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硕 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版(下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raby情节分析 【袁世硕 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版(下册)

【袁世硕 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版(下册)

2023-05-13 17: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料有偿,仅展现部分知识点,需要请+主页个性签名V)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前中期诗文

1.台阁体

永乐以后,尤其是仁宗、宣宗时期,政泰人和,台阁体应运而生,成为文学主流。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其中杨士奇声名最著。台阁文人推崇欧阳修、曾巩,立足点是“羽翼六经”“发明圣人之道”,看重的是欧阳修文章“舂容详赡,和平典雅”的一面。

2.茶陵派

成化到弘治年间,因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而得名。代表作家有李东阳、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以李东阳为首。李东阳论诗重音韵、格调,“贵情思而轻事实”,主张向汉唐诗歌学习,以突破台阁体在诗歌内容和体制方面的限制。

3.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故又称“弘正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4.后七子

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举起复古大旗。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后七子在诗学谱系的选择上受前七子影响,也以汉魏古诗、盛唐律诗尤其是杜诗为典范,在七律一体上用力尤多。

5. 唐宋派

嘉靖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其中以归有光成就最高。唐宋派之所以选择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并非对秦汉古文表示不满,而是在重塑科举文风背景下的策略性选择。唐宋派从指导文章写作的角度立论,注重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因而更看重唐宋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尤其推崇欧阳修和曾巩。但唐宋派立足“法”“理”两个层面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其结果或因为过于强调“理”而由文入道,或因为拘泥于具体的“法”而流于模拟。

1.明初诗坛的“吴中四杰”指的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2.有“明诗冠冕”之誉的明初诗人是高启。

3.被刘基称为“当今文章第一”的明初诗人是宋濂,他的散文代表作是《送东阳马生序》。

4.明代台阁体代表作家中名声最著的是杨士奇。

5.明代茶陵派因代表作家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而得名。

6.“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明代前七子倡言的诗学主张。

7.李东阳是茶陵派的代表作家,李梦阳是前七子的代表作家。

8.明代“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9.明代“唐宋派”成就最高的文人是归有光,他的代表作是《项脊轩志》。

10.嘉靖三大家指的是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

第二章 明代文言小说

1.短篇小说集:“三灯丛话”

(一)瞿佑《剪灯新话》

1.恢复了唐人传奇取材于当下人生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宋元一度中断。对时代背景的交代,地点、年月、事件,非常准确。《剪灯新话》集中反映了元末明初战乱期间的社会生活,而士人阶层的遭遇又是其重心所在。

2.《剪灯新话》恢复了唐人传奇面向“无关大体”的浪漫人生的传统。

(二)李昌祺《剪灯馀话》

1.发挥道德训诫是《剪灯馀话》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容之一。

2.李昌祺重视风教,同时也对才子风情津津乐道。

3.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尽管李昌祺笔下的男女主角(女鬼或女神排除在外)风流缱绻,似乎无拘无束,但他们(尤其是她们)又同时是恪守道德操守的典范。

(三)邵景詹《觅灯因话》

1.从《觅灯因话》中的八篇小说来看,作者惩恶扬善的动机极为明确。

2.《觅灯因话》与白话小说关系颇深。大量被改编为白话小说。

2.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风格流变

依据其问世时间和风格流变,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李昌祺《贾云华还魂记》代表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虽以《娇红记》(元宋梅洞)为典范,却努力给男女主角安排一个团圆结局,还魂情节就是为达到团圆结局而设计的。

(二)吴敬所《钟情丽集》及弘治、正德间问世的吴敬所《龙会兰池录》等代表第二个阶段,大体依循《娇红记》轨辙,模拟痕迹至为明显。

(三)嘉靖、万历间的《花神三妙传》等代表第三个阶段,大量色情描写构成其显著特征,对《金瓶梅》这一类白话小说当有直接影响。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一)嘉靖元年本:嘉靖元(壬午)年(1522)年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24卷,是现存最早版本。又称“演义”本。

(二)叶逢春刊本:嘉靖二十七年(1548)叶逢春刊印《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十卷(现存八卷)。又称“志传”本。

(三)毛评本: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演义本”为基础,也吸取了“志传”本若干内容,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并作了详细的评点,增强了文学性和可读性,也加重了正统的道德色彩,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2.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的三国”聚焦于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国志演义》写曹操集团、袁绍集团和董卓集团之间的纠葛,聚焦于历史经验的总结,相应地削弱了道德评价的重要性。

