土地类型的转化与利用的调查。 【省内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源工程联合运用与供水网络体系研究】 省水利厅申报、省水电设计院承担的“省 内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源工程联合运用与供水网络体系研究”项目已被正式列入全省年度 “13115”科技创 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计划,2007 年 7 月签订合同并启动实施。该项目将运用现代水资源理论,对引汉济渭 工程建设后,关中水资源的联合运用、优化配置以及工程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案, 为缓解关中地区的用水矛盾、遏制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及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为水 资源的高效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水利工程安全监控不确定性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该项目是水利工程安全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课 题,也是近年来国际坝工界开始关注的全新焦点研究问题。项目由西安理工大学研制完成。该项目重点研 究了对影响水利工程安全监控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有效辨识和系统分析,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贝叶斯 不确定性反分析方法和溃坝洪灾生命损失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 6 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在 10 多 座大中型水利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果获 2007 年度陕西省水利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 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研究】 陕西省是山洪灾害频发的省份,防治山洪灾害是防汛工作的重大课题, 为配合全省《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的编制,省水环境勘察设计研究院进行了该项目研究。项目从分 析全省山洪灾害发生的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入手,依据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严重程度(灾害度)和相 似性等,在全国首次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和指标体系,制定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陕西省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的编制提供了技术指导,也为全国类似区划编制提供了示范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该成果获 2006 年度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郝晓静) 【大管径高水头倒虹吸压力钢管制安和整体水压试验技术】 该项目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十五工程局 有限公司张胜利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研究内容包括:①对中国华电工程(集团)公司设计制造的 两种复式铰链型伸缩节的动态性能进行理论计算和试验测定,确定由伸缩节中间接管和波纹管及辅件所构 成的系统的自振频率及填料水封对结构物的减震效能,据此判断伸缩节在动载荷作用下能否安全工作,为 波纹管伸缩节和系统压力钢管设计提供依据,避免共振频率。②压力钢管制造安装技术,是对掌鸠河引水 供水工程倒虹吸大管径高水头(最大 D×H=915)单线输水压力钢管,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采取科学的、 合理的、和严格的质量技术控制措施,采购合格的 16MnR 和 Q235C 钢板,严格按要求抽检,加工制作压 力钢管并对其采取符合生活用水标准的防腐处理。在山高坡陡的工地现场采用高空缆索吊装和铺设轻轨运 输安装施工。增加焊缝探伤比例,对一、二类焊缝均采用 100%超声波探伤,并对一类焊缝增加 5%的 X ·29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射线探伤抽检,制安出高质量倒虹吸压力钢管,最大限度地避免检修,为输水工程倒虹吸长期安全运行打 下基础。③水压试验采取倒虹吸整体式水压试验,最大长度试验段钢管长度 3350m,注水量 12735m3,设 计水头 315m,试验水头 350m;最大水头试验段钢管长度 2037m,注水量 7743m3,设计水头 416m,试验 水头 437m。并根据编写的水压实验方案,严格按照方案程序对倒虹吸采取整体式注水试压,在注水和试 压全过程中对镇墩位移、倒虹吸最低点钢管中心径向偏移、钢管应力应变等进行监测,采用 D25-30 型多 级离心泵(5 级)加压,泵流量 25m3/H,缩短了加压时间。该倒虹吸整体水压试验在国内属首例。 农业机械 【1GXLZNB 旋耕系列穴播机】 该项目由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市华能科技培训服 务中心李生财、黄飞鹏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穴播机是一种进行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在高 茬农田进行旋耕,同时进行施肥、覆膜、穴播,用于种植水稻、绿豆、玉米、高粱、大豆、小麦、花生、 葵花等农作物和苜蓿、沙大旺、紫穗槐等牧草,适用于沙地、半干旱、干旱地区的塬、川、台、坝、梯田 等不同类型的地块。主要机型有:1GXLZNB 旋耕系列穴播机、2BR-2 单沟双沟铺膜穴播机、2BR-3 型水 稻铺膜穴播机、2BJP-2 型铺膜穴播机、2BJP-3 型硬茬穴播机等。灭茬、旋耕、耙耱、施肥、覆膜、开穴、 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也可单独进行旋耕、施肥和穴播,能满足不同农艺的要求。该项目是从 1999 年开始经过 6 年 30 多次研制改进的新产品,于 2004 年 12 月通过省级鉴定,并列入陕西省农机管理局新 产品研发项目。该项目把旋耕机,覆膜机、穴播机的功能进行巧妙的组合,进行了集成创新,实现了一机 多能,解决了农户需购置多种农业机具,和各机具按程序、分步骤多次作业造成的跑漏地墒现象和对土壤 结构的破坏,作业次数的减少,降低了成本和能源的消耗,节省了劳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机具已在榆 林、延安、内蒙古、山西、宁夏等地推广旋耕穴播系列机具 4.1 万台,在地膜水稻、玉米、绿豆等作物种 植中应用,取得经济效益 4 亿多元,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西北地区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保 证了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穴播、精量播种、集雨保墒等先进的农艺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挤奶机械产业化示范推广】 该项目由省农机所承担的 2007 年新立项的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正在进 行产品产业化,已列入陕西省农机推广补贴产品目录,并推广运作、宣传、示范基地布点。该项目的推广 实施,开发出新型挤奶机系列产品,其技术先进、工作可靠、操作维修方便,可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提 高劳动效率,保证鲜奶卫生和质量。将加快实现鲜奶的机械化采收,形成年销量 1500 台的生产规模,推 动全省乃至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发展。 【红枣切片加工成套设备】 该项目是由省农机所承担的上年度接转的陕西省农业攻关项目,已进行完方 案审定和原理结构方面的论证、样机图样绘制。现正在进行样机制造和台架实验。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对 加工对象的定量供送、定向整理和特殊切片机构的研制。 【CJ500 稀土自动称量充填机】 该项目是由省农机所承担的 2007 年新立项的省重点新产品项目,现已完 成项目的前期方案调研、论证和样机制作、试验考核。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在密封充氮气的环境中完成钕 铁硼粉末的自动称量、填充并与压机的自动化连接。 【土壤与植株养分测试仪】 该项目是由省农机所承担的 2007 年新立项的省农业攻关项目。项目硬件设 计已完成,正在进行仪器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的设计阶段。其主要技术要点是:低成本、单色光的生成、光 源选择、电源供应、比色槽的设计和避光、土样水分的测定、仪器的体积和便携性、推荐施肥方案和药剂 配套等。 农业科学技术·297· (马新利) 农业气象 【商洛市基于 GIS 农业气候资源及专题区划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商洛市气象局 朱琳、陈明彬等科技人员在对当地主栽药材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气候资料、试验资料、地理背景资 料的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分析运算得到 40 项气候资源和 12 项专题区划数字图像, 其描述了陕西省商洛市农业气候资源和主栽药材适生分布状况,并蕴藏着大量的 100M×100M 网格数据信 息。为了分析、利用这些数据,实现对这些数字图像分类管理且对每一幅图、每一栅格点的数据能够进行 查询,准确了解商洛市地理、气候以及主栽中药材的适生状况,采用 City star 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二次开 发模块,组建基于 GIS 的陕西省商洛市农业气候区划信息服务系统。对各矢量图、栅格图、数据高程图 (DEM)、注记和属性数据进行以地理表达式为条件的逻辑查询,以及涉及不同图件和属性数据的综合查 询、统计,完成图像的打印输出。查询、管理功能有:属性查询可对当前矢量图层的矢量地物进行逻辑条 件查询,选中那些属性数据满足逻辑表达式的矢量地物;栅格图查询在对未进行分类的气候资源数字图像 查询时,通过输入某一特定的数值范围来选择栅格图的区域,所选区域将以红色显示以与未选区域进行区 别;栅格图统计在对气候资源分布图(色斑图)和专题区划数字图像进行访问时,利用栅格图的统计功能 可统计出用户选中的一个或多个县所对应的气候资源或专题区划栅格图各级属性的面积;图层管理可完成 图层的增加、删除和图层顺序的调整,以及各图层显示开关属性的设置;图像操作可实现对各图层图像的 缩小、放大、漫游等图像操作功能;多媒体信息的访问在专题区划数据图集中的多媒体数据表中存放了反 映主栽药材实物或生长情况的 BMP 图片及各专题区划指标。 【市县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监测系统研究与推广】 该项目对陕西省的主要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的农业 气象定量指标域与气候适应性域进行确定和修正,确定了干旱、低温冷害、冻害、雨涝、连阴雨、干热风 等影响陕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结合陕西省实际研究了关中棉花“三桃要素”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 陕南水稻农业气象服务方法。建立了市县两级分离的分布式的农业气象标准综合数据库,该数据库含历史 资料库、实时气象资料库、农业生态资料库、农业生产背景库、信息服务库和农业气象方法模型库。设计 完善了市县两级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监测系统流程,建立完善了市县两级农业气象情报定量分析和农业气 象预报模式,结合气候整编资料、地面观测气象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农业生态监测资料、Micaps 实时 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采用系统工程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利用 Delphi、MS Visual Basic、MS Visual C++ 可视化编程语言和 MS SQL Server 数据库开发了一套基于 C/S 架构的,提供给市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单位 使用的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监测系统,为市县农业气象情报分析、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农 业生态监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工作平台。项目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降低应用难度,编写 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制作了系统操作录像。采取技术指导和管理引导,结合调研、开发应用推广相互推进, 远程可视培训与实际指导结合,分层次分步骤的推广思路。该项目获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 【陕西黄土高原干旱监测综合业务系统】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建立适合当地的气象干旱和作物干旱监测 指标;建立适合业务应用的干旱监测综合服务系统;建立内容丰富、自动更新、图文并茂的服务网站。 【陕西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该项目以建立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收集设施农业气象灾 害信息,研究不同地域设施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建立灾害指标库;建立大棚蔬菜气象灾害御防体系;建立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为重点,科技人员通过对棚内外对比观测制定了大棚蔬菜棚内作 物受冻气象预报指标,对设施农业低温冻害进行预警服务,并研究了相应的防御措施。在 2007 年冬季陕 ·29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西省发生大范围连续性强降雪和寒潮天气过程中,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紧急组织多名科技人员,冒 雪深入泾阳县蔬菜大棚察看黄瓜、西红柿等鲜细菜的灾情,诊断疫病,指导菜农积极应对;同时及时整理 资料,向陕西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报送了《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专报》 。 (屈振江) 【市县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监测系统研究与推广】 该项目由省气象研究所、汉中市气象局、省经济作物 气象服务台、省气象信息中心、渭南市气象局屈振江、郭江峰、郑小华、曾英、张永红等人承担完成。项 目期限 2004—2007 年,实施规模 2958 万亩。该项目建立了市县两级农业气象数据库及其标准,实现了数 据自动采集以及农业部门与气象系统的信息共享;建立了市县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监测系统,实现了农业 气象数据相似分析、作物生长期全程气象适应性监测、经济林果中草药生长状况监测功能。该项目获 2006 —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张虹) 【黄土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 该项目由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刘文兆等科技人员承担。 项目主要对天气生成器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对其中太阳辐射和风速的模拟进行了改 进,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及丘陵沟壑区森林水文生态效应。通过使用全球环流模式建立的气候情景与水 文模型结合,评估了坡面和流域两个尺度的水资源等对气候的可能响应,并探讨了适应性对策。 (梁峻等) 野生植物 【秦岭山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该项目由西安植物园李思锋等科技人员承担。通过全面系统 地对秦岭山地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生境特点等状况进行调查,根据其功能、用 途进行分类及资源评价,提出其开发利用潜力;对植物资源进行整理和编目,提供该区的野生植物种质资 源基础数据,为种质资源区域空间查询服务及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高书宝) “三农”科技 【榆阳区农村科技信息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及农业新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榆阳区 UNDP 信息扶贫项目办公 室胡奎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给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带来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一 种科技信息扶贫实施技术方案,组合多种类型的信息传输技术手段,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户信息接收能力。 项目设置了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机构,利用现有广电、电信基础设施,开通五条以上专有扶贫信息通 道,帮助农户多渠道获取生产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项目建成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扶贫专 用图文电视服务、扶贫实用技术录像电话互动点播服务、数据广播传输服务、传统方式信息服务五条信道, 贯穿信息支持层、信息处理层、信息传输层、信息接受层四个层面,组成完善、实用、有效的县域农村信 息服务系统。采用有机结合的多通道、多媒体技术模式,系统传送信息量大,服务对象广泛,特别适应贫 困地区、贫困农户的接收需要。将网页浏览、互动点播等信息服务以电视传输方式实现,接收简单,直观 易用,解决了现代信息技术高投入、高门槛,难以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受众文化素质低的贫困地区推广 应用的问题。该项目培训农户直接操作信息终端设备,以参与方式接受信息服务,同时向信息服务系统反 馈受众需求信息。该项目在榆阳区实施六年,覆盖区示范推广舍饲养羊、温棚养猪、地膜玉米、地膜绿豆、 农业科学技术·299· 大扁杏标准化栽培技术、反季节大辣椒栽培技术,累计新增产值 15170.6 万元,新增纯收入 12625.2 万元, 农民人均增收 1260 元。项目覆盖面达 85%以上,项目科技贡献率达 14%。 【科技扶贫】 积极配合科技部扶贫团,抓好科技扶贫示范县工作。支持科技扶贫示范县搞好重点项目建 设,使科技扶贫重点项目成为当地的富民工程。组织专家扶贫团、专题研讨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示范县 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依存度和贡献率。①组织安排“陕北草食畜牧业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 “陕北苹果、红 枣产业化配套技术示范”和“陕北高效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三个重点项目,在陕北老区 开展了二十余项技术示范与推广,实现了部、省、市三级项目的有效衔接。组织陕北扶贫专家团和市、县 科技部门,深入陕北老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明确主导产业,发现新兴产业,找准产业发展的关键 技术问题,确定科技扶贫项目支持的重点。②通过加强科技扶贫示范县建设力度,使示范县科技为经济服 务能力和贡献率明显提升。安塞县形成了“产业富村,科技先行”及“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佳县 重点加强红枣产业开发力度,扩建有机红枣基地,改造低产枣园,扶持红枣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安排新品 种引进 100 多种,新技术引进 50 多项。在榆林靖边县柳树湾林场建成 1000 亩马铃薯滴灌节水技术示范园, 在米脂县银洲镇孟岔村建成 500 亩密植枣园滴灌节水技术示范园,在安塞县引进了匈牙利大樱桃品种。在 横山、靖边、宝塔等开展高效设施养殖科技示范;在安塞、宝塔、榆阳开展高效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在洛 川、延川、佳县、清涧开展无公害果品科技示范;在子长、米脂、绥德开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③ 根据陕北主导产业发展现状,配合全省“科技下乡”活动,在延安、榆林开展科技下乡小分队工作,2007 年 3~4 月,省科技厅组织了苹果、红枣、设施农业、畜牧等方面的 10 余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为期 一周的科技下乡服务及适用技术培训活动。在洛川、甘泉、清涧、榆阳等县区举办多场主导产业适用技术 培训班,并针对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现场咨询。同时,各驻点扶贫专家也深入各自包扶 的县区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与培训。围绕陕北老区主导产业,通过组织专家现场讲授、课堂培 训并结合电视网络、远程培训网络等培训方式,进行大规模科技培训,全年培训农民超过 40 万人次,印 发技术资料 12.6 万份。 【科技下乡】 根据省委宣传部等十四个部门关于 2007 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省级示范活动 的安排部署,2007 年 3 月在大荔县平民乡严通村开展了科技下乡活动。该项活动采用科技大集形式,邀请 农业专家 20 名,现场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活动,面对面解答技术问题,传授科技知识。开展了甜玉米新品 种推介和棉花新品种及间作套种技术、西瓜新品种及配合施肥技术、甘薯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家畜饲养技 术及沼肥利用技术、冬枣优质丰产栽培及保鲜技术等的介绍和咨询活动,现场发放技术资料、宣传资料 50000 份,播放相关新技术、新品种及新产品多媒体光盘,展示实物标本。此外,还为该村新建了农民科 技书屋,配备了书架、桌、椅、电视机及 DVD 播放设备,赠送 3000 本农业科技书籍及农业科技培训系列 VCD 教学光盘。 【新农村建设】 根据科技部新农村建设有关文件精神,省科技厅起草并下发了《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科技 示范促进行动》和《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启动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科技 示范(试点)工作。首批确定了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等 11 家为省级示范乡镇(试点),泾阳县云阳镇花马村 等 14 家为省级示范村(试点)。科技部将渭南市临渭区田市镇等 5 家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列为首批新农村 建设示范(试点) ,同时将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等 4 家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列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试 点) 。 (省科技厅农业处) ·30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概 述 2007 年,医药卫生科技在中医药研究方面,中医理论研究、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中药的 配伍与研发、中药及临床应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研究,取得进展和成效。基 础医学与实验研究方面,有的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抑癌候选基因的发现及功能研究,为深入认识肿瘤 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发现新的控制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线索提供了依据。临床医学研究方面,在采用基因导入 等方法治疗癌症、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抗肝纤维化基因治疗药物研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临床应用研究、医用全瓷材料、医用钛合金临床应用研究等都取得了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中医中药研究 【金元时代(刘完素—朱震亨)学术流派传承与学术创新相关性研究】 该课题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 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2006-2007 年度课题计划中医基础研究类课题(编号 06-07JP44),由陕西省中医药 研究院焦振廉等承担。该课题借助中医理论研究方法、传统文献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库建设模式, 对自刘完素到朱震亨的学术流变及其与现代名老中医学术的关系进行解析、比照、归纳,揭示学术流派与 学术创新的相关性,找寻中医学术进步的内在依据。 【中医思维方式研究】 该项目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2006—2007 年度课题计划 中医基础研究类课题(编号 06-07JB06) ,由陕西中医学院邢玉瑞任课题负责人。本课题通过研究中医理论 建构和临床思维的方式方法,探讨中医学思维的特点。 【补益肝肾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后轴突生长抑制分子 NogoA 及其相关抑制信号表达的影响】 该项目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2006-2007 年度课题计划中医临床研究类课题(编号 06-07LB21), 旨在通过动物模型研究补益肝肾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由陕西中医学院闫咏梅等承担。 【三位一体综合方案改善小儿常压型脑积水精神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的临床研究】 该课题被列入 “十 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编号 2006BAI04A20) ,2007 年 4 月科技 部下达,由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宋虎杰等承担。该课题通过病例治疗前后对照、第三方诊断和评价的临床研 究方法,对三位一体综合方案改善小儿常压型脑积水精神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客观 评价,提出标准化的小儿常压型脑积水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丁香抗菌组分的实验研究】 由省人民医院李巧如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该课题初步揭示了丁香的抗菌 作用及其物质基础,为丁香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课题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王怡) 【黄芪蛰虫口服液对慢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党双锁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研究通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301· 过正交实验法优选黄芪蛰虫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用先进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蛰虫口服液中黄 芪甲苷含量,使其从制剂研制到含量的质控都有规范性。采用动物实验通过用四氯化碳(CCL4)等复合 因素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并以小、中和大剂量黄芪蛰虫口服液进行干预,用免疫组化、酶免技术、PCR 技术等方法,观察了制剂对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抗肝纤维化的预防保护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提出了 该药的最佳有效浓度。最后利用 HBV 专用细胞株观察了该药品的体外抗病毒作用。实验证明黄芪蛰虫口 服液不仅具有保肝、抗纤维化及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提示其作为慢性肝炎治 疗辅助药品可能具有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良好的发展潜力。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7 篇,其中 Medline 收录 1 篇,Chemical Abstracts 网络版收录 2 篇。实验结果为慢性肝炎的新药研发奠定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与实验基 础。 【急性乙肝应用免疫调节中药配伍治疗初探】 该项目由汉中市中心医院陈志强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 目采用医学序贯试验法对中药进一步筛选研究,将黄芪、仙茅、何首乌、淫洋霍、雷公藤、苏木、大黄、 红花、柴胡、白芍、甘草、苦参、人参、当归、茯苓等中药分别组方分为: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免 疫双向调节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剂进一步观察治疗。结果表明:中药的单项免疫物质增强剂 用于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使病人 GPT、GOT 升高及出现黄疸;单项免疫物质抑制剂应该用于机 体免疫机能过强时,如疾病初期有黄疸者,可缓解机体超敏状态,不适用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清除病 毒治疗;免疫双重调理剂能使急性病毒性乙肝病人的肝功时好时坏, HBV 抗原、抗体浓度升高和降低交 替出现。免疫抑制、免疫双重调理均不能有效清除乙肝病毒,而且能导致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转为慢性。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可改变急性乙肝病人机体的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超敏和免疫功能 低下状态,促进急性乙肝病人康复而不会久治不愈转为慢性乙肝。该项目的中药配伍组方独特,根据中药 药物的免疫机能分组对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国内尚无先例报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国家新药龙香平喘胶囊的研制开发与临床应用】 该项目由陕西星华制药有限公司、西安星华药物研究 所李淑盈、宋延平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龙香平喘胶囊根据哮喘病的特点,发挥中药资源优势,以中药功 能主治为依据,结合哮喘发病机理,病理、药理学研究成果,研制开发的临床疗效显着的治疗哮喘新药。 龙香平喘胶囊处方由穿山龙、芸香草、厚朴等四味中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与喘息型支气管炎 中医辨证属“痰瘀互阻、肺失宣降症候”,于 2001 年 2 月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2001ZL047)即开展临床研究工作,II 期临床试验于 2002 年、7 月,观察病历共 217 例,显效 92.8%, 总有效率 93.5%;III 期临床试验于 2002 年 8 月~2003 年 1 月,观察病例 432 例,研究结果表明龙香平喘 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着,对喘息型支气管炎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疗效可靠、 安全性高的中药新药,明显优于同类产品。龙香平喘胶囊在工艺生产中采用颗粒包衣技术,该技术在中药 胶囊生产中尚属首次,开创了中医药胶囊剂包衣的首次技术革新。该胶囊已取得了累积销售额近亿元的经 济效益。获国家发明专利。 【《伤寒论》方证治法智能化研究】 由省中医药研究院辛智科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课题从“法”的角 度对《伤寒论》的信息库信息系统进行知识发现,运用“法”知识库中的知识,对《伤寒论》方剂进行人 工智能分类分析,从文献学和知识解析两个层面进行中医经典文献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伤寒论》从“法” 的角度进行整理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该课题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 奖。 (王怡) 【复方皂矾丸】 该项目由陕西郝其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郝其军等科技人员承担,经过多年临床研究与实 践,证明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以及作为肿瘤放化疗时的骨髓保护剂等诸多疾病有效率高 ·30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达 83.8%。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公认为如下三种学说:干细胞学说、造血微环境学说和免疫失调学 说,世界上现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和疗法均只能解决发病机理中一个方面的问题,疗效低、疗程 长、费用大、复发率高。按照复方皂矾丸组方所含的成分、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治疗过程中三种血细胞同 时上升的疗效看,复方皂矾丸同时解决了发病机理中的三个问题,在世界文献中目前还没有发现,被认为 是一种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该产品已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获得“国家保密发明专利证书” , 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联合评定为“国家秘密技术项目” ,荣获“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证书” “国家重点新产 品证书”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证书” ,被列入《中国药典》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国家基本药物目 录》 。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修饰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张尊听、 刘谦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针对秦巴山区多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定量分析及结 构修饰研究,共分离出天然有机化合物 40 余种,发现新化合物 2 种,分别命名为顺式新苦参碱和反式新 苦参碱。研发出利用超声法从葛根中提取分离得到高纯度的葛根素和大豆苷元,从葛花中提取分离尼泊尔 鸢尾异黄酮以及从青风藤根中提取青藤碱的新工艺。建立了测定中药中有效成分葛根素的新方法。以大豆 苷元和白杨素等黄酮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 20 多种结构全新的水溶性黄酮磺酸钠,为这些天然药物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方法、新工艺及科学依据。申请发明专利 3 项,其中两项专利技术分别与常州方圆制 药有限公司和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合作,获得资助,进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 “一类”新药 的临床前研究和开发。以白杨素-6-磺酸根等阴离子分别与 Ca(Ⅱ)等 11 种金属阳离子自组装得到 38 种结构 新颖的配位化合物和超分子化合物,采用 X 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为进一步的构 效关系研究以及新催化剂、超分子药物、具有生物相溶性的组织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发 现了异黄酮与甲醇在溴的促进下能够发生 2,3 位双键加成反应,合成出了自然界少有且具有潜在生理活 性的二氢异黄酮化合物。还发明了白杨素-6-磺酸四核钙配位化合物等 3 种具有光致发光现象的新材料,可 作为证件或纸币防变造或伪造标志,也可用于夜间路标指示灯。项目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4 项,发表论文 59 篇,被 SCI 收录 25 篇。 【黄姜标准综合体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安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旬阳县黄姜研究所、白河 县盾叶薯蓣研究所李向民、陈刚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研究了影响黄姜皂素含量和根茎产量的因素, 找出这些因素的最佳值,用标准的方法进行规范。在黄姜集中分布区和集中栽培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资源调 查和黄姜生态生物学习性调查,对影响黄姜皂素含量和根茎产量的重要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设计出对比试 验对关键因素进行研究,确定出适宜黄姜生长的土壤种类、适宜栽培的地域范围、优良的黄姜类群、黄姜 种子和种茎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规范化的黄姜栽培技术条件、黄姜专用肥料的元素种类和配比、黄姜 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规程及商品黄姜的质量标准等。起草了黄姜系列标准,由 6 个子标准组成,分别 为《黄姜种子种茎》 《黄姜栽培技术规程》 《黄姜专用肥》《黄姜病虫杂草防治技术规程》《鲜(干)黄姜》 和《黄姜薯蓣皂素》 。2002—2004 年,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将黄姜系列标准在安康市建立规范化示 范基地进行推广,推广基地于 2004 年 8 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验收合格。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宗锁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主要研 究内容:①生产操作规程(SOP)的研制:对杜仲、板蓝根、大青叶、黄芪、柴胡、半夏、附子、绞股蓝、 黄精、猪苓、金银花的研制进行了良种种苗生产 SOP、规范化种植 SOP、田间管理 SOP、限度使用化学肥 料岗位操作规程、大田生产灌排水 SOP;病虫害防治 SOP、采收 SOP、初加工 SOP、包装 SOP、运输管 理 SOP 等,形成系统的生产操作规程,保证中药材生产质量。②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理论基础研究:中药 材生物学特性和次生代谢物调控机理与途径研究,不同生态因子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次生代 谢物调控及其机理研究。③中药材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研究: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及其 DNA 指纹图谱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303· 的研究,优良品种选育。④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建立了 14 种药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配方 施肥研究,制定了 4 种中药材的施肥配方。⑤种植基地的布局研究。⑥采收、加工、仓储、包装、运输环 节的标准与技术参数研究。⑦大田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大田质量控制研究;14 种中药材的生产标 准与质量控制研究。⑧中药材 GAP 基地的运营模式研究。⑨认证后的管理与技术体系的完善研究。 【二类新药艽龙胶囊的研制开发】 该项目由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西北大学孙文基、何莉等科技人员 共同完成。项目采用陕西秦巴地区地道药材,按照国家新药审批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提取、制剂工艺、 药效、毒理及质量标准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临床试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生产工艺先进,运用现代中药制剂新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分离提取有效部位,其主要成分 为龙胆苦苷,药用成分明确,质量可控,技术含量高。该产品具有明显的促胃固体及液体排空作用,能显 着促进胃肠推进功能,并能增强胃收缩活动。对胃分泌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具有显着镇痛、抗炎及利胆 作用。对肝胃郁热之痞满(FD)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疗效、缓解症状和促进胃动力等诸多方面与对 照药西沙必利相当,而在中医证候疗效及脘部烧灼和口干口苦两主症以及不良反应上明显优于西沙必利。 显示了该产品在治疗消化不良病症上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该项目属独立研制开发,拥有国家发明专利。 【金前感冒胶囊】 该项目由杨凌东科麦迪森制药有限公司赵东科完成。金前感冒胶囊为该公司自行研制 的中药六类新药,系由金银花、前胡等九味中药组成,功在疏风清热、宣肺利咽、止咳化痰、养阴解毒, 临床主要用于风热犯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少、鼻塞流涕、咽红痛痒等症的治疗。产品为临 床经验方,经数十年临床验证,其作用迅速,疗效可靠。金前感冒胶囊的科研开发重在提高产品的技术水 平。其提取工艺先进,有效成分及部位清楚,且含量较高,使成品精化程度高,用药体积相对缩小,质量 可控性强,疗效显着。该项目以陕西省纯中药为原料,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项目建 成后,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并可以出口创汇。 【参龙宁心胶囊的产业化】 该项目由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郭俊京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参龙宁心胶囊 是治疗“气阴两虚、心火亢盛”型心悸、怔忡症的有效药物。其组方是经系统药学、药理及 420 例临床试 验等研究,证明其功用住治与临床效果相符合,疗效可靠。为其独特处方配伍及有效成分的提取,采用了 多种经试验工艺验证可行的提纯技术和制备方法。参龙宁心胶囊组方是在生脉散,黄连阿胶汤的基础上化 载而成,采用了君臣佐使处方原则配伍,诸药合用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治症调理兼得。现代药理研究 证明:该方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脉血管、增加 冠脉流量等良好作用。参龙宁心胶囊主治范围广,患者群体大,安全性好,患者可长期服用,为目前国内 针对心律不齐病症的首选特效中药。该胶囊填补了国内用中药治疗心悸的空白。其组方科学,工艺独特、 先进,疗效确切显着,居国内领先水平。 【陕西省优势中药材 GAP 栽培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植物园李思锋等科技人员研究完成。项目在对陕 西药用植物资源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建设中药材 GAP 生产基地的标准、制定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 (SOP) ,以及陕西优势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陕西中药材 GAP 栽培技术》 ,总结了建设中药材 GAP 规范化栽培基地的方法和技术,为陕西制定中药材种植规划提供了科 学依据,为陕西中药材 GAP 基地建设和规范化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成果对陕西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 地建设、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发展,以及陕西药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 实际指导价值。 【陕西省常用道地中药材病虫害种类调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植物园房丽君等科 技人员承担。主要开展陕西省道地中药材病虫害的普查、鉴定,对几种严重危害中药材的病虫的产生、发 ·30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展规律进行研究;开展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筛选试验;开展生物、农业、自然、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及检疫 等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提出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最佳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新生病虫害的确认与流 行规律研究;各种无公害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最佳配套组合。 (高书宝) 【陕南中草药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陈川等科技人员采用野外调查、 采样,室内鉴定、实验的研究方法,对陕南中草药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 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对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陕南中草药主要病虫害有 蛴螬等地下害虫、三星叶甲、根腐病、立枯病等种类,危害程度为百株虫口密度达 80 头以上,感病率为 11%以上。 (王艳) 【毒性中药饮片附子炮制新工艺】 附子为省内大宗地道药材,汉中市的鲜附子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60%。2007 年,陕西神龙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究的“附子炮制生产新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该工艺改变 了传统工艺先煮后蒸的方法,采用“两蒸”法,且有两次水漂洗。新工艺较传统工艺的显著优点在于,由 煮变为蒸的炮制方法有利于乌头碱的水解,使用药更安全;有利于乌头总生物碱的保留;有利于改善饮片 的性状;有利于规模化生产。该工艺的中间产品和成品质量控制均以乌头碱限量检查为指标,不再采用传 统的口尝法判定质量,使工艺参数更加科学、准确。 【白川降压胶囊】 该制剂由白芷和川芎 2 味常用中药的有效部位组成,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贺浪冲等 研究人员在宋代经典名方都梁方剂的基础上,利用细胞膜受体色谱(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CMC) [62-65]技术、现代色谱分离技术,结合药理学系统研究,成功开发的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新药。研究 中首次发现了中药白芷的抗高血压功效以及白芷超临界提取物中含有较强扩张血管作用的有效成分,筛选 发现了川芎超临界提取物中含有促进心肌功能的有效成分。白芷提取物和川芎提取物组方后的作用机理 是:通过其有效成分扩张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降低而产生降压作用;同时,通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 低心脏做功并减少心肌耗氧量,消除其他伴随症状。“白川降压胶囊”的组成、功效及用途已取得了国家 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14957.7) 。目前,该药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黄姜素胶囊】 西北大学孙文基等研究人员从黄姜中提取总皂苷研制成原中药二类新药(现注册分类为 5 类)——黄姜素胶囊。临床前研究证明,黄姜素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能。它能增加动脉血流量、 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心搏指数,提高左室做功,降低冠脉阻力及全身阻力;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降低 麻醉狗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引起的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胆固醇与低密度胆固醇的比值。目前,该药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 其疗效显著优于阳性对照药。 “黄姜素的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成分的口服药物”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 ZL031080036.7) 。 【蒺藜总皂苷及其制剂泰利心胶囊】 蒺藜总皂苷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用于胸痹心痛心血瘀阻 证,西医属冠心病心绞痛范畴。其制剂泰利心胶囊现已完成Ⅰ临床试验。其主要创新点:以蒺藜草的地上 部分入药(传统用果实),扩大了药用资源,对日益匮乏的中药资源意义重大;首次从蒺藜草中分离出单 体化合物,确证了其化学结构,并命名为蒺藜新苷并以此化合物为对照,对提取纯化工艺过程进行控制;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有选择性地保留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较强的呋甾总皂苷类成分;首次采用了 HPLC 蒸发光散射法对蒺藜总皂苷中蒺藜新苷单体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 GC 法对蒺藜总皂苷的有机残 留物进行控制。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305· 【千佛参口服液】 陕西中医学院李新民自 1986 年起,结合自己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选用天门冬、佛 手、西洋参和土贝母等 8 味中药材,采用部分煎煮醇沉提取和部分醇浸渍提取的方法,研制成抗肿瘤的中 药新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 ZL01128730.6)。该药具有养阴益气,解毒散结之功效,配合放射、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病,用于非小 细胞肺癌属气阴两虚证,症见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气急、痰血、胸痛等,可减轻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 便秘、脱发等毒副作用。该药的长期毒性实验未发现蓄积毒性作用,实验动物主要脏器经病理学检查未发 现异常改变。2007 年,千佛参口服液通过了国家新药评审和审批。 【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基地】 该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柞水秦岭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顾蔚、 王喆之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通过对柞水县野生华中五味子的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生态学及其环境因素的 研究,选择了营盘镇朱家湾阴坡沟、扇子牌、杨四庙疙瘩凸、安沙沟大阴坡、下梁镇赤水沟、凤凰镇茨岩 沟等六处野生华中五味子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 1 万亩作为野生抚育基地。经过几年的实地研究,制定出华 中五味子野生抚育标准操作规范(SOP) 、标准管理规程(SMP) 、企业标准(TS)等,起草了华中五味子 野生抚育 GAP 认证申报材料,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5 篇。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得到国家“十 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 【七叶鬼灯檠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及其保存规范的制定】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喆之等科技人员 对陕西、宁夏、甘肃、湖北、江苏等省的数十个地区的药用植物七叶鬼灯檠野生与栽培资源进行广泛调查, 收集了七叶鬼灯檠种质资源 100 余份,整理并鉴定 50 份,对每份种质进行了共性、特性的描述,并建立 了种质资源圃;制订了七叶鬼灯檠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标准化整理及其保存规范、种苗保存规 范及保存方法、种子保存技术规范和种质资源种质资源保存规范,已提交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平台。 (省科技厅中药办) 基础医学与实验研究 【机械信号传递系统在心力衰竭心肌重构和电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马爱群 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主要研究机械信号传递障碍在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分子生 物学技术与膜片钳细胞电生理技术,从整体、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不同层次首次系统地观察心力衰竭时, 钠通道各亚型 mRNA 和蛋白表达谱改变,将其与晚钠离子流改变相结合。项目主要研究成果:①大鼠容量 超负荷后心肌 Fibronectin、微管蛋白以及 c-myc、cAMP、cGMP 对机械信号刺激的应答反应呈动态改变: 证实细胞骨架是机械信号的传递环节之一和心肌肥厚发生过程中存在机械信号的传递障碍,微管、纤维粘 连蛋白是机械信号跨膜传递环节之一。②建立了膜牵张和离心力牵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其中离心力牵张 培养心肌细胞模型装置是国内外首创,具有操作简便、可控性强等优点,已获国家专利局新型实用专利。 ③发现机械牵张使心肌细胞快速分泌 AngII 和 ET-1;AngII 的自分泌与整合素—微管通路无关,可能另有 途经介导。④证明神经型和心脏型钠通道在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均有分布;钠信道功能改变 参与心肌肥大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心电重构。⑤心脏亚型 Nav1.5 表达减低,神经亚型 Nav1.6 表达增加,二 者的比例失调是心电重构过程中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的分子基础之一;证明衰竭心室肌细胞微管结构紊乱 与衰竭心肌细胞表面钠通道表型比例失调和功能变化有关。⑥牵张/肿胀激活电流 ICl,swell 和 ICir,swell 不仅参与心肌细胞发生低渗性肿胀时容积的调节,而且是机械-电转导的重要离子基础,是 MEF 导致心律 失常的重要机制;CHF 大鼠心肌细胞在等渗环境中 ICl,swell 和 ICir,swell 的持续激活在 CHF 细胞肥大、 心肌收缩力减弱及心肌细胞电生理状态改变中起重要作用。项目发表相关论文 26 篇,其中 SCI 收录 3 篇, MedLine 收录 5 篇,出版论著《心力衰竭》 。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该项目水平处于国际先进。 ·30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中华民族群体基因组多态性与个体识别基础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李生斌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项目创新成果:①中华民族群体基因组遗传结构与变异规律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基因组多态性研 究的 DNA 遗传分型的关键技术和遗传学数据分析体系,获得了中华民族群体数以百万计的 DNA 遗传学数 据。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描述了中华民族群体遗传特异性的本质和民族间遗传变异规律,结合网络技术创建 中华民族基因组多态性数据库。②创立了遗骸 DNA 个体识别的技术与理论。首次研究骨骼、牙齿基因组 DNA 与血液基因组 DNA 遗传标记,发现了钙化的骨牙组织核 DNA 的稳定性、高度多态性,并与其血液 核 DNA 具有一致性,提出了运用骨牙组织基因组 DNA 分型完全可以代表个体遗传标记的新理论,为遗骸 鉴定开辟了崭新的途径。③创立了妊娠早期亲权鉴定理论与技术。首次研究胚胎组织与绒毛膜遗传标记, 发现绒毛膜与其胚胎组织遗传标记的一致性,提出了运用绒毛膜酶、DNA 的遗传标记完全可以代表胚胎 个体的理论,用绒毛取材进行孕期亲权鉴定,使之提早到妊娠的前三个月,避免了性犯罪造成的非婚出生。 研究结果形成 101 篇研究论文,其中 20 篇被 SCI 收录,35 篇被 Medline 数据库收录。中华民族群体基因 组多态性研究形成了专著《人类DNA遗传标记》 、个体识别基础研究形成了专著《物证鉴识技术》。 【抑癌候选基因 NDRG2 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药立波等科技人员利用基于 PCR 的削减杂交技术进行了神经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并发现了一个在神经胶质瘤中低表 达的新基因 NDRG2。研究结果表明 NDRG2 为一抑癌候选基因,对 NDRG2 的组织分布特点、调控机制进 行了深入分析,主要结果有:①发现 NDRG2 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下降,为一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间的 差异表达基因;②NDRG2 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的凋亡;③阐明了 NDRG2 蛋白在发育 过程中的组织分布特点;④证实 NDRG2 为受 Myc 下调的靶基因,并揭示了 Myc 抑制 NDRG2 基因表达的 机制;⑤发现 NDRG2 基因属于细胞应激反应基因,并在应激条件下转位入核;⑥现了一个 Ndrg2 相互作 用分子 MSP58,证实 Ndrg2 参与了 MSP58 对细胞周期的调控。这些研究结果阐明了抑癌候选基因 NDRG2 的作用模式及其机制,为深入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发现新的控制肿瘤细胞恶性行 为的线索。项目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32 篇,其中在国际杂志发表相关研究领域论文 4 篇,被 SCI 收录 5 篇。 【Graves 甲亢发病机制及 TSH 受体相关系列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施秉银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项目对 Graves 甲亢发病机制及 TSH 受体(TSHR)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创新点:①研究发现了 一些新的与 Graves 甲亢发病有关的机制,也阐明了某些近年在国内外研究中矛盾的结论:①发现 NKT 细 胞缺如小鼠同样具有产生 TSHR 抗体和甲状腺素的能力,说明 NKT 细胞不参与 Graves 病的发生。②阐明 TSHR 的胞外段、跨膜区和膜内区的基因突变与 GD 和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无关。③报道了 TSHR 基因突 变是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的致病原因,并首次发现了新的突变位点。②国内率先建立了 TSAb 系列检 测方法,并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创应用表达重组 TSHR 的人胚肾细胞进行 TSAb 测试,经对照研究证明该 方法敏感、稳定,费用低,周期短,提高了 TSAb 检测水平,节约了医疗成本。③在国内首家建立了完整 的人 TSHR 全长及其胞外段的原核、真核表达纯化系统,初步建立了 Graves 甲亢动物模型,解决了长期困 扰研究者的难题。为 GD 发病机制及防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该成果临床应用 6 年,检测 2680 余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 60 万元。已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及河南医科大学等单位推广使用。发表相关 论文 63 篇。编写甲状腺疾病专著 1 部《现代甲状腺诊断与治疗》。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性强,达国际先进 水平。 【alpha-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严宏等科技 人员系统地探讨老化和白内障形成过程中,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变化以及翻译后修饰包括糖基化 等对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和晶状体重要的代谢酶的影响,全面的认识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 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寻找保护分子伴侣功能的因子,为探索通过保护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来治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307· 疗白内障等一类构象性疾病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研究发表论文 23 篇,6 篇为全英文论文,被 SCI 收录 5 篇。1 篇国际会议摘要被 SCI 收录,11 篇被 MedLine 收录。 【AS2O3 联合抗坏血酸对骨髓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该项目由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葛繁梅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 该项目以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 RPMI8226 细胞为实验对象, 用含 10%灭活小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采用锥虫蓝拒染法和 MTT 法测定 AS2O3 及 AS2O3 联合 AA 对 RPMI8226 细胞的 增殖抑制及其细胞毒作用;光镜、电镜和 AO/EB 染色显示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通过检 测靶细胞周期、凋亡细胞比例及 DNA ladder,分析 AS2O3 及 AS2O3 联合 AA 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死亡受体 DR4、 DR5 和 VLA4 分子表达;用 RT-PCR 测定靶细胞 CRCX4 基因表达。项目结论:AA 对 AS2O3 诱导 RPMI8226 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促进杀伤有协同作用,该效应 过程可能依赖于死亡受体 DR4、DR5 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AS2O3 抑制靶细胞 CXCR4 基因和黏附分子 VLA4 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归巢能力。该项目水平在国内同类研究先进。 【组织器官工程研究】 该项目是艾尔肤公司和第四军医大学合作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和省产业化项 目。经过十年的实验研究,突破了四项关键技术: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生物材料技术、培养系统技术、 保存运输技术,已申请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并在 2007 年 11 月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证。 该产品不仅具有天然皮肤的双层结构(表皮层、真皮层),而且在色泽、质感、生物相容性上接近自身皮 肤,免疫排斥反映低、愈合时间快、使用操作方便,可直接用于多种皮肤创伤(烧伤、溃疡等)患者。 【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 北美基因公司已建立 8 大类核心技术、相应的试剂、仪器生产平台、芯片应 用系统和生物信息支持系统平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盒,研制出了病原微生物通用微列阵检 测试剂盒。 “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863 重大专项课题,经过三年的实施,已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验 收,并推出了适用于科研的 10 种基因表达谱芯片产品和 5 类配套应用产品,已投入市场,并逐步向周边 地区拓展。同时与世界 500 强企业 Agilent 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了基因芯片服务中心,申报了国家“十一 五”863 重点项目 “生物芯片仪器和试剂”重点项目,获经费支持 1000 万元。 (省科技厅社发处) 临床医学 【消毒剂消毒效果检测及使用中污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该项目由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郑雪莲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对延安市区 8 家医院上述使用中的 6 种消毒剂,通过按规定浓度标准配制后进行: ①使用前消毒剂采样细菌培养检测以判断消毒剂合格情况;②使用中消毒剂分时段(第 1~14 天)采样细 菌培养检测结果对比;③消毒剂分时段(第 1~14 天)消毒器械后的器械进行细菌培养统计分析,目的是 探索上述消毒剂消毒效果的最佳检测方法并明确其实际有效使用期限,进一步提供给医院规范使用化学消 毒剂的可靠依据。优点在于操作易行、判断准确率高、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创新点:①明确了消毒剂的实 际有效使用期限;②给临床提供了消毒效果的最佳检测方法;③进一步提供了化学消毒剂使用中的注意要 点,为临床规范使用消毒剂提供了可靠依据。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对康复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戴尊孝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 目操作方法:采用结对康复五位一体、八大措施进行康复治疗,应用 CGI、NOSIE、SANS、ADL、SDSS、 PHERS 进行评定,随访观察 1、2、3、5 年复发率,结对保持率。结果显示研究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X2 值分别为 16.1 和 10.59,P·30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复发率。该项目研究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 《中华精神科杂志》等发表 20 余篇;研究成果经国内 11 家不同地区的精神病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精 神科 3026 例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对康复新理念。开创了慢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对康复治疗“五位一体、八大措施”新模式和新技术,得到临床和研究验证。 【多种癌基因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邢兰瑛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该项目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及肿瘤扩散转移相关基因的改变来阐述上皮性卵巢肿瘤发生、发展 及转移的机理。旨在探讨原癌基因 C-erbB-1 的产物 EGFR、Survivin 基因的产物、抑癌基因 P53 的产物 P53 蛋白、P27kipl 基因的产物及 MMP-7、MMP-9、TIMP-1 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 系,进而阐明原癌基因 C-erbB-1、Survivin 基因及抑癌基因 P53、P27kipl 基因及组织蛋白酶 B 和 D、基质 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其中的作用,探讨它们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临床诊 治卵巢癌中的应用。探讨 SSTR2 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阐明其在上皮性卵 巢癌发生发展其中的作用,为卵巢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探讨多指标联合检测对于卵巢癌诊断的特 异性和敏感性,为处于亚临床期的卵巢癌患者及正常体检人群中卵巢肿瘤的早期检出提供可靠的检测方 法。对于探讨上皮性卵巢肿瘤的病因提供重要突破点,对进一步研究卵巢癌的病程进展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作用机制有重要的科研意义。为上皮性卵巢癌采用基因诊断方法提供可能性。采用基因导入等方法治疗卵 巢癌,在基因水平阻断卵巢癌的病程进展方面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为卵巢肿瘤耐药的逆转提供依据。共 发表论文 11 篇。 【治疗Ⅱ型糖尿病新药——那格列奈——的研究(国家化学新药二类)】 西安新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吴 建中等科技人员对那格列奈的原料的合成工艺、化学结构确证、晶型、理化性质、质量标准、稳定性等进 行了研究,在查阅大量国外文献及专利的基础上经反复试验,打通了合成工艺,该工艺操作简单,原料易 得,收率稳定,合成出样品经化学结构确证为那格列奈并与国外对照品一致,按照新药审批办法要求对其 理化常数、含量测定、纯度检查及稳定性、毒理学试验等进行了研究。那格列奈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Ⅱ型 糖尿病新药,临床应用表明:那格列奈主要通过小肠吸收,被肝脏灭活后通过胆汁排泄,大约有 2/3 以粪 便排泄,因此对老年患者或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特别有利,且疗效确切、起效迅速,服用方便,不良反应 发生率很低。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窦科峰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项目在器官切取、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诊疗规范。已完成 肝移植 135 例,手术成功率 100%。1 年、3 年、5 年的生存率分别达 88%、78%、69%,居全国领先地位。 活体肝移植已存活 10 年,肝胰肾联合移植存活超过 850 天,活体辅助性原位肝移植存活 7 年,是迄今为 止国内存活率最长的记录。肝移植基础方面,开展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防治的研究,骨髓干细胞 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乙肝和肝癌移植术后复发的研究,RNA 编辑酶 ADAR1 在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 究,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辅酶 I 可以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善宁明显提高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存活率。胆道并发症的研究发现,肝内胆道铸型是以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为支架, 充填大量的胆汁结晶成分,内部夹杂有新生血管。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改进了供肝游离、灌注和切取 的方法,肝脏植入时改良了血管吻合方法,提高了金黄地鼠到 SD 大鼠肝移植的成活率。诱导免疫耐受的 研究,利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诱导小鼠皮肤移植的免疫耐受。项目在以 下方面具有创新性:辅酶 I 可以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善宁可以提高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的存活率;T 细胞疫苗接种能显着延长异品系大鼠肝移植的存活期,有显着的抗排斥反应作用; RNA 编辑酶 ADAR1 在排斥反应过程中对淋巴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半乳糖基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肝靶 向性基因转导作用;胆道并发症发病机理和防治,发现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并夹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309· 杂有大量的胆红素结晶。项目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 95 篇,其中 SCI 收录 10 篇。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姚元庆等科技人员共同 完成。该项目组开展多项 ART 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症,截至 2006 年 6 月,共开展 ART 技术 2398 个治疗周 期,其中“试管婴儿”技术 1362 个治疗周期,临床妊娠率为 33.1%。同时,紧密围绕 ART 技术临床应用 中的重要环节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主要创新点:①发现 HLA-G 的亚型在人类着床前胚胎的不同发育阶 段差异表达;通过构建 HLA-GRNA 干扰真核表达载体和腺病毒载体,建立 HLA-G 降调节细胞模型,发现 HLA-G 具有对细胞生长、粘附和浸润上起作用的非免疫学功能。②开展人输卵管细胞和卵泡液对精子受精 功能影响的系列实验研究,发现:①人输卵管细胞和卵泡液促进精子获能;②人输卵管细胞促进精子运动, 并分离了相关小分子肽;③人输卵管细胞保护精子顶体;④人输卵管细胞抑制精子透明带附着和精卵融合; ⑤人卵泡液抑制精子透明带结合。③开展高功率微波对雄性性腺影响的系列研究,发现高功率微波可造成 雄性性腺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凋亡增加,凋亡相关基因改变,这些变化是造成高功率微波影响男性性 腺的形态改变及可能的分子机制。④建立了体外受精胚胎综合评估方法。项目开展以来,专病平均年门诊 量达 2 万人次,共开展 ART 技术 2398 个治疗周期,共发表论文 46 篇。 【现代牙科全瓷材料、全瓷粘结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陈吉华等 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研究内容:①粘结机理的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光固化粘结剂与复合 树脂同时固化可以有效地减少树脂聚合中的氧化阻聚层,提高粘结剂的单体转化率,进而增强粘结强度, 革新了传统粘结修复的操作程序。②瓷粘结技术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氢氟酸酸蚀长石质瓷的最佳 处理时间;证明偶联剂处理可以显着增强陶瓷表面的润湿性;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全瓷酸蚀和偶联处理之 间存在着显着协同现象。③陶瓷粘结相关材料开发方面。国内首次开发了 Ce-Y-Mg 三元复合稳定 TZP 陶 瓷,为氧化锆陶瓷在修复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采用离子交换法显着提高了热压铸陶瓷的机械强度; 国际上首先研制了弯曲状的纤维增强复合树脂桩钉,改善了全瓷修复体的美学效果。④临床应用及相关研 究方面。国内首次对全瓷修复体的美容修复效果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应用研究;率先对影响全瓷修复体美学 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在国际期刊及国际学术大会上发 表论文 20 篇;被 SCI 收录 5 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 【颌面部撞击损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薄斌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主要 内容和结果为:①在国内首次比较系统地完成了颌面创伤流行病学的临床研究。揭示出颌面创伤患者的心 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群。②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生物撞击机。③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以及模态分析 首次揭示出低频振动(中、低速撞击)对头颅结构的破坏形式为多部位破坏。④得出了下颌骨与应变率和 骨密度相关的本构方程、压缩强度、拉伸强度和破坏应变,证实了应变率和骨密度是影响下颌骨生物力学 特性的重要参数。⑤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具有专科特点的颌面创伤评分系统。研制的多功能生物撞击机不 仅可以满足模拟颌面部撞击伤和投射物损伤的研究,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部位的撞击损伤研究;颌面部 撞击伤的损伤机理、生物力学响应以及各种组织的损伤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颌面部撞击损伤 的发生机制、病情演变和防护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专科特点的颌面创伤评分系统的建立,为临 床上判断颌面损伤的严重程度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助于提高颌面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政策性防治 的有效性。目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已将颌面创伤评分系统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项 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和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44 篇。 【TIMPs 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定位表达及临床诊断治疗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聂青 和等科技人员共同成。主要科技成果:①国际上率先以 TIMP-1、TIMP-2 为靶基因实施了实验性肝纤维化 大鼠活体内实验研究,在基因水平上实现了抗肝纤维化治疗目标。②通过抑制 TIMP-1 的硫代反义寡核苷 ·31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酸在肝纤维化大鼠体内生物学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研制新一代抗肝纤维化基因治疗药物奠定了实验 基础。③成功研制 TIMP-1 及 TIMP-2 国产血清诊断试剂盒,并将其优化推广试用。④在基础实验的支托 下,自行研制了双甲五灵冲剂/胶囊中药。国内率先从细胞外基质沉积及降解中心环节入手研究中药制剂抗 肝纤维化的分子作用机制。截至 2005 年底双甲五灵冲剂/胶囊,已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 3661 例,产值已达人民币 4394560 元,并可逐年提升,开拓了慢性肝病治疗的前景及市场。研制的 TIMP-1、2 国产血清诊断试剂盒已推广试用于国内 29 家大型医院,其中省内应用单位 5 家。该研究已在国内外多种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41 篇。其中 MedLine 收录 4 篇,Chemical Abstract 收录 36 篇。 【炎症相关因子与哮喘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吴昌归等科技人员共同 完成。该项目先后探讨了 4 种细胞、12 种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在哮喘发病中的地位,评价了多种体液中炎 症标志物的检测在哮喘诊断、病情程度和疗效判断中的临床价值,观察了 4 类药物对哮喘的防治效果。为 “气道慢性炎症学说”的确立,为彻底阐明哮喘的气道炎症机制,以及制定通过干预炎症过程来防治哮喘 的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思路和主要结果:①确定炎症细胞、非炎症细胞是参与气道 非特异性炎症形成的主体细胞。②确定多种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等的致炎作用和抗炎作用,并证实了致炎 因子是导致气道损伤、修复及气道高反应性形成的直接刺激因素。③揭示了 IL 一 2、IL 一 12、P 物质等 因子作用受体在哮喘气道组织中的分布规律。④证实参与气道炎症的细胞与其分泌的炎症相关因子之间存 在着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并共同构成了气道炎症形成的病理学基础。⑤评价了血清、痰液、支气管肺泡 灌洗液中炎症标志物的检测,在哮喘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多家医疗单位推广收到 良好效果。⑥证实常用药物、免疫调节、血管活性肠肽、离子通道阻断剂等药物对气道炎症的有效干预作 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这些综合指标具有检测简便、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成本低廉、与哮喘病程密切相 关的优点,有效地指导了哮喘防治方案的制定,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该项研究在国内外多中学术期刊发表 论文 56 篇,其中被 CA 收录 7 篇,被 MedLine 收录 9 篇。 【交叉针固定、带血管骨移植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 学王坤正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基础研究方面:①构建人股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仿人体受力对模型进 行加载,分析其应力、应变特点,证实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准确模拟人股骨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分布。② 建立人股骨颈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多种固定方法固定,计算股骨颈骨折不同固定条件下骨接合面的 压应力及骨折断面螺钉的剪切力。③在人干燥股骨上造成股骨干骨折模型,采用不同方法固定后进行生物 力学测定。在万能力学测试仪上进行垂直加载以测定头下沉位移和张开位移,偏轴加载以测定偏轴位移。 同时测定固定针上的应力与应变。结果证实:三针固定的各项指标综合评价满意。穿针方向应循压力骨小 梁方向尽量贴近股骨距低角度,三针呈倒三角形分布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④股骨头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 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组织学改变,组织学改变与影像学改变有相关关系,影像学改变可以作为 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临床治疗方面:①采用 2 种不同的进针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 98 例,71 例采用 常规进针方法,27 例采用改良进针方法治疗。获连续随访者 72 例,其中采用常规进行方法治疗者 52 例, 优良率 71.2%。采用改良方法治疗者 20 例,优良率 85%。结果证实:改良进针方法增加了关节活动范围,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优良率明显提高。②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带血管蒂游离腓骨及带肌蒂 髂骨联合移植的方法治疗 76 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68 例获得 10 年以上随访观察, Harris 评分平均 87.5 分。结果证实:①腓骨与髂骨联合移植增加了骨折断端的接触面积,延长了股骨颈长度,最大限度地减少 了肢体短缩。②双重血液供应对于防止股骨头坏死更有保证。③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避免了二次手术,减 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人脑胶质瘤侵袭性及预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王茂德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 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体外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分析、单核细胞直接细胞毒性测定等方法,检测胶质瘤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311· 侵袭性相关因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各具代表性的因子,研究这些因子在反映肿瘤侵袭性和患者预后方 面的价值。研究胶质瘤中免疫细胞的改变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表达,比较 SPECT 和 CT 扫描对胶质瘤病 灶的显示能力,并比较 SPECT 不同显像剂的显像方法和临床意义。主要取得成果:①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在胶质瘤中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脑组织而且 MMP-9 和微血管密度(MVD)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成 正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侵袭性及预后的重要指标;②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 组织蛋白酶 B(CB)和 MVD 均升高,而且 MVD 与 CB 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胶质瘤进展中 CB 和血管 生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③检测吲哚美辛对不同的胶质瘤细胞系中对 MMP-9 和 MMP-2 介导的胶质瘤侵袭 能力的抑制作用,提示大剂量的吲哚美辛对于干预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措施;④发现胶 质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肿瘤切除术后细胞免疫功能仍低于正常状态,提示临床上应注意围手术期细胞免 疫功能的保护。⑤发现胶质瘤细胞可释放某种物质抑制辅助 T 淋巴细胞(TH 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L) IL-2,免疫治疗中 TH 细胞的克隆型增殖,导致 CD4+/CD8+倒置,临床免疫治疗应反复多次输注肿瘤浸润 淋巴细胞(TL) ,并及早联合应用 IL-2。⑥99mTc-MIBI SPECT 诊断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灵敏度、特 异性和准确性,高于 CT 检查,两者结合可提高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早期诊断能力。⑦nm23 H1 蛋白低 表达及 PCNA、BCL-2、FAS 高表达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相关; nm23 H1 表达可能成为脑胶质瘤的浸 润与转移的指标。该项目发表相关论文 14 篇,其中 SCI 收录 2 篇, MedLine 收录 3 篇,该项目达到国内 领先水平。 【颅脑手术的若干技术改良系列研究】 该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杨术真等科技人员在手术方法上 不断改进和创新,相继在脑内血肿、颅内金属异物、颅骨粉碎骨折、颅骨缺失、硬脑膜减张修补和头皮缝 合与引流等诸多方面,设计和改良了 10 种新的颅内病变定位和手术治疗方法。该成果中多项新技术已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临床应用 10 余年,临床观察疗效可靠,3 年以上随访效果优良率达 100%。改良 的新型手术方法,相继被国内多家医院临床应用,据初步统计近 3 年来采用该项新技术共治疗颅脑损伤患 者达 5933 余例,累计经济效益达 9492.8 万元。课题在国家级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 22 篇,其中在国外发表 1 篇,获得国家专利 1 项。 【胃镜下一次性单环密集套扎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汉中市中心医院唐玉虎等科技人 员共同完成。项目方法:在胃镜下运用单环套扎器将食管曲张静脉一次性密集彻底套扎,被命名为胃镜下 一次性单环密集套扎法。并将该法与多环分次套扎法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该院自 2002 年 3 月至 2006 年 12 月采用胃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92 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一次性单环密集套 扎组及多环分次套扎组,结果显示两组在急诊止血率、曲张静脉根治率、曲张静脉好转率、曲张静脉总有 效率、平均套扎点数方面结果相近,但平均住院日、套扎手术次数,单环组明显低于多环组。两组均无严 重并发症发生。操作过程中单环组与多环组相比具有视野清晰、宽阔,手法简单,材料可重复性使用,不 易浪费橡皮圈的优势。一次性单环密集套扎法具有高效、实用、经济、简单、安全等特点。推广及应用前 景:①该方法视野清晰,操作快捷,急诊止血率很高,降低了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病死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了因输血、止血等大量药物的费用。②该方法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经 济及精神负担。③一次性单环密集套扎术器械经严格消毒后可重复性使用,橡皮圈套扎数依病情而定,降 低成本,减少浪费,降低了病人的手术费用。④该方法简便易行,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显微技术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周志武等科技人员 共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小脑桥脑角应用显微解剖研究。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标本 5 具(10 侧), 男 3 具,女 2 具。尸头按手术体位固定在手术头架上,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桥脑小脑 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解剖测量,明确听神经瘤手术时面、听神经的位置关系并进行量化,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技术创新点:①影像学研究:术前岩骨薄层 CT 扫描,测量内耳道的角度、 ·31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长度、及耳蜗、半规管和颈静脉球的位置,利用 CT 重建数据影像测量内听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决定内 听道后壁磨开的安全范围。②面神经的保留技术:在内听道段确认面神经后向内耳道外方向寻找面神经的 脑池段;根据小脑前下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寻找确定面神经脑池段;通过四脑室外侧孔脉络丛寻找确定面神 经的脑干端。③内听道肿瘤的切除技术: “n”形切开内听道后壁的硬脑膜并翻向内耳孔,磨开内听道后壁, 切除内听道肿瘤。④内听道封闭技术: “n”形切开硬脑膜范围应大于所磨开内听道后壁的范围,内听道肿 瘤切除后,硬脑膜复位,生物胶固定,封闭内听道。该项技术已经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延安市博爱医院推 广应用。项目水平国内先进。 【遗传性皮肤病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肖生祥等科技人员共同开展了遗传性 皮肤病基因突变和临床研究,收集了来自陕西、内蒙古、广东、甘肃等的一些家系,对先天性厚甲症、先 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X 性联遗传鱼鳞病、先天性念珠状发、遗传性对称性色 素异常症、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利用国内丰富的遗传资源优势,进一步 研究几种角蛋白异常遗传性皮肤病、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基因突变,发现 了新的突变,总结了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有关角蛋白 17 的 1A 区新突变为阐明角蛋白结构与功能 的关系、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为国内和国际对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基因 治疗奠定了基础。已发表论文 26 篇,其中 SCI 收录 9 篇。 【HERG 基因突变及功能表达系列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薛小临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课题围绕 长 QT(Long QT Syndrome,LQTS)综合征的临床、细胞电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从发现的 13 个 LQTS 先证者着手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心电图上 QT、QTc 及 TDR 等相关指标,根据心电图和家系调查资料 进行可能的基因分型,寻找突变位点,突变位点功能表达几方面进行研究,取得如下的研究成果:①对 13 个 LQTS 家系进行了十余年的长期随访观察。②发现突变基因携带者 QT 间期、QTc 及 TDR 大部分都是延 长的,但也有 40%左右和正常人有部分重叠。③基因分型主要为 LQT2 型。④6 个家系进行了分子生物学 基因研究,5 个发现基因变异,对其中有价值的两个家系进行系统的基因突变鉴定和功能研究。⑤发现两 个家系的 HERG 基因发生突变(分别为 A561V 和 L539fs/47 19 个碱基的缺失),其中 19 个碱基的缺失为 世界上报道的第三大缺失,经国际基因库审核后正式在 GENBANK 注册。⑥HERG-A561V 突变为国内首 次发现,揭示了 LQTS 的发病机制可能是 HERG 通道蛋白在内质网上潴留从而引起 Ikr 功能丧失。该研究 所遵循的从临床发现入手深入到分子、细胞水平揭示疾病的本质,再运用到临床实践的研究思路,具有科 学性和现实性,对心血管病领域尤其是心脏离子通道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共发表相关长 QT 间期综合征的论文 36 篇,SCI 收录 9 篇。该项目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下肢断层影像解剖学】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马兆龙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研究选用中等身材无病变 的成年男尸右下肢 12 具,以影像学需要,按解剖学骨性标志,用日本加藤制作所切割机切制 242 件断层 标本,其中 3 例新鲜下肢标本各分别先行横、冠、矢状位 CT、MRI 扫描。获得的成果:①研究了国人下 肢各部的横、冠、矢状三种断面的形态结构,并匹配 CT、MRI 扫描,描述了各结构的位置、形态及毗邻 关系,获得了各重要结构大量的数据,填补了国人下肢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空白,改变了目前国内断层影像 诊断以外国人的数据为标准的状态。②采用断层解剖匹配同一尸体之 CT、MRI 扫描的研究方法,以断层 解剖学认识影像断层,以影像断层印证解剖断层,二者互为研究学习手段,相得益彰,为快速准确地诊断 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参编撰写教材《断层解剖学》和《人体断层解剖学》。发表 论文 14 篇,项目水平国内先进。 【20(R)-Rg3 抑制肺癌生长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陈明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主 要研究内容:①人参皂甙 Rg3 是一种从人参中提取的四环三萜皂甙,近年来人们发现 Rg3 具有抗肿瘤新生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313· 血管形成的作用,能使肿瘤血管明显减少。②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肿 瘤血管生成是由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等共同调控决定的。研究采用 ELISA 法、RT-PCR 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电镜、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探讨人参皂甙 Rg3 对肺癌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机制。 ③在国内外首次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了 Rg3 干预后肿瘤细胞差异基因的表达,首次报道 Rg3 对其基因表 达的影响,其中表达下调的基因有 14 个,上调的基因有 10 个。明确了 Rg3 对其基因表达的影响。④采用 ELISA、RT-PCR 等技术研究了 Rg3 对癌细胞分泌的内源性的 VEGF 及其受体、bFGF 的影响,结果表明 Rg3 可显着降低 VEGF 水平及其受体的表达。⑤采用透射电镜观察 Rg3 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 Rg3 干预后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异常、染色质边集,核膜缺损,核仁萎缩、细胞间可见到凋亡小体。 表明 Rg3 可导致内皮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抑制其形成新生血管。⑥人参皂甙 Rg3 通过其对肿瘤细胞和血管 内皮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与其药物浓度、作用时间有直接关系,在一定范围 内浓度越大、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显着。该研究已发表论文 28 篇,其中 SCI 收录摘要 1 篇、Medline 收 录论文 4 篇,研究水平国内领先。 【陕西国家创新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由西北大学国 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承担。项目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各承担单位的技术优势、人才 优势,在以基于 ADME/T/A 数据网络控制的新药筛选平台、药物体外代谢研究新药筛选平台和组合受体色 谱新药筛选平台为核心的创新药物研发筛选系统;以脂质体靶向药物开发平台、以磁性材料为载体的靶向 药物开发平台、新型给药系统(控释、缓释)技术平台为核心的创新药物剂型研究系统;开展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用于临床和战时紧急输血的人血液代用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类新药丹参素冰片酯、治疗冠 心病和高脂血症的五类新药黄姜素胶囊、治疗慢性肝炎的五类新药注射用秦龙苦素、临床麻醉制剂丙泊酚 注射液等十余项生物及医药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工作。 (省科技厅社发处) 卫生与预防 【秦巴山区环境砷与地砷病调查及防治策略研究】 该项目由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白广禄等科技人员运用 现场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秦巴山区地方性砷中毒是否存在及其分布进行了深 入、系统地研究。首先从环境调查入手,通过检测煤炭、室内空气、饮水、土壤、粮食、蔬菜及当地居民 头发等大量样品的砷含量,研究了陕西省秦巴山区砷的分布规律,发现了与发病有关的高砷环境,确定了 导致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流行的主要环境介质及砷的来源,为病区认定提供了背景资料。开展了大规模的病 情调查,发现了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的存在,掌握了陕西省石煤产区和燃用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地理 分布、人群分布及暴露人群等,查明了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在当地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并进一步证实改 灶能有效预防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现了在陕西省秦巴山区即使煤砷含量低于 100mg/kg 的地区也出现了 砷中毒病例,提出了“适度下调国家煤砷标准”和“砷在机体有较强的蓄积性,把煤砷的安全值确定为 35mg/kg 是适当的”的建议。证实了山阳、镇安等县有色金属和毒砂矿区居民水源砷污染是导致当地饮水 型砷中毒流行的主要原因。研究首次证实了陕西省秦巴山区存在着高砷环境及燃煤污染型和饮水型地方性 砷中毒,填补了陕西省地方病病种的空白,为政府制定防治规划、实施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对有效保护 流行区 113 万居民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秦巴山区弱智人综合防治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所承担,采取了一套有综合防治功 能的系统干预措施,降低了试验点与示范区儿童的弱智患病率和边缘检出率,提高了儿童的智力水平,取 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柞水、宁强、汉滨区的弱智发病率由十年前的 3.70%降为现在的 1.36%,为提高陕 ·31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南人口素质打下了基础,做出了示范。 【秦巴山区防治弱智儿童系统干预措施及基层医疗卫生实施模式的示范研究】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 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由西北大学承担。该项目将在秦巴山区建立范围较大的示范区,针对“十五” 时期,在试验点和小范围示范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已筛选、提炼出的 11 项干预措施的内容及配套 衔接方式做进一步的精炼与集成,研究出有利于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的系统干预措施;以“十五”期间探 索出的落实防治弱智儿童系统干预措施的实施系统为设计基础,在山区农村原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 上,组建既能落实防治弱智儿童系统干预措施又具常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研究 其工作内容、组织运行与管理方式,评价其组织运行成本与社会经济效益。 (省科技厅社发处) 医用器械 【新型医用 TAMZ 钛合金及其骨科植入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 该项目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周廉等科 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经过近 3 年的研究,完成了新型医用钛合金 TAMZ 新材料的工业扩大化试验及其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等各项工作。项目主要内容:①高稳定性、高可靠性新型生物 医用钛合金 TAMZ 材料的加工制备技术,完成 TAMZ 钛合金板、棒材料批量化生产工艺验证和定型,起 草建立相关材料标准。②安全、方便、有效的骨科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与生物力学评价,新型医用钛合金 的典型骨科器械产品设计应符合亚洲人骨骼特点,力求经济实用、低成本化。③高质量、高精度的医疗器 械产品的加工与检测,建立相关技术标准。项目采用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医用钛合金 TAMZ 设计制作了新型接骨板、髓内针、骨钉、脊柱内固定器械等骨科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国内骨科产品材料的 更新换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替代进口产品。 计划生育 【内窥式流产吸引系统】 该项目属 2007 年该所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由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飞秒光电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吕建成等科技人员承担完成。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人工流产可视化 的实施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有血环境下内窥镜的可视化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整体技术达到 国内领导水平。并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在国内外创造性地设计和研制出了一种弧状硬管、超薄、矩形内 窥镜,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器械吸引通道的空间利用率;首次实现了圆弧形硬管内窥镜与镜鞘的分离,满足 了医用消毒要求;已批量销售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已申请专利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 (刘鹏) 【陕西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 该系统(WIS)由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承担完成。根据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 工作现状,为适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现代化需要而开发的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以实现陕西省育龄妇女 信息网络化管理,为全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奠定基础。该系统为信息处理系统,所涉及的信息 传输和启动等速度和网络与硬件设备直接相关,但是传输速度和启动速度的快慢对程序的使用并没有直接 的影响。该系统对运行环境要求较低,能适应 WIN98 以上任何 WINOWS 操作系统,在数据传输方面可以 使用多种传输方式,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磁盘传输方式。并对机器性能要求不高,不同性能的机器只是 对事件的响应速度快慢不同,而不会对程序的运行产生影响。当操作系统、机器配置等发生变化时也不会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315· 对系统造成影响。该系统可记录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过程,完成对基层育龄妇女个案信息的收集、存 储、查询、反馈和分析,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评估分析和决策。还可以规范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管 理和服务行为,对当前计划生育工作提出各项目标规划。可提高报表统计准确度,缩短报表统计时间,减 少基层统计工作量,并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提供有效手段,且是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共 享,为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 该项目由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承担完成。全面推进“三大工程”,即避孕节育优 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在全省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大力开展 出生缺陷干预,全面开展了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全省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流动服务车作用, 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深入乡村,为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检查生殖道感染和乳腺疾病,同时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科 普知识,提高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努力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制订了对全省广大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发放叶酸计划。启动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项目和全球基金第三轮 中国艾滋病项目县的培训工作及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第六周期项目工作。指导项目县按照联 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文本的要求,做好当年的项目工作,加强对项目县的人员培训,指导 项目县完成了项目的终线调查。组织开展全球基金第三轮中国艾滋病项目县的培训启动工作,在山阳、镇 安、商南三县开展了安全套营销项目实施工作。根据多部门参与全球基金陕西艾滋病项目要求,对项目的 实施范围、实施时间、活动内容、预期目标、组织领导、有关职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还组织开展了关于农民工预防艾滋病的有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广泛开展了农民工健康知识及艾滋病知识普 及调查。 (马兰) ·31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能源科学技术 概 述 能源科技包括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采技术、发电(火电、水电)与电网工程、 电力设备制造技术、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2007 年,能源资源勘查完成钻孔 815 个,钻探总进尺 43 万米,提交大型地质报告资料 8 件。有 9 份报告在中国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秀地质报告和第十次新发现 资源奖评选中获奖。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地质与环境问题研究” “陕西省煤层气资源 及其利用的产业化研究”为省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煤矿建设与开采主要围绕瓦斯抽放、防治与利用、 煤层气资源开发、煤层气形成、能源矿产成矿、低效油气田开发等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电力 科技以实施“SG186 工程”为重点,2007 年共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9 项。石油与天然气技术以炼油技术改造、 低渗油田改造增产技术等为重点,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能源资源普查与勘探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麟游北部勘查区详查】 该项目由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投资,通过招标方 式委托施工,由 186 队和物探测量队于 2005 年完成。该次详查工作采用地质、水文地质填图、钻探、地 震、测井、抽水试验、采样测试等综合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勘查区的构造形态和构造特征;基本查明了 地层时代和层序,非煤系划分到组,煤系划分到段,并对含煤地层成煤环境和聚煤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 基本查明了中、下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分布范围和变化规律,对下煤层可采边界进行了控制;通过采 样测试分析,基本查明了中、下煤层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确定了中、下煤层的煤类和变质程度,对煤 的可选性、化学性质和工业用途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评价;基本查明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分析了矿井充水因素,提出了矿井建设供水水源的建议;对该井田内煤炭资源量的经济意义进行了概略研 究,合理划分了资源量类别。勘查区内煤炭资源量为 136708 万吨。提交的《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 矿区麟游北部勘查区详查地质报告》荣获国土资源部组织评选 2007 年度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2007 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发现煤炭资源奖” 。 【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勘探】 该项目由陕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委托 194 队和物探测量队完成。该次野外勘探野外工作依据《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勘探设 计》 ,始于 2004 年 6 月,至 2005 年 3 月编制完成《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勘探地质 报告》 。该次勘探工作采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钻探、二维地震、测井、磁法、电法、抽水试验、采样 测试等综合勘探手段,详细查明了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分布、产状和含煤性;详细查明了井田的构 造形态、断裂的数量、分布、产状、落差及对煤层的破坏程度;详细查明了煤层的赋存层位、层数、厚度、 产状、结构、稳定性及其变化情况,圈定了煤层底板等高线;查明了火烧区的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了火烧 区的边界;详细查明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分析了矿床充水因素,预测了未 来矿井的涌水量,指出了供水水源;详细查明了煤层的煤岩特征、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和可选性,评价了 煤的工业用途;对本井田内煤炭资源量的经济意义进行了概略研究,合理划分了资源量类别。规划井田范 围内资源储量为 196418 万吨。提交的《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勘探地质报告》获 2007 年中国煤炭工业第十三届综合地质报告特等奖。 (贺丹) 能源科学技术·317· 煤矿建设与采煤 【陕西煤矿区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 促进行动项目,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承担。项目针对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陕西 省煤炭工业的煤矿瓦斯灾害问题,将通过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一套适宜于陕西省煤层气(瓦斯)地质 条件和资源特点的煤层气(瓦斯)富集规律预测及评价选区技术、基础参数测试技术、压裂增产改造关键 技术、排采关键技术等技术体系,并开展了陕西省煤层气(瓦斯)地面抽采小规模工程示范。 (省科技厅社发处) 【铜川北区侏罗纪煤层瓦斯抽放和综合治理技术】 该项目由铜川矿务局和崔家沟煤矿承担。项目从 2007 年 8 月开始至 2008 年 8 月完成,经费部分自筹,部分来源于陕西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铜川北区主采的 侏罗纪 4-2#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属煤、油、气共生的特厚易自燃煤层。矿井的水、火、瓦斯、顶板灾害 俱全,特别是煤层围岩富含瓦斯和油气,地板遇水膨胀,属国内少见的灾害严重矿区。该矿区曾发生多次 特别重大瓦斯事故,仅依靠通风稀释和简单抽放已不能根本解决瓦斯灾害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的严重威 胁。为充分利用瓦斯资源,崔家沟煤矿和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陈家山煤矿均采取了采前预抽、采后卸 压抽放等瓦斯综合抽采技术,安装瓦斯抽放管路,下石节煤矿已建成瓦斯发电厂。 【陕北侏罗纪煤田采煤方法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煤炭科学研究所承担。项目从 2007 年 1 月开始至 2009 年 3 月完成,经费来源于陕西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陕北侏罗纪煤田是全国较大煤田之一,煤质好,埋藏 浅、赋存稳定。开发 20 年来,不同矿井采煤方法差异极大,既有高产高效长壁开采,又有较为落后的房 柱式开采。大面积悬顶、地面大面积沉陷、地表及地下水破坏等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规范陕北侏罗 纪煤田采煤方法,提高矿井资源采出率,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2007 年在 榆林市榆阳区金牛煤矿等 2 处煤矿企业进行了刀柱式采煤方法的试验,各项参数正在观测中。通过该项目 研究,将分类归纳不同采煤方法与安全和环境的相关性,拟系统总结开采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符合陕北 实际,符合规范、规程的采煤方法,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区的目的。 【彬长矿区瓦斯防治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承担。项目从 2007 年 8 月开始至 2010 年 12 月完成,经费部分自筹,部分来源于陕西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彬长矿区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复杂, 治理效果不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研究适合该矿区煤层赋存条件的瓦斯抽采技术。针对该矿区地质条 件和开发规划,进行煤层地质参数调研与分析、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煤矿瓦斯涌出规律研究,从地面 向井下未采动区布置钻孔,依靠机械将煤层中的瓦斯抽采出来进行利用。形成一套施工简单、效果显著的 瓦斯抽放理论及建立与之配套的瓦斯抽放工程技术体系,保证矿区安全生产。2007 年 7 月彬煤集团下沟煤 矿与澳大利亚艾若寰球公司鉴定了矿井瓦斯抽采合作协议,项目已完成了前期调查和施工方案设计工作。 (益勤俭) 【保水采煤】 该论文由范立明 2005 年撰稿完成。 “保水采煤”是针对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过程中,萨 拉乌苏组地下水的严重渗漏与生态环境恶化而提出的。多年采煤实例表明,采煤造成地下水严重渗漏,对 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陕北地区保水采煤非常必要。该论文系统论述陕北侏罗纪煤田保水采 煤的由来、基本思路、途径及地下水的勘查、开发利用、水源保护区设置等问题,评述了陕北侏罗纪煤田 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区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勘查与研究,进行煤炭资源、水资源及保水前提下 的开采条件的综合勘查研究工作,从三维空间角度探明煤、水、岩等的组合形态、质量特征等及物理、力 学、水理性质上研究在采动条件的变形规律与破坏特征,做好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该论文荣获 ·31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2007 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韩城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开发试验】 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的支持下,该项目由省煤田地质局 131 队 (简称 131 队)强玉侠、许胜利等人于 1993—2005 年主持完成。项目经历了三个阶段:1、研究韩城矿区 煤层气生成条件、赋存特征(1993—1994) ;2、施工煤层气开发试验井(1995—1996) ;3、进行煤层气排 采试验,获得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参数,为商业性开发提供依据(1996—2004) 。2005 年 1 月提交了总结报 告。项目收集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从地质发展史的观点论证了韩城矿区煤层气具有良好的生、储、盖条件, 认为该区煤层气的生储类型为高生中储型,封闭类型良好;首次提出了构造控气(煤层气)的理论,划分 了煤层气富集、运移、逸散的三个区带,指出了韩城矿区的煤层气富集区。该项目荣获 2007 年度陕西省 科学技术三等奖。 (贺丹) 【大同矿区航空摄影测量工程】 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遥感局承担的大同矿务局的项目。该工程完 成面积达 1360 多平方千米的 1∶1000、1∶2000 大比例尺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任务,这是空间范围较大的 一次航空摄影测量服务。运用了世界先进的航空数码相机 UltraCamX,采用 GPS 定位,并建立了地理信息 系统。该项目 2007 年度获另测绘科学技术工程奖金奖。 【中德合作项目——中国北方煤火探测、监测新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遥感局承担的中 国煤炭地质总局国家遥感中心的项目。该项目首次应用高分辨率 QUICKBIRD 卫星遥感图像和 OMISⅠ航 空高光谱图像为信息源对宁夏汝箕沟煤田地下煤火燃烧进行了遥感探测与监测,建立了煤田火区遥感监测 指标体系,开展了煤田火区温度遥感定量监测试验研究,进行了 1∶5000 火区填图,制作了火区等温线图, 以 ArcGIS 为平台,建立了集成多种相关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煤田火区信息管理及监测系统,同时基于 VRMap 平台实现了火区地形及相关信息的三维展示与管理。该项目 2007 年度获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 等奖。 【开滦矿区航测数字化地形图成图工程系统技术】 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遥感局承担的开滦矿务局 项目。该项目在矿区数字地形图生产中应用了图形自动转化和错误控制技术手段,利用 MICROSTATION 平台实现矿区数字地形图符号自动转换并自动查找错误元素,生产出高效高质量数字化产品。该项目 2007 获中国测绘科学技术工程奖银奖。 【龙口矿业集团煤业公司北皂矿工广及海域井下部分巷道三维数字模拟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 质总局遥感局承担的龙口煤业公司的项目。