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奶奶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一点点饿死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油烙饼汪曾祺主旨 汪曾祺:奶奶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一点点饿死的

汪曾祺:奶奶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一点点饿死的

2023-12-31 0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在慈禧太后的带领下,一度落后于别的国家,战争结束后,党决定向别的国家学习,开始发展国家的经济。但没有经验的中国人民还是走了不少弯路,尤其是历史上著名的大Y进时期,更是让许多百姓苦不堪言,《黄油烙饼》就是这个时期的文章。

党想要让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这无可厚非,因为人民已经受够了贫穷的日子。大Y进时期,每个村子都办了公用的食堂,家家户户的锅、粮食都要上交,人们每天都吃食堂的饭,这是个让人人都吃得上饭的政策,但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人类的所有品质里,有勤劳便有懒惰,人们都吃食堂的饭,不需要自己愁粮食的收成,便不可避免地有人偷懒。收成不增反降,但吃饭的人口却依然有那么多。

黄油烙饼的故事

《黄油烙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萧胜的小男孩。萧胜从小就和奶奶生活在农村,家中并不富裕,只能让他和奶奶勉强吃饱,但奶奶用尽一切方法改善萧胜的生活。

每天萧胜在外面玩耍,回家总有慈祥的奶奶和饭菜等着他,即使他的裤子都是缝缝补补的,却被奶奶洗得很干净。突然有一日,村上要让大家上交锅以及粮食了,以后大家开始吃食堂了,萧胜奶奶的锅也交上去了。

他们每日吃饭堂打回来的饭,刚开始每顿饭都吃得很好,比自己做吃得还好,可渐渐地,饭里面掺了糠,再后来,菜里面也不放油了。萧胜年纪小所以尚且还好,但奶奶却在越发无法下咽的食物下越来越消瘦。

在萧胜的记忆中,奶奶每天都会擦拭两罐黄油——那是萧胜父亲带回来给奶奶的——奶奶从未打开过,所以萧胜不知道那是什么。

直到后来,奶奶死了,萧胜跟着爸爸去了坝上,由于萧胜一直问那些干部吃的黄油烙饼,妈妈便打开了一罐奶奶一直没有打开过的黄油,做了一次烙饼给萧胜吃。

萧胜快八岁了,他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饼,可是他想到奶奶的死,泪水便止不住的流,因为年仅八岁的他,突然意识到奶奶是怎么死的了。奶奶年纪大了,她吃不下饭堂掺了糠的饼,没有放油的甜菜汤也让奶奶得不到营养,可奶奶始终舍不得动用那两瓶黄油,奶奶最终是饿死的。

萧胜突然明白奶奶是怎么死的这一段,让人感到心酸,为萧胜感到心酸,也为奶奶感到心酸,可是汪曾祺先生就用平平淡淡的语气叙述了这一段,让人感到揪心。

汪曾祺先生写,萧胜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这种饿死的绝望,让现在的人无法想象。

后来,萧胜爸妈所在的大队食堂伙食也开始越来越不好了,红高粱饼子也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不放油了,萧胜又像奶奶死前那段时间一样,总是挨饿了。

他已经饿怕了,可是没有办法,能活着一天算是一天。他恨极了掺了糠的红高粱饼子,也恨极了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可他没有办法,即使掺了糠,即使没有油,也能让他不那么饿。

万众一心度过艰辛

这已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故事,汪曾祺先生在写下这样的故事时,内心是沉重的,时隔数载,我们早已不知道饥饿的滋味,可是看着汪曾祺先生的笔墨,我们内心依然是沉重的。

那时候,饿死是一件平常的事,人们听说谁死了,只会感叹一句,接下来开始担心自己的命运。那时的人,正如汪曾祺所写,一点点饿死——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绝望了。

像是陷入无底的深渊,自己的每一个感官都感觉自己在下坠,但始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到终点,清晰地知道这深渊一旦到达底部,便是粉身碎骨,却不知这粉身碎骨究竟什么时候到来。

每日吃不饱的日子里,感受着自己的生命在点点滴滴地流失,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能流失多久。每一天的生命力都比前一天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再也睁不开双眼。这比死亡更令人感到恐惧。

但那时候,千万人民都像是萧胜一家,千万人民都经历着萧胜奶奶经历过的、从未言说的绝望。令人庆幸的是,那个时候伟人提倡思想解放,提倡人们敢说敢做,即使许多人谎报各地情况,依然涌现出许多像汪曾祺先生一样敢说的人。

这些勇敢说出来的现实,让党意识到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发展,让党决定及时调整方针。及时调整的方针使得中国人民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中国人民像是一根绳,每个人都是绳上的一根纤维,我们团结一心拧成一股,任凭风吹雨打、艰难困苦,我们始终不曾分开,这让我们渐渐走出困境。

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发展起来了,速度不像大Y进时期期望得那么快,但也足够震惊整个世界。在万众一心下,中国未来会发展得更好,并且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将中国人民打倒,不能将中国打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