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产业发展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鱼的种类图片和名字 大黄鱼产业发展历程

大黄鱼产业发展历程

2024-07-13 0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黄鱼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地位

  一、大黄鱼分类地位及名称的历史变迁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又称黄花鱼、黄瓜鱼等,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其最早的拉丁文学名是在1846年由Richardson氏所命名,称为Sciaena crocea(Richardson, 1846),隶属于“石首鱼属(Sciaena)”。后来日本鱼类学家将大黄鱼由“Sciaena属”移至“黄鱼属(Pseudosciaena)”称为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1846)。这个拉丁文学名一直被中国鱼类学家所引用。20世纪90年代,国外鱼类学者发现,大黄鱼应隶属于“Larimichthys属”较为合理,并逐渐又将大黄鱼从“黄鱼属(Pseudosciaena)”移至“Larimichthys属”。因而目前大黄鱼的有效拉丁学名应为Larimichthys crocea (Richardson, 1846)。在我国各地大黄鱼还有多种俗称,在广东省有红口、黄纹、黄纹鱼,以及黄鱼、金龙、黄金龙等;在福建省的名称则有黄鱼、红瓜、黄瓜、黄瓜鱼、黄花鱼等;江、浙、沪等地还有大鲜、大黄鱼等名称;至于辽、鲁的有大黄花鱼等。大黄鱼的英文名为Large yellow croaker。

  二、地理分布及其种群

  大黄鱼是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北太平洋西部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从黄海南部,经东海、台湾海峡到南海雷州半岛以东约 60 米等深线以内狭长的沿海海域,位列“四大海产”之首。历史上主要的产卵场、越冬场和渔场自北向南有黄海的江苏吕泗洋产卵场;东海的长江口-舟山外越冬场、浙江岱衢洋产卵场、浙江猫头洋产卵场、瓯江-闽江口外越冬场、福建官井洋内湾性产卵场;南海的广东珠江口以东南澳岛-汕尾外海渔场和广东西部硇洲岛一带海域产卵场等十多处。由于不同的地理分布,大黄鱼在形态、性成熟年龄和寿命上表现出一系列地理性的变异,形成不同的种群和群体。这个问题较为复杂,目前学术界对大黄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划分上的看法尚不一致。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依据大黄鱼繁殖季节、耳石、体重、背鳍条数、鳃靶数、鳔支管数等生物学指标所将大黄鱼分为2个种群,即东黄海群和硇州群。60年代徐恭昭等(1959)和田明诚等(1962)依据据分节特征和体型量度特征等体型测量的结果将大黄鱼种群划分为3个种群: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的鱼群(包括吕泗、岱衢、猫头洋等产卵场的生殖鱼群)为岱衢族种群;分布在东海南部和南海西北部近海的鱼群(包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等产卵场的生殖鱼群)为闽—粤东族种群;分布在南海珠江口以西到琼州海峡以东近海的鱼群(包括硇洲岛附近产卵场的生殖鱼群)为硇洲族种群。张其永等(2011)综合了大黄鱼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有关大黄鱼地理种群和产卵群体的研究文献,提出了大黄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划分的新观点。根据自然海区的分布范围、洄游路线和亲缘关系,将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为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第一地理种群)、台湾海峡—粤东地理种群(第二地理种群)以及粤西地理种群(第三地理种群)。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包括朝鲜西南部、吕泗洋、岱衢洋、大目洋、猫头洋、洞头洋、官井洋和东引列岛等产卵场的8个产卵群体;台湾海峡—粤东地理种群包括牛山岛、九龙江外诸岛屿、南澳岛和汕尾外海等产卵场的4个产卵群体;粤西地理种群则划分为硇州岛附近海区和徐闻海区产卵场的2个产卵群体。陈佳杰等(2012)研究表明,官井洋所在的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东黄海大黄鱼同属于东黄海大黄鱼种群。李明云等(2013)将南北大黄鱼隔离形成南黄海—东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海2个地理种群。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由朝鲜西南部、中国的吕泗洋、岱衢洋、大目洋、猫头洋、洞头洋、官井洋和东引列岛等8 个产卵群体组成;台湾海峡—南海地理种群由牛山岛、九龙江外诸岛屿、南澳岛、汕尾外海、硇州岛附近海区和徐闻海区等 6 个产卵群体组成。