该项目首次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海域采煤技术、矿区及井下 情况进行三维数字模拟,利用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和矿区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井上井下三维场景,利用线、 面匹配实现快速建模。该项目 2007 年度获中国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基于智能移动平台的煤炭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研制】 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质总航测遥感局承担的。通过 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一个应用于煤炭资源管理的掌上移动办公平台,管理者通过该移动平台可以实 时查询访问煤炭资源信息,包括煤炭资源分布图、预测图、各煤矿地理位置、煤炭资源储量、开采量等, 以及进行各种汇总统计;通过该平台可将现场采集的信息实时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最终实现移动办公的 各项功能。项目经费 50 万元,2007 年已完成设计。 (毛耀保) 【中国煤层气有效资源潜力及分布】 该项目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973”项目“中国 能源科学技术·319· 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中的第六课题,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新民为组长,煤科总院西安院 为第一承担单位。课题包括“煤层气经济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煤层气聚集单元划分与经济因素分析” “煤层气主要聚集单元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煤层气经济资源量预测”和“煤层气有利勘探开发方向研究” 等 5 个专题。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包括:建立与常规油气和国际标准接轨的煤层气资源序列、提出煤层 气经济资源量、技术可采资源量的评价方法、煤层气井产量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煤层气采收率物理模拟 装置的设计与制作等方面。2007 年 12 月,该课题的一部分成果 “中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预测”通过 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意见为该项目在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预测方法上有理论创 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部分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①建立起与国际规则及常规油气惯例基本 接轨的煤层气资源序列,提出了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的概念。②建立起全新的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预 测方法,该方法科学合理,参数配套,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③对不易准确测量的重要参数(褐煤含气 量、煤层渗透率、煤层气采收率、煤层厚度损失等)建立了相应的确定方法和取值原则。④提出了煤层气 富集单元划分序列,确立了煤层气盆地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地壳结构特征、聚煤作用演化和煤田构造, 对全国 4 个煤层气大区、10 个含气区、65 个煤层气盆地和 108 个富气带进行了单元划分,为分层次进行 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基础。⑤预测全国褐煤主要分布区的煤层气资源量为 13954.65×108m3,弥补 了全国煤层气资源量预测成果长期缺少褐煤的缺陷;预测出全国陆上煤田埋深 2000m 以浅的范围内,煤层 气原地资源量(GIP)为 32.86×1012m3。⑥应用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评价方法体系,预测全国煤层气技术 可采资源量(GTR)为 13.90×1012m3;编制《中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分布图》,展示了中国煤层气地质 概貌和资源分布状况,标出了全国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 【煤层的吸附特征与储气机理】 该项目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973”项目“中国煤 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中的第三课题,煤科总院西安院为第一承担单位。课题包括 “煤层 气的解吸-吸附机理” “煤的吸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温压控制下煤层气三态间的动态平衡与煤储层多相体 系的动力学基本模型” ,“煤储层固-液-气多相体系的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及其对煤吸附特征的影响”等专 题研究内容。课题的研究目标是:①揭示储层条件下煤层气(含多组分)的解吸-吸附机理,提出新的描述 煤吸附特征的物理-数学模型;②查明全国不同煤的吸附性能及其控制因素;③阐明固-液-气三相耦合体系 中煤层气赋存机理及动态平衡关系。项目实施两年来,完成了研究任务,顺利通过中评估,中评估的成绩 为“优”。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统计分析全国主要不同成煤时代煤的吸附特征;总结分析影响煤吸附特 征的主控因素;完善高压气体吸附试验的数据处理方法;讨论煤吸附不同单组分气体以及混合气的特征; 结合吸附势理论,初步获得描述煤吸附甲烷等温线的数学表达式;对煤吸附甲烷的吸附-解吸可逆性、吸附 速率等问题进行探讨;探讨煤吸附甲烷过程中的热力学问题;研究煤储层湿润程度对煤复杂孔隙介质吸附 气体的影响;研究了气体在煤储层孔隙系统的储集状态和机理;完成煤储层固-气作用和液态水对固-气作 用影响研究等。 【煤层气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及资源贡献】 该项目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973”项目 “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中的第 1 课题,煤科总院西安院为第二承担单位。课题的研 究内容包括:煤层气形成的热动力学研究;煤层气地球化学的特殊性及成因类型研究;煤层气成藏地球化 学及资源贡献研究等。预期的目标是:①揭示煤层气生成的热动力学过程;②划分煤层气成因类型;③确 定煤层气成藏过程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资源贡献,建立煤层气成藏的综合地球化学示踪参数体系。该课题 已完成了预定的研究内容,中期总结被评为“优”。主要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煤层气地球化学领域较为配 套完整的基础数据,揭示了主要研究区煤层气的基本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获得了国内首批煤层甲烷的氢同 位素组成数据,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首次在沁水盆地发现很轻的煤层甲烷,具有次生生物成因煤层 气的特征;完成了煤岩和泥炭样品的生烃动力学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资料处理及有关地区煤层气地球化学 组成基本特征的研究;在煤层气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及其生标特征研究方面为研究区存在次生生物成因煤层 ·32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气提供了新的证据;进行了煤岩显微组分和同位素测定分析及组分、烃类的碳、氢同位素、二氧化碳的碳 同位素测试分析等。 【多种能源矿产成矿(藏)物质聚积和分布】 该项目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973” 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中的第二课题,煤科总院西安院为第一承担单 位。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盆地主要演化阶段的原始面貌与沉积古地理重建;沉积充填过程、层序地 层展布格架与成矿(藏)原始物质的时空分布;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多种能源成矿(藏)原始物质 聚集的控制;盆地形成-物质充填过程中影响物质聚集和分布的主控因素等。该课题的创新点是:①物源供 应和海(湖)平面变化、可容空间消长与地球化学条件演变的耦合关系对多种能源成矿(藏)原始物质聚 集的控制;②煤层甲烷的自然解吸对铀元素在煤层顶板砂岩(或煤系砂岩)富集环境的影响。课题现已完 成了阶段性研究任务,中期评估成绩为“优” 。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原始面貌及环境演变、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的煤岩学及其生烃特性、延长组烃源岩 鱼聚集特征、影响多种能源原始物质富集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有多方面创新性 见解。 【深部岩溶水赋存运动规律】 该项目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973”项目“深部煤炭 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中的第五课题,煤科总院西安院为第一承担单位。课 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深部古岩溶的类型、形成机理和发育分布规律;(2)深部岩溶水系统及其运动规律; (3)深岩溶充水煤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与深部岩溶水的突水机理。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揭示华北型煤矿床 深部岩溶的形成演化与主要影响和控制因素,探讨深岩溶成因类型及其相互作用,阐明深部岩溶含水介质 特征及其岩溶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循环模式;通过物理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剖析在高温、高围压条件 下多相介质(固、气、液)的耦合作用和深部岩溶水的矿井突水条件与机理,提出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 中水害发生的条件、水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及其水害控制与防范的技术途径。课题于 2007 年进行了中期总 结,被评为“优”。课题在岩溶导水陷落柱突水机理、地下水深循环特征及其控制条件、深部岩层阻水能 力及承压水导升高度规律、深部岩溶发育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北方东部煤矿区深岩溶发育特征等方面的 研究都取得了进展或突破。 【深层煤矿床快速综合探测体系研究】 该项目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973”项目“深 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中的第八课题,煤科总院西安院为第一承担单 位。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深层煤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判识标志;②深层煤矿床综合勘探类型及 其量化指标;③深层煤矿床精细、快速、综合勘探模式。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与全国东部深层煤矿 床复杂地质条件相适应的综合勘探模式。课题于 2007 年进行了中期总结,被评为“优”。课题在深层煤矿 床综合勘查类型划分与实例研究、深层煤矿床的煤岩石物性参数测试、综合勘探技术研究、地震有限差分 正演模拟方法研究、深层煤矿床的岩性地震勘探技术先导性研究和综合勘探辅助决策系统的框架设计等方 面取得了进展。 【MK 系列钻机产业化】 该项目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西安市科技局 2006 年立项的五 个科技产业化项目之一。项目主要开发内容:①在工业性试验的基础上,完善履带钻机的工业化生产工艺; ②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的孔底动力钻进技术,提高超千米钻孔的施工能力;③建成钻机设计制造的 CAD/CAPP/CAM 系统;④建成 MK-6 型、MK-7 型钻机关键部件的加工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能力;⑤完善 摩擦焊接高强度钻杆的加工设备与工艺;⑥建设深孔钻机性能检测试验台,使回转扭矩的最大测试能力从 6000N·m 增加到 15000N·m。其中第 1、6 项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第 6 项已于 2007 年 6 月通过 陕西省探矿协会组织的鉴定。第 4 项成果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其余 3 项的成果使国产钻探机具的设计与 能源科学技术·321· 制造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矿井超前探测仪研制及探测方法研究】 该项目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科技部科 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采掘工作面前方地质构造情况不清是引起水害和瓦斯灾害、影响煤矿 采掘效率的主要原因。随着全国煤矿开采向深部延拓,对开采地质条件超前探测技术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由于该类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难度较大,煤矿始终缺少探测距离较大、探测精度较高、技术比较成熟的该类 产品和技术。该项目主要成果为:①通过瑞利波超前探测技术和 TSP 超前探测技术的结合,实现煤矿井下 100~150m 大距离超前探测。在煤系地层全空间进行了系统的方法研究,突破了原有瑞利波勘探技术手段 的局限,首次解决了瑞利波叠加等关键问题,解决了瞬态瑞利波探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差、激发能量制约 探测距离等实际问题;采用隧道超前探测的 TSP 技术,通过三分量多波探测方法,研究了煤系地层波长偏 移和分离方法,系统研究了该探测技术在煤矿井下使用的适用性问题。在弹性波超前探测方法方面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②研制开发了一套矿用防爆的“YTR(D)型矿井超前探测仪”。该仪器采用先进的 FPGA 技术、 PC104 技术、24 位数据采集技术,解决了井下抗强工频干扰问题;仪器取得了国家 MA 认证和 Ex 认证, 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并具有道一致性、噪声、畸变、动态等性能指标自检功能。在满足电气性能和防 爆条件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了体积、重量、功耗和造价,可靠性提高,可适应煤矿井下恶劣环境;③开发 了与“矿井超前探测仪”配套的超前探测数据处理软件包。该软件包具有多维多波地震数据处理、自动处 理流程和人工精细处理流程等功能,通过工程试验总结了常规处理参数,形成了近、中、远距离不同的处 理方法,便于快速掌握使用;④研究出一套独头巷道及工作面超前探测的技术和方法,开发了小偏移距观 测装置和剖面观测装置,开展了独头巷道超前探测方法与技术研究、工作面探测方法与技术研究、巷道底 板探测方法与技术研究等。 该项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方法和装备。在煤矿井 下全空间弹性波探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技术进展,超前探测距离达到 100~150m,可满足目前机械化开 采对前方地质情况探查的精度要求。自 2006 年以来,该技术在开滦、淮北、兖州等煤田的 20 多个矿井进 行了 30 多次示范与应用探测,成套设备已销售 13 台套,推广到平顶山、鹤岗、开滦等矿区,应用于煤矿 及交通、铁道、水利等行业,效果良好,保障了煤矿生产安全。直接经济效益 400 万元。该研究项目获 2007 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800m 强力坑道钻机与大直径长钻孔瓦斯预抽放技术】 该项目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 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该成果是 1999 年度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 资金项目“坑道大直径水平深孔钻机及定向钻进钻具”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煤矿安全技术领域。研究 针对全国煤矿井下的工作条件和高瓦斯大型矿井采用大直径近水平长钻孔,进行大范围瓦斯预抽放的迫切 需要,成果主要有:⑴首次自主开发研制成功了 MK-7 型全液压动力头式坑道钻机。制定总体技术方案, 借鉴了国内外深孔坑道钻机研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零部件设计采用了 CAD 和优化设计等先进设计方法, 在行星齿轮轴承自动润滑、夹持器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钻机工作可靠性提高,缩小了与国外同类先进产 品的差距。⑵研制了与钻机配套使用的φ89 高强度外平钻杆。钻杆的加工采用了先进的摩擦焊接和数控加 工螺纹方法,并在钻杆结构上有所创新,优化摩擦焊接工艺参数和热处理规范,使钻杆强度达到国际先进 标准。⑶对稳定组合钻具的定向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突出了先进实用的特点。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 分析,确定了上斜、下斜和保直三种典型钻具的结构参数,克服了原方法计算繁琐的缺点。新开发的大直 径多级稳定组合钻具为在瓦斯煤层施工大直径长钻孔提供了一种新型钻具。⑷大直径长钻孔预抽放试验取 得成功,拓宽了国内抽放技术的领域,利用大直径长钻孔替代专用瓦斯巷道为全国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方法 提供了新途径,成果可直接推广到同类条件矿井煤层瓦斯抽放。 项目总体超过了国内该领域已有的科技成果,在大直径长钻孔的施工能力和实际应用效果上,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在工业性试验阶段完成了两个深度为 802.5m 和 865m 的钻孔,其中全孔深 865m(沿煤层 855m) ·32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的钻孔刷新了全国大直径顺煤层钻孔深度的最高记录。项目研制的钻机和钻具为采用大直径近水平长钻孔 高效低成本地进行瓦斯抽放创造了条件,可替代进口设备。项目于 2003 年通过验收,并在国内煤炭生产 企业推广应用。研制的 MK-7 型钻机及配套钻具累计销售 28 套,在晋城、铜川、阳泉等煤业矿区应用。 该研究成果获“中国铝业杯”首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银奖。 【大直径瓦斯抽放长钻孔的高强度钻杆制造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由 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等 5 个项目合并相关内容而成。钻孔抽采瓦斯是防治煤矿 瓦斯灾害事故的治本性措施。用长钻孔进行瓦斯预抽放是瓦斯抽采的重要新技术,钻孔长度和直径是影响 瓦斯抽放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设计瓦斯抽放方式的重要依据。利用大直径长钻孔进行瓦斯抽放,具有抽 放量大、衰减期长、抽放管路布置简单的优点,便于瓦斯的集中抽放利用,可大幅度提高抽放效率和减少 钻场数量,降低抽放成本,缓解和解决采掘和通风衔接紧张的局面。主要研究成果为:⑴高强度钻杆的摩 擦焊接技术与设备研究。对钻杆摩擦焊接专用设备 C450 型摩擦焊机进行升级改造,总结出一套适合制造 高强度钻杆的摩擦焊接技术方法与焊接工艺参数。⑵热处理工艺研究。摩擦焊接后,通过适当的焊后热处 理工艺来改善和恢复其组织和性能,以使钻杆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最佳的力学性能,专门研发的钻杆 热处理工艺和方法具有保证钻杆质量的良好效果。⑶数控加工技术的研究。钻杆的机械加工中,螺纹加工 是关键。研究并引入数控车床加工技术与螺纹成型刀具,并设计制作塞规、环规,锥度螺纹规、环规等检 验量(工)具,保证在规模生产条件下钻杆的加工质量。⑷钻杆结构及生产工艺流程的确定。通过试验研 究,确定了高强度钻杆的结构设计,并优化和制定了生产制造工艺流程,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经推广 应用,高强度钻杆现已被推广到全国 20 多个省市的上百个矿区,2007 年实现收入 4300 万元。该项目获 2007 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薄隔水层高承压水体上煤层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完成。肥 城煤田陶阳煤矿经多年开采,山西组 31 煤层的资源已所剩无几,需要尽快转至开采中三矿下部的下组煤。 开采中三矿的下组煤存在着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中三井田煤层埋藏深,水压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断 裂构造发育,煤层下的隔水层薄,开采将受下伏五灰和奥灰高压水体的严重威胁,需要在对五灰和奥灰含 水层进行充分地质条件探查的基础上,研究其开采的可行性。 该项目取得的成果是:①首次以实验手段研究得出渗透系数与水头损耗率之间的关系,并修正传统突 水系数公式;②采用井下现场底板岩层带压阻水测试方式取得了含水层导高带数据,为各煤层开采突水危 险性评价提供了依据;③运用水压致裂应力测量方法实测获得了地应力大小、方向、煤岩体的稳定性、阻 水能力强弱、采动应力扰动范围等,并通过分析数据及数值模拟全面阐述了原岩应力对煤层底板阻水能力 的作用;④阐明了地应力场控制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其富水性,提出了五灰、奥灰水力联系以侧向多点 分散补给和垂向断裂构造集中沟通为主,其主渗透方向与最小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⑤首次通过全应力- 应变试验得到的底板破坏后应力-应变-渗透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采动破坏带的岩石渗透性与岩性有 关;⑥在分析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 FLAC3D 数值模拟系统验证,提出了该区防治水方面的重 点工作;⑦结合现场测试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底板岩层最大破坏深度范围值;应用突水系数以及 带压开采理论评价提出了中三井田下组煤开采下限及带压开采分区;⑧提出了该区开采下组煤时实施的开 采方法建议。肥城煤田陶阳煤矿安全开采中三矿的下组煤的研究成果,将会有效地解决陶阳煤矿的生存和 发展问题。该项目获 2007 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滑动构造顶板松散含水层防治水研究】 该项目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完成的。受滑动构 造的影响,郑州煤业集团告成井田内二 1 煤层顶板大部分为外来岩层,缺失大量地层,致使不同地段煤层 顶板岩性急剧变化,造成煤层顶板含水性的巨大变化。由于顶板破碎、松散,采掘时多次发生顶板突水事 故,严重威胁安全生产。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顶板水害及其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勘 能源科学技术·323· 探技术,该技术由地面 TEM 勘探技术、井下直流电法勘探技术、井下全方位水文地质条件定向钻探技术 组成,为全国类似条件下煤矿顶板水情水害的探查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提出了对顶板水利用疏水巷道进行 超前疏放,在回采中配合巷道、花管等联合进行排水的顶板水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减少了顶板涌水对工 作面的影响,保证了生产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项目的创新是: ①首次利用 RFPA 数字模拟软件对滑动构造煤层顶板破碎的特点及随着开挖的进行, 煤层顶板岩层逐步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②形成了井上下综合物理勘探、巷道与钻孔联合疏泄水 的工作面水害探查与防治技术体系,采用疏水巷对滑动构造顶板水进行孔超前疏放,观测疏降水位变化及 疏水孔水量衰减规律,建立专门的井下疏水和泄水系统,浅截浅排,确保回采过程中的涌水能及时疏导而 不影响矿井生产;③成功采用坑道定向导斜钻进技术疏放顶板砂岩裂隙水,并实现了定向钻孔与巷道联合 疏放工作面顶板涌水的矿井水害防治技术。该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告成煤矿 13 采区,安全采出受松散 含水层威胁的煤炭,对豫西滑动构造顶板松散含水层的水害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该项目获 2007 年度中 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 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煤矿生产安全专项】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承担的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 5 项:① “ZDY6000S 履带自行式水平深孔瓦斯抽放钻机”已完成 ZDY6000L、ZDY4000L,ZDY1200L 三种型号产 品的定型销售,可进行分支孔作业的 ZDY6000LD 新型千米钻机已进入井下工业性试验阶段。该项目研制 的钻机总体布局设计合理,井下移动快速、方便;液压系统技术先进,性能可靠,具备在煤层中钻进 600m 近水平长钻孔的能力。②“煤矿井下双工数字式岩体通讯技术及装备”项目研发的井下岩体通信机,为煤 矿井下抢险救灾提供了一种新的移动通信手段,具有明显的创新性。③“煤矿突水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研发了具有监测数据实时显示、警情发布等多功能的矿井水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④“煤矿导含水地质体 超前 80m 实时预测技术”项目的研究,建立了煤矿导含水地质体超前探测的理论体系,开发了用于煤矿井 下的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系统,开发了具有数据自动筛选、对比分析、快速反演计算导含水地质体的电性差 异、空间定位参数以及计算机辅助解释、自动成图等功能的智能型数据处理软件。⑤“矿井水情水害信息 分析决策管理系统”研究开发了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子系统、地下水数值模拟子系统、突水预测预报神经网 络子系统以及突水水源水化学快速判别子系统等多个实用系统功能模块。 2007 年 10 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在西安主持召开专项资金项目的验收会,同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总局规划科技司对这 5 个项目及“矿井超前探测系统研制及探测方法研究”等共 6 个专项资金项目进 行了鉴定。此次鉴定验收的项目均与煤矿生产安全密切结合,且应用性强,各研究成果均达到或超过了预 期效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对全国煤矿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将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委托的验收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总局的鉴定。 (夏宇靖) 【国家煤矿行业标准制定】 2007 年,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制定国家行业标准 6 项。其中, 由石笑萱主编的是项卡箍式柔性管接头 GB/T8260-2008 和卡箍式柔性管接头技术条件 GB/T8259-2008;由 伍育群主编的是巷道断面及交叉点设计规范 GB50×××-2007。参编 3 项分别是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 GB50197-2005;矿山井架设计规范 GB50385-2006;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50215-2005。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羊场湾煤矿设计工程】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完成。项目根据煤层赋存条件,一水平采用斜井开拓,三条井筒兼投产采区的主、辅运输及回风上山,系 统简单,井巷工程省,投资少,建井期短,见效快。节省井巷工程量约 3000m,实际建设工期 24 个月, 节省投资约 500 万元,缩短井巷工期约 5 个月。首采二号煤采用分层综采,分层采高 3.8~4.2m, “一井一 面”达到全矿井 3.00Mt/a 设计生产能力,实现了高产高效。在倾角为 12°的煤层中采用大采高综采,为宁 ·32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夏特别是灵武矿区的煤炭开采起到了示范作用。矿井防灭火采用注氮、灌注胶体、束管监测相结合的综合 防灭火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安全可靠。矿井主提升系统采用 CST 可控启动装置,实现大型胶带机的 软启动。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实现计算机管理,地面变电所、通风机房、井下主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 房等全部实现无人职守,提高了全员工效。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宁夏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大滩洗煤厂技术改造工程】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完 成。洗煤厂设计总体布置合理、空间利用充分建筑系数高,广场绿化面积多,有利环境保护。根据煤质选 择的工艺流程合理,洗选工艺采用国内先进的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一种介质可同时出精煤、中煤 和矸石三种产品,产品质量可根据用户要求,方便地进行调整。主洗设备选用国内大型先进设备,运行可 靠、生产能力大、故障率低、自动化程度高,主要设备均实现了单机自动化和故障自动报警。煤泥浮选选 用微泡浮选柱,适应密度较高的无烟煤,与传统的浮选机相比精煤灰分低,药剂消耗少,能耗低 30%~40%, 精煤抽出率高。该设备自动控制完善,运行可靠。采用动态直接浮选工艺,入浮煤泥新鲜,入浮浓度可调, 有利于提高浮选精煤抽出率与降低加工费用。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平朔三号井工矿可行性研究报告】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完 成。项目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力争用较短的工期,较少的投资把平朔三号井工矿建设成为一 个技术装备先进、经济效益优良的现代化矿井。可研设计不仅对下一步初步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且根据生 产实际,以岗定员,生活服务设施尽量依托社会,减少人力资源消耗,提高了全员效率。该项目具有一定 的盈利能力,各项评价指标均高于煤炭行业基准水平,项目在技术经济上是可行的。该项目获 2007 年度 煤炭行业优秀工程咨询奖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 【孙家岔龙华煤矿及选煤厂二期扩建(4.0Mt/a)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 限责任公司承担完成。项目为扩建项目,在新老工程分析和以新代老、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方面分析清 晰,预测可靠,措施可行。特别是在地下水影响分析方面别具一格,从井田范围内各可采煤层的赋存特征、 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地表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表水系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各煤层的保水采煤工艺、开采 范围、煤柱留设区域等均做了具体预测和划定。该环评报告对下一步的施工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也是首次 在陕北生态脆弱区实施保水采煤的具体预测分析,为矿井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 行业优秀工程咨询奖一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万利矿区总体规划】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完成。项目 采用国内外先进的采煤工艺,各矿的服务年限满足《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要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 济效益,各矿均同步建设同等规模的选煤厂,对原煤进行洗选加工。精煤产品通过铁路和公路外运,中煤、 煤泥等劣质煤及煤矸石用于电厂发电。在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使得 矿区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咨询奖二等奖。 【焦作煤业集团方庄矿有限责任公司一号井升级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 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完成。该矿井是由原来的地方小煤矿改制而来,环保实施和治理较差,通过该环境评估 报告书,该矿井做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的目的,洗选煤矸石得到综合利用,锅炉烟气和储煤场粉尘 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咨询奖二等奖。 【焦作煤业集团方庄矿有限责任公司一号井升级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 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完成。方案编制依据充分,内容全面,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和责任范围明确,水土保 持措施总体布局和分区防治措施基本可行,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规定,可以作为下阶段水土保持工 能源科学技术·325· 作的依据。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咨询奖三等奖。 (霍德忠) 【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万余庆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根据 国内外高光谱遥感应用的现状,结合煤炭遥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开展高光谱遥感图像定标和几何校正等 基本处理方法,各类土壤、植物、污水的光谱特征研究和定量分析方法,煤系地层光谱定量分析,热红外 波段定量反演方法,实用的光谱数据和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及信息提取程序开发方面的应用研究。研究对 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项目中“遥感图像色彩调整软件 V1.0” “遥感图像快速局部 校正软件,简称 LittleRectify V1.0” ,获专利著作权。项目成果已在煤田自燃灭火与动态监测、周王陵考古、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系统、阳泉煤矿水文地质调查、煤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等得到应用,累计节资 10 亿元。项目在针对煤田和煤火的高光谱遥感应用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 发电与电网工程 【复杂供用电系统谐波理论及综合防治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王兆安、夏道止、刘进军等针对电力系统中 以电力牵引机车、变频器、开关电源等各种电力电子装置,以及电弧炉等为代表的各种非线性用电设备引 起的电网谐波严重超标而威胁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的问题,进行了该项目的研究,提出了对于 含有谐波的稳态情况和各种动态过程都可以进行分析的瞬时无功功率与传统功率统一理论,并成功研制出 复杂供用电系统谐波综合防治技术。项目的研究在瞬时无功功率与传统功率统一理论和新型有源无源混合 电力滤波器的电路拓扑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电网谐波的有效综合防治,改善供电质量、节约电能、 大幅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西北 750kV 和 330kV 电网结构优化研究】 西北电网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王锡凡、别朝红、弋长青 等针对西北主网最高电压等级为 750kV,首次采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蒙特卡洛方法,从可靠性的角度出发 对西北电网 2010 年、2020 年网架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估,提出电网优化的改进措施。采用项目所提出的优 化和改进方案后,西北电网的电量损失期望值可减小 0.4988 亿度,两年减少停电损失约 4.5 亿元。由于输 电系统故障导致西北电网停电概率由 4.96%减小到 3%,相当于停电小时数由 435 小时减小到 263 小时, 提高了 750kV 目标网架的运行可靠性。项目的研究大大推进了电力系统可靠性行评估的实际应用水平,将 可靠性评估与电力系统规划结合,并在实际电网的规划中得到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 【750kV 电气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西北电网有限公司朱跃、陕西省电力科学院王 莉英、陈楚羽等依据 750kV 电气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条件,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特点, 通过对新试验技术的反复试验、比较、研究,广泛吸收 IEC 和 GB 的最新标准内容,首次提出 750kV 电压 等级电气设备现场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方法,制定了《750kV 超高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和《750kV 超 高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填补了国内在 750kV 电压等级电气设备现场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标准和规 程的空白。项目通过现场试验设备技术参数的研究,为 750kV 输变电工程现场试验设备配备提供了依据。 成果的应用还为 750kV 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试验数据,为提升全国电气设备制造水平 发挥了作用。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西北电网发电机励磁和调速系统参数测试与应用】 西北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陕西电 力科学研究院的房喜、丁永福、朱教新等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精确度和可信度,需要实际测量发 电机的励磁系统、调速系统,得到与模型相适应的参数,建立适用于稳定计算用的详细模型,在调研的基 ·32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础上,完成了西北电网 37 台发电机组的励磁系统和 4 台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的参数实测,投运了 11 台发 电机组的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大幅度地提高了西北电网西电东送和东电西送方式下的稳定极限,提高 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西安城市电网过载自动减负荷系统应用研究】 西安供电局赵晨、穆国强等针对西安电网用电供需矛盾 紧张,电网网架结构薄弱,特别是枢纽变电站向重负荷变电站输送的 110kV 线路重载运行,不满足 N-1 供 电可靠性原则等安全隐患,结合西安电网分布、环网、联网运行的特点,利用过载安全自动控制装置,提 出城市电网局部过载自动减负荷方案,解决了城市电网阶段性局部重载带来的静态安全稳定问题;建立了 西安电网的过载安全自动控制网络,满足了城市电网安全控制及设备维护与管理的需要和西安城市电网网 架结构控制的需求。该项目利用二次设备功能弥补了电网网架结构的不完善,建立了西安地区电网安全的 第二道防线,为城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新思路,在全国城市电网尚属首次应用。该项目获 2007 年 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330kV 输电线路防冰技术研究】 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解秀余、朱跃和宝鸡供电局王援军等为解决长期 困扰 330kV 输电线路的绝缘子覆冰闪络问题,通过对线路覆冰类型特征及条件的全面分析,研究了覆冰绝 缘子串的闪络电压与覆冰量的关系及融冰水电导对绝缘子串冰闪电压的影响。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在 330kV 绝缘子串上加装一定形状的合成材料防冰罩来防止覆冰闪络的措施,并提出了防冰罩的直径、加装数量和 位置。该项目研究成果 2005 年 11 月在陕西电网 330kV 马汉线上实施。2006 年 1 月在 330kV 安南Ⅱ、南 柞Ⅰ线实施。在陕西电网遭遇了 50 年不遇的降雪时,有效地防止了绝缘子串冰闪事故,保证了陕西电网 的安全稳定运行。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安康水电厂机组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 安康水电厂周廷虎、雷禄山、李幼木等为提高水轮机组的健康 水平和设备完好率,以水轮发电机组为对象研发了机组状态分析与诊断系统,可对机组各部位的振动、位 移、温度、压力等状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分析,并与电厂 MIS 系统连接,实现机组性能曲线、量化检 修参数评价的预警与报告,为机组故障预防和针对性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该项目获 2007 年度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火力发电厂经济运行及在线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莱城发电厂、青岛 华迪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胡洪华、黄廷辉、刘振宇等,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建设了一个功能 完善的面向生产过程管理的信息系统,可提供实时、有效和先进科学的管理工具以及完善的生产过程数据 和指标,实现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达到降低火力发电企业能耗、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目标。 系统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并从整体上充分考虑了安全防护的要求,在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与管理 信息系统(MIS)间采用了双向物理隔离装置(网闸),并成功解决了物理隔离带来的丢失数据包等问题, 其应用功能较为完善。 【超临界机组汽水品质有效控制技术及停炉保护技术的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的专题之一,依托华能沁北电厂首台国产超临界机组,由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汪德良、柯于进、曹杰 玉等完成。项目主要是通过研究最佳给水处理控制技术及控制指标,以解决目前超临界机组存在的锅炉结 垢速率大、运行压差上升速率大、化学清洗周期短等问题;找出适于超临界机组停备用期间的防腐保护方 法或措施,找出现有超临界机组化学在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部分在线化学仪表可靠性差等问题。通 过研究提出了供设计部门采用的超临界机组给水处理优化控制工艺的原则、设计方案及水汽系统的控制指 标,保证国产超临界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 能源科学技术·327· 【锅炉受热面内壁氧化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贾建民、李志刚、吴生来等对华 能伊敏等相关电厂 18-8 系列粗晶奥氏体不锈钢过热器和再热器内壁氧化皮的生长和剥落堆积情况进行了 初步调查和对比分析,确定了运行中管壁金属温度偏高是导致内壁氧化皮快速生长的主要原因;基体金属 与氧化皮之间以及氧化皮各层间过大的热应力是导致启停炉时氧化皮发生开裂和剥落的最根本原因,大量 的氧化皮厚度同时达到或超过临界剥落厚度值是导致氧化皮大面积剥落并引起局部堆积堵塞的最根本原 因,据此提出了降低管壁金属温度水平、合理控制启停炉速度和运行过程中蒸汽温度的波动幅度与速度的 措施,以及启炉时利用旁路进行蒸汽吹扫,停炉时进行现场无损检测并割管清除处理的有效处理对策。 (何晓英等) 【富煤缺水区大容量火电机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 西北电力设计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陈祖茂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凝汽器冷 却水工艺是大型火力发电厂采用的一种新型冷却水工艺,与传统的冷却塔湿冷工艺相比,可节约水资源 70%~80%。为建立符合国情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设计方法,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建设,该项目完成了大量 实际工程现场测试,进行了多种程序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构体系创新,示范工程设计,研究成果的论 证及鉴定,建立了该类结构体系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主要技术研究成果: ①通过刚性模型、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确定了 A 型支架、挡风墙、管柱上的风载体型系数,挡风墙阵风系 数及结构的风振系数,填补了荷载规范对该类结构体系抗风设计规定的空白;②确定了结构体系的动力特 性参数,尤其是对结构动力反应有显著影响的阻尼比参数,提出了空冷结构体系的周期计算公式;③研究 了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及强震作用下的薄弱部位,确定了结构体系的抗震计算原理与设计方 法;④获得了结构体系在风机多点谐振激励下的结构动力反应,提出了避免结构疲劳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 施;⑤研究了主要承力构件的动力灾变效应,提出了抗震计算方法;⑥获得了满足工艺要求的挡风墙的最 优布置形式;⑦掌握了结构在温度作用、不均匀沉降时的受力性能,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⑧提出了两 种既满足工艺要求又比传统结构性能优越的新型结构体系。该研究成果已在国华陕西锦界、铜川、定州、 灵武、蒲城等空冷电厂应用。 【能源基地建设及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化研究】 该项目是由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牵头, 西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省电力公司等十多家区域电力公司参与相关研究的国家电网公司项目。项目 2006 年 6 月正式启动,2007 年底基本完成。项目在研究了国家西部水电基地开发和外送能力以及能源结 构优化的基础上,围绕七个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与外送,以煤炭开发及运输、煤电基地建设水资源供给能 力、环境保护、受端电网市场空间、输煤输电比较等 11 项专题研究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与电力规划密 切相关的诸多因素,对煤电基地建设水资源供给能力、电力布局与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关系、输煤输电经 济性比较等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了全国发电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回答了“十二五” 和“十三五”时期电力中长期规划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项目形成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 修订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项目 2007 年获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 (何晓英等) 石油与天然气 【页岩炼油厂技术改造工程】 该项目由陕西省冶金设计研究院黄建宁等人承担完成。页岩炼油厂技术改 造工程为油母页岩的综合利用。工程总规模年处理油页岩 200 万 t,生产页岩油 8.5 万 t,总投资 2.9 亿元。 国内首创采用新工艺生产页岩油,在生产过程中以间接冷却取代直接冷却。将煤气温度由原工艺的 55℃变 为 32℃,使煤气中页岩油冷凝下来回收页岩油,冷却水循环使用不产生新的水污染;利用电捕焦油器捕集 ·32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雾状页岩油;轻页岩油洗涤煤气中页岩油;进加热炉循环煤气温度由 80℃降为 35℃,回收了循环煤气中 所含的大部分页岩油;新工艺较原工艺提高采油率 10 个百分点。工艺在页岩炼油行业属领先水平。 【立式混热试验炉(FLW) 】 该项目由陕西省冶金设计研究院李水峰、史建鹏、薛选平等人,在结合抚顺 页岩炼油干馏炉和陕北榆林地区煤炼半焦低温干馏直立炉的基础上,为抚顺矿业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 发设计了年处理油页岩 3 万吨的直立混热式试验干馏炉。该炉型分段加热,分段取气,解决了过剩氧烧油 的问题,提高了采油效率、干馏过程中的热效率,减小了一次性投资。这是将煤化工技术移植到炼油技术 中的创新。 该炉型从炉体结构上分为两段,即上部的干馏段和下部的燃烧发生段。物料由炉顶进入干馏段,在该 段物料通过炭化室和燃烧蓄热室的隔墙,间接吸收燃烧蓄热室的热量逐步被干馏(外热式)。干馏产生的 气体经上升管导出,冷却净化后送回试验炉的燃烧室供加热使用。干馏后的页岩半焦靠自重进入燃烧发生 段,在该段页岩半焦中的固定炭与炉底空气道通入的预热空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内热式)。 燃烧发生段产生的热废气通过废气导出孔进入燃烧蓄热室与回炉空气、煤气燃烧产生的热废气混合,在上 升过程中与页岩换热,换热后的废气由排烟机引出高空排放。燃烧后的剩余残渣由出灰装置连续排出。 【山西蒲县煤气输配工程】 该工程设计由陕西省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气源是利用蒲县祥瑞煤焦化 有限公司的焦炉剩余煤气,净化后送入 2 万立方米的煤气柜储存,经加压及 17 千米的长输管线输送至蒲 县县城供民用。 该项目由气源厂 (焦化厂) 、 储配站、长输管线、城区管网等组成。 日供气量约为 3.4×105Nm3, 可满足 1.5 万户居民及城镇幼托、机关、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等用气。该工程属资源综合利用、治理城 市环境污染的环保项目,可消除 1.5 万户居民的生活燃煤灶,回收焦化厂直接排放的焦炉余气,减少生活 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了城区环境污染。 (曹惠民) 【油气水多相流在线监测与输送工艺和装备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等科技 人员针对油气集输工程中油气水多相流混合输运、在线测量、除砂、加热、分离、严重段塞流控制等难题, 系统地研究了集输管道内多相流动、传热、离散颗粒运动规律和相参数在线测量理论,提出基于压力压差 信号非线性分析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流型在线识别全新理论和技术,独创多相流流型在线识别仪, 识别准确率>90%;发明在线高精度测量相含率、相界面结构的双环电导、单丝电容探针技术,从原理上 消除了流型和被测流体导电性能等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研制出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测量仪,测量精度>95%; 独创利用井口余压驱动的油气水多相管流除砂技术,发明高效低阻型原油井口管流除砂器,现场除砂 率>85%;发明三种防治油气混输系统严重段塞流的专有技术,从根本上抑制严重段塞流的发生;创新多 相流相变加热炉设计方法,解决了传统加热炉热效率低、设计不精确的难题,发明将螺旋除砂、流型识别、 相参数测量、自适应来流流型变化调整燃烧负荷和切换调整换热面积等技术集成于一体的油田井口相变加 热炉和多相混输相变加热炉等技术,加热炉热效率>90%,节约燃油(气)30%,提高了生产系统的安全性。 其中真空相变加热炉已被中石油作为替代传统加热炉的安全节能产品推广使用上千台。该项目已获发明专 利 5 项、实用新型 6 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独有技术及产品已在大庆、胜利、长庆、吉林、新疆、华北、 大港等油田以及中石油管道局等企业广泛应用,累计新增产值 6.82 亿元、新增利税 1.30 亿元、新增收节 支 5 亿元以上。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72 篇, SCI 收录 10 篇、EI 收录 37 篇。 【陕北斜坡东部中生界低渗超低渗油田成藏规律与大中型油田勘探方向】 该项目由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 司郭德运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主要针对陕北斜坡东部油气勘探,区域性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较 少,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主要是:①长 6、长 4+5、长 8,特别是长 2 油藏的油源问题,从未开展过系 统的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研究。②长 6 与长 2 油藏在成藏模式以及分布规律上的差异问题,长 2 油藏的 能源科学技术·329· 形成和分布主要都受哪些因素控制,其与鼻状隆起以及裂缝的关系究竟如何。与此关联的还有,长 3 不含 油或含油差的问题。③全区各主要含油层系的沉积微相划分及相带分布规律问题,以及储盖层的评价问题。 ④研究区中生界的勘探潜力,特别是长 2、长 8 等层系的勘探潜力和方向问题。另外,全区性的、具有等 时意义的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开展较少,影响了研究区沉积相及油层分布规律等的研究,制约了该区进一步 的勘探评价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打开延长油区勘探新局面,针对陕北斜坡东部中生界油气藏形成的 基本条件、油气藏成藏年代与成藏史、油气藏成藏动力学与成藏模式、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预测;设 置地层、构造、沉积、储盖层、生油、运移、成藏以及综合评价等 8 个专题,开展了全区的中生界油气成 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先后有针对性的收集了全区 400 余口探井及数百口开发井的钻井、录井和测井资 料及相关探井的化验分析资料,以及该区及邻区相关的研究报告多份。 【低渗透油田老井改造增产工艺技术】 该项目由长庆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宋振云等科技人员共同 完成。项目主要内容:①结合地应力变化规律,建立了低渗透油藏造新缝的岩石破裂理论。②自主开发了 重复压裂设计软件,引入了全新的重复压裂设计技术。③开发了可泵送、封堵效果好的油溶性转向剂,实 现了裂缝转向的升压控制。④将堵水和压裂结合并成功应用于现场,形成了堵水-压裂工艺技术。⑤开发了 改善型压裂液体系,岩心实验伤害率-10-4.8%。技术经济指标:①重复压裂前地层评估研究。以储层地质 特征和开发动态研究为基础,分析了低渗储层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低渗油层老井重复压裂选井 选层提供了基本依据。②重复压裂裂缝转向工艺技术研究。依据安塞油田水平地应力差等条件分析重复压 裂裂缝转向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重复压裂裂缝转向工艺技术。③对裂缝性见水造成的水淹井和 高含水井,采用先堵(应用堵水剂将裂缝封堵)后压(应用缝内转向复压)技术,建立了堵水—复压组合 工艺技术系统。④开发了改善型压裂液体系,降低了压裂液对储层基质伤害,室内实验伤害率-10-4.8%。 ⑤通过重复压裂机理研究,建立了重复压裂初始裂缝充填封堵和复压裂缝转向扩展的二维数学模型,开发 了重复压裂裂缝转向设计软件系统,进行了现场设计应用。⑥开发的缝内转向压裂产品——缝内转向剂可 泵送、易溶解、封堵效果好。2005 年 8 月 26 日该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部的验收, 在重复压裂经济效果上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在国内低渗油层重复压裂方面处于领先水平。重复压裂缝 内转向工艺现场应用 346 口井,平均日增油量 1.57t/d,有效率 96%。已累计增油 18.57 万吨,创产值 55719.6 万元,创利润 39224.5 万元。其中安塞油田长 6 油层部分井已实现单井累计增油过千吨、累计有效期超千 天的“双过千”历史最好效果。 【低(超低)渗透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 该项目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项目针对低 (超低)渗透油藏特有的储层特征、流体高压物性特征、储层非均质 显著等特征及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工艺技术问题,开展低(超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孔渗特征、产出特 征、低(超低)渗透油藏精细静态描述关键技术、低(超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模型、低(超低)渗透油藏 高效压裂增产改造技术等项研究。项目实施后,将形成较完善的低(超低)渗透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体系和低 (超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渗流理论;攻克低(超低)渗透油藏高效压裂增产改造、复杂结构井开采和水驱气驱提 高采收率等关键技术,形成 1~2 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延长油田最终采收率由现在的 11.23% 提高到 20%。 (省科技厅社发处) 【长庆气田井下节流技术研究应用】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吴革生等科 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针对长庆气田采用高压集气集中注醇工艺流程,部分气井及集气管线在生产运行过 程中堵塞严重等问题,开展了适合长庆气田井下节流技术的研究应用:①对 CQX 型井下节流器胶筒结构、 投放机构及辅助密封机构等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及改进完善,降低了加工、装配难度,提高了投放施工的 成功率和工作可靠性;②研制了性能良好的 CQZ 型井下节流器;③通过对密封件材质性能的研究,节流 ·33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器的耐温耐压性能大幅度提高;④根据长庆气田特点,确定了井下节流工艺参数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出 优化设计软件。实现井下节流器工作有效期半年以上;节流器一次性成功率达 85%。长庆气田 2006 年推 广应用井下节流器 150 口井,一次性成功率达 96.7%,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最长有效期 已达 271 天(Sd0-ag 井),现仍正常工作。通过 CQX 型井下节流器的改进完善,密封材质性能的提高,节流 器耐温能力由 60℃提高到 90℃,耐压能力由 15MPa 提高到 25MPa。有效地防止了水合物生成,减少了气 井堵塞现象,提高了气井开井时率。降低了井口及地面管线运行压力,节约成本,提高了安全性。减轻了 水套炉负荷,减少了燃气量。有利于防止井间干扰,实现地面压力系统自动调配;提高气流携液能力;保 护气层,实现气井平稳生产。 【安塞油田王窑特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 田分公司靳文奇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针对特低渗油田在生产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 研究特低渗油田剩余油的微观形成机理、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判定标准、精确量化剩余油分布的方法,特低 渗油藏剩余油高效动用措施。①研究提出了油藏工程分析、动态监测技术及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相结合的剩 余油集成研究方法,在安塞特低渗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得到应用,提高安塞油田采收率 0.3%,提高王窑油 藏采收率 1.07%。②通过室内微观水驱油试验,确定了特低渗油藏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动用途 径。③根据油田开发认识,理论上计算得到安塞油田剩余油富集程度判定标准,为剩余油研究提供了量化 依据。④综合运用钻井、测井、试油、油藏物性和剩余油测试等动态分析方法,识别和追踪油藏内流体前 缘推进情况,得到油田开发过程中“点”上的剩余油分布特征。⑤运用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 拟技术,精确量化特低渗油藏空间剩余油分布,得到王窑区各小层开发历史期内的剩余油分布,为剩余油 动用措施提供直接的依据。⑥采用“新二次采油”技术从平面及剖面上动用剩余油,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该技术现场操作性强、应用方法成本低、易推广。通过现场推广应用,增加可采储量 67.210 万吨、水驱储 量 140 万吨;2004-2006 年间剩余油动用措施累计增油 8.1679 万吨。 【濮卫洼陷盐岩分布规律及油气聚集关系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苗建宇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 是在石油地质评价中将油气藏形成的各要素和作用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油气藏的形成过程。通过盐韵律的 划分和地层对比,重点对河南省濮城地区濮卫洼陷内盐岩的分布特点、发育规律和相关储集层的沉积体系、 沉积砂体展布规律及油气储集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盐岩成因及其识别方法,建立盐岩的沉积模式。 从沉积微相入手,查明盐岩层和砂体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进行油气储集砂体的高精度等时对比及合 理的流动单元划分,用图像增强技术、边缘检测技术,与相干体技术联合使用,得到最佳的相干体数据。 研究油气储集层的储集关系,应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和油气地球化学技术研究盐岩和烃源岩的发育分布规 律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寻找油气聚集的有利圈闭。综合油气地质理论,论述了河南省濮城地区濮卫洼 陷盐岩的分布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行研究区有利相带的评价与预测。研究表明,洼陷 内盐岩沉积发育,特别是沙三段盐岩的沉积中心不断转移使得沙三下、沙三中及沙三上亚段的盐岩与砂岩 沉积构成较好的储盖组合,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体系,不同砂体迭合连片,不同层系含油气迭加连片并向 洼陷中心不断延伸的形成特点。对于该区大量发育的盐岩与储集层的发育及油气的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 用。进一步搞清了储集层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特点,为油水单元的划分以及制定合理的增储方案提供了可 靠的地质基础和理论依据。产生经济效益共达 7500 万元以上,进行了石油资源评估和有利区评价,并开 展了预测储量升级研究,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达 200 万吨以上。 【气井机械封隔器连续分压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付钢旦等 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针对长庆气田上下古生界发育着多套含气层系,单层产量低,储层物性差,为 提高单井产量,解决常规分层压裂工艺压井作业环节对储层的伤害,进行了气井连续分层压裂技术研究。 通过机械封隔分层压裂技术试验,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系列的 Y241 机械封隔器分层压裂管 能源科学技术·331· 柱,实现了气井不动管柱连续分压、一次排液,解决了低压气藏压井伤害对分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影响。针 对分层压裂工艺特点,开展压裂液破胶与支撑剖面匹配研究,优化形成连续分层压裂过程中上中下层破胶 技术,确保各层较好的沉砂剖面。通过对上古生界砂岩气藏与下古生界马家沟组的分层压裂酸化工艺以及 上古生界砂岩气藏分层压裂工艺研究,形成了不同区块不同储层的分层压裂主体技术。提高单井产量 10%~20%以上。截至 2005 年底,长庆气田机械封隔器连续分层压裂工艺推广应用 56 口井。其中分层压 裂苏里格气田实施不动管柱分层压裂试验 7 口井,平均试气无阻流量 15.49×104m3/d;榆林气田试验 23 口井,平均试气无阻流量 17.65×104m3/d;靖边气田试验 26 口井,平均试气无阻流量 13.84×104m3/d。 管柱能满足复杂工况下气井不动管柱连续分压二~三层的技术需求。管柱施工成功率 97%以上,发生压裂 砂堵 5 口井全部实现反循环洗井冲砂。 【强制旋流吸收吸附气液分离器】 该项目由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刘袆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该分离器是综合利用重力沉降分离、离心分离、碰撞吸附聚结分离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式分离器,由上行 分离管、下行分离管、积液包、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液口等组成。气液混合物在上行分离管中和下行分离 管中完成强制旋流吸收吸附的分液过程,分离出的液滴沉入积液包,从排液管排出。完成分离功能的分离 管由管壳体及其内在的吸收吸附层、中心立管和螺旋型隔板组成,形成了螺旋型通道。气体从下至上或从 上至下流动,形成有序的强制旋流运动,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出的液滴被外壁防飞溅吸收层吸收。性 能指标:最高工作压力 6.72MPa(设计 6.8MPa),设计温度 60℃;工作介质:天然气、凝析油。该分离器 2004 年在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气厂榆 15 集气站与重力分离器、预过滤器+聚结器进行了组合试验,各项 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取代了原国外进口的 PULL 公司的聚结器。2005 年在榆林气田推广使用,2006 年在 子洲气田、米脂气田、苏里格气田等推广使用,共计推广使用 85 套。实现产值 1925.6 万元。累计节约投 资 2975 多万元。2007 年推广使用 22~30 台。 【新型高底台升举拖撬混合式钻机】 该项目由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钻探集团钻 井二公司马广蛇、李峰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钻机包括:交流变频齿轮传动单轴绞车主体研制;垂直升 举整体移运式钻机底座结构研制;大操作空间伸缩式井架研制;液压死绳绞盘结构研制;石油钻机用防喷 器移动和司钻房升降的一体装置研制;中深井交流变频控制系统、能耗制动单元应用及实现绞车驱动电动 机宽频控制和自动送钻功能研制。该混合式交流变频钻机基本参数符合 SY/T5609-99《石油钻机型式与基 本参数》标准,主要配套部件符合 API 相关规范和 SY/T5527-5523 行业标准。名义钻井深度:1500m/3000m; 最大钩载:1700kN;绞车额定功率:600kW;绞车和转盘档数:I+IR 交流变频驱动、无级调速;泥浆泵型 号及台数:F-1000 泵 1 台;井架型式及有效高度:K 型二节伸缩式 33m;底座型式及钻台面高度:垂直升 举整体移运式(高位 5m,低位 3.3m);绞车及转盘动力传动方式:AC-DC-AC 全数字变频。该钻机的研制 填补了国内该类型钻机的空白,开创了块装钻机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在国内的应用,钻机关键技术达 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对提高国内钻井装备现代化和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叠前叠后联合储层含气性检测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 庆油田分公司史松群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通过对高精度数字地震资料开展叠前、叠 后处理技术攻关,叠前叠后反演方法研究,应用地震资料叠前反演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丰富预测信息与技 术手段,降低叠后反演及预测的多解性,为天然气勘探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一种更完善的预测技术系列,并 在盆地东部、子洲气田展开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方法研究,采用叠前叠后多域方法研究,在勘探开发井位部 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①通过对盆8天然气有效储层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性的深入分析及地震预测理论 的创新,论证了有效储层预测的必要性,使有效储层的地震预测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②从有效 储层叠前预测的机理和需要出发,科学地论证和设计了高精度数字地震的野外采集方法。③从储层预测方 法的需要出发,建立各具特色的资料处理流程,得到了多套处理成果数据体。④高精度数字地震叠前道集 ·33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的全角度 AVO 特征分析和属性提取,准确预测天然气有效储层的定性分布。⑤以高品质的叠前道集为输 入,进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有效储层的岩石物理特性,进行不同角度弹性阻抗的叠前反演计算,通过 弹性阻抗交会预测有效储层。⑥基于全数字地震保持频谱叠加资料的吸收衰减分析,在叠后进一步保证了 储层有效性预测的精度。2006 年在苏 14 井区重大开发试验区内,对盆 8 气层预测的成功率达 90%;在乌 审召地区的天然气勘探中储层预测符合率达到 74%;子洲气田山 2 储层地震预测符合率达 80.8%。通过全 数字地震技术的生产实践效果表明,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叠前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的技术系 列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有效储层预测、勘探开发井位优选,确立了适用和有效的叠前叠后预测方 法系列。 【长庆钻井管理信息系统】 该项目由长庆石油勘探局钻井工程总公司杨再生、沈双平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针对长庆油田钻井施工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新五省(区),作业点多、跨度大、战线长,管理 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与企业改革和流程重组相结合。从 2002 年 开始,历时 3 年开展石油钻井企业业务建模技术研究;关系复杂的钻井数据建模设计的研究;基于组件容器模型的 J2EE 多层架构设计;柔性管理思想应用研究;基于商务智能的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的应 用研究;工作流管理技术嵌入式应用研究;数据库性能优化策略研究;信息系统及数据安全机制研究;偏 远作业队站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该系统于 2005 年 1 月上线运行。每个数据库/表文件中记录最大数目 10 亿条。在百万条记录以上的数据库中检索指定条件的某条记录单次所费时间不超过 10 秒。软件系统所提 供的操作界面充分体现数据分析的在线性、回溯性和关联性,对涉及的业务范围实现其业务运行的自动化、 分析的智能化、辅助决策的科学化。13 个子系统在长庆钻井公司应用两年来共取得了经济效益 8519 万元。 【子北油田差薄油层的认识和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目由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曹金舟等 科技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目通过对子北油田区域地质背景、油藏沉积特征、地质构造、矿物组成、油藏特 征的认识和研究,认为子北油田储量丰度低,地层能量低,属低压、特低渗、低饱和、高含水差薄油藏。 长 2 油层、长 4+5、长 6 油层大多具底水油帽型油层,且长 4+5、长 6 差薄油层分布广泛。为了解决前期 油井压裂改造中存在的油井含水率高、成本高的问题,科技人员在对油藏进一步认识研究的基础上,首先 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主要开展了地应力及裂缝形态研究,地层敏感性分析,低伤害压裂液配方筛选及伤 害评价研究,支撑剂评价,污水配制压裂液配方研究;针对子北油田存在的各类油层,开展了压裂改造工 艺研究,进行了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现场试验,通过对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压裂工艺及压裂参 数进行优化,提出了针对子北油田底水油层和低压、特低渗、低饱和、高含水差薄油藏油层的压裂改造方 案。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长 2 油层从不能开发到全面开发生产,2003—2006 年累计生产 原油 29 万吨,创经济效益 12967 万元;长 6 单井累计增产原油 5200 吨,创经济效益 247 万元。 【西安—汉中天然气管线探测】 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质总航测遥感局承担的陕西省项目。该项目利用航 测、遥感、物探、钻探等综合技术手段进行天然气管线探测。项目经费 600 万元,2007 年已完成测绘。 (毛耀保) 【低效油气田开发中的管柱经济可靠性优化技术研究】 该项目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开发项 目。通过研究 API 螺纹密封机理,在低效油气田开发中的实际应用,优化出配套的经济型管柱结构及能够 保证管柱安全可靠性的措施,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推动低效油气田的开发进程。主要创新点:API 螺纹密 封机理研究;小子样可靠性系数法对有限实物试验数据的安全强度性能评价;可靠性校核载荷变异性对管 柱的影响;采用管材强度余量结合三轴应力设计复合管柱,代替了进口特殊螺纹管材,降低了钢级和壁厚, 节约了成本;提出了涵盖订货补充技术条件、驻厂监造和现场操作规范的管材使用推荐做法,保证了管柱 的安全可靠性。利用项目成果设计的复合管柱方案已在苏里格气田现场成功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以 能源科学技术·333· 平均井深按 3550 米测算,单井套管费用可节约 50 万元左右。从 2005 年—2007 年采用该成果管柱方案已 完井 800 多口,节约管柱成本约 4 亿元。该项目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对集团公司今后大规模 的低效油气田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该项目获 2007 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克拉 2 地面建设工程集成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承担完成。克拉 2 气田是西气东输管道主力气源的生产地,担负着西气东输管道 80%以上的供气量。克拉 2 气田井口天然气 具有高井口压力、高温、高单井产量、含 CO2 及高盐腐蚀等特征。介质压力、温度之高、单井产量之大均 为国内第一,介质腐蚀特性在国内外最恶劣。克拉 2 气田是国内第一个将天然气集输、净化、外输三大工 程合为一体进行同期设计、同期施工的特大型工程。其中中央处理厂由 6 套处理装置构成,规模居亚洲第 一;克拉 2 气田生产安全可靠性要求很高,是以往气田开发建设中从未有过的。项目技术创新点:①克拉 2 气田集气管网双相不锈钢管材选择研究:针对克拉 2 气田含 CO2 和高含盐的恶劣腐蚀工况,首次将 2205 双相不锈钢用于集气管网中;同时攻克 2205 双相钢焊接施工技术难题。②2205 双相钢复合板材料及设备 应用研究:通过联合研制,首次在国内完成 2205 双相钢复合材料厚板爆炸复合技术研究,复合钢板规格 2205+16MnR 达 4+80mm;通过试验攻克了 2205 双相钢复合板设备焊接、热处理等关键技术难题,首次采 用 ASTMA923 法评价 2205 双相钢复合板设备的耐蚀能力,首次在国内形成《2205 复合板设备制造、检查、 验收技术条件》等多项成果。③低温分离成套设备研制:结合克拉 2 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进行模拟设备计算、 设计;通过厂内喷水实验,研制出可拆式抑制剂喷嘴;为提高低温分离器的分离效率,研制出将入口旋流 板、涡流管和破沫网等分离元件组成一体的新型破沫板式低温分离器,其分离效率≥99%,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④高压薄管板预冷器开发应用研究:该项目提出每套装置采用四台 DN1000 原料气预冷器在竖向平 面内倾斜、成组串联的布置方式,有效解决原料气预冷器换热面积大(2450mm2),防止在换热管内产生 水合物的技术难题;采用国外先进的薄管板技术,将管板厚度降到 32mm,有效解决高压带温差补偿工况 技术难题。以上研究成果已在克拉 2 地面工程中成功运用。该项目从 2004 年 12 月投产以来,一直成功运 行。该项目获 2007 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部油田套损预防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承担完成。通过该课题开 发了一套包括套损统计、管柱设计、安全性分析的套管柱设计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研发出一种新型油田用 固态缓释型缓蚀剂,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高温固态缓释型缓蚀剂环产品,形成了一套专有的缓蚀 剂环下入技术;建立了弯曲剪切条件下套管挤毁性能评价的管材试验评价新方法;确定套管选用方法,并 制定一套订货补充技术条件。确保了套管具有较高的性能质量,使其更适用于西部油田复杂的地质环境和 井下工况复杂多变的条件。课题总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推 广应用前景,对于国内套管损坏的预防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课题分别与塔里木和克拉玛依油田签订 了套损预防技术服务合同,成果得到了应用。成果中的固态缓释型缓蚀剂经塔里木油田现场试验后,证实 缓蚀剂的有效性、方便性、优越性,具有产业化价值,能够大范围在油田推广。课题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固体缓蚀剂配方、制备方法及其使用方法发明专利一项;完成一种石油缓蚀环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开发包括套损统计、管柱设计、安全性分析的套管柱设计分析综合应用软件一套。该软件在传统设计分析 的基础上,考虑时间、井段、狗腿度、尺寸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套损统计,依据套损数据,综合考虑在井 下复杂工况下复合载荷的影响并以三维应力分析为主要手段进行管柱设计校核,再进行各种影响下的安全 可靠性分析,形成一个密闭循环分析过程,可有效地延长套管使用寿命。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 技术奖二等奖。 【油气田 CO2 腐蚀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承担完成。该项 目针对目前国内各油田严重的油套管 CO2 腐蚀问题,通过一系列研究开发工作,研究了油气田 CO2 腐蚀机 理与规律、控制技术措施以及防腐效果的跟踪和监测技术。通过研究,搞清了长庆、塔里木、中原等多个 ·33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油田油套管发生 CO2 腐蚀的环境以及腐蚀状况,确定了 CO2 腐蚀的规律和机理以及 CO2 腐蚀产物膜的形成、 破坏规律,建立了 CO2 腐蚀产物成膜理论及 CO2 腐蚀速率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进行的预测和油田实际良 好吻合;研究了 H2S 和 CO2 共存时油套管的腐蚀行为和规律。项目还将高温高压模拟设备和高温高压电化 学测试技术相结合,对 N80、P110 和 13Cr 钢等常用油套管钢在模拟腐蚀环境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长期的 实时监测,弄清了材料在井下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的腐蚀过程,填补了国内在高温高压电化学研究领域的 空白。通过研究,形成了系列油套管 CO2 腐蚀的综合治理技术和产品。项目首次将低 Cr 钢的概念引入抗 CO2 腐蚀的材料系列,与国内主要钢管生产厂家共同研究开发和评估了抗 CO2 腐蚀低 Cr 油套管钢,并已投 入批量生产和使用,同时还研究了 13Cr 钢在 CO2 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提出了 13Cr 的适用环境;研究开发 出 TG200、TG201 型抗 CO2 腐蚀缓蚀剂专利产品,并将硫醇基硫代磷酸酯引入抗 CO2/H2S 腐蚀的缓蚀剂体 系;开发的非对称性 NYS-9 碱性缓蚀阻垢剂已在陇东油田批量推广使用,降低了油套管的腐蚀速率和井筒 结垢现象;采用远程无线监测技术,对油套管的 CO2 腐蚀问题进行在线实时监测,掌握了腐蚀动态,为油 气田 CO2 腐蚀控制提供了防腐决策依据。目前,国内塔里木、长庆、中原等油田存在油套管损伤问题,大 庆、辽河油田以及中石化、中海洋所属各油田均存在严重的 CO2 腐蚀问题,并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急需 得到治理,项目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型储罐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承担完成。本 项目针对国内石油天然气行业在役大型储罐的使用现状,对含缺陷大型储罐剩余强度评价和剩余寿命预测 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开发了大型储罐安全评价软件。在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这套方法和软 件可对含缺陷大型储罐进行安全可靠性评估,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生产安全。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是: ①在 API579、CEGBR6 和 GB/T19624-2004 等基础之上,结合该所在管道和压力容器安全评价方面的专 业技术,经研究攻关,建立了含体积型和裂纹型缺陷罐壁安全评价方法。运用板壳理论,对含缺陷拱顶、 浮顶和罐底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建立了含体积型缺陷拱顶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含裂纹 型和体积型缺陷浮顶和罐底的剩余强度评价方法。②通过试验研究,基于下包络线原则,建立了 16MnR、 Q235B 和 20R 三种储罐常用材料的失效评估曲线和储罐材料的通用失效评估曲线。提出了基于应力-强度 干涉模型的腐蚀可靠性寿命预测方法和双参数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储罐安 全评价软件,软件功能包括剩余强度评价和剩余寿命预测,涉及拱顶评价、浮顶评价、罐壁评价和罐底评 价四大功能模块。利用该项目研究成果和开发的安全评价软件对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分公司在役储罐成功地 进行了安全评价,给出了储罐安全运行液位高度和维修建议,有力提升了该公司在储罐安全评价方面的技 术水平,节约了储罐运行成本,降低了维修费用,确保了在役储罐安全平稳运行。目前,国内很多 20 世 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大型储罐已到了事故多发期,急需进行安全评价。项目成果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该 项目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杂深井油井管安全可靠性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承担完成。该项目结 合西部油田复杂深井的钻具损坏失效和技术套管磨损情况,重点研究了“复杂深井钻具失效分析及预测预 防技术”和“复杂深井钻井对技术套管性能影响”,并在复杂深井钻具失效分析、磨损套管性能研究基础 上,建立钻具失效预测预防方法及钻杆订货补充技术条件,得到根据不同套管磨损程度确定的作业极限推 荐做法,提出套管综合防磨技术筛选方法。该项目建立了深井钻柱选用方法,制订了钻杆订货补充技术条 件,形成了深井钻具失效判别技术;建立了一种管材试验评价新方法——螺纹受磨损的套管密封性能评价 方法,完成了螺纹受磨损的套管密封性能全尺寸试验,从多方面磨损情况研究套管密封性能,对现场作业 更具有指导意义;结合有限元理论,建立了磨损套管使用性能图表,从磨损面积、深度等方面确定套管剩 余强度;建立了套管减磨技术评价数据库和减磨技术专家知识库,开发出了套管减磨技术筛选专家系统软 件,对套管减磨技术的减磨效果、适应范围和经济技术效益等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获得最优的减磨技术 建议。该项目形成了两项专有技术即“螺纹受磨损的套管密封性能评价方法”和“深井钻具失效判别技术”。 能源科学技术·335· 课题总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研究成果,对国内复杂深井油井管安全可靠性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已与塔里木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新疆油田签订了管材技术服务合同,成果在油田得到了 应用。石油专家一致建议将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并拟建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钻具失效统计分析网。该 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验收并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钢级管线钢管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质量控制】 该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承担完 成的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五”科技项目“高钢级管线钢的几个关键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高钢 级管材落锤撕裂试验断口分析与评判技术研究”集成而成。项目围绕大口径高压输气管线钢及管线钢管应 用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形成了 X70、X80 等高钢级管线钢、高钢级厚壁管线钢及管线钢管落锤 撕裂异常断口分析评判技术,高钢级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局部脆化预防措施、断裂规律与防止技术,高钢 级管材强韧性合理匹配及关键性能指标体系建立,高压输气管道动态断裂与止裂韧性预测方法及断裂控制 技术等 5 项国际先进技术。制定了西气东输管道、陕京二线输气管道、冀宁联络线输气管道以及国内首次 应用 X80 管线钢管的冀宁联络线 X80 试验段等重大输气管道工程用板材和管材技术规范。同时针对油气 输送管制造工艺特点,制订了油气输送管驻厂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在国内外钢管生产厂全面 实施了驻厂监造。提出了输送管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理念并制订了具体的实施规则和执行办法,通过关键 生产岗位零缺陷管理和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过程统计控制等质量控制要素的实施,保障了重大油气输送管道 工程用钢管产品的质量可靠性。通过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和长输管道用钢管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其中主 要包括高钢级管线钢管关键技术指标确定方法、高钢级管线钢管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钢管驻厂监造和全过 程质量控制方法等三个方面的涉及产品质量提升和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 该项目研究成果,包括高钢级管线钢管关键技术指标、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驻厂监造实施细则、产品 质量全过程控制方法等,已经全面应用于包括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西气东输工程约 3900 千米、陕京二线约 935 千米、联络线约 910 千米共约 250 万吨焊接钢管的质量控制和安全可靠性保障的各个方面;在促进大 口径 X70、X80 等输气钢管国产化、提高重要输气管道工程用焊管质量、优化管道设计方案、确保管道建 设质量及安全可靠运行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在带动和促进国内管线钢技术发展、制管技术进步及管道建设 与运营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同时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提高了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该 项目获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三等奖。 (谢文江) 清洁能源及其开发利用 【55Ah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可达 2000 次以上)、无记忆 效应、环保、无污染等特点。项目开发生产的 55Ah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是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分析当 前行业产品的工艺及性能状况,审时度势,自主开发创新,在性能及结构上,具有独创性。可广泛应用于 太阳能路灯、电动轮椅、电动汽车、电动大巴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技术指标: ①容量: 55Ah;额定电压:3.2V;内阻≤3mΩ;循环寿命≥2000 次;②最大充电电流:110Ah;最大放 电电流:150Ah;放电温度:-20~60℃;③充电温度:0~45℃;贮存温度:-20~60℃;④外形尺寸:46mm(厚) ×120mm(宽)×192mm(高);重量: 2.1kg。⑤性能指标满足 GB/T18287-2000 的要求及《电动道路车辆用 锂离子蓄电池》标准。 【花椒籽油转化生物柴油的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省林业厅下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承担,现已完 成了各项任务及经济、技术指标,2007 年 8 月通过了省林业厅组织的成果评审。项目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 和生物质能源问题,对陕西省花椒籽油转化生物柴油的资源进行了调查,建立了花椒籽油的溶剂提取新工 ·33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艺,首次建立了花椒籽油两步转化成生物柴油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制备出的生物柴油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 内 0 号轻质柴油标准,接近国外 IV 类轻质柴油标准,达到了欧美等国家的轻质柴油标准,部分指标优于 国际指标。该项目总体研究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花椒籽油的溶剂提取技术和酯化降酸技 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谢斌) 环境科学技术·337· 环境科学技术 概 述 2007 年,环境科学技术工作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的要求,以气象与气候、地震与防震、 “三废”治理与利用、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为重点,开展科技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气 象科研结合陕西实际,通过对渭河及黄河小北干流暴雨监测预警研究,建立了完整的致洪暴雨监测、预报 系统。对陕北黄土高原干旱及水资源利用研究,为解决陕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和污染问题,提出建立水 权交易机制。建立了公路、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及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和省气象信息共享平 台,开展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地震科研工作,以防震减灾为重点,开展地震与防震研究,建立地 震监测预报、震灾预报和地震救援体系。建立以大学科研体系为主的固定地震监测台网和流动监测台网, 提高监测预报能力。环保科研工作,针对废水、废渣、废气的污染与治理,开展水环境污染分析预报研究, 开发了城市环境监测、治理规划、预报集成信息系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清洁生产。省动物所 以野生动物、鸟类保护、监测研究,促进生态保护建设。 气象与气候测报 【陕西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 该项目建立了交通气象信息系统、历史数据库和主要交通干线公路沿线 的雾、大雨、大雪、大风、结冰、水毁以及路面状况指数的统计预报模型,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 产品,开展高时空分辨率的交通气象实时监测和预报服务,对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提前做好监测、预 警和预报。在减少重大灾害性天气对公路交通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线积冰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该项目收集了陕西省各气象站电线积冰观测资料,研究了全省电线积 冰形成的天气成因、雨凇、雾凇冰冻天气的季节性和气候规律,建立了电线积冰厚度与气温、湿度、风速、 高度等气候要素相关关系,根据陕西省电线积冰规律,利用 GIS 分析全省的主要积冰区。灾害发生期间, 成果应用单位与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同应对电线积冰危害。 【冰雹云初始回波的识别及作业技术方法研究】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利用自动站加密资料绘制能量图进 行冰雹落区的预报;研究冰雹云的初生对流回波;向冰雹云移动路径的下游县发布临近防雹警报;对冰雹 云早期回波进行作业技术方法的研究。 【秦岭山区高速公路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研究】 该项目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的具 有自动生成发布相关路段气象要素监测实况信息、天气预报预警信息、车辆安全运行指数,公路运营管理 建议等功能齐备、操作维护方便的高速公路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综合业务系统。 【区域大气环境及城市气象灾害业务服务】 该项目依托“西安市城市环境区域污染预报”课题研究成果 ——XACALPUFF 系统,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尺度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大气环境容量分 析,大气污染治理业务服务工作。 ·33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渭河流域气象预警中心业务服务系统研究与开发】 该项目研究开发流域雨情、水情、预报预警等气象 水文信息共享方案;建立相应的共享信息数据库;研究开发相关的方法和软件;与水利、水文部门合作, 实现气象、水文信息和相关实时资料的充分共享。 【WRF 实时预报系统应用与研究】 该项目对现已运行陕西 WRF 实时预报系统继续开发、完善和模式版 本升级,提高对陕西重大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以及为全省的精细化预报业务提供基础。将模式的水平分辨 率提高到 5km,预报时效延长至 72 小时;调整模式的参数化方案,提高对局地强降水天气的预报能力。 【陕西省气象信息共享系统】 该项目研究建立 Oracle 分布式气象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一个基于互 连网技术和 Web-GIS 技术的陕西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渭河流域气象模式与水文模式耦合及其应用】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汉江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分析及水 文模型的挑选及检验;汉江流域精细化气象预报及面雨量预报;汉江流域气象模型与水文模型耦合及模拟;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气象水文耦合模拟显示中的应用。 【省级短时邻近预报预警技术应用研究】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短时、临近预报监测分析技术的试验研 究;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技术、预报方法研究;建立短时预报(0—12h)业务流程、临近预报预警(0 —2h)业务流程和方法;建立省级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平台。 【汉江流域气象预警中心业务系统研究开发】 该项目针对汉江流域气象预警中心建设和发展需求,建立 预警中心业务运行系统,包括:汉江流域强对流性天气预报平台;汉江流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制作平台;流 域气象预警中心面雨量预报系统;实时气象信息诊断显示;汉江流域洪水等级预报平台。 【基于数值预报产品的陕西客观要素短期预报系统研究】 该项目基于 T213 的 DMO 预报包括全省的温 度、相对湿度、风、降水的技术开发,温度预报利用最新观测资料进行快速订正。利用 T213 产品和 MOS 技术,分为冬半年和夏半年对全省 97 个县以及对大降水分片建立预报方程;方案利用收集整理精细观测 资料对 97 个站分别建立预报方程,以期提高预报效果。 【陕西省能源化工气象中心业务平台】 该项目以建立针对政府服务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自然 灾害防御、清洁资源开发等决策服务产品,建立基于煤炭、油气、盐业、化工、电力、交通等不同部门、 不同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形成相应的服务产品。 【陕西省气候变化的精细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研究】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当前和历史气候变 化事实的检测,全面揭示陕西省气候变化事实和规律;研究气候变化对干旱、洪涝、高温热害、沙尘暴等 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等方面的影响;总结、研究反映陕西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通过这些因子 的诊断、分析,研究全省水资源、生态、农业和经济社会系统对气候异常和变化的脆弱性;建立气候变化 下不同部门脆弱性评价模型;利用 RegCM3 模式对全省未来 30~100 年的气候变化情景进行预估;建立定 量的气候变化对敏感部门影响的评估模型,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陕西省气候敏感部门的综合影响。 【省级滚动预测业务系统及国家动力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解释应用研究】 该项目建立了以旬为单位的月 尺度和以月为单位的季尺度预报对象和预报因子数据集,开展预测因子优化分析,建立逐旬滚动的月尺度、 逐月滚动的季尺度的统计预测方法;建立预测预报业务平台;开展国家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产品的统计降尺 度预测方法的研究,建立统计降尺度预测预报业务系统。 环境科学技术·339· 【陕西省雷电灾害短时预报预警系统】 该项目在 Micaps 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结合雷电相关物 理参数得出相应的雷暴潜势预报方法,发布全省十个市的未来 12 小时雷暴潜势预报和雷电强度等级预报。 (屈振江) 【渭河流域及黄河小北干流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 该项目由陕西省气象台、渭南市气象局杜继稳、李 社宏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于 2002 年 11 月批准立项,2007 年 3 月完成,2007 年 5 月通过验收鉴定。 该项研究针对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流域洪水(涝)灾害频繁问题,利用 1954 年以来渭河流域及黄河小 北干流发生的全部洪水(涝)灾害资料以及对应的气象水文资料,系统分析研究渭河流域及黄河小北干流 (韩城至潼关段)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消亡特点和规律,分析确定导致该区域洪涝灾害的致洪暴雨定 义和标准,系统分析研究渭河流域致洪暴雨演变规律,重点分析研究渭河本区域致洪暴雨和连阴雨致洪暴 雨、天气系统演变及成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得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结论,提炼出预报思路和预报 着眼点,为致洪暴雨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研究建立了致洪暴雨综合预报模型和预报业务流程, 研发出一种流域洪水灾害等级预报方法和致洪暴雨分析预报系统,开发了陕西省十流域面雨量预报方法和 雨情、水情情报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致洪暴雨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并投入业务应 用。该项研究共发表论文 45 篇,出版专著《渭河流域致洪暴雨分析研究与应用》和《陕西省短期天气预 报技术手册》第 8 章“渭河流域致洪暴雨预报”。项目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地震监测与防震 【地磁记录图数字化识别研究】 该项目通过对扫描后的地磁磁照图数字化识别方法的研究,找到一种较 好的曲线识别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人工量图数采工作。项目经费 3 万元。 【渭河断裂中段(咸阳—扶风)断裂的最新活动性研究】 该项目选择渭河断裂中段为研究对象,以塔尔坡、 杨家、古水路剖面为重点,通过地质地貌调查、钻探、探槽及年龄测定、镜下显微鉴定等工作,研究该段 断裂晚更新世及全新世的活动量及其活动速率。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三维速度结构和强震机理研究】 该项目利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省区域地震台网资 料,采用国际上新近发展的双差成像方法,反演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和现代地震 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强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强震孕育机理。 【华山大型基岩崩塌对华县大震震中指示研究】 该项目通过基于现代卫星遥感和航空影像的处理与解 译、野外实地考察、华山北坡大型基岩崩塌群分布平面填图、崩塌发生年代断代等工作,寻找出 1556 年 华县大地震宏观震中“新的参照物” ,给出指示该次地震宏观震中位置的“可视性新证据”。 (李永辉) 【伴随 2002 年吉林汪清 Mw7.3 级深震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扰动机理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震局第 二监测中心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经费 35 万元。主要研究内容是:综合利用 GPS、水准、 InSAR 等地形变观测资料,反演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压力源空间赋存状态及其压力变化,为天池火山喷发 危险地点预测提供依据;综合区域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地球化学观测资料,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揭 示天池火山近期异常扰动的发生机理。 【长白山火山地壳形变机理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完成的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 ·34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基金项目,项目经费 3 万元。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火山区的多种形变观测资料多期数据,采用不同的压 力源模型,考虑观测区断层的影响,并综合考虑其他各种监测资料结果,对火山区进行一个或多个压力源 的参数反演,以确定压力源的位置和压力变化。在对火山区连续多期观测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火山活 动的内部机理,分析火山区地下岩浆的活动情况和喷发的危险性,推测喷发地点和近似时间等,为火山区 的监测和减灾预防工作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昆仑断裂和海原断裂地震空区间震期变形特征的 GPS、InSAR 和地质综合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震 局第二监测中心、地质研究所等共同承担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目经费 26 万元。主要内容是:综 合利用 GPS、InSAR、水准观测资料,联合获取东昆仑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带震间三维闭锁运动特征;利 用负位错模型反演,研究揭示东昆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的震间闭锁深度、位移亏损速率;根据活断层地 质调查揭示的上次地震离逝时间,确定东昆仑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带的现今位移闭锁量级,为地震潜源强 度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与大陆动力学】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长安大学共同承担完 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项目经费 20 万元。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现场地质调查,查清汾渭盆地 地裂缝最新发展状况;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研究揭示典型地裂缝场地下伏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裂缝 的交接关系;综合利用区域 GPS、水准观测资料,研究揭示汾渭盆地地裂缝活动的区域盆地伸展背景;利 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揭示汾渭盆地地裂缝内、外动力作用下的耦合成因机理。 【三分量跨断层仪研制】 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项目经费 25 万元。主要内容是:集 成单频高精度 GPSOEM 板,研制具有实时数据传输功能的跨断层三分量位移监测仪,实现以设定的时间, 间隔实时或准实时计算三维相对坐标及位移变化,服务于地震短临强化跟踪和连续流动监测工作。 【川滇棱块构造深部应力时空演变与强震预测】 该项目是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的中国地震局 地震联合基金项目,项目经费 6 万元。主要内容是:利用川滇棱形地块及其周边 GPS、区域水准和跨断层 形变资料,对负位错模型深化研究,探索建立构造深部多时段、准动态应力分布演化图像的方法;结合震 源机制与应力触发模型,研究该区应力积累—释放—调整等时空过程,给出强震危险区背景性和前兆性综 合判据。 【地震前驱波在短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的中国地震局项目,项 目经费 30 万元。主要内容是:系统收集国内外有关地震前驱波记录资料,建立地震前驱波震例数据库; 研究揭示地震低频前驱波的产生机理和传播机制;研究提出前驱波干扰异常的识别和排除方法。 【高精度流动压力观测仪研制】 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的中国地震局项目,项目经费 25 万元。主要内容是:研制两套高精度的三分量石英晶体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及相应的数据采集器,构成高精 度压力仪,为地震短临强化跟踪、强余震前兆观测以及群测群防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一种新型、安装简 便、抗干扰能力强的高精度压力(应力)监测技术手段。 【火山变形、流体与岩浆活动关系】 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承担的中国地震局项目,项目经 费 32 万元。主要内容是:综合利用火山区地表形变、流体地球化学组分变化、地震活动性变化等前兆监 测资料,研究确定火山区岩浆囊赋存位置、岩浆侵入和迁移特征、岩浆囊压力状态及压力变化特征、岩浆 房温度特征等,为火山喷发危险性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发展火山活动综合前兆预测技术。 (凌晔) 环境科学技术·341·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 【陕北煤炭基地矿井水资源调查与利用对策】 该项目为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07KR18) , 经费部分来源于陕西省科技厅,部分自筹。项目由范立民等人负责承担,实施期限为 2007 年 7 月~2008 年 6 月。项目调查陕北地区的各煤矿矿井疏干水资源排放量,主要包括神东公司各大型煤矿、地方煤矿、 榆神矿区各煤矿的实际疏干水量;矿井疏干水的去向,包括利用情况、退水情况、矿井疏干水净化处理情 况等;煤矿同期的煤炭产量情况及采煤方法。分析研究陕北煤炭开发现状及各类矿井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 资源的关系;各类矿井疏干水的水质特征及自然净化途径;各类矿井涌水量与煤炭产量的关系。预测未来 开发矿井的疏干水量及陕北煤炭基地 2010 年、2015 年、2020 年可利用的矿井疏干水量;提出矿井水的利 用对策,包括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对策。根据项目计划进度,2007 年 7~12 月开展的工作为:收集资料, 编写项目大纲,开展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基础资料;项目咨询,基础图件的编制与研究,补充必要的调查 工作。 (贺丹) 【砖瓦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该项目由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项目经费 8 万元。主要负责 调研和现场勘测。 【烧结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产业排污系数核算】 该项目由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项目经费 35 万元。主要研究内容:烧结砖瓦及建筑砌块产排污系数核算。 (权宗刚) 【水环境污染分析预测方法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史忠科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研究运用系统工 程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外在河流水质系统检测、预测和治理规划中的预测模型、模型结构辨识、预测方法 等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用稳态河流水质模型的非线性高阶偏微分方程式,研究稳态河流水质模 型的近似表达式,近似模型的误差指标和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②通过分析存在弥散和忽略弥散作用两种 情况下的 Streeter-Phelps 模型之解,研究忽略弥散作用的条件和最大误差分析,考虑多河段模型的一般表 达式。③为准确辨识多河段河流水质模型结构,研究非线性模型结构新的最优判据及算法,建立了模型判 据和数据长度之间的关系。④当排污点河流起始浓度过大时,数值解的误差较大。研究 Stastry 非稳态河流 水质模型的解析,并对 Stastry 模型的边界条件给予修正,避免了多解问题。⑤针对河流水质预测时描述水 流特征的浅水方程,研究其高分辨率数值方法,提出数值耗散小、精度高的半离散中心迎风格式和松弛格 式,并研究其在交通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的应用。⑥系统地对多河段检测、预测估计、误差分析等 问题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提高了水环境分析、预测精度。准确分析、预测河流水质,可为规划与控制水污 染和评价水质提供数据,可作为水质污染警报、水质管理系统运转调节的科学依据。该研究发表论文 20 多篇,其中 SCI 收录 2 篇,EI 收录 9 篇。基于研究成果开发的“城市环境监测、治理规划、预测集成信息 系统”在陕西省延安市、广东省东莞市、广西省玉林市等地实际使用。 【废纸造纸废水零排放】 该项目涉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和生物技术应用。针对废水性质复杂 的问题,系统研究各类纸浆造纸废水,得到了不同工艺造纸废水的污染负荷和可生化性等基础成果,首次 提出高钙有机废水的生物软化理论,建立了厌氧颗粒污泥的评价指标体系。 【黄姜污染治理示范】 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成立了以回收淀粉和纤维素为基础的黄姜加工产业清洁生 ·34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产工艺和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攻关小组,在安康市旬阳恒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中间试验。2006 年 6 月中 试完成并通过了省科技厅、环保局和发改委联合组织的验收。2007 年 8 月,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在山阳 县金川封幸化工公司建成年产 100 吨皂素的清洁生产和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一年可回收淀粉约 1500 吨、 纤维素约 1500 吨,可产生 500 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该项目已通过陕西省环境保护局验收。 【渭河生物治理示范】 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2007 年同咸阳市、宝鸡市环保局合作,种植了 1200 亩芦 苇,开展了表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项目实施后,净化水质效果显著。宝鸡市千阳 县实验点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芦苇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 COD、氨氮、悬浮物、总氮、总磷等有机污染物, 平均去除率在 60%。 【水泥生产余热利用】 铜川、泾阳水泥生产基地投资 1 亿元开工建设三座纯低温余热发电站。纯低温余 热发电站可从根本上实现水泥工业余热综合利用,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每年可减少外购电 14853 万 kW·h, 每年可节约标煤 5.85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25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 0.15 万吨。 (张海斌) 【浓缩果汁加工厂水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该项目是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省科技厅项目(项目 编号:2004K08-G14) 。浓缩果汁是全国全省在水果深加工领域面向国际市场的主导产品,占到国际市场贸 易量的 50%~70%,基本上主导了该领域的国际市场。但多年来果汁加工一直存在“高消耗、高能耗、高 成本”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果汁加工行业的发展,该课题立足降低“三高”,从果汁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着 手,研究果汁加工厂清洁生产与排放、水的资源化利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清洁生产体系,做到降低果汁 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该项研究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项目经费 2 万元,现已完成,准备验收。 (郑健钧) 【白石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东坝二工区堆渣坝】 该工程设计由省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项目位 于安康市白河县。为了杜绝废矿渣无序堆放,避免白石河流域继续遭受“磺水”的污染,减少群众疾病的 发生,国家环保总局指令限期治理。该设计采用对硫铁矿矿渣进行堆存,将矿渣运送到库区,分层碾压、 一次封存,再恢复植被。隔绝废矿渣与水资源的接触,做到洪污分离,污水经渗沥液管进入收集池,洪水 经涵洞、截洪沟及坝底导渗沟排向下游。在库底及表面设置截渗层并涂赛柏斯进行隔离和封存,以达到保 护环境、水质的目的。 【梨树沟尾矿库】 该工程设计由省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完成。项目位于华县金堆镇栗峪沟桃园村范围内。 尾矿库堆积总容积 97.69 万 m3,最终总坝高约 94.0m。该工程包括初期坝、堆积坝、排洪涵洞、大坝观测 设施等构筑物。其中初期坝为堆石坝,设计坝高约 24.0m,顶坝长 97.0m,顶设计标高 1430.0m,坝顶宽 4.0m,底宽 96.0m;库区地形呈“Y”字形;初期坝布置在两沟汇合后的主沟道上,后期堆积坝向上游则 分别沿左、右两条支沟进行堆积。两支沟的最终堆积高度相差 20.0m。排洪涵洞在平面上也呈“树杈”型 布置,两侧支沟的排洪涵洞为浆砌石重力墙式城门洞型断面形式,左、右两侧支沟汇合后的主沟采用钢筋 混凝土涵洞,主沟排洪涵洞净宽 1.8m,净高 2.0m。排洪涵洞出口布置有消力池,以消刹洪水的动能,避 免洪水对下游的沟道形成冲刷破坏。项目的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报告均已通过评估。 (曹惠民) 【炼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 是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承担的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 2006-03) 。该项目是以陕北油田炼油废水为回用对象,对污染状况作出评价,对水体主要的污染因子—— 石油、高盐分、高硫化物、腐蚀性,进行循环冷却水补充回用方法的处理效果比较研究。降低了 Cl-、SO42- 环境科学技术·343· 含量、物理除盐的综合应用、化学软化法除 Ca2+、Mg2+的研究;回用水杀菌剂及杀菌工艺研究;回用水阻 垢缓蚀剂及其运行条件研究;炼油污染物专用高效絮凝剂的研究;回用水作为循环冷却水补充时,循环水 运行反感的制定及检测评定。技术关键:①将高硬、高含 Cl-、SO42-的炼油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 ②开发适合炼油污水回用的化学软化剂和高效絮凝剂,使炼油污水回用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指标: ①炼油污水回用率达到 70%以上;②每年节约水资源 4.6×106m3;③节约循环冷却水新鲜补水 50%~80%。 该项目经费 64.57 万元,按计划正在进行。 (胡广新) 【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 该项目由西安石油大学张宁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针对气 田含油含甲醇污水、天然气加热炉水、天然气净化厂蒸汽锅炉水和循环冷却水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含 油含甲醇污水处理系统、天然气加热炉系统、锅炉蒸汽系统和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结垢机理及影响因素, 含油含甲醇污水综合处理方法和处理工艺,天然气加热炉、蒸汽锅炉和循环冷却水系统防腐、阻垢方法和 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对含油含甲醇污水预处理剂、混凝剂、耐高温抗盐缓蚀阻垢剂,天然气加热炉、蒸 汽锅炉和循环冷却水缓蚀阻垢剂和杀菌剂进行了开发研制;含油、含甲醇污水综合处理后,回注水中油含 量≤5.0mg/L、机杂含量≤5.0mg/L、总铁含量≤1.0mg/L、甲醇含量≤0.1%,对碳钢腐蚀速率≤0.10mm/a, 阻垢率≥95%;产品甲醇浓度≥90%;甲醇回收装置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加热炉炉水对碳钢的腐蚀速 率≤0.028mm/a、粘附速率≤3.19MCM、污垢热阻≤0.39×10-4m2.h.℃/kcal;清洗液对加热炉腐蚀速率≤ 3.27g/m2.h;蒸汽锅炉炉水对碳钢腐蚀率≤0.0215mm/a、粘附速率≤1.63MCM,蒸汽冷凝水系统碳钢腐蚀 速率≤0.033mm/a;循环冷却水对碳钢腐蚀率≤0.0246mm/a、年污垢热阻值≤0.28×10-4m2.hr.℃/kcal、粘 附速率≤1.77MCM;由于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首次使用甲醇作为水化物抑制剂,所以含油含甲醇污水综合 处理技术属于首创,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已在陕北各个 采气厂和国内其他气田推广应用,累计经济效益达 7992 万元以上。气田含醇污水预处理方法已获得国家 发明专利。 【玻璃窑炉烟气脱硫、除尘、脱硝系统】 该项目由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李彦涛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玻 璃窑炉烟气脱硫、除尘、脱硝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此类烟气的一体化集中处理提供了一条具有国 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路线。该技术采用在一套系统中创新性地集成了“半干法脱硫+电除尘+SCR 脱硝” 的工艺流程。其特点是:①利用烟气温度高的特性,无需二次加热烟气,节约能源;②采用半干法脱硫, 在处理过程中和处理后,所产生的固体粉状排放物、噪音和气味等符合环保要求,脱硫副产物处理方便, 不产生二次污染;③系统可以随时淡入、淡出原废气排放系统,其在线与否不影响玻璃熔炉的压力;④电 除尘器采用管极式电除尘器,不仅除尘效率高,而且除尘器耐高温、设备维护工作量小;⑤脱硫、脱硝反 应剂获取容易,运行费用低;⑥工艺成熟、可靠性高,能长期与玻璃熔炉同步运行。铅尘排放:≤0.7mg/Nm3, SOx 排放:≤65mg/Nm3,NOx 排放:≤350ppm。该装备已成功应用于深圳赛格三星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 的 10 条玻璃窑炉生产线,工艺及设备运行稳定、性能可靠,技术性能和各项排放指标均满足国家环保排 放要求。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该项目属国内首创,其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陕西典型生态系统综合监测预测评估业务系统】 该项目针对农田、城市、荒漠生态系统开展研究,初 步建立陕西省典型生态系统综合监测预测、评估业务系统并形成业务流程。按照轨道任务分解表的要求开 发 5 种业务新产品。 (屈振江)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评价】 该项目对地热开采现状和重点区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引 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陕西省地矿局课题组已完成重点研究区(西安、长安)地热井开发利 ·34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用调查 75 处;采集水化学样 73 套、同位素样品 67 套、岩心岩屑采样 320 组;关中盆地三维模型建设补 充录入地热数据 3500 个;同时开展了典型地段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分析评估和对策研究。 (董天印) 【沙地(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用】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肖红、王艳等科技人员根据红碱淖湿地现状, 以及遗鸥在红碱淖湿地迁徙停歇水禽的生物学特性,保护管理现状等,运用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及景 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大量、细致的野外工作,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引入“Stakholder(利益相关者)” 共同参与的研究方法,研究和制定了多部门、多学科参加的系统保护工程。应用保护技术,提出红碱淖湿 地及遗鸥等水禽的保护对策和植被恢复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节水农业、保岛护岸、疏通河道和旅游规 划调整等保护技术措施。研究成果应用后,红碱淖湿地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红碱淖周边植 被覆盖度由 2000 年的 30%提高到 2007 年的 60%。红碱淖湿地和遗鸥等水禽繁殖地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遗鸥繁殖种群数量从 2001 年的 174 只发展到 2007 年的 10072 只,占全球遗鸥种群的 80%。 (王艳)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混沌特性及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该项目由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省防雷中 心罗慧、胡彦华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针对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和水资源污染等生态 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气候干旱混沌问题和在可持续性环境约束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问 题,解决缺水态势和水污染并存的矛盾,将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资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 的水权交易机制。研究通过计算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陕北黄土高原干旱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为 2.71,建立了 陕北黄土高原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给出了有限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可操作方案;构建了可持续发展度模型, 从水平度、潜力度、协调发展度三个方面定量计算了榆林市的可持续发展度,为当地政府发展循环经济提 供科学依据;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了将政府管制和水资源市场交易相结合的“准市场”机制,建立了 准市场机制下的两维水权最优配置模型,通过解决不等式约束下的最优控制问题,得出决定水量权和污染 权的外部性大小、最优价格以及社会成本的关系函数,帮助当地企业解决由于水使用量和水排污量所造成 负外部性影响。建立了水用户交易水量权和污染权的市场设计模型。该成果已在省水利厅、榆林市政府、 省水资源办公室和榆林市水保局等单位推广应用,2003—2005 年累计产生经济效益 1100 万元。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研究】 该项目由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 室余金龙、严伏朝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主要研究内容:从分析研究陕西省山洪灾害发生的成因、特点及 分布规律入手,并依据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严重程度(灾害度)和相似性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具 体指标体系,划区分类,制定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研究从单因子分析入手,研究这些因子与山洪灾 害的关系,然后根据相似性规律,叠加合并,分出大类。再根据差异性,逐次分出不同等级的小区,根据 各区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灾害发育特点,提出不同区域的防治对策。这种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所提出的二 级分级体系,在陕西省是首次开展,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该研究不仅为制定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理 论依据,为今后相近专业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更为政府组织山洪灾害防治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陕西太白山鸟类资源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高学斌等科研人员应用路线调查法、 样方法、网捕法等研究方法对太白山及其周边地区鸟类的物种与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目的是掌握调查区鸟 类物种多样性的分布特点和资源类型;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热点”地区与秦岭山地鸟类多样性的关系; 调查区鸟类物种特有化及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保护行动纲要(优先序)。同时为陕西野生动物资 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奠定基础,并提供丰富的资料背景。 【青藏铁路沿线对野生动物监测】 该项目为省动物研究所与日本合作项目。省动物研究所对日本酪农大 环境科学技术·345· 学环境系统学部开放该所的实验室、标本室,介绍青藏高原的自然与环境,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状况。 由日本酪农大学提供 10 套 ARGOS 无线电发射跟踪项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藏羚的迁徙路线、日活动 规律及活动范围进行监测,探索藏羚形成迁徙的内在机制。并对青藏铁路沿线的小型啮齿动物开展调查, 进行分类学、遗传多样性、寄生虫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野外使用的相关设备。 【陕西秦岭自然保护区动物标本整理和数字化表达】 该项目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自然保 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的子项目。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等科技人员,通过 选择长青、佛坪、陕西牛背梁 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馆的动物标本,进行动物标 本采集、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工作,利用 3S 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展示其活动规律及环境状况。形成以自然保 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标本收藏单位为成员的保护区动物资源共享联盟。 【青藏铁路运营期野生动物通道监测评估】 该项目是省动物研究所在 2007 年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藏 羚羊迁徙规律进行研究;对藏羚羊、藏野驴、盘羊、野牦牛等迁徙穿越野生动物通道的监测研究;对青藏 铁路运营期野生动物通道进行了监测,并对铁路运营期沿线野生动物栖息地状况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青 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后,因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动物通道的适应性。 (王艳) 【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对藏羚羊等高原有蹄类动物的有效性监测研究】 该项目由省动物研究所、国家 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吴晓民、姬明周等科技人员 共同完成。项目对青藏铁路沿线藏羚羊迁徙行为、机理、种群数量变化及野生动物通道的有效性进行监测 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可能受铁路建设影响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 进行调查;②对藏羚穿越通道的行为进行系统监测,分析野生动物不同季节的活动与铁路的关系(距离、 位置、影响等),不同类群野生动物受铁路影响的深度和差异;③监测铁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实质性 影响,监测沿线野生动物(藏羚、藏原羚、藏野驴等)受铁路施工和试运营的实质性影响;④监测和评估 青藏铁路预设野生动物信道的作用和功能。项目完成了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对藏羚羊等高原有蹄类动物 的有效性监测研究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拍摄记录了藏羚羊等高原有蹄类动物通过青藏铁路野生动 物通道的图片、影视资料。出版了《青藏铁路建设之野生动物保护》一书。拍摄编辑了《天路上的‘生命 通道’ 》电视记录片。发表了《青藏铁路线上的野生动物通道与藏羚羊保护》等 4 篇论文。项目根据监测 结果,提出优化、调整、完善野生动物通道的建议已被铁道部采纳,为野生动物保护,建立合理、有效和 经济的野生动物通道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供水水源扬水曝气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开发】 该项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 程管理局、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黄廷林、丛海兵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主要研究内容:①研发了多 功能混合充氧扬水曝气原位水质改善技术与设备。②研发了扬水曝气强化生物接触氧化水质改善技术与装 置。③研发了扬水曝气强化活性炭吸附改善水源水质技术与装置。④研发了水中藻类叶绿素安全、快速测 定方法。⑤优化确定了扬水曝气器的结构组成,建立了扬水曝气器的理论设计计算模型。⑥建立了模拟扬 水曝气器提水混合能力的气/水上升流速数学模型。建立了模拟扬水曝气器的充氧能力的数学模型。初步建 立了非稳态、非连续流条件下曝气器周围流场模拟模型。⑦探明了扬水曝气器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确定 了技术应用条件和控制方法。⑧确定了扬水曝气技术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的条件和控制方法。该项目技术 成果是国内外首次在理论研究、模拟计算、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的系统研究成果,是解决水源水库富营养 化、周期性内源无机有机水质污染、突发性水质污染的重要创新性成果,总体水平国际领先。技术成果具 有高效、安全、节能特点,应用前景广阔。项目有 3 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天津水源地抑制藻类生 长,使藻类叶绿素下降了 14%;应用于山西汾河水库水质应急项目抑制氨氮释放,氨氮削减了 95%。 ·34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园区循环经济试点】 在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神府锦界开发区、渭北生态农业区、 韩城龙门工业园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 3 个行业 20 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完成了神木 锦界开发区天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东岭工贸集团公司 2 家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方案。神木锦界北元 化工有限公司 50 万吨/年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实现了煤焦化(焦炉煤化、煤焦油深加工)一体化,不 仅对当地的煤化工行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也开拓了国内石油替代资源开发新途径。 (张海斌)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CDM 是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的规定。发达国家通过提供技术 和资金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 气体减排量用于出资的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承诺。CDM 项目的开发 贯彻了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以及在企业内开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符合国家的工业产业政策,可带来 CDM 额外的收益。国家加强了此项工作力度,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2007 年 6 月,省科技厅成立了陕西省 CDM 项目开发领导小组,并在省科学信息所设立管理办公室,负责开展具体工作。同时引进建立了 CDM 项目 服务中介机构;制定了管理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召开了“陕西省 CDM 科技开发促进会”; 建设开通了陕西省清洁发展机制网站(www.shaanxicdm.com) ;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筛选出 30 多项 可签约项目,并向国家申报了 5 个成熟项目。 【黄姜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陕南汉江、丹江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近年来,黄姜加工造成污染,引 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全省已组织专家开展黄姜加工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以解决陕西水源污染问题。2007 年 项目承担单位已通过中试验收,项目建成了较完整的黄姜生产皂素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线,新工艺利用黄姜 中的淀粉发酵生产酒精,工艺稳定成熟,收率高,降低了皂素生产污染,废水排放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该 项目已通过省科技厅验收。项目的实施,减少了黄姜加工有机物的排放量,对于保护汉江、丹江水源地和 陕南南水北调国家工程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缺水城市社区再生水回用示范工程】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由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等单位承担。项目选择西安绿地世纪城在建住宅楼及其周边绿化带、水景、道路等为服务区域, 实施灰水和黑水分别收集、处理和灰水再生回用的示范工程;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处理系统、与水景景观 相结合的再生水积蓄、调节和水质保障系统。运用项目承担单位的 2 项国家发明专利,建设物化-生化技术 组合的新型高效、低耗、短流程污水处理系统;结合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 研究以环境回用为主线的再生水回用综合协调模式。通过开展处理工艺优化研究、处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 统研究、处理设施安装调试、工程试运行、工程综合评价等,确立缺水城市社区再生水回用的系统模式和 技术体系,进行技术推广。 【生活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应用示范】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由安康 市汉滨垃圾处理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研究适合我国生活垃圾特点的好氧生物预处理技术、工艺方案和技 术路线;研究生物预处理对去除生活垃圾水分、提高热值、减容减量和机械分选工艺及效率的影响;开发 混合垃圾机械分选、生物预处理成套设备;研究高效微生物菌群筛选、培养条件、菌剂培育工艺、应用条 件和效果评价标准;将常用的堆肥、焚烧、卫生填埋三种处理技术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将垃圾作为一种 资源加以回收和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黄姜全酶法皂素清洁化生产工艺】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由咸阳宏华生 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该项目把酶解技术应用到黄姜生产皂素中,研究黄姜生产皂素的专用复合酶 和皂苷—皂苷元转化酶,并根据黄姜细胞和各有用成分结构的特点,按照最大限度利用黄姜各成分,不用 环境科学技术·347· 酸解,不产生废水的原则,研究出科学合理的酶解小试和中试工艺,使黄姜生产皂素由酸解转为酶解,黄 姜利用率达 95%,较传统工艺减少酸用量 100%;减少污水量 100%,减少用水 95%以上。 【废纸造纸零排放与沼气生产利用工程】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由西安交 通大学等单位承担。该项目通过集成多种技术,完善零排放技术,实现节水、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效益 的最大化,并扩大其应用范围。项目主要内容: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在造纸废水中的应用;废水生物软化 技术;节能、节水减排和剩余污泥的最小化;集成优化水网络设计;沼气利用及实现 CDM 交易,并制定 和完善零排放技术规范和标准。 【陕西省汉丹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专项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 进行动项目,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等单位承担。项目根据汉丹江流域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特 征基础,将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研究;开展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污染 控制等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推广;开展生态环境监控监测模式创新研究,为实现该流域可持续发展,保证 汉江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标准,丹江干流保持Ⅲ类标准,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奠定政策及技术基础。 【西部农村中学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牵头。项目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生态校园为目标,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农村生 态校园创新工程中关键技术进行集成研究,在广大农村中学树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构简单循 环经济模型;形成综合实践教育、生态校园网络和科技成果推广三个平台。项目采用生态加环、生态延链 和生态接口技术,对传统果园和设施农业生产方式实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果园和生态温室工程模式优化 设计和组装配套,实现农村学校公厕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构建和发展农户型及集约型“果→草→畜→沼” 生态果园与“畜→沼→菜”生态温室四种农牧复合生态工程优化模式,形成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的生态系 统,使教育、科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校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卫生的改善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 该项目为科技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由陕西省科技厅等 单位承担。项目在渭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姜谭生态工业园和韩城市龙门生态工业园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工业园节水、节能、降耗、减排研究,编制生态工业园节能降耗减排建设规划及实施 方案,通过建设的试点示范,探索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模式。项目的实施,将为陕西省及西部地区 同类工业区的改造提供示范。 (省科技厅社发处) ·34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 概 述 公用服务科技涉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邮政、测绘、广播、电视、文物等服务事业。2007 年, 全省公路实施“科技兴交”战略,开展技术攻关,沙漠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 防护技术研究、沙漠高速公路防风固沙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有效地解决了公路建设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铁路科技以提速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既有线改造扩能等为重点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 效果。邮政科技进一步强化“科技兴邮”战略,开展邮政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实现了经营管理全过程信息 化。测绘科技工作结合陕西实际,4 项科技项目获国家测绘局立项, 9 项科技创新项目在省内实施。广播、 电视科技工作,以提高收视质量和效果,开展扩容改造、主控网络化改造、建立数字电视传输平台,提高 节目技术质量。文物科技工作,针对考古、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同国内外文物保护科研机构进 行科技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文物的发掘、保护与修复研究,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 路 【沙漠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公路研究所、新疆交通科研所、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 院负责,陕西省公路局、长安大学、榆靖建设管理处等陕西、新疆、内蒙古 32 家单位共同承担。主要研 究沙漠地区公路自然区划、选线及线形参数、路基设计技术、风积沙路用性能、沙漠公路路面结构与材料、 沙漠地区公路防沙技术、沙漠公路施工技术、沙漠公路景观环境和效益等筑路成套关键技术。共分 13 个 分课题。其中陕西省西安公路研究所承担《沙漠地区公路路基压实标准及方法研究》、陕西省公路局承担 《沙漠地区公路路基施工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长安大学承担《沙漠地区公路路基边坡设计及其稳定性 研究》三个分课题的研究。研究在 8 个方面取得了 40 项科研成果,有 2 项成果填补国际沙漠地区公路空 白,10 项成果有重大创新,12 项技术有重大突破,2 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成果获得国家 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主要创新性和突破性成果如下:①创新性成果:首次将植被覆盖 度、沙丘高度作为沙漠地区公路二级自然区划指标,完成了沙漠地区公路二级自然区划;首次提出沙漠地 区公路采用实际可能运行速度进行线形设计的理念,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了沙漠地区公路平、纵线形 技术指标参数;首次提出了采用路基横断面阻沙性能指数定量分析路基横断面阻沙性能的方法,建立了沙 漠地区公路路基横断面输沙能力分析(计算)的数学模型;揭示了不同高度(或深度)路基的阻沙性能指 数随路堤边坡度的变化规律和路基不同边坡度的阻沙性能指数随路堤高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风积沙的含 水量、压实度等对风积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首次按沙漠地区公路自然区划推荐出风积沙路基回弹模量 建议值;首次系统研究了沙漠地区公路路面温度场,建立了路面最高最低温度、路面最大变温速率以及最 大温度梯度的预估公式,提出了沙漠地区公路路面工作环境指标;首次提出了防沙体系的可调控技术,利 用沙袋沙障、土工方格沙障等构建可调控防沙体系;首次提出了“以沙治沙”的防沙理念,开发了沙埂沙 障等新型工程固沙技术;首次提出了风积沙最大干密度试验仪器和方法、风积沙路基压实标准、检测仪器 和方法、质量评定标准。②突破性成果:提出了沙漠地区公路设计新理念和综合选线原则;通过在沙漠地 区公路勘察设计中全面使用 3S 综合技术,提出了在沙漠地区公路各勘察设计阶段使用 3S 综合技术的主要 工作内容、可具体操作的程序技术要求;提出了综合考虑阻沙性能、工程造价及实际调查成果三方面因素 的沙漠地区公路路基合理断面型式;通过对各种试验研究结果的整理、分析,提出了土工格室加固风积沙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49· 路基回弹模量的测定方法;采用遗传算法,对沙漠地区路面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推荐出适应沙漠特点的 公路路面典型结构;提出了在沙漠地区高速、一级公路风积沙路基顶面必须设置封层,确保路面结构的整 体强度和工程质量;提出了工程防沙体系和植物防沙体系维护的原则、目标及技术措施,改善了防沙体系 的结构,提高了防沙体系的功能和效果;提出了利用路面积沙构建输沙断面的技术,防止“二次积沙”, 提高养护工作的效率;提出了沙障破损及沙埋后仍具有残留的防沙效益,在对防沙体系维护时,应充分利 用沙障的残留效益,节约维护成本;提出了沙漠地区高速、一级公路风积沙路基施工适用的机械类型及合 理组合和施工工艺、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适用于沙漠地区公路路面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 针对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采用聚酯纤维、玻纤格栅等新材料防止沥青路面裂缝的措施;提出了适 合沙漠地区公路景观评价的模糊评价方法和以最优评价向量贴近程度为依据的关联灰度综合效益评价方 法。③填补空白:首次全面系统研究了各种沙漠地区不同等级公路的设计、施工和防沙养护成套技术,研 究成果成功地应用在榆靖、靖王、陕蒙界、赤通等 8 条沙漠高速公路上,填补了沙漠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 术的国际空白;首次将研究成果编入了交通部《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填补了我国沙漠地 区公路无行业专项技术指南的空白。该项目获 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研究】 项目为分类进行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与防护,总结出八类黄 土高边坡地层结构模型;研究了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结构强度与基质吸力(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及原状 黄土剪切过程的细观结构损伤规律,提出了实用的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公式和新的非线弹性本构模型;对 原状黄土边坡首次开展了变形破坏机理的离心模拟试验研究,结合 CAT 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黄土高边坡 的变形破坏模式,推荐出了合适的阶梯形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发展了“宽台陡坡”的设计理念, 针对不同黄土分区和地层结构模型,给出了高边坡坡型设计推荐方案,填补了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有 关黄土高边坡(高度大于 30 米)的设计空白;制定出了黄土高边坡防护的设计原则与评价准则,对黄土 边坡植物防护机理、草种选择与综合防护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综合防护方案, 提出了平台植树、土工格室和绿化防护板等新型生态防护技术,并基于 GIS 开发平台,建立了黄土高边坡 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专业评价模型库,开发了公路黄土高边坡防护决策支持系统。该成果提出了“地质结构 模型、适用的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公式和新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和平台植树、土工格室和绿化防护板等新型 生态防护技术” ;通过原状黄土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离心模拟试验,得到了合适的阶梯形黄土高边坡稳定 性分析方法;发展了“宽台陡坡”设计理念,并研制了公路黄土高边坡决策支持系统,对黄土地区公路工 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集成化长大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研究】 该项目针对国内近几年来长大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的特点,开展了 公路隧道监控系统集成化研究,围绕公路隧道运营管理需求,实现了隧道通风控制、交通控制、火灾监测、 照明控制等功能的集成化,取得了以下成果:①通过对长大公路隧道监控系统方案研究,结合模拟系统试 验取得的科研成果,解决了长大公路隧道监控系统设置方案、规模、构成及系统功能的合理配置等一系列 技术难题,首次完成了国内第一条长度超过 5 千延米的公路隧道监控系统设计。②开发了集成化公路隧道 监控系统平台,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为交通部行业联合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子课题“雁门关隧道运营通风与 防灾技术研究”提供科学验证,为雁门关特长公路隧道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③通过对公路隧道监 控采取系统集成化、功能集成化、信息集成化,克服国内公路隧道监控设施的系统性差、可靠性低、维护 及升级困难的缺陷,实现了隧道监控系统的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可以代替国外同类产品,填补了国 内空白。④通过开发本地信息接入单元,实现了隧道内现场外设的灵活接入,并采取模块化结构,实现了 隧道监控功能的自由组合及灵活扩展,通用性强,提高了隧道机电设施的运维水平,推进公路隧道监控设 施的升级换代。⑤利用现场实时数据及历史经验知识相结合,借助专家系统实现了控制预案的自动生成, 提高了隧道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⑥开发了一套公路隧道监控系统集成化产品,系统理念先进、设计新 颖,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35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 该研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主要成果:①从理论上分析了 沥青老化和再生的机理,为再生剂的开发及其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②以西宝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为研究 对象,分析了沥青老化后的性质及集料变化情况,并在室内用水泥作为稳定剂再生旧二灰砂砾、旧水稳砂 砾和旧沥青混凝土的级配及其路用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旧二灰砂砾、旧水稳砂砾 和旧沥青混凝土完全可以用水泥稳定并添加一定的新集料作为基层材料。③结合西宝高速公路试验路的铺 筑情况,提出了工厂冷再生的工艺及其质量检测和评价方法。④结合成都 G318 二级公路现场冷再生试验 路,提出了其再生工艺。⑤开发出了性能优良的 GLA 型沥青再生剂,并通过室内试验对其再生后的混合 料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使用该再生剂后其再生混合料的性能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并具有较好的耐久 性。⑥分别对工厂冷再生、现场冷再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该成果的研究成功,不但可以给陕西高速 公路建设,尤其是大修项目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可以节约大笔的维修费用。更长远的是,减 少了大量废旧材料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环境污染问题,从而积极地支持了环保事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 环境的健康发展,为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长大公路隧道防火救灾对策研究】 该项目提出公路隧道防火安全等级,填补了国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 空白;给出国内公路隧道防火救灾的对策;完善了国内公路隧道灭火救灾的救援体系;建立了考虑烟流阻 力的火灾通风计算模型。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将烟流阻力引入通风计算具有独创性。 该研究成果已在雁门关、终南山、龙潭、夹活岩隧道等数十座长大公路隧道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李晓明) 【黄延高速公路“亚洲第一高墩”洛河特大桥施工技术】 该项目由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陈 选生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洛河特大桥工程位于洛川县境内,是西部大通道包(头)—北(海)县陕西境 内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上的一座特大型桥梁,是黄延高速公路的重点控制工程。大桥全长 1056m,主桥为 90m+3×160m+90m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由左右幅两个单箱单室断面组成,采用纵横竖三向预应力 体系,箱梁高度自根部 9m 至跨中的 3.5m 以二次抛物线变化。引桥为 30m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全桥 基础均为钻孔灌注桩,大体积混凝土承台,主桥墩身为双薄壁矩型截面空心墩。11#、12#、13#、14#主墩 高度分别为 64m、128m、143.5m、46m,13#墩墩高 143.5m,被称誉为亚洲第一高墩,墩身设两道 1m 高 的实心横系梁。通过高墩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解决了大体混凝土施工,高墩垂直度控制技术,顺利地 完成了洛河特大桥的高墩施工,满足了质量控制标准,提高了施工进度,在 143.5m 高墩施工中明显体现 了优势,比相邻标段的施工工期提前两个月,节约成本 86 万元。与传统的施工工艺相比,省时、省工, 为以后施工同类型的桥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填补了国内的研究空白,且已在西汉高速公路、重庆外环高 速公路等项目的施工中得到了应用。 【沙漠高速公路边坡防护防风固沙及养护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省治沙研究所、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榆靖 分公司党兵、薛生高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对榆靖高速公路两侧的流动和半流动沙地的治理以及路基 边坡和中央分隔带的绿化美化措施进行了研究。这是全国修筑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全长 134.17km,公 路两侧 80%以上为沙区,其中流动沙地占 40%以上,半流动沙地占 30%左右。项目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 工程措施,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①调研和分析国内外现有沙漠公路防护技术和方案,对其适应性进行 评价。②风沙对公路的影响及其规律的研究。通过对沙质路基沙害定量监测,建立了路基沙害程度与路基 参数的线性方程,提出了减小路基沙害程度的主要措施,提出了路基沙害程度较小的路基断面形式和具体 的路基优化参数值等。③公路防风固沙林立地质量的评价。研究建立了 1 区-5 类-18 组-41 型四级立地 类型分类系统,同时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筛选出了适宜各立地类型的植物种,编绘了“1∶1 万典型路段绿 化彩色立地类型图” ,填补了国内编绘沙漠公路立地类型彩色图的空白。④沙漠高速公路路基边坡防护技 术措施及典型模式的研究。设计了 5 种边坡防护技术措施,选择应用了 20 多种植物种,经试验研究选出 2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51· 种优良边坡防护技术措施,选出优良护坡植物 10 多种,选出优良树种配置方案 12 种。公路两侧大面积流 动沙地的防护设计了以固为主,固阻输结合,“四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取得了良好的防风固沙和美 化环境的效果。⑤中央分隔带绿化、美化综合示范区建设。建立了树种多样、防护性能与景观效果融为一 体的微型带状沙地植物园,选择引种绿化植物 62 种,有九种植物组合配置方案,推荐出 5 种防沙护路、 防眩美化效果良好的配置模式。⑥生物防护工程后的养护技术及措施研究。提出了沙漠高速公路绿化生物 防护之后的具体养护技术措施。根据研究成果,编写了《沙漠高速公路边坡防护防风固沙及养护技术指南》 。 成果已在靖安高速公路、靖王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和榆横百米大道沿线的生物防护工程建设中应用, 推广面积约达 1.06 万公顷。 【基于运行速度理念的西部地区公路线形设计及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 研究院汪双杰等人承担的 2007 年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起止时间 2007—2009 年。项目重点在 于进行基于运行速度理念的公路设计方法、体系以及安全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提出公路线形-运行速 度-驾驶行为和驾驶心理关系模型和基于运行速度理念的现行公路设计指标体系下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 提出速度差与运行速度及安全性的关系模型以及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的协调性与评价技术等,将为提升国内 公路安全设计理念和方法、设计标准和规范、提高公路设计安全品质等方面奠定基础。项目研究成果将填 补全国一般等级公路运行速度模型、基于运行速度的设计方法和体系等方面的空白,并在公路安全综合评 价方法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取得突破。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长安大学等 15 个 单位霍明、汪双杰等人承担完成的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于 2002 年 7 月立项,包括 10 个分项, 1 个专题、65 个子课题,总研究经费 6232 万元。该项目研究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内容、 范围覆盖了国内东北和西部各区域多年冻土地区的区划与分类、公路建设的工程地质、公路病害作用机理, 水热力耦合及温度场规律、路基、路面、桥涵设计与施工技术及公路养护、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高原职 工安全与健康保障技术,并对季节性冻土路基与路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其中 5 个分项目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5 个分项目和 1 个专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应用在青藏公路改建完善工程等建设项目上。该项 目提高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与养护水平,节约工程投资,确保工程质量;改善行 车条件,提高行车速度,减少油耗和机械磨损。系统研究得到了公路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冻土变化和路基变 形规律,通过试验研究和依托工程验证,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促进了对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和运 营期间的生命健康保障、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季节冰冻地区公路建设以及国内多年冻土的基础理论等 研究,为制定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规范、预报公路病害提供研究科学依据。该项目获 2007 年度“中国 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山区高速公路数字化集成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 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与安徽省高速 公路总公司汪双杰等人共同承担。该课题从现代勘测技术公路三维集成 CAD 软件系统、桥梁参数化自动 设计系统、公路虚拟仿真与安全评价系统、“数字公路”基础信息平台构建等专题方面进行研究,形成山 区高速公路数字化集成设计成套技术,在五个研究方向取得了 14 项主要研究成果,创新性成果是:①集 成开发公路三维互动优化设计技术和软件系统,首次采用公路平、纵、横及三维模型“实时关联互动”的 设计模式,实现了基于三维数模技术的动态可视化的优化设计方法,提高了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比选、优化 的效率;②首次在山区高速公路勘测中应用“三维激光快速扫描技术(地面)” ,提出该项技术的应用条件和 测量精度;③首次研究开发国内以三维工程地质信息重构与再现技术为核心的公路三维地质 CAD 软件系 统,实现了公路地质选线的三维可视化;④自主研发了弯、坡、斜、变宽、分叉等异型桥梁参数化自动设 计绘图系统,解决了桥梁结构参数化设计和智能化绘图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⑤首次研发了公路虚拟仿 真与安全评价系统,实现了基于运行速度的安全性评价与虚拟仿真软件平台的结合,为公路项目的安全、 ·35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环境等分析提供了可视化的手段和方法;⑥提出了《基于项目级的公路 GIS 编码规则和标准》,自主开发 首个“数字公路”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了对项目信息的可视化的综合管理。2007 年 4 月,该项目通过安徽 省交通厅组织的鉴定和验收,研究成果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 2007 年度 “中国公路学会科 学技术奖”一等奖。 【公路隧道健康诊断的应用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担。该项目主要 研究内容及成果:①检测方法和现场调查。重点研究了探测隧道衬砌强度、厚度和各种缺陷的技术、方法; 形成了隧道衬砌强度检测方法,发明了能在单个面上简捷确定裂缝方向和长度的检测新方法;开发了隧道 衬砌病害地质雷达检测数据库;制订了隧道健康诊断的调查、检测技术和方法,编制应用技术指南、隧道 现场调查、检测方案以及实施程序。②公路隧道病害调查和隧道健康管理系统开发。该系统用数字化的手 段处理公路隧道养护、病害处理等问题。③公路隧道健康诊断结构计算模型。建立了隧道衬砌结构中裂缝、 厚度不足、材料劣化、衬砌背后空洞等病害的结构计算模型。④隧道洞门病害和边仰坡稳定性。研究了隧 道洞门、边仰坡病害的产生原因、特点和规律;研究了洞门三维土压力计算方法;探讨了继发病害的成因 机理;分析了病害综合成因和力学机理。⑤公路隧道健康状态综合诊断方法。拟定了诊断指标,建立了综 合诊断指标体系;确定了公路隧道健康等级;建立了各诊断指标的定量或定性判定基准;确定了诊断指标 的权重;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开发了计算软件,并运用该诊断方法和软件进行了诊断实践。⑥病害 隧道处治对策和预防措施。研究了不同的健康等级的隧道所需采取的处治对策。提出了在隧道建设过程中 防止隧道病害产生的建议。该项目获 2007 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罗满良) 【陕西省道 303 线志丹县城过境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 该项目由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完 成。项目合理确定技术标准,综合选定参数数据,实现公路服务多功能化。为美化行车环境和降低汽车噪 音,采用沥青混凝土全铺路面,路缘石采用现浇混凝土,开发区段采用立道牙。结合志丹县城规划解决了 过境问题,在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提出过境公路沿县城周水河对岸太平山山脚和规划区边缘通过,解 决了县城繁华区对过境交通的影响,为志丹县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在路线设计时利用旧路,中线尽可 能靠一侧布设,使路线单侧加宽,方便施工、节约占地。利用现有城北开发区防洪等工程,减少占地,降 低工程造价。认真论证,合理确定灵皇地台规划区段公路防洪标高。大桥下部设计采用独柱墩,有效解决 了桥下过水断面。该项目获 2007 年度煤炭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霍德忠) 【公路科技学术交流】 ①举办了六次技术交流会。省交通厅根据交通部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及相关重点 工作的安排,举办了“沥青混合料改性技术及其发展国际技术报告会”“桥梁新技术及可持续发展学术报 告会”两个专题报告会;协助交通部科教司举办并参加了“中国乳化沥青技术大会”和“交通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新技术研讨会”两次技术大会;组织了“发展方案研讨会”“陕西省交通信息专网建设对策研讨 会”两个交通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德国柏林技术大学道路研究所所长及德国交通建设创新工程师协会的 会长珀尔曼教授,德国柏林再生、环境与生物技术公司总裁及柏林技术大学客座教授瓦格纳博士,长安大 学公路学院副院长郝培文教授就国内外桥梁建设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沥青路面耐久性和再生环保技术 的理念和应用,乳化沥青技术发展及在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陕西省交通信息化发 展和策略等热点问题做了演讲。②举办了两次全国性大型隧道专业学术会议和桥梁桩基础后压浆处治技术 现场交流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于 2007 年 4 月底在陕西省举办了“2007 中国(西安) 隧道高峰论坛” 。该论坛邀请了国际隧道协会主席、国内外隧道领域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200 多人参加 了会议。与会专家就全国长大公路隧道设计、施工及交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与陕西省交通行业领导 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了有意义的交流,参观了秦岭终南山隧道,扩大了陕西省交通发展成就和隧道技术成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53· 果在全国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广应用这些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与陕西省 交通厅主办,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承办的“2007 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交流大会”于 2007 年 10 月 27 至 29 日在西安举行。大会以秦岭终南山隧道建设为主题,围绕我国特长公路隧道建设、科研、设计、施 工、养护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共交流主旨报告 3 个,学术论文 15 篇。中国公路学会汪临发副理 事长,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李永民,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刘亚光,陕西公路学会理事长焦万群亲临会议并作 重要讲话。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共 285 人。该会议出版了《2007 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共采 用论文 106 篇。这些论文与报告涉及公路隧道建设的研究、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集中反映了我国公 路隧道近年来的建设和成就,对提高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桥梁灌注桩后压 浆是公路行业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使得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大幅提高,不仅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且 荷载传递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阻力发挥更为合理。使用该技术能够大幅减少桩基长度和埋深,节约成本, 提高工效,是一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技术。2007 年 3 月,省交通厅公路学会组织会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和 技术人员,在新机场高速公路渭河大桥施工工地举行了现场技术观摩和交流会议。目前已经有三个重点公 路建设项目决定采用该技术。 【交通信息化建设】 “陕西省交通行业专网一期工程”建设完成,为省、市两级交通部门进行数据、语 音、视频信息传输和综合处理提供了统一、安全、通畅的高速宽带网络平台,同时开通陕西省交通行业高 清视频会议系统,成功地向 11 个市区直播了“陕西省交通工作会议”实况; “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 统一期工程”建成了省运管局数据中心,搭建了连接西安市、宝鸡市运管处及所辖 25 个县(区)所(站) 等单位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管理业务流程办理的网络化、自动 化; “陕西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已由交通运输部批复立项,陕西省成为西北唯一的交通 部示范工程推广承担单位,将通过整合公路管理、道路运输、征费稽查、公路收费、治超管理等业务系统 的信息资源,初步建成省级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公路建设综合管理、综合运行分析、应急处置、公众出行 信息服务等系统,全面增强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决策分析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公众出行服务质量和水 平;完成“陕西省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管理系统”方案设计,系统建设即将启动,建成后将连接三级治超管 理部门,通过数据、图像、语音的采集和处理,实现各级治超管理部门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分级管理控 制;完成了与省政府电子政务内网的接入,初步实现了省政府与省交通厅应急指挥的网上视频调度。 (李晓明) 铁 路 【时速 200 千米等级提速系统工程】 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铁路部铁路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西安铁路局 承担的陇海铁路既有线西安—宝鸡段 200km/h 提速改造工程,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工程,其主要研究内容 和创新点包括:①百米定尺轨铺设等技术实现了提速线路质量的零缺陷;②完善路基状态检测技术;③采 用地面相分段自动转换技术;④二层数字调度交换网络平台;⑤区段通过能力得到提升;⑥研究提速区段 列车控制技术,实现控制系统的“零缺陷”;⑦开展微机监测系统的研究,实现实时监测;⑧优化视频监 控方案,实现智能视频监控一体化;⑨实现了无线调度命令实现实时传送;⑩完成了 103 项技术攻关课题。 该工程的实施缩短了西安与宝鸡的时空距离,密切了关中城市群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带动并提 升陕西作为我国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科教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的良好形象,对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步伐、 领跑西部经济,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永磁机构智能选相真空断路器】 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铁道部科学技术三等奖,该断路器设计采用单稳 态永磁机构直动传动方式,主要优点:传动环节少、动作可靠;同时单稳态永磁机构的分闸速度特性与弹 ·35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簧机构较为相似,工作时主要运动部件只有一个,无需机械脱、锁扣装置,故障源少,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和 10 万次以上的长使用寿命,同时可以控制分合闸相位,实现同步控制,减少过电压和涌流对系统的冲 击,提高系统整体寿命。该断路器是铁路变电装备的又一次升级,适用于牵引变电所、分区所、开闭所作 为分、合负荷电流、相分段转换装置以及电容器组随机补偿等频繁操作场所。 【CTT2000H 数字调度网络上层交换平台】 该项目获 2007 年度铁道部科学技术三等奖,该平台通过数字 中继接口技术将不同技术指标的数字调度设备同时接入,实现互连互通、集中控制的数字调度系统;系统 的应用,实现了各数字调度主系统(包括部干调交换机)的用户统一编码、部局通信数字化、调度区段整 合简单化、全局字冠统一化、网络一体化、调度台间联络数字化。充分发挥了数字调度前台操作简便、通 话清晰、功能完善和安全可靠的优越性。 【铁路限界管理信息系统】 ①结合铁路网结构的变化,对全局限界区段进行研究优化,发布《关于公布 全局限界区段的通知》 (西总电[2007]33 号) ,对全局限界区段进行重新划分,修改完善限界管理信息系统 基础数据资料,使超限运输径路更加优化合理,提高运输效率。②完成全年限界动态管理,保证限界资料 提供及时、准确。对新丰镇—张桥、关惠联络线和何零联络线竣工线路铁路建筑限界进行限界检测;完成 管内超限车固定通行径路和已开办超限超重货物运输的专用线、专用铁路限界资料的复核(测)。③研制 简洁实用的检测工具 “便携式智能铁路限界测量仪” ,修改完善限界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参与部超限超重 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加快限界管理实现信息化步伐,优化完善限界管理手段。 【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 完成西康线增建二线、西平线、西宝客专、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 安北客站规模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在组织局内各专业系统审查的基础上,对各线有关技术 标准、重大技术方案、枢纽改造、城际铁路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向铁道部提出建议。结合管内运 输需求的不断增长,研究枢纽不畅通的问题,向铁道部提出枢纽扩能改造建议,促成西安、宝鸡、安康铁 路枢纽点线有关技术改造方案的出台和实施。积极促进西安站和客车整备所扩能改造。争取铁道部在西安 枢纽临潼地区进行客货分线运输。将枢纽的疏解和枢纽内各站的改扩建工程全部纳入郑西客运专线、包西 线、宁西线增建二线、西康线增建二线等工程项目,实现枢纽的统一规划实施,达到点线能力协调配套。 组织完成“陇海线西宝段既有线 200km/h 提速改造”方案研究和工程实施。对照既有线 200km/h 提速技术 条件,及时研究和确定增设安全线、提速调坡、桥涵及路基地基承载力加固和病害防治,西安、宝鸡、杨 陵镇车站 1.25m 高站台建设、动车库建设、牵引供电系统适应性改造、通信和信号设备适应性改造、CTCS-2 级列控系统、微机联锁等 18 项设计方案,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和施工进度形象表,研究调整施工组织 方案和施工给点计划,确保提速改造施工有序推进,按期完成。为确保 4.18 提速调图工程顺利实施,组织 完成黄家寨客车存放场、西安动车所检修库设计方案研究和设计文件审查,在西安动车所检修库设计方案 研究中,结合新建西安动车所检修库的地形和地质情况,依据《设规》 ,建议将原设计的 6400 根φ400 长 11~16m 的灰土挤密桩地基改为 0.6m 厚 3∶7 灰土地基,其上设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仅此一项变更设计 就节约 56 万元,缩短基础施工工期 33 天,为保质保量地建设动车库,保证 4 月 11 日动车库按计划开通。 按照新丰镇 SAM 系统功能设计和运输组织模式、维护管理模式的设计思路,协调项目研究参与单位,组 织实施,初步建成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效率一流、全路一流的综合自动化编组站,成为全路综合自动化 的典范。按照部局统一部署,组织铁路局各业务部门完成安口南、卧龙寺、柞水、新丰镇战略装车点,渭 南新货场的搬迁,轨道车大修基地建设方案的研究。以逐步“完善区域路网、构筑快速通道、改造既有线 路、点线能力配合”为扩能提效的主要方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动协助、督促设计院完成宁西、 侯西线(芝阳、甘井、七峰、坞坭、陈庄五站)、西康线(南五台、塔儿坪两站)、西延扩能工程新张段应 急扩能改造工程方案研究及设计鉴定批复工作,积极向铁道部争取侯西扩能改造尽快分步实施、分段投产 运营。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55· 【铁路多种用装置】 由局科研所和陕西科维铁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机车乘务员值乘录音装 置”实现了在强噪声情况下的语音识别,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由机务检测所、北京华韬致诚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西安泽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FZH-I 型机车信号上下行自动转换装置”能 够实现机车运行途中预设地点机车信号上下行自动切换功能,可有效防止乘务员手工转换失误造成的行车 隐患,减轻乘务员劳动强度,尤其适合单司机值乘需要;由机务检测所、北京华韬致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西安泽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绵阳川铁时代科贸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 “XTVR-I 型单司机呼唤应答录音装 置”具备与机车乘务员呼唤应答并实现语音记录功能,完善了单司机呼唤应答标准化作业;由西安机务段 和西安开天铁路牵引电器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单司机值乘机车故障隔离装置”,当机车相应电器部件发 生故障时,司机不用离开操纵台即可方便地进行故障隔离操作;由局机务处和陕西兴盛电力器材厂共同研 制的“恒张力消除硬点可调整体吊弦装置”,该装置可使接触网上与接触线连接零件重量产生的重力得到 一个反向不变张力的作用,因而可以减小或消除接触线上的硬点危害作用;由安康铁路宏达工贸有限公司 和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研制的“电力机车防带电过分相装置”以机车运行监控装置地面数据为基 础,在机车通过分相断电标前,判断机车有带电过分相危机时,装置实施自动断电,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由陕西西铁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TDY-1 型铁路道口节能安全预警装置”是一种道口安全预警装置,具有 抗干扰能力强、工作可靠、施工方便、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省电节能的特点。 【铁路多种用组合机具及仪器】 由渭南天和机械开发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HG-A 轻型换轨机” ,该产品 属小型便携式钢轨移送机具,适用于准轨铁路换轨;由局科研所、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和陕西科维铁路 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智能轮重测载仪”能简便、准确地测定车辆实际重量及超载、偏载情况; 由局工务处和西安百斯特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便携式防胀汽油割焊设备”,是针对铁路线路维修和 施工的要求,为满足钢轨胀轨故障的处理和施工中其他金属结构件的快速切断需要,而研制的便携式火焰 切割设备;由局总工室、西安永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局工务处和略阳工务段共同研制的“新型钢轨绝缘 轨距杆”是一种具有良好绝缘效果的新型钢轨用轨距杆;由局工务处、略阳工务段和陕西达亿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钢轨组合机具”由 GZD 移动动力机、GZQ 切轨机、GZZ 钻孔机等机具组成,可 实现锯轨、钻孔等多项作业;由安康机务段宏达工贸有限公司研制的“HD-JCL 型机车侧墙棕丝滤尘器” 适用于各型号电力机车空气滤尘。 【铁路多种管理系统研究】 由局电务处、铁通陕西分公司和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既 有线提速 200km/h 无线列调、无线调度命令传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课题的应用,提高了既有线 200km/h 提速区段铁路专用无线列调的通信及时性、可靠性、准确性,以及调度无线命令传送的成功率, 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指挥效率;由局总工室、西安交通大学信息机电研究所共同研制的 “西安铁路局规章 电子文库系统”是西安铁路局规章制度管理体系重要的信息平台;由局货运处和信息处共同研制的“货运 规章文电管理系统”是西安铁路局货运规章管理体系重要的信息平台;由局信息处研制的“列车运行图导 入系统”投入应用以来,彻底改变了每次运行图调整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修改、绘制 TMIS 列车调度、 计划调度系统基本运行图的局面。 (权润合) 【陇海铁路既有线西安-宝鸡段 200km/h 提速改造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铁路局杨绍清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既有线的提速改造,是在较短时间内,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充分利用既有线路段设施的基础上,较大 幅度地提升线路的通过能力,是既有线扩能增运的有效手段。项目通过对铁路线路综合技术条件、信号集 中设备、供电接触网设备、地面轴温检测、动车检修检测设备等设施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并 组织实施,攻克了既有线改造存在的大量问题,为既有线 200km/h 改造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中国铁路第六 次大提速实施过程中西安至宝鸡开行 200 千米动车组奠定了基础。通过 200km/h 既有线的改造,西安铁路 ·35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局现有的调度指挥、机车车辆、技术装备、设备维修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作为西部铁路网唯一开行 200 千米动车组的铁路局,西安铁路局站在了世界铁路先进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这将会对陕西乃至整个西部的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研究】 该项目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卞祖经、刘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研制大型集成化 铁路勘测设计作业系统,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拉通勘测设计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作业模式。项目 特点:全部勘测设计资料数字化,在设计流程软件管理下实现受控有序流动,消除了“信息孤岛”;建成 了符合铁路勘测设计行业特点的工程数据库,实现了外业勘测资料与内业设计数据的共享,使工程数据库 成为新的生产作业模式的核心;建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工程数据库为核心,设计流程管理为主线, 各专业设计软件为主要内容的集成化设计环境,实现全部内业设计均在集成化设计环境中进行,确保信息 共享;建成的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能适应各种各样的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实用性。 对铁路勘测设计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包括技术管理、质量与进度控制、计划管理和劳动组织提出了新 的操作模式。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作业模式和组织手段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改 造。该成果在青藏线格拉段、陇海线天兰段、兰武二线、武嘉电气化、西宁至格尔木增建二线、西安至平 凉线、兰州至重庆线等 30 多条铁路的勘测设计中应用,提高勘测设计综合工效 30%左右,并为勘测设计 行业信息化改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 【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与牵引供电模拟沙盘系统的研制】 该项目由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吕永 宏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主要内容:①系统以现场实物按 45∶1 的微缩而成,由 2 个四股道复线车站 和相关区间组成。模拟现场的实际情况,能够显示铁路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和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的 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等。信号系统能够反映车站计算机联锁、区间自动闭塞、道口信号显示等; 电气化系统能够反映牵引供电与接触网设备,实现牵引供变电的远程控制等。②该系统基于原有的 6502 电气集中系统,突破第一代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安全瓶颈,简化结构,采用最新计算机技术,定型模块化设 计、硬件冗余结构,取消继电电路的使用,实行计算机逻辑运算,满足车站信号联锁、区间自动闭塞、道 口信号显示等各种铁道信号需要,操作简便,安全性、可靠性高。③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由牵引变电 所、分区所和接触网等组成,操作维护方便,系统运行可靠。系统的远程送变电控制技术是当前高速铁路、 客运专线普遍采用的技术模式。该系统研究和应用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公司对铁道信 号、牵引供电、接触网和城市轨道交通电务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提供对外单位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需要。 系统的建成提高了公司整体的施工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及科技研发能力。 【全液压往复式机械化轨排组装生产线(设备)】 由中铁第二十工程局工程机械厂邓五有等科技人员共 同完成的全液压往复式机械化轨排组装生产线,可实现从轨枕吊进到轨排成品的全工序机械化流水作业, 可用于生产长 25m 及以下 P43、P50、P60 型钢轨和普通钢筋混凝土轨枕的正线、站线和桥面的标准、非 标准轨距轨排。主要技术特点:①国内首创采用了电动液压控制的起落工作台,通过先进的液压同步技术, 保证各升降工作台升降动作的协调一致。与传统机械式的轨排生产线相比,运行平稳、工作可靠,升降速 度快;②生产线长度短、结构紧凑、机械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③采用自动翻枕龙门一次翻枕、散枕, 转序工作台车运送轨排,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④配套有自主研制的自行式运枕小车、运轨小车,不 需机车牵引运输,减少了设备设入,降低了施工成本;⑤安装工期短,耗电费用低,机械化程度高,可减 少基地建设投资,节约人工,节约轨排的组装成本。该生产线具有运行平稳、工作可靠、操作简单、作业 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主要技术指标国际先进。其电动全液压同步控制技术、自动翻枕龙门、液压 升降固定锚固模板等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国内铁路施工机械化水平。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57· 【跨区间无缝线路锁定接触焊作业车的研制】 该项目由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欧阳泉等科技人员共同完 成。项目主要内容:①以 K922 型焊轨机为主机研制成跨区间无缝线路锁定闪光焊作业车,具有拉伸焊接 和保压推凸的功能,该设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操作方便,焊接质量稳定。②结合工程需要,进行了攀 钢 U75V(PD3) 、包钢 U71Mn 等多种新轨及再用轨焊接接头型式试验,累计非拉伸焊接试件 900 多根, 调试了焊接参数,摸索出一套 K922 型焊轨机焊接参数调整的经验公式,掌握了焊接工艺,提高了焊接接 头的质量。在拉伸条件下进行的 21 根焊接试件的试验在国内属首次。③结合现场施工实践制定了切实可 行的无缝线路单元焊、锁定焊和合龙锁定焊(工地闪光焊)施工工艺。项目主要特点:①工地钢轨焊接同 气压焊和铝热焊相比,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焊接效率高,焊接质量稳定,人为因素影响小。②工地钢轨 锁定焊接实现了脉动闪光焊接。③可以进行保压推凸,保证了焊接质量。④不使用外配拉伸器可以独立完 成合龙锁定焊接。⑤能很方便地在平车上固定和转移,便于现场施工。该设备成功研制和使用,确保了京 九达标线施工任务的完成。 【1520 轨距 50kg/m 钢轨 9 号系列道岔】 该项目由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杨西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1520 轨距 50kg/m 钢轨 9 号系列道岔包括单开道岔、复式交分道岔及交叉渡线等 6 个产品。项目针对阿拉山口 道岔磨耗严重的问题,完成了改进试验型道岔设计。改进试验型 1520 轨距 50kg/m 钢轨 9 号单开道岔对减 缓阿拉山口口岸站宽轨道岔钢轨件侧磨效果显着,可与既有道岔互换,达到了改进设计的预期目标,并展 开了系列道岔的研制和上道运营。该系列道岔经在阿拉山口站铺设三年多的运营实践表明,基本上解决了 阿拉山口站宽轨距道岔钢轨件的非正常磨耗,解决了转换干涉、绝缘、轨距扩张、轨件磨耗严重等问题, 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加了运能,达到了较好的性价比。1520 轨距 50kg/m 钢轨 9 号复式交分道岔属国内首 创,填补了国内宽轨道岔的空白,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电气化铁路移动接触网及防护系统】 该项目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部经规院、铁 道部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汪吉健、隋延民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①移动接触网。移动接触网采用柔性简单 链形悬挂全补偿接触网结构。支持结构由装有带曲柄滑块机构的平行四边形组合腕臂的支柱、锚段关节门 架、滑车式张力弹簧补偿装置等构成。接触网的整体平移由安装在牵引动力架上的电动葫芦通过牵引钢绳 驱动。动力部分设在移动网中间部位的动力架上,由电葫芦提供动力。装卸作业时由调度指挥中心遥控电 葫芦反转放松钢丝绳,各臂杆腕臂及门架行车靠重力收回至接触网支柱侧,反之,电葫芦正转带动并联钢 丝绳联动伸缩臂杆及两端门架上的移动网下锚补偿行车,做同步平行移动,接触网回到行车轨道上方。② 激光防护。在移动接触网防护区的两端分别设置钢结构塔柱,塔柱上分层布设激光发射机和激光接收机, 两者呈对射状态,建立起由激光束组成的与移动接触网平行且保持规定间距的警戒平面。激光防护工作状 态时,塔柱上的各激光发射机发出的激光束射入远方的激光接收机。当任一激光束被吊车或集装箱类物体 遮断时,激光接收机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同时通过位于塔柱上端的无线发射器转发出无线电报警信号,由 此控制作业吊车上的车载无线接收报警器发出高音警报声,告示司机该车吊臂或集装箱已越过警戒线。移 动接触网及激光防护系统可在集装箱中心站、货物线等电气化铁路区段上方有作业的所有线路上推广应 用,可提高作业及运输效率且利于环保,是对电气化铁路内燃调机作业模式的革新。 【提高 25Hz 相敏轨道电路分路灵敏度的研究】 该项目由西安铁路局西安电务器材厂王耀杰、覃燕等科 技人员共同完成。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分三个阶段:①研制智能型防护盒提高轨道继电器返还系数。HFJ-25 系列电子监控防护盒利用信号分离技术从 25Hz 相敏轨道电路接收端采集 25Hz 电压信号, 通过设置工作点, 来控制轨道继电器的吸起和落下,以提高轨道继电器的返还系数。其性能在全路同类产品中领先。CFG-D 系列残压测试器模拟单个轮对轨道电路分路残压进行测试,可反映列车分路的实际状态。经过现场使用及 测试,分路残压定压测试器满足设计要求,规范了轨道电路分路残压的测试方法。②研制 25Hz 相敏轨道 电路微电子接收器提高返还系数,增强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电磁兼容及抗电化干扰特性。③采用提高轨 ·35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面电压的方法对轨道电路进行改造,解决现场 25Hz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的实际问题。考虑到现场存在无机 车信号、经常不走车的严重生锈区段和闲散的调车、机待线,采用不对称脉冲制式进行解决,不对称轨道 电路原抗不平衡牵引电流稳定性干扰差,易闪红,现增加了调谐器,抗不平衡牵引电流干扰能力≥100A; 为了适用现场 25Hz 电源的要求,不对称轨道电路改进了发送设备,改用 25Hz 电源,根据现场分路不良的 轨道电路一般是短区段的特点,发生器电压改为 250~400V 可调整,扼流变比减小,进一步提高轨间电压 和分路灵敏度;不对称差动继电器小型化、安全型系列设计。成果达到或接近国际同期轨道电路的特性要 求,可较大范围地解决站内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问题,其抗干扰、可靠性、可维护性均不低于现有的轨道电 路制式,适用于新站、大修站、改造站和设计要求指标高的区段,更易于现有线路的设备施工改造。 【DA11 型接触网作业车】 该项目由中铁宝工有限责任公司赵力等科技人员共同完成。 “DA11 型接触网 作业车”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的专用车辆,用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施工、日常维护、保养、抢险等 作业,为两轴机械传动的作业车。由底盘部分和上车作业部分组成,底盘部分主要包括发动机、离合器、 变速箱、传动轴、车架、驾驶室、前后车轴齿轮箱、轮对及轴箱、制动系统、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等。主 要传动部件依次安装在车架上,车的前端为驾驶室,后端为工作区,主要包括有回转支承、回转机构、升 降柱、作业台、作业台栏杆、导线引导装置、导线支承装置等装置。该作业车保持了 DA8 型电气化作业 车所有优点,并对 DA8 型电气化作业车的不足进行了技术改造、统型设计,使牵引性能和运行品质更优、 舒适度更高。该车发动机具有功率大、扭矩大、油耗低等优点。该车运行速度高、牵引力大,各项技术指 标国内领先,能满足目前铁路建设需要。按年产 150 台计,可实现销售收入 12217.5 万元,新增利税 4030.3 万元。 城市地铁 【西安城墙南门、北门地铁二号线穿越区段安全评估及西安地铁二号线施工沉降与运行振动对城墙影响研 究】 该项目由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上 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承担。该项目主要研究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区段城墙现 状、盾构施工沉降与地铁运行振动对城墙的影响。完成了研究成果报告三册:西安城墙南门、北门地铁二 号线穿越区段现状调查与安全评估报告书;西安地铁二号线盾构施工沉降对城墙影响专题研究报告书;西 安地铁二号线运行振动对城墙影响专题研究报告书,并通过了成果评审。该项目对研究区段城墙进行调查 测绘工作,包括现状地形测量、三维立体图测绘、海墁(城墙墙体顶面)等高线测绘、城墙墙脚下一周地 面等高线、外包砌体墙面侧向变形等值线测绘、城墙裂缝、沉陷、鼓胀、风化剥蚀等破损现场调查;再采 用地质雷达物探手段对研究区段城墙进行全面探查;以钻探、探井、探槽对城墙进行揭露详查;采用了标 准贯入试验、轻型动力触探试验、钻孔波速测试、振动测试等原位测试手段,进行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粒度成分,常规物理力学性质、黄土湿陷性、直接剪切、渗透、侧压力、固结、静三轴、动三轴、共振柱、 灵敏度、击实室内试验等。该项目采用了上述综合性多种手段对地铁穿越区段城墙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为地铁盾构施工和行车振动对文物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也为城墙档案的完善和国家文物保护积累了资 料。该项目研究成果涉及到文物保护和城市交通建设两个领域,对穿越文物保护区地下交通建设具有重要 参考价值。研究成果在国内尚属首次,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张洁)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59· 邮 政 【邮政信息网工程建设】 该项目采用全网统一的软件,通过先进的综合布线技术、服务器集群技术、网 络集成技术对传统作业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其特点为:具有明显的生存周期、投资较大、效果显著。陕西 邮政信息网工程建设项目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规划进行下达。2007 年,陕西邮政先后组织实施了邮政营业 与网运系统互联互通、电子汇兑全国大集中、ATM/POS/银联前置系统改造、校园包裹揽收、网络优化改 造二期、二级中心局服务器上收、储蓄网点服务器省内集中等工程,省内配套投资近 800 万元。其中,电 子化支局系统完成了四期建设,电子化支局网点总数达 1259 个,城市局所电子化率达 100%,自办支局所 电子化率达 90%。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顺利上线,纪检监察管理系统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迈出了陕西省邮政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截至 2007 年底,陕西邮政信息网上运行的应用系统已达 36 个, 其中金融类业务应用系统 17 个,邮务类业务应用系统 9 个,电子商务类业务应用系统 5 个,内部经营和 辅助办公类 5 个。整个应用系统结构,纵向上面向生产、市场的应用系统在逐步优化,面向客户、经营分 析的应用系统已投入建设;横向上跨专业、跨部门的应用系统已大量投入使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 享逐步增多。全省邮政基本实现了从营业收寄到内部处理以及办公、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 【邮政信息网络结构】 2007 年省邮政信息网络结构遵循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数据集中、处理集中的建设方 向,逐步由三级汇接调整为两级汇接,优化了网络结构,提高了网络响应速度;对邮储系统主机、中心局 系统主机以及综合服务平台主机进行了扩容和更新,增加了系统磁盘空间和内存容量,提高了系统响应速 率和处理能力;启动了省内网络优化改造工程,改造后的省内骨干网络实现了大提速:省中心到各市中心 通信电路的网络带宽由原来的 2M 提高到 8M,市中心到所属支局和网点的网络调整为以 2M 为主、 64KDDN 等多种电路接入并存的方式。同时,在网络架构上,采用了先进的 MPLS 技术,增强了网络通信和冗余备 份能力。全省网络基础平台已基本满足邮政信息化的需求。 【邮政信息网运行】 2007 年陕西邮政实施了信息网运行质量量化考核。考核突破了故障历时的局限,重 点放在了“运行质量”上。采取 KPI 关键指标法,选取应用系统可用率、网络系统可用率、病毒出现频次、 应用软件升级及时率等重点指标,并设计了较为科学的评分标准和计算公式,采取“日监控、月考核、季 通报、年总结”的形式,强化了运维管理,提升了陕西省信息网的运行质量。在省中心建设了安全交换平 台,关键系统之间的业务应用通过防火墙进行信息交互,防范了内外部的非法入侵。建设了综合网络管理 系统,采取“统一管理、分步部署”的方式对全省信息网上的各类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系统以及各种网 络设备进行管理和分析,可实时生成物理拓扑图,反映设备即时性能,可对关键设备的主要指标如 CPU、 内存、线路流量、广播包、错误帧等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具有故障联动、自动故障隔离等功能。建设了省 中心机房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了对中心机房内电源、空调、温湿度等机房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控,起到了及 时发现故障、排除故障、预防故障发生的作用。以上措施,丰富和完善了信息网运维技术支撑手段,提高 了运行维护的质量和水平。2007 年信息网省中心各主机系统、网络系统、机房辅助设备运行平稳,各市中 心系统运行稳定, “十七大”期间,全省严格执行封网制度,确保了信息网的安全稳定运行。2007 年网上 运行的各应用系统可用率达 99.881%,网络可用率达 99.964%。在全年信息网运行质量考核中,全省共有 九个市局得分在 95 分以上。 【信函理信机图像预处理板开发】 信函理信机图像预处理板开发图像预处理板是图像处理的核心部件, 与照相机图像扫描板和处理 PC 中的图象识别板连接,照相机扫描板采集到信函红框图像后,图像信号首 先由图像预处理板进行光电预处理,再将处理后的图像信号送给图像识别板进行识别。但由于该板卡故障 率极高(一般仅能使用 2~3 个月) ,且维修和更换成本较高,因此,西安邮区中心局通过自主研发,对原 ·36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电路板的组件布局设计、制作工艺以及电路安全保护方面进行了改进,同时提高了信号的处理和传输性能, 降低了故障率。增设了屏蔽层,减少了电路的信号失真,并引入接地散热层,减少局部过热现象,提高了 电路板工作的可靠性,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锻炼了自身的技术队伍,同时在运行维护方面进行了有 益的尝试和创新。 【速递物流智能报价系统】 长期以来,报价问题一直是制约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目前实际业务 中几乎全依靠手工报价,而手工计价的局限性非常明显,需要营销人员根据物品的不同和客户的具体要求 靠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计算报价,若碰到不同种类、不同产品、不同数量的若干报价,很容易出现报价时 间长且出错率高的现象。速递物流智能报价系统开发使得速递物流业务的报价变得非常容易,将速递物流 业务进行产品整合后,可通过该系统自动报出高端到低端的 32 种产品寄递物品的价格、类型、时限、资 费等,解决了速递物流业务产品种类繁多报价不准的问题,极具推广价值。 【社会代办点代收话费系统】 该系统实现陕西邮政社会代办点代收话费业务,满足了邮政发展社会加盟 网点(也叫代办点)开办代收费业务的需要,提供了比较完善的代收话费业务平台。该系统有如下功能: 一是对代办户实行注册登记管理,避免非授权用户接入系统;二是代办户必须预交款、再营业,每笔话费 实时从预交款额度中扣减,避免营业资金流失的风险;三是对代办户单设用户服务器,单独开发应用系统, 保证了后台数据安全;四是代办户预交款纳入系统管理,解决了原缴纳保证金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的问题。 该系统从技术上保证了代办点办理业务的资金安全性、方便性、灵活性,同时采取了必要的隔离措施,保 证了邮政自身业务系统的安全性,满足了众多社会加盟网点办理代收话费业务的需要,给邮政创造了新的 收益来源。 【运行维护电话报障系统】 该系统是基于 voip 软交换技术开发的,通过语音呼入,实现故障的一点受理, 内部的调度解决。对用户来说只需记住一个故障申报号码,在发生故障时进行拨打,系统会显示和记录来 电号码,经过简单的故障判断后可自动形成技术服务单,统一根据服务级别、所有技术人员分组忙闲队列 情况,经语音调度将故障进行派发经转,分派到省中心或地市中心或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处理,并实时跟踪 服务单处理。在故障解决后,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故障处理情况。处理中心还可对故障申报和处理进行定 期的统计保存,形成维护资料数据库,为分析各应用系统、各类技术(数据库、网络、中间件等)、各类 人员、时间段、服务质量考核等提供第一手资料。经过在陕西省邮政局的试用,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邮政 信息网络故障逐级申报响应速度慢的问题,规范的故障处理单、固化在管理平台上故障申告和处理流程, 以及涉及故障分析、分派、处理、跟踪、反馈等处理全过程的透明跟踪,对规范故障处理流程,加快响应 速度,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对维护人员工作绩效的量化,促进各级技术部门之间沟通与知识共享,都起到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省逐步形成了一个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快速响应、跟踪服务的故障 服务保障体系。 (刘小薇) 测 绘 【现代“图经”——“图志” 】 在 1992-1993 年《慈溪市图志》的设计编制中,陕西测绘局与该图志的 编制者一道,调研志、图结合表示的可能性,研究以图代文的表示方法,指导其具体编制,并成功出版, 为总结推广该研究成果,编写了《现代“图经”——“图志” 》一文。 该论文将“地图”专业的精准性、直观性和可读性带入了“志书”,满足了地方志编纂的区域性、连 续性、广泛性和可靠性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了地图与地方志结合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地图的新应用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61· 提出了建议。通过对地图在志书中的应用目的、使用方法及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演化的原因分析,对现代地 图在志书中应用的科学性及实用性的论证,阐明了地图学和地方志学的结合,使新型志书文图互辅,相映 生辉,其内演外衍均得以提高。既为志书编纂出版的创新发展推介了范例,又为地图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该项目获西安地图出版社“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 。 【测绘科学数据共享】 该项目是陕西测绘局承担的国家科技部项目,6 个单位、120 多位科研人员历经 4 年多时间,基本建成测绘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形成了支撑共享较完备的政策标准体系,整理完成了超 过 5TB 的共享数据集,建立了功能齐备的网络共享服务平台,提高了测绘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水平。 项目完成 1 部国务院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修订,完成 1 项管理办法、2 项国 家强制性标准以及 11 项作业标准与技术规程的制定,形成了支撑测绘数据如何参与共享、怎样共享和共 享后如何正确使用的完善的政策标准环境;整理完成大地测量数据、激光测距数据、地理底图数据、栅格 化数据、中华古地图数据、世界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 10 大类共 228 个数据集,总数据量超过 5TB 公开数据可以免费下载,涉密数据按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索取;建立了网络共享服务平台, 所有元数据上网发布,开发了元数据录入、信息发布、维护更新等系列软件,并配备了专门机房与服务器, 保证 10M 的高速带宽和 24 小时持续开通。项目用户分布在科研、教学、实验、部门应用等领域。网上免 费下载数据 34000 多人次,累计下载数据量超过 200GB,通过元数据查询服务离线提供数据超过 600GB。 该项目获 2007 年度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技术设计】 由陕西测绘局承担的国家测绘局“1∶10000 基础地理信 息更新与建库技术设计”项目着眼于国际上地理信息标准化的新发展,提出了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 据库系统建设从设计到实施完成的整体解决方案。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趋势,高起点地研究新的 地理信息技术标准,建立了科学、合理、实用、完善的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标准系列。它 不但可以满足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发者、生产者和用户的需要,而且也能够保证各省基础测 绘的实施以及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兼容协调,丰富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促使地理信息的方便使 用和数据共享;克服了当前同类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步缩小与国际标准间的差距,促使地理信息 产业向科学化、系列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该研究成果已编印成《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生产与建库总结技术纲要》,国家测绘局以测办 [2001]71 号文件正式发布,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直属单位参照执行。成果的大部分已转为正式的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测绘系统使用,并推广到城市测绘、专业测绘部门及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地理 信息类软件公司等,指导了“数字中国” “数字省区”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立项和建设,加快测绘信 息化建设,保证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兼容,为地理信息互操作和数据共享打下基础。该项目获 2007 年 度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尼边界第三次联合检查测绘】 该项目为陕西测绘局承担的国家测绘局项目。该次联检,中方由外交 部牵头,公安部、总参谋部、国家测绘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加。国家测绘局指定陕西测绘局选派技 术人员承担野外测量任务。陕西测绘局选出 24 名人员培训后参加这次联检。2006 年 4 月 5 日,中国尼泊 尔边界第三次联合检查野外作业工作正式启动。这是自 1961 年两国政府签订边界条约后第三次开展边界 联合检查。主要任务包括界标测量、议定书附图修测、地图数字化、建立数据库、议定书附图制图印刷等。 测绘工作者采用现代测绘最新技术手段,首次对全部界桩进行精确测量,并建设边界地理信息系统。完成 中尼 1400 余千米边界上全部 79 个界标(号)、98 个界桩(包括单立、双立、三立桩)的测绘任务。该项 目获 2007 年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1∶5 万地形数据库建库工程】 该项目为陕西测绘局承担的国家测绘局项目。 ·36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计划用 5 年时间,完成除西部空白区以外的 1.9 万多幅 1∶5 万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的更新。更新后的数据将 与西部测图工程完成的 5000 多幅 1∶5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一起,形成全国 1∶5 万基础地理信息的全面覆 盖与更新。截至 2007 年底,累计完成 6218 幅图更新任务,约占任务总量的 40%。国家 1∶5 万比例尺数 据库 1998 年开始建设,2006 年 2 月正式建成。国家 1∶5 万比例尺数据库建成是要积极开展 1∶5 万比例 尺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国家 1∶5 万数据库更新工程是国家“十一五”重大基础测绘项目,国家测绘局成 立了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与陕西、黑龙江、四川、海南测绘局, 重庆测绘院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部门共同实施。国家测绘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写了《国家 1∶5 万数据库更新工程总体方案》 ,方案要求,更新后数据库中地理信息要素测绘的时间大部分达到 2005 年以 后。方案同时提出了全国 1∶5 万基础地理信息全面更新的技术模式、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要求开发先 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工具,初步建立形成规模化更新生产体系。国家 1∶5 万比例尺数据库更新工程将完成 更新技术试验与技术体系建设、1~2.5 米正射影像数据库建设、1∶5 万比例尺地形及地名数据库更新、1∶ 5 万比例尺数字高模型更新、更新版 1∶5 万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生产、1∶5 万比例尺数据库管理和服务系 统建设六大任务。工程完成后,将获得四大类数据成果和三大类技术成果。该项目获 2007 年优秀测绘工 程奖金奖。 【南京市首级高程测量工程】 该项目是陕西测绘局承担的南京市规划局项目。南京市高精度三维 GPS 控制网的建立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是根据目前 GPS 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数字南京”工程的迫切需要, 由南京市规划局申请立项,由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以下简称武大),联合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以 下简称(国测一大队)共同承担,由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的检测工作。由南京今迈勘 测监理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的监理工作。本次国测一大队承担的主要工作有:平面:GPS 框架网及 C 级网的 选点布设、部分补充埋石及外业数据采集。高程:二等水准观测是在 2005 年由国测一大队与南京市测绘 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施测的南京市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对重新选用及新埋设的 GPS 点进行水准高程 联测,并与 2005 年的观测成果合并重新进行平差计算。根据项目设计方案的安排,国测一大队完成了 GPS 框架点、C 级网点观测、二等水准路线(框架网、C 级网 GPS 点)高程联测等工作。此次国家测绘局第一 大地测量队施测的南京市高精度三维 GPS 控制网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二等水准网测量,观测方法正 确,所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平差方法正确,精度良好,提交的资料齐全,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及设计书的要求。项目获 2007 年优秀测绘工程奖铜奖。 【银川市基础控制网改造与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该项目是陕西测绘局承担的银川市项目。银川市 现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是采用传统的天文测量、三角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方法建立的,这些基 本上都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受地壳变化的影响、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控制 点位破坏严重,已无法满足银川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利用 GPS 定位技术建立银川市大地测量基准、确 定各种国家坐标系统的转换关系、完善银川市二等水准网建设及精化银川市区域大地水准面非常必要。该 成果的获取是现代测绘技术,尤其是地球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化服务所必备的基础数据;该成果的推广 应用,可充分利用 GPS 的三维数据,用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代替低等级水准测量,可有效减少测绘工作量、 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满足中小比例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需要,加快“数字银川”建设。项目由银川 市 GPS 网、银川市二等水准网、坐标系统转换和大地水准面精化等组成。数据中心通过 GPS 网数据处理、 坐标转换、水准网计算等环节,最后确定银川市似大地水准面。该项目建立了银川市统一的、与国家地心 系一致的地心坐标框架;确定了银川市 WGS-84 坐标与 1980 西安坐标、WGS-84 坐标与 1956 年北京坐标 及 WGS-84 坐标与银川市地方坐标转换模型;建立了银川市二等水准控制网;利用银川市及周边地区重力 资料、地形、国内外先进地球重力场模型,采用国内外先进的(似)大地水准面确定理论与方法(Stokes、 Molodensky 理论) ,应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了银川市厘米级精度的似大地水准面。项目获 2007 年优秀测 绘工程奖铜奖。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63· 【国家大地测量图集及电子版】 该项目是由陕西测绘局承担的国家测绘局项目。2001 年元月由国家测绘 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地信中心)两单 位,联合向国家测绘局申报该项目,2003 年 5 月“国家大地测量图集续编及电子版制作”作为国家基础测 绘项目正式下达,由陕西测绘局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承担,数据中心作为项目主要实施单位,项目历 时 2 年完成,2004 年年底结束。项目利用计算机制图的优势,将 1949—2003 年国家大地测量成果以电子 图件的形式记录,达到快速、实时、方便地查阅,并对 1980—2003 年底完成的大地测量项目中相应的图 件进行编辑,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图集》印刷版的制作。其任务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 测量图集》的制作(包括民用版和内部使用版)。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图集》印刷版制作。产品 形式包括: 《国家大地测量图集》电子版光盘和印刷出版《国家大地测量图集(续)》 (1980—2003 年)两 种。产品内容具体有电子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图集》分为内部使用版和民用版。其中民用版使用 范围涉及到测绘、地质、城建、勘察、工程设计等领域,其内容相对公开。该项目获 2007 年优秀测绘工 程奖铜奖。 【相对重力测量外业记簿软件】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①外业记簿部分 外业记簿程序包括工程维护、 仪器试验、仪器检调、相对重力测量等几大功能模块,兼容电子和光学 2 种不同读数方式;②内业数据处 理部分 内业数据处理程序包括重力值各项改正计算(含固体潮汐改正,气压改正、仪器高改正、零漂改 正、比例因子改正等)和成果输出打印等。该课题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①数据接口的衔接,包括外业成 果的数据结构、内业计算处理及成果输出打印等集成;②外业生产的复杂性与软件实现的矛盾,主要体现 在各种功能细节方面的容错性;③固体潮汐改正的计算。成果已被用于重力测量外业生产作业中,减少了 差错、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并在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基于影像的 DLG 内外业一体化更新模式研究】 该项目主要通过试验分析和研究,提出基于影像的内外 业一体化模式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主要研究内容是:①传统的基础 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更新技术分析;②内外业一体化进行 DLG 更新的可行性及技术方案研究;③电子平 板用于野外调绘更新的方法研究;④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⑤适宜中小比例尺 DLG 快速生产更新软 件研发。项目技术关键有:①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基本资料源;②内外业一体化模式和质量控制方 法;③全野外建立要素判读模型的方法;④综合运用矢栅一体化技术、数据库技术开发中小比例尺 DLG 快速更新软件。该项目研究提出了基于 DOM 的内外业一体化 DLG 数据采集模式和更新技术方案,改进了 技术流程,可明显提高工效、促进测绘单位的技术进步。研制的中小比例尺快速更新软件和影像辅助判读 系统符合目前数字化测绘生产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实用化大地软件开发与集成】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①高斯坐标系统全能换带计算软件的研制,实现同 一坐标系(54 系,80 系,84 系,自定义坐标系)下 6°带坐标,3°带坐标,任意带坐标相互换算;②新、 旧图幅号,经纬度换算软件的研制,实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由某点经纬度计算相应的新、旧图幅号; 新、旧图幅号之间相互转换;③各比例尺地形图图廓坐标计算软件的研制,根据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新、 旧图幅号计算该图幅图廓点坐标;④两坐标系三维坐标转换软件的研制,根据两坐标系公共点坐标(B,L, H 或 X,Y,Z 或 x,y,H)计算转换参数(七参数),进而实现两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转换;⑤两坐标系二 维坐标转换软件的研制,根据两坐标系公共点坐标(B,L 或 x,y)计算转换参数(四参数),进而实现两坐标 系下的二维坐标转换;⑥同一坐标系下 B,L,Hx,y,HX,Y,Z 相互转换软件的研制,实现 同一坐标系(54 系,80 系,84 系)下 B,L,Hx,y,HX,Y,Z 相互转换。项目的技术关键是 确定准确、可靠、高精度的模型,应用可视化编程软件研制出功能齐全、方便使用的大地测量工作中常用 的(高斯坐标换带计算、新旧图幅号换算、两坐标系统坐标转换等)大地测量软件包。该项目将为测绘各 行业提供一套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规范化、模块化、高精度化的集常用大地测量软件于一体的大地测量 ·36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软件包。 【基于互联网的陕西省电子地图】 项目通过研究建立陕西省互联网电子地图系统,使用 WEBGIS 技术一 方面满足省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为领导提供准确、及时的全省基础空间地理信息,通过 GIS 的分析、 统计功能,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全省范围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信息查询 和检索获取日常活动所需的地图及地理参考信息。在数据方面,提供有基本的道路、水系、地名、境界、 旅游景点等空间数据的浏览显示,还收集整理制作了陕西世界之最和陕西中国之最的介绍网页,并为每个 条目制作了位置图,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全省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从各级政府网站收集 整理制作了市县区介绍网页,内容涵盖了地理、气候、资源、交通、旅游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介绍了陕 西省各市县区的基本情况。在功能上,系统提供了地图无级缩放、无缝漫游;全省地形晕渲图与 TM 真彩 影像的叠加显示;关键词模糊查询、定位、详细信息查看、设置起始点;路径最短和时间最短路径分析及 沿途地物查询;为政府用户提供了坐标、高程信息的查询,地图收藏夹等专有功能。主要关键点:①客户 端无插件、无控件、无特殊要求的 WEBGIS 系统;②提供 Googlemap 式的热点区域设置及管理;③矢量 数据、栅格数据的叠加及高效显示;④提供了系统访问权限的管理;⑤全省遥感影像叠加;⑥基于 5 万 Dem 的彩色晕渲地形图显示;⑦时间和距离最短路径分析。该系统的地理空间数据已通过陕西测绘局安全 保密审查,正式对外发布,分别在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网站和陕西测绘局网站提供了链接入口。主要 应用有:实现全省地图的任意漫游、可浏览全省遥感影像(政府版)、可查询图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及高程 (政府版) 、可进行区县概况的查询、可进行时间最短和路程最短路径分析、可设置热点区域(政府版) 、 可进行访问授权管理、可浏览和提交陕西中国之最和陕西世界之最图文信息(插图和位置地图及描述) 。 【基于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历史数据管理方案】 项目从时态 GIS、时态数据模型等方面进行学习、 研究、试验,总结当前历史数据(后统称时态数据)管理的现状、进展、数据模型等,并结合当前最成熟、 最先进的时态数据模型和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和建设模式,提出适合于通用时态数据管 理和省级数据库时态数据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为实现时态数据的管理进行技术铺垫。项目研究目的是通过 跟踪、分析国内外对历史数据管理技术(重点对时态数据)的研究和分析,结合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库的结构、模式和管理现状,提出适合于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时态数据管理的模式和方案,为省级 空间数据库时态数据管理进行技术铺垫。主要工作:①分析国内外时态 GIS 的研究现状和进展;②跟踪分 析国内外时态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和进展;③跟踪分析国内外时态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④分析原 ArcSDE 版本管理的原理;⑤对各种方法进行优略性对比;⑥采用分版划代法进行方案扩展和试验;⑦采 用时间作为属性法进行方案扩展和试验;⑧对基态修正模型进行模型扩展;⑨提出逻辑备份法并进行相关 设计和试验;⑩提出物理备份法进行相关设计。项目关键技术:①全面跟踪国内外时态数据的研究进展, 全面了解时态数据的管理方法;②对各种时态数据管理技术进行多层次的实验,采用先进的方法分析、评 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可行性;③从各种时态数据管理方法中选出实用的方法,选取试验数据进行试验, 并得出试验结论;④结合行业应用和数据的特点,对实用、有效的时态数据管理方法进行扩展,使方法和 模型更贴合实际应用;⑤结合省级数据库管理和技术现状,制定出省级数据库时态数据管理方案。以省级 数据库里的数据管理为目标,选取技术成熟、易于实现的逻辑备份法、物理备份法,进行了相关方案的设 计和程序设计,以验证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课题组采取逻辑备份法和分版划代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较 详细的省级数据库时态数据管理方案,并初步设计了时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省级数据库更新维护过程中, 可根据最新的省级数据库模型,对省级数据库时态数据管理方案修改完善,并编写功能详细的时态数据库 管理系统,使省级数据库时态数据管理得到应用。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保密敏感度及其度量指标】 项目根据国家有关信息保密法规、测绘信息保密规定等, 针对地理信息的特点,通过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保密敏感度研究,探索国家某一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65· 素类、要素个体、要素组合的保密敏感度及其可量化的指标。主要研究内容:①资料搜集与分析。收集与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保密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对资料中涉及的有关保密和安全的信息进行提取、整理和研究, 分析资料中与基础地理信息有关的保密约束条文和规定,进一步研究要素涉密的原因。②研究对象的确定。 研究是在某一尺度下进行,因而确定尺度是研究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保密敏感度的前提。③要素敏感度试验 研究。通过《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所涉及的八大类要素进行单要素和组合要素的保密敏感度试 验和分析,确定一定尺度上要素类、要素个体、要素组合的保密敏感度。④要素保密敏感度确定的基本原 则。在相关国家法律保密规定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所涉及的八大类要素 的保密敏感度进行分析,确定保密敏感度的内容和分级原则,以及要素保密敏感度可量化的指标。⑤基础 地理信息解密思路研究。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保密敏感度的研究,提出解密的技术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 围绕各项法规和政策对于基础地理信息内容的保密规定,分清哪些要素是保密内容,因何而保密,如何确 定要素保密敏感度的指标量化,公开使用如何不触及国家安全,也就是说基础地理信息如何公开化是该研 究的核心。关键技术点:①收集和分析相关保密规定。广泛收集国家安全保密的法规、规定和政策,并对 这些资料中涉及的有关保密和安全的信息进行提取、整理和研究,分析资料中与基础地理信息有关的保密 约束条文和规定,进一步研究要素涉密的原因。②要素对象及其保密敏感度研究。通过要素保密敏感度研 究,搞清楚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涉密的原因,影响要素保密敏感度的因素,可为后续的技术处理提供充分的 理论及技术依据。③要素保密敏感度指标的确定。通过研究,将这些法律法规中的保密条款的保密程度及 可能造成的影响等进行量化,可度量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内容的保密敏感度。分析确定保密条款的保密程 度及影响保密敏感度的因素,确定保密敏感度的指标,采用合适的方法对保密敏感度指标进行量化,明确 保密敏感度,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通过研究,初步提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保密敏感度确定的基本原则、 敏感度指标、敏感度分级、分类方法和规则,探索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保密敏感度。通过分析发现基础地 理信息要素涉密的原因主要是与精度、内容、名称和属性有关,影响要素保密敏感度的主要因素是精度。 测绘产品的保密敏感度主要取决于某一单个要素,多个要素组合后保密敏感度变化不大。绝大多数基础地 理信息要素没有涉及国家安全保密法规,日常生活关注的要素类没有明确的保密要求,处理或删除保密要 素后对人们正常使用地理信息影响不大。因此可通过降低精度、处理和删除保密信息等技术处理手段解决, 从而解决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保密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扩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范围。该研究成果, 为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及公开版地图内容提供参考,为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政策、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社会化应用与国家的安全保密需要之间的矛盾,满足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对地理信息 公开应用的需要,并保护和扶持全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基础测绘规划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该项目研究主要内容:①设定各种设计书内容模式。根据国家和行 业标准设定各类文档模板,规范设计书的内容、格式。包括项目设计书模板及各专业设计书模板:大地测 量、地图印刷、地图制图、工程测量、航空摄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界线测绘、摄影测量和遥感、 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②建立参考数据库。包括主要政区、水系、道路、境界等数据,数据内容不涉 及保密,详细程度可选择,作为测区略图背景和技术设计参考。图幅单元的属性信息包括省内的 1∶1 万、 全国 1∶5 万分幅图的图名、图号、困难类别、等高距等。③系统集成。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数据库管 理的有机集成。④功能开发。内容包括:测区范围、图幅结合表的生成及编辑,各种基础测绘规划设计数 据属性的查询与统计,测区结合表的出图打印,设计书的编写及分类管理,元数据查询,通过规划设计成 果数据实现图幅数、工天、面积等的计算,设计信息的共享、管理。关键技术是将文字处理、表格处理、 图形处理、数据库管理等功能进行系统集成;综合利用复杂的 GIS 底图、元数据、属性信息等资料,开发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应用系统。该系统可用于陕西测绘局的生产管理、技术设计部门及相关领导决策使 用。该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①设定各种设计书内容模版,规范了规划设计技术文档。②搭建统一的规划 设计平台,实现设计信息的交换和共享。③提供便捷的属性查询、统计功能,为辅助规划设计提供决策信 息。④提升规划设计规范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36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基于地面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推广及相关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点云的识别技术,纹理的粘贴技术, 建筑物棱角的光滑, 虚拟环境的随意浏览技术和资料的保密 (防复制、 更改),扫描数据与 AutoCAD、 3DMAX 等软件数据的互相转换技术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的作业规程。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地心坐标转换】 主要研究内容:①技术方案调研与论证;②分幅转换 1∶50000 地理信息产品(地心坐标(WGS84))或整体分区转换;③分幅检验各类地理信息要素转换的适应性,转 换的精度和精度检验评定。 【大地测量外业记簿软件及内业数据处理集成】 根据目前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应用现状,项目分四个部 分完成:记簿软件;检查软件;平差软件;内外业软件的整合。 【制图与建库数据生产与管理的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库数据 与制图数据一体化的生产、加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三维测图与图形编辑平台的一体化技术; 集成并开发一体化数据生产软件,研究制订相应的数据生产、更新方案及工艺流程。 【矢量空间数据库共享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引进、吸收国内外在空间数据库共享方面的先进研究 成果,以矢量空间数据库的共享为研究目标,从数据库中立化和 GML 建模两个方面分别对空间数据库的 共享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空间数据库安全互联、互访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实现基于 远程、分布、异构空间数据库的共享和互操作,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打下技术基础。 【国家地理格网编码方案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欧美国家的国家地理格网编码体系,同时分析 国内地理信息互操作和社会化服务国家地理格网编码需求,以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为研究对象,提出 新一代国家地理格网参照系统和编码实施方案,满足地理信息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需要。同时,通过国家 地理格网和编码方案的实施形成新一代地址编码体系,满足物业管理和位置信息服务,支持地理空间信息 的网格化以扩大地理信息的广泛应用,带动地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的精度检测与评定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①研究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的精度 检测方案,并提出外部检验点的布设与观测要求;②根据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采用的各种基础资料,研究似 大地水准面成果的精度评定模型。 【地图出版超媒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①研究面向地图出版超媒体平台的数据组织结构, 数据库与图形子库的自动关联更新机制;②研究地理数据脱密方法,其中包括通过数学方法、要素综合取 舍位移方法、控制网变化方法进行脱密;③研究面向出版印刷的地理数据平台与文字、图片及其他公开出 版地图信息的链接引用方式;④研究利用超媒体平台编制地图的质量控制模式。 【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处理、质检软件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①图形编辑优化算法的研究;②对缩编方法 与各项技术指标的分析、试验、研究,以及对缩编算法的研究;③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成果验收、入库质量检查的方法、软件实现算法的研究。④开发适用于各种比例尺的以 PersonalGeodatabase 作为其工作数据的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生产采集、加工处理、质检软件,着重优化各种编辑功能,使其功能 强大、完备、简单易用,成为地理信息矢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的主流软件。 【变化检测、图像处理软件平台建设】 主要研究内容:研制一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定量化智能化 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它是一套设计先进、技术含量高、功能实用的平台软件系统,是面向我国遥感应用需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67· 求而研制的一套集遥感图像处理、GIS 分析、GPS 等 3S 于一体的多功能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全面提供从 基本图像处理到高级遥感处理等一系列功能,是显示、分析并处理多光谱、雷达以及高光谱数据的强大工 具,可以成为遥感影像分析处理、遥感数据产品生产的可视化集成环境。该软件解决了遥感图像处理中的 共性技术问题,突破了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技术难题,实现了对遥感数据处理的定量化、智能化。 【基于网络环境的局级测绘生产管理平台建设】 主要研究内容:①探讨测绘生产网络化管理模式,研究 并建立适应现代测绘生产体系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测绘生产管理模式;②搭建局级测绘生产管理平台。根据 陕西局测绘生产管理的具体情况和国家基础测绘项目的生产管理要求,应用基于网络环境的测绘生产管理 模式搭建局级测绘生产管理平台;③研究网络环境信息传递确认、签收方式。通过设置密码、身份确认等 方式解决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的确认和签收。 【测绘科学标准实验场建设的前期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①搜集、分析与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综合分 析研究测绘新技术应用发展,进行测试场需求分析,确定测试场项目是否立项,及其基本功能及要求;② 分析研究测绘综合测试场建设对实验场地的范围大小及其地形、地貌、交通、气象等多种条件的要求,并 根据这些要求,通过分析及实地踏勘初步选定测试场场址;③研究、编制测试场技术设计,包括测试场总 体技术指标,主要功能指标,各类测试内容技术指标、测试方法和技术要求,各类控制点、检测点、场区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布测方案;④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加工要求和方法,测试基准数据库建设方案; ⑤编制测试场建设方案,以及测试场使用管理,测试场更新维护机制等。 【三维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基于 Lidar)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 主要研究内容: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 Lidar 系统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现有的航空激光雷达系统的特点、主要参数和功能;②掌握(利用特定软件) 对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分类滤波的方法,对“地面点”和“非地面点”进行准确分类的技术;③掌握(利 用特定软件)基于 Lidar 数据构建 DEM 的过程和方法;④掌握(利用特定软件)基于 Lidar 数据提取特定 目标(如建筑物、高压线路等)的技术和方法;⑤通过研究和试验,制定基于 Lidar 数据规模化采集三维 地理信息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自动生成数字地形图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①研究和分析基础地理信息 1∶ 10000 矢量数据中各类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和归纳要素配置国标图式符号后的冲突类型;②利用拓 扑关系的空间推理理论和算法、计算几何的理论和算法,研究自动检测符号/注记冲突的方法和冲突的动态 消解方法,研究地图注记的智能标注方案;③编制基本算法模块,通过不同地形特征区的实验,提出基础 地理信息 1∶10000 矢量数据自动转换为 1∶10000 地形图制图数据的技术方案和实现方法。 (肖蓓) 【InSAR 系统地形测绘应用示范】 该项目是中国煤炭地质总航测遥感局承担的国家 863 项目。该项目利 用 InSAR 主动遥感数据进行地形测绘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经费 80 万元,2007 年已完成设计。 (毛耀保) 广播 电视 电影 【九号发射台 FM106.6MHz 调频发射系统 20kW 改造】 由于国产全固态调频发射机尚无 20KW 解决方案, 该次系统建设使用 2 台 10kW 调频发射机,通过 3dB 耦合器工作在并机合成模式上,整个系统提供主备控 制系统,实现 20kW 调频发射。并对现有多工器、变阻器、同轴开关、分馈线等进行扩容改造,使其功率 ·36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容量满足使用要求。 【主控网络化改造】 在不改动原有节目播出链路的情况下,建设各套节目直播室至总控智能“一体化网 络”系统。传统广播节目音频传输用传统方法连接,数据转码、交换、监控等功能采用“一体化网络”来 解决。要求所有的区域相互之间能独立操作, “一体化网络”应集合模拟信号数字化、编码、转码、监听、 监看、视频监控、代播报警系统、在线测量等多项功能。 “一体化网络”通过 TCP/IP 网络连接,扩展灵活, 网络具有前瞻性,为网上广播、卫星直播、DMB、手机电视和互动多媒体等新业务扩展留下了空间。 【省电台媒体资料库二期建设】 项目主要内容:①在线存储系统扩容。将媒资系统在线存储容量从现在 的 4T 扩充至 10T,满足 WAV、S48、WMA 三种格式音频 10000 小时的存储容量;②建设离线备份系统。 通过备份软件备份策略的设置,完成媒资海量数据的全备、差分备和增量备,实现媒资数据的高安全性; ③建设播出节目全天录音系统。通过录音软件按照时间段截取音频上传媒资库,实现媒体资源的再利用, 提高媒体资源的价值;④建设节目录制素材库系统。搭建由 NAS 网关+SAS 磁盘阵列构成的节目录制素材 库系统,用于存储节目半成品素材;⑤建设节目制作、发送系统。由一个音频接口设备连接内网电脑和外 网电脑,完成外网音频信号输出经音频接口进入内网制作电脑。项目经费 214.8975 万元。 【陕西卫视转星双星并发】 为防止“法轮功”的破坏和攻击,根据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将陕西电视台通 过亚洲 2 号卫星传送的陕西卫视电视节目转至中星 6B 卫星传送。为保证安全播出,按照总局要求进行卫 视转星双星并发。2007 年 7 月陕西电视台投资 85 万元购置了地球站增补转星设备:编码器、复用器、变 频器、光传输设备等。经安装调试,按时完成了陕西卫视转星双星并发任务,保证了陕西卫视的安全播出。 【农林科技卫视开播】 2007 年 8 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陕西电视台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 联合开办陕西农林科技卫视频道。为保证全国首家农林科技卫星频道如期开播,陕西电视台投资 303 万元 购置所需设备,充分利用陕西卫星地球站现有上星系统,补充编码复用设备,采用 MCPC 方式与陕西卫视 打包上星播出。并对地球站农林卫视上星传输以及配电扩容等进行技术改造。 【九号发射台改造扩建】 陕西电视台投资近 1000 万元,对秦岭九号发射台进行改造扩建。新增发电机, 对供电系统、防雷系统和生活区进行全面改造扩建,改善了九号发射台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为全 省数字电视发展、陕西卫视的无线覆盖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发展空间。 【数字电视传输平台】 2007 年 9 月陕西电视台投资 210 万元,建立数字电视传输平台,对现有播出部至 九号发射台和发射塔的播出信号微波传输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配置数字微波传输设备、编解码器、复用 器等设备,采用 MPEG-2 压缩编码。播出部将陕西 1 套、2 套、3 套及中央 1 套节目的数字电视信号和语 音与数据信号在传输中心前端进行处理,经编码、复用及适配后通过微波分别传送至发射塔和九号台。传 输至九号台采用 1+1 备份,使用 2.5 米双极化天线;传输至发射塔采用 1+0 备份,使用 0.6 米单极化天线。 同时配置网管控制系统可对所有硬件设备及微波线路的性能进行远端监控、报警等管理,保证了整个传输 平台的安全播出,提高了节目的技术质量。 【便携式卫星传输系统改造】 2007 年 10 月陕西电视台投资 229 万元,对 Flyaway 便携卫星上行系统进 行改造。配备一辆越野车,对其进行改装,增加备份设备,并将所有设备安装在车内,购置新的车载卫星 天线。该项目利用原有卫星传输系统设备,同时又使陕西电视台增加了一辆机动性强、技术较为先进的卫 星传输车,增强了新闻和大型活动节目制作传输手段,保证重大活动的直播,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69· 【22 频道备用发射机】 陕西电视台 22 频道(家庭生活频道)发射机是 1994 年购置的 20 千瓦 NEC 发射 机,由于使用年限久,机器老化,没有备件备机给安全播出造成隐患。2007 年 10 月投资 86 万元,为 22 频道增加一部东芝 10 千瓦全固态备用电视发射机,该机采用强制风冷,室内循环,空调制冷的方式,提 高了家庭生活频道无线传输的可靠性。 (赵小康等) 体 育 【体育科技出版物】 2007 年省体科所信息研究室内部出版发行 24 期《体育信息参考》、24 期《运动训 练文摘》 、12 期电子刊物《腾》 ,为教练员、运动员及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了有关竞技体育发展动态、竞赛信 息、反兴奋剂动态、相关省市备战全运会情况、运动训练的最新方法与手段、科研攻关与服务的最新动态 等信息;体科所还编辑出版了《2005 年陕西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一书。2007 年末,召开了全省国民体 质研究论文报告会,评选出 29 篇优秀论文予以表彰。编辑出版了国民体质研究论文专辑《体质监测科学 健身》一书,收录全省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科学健身、体质研究等方面论文 50 余篇。 【散打训练】 该项目来源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项目主要内容为: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 期间,冬训期间,重点课训练过程中,赛前训练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李俊杰) 文物与考古 【GIS 在秦始皇帝陵管理中的应用】 该项目 2004 年立项,由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吴永琪等科技人员共同承 担。该项目 2007 年已完成了立足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具有典型示范性的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 源管理 GIS 信息化平台。项目采用 GPS 和 RS 以及其他的物探、化探、测绘、监测等技术为数据采集手段, 地理信息技术为辅助研究工具,运用 VR 等可视化技术作为展示方式,在对文化遗产及相关信息进行全面、 立体管理。为开展文化遗产规划、管理、保护和战略发展决策,提供现代化的大型文化遗产地资源综合管 理 GIS 信息平台。2007 年完成了结题报告,已送交国家文物局审核。 【唐陵石刻超声断层扫描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立项,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马宏林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项目以超声无损探测技术为依托,利用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对石刻进行无损检测,并通过分析软 件的开发和使用,借助 CT 断层扫描成像的分析方法和接收信号的频谱分析进行数据分析,选择唐陵石刻 中较为典型的 7 件石刻作为检测对象,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内部风化裂隙带分布图。取得了石刻结构、石质 强度和裂隙分布的一手技术资料,为唐陵石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制定出了石 质文物超声探测规范(草案) 。2007 年该项目已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结题验收评审。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属于行业标准,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马 涛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根据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要求,立足国内情况,注重与国际体系接轨, 在调研、参考国内外已有石质文物保护方案文本、研究文献以及有关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最新综述基础 上,按照保护修复工作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等,对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制订中涉及的术语与定义、技 术措施与步骤、文本框架内容及格式进行了规范。该项目 2007 年 12 月完成了结题报告及规范的送审稿, 并通过了国家文物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 ·37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及图示规范】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属于行业标准,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马涛 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根据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程序、技术要求等,对石质文物病害涉及的术语与 定义、病害的分类定义、类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标识符号的体例系统等进行了规范。该项目 2007 年 12 月完 成了结题报告及规范的送审稿,并通过了国家文物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 【馆藏文物保护资质管理研究】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齐扬等科技人员共同承 担。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依法管理的要求和国内馆藏文物保护修复 的实际状况,研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实施资质管理制度可行性,并根据国内馆藏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制 定出馆藏文物保护资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供国家文物局参考。完成了《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与实 施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上报国家文物局修改审定。该项目已经结题,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 验收评审。 【耀州窑陈炉地区窑址考古调查与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立项,由耀州窑博物馆薛东星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经过对陈炉地区三大窑场遗址的调查,共发现作坊、窑炉 50 多处;其中发掘清理金、元、明、清 烧瓷窑炉 9 座,明代生产琉璃瓦的窑洞式作坊 1 组 3 座,琉璃窑 2 座;采集和出土金代至民国时期陶瓷、 琉璃建材、作坊具、窑具等文物标本约 12 万件(片),其中可复原器物 2700 件。通过考古调查和研究, 揭示了陈炉地区三大窑场的烧瓷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掌握了各时期的制瓷规模、种类、工艺等演 变与发展物证;探明陈炉地区三大窑场传承了黄堡窑场的制瓷工艺,是耀州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元代以 后,它替代了黄堡窑场,成为耀州窑后期的中心窑场和代表;确定了明秦王府琉璃厂的位置,为明秦王府 及其宗庙建筑所使用的琉璃建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弥补了史料记载之不足;填补了元代以来中国北 方陶瓷窑口系统研究的空白,为鉴定和研究中国北方元、明、清、民国瓷器提供了科学的断代标准器。2007 年该课题已结题。出版了《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发掘报告和《陈炉耀州窑精萃》图录。 【古瓷无损鉴定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立项,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齐扬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 目前采用科技手段鉴定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年代测定法,如碳 14、热释光测年法; ②元素分析法,如:测定瓷器的胎、釉的化学成分等;③老化分析法;④结构分析法:采用射线探伤方法 对陶瓷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现代仿品与真品的结构差异。项目研究目的:①通过追踪现代科技发展,研 究、归纳现代科学技术用于古陶瓷手段和方法;②以古耀州窑青瓷为研究对象,从古陶瓷制作工艺原理入 手,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分别从测年技术、无损探伤技术、元素分析技术等方面研究耀州窑古代青瓷的科 学鉴别的方法;③开展古代陶瓷特别是耀州窑青瓷的科学鉴别方法。已提交报告初稿。 【乾陵地理信息系统】 该项目 2003 年立项,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秦建民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乾 陵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庞大的文物地理信息系统,可供文物管理部门、文物考古工作、考古研究工作及遗 址规划工作应用,也可在网上或博物馆提供文物与地理信息查询,其存储量将达百万文字与数千张图片。 2007 年已完成这一系统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了这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总装和测试工作。据统计,装入文字 资料 50 余万字,图片千余张。这一地理信息系统内容较多,涉及到乾陵这一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考古调查、 文物资料、考古测绘、保护管理、保护方案设计、博物馆建设、旅游规划、历史资料、研究资料汇编、航 空遥感技术用于乾陵考古、现代科技用于乾陵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结题报告初稿。 【汉唐铜镜技术研究】 该项目 2003 年立项,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齐扬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中国 两汉和唐代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工艺达到辉煌的两个重要时期。该研究主要收集有关汉唐铜镜有关 资料和文献,特别是汉唐铜镜工艺的特点的研究成果,开展了相关铜镜的技术研究,对唐代特种工艺镜 11 枚,有关各个时代铜镜 20 余枚进行了 X 光摄影,对工艺特点进行了研究,并采用 X 荧光无损分析法对其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71· 成分进行了测定,对相关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已提交研究报告初稿。 【古代建筑油饰彩画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马涛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主要合作单位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博物院、东南 大学、山西古建研究所、颐和园管理处等。该项目通过“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制作技术调查与分析”“油饰 彩画传统工艺科学化” “油饰彩画原真保护技术”和“古代建筑油饰彩画材质及文饰数据库”等 4 个方面 的研究,为中国古代建筑油饰彩画传统工艺的科学传承、规范古法新绘的彩画工程质量、解决油饰彩画原 真性保护难点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古代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的 技术体系和方法。①古代传统工艺调查与研究方面。对北京地区(故宫除外) 、江苏、安徽(皖南)、陕西 等地区的古建彩画的图案题材、制作工艺、材料配比、操作规程及等级制度等的变化内容开始进行系统的 调研走访工作,并采集了部分标本样品。②建立古代建筑油饰彩画成分、配比和工艺及年代序列(数据库)。 已完成了数据库框架设计和基本信息分类设计。③古代建筑油饰彩绘传统工艺的科学化研究。进行了古建 彩绘传统工艺过程研究、传统古建彩画腻子的防火防腐改性研究、传统胶料的改进研究及有毒、紧缺颜料 取代研究。④古建油饰彩画的分析技术方法。开展了古建彩画制作中所涉及主要材料分析方法的研究。⑤ 古代建筑彩画病害记录、分析测试方法及风化原因研究。确定了陕西、江苏、安徽(皖南)等地区古建筑 彩绘点近 40 处,初步对调查点的建筑历史、现状、病害、彩绘的制作技法及图样等方面调查,及有关湿 度、温度及光线辐射对彩画老化的影响研究正在进行。⑥研发古代建筑油饰彩画原位保护材料、方法,制 定相关技术规范。初步研制出了一种环保型无机抗紫外线材料,筛选了多种环保型水性封护材料。⑦古代 建筑油饰彩画原位保护技术研究。结合中心承担的西安鼓楼以及蒙古博格达汗宫门前区古建筑彩画的保护 修复工作,对古建筑彩画的原位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了原位保护修复研究,目前正在对有关原位保护修复 方法进行总结。2007 年 11 月召开的第三方评估会议认为项目完成了年度任务。 【殿堂壁画盐害影响及脱盐方法研究】 该项目是十一五支撑计划“古代壁画脱盐技术研究项目”的子课 题。2006 年立项,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马涛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根据“古代壁画脱盐技术研究项目” 的总体研究计划,该子课题专门负责“古代殿堂壁画可溶盐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四川新津观音寺、河 北曲阳北岳庙、河北毗庐寺等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制作工艺壁画的可溶盐病害问题,进行了壁画及 支撑墙体湿度、可溶盐类型及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工作。了解了可溶盐的种类、浓度、可溶盐随深度及高 度方向的分布等,并基本掌握了殿堂壁画盐害影响的特点及活动或分布规律,并正在进行可溶盐对壁画的 主要破坏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研究,以确定影响壁画的可溶盐种类、数量及其分布规律,为“古代壁画脱 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提供有关殿堂壁画盐分活动规律的情况与科学资料。项目已完成年度任务。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 该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陕西历史博物馆承担其中的 “馆 藏壁画本体保护修复技术规范研究”和“馆藏壁画支撑体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张群喜、杨文宗。该 项目以陕西馆藏壁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馆藏壁画损毁机理分析、原真信息留取与有效信息提取、馆 藏壁画保护修复方法和材料评估、馆藏壁画保护修复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研究、馆藏壁画保存环境监测与 控制等方面展开重点技术攻关研究,制定馆藏壁画保护规范,为系统、科学地保护馆藏壁画,从而对全国 馆藏壁画保护起到技术指导和示范作用。并通过项目的实施,抢救一批濒危的馆藏壁画,推动馆藏壁画保 护和修复事业的发展,为科学、系统地保存、保护、修复、展示馆藏壁画提供重要的科学方法、基础数据 和理论依据。2007 年已完成对馆藏壁画保存状况的调查及评估,利用 X 光透视、紫外荧光成像、红外反 射成像、三维扫描、显微分析等方法对壁画进行了科学诊断与研究,同时分析鉴别了画面污染物及霉菌, 调查了壁画存在的病害类型,初步完成了利用科学方法对壁画修复技术和材料、支持体结构和材料、病害 形成原因的实验室评估,初步形成了对壁画画面污染物清洗、画面修复保护处理、石膏支持体去除的技术 规范。 ·37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陕西省陶质彩绘文物调查研究】 该项目 2007 年立项,由出土彩绘陶俑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秦 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周铁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该研究在广泛调查陕西省内重点陶质彩绘文物受损现状 及保护现状基础上,选取典型样本,分析不同陶质彩绘文物的病害,结合室内模拟实验与现场修复加固试 验,以现代科技的全新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与其他学科密切合作,开展深入研究,以期积 累大量原始性基础数据,探讨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加固材料与技术工艺,为科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 技术借鉴。2007 年已进行了咸阳市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宝鸡市考古队、凤翔县博物馆收藏 的陶质彩绘文物的数量、年代、级别、文物保护状况、文物保存环境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且取得部分了典 型文物的图像资料和文物的彩绘样品。 【中国蓝和中国紫研究】 该项目 2005 年立项,由出土彩绘陶俑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陵兵 马俑博物馆)夏寅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中国蓝(汉蓝)与中国紫(汉紫)是由西方学者命名的两种中国 古代特有的人工合成无机物,与埃及蓝同属一类物质,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发明创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 究,这两种无机物的使用从西周一直延续到两汉,尤以战国晚期与两汉时期为盛。该研究通过自然科学和 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查阅疏理近几十年的考古文献,并通过对博物馆与考古所中此类物品的实地调查 取样,采用现代仪器分析它们的物理化学特征。通过综合研究,初步建立这两种无机物制造使用的年代范 围和地域轮廓,为进一步理清它们的制造技术演变脉络做好基础研究工作。2007 年通过综合研究,初步建 立这两种无机物制造使用的年代范围和地域轮廓,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早期化学工艺和制造技术水平,阐 明中国古代先民发明创造中国蓝(汉蓝)和中国紫(汉紫)的历史脉络,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发明与创造 奠定了基础。 【馆藏文物登录及出入库操作登记规范】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属于行业标准,由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 馆朱学文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标准主要内容:以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为指导, 建立馆藏文物登记、分类、编目、建档工作规范及流程,以及相应操作规范要求等。标准适用于国内各级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登录工作;藏品的使用管理包括藏品出入库制度、出入库审批手续及审核,以及藏品使 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该标准适用于国内所有博物馆馆藏文物使用过程的管理、审批、跟踪、审核及记录。 主要技术内容:规定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出入库工作流程、相关记录文档、操作方法以及相关术语。2007 年 己完成送审稿,进入审定阶段。 【馆藏文物展览点交规范】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属于行业标准,由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朱学文等科 技人员共同承担。国内博物馆针对文物点交大多还主要依靠文字记录,且记录格式、记录用语均不规范。 使用影像资料记录文物现状的,也没有统一的标识符号。目前国内外没有此项内容的标准。标准的适用范 围:规范的内容是规定馆藏文物点交记录的内容、记录方法、文字记录的规范用语、书写要求、影像记录 的技术指标、文物现状的标识符号、点交记录单的标准格式,并对相关术语进行确定,因此适用于国内博 物馆文物点交工作。2007 年已完成送审稿,进入审定阶段。 【可移动文物包装运输标准】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属于国家标准,由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吴永琪等 科技人员共同承担。移动文物包装运输规范内容包括:包装对象的定义和分类、包装材料的分类和选择标 准、包装容器的技术要求、内部辅助支撑结构、填充结构的设计方法和要求、内部辅助支撑结构、填充结 构的设计方法和要求、包装有效性的实验方法、包装容器内部环境控制方法的设计、包装安全性和包装容 器内部环境控制的检验标准、文物包装运输标志以及存放堆码的安全要求、文物运输的技术、安全要求。 包装对象根据文物的质地、制作工艺等,可分为:金属、陶质、石质、牙角骨、书画、漆器、泥塑、壁画、 织绣、文献文书、影像、化石、标本、杂类共 14 大类文物。该标准是对行业规范《出国(境)文物展品包装 工作规范》的扩展与完善,为行业性推荐标准。2007 年已经完成了前期调研、提纲的制定,进入审定阶段。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73·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属于行业标准,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马 涛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根据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需求,立足国内情况、注重与国际体系接轨, 在调研、参考国内外已有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方法、有关研究文献以及相关文物、档案记录规范的基础 上,按照保护修复档案记录工作的程序、内容、技术要求等,对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中涉及的 术语与定义、框架结构、文本内容及格式进行了规范。2007 年完成了标准初稿的起草,经国内专家函审、 国家文物局标准办数次专家会议审核,11 月完成了送审稿,进入审定阶段。 【陕北大理河流域考古调查】 大理河流域考古调查是国家文物局“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生业 与环境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负责人:王炜林。2003~2006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大理河流 域的考古调查已进行过 4 次。2007 年,在对该项工作查漏补缺的同时,于 2007 年 8~11 月对拓家峁寨山 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拓家峁寨山遗址位于横山县魏家楼乡拓家峁村西南,蚂蚁河(大理河支流) 南侧名为寨山的山峁上。调查发现,寨山遗址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是一座四面被冲沟、河流环绕的封闭 式独立山体,东、南、西三面为 100 多米深的自然冲沟所环绕,北面为蚂蚁河。遗址地面散见大量相当于 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的陶片,以及少量蛇纹鬲陶片。在遗址的多处剖面上暴露有大量房址和灰坑遗存,山 体外围散见多处防御性石墙遗迹。此次发掘约 1000 平方米,发现房址 12 座,灰坑 11 座,灶坑及火塘 15 座,护坡石墙 3 段,踩踏面多处,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和骨器。12 座房址多为单间房,平面呈方形或横宽 式长方形,地面式房址多以石块砌墙,半地穴房址或为生土壁、或以石块贴筑生土壁形成石壁,地面和墙 裙均以白灰抹饰。房址多 2 间为一组,沿人工修建的平台环绕山体成排分布,房址间发现有踩踏地面相互 连接,表明其具有明确的共时性,为该遗址聚落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拓家峁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陕北庙底 沟二期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聚落结构、社会关系、人地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岐山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考古】 岐山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占奎。该项目在原 有工作基础上,重点开始转向对不同功能区本身特征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察。2007 年 9~12 月,由陕西 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凤凰山考古队选择了白草坡墓地与 2004 年庙王卜甲坑发掘 点之间区域开展工作,共发掘约 400 平方米。项目共清理商周时期的灰坑 52 座,房址 1 座。出土了大量 的商周时期陶片,有日用生活陶器、原始瓷片、骨器、小件铜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建筑材料,如砖、 瓦等。根据出土陶器的年代特征分析,这些堆积形成的年代集中在先周晚期至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在居址 区的 TG5 内的 3 座灰坑与 1 座墓葬填土内出土了 57 片卜骨与卜甲残片,其中有刻辞者 13 片,目前可辨识 的文字有 28 个。这是凤凰山遗址继 2004 年甲骨坑发掘之后又一次发掘出甲骨文字。从与甲骨伴存陶器判 断,这些甲骨年代当不晚于西周早期。清理墓葬 4 座。均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根据随葬品的特征判断, 其年代均为西周中期。从新地点的发掘发现了一定数量西周刻辞卜甲与卜骨,不仅从数量上丰富了凤凰山 遗址乃至西周甲骨文字研究的材料与内容,对该遗址甲骨出土空间分布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深 化对凤凰山遗址的聚落布局的研究;居址区发掘,对该区域内居址的性质与特征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显 示了该区域为聚落内高级贵族的聚居区;发掘为探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证据,为深入分析遗 址内部的聚落结构,探讨聚落本身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积累了材料。 【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考古】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等科技人员 2007 年对梁带村 两周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2007 年度发掘大、中、小型墓葬 26 座及马坑 1 座,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 器等珍贵文物 500 多件组。除了为该墓地的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外,有的发现填补了周代考古 方面研究的空白。M502 等部分“甲”字型大墓,在椁室和墓道放置有大小不等的多辆马车,是其他墓葬 所未见的新发现。同时,M502 出土了该墓地第一组较完整的陶器组合,鬲、罐的形制有西周晚期或略早 的特征,将芮国活动于韩城的历史上推了百年左右。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在此墓地的墓室四角各发现木俑一 个,为国内发现的一组最早木俑,填补了西周考古这一方面的空白。对于深入认识周代芮国的墓葬制度和 ·37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历史文化,以及周代礼制、封国制度的研究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部分青铜礼器铭文有“毕伯”“虢 季”等人名,将为探讨两周之际的芮国与这些国族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秦公一号大墓 1 号陪葬坑考古】 2007 年 7~11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研究院与宝鸡市考古队 及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联合对位于凤翔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西南侧的 1 号陪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项 目负责人:田亚岐。该坑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长 17.5 米,宽 3.1 米,距地表深 12.5 米,坑北壁距离秦公 一号大墓的西墓道南壁 12 米,与一号大墓中轴线平行。坑四壁局部不规整,呈现口大底小,略有收分。 坑底东西向依次摆设 5 组车,每组车前部分别有挽马两具。马头、车辕向东。马匹上部原铺设植物秸秆和 木板,车的厢部经过彩绘,而且装饰小玉片,1、2 号车的厢部保存相对较好,3、4、5 号车的厢部保存差, 仅残余少许。车体结构均为木制单辕结构,由辕、衡、轴、舆等组成,无车轮。出土有车马器、装饰用小 方形玉饰、骨器小件等。每组车马下面都设置一个长方形的殉葬坑。鉴于 3 号车车厢部残存较少,在不破 坏车马的情况下,清理了第三辆车下的殉葬坑。该坑为长方形竖穴坑,四壁修整竖直。坑内人骨骸一具, 葬具为木棺,侧身屈肢葬式,头向西,面朝南。从目前的发掘结果看,对 1 号陪葬坑的功能和性质有两种 推断:①可能系秦公一号大墓的祭祀坑。按照秦公陵园的分布规律,以完好而实用的成套车马有序排列, 能体现“视死如生”意义的陪葬车马坑应在大墓的东南侧,且过去已经被发现。而 1 号陪葬坑有车无轮, 结构单薄粗糙,无实用功能,应是专门用于祭祀的禺车,即木制的假车,说明在秦公大墓旁,除正式的陪 葬车马坑之外,至少还有以车马和其他牲体为祭祀内容的坑。②可能与秦公一号大墓没有关联,而属于另 外一座秦公大墓的陪葬车马坑。1 号陪葬坑的发现与发掘对于进一步了解秦公陵园布局和内涵提供了新的 资料,也为今后雍城大遗址保护工作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西汉帝陵大遗址保护】 2007 年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的汉帝陵大遗址保护项目以茂 陵为主开展工作。完成了茂陵陵园、陪葬坑、茂陵邑遗址、部分陪葬墓的勘探工作。茂陵的工作以及茂陵 区域内遗迹的 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对茂陵的范围、形制布局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 是茂陵 GIS 系统,为整个西汉帝陵 GIS 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工作不仅为下一步制定大遗址保护规 划提供了关于保护范围、保护对象的性质、内涵等方面详细资料,同时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建设规划提 供了参考。 【 “周陵”遗址勘探】 2007 年 3~6 月省考古研究院对周陵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和测绘。 “周陵”包括 南、北两座陵墓,因后世史料传称南陵为周文王陵、北陵为周武王陵而得名,其具体位置在今陕西省咸阳 市渭城区周陵镇北、西汉康陵以东、渭陵西北。此次对周陵的全面调查、勘探工作完成了周陵文管所征地 范围内以及外延部分等 0.62 平方千米区域内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勘探工作,探明了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 共用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并发现了 6 处建筑遗址、27 座外藏坑、161 座陪葬墓。结合以往 考古发掘资料与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调查勘探成果、采集的文物等,初步判断所谓的“周陵”其时代应 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墓,而非传说中的周王陵。 【基于多源遥感的古墓葬遗址信息提取研究】 该项目 2007 年立项,由西北大学刘咏梅等科技人员共同 承担。项目以汉代五陵原遗址为研究区域,根据考古学和遥感信息学原理,综合采用多源遥感影象,分析 各种古墓葬遗迹的光谱特征,建立墓葬遗迹遥感解译标志库;研究提出基于多源影象数据挖掘的地面遗迹 信息提取方法;探索针对地下遗迹目标解译的 SAR 雷达图象处理方法,基于 SAR 图象对地下遗迹进行初 步识别与提取,最终归纳提出古墓葬遗址信息遥感提取技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五陵原遗址进行遗迹遥 感调查与制图。该项目将为五陵原遗址保护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详实的基础资料;同时,为主动开 展黄土高原地区其他西汉帝王陵、唐帝王陵遗址以及大型古城遗址的遗迹调查提供关键技术,对促进国内 考古事业的定量化和数字化、提高大遗址保护的科技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75· 【法门寺地宫出土髹漆平脱秘色瓷器保护研究】 该项目 2007 年立项,由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 点科研基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军昌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项目拟研究的对象是 1987 年法门寺地宫 出土的、国内出土文物中所仅有的两件髹漆平脱瓷碗的保护修复。该项目将在开展相关资料查询、古代制 作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在一个可控的微环境中对髹漆平脱瓷碗的保存状况进行科学的调查,包括病害形式 及特征,并通过科学观察、分析和实验研究,在对其保存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髹漆平脱瓷器 的病害特征,寻找适于髹漆平脱瓷碗保存的最佳保护材料和实施工艺,使这一古代艺术珍品得以科学保护 和展示,也为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可借鉴的保护材料和工艺方法。 【石刻计算机三维彩色图象处理研究】 该项目 2007 年立项,由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 地(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周伟强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该项目以唐陵石刻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三维 模型和高精度图像的计算机拟合问题,通过对扫描后三维点云模型以及多种 3D 后期处理方式综合研究, 研发一种快速、准确的后期处理程序和方式,使得 CG 技术更好地运用在户外石刻的保护修复及考古研究 工作中。 【馆藏陶制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化预研究】 该项目 2007 年立项,由彩绘陶俑保护国家文物局重 点科研基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容波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规范化研究的预研 究工作,将在收集、整理国内外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文献以及文物保护相关领域技术规范, 认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对典型病害科学认知和检测的技术规范和有效的保护修复 技术研究。同时从保护修复方案制定到修复实施阶段在文本记录、图表绘制、分析检测、术语阐述等方面 对现有工艺再次评估,使之转化为操作性强的规范化流程。在规范共性技术环节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体系框架。 【文物建筑中砖石结构维修与加固技术规范】 该项目 2007 年立项,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 研基地齐扬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规范将在系统总结砖石结构古建筑维修与加固保护的工作程序、技术体 系的基础上,对“文物建筑中砖石结构维修与加固技术规范”的框架结构、文本内容及格式进行规范,拟 订国内“馆藏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内容框架体系”。规范文物建筑中砖石结构维修加固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 求,使“文物建筑中砖石结构维修与加固”工作更加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而且科学合理;同时通过该规 范各有关章节编写的内容,来促进国内砖石结构古建筑维修与加固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中国大遗址保护管理模式研究】 该项目 2007 年立项,由西北大学刘军民等科技人员共同承担。通过 对陕西省大遗址保护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取得成绩的比较研究,结合国际国内先进的文化遗产管理经验, 对陕西省现有成功的保护管理经验进行分析评价,探索适合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利用管理的模式,全面提高 陕西省大遗址保护管理水平。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和特点,将这些值得为全国大遗 址保护所借鉴的模式推广到全国范围。为中国的大遗址保护管理提供比较完备的保护管理方案。 【大遗址价值取向与管理体制关联性研究】 该项目 2007 年立项,由西北大学权东计等科技人员共同承 担。该研究试图从大遗址多元价值与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研究出发,探讨大遗址多元价值与不同利益 群体的价值取向、大遗址多元价值与大遗址管理体制变革取向的关联关系,从而为大遗址管理体制的改革 指明方向,为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增强保护与利用大遗址资源的合力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大遗 址具有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种类全、等级高的特点。以陕西省大遗址管理经营中的价值取向与管理 体制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全国大遗址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蒙古国博格达汗宫博物馆门前区古建维修工程】 2006 年国家文物局委托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承担的 中国政府无偿援助蒙古国博格达汗宫博物馆门前区维修工程胜利竣工。该项目是陕西省文物系统首次走出 ·37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国门承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国政府无偿援助 600 万元维修博格达汗宫博物馆门前区。该项目从 2005 年筹备,2006 年 5 月至 2007 年 10 月实施,共完成大门、东西便门、旗杆、砖照壁等 10 个单体项目的整 体维修和彩画保护。2007 年 9 月 28 日,中蒙文物专家组联合对博格达工程进行了验收,认为该工程严格 遵守了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修复原则,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合理,排除了建筑险情隐患,彩画保护修复依据 可靠,较好地保存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工程质量和效果良好,一致通过验收。 【顺陵陵园石刻环境整治及石刻修复】 该项目 2007 年主要进行了顺陵石刻的环境整治及保护修复工作, 首先对司马道十六尊石翁仲及北门石马的地基进行了加固、抬升及扶正归位,并对石刻周围地面进行了硬 化、散水处理,整治了石刻的保存环境。另外,对相继在北门发现的三匹石马等进行了缺失底座、踏板的 补配,并根据其残缺情况,参考已有石马的造型特点、尺寸,为展现文物原有历史风貌、最小干预及可辨 识性等原则,进行了“原状”修复。对顺陵墓冢南面东侧发现的石人头部残件、石羊头部残件等,也按照 2007 年第三次中日专家会议的意见,也照原样进行了复制。最后,为了下一步开展顺陵“四大件”石刻的 保护修复,对其进行了裂隙发育程度评估、三维计算机扫描—图像建模、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等研究工作, 来了解“四大件”裂隙与地基、与石刻本体形状、材质等的关系,在详细搞清其病害情况的前提下,明确 目前石刻应力的分布情况,慎重确定其保护修复的方案。 【乾陵西门石刻环境整治及石狮修复】 2007 年度乾陵石刻保护的工作重点是乾陵西门石狮的修复,石狮 本身已断成多块,狮身裂隙较多,且经过人为破坏,目前状况不太稳定,两腿和底座埋在西门不同位置。 上半年对西门石狮进行了科学修复,经过超声波探测裂隙走向、残块重量估算与锚固应力估算,同时考虑 石狮就位稳定后有可能产生局部沉降等地基问题等,制定了《西门石狮修复加固方案》 。对西门石狮地基、 底座及石狮进行了多技术的加固处理,将残断多处的石狮,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面貌和气势,并且确保了 石狮的安全稳定。2007 年乾陵石刻保护工作还有北门、东门石刻的环境整治和残断石刻的保护修复。西安 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已完成了环境整治方案,并已委托乾陵博物馆组织实施。 【桥陵北门、东门及西门石刻环境整治】 在石刻病害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桥陵石刻保护目前存在的主要 问题,决定将桥陵石刻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北门六马二狮,东、西门四尊石狮的环境整治及保护修复上。 编制了有关环境整治及保护工程的设计及技术要求,并委托蒲城文物旅游局组织实施。 【中德合作水陆庵泥塑保护】 该项目 2006 年立项,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合 作承担。合作重点内容:总结并规范泥塑群病害调查(包括稳定性)的方法和记录档案;完成一块较大实 验区内具有常见病害泥塑的保护修复并确定工作量;完成对墙内较大空臌部位所使用灌浆量的一系列实 验;完善泥塑和泥塑表面颜料的工艺研究;研究泥塑风化原因和机理;制定泥塑修复评估规范,此工作将 在后续进行的合作项目中陆续得以进行,包括保护修复的方法和材料、保护修复的效果评价方法等的研究。 【中德合作秦俑彩绘文物保护和修复】 该项目 1992 年立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德国慕尼黑文物保 护局继续合作,在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改进,秦俑彩绘重构方法,脆弱石铠甲的提取与修复以及利用三维 数字技术复原秦俑彩绘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双方合作开展了秦俑彩绘电子束加固保护技术的改进研 究,提出了秦俑彩绘保护电子束加固技术新方案,并进行实验;对二号坑新出土的三件跪射俑和两件立射 俑的彩绘进行了保湿加固处理,并对其进行了绘图和彩绘的记录。进行了脆弱石铠甲的提取与修复,共同 加固、修复了面积约 30×50cm 的一组石铠甲,并完成了穿缀甲片的铜丝合金成份的分析;同对彩绘绿面 跪射俑和一件将军俑进行了三维扫描建模工作,真实记录了陶俑的现状,并通过采集到的信息,应用到陶 俑的三维展示方面,同时还选取了一号坑的局部区域进行了 360 度的数字摄影工作;2007 年双方专家就秦 俑坑土遗址保湿处理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研究。 公用服务科学技术·377· 【中德合作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丝织品的保护】 该项目 1992 年立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继续与德国美 因兹博物馆合作,开展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以及梁带村两周遗墓葬 M502 的考古发掘。在出土文物 保护修复方面,进行了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丝织品的保护修复:对 T68 衣物进行织物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和 工艺研究,进行了捻金线残样的科学分析与研究、更换了原揭展丝绸衣物的衬板,并对部分发霉文物开展 了除霉和更换包装材料;完成了银残块和炸珠残样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开展了李倕墓出土冠饰的实验室 内清理及保护修复工作,以及李倕身体部分进行实验室内的清理工作。双方还对梁带村两周遗址墓葬 M502 开展了合作考古发掘,其重心工作是考古发掘过程中的原始信息的纪录(包括文字和照相记录)和以保存 原始信息为目的的现场文物保护。 【中美合作水陆庵泥塑数字化】 该项目 2005 年立项,由美国梅隆基金会资助,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承担。项目对多层空间、细节丰富、结构和布局复杂、面积巨大的彩色泥塑群,进行 二维高清晰图像的采集、制作和存储解决了拍摄和后期处理的难点,在国内外当属首次;多种技术的综合 应用,尤其是在三维测量、测绘建模技术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数据、不同种类的、海量文物信息数据 的存储和有效的使用以及创新开发的新的浏览及注释工具,实现了跨国际、多地域,多用户对项目产生的 各种成果的进一步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是数字技术在文物研究应用上的突破。项目建立的基于 Internet 的 文字、2D 图像、3D 模型等数据信息的综合信息平台可全面地使用多种资料对文物进行研究、交流、宣传 等;项目使用的三维扫描技术选择和对水陆庵泥塑应用的尝试,对该项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具有深远的 意义,项目中使用的各种技术在文化遗产应用有很好的示范性。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准备 正式出版。 【中意合作唐墓壁画保护修复】 该项目是意大利政府支持陕西历史博物馆项目的一部分,2007 年开展了 2 次为期 3 个月的合作保护修复研究。重点开展完成了“唐墓壁画画面美学修复研究与理念的研讨” “壁画 画面污染物清洗方法的研究” 。并完成中意合作唐墓壁画保护修复的《西安手册》的编写和“唐墓壁画修 复范例 DVD 制作” 。同时又开展了馆藏唐墓壁画保护修复前的光学调查与科学诊断研究,利用非接触、非 破坏性的 X 光透视设备、红外成像仪、紫外荧光成像仪、高清晰全景三维成像仪等对壁画的结构、病害、 修复痕迹、绘制技法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前对壁画存在病害、壁画内部结构、以往所 使用的修复材料及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完成了 4 幅壁画的壁画修复示范。 【秦直道遗址考古调查】 2007 年 4~5 月,省考古研究院继续对秦直道遗址富县段进行考古调查,发现 直道沿线的行宫遗址 1 处,其他秦汉遗址 3 处,并对发现的路面及车辙遗迹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项目负 责人:张在明。关于秦直道中段的走向,学术界一直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走陕北,其二认为走甘肃。此 次发现的秦代路面和遗物,为前一种观点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发掘中对秦直道路面的解剖,以及夯土路基、 排水沟的发现,或印证了文献记载,或补充了史料的阙如,也为秦直道考古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唐陵考古调查】 该项目由张建林负责。2007 年对唐肃宗建陵、唐宣宗贞陵、唐德宗崇陵进行了全面的 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调查和勘探发现的遗迹全部使用全站仪和 GPS 进行了详细测绘,为下一步完善 GIS 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建陵的陵园石刻,其艺术水平和工艺技巧都代表了盛唐时期陵园石刻的最高水 平。在以前发现 55 件石刻的基础上,新发现各类石刻 22 件,品种包括蕃酋像、牵马人、仗马、华表、毛 坯石人等。其中蕃酋像和毛坯石人都是首次发现,这对研究唐代雕刻艺术和唐陵石刻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贞陵考古基本搞清了陵园结构和建筑遗址的总体布局,同时获得了对贞陵石刻品种和规模的深入了解。这 些都为唐代帝王陵墓制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唐宣宗贞陵的后继规 划工作提供了基础信息。崇陵考古新发现石像包括残块共计 30 件,为目前经调查唐陵小型石像中最精美 品。有袒肩露臂的南亚风格、有的着唐代官服、有的身穿厚实棉袍、有的披着披风,这些形象各异、造型 ·37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精美的石刻,都是以前所罕见的,为研究唐代石刻艺术及中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马涛等)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79·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 概 述 关中“一线两带”是由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区和咸阳、渭南两个省 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带。以关中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 5 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 53 个县(市)区,391 个镇内的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省级星火技 术密集区构成的关中星火产业带。 2007 年,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化科技创新创业 和投资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西安高新区启动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建设,宝鸡高新区以建设 一流创新型园区为目标,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结合农业发展对高新科技的需求,围绕区域科技发 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以科技示范和创新服务领域为重点,咸阳高新区以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财源建 设为重点,渭南高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七建一平”,初步形成六大园区格局。以西安高新 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成为陕西省发展高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 区域。2007 年,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内五个高新区实现总收入 2428.186 亿元,同比增长 36%;总产 值 1844.101 亿元,同比增长 25.2%;工业增加值 600.973 亿元,同比增长 22.2%;净利润 149.672 亿 元,同比增长 59.3%;上缴税费总额 172.588 亿元,同比增长 43.3%。 2007 年,关中星火产业带各星火技术密集区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带动支柱产业发展。目前关中星火产业 带的 24 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3 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21 个。泾阳、耀州、渭 滨三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已进入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之列,五个有较强竞争力的星火技术密集区进入 “13115”科技创新工程。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概况】 2007 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创新 创业环境、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和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国际化为宗旨,启动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各项工作,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连续 5 年实现了 30%以上的快速增长,为推动西安经济发展和实现陕 西省“西部强省”建设目标做出了新贡献。西安高新区全年新注册各类企业 2053 户,累计注册企业达到 10734 家,其中外资企业达到 879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达到 23 家。全年实现在册口径营业收入 1887.50 亿 元,同比增长 36.78%;实现工业总产值 1316.32 亿元,较上年增长 37.45%;实现工业增加值 422.35 亿元, 较上年增长 44.36%;企业实缴税金总额 139.42 亿元,较上年增长 54.36%;实现净利润 108.73 亿元,较上 年增长 66.18%。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63.6 亿元,同比增长 20%;实际利用外资 3.62 亿美元,同比增 长 34.6%;实际利用内资 110 亿元,同比增长 30.5%;实现外贸出口 9.9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9%;实现 大口径财政收入 40.4 亿元,同比增长 5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5.1 亿元,同比增长 54%。 2007 年,西安高新区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年”这一主题,注重提升产业集聚规模,加快构筑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产业体系;注重提升项目结构层次,切实加大产业链上、下游等环节的引进力度;注重提升资源集约 利用水平,不断增强内涵式发展水平。通过政策创新,进一步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出台了促进服务外包产 ·38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业发展、创业投资等优惠政策,加大了对“515”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企业知识产权及标准化工作的 扶持力度,全年兑现各类扶持资金和税收优惠超过 8 亿元。注重搭建多层次的区域金融服务平台,积极破 解企业资金瓶颈,股份代办转让试点园区和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区)申请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有 10 家企业实现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上柜。 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益逐步显现,实现营业收入 1435 亿元,同比增长 34%。电子信息产业在经过近两年的结构调整后,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实现营业收入 302 亿元,同比增长 20%。其中,西安电连接器产业基地揭牌,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向纵深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在电力设备、汽车、电力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实现营业收入 520 亿元,同比增长 52%。新材料 产业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拉动,实现营业收入 465 亿元,同比增长 38%。生物医药产业在整个行业不景 气的形势下保持平稳增长,实现营业收入 148 亿元,同比增长 5%。 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聚集速度明显加快,全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 70 家,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 630 家。实现总收入 155 亿元,同比增长 38.4%;实现出口 7500 万美元, 同比增长 36.2%;新增从业人员 8000 人,从业人员总数达到 5 万人。以数字内容、现代传媒、建筑设计等 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全年引进户外传媒、航美传媒、优久网络等各类创意企业 551 家,吸引 从业人员超过 3000 名。 2007 年,西安高新区继续推进完善的市场机制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大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高新区经济增长进一步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 机制,建立了 IT、BPO、先进制造等产业人才实训基地,软件园被市人事局认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 范基地。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全年引进高端 人才超过 900 名,人才库突破 13 万人。 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319 家(累计 2288 家) ,现有高新技术企业 1310 家。全年累计认定技术合同 649 项,技术成果交易总额 4.66 亿元,技术贸易企业存量 473 家。截至 2007 年底,历年累计认定各类技术合 同 4300 余项,技术成果交易总额达到 28 亿元。涌现出一批获国家级科技大奖的企业,中船重工 705 研究 所和西安宇杰表面工程有限公司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和陕西 斯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高新区管委会被市政府授予年度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奖。 2007 年 8 月,中共西安市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 一流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 ,从“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是我市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战 略任务”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建立和形成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新体制和 新机制” “举全市之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等方面对西安高新区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 明确了从现在起到 2020 年西安高新区建设发展的方向及目标、任务。 【孵化器建设】 西安高新区软件园和先进制造专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 心,国家级孵化器达到 5 家,占全省总数的 62.5%(全省 8 家)。区内现有孵化器 18 家,孵化面积 101 万 平方米,全年新增孵化企业 250 家,新增毕业企业 30 家;孵化企业数量 1570 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成 功申报火炬计划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满足新药研发功能的完 整体系;先进制造专业孵化器新建 ROHS 检测实验室,快速制造共享技术服务中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能源新技术专业孵化器新建油品检测共享实验室及行业企业库、专家库;现代服务企业孵化器已聚集行业 企业 20 家。总建筑面积 11 万㎡的“瞪羚谷”竣工,2.7 ㎡的创业园工业厂房建成投运,孵化器集群进一 步壮大,技术创新平台得到大幅扩展。 创业导师制的作用进一步发挥,4 名创业导师成为国家创新基金专家委员会成员。与高校、企业建设 3 个 “实训基地” ,初步缓解了创业企业人才紧缺问题。由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牵头发起成立了陕西省科技企 业孵化器协会,协会会员包括 53 家孵化器行业相关单位和 4 位个人。 18 家孵化器名单(标*的为国家级孵化器)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81· 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 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 西安联创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 西安创新先进制造企业孵化器* 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留学人员创业园 西安高新区电子企业孵化器 西安高新区新型工业企业孵化器 西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西安莲湖科技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 陕西清华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 西安理工大学科技产业研发基地 863 软件孵化器 西安互联网专业孵化器 陕西九州生物医药科技公司 【留学人员和院士创新创业】 2007 年,西安高新区新创办留学人员企业 50 家,留学人员累计达到 496 名,目前有来自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700 余名留学人员在区创业和工作。全年有 50 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 省市各类科技计划,获得扶持资金 2222 万元。截至 2007 年底,全区累计有 335 个留学人员企业项目被列 入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计划,其中国家 “863”计划 6 项、国家火炬计划 13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1 项、科技部创新基金 84 项、省市各项科技计划 165 项,先后孵化留学人员创业的高科技项目 400 多项。 全年组织“院士创业西安行”活动 2 次,举办院士大讲堂 8 场,引进院士 15 名,截至 2007 年底,已累计 引进 48 名院士参与高新区院士创新创业工程。 【知识产权工作】 西安高新区通过知识产权培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和水平,加强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方面工作的力度;开通了“知识产权直通车”服 务热线,成立了“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为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出台了《促进企业发展知识产权的扶 持政策》,并对知识产权意识好、申请量大,设置和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相关制度的企业进行宣传; 依托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及专利信息分析系统,免费为企业进行专利查 询;编制了《西安高新区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 配合省知识产权局启动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其中高新区推荐的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西电捷通有限公司、西安皓天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 4 家企业被评为“知识 产权优势企业” ,17 家企业被列入省级扶持计划。成功争取陕西省知识产权资助受理及初审权落户高新区。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知识产权办公室被评为省专利系统先进集体。 知识产权申报数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增知识产权申报数 3899 件,其中专利 2262 件(发明 698 件、实用新 型 585 件、外观设计 979 件) ,同比增长 154.2%;商标 613 件,同比增长 101%;版权 1024 件,同比增长 100%。全年有 56 家企业 220 项知识产权获知识产权资助基金资助,其中专利 60 项、商标 105 项、计算机 软件著作权 39 项、软件产品登记 14 项、集成电路布图 1 项、其他作品登记 1 项,资助资金 31.85 万元。 截至 2007 年底,区内共有 340 家企业 1560 项知识产权项目获资助,资助资金 190 万元。 【标准化工作】 2007 年,西安高新区企业产品采标工作和高新技术重要标准研究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全 ·38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区有 30 个支柱(系列)产品获得采标确认,并取得采标证书,其中 19 个支柱(系列)产品同时取得采标 标志证书;参与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 6 个(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 90 个),行业标准 15 个 (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 85 个) ,IEC 标准提案 7 个,1 个企业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三 等奖(累计两家企业的 2 个标准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 【科技计划】 2007 年,西安高新区针对各类计划的支持领域、特点,认真组织协调,着力推进各类计划 申报的引导工作,同时积极鼓励平台建设,狠抓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全年获得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 立项 661 项,同比增长 90%;获得扶持资金 6.9 亿元,同比增长 35.8%。 国家级科技计划立项情况 全年共计 189 项,获得资助资金 4.83 亿元,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4 项;科技 部国家 863 计划 12 项,资金 4894 万元;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4 项,资金 2900 万元;信息产业部电子产业发展基金 10 项,资金 3430 万元;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 创新基金 59 项,资金 3370 万元;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 28 项,资金 100 万元;科技部国家级火炬计划 27 项,资金 100 万元;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资金计划 21 项,资金 3.33 亿元;科技部国家科技兴贸 6 项, 资金 180 万元;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2 项;国家大学科技园 1 项;中国软件出口工程企业 4 项;国 家人事部留学人员资助项目 11 项,资金 42 万元。 省、市科技计划立项情况 全年获得省、市各类科技产业计划立项 472 项,同比增长 184%;获得资助资 金 2.07 亿元,同比增长 244%。其中,省科技厅 158 项,资金 1.297 亿元;省息信产业厅陕西省信息产业 科技进步奖 8 项;省工交办(中小企业局)67 项,资金 80 万元;市科技局 173 项,资金 2800 万元;市高 新技术产业专项 19 项,资金 4100 万元;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20 项,资金 470 万;市经委 27 项,资金 315 万元。 新增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立项 52 项,包括创业研发园、软件园、生物医药研发园、集成电路设计西 安产业化基地、光电子基地、九州生物医药科技园等 6 个重点园区项目;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有限公司、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等 10 家工 程技术中心;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等公司的 11 个重大产业化项目; 陕西金叶西工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 25 个重大专项。 【名牌及驰著名商标】 2007 年,西安高新区有 2 个中国名牌产品到期经复评再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 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 7 个;新增陕西名牌 3 个,陕西名牌产品总数达到 35 个;新增西安名牌 9 个,西安 名牌产品达到 70 个。2007 年,西安高新区新增陕西省著名商标企业 27 家,新增西安市著名商标企业 44 家。截至 2007 年底,西安高新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 5 家,拥有陕西省著名商标企业 36 家,拥有西安 市著名商标企业 59 家。 (康凯) 国家级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概况】 国家级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宝鸡高新区)自 1992 年 11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 累计实现经营总收入 1300 多亿元,工业总产值 1300 多亿元,出口创汇近 10 亿美元,税收 55 亿元。累计 获得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新产品项目 506 个,陕西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70 多个,3 个品牌入选中国名牌,37 个品牌入选陕西名牌。区内拥有国际最前端的陆上石油钻采设备生产基 地;亚太地区最大的真空断路器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纺织电子仪器及设备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及钛 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专用车辆生产基地、新型化学建材生产基地和氨基酸生产基地。 2007 年,宝鸡高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的目标,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83· 按照率先发展、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区、项目带动、经营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大战略,坚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开发建设”三轮驱动,全面提升一期城市功能,强力推进二期产 业聚集,加快启动三期开发建设,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 2007 年底,高新区注册企 业 2690 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 130 多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 41 家,过 10 亿元的企业 8 家。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32.57 亿元,同比增长 42.1%;完成经营总收入 422.73 亿元,同比增长 52.4%; 完成工业增加值 121.20 亿元,同比增长 49.4%;完成出口创汇 3。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7.2%;完成财税 总收入 5 亿元,同比增长 66.7%。其中,高新区地方财政收入 8572 万元,同比增长 55.7%;完成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 82.43 亿元,同比增长 52.8%;全年新引进项目 71 个,完成合同引资 104 亿元,到位资金 39 亿 元,其中签订外资项目 8 个,合同利用外资 9038 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 115.73%,同比增长 40.34%; 到位外资 2169.6 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 105.22%,同比增长 24.5%,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日益 凸现。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显示:2007 年,宝鸡高新区经营总收入、工业总产值 等 6 大经济指标(见下表)增长率继续在 54 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其中,经营总收入增长率排名 第 1 位,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排名第 3 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排名第 7 位,出口创汇增长率排名第 17 位, 净利润增长率排名第 13 位,上缴税额增长率排名第 12 位,增长率综合排名位列第 4 位,经济总量不断扩 张,排名前移 5 位,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 2007 年宝鸡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 号 经 济 指 标 完成数值 同比增长(%) 1 经营总收入 422.73 亿元 52.4% 2 工业总产值 419.95 亿元 51.6% 3 工业增加值 121.20 亿元 49.4% 4 出 口 创 汇 3.63 亿美元 27.2% 5 净 润 29.49 亿元 54.8% 6 上 缴 税 额 29.84 亿元 30.9% 利 【五大优势产业】 宝鸡高新区以宝鸡优势工业资源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优势企业、发展非公经 济等措施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每年均以超过 50%的速度增长,以稀有金属、新型 建材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石油钻探设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通讯设备及器材生 产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制品、新型医疗器械为主的生物医药工程产业,以乳畜制品、烟草业为主 的现代食品等五大优势产业迅速壮大。宝钛集团的钛及钛合金材料在国内市场占有 80%左右的份额,年销 售收入突破 30 亿元;宝光集团的真空开关设备产销质量稳居国内第一,真空灭弧室产销量进入世界前五 强。长岭纺电的程控纺织电子 6 大类 30 多个品种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亚洲最大的纺织电子生产基地。 蒙牛乳业宝鸡公司通过短短两年时间发展,2007 年产值已突破 8 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乳制品企业。阜丰 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2007 年宝鸡阜丰科技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11 亿元,成为西北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 【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宝鸡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 力不断增强,产品的技术储量明显提高,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7 年,宝鸡高新区新增申请专利数 100 项,授权 53 项;新培育及获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34 家;获准国家级 科技计划项目 12 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5 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6 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服务平 台建设项目 1 个;获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75 项,其中火炬计划项目 5 个,重点新产品项目 7 个、重点技 ·38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术创新项目 25 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3 个、新产品开发项目 32 个,科技计划项目 2 个,中小企业专项 1 个。共获得资金扶持 2600 万元。 【部分科技项目简介】 HXFA299 新型高效能棉精梳机(2007 年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 化项目) 。由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 HXFA299 新型高效能棉精梳机属纺织行业高质量纺纱 关键设备。该产品是在 HXFA289 棉精梳机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技术、PLC 技术、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及 光、电、气综合处理技术,使钳板的摆幅减小,降低了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有效地降低了设备的噪声, 增加了整机运行的稳定性,缩小死隙长度与两点啮合处的距离,提高对纤维的控制能力,增强了梳理效果, 实现了对高速运动中的棉纺产品的全自动控制、检测,对条卷机、并卷机(或者条并卷联合机)生产的棉 卷进行梳理,排除一定长度的短纤维、棉结、杂质、纤维疵点,从而提高棉条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增 加纤维间的抱合力,进而大大提高棉条条杆的 CV 值,可将棉型纤维加工成高档精梳纱,以满足国内国际 市场对高档纱及制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对纺织行业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业机构,提高经济效益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 钛制便携式雷达方位结构系统 (2007 年度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由宝鸡市浩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钛 制便携式雷达方位系统可广泛运用于航海、探险、勘测、航空、车载等恶劣环境以及其他特殊方面。属于 新材料实用钛材深加工制造和机电一体化类的装备制造业关键部件,是一种新型复杂环境下使用的信标方 位结构系统。该系统采用特殊的冲压及焊接工艺和方法,按照严密尺寸、原材料多种综合组织性能,外形、 材质、公差、机械性能、物理性能等条件要求进行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能 满足车载和便携两种机动需求,机械部分重 5.6 千克,能承载 20 千克旋转体的 360 度转向力,且结构稳定。 聚芳烷基酚类导电高分子发热材料 (2007 年度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由宝鸡长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开发 研制的聚芳烷基酚类导电高分子发热材料主要应用在家用电器、石油化工、电力通讯、航空航天、农业园 艺等方面,属新材料领域的新型导电高分子功能材料。项目针对高温使用特点,优选了改性聚芳烷基酚树 脂为基体,使用乙炔炭黑、碳纤维、碳化硼等导电填料配方,经过特殊工艺制成新型导电高分子发热材料。 具有以下特点:①发热、使用温度可达 250~270℃,高于目前市场上应用的其他导电高分子加热材料。② 导电和发热作用稳定,使用寿命长,功率衰减率小,优于 PTC(陶瓷)等发热材料,其技术指标和应用范 围超过同类进口产品。 炭负载铂纳米晶加氢催化剂(2007 年度省级重点新产品项目)宝鸡市瑞科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研制 的炭负载铂纳米晶加氢催化剂可广泛应用在化工医药行业的三甲基氢醌、酮肟类化工物质、聚氨脂等百余 种化工中间体的生产,是新材料领域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类的新型催化剂。该项目应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和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创新工艺,使贵金属纳米晶在炭载体上有效分散。生产的铂炭催化剂炭载体粒径分布 适宜、比表面积高、机械和过滤性能优良,贵金属活性组分铂以超微细状均匀地分布在炭载体的表面,催 化剂的活性高,使用寿命长。项目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000m 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 (2007 年省 “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国家 “863”计 划项目)国内石油装备研发制造龙头企业——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于 2007 年 11 月 16 日研制成功 的,集 9 项专利技术于一身的 12000m 钻机项目,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全数字化交流变频控制技术,作业全 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其特深井钻机技术自主创新在国内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能保证在-40℃环境条件下 进行正常钻井作业,是目前全球技术最先进的特深井交流变频电驱动石油钻机。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不仅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列入 2007 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还被国家两院院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 展新闻” ,名列新闻榜第二位,排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之后。12000m 特深井石油钻机的研制成功,把 国内陆地和海洋深水油气田、大位移井及其他复杂油气田超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 次,并极大地提升中国石油钻井队伍在国际油气勘探市场的竞争力。 YK7332A 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 (2007 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 YK7332A 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是φ320mm 以下高精度、大批量以及特种齿轮磨削的磨齿设备,可适用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85· 于汽车、航空、机床等行业齿轮加工,特别适用于对齿形有修形要求及对齿根齿顶过渡部分有特殊要求的 高速齿轮和多联齿轮的加工,另外还可以磨削非渐开线齿形,如摆线齿轮、油泵转子、高精度花键和螺杆 等。机床选用 NUM1050 数控系统,同时利用成型修整软件,根据用户磨削工件要求生成数控系统数据文 件。机床磨削工作循环由数控系统控制,通过一次编程完成砂轮修整、补偿及工件磨削自动循环控制。配 备全封闭式罩壳,大流量冷却泵,恒温制冷设备,静电吸雾装置等设备,工作安全可靠,填补了φ320mm 以下高精度高效率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产品国内空白,其主要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政策支持】 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大会精神,宝鸡高新区工委、宝鸡高新区管委会于 2007 年 2 月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建设一流创新型 园区的意义和目标,强调要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必须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 创新体系,落实并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各种政策,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 的组织领导。 【 “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 2007 年 6 月, “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 50 个 产业集群之一。宝鸡高新区将以投资 30 亿元的宝钛工业园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百亿宝钛” ,建设宝钛 集团国家级研发中心和钛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孵育中心(钛专业孵化器)、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同时进一步建 成拥有钛镍加工、精密铸造、小棒丝材、难熔金属、装备设计制造等 10 大生产系统在内的中国稀有金属 材料生产科研基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集群内企业合作;并按照多元融资的方式建设“中国钛材 交易中心” ,力争把交易中心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国际性钛材交易市场。力争到 2010 年钛材加工能 力达到 1.1 万 t,市场占有率达到 10%以上,引领中国钛工业进入新时代。 【名牌产品】 2007 年 9 月 6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对 162 类产品 进行了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宝鸡高新区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宝石机械牌石油钻机”和陕西汉德 车桥有限公司的“汉德牌”汽车车桥总成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宝鸡高新区陕西汉德车桥有限 公司的“汉德牌”重型车桥总成、陕西宝成航空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宝花牌”高速并条机等 16 个 品牌入选“陕西省名牌”产品。 【国家免检产品】 2007 年 12 月 5 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 2007 年国家免检产品,宝鸡高新区长岭股份 有限公司的“长岭”电冰箱和宝鸡机床集团的 “忠诚牌”数控卧式车床、简式数控卧式车床、卧式车床 荣获国家免检产品。 【12 项目获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资助】 2007 年,宝鸡高新区的 12 项目获省“13115”科技创 新工程资助,其中 3 个项目列入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5 个项目获重大科技专项资助,4 个研究中心获准 成为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省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石油钻 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纺织测量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无偿资助】 宝鸡高新区获得创新基金无偿资助的 4 项目,分别是宝鸡市浩源特 种材料有限公司申报的“钛制便携式雷达方位结构系统项目”、陕西宝成-爱罗泰齐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申报 的“KLD-40 节能环保型列车新风空调器项目” 、宝鸡恒通电子有限公司申报的“数字化汽车油表传感器” 、 陕西恒鑫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申报的“HXFA299 型棉精梳机产品”,获无偿资助金额 200 万元。其中, “钛制便携式雷达方位结构系统”是一种复杂环境下的新型信标方位结构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优 于国外现有产品,重量只有国内外同类产品的 54%左右,应用范围极为广阔。 “KLD-40 节能环保型列车新 风空调器”使用了全新的换风功能,在不改变机组条件和原有接口参数的情况下,有效地改善了密闭车厢 ·38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内的空气品质,其核心技术已获得 2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数字化汽车油表传感器”在国内首次使用 316L 不锈钢材料作为弹性膜片和芯体基座,加速了汽车传感器生产的国产化进程。 “HXFA299 型棉精梳机” 的成功研发,将打破国外对该产品的技术垄断,提高纺织技术及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国产化程度。这 4 个项 目涉及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将成为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25 个项目获科技创新基金资助】 为了鼓励自主创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宝鸡高新区设立了地 方科技创新基金。2007 年,高新区组织科技创新基金专家,对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交的项目进行评审, 先后对 25 个科技型中小项目给予 650 万元的资助,发挥了创新基金的种子作用。这些项目涉及新材料、 电子信息、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等领域,项目执行期间可新增投资 1 亿元,实施后可实现销售收入 87.81 亿元,利税 7.39 亿元。 【获国家支持的基本建设项目】 2007 年,宝鸡高新区获得基本建设项目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支持金额 467 万元。该次获资金支持的项目包括:高新大道三期西段 A 标段道路及附属工程、滨河大道二期及附属 工程、卧龙寺渭河大桥及引线工程、高新区东区集中供热工程、高新十三路、十四路道路及其附属工程等。 截至 2007 年底,高新区累计获该项资金支持 1491.5 万元。 【中铁电气化集团宝鸡器材厂与世界 500 强企业联手】 2007 年 6 月 21 日,中德意合资项目在北京签约。 由中铁电气化集团宝鸡器材厂、德国保富铁路公司、意大利布诺米公司三方在北京举行合资签字仪式。根 据合同,三方将共同投资 210 万欧元,在宝鸡高新区组建合资企业,生产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接触网零部 件。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将拥有时速 300 千米及以上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核心技术,将开启中 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接触网关键零件国产化。 【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园” 】 2007 年 8 月,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友泰电子大厦等 6 栋孵化厂房正式开 工建设,该项目是宝鸡高新区火炬创新创业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一 个创新创业的广阔空间。6 栋孵化厂房占地面积约 12045 ㎡,建筑面积约 19000 ㎡,项目总投资约 8000 万 元,计划在 2008 年全部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必将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成为宝鸡高新区未来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宝鸡友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宝鸡彩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已入驻科技创新园。 【石油机械配套工业园】 2007 年 8 月 24 日,总投资 3.86 亿元的石油机械配套工业园在高新区破土动工, 首批入园的 7 个项目分别是:石油钻采设备项目、海洋石油钻井设备装配项目、石油钻采设备生产线项目、 石油机械设备配件项目、石油钻采机械设备厂项目、高精密数控机床项目及电瓶车控制器及喷丝板生产项 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 6 亿元,利税 1 亿元。石油机械配套工业园的开工,标志着高新 区三期渭河以南区域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创新平台建设】 2007 年 10 月 28 日,宝鸡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钛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孵育中心(钛专 业孵化器) ”建设项目,宝鸡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宝鸡汽车及零部件中小企业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2 个创新平台项目,获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资金支持,分别得到了 80 万元和 90 万元的无偿资助。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 2007 年 1 月 7 日,省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来宝鸡市高新区视察,听取汇报后,参 观了区内企业,市委书记姚引良、市长王宏、市人大副主任翟拴堂、常务副市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社 荣等领导陪同。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87· 1 月 20 日,在“和谐陕西·品牌盛典——2006 陕西经济发展品牌年度峰会”上,宝鸡高新区跻身陕西省 经济发展黄金级品牌单位行列, “宝鸡高新”荣获陕西省 10 大自主品牌中的“创新”品牌。此次活动由省 委政研室、省委党校、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等 11 家单位共同发起,省委副书记杨永茂、省人 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理参加会议,并为获奖单位授牌。 2 月 8 日,宝鸡阜丰科技有限公司“阜丰集团”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该股票公开认购倍数 630 多倍,当天成交 2.86 亿股,成交金额 8.63 亿港元。宝鸡阜丰科技有限公司是阜丰集团的子公司,也是国 内最大的谷氨酸生产基地,综合实力在同行业位居第一。 2 月 26 日,全市加快高新区发展工作会议在宝 鸡召开。会上,表彰奖励了 2006 年度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先进单位和 2006 年度宝鸡高新区产业发展技术 创新先进单位。市领导姚引良、王宏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奖单位颁奖。市委书记姚引良就高新区下一步发展 作了讲话,对高新区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同时要求继续加快项目建设,打造一流创新型园区。 2 月 28 日,长岭集团投资 3.92 亿元新建的长岭纺电工业园在高新区开工奠基。长岭纺电工业园是陕西省 装备制造业 100 个重点建设项目。工业园占地 11.53 公顷,建筑面积 10 万㎡。建成后的纺电工业园将应用 先进的系统集成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在线检测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形成一个集科研、营销、生产为一体的 全球最大的纺织电子科研生产基地。 5 月 10 日,省委书记赵乐际来宝鸡市高新区调研,市委书记姚引良、市长王宏、常务副市长、管委会主任 郭社荣陪同。赵乐际书记对宝鸡高新区的快速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就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化国企 改革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加快高新区发展战略,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 深化国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走在实现“三个率先”前列。 5 月 10 日,全长 4723 米的宝钛路顺利通车。宝钛路北起渭滨大道接高新八路,南至宝钛集团公司厂区, 道路设计宽度 25 米,双向 4 车道。宝钛路的建成投用,将促进宝钛工业园的建设进度。 5 月 14~15 日,省政协视察组一行 22 人在刘石民副主席的带领下,来宝鸡高新区对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 术大会精神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省政协视察组还分别视察了区内蒙牛乳业宝鸡有限公司、陕汽集团宝鸡 华山车辆有限公司、宝钛集团有限公司等 3 户企业。参观后,由市政协主席陈继荣主持,市政府常务副市 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社荣参加,举行科技工作汇报会。 5 月 19 日,总投资 1.3 亿元宝鸡富士特钛业项目在高新区开工奠基。该项目由中国最大的专业化钛粉生产 企业宝鸡富士特钛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具有 1000 吨钛铸锭、5000 吨锻造、700 吨机加 的年生产能力,可实现年产值 4 亿元,利税近 5000 万元。 6 月 8~12 日,宝鸡高新区在浙江省温州市成功举办项目推介会,20 多家温州企业对宝鸡高新区表现出浓 厚的投资兴趣,有 5 个项目已开始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管委会招商人员向温州客商们推介了高新区中央 商务区、三期、科技创新园等重点项目。温州及沪杭等地的企业家 200 多人参加了此次推介会。本次推介 会由台湾太平洋投资公司承办。会后浙江巨一集团董事长李爱莲女士来宝鸡高新区考察投资环境,并就双 方的合作进行了洽谈。 8 月 8 日,以钛材及钛设备加工为主的宝鸡巨成钛业有限公司建成投用。该项目总投资 7000 万元,形成了 钛板带加工、钛设备加工、钛复合材料加工等完整的钛材料加工制造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 1.2 亿元,上缴税金 200 万元。 8 月 24 日,宝鸡市首家五星级酒店签约落户宝鸡高新区。该项目总投资 3.5 亿元,建筑面积约 6 万平方米, 主楼为 26 层,总高度 100 米。该酒店是宝鸡大城市建设的重点配套项目,也是高新区中心商务区的标志 建筑之一。 10 月 21 日,宝鸡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等 10 个渭河流域治理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宝鸡高新区举行。集中开工 的 10 个项目分别是宝鸡高新区、高陵县、岐山蔡家坡、凤县、扶风县、兴平市、泾阳县、旬邑县、渭南 西区和蒲城县污水处理厂。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市领导王宏等出席开工仪式。 11 月 9 日,陕汽集团宝鸡华山工程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签约仪式在西安举行。宝鸡高新技术开发总 ·38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公司总经理王琳、陕汽集团董事长张玉浦、宝鸡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袁军晓、陕汽集团宝华工程车 辆公司董事长王勇伟分别代表投资方在合同上签字。吴登昌、姚引良、王宏等省市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12 月 28 日,宝鸡高新区举行建区 15 周年庆祝大会。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科技部党组成员、 《科技日报》 社社长张景安、各国家级高新区、省内各地市纷纷发来贺电,对宝鸡高新区建区 15 周年表示祝贺。会上, 市长助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琳回顾总结了高新区 15 年的发展历程。高新区党工委、管 委会向在高新区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管委会员工授予高新区建设功勋奖章。省委研究室、 省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厅及市领导姚引良、王宏、郭社荣等出席庆祝大会。 (王雄伟) 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概况】 2007 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 农业发展对高新科技的需求,紧紧围绕区域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的创 新服务职能与桥梁纽带作用,以科技示范和创新服务领域为重点,集成科技和人才优势,强化科技平台建 设,狠抓科技创新、推广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成果转 化取得新突破,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广泛。 【科技资源】 ①新增科技机构。一是陕西省农林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2007 年,省政府同意在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加挂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牌子,主要围绕陕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和推广工 作,为科技示范推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部门的支持,批准在杨凌建立了 3 个 以企业为依托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即陕西省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中心、畜禽工程技术中心和果蔬工程 技术中心。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管了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年内获批新建设了 4 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即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 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被陕 西省列入“13115”工程建设项目给予支持。整合了干细胞科研平台和生物技术平台,拓展了生物技术大 平台的功能;成立了软件工程中心、小宗粮豆研究中心等 13 个校内研究机构。该校首次获批了 1 个国家 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增了 3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 2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研究生院正式挂牌建立。 四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年内成立了“三农发展研究所专家顾问委员会”和 14 个专业研究室。②创造科技 条件。2007 年,示范区重点抓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入区建设,圣羊乳业、绿色食品等 24 个项目 新开工或在建;聚粮面粉、本香食品、朗城秸秆等 10 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建文化室 17 处、农家 书屋 6 个;电子农务用户发展到 2300 多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获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成为 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农学类部级查新站。全年接待各类读者 180 万人次,电子文献阅览 64 万余人次。档 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建立了分类数据库,实现了一万多条档案目录网上查询和检索。新建多媒体教室 45 间,多媒体教室总数达 144 间、16629 个座位,可供科技人员开展培训与阅览。全年共获批“动物胚胎 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类重点研究基地 5 个。完成了科技部、教育部对“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和“西部环境与生态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和验收工作。向省科技厅申请对“陕 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验收。共计购买进口设备 95 台(件) ,国产仪器 56 台(件)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千阳旱作农业实验示范基地” ,全方位开 放实验室、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保证科技人员工作的需要。(3)培养科技人才。2007 年,示范区积 极协助两所大学引进和培养人才,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 2 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8 人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已公示,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 12 人。 在农业部首次启动的 10 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中,该校在苹果、小麦、油菜、玉米、棉花等 5 个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89· 领域争取到 1 个首席科学家、10 个科学家和 5 个试验站站长,涉及研究领域和专家数量均居全国农林高校 前列。该校争取到“苹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主持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岗位。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 2 个、第一类特色专业 9 个、第二类特色专业 3 个;获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 2 个、第二类特色 专业建设点 4 个、教学团队 2 个。 【科技投入】 2007 年,驻区院校和企业投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资金 2 亿多元,投入力度创 历年之最。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7 亿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113 万元,入区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 2862 万元,示范区财政科技拨款 1595 万元,较去年大幅增长。用于创新资金 1.5 亿元,示范推广资金 3700 万 元,特别是成果转化资金达 2080 万元,是上年的 2.8 倍。除两所大学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各类科技投入 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 2862 万元,是上年度 522 万元的 5.5 倍。 【科技管理】 ①项目管理。2007 年,示范区有针对性地遴选提出“十一五”期间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项目,建立了科技项目库,为争取科技项目奠定了基础。已 经形成了高校承担研究计划、行业计划、支撑计划和 863 计划等重大项目,企业承担技术成果中试和产业 化项目计划的科技创新格局。全年示范区与两所大学共推荐申报多种类科技项目 1258 项,其中示范区申 报 397 项,获得批准的省级项目 62 项,科技部项目 10 项,争取到科技资金支持 4527.5 万元。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 835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 220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 项,课题 8 项; 863 计划专题 11 项,重点项目 2 项;国家基础性工作研究专项 1 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 项 17 项;陕西省 “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21 项。经费超过 100 万元的项目 41 项,超过 1000 万元的 项目 3 项。同时,加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导工作,申报国家基金申报 299 项,较上年增加 39 项,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4 项。获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专项 11 项。杨凌职业技术学 院全年新审批项目 26 个。年内示范区组织专家深入项目实施区,共检查各类项目 28 次,召开项目汇报会 19 次,自查、验收国家重大项目 17 项;组织专家两次赴西藏林芝和新疆伊犁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落实杨 凌与两地的签约项目,两次培训农民 500 人次。会同咸阳市农发办集中 10 天时间对 4 年来的项目执行情 况进行检查,促进推广项目的落实。据统计,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合作项目落实率达到了 85%以上。 同宝鸡、榆林、渭南的合作项目落实率达到了 70%;示范区围绕省内 10 市和省外部分地区主导产业和特 色产业发展,结合杨凌农业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制定了《2007 年杨凌农业科技推广 项目申报指南》 。广泛征集,认真评审,精心筛选,确定 2007 年度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专项资金项目计 划,安排项目 49 项,资助经费总额 1259.5 万元。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计划,资助 12 个项目,资助金额 130 万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定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办理流程 和科研项目申报流程;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系、 所)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等重要的科技管理文件及一系列管理办 法,使项目实施更加规范。②成果管理。2007 年,示范区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奖评审推荐工作,在加强项目 检查、验收的同时,对执行效果好、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积极组织鉴定和报奖。全区共获省、部级以上科 技进步奖 27 项,其中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0 项。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年组织申请科技 成果鉴定 9 项,组织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 3 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16 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 术奖励项目 5 项,杨凌示范区、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林业厅科技成果奖励项目 17 项,陕西省专利奖励 项目 2 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5 项;推荐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8 项,获得省部级成果推广奖 7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2 项。另外,还组织申报陕 西省林业厅林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2 项,均获一等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全年共有 16 个项目完成研究任务, 向农业厅推荐了两个项目参加 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其中“优质油桃设施栽 培示范基地”作为拟奖项目正式公示。示范区鼓励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引 进消化、推广转化,加强关联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组装。各试验示范站围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39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组织多学科、多专业协同的专家团队,示范推广了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优质苹果生产八项关键技术,使优 果率较上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果农人均收入 3000 元,较上年净增 300 多元,带动全县新建果园 2 万多亩。 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开展了甜瓜穴盘基质育苗示范,培育甜瓜苗 30 万株,建立示范户 1000 个,辐射带 动发展甜瓜 3.6 万亩,取得了亩均收入 5000 元以上的较高效益,并以试验站为纽带,探索了甜瓜产供销一 体化的经营模式,组织外销甜瓜 46 万千克。山阳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建立的 560 亩核桃高接示范园,嫁 接成活率达到 95%以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引进陕单 308、郑单 958、浚单 20 高农一号和农大 108 等到 5 个早熟、高产、优质新品种,大力推广了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花椒生产中重点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 治技术” “花椒人工干制” “花椒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指导示范户在“设施油桃温湿度变化规律及温室病 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番茄、辣椒、黄瓜等主要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 “奶牛饲养管理规 范化操作技术” ,进行标准化生产。 【科技信息服务】 2007 年,示范区在继续办好农业科技推广网站的同时,整合科技信息资源,支持示范 区信息中心联合陕西移动继续实施“农信通”科技信息服务项目,又与陕西电信推出“信息田园”科技信 息服务项目。加强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充分依托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借助网 络、电信、电台、电视、报刊等现代媒体,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务。杨凌农业科技推广 网站累计点击率超过 6 万次,平均每天 200 次以上。此外,还依托各示范基地(站)建立了苹果、猕猴桃、 小杂粮、蚕桑等一批专业信息服务网站。 【科技创业服务】 2007 年,示范区重点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已建成项目投产达效、做大 做强。全年新增入孵企业 22 家,火炬园入驻企业 3 家,实现经营收入 185 万元。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在为企业服务中,一是围绕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有关计划,积极组织企业进行项目策划和申报。全年组 织企业申报了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省科技厅科学研究发 展计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累计推荐省科学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 批 268 项,省“13115”科技创新工 程 2 批 83 项,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项目 2 批 30 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6 项、火炬计划 8 项、星 火计划 2 项。二是积极开展企业管理培训。先后邀请省科技厅计划处、高新处等主管科技计划的省级行政 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示范区内企业进行了全面培训,全年举办培训班 2 期,培训企业人员 90 余人次。示 范区创业中心经过与科技部反复沟通,被科技部确定为创新基金投资服务机构,通过该机构每年可为企业 申报创新项目 12 项,每项资助 40 万元。全年共组织企业申报初创期企业创新项目、陕西省“13115”创 新工程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留学人员引智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国 家农业综合开发世行科技项目、陕西省专利产业化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中小 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陕西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和示 范区专利资助项目等 53 项,获批 9 项,累计获得资助 232 万元,全年先后协助杨凌三和印务有限公司、 陕西龙源包装印刷材料有限公司和杨凌迪高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累计申请办理 1050 万元的国家开发银 行中小企业贷款。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融资、投融资发展策略、基金市场行情与投资策略、饲料行业发展 研讨、企业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认证、企业经营管理、创业投资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座谈、研讨活动 10 场(次) ,参加人数 430 多人(次) 。协助锐丰公司、天力公司、金石牧业公司、元宝枫公司、大农饲料公 司、岭南春茶叶公司等企业协调解决生产场地、项目对接、企业注册等困难和问题 100 多件(次) 。依托 创业中心开办的物流中心,开展企业产品流通服务工作,配送货物 12000 多件。及时跟踪了解国家和地方 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及科技孵化器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方向,深入调研论证,及时编写并申报了 2007 年度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创新机构创新项目、国家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国家公共技术机构补助资金、国 家出口企业结构资金建设项目、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陕西省专利孵化项目、陕西省外经贸发展促进 专项资金项目等 8 项。