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ggfc受体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2023-09-23 15: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组成

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

过低或缺如

免疫缺陷病

过高

超敏反应

免疫监视

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

功能低下

肿瘤

免疫自稳

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耐受打破

自身免疫病

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的种类

固有免疫

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中国是最早接种人痘苗的国家

英国Edward Jenner(琴纳)最早接种牛痘苗,开创人工免疫的先河

鸡的囊上腔富含B淋巴细胞,切除可导致抗体产生缺陷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

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后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

胸腺

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作用

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淋巴结

功能

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主要定居部位,其中T细胞占75%

免疫应答场所

对由引流淋巴液而来的抗原产生应答

过滤作用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场所,B细胞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补体成分及细胞因子等

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功能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lgA(SIgA)

第三章.抗原

一些概念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能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

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根据是否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性,抗原可分为

同时具有

完全抗原

不具备免疫原性

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当半抗原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能诱导免疫应答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一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TCR/BCR或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

分类

顺序表位

又称线性表位,构成该表位的氨基酸排列连续

构象表位

由不连续排列,但空间上彼此接近形成特定构象的若干氨基酸构成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比较

交叉抗原

是含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例:机体感染链球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是链球菌中含有与心肌抗原的交叉抗原

耐受原与变应原

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

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例: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大分子化合物、血清蛋白等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例:如细菌脂多糖(LPS)等

TD-Ag与TI-Ag的区别

根据抗原与抗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

人、动物及微生物的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O14血清型大肠杆菌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异种抗原

另一物种来源的抗原

例: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治疗用动物抗血清及异种器官移植物等

同种异型抗原

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不同抗原

例:血型抗原和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

发生改变和修饰的自身组织抗原、外伤释放的免疫隔离抗原

独特型抗原

抗体、TCR/BCR的可变区含有独特氨基酸顺序,可诱生抗独特型抗体

关于超抗原SAg

概念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种类

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

相关疾病

金葡菌蛋白A(SPA)所致的过敏性炎症等

关于佐剂

概念

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增强抗原特异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性物质

种类

生物性佐剂

卡介苗

无机化合物

氢氧化铝

人工合成物

低甲基化CpG

有机物

矿物油,如弗氏佐剂(在动物试验中最常用)

脂质体

一个补充

关于丝裂原

第四章.抗体

一些概念

抗体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型的单体

重链和轻链

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性差异可将抗体分为lgM、lgG、lgA、lgD、lgE五类

根据轻链的不同可区分抗体的型和亚型

抗体的功能区

可变区(V区)

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

高变区HVR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CDR之外的区域称骨架区FR

决定抗体的特异性,独特型标志存在此区

恒定区(C区)

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

种属性标志和个体性标志存在此区

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lgM、lgE无铰链区

抗体的辅助成分

J链(连接链)

由浆细胞合成,将单体Ab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

lgG、lgD、lgE常为单体,无J链

分泌片SP

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并结合于二聚体上,使其成为SIgA

可保护S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SIgA二聚体从黏膜下通过黏膜上皮细胞转运到黏膜表面

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抗体的功能

V区功能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中和作用: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等

C区功能

激活补体

溶解细胞或细菌

联合调理作用

结合Fc受体

调理作用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介导l型超敏反应

穿过胎盘和黏膜

l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SIgA可被转运到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表面发挥黏膜局部免疫作用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IgG

于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在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

有1、2、3、4四个亚类,其中1、3、4可通过胎盘屏障; 1、2、3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介导ADCC,发挥调理作用等

lgM

单体以膜结合型mlgM表达于B细胞表面,参与构成BCR,只表达ml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

mlgM是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又称巨球蛋白

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lgM,可提示宫内感染

lgM较lgG更易激活补体

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lgA

SIgA

为二聚体,可在黏膜表面中和毒素

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

新生儿易患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可能与IgA合成不足有关

IgD

膜结合型lgD即mlgD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lgE

属亲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ecrRl受体结合,引起l型超敏反应

与机体抗寄生虫感染有关

人工制备抗体

多克隆抗体

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

单克隆抗体

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些概念

什么是补体系统

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

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固有成分

经典途径

C1q,C1r,C1s,C2,C4

旁路途径

B因子,D因子,备解素(P因子)

