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丨走进黄泥岗,浓缩一段80多年的红色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泥岗事发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追寻丨走进黄泥岗,浓缩一段80多年的红色记忆

追寻丨走进黄泥岗,浓缩一段80多年的红色记忆

2024-06-18 18: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 1.png

垦荒造地

  “蒋堂蒋堂黄泥岗,晚上睡觉还有狼”,80多年前,“金兰汤”三县交界地区草木难长、人烟稀少,到处是沟壑纵横的黄泥地,人们将这一带称为“黄泥岗”。

  1935年5月,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隐蔽于此,趁着夜色奇袭汤溪县城,并建立中共遂汤区委,发展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洒下革命的火种。

  黄泥岗原本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历史的脉络已将他谱写成一首能唤起精神共鸣、传唱不衰的歌曲,发展成了金华监狱民警精神的象征。

  1寻 迹

图片 2.png

勘点建标

  1956年2月,蒋堂农场的6名干部沿着当年的“红军路”,到汤溪县泽口乡西叶村勘点建标,并成立蒋堂农场叶村区队,大规模垦荒造地就此展开。

  大荒初拓,是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一方面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黄泥岗一带的土地均为黄筋泥和紫砂土类型,土地贫瘠加之没有灌溉水渠,广种薄收的严峻现实摆在了监狱第一代创业者面前。

  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1958年,叶村区队的农场干部在党旗的指引下,用最原始的铁锹锄头挖掘土方15000方,架起一条近千米长的通水干渠,走出了“向黄泥岗要粮食”的第一步。

  1961年,农场干部与当地群众共同建设的金兰汤水库竣工,同年又在叶村建立2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与先前建设的通水干渠一并构成黄泥岗农业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带来根本性变化。

图片 3.png

水稻实验

  水源不足问题解决后,1962年初,蒋堂农场在叶村率先进行新垦红壤“旱改水”种植水稻实验。

  冬末初春之时,农场干部赤脚踏入烂泥里,严寒刺骨,脚冻得麻木,依旧挥舞锄头和镰刀,打梢、割草、插秧。经过不懈努力,水稻田试种成功,相比同期旱作物亩产增产一倍之多。中国农科院总结蒋堂农场“地改田”种植水稻的6项成功经验,并作为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进行推广,为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循 迹

图片 7.png

新时期的三监区

  流动的时光,凝固成历史。

  在黄泥岗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黄壤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监狱民警的血脉中。

  他们用双手改变环境,用智慧改造罪犯,用公正文明推进执法管理,率先创立了“四不”文明管理理念,率先推广“三知五熟”(“四知道”考核),率先完成罪犯管理“三大转移”调整,在监狱布局调整、“四防一体化”建设、综合刑务办案专业化建设等重大任务中争当先锋,先后荣获全省监狱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成为省金华监狱基层建设的一张名片。

  1999年,叶村区队更名为省金华监狱三监区。20多年来,这里先后走出浙江监狱系统36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一大批各条战线业务骨干。

  在黄壤精神的浸润下,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脚下总能生出力量,步伐总能迈得踏实。

  3铭记

图片 8.png

重走红色路

  黄泥岗的无数次变迁,见证了监狱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浓缩了监狱发展过程中的光辉篇章,也成为金华监狱追寻“红色根脉”的溯源之地。

  “缸窑的瓦砾,下汪的绿道,九峰的林场,刻画着时光的轮廓……”每年新民警入职,监狱都会安排多场体验式监狱发展史教育课程,通过实地感受,现场感悟,铭记传承的力量,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份精神赓续。

  新民警周涛在他的入职感言中这样写道:“能来这里工作是我的荣幸。”周涛曾在实习期间,参与编撰了记录黄泥岗发展历程的《前行足迹》一书,参与拍摄了《黄泥岗上的印记》等视频,他被黄泥岗洋溢的奋斗气息和干事创业的劲头所吸引,正式任职后,他主动要求到三监区工作。

  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到来,为黄泥岗注入了更多鲜活的血液,也让黄壤精神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如今的黄泥岗,就像一座博物馆,也像一本历史书,穿行其中,在悠长的历史中,感悟红色脉搏的跳动,感受一份精神的传承。这些不凡的红色故事,会在时光的隧道中常常被忆起、被回味、被尊崇。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