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四个杭一棉姑娘,今天找到了两个:吴大姐退休后划桨板横渡琼州海峡,沈大姐当年考杭一棉下城区第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94年的今年多少岁了 40年前的四个杭一棉姑娘,今天找到了两个:吴大姐退休后划桨板横渡琼州海峡,沈大姐当年考杭一棉下城区第一

40年前的四个杭一棉姑娘,今天找到了两个:吴大姐退休后划桨板横渡琼州海峡,沈大姐当年考杭一棉下城区第一

2023-06-01 0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一劳动节,杭州摄影家钱明翻出40年前在杭一棉拍的照片。《杭一棉这四位年轻姑娘,你们还记得拍照的那一瞬间吗?》见报后,引起广泛社会关注。

一大早,一个杭州姑娘就给记者打来电话,“照片上第一个女孩,就是我妈妈吴慧娟。”

根据读者和网友踊跃报料,一个上午,经过多位热心杭一棉老员工和当事人辨认,我们初步证实了四个姑娘的身份。

照片左起:吴慧娟、韩建英、沈国琴、屠超英

我们采访了其中两位,吴慧娟和沈国琴。(另外两个人的情况,欢迎大家继续提供线索。)

吴慧娟:

当年进杭一棉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就像现在年轻人考公务员一样

这座棉纺厂,曾深深融入了杭州人的生活中。

那时候,住在拱宸桥边的人家,习惯按着厂里的“气管”(汽笛)声,来决定是淘米烧饭,还是该睡觉起床。

今年63岁的吴大姐,进入杭一棉那年,是个20岁的姑娘。

“那是1979年,我经过考试,才进入了杭一棉工作,接到上班的通知,像现在的年轻人考中公务员一样兴奋。

”当时杭州的年轻人,除了考上大学,能进杭一棉工作,都能让家中长辈自豪傲娇一阵子。爸爸妈妈也为我高兴,他们说终于能放心了,女儿稳定了。

“杭一棉很大气,虽然只是座工厂,但已经具有社会功能。”

举个例子,它有自己的托儿所,老师们提供24小时服务。还有自己的幼儿园,能满足所有职工子女的学前教育。有自己的职工子弟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全部免费,还开设高中班和职业班,供职工子女选读。

它还为单身汉、三班制的生产职工提供免费宿舍。

职工和家属可以在医务室免费就医,职工疗养院为职工提供疗养、治病。那时,我们每天在细纱车间忙碌着,一心扑在工作上,大部分人没有后顾之忧。

吴大姐说,对于产品,杭一棉有自己的产品管理标准,比较严苛。

“现在市面上的布,很多可以看见棉线接头,这在当时的杭一棉来说,就是次品,会影响月末的工资考核。

”我是细纱车间的落纱工,我们的生产要求是,纱线拉开来,必须粗细均匀,手感一定要平顺。

“当年杭一棉生产的‘的确良’、’的卡’布料,畅销全国供不应求……”

退休前当过游泳教练

六十岁划桨板横渡琼州海峡

“在杭一棉那些年,风光也很苦,又累又快乐着。

比如,车间里上百个纺锤一起开动,转动起来震耳欲聋,人和人交流,要对着耳朵大声吼。

这样长期下去,我们很多人听力都受到影响。直到老年,很多早退休的同事,还改不了大声说话的习惯。”

吴大姐在杭一棉工作了六年。1984年,她调离杭一棉,进入杭州钟厂工作。

在进入杭一棉前,吴大姐特别热衷户外运动和体育活动,曾是少年体校的学生。

吴大姐最擅长的运动是游泳,她还考取了教练证,在浙工大、城北游泳馆做了十多年游泳教练。

60岁那年,她划着桨板,成功横渡了琼州海峡。

关于这段经历,吴大姐很自豪,“我们这个举动是全国首创!以前游泳横渡海峡的比较多的,但划桨板横渡的方式,过去还真没有过。

”那是2019年12月8日,我和5个伙伴一起横渡的。

“最高的浪有两层楼,6米那么高,翻来覆去,连一旁大船上的摄影师都晕船了。小桨板不堪一击,大家不停地被浪打翻,根本无法在桨板上站立,每次一站上去,又被浪打下来,但大家还是坚持下来。”

最终,60岁的吴大姐以4小时29分的成绩,成功横渡了琼州海峡。

在那次横渡中,她是队员中惟一的女性,年龄也最大,刚做外婆不久。

昨天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吴大姐很高兴。

“我们老杭一棉微信群里都热闹起来了,大家都说这四个女娃像女明星一样。”

沈国琴:

看到照片很惊讶,差点没认出自己

当年进厂考试我考了下城区第一

今年63岁沈国琴大姐,是照片里个子最高的那个姑娘。

“今天有很多人告诉我,都市快报刊登的照片里有我。我当时差点没认出来,毕竟过去了四十多年,和老伴又确认了一下,就是我。我好激动,那时候我真的好年轻。”

