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走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齐白石的画欣赏评述红叶秋生图 艺术大师走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艺术大师走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2024-07-15 04: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艺术大师走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解读齐白石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钱晴雯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展现了齐白石的生平、齐白石在国画、篆刻、诗文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及特点以及学生对其艺术的观后感等。从而让小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理解、欣赏这位人民艺术大师。

关键词:齐白石生平、艺术表现、艺术特点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中国传统的国画、书法等艺术进入小学课堂已经不再陌生。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为小学生展现了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书画艺术。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课本中向学生展现了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艺术表现等方面内容。面对纷繁的有关齐白石的资料,教师如何有意识的将它们进行归纳总结、使所授知识点既能反映出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又能使学生将资料内化为个人的理解,从而真正意义上认识、理解、欣赏这位人民艺术大师?为此我了以下步骤:

       首先,根据课本中给出的齐白石的生平介绍提出了三个问题。“齐白石186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小的时候砍柴、放牛......只读过一年书。成年后做雕花木匠,后来通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现代绘画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中国画大师。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在此,我提出了三个问题:齐白石为什么能从普通的木匠成为艺术大师?他喜欢表现什么?其作品特点是什么?以上三个问题给大家明确了本课的主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问题的答案。

一、齐白石生平简介: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翁、寄萍老人、星塘老屋后人。他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普通农家。父亲齐贳政,母亲周氏,一家人过着农耕织布的生活。齐白石自幼聪敏好学,由于家庭条件,只读过不到一年私塾。十二岁时拜了本家齐长龄为师,学习木匠,擅雕花手艺。后来机缘巧合地师从当地民间画师学习人物画。 1882年,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里见到一部《芥子园画谱》。这部《芥子园画谱》详细地讲解了作画的全过程。于是齐白石就借了回来,从工钱里拿出一些钱来,买了纸、笔和颜料,历经半年时间才把这部书勾摹完成。“朝为大工,暮归以松油柴火为灯习画,凡十余年。”这十余年间,其学画的主要参照就是《芥子园画谱》。二十七岁时正式拜当地文人陈少藩、胡沁园为师,学习书画、篆刻、诗文等。他于四十岁后,五次出远门游历南北各地。这“五出五进”为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绘画技艺。五十七岁定居北京,卖画为生。因当地对其绘画认知甚少,在好友陈师曾的指引下,进行了“衰年变法”,独创了“红花墨叶”派。齐白石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坚持每天作画,风雨不改。在诗、书、画、印方面皆成大家。鉴于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和突出贡献,1953年齐白石当选为全国美协主席,并由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4年,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齐白石为什么能从普通的木匠成为艺术大师”?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需要理解的不是齐白石一生的简介,不是他身上的伟人光环,而要理解的是贯穿其一生的主线——勤奋刻苦的学习、逆境中永不言弃的坚持以及成功背后艰辛的付出。“朝为大工暮作画”、“一本芥子伴终生”、”“择其善者为吾师”、”孜孜不倦勤学习”、“五出五进长见识”“衰年变法有胆识”......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的认识。

二、齐白石的艺术表现及特点

      教材中提到:“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为齐白石提供了数不清的创作题材,他热爱大自然,把花鸟鱼虫当做有生命来画。......”他的绘画非常题材广泛,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曾在其笔下出现过。他自写小传道:“为万物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为也。”以下将教材中的所展现的齐白石作品分为国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诗歌艺术进行分析:

(一)国画艺术:

      齐白石早期的国画作品,主要效法八大山人、边寿民、金农、赵之谦等。齐白石自称“四十岁后专画花卉虫鸟”。前面提到过,齐白石定居北京后,采纳好友陈(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朽道人,又号槐堂,江西修水人)的建议进行了“衰年变法”。有一次,齐白石将他所绘《借山图卷》交于陈师曾,希望他能给自己提些意见。陈师曾提诗说:“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从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传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之后齐白石改八大山人冷逸一路为吴昌硕

红花墨叶画法。概括其笔墨技巧渊源:第一、师古摹今而得,从石涛、八大、徐渭、吴昌硕等人的笔墨中吸取发展而来。第二、从民间艺术借得,把民间雕刻、彩绘、图饰、纹样等移植提炼升华而来。第三、从现实生活悟得,即把长期乡村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生动形象记忆加以抽象、纯化、美化而来。下面就教材中所展示的几幅国画作品加以阐述。

      首先是《群虾图》(附录图一)。作品上题款道:“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渐天然,等间我被鱼虾误,却负龙泉五百年”。老人一方面阐述了作画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的练就方能有成。同时他又自谦地认为自己的画艺还不够,却负了这些生灵。齐白石为了真正的为“万物写照”,在家中养虾,每日观察虾的结构、动态。大家都知道虾在水中是透明的。如何用写意的形式表现出水中栩栩如生的虾群。通过反复实践,他得出了画虾的方法:用水墨的方式表现虾,用淡墨画虾的身体。要表现出虾壳的坚硬的话,笔上的水分就不宜过多。用浓墨点虾的眼睛和脊背,这样就有了浓淡对比。当然用极具书法功力的笔触勾出虾的胡须和钳等是点睛之笔。试想用软弱无力的线条勾勒的胡须又怎能成为作品?想把虾画好除了仔细的观察,当然还需要不断的勤学苦练,这样才有可能把虾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的作品是《竹楼荷塘》(附录图二),这幅画是齐白石五十六岁所绘的关于自己家乡景色的山水画。这幅画学生要理解的是第一、国画色彩的浓淡变化在画面中产生的空间感。通过近处稍浓的荷叶以及远处淡淡荷叶的对比,使画面空间更加深远。第二、绘画题材的喜闻乐见。原来山水画不仅可以画巍峨的名山

