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小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itt流行病学 临床试验小知识

临床试验小知识

#临床试验小知识|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在阅读临床试验相关的文章时会发现,其方法学部分有时会出现“Intention-to-treat(ITT) analysis”这样的表述,即意向性分析。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呢?

在临床试验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受试者被随机分组后,其中一组有些受试者因为感觉疗效不好而中途退出试验,或错误地接受了另一组的干预措施,这些受试者没有完成试验方案的每一项观察,他们的试验数据是不完整的,然而在分析如果时删除这一部分受试者,必然会提高疗效,与真实情况不符,而且两组的基线情况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两组病例数变得不平衡。因此删除这一部分受试者是不合适的,但如果保留这一部分受试者,由于其疗效观测数据不完整,也没法进入疗效统计。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Austin Bradford Hill提出了意向性分析的理念。它是指不论试验后续情况如何,当初所有参与随机分组的受试者均统统纳入分析。其原则是认为处理策略以想要治疗的受试者,而不是基于实际给与的治疗措施为基础进行评价,可以对效果做最好的评定,分到某一组的受试者即应作为该组的成员被随访评价和分析,而不管他们是否依从计划的处理过程。意向性分析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关键在于其本身是无偏倚的,同时又能解决非常贴近临床实际情况的问题。

这种方法常会引起一些引起争论,一个患者被随机地分到A组,而实际上未完成试验,甚至接受了B组处理,分析时又要按接受处理A来考虑,这对于我们很多读者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但治疗意向分析的确维持了试验参与者随机分配后达到的原始治疗组的组成,治疗组之间的混杂被最小化。因此在研究结束时,治疗组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将是接受治疗结果产生的,而不是基线时治疗组之间的差异导致的。

Sedgwick, P. 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 versus per protocol analysis of trial data. BMJ, 2015. 350: p. h68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于“西交一附院妇产科”,版权均为西交一附院妇产科所有,欢迎转载,但必须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