凝集素(MBL)途径

MBL,MASP(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

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

C3,C5,C6,C7,C8,C9

补体调节蛋白

备解素(P因子),C1抑制物,l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等

补体受体CR

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

激活物

与抗原结合的lgM,lgG分子

人类不同类型抗体活化C1q的能力:lgM>lgG3>lgG1>lgG2

活化过程

旁路途径

激活物

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主要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的表面

活化过程

凝集素途径

激活物

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

活化过程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

补体激活的调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膜攻击复合物的功能

细胞毒作用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功能

调理作用

C3b,C4b,iC3b等直接结合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再与吞噬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吞噬

炎症介质作用

C5a,C3a,C4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清除免疫复合物

C3b与lC结合

补体与疾病

l因子缺乏可引起严重的反复细菌性感染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些概念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

基本特征

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8~30kD),多为糖蛋白

高效性,一般在较低浓度下( pmol / L )即有生物学活性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可诱导产生,且合成具有自限性

半寿期短

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

作用方式

功能特点

多效性

重叠性

协同性

拮抗性

网络性

细胞因子的功能

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

调控免疫细胞在中枢器官的发育、分化

调控免疫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活化和功能

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

抗感染作用

抗肿瘤作用

诱导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IL

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调节作用

调节白细胞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调节免疫反应

集落刺激因子CSF

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主要包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 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G- CSF )、红细胞生成素( EPO )、干细胞因子( SCF )和血小板生成素( TPO )等

干扰素IFN

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功能

根据其结构特征及生物学活性可分

I型

主要包括 IFN - a 、 IFN - B ,主要由病毒感染的细胞、pDC 细胞等产生

II型

Il型 IFN 即 IFN - y ,主要中活化T细胞和 NK 细胞产生

lll型

包括 IFN -入1( IL -29), IFN 入2( IL -28A)和 IFN -入3(IL28B),主要由 DC 细胞产生

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TNF

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

包括 TNF-α 和 TNF-β,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后者主要由活化的 T 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

生长因子GF

泛指一类可促进相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是一类结构相似,分子量约8~12kD,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

IL-8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与特性

分类

l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ll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

IL-17受体家族

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细胞因子受体共有链

在细胞因子受体中,信号转导亚单位常可共用,称为细胞因子受体共有链

细胞因子结合亚单位属私有链,其可决定与哪种细胞因子结合

细胞因子与临床

细胞因子风暴

也称高细胞因子血症,表现为短期内机体大量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致热与炎症病理损害

内生致热原:IL-1,TNF-α,IL-6

肿瘤的发生及免疫逃逸

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代谢性疾病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概念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 、 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细胞表面表达的标记分子

国际专门命名机构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要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CD )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

受体

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及其共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

补体受体

NK细胞受体

lgFc段受体

粘附分子

共刺激(或抑制)因子

归巢受体

血管地址素

粘附分子

种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整合素家族

选择素家族

钙黏蛋白家族

粘附分子的功能

功能

参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活化

参与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参与细胞的发育、分化、附着和移动

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

粘附分子与临床疾病

可以用作辅助诊断HIV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些概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

是一组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

人类抗白细胞抗原HLA包括多种复杂的抗原系统, 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S

指人 MHC编码的产物

哺乳动物都有MHC编码产物,人类该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

HLA基因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HLA基因复合体的结构

HLA分子的分类

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抗原加工相关基因

非经典I类基因

炎症相关基因

HLA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多态性

指群体中单个基因座位存在两个以上不同等位基因的现象

单体型和连锁不平衡

等位基因的非随机性表达

群体中各等位基因其实并不以相同的频率出现

不同人种中优势表达的等位基因及其组成的单体型可以不同

连锁不平衡

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概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HLA I类抗原

结构

由重链α和β2m组成,抗原结合槽由结构域α1和α2组成,结合槽两端封闭

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主要功能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与共受体CD8结合

对 CTL 识别抗原肽起 MHC 限制作用(即具有CTL靶细胞限制性)

