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解说词文本01 第一集 初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楚国几年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解说词文本01 第一集 初生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解说词文本01 第一集 初生

2024-07-13 14: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甚至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三千年前创造辉煌历史的楚国,今天的人们却知之甚少。全盛时期的楚国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创新之中形成的楚国文化,对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南和西南地区影响深远。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漆器的神秘艳丽,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早已溶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

楚国自立国到公元前223年灭国,历经四十几代君王,楚人一直在为重回中原,称霸乃至一统中原的目标努力。楚武王熊通年逾七十征讨随国,战死沙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将武力与礼仪合二为一,一鸣惊人,使楚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成长为问鼎中原的强国。楚灵王空有野心却被物欲蒙蔽,大肆建造章华台,便有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一典故。楚怀王偏信张仪、令尹子兰,背信盟国齐国,疏远屈原,终致国力衰微。】

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在商朝军队的驱逐下,被迫离开中原,向南迁徙。几百年间,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重回中原怀抱的机会。推翻了商王朝后,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

 

然而,周昭王率军南下攻楚,楚人回归中原的满腔热情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浇灭。楚国国君熊渠以封子为王的惊人之举,发出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楚国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第一集 初生

 

对于三千年前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楚国,今天的人们知之甚少。它曾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都出现在楚国大地。它不仅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烧毁了各国的史书文献而沉埋于地下。关于这个伟大王国八百年的历史,关于它创造的种种文化成果,渐渐被人们遗忘,楚国的历史被风干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数语。

 

幸运的是,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处处遗址和墓葬,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王国渐渐显露出它独特而迷人的面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安徽寿县出土的青铜器让人们第一次目睹了楚国文物的风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虎座凤架悬鼓和越王勾践剑令人惊艳。十几年后,曾侯乙编钟和重达十吨的青铜礼器现身于湖北随州的一处古墓之中。本世纪初,在湖北荆州,人们又发现了一座可与秦始皇陵相媲美的巨型古墓。

 

所有这些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都具有一种神秘的气质,这些器物想象奇特、张扬恣肆,图案精美至极、恢诡谲怪。它们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浪漫、狂放,交织着高贵的气度和喷薄的活力。这显然是一个极度爱美的部族,他们有着浪漫而瑰丽的想象。

 

与中原人崇拜龙不同,他们崇拜凤凰。楚国的凤凰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贵、最有神性的动物,它象征着美和对世俗力量的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陈彦堂:

凤的形象在楚国的文物当中得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体现。另外一个方面说,它所透露出来的这种艺术气息,恰恰是和中原地区所要表现的这种刚劲雄浑的气息,是一种很明显的、很强烈的对照。这个凤所传导出来的是一种柔美,是一种神秘,是一种让人感觉着、给人联想出一种无限遐思的、那么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

 

在人们的印象中,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一个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证明,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与北方的黄河文明双峰并峙,甚至在许多方面,楚文化一度领先于北方中原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源于楚国,楚国的音乐美术闻名于世,屈骚文学更是独树一帜。楚人最早在湖北荆门设立县制,从而引发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楚文化不但一度在华夏大地上独领风骚,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与同时期的希腊文化交相辉映。古希腊在航海技术、理论科学、体育竞技、写实艺术等方面比楚人擅长,但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漆器技术领先于古希腊,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深度和思辨性也丝毫不亚于古希腊哲学家。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这个古国的八百年历史,追溯楚文明的源头。

 

三千六百多年以前,也就是中国商代初期,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艰难地向南迁徙,他们就是楚人的祖先。刚刚崛起的商王朝在中原向四周扩张自己的势力,楚人的祖先因为不属于商王朝的血脉家族而备受冷落。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向着人烟稀少的南方进发。

 

在穿越桐柏山和秦岭以前,他们已经搬了很多次家了。从中原一步步走向西南,每到一处定居不久,商朝军队就会尾随而至,驱逐他们。终于,在今天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一带,楚人的祖先停留了下来。

 

