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芪哪个产地质量最好 黄芪

黄芪

2023-12-19 2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药名】

黄芪 Huangqi 《汤液本草》

 

【异名】

黄耆、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羊肉《日华子》,绵黄耆《本草图经》,绵耆《本草蒙筌》,绵芪《药品化义》,箭芪(刘仁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绵黄芪《全国中草药汇编》。

 

【释名】

黄耆者,李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或作'蓍'者,非也。王孙者,贵族也,黄耆位尊,故以得名。戴糁者,《说文》:糂),以米和羹也。糁,古文*)从参。又曰:糂),粒也。《本草经考注》云:浅黄小花簇簇成丛,似上戴饭糁之状,故名。戴椹者,椹为糂)之讹字。古音独与戴音近,唯有去入清浊之分,故有独椹之名。黄耆主根深长粗大,其药用根极少分支,称为独根,反称为百本,本者根也。苏颂曰: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陈承《本草别说》则云: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非谓其柔韧如绵也。又因其根长如箭竿,故称箭芪。

 

【品种考证】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载:生蜀郡(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州、雅州四府)山谷、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南)、汉中(今陕西南郑) 。二月、十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云:第一出陇西(今甘肃巩昌)、叨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今四川松潘)、宕昌(今甘肃境内)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今四川松潘叠溪营西)、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南)者,色理胜蜀中(今四川成都附近)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唐代《新修本草》云:此物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今四川成都一带)不复采用之。宋代《本草图经》载:今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者)、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并附有宪州黄芪图一幅,宪州系指今山西静乐县南。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载: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今《图经》所绘宪州者,即绵上,地相邻尔。明代《本草蒙筌》亦载: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救荒本草》和《纲目》均对黄芪形态有过较为详细描述,并附图各一幅。清《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耆西产也。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综上有关黄芪产地、品质、原植物、药材性状等记述,以及附图可知,古代黄芪入药品种各异,产地亦不稳定,唐代以前以西北地区主产,特别是甘肃产者为道地,宋代以后则以山西产者为良,至清代除山西产之外,又加内蒙古黄芪为道地药材。故而可以认为,古代黄芪的正品原植物为豆科黄芪属的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与现代黄芪药用情况吻合。至于历代本草文献中提到的赤水耆、赤色者系指西北地区应用历史悠久的红芪,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 Hedysarum polybolrys Hand.-Mazz.,应区别应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等已单独列为一条。

 

【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

 

【原植(动,矿)物】

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K. Hsiao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cm,根头部径1.5~3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长约6mm;小叶25~37片,小叶片宽椭圆形,长4~9mm,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5朵,排列疏松;小花梗短,生黑色硬毛;苞片线状披针形;花萼筒状,长约5mm,萼齿5,有长柔毛;花冠黄色,蝶形,长不及2cm,旗瓣三角状倒卵形,无爪,先端微凹,翼瓣和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柄,光滑无毛,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宽11~15mm,先端有喙,有显著网纹。种子5~6颗,肾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沟旁或疏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和西藏等地。在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有栽培。

 

【栽培(养殖)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丰富的腐殖质为宜,要求透水力强的中性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盛花期土壤不宜过于干旱,以免落花落果,种子千粒重5.8g。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北方春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9~10月。由于种子硬实较多,吸水力差影响出苗率。生产上可采用沙擦提高发芽率。条播行距30cm,开浅沟,深约3cm,将种子均匀撒播沟内,覆土2cm左右,1hm2播种量15~ 22.5kg,播后注意浇水保湿,约2~3星期出苗,当苗高10~15cm时,按行株距10~15cm定苗,秋于第2年春季出苗。

田间管理 为促使齐苗,苗期需灌水,但不宜过猛过大。北京地区春播后灌水2~3次,雨季应注意排水,并培土以防倒伏。如多年后采收,从第2年起可施圈肥,1hm2 7500~15000kg,加过磷酸钙225~300kg。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黄芪白粉病,发病期用50%托布津1000 倍液或BO-10生物制剂喷雾。虫害有黄芪籽蜂、芫菁、蚜虫。芫菁,在花期喷西维因粉效果最好。

【采收加工】

播种后1~7年采收,气温高,土质较差的地区生长1~2年即可采收。于秋季9~11月或春季冬芽萌动前采挖,深刨以防折断根,切下芦头,抖净泥土,晒至半干,堆积1~2日再晒,直至晒干为止。剪去侧根及须根,扎成小捆,即是生黄芪。

 

【药材及产销】

蒙古黄芪 Radix Astragali Mongholici 主产于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北等地。产量大,质量好。销全国,并出品。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上粗下细,少有分枝,长20~60cm,直径1~3cm。表面淡黄棕色至深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及横长皮孔。质硬而略韧,折断面纤维状,略带粉性。横切面皮部约占半径的1/3,乳白色至淡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射线细密,韧皮射线略弯曲,有裂隙。老根头断面木质部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显微鉴别 蒙古黄芪根横切面:木栓层由多列细胞组成。栓内层为2~4列厚角细胞,切向排列,内层细胞较外层大。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 (1) 蒙古黄芪粉末:米黄色。①纤维多成束,细长,稍弯曲,直径8~30μm,壁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有较多不规则纵裂纹,孔沟不明显,纤维束断端常纵裂成帚状。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4~160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可见3~10个纹孔口连成线状,也有具缘纹孔横向延长成梯纹状;另有较细的网纹导管。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椭圆形或类肾形,直径3~13μm;复粒2~4分粒组成。④木栓细胞微黄绿色,表面观多角形或类多角形,垂周壁薄,有时细波状弯曲。⑤石细胞较少,直径约至60μm,壁微木化,层纹可见,孔沟稀少。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3g,加水30ml浸渍过夜,滤过,取滤液1ml,加0.2%茚三酮试液2滴,在沸水中加热5min,冷后呈紫红色。(检查氨基酸、多肽) (2) 取上项水溶液1ml置试管中,于60℃水浴中加热10min,加5%α-萘酚乙醇溶液5滴,摇匀,沿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0.5ml,在试液与硫酸交界处出现紫红色环。(检查糖、多糖) (3) 取本品粉末2g,加酸性乙醇10ml,温浸2h,滤过。将滤液调至中性,蒸干,加3%盐酸2ml,溶解残渣。各取滤液0.5ml,分别加碘化铋钾及碘化汞钾试剂各1滴,前者产生橙红色沉淀,后者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4)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1ml,在水浴上蒸干,用少量冰醋酸溶解残渣,加入醋酸酐-浓硫酸试剂(19∶1)0.5ml颜色由黄转变为红色~青色~污绿色。(检查甾醇) (5) 薄层色谱①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加于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的下层溶液展开10cm,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约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②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的TLC的定性比较:取本品细粉(40目)2g,加乙醇30ml,水浴回流20min,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用15ml 0.3%氢氧化钠(NaOH)溶解,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pH5~6,转入分液漏斗中,用15ml乙酸乙酯萃取,分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蒸干,残留物再用1ml乙酸乙酯溶解,作供试液,另以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和黄芪异黄烷甙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CMC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10∶1) 展开,取出,用氨气熏后于(365nm)紫外光灯下观察,芒柄花素荧光斑点呈亮天蓝色,记录色谱图,再喷固蓝试剂(固蓝试剂I为0.5%固蓝B盐溶液,临用时新配。Ⅱ为0.4%氢氧化钠溶液,先喷I后Ⅱ)显色,毛蕊异黄酮显橙黄色、黄芪异黄烷显红色斑点。

 

【商品规格】

历史上按产地分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绵芪等。加工后的规格分为冲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正小皮、付小皮等。按性状不同又分为黑皮芪、白皮芪。现分为四等级。特等:圆柱形的单条,斩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长70cm以上,上中部直径2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cm,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一等:长5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5cm,末端直径不小于0.5cm,余同特等。二等:长4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cm,间有老皮,余同一等。三等:不分长短,上中部直径0.7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3cm,间有破短节子,余同二等。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以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甙(C44H68O4)不得少于0.04%。水浸出物不得少于17.0%。

 