HLA II类抗原

结构

由α链和β链组成,抗原结合槽由结构域α1和β1组成,结合槽两端开放

分布

APC、胸腺上皮细胞、活化的T细胞

主要功能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与共受体CD4结合

对 Th 识别抗原肽起 MHC 限制作用

HLA与临床

HLA的生理学意义

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决定了 T 细胞识别抗原的 MHC 限制性

参与 T 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

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参与构成种群免疫反应的异质性

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HLA 等位基因是决定人体对疾病易感程度的重要基因

例:强直性脊柱炎( AS ),患者人群中 HA -B27抗原阳性率高达58%~97%,而在健康人群中仅为 1%~8%,由此认为带有B27等位基因的个体易患 AS

HLA与同种器官移植、输血反应的关系

移植

HLA 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对于器官移植尤为重要

共受体间HLA相似性越强,器官移植的成活率越高 通常最佳的移植物配对关系顺序:同卵双生>同胞兄妹>近亲>远亲>无亲缘者

输血反应

多次接收输血者会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受者血液中存在的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HLA抗原的抗体有关,因此需多次接收输血者应选择成分输血

第九章.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B细胞抗原受体BCR复合物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lg

lgα/lgβ(CD79a/CD79b)

B细胞共受体

B细胞表面的CD19与CD21及CD81非共价相联,形成B细胞的多分子共受体,能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 Igα / 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CD21可结合C3d,形成CD21-C3d﹣抗原﹣ BCR 复合物

CD19传递活化信号

CD21也是EB病毒受体,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有关

第一活化信号

共刺激分子

仅有第一信号不足以使 B 细胞活化,还需要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 第二信号主要由 Th 细胞和 B 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 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CD40

CD40的配体(CD40L即CD154)表达于活化 T 细胞

CD40与CD40L的结合是 B 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调节B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

CD80和CD86

在活化 B 细胞表达增强

与 T 细胞表面的CD28和 CTLA -4相互作用

CD28提供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TLA -4抑制T细胞活化信号

黏附分子

第二活化信号

其他表面分子

CD19

CD20

CD22

CD32

BCR复合物的组成

B细胞抗原受体BCR复合物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lg

mlg 是 B 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不能直接将抗原刺激的信号传递到胞内,需要其他分子辅助完成信号传递

分化为浆细胞后不表达 mIg

lgα/lgβ(CD79a/CD79b)

均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有胞外区、跨膜区和相对较长的胞质区

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

B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及临床意义

B淋巴细胞亚群

功能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提呈抗原

免疫调节

第十章.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TCR-CD3复合物

TCR

T 细胞通过 TCR 识别、结合抗原

TCR 不能直接识别抗原,只能特异性识别 APC 或靶细胞表面提呈的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 pMHC

TCR 识别 pMHC 时具有双重特异性

即既要识别抗原肽,也要识别自身 MHC 分子的多态性部分,称为MHC限制性

CD3

TCR 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由CD3转导至 T 细胞内

TCR通过盐桥与CD3分子的跨膜区连接,形成 TCR -CD3复合体

CD4和CD8

CD4和CD8是TCR 的共受体

主要功能是辅助TCR 识别抗原 ,参与 TCR 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的转导

CD4还是HIV的受体

共刺激分子

共刺激分子 是为 T (或 B )细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的细胞表面分子及其配体

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

丝裂原可非特异性直接诱导静息 T 细胞活化和增殖

TCR复合物的组成

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和意义

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初始T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T细胞

根据TCR类型分类

αβT细胞

r6T细胞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根据CD4分子分亚群

CD4+T细胞

CD8+T细胞

活化后可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

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

辅助T细胞Th

Th1

分泌 IFN - y 、TNF - α 、IL-2等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Th1 也是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效应 T 细胞,故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

Th2

主要分泌 -4, IL -5、IL -6、IL -10及 IL -13 辅助 B 细胞活化,发挥体液免疫的作用,同时抑制Th1增殖

Th17

通过分泌 IL -17 、IL-21, IL -22、IL -26、TNF - a 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固有免疫和某些炎症的发生

细胞毒性T细胞CTL

释放穿孔素,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释放颗粒酶等,借助穿孔素的孔道进入靶细胞,致靶细胞凋亡

高表达FasL,分泌TNF-α,通过Fas-FasL途径和TNF-TNFR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调节性T细胞Treg

自然调节性 T 细胞( nTreg )

可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分泌TGF-β,IL-10等细胞因子

诱导性调节性 T 细胞( iTreg )

主要分泌 IL -10及 TGF-β ,主要抑制炎症性自身免疫反应和由 Th1介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移植排斥反应

其他调节性 T 细胞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

抗原提呈细胞( APC )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 MHC 分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 T 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专职性APC