已获批 5 项,获得资助 337 万元。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91· 【专利技术服务】 2007 年,示范区申报专利 200 项,较上年增长 11.1%。企业申报专利 90 项,占专利 申报总量的 45%,其中,申报发明专利 60 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年申请专利 104 件,获授权专利 37 件, 其中国家发明专利 31 件;审定农林果作物品种 34 个,其中国审品种 5 个。完成了“西农 889” “西农 979” 等 15 项农林作物品种、专利、技术秘密成果的转化。形成有意向合同 9 份,完成 7 份,其中作物品种实 施许可 6 项,专利权实施许可 1 项。向 3 家企业发询价书,往来书面函件 20 余份,接待企业相关洽谈人 员 10 余次。7 项技术成果实现了技术转移,转让金额 187 万元。 【科技培训服务】 2007 年,示范区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培训方式,研究提出了《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培训 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安排了农业科技培训专项,筛选确定了一批农业培训专家,走出杨凌,走进示范辐 射区,围绕新农村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内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 动。全年共开展多种类、多层次培训 1574 期次,其中农业管理干部培训 34 期,培训人员 1333 人;开展 农村村官培训 47 期,培训村官 1454 人, “村官”培训工作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赞誉,新华社《动 态清样》刊登后,中央、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分别作了重要批示;开展妇女培训 20 期,培训人员 1939 人; 开展国际合作培训 3 期,培训人员 87 人;利用“3·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4·26 世界知识产权日” “科 技之春”等活动,深入开展了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活动,营造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提高区内广大 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联合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大学生知识产权 知识竞赛活动,100 多名干部、1000 多名大学生参与了活动;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杨凌举办了全国农业 知识产权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 80 多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接受培训;与省知识产权局共同组织了高校 巡回报告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 1000 多名专家和学生听取了报告。全区各培训单 位和承担的各类项目累计开展各类农民培训活动 1574 场次,培训农民 175393 人次。开展农民职称评定 14 期,来自 8 省 20 市 63 个县区的 1001 名农民获得杨凌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杨凌农科品牌效应逐步扩大, 杨凌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农业科技培训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开展多形式培 训活动、培养多层次农村人才的目标,加强了对各试验示范站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一是利用农闲季 节,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来学校集中培训,开展了苹果、蔬菜、甜瓜、茶叶、核桃、葡萄等 7 期 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 300 多人;二是依托各试验示范站,结合农时季节对基层农技人员、示范户和农民 进行短期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 200 多期,培训基层干部、农技骨干、农民技术员 15000 多人次,培 训农民 30 多万人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完成各种培训 73 期次,培训人员 9290 人次。受训农民科技 文化素质和运用科技致富的能力大大提高。 【科技宣传服务】 2007 年,示范区和两所大学以第十四届农高会为平台,共展览、展示、交易农业高新 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 5000 多项,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日本、美国等 22 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 1000 多家企事业单位、147 万人(次)参展参会。促成项目洽谈、技术成果及产品交 易总额 203 亿元,利用外资 4.17 亿美元。集中展示了农作物良种、设施农业、农业机械、畜牧养殖、农产 品加工、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和成果。同时举办了“一村一品”推广展、 “兴农先锋”事迹展、 “万 村千乡市场工程”成就展、新农村建设图案展、妇女手工艺品展、区域农业创新展、中澳农业合作展和加 拿大农业技术产品展等 8 个专题展;开展了“2007 中澳农业合作周”活动、设施农业国际研修班和水土保 持与旱作农业国际研修班,面向 30 多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 87 人。与加拿大圣海辛特市缔结为友好与经济 合作姊妹城市,推介合作项目 50 多个,21 家澳大利亚企业找到了合作商机,为双方农业企业、科研机构 深化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组织了“中外农民创业”论坛,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 9 名杰出农民代表 和农场主登台演讲,畅谈创业致富经验;进行了农业技术讲座 19 场次,培训 1500 人次;百名专家现场咨 询服务,咨询人数超过 6 万人次;农业科技书市受到各界人士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重点突出了实物展示,共设计精装展位 14 个,展示新技术、新成果 50 多项,实物 168 种,采取专 家现场宣讲,提高了展示效果,并组织了“百名专家团” “鉴宝农高会” 、眉县优质猕猴桃产品推介会等活 ·39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动,累计接待国内外参会人员 60 余万人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征集了近几年学院取得的最新科技成 果,筛选了能代表学院科研水平的 16 个项目在大会上展示和交流。选派了 28 名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参加 了“百名专家教授咨询”活动,发放实用技术资料 2.5 万份,咨询农民 6000 余人次。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设施农业、种子管理和中药材方面的专家教授组成“杨凌农业科技宣讲团”,赴 新疆伊犁、西藏林芝开展科技宣传,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赞扬。 《伊犁日报》、伊犁电视台、伊犁人民广 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都做了现场报道。林芝行署常务副专员李宏还专程来杨凌考察,对杨凌给予林芝的支持 表示感谢。 《陕西日报》还在头版以《科技之花开放在雪域高原》为题进行了报道。为了弘扬创业精神, 激励、表彰、宣传创业典型,创业中心与杨凌电视台联办大型电视专题报道《十年创业再回首》,共制作 13 集,时长 60 分钟;与农业科技报社合作,在《杨凌时讯》上以《创业在杨凌》为专题展示毕业企业及 入孵企业形象,共宣传企业 12 家。全年在中央和省级以上媒体刊发宣传稿件 500 多篇,策划了以大学为 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等专题报道 10 余个,产生了较大影响。向教育部、陕西省上报信息 360 篇,被采 用近 100 条。 【科技合作与交流服务】 2007 年,示范区继续按照“政府支持、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合同管理”的校 地(企)科技合作管理模式,一是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合作。在国际上邀请到加拿大农业部首席科学家依 万.马特尔先生带领的加拿大包括农业部、爱尔伯塔省高等教育及技术部、圣海辛特市、加拿大驻华大使馆、 中加农业发展项目北京项目办公室、加拿大种猪出口商协会、中加农业国际研发中心(上海佳迈农业技术 服务有限公司)等 15 家单位参加农高会。积极加强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的联系,签订了中加旱区 农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实质性的项目;签署了“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合作备忘录”。通过活动的 开展,扶风一农民企业家已和加拿大生猪出口商协会签订了引进良种种猪协议,项目金额超过 1000 万元。 接待国内 30 多个考察学习团队。推进与西藏林芝、新疆伊犁、省内咸阳、宝鸡、渭南、商洛、汉中、安 康和榆林等地科技合作签约推广项目的落实,加强与周至县、武功县的区域合作。先后与省内 10 个市及 甘肃、宁夏、山东、内蒙古等地 20 多个市、县政府和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累计争取横向科技合作 经费 400 多万元。二是积极发展科技会展产业,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农高会、苗木交易订货会、医药保健 产业博览会,进一步扩大科技服务范围,提高了杨凌知名度。全年对外科技示范带动效益达到了 60 亿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待来访外国专家 137 批次、580 多人(次) ,接待了 52 名港澳台人士来校访问讲学。 学校共有 244 人次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或校际交流,层次和 数量较 2006 年均有明显提高。与马里兰大学、悉尼大学等 7 所国外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中 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 个国际合作平台,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正在 协商筹建。争取到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33 项,到位经费 750 万元。成功举办了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论坛, 发表了《杨凌宣言》 。举办中奥生态能源国际研讨会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10 个,各类国际学术报告会 171 场次,参会外籍专家学者 294 人次,进一步拓宽了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和领域,为科教人员广泛参 与国际交流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甘肃永登县政府签订农业科技合作协议;“陕西省教 育厅与兴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开展科技产业合作的协议书”,明确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协议执行 的技术依托单位。 【科技创新】 健全创新体系。制订出台了《杨凌示范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和《关 于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导全区科技事业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 的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形成。2007 年,示范区获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有陕西省果蔬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太空生物制药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已上报科技厅的有陕西省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蚕桑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陕西省肝病毒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拟组建的陕西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肉制品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陕西省血液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植物提取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创新平台。示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93· 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了科技部“杨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陕西省中小企业局“中小企 业创业培训基地”两大项目,积极搭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示范区创业中心打造并完 善了农化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畜牧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物医药产品共享检测服务平台、循环农 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服务平台以及中小企业创业技术服务平台等五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这些平台贴合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为提升创业中心的企业孵化功能,提高孵化企业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为 入孵企业、科研单位和中介服务机构之间搭建起相互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的有机 结合,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体两翼”推广格局已经形成。 “一体两翼”工作是指以基地建设为 主体,以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信息服务为两翼,促进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一是科技示范。主要围绕省内、 省外部分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示范。2007 年新建示范基地 8 个, 部分示范基地已经显现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山阳核桃板栗、安康水产、清 涧红枣等 3 个试验示范站和海南良种繁育、石泉蚕桑、关中玉米、阎良蔬菜等 4 个试验示范基地。杨凌职 业技术学院在彬县先后启动和开展了陕西省小麦良种区试、国家黄淮小麦良种区试;彬县柿、枣基地建设、 彬县苹果、梨生态项目建设及彬县 “种、养、沼”三位一体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等科研项目 11 项;初步 建立了绿色苹果、优质柿子、枣树幼树、养殖生态、礼品西瓜等示范点 5 个,示范点经济效益高出大田 30%~ 40%。在凤县平木镇白蟒寺、烧锅庄、寺河三个村分别确定了花椒无公害示范园、在刘家庄建成核桃高效 栽培示范园。杨凌作为重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日益凸显。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打造农业科技培 训五大特色品牌。2007 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院与当地政府签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科技产业合 作的协议” 。在杨凌穆家寨包村中主抓示范户,并与他们签定了责任书。初步形成了农业管理干部培训、 村官培训、国际农业科技培训、农民技术职称培训和妇女培训五大品牌。三是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扩大信 息服务领域。支持信息中心联合实施“信息田园”工程,开通了 96889 服务热线,传播农业技术,杨凌示 范区被批准成为信息服务示范区。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 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下,提出了《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调研方 案》 ,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8 名专家教授,深入农村、深入基地、深入项目实施区、试验站和专家大院, 采用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查阅有关材料等方式,系统收集了大学推广模式相关的影像资料、支撑数据 等。广泛开展推广模式调研活动,年底, 《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调研报告》初稿已基本形成。在农业推广 模式创新中,主要是围绕陕西农业区域主导产业,组织多学科融合、多专业协同的专家团队,在主导产业 中心区域选择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支持力度大的地区,开展科技示范与推广。支持杨凌电视台扩大“百县 联播送科技”和“农事 110”等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在省内洋县、城固等县区以及甘肃天水、章县 等 60 多个县区联合播出。继续支持农业科技报社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报》媒体推广模式”示范带动效 应,先后在陕西、山西等地建立的 19 个科技示范基地,涉及农户 4500 多户,面积达 4.5 万多亩,累计为 农民增收近 6000 多万元。大学推广模式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并获得财政部 2000 万元专项资金。 【科技旅游】 2007 年区内建成了以农业科技主题的教稼公园,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博览园、品种园等 农业科技为特色的旅游促销力度,依托科技优势,同中国旅游报、陕西广播电台、杨凌电视台合作,通过 开辟《印象杨凌》栏目,策划编印旅游文化台历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宣传科技旅游资源,全年开展大规模 旅游促销活动 3 次,接待游客 185 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3.1 亿元。 【主导产业】 2007 年示范区重点扶持生物制药、绿色食品产业扩大规模,发挥集聚效应。生物制药、绿 色食品、环保农资、农牧良种繁育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形成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物制药、绿色食 品、环保农资三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5.47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92%。其中,生物制药 产业总产值 14.6 亿元、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 4.52 亿元、环保农资产业总产值 6.54 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 53%、16%和 23%。农牧良种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3 亿元,增长了 18%。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生猪、奶牛养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业。建成 3 座 2000 头以上商品猪养殖 ·39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小区和 4 个光明猪推广小区,建成了西北最大的无公害生猪屠宰生产线,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 3 个。 全区生猪存栏 1.3 万头,鲜奶产量达到了 2 万吨。推广“一棚两种三收” 、大棚沼肥综合利用、果树“一边 倒”等实用技术,扩大设施农业的生产规模,提高效益。扶持市民体验农业园、生态民俗接待、传统手工 业加工等专业村壮大规模。及时兑现粮食直补、大中型农机具购置等补贴政策。 【名牌产品】 2007 年示范区打造的恒兴果汁、亨通光华、麦迪森制药、当代蜂业、圣桑食品、华秦饲料 等 8 户企业的 9 个产品荣获 2007 年度“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 2007 年参加评估和验收的重点科研机构一览表 序号 基 地 名 称 主 管 部 门 评估/验收结果 1 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顺利通过 2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部 顺利通过 3 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筹备验收 4 陕西省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 筹备验收 2007 年成立的校内研究机构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依 托 单 位 负责人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宗粮豆研究中心 农学院 冯佰利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心 理学院 高锦明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理学院 呼世斌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桃研究所 林学院 翟梅枝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研究所 林学院 李新岗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板栗研究所 林学院 吕会平 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鼠害治理研究所 林学院 韩崇选 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研究中心 农学院 胡胜武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花卉研究所 园艺学院 张延龙 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标准化研究所 植保学院 李 鑫 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信息工程学院 张 阳 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细胞研究所 动科学院 窦忠英 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能源与装备工程中心 机电学院 薛少平 2007 年获批的重点科研基地一览表 序号 申 报 基 地 名 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1 国家肉牛改良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 农业部 2 陕西省现代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 陕西省 3 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陕西省 4 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陕西省 5 国家林业局西北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国家林业局 2007 年度科学技术成果奖一览表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95· 序 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要 组 分 清洁高效分离 获奖单位 奖励等级 任 俊 莉 、何北海、林 西 北 农 林科技大学林 教育部自然 鹿、孙金侠、苏印泉、 学院 科学一等奖 许凤、刘传富、耿增超、 农 林 废 弃物生物质主 1 参加人 孙润仓 及高值化利用研究 张爱萍 田西华、李青旺、呼天 2 07-1-14 奶 业 重 大关键技术研 究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昝林森 明、陈合、董文宾、吕 嘉枥、姚军虎、李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陕西省科技 进步一等奖 王晶钰、来航线 王朝辉、高亚军、李世 黄 土 高 原旱地土壤氮 3 07-1-16 素 循 环 与氮肥合理施 李生秀 用理论和技术研究 07-1-27 种 抗 白 粉病基因克隆 王跃进 区 农 牧 耦合生态系统 进步一等奖 科、徐 炎、张今今、 张宗勤、文颖强、张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陕西省科技 进步一等奖 侠、徐伟荣、郝炜 阎占卿、万惠娥、黄占 黄 土 高 原西北部丘陵 07-1-31 陕西省科技 王西平、张朝红、张军 的研究 5 曹翠玲、翟丙年、李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祥、梁东丽、王林权 中 国 葡 萄属植物野生 4 清、田霄鸿、周建斌、 程积民 模式与技术研究 斌、王彦辉、高军霞、 西 北 农 林科技大学水 陕西省科技 雍绍萍、胡相明、张晓 土保持研究所等 进步一等奖 伟、张万忠、张信 尹 进 步 、刘韩生、郑 6 07-1-35 X 型宽尾墩消能技术研 究与应用 梁宗祥 治、卢红、龙起煌、纪 志强、南晓红、聂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陕西省科技 进步一等奖 龚红林、马振海 7 角蝉总科昆虫系统学 袁 锋 产 关 键 技术及品种引 李丙智 进创新与示范推广 07-2-1 品种陕 253 的选育与推 广 教育部自然 科学二等奖 许志强、张满让、范崇 辉、肖宝祥、侯怀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教育部科技 进步二等奖 马锋旺、赵彩平 优 质 强 筋高产小麦新 9 徐秋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林森、韩明玉、白杰、 西 部 地 区优质苹果生 8 田润刚、周尧、崔志新、 王 高 翔 怡、董剑、裴阿卫、 穆向阳、庞红喜、杜联 盟、李硕碧、宁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39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孙升辉、王鸿喆、王进 10 07-2-17 黄 河 中 游黄土高原高 效植被构建配置技术 刘广全 鑫、赵鹏祥、常庆瑞、 薛泉宏、李文华、马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陕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涛 关 中 灌 区主要粮食及 11 07-2-35 经济作物 11 种灾害性 病 虫 发 生规律与可持 张 兴 、 张淑莲、冯俊 陈志杰 张锋、杨兆森、安英鸽 续控制技术研究 12 07-2-42 中 药 材 规范化生产技 术体系的建立 孙群、张跃进、董娟娥、 梁宗锁 07-2-43 豆 生 态 毒理及毒物生 王建华 菜 无 公 害生产关键技 慧、魏永胜 诚、高巨星、张志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洪子鹂、郭庆宏、张强 陕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陕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陕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冯武焕、张恩让、张鲁 西 部 地 区韭菜和大白 07-2-4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勤凡、谭远友、史志 物降解技术研究 14 王渭玲、李修练、王俊 儒、李 中 国 疯 草--冰川棘 13 涛 、雷虹 、陈安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程智慧 术研究与示范 刚、陈永顺、张文学、 杜慧芳、孟焕文、周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民 韩明玉、田玉命、王安 15 07-2-45 樱 桃 种 质资源与新品 种研究 蔡宇良 柱、阮晓风、张满让、 符轩畅、邓果成、郭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俊 景军胜、刘创社、董军 16 07-2-46 白 菜 型 油菜杂交种白 杂 1 号选育与研究 董振生 刚、刘绚霞、李红兵、 高晓岚、解芳宁、严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 斌 17 07-2-83 复方皂矾丸 郝其军 旱 地 土 壤氮素径流损 18 07-3-53 失 机 理 与内循环特征 19 20 07-3-62 07-3-63 选育 大豆新品种陕豆 125 的 选育与推广 陕 西 郝 其军制药股份 陕西省科技 有限公司 进步二等奖 李世清、邵明安、李凤 张兴昌 研究 小麦新品种陕农 28 的 朱婉莉 民、党廷辉、郑纪勇、 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军 李璟琦、杨进荣、刘俊、 王成社 邹淑芳、黄晓纲、庞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喜 李鸣雷、薛 雁、郗恩 刘萌娟 虎、石引刚、史红英、 曹卫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 陕西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 陕西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97· 优 质 蛋 白玉米自交系 21 07-3-64 Y75 及其陕单 16 的选 谢恩魁、蔺崇明、兰小 杨引福 育 22 23 24 25 金前感冒胶囊 07-2 中 国 农 村青年人力资 源开发研究 07-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师公贤 07-3-101 07-2 红、岳瑞谦、单明珠、 当 代 中 国农民职业教 育研究 赵东科 陕西省科技 有限公司 进步三等奖 陕西省第八 窦鹏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7 07-2 次人文社科 成果二等奖 陕西省第八 陈遇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次人文社科 成果二等奖 西 部 地 区生态修复与 退耕还林还草研究 07-3 进步三等奖 杨 凌 东 科麦迪森制药 陕西省第八 高照良 彭珂珊、张晓萍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响 中 国 猪肉出口贸易 次人文社科 成果二等奖 SPS 措施及相关因素影 26 陕西省科技 陕西省第八 董银果 万广华、徐恩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次人文社科 的量化分析 成果三等奖 黄 土 高 原农果复合型 中国水土保 生 态 农 业运行机制与 吴发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关键调空技术研究 持学会科学 技术二等奖 2007 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览表 序号 获奖成果名称 主持人 承担学院 1 罗曼蛋鸡良种引进繁育与配套高效养殖新技术推广 高玉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 奶山羊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 曹斌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西农 88 综合技术推广 王明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 黄土高原抗逆性林木良种推广 宋西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天然林无公害鼠害治理技术与应用 杨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 苹果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时春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 猕猴桃黄化病防治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及推广 张林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获奖等级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 一等奖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 二等奖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 二等奖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 二等奖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 二等奖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 三等奖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 三等奖 (刘惠娥等) ·39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概况】 2007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咸阳高新区)认 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年建基 础,二年树形象,三年大变样”的宏伟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财源建设为重点,广大干部职 工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自加压力、锐意创新、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取得了咸阳高新区经济和社会事务 工作的全面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七路一河”工程完成了人行道铺设、路灯和交通指示牌安装、绿化等工作,现 已全面完工并通过验收;二是配合市城建局完成了渭阳西路西延段和中华西路等工程的拆迁、征地工作, 全长 520 米的渭阳西路于 2007 年 11 月份竣工通车;三是全长 2.3 千米,占地 189 亩的中华西路西延段地 附兑付工作基本结束,土地征用任务过半,A 标段已动工建设,占地 37 亩的西大门绿地工程前期地附清 理赔付工作已结束,西郊污水管道工程 C 标段全长 1200 米的管道铺设工作即将完工,B 标段正在进行管 道对接施工。 【招商引资】 2007 年,咸阳高新区管委会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行全员招商战略,成效 显著,全年共接待客商 2300 余人次。总投资 1.5 亿元的西安海立电力电子公司电力整流器项目,总投资 1.2 亿元的宁夏青龙管道公司水泥制管项目,总投资 1.2 亿元的美国美恩乳业集团乳品加工项目,总投资 5000 万元的香港得佳有限公司的温度保险丝项目,总投资 5000 万元的咸阳兴华高精化工公司 HTX 型聚酰 胺热熔胶项目,总投资 2300 万元的咸阳中联非金属材料研究所阳极帽销钉生产线项目,总投资 2000 万元 的咸阳格瑞斯石油机械公司智能登机桥项目,总投资 2000 万元的湖南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公司橡胶密封 件项目,总投资 1800 万元的咸阳纺织配件研究所纺织配件项目,总投资 890 万元的咸阳金迪机械加工公 司机械加工项目,总投资 850 万元的咸阳顺海公司橡胶制品项目,总投资 500 万元的咸阳西北橡胶制品供 销公司橡胶制品加工项目,总投资 500 万元的咸阳燕山石化公司石化产品生产项目,总投资 350 万元的咸 阳华宝机械公司机械加工项目等 14 个项目新入区建设,总投资 6 亿多元。在项目建设上,积极推行保姆 式服务,现已有 14 家企业建成投产,13 家企业正在建设。在招商方式上,一是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 积极叩门招商,先后组织参加了第十一届西洽会、第八届西博会和赴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港澳等地 开展招商活动,同许多企业取得了联系,达成了投资意向;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和宣传,建立了世界 500 强 和国内 500 强信息库,先后收集了 100 多家企业的投资信息和动向;收集、包装、推介了 10 个区内项目; 策划印制了高新区投资指南和宣传光碟。加强了同山西晋中开发区、铜川新区、宝鸡高新区等兄弟开发区 的交流,建立了长效联络机制。 【企业技改扩容】 主要有陕西康惠制药有限公司投资 6800 万元的固体制剂生产线技术改造和扩建项目; 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投资 4150 万元的“小儿清热宣肺贴膏”项目;咸阳精诚铸造有限公司投资 3500 万元 的精密钢管铸造项目、咸阳格瑞斯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投资 3000 万元的智能登机桥项目、咸阳升跃机 械有限公司投资 1710 万元的 SA 系列喷气织机项目;陕西必高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投资 800 万元的新型环保 包装材料产业化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咸阳三精科工贸有限工司投资 550 万元的年产 200 吨新型橡塑助剂 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项目等。 【管理与经济发展】 一是拟订了《高新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办法》 《高新区企业管理与服务的实施意见》, 建立了“高新区企业档案库” ,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的档案化管理。制订了《咸阳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申 报条件》 ,全年办理高新技术企业换证 3 户,复核 17 户,新认证 2 户(蓝光科技、华恒管业);制订了《关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399· 于加强咸阳高新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二是上报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留 印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咸阳高新区孵化功能建设项目”“陕西省 ‘13115’ 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上报升跃机械、思壮药业两户企业争取省中小企发展专项业 贴息贷款项目,其中思壮药业获 25 万元帖息资金;上报必高彩印、康惠制药、摩美得制药、升跃机构、 三精公司五户企业申报 2007 年咸阳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康惠制药、摩美得制药分别获市工业发展 专项资金 60 万,上报精诚铸造申报 2007 年市财政扶持乡镇企业项目,精诚铸造获乡镇企业扶持资金 3 万 元。2007 年共争取上级各类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共计 148 万元。三是完成了咸阳高新区向上级有关部门的月 报、报季、年报和高新技术企业统计工作,初步理顺了统计体制,从今年起咸阳高新区已被省中小企业促 进局纳入中小企业统计体系内。四是安全生产形势喜人,全年共进行集中安全生产大检查 3 次,仅发生安 全生产事故两起,死亡 1 人。五是有关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设立了“高新区质 量技术监督综合管理办公室” ,在市局办公大楼提供了 4 间办公室,拨付了 25 万元开办经费,市环保局也 已于 2007 年 12 月向市编办上报了《关于对成立高新区环境监察大队的申请报告》 。六是企业孵化和创业 服务不断加强。2007 年,创业中心较好地完成了企业服务、物业管理、费用清收等工作实现收入近 120 万 元,盈利 10 余万元,并加入了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并成为常务理事单位。七是高新区经济发展保 持平稳。2007 年全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 139 亿元、实现总收入 92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 98 亿元、实现净 利润 3.6 亿元、上缴税金 3.89 亿元、出口创汇 2.1 亿美元。 (朱金有)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概况】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渭南高新区)是全省建立最早的省级高新区, 1992 年陕 西省政府批准设立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渭南高新区辖区面积 33k ㎡,规划控制面积 31k ㎡,城 市建设用地面积 18k ㎡,目前建成区面积约 10k ㎡。近 5 年来,累计投资 4 亿元,铺设排水管 65 千米, 新修改造了崇业路、新盛路、石泉路、东风大街、朝阳大街等城市道路 25 千米,形成了“三纵三横”的 新区框架;全面完成了双回路电网改造、企业电力专网工程,新建了 110 千伏变电站、西区应急供水工程; 正在实施西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工程;天然气管线已通至道路红线,区内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七通一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渭南高新区已经初步形成六大园区格局,区内现有 118 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数为 21 户,总投资超过百亿元。2007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 34.34 亿元,生产总值实现 22.25 亿元,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6.36 亿元,技工贸总收入完成 42.5 亿元,入库税收 1.7 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完成 3437 万元。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税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了 35%以上的增长速度。 渭南高新区实行党工委、管委会、威楠高科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党、政、经”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行使地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目前,渭南高新区内设主要机构有党群工作部、办公室、招商局,经济发 展局、社会事业局、规划土地局、建设局、财政局、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监察局、工商分局、环保分 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技术监督分局、威楠高科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高新区下辖良田、崇业路两 个街道办事处。 【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产业、环保、土地等方面政策,借鉴外地经验,从渭南高新区实际出发,重新修 订了高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对优惠政策进行了补充完善,使之更切合实际、便于操作。优惠政策主 要内容: 一、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实现高新区超常规跨越发展,特制定本优惠政策。 二、享受本优惠政策的企业(项目) ,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省、市赋予高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本优惠政策适用于经营期为 10 年以上的新办生产性企业(项目)。 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投资额特别大的项目,可实行“一事一议”的特殊优惠政策。 ·40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五、入区企业(项目)的土地使用,按以下政策执行: 1.入区的一般性工业企业(项目) ,土地使用综合出让价每亩不低于 15 万元。 2.投资总额为 1000 万元(含 1000 万元)以上,每亩投资额不低于 40 万元,年纳税额不低于每亩 3 万元 的项目,土地出让价格为每亩 13.5 万~15 万元。 3.投资总额为 3000 万元(含 3000 万元)以上,每亩投资额不低于 60 万元,年纳税额不低于每亩 5 万元, 属于国内驰名企业及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直接投资的项目,土地出让价格为每亩 12 万~13.5 万元。 4.投资总额为 5000 万元(含 5000 万元)以上,每亩投资额不低于 80 万元,年纳税额不低于每亩 8 万元 的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认定的 863、火炬计划等项目,世界 500 强企业或国内外驰名企业投资的高 科技项目,土地出让价格为每亩 11.2 万元。 六、入区企业实行扶持奖励政策。 1.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不同类型企业所得税按相关规定实行“免二减三”优惠。 3.享受所得税“免二减三”优惠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 50%以上的,可将缴纳所得 税中高新区留成部分的 50%奖励企业作为扶持资金。 4.企业从投产之日起三年内上缴的增值税高新区留成部分,等于或超过土地出让价款者,原缴纳的土地出 让价款的 50%分三年返还企业,用于企业技术改造。 七、放宽企业准入条件。 1.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限制以外,入区企业经营范围不作任何限定。 2.投资者以高新技术成果或其他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其出资比例由各方协商确定。 3.企业资本金部分到位后,即可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不足部分一年内补齐。 4.入区企业免收各种证照工本费用。 八、设立企业创新发展基金,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 九、本优惠政策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以前出台的有关政策与本政策不符的,以本政策为准。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补充规定 2007 年,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在原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 策补充规定:为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项目入区建设,同时鼓励企业节约 用地、增加利税,推动高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新入区的产业项目给予优惠。 一、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和核定我区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每亩 11.2 万元) ,对项目单位予以供地。项目 单位须一次性足额缴纳土地出让合同核定的综合价款。 二、对新入区的产业项目,根据投资总额、用地规模、利税情况,按用地出让价格的 10%~40%给予配套支 持。具体内容为项目用地道路代征、土地清表、施工围墙建设、人行道路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三、配套支持的具体项目和标准,由主任办公会议根据项目具体情况予以确定。 【发展规划】 结合渭南高新区实际,2003 年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按照 “高起点 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套”和 “突出产业、完善功能”的思路,先后投资 300 多万元重新修编了 高新区分区规划,编制了中西部控制性详规、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按规划进行了评审,报经渭南市 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目前各类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 75%以上。根据渭南城市“西扩北上”战略,本着与陕 西“一线两带”开发区错位发展的原则,明晰了高新区作为 “现代化的渭南城市新区”综合定位和“工 贸技型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在城市规划方面,根据 “现代化的渭南城市新区”综合定位,确定了高新 区“三纵三横四区二绿环”的城市框架。 “三纵”,即高新区的秦裕路、崇业路和新盛路三条南北主干道; “三横”,即乐天大街、东风大街和华山大街三条东西主干道;“四区”,将高新区合理划分为产业区、居 住区、商务办公区和休闲度假区四个不同性质的区域; “二绿环” ,指建设沿渭清路、渭河、南塬、零河外 绿环以及沿新盛路、胜利大街、秦裕路、东风大街的行道内绿化环,在高新区城市四周和区内道路干线上 形成大面积的绿化覆盖带,勾画出“城市中有花园,花园中有城市”的生态美景,同时力求规划与土地利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401· 用、防灾、抗震、流域规划等相协调。 【产业结构】 按照分区规划和产业规划,设置了精细化工、机械电子、医药制造、食品加工、高新技术、 教育科技等六大园区。经过几年建设,园区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现代医药三大支 柱产业已经形成,其中:精细化工业产值突破 22 亿元,其龙头骨干企业渭河煤化工集团 2007 年产值攀升 至 10 亿元以上;金堆城钼业公司渭南工业园产值将近 10 亿元;海泰电子年产值接近 2 亿元,达产达效后 产值将突破 5 亿元,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液晶生产厂家。机械电子业产值达到 7 亿元,其代表企业陕西北人 是中国凹版印刷机械生产第一品牌;陕西合容集团已成为中国高压电容器、电抗器生产第二大厂家。现代 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近 2 亿元,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 6.5 亿元,其龙头企业八鱼油脂、大农饲料产销两旺。 与此同时,以渭南技术学院,渭南高级中学为代表的教育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精细化工产业园。目前,渭南高新区精细化工产业链已经形成,以渭河煤化工集团为龙头,区内已形成年 产 52 万吨尿素、6000 立方米液氩、6000 吨液氮、1.5 万吨液氧、20 万吨甲醇及 25 万吨二甲醚的生产能力。 正在实施的有 40 万吨甲醇扩能改造、年产 3.5 万吨醋酸及 7.5 万吨醋酐项目,远期规划实施的 120 万吨甲 醇、配套生产 20 万吨二甲醚、18 万吨甲醛、60 万吨醋酸,并新建 30 万吨合成氨、52 万吨尿素生产线及 2 万吨甲胺,3 万吨甲醇,氨 8000 吨,2 万吨甲酸,2000 吨碳酸二甲酯,2000 吨四氢呋喃等生产线。金钼 股份公司渭南工业园,年产钼酸铵 1 万吨,高纯三氧化钼 8000 吨,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钼化工加工基地。 海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形成年产 60 吨液晶显示材料。江苏佳成塑业有限公司 8 万吨聚丙烯,2000 吨 无纺布项目,高新区爱心公司 15 万吨二甲醚二甲酯联产项目以及宏福化工有限公司年产 3 万吨甲醛及 1 万吨减水剂生产等项目的落户投产,极大地拉长了精细化工产业链条。 机械加工产业园目前的机械加工产业园区分为四个基地。 凹版印刷机械生产基地 凹版印刷机械已形成规模,陕西北人印机、正奇印机公司,香港骏业公司等现已 形成塑料、纸张凹版印刷机,柔性版印刷机,复合机、分切机等成套设备四大系列 100 多种产品,年开发 各类中高档次包装装潢印刷机械 300 余台,产品已出口到意大利、泰国、越南等地。 农业机械生产装配基地 陕西是西北重要的农业机械集散地,渭南是陕西农业机具销量最大的市场。规划 建设西北农业机械加工生产基地,占地 70 亩的西北最大的农机配件交易市场项目已经启动,拟再规划 500 亩土地建立农机生产装配基地。 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股份公司已兼并黄河工程机械公司,拟在渭南高新区 建立西部最大的土方挖掘机械生产基地。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 2000 亩左右,在今后 5 年内建成年产工程 机械 1 万台、年销售收入 25 亿元。 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全国纺织机械龙头企业青岛纺机集团已兼并渭南纺织机械厂, 并在高新区征地 200 亩, 总投资 2.15 亿元,建设年产 70 台纺机加工中心和 200 台电脑刺绣机生产线。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 3 亿 元,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机械加工基地。 现代中医药产业园 渭南高新区现有陕西利君现代药业、量子高科药业、陕西容厦药业、陕西雄风药业、 陕西今安健康等多家颇具实力的中医药生产企业。总投资达 2.73 亿元,2007 年底实现工业产值 2 亿元, 已取得 GMP 认证的企业有 4 家,拥有国药准字号品种 137 个。 食品加工产业园 依托渭南市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其龙头企业 为陕西八鱼渭南油脂公司已经成为陕西东部最大的油脂加工公司,西荆集团饲料加工产业,陕西恒星果汁 5 万吨浓缩果汁项目等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2007 年实现产值 6.5 亿元。新引进的陕西安琪 食品公司保健纳豆项目的落户,也将极大的推动高新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依托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德国埃德鲁机电设备公司,陕西合容机电设备公司 等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打造渭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2007 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营业性收 入 4.9 亿元。 教育科技园区 以渭南技术学院为龙头,渭南高级中学等高起点、高标准的院校为依托,围绕众多的中等 ·40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技术培训学校,全力打造职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目前在校学生过万人。同时全力开展校企合作机制,一 方面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工人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彻底解决了中专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 渭南高新区有渭河煤化工集团、金钼科技、北人印机、科赛机电、八鱼油脂、合容电 器、大农饲料、线艺电子科技研发机构 8 个,专业科技人员 857 人。高新区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7 家, 主要是: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合容电器有限公司、易佰半导体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 公司、陕西容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埃德鲁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民营科技企业】 2007 年,渭南高新区有民营科技企业 27 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 22%。企业从业人员 总数 1327 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员 436 人,占从业人员的 32%。渭南高新区民营科技企业从事的行业 涉及电子、机械、食品、新材料、化工、医药等领域。其中从事电子行业的企业 8 家;从事机械加工制造 的企业 5 家,从事医药制造行业的企业 6 家,从事精细化工行业的企业 8 家。这些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科技 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其中八鱼油脂工业公司的“八鱼”牌色拉油、陕西合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三抗” 牌并联电容器,中众化工公司的 T-2K 捕收剂、银鹭硬质合金公司的高纯度钨粉等产品,在本行业中具有 一定的知名度。 【区内知名企业】 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渭河牌”尿素。2002 年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2003 年“渭河牌”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2005 年先后通过了“国家免检产品”和 “陕西省著 名商标”复审。2006 年,又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成为全国第一批 13 个“中国名牌”尿素产品之一。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在行业通过了 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种产品通过了 CE 认证。其生产的凹版印刷机等 8 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引进吸 收开发的 YCW 系列瓦楞纸板印刷开槽机其技术居国内领先,荣获国家机械类一等品。主导产品机组式凹 版印刷机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中国包装名牌产品” “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并行销欧洲、 东南亚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金堆城钼业股份公司化学分公司大力实施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积 极开展科技改造,科技攻关等活动,倾力打造享誉全球的 JDC 自主品牌。公司主导产品钼酸铵、二硫化钼 被评为 “陕西省名牌产品” ,JDC 钼系列产品 2005 年被授予“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荣誉称号。渭南科赛 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省科技厅和信息产业厅认定为“双高”(高新技术、高新产品)“双软”(软 件企业,软件产品)企业,其自行研制开发的产品 ST2000 型自动套色控制系统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高 新技术产品",被科技部列为 2003 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其产品占领国内市场的 70%以上,已出口 韩国、埃及、东南亚、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陕西八鱼渭南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规模较 大的食用油加工企业之一。 “八鱼老油坊”牌系列油脂产品,荣获“国家免检”及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放 心粮油” , “八鱼”牌系列食用油获得“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和全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QS”标志, “八鱼” 牌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陕西大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隶属于西荆集团的大型现代化饲料生产 企业,通过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建立了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年产 12 万吨系列和万吨畜牧 保健品全生自动生产线两条,采用电脑配方,微机控制、电子计量、自动包装等先进工艺,确保各种产品 质量,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定为教学示范基地。主导产品有 “西荆”“大农”“西大农”鸡、猪、牛、鱼 等系列浓缩饲料,配合饲料,颗粒膨化饲料,生物多酶饲料,预混饲料,添加剂, “香多多”系列食品等 120 余种,产品畅销省内外广大市场。陕西合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三抗”牌并联电容器被评为陕 西省名牌产品。目前公司拥有 3 项自主知识产权,5 项国家专利,有 10 项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陕西容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科技医药产品的研制、开发及生产销售的科技型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与西安交大和西高新兴华药物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走 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继成功研发“馥感啉口服液”等中药制剂后,又研制出治疗胃肠道系统、骨质 疏松症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新药,并相继申报国家专利。公司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高新技术企 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示范)区科技·403· 业” “消费看信得过产品” “双拥模范单位” “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 “新闻十佳单位”等。 (姜通) 关中星火产业开发带 【概况】 2007 年度关中星火产业带内各星火技术密集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和 星火产业带建设步伐,目前关中星火产业带已形成 24 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其中,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3 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21 个。星火计划中 35%的资金用于星火产业带和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建设。泾阳、 耀州、渭滨三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进入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之列。推荐 5 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星火技术密集 区进入“13115”科技创新工程。根据科技部农村司《关于组织 2007 年度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的申报要求》 , 2007 年陕西省在组织申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中,结合全省实际,积极组织各设区市科技局及省级相关单 位开展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截至 2007 年 6 月 25 日全省共受理申报项目 59 项,6 月 26 日, 省科技厅组织了 7 名农业科技方面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对 59 个项目进行了评审, 通过筛选认定了 39 项, 其中重点项目 21 个(星火计划项目 15 个、扶贫项目 5 个、农业科技园区项目 1 个),引导项目 18 个。经 过科技部评审,最后对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新型复合酶及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开发”等 12 个 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共予以 580 万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星火富民工作。 【陕西省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陕西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是省科技厅与 省电信有限公司为促进科技服务“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同搭建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平台。 在国家科技部的统一部署下,陕西省从 2006 年 3 月份正式筹划开展农业科技 “965110”服务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借鉴了海南、北京两地农业科技“110”的先进经验,立足省情和优势,建成了成本低廉、广度 覆盖、反应快捷、适用实效的农业科技“965110”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以科技服务农民为宗旨,以信 息资源为核心,以服务热线为纽带,以数据网络为基础,以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为支撑,致力于推动 科技信息在广大农村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实现农民拿起电话就能找到专家,科技在农民致富中的快速 反应和零距离服务功能。 (省科技厅农业处) ·40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区域科技 概 述 2007 年,全省十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 做了大量的科技工作,区域科技工作在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中地区西安市科技局改革创新科技计划体系,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以提升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 新能力、营造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环境为重点,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农村建设科 技促进工程、科技平台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宝鸡市科技局以“自主创 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实施“6333”科技创新工程,围绕实施“三个率 先”和“四大产业基地”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和工业强市,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进全市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咸阳市科技局以“建设西部科技强市”为目标,培育科技项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实施“6 个 1”科技创新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渭南市科技局 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针,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实施“722325”科技创新 工程,推进全市科技发展;铜川市科技局围绕实施“5523”工程,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以现代建 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陕北地区榆林市科技局以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 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榆林的若干政策规定》为依据,加强科 技创新平台建设,以提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园区推进战略、项目带动战略、产 学研合作战略,促进榆林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开发;延安市科技局坚持“项目带动,技术引进,成果转化, 园区示范,信息交流,资源整合”的思路,开展科技工作,增强了科技在经济中的显示度。陕南地区汉中 市科技局明确了全市科技工作以建设新型汉中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项目带动、园区示 范、强化服务、成果转化为切入点,制定启动了“55315”科技创新工程,围绕实现全市经济突破发展战 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安康市科技局围绕推动安康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战略决策的实施,以加强科技进步 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安康为主线,实施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技术集成、技术合 作 5 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绿色产业突破发展;商洛市科技局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商洛突破发展”的思 路,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中药产业发展。 西 安 市 【概况】 2007 年,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西安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 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提升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营造有利 于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资源整合的科技创新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工程、科技平台建设工程等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全力推进西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07 年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424 项,投入市级财政科研经费 6400 万元;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计划项 目 62 项,投入市财政专项经费 5260 万元。同时,市科技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立项 268 项, 获经费支持 20367 万元。2007 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95 家,截至年底在册高新技术企业 1440 家;全年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 708 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141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8.1%。实现技术交 易额 14.8 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 6768 件,专利授权量 2529 件。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经济责任目标。 区域科技·405· 【科技计划管理】 全年共集中受理 2007 年市科技计划申报项目 1369 项,较 2006 年增加 12%。通过专 家评审、项目考察和论证,列入市级 3 个基本计划 424 项,财政科研投入 6400 万元,拉动相关投入 72030 万元。其中,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项目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的 75%以上,经费投入 3900 多万元, 占市级财政研发资金的 66.42%。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计划项目 62 项,投入市级专项经费 5260 万元,协调高新区、经开区和航空产业基地落实专项配套资金 8570 万元。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各 类计划项目 396 项,获国家、省上立项 268 项,争取支持经费 20367 万元。其中航空科技公司的“400MN 重型航空模锻液压机研制”项目和陕西利安公司的“社区电子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项目, 被列为 2007 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分别获 6108 万元和 2790 万元支持。模锻液压机研制项目成 为陕西省历年获得科技部单项支持额度最大的项目,在全省科技界反响强烈。 【科技成果】 2007 年全国共有 352 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陕西省共有 33 个项目获得奖励。其 中,西安交通大学的“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等 2 个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西安石油大学的“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等 4 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陕 西省 27 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 27 个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中,西北电网有限公司的“750kV 交 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工程应用”等 4 个项目荣获通用项目一等奖,长安大学的“汽车综合 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等 13 个项目荣获通用项目二等奖;1 项荣获专用项目特等奖,1 项荣获专用项目 一等奖,8 项荣获专用项目二等奖。 (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专用项目未公布获奖名单,故无法统计西 安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2007 年度西安市共有 162 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 “ZF17-550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等 28 个项目荣获一等奖,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德龙系列半挂牵 引车”等 67 个项目获二等奖,陕西同力重工有限公司的“TL3400 系列非公路自卸车”等 67 个项目获三 等奖。 2007 年,全市共 90 个项目荣获西安市科技进步奖,其中,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 “煤气透平与 电动机同轴驱动的高炉鼓风能量回收机组”等 13 个项目荣获西安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西安市勘察测绘 院的“西安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 28 项获二等奖,西安市城市热力规划设计院的“城市热网蒸汽凝结 水集中回收技术”等 49 项获三等奖。 【科技信息服务】 组织编印了《西安科技发展报告(2007) 》 《科技兴市参考》共 12 期,刊发稿件近 300 篇,40 余万字。围绕着科技宣传工作,在《科技日报》《陕西日报》 《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多家报纸 媒体上发表文章近 50 篇,在省市电视台播发电视新闻 40 余次。发挥《快报》迅速、快捷的优势,在各项 重大活动之后报送领导审阅,为决策提供参考。2007 年共编发《科技快报》17 期。2007 年,根据科技宣 传在不同时期的重点需要,共摄制完成了各类电视专题片 9 部,时长近 200 分钟。做好重大科技活动的网 上宣传工作,西安科技网全年上网动态信息 3000 余条,重要新闻数据更新 800 余条。全年主页访问量和 对信息资源的访问量,比去年同期都有所增长。建设开通了维护西安市知识产权网和国家知识产权网西安 子站, 《西安市知识产权局全部领域专利数据库建设申请报告》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并获得设备支持。 【科技培训服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改善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市科技局积极搭 建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 2007 年西安市科技计划中, 与提高素质、推动创业有关的科技经费达到 1843 万元,占市级财政科技经费的 28%。促成 50 余人创办科 技企业,近 200 人参与企业创办,创造就业岗位 1500 多个,培训人员 10 万多人次。 自 1999 年设立的青年人才创业计划,每年投入种子引导资金约 500 万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创业。 2007 年继续实施“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创业计划”,市财政投入 400 万元,支持市青年科技人才创业计划项 目 21 项。近年来,共支持创业团队 95 家,创造就业岗位 2000 余个。举办了西安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40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组织了“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 ”专项活动,通过设立 YBC(西安)创业服务与资助、西安大学 生软件大赛作品“熟化”与创业资助以及西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拓展了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 建设。这些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陈宝根市长专门接待了 YBC 中国区总裁,表示在西安将进一步推进 该项活动。此外,市科技局与市人事局、财政局联合颁布了《西安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选派 30 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扶持了 100 多个农村科技示范户。 【软科学研究服务】 2007 年软科学研究计划着眼西安市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现实需求,重点围绕 “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城市发展目标和市“十一五”规划重大战略问题,推进开展自主创新、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西安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 8 大问题 研究,共支持 57 个研究课题,科研经费 102 万元。其中,支持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的 项目 8 项;增强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9 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现实对策研究项目 4 项; 企业创新主体与科技兴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5 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科技支撑问题研究 5 项;产学研相 结合的创新模式与现实问题研究 3 项;和谐西安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17 项;生态环境及节约型社会 的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6 项。2007 年全年共组织验收软科学研究项目 54 项,并开展对 2003~2007 年度软科 学项目的清查、梳理工作,建立目录并分类。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技创新、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西安市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软科学研究出现了更多跨区域、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专家群体联合研究项目,使课题研究更具前瞻 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西安市文物局等单位承担的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 利用模式研究”对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被《汉长 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汉长安城道路遗址保护规划》 《汉长安城遗址绿化规划》所采用,并被批准逐步 实施,对促进西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西安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对西安市技 术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促进西安技术市场向着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健康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 用。西安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的“西安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对西安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和完善科技 进步监测相关统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该研究成果的测算结论为主要依据,2007 年西安市政府颁 布实施的《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 2010 年、2020 年西安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西北大学承担的“西安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课题从国内外建设 创新型城市的启示、西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条件与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 路、对策及配套措施,项目研究成果被《西安市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所采纳, 项目内容在 2006 年 9 月 1 日天津市举办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进 行大会交流,课题组还基于研究报告形成了 3 篇公开发表的论文。 【科技中介服务】 2007 年,西安市技术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转移及优化配置技术资源等方面 的作用日益显现。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 3945 项,合同成交总额 188600 万元,比上年增长了 37.1%。其 中,技术开发与技术咨询合同增幅较大,技术开发合同共签订 2394 项,合同成交金额 132400 万元,比上 年增长 78.9%,在交易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技术转让合同 85 项,合同成交金额 19400 万元;技术咨询合同 299 项,合同成交金额为 7900 万元,比上年增长了 48.9%;技术服务合同 1167 项,合同成交金额 28900 万元。 2007 年,企业参与自主创新和技术交易的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交易主体的地位突出。全年企业法人机构成 交技术合同 1480 项,成交金额 11.73 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占总成交金额的 62.19%,已跃居为西安市 最大技术输出方。在技术吸纳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对高新技术的需 求继续保持增量,全年企业购买技术 2814 项,成交金额为 15.09 亿元,占总成交金额的 80.01%,同时成 为全市技术合同最大吸纳方。 区域科技·407· 【专利技术】 2007 年,市知识产权局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为重点,以建 立健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为核心,以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为主要工作内容,围 绕中心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 “六有四强”“1+7”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识 产权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年专利申请量 6768 件,比去年增长 62.2%,占全省(8499 件)的 79.6%; 专利授权量 2529 件,占全省(3451 件)的 73.3%。专利申请量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也由去年的 14 位上升至今年的第 9 位。 【知识产权宣传】 为配合 2007 年“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市知识产权局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 宣传活动。4 月 26 日,市政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西 安市保护知识产权论坛”,并在会场外举办了大型广场宣传活动。活动周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司法局联 合举办了“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法制巡回宣讲活动,在高新区举办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等系列活动,在经 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企业高层领导知识产权沙龙活动。同时,注重发挥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新闻媒 体作用,及时、准确地报道国际国内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广泛普及宣传有关知识,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知识 产权意识教育,制作知识产权宣传扑克牌,编印《4·26 知识产权活动周专刊》 《创新西安——西安知识产 权概览》和《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手册》等资料,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浓厚社会氛围。 【知识产权培训】 2007 年,市知识产权局先后举办了专利行政执法培训班、专利代理人助理培训班、 “知 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培训班、区县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培训班等多期培训,并在陕鼓集团、陕汽集 团、法士特、西电公司、西北网电等公司举办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及保护专题培训班,举办各类培训班共 计 23 次,培训人数 5200 多人,培养了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组织知识产权小分队专 家考察企业,深入达钢公司、西部超导、德高机电、BP 佳阳等企业,根据企业不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 为企业解决知识产权方面难题。 【知识产权执法】 2007 年 11 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在西安市建立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并配备价值 70 万元的服务器及“七国两组织”专利数据库等设备。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将为西安市支柱产业、重点行业 和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产品和法律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也得到加强,目前已拥有专利代理机构 13 家,在西安高新区建立了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区内企业提供便捷的知识产权服务。西安知识产 权司法鉴定中心已受理省内外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仲裁委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鉴定近百件,及 时、准确地对知识产权纠纷中的技术问题做出鉴定,为解决知识产权司法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司法公正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 2007 年市科技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体系,重点是加强与国家“十一五”科技 计划体系的衔接,落实市科技工作“1+2+3”指导思想,及时改革创新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形成市“十一 五”期间“3+1”科技计划体系,即创新支撑计划、发展引导计划、环境建设计划 3 个基本计划和加快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 1 个重大专项计划。 新的计划体系突出一个重大专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 明确三个重点导向——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军民技术融合、科技创新联动,启动四大创新工程——企业技 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农村建设促进工程、科技平台建设工程。按照新的计划体系,及时发 布了《2008 年科技计划申报指南》 。 【高新技术】 2007 年市科技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把重点落在计划项目的扶持和实施上, 新的计划体系突出 1 个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以加快高新技术龙头 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传统产业为目标,以大力培育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项 目为重点,扶持、培育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2007 年高新技 ·40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术产业发展专项计划项目投入经费 5260 万元,协调高新区、经开区和航空产业基地落实专项配套资金 8570 万元。支持西开电气 “LW13-800 罐式六氟化硫断路器”、瑞联电子“年产 10 万吨烷基双环己基丙烯系列 液晶单体”等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项目,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2007 年还围绕提升全市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 投入 1500 万元,培育 30 余个项目,使部分中小型高新技术科技企业脱颖而出。同时,注重培育科技创新 龙头骨干企业,2007 年立项实施的 16 个重大产业化项目,主要分布在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新材料、 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投入科研经费 600 万元,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大幅提 升自主创新能力,成长为行业骨干企业。 【集成电路产业】 依托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心(XAIC)、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西安集 成电路设计专业孵化器及陕西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等机构,2007 年西安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围 绕半导体产业与卫星导航产业进行了调研,完成了《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环境报告》《西安硅材料产业发 展现状与建议》等产业研究报告;策划了《西安先进半导体功能器件产业基地实施方案》《西安卫星导航 产业基地建设方案》等产业集群建设方案。举办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工艺技术、测试技术等研讨会与讲座, 将业界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介绍给本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交流,促成项目合作。2007 年度共举办华虹 NEC 西安技术研讨会等各类技术研讨会 8 场次。2007 年组织培训班 10 个、共培训 200 余人次,其中包括 定制英飞凌设计工程师培训项目、操作工培训项目等 3 个培训班。承办“2007 西安半导体行业人才招聘会” “2007 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参加“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与市场研讨会”与 ICCAD 等。为扩大西安半导体产业在外界的影响,西安半导体首次亮相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规模最大的半导体制造 业展览会 SEMICONChina2007。2007 年,导航产业基地首批签约的 7 个项目和龙旗控股手机平台项目落户 西高新;5 英寸半导体功能器件晶圆制造项目落户航天基地;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一个覆盖 IP 核 验证与复用—EDA 工具与设计咨询—MPW(产品试制)—晶圆测试—封装—成品测试的服务链,为客户 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以及准确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完成了 IP 验证与复用项目 3 个,与上海埃文斯分析集团、 深圳安博、771 所封装厂、华天微电子等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软件产业】 以西安计算机软件产业推进中心和国家 863 软件专业孵化器基地为依托,2007 年西安软件 产业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通过调研先后编写完成了《西安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指标数据及体系》《西安市 软件产品出口及软件外包服务奖励实施细则(建议稿)》,相关研究成果被西安市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用。2007 年围绕加快软件业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主题,以“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为主体,强化了 软件质量,构建专业技术服务体系。目前,初步完成了软件测试平台、软件开发质量保证平台、软件构件 生产与资源管理平台、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等技术平台,开展了软件测评、软件 开发质量保障咨询、软件构件资源与开发复用、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测试技术实训等服务业务。2007 年 西安 863 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软件测评中心(西安软件测评中心)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No.CNASL2998) ,成为国内西部地区唯一获得软件测试能力国家认可的机构。 先后圆满完成了“第三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的组团和参展工作、 “2007 中国西安国际数 字科技博览会机器人竞赛”的组织和竞赛工作、“2007 年西安软件业职工高技能人才大赛”的技术评审工 作、 “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组团参展,以及 IBM、Novell 等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和 国际软件技术专家与西安软件业相关企业的技术交流活动。 【光电子产业】 依托西安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西安基地,2007 年西 安光电子产业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为了更好地协助企业申报获得政府科技计划支持,充分了解企业以及产 品、项目、动态等多种信息,挖掘新企业和新项目,重点寻找产业化项目和产业集群类项目,组织人员分 地域对市 120 多家企业进行调研。邀请市行业专家和重点企业分领域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对市 区域科技·409· 发展光电子产业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协助省信息产业厅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基地和基地企业进行了调 研,并协助编制了《陕西省光电子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为进一步推动西安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在西安光电子产业园内召开了第三届西安机器视觉及工业检测展览 会。2007 年, 业界著名的加拿大 DALSA 公司与西安机器视觉研究发展中心商讨了在西安合作建立 “DALSA 机器视觉培训中心”的事宜,起草了培训中心建设方案并对 2008 年度培训工作做出了计划、提出了经费 预算,DALSA 将在 2008 年投入 16 万元作为工作经费。目前该方案正在 DALSA 进一步论证中。 “DALSA 机器视觉培训中心”拟在 2008 年初挂牌成立。届时,将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全国最为专业的机器视觉 培训机构,将对推动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的机器视觉产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2007 年初编撰了《机器视觉产 品黄页》 。它是我国第一本机器视觉产品工具书,将产品按照系统、版卡、相机、镜头、光源、软件包等 6 大方面进行编辑,汇集成册,搭建了一个展示企业产品、展现企业风采的平台。西安机器视觉研究发展中 心网站“视觉先锋”(www.mvleader.com)上线运行。该网站既是西安机器视觉行业的公共交流平台,也是 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 西安联创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以下简称联创孵化器)成立于 2004 年,它的成立使 西安的生物医药企业逐步告别了“南下北上”做实验的时代。目前,在西安已能完成小试、中试乃至产业 化全程所需的各项实验。联创孵化器结合西安生物医药产业现状,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试验场所、实验设 备、技术服务以及市场开拓等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门槛。为方便企业研发实验,联创孵化器与西安新通药物 研究所合作,共建了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共享实验室。截至目前,在西安高新区内已经建成了脂质体药物 技术研发中心、经皮给药技术研发中心、基因药物研究中心及新剂型药物研究中心 4 个研发中心。 2007 年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的平台建设,在模式上有所创新。为加强省内科技企业孵化器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经省科技厅同意,省民政厅批准,由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发起,成立了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 会。依托平台,联创孵化器 2007 年度为区内生物医药企业 40 余家次提供技术服务,对降低企业成本,加 快项目研发进度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方面也小有成绩,西部生物医药资源网企业库已 拥有 260 家企业及其产品信息,18 家科研院所的研发设备信息,60 名行业专家信息。 2007 年,孵化器在孵企业达 75 家,孵化、服务的企业达到 106 家。由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初步 形成了以研发型企业和机构为主的聚集效应。结合生物医药基地启用和招商,新引进市场前景好,创新性 强的项目 30 项。近两年来,在孵企业已获得新药临床批件 70 项,获得新药证书 21 项,其中二类新药 3 项。获得国家 863 创新药物重大专项支持项目 4 项,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项目 25 项,获得陕西省科 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1 项。依托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研究 进展顺利,有望在今后两年内产业化并推向市场。 陕西瑞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无创诊断产品”项目“移植前排斥反应预测试 剂盒”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尚有 3 项专利正在申请之中,该项目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可以用来检测 体内活化淋巴细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学方法。该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传统器官移植的排斥检测方法,属于 国际首创,国内外尚未同类产品,目前项目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今年已获得了风险投资介入,有望在 2008 年推向市场。西安微载生物科技公司的流式细胞丙型肝炎诊断试剂,作为国内首个丙型肝炎诊断试剂已经 进入临床研究,预计在 2008 年底完成临床研究,获得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书。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西安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也是“十一五”期间陕西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 业。2007 年,西安的新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建设 的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一期项目的顺利投产和二期开工建设,标志着西安从此有了亚洲 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和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BP 佳阳太阳能有限公司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 产品已成为西北地区节能新材料领域的龙头。宝钛美特法力诺焊管项目在国内发电站及核电站等高科技领 域处于垄断地位。经开区作为省市政府规划的西安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心区和聚集区,在其“十一五”规划 ·41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中明确提出:依托基地面向全球整合资源的平台优势,到 2010 年将使区内新材料企业总数达到 50 家,工 业总产值达到 120 亿元,销售总收入达到 150 亿元,实现外贸出口 7 亿美元,推动陕西成为西部最大的新 材料产业基地。 西安经开区先后集聚了一批以科技研发、加工制造为主的新材料企业,使新材料产业在经开区占有比重日 渐增大。经开区已拥有了西部超导、天力金属、海德鲁镁业、BP 佳阳等来自国内外的 40 余家新材料类企 业,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及 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重点扶持和发展了金属复合材料、钛合金材料、超导材料以及光伏电池材料等领域, 形成了 8 个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大企业,同时培育了西罗航空、安泰叶片、西工大超晶、西飞天澳等 16 余 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型新材料企业。尽管目前企业数量并不多,但从技术含量、市场地位及品牌影响 力来看,已经占据了行业高端位置,在经开区形成了产业聚集优势明显的态势。 超导材料及其应用技术被认为是 21 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由西北 有色金属研究院控股组建的公司。它是国内最先进最完善的稀有金属锭、棒、丝和型材的生产和开发基地。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将提升我国低温超导线材、高温超导线材及 Nb3Sn 线材的开发水平,推 动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国际市场,带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截至 2007 年底,经开区内新材 料企业共 45 家,从业人员 6000 余人,总产值为 30 亿元人民币,比 2006 年同比增长 15%;进出口总额为 2.1 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 27.12%,比 2006 年同比增长 44%;出口 1.56 亿美元。新材料已经和商 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一起成为经开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 【航空产业】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航空基地)自 20 世纪 60 年代国内第一架战 略轰炸机在此诞生,国内第一代民用飞机和第一代新型歼击轰炸机相继问世以来,这里已先后自行设计、 制造、试飞了 30 多种型号的飞机。2007 年的 3 月,中国宣布:启动大飞机工程,布点于西安和上海两座 城市。西安阎良航空基地,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有望承担 50%以上的大型客机工作量, 大约 60%以上的大型运输机工作量。2007 年 12 月 29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阎良,作出了“让大飞 机早日飞上蓝天”的重要指示。 2007 年,航空基地立足专业特色、瞄准世界航空市场,借助大飞机项目的带动效应,新引进各类航空企业 49 家,完成内资 6.54 亿元、外资 1327 万美元。截至 2007 年底,航空基地的企业数量已达到 112 家。依 托“大飞机”项目落户、 “新舟 60”升级改造、ARJ21 研制生产的聚集带动效应,基地将培育一批龙头型、 旗舰型企业,着力打造地方 “工业航母” ,力争到 2012 年,再培育 5 个年产值超 10 亿元企业集团、10 个 超亿元企业集团、100 家超千万元企业,使航空产业总产值达到 300 亿元。2007 年航空基地编制了《十一 五”产业发展规划》等 4 项专业规划,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通过策划申报重大产业项目,得到国 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的大力度资金和政策支持。全年经国家、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立项 33 项, 共获得支持 7829 万元,其中,对大飞机有重要支撑作用的 400MN 重型航空模锻液压机研制项目得到国家 科技部 6108 万元资金支持。2007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航空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并决定对规划中 的 8 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专项扶持,获得支持资金 1.48 亿元。组织了航空转包生产国际合作研讨会、中法 企业对接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为企业架起了国际合作的桥梁。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暂行 办法》和《全民创业扶持政策》 。引进了 “国家快速制造工程研究中心”,设立了“西安高科理化企业技 术中心”和“军民两用技术航空科技示范园”,航空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设立了航空物流保税 仓库,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完善。2007 年,航空基地积极参加各类招商会展活动扩大宣传力度,不断策划宣 传亮点。成功举办了“2007 中国通用航空大会” “2007 西安航空转包生产暨国际合作研讨会” ,波音、空 客等国外航空企业巨头齐聚西安,成为年度中国航空界的盛事。此外,航空基地领导走进央视新闻会客厅, 就“走进通用航空”话题论述了航空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航空基地知名度得到大幅提高。按照整合陕西 关中地区的机场资源和产业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功能互补的航空产业链的工作思路,研究提出 了以航空基地为主体,以阎良航空制造园、渭南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凤翔机场为 区域科技·411· 补充的“一基地四园区”的发展战略格局。 【航天产业】 2007 年,国务院批准了由国防科工委正式发布的《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国家 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促进民用航天产业发展是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西安航天产业发展的大 好机遇。2007 年 12 月 26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认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批复》,原则同意 规划和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目前,列入西安市级重点项目的三个航天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总投资 10.5 亿元的航天六院民用化项目,2007 年 7 月 11 日全面实施;总投资 8.57 亿元的航天四院碳纤维 项目开工建设;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 2 亿元,年利税 0.7 亿元的 7171 厂技改项目也已开工。 2007 年航天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民用产业,充分发挥西安航天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以中 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4 所为主发展壮大卫星应用产业;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六院、航天时代电子 公司 771 研究所及 7171 厂为核心,加快航天技术向信息技术、新材料、集成电路、新能源、航天特种技 术等领域延伸拓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航天民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国家已经把空间技术作为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 2000 年至 2020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信息产业部明确提出了把导航、遥测、遥控、遥感技 术作为《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 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发展重点;国家发改委和国防 科工委于 2007 年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大力发展以卫星通信广播、 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目前卫星应用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航天 基地将整合航天五院 504 所及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卫星应用产业资源,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在卫星导航、 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领域,形成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和企业集群,力争使卫星应用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位居 国内前列。 服务外包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特点。依托航天神舟软件公司,基地将大力发展具 有鲜明数字航天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 BPO、ITO 以及数字内容产业,着力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 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 西安国家航天高技术基地在新材料领域将形成以复合材料为主,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为重要 补充的新材料产业体系。重点建设超高纯硅微粉、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产品及双金属复合管、 高性能铜箔及覆铜板等项目。西安国家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在半导体功能器件方面:着重培育 6 英寸以上 硅片电源管理类功率半导体功能器件;在硅材料产业将单晶硅规模化生产作为重点进行发展,建设具有 3000~5000 吨单晶硅规模的大型企业;在太阳能光伏产品方面重点发展薄膜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结合 GaAs 等高转换效率太阳能电池在航天领域的运用,关注化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2007 年重点建设 6 英吋半导 体器件项目及 1500 吨硅片项目。 【工业技术】 2007 年,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继续呈现重工业主导 地位增强,轻工业发展加快,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253.2 亿元,占规模 以上工业比重为 78.8%,比上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同比增长 30.4%,增幅比上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重工 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市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从市重点监测的 35 家企业情况看,市大企业、大集团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 度,发展实力大幅增长,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年 35 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956.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 业比重达 60%,比上年提高 4 个百分点;同比增长 35.9%,增幅比上年提高 9.2 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速 度高了 7.3 个百分点。 其中全市产值排在前 10 位的工业企业工业生产快速提升,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699.92 亿元,同比增长 45.6%,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快了 17 个百分点。其中: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电力 机械制造公司全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分别为 182.04 亿元和 115.22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高出全市平 均水平 60.8 个百分点和 11 个百分点,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西安市重点监测的 35 家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83.48 亿元,同比增长 4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14.3 个百 ·41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分点。在 35 家中,赢利企业 29 家,其中利润大幅增长的企业主要有:西安邦淇制油科技有限公司,增长 13.48 倍;中国北车集团西安车辆厂,增长 2.59 倍;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同比增长 1.52 倍;比亚迪汽 车有限公司,增长 1.05 倍;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增长 88.6%;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 公司,增长 79.8%;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增长 48%。 工业节能降耗工作 2007 年,制定了《西安市加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指导意见》,修改完善了《西安 市重点用能企业管理考核办法》 ,对 80 户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重点企 业,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为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了《西安市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方案》, 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的年度目标,并与有关区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任 务,计划关闭的 5 条落后水泥生产线已全部完成。为了加强企业的用能管理,建立了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 耗月统计制度,开展了节能示范企业认定,启动了 80 户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举办了 12 期企业节 能管理和节能技术培训班,培训节能管理干部和操作人员 1200 多人,提高了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整体水 平。同时,组织实施了西电公司新型节能设备项目、西化电石炉余热利用、青啤西安公司中水回用系统等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30 多项,总投资近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预计每年可节能约 21 万吨标准煤。通 过这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确保了工业节能降耗指标的完成。 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 6.20%,可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 6.16%工业节能降耗指标。2007 年底,西安市监测的 80 户重点用能企业,已有 42 户企业的综合能耗达到或接近行业先进水平,其余 38 户正在抓紧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市重点支柱产业,是拉动西安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围绕实施“1123”企 业发展战略,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加大对航空航天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力机械设备等装备制造 业的扶持力度,针对陕汽集团、西电集团、西飞集团等大企业提出的 13 个需要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进 行了分类整理,提出了协调解决的初步意见转交给市级有关部门。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情况汇报会、专 项问题协调会、座谈会等形式,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让企业在资金、税收、项目用地等方 面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优惠政策。这些培育扶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壮大,促成了陕汽 集团、西电集团、西飞集团三户大企业产销超百亿元目标的实现。 装备制造业六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均保持 2 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 长速度同比增长 32.8%,增幅居六个行业之首,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9.81 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 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38%,贡献力度最大。而基础建设特别是电力建设发展的加快,市场对电气机械产 品需求旺盛,促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7.9%,增幅居六个行 业第二位,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4.25 个百分点。