列如:关于曹操的描写非常典型: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

(一)“智足以揽人才”

例证:曹操征乌桓而奖劝进者;袁绍官渡战后杀田丰。

(二)“智足以欺天下”

具体表现为两个侧面:表面的“忠君”和“爱民”

忠君: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始终未僭至尊之号。

爱民:官渡战后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

二、“民间的三国”以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基点

《三国志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描写,以民间故事为主体,其文化内涵的特征是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在明确区分“好人”“坏人”的基础上,又热衷赋予“好人”的“谋”“勇”以传奇意味、超人色彩。

(一)对道德化的情感满足的追求主要是通过尊刘抑曹表达出来的。

曹操复杂性格的核心是极端利己主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刘备是做极力推崇的仁君:“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重要人物。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才具不凡,出类拔萃。

(1)强调孔明是刘备之师。

(2)着力渲染孔明的名士风度。

(3)把“人谋”写成“神机”,把赋予智慧的诸葛亮塑造成神仙。

三、“掌故的三国”另具一种超越世事的情怀。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清初毛宗岗修订《三国志演义》,他有意在小说中增加了大量笔记片段。

对掌故的爱好基于一种饱经沧桑后的平易闲适的处世态度: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悠然品味那种儒雅而又充满情趣的日常生活。

3.从叙事角度分析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如何理解《三国志演义》的史家笔法)

(一)人物语言以理性化见长,而个性化程度较低。

(二)通常不对人物做直接心理描写

实录是对史家著录方式的基本要求。

(三)不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方式。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特点是:作者不再是全知的讲述人,他所讲述的信息是从小说中的某个人物那儿来的,而且只能从这个人物那儿来。

史家的写作以充分占有资料为前提,全知是他的权力,也是他的责任。

(四)“去瞽传诙谐之气”。

演义作者有意采用雅驯的语言,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宗旨,并力图表现元末明初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4.从叙事角度分析民间艺术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如何理解《三国志演义》的小说家笔法)

(一)大量采用并不影响历史进程的虚构情节。

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等。

(二)经常使用悬念手法,以造成神秘感和传奇色彩。

诸葛亮用计多采用悬念方式。一为锦囊妙计,二为“如此如此”。

(三)较多运用直接心理描写与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技巧。

1.心理描写:诸葛亮准备与东吴的孙权结盟,见到孙权时的心理描写。

2.限知叙事:刘玄德三顾茅庐

(四)努力追求诙谐的意味。

张飞的直率鲁莽和刘备的虚饰谨慎,孔明的聪明绝顶与鲁肃的绝顶老实。

5.论述《三国志演义》的创作特征。

史家笔法(见第3题)

小说家笔法(见第4题)

6.举例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义绝”关羽

(1)勇武: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

(2)义:华容道义释曹操。

(3)儒雅风度: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三国志演义》,作者是罗贯中。

2.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是《三国志演义》。

3.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

4.《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绰号,其中“卧龙”指的是诸葛亮。

5.“三绝”:“义绝”指的是关羽。“奸绝”指的是曹操,“智绝”指的是诸葛亮。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的开篇词,这首词的作者是杨慎。

7.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8.刘备身边的五虎上将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9.诸葛亮第一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役是“火烧博望坡”。

10.《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第四章 《水浒传》

1.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有什么区别?

(一)历史演义重在演绎历史事件,记述朝代兴亡;英雄传奇重在描写传奇英雄的事迹,渲染其勇武不凡的风采。

(二)历史演义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多有史实依据;英雄传奇则以民间传说为主,虽然其主要事件和人物也有一些历史的影子。

(三)历史演义多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结合的写法;英雄传奇则以纪传体为基本写作方式。

2.《水浒传》的主题和结构安排有何内在联系?