【化学成分】

1. 蒙古黄芪根含黄芪甙(astragaloside)Ⅰ、Ⅱ、Ⅳ,大豆皂甙(soyasaponin)I,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甙(calycosin-7-O-β-D-glucoside),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甙(2'-hydroxy-3',4'-dimethoxyisoflavane-7-O-β-D-glucoside),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甙(9,10-dimethoxypterocarpan-3-O-β-D-glucoside) [1~3],异微凸剑叶莎醇-7,2'-二-O-葡萄糖甙(isomucronulatol-7,2'-di-O-glucoside),5'-羟基异微凸剑叶莎醇-2',5'-二-O-葡萄糖甙(5'-hydroxyisomuronulatol-2',5'-di-O-glucoside),异微凸剑叶莎醇- 7-O-葡萄糖甙(isomucronulatol-7-O-glucoside) [4],左旋-微凸剑叶莎醇-7-O-葡萄糖甙(mucronulatol-7-O-glucoside)又称黄芪异黄烷甙[5],左旋-7,2'-二羟基-3',4'-二甲基异黄烷-7-O-β-D-吡喃葡萄糖甙(7,2'-dihydroxy-3',4'-dimethylisoflavane- 7-O-β-D-glucopyranoside),环黄芪醇-3-O-β-D-吡喃木糖基-25-O-β-D-吡喃葡萄糖甙( 3-O-β-D-xylopyranosyl-25-O-β-D-glucopyranosylcycloastragenol) [6],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毛蕊异黄酮(calycosin) [1,3],异微凸剑叶莎醇(isomucronulatol),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7-O-methylisomucronulatol),3,9-二-O-甲基尼森香豌豆紫檀酚(3,9-di-O-methylnissolin) [4],还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 [5],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 [7],左旋-13-羟基-十八碳-9,11-二烯酸(coriolic acid) [8],胡萝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α-联苯双酯(dimethyl-4,4'-dimethoxy-5,6,5',6'-dimethylene-dioxybiphenyl-2,2'-dicarboxylate) [5],羽扇烯酮(lupenone),右旋-落叶松脂醇(lariciresinol),左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3-羟基-2-甲基吡啶(3-hydroxy-2-methylpyridine) [8],天冬酰胺(asparag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5]及黄芪多糖(astrglalan)Ⅰ、Ⅱ、Ⅲ [9,10],杂多糖AH-1、AH-2 [10],酸性多糖AMon-S [11],黄芪多糖Ⅰ、Ⅱ,杂多糖AH-1,酸性多糖AMon-S均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9~11]。并含近二十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磷、镁、铁等含量较高[12]。

