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闾山派的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龙虎山法器被骗 关于闾山派的简介

关于闾山派的简介

2023-08-13 1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甲教:又称海清教,是流行闽北建阳等地的闾山派之教派,其教主为太上老君,法主是许九郎、徐甲、三奶夫人、张青阳(即张五郎),也供奉秽迹金刚、龙树王菩萨、观音菩萨、哪吒(中坛元帅李法主)等瑜伽教的神明,科仪以祈福消灾为主,另有为非正常死亡做的破殇科仪,类似四川广成仪中的天医五道横丧解度科,道坛师公羽化,也有羽化道场,但是这个属古时候南方巫法的形态。

虎门令:从咒语上来看,沂南府沂南县安庆乡九渡百花村崇德林造塔,此塔未曾造成,披风满月.......此法脉应是源于山东临沂,至今不过十五代,可能追溯到的发源地却是浙江金华,而再从其他咒语上来看还包含着一些闾山派的咒语。后问及度师后所得结果,虎门令却实为闾山分支,当初很可能是以家传的形式出现。本人所学的虎门令已经没有法科等事,只有符咒。擅长于驱邪退煞,尤其对于肿瘤和头部疾病、附体有显著效果,过多的就不说了。

川教闾山:流行于四川南部地区,奉闾山九郎,翻坛打庙张五郎,西蜀万天川主大帝、普庵大德禅师为祖师,其中法术方面不知是已经在川南失传或是易名他法,目前在川教闾山中只传有部分法科。而内容上很明显表明了闾山和灵宝科仪的结合过程,形式以灵宝为主,科章以闾山为主。

其他还有如福州地区的以道法与巫法相结合的净明闾山派,相传是因为许真君与陈靖姑同去福建学法。;以及闽东地区闾山教文科与傀儡戏法,类似傩坛中《都猖大愿》。

闾山教的巫法有其深远的社会根源, 这里说的巫,并不是西方社会的无恶不作巫婆,旁门左道的巫术。巫道,始于母系社会。本是有别于道教的其他民间信仰,后逐吸收道教信仰,渐融于民间道教之中,民间道坛绝大部分都具备古代巫的传承。有溶巫道佛于一体的教派具有深厚文化。

巫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原始社会时,原始人类就把某些东西作为神的化身参拜,崇拜就有某些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把众人的愿望传递给神,这就被称为“巫”。俚僚的巫教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认为,巫教的巫师(师公)是天神和人间的沟通者,也是祖先和人间的沟通者,因而教士是祭祀天神的组织者及祭神者。

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与“淫祀”加以禁绝,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于是,巫教(巫法)开始寻求生存和出路,首先就是与道教靠拢,使民间也认同它们同属于道教。巫道逐渐产生结合,而成为既巫既道的巫教形态。

首先,巫教要将道教的祖神太上老君认定为自己的教主,以证实巫教也属于“老君教”或“老君门下”。同时也将张天师、三清、三元、三官、五岳、四渎、玄天上帝以及许多道教神都搬进巫坛,并以“太上五灵老君”或“太上三元心正法”、“太上五雷紫微雷霆法院”等名目标榜之,并大量吸收道经道忏,如《北斗经》、《三官忏》以道教之科仪充实于坛中。

巫师请师(摘自广东三教坛请师咒)时云:“混元教主李老君,左营张天师,右营李天师,阆中做法梁天师,闾山九郎,王母仙众,秽迹金刚,三奶夫人,十大群仙……”由此可见巫教的道教化。

晋唐之际,由于文人或道教人士的参与和整理,并大量吸收佛教经籍理论,使原来巫道一体的宗教形态呈现理论化现象,道教从此升上上层统治阶级庭阶,而巫教却在民间潜流不息。

就比如宋代道士白玉蟾答弟子问之《海琼白真人语录》中,如该书云:元长问曰:巫法有之乎?其正邪莫之辩也。答曰: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于盘古王,再传于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盘古法者,又有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者,其实一巫法也,巫法亦多窃太上之语,故彼法中多用太上咒语,最可笑者,昔人于巫法之符下,草书太上在天,今之巫师不知字义,却谓大王在玄,呵!呵!