一、在情节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

《水浒传》的结构,其特点之一是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以表达批判现实政治的立场。

小说开头即写高俅对王进和林冲的迫害,正是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强调“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官是施事者,民是受事者。水浒传这样一个语义结构,给读者一个印象:世上的动乱(“反”)是坏“官”胡作非为的结果。

二、以强烈的悲剧性写出了宋江义军的结局。

《水浒传》的结构,其特点之二是 ,小说完整地写出了宋江义军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直至“魂聚蓼儿洼”的全过程,并以强烈的悲剧性揭示了义军的结局。

三、以列传体浓墨重彩地描写豪侠。

《水浒传》的结构,其特点之三是 ,小说对绿林好汉尤其是那些堪称豪侠的绿林好汉,多以列传体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并在描写中致力于豪侠精神的渲染。

(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代表人物:武松、鲁智深、李逵、石秀

(二)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

代表人物:晁盖、宋江、柴进

3.比较《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悬念手法的不同。

《水浒传》作者对悬念的兴趣建立在乐于和读者捉迷藏这样一种纯粹的小说家的心态之上,这就造成了《水浒传》悬念手法的广泛采用和生活化倾向。

《三国演义》经常使用悬念手法,以造成神秘感和传奇色彩。如诸葛亮用计多采用悬念方式,一为锦囊妙计,二为“如此如此”。

4. 具体分析《水浒传》与宋元说话中“小说”一家的血缘关系。

一、注重细节描写。

丰富而精彩的细节描写赋予了《水浒传》以浓郁的小说风味。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卓越成就

(一)善于从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如林冲。

(二)善于写出人物之间的区别。

李逵:粗犷中带有豪放、率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鲁达:粗中有细,其精细受感情支配的因素较多。

武松:粗中有细,其精细受理性支配的因素较多。

三、悬念手法的生活化

    《水浒传》作者对悬念的兴趣建立在乐于和读者捉迷藏这样一种纯粹的小说家的心态之上,这就造成了《水浒传》悬念手法的广泛采用和生活化倾向。

四、《水浒传》的叙述语言、描写语言和人物语言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白话长篇小说。

(一)在叙述上,以明快、风趣见长,常有评书的诙谐和节奏感。

(二)在描写上,以生动、准确见长,显示出精细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

(三)在人物语言上,以充分的个性化见长,众多好汉,各有其“声口”,各有其性情。

5.举例分析《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的卓越成就。

(一)善于从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

如林冲。

(二)善于写出人物之间的区别。

李逵:粗犷中带有豪放、率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鲁达:粗中有细,其精细受感情支配的因素较多。

武松:粗中有细,其精细受理性支配的因素较多。

1.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是《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

2.“智多星”吴用,也称为“赛诸葛”。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大事是智取生辰纲

3.“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武松。

4.马军五虎将: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

5.宋江“忠”呼保义,“义”及时雨,“孝”孝义黑三郎。聚义厅改为了忠义堂。

6.大闹野猪林鲁智深;大闹忠义堂李逵;大闹飞云浦武松。

7.《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史进,他的绰号是九纹龙。

8.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到半年时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这个人是高俅。

9.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10.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

第五章 明代戏曲

1.南杂剧体制有何显著特征?

其一,剧本结构自由,长短随意,一本可演多事;

其二,用曲可南可北,也可南北合套,南北曲混用间用成为普遍现象;

其三,不限一人主唱。南杂剧在内容上突出体现为文人心绪的宣泄,许多作品甚至采用了诗歌化乃至戏谑化、寓言化的笔法。

2.明传奇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1.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1)李开先《宝剑记》:抒发心内愤懑、化解胸中垒块的有感之作。

(2)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3)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作《鸣凤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

2.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1)高濂《玉簪记》:写书生潘必正与大家闺秀陈妙常的恋爱故事,被誉为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

(2)孙钟龄《东郭记》:是一部辛辣的讽刺剧,内容取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再汇之以王驩、淳于髡、陈仲子等人的事迹衍化而成。作者假托古人,揭露明代官场内幕的黑暗,兼吐胸间的不平之气。

(3)周朝俊《红梅记》:由两条爱情线索交织而成。一条线叙裴舜卿与卢昭容的婚恋关系,另一条线则写李慧娘与裴舜卿的生死之爱。

3.吴江派

明代以沈璟为盟主的一个传奇(戏曲)流派。由于沈璟是吴江人,这个流派因而被称为吴江派。主要作家有前期包括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等,后期包括冯梦龙、范文若、袁于令、沈自晋等。这些作家均遵循沈璟的理论主张,严守格律,曲辞本色,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

4.“汤沈之争”

汤显祖的剧作在当时曲坛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但其剧作不便于昆曲演唱,引起吴中曲家沈璟等人的批评,并纷纷加以改编,这让汤显祖大为恼火。

沈璟改编汤作,一是认为汤显祖剧作的文辞不合音律,不便演员演唱;二是认为汤显祖过于逞才,文辞过于藻饰,语言不本色。

1.明中期杂剧作家徐渭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四篇作品组成,分别《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2.明中期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以及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作的《鸣凤记》。

3.内容取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明传奇是孙钟龄的《东郭记》。

4.明代传奇流派吴江派的盟主是沈璟。

5.明代戏曲界著名的“汤沈之争”中的“汤”指的是汤显祖,“沈”指的是沈璟。

第六章 汤显祖

1. 为什么说《牡丹亭》是一首“至情之歌”?