  三、产业发展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对大黄鱼越冬群体的高强度捕捞,导致其资源迅速衰竭,宁德地区在水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各级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于 1990年成功实现了大黄鱼全人工规模化繁育,2000年实现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现如今大黄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形成了育苗、养殖、设施设备、饵料饲料、产品加工、内外贸易、旅游休闲、宾馆餐饮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2014年后我国大黄鱼养殖产量已超过史上资源最好年代的年均12万吨捕捞量,稳居全国海水鱼养殖产量第一位,并成为全国八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推动了我国“以大黄鱼等多种类为代表的第四次海水水产养殖浪潮”(杨纪明,2001),成为我国“以养代捕”的典范。大黄鱼全产业链总产值超百亿元,约30万劳力直接或间接就业。作为大黄鱼产业的主产区,中国渔业协会于2008年授予蕉城区“中国大黄鱼之乡”;2019年授予宁德市“中国大黄鱼之都”荣誉称号;2020 年,大黄鱼核心产区宁德市基本完成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网箱养殖布局日趋合理,水流明显改善,大黄鱼养殖成活率显著提高,海域水面利用率和养殖效率及单产与总产量均得以提升,产量也得以提升。“宁德大黄鱼”现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国家地理标志扶贫的标杆产品。2021年全国大黄鱼养殖产量达到25.4万吨,其中宁德市产量达19.1万吨,占全国养殖产量75.2%。2021年“宁德大黄鱼”入选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的“中国十珍”,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产业让宁德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重要海洋渔业大市。

我国大黄鱼产业发展历程

  为恢复大黄鱼资源,福建省于1985年设立“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同时组织宁德地区水产科技人员开展了大黄鱼人工繁殖与增养殖方面的技术研究。在国家和省科技与渔业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黄鱼养殖技术历经37年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发展,现已形成我国海水鱼第一鱼的发展格局。

  概括而言,大黄鱼养殖产业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六·五计划”后期的人工育苗初试阶段(1985年)

  宁德地区的水产科技人员于1985年组建项目组,在原福建省水产厅的支持下,利用官井洋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有限的临产亲鱼的条件,抢在大黄鱼产卵群体完全消失之前的1985年春季开题进行“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面对天然大黄鱼怀卵临产亲鱼难于寻觅,以及捕上后极易死亡的技术难题,项目组在研究掌握大黄鱼具有临产亲鱼不摄食、潮流变化影响卵母细胞成熟分裂与排卵,以及产卵活动需要特定的海区综合生态环境条件刺激等特性后,探索了采捕临产亲鱼的最佳海区、渔具、时限及雌雄亲鱼选择等关键技术,首获大黄鱼海上人工授精、室内人工育苗的成功,首次育出了平均全长21.9mm的大黄鱼苗7343尾。以此技术路线为大黄鱼全人工育苗构建基础亲鱼群体。为缩短其研究周期,项目组还研究突破了野生大黄鱼幼鱼保活、驯化与亲鱼培育技术,从另一技术路线为加快大黄鱼全人工育苗建立基础亲鱼群体。与此同时,还探索了网箱和池塘培育大黄鱼鱼种的技术。这些,均为之后的大黄鱼全人工育苗与增养殖技术的深入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七·五计划”期间的全人工批量育苗科技攻关阶段(1986~1990年)

