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绘丨登上地理科普的“珠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95星球 中国测绘丨登上地理科普的“珠峰”

中国测绘丨登上地理科普的“珠峰”

2023-10-23 15: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测绘丨登上地理科普的“珠峰”——专访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 原创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测绘学会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2021年第8期

“100年,中国究竟做了什么,我们又是如何一步步完成这场蓝色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接下来,我们会从尝试从地理视角回答这个问题,但首先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2021年6月25日,星球研究所发布了一则题为《100年,重塑山河》的视频推送,仅微信视频号5天就突破1亿播放量。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截至发稿前已经达到1.7亿。

不断刷新的播放量下,是一条条饱含深情的评论:“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不算什么,但放在个体中,是几代人历经曲折,奋斗、探索、求知的过程,他们每一幕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现在脚下的路更自信和自豪。”“平静的梳理下激情澎湃,清晰的逻辑内热流涌动,铺陈的论据里用心良苦,百年的光影中赤诚可鉴!”……

是的,星球研究所再一次火爆。简短有力的笔触,平静理性的梳理,让严谨缜密的科普直击心灵,引发群体共情。看似矛盾的理性与感性在这里交融,这就是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

在星球研究所声名煊赫的背后,一直站着一个并不那么耀眼的人——耿华军。耿华军是星球研究所的创始人,其人如同星球研究所推文的标题:平实、朴素但有力。

星球研究所的目标是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山河无言,岁月无声,但耿华军和星球研究所有许多话想说,有很多事要做。

热爱,地理科普有情怀

星球研究所因何而生?因为热爱。作为地理科普媒体,星球研究所的内容以严谨、富有深度著称,但其创始人耿华军却并非地理相关专业出身。耿华军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在社科院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与地理结缘乃至创办星球研究所,都源于对地理世界的热爱。

耿华军说,《国家地理》杂志是他求学时期喜爱的读物之一,大学时期更是遍揽各种地理杂志、图书、纪录片乃至学术文献,这也构建了他对于地理世界的基本认知。

2014年,受到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吸引,耿华军拉上几个朋友在北京租下一家办公室,尝试开发健身APP,可惜健身APP并没有得到资本的青睐,最终以失败告终。

首次创业失败,耿华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他告诉记者在初次试水失败后,自己蛰伏了一段时间,仔细反思,还是要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最擅长的事。于是凭着对于地理的热爱,让他找到了发力点,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是不是可以开个公众号写地理呢?”

此前十余年,耿华军的工作经历和地理毫无关联,对于地理的认识主要源于自己的阅读积累,自然算不得专业。但耿华军很快找到了突破口,他说:“当时,我也关注了一些相关媒体,发现其内容大多处在两个极端,有些学术性太强,不适合大众阅读,而另一些则流于表象,毫无深度,我就决定在中间切入,做有深度、但又适合大众的地理科普平台。”

2016年,一个名为“星球研究所”的公众号成功注册,耿华军在公众号的简介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现在这句话被修改为“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最初,耿华军一个人就是简介中的“一群”,他自己兼任了公众号的策划、运营和撰稿人。耿华军坦言,起初的几篇内容传播度并不高,只是在自己的朋友圈、同学群之间转发,星球研究所的第一个转折点在2016年11月,当时,公众号推出一篇文章《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它不仅在自己的圈子里迅速传播,更是得到了多个大号转载。耿华军透露,这一篇文章的阅读量高达400多万,为公众号带来了6万粉丝。

经过5年的沉淀和积累,如今,星球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死忠”粉,也几乎做到了每篇必火。这一群国家地理控,也从耿华军一人,发展为囊括环境工程、地球科学、地理信息、历史考古、动物植物、工程建筑等多专业、高素质的团队。

这群人中包括了慕名而来的各类读者,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而来,都怀揣着共同的情怀:热爱人类,热爱地球。这也成为了一个必要条件,写在星球研究所的每一个招聘岗位上。

解构,换个视角看世界

星球研究所的内容为何能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视角独特。以《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为例,2016年,珠峰已经不再那么神秘,关于珠峰的科普更是汗牛充栋,星球研究所的推文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文中配图(摄影师:韩子君等)

答案是转换视角,在创作珠峰科普推文时,耿华军并没有选择堆砌知识点,而是以攀登珠峰为脉络,串联起不同攀登高度,登山者所见、所闻、所感,不仅立体呈现了珠峰不同高度的自然风光,更触及登山者的心路。

“如果仅仅谈珠峰,不太可能成为爆款,因为介绍珠峰的文章太多了,而这篇的亮点在于把攀登珠峰的过程和介绍珠峰结合在了一起,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风景在变,人面临的困难和心态也在变,人性就凸现出来了。”耿华军如是说道。

2019年,星球研究所推出了第一本实体图书《这里是中国》。耿华军说:“什么是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问题,从2016年创办星球研究所开始,我就一直试图从地理的角度回答这样的问题,《这里是中国》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这样宏大的问题,视角很重要。“面对这样的大命题,我们选择了自然和造物的视角,也可以叫上帝视角。第一部图书我们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这一角度切入,从空间来解构中国地理,只有这种视角才能包容中国地理的宏大和复杂。”耿华军说道。

