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设备维修网
资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10篇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10篇

2024-02-29 09:33:58| 来源: 网络整理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1

一、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长期以来,垄断语文教坛的就是一种教学结构——串讲分析,讲背景、正字音、析词义、分段落、归段意、明中心、理特点,几成定格。因此,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要的是突破传统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即以教师为主导,准确地把握讲析课文的限度;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能力点为突破口,对教材的内容作精当的取舍。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教师的这种领导、支配地位只能通过“导”,而不是“扶”、“牵”或者其他方式来实现。“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教师为主导”不同于“教师为中心”,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为主导”也不同于“教师为主讲”。教师应当把握好几个限度。首先是时间限度,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应限定在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应引导学生自己钻研和探究;其次是内容限度,对必讲的知识,务求用最经济的方法提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对可讲可不讲的知识,可根据学生对主要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悟性,若有必要可适当涉及,若无必要便省略不讲,当然,对不必讲的知识就应果断删除,以免冲淡主要内容的讲解。分析课文时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东西都塞给学生,应当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比如《项链》的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安排问题,又比如《孔乙己》是否真死的问题。同时应当允许学生存疑,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比如对鲁迅先生小说《药》的主题的不同理解,历来见仁见智,教师无需确定统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确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多年来“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考你背”、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要授之以“法”,把“我讲你练”、“我导你学”、“我问你思”、让其“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是以“培养方法,培养能力”为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只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在学生读课文之前,宁老师提出,认真阅读课文,然后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在“皇帝”之前加修饰语,概括皇帝的性格特点。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皇帝的性格特点。第二件事,宁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在老师的耐心诱导下,经过一番研究讨论,学生终于用一个“骗”字概括了故事内容。第三件事,宁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大人(特别是皇帝)都受骗,而小孩不受骗。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大量例子,通过讨论,得出“虚伪自私”是大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小孩没有私心,不但不受骗,还揭穿了骗子的骗局。最后学生都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得到了圆满解决,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新教材现代文阅读单元打破依文体界定单元的传统,分别以理清层次、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评价与借鉴吸收为能力点划定单元,单元教学要点清晰,单元间能力培养梯度合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例子”,落实单元及篇目要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切不可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只会冲淡重点,游离要点,以致阻断阅读教学的主线索。课文教学中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一两个核心加以展开,唯此,才能体现落实新教材的相关要求,才是真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需强调的是,对新旧教材都入选的经典性篇目,教师要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扬弃曾经备写的教案,即使是以往自己感到得意的“灵感点”或“神来之笔”,如不符合新要求,也要忍痛割爱,敢于取舍,善于创新,构建全新的教学网络。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杰作《荷塘月色》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字字珠玉。教学中应将着力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在朗读中体会景语情语的典雅韵致;设计问题,阅读品味写景状物的生动蕴藉;也可摘取经典片断,设问比较,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表达的精妙独到。文中有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丰富内涵:“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有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飞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意境丰厚优美。

二.改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各有法。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与时俱进,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导读法、析因法、妙要列举法和整体感知等,不胜枚举。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精心设计导入语。

将学生注意力从课间迅即转移到课堂上来,是提高一节课效率的重要环节。导入语设计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极大的热情和自主精神,使教学充满活力而显出勃勃生机。下列几例,可以为证。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阅读那精彩的小说,谁能忘记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可是一篇小说,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是不是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当然不是。只有那些为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些为作者所浓墨重彩尽情渲染的主要事件,才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本单元的文章,大都是文学精品,写人叙事,详略繁简安排得当。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这些精品,看看他们在写人叙事时,是如何做到“繁简相宜,各尽其妙”的吧。

这是小说单元的“单元导语”,教师自己的所问所答以及对本单元课文“写人叙事,详略繁简安排得当”的高度概括和要求学生们“看看他们在写人叙事时如何做到‘繁简相宜、各尽其妙’”的提示,怎不诱使学生追究“为什么会那样?”。

罗·卢森堡说过一段趣话:米洛岛的维纳斯归根到底是由于她不讲话,才得以在千百年来保持她那美丽的妇女的殊荣。但如果她一开口说话,说不定她的魅力就烟消云散了。这话很含蓄——不开口的偶像,是暴露不出内心世界的,假如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她也许美丽可爱,也许虚有其表,怎样让开口的维纳斯魅力永在?那就得“慧于心,秀于言”——说话要注意语言美。

这是上听说训练课的导语。教师引用卢森堡的那段趣话,意在演绎出“怎样让开口的维纳斯魅力永存”的问题。“那就得‘慧于心,秀于言’——说话要注意语言美”的答案,怎么不叫学生深入思考呢?

“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记得。没过河之前,面对着不知深浅的河水,小马心中一片茫然,而当它试着亲自趟了过去,小马或许不但知道了河水的深浅,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同样,大家如果只看到别人的文章,只听老师讲析别人的文章,大家对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就没有亲身感受,心中或许有些茫然。与其这样,不如让自己动起脑来,动起手来,写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我们自己所做过的事,写出我们自己所熟悉的人和物。

这是作文训练课的导语。小马之所以能过河后“领悟出了一些道理”,关键在于“亲自趟了过去”,而作为“书面说话”的作文,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动起脑来,动起手来”,又怎能写得出,写得好?具体事实的启发所带来的结果就不难想象了。

2.巧妙设计问题。

好的提问是引发学生思维的突破口,问题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巧选角度,变中求新。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维活动。比如教学叶圣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可变换一种问法:“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为何不写少收了三五斗,或写灾荒遍地,人民流离失所呢?”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思考。