  从1986年开始,“大黄鱼人工育苗量产及其增养殖应用技术研究”作为“七·五计划”期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在原福建省科委和国家农牧渔业部正式立项。项目组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攻破了一系列国内外首创的关键技术:①1986年春,改变了使用单船带单网拖捕浮游生物的传统方法,首创了利用海区潮流,在海上网箱的框架上张挂20张浮游生物网,高效、批量地采捕天然桡足类的技术,优化了大黄鱼批量人工育苗饵料系列,解决了大黄鱼人工育苗中引起仔稚鱼批量死亡的缺乏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异常胀鳔症”,大大提高了大黄鱼育苗成活率,使产卵场人工授精、室内人工育苗从1985年的7343尾、育苗成活率25.9%提高到1986年的131000尾、育苗成活率45.0%。②1987年春首创了大黄鱼的标志放流苗种及催产亲鱼的丁香酚麻醉技术,以应对大黄鱼的苗种标志操作及亲鱼催产操作中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了伤死率,这也是国内首次把丁香酚的麻醉技术应用于海水鱼类的成功案例。③同年,首次解决了大黄鱼这一中下层洄游性鱼类人工培育成熟亲鱼和使用激素进行人工催产的历史性技术难题,创立了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的核心技术,并首次在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进行了平均全长93.1mm大黄鱼苗的6126尾的标志放流和1万尾的增殖放流。④同年冬,首创了大黄鱼亲鱼室内增温培育技术,为之后的培育早春苗、避免寄生虫对网箱中间培育大黄鱼苗的严重危害、增加当年鱼种的生长时间、缩短商品鱼养殖周期等解决了关键技术。⑤1988年首次以添加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解决了导致网箱养殖大黄鱼体形粗短、影响生长的营养缺乏症。⑥随着大黄鱼人工繁殖与育苗综合技术的成熟,以及保活天然鱼与人工苗养殖鱼培育的大黄鱼亲鱼的陆续批量成熟,1990年实现了104万尾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圆满完成了“七·五计划”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三、“八·五计划”期间的养殖关键技术深化研究阶段(1991~1995年)

  “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结题后,面对早期试养的大黄鱼总体生长较慢,2龄鱼平均不到250g,经济效益较低,多数人认为大黄鱼无养殖开发前景。但有项目组成员从个别饲养大黄鱼两年可达500 g以上、展现出生长优势的例子中,看到了养殖技术开发的潜力,尤其在原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安排就业”、“脱贫致富”、“振兴闽东经济”扶贫理念启发下,并力排“大黄鱼难养”和“养殖大黄鱼没有经济效益”的众议,1991年3月首次提出“瞄准养殖技术开发,创立闽东大黄鱼养殖支柱产业”的建议,获得了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的支持,原福建省水产厅和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以计50万元经费的“大黄鱼养殖技术开发研究”项目下达给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实施,开展了大黄鱼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中间试验。当年获平均规格60g、最大155g、成活率48%的批量培育鱼种技术的新突破。但因经费被截留而造成项目背债,来年继续养成试验面临半途而废之际,1992年注册成立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的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作为大黄鱼养殖技术深化研究与中间试验基地。为坚持试验,全场职工团结一致,抱着必胜信心,以苦为荣、因陋就简,以艰苦拼搏度过了艰难的4年,终于1995年底先后获得大黄鱼网箱、土池批量养殖及早春、秋季等多季人工育苗成功,同时指导养殖户开展池塘与网箱试养大黄鱼也获得丰厚收入。与此同时,在福建省领导的关心下,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4和1995年先后下达了《福建沿岸大黄鱼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和《大黄鱼集约化养殖与人工育苗技术开发》项目。这些均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九·五计划”期间的养殖技术产业化阶段(1996~2000年)

  福建省的大黄鱼养殖热于1996年开始兴起。在大黄鱼养殖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养殖网箱与池塘布局、规模化养殖技术、种质保持、健康苗种繁育、病害防治等产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原福建省科委和水产厅组织闽东等地区的水产、科委部门和水产科技人员,以及在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经过数个月的筹备,于1997年8月召开了全省贯彻落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大黄鱼养殖产业化”的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了福建省大黄鱼养殖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出台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大黄鱼养殖产业化”的意见》和《关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大黄鱼养殖产业化的意见”的实施方案》。