在位于丘陵峡谷之中的一片开阔地带,未开垦的荒地异常肥沃,从寒冷的北方跋涉而来的人们发现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河流纵横,不像北方那样苦寒和干旱。几百年来,颠沛流离的命运在这个部族身上灌注了无比坚韧的顽强。史书记载,他们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地伐掉巨木,征服丘陵,开垦出一块又一块农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徐少华:

那这个地域我们说从地理形势上看,它也是个四塞之地。它可以避免强敌的进攻,而自己也还比较很好固守。另外以荆山为中心的这个江汉之地,它物产是比较丰富的。从一个早些年的一个弱小的国家,到楚国发展壮大,变成一个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这样一个南土的、这样一个大国,那这个与荆山,早些年的这样一个基地,是密不可分的。

 

传说,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来自中原的炎黄子孙。原本居住在中原的楚人为何得名为“楚”,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说,这是因为楚人的居住地生长着许多荆条,这种荆条当时被称为“楚”。也有人说,“楚”字象征着一个人跋涉在灌木丛中。更多的专家认为,“楚”这个国名源于楚国在西周时期被分封于荆山一带。

 

由两千年前的楚国史官所写的文献《楚居》却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传说火神祝融的后裔传下八姓,也就意味着这个部落分成了八支。其中一支传到了鬻熊这一代,娶了一位名为妣厉的女子为妻。

 

《楚居》记载,妣厉生子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孩子存活。巫师用荆条将妣厉裂开的腹部包裹,之后将她安葬。为了纪念这位为生育后代献出生命的伟大母亲,这个部族后来自名为“楚”,也就是“荆条”的意思。

 

在历史文献《楚居》的提示下,楚人的迁徙路线得以复原。在商朝军队的追击下,楚人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先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之后再南下到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

 

历经几百年的迁徙,楚人仍然顽强地传递着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牢牢地记着,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后裔。祝融是炎黄集团的重要成员,是炎帝的火师,在上古时代掌握着火的秘密。也正是这个原因,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说楚人是华夏民族的后裔。

 

这是一种被称为“楚式鬲”的器皿。最初楚人来到江汉大地,使用的是从中原带来的“殷式鬲”。为了适应南方多汤汁的饮食习惯,楚人改良了“殷式鬲”的器形,制作出容量更大的“楚式鬲”。同时加高了鼎足,解决了南方地区地面潮湿、不容易点火的问题。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王然:

这个“楚式鬲”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看到它是一个载体,也可以看到楚国人就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文化,不断地吸收中原的文化,又顽强地保存自己的特点。两种不同意识的东西,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具体的物质,这个是楚国里面标志性的器物。

 

汉水流域杂居着百濮等方国部落,西南则有巴人,东南还有扬越,土著杂陈,民风各异。南下的楚人,如同一颗携带着优良基因的种子,落入了肥沃的江汉大地。

 

江汉平原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楚人。他们开始向周围的民族学习种植水稻和渔猎,尝试与不同的部族通婚,他们渐渐听懂了“三苗”的语言。

 

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慷慨地养活了楚人。与庸人、巴人的频繁交流,也使他们很快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周围的少数民族教会了楚人生存技巧,但是,祝融的子孙们总是感觉到一丝寂寞。

 

在中原,楚人生活在文明之光中;在这里,他们只能顽强地传递着自己的记忆,不断地向后代讲述自己是中原人的后裔、骄傲的火神祝融的后代。只有这些珍贵的记忆,才能证明他们不是蛮夷。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刘玉堂:

楚人肯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在当时来讲,是一种高势能的文化。那就是说,它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这么一种气势。所以当他(们)携带着这种文化到了一个蛮荒地带的时候,他们往往是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一种高高在上,有这么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在一个又一个明亮的月夜,祝融的子孙们总是聚在一起,谈论起残存在回忆中的祖先。楚人不断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的中原故乡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每个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强烈的渴望,那就是再次回到中原。

 

