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07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p1407 DB1407

DB1407

#DB14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DB1407_T 034-2021教育管理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407_T 034-2021教育管理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10页珍藏版)》请在凡人图书馆上搜索。

1、 ICS 03.180 A 18 DB1407 山 西 省 晋 中 市 地 方 标 准 DB1407/T 0342021 教育管理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文稿版次选择 2021 - 03 - 01发布 2021 - 03 - 15实施 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07/T 034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体要求 . 1 5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1 6 信息化管理水平 . 3 7 信息化应用水平 . 4 8 资源建设与应用 . 5 9 保障机制 . 5 10 特色创新 . 6 11 评价改进

2、. 6 DB1407/T 034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晋中市教育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晋中市教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晋中市教育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梁、周凯文。 DB1407/T 0342021 1 教育管理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晋中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管理水平、 应用水平、资源建设与应用、保障机制、特色创新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晋中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

3、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总体要求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着力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能力, 努力构建网络化、 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信息化应用水平与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转段升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基础支撑服务,建成可满足全市各学校教学、管理、应用需求的“互联网+教育”服务体系与市域教

4、育大数据平台,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部学校。全市各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全市多媒体教室占比普通教室比例达到100%;各中小学校全部实现光纤接入到校, 学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校园有线、 无线网络应满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学生学习、校园安防方面的应用需求。 5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1 网络环境 5.1.1 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学合理、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全市各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学校实现

5、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各中小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低于10 M。 DB1407/T 0342021 2 5.1.2 校园网络环境应满足教学教研、移动学习及移动办公等实际需要,支持高峰期群体并发访问;支持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电视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网络电路结构及各项指标应参照晋中市教育城域专网网络升级改造建设方案标准设计,符合国家信息技术网络及安全技术规范。 5.2 教学环境 5.2.1 教室多媒体配备率达到100%,交互式多媒体配备比例超过50%,有完善的运维和使用机制。每个班级、办公场所配有适量公用计算机,满足课堂教学与学校管理需要。 5.2.2 普高、初中计算机教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小于

6、96 m2,小学每间使用面积不小于90 m2,配备满足教学使用需求。普高、初中学校计算机教室学生用机机生比不低于1:12,有条件的学校不低于1:8,初中学校4轨及以下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可按最大班容量配备。小学4轨及以下要求每校至少1 间,5轨及以上要求每校至少2间;18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可按最大班容量配备。 5.2.3 普高、初中、小学每间计算机教室按照标准班额每人一台配备学生机,并配备2台教师用计算机、交换机;适当配备备用计算机,教师终端设备配备应满足正常教学办公需要,专任教师计算机(含移动智能终端,如笔记本、平板等)配备达到每人一台。 5.2.4 建有满足教学需求的录播系统

7、,利用录播系统开展教学活动,抓好三个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专递课堂)建设,录制教学视频,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教学资源。实现数字化教学教研,形成学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资源库。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专用录播教室(建设可参考教学录播系统设计规范)。 5.2.5 全市各普高与职高学校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程,使用市教育局规定的教材与教学大纲开展课程教学,按课程设置要求开足人工智能课程课时,每个教学班每周至少安排2课时人工智能选修课程;学校建有人工智能教学专用计算机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接入市人工智能教学专网,机房网络出口带宽专享千兆,学生机数量及配置满足教学需要;每校建有人工智能学校教

8、学实验室,配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设备;人工智能学科带课教师数量配备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5.3 文化生活环境 5.3.1 利用网络平台、校园广播或校园电视台进行校园文化展示,对学校工作动态、重要活动、教学信息进行对外宣传。 5.3.2 利用二维码、微信、微博、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开展校园文化、德育、劳动实践等工作。 5.4 数字终端 5.4.1 公共场所配备公用终端设备,如大尺寸LED显示屏、电视、触控一体机等,满足实际需要。 5.4.2 积极探索基于“人人通”平台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实践深度学习、翻转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

9、变。 5.5 网络安全 5.5.1 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和Web应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系统。配有网络安全管理设备,可控制和管理对互联网的使用,功能包括对网页访问过滤、网络应用控制等。 DB1407/T 0342021 3 5.5.2 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测评工作,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责任制,有专职专人负责网络安全工作。校园网络实行实名制管理,制定有应急预案,明确处置流程及权限。 6 信息化管理水平 6.1 组织结构 6.1.1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及学校管理团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10、学校有科学明确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思路。 6.1.2 围绕信息化或数字校园建设建立工作机制,每学年召开校级专项会议研究并制定发展决策;校长、管理团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类管理,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和绩效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6.1.3 设有信息化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负责人为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至少配备1名信息化专职工作人员;配备1名以上从事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信息化研究人员,主要负责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6.1.4 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保证信息技术教师的招聘名额,学校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等相关规定

11、配备信息技术学科专职教师, 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要。 6.2 教师培训 6.2.1 定期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以及网络安全等相关培训活动,提高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6.2.2 定期邀请专家进行信息化相关内容讲座。各普高与职高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学科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学科专业化发展水平。 6.3 学校管理 6.3.1 建有校园门户网站或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第三方信息发布平台,平台备案资料规范,开办主体合法合规。 6.3.2 各类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对校内外公开信息,页面信息常态更新(每周更新不少于两次)。 6.3.3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

