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正面评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glkai00 正史中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正面评价

正史中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正面评价

#正史中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正面评价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正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

诸葛亮的军事才干,获得后世的高度赞扬。唐肃宗时期,诸葛亮被列入“武庙十哲”之一,《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后世名人对诸葛亮军事才干做出过高度评价的,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实际上,诸葛亮时的军事能力还真不怎样,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实是不高的。他北伐五次,基本上是劳而无功。

劳而无功的结果就是劳民伤财,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就算他被人津津乐道的蜀国战略规划“隆中对”,由于关羽失荆州,以及数次北伐劳而无功,也被证明是有问题的。连伟人也对“隆中对”提出质疑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既然诸葛亮军事成就乏善可陈,军事才干比较一般,为什么他却获得后世那么多的高度评价呢?

一、诸葛亮有极高的“武德”。“武德”这次词,今天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说一个将领有“武德”,是说他打仗是为了正义而战,是说他战场上不滥杀无辜,侵扰百姓等等。但是在古代皇权社会里,对“武德”的理解不是这样的。古代皇权社会认为,一个将领有“武德”,就是他虽然手握重兵,但是绝不拥兵自重。绝不因为手中有兵,威胁皇帝的安全。

古代的皇帝总是希望大将能够打胜仗,但又总是害怕大将手里的权力太大而不受控制,并因此造反。所以,对带兵的大将,总有很多限制。比如派遣监军,比如轮换将领,比如预授阵图等等。然而,就算这样做,也杜绝不了大将拥兵造反这样的结果。而诸葛亮当时在蜀国可以说拥有绝对的兵权,刘禅也没有任何限制诸葛亮兵权的措施。

诸葛亮但凡有那么一丝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当了蜀国的皇帝。但是,诸葛亮虽然兴兵五次北伐中原,却从来没有任何要拥兵自重的行为。这就是诸葛亮的“武德”。唐肃宗的时候,之所以要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之中,就是因为诸葛亮极为忠诚这一点。唐肃宗也是有感而发。当初唐玄宗那么信任安禄山,可安禄山却造反了。如此一比较,可见安禄山的“武德”是极为低下的。

二、诸葛亮为政治收敛军事才华。诸葛亮的军事才干实际上是很高的,对战争也是有很高的阅读能力的。但是,为了政治上的安定团结,他常常努力收敛自己的军事才华。比如在第一次北伐中,当马谡失街亭后,本来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再战的机会。但是,由于当初大家都对诸葛亮任用马谡为先锋,造成街亭失守这件事很不满。如果诸葛亮再打下去,将士们的怨气可能更加大。

而且,像魏延这样的大将,因为没有被选为先锋,心中不满,肯定还会故意捣乱。这样一来,蜀国军队里的团结就很成问题。诸葛亮认为,保持内部的团结比打胜仗更重要。因此,他选择了退兵。再比如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因为他不能及时把粮草送到,于是谎称没有粮草了。诸葛亮当时明知道他在说谎,可是依然按他说的,选择退兵。

因为李严曾和他是刘备选定的两个辅政大臣,如果他处罚李严,肯定会有人说他争权夺利。为了团结,诸葛亮宁愿选择牺牲军事。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内部的团结,因此,在诸葛亮执政时期,整个蜀国基本上没有内部斗争。这也使得诸葛亮能够持续不断北伐,不出现任何杂音。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这方面的军事能力,也是很突出的。

三、诸葛亮追求的“十全”战争有远瞻性。从战功及用兵奇谋来说,诸葛亮确实不能和白起、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相比。但是,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追求的是“十全”战争。所谓的“十全”战争,就是确保整个战场高度精密配合的战争,先锋、中军、侧翼、粮草,各方面都要协调配合,及时到位,这样才能打胜仗。

如果某一方面不到位,诸葛亮宁愿不打,也不愿意冒险。比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成分。这样打,也有可能夺取关中,也有可能大败溃逃。胜利当然不说了,失败的后果是严重的,就是很可能激起蜀国反弹,乃至于被灭国。包括第四次北伐,李严说粮草运不到,诸葛亮除了考虑政治因素外,同时也是害怕后勤保障不到位,影响战争推进。

正史中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正面评价

诸葛亮追求的这种“十全”战争,并非毫无道理。现代化的战争,其实就是一种“十全”战争,是一种各种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只不过,当时蜀国确实还不具备打这种战争的能力。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虽然显得有些超前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诸葛亮就算北伐了五次,五次失败,蜀国依然没有崩溃。这也算是诸葛亮军事的一种巨大成功吧。(参考资料:《三国志》)

如何评价正史中的诸葛亮?

正史中的诸葛亮,还是那么的聪明睿智,真的是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军事也是特别厉害的,而且用兵什么的也是恰到好处,简直就是一个特别完美的存在,让人真的非常的崇拜,特别是他对刘备的忠心,真的是天地可鉴啊。

对诸葛亮的评价

三国正史上,司马懿对诸葛亮最著名的评价有两个:第一句,司马懿说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第二句,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是说优柔寡断,不懂得变通!

实际上第二句话才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全面评价。不管《三国演义》再如何吹嘘诸葛亮的才华,始终笑到最后得是司马懿!

