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bs面经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4-04-17 1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个人简历

王洪君,女,汉族,不在任何党派。1951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淮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爱人王福堂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方言学教授。

在北京读小学(羊坊店中心小学)、中学(北京女八中)。1968年12月赴山西省阳高县吴家堡村插队。1975年进入山西雁北机械厂学徒,至二级磨工。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本科,1983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攻读硕士,师从徐通锵先生。期间曾参加Halliday主讲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讲习班》(1983年秋,北京外语学院)和中国音韵学会主办的《全国汉语音韵学高级研究班》(1985年夏,中央民族学院),1986年1月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8月至次年8月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和MIT分别选听Kuno的功能语言学和Halle的音系学。参加了1991年美国语言学暑期学院(Santa Crux)。

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名词化自指标记“之”的消失》,梅祖麟指导。

硕士学位论文:《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徐通锵指导。

1986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任教,2015年2月退休。

 

学术职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97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1998起),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1起),北京大学教育部计算语言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9—2014)

 

学术职务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1999—2008)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2011年更名为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主任(2007.4—2012.10)、副主任(2005.11—2007.4)、《语言学论丛》编辑部主任(2001.6—2015.3)、汉语方言和比较语言学研究室主任(2001-2015),北京大学教育部计算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北大方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2012)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2005—2011)、副会长(2011—2017),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副会长(2001— 2010),国家语委审音委员会主任(2011.10—2016.12)

 

开设课程

《语言学概论》5轮次半(本科生,1987-1994年,另2007年1次只讲文字与语言演变部分)

《生成音系学》/《当代音系学》共22轮次(硕士博士研究生,1991年-2016年)

《历史语言学》共18轮次(硕士博士研究生,1994年-2015年)

《系统功能语法(韩礼德)》共14轮次(硕士博士研究生,1995年-2012年)

《音韵与方言》(外校生源硕士研究生,3轮次)

 

此外还讲授过:《历史语法专题》(1986年1次)、《方言专题》(与王福堂、李小凡、项梦冰合讲,3次),《理论语言学》(1999年1次)、《汉语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学前沿讲座》等。

 

方言调查及方言实习指导

1981夏山东文登,本科方言调查,与贺宁基、胡春华同组,指导老师张卫东。

1985春夏之交,山西闻喜、祁县,随徐师调查2个月。

1986夏  江西高安,指导83级郭振兰、秦淑华、李志松(筠阳镇点)。

1987夏  山西离石,指导85级王海丹、谢留文、张娟(柳林点);林欢、刘颂浩、杨继宁(方山点)

1988夏  浙江绍兴,指导86级鲍云帆、杨晓峰、费春元(城内),白东宁、李谧、刘蕴涛(新昌)

1994夏  浙江杭州,指导朴庆松[韩国博]和90级程学军、白文君、陈立民(城内)

1995夏  安徽屯溪,指导硕士叶向阳、金和淑[韩] 和91级李倩、于蔓雅、满向伟(歙县富堨)

1998 秋  随王福堂在绍兴调查2个月。

 

研究领域

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细分为音系、词法、句法篇章法三个方面。

音系学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是专著《汉语非线性音系学》(1999),这之前有8篇单篇论文(详见后),主要思想已体现在该专著中。该书一方面介绍了美国20世纪70至90年代非线性音系学的主要理论,另一方面全面观察讨论了汉语音系的类型学特点。该书从语音非线性(即多层线性)结构模型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汉语在音节结构、语流音变、构词音变、特殊韵律词(象声词、嵌l词、儿化、Z变)、连读变调等多个方面的特点,提出“一音节一义”的字是制约汉语韵律层级的枢纽,进而进一步提出,“语言中音系单位与语法单位的最低交汇点”同样是制约任何语言韵律层级的枢纽。音系单位与语法单位在哪一级上交汇,是决定一个语言全貌的重要的类型学参数。