(一)生死至情

汤显祖以超常的生命意识表达了对男女至情的礼赞:生者可以因情而死,死者可以缘情而生。   

(二)主人公杜丽娘之至情

杜丽娘那不知所起的情实际上源于她那长期被忽视、被遮盖的生命欲求。父母、老师他们都忽视了杜丽娘体内萌动的性爱欲求,认为女孩子哪晓得男女之事,甚至连杜丽娘在衣服上绣鸳鸯都加以禁止。游园发现了自然之美,也发现了自身之美,生命欲求勃发如春。

(三)借助特殊结构发出人性的绝唱

《牡丹亭》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借助人间——阴间——人间(现实——理想——现实)这一结构发出了人性的绝唱,将“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情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梦境和鬼境中,汤显祖获得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2. 简述《牡丹亭》的人物性格冲突。

(一)全剧冲突的正方

1.杜丽娘

(1)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

(2)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

(3)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2.春香

小丫头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3.柳梦梅

书生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以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

(二)全剧冲突的反方

1.杜宝。

(1)代表顽固不化的封建统治阶级。

(2)对女儿严格要求,但对官位尊严的重视胜过父女之爱。

2.陈最良:代表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

3. 简述《牡丹亭》的情理之争。

(一)情胜理:汤显祖之所以借助鬼来“为情作使”,是因为在鬼的世界里,抒情主人公可以凌驾于现实法则、现实情理之上追求至情。

(二)理胜情:一旦从梦中醒来,一旦从阴间归来,汤显祖就不得不让笔下人物遵守现实的法则。

《牡丹亭》在人性层面和伦理层面均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4. “临川四梦”之比较

(一)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曰政治问题戏。

1.儿女风情戏:

(1)以单向型或双向型的爱情中人为描摹对象,如霍小玉对李益是单向恋爱,杜丽娘与柳梦梅是双向恋爱。

(2)女性占主体地位,男子相对处于从属地位。

2.政治戏:男子占主要和绝对位置。

(二)从审美倾向上看,风情戏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

(三)从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上看,汤显祖的风情戏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而政治戏则反映出矫情、无情的可憎可恶。

(四)从曲词风格上看,汤显祖的风情戏妙在艳丽多姿,政治戏则显得尖锐深刻。

1.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誉的明代传奇作家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柳梦梅和杜丽娘。

2.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3.汤显祖第一本完整的传奇作品是《紫钗记》,该作品主要以唐传奇《霍小玉传》为本事,写李益与霍小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4.“临川四梦”中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的是《南柯记》。

5.“临川四梦”中本事源于唐沈既济传奇《枕中记》的是《邯郸记》。

6.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第七章 《西游记》

1.如何看待《西游记》的政治内涵、宗教内涵和哲理内涵?

一、《西游记》的政治意涵

《西游记》是一部可以从政治角度加以阐释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政治的种种情形。

(一)涉及的人间国度,所用多为明代官职,国王又多为宠信道士的昏君,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嘉靖皇帝。但并非有意影射。

(二)《西游记》的作者不是一位整天板着脸讥弹时政的作家,如果《西游记》中确有讥弹时政的意味,那也是妙手偶得,并非刻意为之。

(三)《西游记》对人和妖怪采用不同的伦理准则,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志怪惯例的继承,另一方面也确能引发读者关于现实生活的丰富联想。

二、《西游记》与佛道二教的关系

(一)与道教的关系

《西游记》在流传过程中经历过一个被全真教化的环节。

首先,《西游记》运用了不少道教丹道学的名词术语,如:大道、元神、金公、木母、心猿、意马、外道、正法等。

其次,《西游记》中不少诗词韵语,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道教丹道学的内容。

其三,《西游记》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中心的道教神权系统。包括天庭、龙宫、幽冥界、地仙等。

