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速还是精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k47全自动还是半自动 射速还是精度?

射速还是精度?

2024-07-13 05: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古至今,人们都想在敌人接触不到的地方,毫发无损地歼灭所有的敌人。但是,在冷兵器时代,人类掌握的远程武器——弓箭——实在是精度有点感人。无论是神话中的后裔射日,赫拉克勒斯射杀三头巨人,还是中古时代的养由基百步穿杨,吕布辕门射戟,那须与一船中射扇,神箭手永远是大英雄一级的人物。(顺带一提,波斯神话的大英雄也是一名神箭手,以生命发出一箭,划断了两个国家的恩怨)。为了解决弓箭精度不足,大家也只能用“射速取代精度”,以万箭齐发替代精确狙击,覆盖对手的阵线,取得远距离杀伤力。这种“弹幕射击”在古代克制骑兵相当有效,无论是汉代李陵用劲弩坚守车阵,还是百年战争英国三大胜利,都是用密集的弓箭大破对方猪突猛进的骑兵。这一现象直到圣女贞德时代的板甲重骑兵才得以逆转。

阿金库尔战役英军仅以不足五百人阵亡就击杀了上万法军骑士,主要归功于长弓手的密集箭雨打乱了法军毫无章法的突击,之后法军自相践踏而惨遭覆灭三十年后,钣金甲已经成为欧洲重骑兵的标准配备,凭借圣女贞德带来的强大的凝聚力,法军板甲重骑兵最终冲破了英国长弓手的阵列,取得了百年战争的最后胜利。从此之后,英国也宣布不再使用长弓,欧洲开始迈进全火器时代

虽然弓箭战败给了铠甲,但那是矛与盾之争,而非火力覆盖和精确打击的博弈之争。火枪出现后,最开始也是精度不济,被迫同样采用密集排射的手段增强近战威力,当时各国主流战法就是在刺刀冲锋前以滑膛枪猛烈排射二到三次,然后展开密集的刺刀冲锋。

为了保持火枪队列保持整齐,欧洲启蒙时代的步兵会跟随战鼓的鼓点前进,现代中国步兵的分列式齐步走每分钟116-122下即来自于腓特烈大帝时步兵野战行进速度,当时此速度是欧洲第一,很容易让普军采用斜线战术包围指挥混乱的法国、奥地利军队

当然这种战术也不是百战百胜。火枪密集射击在面对机动性不足的敌军(如洛伊滕会战指挥混乱,训练低劣的法国军队),或占据有利地形的战斗中(如长蓧之战)都有很好的效果,但面对拥有良好机动性的部队(如拿破仑的骑兵纵队战术),或者极其接近的步兵刺刀攻击(如喊出“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的苏沃洛夫式刺刀突击)时,火枪密集射击也不顶用。因此,大家经历了弓箭时代和火枪时代密集射击的失败后,开始奋力转向能进行远程精确火力杀伤,的步枪和“某种能够自动发射的远程火枪”的研发。而这两武器,终于在19世纪后半段出现了。弹仓式栓动步枪,以及马克沁机枪,彻底改变了人类野战形态,也彻底将骑兵逐出了正面战场。

日俄战争中,日本名将秋山好古成功使用机枪战术击败哥萨克骑兵,从此重机枪成为了骑兵的丧钟

因此,这就要开始进入本文的主题:一战以来,步兵轻武器在精度和射速之间的取舍。

该内容可以结合本人上两篇一起阅读。

知识回顾:步枪长度、精度与后坐力的相互联系

在上一篇《步枪长度变迁》中,笔者讲述了步枪长度与子弹精度、后坐力的联系。步枪的能量供应是由定装弹的发射药产生的,是一个恒定值,由于火药膨胀速度不变,随着子弹运动轨迹增加,枪膛内空间增大,火药的膛压也不断下降,因此子弹在枪管内是一个加速度不断下降的加速运动。在子弹出膛后,剩余未参与推进的火药气体的动能和内能就会以枪口焰形式消散到大气层中,形成枪口暴风,同时产生枪口跳动力矩。因此,在枪机结构一样,缓冲器一样的情况下,枪管越长,火药内能转化为子弹动能的比例越高,子弹初速越快,枪口焰越小,枪口上跳和后坐力也会减少,这就是长管枪械更适合远距离高精度射击和自动射击的原理。

根据上述原理,机枪一般都是长枪管武器

尽管长枪管有着诸多好处,但长枪管却有两个致命的缺陷——重量和尺寸增加了。长度和重量的增加,使得长枪并不适合在狭窄空间使用,也不适合背负更多的子弹。而一旦使用短枪管的自动步枪,根据上述能量转化公式就可得出,因为火药动能并未全部转化为子弹动能,其后坐力和枪口抖动都会急剧增加,所以使用短枪管武器要不忍受后坐力的上升和精度下降,要不就只能采用威力更低的子弹(如冲锋枪采用300-700J手枪弹,突击步枪采用1300-2200J中间威力弹药),这样一来有效射程就会相比使用全威力子弹的长步枪短很多。