大川,还可以画平朴、真实的小山小景。这对于具有童真、善于观察的小学生来

说,无疑是一次绘画鼓励。第三、对自然真诚的热爱之情。“从梅花祠到星斗塘,沿路水塘内,种的都是荷花。到花盛开之时,在塘边行走,一路香风,沁人心胸。”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感,方能画出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

《蛙声十里出山泉》(附录图三),则是一幅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国画作品。这幅画妙就妙在点题。就像《深山藏古寺》并没有画深山中的古寺,而是画了一群小和尚在山下担水来点出山上藏着寺院一样。而《蛙声》画面中没有一只青蛙,而用一群逆流而上的小蝌蚪给人无尽的遐想。蝌蚪说不定马上就要变成青蛙了,又说不定它们要去找上游的青蛙妈妈等等。极具童趣的联想,使这幅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除了联想之外,学生还要知道一种绘画技巧——点、线、面的结合。画面中蝌蚪(点)、溪流(线)、岩石(面)的巧妙配合,使画面构图十分合理。这也有可能是白石老人不用青蛙而用蝌蚪的另外一个原因吧。

《荷花蜻蜓》(附录图四)主要了解的是荷花与蜻蜓的艺术表现方法。荷叶用浓淡结合的大笔触画出,荷花用淡墨勾画出来。用工笔的方法细腻的勾画出蜻蜓。写意与工笔的完美结合,使画面更有韵味。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小故事:齐白石有每天画画的习惯。他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无法再画工笔,于是他在年轻的时候画了很多花鸟鱼虫等的工笔画稿,而每张作品都不完整。为的就是以后能在旁边继续添加作品。《荷花蜻蜓》可能就是此类作品。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齐白石的国画作品不是传统文人画的“雅趣”、“文人趣”,而是一种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独特的生活体验相契合的民间趣味、生活趣味、童乐趣、乃至大智若愚的智慧趣。他笔下的花鸟虫鱼、自然山水、民俗风情和诙谐的人物,都有一种熟悉亲切的趣味。晚年画作的艺术魅力,来源于他真实而鲜活的情感表达。

(二)书法艺术:

      齐白石的书法初学馆阁体,后学金农,又融郑边桥、吴昌硕、何绍基、《天发神谶碑》于一体,尽脱窠臼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书法格调很高,继承清代碑学书风,具有金石气。如:教材中的书法作品《发扬民族文化》。作品遒劲有力,笔法奔放。点画方折,朴拙挺劲,把金文篆书的垂露或悬针之类的含蓄内敛的笔画简化,字形也脱开了严格的均衡对称。同时齐白石还擅长行草书,行草书主要学习何绍基。中锋侧锋并用。作品的墨色浓淡、枯湿浑然一体。不过,他更喜欢侧锋的使用。他觉着纯用中锋行笔者,是无才气之流。所以他的书法作品多为侧锋用笔。

(三)篆刻艺术:

     齐白石在《白石印草》自叙中提及自己的篆刻:“我的刻印,最早走的是丁龙泓,黄小松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伪叔(赵伪叔:赵之谦。中国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的笔意。后见《天发神谶碑》(《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纪功颂》,因断为三段,俗名《三段碑》、《三击碑》。清嘉庆毁于火,原拓本稀少,存世者多为翻刻本。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本。篆书,传为皇象所书,但不能确证。碑字横画与直画交接处多用折法,有隶书笔意。于《石鼓》秦篆之外,书风沉着奇伟,独树一帜,临写此碑要谨防渗入楷书笔调),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三公山碑: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正确的),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篆法也为之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光绪三十年以前,摹丁、黄所刻之印,曾经拓存,湘绮师给我作过一篇序”。单刀法,大刀阔斧,线条粗犷雄强,印面大开大合,由篆入隶,乃至入楷,以书入印,此为齐白石借古开今的巨大成功之处,即“洗尽凡刀做削非”,“昆刀截玉露泥痕”。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极富感染力。他的篆刻章法也是迥异于前辈的,长线条与疏密等对比强烈,线条对空间的分割