(2)疑于无疑,平中出奇。有些内容看似平淡,处于无疑境地。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何对马克思的谢世不说‘停止了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于无疑处生疑”,才能使学生透彻地了解文意,深入细致地把握所学的内容。

(3)分解难点,多层设问。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往往心有所得,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想详细地说,又觉得啰嗦,想概括地说,又觉得千头万绪,抓不住要害。教师要采用分化瓦解,多层设问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纷繁中理出头绪,达到各个击破,逐步深化的目的。比如对《孔乙己》中“笑声”的理解是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用分解难点的方法设计如下问题:①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挖苦表明了他们对孔乙己怎样的态度?②酒客们与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有何相似之处?他们自己明白吗?③酒客们本应对孔乙己持怎样的态度?又为什么没有采取这样的态度?这样层层设问,教师再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3.注重教学语言,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好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其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幽默有趣。例如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教《春》和《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时所运用的导入语就十分考究:“继米开郎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美姿。”这样描述,学生被美的语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的美所吸引,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散文的学习。

4.适当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的主战场在教室、在课堂,这是无容置疑的。但针对有些特色课文可适当变换教学场所,拓展教学空间,创设适合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思考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指导学生写题为《春》的作文,就先带学生到公园里去观察,寻找春天的踪迹。同学们有的从萌动的青草上窥见春的身影,有的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春的气息,有的在蜂飞蝶舞、百鸟欢鸣中听到春的脚步声。他们把细心观察的材料,融入自己纯真细腻的感情,写成情文并茂的优美文章。笔者为纠正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错别字,曾要求全班学生走上街头,从广告标牌中查找错别字,每人找10个,然后汇总,再集体纠正,效果甚佳。古人强调“功夫在诗外”,现在有人提出大语文的概念,都说明同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走进自然,贴近社会生活,一定会倍增其效。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的量化教学竞争课堂控制

语文教学有其趣味性和艺术性,更令人着迷的是语文教学的多变性和探索性。怎样在兴趣的海洋中游弋一艘令人心旷神怡的教学大船,的确值得我们去探究去追寻。为了更好的趣味化语文教学,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品味语文的魅力,笔者结合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认识,浓缩了语文教学的量化思维。量化思维的依据是管理中的“量化管理法。”操作性条件反射说认为,人的后天行为大都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偶然行为的结果所支配的,其中,受到强化的行为往往得以保留,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往往消失。因此,系统地有选择地强化某种行为,就能纠正个体的不良行为或人格特征。“量化管理法”就是利用强化原理,把教育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内容量化为一定的分值,然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记分的一种管理方法。依据这种管理思维,笔者把语文课堂整体量化,在量化中激励学生,在量化中搞好语文课堂。

一、量化之前的准备

语文课堂的量化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必须考虑到多种因素。

①教师的授课素质。每个教师有其不同的教学修养,有的激情四溢,有的沉敛细腻,有的思考深远,而量化的语文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是细致与激情并存,不光在课前查阅了大量的与课程有关的书籍和资料,而且还必须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那些突发事件,以及在这些突发事件中教师本人的处理方法是否及时得当。尤其是语文课堂是趣味性和情感性很浓的课堂,稍不注意就会偏离教学目标和设想。所以教师教学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量化教学的效果。

②学生的听课素质。不同的班级有其不同的特性,有的班级活泼好动,有的班级整齐沉静。怎样在不同的班级中更好的实行教学量化,是一个很大思考方向。教师必须做好充分调查,针对不同的班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才能更好的贯彻量化教学的概念。

③量化的呆板和语文课堂的感情性。量化是一堂课规则化,整齐化。但是语文课的特点是感情性浓郁,在量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实在在的考虑这个问题,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把语文课堂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把大目标列出,例如:学习本文的主题思想,探索本文的道德意义等,为什么我们不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目标,把一篇文章分成:生字词、作者、背景、诵读、结构、写作方法、艺术特色、道德体现、思考延伸。并且把每个小目标标上详细的分值,制定详细的量化表格,随时填充,最好和班级的学生量化管理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平时管理结合起来以后,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主观发挥。把每个部分当成一个小目标去解决,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量化的激励之下把目标一一解决。而且一定要做好总结,最好要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说,一年一奖励。

用竞争的模式去实现量化竞争,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求。在学校语文教学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每个学生都存在竞争心态,而且是极强的表现性竞争心态。怎样把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性心态彻底激发出来?只有量化,把第一步骤的小目标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量化竞争,优者奖励,差者鼓励,让学生们始终在最专一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投入到语文量化的竞争中去,在竞争中完成语文的学习,在竞争中体味语文的魅力。

三、教师引导语文的量化竞争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活动场所,课堂控制则是达到教育目的,实现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的量化思维所产生的量化竞争,使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为本小组争荣誉的良性循环中,但也容易产生一个极端,那就是学生为量化而量化,容易使课堂失控。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全面把控整个局面,适可而止。这取决于教师课前认真的细致的备课。公务员之家

四、注意量化的不良因素

在大力反对主观评判的同时,一部分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强调量化评定,认为只有量化评定才是科学合理的。因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教材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它的传授讲究艺术的处理。属于艺术的就难以定量,只能定性。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堂推测。语文的教学量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把这个课题研究好,更加深入,把语文课堂搞活,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需我们继续不断努力。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的量化教学竞争课堂控制

