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Kostolom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下)​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下)​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特点:

1)政治上,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皇权很强大,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2)军事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军队强大,武器先进,大力推行对外扩张,扩充疆土。同时,希拉克略改革后,在全国实行军区制,使全国都处于军事管制下。

3)宗教上,教会的发展受到遏制,产生了圣像破坏运动,教权远不能对皇权造成威胁。但宗教仍对人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就使宗教成为拜占廷帝国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4)经济上,小农经济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工农业非常发达和稳定;手工业分为官营和私营,较少受奴隶制产生危机的影响,较为发达;国内外贸易发达,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各种商品。

(2)历史地位:

1)拜占廷虽然不断受到蛮族入侵的冲击,但其文明最终保持下来。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又对东欧其他国家和民族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这些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2)拜占廷还是东方和西方、欧洲和亚洲交流的桥梁,对于促进双方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拜占廷文明光辉灿烂,是历史的一块瑰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 简述日耳曼人社会的特点。

公元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的生产力相当低下,农业不重要,仍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那时,日耳曼人还没有定居,没有奴隶,由氏族首领主持公务,战争时期则选出握有生杀大权的军事首长,还是十分完整的氏族社会。土地是由公社共有的,再按贵贱分给个人,但已经不是平均分配了。森林和荒地仍属公社共有,没有分配。耕畜和住宅已经归各家私有,不再是公共财产。

150年后,日耳曼人停止流动,出现定居和村落、木头房子。农业进步,只种谷物,还没有菜园和果园。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以兽皮为衣,有轻便的铁制武器。部分地区使用罗马货币进行交换。

公元1世纪,大多数日耳曼部落形成军事民主制,并出现了按地域关系组成的大家族公社,称“马尔克”。公社成员有简陋的房子和独家院子,几家毗邻形成小村庄。日耳曼人的居民点相当小,一般约有200个居民。大家从公社那里分得土地进行农耕,产品归自己所有。

日耳曼族地区商业有所发展,经济自给自足,手工业发达。日耳曼人没有货币,他们之间的贸易以货物交换为主。最重要的货物是牲畜。

5. 简述英国亨利二世司法改革。

(1)背景:

亨利二世继任英格兰王位的时候,英国刚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史蒂芬乱世, 贵族间的分裂引发内战, 英格兰陷入无政府状态, 王权的威信丧失, 教会特权恢复,律退回到了如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般的状态。高级贵族凭借自己的特权肆意欺压中下层贵族和民众, 为争夺土地权力而私战; 而法律却分散软弱,无力保护受侵害者的权利。这一方面暴露了原有体制建设上的弊病,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们寻求强有力的统治者和统一的法律制度。在这种背景下,亨利二世进行了全面的政治改革, 对英国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司法改革对英国法律尤其是就英国普通法传统形成的影响最关键。

(2)具体措施:

1)王室法院系统的建立和巡回审判的制度化。(亨利二世建立了由王室法官组成的长期的中央法庭,1176 开始,巡回审判已经变成了一种对全国所有州郡进行巡视的正式制度。形成了一个由王室中央法庭到在地方上的巡回法庭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王室司法组织体系,这为王室与其他力量在司法管辖权的竞争中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也对普通法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2)令状制度的司法化和诉讼形式的改变。(亨利二世改变了司法活动中令状的形式和性质,同时他扩大了在司法中运用的令状的种类, 形成了司法化的令状制度,样令状制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普通法的形成, 它体现在通过新的令状的设立不断为王室司法管辖开辟新的领域,使得王室法庭和王室法官能在日渐扩大的管辖范围内不断的形成统一的法律原则)

3)陪审制的引入和审判模式的改变。(亨利二世确立了在民事刑事案件中的陪审团的地位, 当时的陪审员(一般为12个人)起着证人和公讼人的双重作用。这样, 陪审制在民事和刑事的诉讼中都得以使用。能得到民众的欢迎,有利于加强王权和普通法的发展。