树突状细胞

是功能最强的APC

单核/巨噬细胞

B细胞

非专职性APC

包括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它们通常不或低表达 MHCIl 类分子,但在炎症过程中或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可被诱导表达 MHCIl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较弱

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

靶细胞

内源性抗原提呈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与传递

细胞内蛋白质先与泛素结合,泛素化蛋白呈线性进入免疫蛋白酶体,免疫蛋白酶体将内源性抗原降解为抗原肽,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与胞质中抗原肽结合,主动转运抗原肽进入ER腔内,与新组装的MHCI类分子相结合

MHCI类分子的合成与组装

MHC I 类分子 α链合成后立即与伴侣蛋白 结合 ,它们参与介导新合成的 MHC I 类分子与 TAP 的结合,有利于转人的抗原肽就近与 MHCI 类分子结合

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提呈

抗原肽﹣ MHC I 类分子复合物 在伴侣蛋白的参与下,组装为二聚体形成复合物。此过程中,内质网驻留的氨基肽酶( ERAP )进一步修剪抗原肽 ;羟基氧化还原酶ErpS7则可 使抗原肽结合槽更适合结合抗原肽。结合抗原肽的MHCI 类分子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提呈给CD8+ T 细胞。

外源性抗原提呈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与加工

APC 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外源性抗原,通过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内化等方式摄取抗原

摄取蛋白质抗原形成的囊泡与内体融合;内体和吞噬溶酶体与胞质中的 MHCIl类小室( MIIC )融合

MIIC是富含 MHCIl类分子的溶酶体样细胞器 ,是抗原肽与MHCIl类分子结合的部位

MHCII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在 ER 中新合成的 MHCI 类分子 与 I a 相关恒定链( Ii )结合形成九聚体

在 MlIC腔内Ii被特定的酶降解,仅留有称为MHCIl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CLIP ) 的小片段在抗原肽结合槽内防止其他肽段与之结合

MHCII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肽的提呈

在 MIIC 中,HLA - DM分子介导抗原肽结合槽与 CLIP 解离并结合具有更高亲和力的抗原肽, 形成稳定的抗原肽﹣ MHCIl类分子复合物,复合物被转运至细胞膜表面,供CD4* T 细胞识别

抗原的交叉提呈

也称为交叉致敏 , 指APC能将摄取、加工的外源性抗原通过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 T细胞; 或将内源性抗原通过MHCIl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4T细胞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应答中的双识别与双信号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APC将pMHC提呈给T细胞,TCR特异性识别结合在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启动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CD3与共受体参与第一信号传导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多对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产生T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

共刺激分子分为正性共刺激分子和负性共刺激分子(共抑制分子)

细胞因子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其中lL-1和IL -2对T细胞增殖至关重要

Th1细胞的效应

通过直接接触诱导 CTL 分化

通过释放的细胞因子募集和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又称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或迟发型炎症反应

Th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活化巨噬细胞

Th1通过表达CD40L等膜分子和分泌IFN-r等细胞因子,向巨噬细胞提供活化信号

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

Th1产生IL-3和GM-CSF,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单核细胞

Th1产生TNF-α、LTα和MCP-1等,可促进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穿越血管壁,趋化到局部组织

Th2细胞的效应

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

Th17细胞的效应

Th17通过分泌 I -17、 IL -21和 IL -22等细胞因子发挥效应

CTL的效应

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

效-靶细胞结合

TCR识别靶细胞提呈的pMHC I后形成免疫突触, 使 CTL 分泌的效应分子在局部形成很高的浓度, 从而选择性杀伤所接触的靶细胞

CTL的极化

极化是指细胞膜分子或胞内成分聚集于细胞一端的现象

致死性攻击

CTL胞浆颗粒中的效应分子释放到效﹣靶结合面, 效应分子对靶细胞进行致死性攻击

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穿孔素可插人靶细胞膜,形成孔道,使颗粒酶等细胞毒蛋白迅速进人细胞 , 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而诱导靶细胞凋亡

死亡受体途径

这些效应分子可分别与靶细胞表面的号转导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Treg细胞的效应

免疫抑制作用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 细胞对 TD 抗原的识别

BCR 是 B 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

B 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又称抗原刺激信号, 由 BCR -CD79a/CD79b( BCR-Iga / β)和CD19/CD21/CD81共同传递

BCR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即启动第一信号 , BCR复合物中的CD79a/CD79b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