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是2000年之后有关汉语节律的单篇论文(详见后)和专著《汉语非线性音系学(修订版》(2008,由原版的23万字增加到39万字)。研究重点在于确定汉语的韵律单位层级及语法语用的关联,并希望能为信息处理的文本-语音自动转换提供有用的线索。论文提出应根据语段在所有分布中的韵律表现区分单位层级,据此把汉语的韵律单位分为:韵律词(2或3音节的稳定单音步)、韵律类词(多音步但内部停延小于外部停延)、韵律短语(多音步且内部停延可大于外部停延)。指出这样确定的汉语韵律单位层级与音节数和语法单位的“黏合/组合”之分的对应关系,并分析出它们在进入语句后节奏边界变与不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汉语的节奏类型是松紧型而非轻重型。

 

附(主要成果,论文中带星号的更加重要)

专著:《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出版社,原版1999/修订版2008)

论文:第一阶段1.Morris Halle 与生成音系学(《国外语言学》1992.2),2.生成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2),     *3.什么是音系的基本单位—说本音与变音(《现代语言学》(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4),*4.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语言研究》         1994.1),*5.汉语的特点与语言的普遍性—从语言研究的立足点看中西音系理论的发展(《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普通话韵母的     分类(《语文建设》95.1),7.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中国语文》96.3期),8.获嘉方言Z变韵中蕴涵的时间层次(《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     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9,关于汉语介音在音节中的地位问题(《声韵论丛》11辑,台湾学生书局,2001);第二     阶段 *11.汉语的韵律词和韵律短语(《中国语文》00.6),12.音节单双、音域展敛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当代语言学》01.4),**13.普通话     中节律边界与节律模式、语法、语用的关联(《语言学论丛》26辑,商务,2002),*14.试论汉语的节奏类型——松紧型(《语言科学》2004.3),     15.韵律层级模型中的最小自由单位及其类型学意义(《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徐杰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1),16.普通话节律与句法     语用关联之再探(《声学技术》第24卷,2005.10)。17. 连上变调在不同韵律层级上的声学表现,邝剑菁、王洪君,《中国语音学报》第1辑125-131     页,商务印书馆,2008.4)。

指导论文:1.《现代汉语ABB词及其历史演变》(徐浩,1993,硕士,与贾彦德共同指导),2.《韩汉拟声摹态词比较》(牟廷烈[韩],1998,硕士),3.     《现代汉语节奏研究》(刘现强,2003,博士),4.《乐亭方言变调研究》(艾溢芳,2008,学士),5.《基于词类-音节数序列的汉语语句韵律结构     预测研究》(裴雨来,2009,博士)。

 

我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视角是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和我在音系学领域的研究,跳出词法看词法,可能有新的收获。主要讨论汉语中的字词关系,希望为信息处理的自动分词、新词识别及语义预测提供参考。主要思想是:语言是音系、词法、句法相互关联的整体,汉语节律-语义的关联决定汉语单位层级和分析策略。汉语中什么是词,什么是汉族人心理中确实存在的小单位,都必须从“一音节一义”的基本关联才能说得清楚。文本的词切分、新词的识别应该从“一音节一义”的基本单位出发,而两个基本单位的组合(两字黏合字组,也即标准韵律词)是汉语最基本的组合式备用单位。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地,还研究了涉及两字单元语义预测的结构语义规律和隐喻规律。

附 

专著:《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

论文:*1.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中国语文》1994.2),*2.从与自由短语的类比看“打拳”、“养病”的内部结构(《语文     研究》1998.4),3.“逆序定中”辨析(《汉语学习》,1999.2),4.二字短语凝固度分级初探(梁源、王洪君,《计算语言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9),5.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2),6.《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的内部构造和汉语的结构特     点(《语言文字应用》2001.4),7.《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规范(孙茂松、王洪君、董秀芳,《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3.7),8.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组构两字的结构模式,《语言研究》2005.1),9.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及两字组转义模式比较,       (《语文研究》2005.1),10.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王洪君、富丽,(《语言科学》2005.5),11.语言的层面与“字本位”的层面(《语言教学     与研究》2008.3),*12从两个同级义场代表单字的搭配异同看语义特征和语义层级——以“锅”和“碗”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10.2)。

指导论文:1.《宁夏中宁方言“-子”的语法功能和特殊变调》(李倩,1995,本科学年论文),2.《二字结构凝固度分级研究》(梁源,1999,硕士),3.    《粘合式多重定名结构的语序》(方希,1999,硕士,与陈保亚共同指导),4.《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富丽,2003,硕士),5.《汉语的词库与词     法》(董秀芳,2004,博士后),6.《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认知研究》(赵果,2006,博士),7.《现代汉语多义形容词义项划分与词义消歧研究》      (田贇宗,2008,博士)