【药理】

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连续6d,能防治环磷酰胺所致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网织细胞和血小板数以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的降低 [1]。肌内注射黄芪注射液3d,能促进大鼠外周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 [2]。小鼠皮下注射蒙古黄芪煎剂15g/kg,连续5d,能对抗氢化可的松产生的淋巴结、脾脏、胸腺的萎缩,使其重量增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血液对碳粒廓清率加强,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 [3]。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0.5g/只,连续5d,显著提高碳廓清指数,蜜炙黄芪作用强于生品 [4]。小鼠腹腔注射蒙古黄芪多糖(APS)200mg/kg,连续14d,脾脏显著增大,脾和肠壁淋巴结内浆细胞明显增多,脾所含核酸及蛋白总量也平行增加,结合电镜观察认为脾增大是浆细胞增生的结果。强的松龙和环磷酰胺可使小鼠脾脏、胸腺及肠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显著萎缩,外周白细胞减少,APS能对抗强的松龙对以上免疫组织和外周白细胞的抑制。APS对环磷酰胺的作用,除可使脾脏重量增加外,无明显对抗作用 [5]。亦有报道小鼠腹腔注射APS 2.5~10mg/kg,连续7d,对环磷酰胺引起的脾重和胸腺重量减轻有明显改善作用,也能使减少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并使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升高 [6]。小鼠腹腔注射APS 200mg/kg,连续5d,可使腹腔巨噬细胞数增加,显著提高其对绵羊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对碳粒廓清率也有升高趋势,但灌服APS 2g/kg,没有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静注或肌内注射APS亦无效,但灌服蒙古黄芪煎剂25g/kg,则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绵羊红细胞的功能显著加强 [7]。小鼠腹腔注射膜荚黄芪多糖500mg/kg,连续6d,不仅能显著促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还能完全纠正强的松龙对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也能增加腹腔巨噬细胞计数,并拮抗强的松龙使巨噬细胞减少的作用 [8]。小鼠隔日皮下注射从膜荚黄芪提取的黄芪甙I(AsI)1.5mg/只,共7次,亦可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 [9],腹腔巨噬细胞表面突起增长,伪足伸出增多,细胞直径普遍增大,呈现功能活跃状态,对白色念珠菌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显著增加,杀菌率亦为对照组两倍以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 [10]。小鼠腹腔注射黄芪多糖250mg/kg,连续5d,不仅可显著提高正常小鼠的脾脏指数(单位体重的脾重)和胸腺指数,还可使实验性烧伤小鼠降低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恢复正常 [11]。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能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12],提高巨噬细胞膜Fc及C3b受体功能,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均有刺激作用 [13]。链脲霉素诱发的小鼠糖尿病模型,其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受损,膜荚黄芪水煎醇沉剂12.5μg/ml可显著增强此种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14]。(2) 对体液免疫的作用小鼠灌服黄芪煎剂0.5g/只,连续7d,用绵羊红细胞(SRBC)静注免疫后继续服用黄芪,以免疫后2~5d检查每百万脾细胞中抗体形成细胞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15]。小鼠服黑龙江产北芪口服液0.3g/只,连续2星期,对氢化可的松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的空斑形成细胞(PFC)数明显增加 [16]。小鼠服黄芪煎剂0.5g/只,连续9d,60Co照射1次,24h后腹腔注射SRBC,对辐射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有促进或提高作用 [17]。另有报道认为小鼠灌服黄芪煎剂对PFC呈双向调节作用,对照水平偏低者,用药后使其高于对照,对照水平偏高者则相反,用药后使其低于对照。黄芪对脾脏cAMP和cGMP的作用也表明,黄芪使PFC升高的,cAMP大多降低,而cGMP大多升高,黄芪使PFC降低的则相反,cAMP升高,cGMP下降 [18]。小鼠灌服黄芪精6.25g(生药)/kg,连续7d,可使血中IgG含量明显增加,以SRBC免疫小鼠血中IgG含量也显著增加,但对环磷酰胺抑制免疫小鼠血中的IgG含量则无明显影响 [19]。人服用黄芪(全草)浸膏7.8g生药,每日2次,连服20d,血中IgM、IgE及cAMP显著增加 [20] 蒙古黄芪促进体液免疫的有效成分以含多糖、蛋白质大分子为主的组分为强,含氨基酸、生物碱的组分及含甙的组分也有显著效果 [21]。小鼠腹腔注射APS 80mg/kg,连续4d,可使SRBC免疫的PFC数增加到对照组平均值6倍以上 [5] 小鼠腹腔注射APS 100mg/kg,连续6d,可增加正常小鼠脾脏重量,而对去胸腺与抗胸腺细胞血清处理过的小鼠(Tx-ATS)的作用明显降低。APS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SRBC免疫后脾细胞直接溶血空斑(d-PFC) 和间接溶血空斑(i-PFC)数量,但对Tx-ATS小鼠不能促进d-PFC数升高。APS可提高Tx-ATS小鼠在脂多糖(LPS)免疫后d-PFC数,这个作用同APS对正常小鼠SRBC免疫后的效应相比显著降低。提示APS促进抗体形成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T细胞介导的 [22]。慢性气管炎患者肌内注射50%蒙古黄芪注射液2ml,连续20d,血中IgG、IgA、IgM均显著增加 [23]。感冒易感者服蒙古黄芪煎剂后,鼻分泌液SIgA含量明显增加,SIgA含量变化与感冒发病有一定联系,感冒发病次数多的人SIgA含量较低 [24]。老龄小鼠灌服膜荚黄芪口服液0.2g/只,连续1星期,淋巴细胞转化率、溶血空斑形成、补体水平及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溶解活性均显著加强。对氢化可的松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灌服0.3g/只,连续2星期,可使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 [25]。豚鼠腹腔注射膜荚黄芪多糖20mg/kg,连续6d,可显著对抗中华眼镜蛇蛇毒因子对总补体活性(CH50)的降低作用 [26]。(3) 对细胞免疫的作用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能提高血中α-萘酸性酯酶(α-ANAE)阳性细胞数,对老年鼠这一作用仍很显著 [13,27]。腹腔注射蒙古黄芪和塘谷耳黄芪煎剂也可产生这一作用 [28]。对亚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球蛋白A(Con A)和美洲商陆有丝分裂原(PWM)所致淋巴细胞增殖,膜荚黄芪煎剂在体外有明显促进作用,也可促进正常人及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肿瘤病人淋巴细胞引起的大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也明显低于正常人,经黄芪煎剂预处理后,局部GVH反应显著改善,说明黄芪可促进细胞免疫功能 [29]。小鼠腹腔注射膜荚黄芪多糖500mg/kg,连续6d,对PHA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明显促进作用,并能完全纠正环磷酰胺引起的抑制 [8]。兔抗小鼠淋巴细胞血清所致大鼠全血的3H-TdR掺入率显著低下也可因灌服黄芪煎剂而被明显拮抗 [30]。对PHA或Con A激活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APS反有抑制作用 [5]。小鼠灌服黄芪口服液50g/kg,连服7d,对SRBC诱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刺激作用 [31]。小鼠灌服膜荚黄芪、蒙古黄芪或多花黄芪煎剂0.5g/kg,对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明显提高作用。梭果黄芪和塘谷耳黄芪在2.5g/kg时亦有效 [32]。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静滴北黄芪注射液20g生药/d,或肌内注射5g生药,每日2次,连续3~4d,可提高PHA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花环形成率 [33],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可提高部分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率 [34]。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肌内注射黄芪注射液,每日4g生药,连续2月,其旧结核菌素(OT)皮试、PHA皮试、双链酶(SK-SD)皮试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细胞免疫功能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35]。慢性肾炎及肾功能不全患者肌注黄芪(北芪)注射液3g,连续30d,使PHA皮试反应明显上升 [36]。黄芪煎剂在体外对胰酶所致人T细胞E受体损伤有明显的修复或抵消作用,表现为降低的E-玫瑰花结形成率的恢复 [37]。黄芪煎剂14.1mg/ml在体外可使小鼠胸腺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降低40%,在胸腺内的细胞,该受体浓度低的为更成熟的T细胞,以上结果表明,黄芪具有促进T细胞分化与成熟的作用 [38]。严重烧伤可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抑,而细胞免疫受抑的程度较体液免疫更为明显。Ⅲ度烫伤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每日2次,连续7d,可使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显著提高,使淋巴细胞产生白介素2(IL-2)的能力显著提高 [39]。腹腔注射黄芪多糖(APS)250mg/kg,连续5d,可使烧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恢复正常,还可纠正其T淋巴细胞转化,IL-2产生的受抑状态 [40],还可纠正IL-2受体(IL-2R)表达的受抑状态,并促进巨噬细胞产生IL-1,抑制前列腺素E2(PGE2)合成,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在体外去除烧伤小鼠脾细胞中的巨噬细胞后,APS对T淋巴细胞转化、IL-2产生及IL-2R表达的作用消失。提示APS对烧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依赖于巨噬细胞,通过调节其分泌IL-1,抑制PGE2合成,而促进IL-2产生及IL-2R表达,进而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 [41]。小鼠腹腔注射APS250mg/kg,连续4d,可明显升高创伤小鼠脾淋巴细胞IL-2mRNA及IL-2RmRNA水平。促进IL-2的生成及IL-2R的表达,降低创伤小鼠血清、巨噬细胞,抑制性T细胞(Ts)对IL-2mRNA、IL-2RmRNA的抑制活性。APS在体外对创伤小鼠脾淋巴细胞IL-2mRNA及IL-2RmRNA水平也有明显升高作用。表明APS可促进创伤小鼠IL-2及IL-2R的基因表达。这可能是APS纠正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机制之一 [42]。小鼠灌服黄芪煎剂1g/只,共13星期后,能明显增强脾细胞产生IL-2及IL-6的活性,能明显降低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 [43]。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0.6g/只,每日2次,连续7d,对环磷酰胺诱发的血虚模型,能明显促进其脾淋巴细胞产生IL-2 [44]。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0.25~1g/只,连续8d,膜荚黄芪多糖(AMP)1.25×104mg/L在体外,均可协同脂多糖(LPS)使正常小鼠巨噬细胞产生IL-1活性提高。大黄诱发的脾虚小鼠IL-1活性比正常小鼠低,黄芪(在体内)及其多糖(在体外)均可协同LPS使脾虚低下的IL-1明显提高。但是,膜荚黄芪或其多糖单独作用于正常及脾虚小鼠,均不明显提高IL-1活性 [45]。老龄小鼠(14~16月龄)腹腔注射AMP 0.92mg/只,连续5d,使脾细胞产生的IL-2显著增加,脾细胞对外源性IL-2的增殖反应显著增强 [46]。黄芪注射液在体外对人血单核细胞能促进IL-2的产生 [47]。(4) 对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膜荚黄芪煎剂在试管内可使小鼠脾淋巴细胞对艾氏腹水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浓度相关,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0.5g/只,连服1星期,NK细胞活性也有明显升高 [48]。膜荚黄芪注射液与人血淋巴细胞预孵18h,对NK细胞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并有剂量依赖性。黄芪0.1~1mg/ml与人脐血干扰素(P-IFN)103~104u联合应用,可使NK细胞活性提高5~6倍,但浓度过大则可轻度抑制NK细胞毒活性,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γ干扰素(γ-IFN)介导的 [49]。从膜荚黄芪中提取的黄芪甙I(AS-1)在适当浓度范围内(0.05~5μg/ml)对NK细胞活性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机体免疫水平低者增强尤为明显,如与PHA、γ-IFN或IL-2联合作用时,对NK细胞活性均有明显增强作用,对地塞米松抑制NK细胞活性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5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NK细胞活性受损,蒙古黄芪水煎醇沉提取物4~40mg生药/ml可显著促进NK细胞活性 [51]。黄芪多糖和IL-2在体外对小鼠NK细胞活性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作用,两者合用,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两者单用时的活性 [52]。在体外,重组IL-2加上不同浓度APS可不同程度提高LAK细胞对靶细胞(小鼠胸腺瘤细胞和肥大细胞瘤细胞)的杀伤率,APS浓度为250~500μg/ml最适宜,浓度过高则无益 [53]。(5) 对诱生干扰素的影响小鼠灌服蒙古黄芪水浸剂35g/kg,连续4d,对鼻内感染仙台病毒(Sendai V)或新城鸡瘟病毒(NDV),其肺悬液中诱生的干扰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服水浸剂8g/d,连服14d,对NDV诱生人白细胞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比用药前或对照组均明显提高。黄芪不仅能促进小鼠肺和人外周血白细胞对病毒诱生α-干扰素,且能促进聚肌胞(poly I∶C)、环己亚胺、放线菌素D在人肺二倍体细胞上引起β-干扰素超诱导反应 [54]。而且黄芪自身在小鼠脾细胞培养中亦可诱生γ-干扰素 [55]。感冒患者服蒙古黄芪后,血细胞对NDV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明显提高,且与患感冒次数的减少相平行 [24]。小鼠灌服蒙古黄芪煎剂0.4g/只,以BB1病毒鼻腔攻击,或以NDV注入气管,测其肺悬液中干扰素,均有显著诱生干扰素的作用。但用DNV诱生小鼠血清干扰素,则黄芪不论灌胃、腹腔注射或静注,均不是干扰素诱生剂 [24]。蒙古黄芪多糖(APS)加NDV对人胚胎血诱生干扰素比单独NDV诱生的干扰素要高3个滴度以上。单独APS几无诱生作用,APS诱生干扰素的作用比煎剂还强 [56]。(6) 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红细胞膜表面的C3b受体具有免疫粘附(Red-cell immuneadherence,RCIA)特性,具有清除致病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老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结率(RC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结率(RICR)均较年青人明显下降,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升高,而增强因子活性则下降,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明显上升,C3水平显著下降,服黄芪片(每片含生黄芪0.5g)每次4片,每日3次,连服50d,RCR和RICR均显著升高,血清中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IAIF)及增强因子则分别显著降低和升高,循环免疫复合物明显降低而血清中C3水平则明显升高 [57]。小鼠灌服黄芪煎剂连续7d,能显著提高红细胞C3b受体花结率,降低红细胞循环免疫复合物花结率,对强的松龙所致免疫抑制,有显著对抗作用,若与当归合用,则作用显著增加 [58]。