BCR 共受体由CD19/CD21/CD81组成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又称共刺激信号, 由Th细胞与B细胞表面多对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产生

其中最重要的是CD40/CD40L分子相互作用提供

细胞因子的作用

第三信号

T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IL-21等)参与B细胞的活化过程

T、B细胞的相互作用

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对Tl-1抗原的应答

又称B细胞丝裂原,如LPS,可激活成熟和不成熟的B细胞,诱导产生低亲和力的lgM

TI-1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较早,在抗某些胞外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B细胞对Tl-2抗原的应答

TI-2抗原多为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

TI-2抗原仅能激活成熟的B细胞,主要是B1细胞

B细胞针对此类TI-2抗原所产生的抗体,可发挥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并且有利于巨噬细胞将抗原提呈给 T 细胞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根据发生的时相早晚,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可分为

初次应答

刺激B细胞免疫应答所需抗原量多,应答潜伏期相对较长

B细胞产生抗体量少,亲和力低,主要抗体类型为lgM

初次应答后,可产生少量的针对特异抗原类型的记忆性B细胞

再次应答

潜伏期短

血清抗体浓度增加快

抗体维持时间长

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

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lgG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其他免疫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通常在血液中停留12~24小时后, 迁移至全身组织器官,分化发育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

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包括甘露塘受体、清道夫受体和 Toll 样受体

调理性受体

主要包括lgGFc 受体( FcyR )和补体C3b/C4b受体(C3bR/C4bR)

趋化和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受体

MIP-1α/βR、MIP-3βR等

抗原加工提呈和诱导产生共刺激信号的分子

MHC-Il/l类分子、CD80/CD86(B7-1/B7-2)和CD40等共刺激分子

特征性表面标志CD14分子

巨噬细胞功能

吞噬杀伤病原体

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等靶细胞

参与炎症反应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

中性粒细胞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对病原体的识别结合介导产生吞噬杀菌作用

通过ADCC和补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杀伤破坏

嗜酸性粒细胞

抗寄生虫感染、参与过敏性炎症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和促进局部过敏性炎症反应

肥大细胞

主要存在于黏膜和结缔组织中

是参与过敏性炎症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

固有淋巴样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

NK细胞的表面标志

是一类表面标志为CD3-CD19-CD56+CD16+和胞内转录因子E4BP4+的固有淋巴样细胞

NK细胞受体

NK细胞表面具有两类功能截然不同的调节性受体 活化性杀伤细胞受体(AKR) ;抑制性杀伤细胞受体(IKR)

活化性受体与抑制性受体同时激活时,抑制性受体占主导

识别MHCI类分子的调节性受体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

转导活化抑制信号,是NK细胞表面的杀伤抑制受体

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

转导活化信号 ,是NK细胞表面的杀伤活化受体

识别非MHCI类配体分子的杀伤活化受体

包括NKG2D和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NK细胞的功能及临床意义

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TNF -α和表达 FasL 等作用方式杀伤病毒感染或肿瘤靶细胞

与CTL释放的细胞毒物质相同

r6T细胞

主要分布于黏膜皮下组织

不识别 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而是直接识别结合: MHC A / B 分子; 病毒蛋白 ; 热休克蛋白;感染或肿瘤细胞表面CD1分子提呈的磷脂或糖脂类抗原而被激活

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识别的分子机制

模式识别受体(PRR)

是指广泛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胞内器室膜上、胞浆和血液中的一类能够值接识别外来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畸变和衰老凋亡细胞某些共有特定模式分子结构的受体

Toll样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胞膜和内体膜上,分为胞膜型 TLR 和内体膜型 TLR

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

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且对病原体生存和致病性不可或缺的特定分子结构

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是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配体分子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和作用特点

作用时相

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0~4小时

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募集活化中性粒细胞,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早期诱导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后4~96小时

募集周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至感染炎症部位并使之活化

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

发生于感染96小时后

激活抗原特异性初始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

作用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异常与疾病

第十八章.超敏反应

概述

超敏反应的概念

又称为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分型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 I 、lI 、llI 、IV 四型

l型超敏反应

l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由 IgE 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发生快,消退亦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少部分可发生组织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l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变因素及效应细胞

变应原

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 IgE ,引起 I 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可为蛋白质和与蛋白质结合的小分子半抗原物质

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药物或化学性变应原,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 ;吸入性变应原 ;食物变应原 ;某些酶类物质