 

句法篇章的研究主要是从功能(特别是说话-听话人互动关系、说话人的主观决定作用)的角度看汉语句法和篇章的特点,对语气、情态、时体、作格、致使等涉及说话人视角的问题考虑较多,并提倡多语言的对比研究。

论文:*1.“了2” 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王洪君、乐耀、李榕,《语言学论丛》第40辑,商务印书馆,2009),*2.论汉语语篇的基本单位和     流水句的成因,《语言学论丛》49辑6-38页,商务印书馆,2014)。

指导论文:1.《从及物性系统看现代汉语的句式》(王惠,1992,硕士,与叶蜚声共同指导,2.《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王静,1994,     硕士),3.《论动词配价分类的原则》(陈立民,1995,硕士),4.《“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叶向阳,1997,硕士),5.《关于连结性和连贯     性的比较研究》(林艳敏,2000,学士),6.《汉语语篇句的指示结构研究》(张新华,2003,博士),7.《汉语“是”字句——说话人取向的研       究》(张和友,2004,博士),8.《从对韩汉语教学看汉语时间先后的表达方式》(郑素英[韩],2004冬季,博士),9.《汉语话语情态表达研究》     (徐晶凝,2005,博士),10.《汉语的作格现象研究》(曾立英,2006,博士),11.《汉语中动句的界定——兼及汉语“起来”中动句的若干问       题》(邓盾,2008,硕士),12.《论阿尔泰语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的生成机制与教学对策》(金道荣[韩],2010冬季,博士),13.《汉语     的传信范畴及其与相关语言范畴的互动研究》(乐耀,2011,博士),14.《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回指的多学科研究》(李榕,2012,博       士),15.《汉韩语言认知视点的研究——基于主语和话题生命度的角度》(金贤姬[韩],2014冬季,博士),16.《汉语“了”和泰语“l?:w”的对     比分析》(谢安安[泰],2015冬季,博士)。

 

历史语言学

这是我用功最勤,成果最多的领域。

早期曾有几年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法史,有两篇论文发表,曾开过一门课,只讲了一次就转向了历史语言学的音韵方面。

硕士期间的研究是协助徐通锵先生进行的,目标是以汉语方言为材料研究音变方式。成果主要是提炼出一种国外理论未曾涉及的音变方式——汉语方言广泛存在的文白异读所反映的叠置式音变。它与王士元先生的“扩散式音变”有两大区别:一是叠置文读音的性质是外来的而扩散式音变的新形式是本地自生的,二是文白的音类替换是以词为单位扩散而扩散式的新旧音类替换是以字中音类为单位扩散的。

之后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从理论上论证单个方言系统自发的语音演变与多个方言或语言之间接触引发的语音变化有着不同规律,而自发演变和外部接触又是并行不悖的立体进程。立足于汉语事实,论证汉语“同一字音中声韵调可文白杂配”现象的存在及其对于历史比较和原始语拟测的重要性。利用汉语多种多样的方言(特别是方言中文白异读现象)和丰富的语言和人文历史文献,建立起对西方理论有所补正的新的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音韵史理论模型和析层拟测工作程序。据此,具体探讨了汉语各大方言最早的源头、区域扩张或缩小的历史,对山西方言、吴方言、和一二等韵、知章组声母、原始闽语的弱化声母、北京话的入声有较深入的个案研究。以上研究基本集中在语音方面,语音词法方面略有涉及。 