然而,中原部族从一开始就不承认新生荆楚的中原身份。当商王朝的使者在江汉一带发现这个部族时,楚人们嘴里讲的南方话,身上穿的南方蛮式服装,手中使用的蛮族工具,不折不扣地证明了他们就是南方的一个蛮族。

 

《诗经·商颂》中的文字证明了商王朝对楚人的轻视,“南乡之夷”就是商朝人对荆楚这个部族的定位。商王武丁甚至教训楚人,要向其他蛮夷一样,定期来朝,恭恭敬敬地献上贡物,这样才能保证这个部族的生存。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徐少华:

华夏的人、北方的人,是看不起他们(楚人)的。如果从血统上来看,楚人是华夏旧族,但是后来当时的人,在区分一个是夏、是蛮,或者是夷,他们更多的不是看重你的血统,更多的看重的是你的文化和习俗。那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讲,那楚人因为到南方来生活了几百年,他的文化、他的习俗,他就代表更多的是南方的,这也是我们蛮族文化的,这些文化和习俗。而从他的血统,经过南方来了之后,他再有中原华夏的血统,那是逐渐的稀释,是越来越小。

 

中原人对蛮夷从来都不屑一顾,他们习惯于像打猎一样攻打这些野蛮人,把他们驱向更远的丛林。据《诗经·商颂》记载,商王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深入南方的沼泽丛林,驱逐他们认为是蛮夷的楚人。

 

商王朝强大的国势,让他们除了俯首之外,别无选择。在内心深处,楚人们把认作蛮夷当成最大的耻辱。他们发誓,早晚有一天,祝融的子孙会向傲慢的中原人证明自己的力量。

 

楚人的首领鬻熊在黑暗中苦苦等待着改变部族命运的机会,从接过酋长权杖的那一天起,鬻熊就把复兴楚人的部族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能重返中原的怀抱,楚人已经整整等待了几百年,他们不知道何时这一天才能到来。

 

在羑里一间幽暗的小屋中,有着一位和鬻熊一样期待着黎明曙光的中年人,他的名字叫做姬昌,他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本来是商朝的西伯侯,建国于岐山之下。暴虐的商纣王因为一点小事,将他囚禁整整七年。

 

几个月之后,一位周国的使者来到了楚族部落。商纣王的荒淫和暴虐,不仅仅令商朝百姓民不聊生,也激怒了许多部族和方国。周文王姬昌决定召集各路人马,密谋反商大事。其中一位被周文王召集的部族首领,就是楚人的酋长鬻熊。

 

广阔的星空平静不了鬻熊澎湃的内心。在南方边地生活得太久了,楚人几乎已经看不到重回中原的希望。周文王的召请让鬻熊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荆楚摆脱蛮夷身份、雪洗商王朝施加的耻辱、获得中原文明承认的绝好机会。如果在周人的带领下推翻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也许楚人会被中原王朝重新接纳。

 

鬻熊带领着族人出发了,率领一支精兵翻越秦岭。鬻熊跋涉千里去中原辅助周文王,帮助他推翻商王朝,这是楚人做出的抉择。

 

历经了数代人的流亡生涯,楚人迫切地需要一个验明正身的时刻。他们要告诉天下人,他们是一个何等重要的民族,他们永远流淌着属于中原的血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陈彦堂:

作为楚国人自己呢,一方面他们知道,自己的文化本源来自中原。但是他们自己因为地域的关系,他们自己在这个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与中原文化风格迥异的一种文化传统。他们承认中原的这个正统地位,因此呢,自己一心向化,对中原呢,当然自己心里头充满了一种羡慕,渴望自己也赶上这种同化的那么一种心理。

 

鬻熊终究没能实现愿望。作为火神祝融的后代,鬻熊掌握着历代祖先心口相传的夜观天象的秘密。被委以火师的重任之后,鬻熊恪尽职守,昼夜不休,观察天象,精力体力透支到了极限。不久后,远在荆山的楚人收到了一个噩耗:患上重病的首领鬻熊死在了火师的任职上。

 

