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 深刻影响生活方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黑帮文化与生活方式 文化+科技 深刻影响生活方式

文化+科技 深刻影响生活方式

2024-03-16 0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化+科技 深刻影响生活方式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提 要 

  文化本身可以提升科技,科技可以提升文化。科技提升文化,这尤其是在一些网络公司成就明显。文化本身和科技之间有一种驱动发展的作用。 

  数字化的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高度融合,这种融合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仅局限在产业的生态变革,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 

  1.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出现了双驱动双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其中特别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这些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整体的发展趋势喜人。其中最主要的发展趋势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出现了双驱动、双提升。文化和科技融合体现在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也就是说文化和科技本身总体构成了一种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力。 

  文化本身可以提升科技,科技可以提升文化。科技提升文化,这尤其是在一些网络公司成就明显。文化本身和科技之间有一种驱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说有技术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果公司是一种文化加科技的公司,那么在同等的盈利水平下,这家公司的市值要比别的公司大很多。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正确的方向。 

  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领域是以数字化的技术为主,也可叫做数字文化产业,或者数字出版产业。中国现在市值比较高的公司,大都是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企业,这种公司正是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要把科技和文化融合起来,以数字为核心,这会是一个平台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会做很大。 

  数字化的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高度融合。这种融合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仅局限在产业的生态变革,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 

  2. 

  以文化内容为驱动力的信息产业 

  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的总体趋势如上所述,更进一步细分,它有一些很重大的特征,那就是内容产业驱动信息产业。以文化内容产业为驱动力的信息产业体现了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根本性的转变。在信息产业发展中,内容产业是一种驱动力。 

  如许多人谈到的三星公司,三星公司在手机智能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十年前它的市值和索尼差不多,现在它的市值是索尼的十倍。它所做的数字化就是要给人们提供一种娱乐内容的平台。我们发现能够针对内容的发展作出的数字化,才会是有价值的一种应用。所以我们现在把它叫做应用型的数字化产业,它是以文化内容为驱动力的信息产业。 

  这种以文化内容为驱动力的信息产业有几个特点:内容驱动产业消费的增长;内容本身的需求驱动着技术设备和终端的创新和发展;移动电信企业正逐渐成为媒体企业,不再是传统的以信息、通话为主的企业,而是变成了一个媒体公司;海量的内容需求会促进网络应用和移动技术升级。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很多做传统文化产业的人,进入数字化或者转型到互联网,最难的转型就是其视角是从传统的眼光去看互联网。而做互联网的人转型就比传统产业的人在数字化的时代具有强大的优势,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做平台;内容消费成为增长的引擎,现在包括iPhone上面的APP Store应用软件,加上内容的应用是消费最大的增长点。所以,除了传统的语音流量以外,现在主要是增值服务,特别是内容消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内容消费、技术平台和文化软实力的政策扶持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的关系。我们需要支持内容创作,需要去支持技术平台。又要把它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文化软实力的平台。 

  3. 

  娱乐无边界成为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早在2002年底,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讲娱乐无边界,它将成为主流的娱乐生活的形态。特别是80后、90后的主流娱乐的生活形态,其最大的特点是娱乐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娱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是数字技术促进了娱乐便利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成为驱动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动力。在这里面,有一种大众化的新的娱乐形态及其生活方式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不少企业在短时间内成为大型企业,现在会出现一种爆发式增长的企业,这种增长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就像FACEBOOK或者是愤怒的小鸟。 

  娱乐无边界今后还可以影响两类人。一类是关在家里的人也会变得很娱乐,今后的宅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另外,娱乐的内容有可能就放在一个终端上面。我们不管是要看电影、玩游戏还是读书,就是一个娱乐的终端,我们拿着一个东西就行了,你随时打开就可以玩,而且是互动的,全方位的。今后这个东西还可以是3D的,是立体的。所以我们现在娱乐无边界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更多地看到王者通吃的企业就会出现。谁做得好他就会成为非常巨大的企业,如今天那么多人为苹果公司的APP软件去做英语软件,苹果公司获得30%,其他所有公司加起来才获得70%的内容下载的服务。 

  4. 

