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龙吟声音拟声词 刘楚群

刘楚群

2024-05-30 2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宝宝发出了[α-m]的声音。当吃饱了喝足了很舒服时,与大人咿呀“对话”,应答行为更加明显。(第29天)

(2)她发出的“妈———妈”,真的像在叫“妈妈”;发出的[ pu-A],很像似是而非的“不———啊”。她还初步有了和大人一替一声的“咿呀对话”;姐姐抱着她,跟她面对面“哦,哦”聊天。她……总算发出一个听不明白的音,似乎是在应答。(第56天)

(3)宝宝看着爸爸的脸儿,发出了[pA-γ]的音,类似“爸———哦”。(第57天)

(4)今晚,她跟姐姐“对话”,一边笑,一边一替一句的“哦、哦”。(第60天)

(5)妈妈读故事,冬冬应声附和,不时发出[αo]或[A-]声。(第76天)

上述例句中,初生婴儿发出的音只能说是动物人的声音,很明显不能归属于语言现象,但具有朦胧的交际含义。这些音并不是儿童模仿外界声音发出来的,而是自发的、内生的,所以发出来的往往是比较容易发的音,像上述例句中的双唇音[p][m]、开口呼音[α] [A]等。李宇明指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中总是先习得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a][o][i][p][m]等元音和辅音。

《人生初年》的语料记录显示,婴儿成长到 3 个月左右,就慢慢地在有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语言,似乎偶尔能发出某些词语的语音。如:

(6)妈妈问:“你饿了?”冬冬看着妈妈的眼睛,回应似“俺饿”[an-ə]! 姐姐把冬冬拉 ,督促说:“快屙屎!”冬冬回应,“俺屙[an-ə]”。宝宝也许真有点语音模仿的意识。(第79天)

(7)妈妈的同事高老师来家,对冬冬说:“冬冬,说话!”冬冬发出[hə-uɚ],有点像“说话”的发 音。(第73天)

(8)姐姐对冬冬说:“你想干什么,说说?”冬冬模仿“说说”,发音为[xo-xo]。(第84天)

(9)姐姐一边拉被子给她盖上,一边说:“盖上,太冷!”冬冬模仿说:“[lə􀱻]”冷! 鹦鹉学舌,不 解“冷”意,发音也含糊。(第90天)

上述例句都是DD模仿成人的语音而发出的音,很明显,DD并不明白这些成人话语的含义,也就是说DD发出的这些音是刻意模仿而来的,但不表达意义。如果说前述例(1)到(5)体现了儿童发音的自发性,那么例(8)到(11)就体现了儿童发音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自觉性,也就是说大约3个月大小的婴儿就在有意识地模仿成人的语音了。周国光指出,模仿是早期儿童习得语言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手段。在儿童语言习得初期,特别是在儿童语言初现期,儿童进行的是水平较低的模仿活动,从内容上看多为词语模仿,从重复的量来看多为照抄式模仿。从最初的情况看,儿童只是在简单地重复成人的现成话语,但是我们不能低估这种简单模仿在儿童习得语言中的意义。有意识模仿成人语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说明儿童的发音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儿童慢慢地从动物人向社会人的方向发展。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的、最重要的标志,所以说“语言是人类最后的家园”。人和动物在初生时有很多相似性,人 之所以发展成人是因为学会了人类的语言。

上述例(6)到(9)尽管是模仿成人而发出的音,但并不表达特定语义,所以还不能说是语言,不能说是拟声词。《人生初年》记录DD最早习得拟声词是在1岁1个月时:

(10)姑姑说:“冬冬,你看他哭的。去,去哄哄他,拍拍他!”冬冬走过去,抬起小手,拍着小男孩的肩膀,口里发出轻柔的“喔—喔—”声。这是平时大人哄冬冬时的样子。(1岁1个月)

(11)爸爸问:“冬冬,鸡怎么叫?”她瞪大眼睛,模仿了一个:“咯—”(1岁3个月)

(12)冬冬调皮地把麦糠撒到妈妈腿上。一边撒一边说:“[kong-kong]!”像是打枪的声音。(1岁6个月)