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也保持了 较快的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9.8%和 18.9%。装备制造业利润实现高增长,对全市工业贡献最 大。全年实现利润 52.44 亿元,同比增长 62.8%,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26.1 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 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 27 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为 73.8%。 【农业科技计划】 2007 年市级科技计划继续向农业和区县项目倾斜,加大对区县和农业的科技投入。实 施区县工业引导项目 15 项,提升区县工业科技水平,促进区县工业结构调整,扶持和培育一批区县科技 型骨干企业。通过科技富民工程,重点支持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模式,推动“一村一 品” 、 “一乡一业”发展,发挥科技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全年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中 农业类项目 80 项,其中市级科技计划 47 项,投入政府科研经费 1025 万元;争取国家科技计划 18 项,获 科研经费 160 万元;争取省级科技计划 15 项,匹配科研经费 57 万元。 【农业科技成果】 2007 年农业科研项目取得较好的结果,全年共培育、引进优良品种 16 种,有 7 个农 作物、果树、蔬菜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有 11 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 取得了一定成绩,西安始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淀粉深加工淀粉微球的合成研究及产业化”和葡萄研究 区域科技·413· 所的“户太冰葡萄酒生产技术工艺中试”两个项目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共获支助经费 120 万元。户县星火西进示范县建设、樱桃、猕猴桃科技示范基地及服务体系建设、白皮松科技示范基地及服 务体系建设、陕西省“110”示范体系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与速冻定型技术、临潼奶牛科技示范小 区建设等项目,列入省科技厅“星火计划” ,共获支助经费 24 万。西安市阎良区甜瓜科技示范园被西安市 科技局授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成为科技引领农民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科技示范园。通过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科技示范园等示范园区,引导农户开展标准化栽培,培育科 技示范户,发展农民协会等一系列举措,使阎良甜瓜经过十多年探索所形成的红阎良、一品天下、早蜜系 列等品种畅销全国 20 多个省市。 组织参加第十四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安展团举办了两场签约仪式,引进资金总额 15.2 亿元,其中合同资金 6.08 亿元。西安的农产品“西选二号”猕猴桃、 “稞青”牌黄瓜、 “浩田”牌精制有机 肥和“众天”牌槐花成熟蜂蜜,获得农高会“后稷奖”。西安展团也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成交奖、优秀 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 3 个奖项。 【农村科技下乡与科技培训】 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亮点工作。2007 年下达专项计划 项目支持农村培训工作,明确各区县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任务,落实科技培训经费 60 万元。培训工作采取 多种形式,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开展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和其他劳动技能培训活动,重点是管理干部科技管 理知识、农村适用技术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据初 步统计,全市涉农区县共举办农村适用技术培训 750 场次,培训农民 60000 人次。同时,充分利用全市“三 下乡”活动,开展新技术宣传,向群众发放科技宣传挂历 1000 份、实用技术资料 20000 份,开展技术培 训 50 场次。组织参加西安市 2007 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示范活动。利用区县电视台办好《西安 农村科技致富金桥》电视节目,全年制作适用技术节目 40 期,每月为区县提供 4 期节目,通过区县有线 (无线)电视台每周播放一期节目,每期播放 2 次。通过节目的播放,开阔了农民的生产视野,受到农村 群众的欢迎。 【科技宣传活动】 配合西安建设创新型城市、全民创业、青年科技人才创业计划、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 划、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全年在省市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播出 有关科技工作的电视新闻 40 余次。继续加大对西安科技门户网站——西安科技信息网的建设力度,对西 安科技工作动态、重大科技活动及有关科技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及时发布,全年排除各类故障 650 余次。做 好数据备份和网络安全防事故工作,网络整体性能有很大提高。全年上网动态信息 3000 余条、更新重要 新闻数据 800 余条。 2007 年,根据科技宣传在不同时期的重点需求,共摄制完成了各类电视专题片 9 部,时长近 200 分钟。为 配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小麦秸秆禁烧工作的贯彻落实,拍摄制作了《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电视专题片和光 碟;同时还编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册 2 万余册,和光碟一起发放至区县科技部门、区县电视 台及西安的周边地区,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摄制的电视专题片《科技——西安农业的助推器》在第 十四届杨凌农高会期间播放,全面介绍了西安市科技工作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为 表彰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制作了《经开区创新发明大赛》专题片。 为庆祝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 15 周年,组织撰写、拍摄、编辑制作了《和衷共济 再创辉煌》电视专题片。 此外还全程跟踪拍摄了“中欧信息社会项目碑林示范项目启动仪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SPX 西安中心 成立仪式” 、 “2007 中国西安国际数字科技博览会机器人大赛” “第三届机器视觉及工业检测展览会”等活 动并剪辑制作了相应的电视专题片。 【科学普及活动】 成功举办了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创新型西安建设”和“节约能源资源、保 ·41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西安市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和 2007 年全国科普日系 列活动。共组织重点科普示范活动 49 项,动员科技工作者上千名,举办各类科技报告会 70 多场次;开展 科技宣传咨询 250 次;举办各层次实用技术培训班 120 多期;发放科技资料 100 多万份,受益群众达到 40 万人次。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面向青少年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提高青少年的 科学素质。举办了专家院士进校园和科技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延伸了青少年参与校外科技活动的平台。 组织策划“健康大讲堂”活动 5 期,邀请西安市著名专家学者为西安市民做健康报告,创建了西安市首批 社区科普大学,共招收学员 300 名;在西安市主要社区建设科普宣传栏 389 个,在全市建筑工地及空闲的 墙面建成“科普文化墙”4000 米,不仅有效地宣传了科普知识,而且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以“繁 荣科技事业,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为主题,成功举办西安市第四届学术金秋活动。活动 规模大、规格高,历时一个月,设立一个主会场和 50 多个分会场;举办科技会展活 7 项,受到市委、市 政府的高度重视。 【民营科技】 截至 2007 年底,全市累计高新技术企业为 1440 家,民营科技企业总计 1300 多家,实现 技工贸总收入 62.72 亿元,上缴税费总额 76741 万元,创汇总额 186 万美元。西安民营科技企业 80%是高 科技企业,多集中在高新区内,企业之间可以互相联系、相互比较,产生相互吸引的内在动力,获得了更 大的积聚经济效益。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 1 月 15 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一行来陕调研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期 间在高新区调研了 5 家企业,并与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及企业进行座谈。 1 月 19 日,代市长陈宝根会见了台湾正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鸿文。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管委会主任景俊海,市政府秘书长郭学民,市科技局局长徐可为,市台办主任寻小平及高新区管委会副主 任杨明瑞陪同会见。 1 月 28 日,市葡萄研究所完成的“户太冰葡萄酒生产技术”项目通过了省市科技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会,标志着西安成为国内冰葡萄酒新产区。 1 月 31 日, 《2006 年中国开发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发布,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在全国各类 国家级开发区中居第三位。 2 月 13 日, “西安市表彰优秀高新技术企业暨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召开, “十五”期间的 100 家优 秀高新技术企业受到表彰。 2 月 27 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实现资源 共享,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促进双方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共同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宝根出席签 约仪式。 3 月 中国启动大飞机工程,布点于西安和上海两座城市。西安阎良航空基地,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航 空产业基地,有望承担大型客机 50%以上的制造工作量和大型运输机约 60%以上的制造工作量。 3 月 1 日,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公司瑞萨科技入驻西安,并将与西安瑞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及西安高新区风 险投资公司共同合作设立瑞萨科技在亚洲地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应用设计中心。 3 月 12 日,西安市正式启动首批 31 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共安排扶持资金 4820 万元,其中包括市政 府财政专项资金 1800 万元、各开发区和产业基地配套资金 3020 万元。 3 月 16 日,世界最大的 IDC 提供商美国 SEA 公司投资 2300 万元落户软件园备忘录签字仪式在西安举行, 该项目是西安目前最大的软件投资项目。 3 月 19 日,美国高新技术聚集区——纽约州 “科技谷”经济增长中心与西安高新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通过信息交流共建国际友好园区。 3 月 20 日, “中国—欧盟信息社会”示范项目 “数字碑林”启动,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副市 长岳华峰讲话。 区域科技·415· 3 月 21 日,西安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一期工程落成。市委书记孙清云为美光半导体(西安)有限公司揭牌, 市长陈宝根出席落成典礼并致词。 3 月 23 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西安全球开发中心落成。西安成为该公司除美国本部以外的又一个全球技术 中心。 3 月 25 日,国家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等 12 部委组成考察团考察西安服务外包产业,为即将出台的《关于 鼓励和支持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政策》做前期准备。 3 月 28 日, “国际工业分包(SPX)西安中心成立仪式暨 2007 国际工业分包论坛”举行。这是该组织在中 国建立的第四家 SPX 中心,也是工发组织在中国西北地区设立的唯一机构。 3 月 28 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到西安调研高新区自主创新型的企业。 4 月, 《西安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印发全市贯彻执行。 4 月 6 日,陕西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国防科工委副 秘书长胡亚枫出席了开幕式。 4 月 26 日,市政府举办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西安市保护知识产权论坛及西安专利 技术产业化园区揭牌仪式。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等 9 家单位参加活动。 5 月 29 日,在市知识产权局的倡议下,关中、陕南、陕北积极响应,十一市(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 人齐聚西安,共同签署“关中、陕北、陕南十一市(区)知识产权协作协议” 。 5 月 29 日,陕西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正式启动。陕西汽车集团、法士特齿轮公司等 15 家企业作为 全省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正式挂牌。 6 月 19 日,在首届中国城市创新论坛上,西安被评为“2007 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 。 6 月 29 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陕西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和西安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心承 办的“2007 华虹 NEC 西安技术研讨会”举行。 8 月,由市科技局、西安经开区管委会、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举办的“2007 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科技 创新发明大赛”正式启动。 8 月 3 日,市科技、人事、财政等部门召开 “西安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启动会” ,首批“农业科技特派 员”进驻农村。 9 月 21 日,市政府主办的“2007 中国西安国际数字博览会”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市科技局精心组 织筹备了其中的机器人竞赛。 10 月 18 日,第三届西安机器视觉与工业检测展览会召开。 11 月 5 日,由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教育部等 17 个国家部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 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陕西杨凌隆重开幕。 11 月 8 日,由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大会”在西安举行。 11 月 12 日,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的“金属材料挤压/锻压实验室”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金属多孔材 料与科技实验室”入选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月 16 日,陕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论坛在深圳举行。 11 月 21 日, “2008 年西安市科技计划指南发布暨 2006 年度西安市科学技术奖励颁奖仪式大会”举行,副 市长岳华峰、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有关领导和获奖代表参加了大会。 11 月 30 日,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的总投资 5.6 亿元的“年产 1500 吨单晶硅片”项目奠基。省人大常委 会代主任崔林涛、副市长岳华峰等出席奠基仪式。 12 月 18 日,由中国科技交流中心主办、市科技局承办的第十五届引进日本花甲专家工作研讨暨项目洽谈 会在西安举行。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交流中心领导、日本花甲志愿者协会(JSV)、日本年长志愿者协会 (JSVA)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经办单位、用人单位的代表共 140 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2 月 26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认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批复》 ,同意规划和建设西安国家民 用航天产业基地。 ·41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12 月 29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作出了“让大飞机早日飞上蓝天”的重 要指示。 (尚新玲等) 宝 鸡 市 【概况】 2007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时期“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科技工作方针,认真贯彻党的 “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不断强化科技进 步和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突破和新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至 2007 年底,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00 多户,其中大中型企业 70 余户。已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有色金属、烟酒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石油钻采装备、钛材、高速道岔、精密机 床、心脏起博器等 20 余种产品销售居世界或全国第一,深海石油钻机、陕汽重卡、钛合金板材、西凤酒、 好猫烟等 40 余种产品被誉为国际名品或陕西名牌产品。2007 年, “六个科技工业基地”企业总数达 217 户, 实现经营总收入 133.1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0.9 亿元,GDP 完成 42.4 亿元,新引进企业 64 户,引进 项目 72 项,实现合同引资 122.5 亿元,到位资金 42.8 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 46 项。宝鸡市先后被科技部 确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全国首批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2007 年, 宝鸡市被省科技厅推荐为“2005—2006 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 (全省仅该市一家) ,市科技局被 省科技厅评为陕西省 2006 年度市、县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度宝鸡市科技计划项目情况:2007 年,宝鸡市承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 90 项。其中国家计划 20 项,争取资金 283 万元;省计划 70 项,争取资金 6262 万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安 排资金 230。 宝鸡市 2007 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及争取资金情况 序号 计 划 类 别 立项数量(项) 争取资金(万元) 1 火炬计划 7 2 星火计划 5 3 重点新产品计划 7 100 4 强县富民科技专项 1 183 20 283 合 计 区域科技·417· 宝鸡市 2007 年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及争取资金情况 序号 计 划 类 别 立项数量(项) 争取资金(万元) 1 工业攻关 5 39 2 社发攻关 1 3 3 重点新产品 7 17 4 软科学研究 1 3 5 重大科技专项 6 490 6 重大科技产业化 3 1300 7 火炬计划 9 50 8 星火计划 2 18 9 农业科技培训计划 1 3 10 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4 3 11 强县富民科技专项 1 15 12 区域科技综合能力建设专项 2 28 13 国际科技合作 1 5 14 工程技术中心 5 2200 15 重点科技园区 6 1200 16 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9 860 17 农业攻关 7 18 合 70 6262 计 【科技成果管理】 2007 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191 项。全市科技成果获市政府奖励 61 项,达到 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31 项,其中获省科学技术奖 16 项:“HZ19-2/3 海洋钻机”“高钢级大口径厚壁螺旋 埋弧焊管”获一等奖; “CT2000 条干均匀度测试仪” “大规格无缝钛筒复合阴极辊暨成套生箔装备”“4-5t 内燃液力舍去平衡重式叉车” “掺混肥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研 究与示范” “1300 例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系列研究”获二等奖;“节水林业与抗旱造林技术推广” “机载通信电台 1553B 急线接口测试与控制系统” “YG156A 全自动捻度仪” “一次穿绳连续起升井架及底 座” “7DS 汽车变速器” “采用湿法非制造布技术开发纺织用纸线原纸”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太白山大熊猫栖息地调查与评价”获三等奖。全年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 3 项。建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点 5 个,认定登记技术合同 2 项。 【科技信息服务与数据库建设】 成立中小企业信息中心。筹备成立了“宝鸡市中小企业信息中心”,并 ·41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完成了部分注册的准备工作。开发《宝鸡市高级人才数据库》及《宝鸡市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数据库》 。 2007 年上半年,先后采取“召开座谈会、发调查登记表、重点上门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数据,截至目前, 已收集“高级人才”数据 315 条,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数据 115 条。开展了 2007 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指数调查工作,组织 20 家企业在网上注册上报了企业的信息化统计数据。建成 “宝鸡市高级人才服务平 台”及“宝鸡市大型食品设备协同共享平台”两大信息服务平台,累计录入人才信息 420 多条(人) 、大 型食品设备信息 115 条(台) ;全年发布动态信息 320 余条。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8 项。全 年累计在网上发布各类信息 13908 多条,累计点击量已达 8486 多人次;截至目前已有 103 家企业和 13 户 服务机构借助中小企业网“自助建站系统”建设企业自己网站。先后深入陕西华誉物流集团公司、长美电 器有限公司、东岭集团、陕西通力派车制造有限公司、宝鸡嘉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 6 家中小企业进行信 息化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为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站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知识产权】 全市申请专利 434 件。4 个项目申报省 2007 年度专利产业化项目,2 个项目申请专利奖。 该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工作是搞好各项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市科技局 把宣传培训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集中人力、财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以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宣传培训。4 月 3 日,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研究员来宝鸡利用 “宝鸡在讲坛”的形式举办专题讲座。市委书记、市长、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等 600 多名副处级以上领 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培训;起草了致全市领导干部一封信,主要是介绍知识产权常识和该市工作情 况,与订购的 300 份《中国知识产权报》 “4.26”专刊一并分赠给市领导、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和市级部 门领导以及部分企业领导。 联合市农业局开展了“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知识产权培训工程;联合市教育局开展了全市中小学 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评选工作;利用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周、专利周、科技之春宣传月等广泛宣 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农业科技“110”和“农事直通车”建设】 结合《宝鸡市农业信息网建设方案》 ,去年在全市建立了农 事直通车信息网,建成了以干杂果为主要产业渭滨区高家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以果业和观光为主要产 业的金台区胜利塬美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以食用菌、养猪、种植为主要产业的陈仓区阳平镇农业科技 信息服务站,以设施温室大棚蔬菜为主要产业的凤翔县科技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以辣椒、优质 小麦为主要产业的岐山县雍川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以种植业良种繁育、果品深加工为主要产业的眉县 汤峪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以果品、畜牧养殖、辣椒蔬菜、优质小麦为主要产业的扶风县生产力促进中 心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等 7 个省农业科技“110”示范站点。对省级农业科技“110”专家队伍进行了充实, 推荐了 12 名在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骨干专家,深入村组、农户、龙头企业开展科技 指导和服务工作,发挥了科技人员指导示范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年共拍摄和制作《农事直通车》 50 期,播出 48 期。 【星火技术密集区农业专家大院】 7 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内共实施国家、省、市、县星火计划项目 325 项,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300 多项,培训农民 20 多万人次。培育星火企业 321 家,其中星火龙头企业 23 家,在 “陕西省星火企业 20 强”评比中,宝鸡市 10 家企业榜上有名,在全省名列第一。目前,金台、渭滨 2 个 星火技术密集区被列入省重点星火技术密集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了 7 个以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和小城镇 建设为目标的星火技术密集区(其中国家级 1 个、省级 6 个) 。现有农业专家大院 29 个,直接转化科技成 果 95 项,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 149 个,示范应用新技术 85 项。 【科技宣传培训】 2007 年,市科技局组织局系统 4 个单位和机关的 16 名同志开展了“全市 2007 年文化 科技卫生‘三下乡’暨送货下乡大型示范活动”,参加了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牵头组织了 区域科技·419· 宝鸡市 2007 年“科技活动周”活动。通过发放科技资料、展示科技展板、开展专家咨询、声像演示等宣 传形式,参与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重大活动并制作专题片 8 部。开展科技宣传培训活动 6 次,发放宣传资料 20000 余份,接待咨询群众 2200 多人次,组织科技宣传版面 52 块,发放科技致富信息 25 条,举办培训班 4 期,培训农民 700 余名。2007 年,共组织开展人才培训 13 期,累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4200 多人次。 【工业技术】 装备制造业 2007 年,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制造工业企业 103 户,从业职工 53698 人。其中: 金属制品企业 12 户,通用设备制造企业 32 户,专用设备制造企业 26 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 21 户,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 12 户。完成工业总产值 1589812.6 万元,实现销售产值 1587742.9 万元,工业增 加值 518697.2 万元,完成出口交货值 118198.8 万元,实现利润总额 56886.8 万元。 主要产品 重型载重汽车、越野军用车、中型载重汽车、改装自卸车、运钞车、警用防暴车、油田测井试 井车、消防车、叉车、铁路轨道车、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剪板机、空气压缩机、机用丝锥、系列麻花钻、 数控刀具、模具、轴承、石油钻机、泥浆泵、工业泵、石油焊接钢管、钢桥梁、铁路道岔等。列入全市统 计考核的矿山设备、金属切削机床、数控机床、叉车等产品产量增幅在 20%以上。 装备制造业成为推动该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7 年,先后投入产业引导资金 5800 万元,建设完成了 宝鸡石油机械厂泥浆泵生产线、陕汽扩能改造、中铁宝桥高速大号码道岔技术改造、宝鸡机床数控新区建 设等 64 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吸引投资 49.5 亿元。其中宝石的 12000 米钻机、宝钛 工业园投资数亿元的冷床炉项目属国际一流的技术项目。宝鸡忠诚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 2007 年先后研制 成功了 MS-818 手动平面磨床、CS6240 系列马鞍车床、VMC1050 立式加工中心等,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 进。秦川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出高端机床,研发 QCK040 数控转子槽磨床,该机床技 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2007 年,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全年生产钻机 96 台,同比增长 26.4%;泥浆泵 506 台,同比增长 26.5%;实现工业总产值 20.78 亿元,同比增长 54.1%;实现销售收入 21.85 亿元,同比增长 63.1%;工业 增加值 5.5 亿元,同比增长 42.1%;回收货款 24.85 亿元,同比增长 51.1%;新增订货 29.16 亿元,同比增 长 59.6%;实现利税 25928 万元,同比增长 31.24%;上缴税金 6321 万元,同比增长 66%。其中自主研发 成功的深海石油钻机技术水平属国际领先。公司被评为“2007 年度最具成长性企业”,成为全国获此殊荣 的 30 家企业之一。 【电子工业】 电子工业是宝鸡市的优势产业之一。2007 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工业企业 13 户,从业职 工 15700 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 户,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业 2 户。完成工业总产值 295198.8 万元,实现销售产值 259524.1 万元,完成出口交货值 7966.2 万元,实 现利润总额 4318.2 万元。 主要产品 心脏起搏器、真空灭弧室、高压开关板、自动化仪表及系统、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照明 器材、蓄电池、电声器材、汽车音响、电线电缆、变压器、雷达整机、继电器、通讯导航设备、电子元器 件、压力传感器等。 陕西烽火新型通信联络终端研制成功 具有佩戴舒适、小巧轻便、音质清晰、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等特点 的语言通信终端——OSD—11/12 型头戴式送受话器组在陕西烽火集团研制成功。 【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是宝鸡市工业强市建设中确定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 发展,已形成以采掘业、冶炼业和压延加工业 3 个行业构成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特别是加工制造业以铜、 钛、钨、钼等有色产品制造为主,其中,钛材加工装备、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均为国内第一,生产能力占 国内 75%左右,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 85%左右。2007 年,全市钛材加工企业有上百家,主要分布在宝鸡 市的金台、渭滨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宝钛集团为龙头企业,以力兴钛业有限公司、宝钛新金属有限公司、 ·42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宝鸡复合材料厂、欧亚化工设备厂、博信金属材料公司、宝冶钛镍公司、钛诺工贸公司等企业为骨干,以 钛材深加工为重点的钛产业集群。2007 年,全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 45 户,从业职工 14495 人。完成工业总产值 683416 万元,工业销售产值 678034.5 万元,出口交货值 281595.2 万元,实现利润总 额 40345.3 万元。2007 年,全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矿采选企业 21 户,从业职工 3832 人,完成工业总产值 144840.5 万元,实现销售产值 142044.1 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 106213.3 万元,利税总额 80494 万元。 宝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新品多 2007 年,宝钛集团稀有金属研发中心攻克多项国际难题,先后研发出 U 管换热器、钛制烟听、高钛钛铁、镍及镍合金铸锭、Ⅲ效加热室等新材料、新产品。 力兴钛业产业链不断拉长 2007 年,集团公司投资 3 亿元从德国引进自动化高速稀贵金属热轧、冷轧生产 线,该项目完成投产后,可年产 3000t 的各种高品质的稀贵金属板材,进一步完成以海绵钛—熔铸—锻造 —管棒—板材—钛设备制作为主的稀贵金属产业链。同时,熔炼项目总投资 5500 万元,现拥有 1200kg 真 空熔炼炉、2000kg 真空熔炼炉 2 台、3000kg 的真空熔炼炉 2 台、5000kg 的真空熔炼炉 2 台。并具有 2500t 的电极压力机一台。3000 吨的电极压力机 1 台,可生产 1000—5000kg 的钛锭和 1000kg 的镍锭,并可为用 户提供 2000kg 的钛铸件和 400kg 镍铸件,年可熔铸各种稀贵金属 4000 吨。 【食品工业】 2007 年宝鸡市食品工业企业共有 1.08 万户,从业人员 6.82 万人,完成销售收入 144 亿元, 同比增长 23%,实现利润 8.23 亿元,同比增长 26%。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 64 户,完成食品工业产 值 89.65 亿元,工业销售收入 89.13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 26%和 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07 年,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4 户,其中水泥制造企业 21 户,水泥石膏企业 8 户,砖瓦企业 4 户,玻璃制品企业 5 户,陶瓷企业 5 户,石墨企业 1 户,从业职工 2.33 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450531.6.万元,工业销售产值 443430 万元,工业增加值 114169.4 万元,实现 利润总额 20887.1 万元。全市建材企业主要产品有:水泥、多孔砖、空心砖、轻质墙板、平板玻璃、SBS 改性油毡、釉面地砖等。 全市水泥工业生产规模宏大 水泥工业是宝鸡市传统产业之一。2007 年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水泥生产企业 26 家,设计年生产能力 730 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旋窑产能 390 万吨,立窑产能 340 万吨,分别占总产能的 53.4%和 46.6%。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为 24.73 万吨。其中,全市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 21 户,从业职工 7943 人。生产水泥 642.98 万吨,同比增长 16.7%。水泥生产总量占全省总产量的 26.9%。 扶风水泥公司生产工艺先进 冀东海德堡(扶风)水泥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资企业,现拥有省内技术设备最 先进、单窑产量最高的 4000t/d 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一条。 宝鸡众喜水泥获 “全国免检产品”称号 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主导产品“众喜”牌普通硅酸盐 42.5、32.5R 水泥被省政府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 “全国免检产品”。 普通硅酸盐 42.5 水泥获“全国科技成果金奖”,被中国消协推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省品牌推广委员 会及省经济发展促进会评为“陕西省重点推广品牌暨首届陕西建材行业十大品牌” 。 【纺织行业】 2007 年,全市纺织系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2 户,从业职工 16072 人。完成工业总产值 205699.7 万元,实现销售产值 200350 万元,工业增加值 92074.8 万元,出口交货值 8886.5 万元,年内纺 织业经营亏损 3533.3 万元。主要产品为纯棉及棉和化纤混纺坯布、帘子布、床上用品,在纺织机械和器材 中主要有电子清纱器、条干均匀度测试仪、并条机、精梳机等。列入统计考核的主要产品有:纱支完成 56868t,同比增长 18%;布匹 15254 万 m,同比增长 0.1%。 陕西长岭纺电公司开发出高端精梳棉机 由陕西长岭纺电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高端精梳棉机,是在多年研 制开发精梳棉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纺织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推出的引领国际精梳棉机的产品。该产 品具有快速性、高精度、低损棉和无破坏棉纤维等特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区域科技·421· 【农业科技】 2007 年重点实施推广的主推技术有:外贸线辣椒新品种快繁;陕西比耳大红袍花椒树脂精 油提取产业化;露地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设施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宝鸡市线辣椒标准化栽培技术;优 质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夏玉米勉耕栽培技术;苜蓿高产栽培及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奶牛高效生产综合配 套技术推广;节水林业与抗旱造林技术推广等 20 多项。其中,市林业工作中心站、千阳县林业站、陈仓 区林业站完成的“节水林业与抗旱造林技术推广”项目获 2006 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畜牧兽医中 心、麟游、千阳、岐山畜牧兽医站、陇县畜牧站完成的“苜蓿高产栽培及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 2006 年省政府推广三等奖,该项目引进、试验 5 个苜蓿优良品种,在麟游、岐山、千阳、陇县推广规划化种植 17.32 万亩,建成良种田 8000 亩。丰富了宝鸡的饲草品种资源,种草新增产值 6925 万元,新增纯收入 1797 万元。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渭滨区林业局、陈仓区林业、陈仓区林业局、陇县林业局、麟游县林业局、凤 县林业局完成的 “宝鸡市主要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 2006 年宝鸡市政府推广成果二等奖。宝 鸡市畜牧兽医中心完成的(参加人员:杜世敏、闫全柱、张安成)“奶牛饲养管理实用技术手册”项目获 市政府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二等奖。岐山县林业局完成的“松阿扁叶蜂的综合调查与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项目获 2006 年宝鸡市政府推广成果三等奖。宝鸡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扶风县林业局、凤翔县林业局、麟 游县林业局、千阳县林业站、陇县林业局、陈仓区林业站完成的“白金子保水剂在抗旱造林中的应用”项 目获 2006 年宝鸡市政府推广成果三等奖。冯家山水库管理局完成的“冯家山水库主汛期限水位动态控制 研究”项目获 2006 年宝鸡市政府推广成果二等奖。 【民营科技】 2007 年度本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总数 1235 家,其中新增 22 家,职工总数 28063 人,专职从 业人员 22012 人,人员中科技人员 12959 人,安置下岗职工 2155 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 45%。 2007 年底本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按注册类型分布情况:国有企业 14 家,集体企业 120 家,股份合作企业 10 家,有限责任公司 309 家,股份有限公司 18 家,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761 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3 家。2007 年度本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 485 项,授予专利 32 项,开发非专利技术 452 项,研究与 开发费用 3.2 亿元。2007 年度本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工贸总收入 158.6 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 8.1 亿 元,产销销售收入 121.2 亿元,全年净利润 12.9 亿元,上缴税费总额 18.4 亿元,创汇总额 2.3 亿美元。 民营科技企业及主要产品 陕西宝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等;宝 鸡四维衡器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轴重汽车衡、电子汽车衡等;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 品:焦化产品、金属制品、铅锌产品等;陕西宝深建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产品:真空挤出机、真 空泵、节能风机等;陕西法门寺纸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卫生纸、胶版印刷纸、书写纸等。力兴钛业集团 主要产品:钛、镍材料及钛/钢、镍/钢、钢/钢等金属复合材料制作的化工产品,低、中、高压化工耐蚀容 器及设备。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全市现有企业研发中心 56 个,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 22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个、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29 个。还建立了西 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宝鸡分院。加快石油机械、秦川集团等企业的研发中心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 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 任公司、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与西安高校联合,共同组建陕西省石油钻采装备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新增投资 6000 万 元研制“12000 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增投资 7000 万元研制 “VTM260/5 精密、数控五联动复合机床”和产业化开发“YK7232A 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 。这 3 个项目 的产品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 2007 年,按照“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宝 鸡市“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了技术支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示 ·42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范四个体系,重点推广了 CAD、ERP、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四项关键技术。建立了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 服务中心,CAD 服务中心、电子行业服务中心、轻工食品行业服务中心和高新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 狠抓了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轻工食品、有色金属 4 个优势行业,高新区、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6 个 科技工业基地这 8 个重点区域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推进以“甩图纸、甩账表”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 术应用,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产品设计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协作关系的 创新,达到了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 截至 2007 年底,全市共培育了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87 家,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 15 家,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通过对 10 户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典型调查, 这些企业的产值年平均增长 31.5%,最高达 84.3%;新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 70%;新产品贡献率平均达 33%,最高达 82.6%;流动资金周转期平均缩短 10%;管理人员平均减少 22%,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 益、科学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强市和中国西部先进装备 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步伐。 【县区科技“63421”工程】 县区科技 “63421”工程经过 3 年多实施,截至 2007 年底, 12 个县区共 创建各类科技示范园 71 个,培育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57 家,建成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站 43 个,建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18 个,实施工农业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49 项。对达到“县区科技‘63421’工程 评价指标”的 17 个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9 个农业科技示范园、8 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 11 个乡 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站进行了命名授牌。 【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 2007 年宝鸡市实施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成效显著。为了加快建设创 新型宝鸡,使宝鸡市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的好项目和科技 工业基地列入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项目,争取省上更多资金支持,通过印发文件、网上发 布的形式广泛征集项目,还先后两次召集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 20 多个重点企业及有关县区和单位,召开了信息通报和项目申报座谈 会,认真学习与科技创新工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和申报条件,动员企业积极参与实施陕西省“13115”科 技创新工程。宝鸡市申报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37 项(重大科技专项 10 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 目 8 项,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7 项,重点科技产业园区项目 12 项)。经过省上形式审查、技术 答辩、实地考察、综合论证等环节,宝鸡市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渭滨科技工业基地办公室、金台星火技术密集区办公室等单位的 20 个项目 被列入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其中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6 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3 项、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项目 5 项、重点科技产业园区项目 6 项,争取资金总额 5190 万元。宝鸡市列入省“13115”科 技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的数量和争取的资金居全省 10 市之首。 宝鸡市列入 2007 年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项目名单 序号 项 目 名 称 计划类别 承 担 单 位 1 良种肉羊繁育体系建设及生产技术示范 重大科技专项 陕西省布尔羊良种繁育中心 2 VTM260/5 精密、数控五联动复合机床研制 重大科技专项 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3 126kV 高电压等级真空灭弧室的研究开发 重大科技专项 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4 12000 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研制 重大科技专项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区域科技·423· 5 连续管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重大科技专项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6 车载天线 重大科技专项 宝鸡烽火诺信科技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产业化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X80 高强度管线钢 φ1219×18.4mm 螺旋埋弧焊 7 管 8 YK7232A 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 重大科技产业化 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9 HXFA299 新型高效能棉精梳机 重大科技产业化 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10 陕西省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11 陕西省新型节能建材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皇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2 陕西省纺织测量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长岭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13 陕西省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14 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 15 凤翔长青科技工业园 科技产业园区 凤翔县长青工业园区管委会 16 扶风科技工业园 科技产业园区 扶风工业基地办公室 17 宝鸡市姜谭科技工业园 科技产业园区 渭滨区工业基地管理办公室 18 陕西省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 科技产业园区 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19 金台星火技术密集区 科技产业园区 金台区科学技术局 20 渭滨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 科技产业园区 渭滨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协调领导 小组 【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 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紧紧围绕实现“三个率先”和“四大产业基地” 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和工业强市,对列入该市的 15 个重大科技项目,安排科技三项费 320 万元给予重点 支持,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 39 项列入计划(重点新产品 7 项、科 技攻关 13 项、火炬计划 9 项、科技成果推广 4 项、国际科技合作 1 项、科技富民强县 1 项、科技服务能 力建设 4 项) ,争取省上资金 184 万元。2007 年,在确保 15 个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同时,围绕宝鸡市工业、 农业、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有 67 项列入了 2007 年该市科技进步计划(攻关计划 42 项,火 炬计划 7 项,星火计划 10 项,成果推广计划 5 项,软科学研究计划 3 项),安排科技三项费 250 万元。 宝鸡市 2007 年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名单 序号 项 目 名 称 计划类别 承 担 单 位 1 12000 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研制 攻 关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2 2MK2218 数控珩磨机 攻 关 宝鸡忠诚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42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3 126KV 高电压等级真空灭弧室的研究开发 攻 关 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4 XJ128 快速棉纤维性能测试仪 攻 关 陕西长岭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5 线辣椒基因差异分析及杂交一代新品种选育 攻 关 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6 甘薯专用新品种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攻 关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 宏马 1 号 2 号线辣椒新品种选育 攻 关 宝鸡天马辣椒技术研究所 苗木、苹果、莎能奶山羊、农业信息、杂交 8 宝鸡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创新服务能力建设 攻 关 小麦、蚕桑、唐村蔬菜、花椒、动物疫病预 防控制、太白山药谷专家大院,宝鸡市农业 科技专家大院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9 YK7232A 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 产业化 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0 BSJ 液压无链条测井绞车 产业化 宝鸡宝石特种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11 微机控制真空挤砖机 产业化 陕西宝深建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化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宝鸡长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12 X80 高强度管线钢埋弧焊管用高强度、高韧性 焊接材料 13 接触轨绝缘支撑及防护罩装置产业化 产业化 14 宝鸡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 产业化 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岐山县、凤翔县、 眉县、扶风县星火密集区办公室、关中星火 产业带宝鸡段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科技扶贫及新农村建设】 ①西山扶贫村工作进展顺利。市科技局成立“宝鸡市科学技术局西山扶贫工 作领导小组” 、在制定《宝鸡市科学技术局 2006—2008 年西山扶贫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确定了年度扶贫 规划和措施,举办了 1 期 50 余名种植户参加的花椒种植管理培训班。市科技局将“花椒科技示范园建设” 项目已列入市级科技进步计划项目,争取到资金 2 万元,用于该村花椒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从市财政争 取资金 7 万元,支持援建的青川村赤沙河大桥桥梁工程如期竣工,现已建成通车。②因地制宜开展帮建活 动,努力推进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市科技局共承担包村扶贫和“一村一品”任务各 2 项。即 千阳县南寨镇朝阳村、陈仓区虢镇太公庙村和凤县岩湾乡岩湾村的“一村一品”帮建活动;凤县三岔镇三 官殿村和双石铺镇陈家湾村,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订了帮扶计划,突出了地域特色,形成 了“一村一品”的特点,并通过举办专业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帮助开展生产,使之形成规模,较好地 发挥了各自的产业优势,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开展“蚕桑提质增效技术示范”项目,争取到市级科技进 步计划项目资金 3 万元,用于支持该村新发展桑园 300 亩,使桑园面积突破 1500 亩;建设蚕桑科技示范 大棚 20 个,年养蚕能力达到 1580 张,产茧能力 46 吨。另外,使该村新增奶牛 52 头,存栏达到 212 头, 并超额完成重点村的其他共性目标任务。 【组团参加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 组织筹备宝鸡市参加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的筹展参展工作。围绕 “以 科技推动现代农业”的参展主题,集中展示该市建设畜牧大市,发展“一村一品”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的新成就和新形象,由市科技局遴选的 2 项农业科技项目获得了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 奖” 。该市展团共签订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 18 个,签约金额 4.64 亿元,其中合同金额达 1.9 亿元;特色农 区域科技·425· 产品交易额 8.56 亿元,总计 13.2 亿元。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 2007 年 1 月 7 日,省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来宝鸡市高新区视察,听取汇报后,参 观了区内企业,市委书记姚引良、市长王宏、市人大副主任翟拴堂、常务副市长郭社荣等领导陪同。 1 月 9 日,省副省长吴登昌来宝鸡市调研、了解省属下划企业改制重组情况,常务副市长郭社荣陪同。 2 月 8 日, “阜丰集团”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该股票公开认购倍数 630 多倍,当天成交 2.86 亿股,成交金额 8.63 亿港元。位于高新区的宝鸡阜丰科技有限公司是阜丰集团的子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 谷氨酸生产基地,综合实力在同行业位居第一。 2 月 26 日,全市加快高新区发展工作会议在万利酒店二楼会展中心召开。会上,表彰奖励了 2006 年度支 持高新区加快发展先进单位和 2006 年度宝鸡高新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市领导姚引良、王宏等 出席会议并为获奖单位颁奖。市委书记姚引良就高新区下一步发展作了讲话。 2 月 28 日,长岭集团投资 3.92 亿元新建的长岭纺电工业园开工奠基。长岭纺电工业园是陕西省装备制造 业 100 个重点建设项目。工业园占地 11.53 公顷,建筑面积 10 万㎡。建成后的纺电工业园将应用先进的系 统集成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在线检测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形成一个集科研、营销、生产为一体的全球最大 的纺织电子科研生产基地。 3 月 18 日,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宣讲团在市委会议厅,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进行了宣 讲。报告会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龚晓燕 主持。该市近 400 名领导干部、企业和科研中介机 构负责人等聆听了报告。 3 月 29 日,市委、市政府在市委会议厅隆重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贯彻落实全 国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促进和指导宝鸡市科技工作,提高宝鸡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宝鸡建设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月 10 日,省委书记赵乐际来宝鸡市高新区调研,市委书记姚引良、市长王宏、常务副市长郭社荣陪同。 5 月 10 日,全长 4723 米的宝钛路顺利通车。宝钛路北起渭滨大道接高新八路,南至宝钛集团公司厂区, 道路设计宽度 25 米,双向 4 车道。宝钛路的建成投用,将促进宝钛工业园的建设进度。 5 月 14~15 日,省政协视察组一行 22 人在刘石民副主席的带领下,来宝鸡市对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 会精神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 省政协视察组还分别视察了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秦川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等科 技创新企业和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蒙牛乳业宝鸡有限公司、陕汽集团宝鸡华山车辆有限公司、宝钛集团有 限公司等 6 户企业。省政协视察组对宝鸡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情况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认为宝鸡市在贯彻落实全国和省科技大会精神中,为科技创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科技投入逐年 加大,产品研发、自主创新成绩显著,走在了全省前列。汇报会由市政协主席陈继荣同志主持,市政府常 务副市长郭社荣同志参加了汇报会,市政协副主席陈靖劳同志陪同视察。 5 月 15 日,省政协副主席刘石民在宝鸡市高新区调研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情况,常务副市长郭社荣陪同。 5 月 19 日,总投资 1.3 亿元的宝鸡富士特钛业项目在高新区开工奠基。该项目由中国最大的专业化钛粉生 产企业宝鸡富士特钛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具有 1000t 钛铸锭、5000t 锻造、700t 机加的年 生产能力,可实现年产值 4 亿元,利税近 5000 万元。 6 月 8~12 日,宝鸡高新区在浙江省温州市成功举办项目推介会,20 多家温州企业对宝鸡高新区表现出浓 厚的投资兴趣,有 5 个项目已开始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推介会上,市委副书记闫超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 致辞。管委会招商人员向温州客商们推介了高新区中央商务区、三期、科技创新园等重点项目。温州及沪 杭等地的企业家 200 多人参加了此次推介会。本次推介会由台湾太平洋投资公司承办。会后浙江巨一集团 董事长李爱莲女士来宝鸡高新区考察投资环境,并就双方的合作进行了洽谈。 6 月 21 日,中德意合资项目在北京签约。由中铁电气化集团宝鸡器材厂、德国保富铁路公司、意大利布诺 ·42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米公司三方在北京举行合资签字仪式。根据合同,三方将共同投资 210 万欧元,在宝鸡高新区组建合资企 业,生产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接触网零部件。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将拥有时速 300 千米及以上客 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核心技术,将开启中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接触网关键零件国产化。 8 月, “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实施一年多来,通过各课题承担单位、各项目配套工程责任 单位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已全面完成了宝鸡市所承担的各项项目工程任务,顺利通过了科技 部专家组验收。 8 月 8 日,以钛材及钛设备加工为主的宝鸡巨成钛业有限公司建成投用。该项目总投资 7000 万元,形成了 钛板带加工、钛设备加工、钛复合材料加工等完整的钛材料加工制造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 1.2 亿元,上缴税金 200 万元。 8 月 24 日,总投资 3.86 亿元的石油机械配套工业园在高新区破土动工,首批入园的 7 个项目分别是:石 油钻采设备项目、海洋石油钻井设备装配项目、石油钻采设备生产线项目、石油机械设备配件项目、石油 钻采机械设备厂项目、高精密数控机床项目及电瓶车控制器及喷丝板生产项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可 实现年产值 6 亿元,利税 1 亿元。石油机械配套工业园的开工,标志着高新区三期渭河以南区域开发建设 正式拉开序幕。 8 月 24 日,宝鸡市首家五星级酒店签约落户宝鸡高新区。该项目总投资 3.5 亿元,建筑面积约 6 万 m2, 主楼为 26 层,总高度 100 米。该酒店是宝鸡大城市建设的重点配套项目,也是高新区中心商务区的标志 建筑之一。 10 月,省政府颁发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对 2006 年度获奖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宝鸡 市 16 项重大科技成果荣获省政府奖励。 10 月 21 日,宝鸡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等 10 个渭河流域治理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宝鸡高新区举行。集中开工 的 10 个项目分别是宝鸡高新区污水处理厂、高陵县污水处理厂、岐山蔡家坡污水处理厂、凤县污水处理 厂、扶风县污水处理厂、兴平市污水处理厂、泾阳县污水处理厂、旬邑县污水处理厂、渭南西区污水处理 厂和蒲城县污水处理厂。副省长洪峰,市领导王宏、张民义、郭社荣、刘拴良、张敬原、陈靖劳等出席开 工仪式。 10 月 28 日,宝鸡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钛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孵育中心(钛专业孵化器) ”建设项目,宝鸡 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宝鸡汽车及零部件中小企业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2 个创新平台项目,获国家科 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资金支持,分别得到了 80 万元和 90 万元的无偿资助。 11 月 9 日,陕汽集团宝鸡华山工程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签约仪式在西安举行。宝鸡高新技术开发总 公司总经理王琳、陕汽集团董事长张玉浦、宝鸡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袁军晓、陕汽集团宝华工程车 辆公司董事长王勇伟分别代表投资方在合同上签字。省市领导吴登昌、姚引良、王宏等省市领导出席签约 仪式。 12 月 28 日,宝鸡高新区举行建区 15 周年庆祝大会。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科技部党组成员、 《科技日报》 社社长张景安发来贺电,对宝鸡高新区建区 15 周年表示祝贺。会上,市长助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 委会主任王琳回顾总结了高新区 15 年的发展历程。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在高新区建设中作出突出贡 献的企业负责人、管委会员工授予高新区建设功勋奖章。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厅及市领导 姚引良、王宏、郭社荣等出席庆祝大会。 2007 年,宝鸡高新区获得基本建设项目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支持金额 467 万元。本次获资金支持的项目 包括:高新大道三期西段 A 标段道路及附属工程、滨河大道二期及附属工程、卧龙寺渭河大桥及引线工程、 高新区东区集中供热工程、高新十三路、十四路道路及其附属工程等。截至 2007 年底,高新区累计获该 项资金支持 1491.5 万元。 (吕义锋) 区域科技·427· 咸 阳 市 【概况】 2007 年,咸阳市科技工作以国家、省科技大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取 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为推动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科技工作以召开好全市科技大会 为重点,以“建设西部科技强市”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培育科技项目,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 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积极发展以生产力促 进中心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地 科技支撑。出台了《关于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咸阳的决定》和《咸阳市“6 个 1”科技创新 工程》等文件。不断加强科技圆区建设、科技资源调查、科技成果、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科技培训和 宣传,发明与专利等工作。2007 年全市共取得各类成果 50 项,有 7 项获得省政府表彰奖励,有 42 项获得 市政府表彰奖励。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市科技局结合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实施咸阳市“6 个 1”科 技创新工程。积极抓好“一线两带”和科技特色基地建设,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组织申报省级 2007 年度科技计划 126 项,其中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67 项。包括省级工业攻关计划、成果推广计划、 国际合作计划、陕西省重点新产品计划、火炬计划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等共计 42 项; “13115”重大科技创 新工程 12 项;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 10 项。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2 项,星火计划项 目 1 项。 “苹果、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28 个项目被列入陕西省 2007 年度科学研究发展计 划; “液晶背光源用荧光粉开发与生产” “回热原料预热法生产硫酸钾肥新工艺”等 9 个项目获得省 2007 年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支持; “TFT-LCD 玻璃基板” “MAN B&W L32/40 柴油机系列产品”项目 等 8 个项目被列入 2007 年度陕西省 “13115”科技创新工程首批计划项目; “黄姜加工皂素清洁化生产工 艺” “楔块式超越离合器”等 3 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 【科技成果与产业化】 2007 年,全市取得科技成果 160 余项,其中,1-甲基环丙烯果蔬保鲜剂、浚单 20 玉米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冠心舒通胶囊新药的研究积推广应用等 43 项获得咸阳市科学技术奖;55Ah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聚氨酯/PAE 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在证券纸生产中的应用等 8 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乙烯 基聚合物鞣剂组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甲基环丙烯”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称号。另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速成型机、10kW 锥面顶负荷中波小型发射天线、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机 等科技成果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局积极开展技术推介、资本对接、招商引 资、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项目拓展产业链。 【科技服务体系】 2007 年,市科技局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咸阳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积 极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成立了咸阳市印刷包装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咸阳市纺 织服装生产力促进中心,不断加强其服务能力建设,延伸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及 县区(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围绕咸阳市重点项目及区域主导产业,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以服 务“三农”为核心,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重大科技产业化和制造业信息化项 目的顺利实施。在为 “三农”服务中紧紧围绕“稳粮、优果、兴畜、抓菜”四大产业,集成有效资源, 形式多样的组织开展技术服务,以市科技信息网为平台,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县区生产力促进中 心积极参与的科技咨询推广服务网络体系。使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咸阳市在服务政府、服务中小企业、服 务“三农”方面的重要力量,成为咸阳市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新亮点。 【科技培训和宣传】 2007 年,市科技局承办了陕西省“科技之春”宣传月动员暨启动仪式。开展了主题 ·42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创新型咸阳建设”的“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通过举办科普宣传、科技 培训、科技下乡等系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科技方针、政策,宣传和展示近年来 咸阳市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增长成果。先后举办了“科学发展观”、质量认证、实用技术应用、计算机知识、 财会软件、CAD 技术、创新基金申报、科技计划申报等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班 22 期,涉及企业 506 家, 培训人员 5000 余人次;组织有关单位和科技企业 30 多家走上街头展示新技术、新成果;在“科技之春” 宣传月和科技周活动中,散发各种资料 2 万余份、书刊 1000 余册;坚持四下乡活动,组织各类活动 100 余场次,组织科技大集 100 余场,接受咨询人数 30 余万人次。组织专家讲座培训 43 场,各类培训形式共 培训农民技术员 3000 余名。各种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发明与专利】 2007 年,全市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专利,申请量继续在全省名列前茅。年初, 咸阳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按批次对企业进行上门服务,让企业更多地了解和熟悉知识产权常识,鼓 励企业搞发明创造,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全市开展“企业专利实施状况调查”,对专利工作继续 进行普查。在 3 月、4 月集中开展了春季宣传月活动,集中宣传、介绍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发放了陕西省 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知识产权基础知识,专利申请程序等宣传材料,共计发放《陕西省专利保护条例》1200 余份,专利申请常识和专利维权知识等资料 1800 余份。咸阳市的瑞绿园银杏茶业有限公司发明的“脱毒 脱苦银杏茶”和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发明的“头痛宁胶囊”获得了陕西省 2007 专利技术孵化项目支持, 得到资金 60 万元。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2007 年,市科技局利用各种条件,开拓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新渠道,多 种合作与交流方式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在市委礼堂召开了“在陕院士咸阳行”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洵,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姚穆等对咸阳自主创新和区域科技进步“把脉” “支招” 。二是以信息化为 切入点,依托西安市科技信息平台,搭建咸阳市科技信息平台。三是筛选有招商意向的重大科技产业项目 在西安、南京等地进行推介,利用咸阳科技信息网进行宣传对接;西安市充分发挥研发优势和咸阳市的支 柱产业进行对接,促进咸阳市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同时把西安市的科技成果在咸阳市进行转化, 建立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咸阳升跃机械有限公司、陕西海天制药公司从中受益。在市科技局邀请下, 西安市科技局局长徐可为亲自带领投资商在咸阳市考察、洽谈投资,为咸阳市科技招商拓展了新的空间。 四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西安雄厚的研发实力为咸阳市提供新的创新源,咸阳海龙复合材料 公司、咸阳工业橡胶研究所等单位在西安设立研发基地。 【创新体系建设】 2007 年,市科技局对 800 多家单位开展各行业、领域科技发展现状和科技资源调查, 完成了科研仪器、大型设备的统计和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专题调查,建立了大型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共享平台。 市科技局不断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联系,推动区域创新环境的形成。充分发挥咸阳市 的科技资源优势,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重点集成,形成合力。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 技进步,扩大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技项目的范围,加强关键技术、特色产业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为 加快四化进程,构建西部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源、创新源支持。围绕 “一线两带”“西咸经济一体化” “咸杨农业产业一体化”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市科技局先后组织召开了“科研院所(校)长联席会” “行业科技创新沙龙” “中小企业技术信息推介会” ,与建材、机电、医药、等行业中小企业技术项目实施 对接活动,挖掘整合咸阳市的科技资源,激活科技要素,服务经济建设,加快综合性、行业性生产力促进 中心建设,促进全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 【科技园区建设】 科技园区建设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市科技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 府确定的园区带动战略,积极引导和培育科技成果基地。其中,清华科技园(咸阳)数字医疗设备产业基 地、渭城民营科技产业基地、兴平装备制造工业园、电子显示器件产业园、秦都医药科技园、三原食品工 区域科技·429· 业园、乾县纺织工业园等科技园区特色产业明显,集聚效应凸显,在咸阳市新的创新版块和科技企业健康 成长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是咸阳市科技工作的大亮点。其中,省精品农业科技示范 园、乾县星火技术密集区列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中的重点科技产业园区专项。为实施星 火计划,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平台,必将在咸阳市的科技产业园区持续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促进经 济与科技紧密结合,成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 “一线两带”和“星火”科技】 2007 年,市科技局依据《咸阳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规划》和《咸阳星 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实施方案》对星火密集区实施督导,泾阳、乾县、礼泉星火技术密集区得到陕西省资金 各 40 万元支持,初步形成以奶畜养植为主导的乾县、泾阳、武功密集区;以苹果、干杂果为主导产业的 礼泉、旬邑、淳化、长武密集区;以养猪为主导产业的兴平密集区,推动了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申报国 家农业科技转化资金项目“新型果蔬保鲜剂中试”“可溶性噻苯隆粉剂”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立 项,争取资金 100 万元。 【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依据《陕西省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实施意见》, 配合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实施的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启动实施《咸阳市“十一五”制造业信息 化工作规划》 ,结合咸阳市实际,筛选出了 10 户企业,申报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项目,陕西柴油 机重工有限公司、西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被列入省级科技示范工程。组织召开了“咸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 作表彰大会” ;与益利德公司共同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咸阳—机械行业信息化论坛”培训会;跟踪服务陕 西华星电子工业公司进销存信息化项目;根据二○二研究所的实际情况,邀请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 程专家组组长王俊彪教授来咸举办“信息化建设专题讲座”。 【良种研发】 2007 年,梁增基研究员主持的长武 612、863 优质旱地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正在参加国家区 试,612 小麦在 2008 年将通过国家审定。华德钊研究员主持选育的三个品种已在黄淮区和长江中下游大面 积推广,推广总面积 760 万亩以上。三原县种子公司主持选育的“驰丰二号”油菜也将于 2008 年通过国 家审定。市农科所主持选育的玉米新品种 “隆玉 5 号”新品种在陕西、河南转化,推广面积 30 万亩,另 有 2 个新品种正在参加省区试。市农科所罗洪溪研究员主持的大穗型小麦育种经多次起伏,目前也有所进 展,新选育出的两个品种正在参加省区试。 【民营科技企业】 2007 年,市科技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在项目推介、科技招商、技术交易及银企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先后组织民营科技企业参加“中国北京国 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两岸科技创新”交流研讨会、 “陕西—江苏经济合作促进会” 、全国科技产品博览会、 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百名诊断咨询专家义务服务百家中小企业交流对家沙龙等,促其发展 壮大;帮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品升级。全年共审核登记民营科技 企业和非企业机构 33 家,协助指导民营科技企业做好省市两级的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全市申报省级奖 8 项,市级奖 82 项。到 2007 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85 亿元。 【2007 年咸阳市科技十大新闻】 一、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全面安排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发布了《关于坚持科技进步与创 新,建设创新型咸阳的决定》和《关于印发咸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通知, 确定了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政策措施及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咸阳市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市专利申请量达 350 余件;“乙稀基聚合物鞣剂组成与性能相 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5AH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等二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密封气氛 保护国回转炉等三项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43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三、咸阳市 39 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获国家、省科技计划立项支持。全市申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近 100 项。 其中,获国家计划立项支持的 5 项;获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立项支持的 8 项;获省攻关、火炬 等科技计划立项支持的 26 项。 四、咸阳市四项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通过国家、省级验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1.8 亿元以上。四个项 目分别是复方沙棘籽油拴、麦芽糖基-β-环糊精、金属复合橡胶密封板、暖气热力流量计等。 五、咸阳市全面创建农村科技信息化、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旬邑等四县区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科技 110 示 范县,只需拨打 96510 电话或上网,就能直接同教授专家互动,咨询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六、咸阳市聘请高级专家,科技工作者助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两院院士咸阳行”活动,请 专家为咸阳市科技发展支招,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开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动,选派一大批科 技专家,携带科技成果、技术和项目,深入农村与群众“三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科技创 业等。 七、两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咸阳市。继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陕西省显示器件工程技术中心 又落户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将为咸阳市显示器件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 落户陕西科技大学,将成为农产品加工增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支撑平台。 八、咸阳市科技招商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新突破。5 代 TFT-LCD 液晶玻璃基板及电子高清平板即将建成投 产。多晶硅等重大科技招商项目开工建设。 九、市科技企业协会及三精科工贸公司等 3 户企业获“全国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 。国家科技部,科技奖 励办公室、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促进会代表团来我市授奖及考察民营科技企业。 十、咸阳市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建立了 20 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建 8 户科技综 合服务平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中心。咸阳市列入 2007 年 度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首批计划项目 咸阳市列入 2007 年度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首批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项目类别 陕西省显示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项 乾县星火技术密集区 乾县科技局 重点科技产业园区 陕西省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园 三原县科技局 重点科技产业园区 TFT-LCD 玻璃基板 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 重大科技产业化 MAN B&W L32/40 柴油机系列产品项目 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产业化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咸阳威力克能源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产业化 1-甲基环丙烯项目 礼泉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产业化 制革废弃油脂在代用燃料中的应用 陕西科技大学 重大科技专项 咸阳市列入陕西省 2007 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10kw 锥面顶负荷中波发射小天线 咸阳广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橡塑助剂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 咸阳三精科工贸有限公司 液晶背光源用荧光粉开发与生产 陕西彩虹荧光材料有限公司 中药二类新药口疮宁含片研发生产 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科技·431· 国家级新药复方双花片产业化 陕西康惠制药有限公司 泾云吉元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 泾阳县科学技术局 多层线路板真空压合机 咸阳威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回热原料预热法生产硫酸钾肥新工艺 陕西景盛硫酸钾肥有限公司 礼泉县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示范 礼泉县科技开发中心 咸阳市 2007 年度取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完成人 参龙宁心胶囊的产业化 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 郭俊京、乔东虎、张召侠、王建、赵小莹 55Ah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咸阳威力克能源有限公司 采用工业现场总线的碱回收优化控制系统 陕西西微测控工程有限公司 聚氨酯/PAE 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在证券纸生 产中的应用 鲜奶掺假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制与应用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杨煊坤、鲁剑、宋时来、李琪、李革伟、 张顺兴、刘军奇、董宝锋、周松江 王孟效、李明辉、李英春、王其林、麻杰、 张东、苏丽娜 沈一丁、李刚辉、费贵强、李小瑞、王海 花 董文宾、张建华、于琴、代春吉、赵旭博、 郑丹、曾桥 咸阳市列入陕西省 2007 年度攻关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优质园艺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 武功县科技局 苹果、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礼泉科技开发中心 经济林木快繁技术与鼠兔害防治技术研究 咸阳市气象局 无公害鲜食葡萄栽培和保鲜运销技术研究 武功恒信科技公司 秦都区无公害地膜红薯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及产品综合开发 秦都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国家优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 泾阳庞家良种农场、咸阳师范学院 现代日光温室示范基地建设 长武县科技局 枣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咸阳北方旅游产品开发公司 优质高效药菌示范基地建设 秦都区科技局 数字图像测量系统 咸阳鲲鹏电子科技公司 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开发 咸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亚纳米纲领研究 陕西天王纺织印染机械制造公司 液晶背光源用荧光粉开发 陕西彩虹荧光材料有限公司 重油节能燃烧技术及应用 咸阳天诚石化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43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可持续发展实验及建设 长武科技局 宫颈癌的防治研究 咸阳市中心医院 中药新药研究 乾县中医药研究所 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 永寿县科技局 【重大科技活动】 邀请在陕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瞬态光学专业的侯洵、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纺织材料专业 的姚穆、彩虹电子集团公司电真空器材专业的吴祖垲和西安交通大学 IC 装备与纳米材料专业的卢秉恒 4 位院士参加了“在陕院士咸阳行”座谈会,请专家为咸阳市经济“把脉” ,为科技发展“支招” 。市委书记 张立勇、副市长方玮峰、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在咸的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 次座谈。4 位院士根据咸阳市产业结构、科研环境、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就延长产业链,加强下游产品 开发,新能源研发等方面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将为咸阳市的经济发展和科 技进步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晓红) 铜 川 市 【概况】 2007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铜川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5523 工程”和建设以现代建材 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交流 与合作,创新为农服务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新技术试点、示范、推 广应用为重点,抓好科技示范企业、科技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13115 科技创新工程的”的实 施。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市各项科技工作成绩显著。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全市共申报科技项目 80 项,其中部级科技计划项目 1 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45 项。获得省级科技计划立项 24 项,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 658 万元。市级各类科技计划申报 70 项,立项 34 项,安排资金 122 万元。中星新材料研发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首批列入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 耀州区城郊星火技术密集区列入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被首批 20 个科技产业园区;印台区农技中心“渭 北旱塬优质小麦繁育及产业化工程”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工程;棋智核桃饮品公司的“核桃油 保健胶囊试制开发”项目被列入省“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市科技局加强了项目跟 踪管理力度,及时掌握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强化对项目的服务,确保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科技经费投入】 2007 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达到 122 万元,同比增长 36.9%。各区县中印台区、 王益区、耀州区、宜君县科技三项费用分别达到 168 万元、40 万元、50 万元和 88 万元,较往年有所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 2007 年度,铜川市共登记科技成果 9 项,科技成果评审鉴定项目 5 项,获 2006 年省 科学技术奖 3 项,其中,似陕西省果树苗木繁育中心完成的“苹果病毒脱除与组培快繁技术改进研究”获 二等奖,宜君县林业开发中心完成的 “有机核桃生产技术开发”和铜川市果业管理局完成的“苹果高标 准示范园建设研究与推广”获三等奖。申报 2007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 4 项。在第十四届杨凌农高 会上,宜君县春光蜂业有限公司的“秦业”牌蜂蜜、印台的“农用机动车平衡装置”、陕西华荣实业公司 的“唐旗”牌姜汁可乐、耀州区鹿苑有限公司的“耀康”牌原枝鹿茸产品获农高会后稷奖。加大了科技成 果的开发与推广力度,全年促进开发科技成果 5 项,分别是宜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的“烟 D27 小麦 区域科技·433· 良种引进与推广” 、铜川铝业公司完成的“100KA 铸锭生产线改造项目”、印台区小麦育种中心完成的“铜 麦 5 号选育” 、铜川种子管理站完成的 “农作物种子包衣技术示范推广”和“小麦良种统繁统供技术推广” 。 完成了印台区小麦育种中心承担的“抗黄矮病小麦品种铜麦 4 号”、铜川华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太 阳能光伏产品推广应用” 、铜川铝业公司承担的“100KA 铸锭生产线改造” 、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承担的“新农村道路用水泥” 、铜川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承担的“果园机械化管理” 、铜川市饲料 工业办公室承担的“新型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在畜牧生产中的示范与应用”、宜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成 的“烟 D27 小麦良种引进与推广” 、铜川种子管理站完成的“农作物种子包衣技术示范推广”和“小麦良 种统繁统供技术推广”等 10 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科技信息服务】 2007 年,铜川市农业科技 “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全年推行科技特 派员试点工程 5 个,咨询农技专家各类科技信息百余条,新增了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专家信息 处理系统——铜川示范区”示范点 2 个,示范点建设总数达到 14 个,配置微机及专用软件 14 套,培训操 作人员 400 名。完成了“铜川现代建材业科技信息网站”的实施方案及前期筹备工作。 【专利技术服务】 2007 年铜川市加大了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共组织宣传活动 9 次,举办知识产权讲座 5 次,知识产权培训班 1 期,散发宣传资料 3000 余份。主动深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举办了 2 次 专利技术人员座谈会,开展了 3 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讲座。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各区县配备 专利工作管理干部 1 名,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打击专利侵权行为。不断加大知 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力度,全年资助专利申请费 2 万元,建立了专利产业化示范企业 2 个,列入省专利 优势培育企业 1 家,省专利产业化项目 1 个。申报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2 所。2007 年铜川市共申报专利 80 项,获得授权专利 30 项。 【科技宣传和培训】 2007 年,铜川市科技局组织并参与了全市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周和“送 科技到田间”的“三下乡”活动。组织全市科技人员下农村、进企业、入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和知识 产权知识宣传活动,全年共组织科技下乡 80 余场次,悬挂横幅 17 条,制作展板 44 块,散发各类宣传资 料 8.6 万余份,参加培训人数达到 7 万多人次。同时市科技局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全年共组织科技培训、 讲座 210 期。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区县科技经济发展模式培训班,聘请西北大学教授刘科伟、省知识 产权局副局长杨行云等专家授课,全市科技系统领导和业务骨干,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部分乡镇的领导 和企业的技术总工 50 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科技宣传和培训,对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推广科技适用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广大干部依靠科技进步和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 作用。 【科技合作与交流】 完成了第六批赴日奶牛养殖研修人员的选派工作。市科技局被省科技厅评为 2007 年赴日本农业研修生选派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局副局长赵秋月、合作交流科科长底瑞庆被评为先进个人。 市科技局加大对外联系力度,在第十一届西洽会上,由市科技局联系,引进总投资 2700 万元的陶粒砂建 设项目年内已生产 4000t,市科技局与南京信息工程学院签订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与佛山市陶瓷研究 所签定的“陶瓷工艺技术培训合作”等项目进展顺利。 【科技示范基地】 2007 年,全市建成了宜君县湫沟村有机核桃科技示范基地、铜川市宏伟生态农业开发 公司性控奶牛胚胎移殖科技示范基地、铜川市樱桃研究所大樱桃科技示范基地、印台区贾家塬村苹果科技 信息化示范基地、王益区孟家塬村孟姜红桃科技信息化示范基地、铜川市锅炉厂专利产业化示范企业、铜 川市陶瓷研究所专利产业化示范企业等首批 7 个科技示范基地和专利产业化企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也取 得一系列科技成果。如:铜川市樱桃研究所大樱桃科技示范基地的极晚熟樱桃在印台海拔 1200 米的黄土 ·43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高原上试种成功,此项樱桃栽培技术在国内领先;宜君县湫沟村有机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筛选出了 2~3 个 抗晚霜丰产优质核桃新品种;铜川市锅炉厂研发出了节能环保沼气锅炉等。市科技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目标,主抓了果业科技产业化和畜牧业科技产业化。实施了“奥运有机苹果生产技术研究”“苹果反光 膜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核桃晚霜防御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促进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技术创新,加快 果品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型的技术转变,提高了果品质量,增加了果农收入。在畜牧产业化方面,以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着力推广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和良种繁育技术,实施了“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移 植”项目,2007 年性控奶牛胚胎移殖 65 枚,全为母犊。全年共新建养殖小区 10 个,新增奶牛 3000 头。 【科技企业】 截至 2007 年底,铜川市被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 5 家,企业分别为陕西恒元实 业有限公司、铜川摩天电子研究所,铜川电瓷有限责任公司、铜川市锅炉厂、铜变实业集团。据统计,2007 年铜川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产值达到 19455 万元,总收入达到 17411 万元,总利润达到 10179 万元,税收 达到 311.4 万元。2007 年全市新增民营科技企业 5 家,技工贸收入达到 32000 万元。 【科技考核】 2007 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 2005—2006 年度科技进步县(区)考核中,铜川市宜君县、 王益区、耀州区、印台区全部通过考核。其中宜君县被评为 2005—2006 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 宜君县县委书记熊晖、科技局局长张印全、林业开发中心主任陈金海获得 2005—2006 年度全国县(市) 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张闯) 渭 南 市 【概况】 2007 年渭南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 七”大和国家、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 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针,以科技项目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省全“13115”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启动 实施渭南市“722325”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市科技工作 整体推进,并在项目建设、农业园区、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各项工作较 2006 年有很大提高。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全市共申报国家、省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116 项(其中国家级 17 项,省级 99 项);全年立项 64 项,争取资金 1665 万元(其中国家级 14 项,资金 519 万元;省级 50 项,资金 1146 万元), 是近年来科技项目立项数最多、项目涵盖面最广、争取资金量最大的一年。 科技部立项的项目有:国家科技兴贸 1 项,富民强县 1 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 项,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 1 项,国家火炬计划 1 项,国家星火计划 6 项,新农村示范村镇 2 项;财政部立项的有:中小企业平台建 设 1 项。其中由富平县人民政府承担的柿子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得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无偿资助 139 万元,由渭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包装印刷机械网络化工业设计与共性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型技术创 新基金无偿资助 60 万元,由华县辛辣蔬菜研究所承担的“洋葱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项目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无偿资助 50 万元,由大荔绿奥秦川牛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良种 秦川牛扩繁育肥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国家星火计划无偿资助 50 万元。 渭南市立项的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有:重大科技专项 2 项,重点科技产业园区 3 项,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 1 项。分别由澄城县政府、白水县政府、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承担的澄城县高新科技 产业园区、白水县杜康苹果产业园、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别获得陕西省“13115”重点科技产业 园区无偿资助共 600 万元,由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 “AZJ80820A”机组式高档烟包印 区域科技·435· 刷机项目获得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专项无偿资助 100 万元。2007 年市级科技项目立项目 71 项,安排 经费 155 万元。启动实施渭南市“722325”科技创新工程科技计划项目共计 27 项(其中重大科技专项 4 项,重大科技产业化 6 项,科技示范基地的 13 项,专利产业化中的 3 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 【科技成果】 2007 年度全市共有 8 个项目荣获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由省杂交油菜研究中 心承担的杂交油菜秦优 7 号选育和推广获得一等奖,由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 “KS2000” 印刷图像监测系统等 2 个项目获得二等奖,由韩城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炭黑燃烧室超高温生产炭 黑等 5 个项目获得三等奖。通过专家评审、奖励委员会审定、社会公示等程序完成了渭南市 2007 年度科 学技术奖励等工作,其中由陕西金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一种细粒金重选装置等 6 个项目被评为一等 奖,由陕西合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承担的“CKDGKL-1200/35-12”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等 7 个项目被评为 二等奖,由渭南新秦药物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真优康(消疣灵擦剂)产品的开发等 3 个项目被评为三 等奖。 【技术合同】 2007 年,渭南市大荔县王福科同志通过科技部门技术合同登记认定,将专利“陀螺式受力 不平衡风车”研制技术,以 5 万元专利实施许可费转让给福建福安新金牛机电公司,实现了渭南市科技成 果通过网络向外省转让零的突破。 【科技信息服务】 截至 2007 年底,全市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 8 个,创业服务中心 1 个。不断加强渭南 科技信息网建设,全年在渭南科技信息网上共发布信息 389 次(580MB),数据库检索 192 次(103MB) , 网络信息检索 180 次(330MB) ,从网上获得信息 732 次(1500MB) 。2007 年编印《渭南科技信息》11 期, 编发信息 35 篇,科技信息网编发各类科技信息 300 多条,在《渭南日报》 、渭南电视台编发、播发各类科 技信息 45 篇次,在“市委办” “市政府办”等政府机构信息刊物登载科技信息 18 篇。为社会提供科技信 息服务。 【科技培训】 2007 年度渭南市主要开展了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知识产权培训、秦川牛养殖技术培训、 农村实用科技培训、科技统计工作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服务,全年累计培训人数达到 3000 多人次。 【科技宣传】 2007 年 2 月市科技局在大荔县平民乡组织参加了省、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 仪式,3 月在城区组织参加了“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4 月在华县组织参加了全市科协示范基 地现场会议,5 月组织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渭南”为主题全市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召开了全省科技大 会精神宣讲报告会,邀请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等 4 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加强科技创新、做好科技人才工作 等方面做了精彩报告。市科技局还开展了知识产权知识宣传和培训工作,与渭南师范学院、渭南技术学院、 瑞泉中学等联合举办了大学生、中学生“知识产权杯”工业设计大赛讲座,邀请有关资深专利代理人向大 学生讲解知识产权有关知识,提高了在校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科技合作与交流】 2007 年,渭南市共推荐赴日研修生 13 名,其中有 5 名农村青年被选派研修,占全 省总录人数的 28%。渭南市科技局黄香米被省科技厅评为 2007 年度赴日研修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大荔 县科技局被省科技厅评为 2007 年度赴日研修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知识产权工作】 2007 年开展了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工作,先后组织 3 个市级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深入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渭通农科股份有限公司等 50 多家专利试点企业,宣传专利政策, 帮助企业及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引导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积极应用专利技术。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 公司被省知识产权局授予优势培育示范企业称号。首次开展了专利执法工作,深入临渭区田市镇、周家乡 ·43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等地专利侵权人处进行调查取证,对专利侵权案件依法进行了处理,侵权产品已停止生产,保护了专利持 有人的合法权益。截至 12 月底,全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 270 件,渭南市知识产权局荣获省专利系统先 进集体称号。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机组式凹版印刷机光电套准与无轴传动一体化控制装 置和韩城市秦龙花椒产业综合开发研究所承担的新型煤柴两用立柜式温控花椒烘干机等 2 个专利产业化项 目被省知识产权局列为 2006 年全省专利产业化试点项目。 【工业技术】 2007 年渭南市以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培 育能源、重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基地”,加快渭南高新区、卤阳湖开发区、龙门工业园、澄城工业 园、渭北产业园、华县工业园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2007 年工业总产值完成 177.22 亿元,同比增长 14.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480.3 亿元,增长 30.6%。