(3)影响:

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巡回法院制度的建立、令状制度的司法化、陪审制度在诉讼中的引入和发展,这三项核心措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英国普通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 简述中世纪西欧城市与王权的同盟。

(1)14、15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王权日益增强,因为王权实际上已扩展为以教士、世俗封建主以及城市上层市民三个阶层为基础。市民的力量起初微不足道,只注意城市的利益,当工商业和国外政治的发展使市民的利益超出本城市范围后,他们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这是14、15世纪西欧城市与王权同盟的表现。

(2)市民在政治上逐渐兴起,是城市与王权的关系日益密切:

1)工商业的发展是城市星罗棋布,市民人数增多,国王日益重视城市市民。上层市民甚至成为国王和大封建主经济上的依靠。

2)市民操控城市的政局,左右城市政治倾向,并以出席等级会议、担任国王官吏等形式加入政府,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国王为首的封建政府最重要的官吏来源之一。

(3)到15世纪,不少以商人为主的上层市民已走上“贵族化”道路,为国王服务,从而获得贵族封号,市民与封建王权同盟进一步加强。

7. 简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的内容与特点。

(1)特点: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的契约关系。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

(2)内容: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土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地方的权利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利,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利。追究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因素:罗马文明、日耳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层层分封、封建等级制度体系森严,政(国王的世俗权利)教(天主教会的教权)冲突激烈,教权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

8. 简述中世纪西欧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1)法兰克建国初,普通法兰克人还是自由农民,国王以法兰克自由农民聚居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为单位分配土地,在土地上经营农业、兼营畜牧,使用耕牛犁地。

(2)10世纪起,西欧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重犁、三田制、荒地的开垦为其标志。

(3)1)9-13世纪是封建庄园的兴盛时期。9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土地所有权归领主所有,并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2)中古西欧农业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得以长期保留。

(4)1)13世纪农村经济的繁荣里潜伏两个危机因素:一是广大下层农民群众的贫困化;一是人口过多增长所造成的耕地不足。这导致了1314年-1316年西欧连续三年歉收,造成1315-1317年的大饥荒。但在危机和衰落现象的背后,西欧封建经济正经历着自发的调节和发展过程,如农业向较集约型转变,生产率有了新起点;铁农具更普遍;农业开始同较发达的畜牧业结合等。2)15、16世纪是西欧农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点在这是逐渐萌芽和形成。

9. 试述查理曼帝国在西欧历史上的地位。

恢复了罗马帝国;重新统一了西欧,把萨克森并入西欧,扩大了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为西欧随后的大部分历史定了格调,保卫了西欧,使其免受外来危胁;制定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大概的边界;传播了基督教,教皇为他加冕。从此,开始了欧洲国家与教会之间许多世纪的长期斗争的阶段。文化方面,推动了加洛林文华复兴的产生,西欧文化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版本)查理帝国是有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所建立,他是西欧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他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西欧的民族融合和整个西欧的封建化进程。查理帝国建立后,各项法律颁行全国。由于查理曼推行封臣制度和采邑制度,更进一步推动西欧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查理曼死后,帝国被瓜分。作为西欧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使后来致力于统一欧洲这有了可循之迹。同时,由于瓜分也在西欧内部形成了鼎足之势。

10. 试述中世纪英国和法国法律与宪政的起源。

中世纪英国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从分散的地方习惯法到通行全国的普通法的过程。在封建法中,封君和封臣各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封建化过程中形成的庄园法与封建法一样,也体现出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农民有向领主服劳役、交租税等方面的义务。同时法律(相当程度上是古老的习惯法)也在多方面保护农民的利益。