语文教学有其趣味性和艺术性,更令人着迷的是语文教学的多变性和探索性。怎样在兴趣的海洋中游弋一艘令人心旷神怡的教学大船,的确值得我们去探究去追寻。为了更好的趣味化语文教学,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品味语文的魅力,笔者结合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认识,浓缩了语文教学的量化思维。量化思维的依据是管理中的“量化管理法。”操作性条件反射说认为,人的后天行为大都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偶然行为的结果所支配的,其中,受到强化的行为往往得以保留,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往往消失。因此,系统地有选择地强化某种行为,就能纠正个体的不良行为或人格特征。“量化管理法”就是利用强化原理,把教育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内容量化为一定的分值,然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记分的一种管理方法。依据这种管理思维,笔者把语文课堂整体量化,在量化中激励学生,在量化中搞好语文课堂。

一、量化之前的准备

语文课堂的量化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必须考虑到多种因素。

①教师的授课素质。每个教师有其不同的教学修养,有的激情四溢,有的沉敛细腻,有的思考深远,而量化的语文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是细致与激情并存,不光在课前查阅了大量的与课程有关的书籍和资料,而且还必须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那些突发事件,以及在这些突发事件中教师本人的处理方法是否及时得当。尤其是语文课堂是趣味性和情感性很浓的课堂,稍不注意就会偏离教学目标和设想。所以教师教学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量化教学的效果。

②学生的听课素质。不同的班级有其不同的特性,有的班级活泼好动,有的班级整齐沉静。怎样在不同的班级中更好的实行教学量化,是一个很大思考方向。教师必须做好充分调查,针对不同的班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才能更好的贯彻量化教学的概念。

③量化的呆板和语文课堂的感情性。量化是一堂课规则化,整齐化。但是语文课的特点是感情性浓郁,在量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实在在的考虑这个问题,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把语文课堂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把大目标列出,例如:学习本文的主题思想,探索本文的道德意义等,为什么我们不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目标,把一篇文章分成:生字词、作者、背景、诵读、结构、写作方法、艺术特色、道德体现、思考延伸。并且把每个小目标标上详细的分值,制定详细的量化表格,随时填充,最好和班级的学生量化管理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平时管理结合起来以后,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主观发挥。把每个部分当成一个小目标去解决,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量化的激励之下把目标一一解决。而且一定要做好总结,最好要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说,一年一奖励。

用竞争的模式去实现量化竞争,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求。在学校语文教学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每个学生都存在竞争心态,而且是极强的表现性竞争心态。怎样把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性心态彻底激发出来?只有量化,把第一步骤的小目标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量化竞争,优者奖励,差者鼓励,让学生们始终在最专一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投入到语文量化的竞争中去,在竞争中完成语文的学习,在竞争中体味语文的魅力。

三、教师引导语文的量化竞争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活动场所,课堂控制则是达到教育目的,实现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的量化思维所产生的量化竞争,使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为本小组争荣誉的良性循环中,但也容易产生一个极端,那就是学生为量化而量化,容易使课堂失控。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全面把控整个局面,适可而止。这取决于教师课前认真的细致的备课。公务员之家

四、注意量化的不良因素

在大力反对主观评判的同时,一部分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强调量化评定,认为只有量化评定才是科学合理的。因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教材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它的传授讲究艺术的处理。属于艺术的就难以定量,只能定性。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堂推测。语文的教学量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把这个课题研究好,更加深入,把语文课堂搞活,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需我们继续不断努力。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4

【论文摘要】“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以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教育作用为据提出的超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的浅显提法。它主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能够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表面的形式活动向“和谐与发展”的实践体验活动回归中回复到师生思维、思想与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的状态。通过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同构建构教育主体与教育资源的理解,实现教学内容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师生在和谐发展的课堂形态中实现各自的和谐发展。

当前课程理念认为,课堂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这一关于师生关系的概念正在引导和指挥着基础教育(包括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向,并逐渐成为衡量课堂优劣甚至成效的主导概念。然而,高中语文课程的特定内容和特殊教育作用决定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决不仅是“主体和主导”的表面活动式的关系,而更应该是一种“和谐与发展”的内在本质样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在关系的交往中实践体验式的和谐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的共在互动中,充分展现各自及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丰富的发展,能性,呈现教与学之间的和谐的过程。

“和谐与发展”师生关系的建立立足于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同构上。这种充分实现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内在统整的教学思想,是由传统的控制教学走向相互促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下的“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应具的本质样态。这种师生关系呈现的是各个教学实体要素的同时在场,各种教学活动的相继发生,各类教学关系的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体验式的系统演进。

一、形式与本质的辨析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和谐与发展”的课堂师生关系的比较辨析。“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它是就事物所占有的份额或比例的大小而言的;那么“学生主体”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而言,就是指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应该占据课堂过程的主要部分。“主导”,“主要指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它是就对事物所发挥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同样的,“教师主导”指教师引导着高中语文课堂向某方面发展。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语文课堂师生关系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看似符合教学规律的表面形式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中语文课堂确实出现了只体现所谓的主体在数量上占优和主导在指令性占先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1.在考试激发的逐利性目标的侵蚀下,在语文教师的主导下,语文课堂被割裂为条框式的学生偏好和教师偏爱的课堂模式。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这一至高无上的社会价值目标支配下,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主导下的程序控制,他们无暇顾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内在心理体验,面前只有冰冷的精确标准性和步骤规范性,任务就是准确地诱导学生向这一单一方向行进。对学生而言,自己主体学习的就是教师画出的条框,所谓理解也根本不是自己真实意志的体现,而是根据教师灌输后得到的追求高分的所谓灵活作答。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哪里还有任何对真理的敬重,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更逞论人的创造力了。