2. 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1) 延缓衰老作用年老大鼠(16月龄) 主动脉和肺中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年青大鼠(8月龄),服蒙古黄芪煎剂10g/kg,连服8星期,可明显降低年老大鼠主动脉和肺的胶原含量而与年青大鼠无明显差别。提示其对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衰老的肺功能有一定意义 [59]。对人胎肾或乳小鼠肾细胞培养,加0.5% 蒙古黄芪煎剂者,活细胞数均比对照组高,对金黄地鼠肾细胞培养,可延长细胞在体外生长的寿命长达1倍左右。对培养的人胎肺二倍体细胞的寿命,对照组生长的寿命为66代,加入0.2%蒙古黄芪煎剂可延长为88代,平均延长1/3左右,而且还可延长每代细胞的维持时间 [24]。人胚肺SL7二倍体传代细胞成单层后,一般需4~5d必需传代,否则细胞衰老而死亡。如在每次营养液中加APS0.5%,对SL7细胞只换液不传代,可见细胞生长旺盛,光泽性很强,细胞生长可维持44~60d [56]。体外培养人胎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可存活至52代,如在培养基内加入膜荚黄芪煎剂达0.2%,则可使细胞存活至77代。随代龄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和每代的存活时间均明显下降,但同一代龄,给药组细胞的增殖能力、SOD含量和一代存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且随代龄增加,这种差距更加明显 [60],从超微结构观察,细胞器之衰老改变也较轻 [61]。老龄(28~30月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脑组织β肾上腺素受体明显低于5~6月龄大鼠,如于饮水中加入膜荚黄芪煎剂0.25g/(只·d),长期饮用,则可使β受体密度上调 [62]。老龄(15月龄)小鼠腹腔注射蒙古黄芪注射液1g(生药)/kg,连续14d,胸腺重量明显增大,光镜下皮质显著增厚,皮髓质分界清楚,细胞密度明显加大,表明有促使老龄小鼠胸腺形态明显年轻化作用 [63]。超微结构也呈明显逆转变化 [64]。老龄(24月龄)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0.6g/只,共10d,其腹腔巨噬细胞EA花环和YC(酵母菌-C3b复合物) 花环试验中花环率均显著上升,并超过3月龄小鼠上升水平,表明黄芪能显著恢复老年小鼠巨噬细胞Fc及C3b受体的活性 [65]。定期吸入臭氧产生衰老模型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肠球菌减少,灌服膜荚黄芪煎剂0.5g/只,共20d,可使该两种菌基本恢复正常 [66]。(2) 抗氧化作用小鼠灌服生黄芪乙醇浸出液15d,可使全血SOD活性明显增高,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减少 [67]。小鼠腹腔注射膜荚黄芪注射液30g(生药)/kg,共5d,能明显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并能抑制阿霉素引起的肝脏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升高 [68]。家兔静注黄芪注射液3.3g(生药)/kg,可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提高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但对血浆MDA含量无明显影响 [69],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过氧化脂质含量也有显著降低作用 [70]。小鼠闭合性创伤后脾脏、胸腺、肠系膜淋巴结组织中MDA含量增加,GSH-Px、SOD活性降低,血清中DN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如于创伤后0~3d腹腔注射黄芪多糖250mg/kg,共4d,则对此种变化有显著拮抗效应 [71]。蒙古黄芪总黄酮(TFA)、总皂甙(TSA)、总多糖(TPA)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TFA作用最强,TSA次之,TPA较弱;TFA和TSA可较强抑制过氧化氢诱导大鼠肝匀浆MDA的生成,但TPA随其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却下降,MDA的生成量反而升高;对多形核白细胞呼吸爆发介导鲁米诺(luminol)化学发光体系,TFA和TSA能清除氧自由基,对化学发光有显著抑制作用,TPA在该体系中抑制作用较弱,且随其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反有降低 [72]。TFA对过氧化氢所致哺乳动物V 79 细胞的多种损伤皆有不同程度的防护作用,1mg/L即可使细胞SOD活性显著升高,且与浓度相关,5mg/L对细胞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升高有显著抑制,ALT(丙氨酸转氨酶)和AST(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10mg/L可使SOD活性和LPO含量恢复到正常,对过氧化氢所致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也有显著降低作用 [73]。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方法直接观察二甲基亚砜在碱性有氧条件下产生氧自由基的反应过程,加入膜荚黄芪煎剂,对氧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 [74]。(3) 对核酸代谢的影响膜荚黄芪煎剂在体外对3H-尿嘧啶核苷(3H-UR)掺入大鼠肝细胞RNA有促进作用 [75]。蒙古黄芪多糖(APS)在体外与小鼠脾细胞共同培养,3H-UR掺入RNA的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全身应用APS后取脾细胞再与3H-UR培养,则可显著减少3H-UR掺入RNA的量,说明APS对RNA代谢的影响是通过体内代谢而起作用的。但腹腔注射APS 200mg/kg,可使小鼠脾脏增大,RNA含量增加,3H-UR掺入量显著降低,对其他网状内皮组织,如肝脏及淋巴结也有类似作用,而对胸腺和心脏则无明显作用 [76]。腹腔注射APS 200mg/kg可使小鼠肝、脾细胞中碱性核糖核酸酶(RNase)活性显著下降,提示RNA前体3H-UR掺入量降低,转录作用并未增强,RNA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RNase活性降低致RNA分解代谢减慢所致 [77]。腹腔注射黄芪多糖Ⅱ(ASP-2)200mg/kg,对小鼠肝、脾碱性RNase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血清RNase和酸性RNase无明显抑制作用,同样剂量对大鼠肝匀浆104000×g离心部分的碱性RNase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10000×g部分无影响,对肝脏碱性RNase的抑制因子(RI)有显著增强作用 [78]。APS增强RI的作用在低RI组织表现显著,APS抑制RNase活力的程度依次为脾>肺>肝>肾 [79]。膜荚黄芪所含黄芪甙I(AS-I)灌服80mg/kg,每日2次,共3次,使小鼠再生肝DNA含量明显增加 [80]。小鼠腹腔注射APS对DNA的代谢无明显影响 [76]。(4) 对环核苷酸的影响黄芪煎剂可使小鼠血浆cAMP升高,cGMP下降,肝脏则相反,使cAMP降低而cGMP升高,而脾脏内两者均增加。黄芪增加cAMP的作用是由于其抑制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引起的 [81,82]。另有报道小鼠灌服黄芪煎剂对脾脏cAMP和cGMP含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18],对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也呈双向调节作用 [83]。小鼠灌服蒙古黄芪煎剂10d或15d,血浆中cAMP含量明显升高 [84]。家兔腹腔注射AS-110mg/kg,20min后血浆cAMP含量开始上升,4h后逐渐恢复,对cGMP含量无明显影响 [80]。人口服黄芪浸膏20d,血中cAMP也显著升高 [20]。(5) 对蛋白质及其他代谢的影响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10d,能显著增加3H亮氨酸掺入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速率,而对蛋白质的含量无影响,提示黄芪可促进小鼠血清和肝脏蛋白质更新,其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的多糖 [85]。AS-I灌胃也有类似作用 [86]。小鼠腹腔注射黄芪多糖APS可使葡萄糖负荷小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而对苯乙双胍所致低血糖也有显著对抗作用,表明黄芪对血糖具双向调节作用,但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 [87]。大鼠腹腔注射蒙古黄芪注射液,能防止噪声所致肝糖原升高 [88]。亦有报道黄芪对血糖无明显影响 [89]。豚鼠灌服黄芪煎剂对肝细胞微粒体和小肠粘膜匀浆中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肝7α-羟化酶活力无影响,对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也无明显影响 [90]。

