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鼓浪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鼓浪屿历史简介200 5.4 鼓浪屿

5.4 鼓浪屿

2024-07-09 19: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4 鼓浪屿 | 鼓浪屿的申遗以及保护 19.6MB 00:0021:24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各位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清源视野”的魏青。上一节,我帮大家系统分析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构成要素和文化特色;

最后这一节,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当代的政府和社区民众围绕遗产保护和社区文化复兴所做的努力和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变化。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所谓城市历史景观,英文简称HUL,是一种保护历史城市的理念和方法,它认为城市是时间与空间层层积淀的具有连续性的整体,景观不仅是眼前静态的物化的场景,还延伸到形成景观特征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政策、机制等非物质方面。因此它强调更广泛的城市背景的意义,对城市从时间连续性的角度进行价值判断,尊重不同时期城市发展中留下来的印记,除了历史的,也包括当代的。

作为一种指导城市保护和发展的方法,它提供了一套充分考虑区域性环境背景因素、借鉴地方社区的传统与观念,并且尊重各国、国际社会价值观的工具,用于管理物质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变化,确保当代的干预可以和历史环境中的遗产和谐共存。

有意思的是,尽管鼓浪屿不是教科文组织推行城市历史景观理念和方法的试点案例,但鼓浪屿列入世界遗产之后,一张从鼓浪屿望向厦门的夜景照片成为这个专题网站的首页照片。事实上,通过申遗过程,鼓浪屿期望实现的发展目标,探索的策略和方法,很多方面和城市历史景观所提的是一致的。这套方法也为鼓浪屿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随着申遗工作的推动,新一阶段的发展,不再是前一阶段以景区建设,发展旅游为主导的策略,而转向以遗产价值为核心,更加关注、尊重社区的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通过对遗产价值的再认知,在保护上确立的三个主题和它们各自的重点。这是在世界遗产申报准备中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通过和全球类似主题世界遗产的比较,可以确定在类型上,鼓浪屿是19-20世纪之交一个独特的国际化社区。这个主题的重点包括多国参与共管的社区管理模式,系统完善的社区功能体系,同时作为一个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的社区,中西人居环境的理念在它的建设发展中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在这个海岛的自然基底上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宜居环境。

在文化之间交流关系的这个主题上,鼓浪屿呈现出聚集度极高的多元文化从碰撞到对话进而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这其中在这个狭小地理单元内汇聚文化的多样性,在交织在一起的生活场景中相对和谐的共存状态,在整个岛屿的建成环境和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变化发展的痕迹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而这些交流和相互影响融合的结果中,在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前面讲到的万国建筑中的奇葩——厦门装饰风格的建筑和宅园。这种风格对来自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建筑语汇的融合,以及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上鲜明的时代特性,特别是它展现出的华人精英和工匠群体的创造力,都使其成为这个历史阶段,全球各地本土传统文化对先进的外来强势文化影响的反馈中令人赞叹,且能给人启迪的结果。

落实在具体的保护对象上,就不再是以往通过文物保护单位认定的建筑个体或组群去认定,而是从究竟哪些是我们所说的鼓浪屿遗产价值不可或缺的载体来看,对我们解读这个完整故事意义重大的要素。于是一套从宏观到微观,融合了人文和自然元素,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静态和活态的系统性的保护对象框架被建立起来。

在整体的宏观层次上,首先是需要延续鼓浪屿作为一个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功能形态,尽可能延续居住功能和社区生活相关历史建筑的原有功能,即便改造再利用,也需要让曾经的历史功能有所表达。同时,也要保持鼓浪屿和外部仅以轮渡通行的交通方式,这能最大程度上延续海岛的整体形态,同时也对于保持鼓浪屿整体的格局肌理至关重要。延续道路以步行为主的通行功能,才能保持步行街道的格局肌理和沿街景观形态特征。在格局肌理方面,同样重要的还有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不同片区差异鲜明的肌理特征,需要保持和突出这些特征,来传达这些片区在功能,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和整体呈现的文化多样性。

中观一些的层次上,很重要的一类对象是景观风物。这些对象往往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元素,就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三和宫摩崖石刻、岩石顶上的西式别墅和场地上的古榕树所形成的场景;或者协和礼拜堂和天主堂在小广场上形成的对话场景。对这类对象,重点是从构成景观的元素,它们之间的组合搭配关系,去理解景观所具有的文化意象,进而对传达出这种意向的各个元素的特征进行保护。

接下来才是建筑这个尺度的对象。但申遗阶段对这类对象的保护,一是选择范围上更加宽广,重视对文化多样性和变化过程中典型案例的保护,二是除了建筑风格和外观,也将保护对象扩展到宅园中的园林要素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格局、装饰装修、陈设设备等,更深度的反映文化和时代特色的要素。

因此,对这类对象还需要进一步去认定更微观层次的保护对象,这是鼓浪屿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