专著:《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60万字

论文:**1.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语言学论丛》17辑),*2.山西闻喜方言与宋西北方音(《中国语文》1987.1),*3.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      (《语文研究》1990.1),*4.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1991.4 & 1992.1),*5.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    关系(《语言研究》1999.1),6.山西方言的“也[ia]似的”(《语文研究》,2000.3),7.从山西闻喜的小方言差异看Z变音的衰变(《语文研究》      2004.1),8.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中国语文》2004.4),*9.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与阶曲线判定法,《语言学论丛》第33辑(2006,商    务印书馆),**10.层次与演变阶段——苏州话文白异读析层拟测三例,(《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1期,2006,台北),**12.文白杂配与析层拟测,    《语言暨语言学》专刊外编之六:山高水长,丁邦新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2006,台北),*13.《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    变(《语文研究》2007.1),**14.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方言》2009.3),**15.层次与断阶——叠置式音变与扩散式音    变的交叉与区别,(《中国语文》2010年第4期),**16.也谈闽北方言的浊弱化声母——兼论原始语构拟如何鉴别和处理借用成分以及平等混合造成的    无条件分化(《语言学论丛》46辑,商务印书馆,2012)。**17.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兼论层次的配整(《梅祖麟教授八秩寿庆学术论文集》,洪    波、吴福祥、孙朝奋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指导论文:1.《宋西北方音—西夏音对音初探》(蒋建设,2004,硕士),2.《汉语方言的开合互易及成因初探》(李佳,2006,硕士),3.《西夏新译佛     经的梵汉对音研究——12世纪汉语河西方音》(孙伯君,2007,博士后),4.《回鹘-汉对音及宋元地区汉语方音研究》(蒋建设,2008,博士),5.    《所见清乾隆年间的广州方音考》(聂大昕,2009,硕士),6.《汉语名量词的形成机制》(李计伟,2010,博士),7.《音节结构     与方言分组——鄂东南方言的个案研究》(李佳,2010,博士),8.《(高本汉著)整理与研究》(艾溢芳,2011,硕士),9.      《基于清后期至民国初年北京话文献语料的个案研究》(陈晓,2014,博士),20.《原始闽北语的重新构拟与演变》(孙顺,2016,博士)。

 

研究成果全目 专著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23万字)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39万字)

《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9月。(23万字)

《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60万字)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王洪君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32万字)

 

教材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负责全书的统稿和第3、6、7、8、9章的全部修订,第5章的部分修订)。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王洪君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负责全书的组织分工、统稿和第6章全部、第3章部分的撰写)

 

论文

《高安县志·方言志》(未署名)

说变异——山西祁县方言音系的特点及其对音变理论研究的启示(徐通锵,王洪君),《语言研究》1986年1期。

山西闻喜方言的声调——附论“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徐通锵,王洪君),《语文研究》`986年4期。

山西闻喜方言与宋西北方音,《中国语文》1987年1期。

关于名词化自指标记“之”的消失,《语言学论丛》14辑,商务印书馆,1987。

《语言演变的经验基础》评介,《国外语言学》1988年4期和1989年1期。

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选评(与徐通锵合作),《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1990年1期。

“见”字分布的变化及意义的演变,《语言学论丛》16辑,商务印书馆,1991。

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1991年4期、1992年1期。

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语言学论丛》17辑,商务印书馆,1992。

Morris Halle 与生成音系学,《国外语言学》199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生成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

什么是音系的基本单位——说本音与变音,《现代语言学》(第三届全国现代语言学会议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4。

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中国语文》199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语言研究》1994年1期。

汉语的特点与语言的普遍性——从语言研究的立足点看中西音系理论的发展,《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普通话韵母的分类,《语文建设》1995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动词的配价与被字句(王静,王洪君),《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郑定欧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中国语文》1996年3期。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理论语言学,《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徐通锵,王洪君),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从与自由短语的类比看“打拳”、“养病”的内部结构,《语文研究》1998年4期。(人复印资料大转载)

获嘉方言Z变韵中蕴涵的时间层次,《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逆序定中”辨析,《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二字短语凝固度分级初探(梁源、王洪君),《计算语言学文集》,黄昌宁、董振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从“实心馒头”到“淡面包”再到“淡包”(王福堂,王洪君),《语文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2期。

山西方言的“也[ia]似的”,《语文研究》2000年3期。

汉语的韵律词和韵律短语,《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音节单双、音域展敛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当代语言学》2001年4期。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的内部构造和汉语的结构特点,《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4期。

关于汉语介音在音节中的地位问题,《声韵论丛》11辑,台湾学生书局,2001。

普通话中节律边界与节律模式、语法、语用的关联,《语言学论丛》26辑,商务印书馆,2002。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规范,  孙茂松、王洪君、董秀芳,《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从山西闻喜的小方言差异看Z变音的衰变,《语文研究》2004年1期。