手枪弹冲锋枪对单体目标有效射程30-50米,对于密集敌人可达200米,中间威力弹药突击步枪有效射程300-400米,最大可达600-800米,而标准步枪可达400-600米,加装瞄准镜可达800-1000米。

同时,受制于视野限制,就算是长枪管带来了很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但由于人的肉眼极限,想要在1000米距离上精确杀死一个班的敌人并不容易。所以,就算是长距离连发的重机枪,在一战后各国放弃了密集的步兵线列战术后,也很难以像一战那样快速收割敌方步兵。

最后,连发武器会带来严重的后勤压力。

看过我上一篇后勤学的同学应该知道现代战争比的就是谁后勤好。由于战地环境多变,战场后勤补给随时可能中断,意味着士兵在离开补给站后就要很长一段时间依赖于手中取得的弹药。现实中的突击步枪,冲锋枪每分钟射速都在600发以上,但由于人体背负能力和后勤供应有限,就算你有一把一分钟射速900发的PPSH41,你能够背负的弹药也不会多于200发(通常是1个71发弹鼓和3个弹匣,以及部分散弹)。士兵们为了节约子弹,现实中大部分都只会在近距离阻断对方冲锋时进行全自动射击。

因此,虽然在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都配备了自动步枪,但是由于各国战术思想不同,双方对自动武器的定义和使用也不尽相同。

西方国家:精度优先,射速其次

得益于优秀的机加工能力和专业化职业士兵的制度,大部分西方国家既能做出高精度的枪管,也能培训射击术良好的士兵。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相当讲究“科学”后勤,士兵们的弹药配备是经过高度统计学筹划得出的最佳数据,所以西方国家从一战以来就很重视步枪的精度,而全自动射击的要求并不高。因此,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非常喜欢“远程高精度步枪+弹链机枪”的组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二战时代的步兵班组(见本人上一篇专栏)。在这样的情况下,步兵班会围绕班用机枪展开,由机枪负责压制敌方密集冲锋的兵力,其他人除了负责指挥和压制近距离冲过来目标的班长持有射程较短的冲锋枪外,大部分士兵都只是用栓动步枪解决零星冲来的敌人。这样一来,步枪手就不需要背负特别多的弹药,可以腾出空间携带其他物资。

二战德国步兵班(前期)编制,虽然只有1把机枪的自动火力,但由于MG34/42出色的压制能力,现实中并不比全部都用PPSH41的苏军步兵班远距离压制火力差美军是二战最不愁后勤的部队,但是他们也同样让大部分步兵持有半自动步枪,只有少量装备全自动冲锋枪和BAR自动步枪,以提升中远距离火力效率

时间进展到冷战时代,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也大部分采用了突击步枪,但是他们对于远程精度射击的考虑一点不减过去。这主要是在冷战环境下,西方国家处于战略防御态势,需要用各种武器将苏联钢铁洪流阻断在冲击之中,然后再利用欧洲的地形展开阵地战,这时候交战距离往往在400米以上,此时可以利用7.62*51半自动步枪对苏联步兵展开有效杀伤。

G3 半自动步枪和MG3机枪(7.62*51的MG42)的联邦德国部队是北约最前沿第一道防线

在当代美军步兵武器配置中,除了在伊拉克等地的乘车部队采用短枪管的M4A1卡宾枪外,大部分美国本土部队仍然以只能三点射的M16A4为主要火力,在阿富汗还因为山地作战而装回了M14 EBR步枪。

美国本土部队以M16A4训练因遭遇战较多,且伊拉克多为城市作战,所以伊拉克驻军采用较多的M4A1全自动卡宾枪

苏联/俄罗斯:射速为主的班组轻武器配置

在二战以前,苏联也是传统的栓动步枪为主的步兵配置。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装备和人员在头两年损失过大,苏联无力生产大量高标准长枪管,同时也没有时间培训远距离精确射击的射手。因此,苏联采用了非常应急的装备制造和人员训练计划——大量生产和装备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因诸多原因成为了苏军里最受欢迎的冲锋枪。首先,PPSH-41结构简单,采用开放式枪机设计,其零件生产难度低,适合大量生产;第二,PPSH-41采用的7.62托卡列夫子弹可以兼容莫辛纳甘步枪的缠距,因此在41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苏联经常把库存的莫辛纳甘09./30式枪管一分为二,作为两把PPSH41的枪管供应,这加快了枪管的利用率;第三,7.62托卡列夫子弹比起母本7.63毛瑟弹(即C96)采用了高膛压发射药,在采用木托的PPSH-41上可以实现50米的精确射程和200米的密集杀伤射程,在斯大林格勒、基辅和柏林等城市作战有着非常恐怖的弹幕。后期,苏联还为坦克集团军配备了冲锋枪营,一个营全部步兵都配备冲锋枪,作为坦克骑兵使用。由于坦克机枪弥补了冲锋枪射程不足的问题,使得冲锋枪兵能够快速通过敌方步枪和机枪有效射程,进入适合冲锋枪发挥的近战战场。