其四,《西游记》中穿插了不少道教修炼方法、神仙法术、宗教仪式等描写。

(二)与佛教的关系

不仅存在大量的佛教内容,而且明显表现出扬佛抑道的倾向,小说中几乎没有好道士。

1.孙悟空出身道门而皈依佛教。

2.小说多次写到佛道之争,如车迟国、比丘国、灭法国等,而正义总是在佛教一边。

三、《西游记》的心学色彩与哲理意味

《西游记》还是一部可以从哲理角度加以阐释的小说,与“求放心”相关的术语、诗词、情节等比比皆是,心学色彩颇为鲜明。

(一)心学色彩:

1.《西游记》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正常秩序;客观上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2.想通过孙悟空形象宣扬“三教合一”化的心学,基本思想:“求放心”“致良知”,即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

3.小说选用“心猿”这一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作为孙悟空的别称,表明作者把孙悟空当作人心的幻相来刻画。

4.全书内容构架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行取经成正果。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

(二)哲理意味

《西游记》写《多心经》,突出它对心性修炼的启示作用,注重的是人生哲学,它的作用在于引导人控制欲望等种种杂念,单纯地生活,毫无懈怠地修行。

2.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西游记》“以文为戏”的风格。

幽默诙谐的游戏风格

(一)《西游记》不乏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但在一种戏谑性的氛围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部轻喜剧,以过于沉重的心态来读会造成理解的隔阂和失误。

比如第三十六回,唐僧向宝林寺僧官借宿,僧官不允,还训斥了唐僧一顿;悟空去借,僧官满口答应,唯唯诺诺:

(二)吴承恩对戏谑性风格的偏爱,在塑造孙悟空和八戒时表现得格外明显。

孙悟空是作者喜爱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作者为他设计一副可笑的面容。

只见行者撞进来了,真个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3.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例分析《西游记》形象塑造的特色。

《西游记》亦幻亦真的特点在塑造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时的体现。

1.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1)物性:作为某一动物(猴子和猪)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2)神性:动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本领,具“神性”,从“真”转为“幻”;

(3)人性:赋七情六欲,将二者人化,将“幻”与更深层次的“真”融合,具“人性”。

2.把两个形象置于日常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刻画复杂性格。

(1)孙悟空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如言谈中时见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但主要作为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超越凡人感官欲望。

(2)猪八戒更像普通人,更具人情味。

本性憨厚、纯朴;除妖勇敢。

食、色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过多计较个人得失,缺点往往出于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

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猪八戒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进步的重要标志。

4.简述《西游记》的结构特色

《西游记》的情节是游记性的,行动和奇遇构成其主体部分。由于各个故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许多短篇或中篇的串联组合。但这一百回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一,唐僧师徒四人的活动贯穿全书始终,他们一直处于故事的中心。

其二,各个不同故事的主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如“智擒红孩儿”中的红孩儿和“路阻火焰山”中的铁扇公主、牛魔王。

其三,小说很注意情节的前后照应。

5.简述《西游记》的语言特色

1.韵散相间的语言:它往往在描写人物交锋前用韵语表明双方身份,交手后用韵语渲染紧张气氛,而在一般情况下则用散文,有张有弛,颇合所谓劳逸相参的“文武之道”。

2.其叙述描写语言,明快诙谐,带有浓郁的作家个人的色彩。

3.其人物语言,虽然因大多数神魔被漫画化而难以做到个性分明,但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的口吻却颇见性情。

(1)孙悟空:桀骜不驯,具有反抗精神。

(2)猪八戒:贪财贪色,憨直可爱

6.神魔小说可以大体分为哪几种类型?

第一种以对立双方的斗法为主,写法宝,写神通,侧重于想象的神奇。其代表作为《封神演义》。另有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无名氏《混元盒五毒全传》等。

第二种以发挥象征性寓意为主,借神魔题材表达人生哲理。其代表作为董说《西游补》。

第三种的特色是:玩世不恭,借题发挥,指斥世俗,抨击邪佞,洋溢着突梯滑稽的诙谐趣味。其代表作为刘璋《斩鬼传》。

第四种风格类型是神魔小说、人情小说及其他小说类型合流的产物。其代表作为李百川《绿野仙踪》。

1.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它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

2.唐僧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投胎作状元陈光蕊之子,出家后法名玄奘。

3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

4.猪八戒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误投猪胎,曾占云栈洞为妖。

5.《西游记》中的沙僧也叫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在流沙河为妖。

6.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

7.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9.机智灵活、疾恶如仇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猪八戒,忠诚老实、勤勤恳恳沙僧。

10.《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第八章 《金瓶梅》

1. 在明代“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题材选择有何特色?