  根据上述《意见》和《实施方案》,原福建省科委和水产厅进一步加强了大黄鱼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服务基地建设,组建了福建省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技术服务队,并以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为基地,自力更生建设大黄鱼养殖技术产业化试验、示范与服务基地,向省内外提供大量的大黄鱼养殖技术服务;组织编撰教材,先后举办了全国、全省及有关县的多期大黄鱼养殖技术培训班,一些大黄鱼养殖专家还应邀到浙江、广东和江苏等省开展大黄鱼养殖技术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原福建省科委和水产厅还联合下达了包括《大黄鱼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养殖大黄鱼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大黄鱼人工配合饲料研制》和《大黄鱼保活运输技术研究》等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农业农村部也下达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技术研究》“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和《大黄鱼健康养殖技术》“丰收计划”等项目。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的进程。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正值我国因虾病肆虐导致养虾业滑坡之际,大黄鱼养殖技术的研发成功,促进了我国南方海水鱼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以大黄鱼等多种类为代表的第4次海水养殖浪潮”(杨纪明,2001),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产业龙头主体作用。

  1997~1998年间,大黄鱼养殖技术逐步向浙江、广东、江苏等省辐射。其中浙江省于1997年引进福建省宁德地区的大黄鱼苗种和技术进行网箱养殖。该省1998年引进大黄鱼受精卵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并获成功。该省养殖大黄鱼的主要海区有宁波市的象山港象山县西沪港海区和奉化市铁港海区,舟山市的嵊泗绿华海区、岱山秀山海区、普陀六横海区,台州市的淑江区大陈岛海区,温州市的洞头和南麂海区等。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黄鱼在浙江省海域常常无法越冬,只能靠福建的南苗北调进行季节性的两地对接养殖,加上生长期较短,养殖效果较差,限制了该省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

  1995年,广东省原汕头市水产局同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率先引进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并在潮阳市海门镇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育苗。1997年开始分别在惠州市的惠东县盐洲港、大亚湾开发区澳头港,潮州市的饶平县柘林港、湛江市的徐闻县等地,开展了大黄鱼网箱与池塘养殖试验。

  1998年,江苏省开始在连云港市的赣榆县与南通市的启东县(现启东市)成功进行了大黄鱼人工育苗试验,后者还利用该苗种进行了沿海垦区港道养殖试验。

  五、“十五计划”期间开始的产业技术体系构建和产业升级阶段(2001年至今)

  大黄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于产业技术的不断提升,这是大黄鱼养殖技术产业化后的永恒主题。为促进产业化进程及产业升级,大黄鱼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组在上级科技与渔业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从1997年开始,宁德地区致力于构建大黄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2003与2007年,原农业部渔业局先后组织编制了第1期(2003~2007年)和第2期(2008~2015年)的《全国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大黄鱼先后作为其中的我国六大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而均被列入其中。农业农村部先后把福建省宁德市的蕉城、霞浦、福鼎、福安和福州市的连江、罗源等县(市、区),以及浙江省的舟山市普陀、宁波市象山、台州市椒江、温州市苍南等县(市、区)列入了我国大黄鱼的优势养殖区域。其中福建省的大黄鱼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90%以上。作为大黄鱼主产区的福建省渔业部门,先后委托宁德市渔业协会(原“大黄鱼协会”)起草了相应的两期《福建省出口大黄鱼优势养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根据全国及优势养殖省、市、县的大黄鱼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目标,对大黄鱼的原良种繁育体系、保障体系、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为大黄鱼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实施标准化与品牌工程

  200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从田头到饭桌”的食品质量安全“行动计划”,大黄鱼养殖标准化和产品质量安全便成为“十五计划”期间开始的大黄鱼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之一。原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与渔业部门,以及农业农村部先后下达起草并已发布并实施了福建省地方标准《大黄鱼 标准综合体》(DB35/T159.1~159.6—2001)、《大黄鱼围网养殖技术规范》(DB35/T 1350-2013)、浙江省地方标准《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DB33/T 631.1-2017)、《舟山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DB3309/T 32-2018)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NY5060—2001)、《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NY/T5061—2002),国家水产行业标准《大黄鱼 配合饲料》(SC/T2012—2002)、《大黄鱼 亲鱼》(SC/T 2049.1—2006)、《大黄鱼 鱼苗鱼种》(SC/T 2049.2—2006)、《盐制大黄鱼》(SC/T 3216-2016)、 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SC/T 2089—2018)以及国家标准《良好农业规范 第23部分:大黄鱼网箱养殖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20014.23-2008)、《大黄鱼》(GB/T 32755-2016)、《大黄鱼配合饲料》(GB/T 36206-2018)等。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提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的要求。目前,经宁德市渔业协会审定相继颁布了《高品质养殖大黄鱼评定规则》(T-CROAKER 001-2018)和《宁德大黄鱼 鲜、冻品》(TCROAKER 005-2020)等团体标准。