砚例举备受各大网站和报刊推崇,更被高三师生视为金律的“诗歌鉴赏答题六种模式归类”的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课堂模式来说明问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第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展示规律完毕,利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诗歌题目的主体性训练,教师再不断地主导,直至学生可以一成不变地主体为止。

我们不反对教给学生一些文本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和规律,我们忧心的是这种表面形式的“主导主体”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的展现对师生本应“和谐与发展”关系的淹没,它淹没了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力更加匾乏,更淹没了学生的艺术直觉,困住了学生的艺术潜能,诗歌“写了什么和怎样去写”的人和文的对话都被这种机械性的主体和主导代替了,我们为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而苦痛哀伤,“救救学生”吧!

2在强调学生主动性因素的支配下,语文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转,语文课堂过程变成了学生主体式的空谈、泛化的拓展过程。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主动和谐发展变化性的实体,然而,空谈、泛化的语文课堂硬是用所谓的“学生主体式多元”课堂代替了本应该是语文课程知识与师生思维思想统一的语文课堂。

学生主体多元思维只应该是课程知识基础上师生较为深刻的创新思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任意拓展”的虚无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较多地是在所谓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关系的形式下进行的,它展现出的形式主义的热闹是完全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的。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知识、课堂过程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统一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语文话题本身的内涵意义和哲学本质意义。

(2)讨论语文话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背景。

(3)讨论语文话题与月门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关系。

(4)讨论语文话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5)讨论语文话题与人们公认的理论系统的关系。

(6)讨论语文话题典型的正面代表观点和反面代表观点。

(7)讨论语文话题的实证性做法和预测性展望。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主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世界与人类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问进行创造性沟通和趣味性转换。当前的课程和教材是“是一片五彩缤纷的人文天地;是由名家名篇构筑而成的文学殿堂……”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自我、人一物一人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依然是在语文的语境义和言语场制约下行进的过程,我们反对那种虚假的繁荣热闹之后学生空手而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那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师生关系向“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势在必行。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大都是承载和传输着“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文化经典和优秀时文,因而使得其对师生思维和思想的提升有着特定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课程以来构建出来的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形式主义的师生关系已经取得了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加之考试制度等社会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师生的思维和思想提升被忽视甚至放弃,使得“和谐与发展”这一符合师生关系本质的关系被掩盖和忽略,条框式和虚无式的教学反而可以大行其道。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忽视师生真实体验的做法必会因为逐渐缺乏课堂现实基础而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甚而会被彻底颠覆。

二、探问与总结

“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行为关系的本质归位,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和精神的同构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概念向其本质回归的方法探寻。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是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人自身的素质结构及与相关事物之间关系的要素与结构,提高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变革事物、驾驭事物、创造事物与创造和谐关系的智能,从而提高人生的价值与精神境界。

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而二者之间这种和谐是通过“物”即“语文课程知识”连接起来的,这种和谐是人(课堂中的师生)和物(语文课程知识)完成了统一和整合的和谐。语文课堂中人的发展指“教师和学生”认识“语文课程知识”、变革“语文课程知识”、驾驭“语文课程知识”,在师生和语文课程之间形成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物的形态即语文课程知识的形态不脱离于人进行实践时的主动行为。

“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表现在课堂上,除了应该注重知识的落实、学科价值的提升、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注重师生的思考,注重师生的精神需要,使语文教学内容教育功能最大化,以“师生的发展”为归旨。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它应该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而存在的,是师生语文课堂行为关系的本质样态。

1.课程内容与语文课堂师生思维的同构。师生关系“主体主导论”的形式主义的逐利性做法使语文课程内容和师生的思维结构分离,这种做法用外在的压迫力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表面化,程式化,甚至空壳化的状态,学生有时候把自己表现为教师的复制品,有时候在专注一种假体思考,课堂教学交叉互动无从谈起。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用思维的和谐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课堂实践同构的基础方法。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是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篇幅适中,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发人深省;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交织并和情节人物关系密切,这样的文章实现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培养师生思维的发散性。

(1)同构过程:在不改变故事基本情节的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讲述故事,并互相评论各自讲述的故事。

(2)同构结果:有的学生按时间顺序作了改编;有的学生从老贝尔曼的角度叙述;而有的学生更有新意,从常春藤叶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把故事改编成较有新意的寓言故事;有的认为按时间改编的故事平淡无奇,不能吸引人、打动人;有的认为寓言故事不太严肃,人物形象不太鲜明;有的认为还是原文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出人意料,尤其是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有的从人物形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等角度,认为原文的结构安排上更具特色……

【教学反思】:

学生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思考得广泛丰富,涉及到小说的各个要素和文本的几乎全部内容。学生的思维面拓宽了,即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得到了培养。

方法二:培养师生思维的深刻性。

(1)同构过程: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拟为“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叫“琼珊重生”或“友情万岁”等呢?