上述例句中DD发出的已经明显是拟声词了,因为这些词既模仿了外界声音,也表达了特定的含义,具有了语言的特征———音义结合。由此可见,婴儿在出生3个月左右就在有意识地模仿成人的语音,到1岁左右就开始习得拟声词。莱恩·凯瑟琳研究发现,拟声词以其特殊的象似性导致习得和使用较早,在感知、产生和互动三个方面都具备优势,能使婴儿在语言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参与日常会话。

03

三、学前儿童拟声词的形式习得分析

(一)儿童习得拟声词的形式类型

拟声词的外在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邵敬敏按照构词的基础和方式,把拟声词分成单音节和它的重叠式、双音节和它的重叠式、双音节的重叠变式等三大类。本文以邵敬敏的分类为基础把儿童习得的拟声词分成两大类:一是单音节和它的重叠式,简称“A(X) 式”;二是双音节和它的重叠式,简称“AB(X))式”。

1. A(X)式拟声词

A(X)式拟声词指由单音节或单音节重叠而构成的拟声词,A表示音节形式,X表示重叠次数,根据X 数值大小可以分为A式、AA式、AAA式、AAAA式四种。如:

(13)半个小时后,她跑回来说:“妈妈,××打我了,就这样,‘啪’,一下子。”

(14)冬冬神气地说:“给我也买一个大枪,里边装点毒药,到大森林里,啪啪……,把大灰狼打死了。”

(15)冬冬:“没什么好吓的。我要是被关在小黑屋里,我就不‘呵呵呵’,从床上滚下来。”

(16)冬冬:“真的,她笑的时候,嘎嘎嘎嘎,一点也不像个女孩。”

从语言的外在构形看,复杂形式总是由简单形式构成,所以A式可以称为基式,其他三种形式可以称为变式。邵敬敏将AA式和AAA式定义为复杂式,认为构成 AA式的手段是重叠,属于句法范畴,而形成AAA式的手段则是反复,属于修辞范畴。徐默凡将重叠称为“语法性重复”,将反复称为“修辞性重复”,并认为二者处于“重叠象似性的连续统”中。

如果从儿童语言习得视角看,A式可能并不是基式,因为A式既不是习得最早的,也不是早期习得数量最多的。很可能AA 式才是基式,A式是“减式”,AAA式和 AAAA式是“加式”。DD最早习得的拟声词是AA式“喔喔”。《人生初年》共记录了 A(X)式拟声词31个,其中数量最多的是 AAA式,有16个,其次是AA式,有9个,而A式只有5个,AAAA式只1个。很明显,AA 式和AAA式在韵律上比A式更加和谐,双音节和三音节从乐感上比单音节更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韵律节奏。冯胜利提出从韵律的角度来定义词,即韵律词,韵律词是由音步决定的,汉语的标准韵律词只能是两个音节,不满一个音步的单音词或者单音语素要成为韵律词,就得加上一个音节,其中重叠就是一种重要方式,三音节的组合大于标准音步,不是标准韵律词,但可以构成超音步。从A(X)式拟声词的习得来看,儿童一开始就按照汉语的韵律特征习得和使用拟声词。

2. AB(X)式拟声词

AB(X)式拟声词是由双音节或双音节的变化形式组合而成的拟声词,具体包括两个小类,一是AB式以及AB式的反复或连用形式(即ABAB式和AABB式),二是ABB式和AAB式,其中AB式是基式,其他形式是变式。如:

(17)冬冬很得意地笑着说:“我带你去。我们一起过河,游泳,‘扑腾’,跳下去。妈妈一下去,把我拉到岸上。”

(18)冬冬说:“妈妈,我不喜欢表姐在楼梯口‘咕咚咕咚’的。”

(19)冬冬:“大姑‘哼哼唧唧’的。”

(20)她果真吟起诗来:“雨,哗啦啦,把我的雨伞打湿了,雨落到水里,黑了,脏了。”

(21)冬冬在盒子里,挑选要放的爆竹,对妈妈说:“是拿那个蝴蝶,还是拿那个嘣嘣响的?

