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设备维修网
资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悲惨世界的》内容简介,不超过300字

《悲惨世界的》内容简介,不超过300字

2024-06-17 10:26:59| 来源: 网络整理

是《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法语:Les Misérables,国际音标:/le ˌmizeˈʀablə/,另有中文译名《孤星泪》,原意为“悲惨的人们”、“可怜的人们”)。

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描竖扒隐绘19世纪初20年间几个法国人物的生活背景,涵盖拿破仑战争和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等政治现象叙述。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小说试图检视他的赎罪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所造成的影响。这部宏大的小说,融进法国的历史,以及巴黎的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检视善、恶和法律的本质,同样还有爱情与亲情的种类和本质。

雨果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位真实的罪犯和警察,他把这个真实人物的性格分成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悲惨世界通过它不计其数的舞台和银幕的改编作品被世人所了解。最著名的改编作品是同名音乐剧。

创作背景

1801年,一个名叫冉阿让的穷苦农民,为了帮助饥饿的外甥(姐姐的小孩)们而偷了一块面包并企图逃狱而被判19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意指:带有前科、案底的假释证明)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只因为有罪之身。

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里哀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到蒙特罗,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

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的特龙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1846年2月22日,雨果年轻时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两个士兵挟持着一个因偷面包而被判死刑的男子,当时有一位贵夫人坐着漆有家徽的马车经过,囚犯注目贵夫人,但贵夫人对囚犯却视而不见。他认为此事表明当时法国平民承认贵族,贵族却无视平民的存在,从此使他萌发写《悲惨世界》的念头。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俚语、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雨果在书中都分有独立章节描写。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设计巧妙、跌宕起伏。雨果力图表现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应根据人道主义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处理,他借主人公之口说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他写道:“将来人们会把犯罪看余厅作一种疾病,由一批特殊的医生来医治这种病。医院将取代监狱。”

为了这部书,雨果前后构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他自称这是“一部宗教作品”。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802年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816年,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845年(43岁),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处死刑。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三年后,拿破仑第三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同名音乐剧即依此小说改编而成。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第二共和),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1885年,雨果以83岁高龄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评价

小说的面世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事件,全因作者雨果在当时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是个最著名的法国诗人。《纽约时报》早于1860年4月,即出版前两年已宣布其即将出版。

可是,雨果在当时禁止其出版商公布其故事的概要,并拒绝授权所有出版机构在出版物中摘录小说的内容。另此弊外,雨果亦要求出版商以“维克多·雨果为哥特世界创作的《巴黎圣母院》,等于他为现实世界创作的《悲惨世界》”作为小说的介绍。

出版商分别于1862年3月30日至31日及4月3日在布鲁塞尔和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活动,而《悲惨世界》的首两集紧接这些活动出版。其余三集则于1862年5月15日出版。

小说的评价好坏参差,且有不少评价为负面的评论。有些评论家指出小说主题不道德,过度感伤,有些则批评小说过于同情革命者。评论家高塞尔于1862年8月17日在《世界报》上指出“我无法在没有被雨果先生描述的骚乱所引致的厌恶感影响之下阅读”。法国自然主义作家龚古尔兄弟亦指出小说是“人工”的和令人失望的。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更指出他“在书中既找不到真理,亦找不到伟大”。他亦批评小说中的角色造型粗糙,并指出“他们(小说中的角色)都很能说话——但全部都以同一个方式说话”他认为雨果在这篇小说上花了“幼稚的努力”,并觉得这篇小说标志着雨果职业生涯的结束,就如“上帝从天堂掉到地狱去”。

在一个报章评论上,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称赞雨果成功吸引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尽管他指出宣传是艺术的相反。但是,波德莱尔在私底下却痛骂此小说为一部“无味和无能”的作品。

尽管恶评如潮,此小说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自出版以来都是一本畅销书。雨果在小说出版后不久便流亡英国。据不可靠传闻,雨果仅以“?”符号打电报给他的英语出版商,以询问小说的销情。作为回应,赫斯特和布莱克特仅以“!”符号电告之,表示销情很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悲惨世界》



【本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6040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