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十六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时评写作十六讲摘录 时评写作十六讲

时评写作十六讲

2024-07-17 0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序

评论写作不仅是新闻职业的核心资本

你觉得新闻这个行业最核心的职业资本是什么?或者说,你觉得相比其他专业,一个学新闻的最大专业优势是什么?我经常拿这个问题问学新闻的孩子和新闻学界业界的朋友,答案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掌握一套客观报道的专业方法,用新闻报道去影响社会,负责任地报道一切,拥有叙述的能力、更多的话语权,更善于设置议题和带节奏,更会说话,更有新闻理想。 这些回答,要么太“帕森斯”,过于宏大;要么太“拉扎斯菲尔德”,停留于技术和方法崇拜的“抽象经验主义”中,都没有切中新闻这个专业的关键。我喜欢米尔斯和默顿式答案——在抽象阶梯的中层视角去理解一个学科。一位学者曾如此概括新闻专业的特点:“很少有哪个专业比新闻更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深刻的思维训练,很少有哪个职业比干好新闻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多方面的能力素质。”虽然说得很精彩,但还是比较凌空蹈虚,不着边际,无从把握。 在我看来,相比其他专业,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应该具备这两种能力,从而凸显相比于其他专业的优势:一是快速流畅的写作,无须太多酝酿的写作能力,写得快又写得好;一是敏锐开放的思维,思想结构上有一个宽厚的金字塔基,知识视野开阔,没有被某个单一的学科视角固化思维,能在丰富的人文社科资源中汲取知识能量,从而形成报道和评论复杂事实所需要的客观视角和人文触角。 跟好几个主流大报总编辑聊天时,他们都提到了这两种职业资本。前几年有媒体更爱招非新闻专业的学生,甚至直言“不要学新闻的”,因为“新闻无学”,不需要专门学,而其他专业背景则能给新闻提供深度的附加值。这几位总编辑都谈到,他们还是更爱招学新闻的学生,因为一般学新闻的学生的写作能力都会比其他专业的强一些,文字清爽,上手快。具有一个强专业的背景,如法学、经济学、科技、医学背景当然好,但是,多数新闻并不是按这种“专业划分”发生的,背后纠缠着复杂的问题——法律问题背后有其他社会因素,看似经济问题却隐藏着社会学背景。新闻需要客观的呈现,而某个单一的强专业往往容易形成思维盲区。学法律的更有法律敏感,学经济的长于代价收益分析,思维框架很容易固化和偏狭。然而,学新闻的倒没有这些框架壁垒,不会被某个“专业”框住,对身边发生的很多微妙变化会更敏感,这正是一名记者最需要的。 当然还有成本问题,对一个媒体来说,每个领域和行业养一名专业的“跑口记者”,成本非常贵。所以,媒体更需要的是“多面手”,可以利用自己宽阔的知识面跑多个行业和领域。爱泼斯坦讲过这样一件事情,美国司法部曾给全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主管提建议,希望他派对贫民区问题有专门研究的记者报道城市骚乱,但是该新闻主管回应说,“任何一个好记者都应该能够在不熟悉的环境下报道骚乱,在这种情况下卖弄学识可能比什么都不会还糟糕。”一条新闻往往纠缠着很多社会因素,所以记者往往被训练成“多面手”,准备面对任何话题的稿件。 由此可见,“快思手”(Fast thinker)和“多面手”(Versatile)、流畅快速的写作能力,还有开放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开放思维,是新闻专业最核心、也是最低限度的职业优势。读了新闻系,你起码应该具备这两种能力,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学新闻的,也才会被看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媒体人的潜质。 怎么训练才能让自己成为“快思手”和“多面手”呢?在我看来,评论写作是训练这两种核心的新闻职业资本最佳、最便捷的文体形式。 新闻采访可能需要专业资质,新闻写作也需要机构平台,还有特稿、通讯、编辑,都需要与新闻机构的合作,在正规实习中完成,而评论写作是唯一一个不需要依赖机构平台的文体类别。评论是人的本能,你天生就是一个评论员,你随时可以观察,把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时事当成你的观察和评论对象;你动脑动手就行,把想法写出来,就完成了一篇评论。网络和社交媒体这么发达,你甚至不必走出大学校园,只要勤于动脑思考动笔写作就行,最低限度地依赖外在工具,最大程度地挖掘和盘活你的所学所思所感。