诚然,在《这里是中国》以及星球研究所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常常折服于造物的鬼斧神工,而造物的广阔与深邃也只有在“上帝视角下”才能被淋漓尽致地呈现。但星球研究所的作品却不止于此,当我们为宏大叙事击节赞叹时,“镜头”又会悄然移至一街一巷,生灵百态,这缕温情在宏大画卷中恰如点睛之笔,让人感慨系之,这也是星球研究所作品既能让人拍案叫绝,又往往让人热泪盈眶的秘密。

所以,当《这里是中国2》不久前正式出版时,耿华军和星球研究所又一次巧妙地勾起了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独有情愫,而《100年,重塑山河》的广为传播只是先声。

《这里是中国2》由全国青联、中国测绘学会、人民文旅、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

“第二部书我们尝试从时间上纵向认知中国,我们选取了三个时间节点:6500万年以来的华夏山水;1万年以来的文明史诗;100年以来的现代中国。”耿华军解释道,6500万年以来,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塑造了中国的三级阶梯,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大体成型;1万年以来,农耕文明开始出现,以农耕文明为起点,中华文明逐渐萌芽,并创造出蓝色星球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10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复兴征途中,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地表塑造,我们称之为“重塑山河”。

“百年重塑山河”也是《这里是中国2》的主题,它将目光纵横千万年,最终落在中华文明的复兴征程,聚焦于中国百年建设,用极致的镜头语言和客观的数据变化,勾勒出一幅澎湃激昂的宏伟画卷。

极致,用研究的态度作科普

从星球研究所创立以来,不断有人追问,它究竟有什么魔力,为什么能做到篇篇爆款?

耿华军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景:“星球研究所的追求一直是通过极致的‘语言’来探索和呈现极致的世界,因此,我们常常在看似很小的细节上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俯瞰“武汉半岛”和⻓江桥梁

在星球研究所,耿华军还有一个特别的“代号”——所长,每一位员工也都是研究员。星球研究所每推出一篇内容都是经过团队的反复讨论和研究,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篇科普文章或是一段科普视频,更是对于世界的探索和重新认知。

在星球研究所的办公室有一面巨大的书橱,书橱中摆放着中国各区域地理、地方志、地方史等各种书籍,而这只是星球研究所日常阅读和参考书目的冰山一角。

《这里是中国2》一书仅参考文献就有数十种,涵盖地理科学、人文历史、工程建设、环境地质、航空航天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而在策划选题阶段,研究员们往往还要阅读和参考数倍于此的书籍与文献,这已经成为星球研究所的常态。

在《这里是中国2》的策划、编制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资料的权威性,星球研究所邀请中国测绘学会等专业单位参与其中,为书籍的策划和编制提供资料和建议。

“星球研究所创作团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近现代100年的巨大变化,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生态、航天等诸多方面。文字深入浅出,饱含作者团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这里是中国2》的推荐序中如此写道。

与许多大众资讯和科普平台相比,星球研究所并不算高产,其内容发布周期通常为5~10天。所长耿华军告诉记者,星球研究所的内容采用团队协作完成,在正式发布前,团队内部往往要经过20~30天乃至数个月的选题策划、讨论研究、反复修改,最终得到内部的广泛认可后才会发布。“好的内容永远是核心,为此我们宁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即使迟一点也值得。”耿华军说道。

耿华军还提到,星球研究所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断对往期内容进行反思和修正,并推出2.0版本。耿华军解释道,随着团队学习和思考的深入,很多以前内容中的不足和缺失之处就会被发现,所以我们会不定期地将往期内容重新整理、修正,并推出更为精致的作品。

耿华军甚至表示,这种“返工”将会在星球研究所延续下去,因为追求极致是没有止境的。

耿华军认为,星球研究所追求的极致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极致的视角,只有独特的视角才能产生独树一帜的作品,用多种视角解构世界是星球研究所永恒的追求;二是极致的审美,自然之美需要探索和发现,星球研究所就是这双发现的眼睛;三是极致的表达,认知、解构、表达是星球研究所探索极致世界的方法。

说到极致,星球研究所带给读者最直观的就是视觉上的震撼。耿华军介绍,以《这里是中国》为例,往往在数千张图片中才能挑选出一张满足要求的图片,而这几千张通常都来自于资深且专业的摄影团队。

目前,星球研究所探索世界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图文,也在积极尝试视频等更丰富的媒介和表达方式。耿华军透露,他一直钟情于BBC自然类纪录片的大制作,希望星球研究所未来也能制作出这样优秀且具有国际传播度的作品。

其实,无论在内容还是传播形式上,星球研究所都不局限于某一隅,而是将目光投向这个星球,以及星球上所承载的一切。正如耿华军所说:“星球就在我们脚下,也是我们将要达到的远方。”

END

文 / 本刊记者 尔东 图 / 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 阳

审核:彭震中

声明:本文为《中国测绘》原创文章,授权合作请在本公众号留言,或致电:010-63881401。

《中国测绘》期待您的来稿

《中国测绘》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变迁的

记录者、思考者、传播者

自然资源部主管

中国测绘学会主办

面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全国性综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电子投稿):

[email protected]

《中国测绘》全年征订中,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可在线订阅

原标题:《中国测绘丨登上地理科普的“珠峰”——专访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