12、务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与设备资产管理等并有效应用;积极推动各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共享。 6.3.4 设置管理团队利用各类管理系统开展数据分析工作,将过程性数据应用到学校建设发展的管理与决策工作。 6.4 制度建设 6.4.1 建立完备的数字校园管理规章,包括校园网络管理、教学空间管理、终端管理、培训管理、经费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运用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6.4.2 制定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政策,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 DB1407/T 0342021 4 6.4.3 建立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制度,鼓励建设优质、个性化的校本资源

13、库。 6.4.4 建立数字校园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对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师生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诊断问题并提出发展意见。 6.4.5 根据国家、省、市、县(区、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 7 信息化应用水平 7.1 教师信息素养 7.1.1 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支持自身专业发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学生学情数据,开展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学。 7.1.2 普高与职高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带课教师应熟悉并掌握课程任务与教学目标,积极启蒙、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学科学习兴趣;了解和掌握教材要求的人工智能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

14、指导学生进行人工智能课程学习与课题实验活动。 7.1.3 熟练掌握获取、加工和集成、利用教学资源方法。 7.1.4 能熟练使用电子白板、一体机、实物展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 7.1.5 能利用网络参与本校和区域教研活动,教师利用网络备课支撑平台进行电子备课和协同备课等教研活动,参与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学科的本学科教师不少于80%,通过网络教研产生的电子共案不少于15个(每月都有活动),参与网络教研的教师电子个案数不少于15个(每月都有新个案)。普高与职高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科教研组,制定教学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含网络教研)。 7.1.6 60% 以上的教师能利用专题素材、知识点学习(探究)工具、学

15、科编辑工具进行自主研制微课;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分析解读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适时调整信息化教学策略。 7.1.7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信息化比赛活动,提升学生信息创造力与应用能力。普高与职高学校应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每年组织本校项目团队参加各类人工智能竞赛或交流活动,学校各项竞赛活动年均参与率达到80% 以上。 7.2 学生信息素养 7.2.1 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及常见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7.2.2 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

16、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利用网络获取、筛选、储存、处理、管理应用和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积极参与创客活动等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能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 7.2.3 普高与职高学校人工智能实验项目有效团队(要求团队要有项目论文、设计方案、实验数据等实际成果)人数至少达到本学科学生学习总人数的50% 以上。 7.2.4 具有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安全、健康地使用各种信息。 DB1407/T 0342021 5 7.3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7.3.1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课题研究,参加全国、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信息技术类比赛活动。 7.3.2 学校教师积极参加“一师一优课

17、、一课一名师”活动,完成年度晒课任务。 7.4 技术人员信息素养 7.4.1 学校技术人员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7.4.2 有积极主动的探索意识、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 7.4.3 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帮助师生树立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 7.5 教育评价 7.5.1 支持对学校班级、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等基础数据进行共享,并生成报表。 7.5.2 支持对学校课程开设、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估。 7.5.3 支持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作出评估和分析。 7.5.4 支持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记录与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多元化、个性化。 8 资源建设与应用 8

18、.1 资源建设 8.1.1 建有教学过程性资源库(教学设计、课件、讨论、习题、笔记)并实现常态化应用及更新。 8.1.2 根据教学需要建设数字化校本特色资源,覆盖三个学科以上并形成学科资源体系,应用于班级化课堂教学。 8.1.3 提供资源标准接口,构建资源准入审核机制,同步推进资源建设与“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实现资源个性化展示及定向推送。 8.2 资源应用 8.2.1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尊重保护资源版权,有效利用各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优质资源开展教学。 8.2.2 80% 以上的教师开通实名制网络教学空间,能够有效利用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教研、资源分享等活动。 8.2.3 积极实践

19、基于个人空间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 8.2.4 积极推广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实现在微课、数字图书、教学素材等方面的高效管理和便捷应用。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资源推送。 9 保障机制 DB1407/T 0342021 6 9.1 经费保障 9.1.1 以县(区、市)政府主导,教育、财政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将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形成制度化、可持续经费投入机制。 9.1.2 以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经费。 9.1.3 学校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与运维支出比例不低于10%。 9.2 机制

20、保障 9.2.1 各县(区、市)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在政策实施、经费保障、机制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完成数字校园建设目标。 9.2.2 制订完备的数字校园管理制度,包括校园网络管理、教学平台管理、设备管理、教师培训管理、经费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及运维服务等保障机制。 9.2.3 学校应根据国家、省、市、县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完善工作评估考核及激励机制,推进工作常态化。 9.2.4 建立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激励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共同创建优质的、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库。 10 特色创新 10.1 应

21、用创新 10.1.1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平台或APP应用软件的实践探索, 形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和特色成果。 10.1.2 努力探索教学模式创新与机制创新,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机制,有效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0.2 前沿探索 10.2.1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创新教育,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如创客教育、STEAM 教育、创意编程、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学习活动),配有相应活动实验室及设备,建立区域开展相关项目的竞赛与活动机制。 10.2.2 积极开展前沿教育信息化实验及智慧课堂教学研究项目,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11 评价改进 应建立幼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评价机制,可采取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持续改进。 _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