尽管时光过去了四十年,但吴大姐还清楚记得照片中每个人的个性。

吴慧娟是落纱工,大大咧咧,喜欢体育运动。

韩建英,手脚好勤快,和我一样,是挡车工。我调离杭一棉后,她升职为班长。

屠超英是嵊州人,人蛮实诚,喜欢默不作声干事情,是落纱工。

和吴大姐一样,沈大姐也是1979年进的杭一棉,当时她还是个22岁的姑娘。

“那时候啊,进厂很不容易,记得学历门槛都有规定,要考数学语文两门功课。

”当年我高考没考上,觉得很没面子嘛,就决定再来个挑战,考杭一棉,结果考取了下城区第一名,顺利进厂。”

“那时候杭一棉是全民单位,说起来是铁饭碗,比较好的单位。

“但进了厂不论考试成绩高低,都要从挡车工做起,这个真没想到。

“每年四五月份,是最煎熬的时候,细纱最容易断头,一些小姑娘应付不过来,会急得哇哇哭起来。”

“我属于笨鸟先飞,当时家住城中,天不亮就出门,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六点钟赶到工厂。六点半上班前,我会把所有工作准备好,等正式交班,就不会手忙脚乱。

“每个月月末,会有车间操作员做技术裁定,根据对大家的技术考核,分为优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外。然后,根据考核发工资。

“我是从学徒开始的,工资从最先的15元、21元、60元涨到90多元,最忙的时候,要管理半部纱车上多达200个纺纱锭子。”

在杭一棉,沈国琴大姐整整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她说对杭一棉印象最深的,除了细纱车间的辛苦,还有难忘的厂区生活。

“尤其是食堂,我们老职工聚会常津津乐道。

为了方便大家用早餐,杭一棉食堂会在厂门口设早餐点,早点有肉馒头、鸡蛋糕、鞋底饼、油包、花卷和粢饭糕等。

午饭会有小灶,你可以点餐,来一份糖醋排骨或者油炸带鱼。

堂食还有大锅菜,南瓜、萝卜、番茄随便点,有面条有馄饨。

夏季天热了,杭一棉的制冷设备开动起来,职工和家属都能吃到棒冰、汽水。

一线的工人,还有‘特供’,比如红枣汤、绿豆汤等各种防暑降温的冷饮。

“工作很辛苦的,是三班制,但回忆起来也蛮快乐,我一直做了12年挡车工。直到1991年,我工资拿到了116元。这在当时的杭州,相当于其他单位一个经理的收入。

“那一年,我调到杭州市化工局的化工大厦做营业员,工资被调到90多元,他们说,只有经理才能拿到百元这一档。”

“后来,我调到杭州磁带厂一个门市部做了营业员,还曾经在国美电器工作过。差不多后半生,我一直在做销售,直到退休。

”回忆起这段日子,我一直也思考:人是需要不断上进与学习的。

“在杭一棉的那些年月,杭州已经有夜大培训,可是一上班,因为太忙太累,我都把学业扔了。

“我想,要是那时候再努力一把,说不定今天会是另外一种人生……”

这里是杭州近代工业的开端

很多读者深情回忆当年当纺织工的母亲

1889年,杭州富绅丁丙、王震元和湖州南浔富商庞元济等筹措资金,在拱宸桥运河西岸,筹建杭州最早的机械纺织企业——通益公纱厂,拉开了杭州近代工业的序幕。

一百多年的时光,杭一棉见证了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创建的发展史,也记录了杭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对于快报的报道,杭州当地网友也纷纷留言,讲述自己母亲在杭一棉那些年的人和事。

网友@趸丼,“1989年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就是在棉纺厂的拱宸桥大众电影院看,哭的稀里哗啦。”

网友@疯猫问灵,“我妈妈也曾经是纺织工,我五六岁去车间找她,震耳欲聋的机械声让我都没心思‘探险’就逃了……妈妈辛苦了。”

网友@晓云,“我妈妈和大姐都是杭一棉女工,我印象中,她们回到家,头上都有白白的棉花絮,总是大夜班,半夜里回来,半夜里上班。爸爸怕她睡过头迟到,闹钟上面扣只脸盆,声音响一点,苦煞一家人……非常苦与累。”

网友@苹果,“幼儿园和小学都在那儿渡过。小学吃中饭还要翻拱宸桥去厂里吃,进门就是震天的机器声。最喜欢冬天,厂里有暖气很舒服。早上因为跟爸爸出门,所以很早起床在城站坐151路公交车,连早饭都是车上吃的,到了学校常常校门都没开。那时就感觉好远的工厂,好远的学校。”

网友@yedeke,“愿照片中的人物,健康幸福平安快乐。织锦女工在超分贝的噪音下工作实不易,晚年大都耳障。”

网友@千里骏马,“曾经在1970年到杭一棉去学工劳动,见证了杭一棉这个大厂的布局,有东纺、西纺,再加上一个印染分厂。三个不同的分厂,组成了杭一棉在整个杭州棉纺织企业的龙头领军地位,学工劳动让我们看见了工人阶级努力工作的精神……”

橙柿互动记者 程潇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