挖掘语言各层面的关联、揭示语言异质系统的原貌,《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

试论汉语的节奏类型——松紧型,《语言科学》20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中国语文》200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组构两字的结构模式,《语言研究》2005年第1期。

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及两字组转义模式比较,《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韵律层级模型中的最小自由单位及其类型学意义,《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徐杰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王洪君、富丽,《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普通话节律与句法语用关联之再探,《声学技术》第24卷,2005年10月,上海。

生成音系学与汉语研究,《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276-291页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与阶曲线判定法,《语言学论丛》第33辑223-245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

层次与演变阶段——苏州话文白异读析层拟测三例,《語言暨語言學》第七卷第一期(2006年1月)63-86页,台北。

文白杂配与析层拟测,《语言暨语言学》专刊外编之六:山高水长,丁邦新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351-370页,2006年8月,台北。

文白异读、音韵层次与历史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06年第2期22-26页。

从本族人语感看汉语的“词”——评王立《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科学》2006年第5期107-110页。

《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2007年第1期1-10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字本位”与汉语二语教学,《汉语教学学刊》第3辑58-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连上变调在不同韵律层级上的声学表现,邝剑菁、王洪君,《中国语音学报》第1辑125-131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4月。

语言的层面与“字本位”的层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1-11页

历史比较和语言接触理论与汉语方言的层次和分类研究,《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394-406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

一生探求:结合中西贯通古今立足汉语建设语言理论——徐通锵先生学术思想评述,王洪君、李娟,《语言学论丛》36辑1-19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又收入《求索者——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

徐老师指导我做硕士论文,《求索者——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327-344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7月。

阳高县罗文皂镇吴家堡村的Z变韵和Z变调,《晋方言研究》p17,乔全生主编,希望出版社,2008年10月。

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方言》2009年第3期204-218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了2”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王洪君、乐耀、李榕,《语言学论丛》第40辑312-333页,2009年12月,商务印书馆。

从两个同级义场代表单字的搭配异同看语义特征和语义层级——以“锅”和“碗”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2期147-156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层次与断阶——叠置式音变与扩散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中国语文》2010年第4期314-320页。

历史音变面面观——《历史语言学:方音比较与层次》评介,《语言科学》2011年第6期657-669页,2011年11月。

汉语方言的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燕京论坛2011——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199-218页,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编,2012年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也谈闽北方言的浊弱化声母——兼论原始语构拟如何鉴别和处理借用成分以及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语言学论丛》46辑1-44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

区分黏合组合结构的重要价值,《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305-312页,沈阳主编,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

论汉语语篇的基本单位和流水句的成因,《语言学论丛》49辑6-38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2万1千字。(该文的会议论文版以“汉语最小和次小语篇单位的特点和流水句的成因”为名发表在会议论文集《汉语韵律语法新探》22-56页,冯胜利主编,中西书局,2015年4月,上海。)

《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导读,《中西学术名篇精读·赵元任、李方桂卷》46-59页,中西书局2014年8月。

演变整阶与内外层次——兼论层次的配整,《梅祖麟教授八秩寿庆学术论文集》255-276页,洪波、吴福祥、孙朝奋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普通话审音的一个难点——中古入声字的异读:历史、现状及思考,《语言规划学》2016年第1期。

 

 

译文

《声调语言中音节语调的音位特征分析》(桥本万太郎,英文),《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加刊29,1985。

《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赵元任,英文),《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清华文丛之四,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科研课题

1994.1~1996.12  语言研究方法论(教委八五,徐通锵主持),王洪君论文5篇

1994.1~1996.12  当代西方语言学派评析(教委八五,叶蜚声主持),王洪君论文2篇

1997.1~1999.12  汉语语义句法研究(教委九五博士点项目,96JBY740001,徐通锵主持),王洪君专著1部,论文3篇

1997.1~1999.12  汉语方言演变和层次透视(教委九五博士点项目,96JBY74000,王福堂主持),王洪君论文3篇

1999.6~2000.6  汉语通用词表(国家863,北工大宋柔主持),王洪君指导硕士论文1篇、合作发表论文1篇。

2001.1~2001.5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通用词表(97@YY001,清华孙茂松主持),王洪君负责词表后期的分库和特征标注

2001.1~2004.9 现代汉语韵律与语法语用的关联(国家社科一般项目,01BYY022,王洪君主持),王洪君有前期成果论文1篇,在研期论文5篇,指导博士论文1篇