3. 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20g/kg,共10d,对失血性贫血和乙酰苯肼所致溶血性贫血均能使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对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有促进其恢复的作用,能增加网织红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 [91]。小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2g/只,共6d,对环磷酰胺引起的骨髓有核细胞数减少和骨髓增生受抑制的情况有明显对抗作用 [92]。荷瘤(肉瘤S180和Lewis肝癌)小鼠灌服黄芪煎剂75g/kg,连续8d,能促进环磷酰胺注射所致造血功能损伤后的恢复,表现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粒单系造血祖细胞(CFU-GM)集落数比单用环磷酰胺组显著增高 [93]。小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0.5g/kg,共6d,可使CFU-GM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受60Co照射后重复上述注射,CFU-GM数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仍低于未照射组 [94]。小鼠以60Co照射,在照射前、后各5d,灌服膜荚黄芪煎剂1.5g/只,照射后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Hb)、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Plat)及骨髓有核细胞(BMC)均明显降低,照射后第6d,黄芪组Hb、WBC、BMC和分裂指数均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但Plat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照后第18d和24d,黄芪组WBC与Hb就分别达到或接近照前水平,对CFU-GM集落无论照前或照后用药,其集落数均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对造血干细胞(CFU-S)集落的影响,供体给药组及受体给药组的脾集落数均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95]。乙酰苯肼所致血虚模型小鼠灌服黄芪煎剂20g/kg,共8d,可使模型小鼠Hb含量和血细胞比容有所回升,正常和乙酰苯肼所致血虚模型大鼠灌服黄芪煎剂或黄芪多糖(APS),均可使血细胞比容显著升高 [96]。小鼠灌服蒙古黄芪煎剂20g/kg,连服11d,可明显增加血中铁和铜元素含量,对环磷酰胺或乙酰苯肼作用下小鼠,黄芪可增加血浆铜含量,但对铁含量无明显影响 [97]。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内钠含量增加,钠转运降低(Na+-K+-ATP酶即钠泵活性降低),静滴蒙古黄芪注射液24g/人,共14d,可明显降低红细胞内钠浓度,钠泵活性提高。提示黄芪对提高或恢复红细胞功能不无益处,也将有利于心肌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 [98]。

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结扎左冠脉前降支造成麻醉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时间延长,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恶化,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弱,左室收缩压(LVSP)、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主动脉流量(AF)、冠脉流量(CBF)、每搏输出量(SV)显著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则明显上升。用膜荚黄芪总皂甙5.6mg/min静滴,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以用药30~60min效果最明显,作用与毒毛花苷G相似 [99]。急性心肌梗死犬静注膜荚黄芪多糖5.6mg/kg,亦可改善心肌功能,使LVSP、±dp/dt max、AF、SV明显增大,并可使ΣST(心电图所有导联中ST段抬高的总mV数)比用药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小,NST(心外膜电图上ST段明显变异的导联数占总导联数的%)也比对照组明显较低,表明黄芪多糖可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减轻缺血心肌的损伤。此外,黄芪多糖还可使结扎冠脉后的颈动脉血下降的pH和PO2明显回升,静脉血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降低,提示可减轻心肌损伤,过氧化脂质(LPO)也比对照组低 [100]。麻醉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静滴膜荚黄芪总皂甙5.6mg/kg,能减轻缺血心肌损伤,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对抗血清CPK、LPO浓度的升高,增高SOD含量,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101]。戊巴比妥钠制备的大鼠心衰模型静滴黄芪总皂甙4mg/只或8mg/只,可使衰竭心脏功能显著改善,动脉血压上升,dp/dt max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102]。膜荚黄芪总皂甙(AMS)高浓度(50~200μg/ml) 使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的心肌收缩性能呈剂量依赖性增强,作用与毒毛花苷K(0.72μg/ml)相似,低浓度(30μg/ml) 使心肌收缩性减弱,提高细胞外钙不能反转此效应。说明AMS有正性肌力作用,且并非作用于离子通道。AMS低浓度抑制心肌收缩也与强心甙高浓度抑制Na+-K+-ATP酶,低浓度则兴奋Na+-K+-ATP酶相吻合 [103,104]。大鼠乳鼠心肌培养基加入AMS 500 μg/ml,可使搏动心肌细胞群落数目增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增高,波幅、波宽、超射、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最大除极速度等参数减小,心肌细胞膜静息电位减小10mV,表明AMS能抑制Na+-K+-ATP酶 [105]。采用斑片钳技术,在培养大鼠乳鼠单个心肌细胞上记录L、T、B三型钙通道活动,浸浴液中加入AMS200μg/ml后,开放时间、关闭时间、开放概率、电流幅值四项钙通道指标无明显改变,说明AMS对钙通道无影响 [106]。小鼠腹腔注射膜荚黄芪注射液0.2g/只,连续7d,对急性柯萨奇B3病毒(CVB3)心肌炎,可增加小鼠存活率,心肌组织坏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还对心肌炎小鼠心肌中CVB3-RNA的复制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107]。CVB3感染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加入蒙古黄芪皂甙3.1μg/孔,可使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DNA合成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有保护心肌细胞免受CVB3的作用 [108]。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室晚电位 (late potential,LP),提示有室速、室颤和心脏性猝死高危险性。对22例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averaged ECG,SAECG)检测为LP阳性的患者,静滴膜荚黄芪总甙注射液24g/人,连用2星期,3例SAECG转为正常(13.6%),注射利多卡因者只有12.5%转为正常 [109]。家兔静滴黄芪注射液0.5mg/(kg·min),共30min,可使静注新型β受体阻滞剂贝凡洛尔(bevantolol)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并使其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 [110]。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口服膜荚黄芪冲剂,每次16.5g生药,每日2次,连服3月,或静滴膜荚黄芪注射液,每日20g,共3星期,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 [111]。麻醉犬静注蒙古或膜荚黄芪注射液1g生药/kg,可明显降低动脉血压及后肢血管阻力,此作用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结果,与其心脏作用无关,在血管效应方面γ-氨基丁酸的效应并不能全部代表黄芪,黄芪降压强度与γ-氨基丁酸含量之间似乎无平行关系 [112]。蒙古黄芪注射液对麻醉犬不同区域血管灌流试验证明,对冠状血管、脑血管和肠血管有降低该区域血管阻力的作用,但对肾血管却能引起收缩,使阻力增高 [113]。自发高血压大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1g/只,连服4星期,血压上升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尿量明显增加,血管肾素活性服药后明显减少 [114]。麻醉猫静注AS-15mg/kg血压明显下降,苯海拉明或阿托品不能阻断此降压作用,股动脉给药可使猫后肢血管扩张,麻醉大鼠静注AS-1亦有显著降压作用 [115]。大鼠大脑中动脉(MCA)断流2.5h后,复流48h时处死检查,复流后开始给药,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4g/只,每日2次,预防治疗组在造型前2d开始给药,直至处死,缺血脑组织含水率明显增加,治疗组和预防组水肿明显改善,脑组织病理变化有所减轻,梗死面积明显缩小 [116]。大鼠MCA断流后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4g/只,共6d,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117]。

5. 抗病毒作用  0.1%~0.5%蒙古黄芪煎剂对滤泡性口腔炎病毒(VSV)无明显灭活作用,但对VSV在小鼠肾细胞培养上的致病变作用有一定抑制;VSV在鸡胚细胞与人肺二倍体细胞培养上,黄芪对VSV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在预先用黄芪处理的细胞上,病毒滴度均较对照组低;Sindbis病毒在鸡胚细胞和人肺二倍体细胞培养中也获得类似结果;黄芪对仙台BB1病毒在鼠肾细胞上的致病变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 [24]。黄芪煎剂不论灌胃或鼻腔给药均对小鼠I型副流感病毒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 [118]。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蒙古黄芪煎剂30g/kg,连续5d,于给药前或给药2d后脑内感染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黄芪组小鼠死亡率显著下降,平均存活天数也显著延长,但效果不及无环鸟苷,如与无环鸟苷合用可增强其作用。给双眼感染HSV-1病毒的家兔,以3%无环鸟苷或200%蒙古黄芪煎剂滴眼,每日4次,连续4d,均可控制角膜、结合膜病变的进展,但黄芪作用不及无环鸟苷 [119]。蒙古黄芪不同提取部分试验结果表明,AI、AⅥ和AⅦ对HSV-1有抑制作用,AI和AⅥ对HSV-2有抑制作用。AⅥ在体外不能直接灭活HSV-1,但能抑制已感染细胞的病毒复制。AI为醇提取液,含氨基酸、黄酮类、甙类、生物碱及多糖等,AⅥ主要含黄酮类,AⅦ主要含甙类 [120]。EB病毒VCA/IgA阳性患者其滴度持续上升者是潜发鼻咽癌的高危人群,静滴黄芪注射液,每日16g,10d为1疗程,可极显著降低VCA/IgA阳性率 [121]。小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g/只,共7d,对CVB3病毒所致心肌炎有明显保护作用,病毒滴度较对照组低,心肌病变程度,病灶范围及超微结构改变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122]。乳小鼠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J10株,接种后第6~8h或第5d开始腹腔注射膜荚黄芪注射液,10g/kg或30g/kg,连续7d,各用药组乳鼠的发病率及EHF.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阳性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药物剂量较大,用药时间较早的效果最好 [123]。