除了物质层面的对象,还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这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传统延续下来的宗教、民俗活动,也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西方宗教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更深层次的,还要尽量去延续历史社区对生活文化品质的追求和那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而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景的活态元素。与静态的场景不同的是,要有能够传达社区文化特色的人的活动,频繁地、日常地出现在能够让人感知时空对话的场景中。这种活态的情景,才是能让无论是社区的成员还是外来游客,真切的体验、感受鼓浪屿的文化文化内涵和魅力的元素。也是我们希望通过遗产保护希望越来越多地恢复、呈现的。

要实现这个目标,单靠外来的所谓遗产保护专业人士的努力是肯定不够的。

在我们2010年编写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的时候,考虑的第一个核心点是遗产价值和历史上那个社区、当代的这个社区和未来的社区之间的关系。结论很清晰:鼓浪屿的遗产价值、来源于历史上的那个社区,应该成为当代社区拥有的宝贵资源,在社区的发展中发挥她的作用,又需要由当代的社区传承给未来的社区,并在其中为其增加新的积淀。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显然这需要社区的参与。而社区参与的前提是社区的民众能够去欣赏遗产,从很具体的个体、家庭、家族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到逐渐形成集体共识,才有可能建立起在价值认知基础上针对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合作关系。这需要一个建设过程,特别是对于鼓浪屿这样一个长久背负着屈辱历史见证的遗产地。

因此,从对遗产价值的研究开始,就需要找到这些价值和社区中的个体、群体之间的关系纽带。这也是我们要从历史国际社区的角度,通过对所有物质遗存积淀背后人的因素去挖掘、梳理鼓浪屿的历史文脉的重要原因。只有这样,那些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为鼓浪屿所做的贡献,才能与当代社区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其中的价值,文化的自信甚至自豪,得到当代社区民众的认同。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在研究成果和公众认知之间建立桥梁的,是所谓的遗产展示和传播工作。这方面,申遗期间在鼓浪屿建立了一系列展示设施。如果大家去鼓浪屿游览,建议先去参观免费开放的鼓浪屿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就在钢琴码头附近的英国领事馆旧址,那里比较系统的介绍了鼓浪屿的历史脉络和各个文化主题。岛上还有关于鼓浪屿教育、医疗、法制、商贸金融等专题内容,用相关的历史建筑作为展示场所。除了展示馆,在外部公共空间中,也设置了针对所有遗产核心要素和典型历史片区的展示说明牌。如果仔细留意,会发现说明牌上还有一组标志图案,点明了每个要素相关的文化主题,便于大家在游览中快速了解这些建筑的基本特征。此外,这个阶段形成的专题研究成果也陆续结集出版,同时也有面向大众推广的读物,和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的文化读本。

为了推动社区参与,当地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措施。

在管理机制上,除了原来较为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施政方式外,鼓浪屿借鉴了历史国际社区时期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的议事模式,组建了由社区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驻岛机构和在岛上从业的行业协会代表组成的社区公共议事会。

议事会的职能,一方面代表社区对政府的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向政府提出制定新政策的动议。在申遗过程中,议事会提出的诸如“关于推动政府设立提升鼓浪屿环境以奖代补项目的建议”、“关于加强对鼓浪屿岛上古井抢救保护工作的建议”等十余项建设性意见,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采纳。 

针对申遗前逐渐形成的旅游压力和社区生活之间的矛盾,当地政府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日最高游客承载量从原来单纯从景区容量角度测算的65000下调到综合考虑景区承载量和社区舒适度的50000人。由于鼓浪屿对外全部由轮渡方式通行,所以这个数值中其实包含了将近15000的本地居民在鼓浪屿和厦门之间的通勤人数。也就是说真正的游客总量从原来的50000下调到35000。这一决策对于绝大多数希望通过申遗提升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的遗产地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不仅获得了国际评估专家的赞同,也得到了厦门市民和鼓浪屿居民的认同。同时,这个决定也配合了旅游淡季的宣传和鼓励政策。实际的事实效果,一方面使原来每年黄金周期间超高的游客量的以有效控制,另一方面,通过淡季的提升,全年游客总量的降幅并没有特别突出。这使得社区生活和旅游都有了更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指标调控的同时,政府还对从厦门到鼓浪屿的轮渡航线做了调整,将最直接快捷的线路留给当地社区居民的通勤,游客则用相对长,但能提供更多观景时间的航线,联通到海岛不同方位的码头,居民游客各取所需。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在内部功能的调整上,政府部门也聘请专业机构做了很多技术性的分析,确定了游客集中喧闹的区域和当地社区生活之间矛盾最突出的区域,这些将作为未来功能业态调整的重点,综合考虑对旅游服务功能的优化集中,和对当地社区生活需求的尊重。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遗产保护还有一个对社区更直接的积极贡献,就是通过价值研究新认定的很多遗产要素,通过保护和整理,尽可能的开放给社区,作为承载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家庭音乐会、各种诗社、文学社团等有了越来越多的活动场所,很多曾经淡出鼓浪屿的艺术形式逐渐回归,以鼓浪屿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民间研讨沙龙、交流活动、纪念活动活动也越来频繁的出现。这些努力让公众对遗产保护的目标和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逐渐认同了政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的决策。