  与此同时,作为大黄鱼主养区的福建省宁德、福州两市及其相关县(市、区),在国家部委和福建省相关业务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大黄鱼原良种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站、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技术培训机构和信息网络等有关大黄鱼养殖标准化方面的基层科技能力建设;并由市县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了大黄鱼养殖标准化。2006年起,福建省利用全国与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平台,先后在宁德市蕉城区与福州市连江县进行了“大黄鱼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示范,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2006~2008年,宁德市蕉城区大黄鱼网箱养殖单产从示范前3年的平均22 kg/㎡提高到2006年的26.7kg/㎡、2007年的30 kg/㎡和2008年的31 kg/㎡,平均单产提高了40.9%。2007~2009年,连江县大黄鱼网箱养殖单产从示范前3年的平均22 kg/㎡提高到2007年的25.33 kg/㎡、2008年的30.00 kg/㎡和2009年的38.9 kg/㎡。至2009年,比实施前3年平均单产提高了76.8%。同时,两个示范县的大黄鱼产品也达到了无公害食品标准。

  目前大黄鱼品牌体系基本建成,现已组织企业注册了“三都港”、 “夏”、 “海名威”、“岳海”、“官井洋”、“九洋”、“登月” 、“东富”等一批大黄鱼产品商标。据统计,宁德市所属的相关企业先后注册大黄鱼商标约百余件,其中市级及以上“知名商标”60余件,含省著名商标40余件和中国驰名商标9件。其中宁德市金盛水产有限公司的“三都港”、宁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夏”、宁德市海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海名威”、福建岳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岳海”、福建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九洋”、宁德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的“威尔斯”、宁德渔业协会公共品牌“宁德大黄鱼”、宁德钦龙水产有限公司的“KLF”、宁德市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 “二都”等品牌先后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企业也先后注册了10多件大黄鱼品牌,象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象山元虎水产有限公司还先后分别注册了“象山港牌”和的“元虎牌”等大黄鱼品牌,其中包含4件省名牌产品。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大黄鱼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质量安全认证;宁德市政府于2005年组织该市渔业协会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了《宁德大黄鱼》地理标志,2012年由宁德市渔业协会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了《宁德大黄鱼》“证明商标”,并先后被认定为“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和“中国百强农产品”等“区域公共品牌”,同时还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中国十大珍品”之一。“宁德大黄鱼”已在宁德全市大黄鱼企业的出口和内销产品中推广使用,该品牌被于2016年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7 年,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宁德大黄鱼”品牌价值达到16.71 亿元。浙江省的舟山市、宁波市象山县、台州市淑江区也先后分别注册了“南麂大黄鱼”、“舟山大黄鱼”、“象山大黄鱼”与“大陈黄鱼”等国家地理标志,宁波岱衢族大黄鱼获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自宁德市蕉城区被中国渔业协会评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后,宁德市被评为“中国大黄鱼之都”,浙江台州椒江区被评为“中国东海大黄鱼之都”,宁波市被评为“中国生态大黄鱼(岱衢)之乡”,温州市洞头区被评为“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养殖大黄鱼的品质与质量安全水平。