一、细致地再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和家庭关系。

《金瓶梅》假托北宋末年为时代背景来反映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生活。它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敷衍开去,以西门庆的生活史为中心线索,向四面八方伸展,“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

(一)以潘金莲、李瓶儿的矛盾为核心的妻妾争锋;

(二)以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为中心的纵欲生活;

(三)以西门庆为中心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交生活;

(四)以吴月娘为中心的宗教生活。

二、对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西门庆钻营趋奉,交结官府,谋取更大利益。通过贿赂权要获得官职,以权谋私,官商结合,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还用其他手段聚敛钱财。

三、作者以洞察隐微的目光写出了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和市井无赖,小说一一展现了他们的可怜、可恶、自轻自贱。

潘金莲:没落时代的“恶之花”。

应伯爵:西门庆的帮闲篾片。

四、《金瓶梅》作为第一部长篇人情小说,也插入了当时通俗小说常有的教导人生勿贪酒色财气的话语,还试图把小说所叙人事放进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中,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应付严正世论的态度而已。

如在西门庆纵欲身亡时插话说:“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西门庆自知贪淫乐色,更不知油枯灯尽,髓竭人亡。”但作者又经常十分露骨地描写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性生活,还不无欣赏之趣,这就构成了道德与情趣的不协调。

2.《金瓶梅》和《水浒传》都写了武松、西门庆,两部小说的处理有何不同?

《金瓶梅》去英雄化,裸视现实人生

第一,在《水浒传》中,武松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这两个情节与他景阳冈打虎的经历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武松勇武不凡的形象。而在《金瓶梅》中,打虎的神威被淡化了,武松误杀李外传,西门庆买通官吏,将他发配到孟州道。后来设计诱杀潘金莲,也不见其刚强勇猛之气了。

第二,武松的社会关系在《金瓶梅》中被有意做了调整。迎儿由武大家的小婢转变为武大的女儿(武大前妻所生),即武松的亲侄女。

第三,西门庆在《金瓶梅》中的声威远远高于他在《水浒传》中的声威。

3. 具体分析《金瓶梅》的讽刺技巧。

《金瓶梅》作为第一部长篇人情小说,虽然仍时常穿插作者的议论和评断,但注重呈现、注重白描的特点已相当突出。

小说对人物的讽刺主要是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含蓄而生动。

4.《金瓶梅》之后,人情小说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值得注意的动向?

首先是大量笔墨纯净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诞生,如《平山冷燕》《吴江雪》《玉娇梨》《好逑传》等;

其次是大量艳情小说的出笼,如《绣榻野史》《肉蒲团》《巫山艳史》《桃花影》等;

其三是相当一部分世情书具有浓郁的说教意味,如《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

第九章 晚明诗文

1. 公安派

晚明,因袁氏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袁宏道是公安派首要人物。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反对“粉饰蹈袭”,钟情于“本色独造语”,其思想渊源是李贽的“童心说”。

2. 竟陵派

晚明,稍晚于公安派,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得名。代表人物锺惺、谭元春。诗学主张一方面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诗的重心,努力弥合“朴厚”与“性灵”,以革除前后七子的因袭之弊;另一方面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以“凄清幽独” “幽深孤峭”救正公安派“牛鬼蛇神,打油定铰,遍满世界”之弊。“诗为清物”“诗为活物”等论说,构成了竟陵派“性灵说”的主要内容。钟惺认为,作诗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不学古的问题,而是“求古人真诗所在”。诗歌特色钟惺、谭元春作诗,喜用“幽独”“清”“幽”“深”“寒” “孤”“残”等字眼,喜写月夜、寒冬、野岩等时地、景象,境界狭小、凄苦。

3.袁宏道和张岱小品文的主要特色

(一)袁宏道的“性情文字”

在袁宏道所津津乐道的若干话题中,“趣”“韵”是比较醒目的两个。袁宏道所说的“趣”“韵”,摆脱了“理”的束缚,摆脱了社会身份的讲求,它是由名士风流衍生的一种情调,一种特别适合于用小品文来承载的情调。