在这样的共识建立基础上,社区涌现出很多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到鼓浪屿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则号召并将他们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数百人,规模相当大的民间力量,参与到遗产保护很多方面的工作中。

在申遗过程中,遗产保护的意识,政府和民众的合作关系还经历过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

就在2016年负责申遗项目现场评估的专家来访前夕,鼓浪屿突然遭受百年一遇的莫兰蒂台风的沉重打击。全岛大约3000多棵树木被台风吹到,经过多年努力恢复的历史环境瞬间变得满目疮痍。由于评估程序的限定,现场考察只能推迟一个月。但基于社区在守护文化遗产中形成的凝聚力,和政府与社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灾后抢救、清理、保护和恢复等一系列工作得以高效进行,就是在这短短一个月期间恢复了社区生活的常态和景区开放,不仅顺利完成了国际专家的现场考察,还充分显示了文化遗产保护在提升社区抵御灾害能力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这种能力在遗产保护领域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韧性”,坚韧的韧,反映了当代对遗产保护在社会组织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潜力的认识。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在莫兰蒂台风的救灾过程中,还有一个新的“作品”值得一提。这是用一段树龄有345年的古榕树的树干做成的城市公共艺术品。这棵古树在台风中被摧毁,倒在主路上已无法施救。按当时的状况,岛上没有大型机动车和起重设备,为了不影响救灾,常规的办法是将这些阻碍道路的大树尽快斩断清除。但当时从政府到民众形成的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最后一致决定即便就不活,也要尽可能原地保留。并在全市开展了由中外艺术家、院校师生参与的艺术再生计划。这就是其中一个作品,上面安装了很多喇叭,播放的是采集自岛上不同区域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段曾经在岛上三百余年的生命记忆,融合着当代社区生活的记忆,还有整个社区从灾难中恢复新生的记忆,就此凝聚在这个创作中。我想这是这一代人为这个社区的文化价值在当代的延续所做的积极贡献。

更令人欣慰的变化,还体现在申遗之后,当地民间出现了很多以挖掘、宣传鼓浪屿历史文化为主题内容的自媒体小号。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小号背后的创作者,会发现他们有的是老原住民,有的是本地的新生代,也有从遥远的外乡来,定居后逐渐爱上鼓浪屿的新鼓浪屿人。最近还有一个当地文史学者们组织的民间深度游览体验活动,吸引了很多当地民众,几乎场场爆满,而他们打出的宣传主题就叫做“了不起的鼓浪屿”。这些变化,显示出经过申遗阶段的努力,一种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已经在当地社区民众中传播开来,并能给社区带来欣赏其历史文化的新鲜血液,让文化在代际中的传承看到了希望。

今年六月底,厦门市人大通过了新修定的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从2019年7月8日起施行,这是鼓浪屿列入世界遗产两周年的纪念日。

除去总则、法律责任、附则外剩下的三个章节,分别是规划与管理,传承与利用,共享与保障。可见其关注重点中非常强调对文化的传承和活化利用,强调对社区权益的保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其中的内容(http://www.xmrd.gov.cn/fgk/201907/t20190704_5291186.htm)。

立法保障,是一个遗产地保护管理非常重要的基础。这部条例的颁布,也意味着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保护,又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近年来有国际学者对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发展变化做了总结概括,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总体来说,从传统文物古迹的保护模式到当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意味着从原来关注作为价值载体的物质形态的保护,发展到现在更关注为人所享有的价值的保护,以往更关注对价值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和这些因素导致的问题如何解决,现在更关注各种因素的整体影响和相互作用,并会更主动的从消极和积极作用这两方面看待所有的相关因素。

以往保护工作的目的,是确保遗产自身的健康状态,现在则更关注遗产与社会一起的健康状态。那么这也意味着保护的机制会从以往以专家驱动的方式,转变到现在需要建立更多合作,以整体社会驱动的方式推动保护和发展,从以前聚焦文物本体,相对静态的保护,到现在更关注背景和文脉,比针对持续变化的管理。相关的原则也在不断演进变化中。

鼓浪屿也是一个仍在不断实践探索中的案例。如果说一项文化遗产,意味着一个有意义的真实故事,那既要有能证明它的真实物证,也要有人来传颂。从这个角度理解,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做的努力,不仅是通过探究那些真实物证,还原背后的那个故事,妥善保存物证的真实和完整的同时,还要找到最适合传颂它的人们,帮助他们把这个故事在尽可能广阔的时空中传颂,触及尽可能多的人心。

这就是我的这一讲,通过鼓浪屿这样一个案例,希望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故事。

 ▲图片来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文本工作团队

音频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大家可以在文稿中查看。本讲的最后,我也会为大家提供一份书单,供大家延伸阅读。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的互动交流。我是清源视野的魏青,感谢您的收听。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中华遗产爱好者

探访古人留下来的最美印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