以上可以看出巫的一些渊源,后面几句带有嘲讽之意也是其然,巫师在融合道教经典之时,有遇草书而不懂文化者,难免有理解出错之处。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与“淫祀”加以禁绝,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于是,巫教(巫法)开始寻求出路,首先就是与道教靠拢,使民间也认同它们同属于道教。由此巫道逐渐产生新的结合,在民间形成既巫既道、内巫外道之“道(教)法(教)二门”形态。

比如巫教要将道祖太上老君认定为自己的教主,以证实巫教也属于老君门下。于是根据老子的传说编出了太上老君的出身,当作巫教被认同为道教的证据。闾山《五灵醮科》上卷〈传香〉之“老君赞”云:“老君住在毫州苦田县,八十一年母胎中……。太姥后园亲游戏,左手攀落李树枝。左手攀落右手采,忽然降下一孩儿。五龙吐水金盆洗,七宝莲花足下生,母嫌儿子头发白,送上羊五台山。西天菩萨来贺喜,借问安名李老君。”

全国巫门结合道教的情况也同样存在,湖南地区的总真图上有太上老君,或者供奉太上老君的神像,张天师神位,或者自称“三清门下”,或称自己为道士。科仪里有很多如“老君咒”、“天师咒”、“玄坛咒”、“雷霆咒”、“三元将军咒”、“萨真人咒”以及“避邪符”、“消灾符”等等。

四川地区的端公等资料,甚至近代以来东北的出马,也以封神榜中灵宝天尊的截教为名,靠拢佛道二教,可笑的是它们只看到小说里的内容,佛道两教的真正教义却不知一二,综上所述,都与巫教的道教化趋向分不开,由此可以看出巫道形态的共同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附图:闾山结合道教正一派的形象,除法冠外,表面上已经完全脱离闾山。

发展至今,闾山与正统道教完全融合的不在少数,也只有这种,在奏职法会上是可以通过道教协认可并支持的。

在闾山教中,有许多巫道神祇及其符咒科仪都与湖南梅山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川教闾山中,也是现有梅山派传入四川,再结合闾山。其中有南方闾山巫文化的影响,属古代共生文化之遗存现象,同时也有楚巫文化的影响。此外,闾山教与梅山教除四川外,于其他地区也有交流现象。

在龙岩闾山教(包括闽南法主公教)中,其教派以闾山法为主,加上茆山,就成了闾茆二教。再加上横山法,成为“闾横茆三山”并立的一个综合教派形态,师公在做法科时有一种所谓“三山”表象之动作,其左手执师铃为横山,右手执龙角为茆山,二手弯举向上,与头部成“三山”鼎立之势,闾山是以统领出现。如其〈拷鬼科〉之词曰:

“天上至尊是玉皇,人间最贵是君王。天下鬼神皆钦仰,惟有闾山作主张。”

至于三山之主神许九郎为闾山教法主,在科仪本中说得很清楚,如《大香供》中云:“为臣拜请:江州府闾阳县中座行营推鬼官、闾山三官神九郎;左典横山七金主;右典茆山二郎神。”

有关闾山教派的形态,古代典籍里的记载很少,南宋道士白玉蟾说到过,如前文《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提到的“闾山九郎”、“蒙山十郎”、“横山十郎”,就是闾山教中的闾、茆、横之三山法主,它与其后提及的“盘古法”、“灵山法”、“闾山法”应该有关系。可能当时白玉蟾祖师也没深入了解巫法。比如其中说的“闾山”注云“山在闾州”,闾州在北方,辽宁也确实有个地方叫巫医闾山,但是和南方民间道坛所说的“江州府闾山正堂”不是一回事。北方巫教对南方巫教的影响不是很多,所以东北的“闾山”绝对不是南方道坛所说的闾山。

真正的闾山,更多的是说位于长江边的“庐山”,那里和许真君的传说还有江州府的地理位置差不多。比如龙岩漳平,宋朝道士曹四公、张四公去庐山学法治蛇妖。他学的就是“闾山法”;还有上文说的蒙山,民间道坛称为茆山,古代“茆”、“茅”相通,指的实为江苏南京句曲山,也叫茅山。而横山,据《环宇记》称“横山”,一名“衡山”,“衡,古横字通用。”

所以“横山”应为“衡山”。衡山五岳之一的南岳,在湖南湘江,梅山教应该是属于这个系统。如果这一推断不错的话,福建闾山教之“三山”教派表象,正揭示了古代长江流域闾山教统领南方巫教的现象。  

闾山教的张五郎,也是与湖南梅山教关系十分密切的一位神祇。张五郎在闽北和闽西道坛中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建阳“徐甲教”道坛中被称为“法主张青阳”,并被绘之于道坛之“左坛图”中心。一些道坛还有五郎咒,从中披示张五郎的身世。

如该咒所云:“要说五郎身出处,原是青人一县人。年登七岁去学法,学得十五、十六便回乡。来到龙虎山顶过,思量此处作番坛。五郎勒马回头看,看见此间好住场。中间一条黄樟树,冬天和暖夏天凉。砍倒此条黄樟树,就将此处立幡坛。便将菜篮来挑水,菜篮挑水洗幡坛。”

