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网媒看安徽】蒙洼蓄洪区里书写发展新篇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龙文区郑美玲简介 【长三角网媒看安徽】蒙洼蓄洪区里书写发展新篇章

【长三角网媒看安徽】蒙洼蓄洪区里书写发展新篇章

2023-07-16 0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2020年7月20日上午,安徽省阜阳市王家坝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蓄洪,这也是蒙洼蓄洪区建成后的第16次蓄洪。“王家坝精神”再次闪耀千里淮河。

  7月11日,入伏的第一天,长三角网媒看安徽采访团走进阜南,看蒙洼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如何继续书写生活新篇章,让“王家坝精神”闪耀新时代光芒。

  扶贫驿站,让妇女也有立业之地

  本在外地打工的李大姐,为照顾孩子上学来红亮箱包厂干活半个月了。“之前学过缝纫,所以上手很快。”

  60岁的王奶奶,在家闲不住,已经在红亮箱包厂干了一年半了。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赵文静趁着暑期在红亮箱包厂剪线头。“从邻居那得知厂里之前的暑期工走了,便来上班了。”她表示,“挣一些生活费,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

  红亮箱包厂生产车间

  位于阜南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里现有职工130多人,女职工120多人,女职工占总人数的96%左右。这些留守妇女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小孩要教育,家里还有田地要耕种。闲暇之余,便来厂里干活,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也为自己增添一份底气。

  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是王恒亮返乡创办的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以生产销售和代加工拉杆箱、书包、防护隔离服等为主,2015年建成,占地12亩,年产值800万元,主要帮扶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

  随着厂子发展越来越好,务工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工人工资也跟着上涨,“从刚开始平均工资2000到2500元,增长到现在的3000至3500元。手脚麻利的工人一个月最多能拿7000多块!”红亮箱包负责人王恒亮介绍。

  厂里的横幅也从原先的“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几十元”更新为“一天能挣百十元”。

  “现在我们正研究生产PP材质旅行拉杆箱,近年来这种旅行箱特别受欢迎。”红亮箱包负责人王恒亮表示,届时预计将再提供70多个工作岗位。

  西田坡庄台,欣欣向荣更幸福

  遥遥望去,西田坡庄台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映入眼帘。相比去年,庄台人变化最大的便是脸上的笑容、内心的幸福感,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带动着庄台向着更好的未来持续前进。

  西田坡庄台

  为避免肆虐的洪水冲破家园,1953年,淮河人民建立西田坡庄台来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过去,庄台面积小,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群众基础生活无法保障。而如今,庄台“五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主干道打通、公厕新建、电路畅通、小广场人来人往,由内而外的庄台焕发着全新的活力。农家乐、休闲垂钓、网红“打卡”等,新的庄台正以欣欣向荣的面貌大步向前走。

  “美丽庄台是我家,我家不比城市差”,幸福的笑容写在了每一位庄台人的脸上。此时此刻,“老王”正忙碌着经营着他的芡实超市。“老王”本名王今桂,2019年脱贫。此后,他继续参加技能培训、申请注册农庄、开设芡实超市、流转发展采摘园等,红火地经营着自己的日子。而“老王”作为脱贫攻坚中的缩影式人物,不仅展现了美丽庄台的建设,更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突飞猛进。

  小小经济作物,大有文章可做

  “现在是芡实开花结果期,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阜阳老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海东种植芡实已有五个年头。

  老关乡位于阜南县城东南22公里处,属蒙洼蓄洪区,是芡实重要种植生产区之一。对于“蓄洪”一词,异乡人徐海东没有概念。直到2020年王家坝开启闸门开始向蒙洼蓄洪区泄洪,瞬时,滚滚淮河水涌入蓄洪区。“当时水流太快,将芡实连根拔起都冲走了。”徐海东表示,8700亩芡实地,只有地势较高的600多亩芡实存活下来。灾后,在政府的帮扶下他重整旗鼓。如今绿油油的芡实遍布老观乡,成为当地一道别样的风景。

  芡实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步助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徐海东介绍说,忙碌时节可吸纳70多名村民在此务工,一年可增收2万元。

  作为沿淮行蓄洪区乡镇之一,老观乡加快推进“小田变大田”,积极发展壮大适应性农业。种植芡实1.4万亩、水稻龙虾套养3000亩、莲藕1400亩,适应性农业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

  编柳筐

  同样作为阜南适应性农业代表的杞柳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郜台乡这个曾经“受水所限、被水所困、被水所扰”的乡镇,因地制宜,种植“近水”作物杞柳,发展柳编产业,成为“中国柳编之乡”。还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让他们在“编框打柳,养家糊口”中成为“手艺人”。

  在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编篮、穿绳、扎架等不同工序,“按件计钱,一个两三块钱,一天能赚五六十。”68岁的刘奶奶说,她和老伴几乎每天都来这里上班。两人坐在风扇前给编好的篮筐串上绳带,一天就能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

  通过工人的巧手,柳条编成的花篮、收纳篮以及各种造型精美的手工艺品行销海外。公司负责人张朝玲说:“去年公司仅出口额就达到600多万美元,预计今年的出口额将达到1000万的目标。”

  经过多年发展与转型,阜南柳编已从传统的柳编产业转型发展为涵盖柳、藤、草、铁、布、树等10多个品种的柳木文化产业。柳木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柳木工艺品已成为阜南县乃至阜阳市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杞柳,和蒙洼人一样,向水而生,与水共在,早已成为了蒙洼人自强不息的象征。现代的柳编人用实际行动不断发掘文化底蕴,在产品中赋能“王家坝精神”。(记者 檀美玲 徐慧冬 段玉 赵艾凌 王成光 实习生 席佳成 吴亚男 侯敏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