学前儿童习得AB(X)式拟声词各小类的差别很大,习得最多的是AB式和AABB式。《人生初年》共记录了AB(X)式拟声词35个,其中AB式16个,ABAB式12个,ABB式4个,AAB式1个,AABB式2个。在DD话语中还出现了ABC式的拟声词,即由三个不同音节构成的拟声词,但只有1例。“冬冬问:你记你的话吧? 你记你的‘啊喔呃’吧?”本文也把这种形式归入 AB(X)式。

(二)儿童习得拟声词的时间序列

拟声词两个大类型可以分为10个小类,分别是A式、AA式、AAA式、AAAA式、AB式、ABB式、AAB式、ABAB式、AABB式、ABC式。我们统计了DD第一次说出各式拟声词的时间节点,以此判断儿童习得拟声词的基本时间序列。

表 1 儿童习得拟声词形的时间序列表

根据表 1 数据,可以就儿童习得拟声词问题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第一,儿童习得拟声词的时间较早,且习得拟声词的词形较完备。儿童最先习得的拟声词形是 AA式,在1岁1个月左右就已经习得,另一个基式AB式在1岁8个月也习得了,2 岁以前就已经习得了拟

声词形的两种基式和三种变式,4岁3个月左右就习得了10种拟声词形。学界研究,按构词基础和方式,拟声词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单音节(A 式)和它的重叠式,二是双音节(AB式)和它的重叠式,三是复杂重叠形式,即“甲乙丙丁”式,如“稀里哗啦、噼里啪啦”。根据《人生初年》对拟声词的记录可知,儿童在4岁左右即习得了拟声词的绝大多数词形,只有“甲乙丙丁”式一类没有习得。

第二,儿童习得拟声词表现出“容易习得的往往先习得”的特征。在儿童习得的10种拟声词形中,最先习得AA式、A式和AB式,很明显,这是拟声词的三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其他拟声词形都是由这三种形式变化而来;ABAB式比AABB式早习得两年多,因为ABAB式是基式AB式的直接重复,生成过程较为简单,而 AABB式则是基式AB式拆分后的组合,生成过程相对要复杂;“甲乙丙丁”式拟声词是双音节(AB式)的重叠变式,生成过程更为复杂,DD在六岁半以前都没能习得此类拟声词。

04

四、学前儿童拟声词的词种习得分析

(一)儿童习得拟声词的词种数量情况

拟声词具有很强的物理理据性,其语音与客观世界的声音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是学前儿童描摹外在世界的重要载体,儿童习得拟声词的词种情况能反映出其对外界声音的认知情况。亚萨明·莫塔梅迪等研究认为,拟声词在儿童早期词汇发展中特别有用,它提供了单词和感官体验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以任意形式出现的。无论是在所指事物存在时还是不存在时,儿童都能从感官体验中很容易地将拟声词与意义联系起来,这也导致了儿童更容易学习和使用拟声词。本文统计了DD在5个不同年龄段习得拟声词的词种情况。

第一段(1-2岁):共习得10个拟声词,包括“喔喔” “啊啊” “咯” “啊呜” “[ kong-kong]” “咩” “喔驾”“喯儿喯儿”“哎呦,哎呦”“咚擦擦咚擦擦咚咚擦”。

第二段(2-3岁):共习得11个拟声词,包括“咔咔咔” “啪啪啪” “啪啪” “咯哇哇” “砰砰砰” “咣当咣当”“扑腾”“唧唧唧唧”“汪汪汪”“啊呜啊呜”“[kou kou kou]”。

第三段(3-4岁):共习得23个拟声词,包括“咕咚咕咚” “哧溜” “吭吭” “咕咚” “吱啦” “啊喔呃”“哈哈哈”“唧唧唧”“哗啦啦”“哼”“啪”“咣咚咣咚咣咚”“呵呵呵”“嗒嗒嗒”“喵喵喵” “叽叽叽” “嘎嘎嘎”“腾腾腾”“叽叽”“哈呼”“哗啦哗啦”“咕噜咕噜”“哼哼唧唧”。