“陕富”牌面粉、金钼股份“钼”产品荣 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AZJ80820A 机组式高档烟包印刷机 该项目是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该项目研发的核心是掌握高档凹版烟包印刷机关键的机械结构型式、电气控制技术、方法等,通过该项目 的实施解决 10 多项高档凹版烟包印刷机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开发生产的凹版烟包印刷机技 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面向包装印刷机械领域的工业设计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该项目是渭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陕西省工 业攻关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网络化设计平台建设,主要完成模型数据库、标准库建设, Web service 中 间件、集成中间件、客户端软件;功能部件模型化、标准化设计,形成部件技术标准;产品设计资源数据 库、产品特征模型库、数据库集成等。 年 产 1015 万 线 切 割 单 晶 硅 片 该 项 目 是 陕 西 安 信 半 导 体 有 限 公 司 通 过 对 国 际 先 进 的 线 切 设 备 “MWM442DM”切片机的引进消化创新,建立年产 1015 万单晶硅片生产线。主要创新点在于根据国内实 际修正线切割 PLC 数学模型、研磨液配方和工作环境,调整切片机槽轮转速、硅片的升降速度、砂浆的温 度等参数,达到精确、准确的切割,生产成本下降、正品率提高。该项目技术生产的单晶硅片应用范围广, 可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级、二极管级、整流器件级、电路级等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及其后续产品集成电路和 半导体分离器件等。 【高新技术产业】 2007 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2 家,分别是:蒲城美尔果有限责任公司和韩城市华龙电 子有限责任公司,推荐陕西盛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审批中。至 2007 年底,全市 高新区外 7 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总收入合计达到 7.58 亿元,工业总产值 7.36 亿元,净利润 0.66 亿元,利税 0.38 亿元,创汇 0.02 亿美元,免税 0.02 亿元。3 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实现产值 1.06 亿元,项目产品销 售收入 1.03 亿元,净利润 0.19 亿元,利税 0.15 亿元。 渭南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制造业、精细化工业、新材料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为 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即以陕西北人印刷机器制造公司、合容电器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业;以陕西利君恒心堂 药业有限公司、陕西容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以美国独资陕西线艺电子有限公司、陕 西安信半导体有限公司、海泰电子为代表的电子工业;以渭河煤化工集团、中众化工公司为代表的精细化 工产业;以金城工业园有色金属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基地;以八鱼油脂、高迪尔果汁、大农饲料为代 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农业与农村科技】 2007 年成功申报国家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 2 个,临渭区田市镇成为全省唯一的国 家级新农村示范镇,临渭区下吉镇见庄村成为全省国家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四个村之一,此项工作位居全 省 10 个市之首,新建市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 5 个、新农村科技示范镇 1 个,新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3 个,推荐华县为省级星火密集区。在全市组织开通了“965110”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热线电话,渭南市 44 位农业科技专家受省科技厅和省电信公司联合聘请成为涉农服务专家。蒲城、临渭、大荔进入全省首批 区域科技·437· 农业科技“110”服务试点县。开展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与市人事局联合出台了《渭 南市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优惠政策》 。截至 2007 年底,全市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 130 人次,举办各类技术 培训班 24 场次。 良种秦川牛扩繁育肥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该项目是大荔绿奥秦川牛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星火 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实施良种秦川牛快速扩繁、育肥与安全生产技术中试示范与推广项目,将形成成熟 完善的安全标准化秦川牛良种快速扩繁、快速育肥、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配制等技术规范。 红提葡萄”y”形架及“三带”整枝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该项目完善葡萄”y”形架型、“三带”整枝、 结果枝环剥、果实套袋、病虫害统防统治、果园种草、覆草等一系列绿色标准化管理技术,在临渭区下吉 镇见庄村建设使用该技术的绿色红提葡萄标准化示范基地,葡萄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产品质量达 到“NY5086-2002” 《无公害食品葡萄》的质量标准要求。 渭南万亩设施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该项目通过开展设施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集成,实 体示范样板带动,农民技术培训服务体系、绿色食品蔬菜龙头企业组建及营销网络体系与技术监测体系建 设,建成渭南万亩设施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使设施绿色食品蔬菜复杂生产技术集成傻瓜化;技 术操作标准化;生产销售一体化;蔬菜产品“绿色化”;制定设施蔬菜病虫绿色防治技术地方标准。 【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截至 2007 年底,大荔核心区秦川牛良种繁育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 成。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到 10 家,新增 5 家(计划 3 家),入园企业达到 44 家(年计划 30 家) , 新增 14 家,基本形成了以大荔核心区秦川牛、华阴牧草加工、临渭奶牛养殖、合阳种猪、蒲城高效设施 农业各种配套设施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格局。11 月 12 日已完成省科技厅组织的初验工作,目 前正在积极做好国家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社会发展科技】 2007 年省中医学校图书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病房楼、市传染病医院综合楼、市急救 中心改造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完工,在全市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举办妇幼保健、常见病防治、感染管理等多种培训班 120 余次,为乡镇卫 生院和村卫生所培训各类技术人员 7345 名,帮建卫生室 93 个。完成了继续教育管理 IC 卡办理,对医务 人员的学分审验开始使用 LCME 系统。 认真贯彻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稳步推进综合改革,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开展“三查”、落实节育 措施及计划外剩余补救等专项治理活动,对各乡镇的档案卡册与报表、户口本、出生证进行了统一规范, 使村级报表卡册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制定印发了《渭南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加大了对造纸行业的治理和监管力度,基本完成市 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完成了近百家 100 余台锅炉的拆除和改造任务,在渭南环保网上发布空气质量 日报,编发了创建环保重点城市简报。 渭南市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建成并开始试运行,白水、韩城、华阴、大荔、澄城等县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完 成了双王井观测室改造,完成了合阳地磁地电台、华县测震台、临渭双王、临渭吝店、大荔、华阴、蒲城 的国家数字化强震台的征地及土建任务。 【民营科技】 截至 2007 年底,渭南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 173 家,新增 7 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 2007 年 开发新产品 65 项,授予专利 18 项,拥有发明专利 9 项,开发非专利技术 78 项,研究与开发费用 2610.3 万元;技工贸总收入 150425.92 万元,其中技术性收入 961.7 万元,产品销售收入 140627.4 万元,全年净 利润 10941.5 万元,上缴税费总额 3855.7 万元;年技工贸总收入 5000 万元以上的有 3 家,1 亿元以上的有 2 家。 【科技政策】 2007 年市科技局先后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制定出台了《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关 ·43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 (渭市发[2007]7 号) 、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渭南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渭南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渭政发[2007]21 号)、《渭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渭南市 2006 至 2020 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渭政发[2007]23 号)、《渭南市 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渭南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渭政发[2007]24 号)、 《渭南市人民政 府关于印发渭南市“72232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渭政发[2007]25 号)等一系列文件,上述 文件政策的出台,优化了渭南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 2007 年市科技局先后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制定出台了《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 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渭市发 [2007]7 号)、《渭南市人民 政府关于印发渭南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渭南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渭政发[2007]21 号)、《渭 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渭南市 2006 至 2020 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渭政发 [2007]23 号) 、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渭南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渭政发[2007]24 号)、 《渭 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渭南市“72232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渭政发[2007]25 号)等一系列 文件。 4 月 13 日,由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组织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宣讲团在市委党 校大礼堂举行报告会,市人才领导小组、市“三三”人才工程领导小组、市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 300 余人参加。 6 月 19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上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直各部门和 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表彰 2006 年获得渭南市科学技术奖同志。各县市区 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企业的负责同志在县市区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8 月,临渭区、蒲城县和大荔县等 3 个县区被列为全省首批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 市,秦正林等 44 名专家受省科技厅和省电信公司的聘请成为市县两级农业科技专家队伍,标志着渭南市 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系统试运行。 11 月 12 日,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关专家和科技管理人员构成 评审小组的地方初验。 (党春丽等) 榆 林 市 【概况】 2007 年,榆林市科技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和陕西省 科学技术大会精神,配合榆林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关 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榆林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出台了《榆林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 特派员创业行动管理办法》 《榆林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 《榆林市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 一系列文件,并且编制了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在继续完善“榆林能源化工专利数据库” “榆林综合数据库” 的基础上开发了“榆林特色农业成果专利数据库”,以上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榆林市科技创新平台 的基础建设。在科技项目实施方面,榆林市科技局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 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组织实施了适宜榆林市不同地理条件的科技产业化项目,在市、县 (区)科技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羊子产业化、马铃薯新品种引育及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 术研究、红枣矮化密植、开心果引种示范推广、生物法改良盐碱地、 “61211”科技创新工程、科技特派员 创业行动等项目的实施和进展情况良好。以羊子产业化项目为例:全市项目实施区陕北白绒山羊饲养量达 到 35 万只,较实施前增长 30.5%,其中 15 个示范村饲养 10.5 万只,200 个示范户饲养 1.32 万只,增长了 49.5%,出栏羊子 10 万只,存栏 25 万只,分别增长 50%和 20%。在科技研发方面,榆林市企业自主研发 区域科技·439· 能力显著提升,获奖和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两大专项十大课题”研究全部课题通过了专家组验收,由神 木县三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承担的“洁净兰炭生产与资源综合 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项目,被省科技厅列入省重大专项予以扶持。科技项目的实施和科技研发能力的提 高极大增强了科技在经济中的显示度,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积极开展对外 科技合作,在杨凌农高会上取得丰硕成果,签订、达成产品销售合同、协议 57 项,总计金额 4.9 亿元。对 内全面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严格科技考核工作,并在年底筹备召开了市科技科普大会,明确了今后榆林市 科技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市科技计划按照国家、省、市科技发展战略部署,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 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榆林市实际,围绕农业 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以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为重点,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先导、支撑和促进作 用。本年度计划共安排项目 92 项,经费 840 万元。2007 年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上,按照下发项目指南组 织项目申报,经初步审查、专家评审、局务会研究等程序确定项目,对确定的项目仍按照“先签合同,后 拨付经费”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要求的各项任务指标组织实施好项 目,并按时报送项目实施情况,接受管理单位的检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展。 【科技成果与转化】 2007 年,榆林市科技局组织鉴定(评审) ,评出榆林市科学技术奖 20 项,其中一等 奖 6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8 项。获省科学技术奖 6 项,其中二等奖 5 项:陕西省靖边县植保植检站主 持完成的“靖边农区鼠情普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省治沙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沙漠高速公路边坡防护、 防风固沙及养护技术研究” 、市畜牧兽医中心站主持完成的“早期断奶仔猪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市生财农 业机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持完成的“1GXLZNB 旋耕系列穴播机” 、市园林果树科技开发中心主持完成的 “长城沿线风沙区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三等奖 1 项:由榆阳区 UNDP 信息扶贫项目办公 室主持完成的“榆阳区农村科技信息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及农业新技术技术推广”。全部得到应用和转化。 靖边县植保植检站主持完成的“靖边农区鼠情普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摸清了害鼠的种类、 分布及危害现状,并将物理、化学、生物治理技术有机结合,研究制定综合治理技术规程,经大面积示范 推广,有效地控制了该地区的鼠害,该成果的应用对保障该区粮食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具 有重大意义。榆林市畜牧兽医中心站主持完成的“早期断奶仔猪高效培育技术研究”科技成果针对国内及 世界养猪业中存在的仔猪早期断奶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腹泻等综合症难题,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仔猪强制 补饲”技术。应用该项技术已累计培育仔猪 221.96 万头,每头增加收入 47.76 元,取得直接经济效益 1 亿 多元。 【科技宣传与培训】 按照《榆林市实施方案》《榆林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 小组工作规则》和《榆林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计划》的文件指示,市科技局加大科技宣 传和培训力度。2007 年刊出《榆林科技》6 期(双月刊)、 《科技简报》24 期,向科技信息网站、榆林新闻 网、榆林市人民政府网、榆林日报社等投稿 50 余篇,并分别与榆林电视台和榆林日报签订协议,开设科 技之窗和榆林科技的专版报道。参加“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散发科普资料、专利知识、防震减灾知识、 实用农业技术手册等宣传资料 5000 余份。以“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为主题分别在榆林学院、 市天然气化工厂开展了“知识产权进高校”“知识产权进企业”活动,并会同市整规办、市版权局、市工 商局、市法院、市公安局等部门,在榆林剧院门口举行了大型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举办以“携手建设创新 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在市、县(区)举行大型科技宣传活动,拉开科技活动周宣传帷幕;举办 专家座谈会,统一在全市 12 县(区)集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赠送各类药品、农机具等价值 5 万多元。邀请 省上专家和省知识产权领导举办了“榆林市首届知识产权、专利申请培训班”,对市、县相关领导和部门 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全年共派出人员 100 余人次,培训宣传服务企业 6 场次、院校 2 次,组织座谈会 1 ·44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次,发放宣传资料 20000 余份(册) ,接待咨询人数 5000 余人次,制作展版 50 块,宣传条幅 12 条,新闻 报道 20 余篇。 【能源化工技术产业开发】 以提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实施园区推进战略、坚 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战略,榆林能源化工技术产业开发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成为全省经 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施园区推进战略:按照“技术高新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外向化、投资多元化”的 思路,在充分发挥榆林、神府两个经济开发区带动作用的同时,加快老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步伐,重点建设 府谷火电载能、神木煤电化工业、榆横煤化工、鱼米绥盐化工、定靖油气化工、吴堡煤焦化工业六个工业 集中区,在全市形成了“两区带六园、园区带全市”的工业建设格局。到 2007 年年末,两个开发区规划 投资规模达到 300 亿元,实际完成投资超过 150 亿元。两区六园开工建设国华锦界大电厂、兖矿 60 万吨 甲醇、华宝特种玻璃、青岛汉斯 10 万千升啤酒、榆林开发区 20 万吨甲醇、清水川煤电一体化、庙沟门煤 电一体化、神木化学、北元化工等重大项目。展开了神华煤液化、陶氏煤化工、英美安格鲁煤化工、中铝 煤电铝等 10 多项投资超百亿元的特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了壳牌、正大、 陶氏等世界 500 强企业和神华、长庆、兖矿、中铝、中盐等国内大型投资集团项目落户。坚持项目带动战 略:截至 2007 年年底,累计引进项目 160 个,投资总额 162 亿元。引进项目呈规模大、层次高、技术新、 关联度强的特点,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材料加工、现代物流、科技教育等特色化 产业集群。其中:行政事业类项目 58 个,总投资 15 亿元;加工制造类项目 54 个,总投资 47 亿元;能源 化工类项目 9 个,总投资 67 亿元;其他类项目 26 个,总投资 5 亿元。加强产学研合作战略:近年来,榆 林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榆林市政府 与国家煤科总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等二十几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由单个项目合作延伸到共建研 发中心(与西安交大等单位联合建设陕西工研院)、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 位的科技合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7 年底,全市共实施校企技术合作项目 100 多项,其中合作开发新产品 30 多项,难题攻关 70 多项,合同总金额 1000 多万元,仅陕西工研院与榆林 市政府及企业技术合作项目就有数十项,合同金额达 500 多万元;高校院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诊 断 160 多次,解决了 100 多个技术难题。企业与高校大院大所共建研发中心 5 个,专家工作站 2 个。全市 通过项目合作,引进了 261 名专家教授来榆林推广新技术、传授管理经验、参与科技攻关开发。同时,还 有许多企业采取委托培训和联合办班的形式,为企业培养大专毕业生近万人。 【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 把农业科技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 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产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 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主导产业。2007 年共安排社会发展等科技类项目 12 项,投入资金 50 万元。针 对全市近 6 万名氟骨症患者身受病痛折磨的状况,研制了氟迪二号、三号胶嚢,经 62 例临床试验,取得 了满意的效果。氟迪系列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将会缓解氟骨症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理功能,提高病 人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减少国家的医疗投入。 【农业科技产业示范】 2007 年在农业方面共安排科技计划项目 55 项,投入科技经费 550 多万元。引进 适宜榆林市不同立地条件的农、林、牧新品种 60 多个,推广旱作农业、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白绒山羊 改良、节水等技术 50 多项。马铃薯新品种引育及其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在靖边示范 60 亩, 平均亩产达到 5136 千克,创造了国内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为提高马铃薯产业科技水平做出了贡献。玉 米超吨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在靖边、榆阳两县(区)落实了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超吨产玉米 示范田三块,实施面积共计 380 亩,其中靖边县东坑镇黄家峁村 128 亩,东胜村 122 亩,榆阳区金鸡滩镇 区域科技·441· 海流滩村 130 亩。9 月份,省农牧厅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陕 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专家分别对这三块玉米进行实地测产,结果三块(验收面积为 321 亩)均达到了超 吨产的目标,平均亩产突破 1100 千克,并创百亩连片国内单产最高纪录,其中黄家峁村的 112 亩平均亩 产高达 1234.3 千克,东胜村的 104 亩平均亩产 1198.4 千克,海流滩村的 105 亩平均亩产 1135.4 千克。坡 地枣树高效灌溉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分别从新疆、杨凌引进了管上式滴灌、管间式滴灌、涌泉灌溉 及悬挂式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米脂孟岔试验示范 980 亩,辐射推广到佳县和清涧,辐射面积分别为 95 亩和 365 亩。实践证明在榆林沙地马铃薯、辣椒和山地大枣生产中应用微灌方式,节水效益较常规灌溉 节约灌水 1/3,经济效益方面山地大枣微灌效益最大,每亩年可增收 945 元。开心果引种示范推广项目是 榆林市人民政府与以色列亚洲集团公司签署的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合作项目。从国内外两次调入开心果种 子 16340 粒,培育出苗木 15600 株,调回开心果苗木 1200 株,已成活 1000 株,黄连木苗子 10000 株,成 活 8500 株。生物法改良盐碱地项目,在贺圈镇石沟村北部盐碱荒地和玉米茬地上进行,按照轻、中、重 三个盐碱梯度,试验 50 亩,经过精细种植和管理,燕麦平均出苗率达到 90%以上,基本苗株 10 万株/亩以 上。田燕麦籽粒平均亩产 50 千克,草(干重)产量每亩 100~150 千克,鲜草亩产可达 1500 千克左右, 参试品种抗逆性较强,适宜于盐碱地种植。红枣矮化密植项目在清涧、佳县、神木等地实施,新建矮化密 植示范园 800 多亩,经过全面推广应用八项丰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园优果率由原来的 30%提高到 50%,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陕北白绒山羊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示范专业户出栏率达到 120%,增长 40%, 出售种羊 5 万只,其中专业户出售 1 万只,年产羊绒 5000 千克,群体产绒量由 420 克提高到 500 克以上, 产羔率由 105%提高到 120%,饲草利用率由 30%提高到 80%。 【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工作以“陕北老区 ‘十一五’科技扶贫发展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五大科技 示范工程,依靠科技,强化示范,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解决了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为提高科技扶贫产业开发水平提供了较好的科技支撑。2007 年,榆林市共实施不同类型的科技扶贫项目 7 个,共投入政府资金 244 万元。另外企业自筹、农民集资 700 多万元,累计实现产值 3000 多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佳县科技扶贫重点县建设中, 围绕主导产业的开发,狠抓技术培训、科技示范工作,在红枣矮化密植园建设、有机红枣示范园建设、低 产枣园改造、扶持红枣加工企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清涧县红枣基地建设中,长期坚持“四统一分” 和“四不栽”即: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分户栽植;不是深水平沟不栽,不集中连 片不栽,不施足肥料不栽,不是良种壮苗不栽。全面实施“东枣西延”工程。截至 2007 年,清涧县枣林 面积达 48 万亩,其中挂果面积 32 万亩,可创产值 2 亿元,红枣主产区,农民红枣收入占总收入的 70%以 上。同时在红枣主产区建起无公害红枣示范基地 10 万亩,建立起矮化密植枣园 1000 多亩,为全县红枣生 产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使全县红枣产业走上了稳定发展道路。神木、米脂、绥德、吴堡等县项目承担单 位在红枣优果示范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强化试验示范,2007 年新建矮化密植示范园 400 多亩,亩定植枣树 110 株,按技术规程进行了整形修剪试 验,经过全面推广应用八项丰产综合配套技术,使示范园红枣优果率由原来的 30%提高到 60%,起到了很 好的示范作用。在高效设施畜牧业科技示范中,重点抓了榆阳区麻黄梁,定边县红柳沟镇张兴庄村设施养 羊示范点,先后引进了白绒山羊、布尔山羊等优质品种 300 多只,下放到养羊科技示范户,采用人工授精、 级进杂交等技术措施,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并且建立了设施养羊示范基地,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 设施养羊技术,并给周边群众提供种羊,开展人工授精技术服务,帮助改良当地土种山羊,设施养羊科技 示范户养羊业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70%以上,每个示范户基本得到了棚(棚舍)、场(活动场)、 池(青贮、氨化池) 、槽(饲槽、饮水槽) 、机(秸秆切碎机) “五配套”。在陕北特色农业示范工程中以增 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典型示范、效益诱导为手段,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 蔬菜生产,重点在靖边、绥德等县组织实施,靖边县投资 20 多万元,在镇靖乡芦西村新建轻钢桁架无立 柱日光温室 25 亩。绥德县在四十里铺乡麻地沟村建立了 50 亩蔬菜生产基地,按照无害化生产规程进行操 ·44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作,基本实现了蔬菜无害化。并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及传、帮、带等方法,邀请省内外专家,对大棚滴 灌、沼气、茄果类和瓜类蔬菜嫁接、无土栽培、立体栽培、无公害蔬菜育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以及 蔬菜茬口合理安排等关键技术进行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 30 多期,受训农民达 5000 多人次。 【防震减灾工作】 2007 年加强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开展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下农村、进高校、进 企业、进社区活动。重新编制了《榆林市防震减灾(2006—2020 年)规划》 ,修订出台了《榆林市地震应 急预案》 。地震工作队伍有所加强,5 名地震执法人员参加了换发和申领新版行政执法证件培训和考试。开 展行政执法 2 次,参加重大工程项目评审一项,完成建设项目安评备案 10 项。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 程示范村 3 个。认真做好震情跟踪工作,重视煤矿塌陷区塌陷地震情况调查落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市 政府及时准确提供地震信息,完成了市信息节点建设项目。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2007 年,在总结 2006 年 20 名科技特派员在靖边、榆阳两县区工作的基础上,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榆林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实施方案》 ,在全市 106 个社会主 义新农村全面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投入资金 350 万元,召开了榆林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特 派员创业行动动员会,对新增的 106 名科技特派员进行了动员和指导,并且实地观摩了部分科技特派员示 范点,与首批科技特派员进行了经验交流。科技特派员下村后,有效的提升了当地农业科技含量,带动农 民增产增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热情欢迎和充分肯定。杨凌农高会期间,市科技局又组织部分科技 特派员参加杨凌农高会,通过考察学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25 项,为下一步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进一步 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营科技】 榆林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特别是在省委、省政 府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决定》印发以来,榆林的民营科技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在全市经济发展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开发新产品、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人才、发展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截至 2007 年底,榆林市民营科技企业 140 家,资产总额达到 75000 万元,企业技工贸总收入 59500 万元,其中 技术性收入 1900 万元,实现净利润 8761 万元,上缴税金 2148 万元。长期职工 3903 人,其中:高级专业 技术人员 211 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406 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 18%。总收入在 100 万 元以上的企业 52 家、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15 家、5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1 家。 【组团参加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 榆林市科技局组织了 5000 多人的代表团参加了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 参会企业达 130 家,是榆林市参会人员、单位最多的一次。市、县(区)参会人员结合实际,认真考察学 习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收集资料,广泛向有关农业专家、学者求教、咨询,为榆林市 引进农业科技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参会把榆林的特色农业、项目推介到国内外,提高榆林的知名度, 让与会人员了解榆林、支持榆林的发展,把客商、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来。在“榆林—澳大利亚农业科 技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市政府与西澳大利亚州签订了农业合作备忘录,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亚太研 究院签订了开展高级培训活动,引进种植改善土壤耐干旱、耐盐碱植物——滨黎,肉绵羊改良技术及新品 种引进等六个合作协议,双方达成了 20 多项合作意向。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器公司总经理文锦韬先生还向 全国治沙能手牛玉琴赠送了价值 10 万元的太阳能照明设备。本次农高会榆林市共与省内外企业、院校达 成了 23 个项目的合同和协议,签约总额 4.9 亿元。在 “榆林市项目发布会暨签约仪式”上有 20 个项目参 加了集中签约,签约金额达 4.13 亿元。其中,榆林山立工贸公司签订的肉类深加工项目(签约金额近 2500 万元) 、横山县和澳大利亚签订的 10 万头斯格配套系良种猪繁育推广与屠宰加工一体化项目(签约金额近 1.17 亿元) ,目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项目建成后必将极大地推动榆林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区域科技·443· 【科技考核工作】 市委组织部与市科技局共同对 12 县(区)2007 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完成 情况进行了考核,对比较突出的靖边县、榆阳区、清涧县、府谷县、定边县、米脂县和 15 名科技进步先 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 【科技科普大会】 全省科技大会后,市科技局积极行动,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全市科技科普大会的筹 备工作,先后深入全市十二县(区)进行调研,邀请专家座谈讨论,草拟了大会需要的 9 个文件,经市委、 市政府研究同意,于 2007 年 12 月 18 日,召开了榆林市科技科普大会,会上,颁发了科技创新贡献奖, 表彰奖励了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出台了 4 个文件,大会回顾总结了榆林市“十五”以来的科技 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经过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大会圆满结束了 各项议程,取得了预期效果。 【机关建设】 2007 年市科技局共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 12 次,集中学习相关文件及理论著作 20 多次, 派人员出外考察 15 次,特别是“十七”大召开前后,市科技局迅速掀起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摘抄了学习笔记,撰写了心得体会。在继续狠抓机关效能建设“六项”制度的基础上,加大了 “双创” 工作的开展力度,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抽调专人负责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包扶帮困工作, 按照全市统一安排,佳县方塌镇杨塌村和横山南塔乡牛家屹崂村成为市科技局负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试点村和扶贫村。任务下达后,市科技局立即召开会议,指定分管领导和负责人员。并聘请了专业技术人 员,安排资金,先后 10 次进村进行实用技术指导,培训农民技术骨干 15 人,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米小军等) 延 安 市 【概况】 2007 年以来,全市科技工作坚持“项目带动,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园区示范,信息交流,资 源整合”的总体思路,在科技项目、科技合作、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宣传培训和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 了成效,增强了科技在经济中的显示度。2007 年,市科技局编制 15 人,内设政秘科、规划科、社会发展 科、成果市场科 4 个科。直属 7 个事业单位:市防震减灾办公室、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市科技星火培训 中心、局机关后勤服务所、市微生物研究所、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市科技器材站。全市科技系统共有科技 管理干部职工 218 名。全市拥有县级及县级以上国有独立开发机构 17 个。 【科技会议】 2007 年 3 月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省科技大会、 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全省科技工作会精神,总结 2006 年科技工作,安排部署 2007 年科技工作,延安市副市 长冯继红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与县区政府主管理领导签定“2007 年延安市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 标责任书” ,市科技局局长张宇与县区科技局及市局科室、下属单位签订了“2007 年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 书” ,会上奖励了第十三届杨凌农高会先进集体,甘泉县科技局获一等奖,奖现金 2000 元;安塞县科技局、 吴起县科技局获二等奖,分别奖现金 1000 元;子长县科技局、志丹县科技局、宝塔区科技局获三等奖, 分别奖现金 500 元。其余各县科技局为优秀展示奖。会上还奖励了 2006 年度全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 人,吴起、子长、宝塔、安塞、志丹、甘泉 6 个县区的科技局获 2006 年度全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志丹、 安塞两个县的防震减灾办公室获 2006 年度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子长、吴起、宝塔 3 个县区的知 识产权办公室获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陈光明等 13 人被评为“延安市 2006 年度县(区)科技工作 先进个人” ,每人奖现金 300 元,局政秘科、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机关后勤服务所、科技情报研究所获 局系统先进单位,朱勇等 13 人获先进工作者。出台了延安市 2007 年科技工作要点,明确了全市科技工作 重点。 ·44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组织申报了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交 流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区域科技综合能力建设专项计划、科技特派员基 层创业行动示范工程计划、科技培训计划、科技扶贫等各类计划项目 278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 15 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71 项,受理市级各类计划项目 192 项。项目征集和受理创历史新高,是 2006 年计划项目 85 项的 3.3 倍。项目征集后,市科技局按规定程序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评审,做好项目包 装,提高了项目申报的成功率。2007 年度落实国家级项目 4 项,支持经费 254 万元,其中吴起富民强县项 目 189 万元,市科技局高光效苹果外援项目 45 万元;落实省级项目 19 项,争取经费 676 万元,其中:落 实省上 “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2 项,经费 450 万元,吴起圆方集团公司、延安常泰 药业公司申报的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争取经费 450 万元。省重大科技专项 4 项,争取资金 155 万元。 其中:常泰药业公司的酸枣项目 50 万元,市科技星火培训中心的科技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项目 40 万元, 富县的苹果规范化栽培和产业化开发项目 50 万元,安塞的富民强县项目 15 万元。省级其他各类科技计划 项目立项 13 项,争取经费 71 万元;争取中科院陕西分院院地合作项目资金 100 万元。2007 年共计落实国 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 1030 万元,创了延安市科技项目立项及争取资金之最。比 2006 年争取国家、省 上项目 35 个,争取经费 138 万元,多了 892 万元。同时,积极论证实施了 2007 年市级科技项目计划,安 排各类项目 3 大类 66 项,经费 530 万元,2007 年市本级科技项目立项和经费安排也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科技成果管理】 2007 年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鉴定、科学技术奖评审、成果推广项目立项论证专家库, 现有 1581 名专家入库,其中医疗卫生 420 人,农业 380 人,工业 290 人,综合 491 人。完成了 2006 年度 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后续工作,共推荐成果 53 项,经审查符合评审条件 44 项。经行业评审组评审,共有 30 项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5 项,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 2 项 2 人。向 省上推荐了 12 项科技成果,有 6 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奖率为 50%。市科技局还注重科技成果的转 化和应用工作,组织相关科技人员多次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调查,对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好的项目以简报( 《延安日报》《科技信息快报》《延安科技简报》)、互联网(延 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延安科技信息网)等形式发往各有关部门进行广泛介绍和宣传,加快了科技成果转 化和推广应用。全年开展了技术市场、技术贸易、科技成果查新等工作,科技成果查新 21 项。 【科技培训】 制定了全市农业科技培训实施方案。2007 年通过市、县(区)、乡三级科技部门、农业科 研单位的共同努力,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450 期(场、次) ,受训的各类农村技术员、产业户近 11 万人次, 基本上做到了每户有一位农民掌握 1 至 2 门实用技术。一是利用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保护日、 科普宣传日、法制宣传日等活动,掀起科技宣传热潮。组织相关单位发放农业实用技术等各类宣传资料 2 万多份,科技咨询 2000 多人次,义诊 3000 多人次,受益农民 5 万多人。二是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加大培 训力度。聘请了李丙智、党永华、魏安智、李会科、刘朝斌 5 名省级农业专家和刘光东、王森、刘玉 3 名 市级农业专家深入到洛川、宜川、富县、志丹、吴起、延长、甘泉等县开展设施农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等 方面的技术培训及指导。共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 50 余场次,受训 5800 余人次。三是县(区)乡(镇)两 级组织开展区域科技培训班、培训会近 400 余期(场、次),受训人员近 9 万人次。四是在互联网上下载 了 100 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资料,上传和下传到市科技信息网和部分县区科技信息网上传播。充分利 用陕西省科技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培训农业科技人员 10500 名。 【知识产权工作】 2007 年市科技局以“知识特派员和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行动为切入点,重点帮助、 扶持社区、学校、县(区)和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先后开展了知识产权质量数量“双提升工程”及知 识产权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进县区的“四进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创意大赛,与延安大学联 合举办了 2007 年度大学生“知识产权杯”工业设计大赛,开通了延安市知识产权网,举办了农业知识产 权培训班,开办了知识产权试点学校。并针对各县(区)的特点,下达了年度责任目标,建立了科学、有 区域科技·445· 效的知识产权工作评价考核体系,从而大大促进了延安市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全年申请专利 120 件(发明 专利 17 件、实用新型专利 43 件、外观设计专利 52 件),其中 2007 年授权专利 28 件(实用新型专利 25 件、外观设计专利 3 件) 。申请量与去年同期 80 件相比,增长 71.4%,提前两个月完成了专利申请突破 100 件的年度目标任务。这也是延安市自 1985 年《专利法》实施以来,申请专利最多的一年。知识产权工作 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先进集体。 【科技网站建设】 2007 年,市科技局以延安科技信息网为主体平台,完善 863 计划“农业专家数据库二 次开发系统”中的羊子、苹果、人才、项目等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信息平台和科技人才专家 库平台的建设,着力打造了“科技 110” “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一批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服 务模式,全年有 5 个县区和市知识产权办开通了网站,已经初步搭建成上下链接科技系统、左右链接科研 单位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为产业开发、产品升位、人才升技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科技协作】 抓住科技部扶贫团在延科技扶贫的机遇,积极推进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陕西分 院、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石油大学、延安大学、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与交流。达成了中 科院陕西分院与延安圆方集团合作研究开发吴旗沙棘项目,支持研究经费 50 万元;与常泰药业合作开发 酸枣项目,支持研究经费 50 万元;市科技局也与西北大学化学系合作进行 CO2 回收与应用项目的研究。 【防震减灾】 2007 年,重点加强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报、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了 全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先后深入宝塔、志丹、吴起、安塞 4 个县区和 26 个工程现场详细查看工程项目 的抗震设防设计、施工、验收等各项程序。全年共完成审查核准审批建设项目 146 项,地震安全性评价要 求批复 23 项,其中 18 项属执法检查的整改项目。全年共下达地震行政执法责令改正通知书 18 项,下达 地震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9 项。依法确立了抗震设防在全市建筑工程前置审批的程序,开通了专用网线, 完成了延安市地震电子监测系统的安装运行,切实提高了全市防震减灾能力。 【民营科技】 2007 年,民营科技企业 51 家,其中研究机构 7 家,技术服务机构 4 家,技术推广和生产 经营性企业 40 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职工总数 3675 人,其中科技人员 286 人,占职工总数的 7.9%。获授 予专利 9 项,研究与开发费用 2.2 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工贸总收入 10.7 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 0.23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6.15 亿元,全年净利润 1.1 亿元,上缴税费总额 8.72 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全 年技工贸总收入达 100 万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有 35 家,1000 万元以上的有 13 家,5000 万元以上的有 6 家,1 亿元以上的有 3 家。 【组团参加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 2007 年 11 月由市科技局具体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 成果博览会,共展出农产品、农业加工产品、黄土文化风情手工艺品等 15 大类 200 余种产品,销售金额 达 10 余万元。在本届农高会上,志丹县畜牧局与澳大利亚谷河牲畜育种顾问公司就“索福克”和 “南非 美丽奴”种羊引进、精液引进、胚胎移植签订协议,签约资金 160 万元,是延安市在农高会上首次引进外 资。该市共签订了黄龙县优质沙棘综合开发、宜川县 1000 吨果蔬气调库建设、陕西恒兴果汁饮料公司富 县果汁厂建设等 18 个招商引资项目,签订合同、协议、意向资金总额 43380.5 万元。与第十三届农高会的 签约项目金额 21300 万元相比,增长了 103.66%。在本届农高会上,延安市代表团共收集到各类信息 5000 多条,引进各类新技术 30 多项,新品种 50 多个。 “南泥湾好风光”牌小杂粮、 “五鑫”牌红枣奶饮品、 “安塞”腰鼓酒等 17 个展品获得后稷奖,其中由宝塔区南泥湾酒厂生产的 “延安盛世(经典)酒”获得 后稷特别奖。该市代表团再次被农高会组织会授予优秀组织奖、优秀展示奖、优秀成交奖。 【科技考核】 按照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关于实行市、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的意 ·44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见》和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关于实行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的意见》,市科技局会 同市委组织部对各县(区)的科技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并按照“县区科技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县区科技 局科技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对 13 个县区 2006 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检查考核,检查组普遍认为,一 年来各县区科技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五个比较突出特点:一是各县(区)委、政府 对科技工作更加重视,能够在精力、财力、人力及工作上予以强力支持和倾斜,科技局的地位明显提升, 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二是科技项目申报的积极性普遍增强,数量增多,为科技创新积蓄了后劲; 三是注重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为群众注入科学思想和科技意识;四是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中心,找准 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给合点和切入点;五是加强了科技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由过去的“五无”(无 经费、无人员、无车辆、无设施、无条件)一举成为“五有”(有位子、有票子、有车子、有机子、有路 子) ,为全面推升全市的科技工作水平铺垫了良好基础。目前“解读科技、关心科技、支持科技、参与科 技”的大环境已经初步形成。 【办理人大建议政协议案】 2007 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涉及科技方面的提案 1 项,即王关平代表提出的《关 于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技工作》 (28 号)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涉及科技方面的 2 项,即童强等委员提出的 《关于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建议》(49 号)提案和政协教科文体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建设 健全全市科技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 (230 号)提案。市科技局按照议案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认真准备, 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调研查寻,邀请议案委员和提议人进行座谈交流,落实议案中涉及的问题。对于委员 提出的科技基础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待遇不好、科技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多次给市委、 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并与财政等部门进行沟通,针对议案中涉及到市科技局能办理的议案,先后草拟了 《延安市科技局新农村建设规划》《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延安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由于市人大、市政协关注重视该市的科技工作,使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由 2006 年的 180 万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530 万元。 (马润波) 汉 中 市 【概况】 2007 年,汉中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 制定并正式颁发了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工作内容的《汉中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汉中市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及《关于“55315”科技创新工程方案》,明确了今后较长时间内 全市科技工作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整体工作的重点目标和任务。全年科技工作以建设创新型汉中为目标,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项目带动、园区示范、强化服务、成果转化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全市实现经 济突破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企业创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 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在制定启动“55315 科技创新工程” ,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科 技园区建设,扶持专利申请及项目实施,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市内历年最高纪录。 2007 年汉中市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与 2006 年基本相同,略有变动。新增加检查室,暂由 1 人负责室工作。 办公室原为 6 人,现为 5 人,原办公室主任王利君升任为副调研员(仍兼管办公室)。科技局总人数未增 减,仍为 21 人。2007 年汉中市科技局所属 11 县(区)的科技机构内部设置情况全同于 2006 年。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情况:2007 年度经认真筛选、论证全年推荐上报符合有 关在条件要求的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 11 项,其中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7 项、星火计划 1 项、重点新产 品开发 1 项、富民强县项目 2 项;上报陕西省科技年度计划项目 63 项,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 区域科技·447· 目 25 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12 项。 2007 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情况:2007 年度汉中市共争取获立项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107 项,获得科技补助经费共 2548 万元。其中已下达国家科技部富民强县项目 2 项,获扶持资金 185 万元; 列入省科技年度计划 34 项,获补助经费 183 万元;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批准立项 16 项,获补助 经费 800 万元;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立项 2 项,获扶持资金 1000 万元,其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 公司的“20 万吨高纯锌冶炼”重大产业化项目获 800 万元, “勉县冶金循环经济科技工业园”项目获扶持 经费 200 万元;同时围绕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了扶持力度和增加了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支持 幅度,全年共下达安排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23 项,扶持项目补助经费 100 万元;启动实施汉中市“55315” 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安排首批科技计划项目 30 项,安排扶持资金 260 万元,其中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12 个,扶持资金 157 万元,科技研发机构建设项目 6 个,扶持资金 36 万元,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6 项、扶持 资金 34 万元,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6 项、扶持资金 33 万元。通过以上各项科技计划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带 动和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研发和创业开发活动,这批项目的承担企业直接用于科技研发经费达 2 亿多元, 全社会相关科技投入 7 亿多元。全年因科技因素新增产值近 10 亿元,实现利税 1.2 亿元。 【科技成果管理】 2007 年出台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成果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全市科技成果管 理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民营科技企业等开展经常性联系与沟通,及时对已取 得的科技成果进行评审或鉴定。共 24 项成果获得了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12 项、三等 奖 6 项。组织 9 项优秀成果参评 2007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5 项获奖,其中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 以上 27 项成果均已实现 转化,在生产和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和取得了较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八 一锌业、西乡西玛公司、陕烟二厂等单位通过成果转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科技信息服务】 2007 年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了 “科技汉中”网站和“汉中中药信息网络中心”建设, 新建成了“中国汉中大鲵网” 。全年上网信息 2016 条,登录实用科技交流信息 430 条,保障了科技计划、 科技成果网上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网上下载科技项目信息 394 条,主页访问量达 16540 人次,协助有关部 门及企业制作项目汇报多媒体电子版 20 项。出版《汉中科技》杂志 6 期,编辑《汉中科技工作简报》9 期、 《科技信息快讯》20 期。 【科技培训服务】 配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针对当前大力推广的各种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规范化种植新 技术,各县、区开展蔬菜、水果、茶叶、蚕桑等栽培新技术培训 60 多场次,培训人员 1300 人次;举办科 学养鸡、养猪、养鱼等技术培训 30 次,培训人员 660 人次。 【促进中小企业生产力发展服务】 2007 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批准为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 金服务机构,为市内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引进提供咨询服务,开展新项目策划及包 装服务业务。并为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创新、新产品及产业化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计划项目, 开展咨询和指导编写申报材料,协助制定技术标准、项目查新及申报专利等服务。全年支持中小企业申报 省级项目 8 项,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7 项。汉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通过 “科技汉中”和“汉中中 药信息”网站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及市场行情,开展项目查询,电子多媒体及网页制作等服务。 【专利技术服务】 2007 年,全市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力度。围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 创新发展”主题,采取委派知识产权特派员和服务小分队的办法,在市内各开发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 院所等 50 多家单位广泛开展宣传和交流座谈活动,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发放专利宣传资料,为企业检 索专利信息,积极鼓励企业及科技人员个人研发并申请专利产品,鼓励对已获专利的单位和个人开展二次 开发,促使其尽快实现产业化。对 5 家专利实施较好的企业(陕飞公司、汉中万目仪电公司等)授予了“汉 ·44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中市第一批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在全市科技大会上表彰奖励了 10 大优秀专利发明人,协助企业积极争取 省专利产业化孵化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共 26 万元。全市专利申请达 195 件,较 2006 年增长 85 件。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 2007 年,全市积极开展对已获科技成果及引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对市内科技成果在汉中电视台、汉中日报及汉中科技等报刊上大力宣传、表彰,协助有关科技人员创办民 营企业开发已有科技成果。并对其中技术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项目重点推荐给省、市科技部门给 予更大力度的扶持,促进其尽快实现产业化开发,使当年新评审的 27 项科技成果均已开展实施转化,并 且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新技术】 1.汉中市高新技术发展概况:汉中市高新技术主要有装备制造、飞机制造业、自动化仪器 仪表制造、金属冶炼、天然药物提取及新药研发生产等。全年生产总值达 83.75 亿元,占全市 GDP 的比重 为 28.78%,比上年增加 17.8 个百分点。这些产业已成为汉中市工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随着市内工业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进一步合理布局,需不断研发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规模和技术水平正 处在快速提升阶段,而且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正拉动着汉中市工业出现较快上升态势。2. 重点高新技术产业: (装备制造业)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有 21 户,在职职工 3.3 万多人,资产净 值 16 亿多元,工业总产值已达 48 亿元。其中机械制造企业 5 户,从业人员 6200 人,工业总产值达 16 亿 元;交通运输(飞机和汽车)制造企业 4 户,从业人员 13000 多人,总产值达 20 亿元;工具仪表制造企业 12 户,从业人员 14000 多人,工业总产值近 12 亿元。 飞机制造业 汉中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属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近年积极抓住国家实施高新 工程的机遇,大力发展军民两用航空工业产品,通过重大项目牵引,与汉中市地方密切合作,联合建设新 兴高新工业园区和研发中心,重点研发新型民用飞机、信息电子、航空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产品。汉航 公司下辖 15 户企业,其中:陕飞公司重点开发生产运八型飞机,属军民两用运输机和特种任务飞机;已 研制出三类飞机平台 20 多个机型,现又承担并研制成功国家重点支持的 Y8F600 型民用货机,并进一步形 成批量生产能力。燎原公司是国内飞机起落架定点专业化生产企业,为各类军民用机型配套研制生产飞机 起落架及液压配套零部件等产品。千山公司是国内飞行参数(黑匣子)专业化定点生产企业,主要研制飞 参、发参采集器、记录器系列、机电管理系统、发动机指示和空勤告警系统等产品。华燕公司研发生产航 空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 、捷联航姿系统、组合导航系统、转杯纺纱机及配件、摩托车启动电机等产品。 中航电测公司研制生产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系列、钢玉、宝石轴承、游丝等产品。东方公司研发生产 自动架驶仪、应急地平仪、转弯表、捷联惯导系统、扭矩工具系列等。 数控机床制造业 汉中市机械装备制造以研制生产各类数控机床为主。主要生产厂家有汉川机械有限公 司、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其中汉川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数控机床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发中、高 档的立式、卧式、龙门式系列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等产品,创新研发成功系列电火花成形机床,系列数控 慢走丝线切割机床,快走丝切割机床,自主开发研制成功 XH716、XH718 立式加工中心及 TK6345、TK6411、 TK6350、TK64110 等卧式数控铣镗床,714、715 规格数控铣和加工中心,高速(10000~30000r/min)电 主轴,23、24 系列大型龙门式加工中心和龙门式数控铣床,五轴联动龙门式加工中心,双交换工作台卧式 加工中心等产品。汉江公司是国内研制生产系列螺纹磨床、滚动功能部件、机电一体化精密机床和检测仪 器的大型骨干企业及定点生产厂。近年研发成功在国内领先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有:SK7450 数控 丝杠磨床、SK7432×2000 数控丝杠磨床、SK7520 数控螺纹磨床、SK7612 数控内螺纹磨床、SK7732×1500 数控蜗杆磨床等。该公司还把为数控机床配套的高精度、大导程的滚珠丝杠副和滚动直线导轨副作为主攻 方向,使其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品种增加,满足了国内外用户和市场的需求。 【工业技术】 2007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 239.5 亿元,同比增长 20.9%,完成工业增加值 71.2 亿 区域科技·449· 元,同比增长 19%,完成工业销售产值 228.2 亿元,同比增长 22.5%,产销率 95.3%,同比提高 1.1 个百 分点。15 户重点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26.2 亿元,同比增长 9.8 个百分点,贡献率达 46.9%。其中八 一锌业、汉烟分厂和汉川机床三户企业分别增长 20.4%、23.7%和 54.5%,拉动 15 户企业增长 10.5 个百 分点,贡献率达 57.4%。 汉中八一锌业有限公司,生产工艺技术及人均生产率达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2007 年八一锌业公司开展的 “20 万吨高纯锌冶炼”项目被批准为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重大产业化项目,该项目采用先进工艺技 术,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节约能源方面效果明显,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年工业总产值达 到 29.3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0.4%,净增加 5 亿多元。该公司除生产电解锌外,同时还生产电解铅、工 业硫酸、工业润滑油及黄金、白银等有色贵金属产品。 陕西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工业 500 强中的新钢铁企业。该企业不断引进先进工艺技术,提高 开发创新及生产能力,现已成为集采选、焦化、铁合金、炼铁、炼钢、炼轧、水泥为一体的百万吨级现代 化钢铁联合企业,跻身中国工业企业 500 强。企业紧跟世界钢铁行业先进技术,实施冶金循环经济工艺生 产,实行节能减排,开展化产回收工程,建成脱硫、脱氨生产系统、粗苯吸收分离、废水处理、烟气综合 余热回收发电,形成了冶炼闭路循环,成为“安全、节约、环保、高效、创新”型精品企业,被省发改委 确定为陕西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现已形成年产铁矿石 120 万吨、铁精矿 40 万吨、焦炭 50 万吨、铁合金 5 万吨、生铁 120 万吨、钢 150 万吨、热轧钢带 60 万吨的生产规模, 2007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22.6 亿元, 成为拉动汉中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农业科技】 种植业 2007 年重点开展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超级杂交稻引 种、育种及配套技术研究应用,特色农产品节本增效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富硒有机茶生产技术开发研究等 项目。共有 5 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励。“优质杂交稻米新品种、引进推广”项目,获 2007 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选育出了优质杂交稻新品种丰优 28,成功引进了丰优香占、丰优 128 等 品种,均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品物审定委员会审定,解决了陕南杂交稻种植对优质高产品种种源的需求, 已在汉中、安康等地累计推广种植 135 万亩,新增种植效盖 1.4 亿元,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果业 2007 年重点开展了优质绿色柑橘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高效、无公害优质梨栽培技术研究,大果枇 杷栽培及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其中“陕南绿色柑橘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获汉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通过开展良种选育、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脱毒育苗、起垄栽 培、地膜覆盖、新型药肥等项先进技术试验和研究,对陕南柑橘优质丰产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和创新,建 立和完善了陕南柑橘标准化生产模式,制定出了 A 级绿色食品(陕南柑橘) 、AA 级及有机食品生产技术 规程体系,为陕南进一步发展绿色柑橘,有机柑橘的生产提供了操作规范和科学依据。该项目已推广种植 19.8 万亩,所生产的果品质量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检测认证为 “绿色食品” “中华名果”“部优产品” 。 畜牧业 重点开展五元杂交商品猪优质高效规范化养殖技术示范,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试验研 究,略阳乌鸡种群保护与规范化养殖基地建设,新型生物发酵饲料生产技术研究等项目。其中大鲵仿生态 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项目获汉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人工驯养繁殖的大鲵出苗率达到 81.5%,既 解决了大鲵种源来源,又使其野生资源尽快得到恢复,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 民收入的提高,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林业 重点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和保护林业资源示范基地建设,对优质林木树种开展繁育示范及推广,对主 要林木病虫害开展生物防治试验,对核桃及板栗开展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对银杏丰产栽培及人工授粉技术 进行试验。 【社会发展科技】 2007 年汉中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了多项医疗临床科研项目,重点对汉中市内常见多发病 开展新法疹断及治疗技术临床试验研究,取得了较明显的医疗效果。由汉中 3201 医院完成的“喉罩替代 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课题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经导 ·45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管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应用”等 4 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全胃切除改良间置空肠代胃术 的临床研究”等 2 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由汉中茶叶研究所利用汉中优质茶叶开展深加工利用 研究,研制成功“天汉消渴茶” ,该项目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完 成的“沼气池新型冲厕冲圈、抽料及可更换底阀研究试验示范”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的可更换底 阀装置属国内首创,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技宣传与科学普及】 2007 年,切实加强了科技宣传与科普工作,市科技局与广电局联手在汉中电视 台创办了科技专栏,大力宣传报道市内科技活动及举办专题报道。《汉中科技》杂志进行了改版,加大了 刊登科技专题内容的力度。由市政府牵头建立了汉中市科普联席会议制度,正式下发了《2006-2010 汉中 市科普工作规划》,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市科 协联合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在全市首次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有关市属科技 单位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科技之春宣传月”等大型科普活动,大力宣传科技信息、实用技术 等,发放科技宣传资料 3000 余份,进行科技咨询 1000 多人次。 【民营科技】 2007 年度民营科技企业新增加 16 家,民营企业总数达 350 家,从业人数 10000 余人,其 中科技人员 2500 人,中级职称约 900 人,高级职称近 300 人,管理人员 820 人,共取得专利及科技成果 32 项,引进推广应用项目 105 项,获各部门成果奖励 22 项,获市科技奖 6 项。民营科技企业普遍重视研 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全市新申请的 195 件专利中,民营科技企业即有 116 件,约占总专利 数的 65%。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达到 5 亿多元。实现利税 8000 多万元。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 3 月 5 日~4 月 5 日全市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市科技局、市文化局、市 卫生局、市科协等有关部门参与,并组织各下属科技事业单位及科技人员参加,开展了“科技、文化、卫 生三下乡”和“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科技信息、实用技术等。 5 月 19~25 日举办了汉中市 2007 年科技活动周,由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共同组办,以“建设 创新型汉中,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为主题,开展了多种型式的科技宣传及展示活动,由部分科 技推广单位开展了多项科技咨询活动和科技服务业务。 6 月,为推动汉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汉中在陕南率先突破发展的宏伟目标,市科技局正式启动 了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示范工程。首次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示范工程的有西乡县、洋县、略 阳、留坝 4 个县。 6 月 23~24 日,汉中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会议全面总结了“十五”以来的全市科 技工作,安排部署了“十一五”时期的科技工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汉中的战略目标。大会隆重颁发了 2005 年度和 2006 年度的市科学技术奖,表彰了十大科技带头人、十佳专利发明人、十佳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 创新先进企业。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汉中率先突破发展的决定》《汉中市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汉中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专项规划》及市政 府《关于“553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这次大会为汉中市 “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工 作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11 月 5~9 日,市科技局组织市内有关部门及单位,参展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共组织摊位 33 个,推介项 目 48 个,现场签约项目 19 个,总投资 12.3 亿元,引进资金 7.3 亿元。参展的 4 个绿茶产品获后稷特别奖; 定军牌香米、贡米及“秦汉”牌魔芋精粉 3 个产品获后稷奖;代表团获优秀组织奖、优秀展示奖和优秀交 易奖。 (党明廷) 区域科技·451· 安 康 市 【概况】 2007 年安康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推动安康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战 略决策的实施,突出科技对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安 康为主线,以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科技促进行动、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为重点,全面 启动实施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技术集成、技术合作 5 大科技创新工程。围绕绿 色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在安康茧丝、高效畜牧、优质粮油、现代医药、绿色食品、金州矿产、 生物资源、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10 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20 多项,有 15 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2 个项目列入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争 取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1110 万元。加快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了科技服务能力。围绕重点特色产业,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组建安康市现代养猪技术研发中心、名优茶叶技术研发中心。加快了科 技园区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市上批准建设平利绞股蓝茶叶科技示范园区。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 动合作创新。进一步加强与西安、杨凌等地的科技合作交流,与 20 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和产业开发机构 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开展了技术和科技产业合作。组织实施了 50 多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市科技局荣 获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市、县(区)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评为 2007 年度目 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全市共计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143 项。其中:上年度接转项目数 18 项,本年新 上项目 125 项;国家级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40 项,市级项目 84 项。共争取国家、省上项目资金 1600 余万元。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程序,制订了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追踪问 效,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 【科技成果管理】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特色产业科技化。抓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茧丝绸、畜牧、 绞股蓝、黄姜、富硒资源、魔芋、茶叶等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2007 年度评审验收科技成果 24 项,获市级奖励项目 23 项,其中一等奖 11 项,二等奖 11 项,专项奖 1 项。市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4 项。其中二等奖 2 项,分别为黄姜标准综合体研究、优质杂交稻米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三等奖 2 项,分 别为女娲银峰名茶的研制与开发、节水抗旱造林综合技术推广。 【科技信息服务】 安康科技网、安康生产力促进中心网改版升级,全年发布信息 2000 余条,被市级以 上媒体采用 200 余条。编印《安康科技》4 期、 《期科技动态》16 期、 《生产力促进中心简讯》4 期。依托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开展科技文献检索、原文请求与提供、 网络咨询等文献信息服务。2007 年提供检索服务 220 余人次,检索科技文献原文 460 余篇,开展科技研究 项目查新服务 8 项。 【科技培训服务】 围绕畜牧、蚕桑、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开展以生猪三元杂交配套 技术、蚕桑 3 项增效技术、双低油菜、优质水稻、高淀粉红薯栽培技术、水泥骨架大棚高效优质栽培模式 等技术为主的科技培训。先后组织 1000 余名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举办各级各类科技培训 100 余场次,培训农民 1.5 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 2 万余份。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和专家大院建设开始 启动。汉滨区、汉阴县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农业科技“110”试点县(区) 。2 县区组建了农业专家技术服 务队,农户拨打服务热线 “965110”即可得到专家的解答。全市有 33 名科技人才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科技 “110”专家。创建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向省科技厅组织推荐申报了安康学院蚕桑示范基地、阳晨公司、 ·45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秦龙公司、平利女娲茶叶公司等一批专家大院,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 【科技宣传】 认真组织开展了“科技三下乡”和 “科技活动周”以及专利、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活动。 利用安康科技网站、 《安康科技期刊》 《科技动态》《生产力促进中心简讯》等自有宣传平台,同时与《安 康日报》 、安康广播电台合作开辟科技宣传专栏,在各类报纸、杂志刊发宣传稿件 200 多篇。共组织开展 科技宣传、科技服务活动 50 多场次,发放科技资料 1.5 万余份,技术咨询、指导 5000 多人次,增强了全 民科技意识,提高了科技工作显示度。 【知识产权工作】 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知识巡回宣讲,深入汉阴县、镇坪县、 旬阳县、白河县 4 县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组织知识产权小分队,重点围绕“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宣传、培 训、专利检索、申请咨询等服务”开展工作,先后在重点企业、科研单位座谈、调研,提供专利保护运用 咨询和指导。6 月初,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省知识产权局对国家专利产业化(安康)试点基地试点工 作进行检查,对安康专利工作给予肯定。市科技局设立了专利申请专项资助资金,对 26 项专利申请项目 给予资助。专利申报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专利申请量达 60 项,平利绞股蓝研究所获省知识产权优 势企业授牌。市科技局副局长高平获“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优秀工作者” “陕西省专利系统先进工作者” 称号。 【高新技术与工业技术】 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6 家。应用高新技术,打造主导产业特色品牌产品。 以绞股蓝泼尼松片、绞股蓝总甙滴丸、股蓝冠脉康胶囊、八宝素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药品完成临床试验, 即将投入市场。市蚕茧干燥设备研究所设计创制的“热风循环式蚕茧干燥设备”,被科技部、商务部、国 家环保总局、质检总局确认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获陕西省专利三等奖。研究开发的环保型生物防锈颜料 新产品、魔芋制品深度开发、桑枝桑叶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杜仲资源工业化开发、黄姜标准综合体研究等 一批工业高新技术和先进生产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技术水平。 【农业科技】 2007 年,在茧丝绸、畜牧、绞股蓝、黄姜、魔芋、茶叶等产业中取得科技成果 16 项。以 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新品种及试验研究项目 50 项,建立科技示范 基地 20 个,共组织培育科技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10 个,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示范中全 市完成了 32 个科技示范点的规范建设,组建了专业技术协会 24 个。 种植业 引进了“育 711” “强桑 1 号”等优质桑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国香” “宜香” “丰优” “Q6 号” “梅营 1 号” “秦油 7 号” “德油” “蓉油”等 31 个优质粮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芽苗、湘研系列辣椒等 蔬菜新品种 56 个。推广了滴灌技术应用研究。 果业 投资 5000 万元,年产桑果汁 2000 吨的圣桑食品有限公司印饮品加工厂一期建成投产。新建标准拱 棚种植优质草莓 250 亩。引进、试验、示范“红果 2 号” “大十”等果桑品种 15 个,特色果业品种 32 个。 畜牧业 抓良种畜禽引进、繁育。2007 年引进良种牛 40 头,良种羊 460 余只,引进杜、长、大和 PIC 为 主的良种猪 1500 余头,良种种鸡 110 多万只。汉滨区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标准化猪舍 50 栋、28000 平方米,原种猪 500 头,年生产绿色瘦肉型三元杂交商品猪 5000 头,生产种猪 2500 头;年产 20 万吨的 饲料加工厂也破土动工。民荣公司年屠宰 30 万头生猪车间正式投产。推广以生猪饲养技术为主先进技术 20 多项。 林业 大力推广以浙蕾×春晓、873×874 为代表的春用多丝量蚕品种和夏秋专用蚕品种 25000 余张,引进 试验、示范特色果树品种 32 个、名优花卉品种 18 个、园林绿化新树种 7 个。 【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科技促进行动】 围绕绿色产业突破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以及蚕桑、 畜牧、富硒资源、魔芋、茶叶、中药等重点绿色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配套和 区域科技·453· 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共组织实施了 30 多项重点科技项目。建立了 8 个蚕桑科技示范基地,在安康学院创 建了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重点抓好绿色三元杂交猪配套技术成果推广和龙头企业培育、良种繁育体系建 设,全市三元杂交猪占生猪养殖总量的 35%以上,培育发展了 10 多家以良种猪繁育、优质三元杂交猪标 准化饲养为重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规模的龙头企业;召开了“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市直 相关部门和县区科技局负责人及专家、企业代表共商富硒产业发展大计,出版了《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研讨 会文集》;经积极推荐申报,安康秦东魔芋食品有限公司的“魔芋标准化基地建设及系列产品”项目获省 “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200 万元资金支持。 【陕西安康月河农业科技园区】 安康月河流域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与大巴山区之间,区内土地肥沃、 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科技资源充足,经济相对发达。园区辖汉滨、汉阴、石泉三县区、18 个乡镇办事处, 国土面积 160 万余亩,耕地 45 万余亩,人口 50 余万。拥有市级农业科技事业单位 30 个、县级农业技术 事业单位 80 个、乡镇技术事业单位 40 个、农业科技人员 1300 余名。市农科所、蚕研所等市级农业科研 机构均分布在该区域。2007 年“陕西安康月河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列入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 技园区建设计划,获得 2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围绕蚕桑、畜牧、优质粮油、设施农业 4 大科技产业,共 组织培育科技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10 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20 个,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50 多个,组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20 多个。通过大力推广以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和绿色畜牧标准化生产技术为 主的新型饲养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加强重点疫病防治技术研究,开发绿色无公害饲料新品种,开发无公 害畜产品,为将月河流域建成年出栏 100 万头三元杂交猪基地奠定了基础,带动了全市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的提高。 【社会发展科技】 在社会发展科技方面,3 项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 型脑炎的临床研究、Millard 法结合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临床应用研究、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 搏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研究。4 项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吻合器痔切除闭合手术 在痔病中的应用、记忆合金聚髌器结合中西医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尿素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黏液囊肿灌 注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应用研究、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对照研 究。 【防震减灾】 加强了地震监测预报及抗震设防管理等工作, 《安康市地震应急预案》经市政府批转印发。 4 月召开了全市地震工作会议,明确了防震减灾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建立 13 个民居地 震安全示范点,启动 10 个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市地震办获省地震科技工作创新奖。 【民营科技】 筹建民营科技企业促进会,重点扶持的 10 个骨干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力得以增强。组织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45 名专业技术人员通 过了评审,其中初级 29 名,中级 16 名。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服务平台,协助民营科技企业申报或评审 国家、省科技项目和市级科技成果项目 20 多个,开展咨询服务 100 余人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 参与重大科技项目,为全市工业突破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至 2007 年底,安康市实有民营科技企业总数 103 家,比上年增加 17 家,企业中包括国有企业 1 家,集体企业 6 家,股份合作企业 6 家,有限责任公司 21 家,股份有限公司 7 家,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61 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 家;从业人员总数 3097 人, 其中,科技人员 3680 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 112 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 384 人,管理人员 833 人;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 5.39 亿元,年实现利润 5800 万元;年技工贸总收入在 1000 万元以上的 有 13 家,达到 5000 万元以上的有 3 家。2007 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共 33 项;截至 2007 年底共 拥有发明专利 31 项,已申请专利 33 项。2007 年有 20 余家民营科技企业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获 得资金支持达 624.2 万元。 ·45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全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员 1000 多人,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组建产业技术协会 30 多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点)200 多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200 余项。全市科技特派员实施区域优 良品种覆盖率达到 9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由 8000 余亩增加到 20000 余亩,平均亩增效益 20%以上,三 元杂交猪年饲养量发展到 30 余万头,蚕农的综合经济收入增加近 1 倍。5 月 10 日,全省科技特派员试点 工作会议在安康市召开,科技特派员王良全被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阳晨牧业科技公 司法人代表杨运早被科技部授予全国星火科技致富能人称号。石泉、平利 2 县和权群学等 5 位同志获省科 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 2007 年 1 月 25 日,召开县区科技工作座谈会,来自 10 县区的科技局长与市科 技局领导及各科、所、办负责人,就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大会精神及科技系统目标责任制实施情况进行了交 流。 3 月,组织开展了“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围绕“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这一主题,接待群众咨询 5000 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 1.5 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 100 多场次,培训农民 1.5 万多人次。 3 月,举办全市科技管理培训班,来自全市各县区的科技局长及专干参加了培训。 3~4 月,开展了全市重点科技工作调研,对重点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进行征集、贮备,征集了 121 项市级 重点科研项目,为五大科技创新工程提供项目基础。 4 月 3 日,召开全市地震工作会议,明确了防震减灾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4 月 13 日,省科技工委书记刘国泰在副市长巨栓科、科技局局长薛居俊的陪同下,深入石泉县视察科技富 民强县蚕桑产业化项目实施情况。 4 月 20 日,由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工委、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组织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宣讲报 告会在西安举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崔光华主持报告会。 4 月 26 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宣传及培训。 5 月 11 日,全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在安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了试点工作以来取得的经验,以更好 地在全省推广这一农村科技工作创新模式。 6 月,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省知识产权局对国家专利产业化(安康)试点基地试点工作进行检查,省 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行云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平利绞股蓝研究所揭牌。 6 月 20 日,副市长巨拴科到市科技局检查上半年科技工作进展情况。 7 月 28 日,市地震办公室与平利县科技局、地震办在平利县中心街区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震科普 知识的宣传和咨询活动。 8 月 6 日,市长刘建明深入月河农业科技园区调研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8 月 16 日,召开陕西安康月河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座谈会,就如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搞好科技园区内畜牧、 蚕桑、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建设、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等进行了交流。 9 月 14 日,副市长巨拴科主持召开“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研讨会”,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区科技局负责人及专 家、企业代表共商富硒产业发展大计,出版了《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 9 月 15 日,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印制科普知识宣传明白纸 1000 份,发放科普图书 500 册,制作科普 展板 20 余块。 9 月 21 日,召开安康市民营科技企业专技人员职称评审会,45 名专技人员通过了评审,其中初级 29 名, 中级 16 名。 10 月 9 日,在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暨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工作会议上,安康市科技局副局长高平 荣获“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优秀工作者”称号。 10 月 10 日,安康学院组建的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在西安通过验收并揭牌,该实验室的建成填补了陕西 省在蚕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的空白。 区域科技·455· 10 月,省地震局副局长刘晨来安调研指导防震减灾工作。 11 月 9 日,举行安康市申请专利资助资金发放仪式,对 12 项专利申请项目给予资助。 12 月 4 日,市科技局开展了以《专利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防震减灾法》为重点的法制宣传和咨询 活动。 12 月 19 日,在全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上,汉滨区、汉阴县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科 技“110”信息服务示范县区。 【安康学院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是西北地区高校唯一的一个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2007 年 7 月通过了省上评审论证。该实验室建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遗传资源学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病害机 理学实验室、蚕业信息学实验室和丝绸文化展室,主要仪器设备价值 200 万元。学院投入 100 万元在恒口 建有蚕桑科研示范基地,恒口蚕桑科研示范基地建有蚕、桑品种资源库,已收集国内外桑树品种 500 余份、 家蚕品种 20 余份、野桑蚕试验材料 21 份、野生桑树试验材料 15 份,为开展蚕桑科研与推广奠定了坚实 基础。在平利、汉阴、紫阳、镇安及汉滨等县区建有 12 个校外蚕桑教学科研试验示范点,在恒口蚕桑科 研基地建成了蚕桑专家大院。与石泉县政府签订了共建石泉蚕桑科研示范基地协议,大力开展技术培训, 示范推广蚕桑生产新技术。2007 年,示范推广新技术 6 项,开展技术培训 26 场次,受训 3000 人。 (刘安琴) 商 洛 市 【概况】 2007 年,商洛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商洛突破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推行 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为重点,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宣传工作,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成功地 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 “十一五”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确立了科技发展的主导思想、战略 任务及重点科技创新工程。国家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核桃新品种选育区试点和核桃优质无公害丰产 试验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商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新材料 CTFE 联产含氟中间体 CFC113a 技术攻关等三个 项目列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带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新批准成立了市中药新药研 发中心,6 个企业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起步良好。提出“五大商药”品牌战略并实施 取得阶段性成果;科技特派员推行工作取得新进展;洛南、山阳两县开通了农业科技 110 信息服务网络, 一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秋粮获历史上第二个丰年;气象科技服务实现了突破发展;洛南县财 政预算科技三项费用安排 200 万元,顺利通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 【科技计划管理】 2007 年组织各类科技计划 53 个,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37 个,被列入省 级正式科技计划项目 25 项,扶持资金 1147 万元。其中常规计划项目 13 个,扶持资金 77 万元; “13115” 科技创新工程计划项目 3 个,扶持资金 510 万元;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9 个,扶持资金 560 万元。市级 科技计划安排了 16 个项目,扶持资金 70 万元。2007 年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将 为商洛市启动“科技带动”战略,带动地方经济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 在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对 2004—2005 年度优秀科技成果进行了表彰奖 励;年内登记科技成果 24 项,组织评审、鉴定 9 项,评审 2006 年度科学技术奖 20 项,推荐 2007 年度省 级科学技术奖 4 项,受省政府表彰奖励 1 项。召开了专利申请授权优秀表彰会,表彰专利申请、授权优秀 企业、优秀发明人 26 项;全市申请专利 40 项,授权 15 项,是近年来最好成绩,增幅排名全省前列;组 ·45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织申报省科技成果推广、专利产业化及专利工作专项 7 项。申报“专利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企业 1 个,获 得批准并授牌。 【科技宣传】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利用 “科技之春宣传月”和“科技周”活动, “3·15” “4·26” “艾 滋病宣传日”等活动,大力宣传科技政策法规,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宣传利用科技成果进行产品开发, 宣传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知识以及其他的科技法规知识。组织动员科技企业、科技人员和农村科技示范户参 加了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及中国专利周、陕西省专利周活动。为加强对医药企业和药农的信息服务,筹建 了“商洛市中药现代化信息网站”,组织对近年来获奖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宣传,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了我市知识产权信息网点和组织知识产权宣传小分队,开展了知识产 权战略宣传和培训工作。 【工业科技】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 59.37 亿元,同比增长 30.7%,完成增加值 16.6 亿元,同比 增长 22.3%。规模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42 亿元,同比增长 71%;税金总额 3 亿元,同比增长 30.4%; 实现利润 3.7 亿元,同比增长 54.8%。规模工业对 GDP 的贡献率达到 16%,较上年提高 3.2 个百分点,对 全市财政的贡献份额达到 26%,较上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全市工业项目区入区企业 18 个,完成项目建设 投资 2.8 亿元。一批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入园建设,对于优化商洛工业结构,引领工业发展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发挥积极示范作用。企业改革与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新成绩。2007 年大力推进企业技术 进步,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12 个,新产品开发项目 11 个。为提高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企 业市场竞争力,香菊公司、商洛炼锌厂、秦威公司、酒精公司、盘龙公司、大西沟铁矿等 6 户企业组建了 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农业科技】 大力推广重大增产技术。全市推广地膜玉米 33.7 万亩,较上年增加 4.4 万亩,地膜洋芋 25 万亩,占洋芋播种面积的 71.4%。小麦间作套种 87.4 万亩,小麦条播 81.1 万亩,小麦配方施肥 81.9 万亩, 小麦地下病虫害防治 82 万亩,分别比去年增加 7.4 万亩、1.1 万亩、1.9 万亩和 2 万亩,使农作物种植的科 技含量在面积和规范化程度上都比往年有了很大提高。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面积达到 120.2 万亩,比上 年扩大 48.65 万亩,涉及茶叶、水杂果、干鲜果、食用菌、蔬菜、豆制品、畜产品等十大类 30 多个品种。 认定产地 1 个,累计 39 个,另有 6 个一体化综合产地报省上待批。认证“三品”产品 12 个,累计 38 个, 另有 12 个产品上报待批。 【林业科技】 2007 年新建林果基地 9.4 万亩,其中核桃 3 万亩、板栗 3 万亩、其他林果基地 3.4 万亩, 实施良种嫁接改造 12.1 万亩、经济林科学管护 120 万亩,分别为目标任务的 188%、121%、120%。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与山阳县林果产业发展科研生产协作进展顺利,新建核桃、板栗示范基地 400 亩、示范良种 嫁接 500 亩。 “商洛核桃标准综合体”已经审定发布实施。“商洛市良种核桃基地建设项目” “商洛市核桃 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核桃自控电热床育苗技术中试项目”“核桃新品种选育项目”“核桃无公害专用肥研 究项目”等一批国家 科研示范和扶持产业发展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全市防治有害生物 69 万亩,实施苗 木产地检疫 2539 亩,调运检疫 1350 次,设立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 31 个,监测面积 1520 万亩。有害生物 成灾率 4.9‰,低于省 5.3‰的控制指标,全市林果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畜牧科技】 2007 年新建畜牧小区 47 个,发展大场大户 2190 个,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和产品认证工作走 在全省前列。在继续推进畜牧农民协会发展的同时,突出标杆合作社建设,当年注册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 11 个。新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 5 个,认证产品 1 个,有 4 个产品认证上报农业部接受检查检测检验。上 报国家、省上畜牧良种、基础建设和动物防疫项目 20 个,科技项目 6 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 10 区域科技·457· 个,生猪规模养殖和良种猪繁育项目 22 个。 【水利水保科技】 编制完成了《商洛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商洛市小水电开 发建设规划》 《商洛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银花河水能开发规划》等十多个水利建设项目和 126 个农村 饮水安全项目的规划。全市新建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140 处,解决了 14.68 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 共建设基本农田 8.06 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 3.61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600.7 平方千米。完成了《丹江口 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规划》 。积极发展渔业生产,水产养殖面积 8880 亩,其中,推广无公害水产品养殖 520 亩,完成水产品产量 1711 吨,实现渔业总产值 2552 万元。 【中药现代化】 围绕“五大商药”的发展抓规范化药源基地建设,2007 年全市新发展中药材面积 12 万 亩,其中“五大商药”新发展面积 8 万亩,占新发展面积 66.7%。中医药加工方面,香菊片二次开发、盘 龙七片系列开发、天士力朝鲜蓟罐头及基地建设项目扶持资金到位开始实施,中药工业实现产值 6.5 亿元。 新药研发有了较大的发展。香菊公司研发的降血脂新药——莱菔治胶囊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盘龙医 药公司研发的创伤风湿定胶囊、骨七离丸、舒经活血片、四君子丸、护胆片、养心神片、消炎利胆片等上 报国家药监局审查待批。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 17 亿元,实现利税 5000 万元。 “商洛市中药现代化信息 网站”进入试运行阶段。 【气象科技】 成功组织了多次人工增雨,增加降水量 3 亿 t,有效缓解了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 组织开展了 10 个气象方面的科研课题,发表交流论文 8 篇,获市政府科技成果特等奖 1 个,省政府科技 成果三等奖 1 个。 “商洛市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和“商洛市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 设”两个项目,得到市发改委立项批复,商洛市“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五个气象项 目被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了 44 个加密自动气象站,在去年汛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策划组织了“2007 年春季气候与农业生产科技研讨会” 。 