(2)同构结果:有的从琼珊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的生命也将结束,但她在“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有的从苏艾的角度思考,认为叶子是友谊的象征。有的同学的思维越来越深刻,从老贝尔曼的角度认为那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叶子象征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有的同学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认为叶子是全文的线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更好。因为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对情节发展、主题深化、人物塑造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层层剥笋式地理解课文内容,既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的性格,还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方法三:培养师生思维的周密性。

(1)同构过程:周密地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

(2)同构结果:学生真正懂得了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是单纯看作者描写笔墨的多少,而是看其在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这样学生就纵横裨阖、周密细致地体悟了本文的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思维的周密性,一般可以从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两个方面去加以培养。

一是引导学生整理横的知识结构。所谓横的知识结构,就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但又能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加以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横的知识结构。公务员之家

二是引导学生整理纵的知识结构,就是把知识的前后联系起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这样横纵结合,帮助学生织成周密的逻辑思维之网。

【小结】: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使教学中物与人的要素处在了各自特定的时间、空间。它们都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共同维护着课堂的和谐发展。这种做法需要教师逐层深人地设计问题,由表及里地进行诱导的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浮光掠影,而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前后联系、相互贯通地进行思维,这样师生的思维与课程内容实现了同构,也必然地促使课程内容进一步与师生思想同构的深化。这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就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2.课程内容与师生思想的同构。当前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在分化和冲突的态势中再度觉醒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辨证联系地跨人整合的历程的。知识的学习更多地转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师生内在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应该在思维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深化和确立,从而使师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都感受到彼此心理、精神的变化、发展和成长,这才是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教育功能的最应然体现。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思维脉络是:第一次出门远行,寻找旅馆—寻车—敬烟—搭车—抛锚—修车—遭劫—挨打—司机抢我的包—找到旅馆。这种思维脉络的理解只是文本内容与师生思维的一种表面的同构,我们还必须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师生根据文本的思维脉络,理出主人公所有的心路历程:兴奋、兴高采烈—执着—渴求、焦急—期盼—心安理得、舒服—痛苦、失望—生气、愤怒—悲伤—沮丧、恐惧—自我安慰。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想的同构得出这样的结论:青春之旅往往始于热情与幻想,而现实世界往往是令人失望的。由此师生理解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以及“旅店”、“外面的世界”等事物的象征意味,师生较深刻地把握小说关注的“少年的幼稚”与“成人的经验”这一命题。

【小结】:

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想的同构过程是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同构过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共同生长和谐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智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师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师生的生命个性也得到了尽情的舒展。在知识能力的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得以深化,人生的价值认识得以很好地确立。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5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报刊上已发表的有关文章看,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见解纷纭,远未形成共识。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引“玉”之“砖”。

一、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

我们所要探讨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堂,指的是我国现时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所实行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结构”呢?这是首先必须界定和取得共识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教学界较多的人把它与课堂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认为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或称基本环节)。例如19世纪上半叶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把课堂教学结构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归纳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我国现行的教育著作,通常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考察以上几种提法,他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和表述,都是侧重从时间的延续以及教或学的一个侧面去研究问题,尚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概念的本质意义。课堂教学结构,顾名思义,它指的是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联结与构成的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在一定的时间里(通常为45分钟),而且在一定的空间——教室里,它也不只是教师或学生单一侧面孤立的互不顾及的活动,而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的活动。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过程进展的具体步骤(或称阶段、环节)即活动的序列上,也不能片面地从教或学的单一侧面去考察。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复杂的双边活动,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

二、我国传统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概况

从先秦到晚清,语文在学校里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讲授的。直到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后,清政府被迫废科举,中小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于采用班级授课制,则始于190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到1903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才逐渐成为全国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因此,严格地说,我国古代没有什么纯粹的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入研究。只是到了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语文在学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才有语文课堂教学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考察和研究。前面提到的赫尔巴特的“四段”式,便是在洋务运动初期传入我国并被普遍地运用到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

到了本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已对语文课堂教学作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和总结,先后出版了许多专著,论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如20年代初,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编著的《国文教学法》,提出了“三段六步”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主张,即理解(含预习与准备两步)——练习(含比较与应用两步)——发展(含创造与活用两步)。20年代中期,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设计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式:第一步——由学生报告预习结果;第二步——让学生详细复述各段及全篇大意;第三步——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情思与文笔(即内容与形式);第四步——口问与笔试(即检测效果)。40年代,语文教育家蒋伯潜编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也提出了语文“四步”教式,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个步骤:预备与检查——试讲与范讲——试读与范读——讨论。全国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我国广泛传播,“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几乎主宰了我国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结构模式。

从以上列举的各家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者因受历史和各自教学观念的局限,对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更多的只是从时间延续和活动内容连接方面去研究,没能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个系统着眼,妥善地处理教师与学生、目标与手段、手段与效果等各种复杂交织的矛盾,使之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尽管如此,他们所设计的各种结构模式,仍然给我们留下许多可资借鉴和吸收的成果。例如:注意妥善安排课堂教学进展的各个环节,使之紧密连接问题;重视新旧知识联系和学以致用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质疑、发表、活用、创造问题;对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全面训练问题等等,都在上举的结构模式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对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举隅

近10多年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的过程中,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正在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并已显示出其卓著的效应。下面撷取在全国影响较大、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结构模式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一)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钱老师以“三主”作为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式,即“四式”(“式”,指“样式”、“课型”):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是钱老师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他在《语文导读法探索》这本专著的多篇教学论文中阐释过自己对这一教法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过细的指导。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确认学生在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而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还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导”,要精心研究“导”的内容、方法和时机,才能导得有效,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主体”和“主导”相辅相成,是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那么,要在怎样的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辩证统一起来呢?钱老师认为必须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钱老师所说的“训练”,不单是指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猎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思维训练和语文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之所以说它是“主线”,是因为这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为了统一“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的一种组织教学过程的必然形式,也是语文教学取得“既落实知识,又发展智能”的实效的必要条件。