第四段(4-5岁):共习得9个拟声词,包括“嘣嘣响” “嘎嘎嘎嘎” “哇哇” “咕咕噜噜” “嗯哪” “嗯哪,嗯哪”“呼隆呼隆”“噌”“咕噜”。

第五段(5-6岁):共习得7个拟声词,包括“喔呜” “滴答滴答” “呜呜呜” “呵唬” “哗哗哗” “沙沙沙”“哗哗”。

根据各年龄段儿童习得拟声词的词种数量,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第二,4 岁是儿童习得拟声词的重要转折时期。儿童在1-3岁阶段习得拟声词的数量在慢慢增加,3-4岁达到顶峰,之后就慢慢减少。学界也有过相关调查研究:朱曼殊等研究儿童习得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概念时也发现,3-4岁是一个发展阶段,5-7岁又是一个发展阶段;刘楚群等调查儿童习得羡余性重叠词语也发现,4 岁以前是习得羡余性重叠词语的主要阶段。这应该有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原因,但与儿童语言习得的外部语言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即成人使用拟声词的情况影响了儿童拟声词的习得。调查发现,成人对4岁以前儿童使用拟声词的数量明显多于4岁以后,《人生初年》中成人对各年龄段儿童使用拟声词的数量有明显差别,0-1岁使用了12次,1-2岁使用了19次,2-3岁使用了12次,3-4岁使用了20次,4-5岁则只使用了4次,5-6岁只使用了2次。莱恩·凯瑟琳等的研究也发现,拟声词是最早出现在儿童语言中的词汇,其中母亲的输入有一定作用。

从儿童习得拟声词的特征可以探讨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机制问题。关于儿童语言习得机制的理论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阿尔波特和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等提出模仿说,认为语言靠反复模仿和记忆而获得;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天赋观念说,认为儿童是靠大脑中先天存在的语言获得机制而习得语言;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说,认为语言发展受认知能力发展的制约,是儿童的主体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儿童语言习得问题非常复杂,目前任何一种理论都难以尽善尽美地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从拟声词习得来看,外部语言环境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直接模仿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种重要方式。可见,“儿童学习语言虽然主要是通过习得的方式,但也有学得的成分”。儿童习得拟声词有时就是直接模仿成人话语而来。如:

(22)爸爸急忙过来,模仿温柔的羊叫:“咩———,噗!”冬冬睡眼蒙眬的小脸上浮起笑意,顺着爸爸音叫:“咩———”

(23)姐姐又示范另一种哭法,边“啊啊”,边揉眼睛。说:“冬冬,给妈妈哭一个!”冬冬也模仿姐姐,边拉长声音“啊———啊———”,边揉着眼睛“哭”。

上例中DD说出的拟声词“咩”“啊啊”很明显都是直接模仿成人而来的。DD在1-2岁习得的10个拟声词有3个是成人说过的,2-3岁习得的11个拟声词有3个是成人说过的,3-4岁习得的23个拟声词有7个是成人说过的,这三个年龄段中儿童习得的拟声词有30%是成人说的,有70%是儿童自己产生的,可见模仿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自主习得还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方式。

(二)儿童习得拟声词的语义理据

摹拟外界熟悉的声音是儿童习得拟声词的主要构造理据。布尔迪·阿斯玛研究发现,拟声词有助于大多数儿童正确地发出字母发音,从而学习新的词汇,发展他们的听力和口语技能以及他们的认知和语义能力,他们早期的富有成效的词语往往是拟声词的。因此,摹拟声音在许多儿童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儿童主要通过摹拟三方面的声音而习得拟声词。

第一,摹拟人的声音。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摹拟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如“哎呦-哎呦“咕咚咕咚”“吭吭”“啊喔呃”“哼哼唧唧”“咯哇哇(摹拟哭)”“呵呵呵”“嘎嘎嘎嘎” “哇哇”;二是摹拟人的其他肢体发出的声音,如“咣当咣当”“扑腾-扑腾-扑腾”“哧溜”“咕咚”“啪”“咣咚”“嗒嗒嗒”“腾腾腾”“咕噜咕噜”“啪啪”“咕咕噜噜”“噌”“啊嚏”“哗哗”等。