诸葛亮举蜀汉之力,五次北伐,除了第二次北伐敌人战略放弃阴平、武都两个偏郡以外,再也没有攻占曹魏一座城池,占领一寸土地。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般都从诸葛亮一方分析,却忽视了从对手曹魏一方找原因。可以把诸葛亮北伐失败归因为无法攻克两座西北小城。

诸葛亮首出祁山,陇右地区惊恐不安,天水和南安两郡太守各自弃城而逃,却在陇西郡遇到了阻拦。陇西郡太守名叫游楚。游楚对大家说:“我作为太守,职责是为国家守卫城池和土地,我应该为这个郡而死。如果你们想获取富贵,“你们大家可以取下我的人头,拿着去献给蜀人!”

在游楚的带领下,顽强抵抗蜀汉军队的进攻。蜀汉军队无法破城,只能撤退。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就是平取陇右,可是陇西郡成了诸葛亮无法逾越的孤城。

拓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正史中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正面评价

参考资料:诸葛亮 (三国时期历史人物)_百度百科

正史中,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看看司马懿,陈寿如何评价

唐朝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由于他尽心尽力的辅佐蜀汉政权,是后来所有的统治者所期待的,他们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臣子对皇室忠心耿耿,这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初忠,他在整部书中都极力抑制曹魏抬高蜀汉的正统血脉。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是神话般的人物,以致后世之人对诸葛亮都是顶礼膜拜,特别是在诸葛亮出隆中以后,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第一战功。而 历史 上真实的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当时的博望坡之战已经过去了5年。事实上他的第一件事是让刘表对当时的荆州青壮年进行户口登记,其目是为刘备壮大队伍。

第二是巧用刘表两个儿子的不和,在长子刘琦用上屋抽梯之计逼迫诸葛亮为他出计策时,诸葛亮用“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让长子刘琦主动放弃太子之位,削弱了刘表的实力。刘琦依计而去守江夏,诸葛亮让刘备派关羽去协助刘琦,训练出关羽自己的队伍,成为关羽镇守荆州,抗击曹操的主力队伍。

虽然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感人肺腑,《诫子书》家喻户晓,他的才华,智慧都是举世无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明相所为,而《三国演义》无限放大了诸葛亮的功带。在真实中的诸葛亮虽没有《三国演义》里牛皮,但他的功劳却是不可估量的。看一看诸葛亮的对手司懿和《三国志》的陈寿是如何评价他的。

首先在刘备有生之年,诸葛亮并没有亲自带兵打仗。208年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当地的赋税以充军资。而且在以后刘备出征打仗时,他都是负责后勤管理,为刘备提供充足的军备费用。让刘备毫无后顾之忧,实际上刘备的胜利也离不开诸葛亮的后勤补己。

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后一病不起,临终于白帝城托孤辅佐刘禅。至此诸葛亮开始管理蜀汉的军事,经济,政治等一且事务。诸葛亮在准备了3年的时间,第一次亲自带兵打败了南方土族的叛乱,并且七擒七纵孟获,让他归到诸葛亮的麾下,因为南方叛乱都是青壮农民组织,并没有真正的武装力量,只有孟获还称得上是一支正规军。

诸葛亮在征服南方后,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于是发动了对曹魏的功势,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伐却因用人不当,导致街亭失守,最后以损失惨重而退兵,诸葛亮曾自降三级以示惩戒,赵云被降职,损失了蜀汉仅有的十多位大将。同年冬天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因为粮草不及而撒兵。当他第三次准备充分,带着蜀国的100000兵马再次北伐时。

当时的曹魏王曹睿十分担心的问马司马懿对策,马司马懿是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了解到诸葛亮的习性,派出大队人马迎击诸葛亮,背后却用郭淮埋下伏兵已破诸葛亮的计谋,结果诸葛亮派出的张苞被郭淮全歼,诸葛亮不得不退兵。

后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因粮草不及而撒兵,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许久之后病死五丈原,但是他死前安排下计策,让他的军队在他死后用木雕像骗过司马懿的追击。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真死的消息时,曾称赞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可见诸葛亮虽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得那样神乎。实际上他也确实有治国之才。

正史中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正面评价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因为他的父亲是蜀汉的官员,他对蜀汉官员的了解就比较真实一些,这也是后来司马炎让他编写这段 历史 的主要原因,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特别中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就是说诸葛亮有管仲,萧何的治国能力,但是在军事指挥方面却不是很擅长。

陈寿这样评价他是因为在刘备死后,虽然在平定南方的战场上打了胜仗,因为当时的南方叛乱并不是很强大的对手,自从他223年接受刘备托孤时,就积极备战淮备北伐。在228年春天,他第一次北伐,本有希望一战胜曹魏,却因任用纸上谈兵的马谡失却街亭要害而导致5年备战,最后以损失惨重失去北伐胜利的最好机会。后来几次北伐也是无果而终,所以陈寿认定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方面却是差强人意。

而且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称卧龙先生,但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管仲,乐毅都是著名的治国相才,也不是伟大的军事家,所以陈寿的评价应该说对诸葛亮是恰如其分,没有半点轻视诸葛亮之意。

从诸葛亮的功绩中也可以看到,他出隆中以后为刘备定下了治国之策,并且一步一步的为刘备取得胜利,让他自己成为刘备的宰相,为刘备镇守后方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军事补给,刘备无法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可以说这一功劳也是诸葛亮最杰出的成绩,虽然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方面稍逊一筹,可是这并不影响他忠心耿耿,死而后己的尽忠精神,这也是诸葛亮在后来王朝中越传传神的原因。

最后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待诸葛亮自出山以来,当时的北方完全被曹操控制,而且正史中的曹操也是唯才是用,所以不管诸葛亮有如何最大的能力,他都免不了被曹魏打败,而且当时的孙刘联合抗曹也正是看到了曹魏的强大,不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被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国情决定了他们的一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