苏联坦克骑兵经常清一色配备PPSH-41冲锋枪

二战后,苏联的坦克骑兵战术被机械化步兵战术替代。而机械化步兵的核心装备自然是步战车,苏联步战车战术在本人这两篇文章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阐述。

因此,苏联由于处于战略进攻态势,并且步兵大部分时间都使用载具移动,真正进入战场只需要负责300米以内的作战,所以苏联步兵通常配备射程300-400米的AK系列突击步枪,训练也包括中国和欧洲很罕见的行进间突击步枪扫射。在81军演纪录片里有很明确的体现。

中国: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精度射击优先战略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了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接着又因为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而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武器工业发展极为缓慢,装备极度稀缺,尤其是子弹更加短缺。整个八年抗战,中国消耗的弹药不过八万吨,这还不如苏联巴格拉季昂战役的五分之一,柏林战役的第一天发射量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军队建军以来就秉持着“艰苦奋斗”的传统,爱惜子弹如爱惜生命。玩过《决战朝鲜》的朋友也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候中国军队仅携带7天战斗量子弹粮食作战的艰辛。

志愿军在人数,装备,弹药,食物,衣物全面处于下风的状态下击败了联合国军,将其打退到三八线,创下历史罕见战绩

建国之后,随着156工程开展,我国逐渐摆脱了“万国造”(但现实中38式步枪,民24式重机枪和ZB26仍然在2000万民兵中服役到1976年),开始了正规兵器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枪械制造和弹药生产都是大机器重工业,并不像手榴弹,火箭筒等易于量产,所以中国整个前30年,在一直以军备建设为发展重心的发展模式下,生产的轻武器及弹药比起美苏仍然相当有限。

由于63的不可靠,79对越自卫反击战仍然是回归了56式枪族,而那时候中国全国列装的56式冲锋枪(AK-47)却不如援助越南的56式多,可见56式冲锋枪在前三十年生产量是非常少的

根据一篇已经公开的2009年专业文章,中国直到2009年时,武器弹药生产效率仍然远低于欧美水平。

目前,我国枪弹和中小口径炮弹的弹药装配技术水平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我国枪弹装药装配生产仍然沿用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采用各工位自动专机技术的成批生产方式。而美国则采用多头快速转子技术的连续生产方式,其枪弹生产效率和发射药装药质量高得多(美国为 1200 发/min,而我国仅为 100 发/min)。

我国小口径炮弹装药装配生产大多采用手动或半自动专机由人工参与完成,生产效率低、生产线上待制品与人员多而混杂、安全隐患严重。全自动装药装配技术尚未完全突破,生产节拍现只能达到每分不超过 10 发。与美国 G&W 公司设计的 20、25、30、35 mm 弹药装药装配转子自动线每分生产 600 发的先进水平相比,相差很远。

——我国弹药装药装配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马云富,兵工自动化,2009年9月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士兵必然不可能像前苏联那样抱着机枪下车就开始扫射,而是延续了接近一百年来的老传统——“充分发挥近战和夜战的优势”。说白了,就是拉近距离,提升精度,降低对方反击火力效率,让子弹的消耗降低到最少。这种出于节约弹药的近战和夜战,比起美国“斩首行动”的夜间精确打击,和苏联“机枪冲锋,炮兵上刺刀”的近距离火力覆盖都要逊色一个等级,完全是出于现实中弹药和后勤的短板而不得不采用的被动之举。

值得庆幸的是,军改以来,我国军队在后勤补给,弹药供应方面取得了十足的成绩。

军改以来,我军在野战食品采购,供应和使用环节大幅进步,大幅降低了野外补给难度弹药生产和训练使用量大幅提高,让火力不足恐惧症进一步减弱

因此,一个国家的轻武器在射速和精度方面的取舍,并不单单因各国对预设战场环境、步兵及装甲部队协同战术的看法不同而异,还有很多后勤、装备生产领域的客观因素限制,望各位军迷讨论话题时,不要先入为主的带入“美国步枪打三点射是思维落后”,“苏联AK-74射程短是枪械设计失误”等成见,而要系统观察这些国家的战场环境 ,战略战术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各种特点,才能得出冷静客观的结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