从一二一五年的大宪章争取宗教自由、人身自由等,奠定了英国民主宪政的基石;一六二八年的权利请愿书重申大宪章的基本权利;随后一六七九年的人身保护法,彰显人身自由的重要性;直到一六八九年的权利法案,英国国会的批准过后,人民权利进一步获得了保障在法国大革命诞生的法国人权宣言,乃唤起了人类对于人权的觉醒与奋斗,并完成了第一部保障人权的宪法,成为后世人权立法的典范,而后来民主国家的诞生、议会政治的形成与人权宪法的制订皆源出于此。

11. 试析中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长期政治分裂的原因。

(1)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的原因

1)帝国定位:迷梦难忘。德意志政治上的存在是同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15世纪时被称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的干涉,疏于德意志的法律与政治建设。

2)国家与教会存在太多的冲突。在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时一直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有着许多冲突。

3)与贵族:很受牵制。皇帝由选举产生的原则已经牢固确立,并且形成了了七大选侯选举皇帝的制度,德皇查理四世为了稳定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与1356年,发布“黄金诏书”。

4)与市民:难以联合。城市欠发达,组织了汉萨同盟(1241—1669)

(2)意大利的政治分裂的原因

1)北意大利长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并且实行的是城市是共和体制。

2)中部主要是教皇领地,教皇长期称雄。

3)南部意大利在14、15世纪时则是法国和西班牙争夺的对象,数易其主。

12. 试述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其意义。

(1)兴起:

1)过程:城市的兴起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前期,西欧城市多遭破坏失去了工商业中心的地位。10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11、12世纪之后普遍兴起。封建制的确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同时在封建主领地内,形成了一批有熟练手艺的铁匠木匠等。他们一般都渴望独立生产,脱离对封建主依附,于是便离开原领地,在不属于原来主任的土地上或者在废弃的罗马城市的旧址上或者在城堡教堂附近,或者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筑起栅栏,聚居而进行手工业的生产。他们把生产的手工业产品卖给农村。买回粮食和原料。社会分工逐渐加强并得以深化,城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由寻求自由的人聚居而形成集市,由集市扩大为城市,西欧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2)途径:a.封建主利用自己的居住地——寺院或城堡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保护和庇护;b.西欧部分封建主还直接投入人力物力或财力参与城市的兴建(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赎买:武装斗争)

(2)意义:

城市的兴起是西欧封建社会进入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欧社会的发展。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集中方便的场所,它为农业发展开辟了市场因此又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导致银行业的产生。)

2)部分地改变了西欧封建社会内的阶级机构和阶级关系(随着城市的兴起,在城市内部产生了城市贵族市民和城市平民。)

3)促进了政体的改变(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市民阶级日益登上了政治舞台。13、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的国王和旧的教俗贵族不得步允许城市代表参加等级代表会议,从而形成了英国的国会和法国的三级会议这类等级代表会议。)

4)为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城市兴起后,经营工商业的需要产生了城市文化,突出表现在城市文学的产生和城市私立学校大学的兴起,学校培养了一批新型的为市民服务的知识分子。)

总之,城市的兴起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13. 试述中世纪西欧政权与教权的关系。

总的来说,西欧政权于教权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相斗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皇格利高利七世于德皇亨利四世的斗争:

从十一世纪起德皇的势力就日渐衰落,教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世俗政权的软弱涣散,促使了教阶中人加强教会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十一世纪中叶,一批激进的克吕尼派修士强调教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全西欧范围内向世俗政权和国王进攻。105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但这时的枢机主教多属激进的克吕尼派,德皇再难扶持傀儡教皇。教皇还同意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北部的米兰、威尼斯等城市在政治上结盟,德皇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1075年,格力高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指责德皇亨利四世属下的几位贵族和主教又买卖圣职罪。次年二月。教皇又下诏将拒步退让并谋废黜教皇的亨利四世开除教籍,废止其统治“德意志王国和意大利”的权力,宣布任何基督教徒对亨利的效忠宣誓无效。11月,德国反皇帝一派要求亨利放弃帝位,迫于形势亨利于1077年1月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后,教皇表示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力。亨利一回国就同反对派发生战争,获胜后进军意大利,教皇离开罗马,客死他乡,后来的教皇继续煽动德国的教俗封建主反对皇帝。1122年,教皇与皇帝达成协议订立了有利于教皇的“沃尔姆斯协议”,规定德国主教一律按照教会法选举高级教士的会议选举。皇帝或者他的代表出席选举会议,新教主由教皇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节,由教皇或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牧杖或指环。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力大为削弱。

