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vc输液流速是多少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2023-08-16 0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

关键词: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胸外科

引用本文:王天佑.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 26(9): 835-842. doi: 10.7507/1007-4848.201907056

正文

2009 年发表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首次提出了“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共识》指出,肺是体内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正是这样的解剖和生理特殊性,使得肺容易因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而损伤。围手术期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措施均可能对肺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仍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2-3]。2019 版《共识》将更加合理、规范,并有效推动多学科模式下的肺保护理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1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延用 2009 版广义肺保护的概念,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1, 4]。

围手术期肺保护包括对肺泡、各级呼吸道及肺间质的保护。肺泡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维持肺泡张力和通气的重要因素。胸外科围手术期可能造成肺损伤的各种因素,如手术创伤、应激反应、麻醉药物、单肺通气、缺血-再灌注损伤、输血相关肺损伤以及容量超负荷等,作用的靶组织也主要是肺泡及其周围组织,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萎陷、通透性增加、水肿、炎症、肺间质病变,进而影响气体交换功能。所以,肺保护要强调对肺泡结构和功能的保护。同时,各种损伤因素也可能造成呼吸道的高张力、高阻力和高反应性状态,甚至呼吸道阻塞,因此呼吸道管理也是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手术期肺血管相关并发症中,以肺栓塞最为常见,近年来已有很多的研讨和共识见于相关专门文章,在此不做讨论。

2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

2.1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

研究显示,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胸部手术围手术期主要风险之一,发病率高达 15%~40%,其中肺炎 19.5%、肺不张 8.4%、7 d 以上持续肺漏气 7%~15%、胸腔积液 6.8%、肺水肿 5.5%、痰潴留 4.7%、呼吸衰竭 0.5%~3.7%、ARDS 0.3%[5-8],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1~2 周[9]。

2.2   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状况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两个方面。

2.2.1   术前危险因素

术前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基础状况和合并疾病等,主要包括以下 9 个方面。

2.2.1.1   吸烟

吸烟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对危险是非吸烟者的 1.4~4.3 倍。即使在无慢性肺疾病的患者中,吸烟也是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9]。术前戒烟 4 周以上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0]。若吸烟指数≥800 年支,即使术前戒烟 2 周,吸烟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11-12]。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在肺部手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3],肺部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也显著增高[14]。

2.2.1.2   健康状况和其他危险因素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评估分级(ASA 分级)是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级大于Ⅱ级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显著升高[15]。术前营养不良、血浆白蛋白低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16]。糖尿病是下呼吸道感染及其感染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17]。贫血及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也可增加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5]。

2.2.1.3   肺部基础疾病

伴随的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结核及其它病变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诊断 COPD 的金标准是肺功能检查,术前应对气流受限及运动耐量下降的 COPD 患者进行积极治疗,而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如果 COPD 急性加重,则应延期手术。哮喘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30%,明显高于无哮喘患者[18]。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中,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igh response,AHR)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1.4   年龄

年龄>70 岁[19]或 75 岁[20]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2.2.1.5   肥胖

尽管多数研究并未发现肥胖和术后肺部并发症之间存在相关性[21],肥胖通常仍被认为是一个危险因素,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在肥胖患者中较为常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其典型病例。

2.2.1.6   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可造成以下影响:(1)上呼吸道黏膜和腺体萎缩,加温、湿化作用减弱;(2)呼吸道免疫功能和自我屏障功能降低;(3)呼吸肌肌力减弱,咳嗽排痰能力减弱;(4)小气道狭窄、塌陷,分泌物潴留;(5)咽喉部黏膜退化、感觉迟钝,吞咽反射减弱,误吸风险增加;(6)两肺后基底部坠积性水肿、坠积性肺炎风险增加。

2.2.1.7   呼吸道存在致病性定植菌

呼吸道存在致病性气道定植菌与术后肺炎发生密切相关,高龄、长期吸氧和重度 COPD 是其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12]。

2.2.1.8   肺功能下降

肺功能降低是术后肺部并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被广泛认可并作为预测开胸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指标[22-23]。近期研究表明这两个指标在微创肺手术的术后并发症风险预测中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24]。此外,有研究发现气流受限(FEV1/FVC3 h 时,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升高[46-48]。纵隔淋巴结清扫可能造成迷走神经、喉返神经及其分支或膈神经损伤。术中对肺组织的挤压和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肺组织损伤。胸部手术还可因术中大出血和大量输血,膈神经、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损伤等造成急性肺损伤,诱发支气管痉挛,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2.2.3   术后危险因素

术后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体液平衡、疼痛、排痰、下床活动和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处理等,主要与术后管理关系密切。

2.2.3.1   体液平衡

胸外科术后,特别是全肺切除术后,需严格管理液体摄入,同时防止补液过少,影响正常组织灌注,导致急性肾损伤。

2.2.3.2   疼痛

(1)镇痛不完善将影响休息和睡眠,造成免疫力和和体力下降;同时,疼痛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2)镇痛过度可能降低呼吸道的敏感性,抑制咳嗽反射,容易发生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特别是在发生呕吐时)。