评论写作,综合地体现着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和思维素养;写作的过程,就是把自己所积累的思想资源和表达能力都激发出来。 有什么比评论写作更能训练我们的流畅表达和批判性思考呢?一篇评论,全方位且立体地调动着“看、想、写、说”的综合能力,考查着你的知识积累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逼着你去关注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强化着你“与人交流”的媒介素养(评论要介入时事,要说服别人,写作过程会有一种强烈的说服欲望)。一个进入状态的评论者,他的身体总是前倾的,而不是后仰的,前倾表现了一种积极投入的姿态。所以我一直觉得,评论写作课不仅应该成为新闻学院的专业必修课,而且还应该加大重视程度和训练强度。评论常被称为一家媒体的灵魂和旗帜;从学科训练来看,评论也是新闻专业这个皇冠上的明珠,一个新闻评论写得好的学生,新闻敏感和新闻写作肯定不会差。 当然,评论写作绝不只是新闻职业的核心资本,在社交媒体和大众传播语境中,更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总是更有优势。评论能力是一个人的职业红利,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评论总会成为你的竞争优势。 功利地说,诸多与职业晋升相关的考试,可能都涉及评论写作。高考作文是写一篇评论(议论文,属于任务驱动型写作),研究生考试要写评论,公务员考试需要写评论,很多单位的招聘考题往往都是评论,因为评论最能考查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在一个单位,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便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势。评论写作也能养活自己,当下自媒体的内容创业和变现方式,基本上都集中在评论写作,因为评论这种文体最低限度地借助外在工具,不需要什么成本,你有思考能力,还能写,在自媒体时代就不会饿死,还可以活得很好。 我从2002年开始写评论,至今已快二十年了,我一直以为受我评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新闻的孩子,很多听过我讲座的孩子都说是看了我的评论后选择新闻这个行业并进入媒体的。没想到,比新闻专业学生关注我评论更多的,竟然是高中生。我的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评论区里,常有一些留言,让我觉得很骄傲。比如一名叫“子夜雪花”的家长留言说:“曹老师,今天我是专门来感谢你的。闺女是2018届的高考考生,高三第一学期接触到您的公众号,我每天打印出来给她看,她的议论文进步很快,今年高考语文121分,考上福建大学建筑学专业,真心感谢。” 还有一名叫“豆芽汤”的家长说:“‘子夜雪花’的孩子是2018年高考生,考上福建大学,我的孩子也是,考上了福建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我的孩子听了老师的建议关注曹老师,关注时事,分析写作结构,今年高考语文131分,我也要感谢曹老师。” 大连一所最好的中学,几位语文老师也在向学生推荐阅读我写的那些评论,我还专门去做过几次讲座,感受到了高中生学习评论写作的热情。我听一位在行业内很有声望的语文特级老师讲,她所在的语文组专门做过对比试验,让高一一个班级的学生读我的评论,跟高二一个没读过的班级作比较,读过的那个班级,作文和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而在同题作文下,读过的高一班,水平明显高于没有读过的高二班。 我知道,我的评论没有那么神,对写作无法起到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有一些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其一,刺激他们多训练,很多话题激活着他们的表达冲动,活络着他们的思维,从而能主动去训练写作。其二,开阔着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的眼睛从应试课本中抬起,多关注时事和社会,训练观察同一时事的不同视角。高考作文,无他,考查的正是这两种能力——快速流畅的写作和开放敏锐的思维,能不能在短时间内用流畅的文字把独到角度的观点表达出来。 这本书,是我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近十年评论教学的一个梳理,各章节基本按一个学期16节课的内容安排,在结构和内容上与2012年出版的《时评写作十讲》都有很大的不同。