  (三)原良种繁育工程

  1986年成立了以大黄鱼增殖放流为主要职能的宁德地区官井洋大黄鱼增殖站;从1998年起在福建省宁德市毗邻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蕉城区三都镇秋竹村里渔坛,开始立项建设福建省国家级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创建了一线实验室,构建了海上网箱活体种质库,保活、驯养、储存野生大黄鱼作为原种亲鱼。一方面,扩繁原良种一代,进行海区增殖放流,以扩大大黄鱼自然种群;另一方面,将扩繁原良种提供给养殖户养殖,以改善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农业农村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部门对大黄鱼原种场的原种大黄鱼进行了种质检测,起草并通过了大黄鱼国家种质标准。通过努力,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原种场——福建省国家级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于2012年11月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验收。2012—2021 年间国家级原种场一共繁育超过 3 亿尾原种子一代用于增殖放流,以规格大于 5 cm 的仔鱼为主,主要放流区域包括官井洋、三沙湾、黄岐湾、 罗源湾、沙埕湾等海域。

  据报道,目前大黄鱼已审定培育4个新品种,其中由集美大学、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010年合作培育成功的新品种“闽优1号”,其起始亲本为1998年秋至1999年春在宁德市官井洋采捕野生鱼种,在网箱中培育成的亲鱼,经连续多代选育,与普通养殖大黄鱼相比,“闽优1号”大黄鱼,成活率提高13.5%~24.5%、生长速度快20%以上等优良生长优势。与此同时,在由原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于2001年挂牌成立的“海水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宁德),利用原种亲鱼和选优的养殖大黄鱼亲鱼,开展了优良品系选育;2010年以后该基地由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进行运营,承接前期良种选育工作,建立了大黄鱼精子冷冻保存与人工授精工艺,2013年获得农业农村部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经过逐年世代选育,2021年培育出经国家审定的宁德养殖大黄鱼种群新品种“富发1号”。宁波大学与浙江省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分别于2002年和2010年先后利用从岱衢洋采捕、驯养的野生大黄鱼所培育的亲鱼进行了人工繁殖,以生长、体型、耐低温为选育目标,经世代群体选育,最终培育出了国家审定的大黄鱼新品种“东海1号”和“甬岱1号”。但以上4个新品种目前基本没有得到养殖户的认可,在生产上仅“甬岱1号”被极少数企业应用。目前大黄鱼养殖群体种质得以优化、苗种繁育技术达到了新水平:占全国大黄鱼育苗量90%的“宁德种群”,经业界近20年的持续优选,使2龄养成鱼均重从产业化初期的350g提高到目前的550g,从而为大黄鱼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苗种支撑。

  (四)鱼病防治工程

  随着大黄鱼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受大黄鱼养殖效益的驱动,养殖网箱的无序、无度发展与过密布局使养殖区水流不畅、水质富营养化,养殖病虫害问题也愈加突出,成为制约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推进大黄鱼产业化进程和产业的健康发展,从1997年起,依托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其试验场,先后筹建了微生物实验室、鱼病病理实验室,并引进一批水产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充实病防队伍;1999年聘请水产养殖病防专家,先后开办了分别为期1个月和2个月的鱼病防治网络骨干技术培训班,为福建省的宁德、福州两市及其重点养殖县、乡培训了一支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骨干队伍,并于当年底在大黄鱼主养区成立了以大黄鱼养殖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宁德地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站”。2000年开始,在宁德市下辖的蕉城、霞浦、福安、福鼎等县(市、区)成立了县级站,负责培训大黄鱼病害测报员,并先后启动了包括大黄鱼在内的宁德市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与预报,以及全国与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下达的大黄鱼养殖病害月测报工作。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于2010年依托宁德市大黄鱼产业技术委员会,成立了以病害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大黄鱼养殖技术服务队,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在福建省基本建成了“省-市-县”3级水产病害防治网络。在上述基础上,通过不定期组织各县(市、区)水产技术人员和养殖业从业者开展大黄鱼病害防治技术培训和病害测报员培训,以充实病防队伍,提高病防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建设各县市及重点养殖区病害防治监测点,为大黄鱼等水产养殖病害开展测报和预报,并定期发布。目前宁德市水产科技人员与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成立大黄鱼病害防控技术(科技特派员)服务小组,积极利用各资源平台开展大黄鱼主要养殖病害防治项目研究,利用病理实验室开展病害病理检测实验,通过定期接诊、坐诊、巡诊和技术咨询等方式开展病害防治和技术支撑服务,努力提高大黄鱼病害防治技术水平。

