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睡眠需要“黑”环境 (转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黑暗的环境怎么拍照 良好的睡眠需要“黑”环境 (转载)

良好的睡眠需要“黑”环境 (转载)

2024-07-16 1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睡眠与食物和水一样,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觉中度过。充足的睡眠对于人的精神躯体健康、情感调节、免疫力提升和机体细胞生长、修复至关重要。睡眠时脑细胞得到休息,大脑功能得到充分保养和恢复。睡眠的好坏也关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但想要睡得健康,除了睡眠时间要充分,还必须有个“黑暗”的环境,才能真正睡得有效率。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心理咨询科张国荣

地球的日夜循环带给人“光明”与“黑暗”的环境,而正是这种规律的光暗变化在调节人体的“内在昼夜节律”,古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这个道理。

研究发现,如果人体的这种“内在昼夜节律”遭到破坏,人就容易生病,可能罹患肥胖症、糖尿病、癌症与各种慢性疾病。因此,“黑暗”是人体休息的一大要件,唯有在黑暗环境下睡觉,睡眠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人体“内在昼夜节律”掌控身体各种生理特征的日夜循环,包括醒╱睡、食欲、活动量、体温和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我们的身体依靠太阳来重置这个周期,使其精准保持在24小时,而光亮与黑暗便是这个周期的重要信号。

在黑暗的夜间,人的体温会下降,新陈代谢减缓,褪黑激素急剧升高,而早晨太阳升起时,褪黑激素开始降低,人就醒来了。所以,褪黑激素在这套日夜生理转换的机制中至关重要。

如果把人关在黑暗的洞穴中,由于缺乏光线的调节,最后其昼夜节律将变得与正常人不同步。

黑暗中,人体帮助控制食欲的瘦体激素会升高,瘦体素分泌多,我们就不觉得饿,瘦体素分泌少,我们就感觉饿。因此,人在夜间就可以停止进食,好好休息。为什么早餐叫breakfast?意思就是“打破(break)禁食(fast)”。

研究显示,睡眠中断或开灯睡觉,都会降低瘦体素分泌,使人在半夜感觉饿。

而且科学家发现,控制生物内在昼夜节律的基因(即“生物时钟基因”)也控制大量的基因组,包括“代谢调控基因”(负责处理吃下肚的食物)、“DNA损害反应”(负责保护身体抵抗有毒化学物质和辐射),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和激素制造”(负责细胞和组织的生长)。

因此,夜间开灯会破坏诸多生理运作。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忧郁症)都与夜间灯光照射有很大的关联。

科学家发现,人眼接收到蓝光或短波长的光时,会向人体昼夜系统传达白天的讯息,一旦蓝光消失,夜间生理转换模式就会启动。由于太阳光中蓝光较强,所以人在白天较清醒、警觉性较高。

如果在傍晚或夜间出现蓝光,身体就会误以为是白天,而且蓝光对夜间褪黑激素的抑制作用非常强,平板电脑、手机、电脑或螺旋式萤光省电灯泡(CFL)都会发出这种蓝光。因此,在夜间使用这些装置就会妨碍夜间生理转换机制的运作,使人较难入睡,长期下来健康也可能出问题。

不过,较昏暗的长波长黄光和红光(如萤火或蜡烛那种光)对夜间生理运作影响就非常小,即使是老式白炽灯泡,也比新式CFL省电灯泡较暗、较红。

没有电灯的时代,人类过着规律固定的全光谱(白昼和黑夜)生活,那时人的睡眠习惯全然不同。黑暗持续约12小时,人们在夜间中睡八九个小时,另外三四个小时醒著,但仍处于黑暗中。

19世纪末电灯发明后,人类的生活完全改变,黑暗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无论室内或户外环境都越来越亮,很少有人能在全暗的卧室睡觉。而且随着电脑、笔电、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不分日夜、全天候地接收蓝光,体内夜间生理状态完全失序。

现代人由于夜间接触光线太多,白天接触阳光太少(整天都在室内工作),以致人体昼夜节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夜里失眠、白天精神不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近来有研究证实,当人离开城市和人造光、到野外露营时,会发现睡眠品质好很多。

良好的睡眠需要“黑”的环境。我们要保持一个好的睡眠,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好办法。最基本的办法是试着改善我们的昼夜节律。早晨多到户外去接触阳光(亮蓝光);晚上使用暗淡的长波长光源(较黄和较红的光,如白炽灯),尽量少用电脑、手机,努力营造一个黑暗的良好环境来睡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