6. 抗癌作用 以3-甲基胆蒽碘油溶液诱发大鼠肺癌,在此过程中给大鼠肌注黄芪注射液,每日1次,共175d,黄芪组的发癌率为16.28%,显著低于对照组(51.52%) [124]。自发产生黑色素瘤B16小鼠腹腔注射蒙古黄芪多糖APS,可使荷瘤鼠生存期从15.71d延长至21.57d,如与IL-2/LAK细胞合用则可延长至24.86d,有非常显著差异 [125]。癌性腹水3例(1例晚期胃癌,2例卵巢癌)空腹服黄芪多糖,每日2次,黄芪多糖对人癌性腹水中淋巴细胞(CTL)易被IL-2激活,激活后的CTL包绕在肿瘤细胞的周围,呈玫瑰花簇,被包绕的肿瘤细胞首先在胞浆中出现空泡变性,最终导致死亡,CTL增殖也较快 [126]。APS2.5~10μg/ml对正常人及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在体外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具明显促进作用,进一步将PBMC分离成粘附和非粘附细胞后发现对TNF-α和TNF-β均有增强作用 [127]。

7. 其他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APS30~100mg/kg,连续7d,能明显提高内毒素中毒小鼠存活率,能明显拮抗内毒素中毒肝匀浆中丙二醛升高及还原型谷胱甘肽降低 [128]。小鼠灌服AS-1 6~12mg/kg,每日2次,共5d,能对抗D-半乳糖胺、醋氨酸引起的肝损伤,血清ALT(丙氨酸转氨酶)降低,肝MDA下降,GSH升高。在体外,AS-1在大鼠肝细胞制备可对抗四氯化碳引起的ALT升高,小鼠连续灌服AS-1 12mg/kg或15mg/kg,能提高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活性 [129]。小鼠肌注膜荚黄芪多糖50~100mg/kg,连续6d,可明显对抗四氯化碳、醋氨酚和无水乙醇引起的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对四氯化碳和醋氨酚引起的病理组织改变有明显保护作用 [130]。家兔腹腔注射蒙古黄芪醇浸液1g/kg,可明显增加尿量 [3]。对于肾毒血清性肾炎大鼠口服黄芪粉能显著减少尿蛋白量,减轻肾脏病变 [131]。对于抗肾抗体肾炎家兔,黄芪煎剂混入饲料中服用,可改善食欲、体重及一般状态,并加速尿蛋白消退 [132]。对于部分肾切除所致轻中度肾衰大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也可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改变 [133]。大鼠灌服黄芪煎剂或APS共8d,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煎剂作用较强,对血小板中cAMP虽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意义,对cGMP则可显著降低,因而使cAMP/cGMP比值升高 [134]。小鼠肌注膜荚黄芪多糖100mg/kg,共7d,可明显延长常压耐缺氧鼠存活时间。25~100mg/kg,共7d,可明显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提示对脑缺氧有效,亦可延长氰化钾中毒小鼠(细胞内缺氧)存活时间,并延长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细胞外液缺氧)存活时间 [135]。腹腔注射黄芪煎剂亦可延长小鼠耐缺氧生存时间,并可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136]。60Co照射的小鼠灌服膜荚黄芪煎剂12.5~75g/kg,其存活率随给药剂量增加而提高,连续加大剂量,存活率反而下降。照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正常,灌服黄芪75g/kg,其微核率虽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却明显低于照射对照组,提示黄芪有一定抗突变作用 [137]。小鼠口服蒙古黄芪煎剂可加强学习和记忆功能 [138]。

8. 毒性 小鼠灌服膜荚黄芪75g/kg,48h内无异常症状出现,腹腔注射时LD50为40g/kg,死前出现四肢麻痹和呼吸困难。大鼠每日腹腔注射0.5g/kg,共30d,对体重和进食无明显影响,亦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139]。小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5g/kg,共7d,经微核试验,不诱发微核率升高 [140]。

 

【炮制】

1. 黄芪《雷公炮炙论》:先须去头上皱皮了。《梅师集验方》:锉细。《圣惠方》:杵为细末。《圣济总录》:洗净。《小儿药证直诀》:切焙。《局方》:洗净寸截,捶破丝擘。《传信适用方》:细切。以刀劈开揭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锉去芦头。《普济方》:去苗。《奇效良方》:刮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长于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2. 炒黄芪《圣济总录》:去芦头,锉,炒。《普济方》:微炙炒。《校注妇人良方》:炒。现行,取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微有焦斑,取出放凉。炒黄芪性偏燥,补脾益气而不壅滞,多用于食少便溏、脾虚腹胀。

3. 米炒黄芪取米置锅内炒黄,倒入净黄芪片,拌炒至棕黄色,取出,筛去米,放凉。每黄芪片100kg,用米20kg。米炒黄芪补脾和胃而不滞气,多用于脾虚泄泻、食少倦怠。

4. 蜜黄芪《圣济总录》:蜜涂炙。《小儿药证直诀》:蜜炙。《扁鹊心书》:蜜水拌炒。《传信适用方》:称六两,以刀劈开揭薄,用白沙蜜不酸者一两,微入水少许调解,则易涂蘸,候搓匀,炙之微紫色,候冷锉碎。《卫生家宝产科备要》:锉碎,用蜜汤拌,铫内慢火炒,次微焙。《集验背疽方》:去芦并叉附不用,一半生使,细锉焙干;一半炒,作寸长截,捶扁,以蜜水浸润湿,瓦器盛,盖于饭甑上,蒸三次,取出,焙干,锉碎。《普济方》:去芦头,细锉,焙干,为细末,入白蜜一匙,好酒一升,煮如糊。现行,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黄芪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芪片100kg,用炼蜜25kg。蜜黄芪质偏润,长于补气生血,多用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

5. 酒黄芪《传信适用方》:细切,用无灰酒浸,夏月七日冬月十四日;如要急用,将慢火量煮。《医学纲目》:酒拌炒。《外科证治全书》:酒浸一宿。现行,取黄芪片,加米酒拌匀,放1h后炒炙。每黄芪片100kg,用米酒12.4kg。酒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用于气虚肺寒及气虚下陷。

6. 盐黄芪《局方》:洗净,寸截,捶破丝擘,以盐酒润透,用盏盛,盖汤饼上一灶久,焙干。《集验背疽方》:拣不用叉及蛀者,锉作二寸长,截拍扁,以冷盐汤湿润之,瓦器盛,盖甑,上蒸三次,焙干,锉细用。《济生方》:去芦,盐水浸焙。《普济方》:擘开,盐汤浸一宿。《校注妇人良方》:盐水拌炒。《济阴纲目》:盐水浸火炙。现行,取黄芪片,用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黄芪片100kg,用食盐1.8kg。盐黄芪多用于肾虚不固的遗精滑泄、尿频、遗尿。加工黄芪饮片以清水浸泡5min,洗净,常法浸润软化,切成2~3mm厚度饮片的工艺为佳[1]。在提高小白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方面,虽然生黄芪与蜜黄芪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但蜜炙品的作用强于生品[2]。用70℃或80℃烘制2h的蜜炙烘烤黄芪与传统蜜炙炒黄芪在LD50、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红蛋白含量、免疫器官(脾、胸腺、淋巴结)重量、吞噬指数、炭廓清率、尿量增加方面均无显著差异[3]。饮片性状:黄芪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内层有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外层有曲折裂隙,中心黄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纵纹。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微有焦斑。蜜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带粘性,有蜜香气,味甜。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黄色,微有酒气。盐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黄色,微有咸味。贮干燥容器内,炒黄芪、制黄芪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甘,性温。归肺、脾经。

1. 《本经》:味甘,微温。

2. 《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3. 《日华子》:白水耆,凉。

4. 《珍珠囊》:纯阳。

5. 《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主治秘要》云:'气温味甘,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6. 《汤液本草》: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

7. 《本草蒙筌》:入手少阳,手足太阴。

8. 《本草经疏》:入手阳明、太阴经。

9. 《本草正》:味甘,气平,气味俱轻,升多降少,阳中微阴。生者微凉,炙性温。专于气分而达表。

10. 《药品化义》:气和味甘而淡。

11. 《本草新编》: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12. 《本草易读》: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13. 《衷中参西录》:味微甘。