经过近十年的沉淀,我对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想法更加系统和成熟,特别是我在经历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后,更注重对理论的梳理和写作规律的提炼,比如我在这本书里针对构思提炼了“抓手论”“身材论”和“写作的基准线理论”;同时,把一些学术理论应用到写作过程中,比如布迪厄的“误论理论”、阐释学中的“陌生化理论”、社会学的“框架理论”,借助这些理论工具去发掘评论的不同角度,让作为缄默知识“不可言传”的评论经验成为一种可以教、可以学习、可以积累的显学,成为一种经过训练可以得到提升的学问。 这本书虽然针对的是新闻专业学生,但我在授课内容安排上有意识地平衡专业和通识,更注重学生在写作和思维方法上的训练,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也能从本书中获得写作方法论和论证技巧,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李普曼曾说:“如果一个社群缺乏揭穿谎言的信息,他们就没有自由。”李普曼强调的是掌握信息对一个人的重要,我所看重的可能比李普曼“卑微”很多,我更看重说话的能力,如何好好说话,善于讲理,有逻辑地表达,不当哑巴和喷子。一个人如果缺乏评论的能力,无法把自己所想以清晰的方式明确地表达出来,他可能就不是自由的。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也是我想在这本书中奉献给读者的。 体更需要的是“多面手”,可以利用自己宽阔的知识面跑多个行业和领域。爱泼斯坦讲过这样一件事情,美国司法部曾给全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主管提建议,希望他派对贫民区问题有专门研究的记者报道城市骚乱,但是该新闻主管回应说,“任何一个好记者都应该能够在不熟悉的环境下报道骚乱,在这种情况下卖弄学识可能比什么都不会还糟糕。”一条新闻往往纠缠着很多社会因素,所以记者往往被训练成“多面手”,准备面对任何话题的稿件。 由此可见,“快思手”(Fast thinker)和“多面手”(Versatile)、流畅快速的写作能力,还有开放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开放思维,是新闻专业最核心、也是最低限度的职业优势。读了新闻系,你起码应该具备这两种能力,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学新闻的,也才会被看作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媒体人的潜质。 怎么训练才能让自己成为“快思手”和“多面手”呢?在我看来,评论写作是训练这两种核心的新闻职业资本最佳、最便捷的文体形式。 新闻采访可能需要专业资质,新闻写作也需要机构平台,还有特稿、通讯、编辑,都需要与新闻机构的合作,在正规实习中完成,而评论写作是唯一一个不需要依赖机构平台的文体类别。评论是人的本能,你天生就是一个评论员,你随时可以观察,把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时事当成你的观察和评论对象;你动脑动手就行,把想法写出来,就完成了一篇评论。网络和社交媒体这么发达,你甚至不必走出大学校园,只要勤于动脑思考动笔写作就行,最低限度地依赖外在工具,最大程度地挖掘和盘活你的所学所思所感。评论写作,综合地体现着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和思维素养;写作的过程,就是把自己所积累的思想资源和表达能力都激发出来。 有什么比评论写作更能训练我们的流畅表达和批判性思考呢?一篇评论,全方位且立体地调动着“看、想、写、说”的综合能力,考查着你的知识积累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逼着你去关注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强化着你“与人交流”的媒介素养(评论要介入时事,要说服别人,写作过程会有一种强烈的说服欲望)。一个进入状态的评论者,他的身体总是前倾的,而不是后仰的,前倾表现了一种积极投入的姿态。所以我一直觉得,评论写作课不仅应该成为新闻学院的专业必修课,而且还应该加大重视程度和训练强度。评论常被称为一家媒体的灵魂和旗帜;从学科训练来看,评论也是新闻专业这个皇冠上的明珠,一个新闻评论写得好的学生,新闻敏感和新闻写作肯定不会差。 当然,评论写作绝不只是新闻职业的核心资本,在社交媒体和大众传播语境中,更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总是更有优势。评论能力是一个人的职业红利,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评论总会成为你的竞争优势。 功利地说,诸多与职业晋升相关的考试,可能都涉及评论写作。