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及边坡生态缓冲带的制作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土高原结构图 一种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及边坡生态缓冲带的制作方法

一种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及边坡生态缓冲带的制作方法

2024-06-01 07: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种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及边坡生态缓冲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工程技术领域,涉及田块坎埂和边坡生态防护建设,具体涉及一种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及边坡生态缓冲带。

背景技术:

2.田块坎埂结构优化和边坡生态防护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增加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的关键措施,尤其是在兼顾减贫和建设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的土石山区显得尤为重要。陕西境内山地面积达7.41万km2,其中陕北黄河沿岸、渭北存在大量的土石山区,此类地区资源匮乏、耕地短缺,是国家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政策的覆盖盲区,加之当地人口密度大、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对耕地依赖性极高,在此类地区开展田块坎埂结构优化和边坡生态防护建设对于增加耕地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意义重大。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田块坎埂结构优化和边坡生态缓冲带建设是该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的关键措施,能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和防治水土流失,主要应用于科学试验、节水灌溉、土地工程等领域。3.针对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结构稳定性差、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黄土高原土石山区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已经成为土石山区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障碍性因素,而目前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田坎多为单坡比,结构稳定性差、边坡生态防护单一,影响未来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的科学管理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及边坡生态缓冲带,解决现有技术中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结构稳定性差、生态环境脆弱、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技术问题。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6.一种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包括至少两层的梯田,所述的梯田包括梯田耕作区,所述的梯田耕作区的外侧设置有田块埂坎,所述的田块埂坎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黄土陡坡和回填土缓坡;7.所述的梯田耕作区的表面由外侧向内侧倾斜设置;8.所述的黄土陡坡的外侧面与水平面垂直;9.所述的回填土缓坡的上表面水平,且其内、外两侧面均为斜坡,其外侧与水平面夹角为锐角。10.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11.具体的,所述的梯田耕作区与水平面的夹角取值范围为1°~3°。12.优选的,所述的梯田耕作区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13.具体的,所述的回填土缓坡的外侧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 45°~63°。14.优选的,所述的夹角为45°。15.具体的,所述的梯田耕作区的田面宽度不小于8m。16.具体的,所述的黄土陡坡的高度为1~1.5m,宽度为80~100cm。17.具体的,所述的回填土缓坡的高度为50cm。18.具体的,所述的梯田耕作区的田面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倾斜。19.一种边坡生态缓冲带,在所述的双坡比坎埂结构中的回填土缓坡的上表面种植有草本植物,在回填土缓坡的外侧面种植有乔木和灌木。2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21.(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梯田耕作区设置为向内侧倾斜,加强了蓄水保水能力,梯田土壤蓄水量较周边坡耕地增加4%~17%,此外,设计回填土缓坡,提高了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的坎埂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在回填土缓坡的底部设置黄土陡坡,有效的增加了下一层的梯田耕作区的耕地面积,减少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设置黄土陡坡,减小了受雨水冲击的面积,防止了土壤的侵蚀流失,保证田坎的结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结构稳定性差、生态环境脆弱、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技术问题。22.(ⅱ)本实用新型中回填土缓坡上的乔—灌—草结构,增强了梯田坎埂结构稳定,降水就地入渗,加强了蓄水保水能力,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通过乔—灌—草的生物组合调节,增加了生物多样性,通过乔—灌—草耦合散发的气味以及吸引的天敌,可预防田块作物的病虫害,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附图说明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边坡生态缓冲带的结构示意图。25.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1‑梯田,2‑梯田耕作区,3‑田块埂坎;26.301‑黄土陡坡,302‑回填土缓坡。27.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具体实施方式2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所有零部件,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均采用本领域已知的零部件。29.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技术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30.实施例:31.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至少两层的梯田1,梯田1包括梯田耕作区2,其特征在于,梯田耕作区2 的外侧设置有田块埂坎3,田块埂坎3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黄土陡坡301和回填土缓坡302;32.梯田耕作区2的表面由外侧向内侧倾斜设置;33.黄土陡坡301的外侧面与水平面垂直;34.回填土缓坡302的上表面水平,且其内、外两侧面均为斜坡,其外侧与水平面夹角α为锐角。35.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梯田耕作区设置为向内侧倾斜,加强了蓄水保水能力,梯田土壤蓄水量较周边坡耕地增加4%~17%,此外,设计回填土缓坡,提高了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的坎埂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在回填土缓坡的底部设置黄土陡坡,有效的增加了下一层的梯田耕作区的耕地面积,减少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设置黄土陡坡,减小了受雨水冲击的面积,防止了土壤的侵蚀流失,保证田坎的结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结构稳定性差、生态环境脆弱、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技术问题。36.梯田耕作区的上表面高于黄土陡坡的顶面。37.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梯田耕作区2与水平面的夹角取值范围为 1°~3°。38.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梯田耕作区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满足了梯田对于蓄水要求。3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回填土缓坡302的外侧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45°~63°。40.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夹角α为45°,保证了坎埂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满足了植物的生长要求。41.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梯田耕作区2的田面宽度不小于8m,保证了有效的耕地面积。4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黄土陡坡301的高度为1~1.5m,宽度为 80~100cm,保证了梯田耕作区的有效耕地面积。43.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回填土缓坡302的高度为50cm,保证了稳固水土且不影响梯田耕作区内植物的生长。4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梯田耕作区2的田面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倾斜,促进了梯田耕作区中水的流动,满足了梯田耕作区的植物的生长湿度。45.一种边坡生态缓冲带,如图2所示,在黄土高原山区梯田双坡比坎埂结构中的回填土缓坡302的上表面种植有草本植物,在回填土缓坡302的外侧面种植有乔木和灌木。46.上述技术方案构造了回填土缓坡上的乔—灌—草结构,增强了梯田坎埂结构稳定,降水就地入渗,加强了蓄水保水能力,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通过乔—灌—草的生物组合调节,增加了生物多样性,通过乔—灌—草耦合散发的气味以及吸引的天敌,可有效预防田块作物的病虫害,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47.在本实施例中,适宜黄土高原地区田埂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种植的乔木有油松、侧柏、香花槐等,适宜种植的灌木有紫穗槐、沙棘、柠条,适宜种植的草本有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小冠花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