2.2.3.3   排痰不充分

痰液粘稠、咳嗽反射减弱或患者因疼痛或力量不足等导致咳痰能力下降,以及呼吸道纤毛运动障碍和支气管痉挛等因素,可导致排痰不充分,痰液阻塞呼吸道,易诱发肺不张、气道感染甚至呼吸衰竭。

2.2.3.4   下床活动延迟

术后早期未能下床活动,易引起肺不张、肺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等并发症。

2.2.3.5   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增加。研究表明,术后胰岛素抵抗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49]。积极控制血糖可以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50],术后应将血糖控制在 216 mg/dL(12 mmol/L)以下[51]。同时也要警惕,低血糖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因素。

2.2.3.6   误吸

术后可因麻醉药物或插管损伤抑制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以及患者的胃食管反流或术后呕吐,造成胃内容物误吸,引起呼吸道梗阻、痉挛、缺氧和吸入性肺炎(化学性损伤及继发感染)。食管癌手术因胸胃的运动能力和排空能力下降造成胃潴留或胃扩张,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造成声带麻痹和咽喉部的廓清能力下降, 更易发生误吸。同时声带麻痹的患者咳嗽排痰能力下降, 不易咳出吸入肺内的胃内容物[52]。

2.2.3.7   胸腔积气、积液等因素

少量的胸腔积气和积液通常对通气功能影响不大,中等量甚至大量的积气、积液则限制呼吸运动的幅度,影响通气功能。敷料包扎过紧等也会限制呼吸运动幅度。

2.2.3.8   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术后因各种原因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特别是长时间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肺部并发症明显增加。

3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肺功能,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保障手术效果。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应从术前开始,并贯穿于术中和术后。

3.1   术前评估

3.1.1   认真询问病史

术前需强调全面细致地了解病史,尤其注意以下情况:(1)咳嗽、咳痰、咯血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包括痰的量、色、气味,痰是否黏稠、是否易于咳出,改变体位是否有助于排痰;(2)有无发热、胸痛;(3)如有呼吸困难,应区分是吸气性、呼气性或混合性。静息时存在的呼吸困难常提示心肺功能代偿差,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差;(4)有无哮喘病史及哮喘发作的诱因;(5)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6)吸烟患者需了解其日吸烟量、吸烟年限以及术前戒烟时间;(7)是否从事有害工种,如煤矿、石棉等;(8)体重变化[53]。

3.1.2   详细的体格检查

术前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1)体型与外貌:有无肥胖、脊柱侧凸和桶状胸,有无口唇、甲床紫绀。如有胸壁不对称,可能有气胸、胸腔积液或肺实变。(2)呼吸运动:静息状态时呼吸频率>25 次/min 常是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呼气费力则提示有气道梗阻;反常呼吸运动则提示膈肌麻痹。(3)胸部听诊:阻塞性肺病患者呼气相延长、呼吸音低;位置不固定、咳嗽后消失的的湿啰音常提示痰液潴留,位置固定的湿啰音提示支气管扩张症或肺脓肿;音调较高的哮鸣音多见于小气道痉挛。

3.1.3   术前肺功能评估

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是最早用于术前肺功能评估的方法之一。可以反映患者通气功能、气道阻塞情况以及弥散功能。该检查有助于帮助手术医生了解肺部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及病变是否可逆,以进一步预测手术疗效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助于选择胸部手术类型和手术范围。因此,开胸患者以及年龄>60 岁并伴有肺部疾病和吸烟史的非开胸患者,需例行肺功能检查。在肺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中,FEV1 是预测肺切除手术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54]。肺功能检查结果异常,尤其是 FEV1 较低患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应充分完善术前检查,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提高患者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53]。

肺功能检查有异常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行运动测试,如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爬楼梯试验和 6 分钟步行试验。CPET 是运动负荷测试,能够反映患者氧转运能力,提供患者更准确的心肺有氧代谢能力的信息。运动测试的结果往往跟静态肺功能没有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峰值耗氧量、运动前后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等指标反映患者氧转运能力。术前 1 周内的爬楼试验可以较好地反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以及患者的预后。表现较差的患者应进一步接受规范化的心肺功能运动试验[55]。若运动试验检测过程中血氧饱和度降低幅度大于 15%,建议行支气管舒张试验[56]。

另外,呼气峰值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是用于肺功能评价的简易通气指标,又称最大呼气流量,是指呼气流量最快时的瞬间流速。该指标主要反映呼吸肌的力量以及气道的通畅情况,也可以反映咳嗽能力,用力依赖性强。其下降见于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若 PEF160 g/L、血细胞比容>60%,如无特殊情况(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常提示慢性缺氧。血生化检查中血尿素氮>7.5 mmol/L,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59];术前血清白蛋白降低(45 mm Hg,术后肺部并发症则增加。

3.1.5   其他辅助检查

胸部 X 线正侧位片和 CT 检查可评估有无气管偏移、桶状胸或气道狭窄和阻塞等情况。心电图可提示部分明显的肺功能障碍,如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电轴右偏、肺型 P 波、右心室肥厚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心脏扩大的患者,则对麻醉的耐受性较差。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应特别关注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于 LVEF 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