  (五)环境监测与产品检测工程

  为给大黄鱼病害防治、养殖区环境保护、大黄鱼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1997年依托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的试验场,创建了一线水质化验室,培养监测与检测人才,购置监测船只,从1999年起开始今对大黄鱼主要养殖区的三都湾开展了每月两航次的定点、定期水质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盐度、溶解氧、化学耗氧量、透明度、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活性磷酸盐、微生物、粪大肠菌群、赤潮生物种类与密度、生态学指标、沉积物、重金属等。这些监测数据每月均在宁德渔业协会刊物和网站等不同媒体的固定版块上发布,“宁德渔业协会”公众号每日为业界提供市场行情价,信息透明化,造福一方百姓,为省内外大黄鱼养殖业者与相关科技部门提供了海洋与渔业环境参考资料和数据。

  为使该环境监测与产品检测工程能稳定地为大黄鱼产业提供服务,成为其技术支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批准于2003年正式成立“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公益性事业独立法人单位;2005年5月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近年来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①承担全市省海洋环境监测、污染监测、生态和陆源入海污染物监测,提供全市海洋与主要渔业水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海洋环境质量评价;负责编写宁德市海洋环境质量和渔业环境质量公报。②负责宁德市海洋环境与渔业监测网的业务、技术支持和信息管理。③承担海洋渔业资源及水生野生珍稀动物资源调查、监测,参与市际、省际和对外交流。④开展资源增殖和人工鱼礁建设地点选择的论证增殖效果检测。⑤承担海洋与渔业污染事故的调查、取证和污染经济损失的估算工作。⑥参与海域使用论证、涉海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实施涉海工程的跟踪监测。⑦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⑧协助和参与海洋环境与水产品质量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⑨承担和参与市赤潮的监视、监测和预警工作;参与风暴潮灾害的预测预报、灾情调查及损失评估。

  (六)产品加工工程

  随着大黄鱼养殖业者的资本积累和品牌意识的提高、高速公路的畅通、市场的不断开拓,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业者建起了大黄鱼的冷冻厂、加工厂,有的还同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大黄鱼的保鲜和加工产品。近年已有许多企业开发去鳞、去鳃、去内脏的“三去”大黄鱼条冻产品和去刺黄花鱼柳、酒糟、黄鱼鲞、串烧、酸菜鱼等不同口味、品类的大黄鱼预制菜产品大,大地提高了大黄鱼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安全,开发了其超市与其他高端市场,并为大黄鱼加工废弃物的深度加工化工产品、药品和高档营养食品等提供了原料。

  (七)技术培训工程

  1997年起,大黄鱼主产区的地(市)和县(市、区)水产科技部门都设立了技术培训专门机构,获得了社会力量办学、继续教育和农科教结合等培训资格,常年举办有关大黄鱼产业的技术培训班,2002年随着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一批科技人员下沉一线,以“师带徒”等形式开展点对点的帮扶,针对大黄鱼的育苗与养殖、病害防治、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等技术,以及其他水产养殖前沿技术、品种选优等,对大黄鱼主养区的各县(市、区)的基层水产技术人员和从事大黄鱼产业的业者进行技术培训。为大黄鱼业界培养了一大批大黄鱼繁育、养殖与加工等工种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与高级技师。技术培训工程已成为大黄鱼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产业信息工程

  信息服务工程是大黄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大黄鱼业者、科技人员和部门领导提供快速的相关信息服务和技术交流平台。大黄鱼产业信息服务工程于2000年建成,由图书期刊资料室、《闽东海洋与渔业科技信息》、《海洋与渔业信息摘编》、“官井洋海洋与渔业网”和“宁德大黄鱼”微信平台及掌上黄鱼网手机APP电子商务平台等组成,至今仍有序运行,不断地为大黄鱼业界提供产业与技术信息服务。

