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到剧,千年渔歌唱出“现代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海渔歌歌曲 从歌到剧,千年渔歌唱出“现代味”

从歌到剧,千年渔歌唱出“现代味”

2023-10-11 1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型岭南渔歌音乐剧《渔家》首演,为全国首部以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为基础创作的音乐剧

  非遗传承,唱响渔歌。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惠东县委联合打造的大型岭南渔歌音乐剧《渔家》4月4日晚8时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登台首演。该音乐剧是惠州首次将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搬上音乐剧舞台,为全国首部以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为基础创作的音乐剧,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达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民族化探索和创新,着力打造成具有惠州特色的文艺精品。

  本剧主创团队、演出人员阵容强大,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赖房千担任编剧,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青年作曲家、指挥家梁军任艺术总监谱曲,中国戏曲学院喜剧美学研究所戏剧创作中心主任、省文化馆研究馆员陈才担任导演。除了男女一号演员由省级歌唱演员担任外,其余演员皆为惠州歌舞剧院的本土演员。

4月4日晚,音乐剧《渔家》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开演。 图片来源: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导演

  “给观众奉献一场惠东渔歌视听盛宴”

  音乐剧《渔家》取材于惠东渔村的疍家渔民故事,以一家三代人的前途命运为背景,描述渔民的命运境遇,时长近110分钟,分序幕、情由海生、祸起霸行、爱为渔歌、母子连心、鸥雁纷飞、花好月圆、尾声八幕,真实再现渔家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生活变迁。

  “疍家文化不仅是惠东的文化、惠州的文化,它还是大湾区的文化。”《渔家》导演陈才表示,《渔家》是通过旧社会和新时代的对比,展示疍民生活的变化,讴歌新时代。

  音乐剧《渔家》剧本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达形式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民族化探索和创新,导演团队在剧本研讨阶段就尝试融合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兼收并蓄,创新表现手法,大胆探索中国音乐剧舞台的“民族艺术表达”,力求有所突破。

  陈才表示,音乐剧《渔家》采用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东渔歌音乐元素,同时在舞台、舞美、灯光设计等环节进行民族化的表达,甚至节目单都与现代群众审美相结合,全方位展示渔歌文化。主创团队更多的是想给大家带来一场惠东渔歌的视听盛宴。主创团队第一次在音乐剧上尝试用古希腊的歌队——歌队既是舞蹈者,又是演员,又是故事的讲述者,贯穿整部音乐剧。

  《渔家》作为惠州本土创作的一个原创作品,除了惠东渔歌,还融入一些惠州文化元素。陈才介绍,《渔家》除了艺术形式,还挖掘当地人的精神内核,不仅展示了灵动的渔歌文化,还秉承着惠州文脉,如在尾声展现新时代惠东人的文化内核。

  主角

  “每一次演都是热泪盈眶”

  《渔家》既保证了中国音乐剧题材内容的民族性,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全剧从“向岸”的主题视角出发,将亲情、爱情、家国情巧妙联结,展示了一户渔家在岁月变迁下呈现出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惠州渔民的文化发展、历史变迁。

  南方歌舞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李白参演过讲述苏东坡和朝云故事的情景音乐剧《千年之约》,此次饰演《渔家》男主角“向岸”,再次与惠州结缘,他认为《渔家》的音乐特点是有惠东渔歌的元素,非常有特色。

  李白介绍,“向岸这个名字主题鲜明。疍家渔民之前是不可以上岸的,在岸上没有田地,这个名字寓意着疍家的居民向往着岸上生活,向往着跟岸上的人结婚或者互动,新中国成立后,疍家渔民上了岸,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剧里,他饰演的是一个富家少爷的形象,爱上了一个疍家少女“秋雁”。李白介绍,“向岸”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不会因为“秋雁”是疍家女就嫌弃她,爱憎分明,摒弃世俗的桎梏,最后参加革命战争,荣归故里时寻找“秋雁”。“我每一次演都热泪盈眶,把自己感动了,希望我能感动更多观众。”

  饰演“秋雁”的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声乐演员、国家二级演员权琳丽表示,曾经听说过惠东渔歌,也在网上听了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听起来很走心、很舒服。

  “我演的女主角秋雁,是一个勇敢坚强、美丽善良的疍家女,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敢于追求真爱的女孩。”权琳丽说,剧中很多唱段有渔歌风格,这些音乐,在还没开始演的时候,每次听到她都会感动、落泪,有些旋律非常动听,代表着惠东沿海的民族特色。疍家人代表中国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抛弃、不放弃自我,乐观积极地生活生存。

  舞蹈

  提升整场戏的丰富度与层次感

  除了男女一号演员由省级歌唱演员担任外,其余演员皆由惠州歌舞剧院的演员担任,以期培养壮大惠州本土演员队伍。

  惠州市歌舞剧团舞蹈演员张金磊表示,她接触过渔歌的表演,但都是以伴舞为主,这一次排练《渔家》音乐剧,大家都收获良多。每个舞蹈演员心中都住着一个人物,或疍家女,或疍家男,都透露传递着一定的情感,或是凄美的爱情,或是生活的困苦。

  “在这部音乐剧里,虽然我们不是有名有姓的角色,但音乐一响起,动作一舞动,我们的内心是有戏的,马上进入角色。”张金磊说,“剧中有民俗的部分,导演在设计的时候转化了一些现当代的元素。”每一幕戏中,舞蹈演员都要看导演需要,然后去配合,以衬托主角,提升整场戏的丰富度与层次感。