变应因素

IgE 变应原诱导特异性 IgE 产生是 I 型超敏反应的先决条件

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l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机体致敏

变应原进人机体后,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IgE 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 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eRI 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lgE受体交联引发细胞活化

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同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两个以上相邻lgE结合,十多个FceR l交联,形成复合物,介导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储存的生物活性介质以及新合成的介质

生物活性介质介导的效应

生物活性介质种类

主要生物活性介质生物学效应

组胺

收缩平滑肌

细胞因子

脂类介质

扩张毛细血管

增加黏膜腺体分泌

局部或全身性I型超敏反应发生

速发相反应

特点

发生迅速

多为功能紊乱

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

迟发性反应

特点

发生较慢

伴有炎症改变

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等

主要参与晚期反应

临床常见的l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全身过敏性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局部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l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查明变应原

脱敏治疗

药物治疗

免疫生物疗法

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ll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诱导 Il 型超敏反应的靶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

药物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损伤机制

调理和吞噬作用杀伤靶细胞

炎症损伤

ADCC作用

临床常见的ll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其他

重症肌无力、急性风湿热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

lll型超敏反应反应的发生机制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免疫复合物的特殊理化性质导致不被清除

过大或过小都会被清除

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降低

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的因素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补体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

临床常见的lll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病

类Arthus反应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肾小球肾炎

发生较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通常在再次接触抗原后24~72h出现

lV型超敏反应反应的发生机制

Th 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主要是Th1

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临床常见的l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结核病

结核菌素实验

接触性皮炎

其他

Th1、Th17介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CTL介导的l型糖尿病等

第二十五章.免疫学防治

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预防性疫苗)

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主动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

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如抗毒素等制剂,使之被动获得适应性免疫应答,以治疗或紧急预防疾病的措施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常用疫苗及程序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的常用疫苗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程序

子主题

基于抗体的治疗策略

多克隆抗体,主要是血清制剂

抗感染的免疫血清

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治疗指给机体输人细胞制剂,以激活或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例如使用细胞疫苗、干细胞移植、过继免疫细胞治疗等

细胞因子治疗

例 , IFN -α对毛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显著; G - CSF 和 GM - CSF 用于治疗各种粒细胞低下等

免疫增强与抑制策略

生物应答调节剂

促进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剂

鉴别B1,B2表型特点: B1:CD5+,IgM+,IgD- B2:CD5-,IgM+,IgD+

APC(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

5.网络性

其中只有P因子是正向调节

MBL - MASP 或 FCN - MASP 结合于病原体表面糖结构, MBL 或 FCN 构象改变,分别激活MASP1和MASP2; 活化MASP2依次裂解C4和C2,产生C3转化酶C4b2a, 继之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4b2a3b;活化的MASP1直接 裂解C3产生C3b,在 D 、 P 因子参与下,产生C3转化酶 C3bBb或C3bBbP,继之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3bBb3b; 最后进人末端通路

旁路途径的活化不依赖于抗体, 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 三条途径先后顺序:旁路,MBL,经典

颗粒表面的C3b与 B 因子结合形成C3bB,在 D 因子作用下生成C3bBb, P 因子与之结合成C3bBbP,裂解C3后生成C3bBb3b,然后裂解 CS5进入末端通路。 C3bBb裂解C3,新生的C3b结合至“激活物”表面, B 因子与之结合并被 D 因子裂解, 产生新的C3bBb,从而形成正反馈放大环路

C1q与 IC(免疫复合物) 结合后被活化, 依次激活 C1r 和 C1s ; C1s 依次裂解C4和C2, 形成C3转化酶(C4b2a);C4b2a裂解C3, 形成C5转化酶(C4b2a3b)

C3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补体成分

关于弗氏佐剂

弗氏完全佐剂FCA

含灭活结核分支杆菌和矿物油

弗氏不完全佐剂FIA

只含矿物油

最常用

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通常为完全抗原, 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属半抗原(如青 霉素降解产物青霉烯酸可与血清蛋白结合, 诱导I型超敏反应)

颈部淋巴结及其引流区域

关于免疫学中的“非己”: 除入侵的病原体外,一些在发育早期因解剖位置特殊, 机体未能接触的自体抗原,如脑,眼球,睾丸内的抗 原成分,也会被免疫系统认为是′′非己′′抗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