(2)英诺森三世

在他任教期间,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有利于教皇的教会管理制度。他即位后首先大力制服罗马城和教皇国的意大利贵族。1215年,又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了七圣礼教阶制度,还鼓吹太阳于月亮理论使西欧基督教徒的宗教生活大为规范。规定派枢机主教监督各地教会,各地主教随时撤换不称职的神父和修院院长这一制度为教皇干预地方教会事务和主教的任命开了方便之门。1199年,英诺森三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皇的皇位继承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并号召支持封建主镇压南法的阿尔比异端。

(3)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腓力四世的斗争:早期的加佩王朝与教皇及法国教会的关系长期比较好一心伸张王权的法王需要教会道义上和政治上的支持,教皇则需要法王帮助他反对德国皇帝、但随着法王的权势扩大以后,对法国教会就逐步实行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剥夺的政策。法王腓力四世开始向教会征税,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他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四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是法国人,他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靠近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的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都住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这是继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从此教皇权力日渐衰落,国王压倒了教皇,教会属于国家。

14. 试述12世纪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12世纪前后,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的专制制度下,产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当时,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开始发祥的意大利的人们从阿拉伯人保留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中的人文主义、民主思想中找到了武器,向封建专制开战,由此拉开人类社会进步的序幕。他们复兴的是被中世纪专制所淹没了的古代民主、平等、自由之光。最终这种复兴奠定了现代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础。

在“12世纪文艺复兴”中的“12世纪”包括从1050年到1250年间的200年时间。12世纪文艺复兴的地理范围,法国在其中居核心地位,意大利“除了在法学领域,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和德国“只是传播了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文化而不是创立了自己的文化”,而西班牙的作用“是充当与穆罕默德世界的学问之间的首要纽带”。

12世纪文艺复兴得以发生的文化原因,可追溯到9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法兰克帝国瓦解后,查理慢建立的修道院和主教座堂学校保存了文化的火种。在整个10世纪,德国最好地保存着加洛林传统。但到11世纪,意大利最早显出文化复兴的迹象,特别是在法学和医学方面,而法国则在自由七艺方面占有优势。

文艺复兴的“中心”。中世纪时代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知识生活并没有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而是集中在一些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知识中心,最重要的知识中心是主教座堂和封建宫廷,特别是后者。

“书籍和图书馆”的状况。拉丁古典著作的复兴、拉丁语、拉丁诗歌、法学的复兴、历史学的编纂、希腊语和阿拉伯著作的翻译者们、科学的复兴、哲学的复兴、大学的创造。他们按照逻辑主题论述12世纪文艺复兴的种种表现,又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拉丁古典文化的复兴,二是新思想、新文化从东方的输入及所造成的文化后果。

15. 结合中世纪大学的起源与特征,谈谈你对大学的认识。

(1)起源:

1)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专职的工商业者积聚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中世纪的城市。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加上十字军东侵是拜占庭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2)起初在某些城市,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由于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这些“组合”就成为了最早的大学。12世纪,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大学。13世纪后,欧洲各国增设了一些大学。中世纪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性较大者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2)特征:

1)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以分为两类——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2)中世纪大学享有种种特权:①许多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又内部自治的权力,大学教授又裁判权,凡外人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②大学师生还可以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③大学还有颁发任教特许证的权力和授予学位的权力;④大学有权中止讲课罢课和迁移校址。