  青少年成为数字娱乐主流消费者和创作者 

  数字时代已出现一些新的特征,青少年成为数字娱乐主流消费者和创作者,他们围绕着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进行内容消费和娱乐体验。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创作者,又是活动的主宰者,他们成为网络阅读、互动和体验消费的主体。而且他们有钱,消费力很大,这些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背后都有六个以上的“赞助商”,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跟数字娱乐完全是对应的关系。所以他们手机买得快、换得也快。而中国40岁以上的人数字消费在递减。 

  青少年也是电子产品消费和付费下载的主体。数字消费的时代,是技术加时尚才构成了电子产业的潮流。原来的电子产业是偏向于功能性的,现在的电子产业是偏向于感觉性的。感觉已经变成一个很主要的东西,你必须要给人提供一种感觉,你感觉与时俱进,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你的东西就可能越容易引起青少年消费者之间的共鸣。中国很多的东西,比如中国对苹果公司的追捧,很多情况下都超过了美国。乔布斯去世之后出了《乔布斯传》,第一批中国卖出67万册,美国才卖出65万册。中国对于时尚电子产品的消费已经变成了新的潮流。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正好是数字文化产业多数能够表达的。他们喜欢节奏更快、娱乐性、体验感更强、明星在场,明星出得更多,以及互动性的体验等等。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青少年的消费活动促进了企业今后必须要选择新的产品战略,或者对于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重新的定位和思考。要关注消费者是谁,而这个消费者是不一样的。 

  5. 

  数字技术的创新与文化创意内容相互依存 

  第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数字技术之间存在互相加强的现象。所谓互相加强,就是相互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这说明我们的生活对它产生一种足够的依赖症。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某个领域产生巨大依赖的地方,一定是商业价值非常大的地方。第二,青少年消费者的文化体验更加短平快和互动化。包括公司提供的这个东西要不断地更新,这种体验的内容跟其上一辈欣赏的东西根本不同。第三,数字技术的创新与文化创意内容相互依存。现在都说硬件和软件平台一体化的创新和文化创意内容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提供的内容越多,创新速度越快。创新速度越快,能够提供的内容就越多。第四,移动电信运营商服务进一步强化媒体化、平台化、技术化和移动化。现在移动化以后人们很方便,所以人们对其依赖性进一步加强。第五,网络购物促进宅人化的数字化消费生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未来很多文化产品也都是由宅人们在他家里消费的。 

  6. 

  数字技术创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模式 

  数字化时代给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整体带来新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如何做来应对这个变化。 

  方法一:三种力量的聚合。就是文化加科技、加管理。或者用更具体的做法来说,叫做以文化的表达作为目标,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作为一种手段。加上企业经营管理作为融合提升的关键要素,这是三种力量。今天的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里面不是一种简单的科技,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科技和艺术之间已经分不出是艺术影响技术,还是技术影响艺术。 

  方法二:三位一体的模式。第一个要素:以企业为主体。第二,内容为王。只有内容为王,才具有持续的消费者。第三,商业模式为本。要把它落实在一个一个具体的商业模式上面。具体来说就是以企业为主体,来创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模式,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一个文化企业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一个产品是不是能卖钱,而在于其能力是不是具有可持续性。 

  方法三:突出重点技术。要通过文化科技融合带来提升产业价值的时候,需要关注的核心领域和核心方法,将科技作为竞争力要素和深化娱乐体验的软件技术领域。 

  方法四:不断形成跨界融合。时尚电子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一定是一个跨界的平台。数字内容的体验,植入式的广告成为一项专业业务。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的影视作品和舞台表演,以及数字化营销利用微电影等都是跨界的新成果。今后的微电影是很人文、娱乐化、很小众的东西。不是传统的表达一个观念,这个东西形成了新的跨界的。 

  方法五:我们要站在对手和竞争者的视角。数字出版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挑战。对传统文化产业要转换角度,不能再用过去的视角。比如说现在从数字出版角度来说,纸质媒体要转型需要满足六个条件。第一,要有海量的内容,内容非常多。第二,海量的内容还要专业化,第三,内容还要是前沿的、很新的。第四,当面对消费者的时候还要把它细分。第五,还要能够有支付手段,别人下载你的内容的时候你还要有支付手段。第六,还要有自己独特竞争力的要素。今天要用新媒体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拯救传统的出版业和实现转型。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