高考作文是写一篇评论(议论文,属于任务驱动型写作),研究生考试要写评论,公务员考试需要写评论,很多单位的招聘考题往往都是评论,因为评论最能考查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在一个单位,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便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势。评论写作也能养活自己,当下自媒体的内容创业和变现方式,基本上都集中在评论写作,因为评论这种文体最低限度地借助外在工具,不需要什么成本,你有思考能力,还能写,在自媒体时代就不会饿死,还可以活得很好。 我从2002年开始写评论,至今已快二十年了,我一直以为受我评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新闻的孩子,很多听过我讲座的孩子都说是看了我的评论后选择新闻这个行业并进入媒体的。没想到,比新闻专业学生关注我评论更多的,竟然是高中生。我的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评论区里,常有一些留言,让我觉得很骄傲。比如一名叫“子夜雪花”的家长留言说:“曹老师,今天我是专门来感谢你的。闺女是2018届的高考考生,高三第一学期接触到您的公众号,我每天打印出来给她看,她的议论文进步很快,今年高考语文121分,考上福建大学建筑学专业,真心感谢。” 还有一名叫“豆芽汤”的家长说:“‘子夜雪花’的孩子是2018年高考生,考上福建大学,我的孩子也是,考上了福建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我的孩子听了老师的建议关注曹老师,关注时事,分析写作结构,今年高考语文131分,我也要感谢曹老师。” 大连一所最好的中学,几位语文老师也在向学生推荐阅读我写的那些评论,我还专门去做过几次讲座,感受到了高中生学习评论写作的热情。我听一位在行业内很有声望的语文特级老师讲,她所在的语文组专门做过对比试验,让高一一个班级的学生读我的评论,跟高二一个没读过的班级作比较,读过的那个班级,作文和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而在同题作文下,读过的高一班,水平明显高于没有读过的高二班。 我知道,我的评论没有那么神,对写作无法起到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有一些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其一,刺激他们多训练,很多话题激活着他们的表达冲动,活络着他们的思维,从而能主动去训练写作。其二,开阔着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的眼睛从应试课本中抬起,多关注时事和社会,训练观察同一时事的不同视角。高考作文,无他,考查的正是这两种能力——快速流畅的写作和开放敏锐的思维,能不能在短时间内用流畅的文字把独到角度的观点表达出来。 这本书,是我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近十年评论教学的一个梳理,各章节基本按一个学期16节课的内容安排,在结构和内容上与2012年出版的《时评写作十讲》都有很大的不同。经过近十年的沉淀,我对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想法更加系统和成熟,特别是我在经历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后,更注重对理论的梳理和写作规律的提炼,比如我在这本书里针对构思提炼了“抓手论”“身材论”和“写作的基准线理论”;同时,把一些学术理论应用到写作过程中,比如布迪厄的“误论理论”、阐释学中的“陌生化理论”、社会学的“框架理论”,借助这些理论工具去发掘评论的不同角度,让作为缄默知识“不可言传”的评论经验成为一种可以教、可以学习、可以积累的显学,成为一种经过训练可以得到提升的学问。 这本书虽然针对的是新闻专业学生,但我在授课内容安排上有意识地平衡专业和通识,更注重学生在写作和思维方法上的训练,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也能从本书中获得写作方法论和论证技巧,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李普曼曾说:“如果一个社群缺乏揭穿谎言的信息,他们就没有自由。”李普曼强调的是掌握信息对一个人的重要,我所看重的可能比李普曼“卑微”很多,我更看重说话的能力,如何好好说话,善于讲理,有逻辑地表达,不当哑巴和喷子。一个人如果缺乏评论的能力,无法把自己所想以清晰的方式明确地表达出来,他可能就不是自由的。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也是我想在这本书中奉献给读者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