3) 中世纪大学一般有文、法、医和神学等四科。

4)中世纪大学用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演、背诵和辩论。

5)中世纪大学生一般要花3~7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和硕士学位。

16. 结合中世纪史的有关史实,谈谈你对西欧封建主义的认识。

很多学者对于封建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上有两种角度去认识封建主义,一是技术的发展,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法律制度;另外是社会的角度,将其看作是社会形态。但综合几个世纪以来西欧的法律制度,该制度重要的特征是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存在及封土的领有。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较以前更为确定和规范的仪式,即臣服礼仪和宣布效忠。无论是封臣对封君的义务还是封君对封臣的义务就此定下来。好比一种法律制度,人人不可违反,只是这种制度不是建立在众人平等的基础上的。

另外,庄园也是封建主义的另一个典型化身。庄园主于农民之间就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类似。为地主服务是无偿的,所有的土地都是地主的,因而这就类似于从法律制度上确立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总之,研究封建主义永远脱离不了法律制度,封建主义永远是普遍存在的法律制。

17. 结合中世纪史的有关史实,试析基督教在欧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建立起对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隐修制度。从安东尼首倡隐修以后,脱离世俗潜心苦修的隐修院盛行于世。4 世纪时大巴西勒和6世纪本笃所定的会规分别成为东部和西部隐修制度的楷模。以后隐修院逐渐涣散,10世纪出现了克吕尼运动,加强并整顿隐修院,13世纪又产生了以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为代表的托钵修会,再次整肃并革新隐修制度。16世纪出现了以耶稣会为代表的深入社会各阶层活动的新型修会。隐修院和修会长期从事垦殖、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学术甚至政治活动,成为欧洲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

二是形成以经院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在中世纪,许多古代文献保存在修院里,以此为基础,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教会和修院修会成为西方世界文化、教育、科学与学术活动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方的大多数著作家和科学家都出自各修院修会,音乐、美术、建筑等各门艺术在同教会活动密切联系中发展起来,大学也在经院办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建。最突出的是形成了经院哲学的神学和哲学理论。这些分为不同学派的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产生了从安瑟伦到阿奎那,从阿伯拉尔到罗杰尔·培根的一系列思想家,是对人类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18. 简述16世纪欧洲价格革命及其后果。

价格革命指16世纪各主要欧洲国家物价的急剧上涨。当时西班牙、葡萄牙、法、英、德的物价都上涨数倍,谷物价格上涨尤烈,打破了过去几个世纪物价基本稳定的状况。主要原因是殖民者从海外掠夺来的廉价金银大量流入,使金银和货币贬值。

后果:价格革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日趋解体的过程中,对于当时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个阶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物价上涨的狂潮中,受害最深的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手工业工人和贫苦农民,他们的实际收入急剧下降,生活状况普遍恶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则因为可以使用廉价的雇佣劳动者,并按不断提高的价格出售商品,从而获得巨额□利。一部分富裕农民和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的贵族地主,也同样因此而增强了经济力量。只是那些按照传统作法收取固定的货币地租的封建领主,收入日益减少,经济地位也不断下降。价格革命作为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起作用的因素之一,大大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

19. 简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14世纪时,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经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经引起了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和要求的作品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和半独立的国家,即城邦,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各教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摒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20. 简析欧洲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最早的资产阶级思潮,于14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由彼特拉克提出,15至16世纪成为全欧洲的一场运动。人文主义者的共同特点是反对烦琐空洞、独断的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他们把哲学从虚幻的天上拉回到现实的人间,从而为以后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其基本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四点;其一,反对神权对人的侵犯,要求人们把目光从“神”转到“人”。肯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其二,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现实人生的意义,提倡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其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与世袭等级制度,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其四,反对蒙昧主义,批判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提倡科学,推崇理性。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具有感觉的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能够认识自然,造福人类。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发展教育,培养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此外,人文主义者在政治理论上,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实现民族统一。