这位张五郎在民间的传说也很流行,如明代建阳书林坊刻小说本《海游记》中,即在第一则《张世魁夫妻遭难》详细叙述了这位中进士的书生张世魁携妻赴任途中,其妻被乌虎精所摄,他悲痛欲绝,被闾山教主许九郎所救,后授以翻坛法术救其妻,夫妻同往闾山受法职的故事。

而张五郎在梅山教里,其神像是倒立的,双手撑地两脚朝天。在湘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与福建完全不同的传说,其中最主要的是,说他原是猎人,到太上老君处学法。因他与太上老君之女姬姬相爱,并欲携其女私奔,而惹恼太上老君,使之屡放飞剑逐杀张五郎。姬姬为保护张五郎,“让她的身子倒转头、手着地,两脚朝天,变得面目全非,躲过了太上老君的追杀。后来,张五郎将法术在猎人中广为传播,这些法术便是梅山法,张五郎受到猎人拥戴,也被奉为梅山教之神。梅山法,部分法师也成为猎人法。

如果说梅山的张五郎就是闾山的张五郎,要对应的应该就是咒语了。梅山教也有五郎咒,其中内容和闾山的五郎咒极为相似。“奉请翻坛老祖张五郎,祖本二师下坛场,一十二岁去学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身经龙虎山上过,龙虎山上放毫光。手执牛角一声天地动,吹得江山都变黄,只见花篮来挑水,花篮挑水洒坛场...”

四川所传的翻坛咒云:“奉请翻坛打庙张五郎,弟子请你降坛场,生来九月初九日,翻坛打庙张五郎,一十二岁去学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走峨眉山前过,山中有根黄杨树,冬日暖来夏日凉,混手连天惊天地,心想此处插旗枪...”

至于张五郎的身世,在湘西打虎匠抄本中还记载其为“翻坛倒洞张五郎,瑞州府高安县,乳名陈十五郎,书名陈世魁,号大帝。”其名“世魁”与福建民间小说的张世魁相同,但是在湖南姓陈不知是因为啥。

然而,在福建古田等地道坛之专门为猎人所做的法事-车山科里,“车山术主”是陈六郎,这倒和湖南有密切关系。可见张五郎在民间发教里,被统一奉为狩猎神,只是因为地域文化不同,在发展中产生诸多差异。

闾山在发展成一定大的规模之后,也对其他地区的法脉产生了影响。梅山教巫书《咒念本经》中有一个“王母咒”,其咒文请的是福州古田县王母神,咒语云:“或在人间救产难,或在地下救良民,救男便得男成双,救女便要女成双。”王母在道教里是掌人生死的,而救苦是太乙天尊的事儿。催生保产啥的又是注生娘娘(慈航化身)或者地司太岁殷元帅,再周边的也是温太保、高元帅。所以这个王母咒里的王母神,应该是福建当地女神陈靖姑,载于《三教搜神大全》的大奶夫人条目。

而且咒语与福建闾山教道坛之咒语内容基本相同。福建闽东地区的闾山就有夫人行罡咒,“龙女娘娘来指引,引进闾山大洞门。男人学法男人教,女人学法女人传,闾山九郎升法座,教奶法度不为难。……或在人间救产难、或在地下救生魂,……祈男便得男端正,保女便得女团圆。”

再说,福建地区也称陈靖姑为“王母”,在龙岩闾山教道坛中称陈林李三夫人为“三王母”,其“夫人行罡”也称“王母行罡”。很显然,湖南梅城之梅山教中的“王母咒”,直接受福建闾山教的影响。此外,在湖南邵阳地区还流传福建夫人教女神陈靖姑的戏剧,名曰《海游记》。此剧即来源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在建阳书林熊氏忠正堂刊刻的神话小说《海游记》。

还有其他资料表明湖南的部分地区亦受到闾山教的影响,比如湖南常宁县瑶族巫道坛中之“请师”中,即有闾山教神影响之存在。据说其巫师“请师”时云:“父母生郎年命大,舍身拜入老君门,一拜老君众安伍,二拜吕山十九师,三拜众村郎弟子,四拜兵马众郎坛。……”

上引词文中的“吕山十九师”,应即“闾山神九郎”。在福建,民间师公也有将“闾山”写成“吕山”的现象。此外,在湖南武冈县龙溪乡陈氏坛门的“宗祖神龛”上书有“横山七郎、罗山九郎位”字样,这里的“罗山”也应是闾山之误写。从中可以了解闾山教(许九郎)曾经在湘南的部分地区也有过一定的影响。

本文章部分含有摘抄,但不涉及侵权行为,欢迎转载。

请关注我们,学习更多的道法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