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过历史的长江鱼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豚的学名和其所属的群体 游过历史的长江鱼类

游过历史的长江鱼类

2024-07-05 16: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自古以来,川流不息的长江水养育着丰富多样的鱼儿,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在历史这条湍急的长河中,长江的鱼儿们从远古溯游到了今天。如今,这些鱼类繁衍不息、品类众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长江上游,在世界其他地区从未发现、仅为中国独有的鱼类就有近100种,包括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和虎嘉鱼等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珍稀鱼类。

  长江珍稀鱼类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学术价值的鱼类,也同样见证了长江千百年来的变迁与发展。

从远古游来

  很多南方民族的起源就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以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记载为据,鱼与楚人的祖先颛顼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载云:“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这说明曾经死去的颛顼,借托鱼(鱼妇)的躯体死而复苏,鱼与颛顼结合为一体,成为南方楚民族的祖先神。

  鱼与治理三峡的夏民族祖先鲧、禹也有着不解之缘。《说文》曰:“鲧,鱼也。”古代学者多以为鲧即是“玄鱼”。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指出:“鲧为水中动物,古代已有此说。禹既继鲧而兴,自与其相类。”在川蜀巴人中有一个分支以鱼为图腾,称作“鱼巴”或“巴人鱼凫部”。这支以鱼鹰捕鱼为业的巴人,后来西上入蜀,在川西建立了鱼凫蜀国,其酋长成为古蜀国的一代蜀王。可见,在人类社会早期,鱼与人类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与神话融为一体受人供奉,甚至奠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调。

  诗人屈原在其作品中,草木鸟兽虫鱼无不入辞、入赋。屈原擅长以“善鸟香草,以配忠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名贵之鱼亦是屈原心中的“忠贞”、“君子”之形象。他在《天问》中问道:“鲮鱼何所?”这是关于长江三峡中出产的一种怪鱼——鲮鱼的原始神话。在《山海经》中也有关于鲮鱼的表述。例如《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或是《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但神话的本义已难以破译。不过从这些载述中不难看出,鲮鱼其“状如鲤”;既水居又陆居,是一种水陆两栖的鱼类;“人面,手足,鱼身”,“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当是具有神性之鱼,或是某个氏族以此鱼为图腾。这样的鱼,在屈原心中自然也是高贵无疑的。

  长江的鱼从远古缱绻游来,在人类的历史中鲜活着,在文人的诗词里生动着。

水中的瑰宝

  长江的鱼类,特别是珍稀鱼类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长江珍稀鱼类中大多是我国特有的鱼类品种,是我国独有的物种瑰宝,例如中华鲟,仅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被誉为水中的“活化石”;胭脂鱼,主要生活在长江上游水域,有着“亚洲美人鱼”的美誉。长江珍稀鱼类中大多鱼类品种是人们喜爱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水产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有着“长江三鲜”之称的河豚、刀鱼和鲥鱼,是全国人民知晓的江鲜美味。此外,据不完全统计,长江珍稀鱼类种类超过30种,约占长江鱼类种类总数的10%。因此,长江珍稀鱼类还是长江水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长江珍稀鱼类有着深厚的食用文化底蕴。例如河豚,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有食用长江珍稀鱼类的记载。河豚位列“长江三鲜”之首,在宋朝时就已经在长江流域形成了非常深厚的饮食基础。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河豚尝生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自古民间流传着“登泰山而小天下,食河豚而百味无”,“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河豚而百无味”等说法。长江鲥鱼、松江鲈鱼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对于长江鲥鱼和松江鲈鱼味道的鲜美,文人墨客也从来不吝啬华丽的辞藻。

  长江鱼类是长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们大多有着特殊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的生活、繁殖习性,以适应长江水域中复杂的生境,有些种类还是长江水域中古老而特有的种类。中华鲟是长江中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多年前的早三叠世,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鱼类之一。中华鲟在鱼类分类学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研究表明,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软骨鱼的特征,又有诸多硬骨鱼的特征,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同时中华鲟在研究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珍稀鱼之殇

  “如刀江鲚白盈尺,不独河豚天下稀。”昔日鱼米之乡的胜景,似乎逐渐远去。随着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鱼类遗传多样性、群落结构已经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污染物的肆意排放、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日益繁忙的航运、无节制的采砂,使长江鱼类遭受了灭顶之灾。

  长江中栖息着数十种珍稀鱼类,其中有很多种类在过去是重要的经济渔获物,曾经有过很高的产量,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这些鱼类中大多数在长江流域的资源量已经极低,处于易危、濒危状态,甚至已经绝迹。

  河豚曾经是长江中重要的捕捞对象,其主要产区为长江江苏段。历史数据表明,1959年时长江江苏段河豚产量为409吨,而最高年份河豚产量曾高达1500吨,之后野生河豚一度从长江中消失。

 据历史记录表明,长江鲥鱼产量波动较大,1962年以前长江鲥鱼每年的捕捞量在300~500吨左右,1971年仅为70吨左右,而1974年达到产量的最高峰,为1575吨,随后长江鲥鱼产量骤降,1980年时产量为136吨,而仅仅过了7年,1987年时产量已不足10吨。到了90年代,鲥鱼基本从长江中绝迹。

  历史上长江刀鱼曾经占到了长江鱼类捕捞量的35%到50%,1973年时长江流域长江刀鱼产量达到3750吨,1999年产量还能达到900吨左右,2011年时长江刀鱼产量已不足60吨,而到了现在,竟飙出8000元每斤的天价,增值速度堪比和田玉。

  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长江珍稀鱼类曾经也是长江中重要的捕捞对象。例如中华鲟历史最高产量曾经达到110吨;白鲟在1976年之前捕捞量约为25吨;达氏鲟曾经占合江渔业社捕捞产量的4%~10%;胭脂鱼产量在上世纪50~60年代时占长江上游鱼类产量的13%。而今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自然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新生的希望

  随着人们对长江鱼类的关注越来越高,保护长江鱼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02年农业部在长江中下游试行春季禁渔,经国务院同意,2003年正式在长江流域全面实施每年4~6月份为期3个月的禁渔期制度,即在长江干流、一级支流和主要通江湖泊全面禁止捕捞作业,保护长江鱼类亲本正常产卵繁殖和幼体正常生长,使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增长。如今,季节性的禁渔已经实施了12年。有数据显示自禁捕制度实施以来,部分江段一些鱼类的捕捞量有所回升,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自2002年开始,农业部组织长江中下游开始进行长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12年间,参与放流的单位每年都在增加,放流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沿岸各省份已累计向长江投放四大家鱼以及河豚、刀鱼、松江鲈鱼、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鳜鱼等各类珍稀鱼类苗种数十亿尾。为了确保放流鱼种质量和放流苗种成活率,各省份在选用省级以上水产良种繁育场专池培育长江原种鱼种的同时,组成督查组进住种苗场,对繁育过程进行监督。目前,连续的长江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已初见成效,如现河豚每年能够捕到100条以上。长江口中华鲟数量有所增加,长江中游上百公斤的中华鲟又重新现身。

  此外,水利工程也开始注重减轻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三峡工程已连续4年开展生态调度,通过制造人造洪峰,为四大家鱼产卵提供条件,促进长江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

  国家对长江鱼类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然而,这些措施对恢复长江鱼类资源还远远不够,长江鱼类仍然遭受各种各样的威胁,长江鱼类的保护依然任重道远。不过,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相信长江鱼类重获生机时日并不遥远。(来源:人民长江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