21.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14-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2)政治原因:14-15世纪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扰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进步人士。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3)文化背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4)教会贪婪腐败,对人民群众名目繁多的搜刮是引发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教会兜售“赎罪券”成为导火索。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教皇的奶牛”。因此,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

22. 简述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

基督教主要教义之一。“义”原是法律用语,即“宣告无罪”。《圣经》用指人在上帝面前被视为义—合乎上帝的意旨,上帝看为对为好。按《新约》经意:人取得这义,是通过信上帝设立的救法—耶稣基督的救赎,就白白称义,这是凭上帝的对人的恩典,不是凭人的善行;因为人行善不行恶是人的本分,不能算为功德,所以人不能凭善行称义,更不能积下“余功”使别人称义;也不要付什么代价,因为人没有代价可付,全凭上帝的恩典、赦免、饶恕和用信接受上帝设立的救法,使耶稣基督已完成的客观事实,成为自己主观信仰;这信仰不只使人在上帝面前不再处在罪人的地位,同时能使人“心志改换一新”成为“新造的人”。

这是本着保罗在《罗马书》说的,“上帝的信,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如今蒙上帝的恩典,因耶稣基督的救赎,就白白称义。上帝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显明神的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这样,人与上帝直接交通,恢复了正常关系,以致基督徒能与上帝相和,并以上帝为乐。

马丁·路得坚持并弘扬这个教义,做为改革教会的基础理论。就是按保罗说的,人信称义不是用“立功之法”乃是用“信主之法”。

23. 简述加尔文的“双预定论”学说。

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的主要神学学说。由加尔文根据奥古斯丁学说发展而成。 “双预定”就是上帝将恩典赐予他选定的人,又不将恩典赐予他气绝的人。“双预定论”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核心。该学说认为上帝按自己的意志创造了世界,人能否得救进天堂,是否有道德而成为善人,上帝早已按自己的意志预先定好了,人没有选择能力,也没有救赎自己的能力。上帝的选民必将被救赎,上帝的弃民将永远沉沦。因此基督以死救赎的不是全体世人,而只是上帝的选民。预定论在于强调上帝的拯救,视教会的行动于上帝的控制之下,国家的法律是上帝意旨的表现,而《圣经》则是上帝的启示。国家的法律与《圣经》应该是一致的,人没有选择的余地。人们只需按《圣经》办事就行,无需教会的指示,也不需向教会人士忏悔。

24. 简述新教教义及其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关系。

(1)新教认为“因信称义”,人人可为牧师,人人可释圣经,就可以打破罗马教廷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为资产阶级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由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2)新教认为世俗的工作是为上帝服务,能使上帝荣耀,获得上帝恩宠,而不是一种罪行的惩罚,人们又义务为上帝而工作,所以新教鼓励人们经商、生产,甚至致富者是上帝的选民。这为人们破除传统观念,积极投身工商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造就了一大批资本家。

(3)新教提倡节俭的宗教仪式和理性、严谨、勤劳、节俭、有计划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得过且过,并且认为这时否定上帝选民的征兆。这一教义受到工商业者的热烈欢迎,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理论支撑。

(4)新教认为政教应该分离,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这就为世俗政权、民族国家的兴起、王权的加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世俗政权和王权反过来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5. 简述欧洲天主教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一次以宗教改革为旗帜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运动矛盾直指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论纲》主要抨击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1520年12月10日,马丁·路德又发表了著名的《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并当众烧毁了教皇革除他教籍的谕令。使宗教改革运动迅猛发展,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主张是: 奉《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强调教徒个人与上帝直接相通,不必由神父作中介; 反对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 反对教会拥有财产; 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干预和控制。

