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略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帝家族谱系图谱 姓氏略论

姓氏略论

#姓氏略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周朝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并相对定型。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

由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代王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是在中原地带,因此可以断定:黄河文明的发展为姓氏起源打开了通道,而中原王朝的建立则激起了姓氏的诞生,中原地带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从夏商开始,姓氏文化就成为了国家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撑,尤其到了周朝,分封制更是姓氏文化集中的政治表现,宗族统治便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姓氏文化的显著标志。只是到了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才改变了传统的宗法制度,使“五湖四海”淡化了姓氏文化的政治功能。无论如何,姓氏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它是民族抵御灾难和侵略的坚强后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二、姓氏发展概况

姓和氏虽是两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但二者皆是血缘亲属组织,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1、姓族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庞大,分支族氏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2、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

3、姓是统一的,本身没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

4、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姓即氏,氏即姓。

中华姓氏是多源流的,见诸历史文献的大抵为12种: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

3、以邑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春秋晋国荀林父之弟采邑于智(今山西永济市),其后别为智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

4、以乡亭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氏。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东门为氏。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其他如高、刁、公、施等。

7、以兄弟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官职为氏。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职业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少数民族汉化。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等。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11、以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12、改姓如唐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明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纵观历史,中国姓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图腾萌芽、姓和氏分化形成、姓氏合二为一以及姓名充分发展等历史阶段。随着姓氏数量超大规模的增长,从魏晋到明清,少数民族大规模融入汉族,汉族统治者通过赐姓、改姓或其他行政手段使得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也有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过程中主动改姓;另有少数民族为适应时代和环境改从汉姓。等级制也在姓氏发展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另外,中国姓氏的发展基本上是按地域分布并在外延上不断扩展开放,使之多民族交融汇流、蓬勃发展:炎黄时期为16姓,唐代姓的数量是293个,宋初的姓是503个,明代的姓最多达2635个。到了现代,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的姓氏达11969个。姓氏文化浩浩延绵五千年,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三、弘扬姓氏文化的意义

(一)弘扬姓氏文化有助于理清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姓氏文化包含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权势、地位、尊卑、贵贱等特质,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构建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祖先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识。所以,通过对姓氏文化的解读,有助于理清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二)弘扬姓氏文化有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姓氏文化是标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一座史碑,它随着人口和社会的变迁而薪火相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的综合性的文化特征又是非常明显的。众所周知,在新的时代,兴起了拜祖文化的浪潮: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内黄——颛顼帝喾拜祖大典;黄陵县——黄帝祭祖大典;天水——伏羲拜祖大典;随州——炎帝拜祖大典。还有郑氏、张氏等拜祖活动。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在寻根文化兴起的浪潮中,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更是热情高涨,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大陆寻根祭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通过对姓氏文化的解读,有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三)弘扬姓氏文化有助于把握姓氏文化发展的方向

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承载了关于血缘图谱、家族演变以及时代沿革的大量信息。古代社会,姓氏在贵贱、上下、尊卑的层面上执行了一整套礼仪规范。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依法治国、民主公正的理念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姓氏不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平等意识和家族观念。虽然,子承父姓的习俗依然盛行,但男女平等的小家庭己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细胞,子女的姓氏有了选择,后代无论是男是女,既可以从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有时是父母姓的组合,甚至根据自己的意愿新起一个姓。所以,通过对姓氏文化的解读,有助于把握姓氏文化发展的方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