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被叫做九州?代表九州的九鼎如今何在?一文让你全明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鼎象征什么代表什么 为什么中国被叫做九州?代表九州的九鼎如今何在?一文让你全明白

为什么中国被叫做九州?代表九州的九鼎如今何在?一文让你全明白

2024-07-14 05: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禹根据天下的山川河流情况,将天下划分出了9个板块,这就是所谓的九州,

事后的历朝历代君王,于是将华夏大地称之为九州,这便是传统历史观念中,九州这个概念的来历。图片来源于网络:九州分布

2、

唯物史观下的九州

当然,关于大禹治水划分出9州的来历,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并不能被当作是历史真相,因为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所谓的九州部分,可以理解成明清时代的内地18省的范围,也就是长城以南的地区,而从经济学角度就可以得出结论,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绝对不可能这么大。

首先,大禹治水的工程量十分浩大,而当时的华夏处于原始社会时代,这就意味着,能够养起脱产人员的财力并不多,甚至于大禹治水的队伍,很有可能还是一支比较临时、业余的队伍。

关于夏朝的建筑物和遗址始终都没有找到,并且历史学者考虑夏朝的时候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因此提出了一种这样大胆的猜想,那就是在夏朝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们居住的依旧是山洞,因此才没有留下遗址。

历史学者的这个猜测是否正确,本文并不探讨,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夏朝时候的生产力十分落后,而大禹是夏王朝的始祖,可想而知,大禹治水时代的生产力能高到哪里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大禹治水

并且,古人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因此活动范围并不大,比如长江流域的开发,还是在周朝前后的事情,当然,如果说到南方地区更全面开发的话,这个还要到南北朝的时候。

从唯物历史观念来看待九州的传说的话,历史学者认为九州的说法其实是源自于周朝。

周朝是真正意义上推行分封制的王朝,天子需要考虑从四方接受天下各国的贡品,

于是周朝人将天下划分成一个“井”字,周朝代表最中心,而周围八方国家则代表臣服于周朝的诸侯,

这样,就形成了九个板块,一般认为九州的概念,就是基于周朝的这种朝贡思想。图片:周朝天子剧照

3、

九州的变迁

早在周朝初年,九州的概念便已经形成,不过,九州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着调整。

比如春秋时代之前,辽宁地区还是蛮夷部族的地盘,因此,这部分土地并没有进入到九州的范围之内,不过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燕国对辽宁地区进行了开发和统治,至此,辽宁被并入幽州。

在先秦时代的九州里,并不存在益州这个地方,不过到了东汉的时候,益州取代了别的州,成为了九州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原因很简单,所谓的益州,其实指的是今天的四川地区,在战国时代以前,中原各国和四川地区的来往十分少,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四川的地理情况比较复杂,毕竟在唐朝还有所谓的蜀道难的说法,因此四川地区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孤立于中原各国之外。

不过从战国时代以后,随着秦国吞并了巴蜀地区以后,巴蜀地区就和中原各国成为了一个整体,因此,巴蜀地区被划入益州,跻身九州阵营,而挤掉了别的州。

到了明清的时代,随着省这个行政级别的横空出世,一个州的管辖范围,也被压缩到和现在一个地级市的辖区大小差不多,因此,九州不再是具体的九个州,而是成为了一种代指。

图片来源于网络:益州被列入九州

二、

九鼎的传说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九州的地理情况铸在了9个大鼎上,并且从大禹时代以后,这九个大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

不过随着周朝灭亡以后,这九个大鼎也神秘消失了,那么这神秘的九个大鼎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1、

虚无的九鼎

其实这九个大鼎无论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9个大鼎并不是大禹时代的产物。原因很简单,大禹治水的时代,中国处于石器社会时代,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禹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来9个青铜大鼎的。图片:青铜大鼎剧照

2、

大鼎的真相

中国青铜技术的突飞猛进,其实在商朝的时候,因此,即便是有人想铸造这9个大鼎,也只能是在商朝以后才有可能,不过在商朝人的观念里,大鼎其实并不是什么尊贵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件可以用来炫富的餐具而已,历史学者认为这个九鼎如果真的存在的话,肯定是周朝时候的产物。

因为只有周朝人才会强调九鼎是王权的产物,九鼎的消失,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并没有提到九鼎,而是主张用和氏璧制作的玉玺来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这说明,九鼎并没有落到秦国人手里,否则秦国人不会舍近求远更换一个最高权力的信物。图片:和氏璧剧照

因此有说法认为,九鼎可能是被周朝的末代天子毁坏或者藏匿起来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