钱老师所设计的四种基本课式,是为了实践其“三主”的指导思想的。其基本内容和特点分别扼要评介如下:

自读。钱老师设计的自读课式不同于一般的“预习”,可以说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预习,只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的一种准备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课文,教师从学生的预习中了解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自读,则不仅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环节,而且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亦即教师必须根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自读训练,以期最终达到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境地。自读训练贯串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前读,教后读,边教边读,进行的时机十分灵活。为了对学生进行严而有格的自读能力的培养,钱老师还设计了六步自读训练规程: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这六步实际上是把阅读能力分解成四级能力,即:认读——理解——质疑——评析,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训练。

教读。顾名思义,是教师教学生读。钱老师认为:这一课式教师固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读必须跟自读结合进行。结合的方式:一是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收集、分析学生自读中给予的信息,如完成自读训练的质和量,提出了哪些疑难问题等,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和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给予启发、引导。二是先由教师导读,然后学生自读。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内容艰深或背景复杂的课文。在学生自读以后,仍需进一步教读。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几个自读和教读的高潮。搞好教读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启发思维的手段。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温故而知新;二是要巧设情境,善于发问,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三是要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作业。钱老师认为,学生经过自读和教读之后,需要完成一定的作业,一是为了巩固对知识的记忆;二是促进知识迁移为能力。他把作业分为三类:以识记为主的,以消化知识为主的,以运用知识为主的。根据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适量地穿插布置。

复读。复读课式一般安排在一个单元课文教完之后进行。钱老师认为,成功的复读课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的着眼点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单元课文之间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它不同于一般单元的练习或复习,其关键点在于通过读——“温故”,找到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是已有知识的综合、扩大和提高。这种复读课,既可以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进行,如教完某说明文单元,组织一次复读课,要求学生将所读的几篇说明文作一番比较,领会其异同点,从而理解说明文写作意图、写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以为着某一特定的目的超越单元进行复读训练,如将《香山红叶》《荔枝蜜》和《茶花赋》三篇课文组成“杨朔散文复读课”,通过复读认识杨朔散文的某些特点。

(二)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

“八字四步”即: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分四步进行。四步中“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学生通过“议”,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练”是应用,学生通过“练”,达到运用、巩固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讲讲”虽然排在第三步,实际上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关读的要求,提示读的方法,随时发问,了解读的思维状态、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议论,在学生议论过程中,要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在议论之后,还要指导学生练习、讲评练习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精要地“讲”。育才中学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八字四步”均安排在课堂内完成,不许布置课外作业,同时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程式,即:学生自读——学生互议——师生互讲——学生练习。

综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和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其指导思想和追求的目标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育才中学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式,而且更强调减轻学生的负担。钱老师的“导读法”则从整个教学体系上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原则,例如他强调以训练为主线来统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并贯穿于“四式”的全过程,同时既把“自读”作为“四式”的起点和重要环节,又把它视为整个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目的,而且设计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读训练规程。

(三)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法”

黎世法老师对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了广泛的调查、筛选,从最优学习方法的八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中选取六个主体环节,将之改为相应的六种基本课型: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这六种课型前后关联,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主动更有效地自学,在自学中培养能力。黎老师认为,不仅每篇新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上述六种课型来组织,而且每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也可以依次通过六种课型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启发”,进一步搞清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再通过“复习”使知识系统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最基本的事实和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和“改错”,检验前几步所掌握的知识正确程度;最后通过“小结”,将知识进一步概括化,技能进一步综合化,从而获得较为完全的知识和技能。

(四)辽宁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魏书生老师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进而智力获得开发的重要阵地。正如物理学中说的运动是由方向和方式决定的一样,课堂教学要大面积提高质量,也必须科学地解决定向和方式问题。他还认为,所谓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建立、处理和反馈的能力,而课堂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与学生课外独立的摸索性的自学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固然是学生,但教师却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他吸取了中外语文教育家的经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总结,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定向和方式问题。

“课堂教学六步法”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的步骤和方式,包括了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评述如下:

第一步定向。即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攻关有数,解决学生不知学什么的困惑。同时,对“定向”确定的目的要求;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作适当的调整。——这一步是“六步法”的第一阶段,即建立、控制信息接受范围的阶段。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定向”规定的要求和范围,主动学习教材,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略放低自学的要求,保证其学有所得,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三步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放在讨论中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体。第四步答疑。经过讨论仍未解决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或由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解答,或由教师直接解答。——这二至四步,是“六步法”的第二阶段,从教师的角度说,是传递信息、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阶段,从学生角度看,是主动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阶段。三步环环相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第五步自测。根据定向的要求,主要由学生自我测试,有时也可由学生之间相互出题或教师出题进行测试。试题量控制在8——10分钟,当堂答题,当堂评分,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成效。第六步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从各类学生中抽选一、二人站起来讲一讲,让全班学生学习的情况得到反馈、交流。——这两步构成“六步法”的第三阶段,即信息的反馈阶段,主要是对一、二阶段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从而形成学生的经验和能力。

魏老师认为,“六步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方式是定型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视课文的深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可以有变式。如第二阶段共三步:自学、讨论、答疑,浅的课文,学生在“自学”这一步中已达到了“定向”的要求,可省去三、四步;“自测”效果好,可以省去“自结”这一步。

尽管上面所介绍的几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其施教对象和设计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但用现代教学理论加以考察,它们又有着一些显著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6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

,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7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④动作指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微观课堂;生态模型建构