第二,摹拟动物声音。主要是摹拟身边较为熟悉的动物的叫声,如“啊呜” “汪汪汪” “呜呜啼” “唧唧唧”“哇哇哇”“喵喵喵”“嘎嘎嘎”“叽叽叽”等。

第三,摹拟事物声音。即摹拟自然界中无生命事物发出的声音,如“咚擦擦”“砰砰砰” “轰隆轰隆”“嘀嗒嘀嗒嗒嗒嗒”“叮当叮当”“吱吱”“哗啦啦”“哗啦哗啦”“嘣嘣响”“呼隆呼隆”“沙沙沙”等。

为探究不同年龄段儿童习得三类拟声词的差异,本文统计了DD在5个年龄段中新习得拟声词的情况:

表 2 儿童习得三类拟声词的时间序列表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第一,人的声音是儿童习得拟声词的最重要摹拟对象。此类拟声词数量最多,DD习得拟声词一共60个,其中摹拟人声音的有32个,约占53%,摹拟动物声音的约占22%,摹拟无生命事物声音的约占25%。其实成人使用拟声词也是摹拟人的声音为主,余华小说《活着》的拟声词有78%是摹拟人声音,莫言小说《蛙》的拟声词有 60%是摹拟人的声音,刘震云小说《手机》的拟声词有74%是摹拟人的声音,可见儿童习得拟声词的摹拟对象与成人一样,主要都是摹拟人的声音。模拟人声音的拟声词也是儿童习得时间最早的,DD最早习得的拟声词是“喔喔”,就是摹拟大人哄小孩的声音。这符合人类语言文字创造和使用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模仿原则,在儿童生活中,接触时间最多的是人,发出声音最多的也是人,所以人的声音被摹拟的自然最多。

第二,低龄儿童主要通过摹拟生命体声音习得拟声词,而高龄儿童习得摹拟非生命体声音的拟声词增加明显。人和动物都是生命体,事物是非生命体。低龄儿童习得生命体声音拟声词占明显优势,DD在五岁之前习得拟声词53个,其中约81%是摹拟生命体声音,在四岁之前习得拟声词 44 个,其中约82%是摹拟生命体声音。高龄儿童习得非生命体声音拟声词明显增加,DD在四岁之后共习得16个拟声词,其中约44%是摹拟非生命体声音,在五岁之后习得 7 个拟声词,其中约71%是摹拟非生命体声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视野越来越开阔,对非生命体事物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对声音的摹拟能力也越来越强,所以习得非生命体声音拟声词自然就增加了,如描述飞机声音的“呜呜呜”,描述大雨声音的“哗哗哗”,描述小雨声音的“滴答滴答”等都是5岁以后习得的非生命体声音拟声词。

05

五、学前儿童拟声词的功能习得分析

(一)拟声词的基本句法功能习得

拟声词一般独立于小句之外,主要功能是做独立语,也可以做其他句子成分。DD在1-2岁即习得了拟声词做独立语、宾语、状语的功能,2-3岁习得了谓语功能,3-4 岁习得了补语功能。但没有找到DD习得拟声词做定语和主语的例句。如:

(24)冬冬由纸条贴在皮肤上,联想到住院打吊针贴的绷带。突然,她皱着眉头,发出痛苦的呻吟,“哎呦,哎呦!”(独立语,1岁10个月)

(25)早上冬冬起床,双手一替一下的敲打胸前,口里念着“咚擦擦咚擦擦咚咚擦”,似乎是鼓点声。(宾语,1岁7个月)

(26)冬冬说:“冬冬车,‘喯儿喯儿’走了! 不要妈妈了!”(状语,1岁9个月)

(27)爸爸:“如果你是个小狗———”冬冬:“我就会‘汪—汪汪’。”(谓语,2岁10个月)

(28)冬冬拍着肚子,说:“看看我,我这会儿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响。”(补语,3岁11个月)