 

【功能主治】

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及一切气虚血亏之证。

1.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2. 《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3.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

4. 《日华子》: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者,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5. 《珍珠囊》: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

6. 《医学启源》: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

7. 《汤液本草》: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8. 王好古:主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引自《纲目》)

9. 《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

10. 《本草正》: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

11. 《本草备要》: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疹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12. 《衷中参西录》:善利小便。善治肢体痿废。

 

【应用与配伍】

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之证。黄芪味甘性温,主入脾、肺二经,具补中、益气、升阳之功,凡脾肺气虚,食少便溏,咳喘气促,倦怠乏力;或气不摄血,吐血嗽血,便血尿血,崩漏;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等,均可选用黄芪,单用或入复方。若气虚甚者,配人参、白术以增强补气效力;脾虚症见食少便溏,除配以人参、白术外,还常加茯苓、炒扁豆、熟苡仁以健脾止泻;如肺虚咳喘气短,痰多稀白者,多与党参、茯苓、紫菀、陈皮同用,以补肺气,止咳化痰,或配以人参、五味子以补气敛肺,方如《永类钤方》补肺汤;若气不摄血而致吐血、便血、崩漏者,常与人参、当归、龙眼肉等同用,以益气摄血,方如《严氏济生方》归脾汤。黄芪善于补气,又长于升阳,故脾虚日久,中气下陷而致脱肛、子宫等内脏下垂诸病,黄芪为必用之药,临床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补气升阳药同用,以加强升提之力,方如《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现临床常以本方为基础,加入大剂量枳壳,每获良效。黄芪甘温补气,气足则血旺,故本品又常与补血要药当归同用,以补气生血,而气血双亏所致面黄气短,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方如《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用于气虚而致自汗。黄芪具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治体弱卫虚,肌表不固而致自汗,与防风、白术配用补虚固表之功尤著,如《究原方》玉屏风散;亦可与牡蛎、浮小麦等收敛止汗药同用,以增强止汗作用,如《局方》牡蛎散。至于气虚阳弱而致虚汗不止者,可与附子、生姜同用,以补气温阳,固表止汗,如《严氏济生方》耆附汤。对于阴虚盗汗者,本品亦可治之,需与生地、黄精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用于水肿。黄芪具利水消肿之功,适应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多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现临床用于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消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作用。用于气血不足之疮痈。黄芪具有益气升阳,托毒生肌之功,有疮家圣药之誉,故常用于疮痈属气血不足证者。若脓成日久不溃,则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等配用,以托毒排脓,方如《外科正宗》透脓散;若疮痈溃后,久不收口者,则与当归、人参、肉桂、熟地、白术等配用,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如《局方》十全大补汤。若治小儿痘疮,气虚塌陷,可与人参、肉桂、炙甘草同用,以益气托毒透疹,如《博爱心鉴》之保元汤。用于肢体麻木,疼痛,半身不遂。黄芪补气力强,气足则血旺,血旺则运行有力,故气血虚弱而致以上诸症,可用黄芪治之。如《金匮要略》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即以本品,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治疗血痹肢体麻木;《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用本品配当归、川芎、桃仁等活血祛瘀药,以治中风半身不遂; 《百一选方》蠲痹汤以本品配羌活、防风、当归等,治疗肩臂风湿痹痛,兼见气血不足者。此外,黄芪还可与茯神、栝楼、甘草、麦门冬、干地黄配用,以益气生津止渴,治疗消渴,如《千金要方》黄耆汤;与火麻仁、白蜜等润肠通便药同用,治疗血气不足,肠燥便秘,如《金匮翼》黄芪汤,或与陈皮同用,治老年人便秘,如《局方》黄耆汤;与糯米、川芎同用,以益气安胎,治疗胎动不安;与茯苓同用以益气健脾,利湿泄浊,治疗白浊,如《经验良方》黄耆散。

1. 徐之才《药对》:茯苓为之使。(引自《纲目》)

2. 《本草衍义》:防风、黄耆世多相须而用。

3. 《品汇精要》:合人参、甘草,退劳役发热;合白芷、连翘,排脓止痛消毒;合防风,补力愈大。

4. 《赤水玄珠》:得白术则止虚汗。得大附子则补阳。

5. 《本草经疏》:同人参、甘草,治天行痘疮,阳虚无热证。

6. 《济阴纲目》:黄芪补上焦元气,而配以地骨之苦寒,是补气不补火。

7. 《医方集解》:加以甘草,大能生血。

8. 《本经逢原》: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9. 《本草经解》:同甘草,治消渴;同麻仁、陈皮、白蜜,治老人虚闭;同川连,治肠风下血;同川芎、糯米治胎动不安。

10. 《得宜本草》:得当归能活血,得白术则补气。

11. 《得配本草》:得枣仁,止自汗;得干姜,暖三焦;配川连,治肠风下血;配茯苓,治气虚白浊;配川芎、糯米,治胎动腹痛,下黄汁;佐当归补血;使升、柴发汗。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恐滞气加桑白皮数分。

12. 《衷中参西录》: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得葛根,能补元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或入丸、散,膏剂。

 

【使用注意】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慎服。

1. 《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 《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 《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 《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 《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 《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附方】

1. 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干口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黄耆(去芦,蜜汁涂炙),甘草一两(炙)。上㕮咀。每二钱,水一盏,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局方》黄耆六一汤)

2. 治阴阳气血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脉大而虚黄耆一两半,桂枝、炙甘草、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糖(烊化)一升。水煎,分三次服。(《金匮要略》黄耆建中汤)

3. 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有不利于当归、熟地等剂,而但宜补气者人参、黄耆(炙)各三钱,炙甘草一二钱,升麻五七分(炒用),白术(炒)一二钱。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景岳全书》举元煎)

4.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证象白虎,惟脉不长,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耆一两,当归(酒洗)二钱。上细切,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

5. 治表虚自汗防风一两,黄耆(蜜炙)、白术各二两。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医方类聚》引《究原方》玉屏风散)

6.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黄耆(去芦,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一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不拘时候。(《严氏济生方》耆附汤)

7. 治吐血不止黄耆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8. 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投药者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肘后方》)

9. 治男子精血出黄耆一钱,桂心二分。上为散。酒服一钱,日三。(《普济方》)

10. 治肠风泻血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传家秘宝》)

11. 治尿血,砂淋,痛不可忍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12. 治痈疽发背,肠脱,奶痈,无名肿毒,蔲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虚人忍冬草(去梗)、黄耆(去芦)各五两,当归一两二钱,甘草(炙)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少顷再进第二服,留滓外敷。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局方》神效托里散)

13. 治石疽皮色不变,久不作脓黄耆(炙)二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钟尽为度)七钱,菟丝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耆丸)

14. 治痈疽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黄耆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五味一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牡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四圣心源》黄耆人参牡蛎汤)

15. 治消渴黄耆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要方》黄耆汤)

16. 治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糯米一合,黄耆、川芎各一两。上细锉,水一大盏,煎至一盏三分。温服。(《妇人良方》)

17. 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18. 治老人大便秘涩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烂研,以水投取浆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局方》黄耆汤)

19. 治小儿疳瘦黄芪、人参、白茯苓。上等分。为末。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呷之,不拘时。(《普济方》)

20. 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1. 治白浊黄耆(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上为末。每服一二钱,空心白汤送下。(《经验良方》黄耆散)

22. 治酒疸,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黄耆二两,木兰一两。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23. 治黄汗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黄耆五两,芍药、桂枝各三两。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每服一升。(《金匮要略》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制剂】

1. 浓缩北芪片 黄芪膏粉270g,辅料适量。取黄芪膏粉加辅料适量,制粒,压制成1000片,片心重0.34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呈棕色,味甜。取本品除去糖衣,研细,加甲醇提取,滤过,滤液加于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上,用40%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喷以10%硫酸乙醇液,105℃烘约5min,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功能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所致的倦怠乏力,气短多汗,便溏腹泻,脱肛,慢性肾炎,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等。口服,每次4~6片,每日2~3次。(《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

2. 参芪膏 黄芪500g,党参500g。以上二味,加水煎煮3次,每次4h,静置,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8(热测)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炼蜜100g,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本品为棕褐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而微苦。功能滋补气血。用于体弱气虚,四肢无力。口服,每次9g,每日2次。(《安徽省药品标准》1987年;《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