【环保科技】 商洛市沿丹江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规划完成,商洛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运行, 研究论证了市污水处理厂、市医疗垃圾处理厂、镇安县垃圾处理厂等 7 个项目,市医疗垃圾处理厂项目通 过省上审核和国家环保总局评审,市污水处理厂完成先期投资 2800 万元和土地批复及征地工作,建成污 水管道 20 千米。商洛炼锌厂选用先进循环硫化床锅炉及麻石水沫除尘工艺,添加固硫剂,完成锅炉技术 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市氮肥厂对环保治理设施进行改建,实行废气回收及两水闭路循环系统,加强废气 治理。洛河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投资引进国内先进的碱性悬浮液脱硫法,采用节煤增效剂新技术,节煤 率达到 10%,固硫率达到 60%以上,年减少 S02 排放 122.4 吨。商南县东正化工公司投资 1160 万元开展 铬渣综合利用和废水治理,完成生产废水循环利用治理工程,实现含铬废水零排放。创建生态示范乡镇 7 个、生态示范村 21 个、市级“绿色文明”单位 13 个、县级“绿色文明”单位 25 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52.4%。 【民营科技】 2007 年,全市新批民营科技企业 5 个。按照重点支持、帮扶和培育的工作方针,选取了 10 多家管理比较规范、技术水平较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其做大做强,带动全市 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超过 8 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 3.2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4.8 亿元,上缴税费 1.45 亿元。 【科技特派员制度】 2007 年全市共选派 229 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到 89 个产业基地村和 19 个龙头企业,开 展科技创业和服务工作,促进了药、果、畜、烟、蚕、茶和无公害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特 派员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 720 多场次,培训人数 6.8 万多人,发放技术资料 11.4 万余份,实施科技项目 42 ·45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项,引进新品种 20 个,推广新成果 6 项,建立示范基地 80 个,示范面积 5 万多亩,建立专业协会或专业 合作社 123 个。本年度 19 个龙头企业在省市教学科研单位自聘科技特派员 20 人,围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目标,开展了新产品研发、生产线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大科技事项与活动】 3 月 25 日,商洛科技信息网正式开通。 3 月 27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商洛市科学技术大会,会议总结 2006 年度的科技工作,安排部署了 2007 年科技工作,表彰了 2004—2005 年度科技奖获得者。 4 月 12 日,由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工委、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组织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宣讲 团在我市进行宣讲。 6 月 20 日,省科技厅组织考察组来商洛市,考察商洛市申报的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 业化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9 月 5 日陕西微生物研究所来商洛考察并与商洛市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12 月 19 日洛南县、山阳县作为省农业科技 110 试点县和省联网并正式开通。 (李红斌) 科技人物·459· 科技人物 概 述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为 弘扬突出贡献专家崇尚科学、求实创新、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省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 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陕西科技年鉴》科技人物中,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专家” “获 陕西省科学技术特别奖专家” “在陕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陕中国工程院院士”四类科技人物,以传略的形 式进行记叙; “享受国家津贴在陕科技人物”和“享受陕西省政府津贴科技人物”,以名录形式进行记叙。 科技人物传略 2007 年曾在陕西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新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名、 新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西安交通大学聘请外籍院士一名。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专家】 李振声 生于 1931 年,山东淄博人,1951 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遗传 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振声曾担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 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 职。于 2007 年 2 月获 200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 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的以“小偃 6 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 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已成为国内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和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 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 79 个,累计推广 3 亿多亩。李振声创建的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 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他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 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观,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 54”,累计推广 700 余万亩。他提出的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育种新方向,已成为业界共识和 农业 “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他曾带领中科院 400 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 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 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 504.8 亿斤。他的《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 与对策》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 1000 亿斤的对策。他还提出争取 3 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 议,2006 年,国内粮食产量达到 9949 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李振声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他著有《小麦远缘杂交》等两部专著,主编论文集 5 卷, 发表论文 100 多篇,被引用近 600 次。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陕西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元喜 1956 年 7 月生,江苏姜堰人,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 ·46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杨元喜长期潜心从事大地测量理论与应用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为抗差估计 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建立了全新的自适应导航定 位理论体系,成功用于我国 GPS 道路修测系统。建立了卫星自适应定轨理论,新理论在航空、航天、陆地 及海洋动态导航定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先后主持和参与了 7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 多项科研 和工程项目。先后获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4 项。完成学术专著 2 部,合著 3 部。发表 论文 200 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 20 多篇;被 SCI 收录 22 篇,EI 和 ISTP 收录 20 多篇。在国内核 心刊物发表论文 60 余篇。论文被引用 1000 多篇次。200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陕西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南 1952 年 6 月生,江苏宜兴人,1979 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肿瘤细胞生物学与 生物药学专家。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PI) 。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工程与转基因生物分会会长,中 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 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863”计划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 陈志南主要从事肿瘤细胞生物学、抗体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利卡汀,首次解析了 HAb18G/CD147 胞 外段晶体结构,确定了该新药靶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1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申请 PCT 国际专利 4 项;发表 SCI 论文 53 篇,主编著作 5 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 1 项。200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Tom Bell 男,1947 年生于英国利物浦,1961 年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冶金专业, 1965 年获利物浦大学 冶金专业博士学位。国际材料表面学科创始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7 年 4 月 受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并担任该校表面工程国际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现任国际表面工程杂志主编。 Tom Bell 在国际上首创材料表面工程学科方向,在其领导的课题组在离子束表面改型、表面摩擦学、 生物材料以及薄膜结构与力学性能评价等研究方面享有盛誉。 科技人物名录 国家人事部《关于批准 2006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及做好有关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 [2007]22 号)正式批准陕西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 41 人。 享受国家津贴专家每两年评选一次,经陕西省推荐,国家人事部组织专家评审,国务院批准,在陕顾 根深等 41 名专业技术人员享受 2006 年政府特殊津贴。 【享受国家津贴在陕科技人物名录】 顾根深 男,58 岁,从事石油地质勘查专业,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 师。 高润林 男,43 岁,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大学本科,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 程师。 科技人物·461· 马致民 男,44 岁,从事无线电技术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高 级工程师。 孟昭彬 男,50 岁,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建设机械股份公司高级工 程师。 高世君 男,38 岁,从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蒙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 高级工程师。 贾栓孝 男,44 岁,从事材料类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宝钛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大开 男,53 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 张玉浦 男,63 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济师。 高巨星 男,44 岁,从事兽医专业,中共党员,研究生,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研究员。 朱培贤 男,44 岁,从事农学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宝鸡市种子管理站高级农艺师。 刘平社 男,49 岁,从事农学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农业推 广研究员。 王刚云 男,52 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商洛市植保植检站农业推广研 究员。 徐文华 男,45 岁,从事土壤和农业化学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高级农 艺师。 刘俊生 男,49 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站高级农艺师。 李虎林 男,43 岁,从事蔬菜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榆林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 黎道云 男,50 岁,从事蚕桑专业,中共党员,中专,陕西省安康市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站高级农艺师。 屈发科 男,41 岁,从事农学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 程凤玉 男,51 岁,从事农学专业,中共党员,中专,陕西省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 张明海 男,48 岁,从事畜牧专业,中共党员,大学专科,陕西省榆林市畜牧兽医站高级畜牧师。 黄廷林 男,44 岁,中共党员,研究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张宁生 男,55 岁,从事石油化工专业,中共党员,研究生,西安石油大学教授。 黄民兴 男,48 岁,从事世界史专业,民盟,研究生,西北大学教授。 兰爱平 男,42 岁,从事党政、管理专业,中共党员,研究生,陕西延安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郭北平 男,57 岁,从事油画专业,研究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杨小翠 女,43 岁,从事内科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 寿锡凌 女,43 岁,从事内科专业,中共党员,研究生,陕西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梁晓聪 女,43 岁,从事卫生学专业,研究生,陕西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主任技师。 张小丽 女,44 岁,从事药理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 汤慧萍 女,40 岁,从事粉末冶金专业,中共党员,研究生,陕西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张向东 男,51 岁,从事化工类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陈冬贵 男,50 岁,从事岩土工程监测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侯维亚 男,51 岁,从事机械类专业,中共党员,研究生,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伍石生 男,36 岁,从事运输类专业,中共党员,研究生,陕西省西安公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秦建明 男,从事考古学专业,大学本科,陕西省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研究员。 孙树淦 男,55 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西部电影集团艺术创作中心。 张根学 男,41 岁,从事武术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体育教练。 王海青 女,38 岁,从事戏剧表演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省商洛市群众艺术馆。 张海潮 男,55 岁,从事出版专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 ·46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张 炜 男,42 岁,从事编辑采访专业,中共党员,研究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薛引娥 女,54 岁,从事党务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授。 杨宏科 男,44 岁,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大学本科,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科技大事记·463· 科技大事记 一月 9 日,由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主办,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承办的 2007 年陕西科研院所长联谊 沙龙在西安举行。该届沙龙的主题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和谐院所” 。 18 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安隆重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奖励 2005 年对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239 位。 二月 27 日,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在西安召开 2007 年度科技工作会议。省委常委郭永平、副省长朱静 芝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省委科技工委书记刘国泰做工作报告,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做大会总结。 三月 7 日,中国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ARJ21 首架机翼和中机身部件,在中国一航西飞集团公司成功交付。 ARJ21 飞机是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此型飞机的研制对振兴我国航空制造工业 和民机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航空制造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8 日,为贯彻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省科技厅召开了“科技厅行政事业 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动员布置及业务培训会议”。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作了重要讲话。省科技厅机关及所属 科研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共 150 多人参加了会议。 12 日,省财政厅调研组一行四人来省科技厅调研。双方围绕选好项目,用好经费,推进各项科技工作 等问题进行了座谈。调研座谈中还就进一步如何抓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加强项目评审、资金 管理和验收,理顺财政科技资金渠道,加快科技项目经费拨付,提高科技奖励标准等具体工作提出了不少 建设性意见。 13 日,陕西省环境保护局成立了由有关院士等高层次专家组成的陕西省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由多个领域 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环境科学技术委员会。两委员会广泛参与重大环保课题的研究和项目的评 审论证。 13~14 日,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专家评审会在西安召开。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省财政厅副厅长韩中 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相关领导与有关处室和特邀项目评审专家出席了会议。这 次参与评审的项目分为电子信息、光机电、新材料、粮食丰产及高效畜牧业、绿色果品与食品安全、星火 富民、生物技术与医药、能源化工与环保、创新及创业平台建设,共 128 项。专家们对所评项目进行了深 入的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评项目逐一打分。 15 日,省委科技工委书记刘国泰到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就中心工作围绕科研院所如何把握机遇,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调研考察,听取中心主任丁平的汇报。并与中心领导班子座谈交换了意见。 26 日,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与陕西省科技厅合作,对原西安电炉研究所进行改制重组,成立 “西 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在西安举行成立庆典暨揭牌仪式。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 长恒,陕西省委常委郭永平出席成立大会,共同为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揭牌。 ·46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四月 2 日,在陕西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支持下,省信息办、西安未来软件公司与 IBM(中国)公司三方在 西安签订了“合作建设中国电子政务创新中心合同” 。中国电子政务创新项目,由 IBM 投资人民币 1.33 亿 元、西安未来公司投资 0.88 亿元。双方共同研制和完善陕西省电子政务创新性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其成果 将用给陕西省电子政务支撑中心的软硬件综合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 2~20 日,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共同组织的首场“全省科学技术大 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在西安举办。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陈平社,省财政厅政策 法规处处长张建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分别作了报告。此次全省巡回宣讲于 4 月 2 日起分 别在全省 10 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举办。 4 日,按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由陕西省科技厅主办,陕西科 技大学、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秦川牛产业协会等 26 个单位参与的“陕西省肉牛、奶牛选 育改良及产业化工程技术协作组(产学研联盟)”在西安正式成立。协作组推动了全省肉牛、奶牛产业链 的延伸和发展。 5 日,吴登昌副省长一行视察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集团)西部超导公司。研究院名誉院长、西部 超导公司董事长周廉院士,研究院副院长、西部超导公司总经理张平祥就西北有色院及西部超导公司的有 关情况做了汇报。 5~9 日,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召开,省科技厅作为大会陕西馆科技展区 主办单位,负责大会参展科技项目征集和筛选、推介交流、集中签约、成果统计等工作。 6 日,省科技厅在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专场举办陕西省重大科技项目推介会,省委常委郭 永平出席会议。会上,对精选的 12 个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了介绍,涉及电子通讯、新材料、基因技术、医 药等多个门类。来自全国 11 个省市代表团的 50 余人参会。 7 日,由中外合资秦川未来塑料机械有限公司、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节能投资有 限公司、杨凌秦川节水设备有限公司与杨凌示范区共同组建的杨凌秦川未来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投资 5400 万元,以研发和生产木塑复合材料为主,计划到 2010 年,将形成 12 万吨木塑复合材料的发展规模。 秦川未来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我国新一代木塑复合材料生产线在杨凌示范区开机生产,标志着我 国再生资源开发暨木塑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9 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表面学科创始人 Tom Bell 教授正式受聘西安 交大教授,并担任该校表面工程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根据协议,在受聘的 4 年中,Tom Bell 教授每年至少 在交大工作半年以上。 11 日,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成立,省委科技工委书记刘国泰、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为陕西省农村 科技开发中心成立揭牌。委、厅领导及有关单位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暨发展座谈会。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 中心主任雷玉山介绍了前期筹备工作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15 日,由陕西省支持的旱地农业与土壤侵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过一年的试验研 究,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取得初步成效。该研究为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 供科学依据。 16 日,第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领导干部科技报告会在西安举行。陕西省委副书记杨永茂主 持报告会。200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遗传学家李振声作了题为《 “中 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新论据》的报告。省科技厅组织科研院所领导听取了报告。 18 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西安市市长陈宝根等领导陪同下,莅 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集团)新材料产业园西部钛业公司考察工作。赵乐际书记听取了奚正平院长关于 西北有色院基本情况、改制改革、科技产业、人才战略等方面的工作汇报,参观了西部钛业公司的生产车 间和亚洲第一的钛管生产线。 科技大事记·465· 19 日,由西北电网公司举行的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电网扰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据该公司专家介 绍,这为提高西北电网输送能力、确保西北电网特别是陕西电网夏季用电高峰期间电力供应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历时 2 天的试验,共进行了无障碍跳闸、切机、单相瞬时短路 3 种故障类型 12 项试验,故障类型、 试验项目数量均居国内第一。 22 日,由陕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 60 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在咸阳市渭城区正式奠基开 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理,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出席典礼。赵正永在 讲话中指出,60 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奠基,拉开了彬长煤田建设的序幕,必将对咸阳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 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总投资 27.198 亿元的 60 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是陕西省“十一五”重大工业项目之 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系列大型甲醇项目。项目建成,预计年均销售收入 12 亿元,税收总额 3.38 亿 元,上缴国家税收 1.07 亿元。 五月 11 日,省科技厅和省人事厅在安康市联合召开全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全省开展科技 特派员试点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在全省范围推广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明远、省科技厅 厅长唐俊昌、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中心副主任陈良玉、省人事厅副巡视员马逢春到会并讲话。 19 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和咸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 题的 2007 年陕西省暨咸阳市科技活动周开幕。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尚勤、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省科协 副主席王前进、咸阳市人大副主任何建民、咸阳市副市长车建营、咸阳市政协副主席蔡建民等领导出席开 幕式。 23~27 日,由朱静芝副省长任团长,率团参加“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大会。 “科 博会”主要内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展览会、论坛会、经贸洽谈会、大型活动及专项交流、网上交流等 五个方面,组织在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 20 余家单位参展并参加了大型活动和专项交流。 28 日,省政协召开“贯彻和落实全国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工作座谈会” ,省政协副主席刘石民出席会 议并作重要讲话,省政协常委科技委主任孙海鹰主持会议,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作主题汇报。 29 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奥地利欧洲技术管理集团主办的“中欧信息通讯技术合作研讨会” 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陕西参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加强陕欧信息通讯技术合作,促进陕西通讯技术水平 提高进行了交流。 六月 1~4 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陈传宏主任一行 8 人来陕西省调研,并于 2 日到榆林市佳县主持了 奖励办向佳县捐赠计算机的捐赠仪式。 12 日,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百名企业诊断咨询专家义务服务百家中小企 业”交流对接沙龙在西安举行。科技部高新司徐禄平处长、省科技厅副厅长邱义路就企业诊断咨询工作做 了重要讲话。全省的 50 位知名咨询专家及 50 家中小企业参加了会议。会上还向通过考核认证取得“陕西 省注册企业诊断师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咨询专家颁发了证书。 12 日,省财政厅厅长刘维隆一行到省科技厅就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有关事宜进行调研和座谈。 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介绍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的进展情况。省财政厅厅长刘维隆在座谈会上听取了 各方意见后表示:对科技工作,财政厅要做到“全力支持、积极配合、系统总结、全面推广”,对于在专 项资金绩效管理方面好的做法要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推广。 12 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在大唐芙蓉园会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和汪应洛一行。孙 清云首先对王基铭、汪应洛院士一行到西安检查第四届亚洲过程系统会议和 2007 全国工程哲学年会筹备 ·46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工作表示欢迎。这两个重要会议在西安召开,必将对西安加快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发 展起到积极作用。西安一定积极配合,做好为大会服务工作。并希望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建立起与中国工 程院院士的长期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工程院士的智力优势,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3 日,原西安某国防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邹希圣经过多年潜心研制的“天衡星”DJNB 电动机经济 运行控制器 13 大技术系列高科技产品,通过了省科技厅主持的技术鉴定。鉴定会上专家认为该系列产品 技术集多项电动机节能技术于一体,把异步电动机动态“星、三角”双向转换、就地无功补偿、减少电网 谐波、抑制发动机效应、消除开关触点电弧等技术集成并综合发挥效应,实现了异步电动机及其工作系统 经济运行,综合节电率达 60%以上。 16 日,年产 120 吨的植物提取生产线在城固县建成并正式投产。该生产线具备淫羊藿、元胡、天麻、 西洋参、山茱萸等 30 余种中药提取物的生产能力。每年可处理植物原料 2500 多吨,生产各类植物提取物 120 余吨,实现产值 7300 万元,使 2000 多户中药材种植户直接受益。目前是陕南最大的植物提取生产线。 该项目的建成,将带动区域内初级药材加工企业走出困境,促进当地中药材 GAP 基地建设,推进陕南中 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20 日,由省委科技工委副书记张书玲、省科文卫体工会副主任张敏带队的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 省科文卫体工会组织的“民主管理、院务公开调研检查组”一行 6 人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检查指导工作。 22 日,泾渭枣树研究所经过 3 年的艰苦攻关,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专家教授指导下,探索运用 良种选育、前期增温、配方施肥、立体采光、节水灌溉等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了鲜枣一年两熟,填补了国内 空白,开启了我国鲜枣反季节生产的新途径。两茬枣亩产可达到 3000 千克以上,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七月 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到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视察。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市人 大常委主任孙清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理、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市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李尊贤陪同视察。 5 日,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国防科工委党组书记、主任张云川、国防科工 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求发、副主任孙来燕、副秘书长胡亚枫、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省 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副省长吴登昌以及省委秘书长王改民、省政府秘书长秦正出席会议。教育 部副部长赵沁平、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和总装备部、科技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技大学等部委 和单位的领导出席会议。 会议公布了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立项的批复、《关于发布第一批国防科技工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的通知》 。会议向一批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第一批国防科技工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颁发了证书。 10 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评审会在西安召开。省长袁纯清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评审会本着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从国家 “863”专家库中聘请了 40 位评审专家,从全省聘请了 10 位专家,共 50 人,分 10 个专业组,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评审,将通过评审的项目纳入计划。 15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了陕西省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的涉外专利代理业务申请。 标志着自 1983 年中国建立专利制度以来,陕西省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涉外专利代理机构,这也是西部地 区第一家涉外代理机构。 15 日,陕西省暨西安市 2007 年全国科普示范活动在西安电子商城广场举行。此次科普活动日以“节 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省市科协组织的 40 多个学会近 200 名专家、科技 工作者进行了科普咨询活动、科普展览、科普文艺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或积极参与。 18 日,陕西省科研院所改制后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核 准,成为今年陕西省第一家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批准并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招股意向书, 拟发行 2300 万股。 科技大事记·467·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国内建设的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先后成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 家 863 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球领先的稀有金属加工基地。 20 日,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介会”在江苏南京举行。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江苏省科技 厅厅长朱克江、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邱义路、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奇等出席会议,唐俊昌、李奇分别致 辞。 27 日,杨凌示范区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大会 并作重要讲话,省委书记赵乐际、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大会,省长袁纯清代表陕西省讲话,科技部党组书 记、副部长李学勇代表国家共建部委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主持大会。 八月 1 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在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陈宝根等领导的陪 同下,视察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集团)西部钛业公司。副省长一行听取了奚正平院长关于研究院(集 团)科研、产业、体制改革、成果转化、 “十一五”规划目标以及西部钛业整体概况的汇报,副省长对 研究院及西部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表示肯定,希望院(集团)及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 势头。 10 日,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仪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隆重举行。上午 9 时 25 分,省委 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致辞后和公司董事长奚正平一起敲响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锣。这标志着全球 领先的稀有金属加工基地和金属材料深加工生产基地正式登陆 A 股市场。 15 日,由国际荞麦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十届国际荞麦会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 来自中、加、日、美、俄、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 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荞麦 的形态分类、种植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营养与保健、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的问题,就世界 荞麦研究的前沿课题、荞麦产业发展的趋势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另外,有 8 名为世界荞麦事业做出 杰出贡献的专家和 2 名在荞麦研究与开发做出突出贡献的华人科学家受到了大会表彰。 16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第 111 次专项问题会议决定,将省建材工业总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划归省建材设 计研究院,一并划转省科技厅管理;将纺织工业总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划入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与省纺 织器材研究所、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并划转省科技厅管理。 28 日,省委副书记王侠携省委政研室、省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人员在西北有色金属研 究院(集团)视察指导工作。王侠副书记一行参观了院(集团)泾渭产业园的西部钛业公司、西部材料公 司以及西部超导公司。王侠副书记对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集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希望研究院在 此基础上,瞄准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迈进! 29 日,全省科技系统科研院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暨表彰会议召开。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和省科文 卫体工会决定,授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 20 研究所等 10 个单位科技系统科研院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称号。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等 6 个单位在大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9 日, 《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出台。 《意见》说,西安要举全市之力,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西安高新区经过 16 年的发展,已成为西安最具现代化、国际化特征的科技新城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其创新能力、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六个要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 高新区之列。 九月 10 日,杨凌气象局成立揭牌仪式在杨凌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杨凌气象局的成立填补了陕西省在杨 ·46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凌示范区气象依法行政、大气探测、业务服务方面的一个空白点,标志着陕西省气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 业高新技术的科研、示范推广服务迈向新的台阶。显示杨凌示范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能力已基本形成。 13 日,西安举行第十六届全国省(区、市)科技厅(科委)人事工作交流研讨会。科技部人事司司长 刘志欣、副司长王俊明出席会议,陕西省科技厅邱义路副厅长为研讨会致辞,方贤友副巡视员主持大会开 幕式。 来自全国 28 个省(区、市)科技部门的领导及人事工作者参加会议。研讨会围绕“公务员管理、人 才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15 日,陕西省 2007 年全国科普日“节能、环保、安全、健康”科普示范活动隆重举行。省人大常委 会副主任陈再生出席启动仪式。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将 通过举办科普巡展等一系列重点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 式。 20 日,世界首台 12000 米的钻机交流变频控制系统由西安高新区内的西安宝德公司自主研发成功。它 就像人的大脑神经中枢,可以根据钻机在钻探过程中的实际工作状态,通过自动送钻,冗余控制、多电机 负菏分配、一件化控制技术对深入地下的钻机发出不同指令,使钻机达到最佳工作状态。这标志着国内超 深井石油开采设备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代表了目前我国钻井控系统的最高水准。 25 日,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农业部种植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日本弘前大学与陕西省科技厅和陕 西省果业局联合主办的国际苹果高技术论坛在洛川举行,论坛会的主题是“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宣 传与推介” 。洛川县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规模种植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为陕西苹果的发展 地。此次活动旨在加强国内外苹果产业技术教育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洛川苹果产业教育与洛川苹果在国际 上的知名度,做大做强洛川苹果产业。 26 日,咸阳七九五厂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给该厂科技人员彭道华一辆 价值 10 万多元的现代牌小轿车,此举在企业和当地引起不小震动。彭道华经过三年潜心研制的无铅电容 器瓷料,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投产当年即可为厂新增收入 1500 万元。 29 日,省政府召开省科教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定陕西省 2007 年“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省科 技厅厅长唐俊昌汇报了本年度“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组织、评审及计划编制情况。省长、省科教领 导小组组长袁纯清在听取汇报后指出,省委、省政府提出“13115”科技创新工程以来,项目组织工作有 许多创新,得到了各成员单位的好评。会议由副省长、省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朱静芝主持。省政府办公厅 巡视员、纪检组长庄永杰,省发改委、教育厅、国资委、财政厅、人事厅、商务厅、农业厅、国防科工委、 农发办、知识产权局、科学院、科协、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参 加了会议。 30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列出两个全国玉米交流记录。9 月 24~30 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 技中心等部门的权威专家组成的国家专家组现场实际测量验收,最终确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榆林的 3 块 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最高达到 1234.3 千克,最低也达到 1083.87 千克,均创出了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玉米亩 产突破一吨的全国纪录,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渭南澄城县的 3.45 亩春玉米试验示范田,也创造出了平 均亩产 1250.8 千克的全国旱地玉米高产纪录。国家验收专家组组长赵久生说:过去有单产超过 1000 千克 的,但在百亩以上集中连片 的地块里,平均亩产能上 1000 千克以上,这在全国还是首次实现。 十月 10 日,陕西西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500 吨单晶硅项目,在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奠基开工。副省 长吴登昌、省政府副秘书长胡志强、省国资委副主任杨晓连、省工交办副主任王虹安、榆林市市长李金柱、 科技大事记·469· 副市长万恒等领导出席开工仪式。项目实施单位陕西西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由西京电气总公司所属的西安 创联电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榆林凯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项目占地面积 286 亩,计划总 投资 10 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太阳能级单晶硅 1500 吨,实现销售收入 34 亿元。 12~17 日,朱静芝副省长率领陕西省科技展团参加了在深圳市举办的第九届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交易 会。陕西省共有 13 个高新科技企业参展,展示了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四个 领域 25 个项目。 15 日, 《陕西科技年鉴》编委会会议在西安陕西政协大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陕西科技年鉴》编 委会主要成员及省科协、各设区市科技局和杨凌示范区科教局、省科技厅直属单位、直管协管科研院所、 委厅机关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编委会审议通过了《陕西科技年鉴》 (创始卷)。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方贤 友主持。编委会副主任张宝利首先就科技年鉴编辑工作向大会做了汇报。编委会主任唐俊昌作了讲话。 16 日,由西安光机研究所研制完成的“CCD 相机”和光“干涉成像谱仪”将随“嫦娥”一号升空探 月,它将完成为月球“画像” ,也就是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三维主体图像,并以此为基础构造全国的地型 地貌图。另外,还将参与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的探测。 23 日,由省政府和俄罗斯科技教育部共同主办的“中国(陕西)—俄罗斯科技合作会”在莫斯科召开。 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技署代署长、中国驻俄罗斯科技参赞,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总裁、俄罗斯有关大专 院校、企业公司、科研机构的近 100 人参加会议。朱静芝副省长致辞,俄罗斯科技创新署技术创新和商业 化局局长苏沃林诺夫·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到会。省科技厅唐俊昌厅长介绍了陕西科技综合实力和 中俄合作项目的主要特点,陕西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共 6 家单位进行了项目推介,签订了 6 项合作协议 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十一月 1~3 日,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邀请《香港商报》 、 《文汇报》和《大公报》3 家媒体驻陕记者赴西 安、宝鸡高新区、杨凌示范区采访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促进香港大众了解陕西的科技优势,推动 陕西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台在科技、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省科技厅副厅长邱义路向媒体作了简要介绍。 5 日,第 14 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幕。全国政协 副主席李蒙宣布农高会开幕,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致辞。开幕式由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主持。科 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国家外专局局长季允石等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市区领导,陕西省和西安市的 领导王侠、孙清云、陈宝根出席了开幕式。本届农高会以“科技推动现代农业”为主题,集中展示、交易、 转化、推广、交流国内外最新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市场信息。 该届展会展位超过 1000 个,为历届之最。 5 日,国内首条应用于生物制药的微纳粒子包覆生产线,在杨凌华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成并一次试 车成功。 杨凌华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杨凌示范区首批入区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纳米生物制品的研 发工作。微纳粒子包覆技术是该公司技术人员与中国农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医药、 食品专家联合攻关而成的高新技术。它能使经过超微结构处理的药物成分定向、控释,从而达到药物吸收 好、起效快的目的。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国内医药微纳粒子包覆技术的空白,而且解决了国内 现代中药生产中的重金属残留等技术难题。 6 日,由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展会——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最终把永久性会址定在西安, 首届展览会于 6~8 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是第一个将西安作为永久会址的国家级展会。展 会期间,举办了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年会、2007 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峰会、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暨特色产 业集群发展论坛等活动。 ·47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7 日,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召开了“陕西科技系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院士专家座谈会”。出席座 谈会的院士、专家结合陕西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科技界自主创新核心作用,联系高校、科研院 所发展,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建言献策。 8 日, 国内首台国产 60 万千瓦空冷脱硫燃煤机组——华能铜川电厂 1 号机组顺利通过 168 小时试运行, 正式投产发电。华能铜川电厂一期工程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空冷机组国产化依托项目,总投资约 40 亿元。 1 号机组采用的直接空冷设备由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制造。首台国产 60 万千瓦空冷机组 的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大型空冷火力发电技术,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 类型机组的设计和运行起到示范作用,为富煤缺水地区建设火力发电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15 日, “陕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根据陕西与粤港两地的互补特点,探讨双 方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机制和发展重点,进一步推动陕西与粤港两方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 发展。 16 日,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项目、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2000 米特深井石油钻机在中国石 油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标志着国内在石油钻采装备研制方面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 全球第二个能研制特深井石油钻机的国家。 这台钻机是国内外第一台陆地用 12000 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 是目前全球技术最先进的特深井 陆地石油钻机。 16 日,首届中国专利技术交易周陕西省活动周在西安隆重开幕。首届中国专利周以“发展知识产权市 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主题。陕西省活动周共有来自西安、宝鸡、商洛等地市的 200 多项专利技术 项目参加集中展示交易。参展项目以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现 代农业等陕西省重点产业为主,集中反映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的最新成果,活动周在西部产权交易所举行 了为期 5 天的项目展示、交易和推广活动。 19 日,西北地区科技管理系统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在西安召开。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出席会议,就 西北地区科技管理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发表了重要讲话。陕 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科技厅厅长,西安市科技局等有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与会同志就 加快发展西部科技事业提出了建议。 22~25 日,科技部信息中心信息处副处长李文秀一行 4 人来我省进行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省级科技信 息服务节点建设调研。调研组听取了我省科技信息服务情况的介绍以及关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信 息服务情况的介绍。目前,陕西已成为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第二批试点单位,陕西省科技信息服务节点的 研究与建设已获得立项。 29 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殿荣研究员,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了由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 全国第三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并获得了“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 十二月 3 日,科技部在西安召开“科技行政系统加强党建工作调研座谈会”。科技部纪委书记、机关党委副书 记董三多,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科技部有关司局以及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副书记兼委厅机关党 委书记张书玲,山西、江西、新疆、黑龙江、湖南、重庆、青岛等十个省、市的科技厅机关党委负责同志 20 多人出席座谈会。 4~9 日,省委组织部和省科技厅组成考核组,分 4 个小组,对眉县、礼泉县、印台区、浦城县、宜川 县、府谷县、镇巴县、紫阳县、榨水县等 9 个县(区),开启了 2007 年度市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 目标责任制省级考核活动。主要了解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情况和科技三项费用投入 情况。 8 日,省政府决定将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省农垦科教中心)从省农业厅整建制划转省科技厅管 科技大事记·471· 理。 12 日,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陕编办发(2007)220 号文件批复,省科技厅设立基础研究处。 19 日,省科技厅联合省电信有限公司在西安举行农业科技“965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仪式。在 启动仪式上,有 25 个县(区)批准为率先示范县(区) ,张创新等 388 位专家被聘请为农业科技“110” 信息服务专家。出席启动仪式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宜新、省政协副主席刘石民等领导为示范县(区) 和受聘专家代表分别授牌与颁发聘书。大会由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主持。 27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29 名科学家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省西安测绘研究 所研究员杨元喜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8 日,由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主办,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承办的第四届陕西科技系统院 所长联谊沙龙在西安举办。本届主题为“科研院所长(党委书记)的思虑” 。 ·47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政策法规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陕政办发[2007]32 号 2007 年 3 月 23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 (陕发[2006]16 号)精神,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 政发[2006]52 号) ,结合《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 (陕政办发 [2003]76 号),制订本 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指符合“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 施方案的要求,以我省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为依托,以提升骨干企业的科技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面向 社会提供开放服务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第三条 工程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面向行业、加强集成、突出特色、择优支持的原则,“十 一五”期间,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 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 10 大领域,支持建设 100 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中心。 第四条 省政府对 100 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中心建设给予经费资助,资金从“13115”科技创新工 程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二章 建设原则 第五条 建设工程中心的原则: (一)满足我省产业发展和企业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需求,集成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科 技资源,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推进科技成果的产品化、科技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二)组建的工程中心,必须是以企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组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共 同体。 (三)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要与企业产品和技术进步发展方向一致,科研团队由科研院所或高等 院校科技人员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组成。 (四)建设和研发经费及运行经费以企业投入为主,其他联合建设单位为辅,政府给予适当的资助。 第三章 申请条件 第六条 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中心的各依托单位,应成立由主要依托单位和有关成员单位组成的 理事会,制订相应的章程和合作协议,有明确的合作任务和项目。工程中心要整合各种资源,为增强我省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服务。 第七条 以企业为主要依托单位提出组建工程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较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需求,研发活动活跃;有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与 工程设计人员组成的技术开发团队和能够承担工程试验任务的熟练技术工人。 (二)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 2%以上,其中高新技术 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不得低于销售收入的 5%,能够成为工程中心的投入主体,为工程中心建设 投入不得少于总投入的 70%。 (三)具备工程技术试验手段和基础设施,能够为工程中心的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科研占用建 筑面积达到 800 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少于 500 万元。 政策法规·473· (四)有较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和具有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具备承担综合性工程技术试验任 务的能力,其研究开发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上年度产品销售收入必须达到 5000 万元以 上。 第八条 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要依托单位提出组建工程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研发能力在省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具有一支技术水平高的研发团队和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 的工程技术带头人; (二)具备开展工程化开发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必备的工艺设备和场地,为工程中心提供的科 研占用建筑面积达到 800 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少于 400 万元; (三)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基础,曾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或省上重点科技任务; (四)有较丰富的成果转化背景和向企业辐射工程技术成果的成功经验,在该领域要有自己的具有一 定规模的产业,或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与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能落实自筹建设经费,为工程中心建设投入不得少于总投入的 50%。 第九条 在本办法印发之前已通过组建验收的省级工程中心,符合本办法条件的,鼓励其与企业、科研院 所、高等院校、投资机构共同提出建设申请。 在陕的国家或部门行业工程中心符合本办法条件的,鼓励其与省内企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共同提 出建设申请。 第四章 申请程序 第十条 遵循“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随时受理,及时组织论证立项。 (一)依托单位按照规定格式填写工程中心建设申请书和编制组建方案,并附有关产学研结合的合作 协议,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 (二)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可行性论证; (三)专家论证通过后,由省科技厅上报省科教领导小组审定。对审定通过的工程中心,通过以奖代 补、先建后补等形式给予专项经费资助,用于中心的组建和首批研发项目的经费补助。 第十一条 新组建工程中心采取边组建、边运行的工作方式,其组建期限一般为一年左右。对于条件 已成熟、运行正常的工程中心可适当缩短组建期。工程中心在组建过程中,如对原计划进行调整,须经省 科技厅报省政府批准。 第五章 验收评估 第十二条 工程中心完成组建任务后,由省科技厅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专家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 工程中心,经省科技厅报省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验收不合格的 工程中心限期半年改进,到期仍未达到验收要求的,撤销其组建资格,并追回政府资助的 专项资金。 第十三条 工程中心正常运行后,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则,定期对其运行情况及绩效 进行评估。 第六章 运行管理 第十四条 各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具体负责各自归口管理的工程中心的组建实施,提供必要的人、 财、物等保障条件;有关主管部门检查工程中心的建设计划执行情况,监督有关组建经费的使用,协调解 决组建及运行期间存在的相关问题,协助做好验收和评估工作。 第十五条 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由主要依托单位推荐理事会聘 任,报省科技厅备案。理事会由依托单位和产业界、科技界等方面的技术专家与管理人员组成。 第十六条 工程中心实行开放、流动的机制,其人员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构成。固定人员编制由依 托单位自行核定,原则上在现有编制中调剂解决。工程中心应积极创造条件,吸收省内外相关研究人员携 带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转化。 第十七条 工程中心的各依托单位或各技术合作方,要根据国家现行关于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专利 ·474·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保护等规定,签订有关技术合作研究或转让合同(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建立互惠互利 的开放合作机制。 第十八条 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工程中心申请的项目。对于创新业绩突出且 条件成熟的省级工程中心,及时向科技部推荐建设国家级工程中心。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 30 日后实施。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 陕政办发[2007]30 号 2007 年 3 月 23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 (陕发[2006]16 号)精神,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政发 [2006]52 号) ,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是指已有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基础,经中间试验或工业性 试验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三条 “十一五”期间,选择支持 100 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政府资助资金从省政府设立的“13115” 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二章 支持范围和条件 第四条 主要支持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节能与环保、现 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第五条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省上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属于我省重点发展产业及技术领域,对全省经济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具 有重大影响,辐射带动作用强; (二)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技术基本成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或核心技术; (三)产品必须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对区域经 济发展拉动力强,有望形成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四)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应达到 3000 万元以上,其中银行贷款应达到 1000 万元以 上,自筹资金落实,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 3 年,项目完成时年销售收入应超过 1 亿元。 第六条 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项目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陕西省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技术及产业基础好,持续创新能力强;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业绩良好,管理科学规范,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具备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 资产负债率必须在 60%以下; (四)项目实施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具有较好的科技素养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信誉好,工作业绩良 好; (五)企业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 (六)企业具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创新、引进和 消化高新技术成果的能力; 政策法规·475· (七)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总额的 2%,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要求不低于 5%; (八)申请企业为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须为控股方(海外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除外) 。 第七条 重大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头衔支持在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实施的项目,优先支持 100 个产学研 相结合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项目,优先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优先支持国家 863 计划、科 技支撑计划和我省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 第三章 组织管理程序 第八条 设立陕西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管省长任 组长,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委、省工交办、省中小企业局、省知 识产权局、陕西省投资集团公司、陕西省产业投资公司、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陕西工业技 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成员单位。 第九条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审定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及政府资金额度; (二)负责协调解决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及专项资金运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条 省科技厅负责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受理、初选和实施管理: (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研究制定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年度申报指南,经省政府同意后公 布; (二)负责受理项目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制定项目评审论证标准; (三)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论证工作; (四)编制年度项目计划草案; (五)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并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程序: (一)申报单位填写“陕西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申请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预算,由推 荐部门向省科技厅推荐申报。 (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推荐部门为省级有关部门,各设区市(含杨凌示范区)科技局、财政局。 第十二条 同一法人企业、同一大人的不同企业,原则上不得重复申报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第十三条 所有申报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由省科技厅进行分类汇总和审查。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理想评估论证, 包括技术专家评审、财务预算评估、综合专家实地考察等程序。 第十四条 省科技厅综合专家评审意见,编制项目计划草案,报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按照领导小组审定结果,下达陕西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年度计划,并与有关责 任方签订“陕西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合同书”;省财政厅根据项目计划下达专项资金。 第五章 经费是统计项目管理 第十六条 陕西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资助资金用于项目的银行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其中以银行贷 款贴息为主。 第十七条 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周密安排项目的实施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资金,积极开发市场, 按时报送《陕西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等有关资料,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资金、 产品开发等有关资料的保存和积累。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要配合省科技厅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工作,积极创造 条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在项目实施期满后 2 个月内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填写“陕西省重大科技 ·476·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产业化项目验收申请书” ,并做好验收准备工作。 项目验收前,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组织项目财务验收,验收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项目验收由省科技厅组织项目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通过后颁发“陕西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验收证 书” 。 第二十一条 项目或称中形成的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等资产权属,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形成的新技术、 新成果需要进行技术成果鉴定的,按照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对资金支持的项目实施绩效考评。 第二十三条 因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变化致使项目无法继续实施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提出项 目变更或终止报告,省科技厅调查核实后,上报领导小组作出变更或终止实施的决定。对不及时或不如实 报告者,省科技厅调查核实后,上报领导小组作出终止该项目实施的决定,省财政厅停止拨款并追缴已拨 付经费。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 30 日后实施。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 陕政办发[2007]31 号 2007 年 3 月 23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 (陕发[2006]16 号)精神,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 政发[2006]52 号) ,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重点行业的共性技 术攻关,基本原则是加强集成、突出重点、反应快捷、强化监督、注重实效。 第三条 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 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 10 个重点领域,设立精密数控机床、汽车与工程机械、特高压 输变电设备、专用设备、提高石油和煤炭采收率、煤油气转化及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高性能有色 金属材料、复合材料、节能材料与技术、软件开发、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民用飞机关键技术、航空航天 关键部件及装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高效畜牧业养殖、优果工程、主要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生物 资源开发、主要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治、新型生物农药和肥料、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药及生物医药材料创 制、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及中药新药研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技术、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清洁生产、 安全生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 30 个重大科技专项。 第四条 重大科技专项由省科技厅牵头组织实施,省级有关部门配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参 与。 第五条 重大科技专项经费从省政府设立的 “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二章 项目指南 第六条 项目指南是实施年度重大科技专项、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的主要依据。 第七条 “十一五”期间,每年确定一次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指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 整时,可以调整和提出新的专项设置。项目指南由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共同起草, 经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为了保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指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省科技厅通过软科学课题研究、专 题技术研究等途径开展技术预见性研究。 政策法规·477· 第三章 项目申报 第九条 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来源包括主动设计、主动组织和自由申请三种方式。 主动设计项目是指省科技厅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明确研究开 发目标的项目; 主动组织项目是指省科技厅将相关申请单位具有相近研究开发内容的项目集成起来,通过项目联合体 等形式组织实施的项目; 自由申请项目是指省内企事业单位根据省科技厅公布的重大科技专项指南申报的项目。 第十条 除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外,同一法人企业、同一法人的不同企业以 及承担主要研究任务的同一技术负责人,原则上不得重复申请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省科技厅主动组织、设 计的重大科技项目除外);正在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尚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者,不得申请新的重大科 技专项项目。 第十一条 申请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需填写《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请书》,编制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和项目预算,申请单位须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十二条 各设区市(含杨凌示范区)科技局和省级有关部门,对本地区、本行业企事业单位自由申 请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请书进行初审并签署推荐意见。 第四章 项目评审与计划编制 第十三条 省科技厅对主动组织、自由申请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行初步审查、技术专家会议评审、 财务专家预算评审、综合专家现场考察、会议审定的决策程序;对主动设计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通过招标 制确定,招标办法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初步审查包括材料审查、现场考察及专家初评等形式;初步审查结束后,对申请项目进行 分类排队,进行技术评审、预算评审和综合评审。 技术评审采取现场答辩的形式进行,项目主要负责人必须到场答辩,对申请项目的内容作出真实报告。 技术评审专家进行质疑,按照项目评审的指标体系逐项独立填写书面评审意见。 预算评审由财务专家根据项目申请单位编制的项目预算及相关资料进行书面评估。技术和财务专家评 审小组同时讨论,提出本小组的评审意见,包括是否立项支持及支持额度建议。 综合评审采取现场考察形式进行,综合评审结果包括是否建议支持及建议支持经费额度等内容,通过 打分表形式体现。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建立技术评审专家库和综合评审专家库。技术评审专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动态 管理,其中省外同行专家应占到一定比例;综合评审专家组由科技、财政及其他产业部门、综合管理部门 以及法律、财务专家共同组成。 第十六条 省科技厅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同行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每个行业评审小组专家人数不少 于 5 人,其中技术评审专家组必须有省外专家参加。 第十七条 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以科学、公正的态度开展工作,不得代表本人 所在部门和单位的意见;与被评估项目和单位在技术、经济、人事等方面有关联的,本人应在接到评审通 知时主动提出回避。省科技厅对评审专家建立信用记录,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依据技术评审和综合评审结果,编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年度计划,与有关部门共 同报省政府批准下达执行。 第五章 实施管理 第十九条 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由省科技厅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在项目计划下达后 20 个工作日内与承 担单位签定“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合同书” 。 第二十条 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周密安排项目的实施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资金,积极开发市 场,按时报送《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等有关资料,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资 金、产品开发等有关资料的保存和积累工作。 ·478·陕西科技年鉴 2008 第二十一条 各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要配合省科技厅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工作,积极 创造条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在项目实施期满后两个月内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填写“陕西省重大科 技专项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并做好验收准备工作。项目验收由省科技厅组织项目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 验收通过后颁发“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验收证书”。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等资产权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形成 的新技术、新成果需进行技术成果鉴定的,按照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监督 第二十四条 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第二十五条 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行绩效考评制度,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考评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因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变化致使项目无法继续实施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提出项 目变更或终止报告,省科技厅调查核实后,做出变更或终止实施的决定。对不及时或不如实报告者,省科 技厅终止该项目,省财政厅停止拨款并追缴已拨付经费。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 30 日后实施。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办法 陕政办发[2007]33 号 2007 年 3 月 23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决 定》 (陕发[2006]16 号)精神,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政发[2006]52 号) ,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科技产业园区是指对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技术产业的孵化、产业聚集以及借此 对区域经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特定区域,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 园、星火技术密集区、专业科技产业园区等科技产业园区。 第三条 “十一五”期间,着力支持建设 50 个重点科技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重点园区) ,资助资金从 省政府设立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二章 任务 第四条 依据“总体规划、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推动重点园区建设。 第五条 重点园区建设以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为主要任务,以增强园区服务功能为重 点,强化园区的成果转化、产业聚集、技术扩散能力。 第六条 根据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定位与职能,重点园区的建设要突出重点。其中: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以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为目标,以培育规模化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和中 小企业集群为主要任务,培育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孵化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大学科技产业园以建设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 标,形成研究开发、中间试验、产品试制、产业培育一体化创新链条; (三)农业科技示范园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为主要内容,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建立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连接市场和农户,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 升级改造; (四)星火密集区建设要以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形成一批星火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以成 政策法规·479· 果转化、科技示范、科技服务、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五)专业科技产业园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专业集群为目标, 重点建设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转化平台。 第七条 重点园区建设重在市、县、区。市、县、区政府要依据重点园区建设的定位,完善相应的组 织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投资体系。 第三章 条件 第八条 符合条件的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均可申报重点园区。申报条件如下: (一)具有责任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有当地政府领导挂帅的组织协调机构,科技 产业园区的管委会必须是独立法人单位,管理规范,正常运转一年以上; (二)具有一定的区域空间或孵化面积,边界清晰,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产业相对集中且有一定规模; (三)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 (四)具有公共科技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明确、服务标准规范; (五)科技产业园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有具体的扶持政策、明确的支持措施; (六)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骨干企业,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群体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 (七)在自然生态类型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周边地区有较 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四章 组织 第九条 重点园区的组织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第十条 省科教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园区的认定和宏观指导。 第十一条 省科技厅负责重点园区的申报受理、评审考核,具体协调重点园区政策的落实并处理其他 事务。 第十二条 重点园区所在地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领导挂帅的组织协调机构,指导本地 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的制订并实施监督。 第五章 程序 第十三条 重点园区的申报程序如下: (一)科技产业园区向所属的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二)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科技厅; (三)省科技厅受理材料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四)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科技产业园区,报省科教领导小组审定,审定通过后认定为“陕西省‘13115’ 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并授牌; (五)国家级、省级科技产业园区可直接向省科技厅提出申请,由省科技厅报省科教领导小组认定。 第六章 支持 第十四条 经省科教领导小组审定后的重点园区,根据其具体能力、条件及建设要求,在自筹经费落 实的基础上给予经费补助。 第十五条 给予经费补助的重点园区,根据其服务特色,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园区服务 能力。 第十六条 省科技厅将在科技计划中优先安排重点园区内企业申请的项目。 第七章 考核 第十七条 省科技厅将在每年 3 月份按如下程序进行上年度工作考核: (一)每年 12 月底各重点园区管理机构将本年度园区工作总结及统计数据等年度考核材料报送市级 人民政府; (二)年度考核材料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查确认后,报省科技厅; (三)省科技厅受理材料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依据重点园区的规划目标和任务,从园区的管理 ·480·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体制、运行体制、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产业培育和发展、园区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考核。 第十八条 对考核优秀的重点园区,省科技厅将上报省科教领导小组予以通报表彰和政策倾斜。对连续两 年考核不合格的重点园区,省科技厅将上报省科教领导小组取消其“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 科技产业园区”命名,收回授牌,不再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第八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 30 日后实施。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 陕财办教[2007]223 号 2007 年 12 月 24 日 “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我省科技创新和成果 转化步伐,建设创新型陕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为加强和规范“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的使用和 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 ,现 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以下简称“13115”专项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13115”专项资金是省财政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决定精神,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支持 区域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产业化环境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陕西而 设立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13115”专项资金使用原则。 (一)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严格按照目标任务确定的项目,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 性。 (二)分类支持,多元投入。根据项目类型、规模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项目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 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三)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四)追踪问效,绩效考评。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量化指标 体系,加强专项资金的追踪问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 “13115”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为:根据《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 法》 、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办法》评审确定 的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科技产业园区项目,以及经省委、省政府确定予 以支持的项目。 “13115”专项资金支持对象为在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 力且项目管理规范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 第五条 省科技厅建立“13115”专项资金项目库。将项目组织单位、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 组成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项目预算安排情况等内容纳入项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 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科技、财政部门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省科技厅建立技术及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政策法规·481· 第二章 资金的申报与审批 第七条 省科技厅制定“13115”科技创新工程发展规划,并于当年 9 月底前会同省财政厅拟定下一 年度“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项目指南,报省科教领导小组审批后下发执行。 第八条 省级企事业单位申请“13115”专项资金,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查筛选并签署意见后,报 省科技厅,同时抄报省财政厅。 省以下企事业单位申请研发资金,由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查筛选并 签署意见后,报省科技厅,同时抄报省财政厅。 第九条 “13115”专项资金申报单位在申报项目时,应同时编制项目预算。项目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根据项目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 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并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 算依据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应当同时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编制项目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项目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 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项目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能够共享的提出全社会共享方案。 第十条 省科技厅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后,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申报项目进 行技术评审或评估。 第十一条 项目技术评审结束后,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申报项目进行预 算评审或评估。 第十二条 省财政厅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并会同省科技厅按程序公示。对项目预算存在 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三条 审核评审结束后,省科技厅对项目进行汇总,会同有关部门报送省科教领导小组审核,省 科教领导小组确定后,省科技厅于每年 5 月底前将所有项目年度计划和项目年度预算报送省财政厅。 第十四条 对符合招标条件的科技项目,经省科教领导小组授权后,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联 合实行公开招标。 第十五条 每年 7 月底前,省科技厅下达 “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计划,省财政厅下达 “13115” 专项经费预算。 第十六条 省科技厅根据“13115”专项资金项目及经费预算,与项目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签订 项目合同及预算书。项目预算书是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资金的拨付与执行 第十七条 “13115”专项资金项目经费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规定办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省财政厅直拨项目承担单位。经费使用中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按照政府采购规定执行。 (一)对财政补助资金 50 万元以上(不含 50 万元)的重大科技专项实行分期拨款制。项目承担单位 与省科技厅签订项目合同、自筹资金到位后,按资助资金总额的 50%填报预算经费请拨单,省科技厅审核 汇总后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复核后拨付。 项目承担单位按时报送项目中期进展报告,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和验收,省科技 厅根据中期验收情况,将通过中期验收的承担单位的预算经费请拨单汇总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复核后拨 付剩余资金的 50%。 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及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报送项目总结报告。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 项目验收,省科技厅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将通过验收的承担单位的预算经费请拨单汇总送省财政厅,省财 政厅复核后拨付全部剩余资金。 ·482·陕西科技年鉴 2008 (二)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报账制。项目承担单位将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票据原件、复印件及相关 情况说明等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审核后提出审批意见,将预算经费请拨单汇总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复 核后将资金直拨到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仪器设备购置费用超过补助额度的,按补助额度资助;分批购置的, 一次集中报账。 省财政一次性拨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研发项目补助资金。 (三)对取得银行贷款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贷款贴息,对无偿补助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 分期拨款制。 对已取得一年期以上银行贷款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将贷款合同、银行付息单等相关材料报省科技厅, 省科技厅核定后将预算经费请拨单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复核后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或项目承担单 位。 无偿资助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适用重大 科技专项资金拨付方式。 (四)对科技产业园区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与省科技厅签订项目合同后,省科技厅将预算经费请拨单 审核汇总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将资助资金直拨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 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项目预算总额及财政补助资金发生预算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省科技厅审核、省财政厅批准。 (二)项目总预算不变、项目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项目负责人 协助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省科技厅批准。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项目经费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决算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财 务部门会同项目负责人编制,于次年的 2 月底前报送省科技厅。省科技厅将所有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审核 汇总后报省财政厅。 第二十条 跨年度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项目因故终止,承担单位财 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报送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组织清查,结余 经费收回原渠道,并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计划任务调整、负责 人变更或调动、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应及时报省科技厅批准。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在 1 个月内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提出财务验收申请,未 通过财务验收的项目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第二十三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项目合同执行预算; (七)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项目经费如有结余, 结余经费可用于补助承担单位科研事业发展支出,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或长期挂账,严禁用于发放奖金 和福利支出。 第二十五条 利用“13115”专项资金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 规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策法规·483·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13115”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用于以下开支: (一)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 (二)用于弥补单位公用经费。 (三)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截留挪用、有偿使用。 第二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 管理,对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单独进行核算。 第二十八条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 委托中介机构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专项财务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按 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按照《陕西省省级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绩效考评试行办法》,对 “13115”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实施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以后选择承担单位、确定立项、安排项目预 算等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13115”专项资金管理建立承诺机制。项目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在编报预 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一条 “13115”专项资金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省科技厅对项目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资金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二条 “13115”专项资金管理建立奖惩制度和项目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对按期完成项目计划、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承担单位,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将给予表 彰奖励。 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资金、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 省财政厅将会同省科技厅予以通报批评并停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将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 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将予以通报批评, 并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我省科研项目及科技进步奖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 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 30 日后施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