造成这种险势。但从整体构成上却巧妙得破险为夷,构成整印的和谐美。齐白石的篆刻风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痛快淋漓的长线条的单刀冲刻方式、完美的整体形式感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教材中提供了齐白石常用的两枚印章:“鲁班门下”(附录图五)、“中国长沙湘潭人也”(附录图六)。学生需要理解的是第一、这两枚印章中一枚是阳文印、一枚是阴文印。能区分什么是阳文,什么是阴文。阳文(又叫朱文),表面凸起的花纹。采用模印、刀刻笔方法,使得文字或花纹高出器物表面。阳文的花纹,用手可触及。“鲁班门下”就是一枚阳文印。阴文(又叫白文),表面凹下的文字或图案。采用模印或刻划的方法,形成低于器物平面的文字或图案。“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就是一枚阴文印。第二、能理解齐白石刻这两枚张的用意。鲁班是中国木匠的祖师,前面提到齐白石年轻的时候做过木匠。“鲁班门下”这方印表明自己成名之后曾不忘本与为人的谦虚。“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则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眷恋之情。

(四)诗文艺术:

       以上提到了齐白石的书、画、印。其实齐白石在诗文方面十分擅长。他早在湘潭时,就与当地的王仲言、罗真吾等人组织了龙山诗社,号称“龙山七子”。齐白石任社长。而又有参与了当地黎松安组织的罗山诗社。描写《竹楼荷塘》的诗文“人生能约几黄昏,往梦追思尚断魂。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就是出自齐白石之手。

三、结语

      在中国艺术史上,齐白石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题材广泛,贴近生活。绘画作品具有时代气息。更可贵的是他在晚年进行的“衰年变法”使他从传统走上了革新,更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地位。这位广为人知的艺术大师走进小学美术的课本,除了让学生能尽早的欣赏和学习艺术大师。更是让学生能在艺术大师的光环下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勤奋与努力,以及面对逆境时仍能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通过对齐白石的认识,增添了对书画艺术的兴趣。也间接地引导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操。艺术大师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性由此呈现出来。

学生观后感选录:

《群虾图》赏析:

1、《群虾图》中的虾画的特别传神,为了画好虾,齐白石在家中养虾,每日观察,虾不但画的好,还成了他的代表作,其实画虾也有技巧:要画虾,要每日观察虾,发现虾身体呈透明,头黑些,眼睛更黑。所以齐白石用淡墨画虾体,浓墨画虾眼。这也是他能把虾画的传神的原因。

2、齐白石爷爷画虾画的非常好:淡墨画出了虾的身体,像从水里出来的虾,一闪一闪的。用优美的线条画出了虾的胡须。使人感觉看到的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群真正的虾。齐白石在画虾时,在家里养了很多虾,天天观察。那时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你说,我能不佩服他吗?

《竹楼荷塘》赏析:

1、《竹楼荷塘》这幅画是齐白石先生在五十六岁时完成的。这幅画墨色配合的很好,远方模模糊糊,近处清清楚楚。竹楼和小山线条刚柔并济,颜色十分柔和。风格朴素,却与众不同:别的山水画构图完整,虽看起来很美,但不够活跃;齐白石的这幅画虽然没有画湖水,可是给予人想象的空间,又不至于画面太空旷,落笔恰到好处。我喜欢。

2、《竹楼荷塘》这幅画用笔稳练大胆,荷叶用蓝灰色,颇具艺术气息。前面的山峦用笔十分稳健、苍劲。竹楼十分简洁,但却十分符合当时的建筑风格。

3、我今天欣赏了著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竹楼荷塘》这幅画的后下角有一块黑黝黝的大石头,在石头的后面是荷塘,荷塘上方架了一个小竹楼,楼的左边布满了鲜红的荷花,一直延伸到了纸的上端。

这幅画选景合适,荷花错落有致。竹楼画得非常精细,好似真的一样,是一篇佳作。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1、齐白石,186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便出自白石山人之手。远观全画,周围群山岩石墨色较深,中间清泉较淡。突现出泉水的清澈。泉上岩石错落有致,应衬得当。几只蝌蚪由泉上顺水流向下游游去。此画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可画中并没有青蛙,只有几只年幼的蝌蚪,这样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可见想象力对于一幅作品来说是很重要的。蝌蚪身体弯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近观此画,水流墨色很淡,流动时的水波若隐若现,搭配着岩石,极为生动唯美。

水波动荡,岩石“俊俏”,形成了一幅大方俊美的中国画。

2、《蛙声十里出山泉》里面虽然没有青蛙,可是这里能看到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山石,有一些山石已经掉到了河水中。蝌蚪顺着水流的方向向下游。

《荷花蜻蜓》赏析:

1、我觉得《荷花蜻蜓》这幅画很好,蜻蜓画的很逼真,好像真的在飞,画的苍劲有力,把荷花画的也很好。只用几条线就把荷花画好了。荷叶也很好。旁边的有含苞待放的花苞。花苞的杆上有很多小刺,很生动。

2、《荷花蜻蜓》一画充分地表现了齐白石绘画,“墨色饱满”的特点。蜻蜓寻寻觅觅,荷叶荷花静垂,此画是齐白石写意画与早年工笔画的结合,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荷花的线条极柔,与蜻蜓的刚强线条形成了强烈对比。写意的荷花、荷叶与工笔的蜻蜓的巧妙搭配,是一幅大有所成的图画。

参考文献

1、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军,鲁玲(著).永存鲜活生命力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3、徐改(著).齐白石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4、齐白石(著)白石印草[M].台北:笛藤出版社。197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