鬻熊的生命是短暂的。他像一颗流星,把耀眼的光芒凝聚在永恒的瞬间。他明察时事,决定全力投靠周人,使楚人在艰难的命运中获得了新的生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念念不忘为楚人争取应有的地位。

 

鬻熊为楚国后来的建成谱写了序曲,他的一生也被隆重地写入楚国国史。鬻熊,当之无愧成为楚人永远纪念的首领。

 

周人率领着十几个对暴虐的商王朝久已不满的小国,一举推翻了商王朝。胜利之后,周王朝的分封仪式隆重举行,在战争中出力的部族纷纷得到了奖赏。

 

楚人的代表、鬻熊的儿子守在殿外,他眼里满是渴望,心中充满了激动。父亲为周王朝捐躯,不知道周武王会封自己为什么,是伯、是侯,最小也会是个子爵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陈彦堂:

首先周天子把自己的王室成员,就是他的同姓封在最重要的地方。那么就是异姓的诸侯,异姓、但是跟他有一种血缘的亲戚,这种关系的,也会受封。再还有一种就是,并跟他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辅佐武王伐纣的时候立下了功劳的这样一些人,他也进行分封。

 

仪式结束了,人群散去,只剩下鬻熊的儿子独自一人。分封的名单上,周王漏掉了遥远南方的楚人。是荆楚太弱小,还是楚人的蛮夷身份让周王有意忽略了他们,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给了楚人沉重的打击。

 

在过去的几百年尝尽艰辛、饱受屈辱的楚人,本来以为周王分封之日将会是他们部族史上扬眉吐气的一天。没想到,结果令人失望。消息传到荆山,楚人部族被压抑的气氛笼罩。

 

北京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韩巍:

因为周初,周公主持的大分封,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推行的一种封建制度。那么血缘的亲疏以及跟周王室的通婚来封建他的亲戚,就是跟他这个关系最亲密的一些,这些宗族的分支,然后授予他们人民和土地,让他们建立一些诸侯国。那么楚国在这个分封的体系里面,它是没有它的位置的。因为楚人虽然早期是这个周人的盟友,但是他的文化还是比较落后,力量比较弱小,而且地处比较偏僻,所以他(们)没有在周人的这种战略格局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楚人在这场决定中原文明命运的大战中贡献了他们的一切,甚至包括酋长的生命,却依然没能换回中原国家对他们的尊重。直到多年后,天下已经安定,周成王回顾祖先的创业史,才想起了那位尽职尽责的火师鬻熊。念及楚人曾经在推翻商王朝的战争中对先王的帮助,周成王册封鬻熊之孙熊绎为子爵。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徐少华:

那后来比如说《史记》,比如像《孔子世家》讲,说是楚人分封的时候,当时是“号为子男五十里”。就说他一个是爵等比较低,第二个是他的地方非常狭小,恐怕就是在江汉地区的某一个地方,就是丹阳为中心的这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 教授 顾久幸:

虽然这个子男五十里地,这个地方并不是很大,但是至少在周天子,在周朝他已经获得了这一个爵位。那么这对于熊绎来讲,对于一个部落的一个首领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于是他利用这个子男五十里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尽管只被封以诸侯之中最低一等的爵位,所封的土地也只有五十里,但是这一天还是成了楚人最为隆重的节日。在流浪几百年之后,祝融的子孙终于被中原王朝重新承认。

 

从离开祝融之墟那一刻起,楚人们就在渴望这一刻。几百年里,他们不断地被驱逐、被攻打,但是正如向日葵无论何时总是朝向太阳,楚人从来没有改变过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今天,他们的梦想实现了。

 

楚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在文明世界里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楚人的史册上,这一天被当成了建国之日。中国先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享国八百余年的楚国,从此正式诞生。

 

据《左传》记载,楚国建国后不久,周王朝的一道命令传来:周成王要举行诸侯会盟,楚子熊绎也在被邀请的诸侯之列。诸侯朝见天子,必须准备朝贡之礼。对此,熊绎忧心忡忡。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刘玉堂:

楚国已经分封,但是是“号之子男之田五十里”。那么方圆五十里,那像现在来讲,就不到二十平方公里,还没有现在乡镇里面一个村的面积大。这么小的版图,那么那个地方又是相当比较贫瘠,在没有开发之前,楚王的确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进贡,所以他心怀忐忑。

 

楚国的拮据,从清华楚简中可以找到例证。据《楚居》记载,建国之初,楚人好不容易建起一间祭祀大堂,却穷得拿不出祭品,只好跑到邻居鄀国偷了一头小牛,在晚上偷偷举行祭祀。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刘玉堂:

偷了牛之后,因为是偷来的,这个事不是光明正大,不是自己拥有的。所以显得不光明正大的时候,他就选择在晚上来祭祀。那么从此以后呢,可能楚人就是说,一般的把祭祀定在晚上。

 

楚人把祭祀祖先的仪式称为“夕”,祭祀必定在夜间举行,这种传统与不光彩的偷牛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和中原诸国比起来,刚刚诞生的楚国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

 

熊绎启程了。那个时候,从荆山一带到达周朝都城要穿越重重原始山林,道路未辟,非常艰苦。越往北走,熊绎就越激动。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他却感觉到有一种奇怪的熟悉,那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遥远的记忆,这就是祖先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今天,他终于回来了。

 

周王朝的国都镐京,四方诸侯络绎前来。在王宫前的广场上,停着一辆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柴车。对于楚子熊绎的身份,迎宾大夫甚至有些迷惑。

 

熊绎下车,毕恭毕敬地拜见周成王,献上了从楚国带来的贡品——用来驱鬼的桃木弓和用来敬神的茅草。献上贡品的熊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岐阳之盟大会举行那天,熊绎被拦在了殿外。周成王拒绝了熊绎入殿的请求,命他作为火师,与鲜卑之君一同在殿外看守火堆。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刘玉堂:

他做的事情,就是三件:第一件就是贡苞茅,就是那个苞茅缩酒之前,举行苞茅缩酒仪式之前,你要把苞茅把它放好,把它安置好,让其他人来操作;第二个就是设望表,望表就是像我们现在的席次卡,哪一位坐在哪个地方,你来摆放这个席次卡;第三就是祭燎守田,就是点燃那个篝火晚会的火种。实际上这三条,在我们看来,都是服务人员做的。让一个一国之君来做,的确有点儿跟他的身份不相符,应该来说对他内心是一种刺激、强刺激。

 

楚国国君熊绎与鲜卑王被视为蛮夷,未能正式参加盟礼。看着殿中灯火通明,听着诸侯们的欢歌笑语,此时的熊绎才真正明白,虽然被封为子爵,但在周人眼中,自己仍然不过是一个蛮夷之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刘玉堂:

但是熊绎他是这样的,当时他认为楚国势弱位卑,不可能讲价钱,不可能跟周天子讲条件。那么他完全是种逆来顺受,而且还表现得非常乖巧,非常臣服。就说你这样安排,也是对的,我完全心悦诚服,我会按照周天子的安排,谨谨慎慎地做好我自己的事。那么这是一种韬晦之计。

 

周成王对毕恭毕敬的熊绎十分满意。每逢周王朝重大朝会,熊绎都会受邀主持生火仪式,一直到周成王去世。在周康王即位的朝贺仪式上,康王宣布,他将给几位功劳卓著的诸侯以赏赐。齐、卫、晋、鲁四国分获了钟鼎车旗等物。熊绎本以为,这次赏赐一定有他的份,然而周王朝又一次忘了楚国。

 

周王朝是一个特别重视血缘的王朝,分封制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确保周王族对天下的统治千秋万代。这在“封建”二字的起源上表现得很清楚——“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就是说,把亲人们分封到各地,是为了保卫周王。

 

《荀子·儒效》记载,在西周建立之时,天下主要的七十一个邦国中,分封给周王族的多达五十三个,周王的近支叔伯子侄几乎全部都成为显赫的诸侯。

 

复旦大学 历史学博士 张宏杰:

想当初,楚国的先祖鬻熊,为了王朝的建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分封的时候,却被周王朝忘在脑后。如今,熊绎是恪尽职守、忠心耿耿,但是他的汗水和付出,却仍然无法填平那道血缘的鸿沟。在血缘决定一切的周朝,边远的这个蛮夷的小国,注定只能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熊绎意识到,他的所有努力只能是徒劳。作为一个边远的小国,他只能强咽下这口气。

 

楚人回归中原文明的满腔热情,就这样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给浇灭了。熊绎去世之后,对于向周王朝进贡一事,楚人不再那么积极,他们不再那么在乎中原王朝是否承认自己。

 

然而,这小小的疏忽却招致了中原王朝的勃然大怒。小小蛮夷之国,居然敢不按时向中央王朝进贡,这被当成了叛逆之举。《诗经》中周代诗作提到荆楚之时,口气充满了不屑:愚蠢可笑的楚人啊,你们竟然敢与强大的中原大邦为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陕西扶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青铜器窖藏,出土了一百余件青铜器,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件精美的墙盘。《墙盘》铭文记载,周昭王率领着旌旗猎猎的车马,铠甲鲜明的整齐六师,集中全国兵力,南下攻打楚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韩巍:

周昭王率军渡过了汉水之后,就是遭到了楚人用游击战术的这种抵抗,主力避而不战,然后不断地用小部队去骚扰,导致周人疲惫不堪,最后被迫北撤。

 

这场战争的结果出人意料。周昭王这次亲自率领六师浩荡而来,而楚国只有区区两万兵马,没想到战争持续了八年。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战争中,周朝军队在汉江边几乎全军覆没。在第三次战争中,周昭王落水而死。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罗运环:

史书上记载,说碰到了“天大异”,碰到了灾异的天气。(周朝的)部队正在通过的时候,浮桥突然地断开了,所以他的六军有不少人都掉到水里淹死了。周昭王本身他没有通过这个浮桥,他是坐的船。可是这个船也很怪,坐在中间,这个船分解了,就掉到水里淹死了。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刘玉堂:

最后就说成是什么呢?这个船是楚人做了手脚,那么楚人装扮成船夫,用胶把这板子临时粘起来,粘成船。等到船到江心的时候,经过水的浸泡之后,那么这种船它经过融解之后,它就散了。

 

虽然战后楚人被迫迁到更南的长江北岸,但是楚人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的战斗力令人震惊。连楚人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漫长的蛰伏期,他们已经积蓄了如此强大的力量。

 

与此同时,长期生活在剽悍好战的少数民族中间,楚人血液中的尚武精神远远高于中原人。两百年间,他们的骨骼已经变得粗壮,他们的身上已经长出了块块肌肉。他们下意识地一伸手,就可以让老迈的周王朝摔一个跟头。

 

周昭王的南征彻底伤了楚人的心。在为周王朝做了那么多贡献之后,他们仍然像商王朝时期那样,被当作可以任意围猎的蛮夷。楚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向中原王朝表示恭顺并不能保护自己,唯有国家强大才能生存。

 

从熊绎到熊渠,四代楚国国君全力在江汉一带经营自己的国土。他们一方面与周围的方国部落巧妙周旋,站稳脚跟,另一方面,筚路蓝缕,辛苦开发,积蓄力量。

 

西周末年,楚人终于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公元前771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周王室势力不断衰微,诸侯之间开始相互攻伐,历史进入春秋时代。

 

在多年积蓄力量之后,楚国利用周王室衰落之机,西征庸国,东攻扬越,一直打到湖北东部一带,一直被动挨打的楚国如今终于要向外扩张了。

 

中原王朝不是把王作为不可挑战的最高权威吗?楚国第四代国君熊渠干脆把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与周天子相提并论。这位极具开拓精神的国君干脆向全天下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既然你们认定我们是蛮夷,那么,就请尝尝蛮夷的厉害吧。

 

楚王熊渠的这一惊人之举,发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楚国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