1新时代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内涵

生态课堂是“为实现师生持续发展,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建立的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课堂形态”[1]。它强调的是课堂内部各生态因子之间,内部生态因子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与互换,从而形成一个联系的、开放的、和谐的、可持续的课堂生态系统。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对中小学语文的延续,但教育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文化底蕴、人文素养、品德修养与审美情操的培养与熏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语文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挖掘文化背后隐藏的精神价值与思想价值,践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学生人格,滋养性灵,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职业院校又赋予大学语文课堂相应的职业特色。因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定位模糊、与专业脱节等非生态现象,大学语文课堂在职业院校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遇,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大学语文一线教师致力于扭转这一局面,而“文专融合、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德技双修、以赛促学”等都是探寻实践后的可选路径。这表明大学语文课堂不能只局限在学科本身,还应兼顾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文化育人之外也应具备应用性与技能性,为学生将来的岗位就业及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语文课堂新时代下新目标、新特色的实现与体现,需要生态课堂理念的融入,以此建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以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大学语文课堂,确定课堂生态因子,分析生态位、系统要素与结构、生态演替等,建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化,优化大学语文课堂。

2新时代大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模型建构

新时代大学语文课堂生态模型实际是以生态课堂理念为基础,对课堂生态系统内外部关键要素及相互关系、结构、功能、运行等加以简化,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与代表性,描绘出了课堂生态系统最本质的特性和行为。相较于国家与社会对应的宏中观层面,将视角聚焦于微观课堂,聚焦于课堂生命主体及以此为核心而发散出去的与之紧密交织的各个课堂生态因子,以此建构课堂微观生态模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

2.1大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模型要素分析

生态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的生命主体,与课堂有关的一切教学活动,均由其开展。同时,生态课堂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以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此,本模型以老师与学生为核心要素,其中学生又为最核心要素。完整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前瞻性与延续性,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而高职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功底较弱,学习主动性欠缺,为此,老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引导与激发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一现象,本模型课堂教学环节选择从教师角度出发,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环节,他们之间环环相扣,呈圆形状顺时针螺旋反复,进行着生态课堂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运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离不开完善的内部生态结构,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且内外部之间应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能量的循环流动。根据我国学者刘开文在《生态课堂的内涵、操作模式和实施策略》一文中对课堂生态环境的划分,并结合新时代的社会需求,本模型将课堂生态环境分为:客体性课堂生态环境、派生性课堂生态环境、社会性课堂生态环境。综上所述,其模型可以用图1表示:图1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模型

2.2大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模型建构方法分析

本微观课堂生态模型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围绕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以求学生生命体的个性体现及全面发展。课堂生态环境作为本模型的关键要素,影响并制约着课堂生态主体的各项活动。课堂生态主体之间,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着丰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共同促进互动、协同、共生、多元的生态课堂的生成。具体的建构方法如下。2.2.1课前活动搜集资源:课前的资源搜集关乎到课堂的授课内容及呈现样态。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局限于文本本身,就文本讲文本,鲜有延伸与拓展,而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具有拓展性、融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它不停留在知识表层面,让学生浅尝辄止,而是注意对知识的横纵向深度挖掘与延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生态课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实际需求,因此,教学资源不应只固守于文本,生活细节、社会热点、专业知识、兴趣爱好都可成为教学资源。老师应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敏锐捕捉生活中的显隐性语文教学资源,要时刻关注当下社会时事热点话题、文化热潮、文学现象等,并积极引入课堂。同时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资源之外,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或讲授内容与专业的结合点,搜集相关专业资料,巧妙设计环节,实践大学语文的跨专业融合。老师还应利用课堂观察与课后交流,发觉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结合授课内容,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良好个体生态系统的生成。确立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属,影响并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质量。老师应以发展学生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学生作为目标实践及实现的生命主体,综合考虑学科课程定位、课程标准、具体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学生现有水平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等,详尽分析目标系统各因子的生态定位,聚焦课堂敏感生态因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确立。值得注意的是,优质的生态课堂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寻求学生分层级多样化发展。同一班级的学生因认知水平、能力差异、性格特点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生命期待值会各有不同,老师可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将目标设为“三层目标”,即基础目标、拓展目标、特色目标,三层目标难度系数逐层加大,适用对象从全班到大多数再到极少数,满足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需求。2.2.2课中教学讲授内容:课堂讲授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课前搜集的资源,但同样的授课内容因排列次序、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等的不同,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会大不相同。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一般按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内容赏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与灵活性,学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与心理厌倦。生态课堂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课堂,老师要以创新性思维打破思维固式,以实现学生生命价值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结构,如可将背景介绍穿插到主题思想分析处,将人物经历与写作风格转变结合起来分析,知识点之间达到互为补充、逐层加深的效果。新时代下信息技术已渗透进课堂,老师要恰当借助信息手段,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由静态单一向动态多样化转变,讲授内容可视化、生动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可借鉴专业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Learning)等偏实践型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真正参与进课堂,从而实现课堂的多维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活动:新时代的课堂内容讲授总是辅以一定的活动形式,这里的活动不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而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先前经验系统,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对问题的探究领悟中及亲身参与实践中,丰富、深化甚至是批判原有经验,又在动态失衡与再次平衡中生成新经验。课堂活动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有思维的延伸与拓展。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活动要重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老师可从社会热潮及教育改革动态中汲取灵感,也可对接职场工作能力需求,找寻职场需求与大学语文学科功能的契合点,如可借鉴娱乐综艺或职场模拟节目,以比赛、玩游戏或者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发自内心且心情愉悦地参与进活动中,在与中国历史、文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毛泽东主席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为课堂的“用学”提供了依据,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是职校生态课堂的追求[3]。2.2.3课后延展作业拓展: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后作业则是对课堂的补充与延续,是生态课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可通过课后作业加强巩固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加以运用和检验。课后时间更充裕、空间更宽广、心理上更自由,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挖掘自己的潜能,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主性和自控力的一次挑战,因此老师在课后的监督和适当帮助也必不可少。生态课堂下的大学语文课后作业不是对知识点的机械练习,而是在检测学生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形式上也不再只停留在纸质作业,变得更为多元与灵活。老师可以借助学习通、职教云等信息化学习平台作业,作业反馈可以是文字型的,也可是语音型、视频型。作业完成的形式可以是个人作答,也可是小组讨论代表提交,可以是笔头作业也可是实践作业,如校园采访、社区服务等。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促使学生自主充实新知识,在课后作业的完成中生命价值得以发展。反馈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体过程怎样,达到了怎样的效果,需要评价的肯定与鼓励,更需评价的反思与改进。但如何评价才能不流于表面,发挥有效价值,我们可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等方面着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者应制定相对应的评价细则以作参考,为评价者提供一定的思路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评价者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评价标准的制定可参考刘贵华、张伟在《生态课堂的实践框架与创新策略》一文中提出的课堂评价要素框架(见图2),以确保学生“最优发展”为出发点,选择评价要素,定制评价标准。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校外专家,也可以是学生、旁听者等等;评价对象既有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对老师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既有对教学准备的评价,也有对教学过程、教学生成的评价等,实现评价主体开放化、评价对象多元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成果有其确定性一面,也有其不确定性一面,为此在评价方式上,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线上评价也成为了线下评价的一种补充。总之,使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在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教学,促进课堂“生态”的生成。2.2.4课堂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本身就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4]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生态系统内的各影响生态因子发挥最有利的作用。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环境包括客体性生态环境、派生性生态环境及社会性生态环境。在客体性生态环境上,老师可利用教室文化墙、黑板报、学习报等,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也可借助新媒体技术、VR仿真模拟技术等,渲染情境,给学生较为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此外,还可通过舞台搭建、服装道具、可利用的专业实训基地等,创设文化应用实践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在派生性生态环境上,主要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重视学生独特的文本情感体验,鼓励并激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大胆创新;老师还应利用课堂活动及课后休息时间,多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大学语文课堂还与外部社会环境密切相连,如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社会的科技发展等,都会影响生态课堂系统的具体建构,教师要时刻关注,将其一定程度上发映在生态课堂中。