运动的力量又分温和的路德派和激进的加尔文派。温和派主要代表一部分德国诸侯和上层市民的利益,要求建立适合君主专制的新教会和新教义,激进的加尔文派以法国人加尔文为首1514年在日内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令。加尔文派成为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等地共和党人的旗帜。宗教改革运动使北欧和西欧的世俗君主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使各国教会摆脱了罗马教皇的直接控制而置于本国君主的控制下。产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各宗派。这些新教宗派有: 德国和北欧诸国的路德宗,法国、瑞士和苏格兰的加尔文宗,英国的圣火会等。在宗教改革运动期间。1524年,德国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以闵采尔为首的下属教士积极参加,配合宗教改革运动,使西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受到沉重打击。

宗教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的新教教派,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改革后期,宗教宽容或宗教自由的思想得到发展。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重视人的个性和现实生活以及一定的民主思想,这就进一步冲击了神学对科学和自由思想的禁锢,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

26. 简析欧洲绝对主义君主的兴起。

绝对主义是绝对主义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法国官僚集团创立的。是欧洲大陆由中世纪封建等级君主制过渡到近代专制君主制的政治形态,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初级阶段。由封建等级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变的过渡形态。它源于封建等级君主制,又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体现君权压倒了封建贵族的特权,是启蒙思想与君主专权的混合物。它与东方专制主义也有着根本区别。绝对主义的治国实践是实践着的绝对主义理念,绝对主义不是封建主义的政治理念,而是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建制,开启了近代民族国家国务活动的先河。绝对主义脱胎于西欧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母体,同时与封建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绝对主义君主制有助于消除等级自由主义和特权体系,因而为普世性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开明绝对君主制政府扩展绝对主义君权,是为了克服落后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建制。

27. 简析欧洲重商主义的兴起。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

28. 试述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与历史影响。

(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地理大发现是对15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开始的一系列探索性航海活动及其结果的总称。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辟绕非洲到东方的新航线及麦哲伦等人完成环球航行,是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内容。地理大发现的背景由多种因素交错促成:

1)首先是经济动因:A、人口于资源矛盾: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大,在耕作技术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是唯一出路,但耕地面具最终有限,于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欧洲人特别要求进行空间扩张,陆地上空间扩张已有十字军东征、德意志的东部移民等先列,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为空间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B、东西方传统商路被阻断: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人与东方世界存在广泛的路上贸易,以满足他们对东方贵重商品和香料、樟脑的生活必需品的迫切需求。但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以后垄断了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欧洲商人渴望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C、“寻金热”的出现:16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商品货币日益发达,货币作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渐趋成为财富的象征,而黄金是货币的最好载体,于是“寻金热”弥漫欧洲。加之《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的描述,使得欧洲各国的君主、贵族、僧侣和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都渴望遍地黄金的东方攫取金银财宝。

2)其次是精神动因。传播基督教福音宣扬自己文化的普世价值,对付穆斯林世界,是促成欧洲人完成地理大发现的精神动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念所蕴含的为创造现实幸福而努力奋斗、发挥人的潜能的精神,也为航海探险事业提供了思想支撑。

3)此外,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专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缘优势等,也使地理大发现的发生具有客观的、有利的条件。

(2)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是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打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29. 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试析文艺复兴政治思想家的学说及其实践。

(1)时代背景:

16世纪是西欧封建主义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封建国家解体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君主专制政体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出现,国家权力在一些国家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欧洲政治生活发生的这些变化必然在政治思想中体现出来。

(2)代表人物:

1)马基雅维利:参加推翻美第其家族的专制统治的起义

①特别重视权术,主张君主为达到自己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辞。

②他认为争雄又两种方法:遵循法律、凭借暴力,而为君者必须二者兼擅。

③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势力决定一切。

④否认在政治上讲求道德。

⑤《君主论》一书,他提倡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在书中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贪婪、残暴的谋略暴露得淋漓尽致。

2)康帕内拉:1598年组织了反对西班牙的秘密起义。写成太阳城,构想空想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废除私有财产,财产公有。由普通公民选举公民大会,实行普遍的社会教育,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但是,迷信宗教、灵魂不灭观点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3)博丹:著有《国家论》