袁宏道好游山水,他的山水游记也写得别具风采。他在山水游记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把山水题材的古文改造成了小品。山水游记在他手中变得随意了,轻快了,不衫不履,自成风致。

(二)“别有气象”的张岱

张岱的前半生以“豪华”为基调。明亡以后,他追忆早年的经历,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叙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陶庵梦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所说的那些繁华往事。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那无尽的感愤和对故国的一往情深。

4.晚明小品文在明清时期评价不高,到了“五四”以后被认为是明代散文的代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一)晚明小品文在清代评价不高。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下,晚明小品文引起广泛关注,得到好评,进而确立了其历史地位。

(三)晚明小品文因为逾越了传统古文的矩矱,所以在清代一再受到批评;也正因为晚明小品文不守古文的矩矱,它与现代美文之间,就有了更多可以沟通之处。

1.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首要人物是袁宏道。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晚明公安派诗学的核心。

3.晚明竟陵派的代表作家是锺惺、谭元春。

4.晚明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张岱。

5.晚明古文《五人墓碑记》的作者是张溥。

第十章 明代话本小说

1.简述“三言”的内容特色

1. 广泛描写社会生活,对官场黑暗面的揭露尤为触目惊心。

2. 描写情爱婚姻。这类作品在“三言”中成就最高,数量也较多,其中包含着新的社会意识。

3. 反映市井细民道德标准。冯梦龙关注下层市民生活,赞美人与人之间的信义和友谊,谴责背信弃义的不道德行为,这类作品体现出明代中叶以后的时代特征。

4. 展现下层文人生活,其中一些作品具有漫画意味。冯梦龙才华横溢,醉心科举,却考场失意,仕途坎坷,这使他对文人士子的命运和科举制度的缺陷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简述“三言”的艺术特色

1.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长于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

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2. 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如莘瑶琴、杜十娘等。

3. 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特征明显。

3.简述“二拍”的内容特色

(一)公案题材的作品。“二拍”对吏治腐败的批判集中在为数不少的公案小说中。

(二)婚恋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瑕瑜互见。一方面,尊情重欲,背离传统的婚恋观,为晚明文学增添了新光彩;另一方面,作者写“情”往往和“欲”联系在一起,从“欲”的方面去表现“情”,这就容易使作品滑到色情的轨道,产生不良影响。

(三) 以商人及其经商活动为重心的作品。与“三言”相比,“二拍”对商人经商活动有更加具体的描写。

1.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

2.明代话本小说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三言”“二拍”,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3.“三言”指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

4.“二拍”指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

5.清代流传最广的话本小说选本是《今古奇观》。

 

清前中期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

1.梅村体

2.简述王士禛的神韵诗风

3.简述纳兰性德词的思想内容

4.简述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1. “一人永占”

2. 《笠翁十种曲》

3. 如何理解《长生殿》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

4. 简述《长生殿》的结构艺术。

5. 简述《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6. 如何理解《桃花扇》的历史反思和征实原则?

7. 如何理解《桃花扇》表现出的国家至上观念?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1.仿造型续书

2.后续型续书

3.如何理解《醒世姻缘传》作者命意与文本内容的悖论?

4.如何理解李渔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

1.论述《聊斋志异》创作的基本特征。

2.论述《聊斋志异》中狐鬼故事的社会人生意蕴。

3.论述《聊斋志异》的艺术创新。

4.简述《聊斋志异》的创作方式

5.简述《聊斋志异》的小说类型

6.《聊斋志异》对世情的观照和人生的思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新鲜的“古文”?

第五章 《儒林外史》

1.《儒林外史》对科举制下文人腐败的揭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论述《儒林外史》中正面形象的人文内涵

3. 论述《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

4. 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1. 如何看待《红楼梦》后四十回?

2.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3. 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4. 结合作品分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第七章 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

1.简述沈德潜、翁方纲的诗论

2.性灵派

3.如何理解袁枚诗歌创作的二重性?

4.常州派

5.桐城派

6.弹词

晚清文学

1.如何理解龚自珍诗歌的现实性和抒情特色?

2.简述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色

3.《己亥杂诗》

4.列举晚清古典小说畸变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

5.诗界革命

6.小说界革命

7.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