3. 北芪冲剂 黄芪流浸膏42g,蔗糖500g。取黄芪流浸膏与蔗糖粉,混合均匀,过筛制粒,干燥,分装,即得。每袋重20g。本品为淡黄色颗粒;味甜。本品水溶液,滴在滤纸上,在紫外灯(254nm)下观察显绿色荧光。功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用于气短心悸,虚脱等症。开水冲服,每次20g,每日2次。(《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

4. 黄芪浸膏溶液 黄芪1000g。取黄芪粗粉,采用渗漉法,以25%醇为溶媒,加入溶媒量为8倍时,即停止渗漉,集取渗漉液,回收乙醇,放冷滤过,取少许按总抽出物法测定含量后,用水调整至每1ml含总抽出物200mg,加0.5%苯甲酸钠防腐,充分搅拌使溶解,静置3~5d后,取上层滤液过,再行测定含量,即得。功能补气升阳,摄血,行滞,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用于痈疽溃烂日久不能收口,虚损羸瘦;妇女子宫出血过多,出虚汗等症。口服。每次2~5ml,每日2次。(《中药制剂汇编》)

5. 黄芪注射液 黄芪1 000g,吐温-80 10ml,苯甲醇10ml,注射用水适量。取切碎的黄芪煮提3次,滤过,浓缩液2次醇沉(65%,85%)并冷藏,回收乙醇至无醇味,调pH至7.5,脱色,滤液加吐温-80及苯甲醇,用注射用水配成1000ml,滤过,再调pH至7.5,精滤,灌封,灭菌,即得。每支2ml,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本品为微黄色澄明液体。pH6.5~7.5,与茚三酮反应呈紫色,纸色谱应呈7个氨基酸色斑。功能补益脾肺,益气升阳。用于病毒性肝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下垂,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炎及肾功能衰竭,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等。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湖南省药品标准》1982年;《中草药》1980,2(11)∶62〕

6. 芪枣冲剂 黄芪3000g,红枣1500g,茯苓2000g,鸡血藤330g。以上四味,取红枣煎煮1h后,再与黄芪、茯苓煎煮3次,分别为2h、1h,合并滤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鸡血藤膏,搅匀,再加乙醇至一定量,搅匀,静置24h,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4,加入15000g糖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分装成1000袋,即得。每袋15g。本品为黄棕色颗粒,气香,味甜,微苦涩。本品乙醇液加三氯化铁及铁氰化钾后显蓝色。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的免疫能力下降等症。开水冲服,每次15~30g,每日2次。(《福建省药品标准》1984年)

7. 北芪五加片 黄芪膏粉200g,刺五加浸膏50g。取刺五加浸膏温热,加入黄芪膏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每片重0.3g,包糖衣。片心呈棕色,味微苦。功能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

8. 归芪丸 黄芪(蜜炙)750g,当归150g。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加炼蜜100~11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本品为棕黄色,气微香,味甜、微苦。显微特征: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细的斜向交错纹理。纤维成束或散离,壁厚,表面有纵裂纹,两端断裂成帚状或较平截。功能补气生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不华,经期及产后出血过多所引起的血虚发热,头痛。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

9. 补中益气丸 黄芪(蜜炙)200g,党参60g,甘草(蜜炙)100g,白术(炒)60g,当归60g,升麻60g,柴胡60g,陈皮60g。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药粉加炼蜜14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本品为棕黑色,味甜、辛。显微特征:纤维成束,壁厚,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纤维成束或散离,细长,断头处常纵裂成帚状。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皱缩的薄壁组织中。有节联结状乳汁管与侧面短的细胞连结成网状,内含细小颗粒状物。纤维成束,黄色,梭状,壁厚,孔沟明显,末端渐尖。树脂管碎片散在,分泌块不规则,红棕色。纺锤形韧皮薄壁细胞表面隐约可见极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功能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用温开水或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煎水送服。(《贵州省药品标准》1983年;《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

10. 玉屏风口服液 黄芪600g,防风200g,白术(炒)200g,蔗糖400g。取防风切片,加水蒸馏,提取挥发油,收集馏液密闭备用。蒸馏后和防风药渣与黄芪、白术加水煎煮2次,分别为1.5h和1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乙醇沉淀,上清液回收乙醇,加水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另取蔗糖400g制成糖浆,与上述药液合并,再加入挥发油水蒸馏液,调整总量至1000ml,搅匀,滤过,分装,灭菌。棕红色至棕褐色液体,味甜,微苦涩。相对密度不低于1.16。功能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体虚易感风邪者。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江苏省药品标准》1985年等)

11. 玉屏风丸 黄芪330g,白术(炒)330g,防风330g。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165g,大枣165g,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后浓缩煎液,用以泛丸,干燥,即得。本品为黄棕色水丸,气微香,味甘,微苦。功能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寒。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年)

12. 黄芪生脉饮 黄芪300g,党参200g,麦冬200g,五味子200g,蔗糖200g,苯甲酸3g。以上四味切片粉碎后,用水煎煮2次,第1次2h,第2次1.5h,药液合并,滤过,浓缩至400ml,加乙醇使含量达60%,静置24h,滤过,药渣甩干滤清,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250ml,上清液滤过,加入糖、苯甲酸,加水至1000ml 。按每支10ml分装,灭菌。本品为淡棕色液体,气香,味甜,微酸,相对密度为1.11以上。功能益气滋阴,养心补肺。用于气阴两虚,心悸气短。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江西省药品标准》1983~1989年)

13. 黄芪建中丸 黄芪160g,肉桂160g,白术320g,甘草70g,大枣(去核)30g。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药粉加炼蜜约15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本品为黄棕色大蜜丸;味甜,微辛。功能补气散寒,健胃止痛。用于中气不足,胃脘疼痛,畏寒腹痛,身体衰弱。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

14. 升提冲剂 黄芪750g,党参600g,枸橘1000g(或枳壳600g),白术600g,升麻250g。以上五味,枸橘(或枳壳)提挥发油后药渣与黄芪等四味药材加水煎煮,第1次3h,第2次2h,第3次1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冷却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达50%,静置沉淀,滤过,取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2,得清膏。取清膏1份,加糖粉2份,糊精1份,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每袋20g。本品为棕色或淡棕色颗粒,味甜微苦。功能升阳益气。用于气虚下陷、劳伤虚损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痔疮等。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江苏省药品标准》1983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防治感冒 ①用黄芪不同剂型进行预防感冒的流行病学效果的对比观察,预防的重点对象是感冒易患者,共1000人。具体方法:I组口服黄芪片(每片含生药0.5g),每次5片,每日3次,或隔日口服黄芪汤剂15g,10d为1疗程,停药5d后再进行第2疗程;Ⅱ组黄芪喷鼻(用50%的黄芪水煎液),隔日喷鼻1次,每次0.5ml;Ⅲ组干扰素喷鼻(滴度为(1~1.5)×104u/ml),每日1次,每次0.5ml,部分试验隔日1次;Ⅳ组黄芪加干扰素,隔日口服黄芪1次,每次15g,同时干扰素喷鼻1次,每日0.5ml,或用黄芪干扰素混合液(相当于单独使用的浓度),隔日喷鼻1次,每次0.5ml;Ⅴ组用干扰素甲3型流感灭活疫苗混合液(其中含黄芪50%、干扰素(1~1.5)×104u/ml、甲3型流感灭活疫苗280血凝单位/ml),隔日喷鼻1次,每次0.5ml;Ⅵ组用黄芪干扰素涂鼻油膏(基质为90%白凡士林、10%羊毛脂,每1g含黄芪生药0.5g、干扰素(1~1.5)×104u),每日1次,由消毒棉签涂鼻道深部。以上均随机分组,设同时间、同条件的对照组,对照组空白或用对照药代替,部分试验采用双盲法。用药期间一律每2d观察1次。结果:I组单用黄芪,即有较好的预防感冒作用,预防指数为2.3,即可降低发病率56.5%。而低滴度干扰素〔(1~1.5)×10 4u/ml〕也有预防感冒的作用,若黄芪与低滴度干扰素联合应用,比单纯用黄芪和低滴度干扰素之预防指数均为高。且单独使用干扰素喷鼻不能缩短感冒的病程,而黄芪口服加干扰素喷鼻及黄芪加干扰素喷鼻,可以缩短感冒的病程(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