①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认为国家源于家庭,主权是国家罪本质的特征。

②把法治原则纳入国家定义中,认为依法治国才是正确的。

③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又说明君主权力是有限的。

4)莫尔:担任伦敦市高官,并当选议员。著作《乌托邦》。

①批判英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认为私有财产是弊端的根源。

②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实行民主政治,选举国家元首,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第一次设想共产主义蓝图。

30. 试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

(1)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席卷欧洲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

(2)它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响应,个别国君大力支持,部分贵族也积极投入。

(3)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教会的要求。

(4)它和文艺复兴运动并称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两大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1. 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似点:

1)从背景上看,他们都是出现在15、16世纪,在资本主义关系萌芽并迅速发展,在封建势力衰落的西欧,形成、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为争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自身地位提高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2)从领域上讲,他们均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3)从结果上讲,他们均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扩大了资产阶级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不同点:

1)从范围上讲,文艺复兴波及的范围要比宗教改革的要广得多,领域也更多涉及科技、文化、哲学和社会生产各个领域。

2)从主张上讲,宗教改革主张反抗天主教会;文艺复兴更侧重于人的发展,追求人的解放。

3)从物质上讲,文艺复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宗教改革的影响则小得多。

32. 试述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及其原因。

中世纪后期,随着人们由神权至上向王权至上的观念的转变,以及市民阶级与国王在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统一国家的斗争中结成联盟,封建王权得到振兴。专制主义是王权统一国家的工具,专制的王权缔造了民族国家,专职君主制的国家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

(1)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市民阶级已经脱胎换骨为资产阶级了。在资产阶级于封建贵族的斗争过程中,双方都不可能战胜对手,于是竭力与国王联合,而国王则充当了他们的仲裁者和保护者,在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下,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专制君主制的首要功绩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分五裂的封建状态,建立了比较明确领土疆界的中央集权的政府,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在专制君主制下,职业化的常备军和官僚体制开始发展起来。

(2) 国家主权和民族一体性

所谓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及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一体性。民族国家的核心是主权,即在一定范围和疆域内,只有承认国家权力的存在,才有其他存在的可能。而主权最初是以君主制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这个时期民族国家的长成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君主制的加强。在统一环境下,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他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世纪的封建权力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刺激下各民族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得到发展。

33. 结合15、16世纪西欧主要国家的相关史实,剖析西欧民族君主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西欧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封建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产生于近代史的历史时期。16世纪欧洲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这个时期封建贵族阶级趋于没落,资产阶级兴起,但力量不足以压倒封建贵族阶级。他们在相互对抗的过程中,君主充当了他们的仲裁者和保护者的角色,从而取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一方面,君主依据“君权神授论”,把立法、司法、行政权集于一身,依靠官僚制度和常备军,对全国实行集权制度,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这时失败之处。

另一方面,君主在政治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飞出封建关卡,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文化上,取得了资产阶级的支持,还实行“开明专制”,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34. 试论15、16世纪东西易势及其原因。

35. 结合中世纪史的有关史实,试论近代欧洲的崛起及其原因。

从宏观和长远的历史视野来看,欧洲在近代的崛起是数千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长期冲突、融合的结果。但是从具体的情况来分析,欧洲的崛起又有内在的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从精神文化上看,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构成了欧洲在精神上的重要历程;从经济上看,从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构成了欧洲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

政治上,王权的加强,有利于强化王权的统治,才利于各国统一,扩大了各国市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的国内市场。

经济上,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解放大批劳动力,国内市场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开始出现资本原始积累;随着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为了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各国推行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并称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两大反封建斗争,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有利于近代科技的兴起于发展。

军事上,腐朽落后的骑士制度的解体,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大量新式武器出现,热兵器广泛运用于战争,西欧各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殖民扩张,欧洲逐渐成为世界重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