  据悉,音乐剧《渔家》4月4日晚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登台首演,并将于6日晚加演一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为底色的音乐剧《渔家》,凝练了惠州乃至粤东地域文化的独特属性,也彰显了惠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惠州未来更加宽广、更加厚重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活力,将着力打造成具有惠州特色的文艺精品。

  声音

  传统渔歌和音乐剧结合是很棒的创新

  音乐剧《渔家》创排备受关注,中共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词作家陈晓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出席《渔家》首演式并观看演出。

  “音乐剧《渔家》给大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享受。”陈晓光表示,惠东渔歌是传统的、原生态的,音乐剧则是外来的、时尚的,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先且不论《渔家》是否是一部成功的剧,敢这么做,惠州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惠州的基层文艺工作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惠州特有的渔歌音乐呈现在舞台上,这是应当肯定和值得鼓励的。”

  “惠东渔歌的旋律和唱法,越听越好听,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最宝贵的东西。”姜昆说,惠东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剧《渔家》则是最传统和最现代的结合,惠州敢于在艺术上进行这种创新,这是非常棒的。加以改进,《渔家》将来会打造成为大家欢迎的作品。

  姜昆告诉记者,他曾在惠州生活,也对惠州许多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就在于它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姜昆说,表演现场收获了很多观众的掌声,尤其是年轻人的掌声越来越热烈,这种现象表达了大家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惠东渔歌“从歌到剧” 传承发展的华丽转变

  4月4日晚,惠州原创音乐剧《渔家》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首演。作为惠州首项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从宋代唱起,传承至今。惠东渔歌渐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不断登上大雅之堂,越唱越精彩。从歌到剧,惠东渔歌的传承发展迎来新突破,实现华丽转变。

  起源 渔歌便是一部渔家史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始“疍民”,是我国南方百越古族的组成部分。因历史原因,过去疍民仅生活在海上,没有受教育和岸上居住的权利,不准与岸上人通婚,终日以渔船为家、与大海为伴,“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渔民长期在海上劳动、生活,把现实生活和心中的各种情感用歌声进行表达,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形成了“号子”“出海歌”“情歌”“哭诉歌”“斗歌”“劝教歌”“嫁娶歌”等内容丰富、曲调齐全的惠东渔村音乐文化,成为宝贵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生活在海上这一枯燥的特定环境,渔民们嬉笑怒骂皆由歌出,并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可以说,渔歌便是一部渔家史。在当地渔民的心中,惠东渔歌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

  发展 曾名噪一时也曾濒临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翻身当主人,在岸上建起新房子,彻底告别昔日在海上漂泊无依的艰难处境。从前只能在海上唱的渔歌,也终于在岸上响起。

  上世纪50年代,“渔歌唱到北京去”成为乡间美谈。1956年,惠阳县港口新村(今属惠东县)渔民苏墨水、苏带心演唱的原版渔歌《娶新娘调》《阿乡调》《妹子调》等,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上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以惠东渔村生活为表现题材,音乐素材则取自惠东渔歌,演出后深获各界好评。

  ……

  但这一盛景并未一直持续。随着渔民后代上岸,现代流行歌曲等文化的冲击,惠东渔歌的传唱者越来越少,渔歌传承陷入困境。

  传承 推动渔歌文化走进校园

  如何让惠东渔歌代代传唱、生生不息,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随着渔歌相继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抢救措施。多年来,惠东县音乐工作者积极搜集、整理、研究惠东渔歌,建立惠东渔歌资料库,使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时代在变,渔歌的魅力不变。在惠东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婚嫁、亲人团聚、节日庆宴等场合唱渔歌的习俗。在惠东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惠东渔歌更成为一项特色旅游项目。“一边吃巽寮特色菜,一边观看渔歌表演”。

  为破解渔歌传承难题,惠东县还积极推动渔歌文化走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本土渔歌文化,感受渔歌的独特魅力,让惠东渔歌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创新 惠东渔歌二次创作

  作为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曲,惠东渔歌颇具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特色。不少文艺创作者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渔歌成为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与此同时,惠东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擦亮“渔歌”这张特色非遗名片。近年来,惠东渔歌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比赛、展演、节目录制等活动,屡获殊荣和好评。

  对惠东原生态渔歌进行二次创作并不止于歌。惠州原创音乐剧《渔家》就是以惠东渔歌为基础,将亲情、爱情、家国情巧妙联结,生动体现了向上向善、刚健朴实、包容开放的岭南文化特质,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疍家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通讯员赖新银)

  惠东渔歌大事记

  740多年前

  第一批疍民从潮州、陆丰一带进入平海港(今惠东县港口新寮渔村)

  1956年

  惠东县港口新村渔歌歌手苏墨水、苏带心上北京献唱渔歌,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60年

  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渔歌《南海长城》名噪一时

  2007年

  惠东渔歌传承人李福泰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世界》栏目录制

  2009年

  惠东县成立惠东渔歌业余学校

  2008年

  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2年

  惠东县成立惠东渔歌传承基地

  2019年

  惠东渔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却妹应邀赴京参加央视舞台节目录制

  2020年

  惠东渔歌进校园项目启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