2001.11~2005.4现代汉语两字组结构研究(北大汉语语言学中心自筹资金项目,王洪君主持),王洪君论文4篇,指导硕士论文1篇、博士后出站报告1篇。

2002.12~ 2007.11  基于大规模汉英对齐语料的语言研究与教学平台(02JAZJD740001,王洪君主持),王洪君没有发表成果,平台建设由詹卫东负责。

2006.12- 2011.1  重建汉语方言音韵史的方法及个案研究(06BYY011,王福堂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王福堂论文10篇;王洪君专著书稿1部,论文10篇,指导博士论文2篇。(结项证书2012年)

2009.10-2012.10 汉语语篇的结构与范畴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40001),王洪君主持。王洪君论文2篇,主编书稿1部(13年3月提交结项,2014年12月25日鉴定合格)

2011.12-2013-12晚清民国时期的北京话系统及探源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1WYA001,王洪君主持)。王洪君指导书稿1篇、博士论文1篇。

2015.3-2018.12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暨早期北京话文献数字化工程)(国家出版基金,王洪君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负责),在研。

 

科研与教学获奖 科研获奖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00年)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6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12年)

第6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2013年)

《基于单字的汉语词法研究》,2011,商务印书馆。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14年)

《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2014,商务印书馆。

国家规划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基金(2013年)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证书(2014年)

 

 

教材获奖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11年12月,叶蜚声、徐通锵、王洪君、李娟

 

教学获奖

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一等成果奖,陈保亚、王洪君、李娟。

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陈保亚、王洪君、李娟

历史语言学系列课程2008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王洪君、陈保亚、董秀芳、王超贤,汪锋。

历史语言学系列课程 2008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奖二等奖,王洪君、陈保亚、董秀芳、王超贤,汪锋。

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陈保亚、王洪君、李娟、汪锋。

 

研究生培养

王惠(叶蜚声/王洪君),从及物性系统看现代汉语的句式,硕士,1992。

王静(叶蜚声/王洪君),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硕士,1994。

陈立民,论动词配价分类的原则,硕士,1995。

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硕士,1997。

牟廷烈,韩汉拟声摹态词比较,硕士,1998。

梁源,二字结构凝固度分级研究,硕士,1999。

富丽,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硕士,2003。

蒋建设,宋西北方音—西夏音对音初探,硕士,2004,

回鹘-汉对音及宋元地区汉语方音研究,博士,2008。

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博士,2003。

张新华,汉语语篇句的指示结构研究,博士,2003。

张和友,汉语“是”字句——基于说话人取向的研究,2004,博士。

郑素英[韩],从对韩汉语教学看现代汉语时间先后的表达方式,2004冬,博士。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表达研究,2005,博士。

赵果,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认知研究,2006,博士。

曾立英,汉语的作格现象研究,2006,博士。

李佳,汉语方言的开合互易及成因初探,2006,硕士,

音节结构与方言分组——鄂东南方言的个案研究,2010,博士。

田赟宗,现代汉语多义形容词义项划分与词义消歧研究,2008,博士。

邓盾,汉语中动句的界定:兼及汉语“起来”中动句的若干问题,2008,硕士。

艾溢芳,乐亭方言变调研究,2008,学士,

《北京话语音读本》(高本汉著)整理与研究,2011,硕士。

裴雨来,基于词类-音节数序列的汉语语句韵律结构预测研究,2009,博士。

李计伟,汉语名量词的形成机制,2010,博士。

金道荣[韩],论阿尔泰语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的生成机制与教学对策,2010冬,博士。

乐耀,汉语的传信范畴及其与相关语言范畴的互动研究,2011,博士。

李榕,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回指的多学科研究,2011,博士。

陈晓,基于清后期至民国初年北京话文献语料的个案研究,2014,博士。

金贤姬[韩],汉韩语言认知视点的研究——基于主语和话题生命度的角度,2014冬,博士。

谢安安[泰],汉语“了”和泰语“l?:w”的对比分析,2015冬,博士。

孙顺,原始闽北语的重新构拟与演变,2016,博士。

 

博士后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博士后。

孙伯君,西夏新译佛经的梵汉对音研究——12世纪汉语河西方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