(二)拟声词的语用功能扩展习得

学前儿童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增强,慢慢地能够在声音与发声源之间建立稳定的匹配关系,可以通过拟声词来指称发声的事物或动作行为,这是拟声词功能的扩展。

1. 儿童习得拟声词指称事物的功能

儿童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使用拟声词的能力不断增强,不限于摹拟声音,还会用拟声词指称发声的事物或相关事物。今井睦美、苏塔罗·吉塔考察发现,声音象征有助于婴儿和幼儿将语音与其所指对象联系起来,建立词汇表征。如:

(29)冬冬高声叫着:“爸爸,给我买‘啪—啪啪’吧!”(2 岁3个月)

(30)冬冬在盒子里,挑选要放的爆竹,对妈妈说:“是拿那个蝴蝶,还是拿那个嘣嘣响的?” (4岁1个月)

(31)冬冬问:“你记你的话吧? 你记你的‘啊喔呃’吧?”(3 岁3个月)

上边例(29)用“啪—啪啪”指称发出“啪啪”声的事物“枪”,可见2岁3个月的儿童就已经习得了用拟声词指称事物的功能;例(30)用“嘣嘣响”指称能发出“嘣嘣响”的鞭炮,同时还用“蝴蝶”来指称外形像蝴蝶的鞭炮,可见儿童慢慢地习得了通过事物的外形和声音来指称事物本身;例(31) “啊喔呃”即

“a / o / e”,DD 用“啊喔呃”指称自己说出来的话,这里的指称更复杂,“啊喔呃”是几个典型的代表性语音符号,“啊喔呃”的声音是人发出来的,但却并不是指称说话人,而是指称说话人说出来的话,DD用语言中的代表性语音符号指称了说出来的话。

2. 儿童习得拟声词指称动作行为的功能

拟声词不但可以指称事物,还可以指称动作行为。今井睦美等研究发现,25个月大的孩子对动作领域中的跨语言有效声音符号匹配很敏感,这种声音符号有助于幼儿的动词学习,3岁的孩子可以正确概括新颖声音符号动词的意义,故拟声形式在儿童早期动词的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生初年》的语料显示,儿童在2岁6个月就使用拟声词指称动作行为。如:

(32)早上,冬冬趴在床上模仿打枪。说:“啪、啪啪,你们怕不怕我‘啪啪’呀?”(2岁6个月)

上例中的“啪啪”不仅仅是摹拟打枪的声音,也指称了“打枪”这一动作行为,即“用枪打你们”,是 拟声词的扩展功能。通过例(29) 和(32)可以判断,2岁半的儿童已经建立了“事物(枪)” “动作(打枪)”“声音(啪啪)”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通过声音来判断事物,并借助声音指称事物或行为。

06

六、结论

拟声词由于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理据性而成为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拟声词是儿童习得较早的一类词,儿童在 1 岁左右就开始习得拟声词,在此之前还存在两个重要阶段:

一个月左右进入咿咿呀呀的“前语言”阶段,这是儿童发音的自发时期,成为语言发生的前奏;三个月左 右进入有意识模仿时期,这是儿童发音的自觉时期,使儿童从自然性人往社会性人的方向发展。4 岁左右是儿童习得拟声词的重要转折时期,1-3 岁习得拟声词的数量在慢慢增加,3-4 岁达到顶峰,之后就慢慢减少。儿童在学前阶段即习得了较为完备的拟声词系统,习得了绝大多数拟声词形,也习得了其整个人生词汇系统中的绝大多数拟声词种。儿童主要通过摹拟熟悉的人或物发出的声音而习得拟声词,其中最重要的摹拟对象是人的声音。低龄儿童主要通过摹拟生命体声音习得拟声词,而高龄儿童习得摹拟非生命体声音的拟声词增加明显。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容易习得的往往先习得,与儿童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往往习得效果最好。儿童语言习得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其语言习得的结果,但语言环境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自主习得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方式,但模仿具有重要作用。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注释从略。

责编:素微

今日责编:知食分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