  (九)行业服务工程

  2003年在我国大黄鱼主养区成立了“宁德市大黄鱼协会”(2004年扩展为“宁德市渔业协会”)。该协会牵头组织会员开展行业自律、质量安全检测、溯源体系建立、宁德大黄鱼品牌建设等工作,提升宁德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①行业自律:为打破大黄鱼注水染色的行业潜规则,2008年以来发动会员开展“杜绝大黄鱼注水染色”行业自律工作,并配合政府部门进行打击,制定了《注水大黄鱼判定方法》福建省地方标准,至2013年全国范围有效杜绝了大黄鱼注水染色现象。2018年起开展“大黄鱼保质保量”行业自律,推行全行业收购前预检制度,每批次养殖大黄鱼均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收购,把大黄鱼的质量安全关口下沉至网箱养殖区,大大降低了大黄鱼质量安全的风险。②质量安全工作:针对大黄鱼销售以冰鲜为主,货架期短,第三方检测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在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支持下,2018年建设大黄鱼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实验室,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快检设备,现可开展氯霉素、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氧氟沙星等禁用药物与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甲硝唑、四环素类等常用药物残留检测。为从源头确保大黄鱼质量安全,并降低养殖户因药残超标造成损失,协会还推广大黄鱼收购前预检制度,企业收购大黄鱼前先抽样送协会进行药残快速检测,合格后方可收购。协会承担的农业农村部《大黄鱼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与《大黄鱼合格证》项目顺利完全,先后在蕉城、霞浦、福鼎市开展了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与合格证规范开具的培训。参训收购企业、加工企业、养殖户人员达500人次以上。收购大黄鱼应开具《养殖大黄鱼合格证》,收购商向下游加工、贸易企业供货需开具《宁德大黄鱼产地合格证/溯源凭证》,2020年至今共开具合格证7600张。③开展大黄鱼标准化工作,推广健康养殖新模式:2016年协会主持的《养殖模式下大黄鱼品质评价体系研究示范》通过验收,制定了《高品质养殖大黄鱼评定规则》宁德市渔业协会团体标准。建立了高品质大黄鱼养殖示范基地七个,与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大黄鱼营养品质与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大黄鱼营养品质与加工技术研发示范基地二个。协会牵头制定了《盐渍大黄鱼》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注水大黄鱼判定方法》福建省地方标准。参与《大黄鱼》国家标准、《大黄鱼繁育技术规范》《大黄鱼亲鱼与苗种》国家水产行业标准以及《宁德大黄鱼  鲜冻品》《宁德大黄鱼  盐制品》团体标准的制定。④开展信息服务:协会主办“宁德大黄鱼”微信平台及掌上黄鱼网手机APP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更新,2021年开发了“宁德大黄鱼”小程序。及时发布政策法规、协会工作、行业动态与大黄鱼市场行情。截止至今“宁德大黄鱼”微信平台关注人数达6281人。大黄鱼市场行情每日更新,已成为行业价格标杆,日阅读量近千,其中海面收购价被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列为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理赔参考,出厂价也被许多商超列为进货参照价。⑤品牌建设:2005年协会受宁德市政府委托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了“宁德大黄鱼”原产地标志、2012年协会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宁德大黄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会员中推广使用。协会在加强授权使用许可企业监管的同时,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会,举办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大黄鱼文化节等宣传推广,“宁德大黄鱼”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2013年“宁德大黄鱼”被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列为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之首,2014年被福建省工商局评为福建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与著名商标,2016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福建省优秀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荣获“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获“中国十珍”产品等荣誉称号。2017年“宁德大黄鱼”被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价值16.71亿元人民币,宁德大黄鱼行业总产值超百亿元。2008年蕉城区被中国渔业协会评为“中国大黄鱼之乡”,2019年宁德市被评为“中国大黄鱼之都”。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对冒用"宁德大黄鱼"的侵权行为开展维权工作,通过宁德市、区工商部门、福州自贸区知识产权局查处、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等发起维权。⑥文化建设:为打造新型大黄鱼文化,协会自2013年起至2020年主办五届中国大黄鱼文化节、六届中国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以及二届的大黄鱼捕捞季、大黄鱼烹饪大赛等,推广大黄鱼饮食文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