3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建构大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模型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唤,更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筛选并准确定位生态模型中的各影响要素、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生态模型结构及运行规律,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为终极目标,将生态课堂模型的建构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新时代下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模型建构,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与社会与职业相联系,增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科的职业特色与实践性;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大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贵华,杨清.从标签式趋同到内涵式多样———生态课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12):54-58+86.

[2]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3]张红旗.“三教改革”视域下职校生态课堂的诊断与构建[J].课程教学,2020(3):51-55.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9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语文课堂小结范文篇10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尤其语文的学习处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认知世界的途径,还体现在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在语文学习本身而言,阅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源于应试教育和教师讲学生被动听,小学生在该种教育下,没了小孩子的活泼和灵气,变得木讷,语文学习能力也制约着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乃至是任务,新课程教学理念必须还语文课堂的灵活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创造性。阅读兴趣的引导教师必须很好的重视和实施。

一、语文课堂由单一到多样,重视学生主动地学

小学生是习惯养成的阶段,对于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和启发,针对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弊端,如何引导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和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使传统单一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使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学习,学会阅读。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我目睹过这样的一堂语文课,生字词环节全班齐读,全班起立背诵生字词及其含义,按照练习册上的整理,背完的同学逐次坐下,很快全班坐下或站着个别同学,老师要求课下背诵下节课检查,开始讲解课文,逐词逐句讲解,老师问学生答,该识记的部分全班再起立背诵,每段的意思分析,课后小结。感觉一堂课下来,班级学习气氛很紧张,压抑,很多次教师提问,学生答不上来就批判,站到下课,一篇课文被拆分,讲解的支离破碎,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但这一堂课下来,瞬间的课堂记忆倒是让大多数学生记下来,由此看来,小学语文课堂完全成了记忆背诵课,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学生看来,语文课就是要记忆背诵和回答老师问题的课堂,完全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发主动的去阅读,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具体到备课,写教案,教学策略的安排和调控。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堂导入或视频音频的纳入,让语文课堂的形式更加多样,丰富而有趣。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处于引导位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必须放在优先地位,让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害的阅读和学习。

二、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会阅读就会读书,会生活会享受,会感知会认知。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设疑问,运用导入环节的巧妙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年后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主动的去涉猎群书,获取知识,扩宽视野,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平时也要教授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对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问或感到有意义的好词好句好段,好有做笔记和求甚解的习惯,有自己的积累本,要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对日常生活也要积极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习惯。平时的阅读积累会有易于语文课堂的学习,反而没有平时的阅读习惯,单靠老师的教授和课堂记忆的内容,是成不了语文好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语文方面的文化沙龙和趣味竞赛,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语文环境中,乐于阅读,敢于交流,各抒己见,各展才能,让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更全身心的参与其中。读书分享会也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班级内部或年级年至全校,都可以有读书分享会,讲自己的阅读体验,自己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方法的分享,让阅读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结论



【本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6040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